首页 2010高考专题复习资料:科技文阅读

2010高考专题复习资料:科技文阅读

举报
开通vip

2010高考专题复习资料:科技文阅读 2010高考专题复习资料:科技文阅读 一、(北京市宣武区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题。 三聚氰胺之谜 三聚氰胺别名“蜜胺”,属化工原料。美国禁止食品工业使用三聚氰胺。无论是拿它做食品添加剂还是作化肥,都是违法的。 三聚氰胺的毒性到底有多大?目前只有美国一家实验室用大鼠做过三聚氰胺的毒性试验——大鼠只有在长期大量服用三聚氰胺后才会引发膀胱癌,且这种作用是间接的,即过量的三聚氰胺会在膀胱内形成结晶,这些“种子”让大鼠产生膀胱结石,继而诱发癌症。 既然如此,人...

2010高考专题复习资料:科技文阅读
2010高考专题复习资料:科技文阅读 一、(北京市宣武区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 检测 工程第三方检测合同工程防雷检测合同植筋拉拔检测方案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培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题。 三聚氰胺之谜 三聚氰胺别名“蜜胺”,属化工原料。美国禁止食品工业使用三聚氰胺。无论是拿它做食品添加剂还是作化肥,都是违法的。 三聚氰胺的毒性到底有多大?目前只有美国一家实验室用大鼠做过三聚氰胺的毒性试验——大鼠只有在长期大量服用三聚氰胺后才会引发膀胱癌,且这种作用是间接的,即过量的三聚氰胺会在膀胱内形成结晶,这些“种子”让大鼠产生膀胱结石,继而诱发癌症。 既然如此,人在吃了含有三聚氰胺的食品后又怎么会死亡呢?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又发现了一个“疑犯”——通常只在游泳池里起减缓氯气被阳光分解速度的三聚氰酸。它也是被美国法律禁止在食品中使用的化学物质。但进一步的实验表明,三聚氰酸只有在大剂量情况下才有致癌的可能;否则,很多国家是不可能允许游泳池使用三聚氰酸的。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2007年加拿大的科学家研究称,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混在一起可能会形成一种晶体,阻碍肾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对此,一些科学家还在进行深入研究。而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也许还有某种尚未被发现的化学物质和三聚氰胺或三聚氰酸起了某种化学反应,生成了某种有毒物质。 无论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都含有大量的氮元素,能在化验中冒充蛋白质,在食品和饲料中添加它们,就可以让劣质产品蒙混过关。黑心商人也都认为这两种物质毒性很弱,加点没关系。正如“齐二药事件”中的王桂平就曾经在添加二甘醇前自己吃过一勺,觉得没事。可他只是个裁缝,要是他学过一点化学知识就该知道,化学反应及其后果是很难预测的。而利欲熏心的张玉军等人更是用合成法制造并销售了含三聚氰胺的“蛋白粉”600余吨。 “三鹿”东窗事发后,蒙牛集团质量检测一中心副主任刘艳辉听到自家产品中含有三聚氰胺便“蒙”了,因为前几年刚防住了往奶里掺尿素、掺糊精、掺大麦芽粉末等。面对这一事件,蒙牛为挽救颓势,新增了1亿多元的设备来检测三聚氰胺,直属总部的1 000多人经常去各奶站检测原料奶的质量,连运奶的车都装了GPS系统,以防司机串通奶站在途中再往原料奶里加东西。即使这样,刘艳辉还是心有余悸:“要是再出个‘四聚氰胺’可怎么办?” 1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都是被美国法律禁止入食的化学物质。 B.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都是通过结晶可间接致癌的化学物质。 C.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都是被黑心商人吃过后才加入牛奶的。 D.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吃后致人生病的原因目前已彻底查清。 答案 A 解析 B项中“三聚氰酸‘通过结晶可间接致癌’”,原文无涉。C项中“被黑心商人吃过”与原文不符。 D项中致病原因并未“彻底查清”。 1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美国食品业禁用三聚氰胺,故中国食品业也该禁用三聚氰胺。 B.化学反应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食用三聚氰胺的后果很难预料。 C.黑心商人造假花样翻新,致使质检人员害怕再出“四聚氰胺”。 D.害人的三聚氰胺奶粉使人们付出的生理、心理代价难以估算。 答案 A 解析 前因推不出后果:我国食品业是否禁用三聚氰胺,关键看它被人吃了是否安全。 16.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来看,到目前为止,三聚氰胺的危害,可以确定的有哪些? 答案 ①过量的三聚氰胺会间接诱发癌症。②三聚氰胺能在化验中冒充蛋白质,让劣质产品蒙混过关。 二、(甘肃省张掖市2009年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警惕“生态癌症”——蓝藻 蓝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之一,亿万年来,蓝藻默默地为地球提供着氧气,是目前地球大气圈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在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蓝藻具有双重性,一个是光合作用,因为它带有叶绿素,从这个角度看它是一种植物;另外它比较微小,是一种细菌,所以它是植物性和细菌性的结合体,蓝藻虽然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它和植物的不同点更多,所以目前大部分学者还是主张将蓝藻从植物中分离出来,列入原核生物,蓝藻是生命力最旺盛的生物之一,它能存在于90℃高温的温泉中,也能存在于冰山里,它的细胞外有一层很厚的胶质,可以抵抗外界的冷热刺激。蓝藻家族成员众多,既有“好蓝藻”,也有“坏蓝藻”。好蓝藻如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发菜,而著名的蛋白质补充剂螺旋藻,则是螺旋藻属的著名成员。“坏蓝藻”的典型是微囊藻属的蓝藻,正是它们,将河水与湖水染成蓝绿色的“水华”,并散发出阵阵恶臭。 蓝藻爆发主要存在于静止的水体中,中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严重,生长蓝藻明显。一说起水体的富营养化,人们通常会立即联想到工业污染,工业污染大家比较容易发现,而农业污染则不太为公众熟悉,可也比较严重。此外,生活污染也加快了富营养化。蓝藻需要的营养物质比较多,一般水里的氮都比较多,其他营养也都够用,就是磷比较缺。一旦水体中出现大量的磷,蓝藻的爆发就自然而然了,所以磷是一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其次,适宜的温度也是引起蓝藻大量繁殖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最常见的蓝藻在亚热带地区的25℃-35℃温度下繁殖较多。而今年的蓝藻大爆发同样也有着温度的促进,大气变暖是肯定的促因之一。 蓝藻中的微囊藻.鱼腥藻及颤藻会产生微囊藻毒素。这些毒素通常存在于蓝藻的细胞膜里,所以蓝藻活着的时候没事,待其死亡腐败时,细胞膜破裂,藻毒素就释放到了水里。动物实验表明微囊藻毒素可能让小鼠致癌,但这一情况对人体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在目前已经检定出的微囊藻毒素中,微囊藻毒素-LR是最常见、毒性也最强的一种,因而世界卫生组织将微囊藻毒素-LR作为饮用水质量测定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项目之一。另外,蓝藻腐烂时会释放出异臭。但研究尚未发现它们对人体会产生什么实质性的伤害。 有人说蓝藻是“生态癌症”,一旦患上就很难清除。对于蓝藻的治理,应急办法很多效果却一般,一旦蓝藻爆发,打捞是应急处理的第一步,但打捞漂浮在水面的蓝藻只能产生眼不见为净的效果。大部分蓝藻存在于水中和水底淤泥里,打捞不上来。另一种应急方法是“物理吸纳法”,往水里添加黏土,可以让蓝藻吸附在黏土颗粒上,令其沉入水底。但这也没法治本,因为蓝藻还在水底生存,还会继续爆发,化学方法也可以应用于蓝藻去除工作,比如在水中投放杀藻剂或絮凝剂。不过,这些化学药剂可能对湖泊产生污染,因此对化学药剂有着很高的要求。此外,生态治理上更高级的办法还有利用微生物直接侵袭蓝藻细胞,这一方法非常有效,缺点是价格昂贵。 5.对“蓝藻”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蓝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很早,它为地球提供着氧气,在地球生物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B.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似乎是一种植物;但它又比较微小,是一种细菌,所以应该归属于原核生物。 C.蓝藻的细胞外有一层很厚的胶质,可以抵抗外界的冷热刺激,是生命力最为旺盛的生物。 D.蓝藻家族成员中既有像发菜.螺旋藻一样的“好蓝藻”,也有将河水与湖水染成蓝绿色的“坏蓝藻”。 答案 D 解析 A项原文是“在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B项对于蓝藻的归属,原文说“蓝藻具有双重性”,承认从某个角度看它“就是”一种植物,而选项却说“似乎”是一种植物,实际上是否定了它属于植物;另外文中说的是“大部分学者”主张将蓝藻列入原核生物,而选项却说“应该归属于原核生物”,显得过于绝对。C项原文是“蓝藻是生命力最旺盛的生物之一”。 6.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蓝藻腐烂时释放出的异臭气味会不会对人体产生实质性的伤害,我们目前还不太清楚。 B.蓝藻会产生微囊藻毒素,蓝藻死亡腐败时,细胞膜破裂,藻毒素就释放到了水里。 C.微囊藻毒素可能让小鼠致癌,对人体健康也有害,世界卫生组织将微囊藻毒素-LR作为饮用水质量测定标准的项目之一。 D.25℃-35℃温度下各种蓝藻繁殖多较快。今年我国各地的蓝藻大爆发与大气变暖关系密切。 答案 A 解析 B项原文说部分蓝藻会产生毒素,此处扩大了范围。C项原文说微囊藻毒素“对人体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D项原文是“最常见的蓝藻”在亚热带地区的25摄氏度到35摄氏度下繁殖较多而不是“各种蓝藻”。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磷对蓝藻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我们如果能控制水体中磷的排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蓝藻的爆发。 B.只要我们严格控制工业废水排入湖泊,就一定能够控制住蓝藻灾害。 C.水体不流动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如果保持水体的流动,相信也可以缓解蓝藻成灾的局面。 D.蓝藻被称为“生态癌症”,但加强环境预警,严格控制污染源,对湖泊进行水源修复,消灭蓝藻灾害并不是不可能的。 答案 B 解析 工业污染只是造成湖泊富营养化的一个因素,此外还有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只严格控制工业废水排入湖泊,还不能完全阻止湖泊富营养化,也就不一定能够控制住蓝藻灾害。 三、(甘肃省2009年高三第二次高考诊断)阅读下面短文,完成5~7题。 美研制出新型半导体墨 美国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新型半导体墨,这将使生产商向着制作柔性电脑屏幕或更低价的感应式标签(帮助零售商跟踪库存)又迈进一步。伊利诺伊州化学品公司百代集团的首席执行官菲利普·稻垣说,这项发现来自一种新型材料——一种可携带负电荷的可溶性半导体墨。通常情况下,半导体有两种基本形式:携带正电荷的P型和携带负电荷的N型。研究人员说,迄今为止,大多数半导体墨只能携带正电荷。在《自然》周刊上发表的文章中说,这种新型半导体墨为N型半导体。 稻垣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在同时拥有这两种半导体的情况下,你可以使芯片和电路运行得更快、更可靠、更有效。这非常了不起。”他说,新型半导体墨可以用改造过的喷墨打印机印在柔性材料上,例如塑料薄膜甚至纸张。稻垣说:“我们真正想做的是像印报纸一样进行印刷。它的速度非常快,而且成本相当低。”这可能有助于实现在大部分消费商品上打印便宜的射频识别(RPID)标签,帮助零售商对库存进行更好的跟踪。他说:“它还能帮助制造更复杂、更有效的灵活显示器——一种实际上可以弯曲的显示器。它还能使一些新的感应器技术成为现实。”该公司技术主管安东尼奥·法凯蒂说,在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这种新材料时,他利用了类似于制药公司开发新的药物配方的方法。他说:“你在寻找一种新分子。” 在此次研究中,他研究出一种核心不带电的分子,使之成为负电荷的极佳携带者。法凯蒂说:“它可以非常有效地携带电子。”他说,这种分子可以溶于溶剂,因此可以被用作一种墨。公司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以“Ac“vhk”为商标出售这种墨。 稻垣说:“我们还处于这项产业的极早期阶段。第一批产品刚开始出现。”“我们有可能取得像当前的硅技术一样伟大的成果。” (选自《参考消息》2009年1月23日第7版) 5.下列关于新型半导体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前的半导体墨只能携带正电荷,而这种新型半导体墨属可携带负电荷的N型半导体,具有可溶性。 B.新型半导体墨可以制作柔性电脑屏幕,也可能用它来制作更低价的感应式标签帮助零售商跟踪库存。 C.新型半导体墨可以用改造过的喷墨打印机印在柔性材料上,例如塑料薄膜甚至纸张。 D.新型半导体墨可以让我们提高印刷速度,降低印刷成本。 答案 A 解析 “半导体墨只能携带正电荷”错,原文是“迄今为止,大多数半导体墨只能携带正电荷”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家研制新型半导体墨的真正目的是要提高印刷速度。 B.这种新型半导体墨,使生产商向着制作柔性电脑屏幕或更低价的感应式标签(帮助零售商跟踪库存)又 迈进了一步。 C.柔性电脑屏幕实际上是一种可以弯曲的显示器,有了这种显示器,我们使用电脑将更加随意和方便。 D.新型半导体墨的生产还处于极早期阶段,它的广泛应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答案 B 解析 原文是“将使……迈出进一步”。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提到的“射频识别(RFID)标签”和“感应式标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 B.新型半导体墨同时拥有携带正电荷的P型和携带负电荷的N型半导体的特点,所以它可以使芯片和电路运行得更快、更可靠、更有效。 C.安东尼奥·法凯蒂研究出一种核心不带电的分子,使之成为负电荷的极佳携带者,并且这种分子可以溶于溶剂,因此可以被用作一种墨。 D.新型半导体墨的研制成功,意味着我们取得了像当前硅技术一样的伟大成果。 答案 C 解析 A项“射频识别(RFID)标签”和“感应式标签”是一种东西;B项原文是“在同时拥有这两种半导体的情况下”,而不是说“新型半导体墨同时拥有携带正电荷的P型和携带有负电荷的N型半导体的特点”;D项原文是“有可能取得”。 四、(河南省洛阳市2008~2009学年高中三年级统一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近日,来自多个国家的航空航天专家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会议,强烈呼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制定太空交通规则。 “其实这次会议并不是历史上第一次呼吁制定太空交通规则。”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都亨在接受采访时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经有专家注意到太空交通的问题,但是由于当时国际上对太空问题都非常敏感,所以一直没有采取实际行动。 制定太空交通规则,专家们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就是太空碎片的治理。空间碎片也称为太空垃圾,是指人类航 天活动留下的火箭、卫星残骸等在空间形成的垃圾统称。从人类进入太空至今的50年来,遗留在太空轨道上大大小小的碎片已超过3 500万个。 “目前,人类能从地面利用雷达和望远镜观测的太空碎片数量大概是13 000多个,这指的是一般距离地面高度1 000公里以下,尺寸在10公分以上的太空碎片。而对于10公分以下太空碎片的探测很不完整。”都享说。 太空碎片的增多会严重影响到在轨飞行的航天器的安全,一旦受到碎片的撞击,航天器就会解体。而解体以后就变成了更多的碎片,会危害其他的航天器。由于太空垃圾对航天器形成威胁巨大,所以,美国科学家已经把能够观测的13 000多个太空垃圾逐一编号,连续追踪,不断更新轨道直到确定它们以后的位置。 现在各国都在极力想办法消除太空碎片,比如设置一个地面激光器,用激光烧毁碎片,如果不能烧毁也会使碎片变小,或者改变碎片的轨道,让其进入大气层而逐渐销毁。还有就是提出太空垃圾车的构想,把它做成蜂窝状的结构来收集小碎片,当搜集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坠入大气层自动销毁。 都亨认为,太空交通规则制定的基本原则就是在如何“规避”已经被“管理”起来的太空垃圾和其他航天器。“因为太空垃圾沿着固有的轨道运动,我们只需要知道它们的运动轨迹,就可以使发射到太空的航天器避开这些威胁。”为了维护空间环境,现在国际上已经制定了相关的一些规定,建议以后要限制发射一颗卫星时所产生的碎片数量。在一个卫星失效前就需要主动离开,不要占据空间资源。 都亨认为,太空的情况非常复杂,除了太空碎片,它还涉及到太空的自然环境,电离层,太阳风暴,地球辐射等都可能使航天器发生故障,我们要想制定科学的太空交通规则,首先需要仔细的研究空间环境,做空间预报,正如我们所听到的天气预报那样。只有对空间所发生的各种情况都熟悉以后,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交通规则。 太空交通规则现在还只是处于初步的专家呼吁阶段,究竟它会在什么时候能够成为国际上的公约法律,真正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遵守的法规呢?都亨认为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节选自《北京科技报》) 5.对有关“太空交通规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制定太空交通规则,就是要对遗留在太空轨道上的大大小小的太空碎片进行治理。 B.制定太空交通规则,是为了保护航天器不受太空碎片和其它航天器的撞击。 C.国际上已经制定了简单的太空交通的规则,建议限制发射卫星时产生的碎片数量。 D.一旦有了太空交通规则,我们就可以进行空间预报,保护航天器的安全。 答案  B 解析 A项不是为了治理碎片,而是为了保护航天器。C项仅是一些为维护空间环境的规定, “太空交通规则现在还只是处于初步的专家呼吁阶段”。D项“空间预报”是制定“太空交通规则”的前提。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目前,人类能从地面观测到的太空碎片数量大概有1 3000多个,这些碎片尺寸都在10公分以上。 B.现在的科技水平,人类只能观测距离地面高度1 000公里以下,尺寸在10公分以上的太空碎片。 C.太空虽大,但由于人类航天活动的增加,对空间资源仍要加以控制和管理。 D.利用地面激光器或太空垃圾车等手段,人们正在逐步的销毁太空碎片。 答案 C 解析 A项“13 000多个”仅指“距离地面高度1 000公里以下,尺寸在10公分以上”的太空碎片,除此还应有1 000公里以上和10公分以下的碎片未算在内。B项原文有“对于10公分以下太空碎片的探测很不完整”,说明“只能”不准确。D项地面激光器是正在考虑的办法,而太空垃圾车则更仅是构想。不能说“正在”。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太空环境和地球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一样,都是“先污染,后治理”,但人类现在处于主动的状态。 B.即使制定出太空交通规则,短时间内也无法真正被严格执行。 C.即使太空交通规则制定并被执行后,航天器也无法完全避免遭受太空碎片的撞击。 D.太空交通规则的执行将不可避免的造成航天器的一些资源浪费。 答案 A 解析 A项现在主要是“规避”,人类处于被动状态。B项“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C项原文“太空交通规则制定的基本原则就是在如何‘规避’已经被‘管理’起来的太空垃圾和其他航天器”,还有许多10公分以下的碎片。D项原文“在一个卫星失效前就需要主动离开”,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 五、(山东省日照一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考试)阅读下文,完成6~8题。 太阳系内存在“暗彗星”? 英国天文学家日前通过计算机模型推测,太阳系中存在大量彗星,而人们只观测到了其中很小一部分的原因,可能是太阳系内存在很多不发光的“暗彗星”。 彗星被称为“太阳系中的流浪汉”。传统观点认为它们的“家乡”位于距离地球5万到10万个天文单位(1个天文单位相当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约1.5亿公里)的奥特星云,那里可能含有数千亿颗彗星。不时路过太阳系的恒星通过引力干扰奥特星云,将彗星推向太阳。彗星的固体核很小,彗发和彗尾的物质全部来自彗核的蒸发,所以彗星每接近太阳一次,它的核就变小一些,最后将消失,剩下的只是一群沿轨道运行的尘埃颗粒,它们在与地球相遇时会引发流星雨。 鉴于奥特星云的体积,天文学家计算出太阳系中应该有大约3 000颗彗星,远大于目前观察到的400多颗。科学界普遍持有的一种解释是,彗星在围绕太阳飞行一两圈后就分解了。但是,英国的两位天文学家对这种理论提出了疑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说,这两位分别来自英国阿马天文台和加的夫大学的天文学家通过计算机模型推算,如果传统观点正确,那么地球上观测到的流星雨次数就应该大增,达到每年30次。因此他们推测,太阳系中实际上存在一些观测不到的“暗彗星”。这些彗星由漆黑的碳化合物组成,一旦这种彗星离开奥特星云,就会一直吸收可见光,而不反射光,所以一直保持黑暗。 美国宇航局的“星尘”号探测器收集到的“怀尔德—2”彗星的尘粒似乎为这两位天文学家的理论提供了支持。该探测器提供的信息表明,这颗彗星向外喷射漆黑的碳化合物。 但是,其他天文学家却对这种新理论表示怀疑。他们指出,尽管这种所谓的“暗彗星”不反射光,但它应该释放小股热量,那么美国宇航局的“斯皮策”红外太空望远镜就应该能观测到这些彗星。而两位英国天文学家反驳这种说法的理由是,“斯皮策”观测的范围太小。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要等到2008年美国宇航局发射“广域红外勘察者”探测器了,它的观测范围会更广。 6.下面有关“暗彗星”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暗彗星”理论是由两位英国天文学家提出并得到计算机模型验证的。 B.如果“暗彗星”确实存在,那么它们是不宜被称作“太阳系中的流浪汉”的。 C.英天文学家认为“暗彗星”由漆黑的碳化合物组成,它们之所以一直保持黑暗,是因为一直吸收可见光,而不反射光。 D.“星尘”号探测器证明彗星向外喷射漆黑的碳化合物,为“暗彗星”理论提供了支持。 答案 C 解析 A项“验证”不对,应为“通过计算机模型推测”;B项既然彗星被称为“太阳系中的流浪汉”,那么“暗彗星”也应是“太阳系中的流浪汉”;D项原文是 “怀尔德—2”彗星向外喷射漆黑的碳化合物,此处扩大了范围;原文是“似乎为这两位天文学家的理论提供了支持”。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彗星的固体核很小,彗星在接近太阳时,彗发和彗尾就逐渐蒸发,直至最后从宇宙中消失。 B.流星雨是彗星在太阳作用下分解而成的颗粒与地球相遇时引发的一种自然现象。 C.在地球上观测到的流星雨的次数没有达到每年30次,由此可见,太阳系中的许多彗星并不是在太阳作用下分解了。 D.传统观点认为太阳系中本应有3 000颗彗星,而目前只观测到400多颗,是因为绝大多数彗星在围绕太阳飞行一两圈后就分解了。 答案 A 解析 “彗发和彗尾就逐渐蒸发”不对,原文是彗核蒸发为彗发和彗尾;“从宇宙中消失”也不对,还剩下了尘埃颗粒。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奥特星云是属于太阳系的一种天体。 B.2008年美国“广域红外勘察者”探测器发射后,才能证实英国科学家“暗彗星”理论的正确性。 C.英国天文学家所说的“暗彗星”来自于奥特星云。 D.奥特星云可能含有数千亿颗彗星,其中绝大多数是“暗彗星”。 答案 C 解析 A项由奥特星云“可能含有数千亿颗彗星”而太阳系“有大约3 000颗彗星”可以得出;B项说证实“暗彗星”理论的“正确性”不对;D项“暗彗星”是在太阳系范围之内。 六、(山西省平遥县2009年4月高三高补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近来,兰州大学的科研人员,正在试图通过DNA技术来解开史学界的一个争论:甘肃到底有没有“罗马军团”。   公元前53年,在古安息(今伊朗一带)作战的罗马军团神秘失踪,成为史学上的一桩悬案。19世纪40年代,一位名叫德效谦的英国著名汉学家,对此做过大量工作,在他的著作《古代中国之骊罢城》一文中称:中国古代称罗马帝国为“骊罢”,后又改称为“大秦”,《后汉书·大秦传》就是以“大秦国一名骊罢”这句话起首的。文章指出,中国古代以外国国名命名的城,当时只有新疆的库车和温宿,它们都是袭用移民的旧称。“骊罢” 城的出现,自然会与有外国侨民有关。作者进而运用史料说明,骊罢城最早在中国西汉版图上出现是公元前20年,那正是罗马帝国向安息要求遣返战俘的时间。   2 000年后,英国学者大胆推测,这支罗马军团可能来到了中国,并认为该“骊罢”城就是当时汉朝政府为安置流落到中国的古罗马人所建。随后,澳大利亚、前苏联、中国等国家的一些学者也参与了进来,并在古“骊罢”所在地甘肃永昌县境内,发现了一些高鼻梁、深眼窝的村民,认为他们就是罗马人的“后裔”。   中外学者查阅了大量史书,终于从班固所著《汉书·陈汤传》中获得突破。据此书记载,公元前36年,西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率兵讨伐郅支单于,战于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时,在这里见到了一支奇特的军队,“土城外有重木城”拱卫,其“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而这种构筑“重木城”防御工事和用圆形盾牌连成鱼鳞形状的防御阵势,只有古罗马军团采用过。《汉书》上说,陈汤率领的汉军攻克“重木城”,以“生虏百四十五人,降虏千余人”而告胜。   负责该项科研计划的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谢小冬博士指出,对于一个群体甚至一个民族的源流,可从历史、考古、语言、文化、体质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但这些材料往往容易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获得直接证据,而人体中的DNA核苷酸序列,具有稳定的世代遗传性质,随着DNA分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Y染色体非重组区域确定的遗传标记,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解读人群起源、迁徙、演化的“金钥匙”。因此,从群体遗传学角度,利用DNA技术,成了解开这一问题的最大希望。   谢小冬博士介绍说,几周前,兰州大学的科研人员已经从甘肃永昌县者来寨的91名志愿者身上,采集了全血样本,目前正在进行预备试验。   当然利用DNA技术进行的研究并不是孤立的,谢小冬博士说,在获得甘肃“罗马军团”群体遗传学的第一手资料之后,他们还将充分结合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甚至风俗习惯、传说等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以争取全面、准确地得出结论。 5.下列不能证明古罗马军团可能流落到中国的一项是 ( ) A.古代中国骊罢城的名字与中国当时对罗马帝国的称呼相同,且它的出现与古罗马帝国要求遣返战俘的时间相同。 B.英国学者大胆推测,罗马军团可能来到了中国,并认为骊罢城就是当时汉朝政府为安置流落到中国的古罗马人所建。 C.班固《汉书》中记载,西汉军队曾在郅支城打败过采用特殊防御工事和防御阵势的奇特军队。 D.中外学者在中国古“骊罢”城所在地甘肃永昌县境内,发现了一些具有高鼻梁、深眼窝外国人特征的村民。 答案 B 解析 推测的结论不能反过来作为证据。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揭开“罗马军团”之谜,许多中外学者投入了大量心血,德效谦就是一位专门研究这一问题的英国学者。 B.中国古代新疆的“库车”“温宿”城都是以外国国名命名的城,有此为例,“骊罢”城名称的来历就是不争的事实了。 C.《汉书》关于陈汤率军攻克“重木城”的记载,为史学家探讨“罗马军团”之谜提供了重要史料。 D.到目前为止,罗马军团的真正去向仍是一个“谜”,谜底只能等待兰州大学的副教授谢小冬博士来揭开。 答案 C 解析 A项“专门研究这一问题”文中无据。B项“不争的事实”错,这只是一种推测。D项说法太绝对。 7.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郅支城位于现在的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所以郅支之战的情况不能作为古罗马军团可能来到中国的证据。 B.文章引用《汉书》《后汉书》中的语句,就是为了说明郅支之战的实际情况,从而推测“罗马军团”的去向。 C.在研究“罗马军团”是否流落到中国这一问题上,外国学者早于中国学者。中国学者的不积极态度不能不令人遗憾。 D.要揭开“罗马军团”之谜,不应该只孤立地利用DNA技术进行研究,必须从多角度做深入细致的考证工作。 答案 D 解析 A项战役地点当时为汉朝控制范围。B项《后汉书》中的语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称罗马帝国为“骊罢”“大秦”。C项不积极态度错,文中无此信息。 七、(湖南省2009届高三·十二校联考第一次考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由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和爱因斯坦医学院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之所以有人愿意生活在危险边缘,是因为一种叫做神经传递素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在作祟,它是让大脑感到快感的化学物质。 多巴胺可以让我们在饱餐一顿后感到满足,在心爱的足球队获胜后感到兴奋,或者在使用了毒品后感到极度兴奋,因为毒品会人为地让我们的神经细胞分泌出更多的多巴胺。它可以让我们在做极限运动时感到极度刺激,比如从白皑皑的险峻陡坡滑下或从高空有的机舱纵身一跃。研究人员发现,在冒险者的大脑中,储藏多巴胺的“接收器”比一般人少,这意味着冒险者的大脑更有可能在刺激来临时瞬间充满了多巴胺,这促使他们冒更多的险,更快地开车,更疯狂地饮酒,甚至更大量地吸毒。 范德比尔特大学的戴维·萨尔德教授决定研究一下冒险者与普通人的大脑在多巴胺多少方面有什么不同。他给34名男女研究对象发放了问卷,了解他们对新奇事物的爱好程度,然后用一种仪器测试他们大脑中多巴胺“接收器”的多少。萨尔德教授和他的小组试图找到一种多巴胺“调节器”,也就是当多巴胺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这个“调节器”可以示意神经细胞停止分泌这种多巴胺。 早期的动物研究表明,在更喜欢探索和冒险的动物大脑中,储藏多巴胺的“接收器”较少,萨尔德教授试图证明,这个理论在人类身上同样成立。 他说:“数据研究的结果几乎与我们预计的完全吻合。”也就是说,和老鼠一样,与一般人相比,更愿意冒险的人类大脑中储藏多巴胺的接收器比较少。 这一发现支持了萨尔德的理论,也就是说,冒险爱好者每次追求新的刺激时都会品尝到比一般人更大的快感,因为他们的大脑中没有足够的多巴胺“接收器”来储藏这些物质。这种瞬间的强刺激促使他们不断重复同样的冒险行为或追求新的刺激,就像吸毒者寻求新的快感一样。   哈佛大学精神病学教授布鲁斯·科恩说:“这一发现的确有趣。这让我们知道了为什么人类喜欢追求新奇刺激,原来多巴胺是我们追求刺激的奖励。”   科恩说,这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人类追求刺激的行为,帮助研究人员找到更有效的医治吸毒行为的途径。如果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证实萨尔德的发现,证明吸毒者是因为大脑中的多巴胺“接收器”比正常人少,那么就可以设计出一种有多巴胺“接收器”作用的药物,从而把这些病人的多巴胺水平降至正常范围。 从理论的角度来说,萨尔德的研究结果也许可以解决专家们在分析毒瘾问题时的争论:一引起专家认为,瘾君子因为长期缺少多巴胺,所以从毒品的刺激中寻求自我医治;其他专家认为,瘾君子大脑中的神经传递素与正常人无异,只是他们的大脑不能正常调节多巴胺的水平。 (英国《泰晤士报》12月30日文章,《参考消息》2009年1月5日,略有删节) 6.下列有关萨德尔研究情况的叙述与本文相符的一项是 ( ) A.萨德尔研究结果的核心内容是发现了一种叫做神经传递素多巴胺的化学物质。 B.萨德尔的研究结果是以对34名男女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仪器测试的结果为依据的。 C.早期关于动物多巴胺和“接收器”的研究结果,有力地支持了萨德尔的理论。 D.哈佛大学布鲁斯·科恩教授认为萨德尔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吸毒者毒瘾的成因。 答案 B 解析 根据文章内容,可推知多巴胺这种化学物质早已被发现,但此前人们没有认识到多巴胺是影响快感的因素,萨德尔发现了这一现象,据此可断定A项错误。支持萨德尔理论的是萨德尔的实验数据和早期动物研究研究结果的对比,即喜欢冒险探索的动物和喜欢冒险探索的人类之间存在相同的特点,即大脑内的多巴胺“接收器”都较少。据此,可断定C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根据原文“如果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证实萨尔德的发现,证明吸毒者是因为大脑中的多巴胺‘接收器’比正常人少”可知D项是将可能说成了已然。 7.下列叙述与本文对“为什么有些人爱冒险”的原因解释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冒险者与普通人的大脑在多巴胺多少方面有些不同。 B.在冒险者的大脑中没有足够的“接收器”来储藏多巴胺。 C.因为“接收器”少,冒险者的大脑在刺激来临的瞬间充满了多巴胺。 D.冒险爱好者每次追求新的刺激时都会品尝到比一般人更大的快感。 答案 C 解析 原文为“这意味着冒险者的大脑更有可能在刺激来临的瞬间充满了多巴胺”,变可能为必然。 8.下列对萨德尔研究结果意义的分析与本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人类追求刺激的行为。 B.能帮助研究人员找到更有效的医治吸毒行为的途径。 C.为研制出一种控制多巴胺分泌的“调节器”提供了理论依据。 D.从理论的角度解决了专家们在分析毒瘾问题时的争论。 答案 D 解析 原文为“萨德尔的研究结果也许可以解决专家们在分析毒瘾问题时的争论”,将可能变为了必然。 八、(湖南省郴州市2009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 题。 植物的智能 人们往往把植物视作被动存在的东西——永远不可能有任何惊人的举动的静止生命。但现在正出现一个新的科学领域,挑战着这些假设。支持者们说,植物是其环境的积极控制者,并且显示出许多能被称为聪明的举动。例如,它们能够根据对环境的估计来有计划地生长,它们还能使用创造性的方法击败敌人。智力通常被定义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植物也有。 有的科学家曾将一些单独的菟丝子(一种不进行光合作用的寄生植物)移植到营养状况不同的山楂树上。结果发现,菟丝子更可能缠绕在营养状况好的宿主身上,而拒绝营养状况差的宿主。它在从宿主身上吸取养料之前就显示出了这种接受和拒绝的反应。 科学家们解释道:“在细胞里一定进行着某种计算,但我们不知道这是怎么完成的。植物能够对环境进行评估,这意味着它们的行为比人们意识到的要复杂得多。”那么,我们为什么直到现在才意识到植物比我们认为的要能干得多呢?主要就是因为植物活动起来比我们要慢得多。因为我们通常看不到它们在生长,所以很难想到它们能够行动,更不用说智力了。 另一个原因是,人们研究植物的地方通常是在温室或花园里,科学家们认为要研究植物的智能,应该给植物提供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环境,来诱发它们的智能行为。植物面临挑战时显示出智能行为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它们遭到动物攻击时的反应。以蒿属植物为例,当受到昆虫的袭击时,它会向空气中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发出有掠食者出现的信号,这些化学物质会向其他植物发出警告,让它们多产生一种防御剂,昆虫是很排斥这种防御剂的。最近的研究还显示,生烟草会“偷听”蒿属植物之间传递的信息,并以此来增强自己的防御能力。 植物似乎还有自我识别的能力。在2003年公布的一份研究中,以色列科学家将一株植物一分为二,无性繁殖成两株,在分离几周之后,两株植物的根系也各自分开生长,它们也发现自己已经分别成为单独的植物。 植物如何做出这样的反应呢?植物没有神经系统,没有大脑,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它们的反应依靠某种激素和电信号的接收、转换和反馈系统来协调。那么什么是电信号呢?埃里克·戴维斯博士在2001年曾对电信号的产生作出过这一样的阐述:本质上,电信号的产生是因为细胞膜电位(细胞内外电荷的差异)的改变。所以,离子穿过细胞膜的任何运动都是一次电信号传递。如果随后其他细胞发生电传递,就会产生电信号,整株植物的大部分行为反应可能是通过电活动协调完成。 6.下列各项中,不能证明植物有智能的一项是 ( ) A.菟丝子更可能选择营养状况好的宿主,甚至在汲取养料前就有接受或拒绝宿主的反应。 B.科学家发现,营养状况不同的山楂树都能为菟丝子等不进行光合作用的寄生植物提供养料。 C.有的植物在面临昆虫的袭击时,会向空气中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排斥昆虫;并发出信号警告其他植物。 D.野生烟草也能“破译”蒿属植物之间通过化学物质传递的信息,从而增强自己的防御能力,防御昆虫的袭击。 答案 B 解析 B项不符合第一段段末对“智力”的诠释。 7.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植物拥有积极主动地控制环境的能力,表现在它能够选择宿主、主动防御、自我识别等方面。 B.植物的智能是指其解决面临的环境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这种智能没有体现在植物相对缓慢的生长过程中。 C.研究植物通常是在温室或花园里,而这类环境不富有挑战性,不能诱发植物的智能,这是直到现在人们 才认识到植物比我们认为的要能干得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D.埃里克·戴维斯博士把植物能够做出智能的反应,归因于某种激素和电信号的接收、转换和反馈系统的协调。 答案 C 解析 A项“自我识别”不属于植物积极主动地控制环境的能力;B项植物的智能,并不是由植物生长的快 慢决定的;D项原文是说埃里克·戴维斯博士对电信号的产生过程作出阐释。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植物是其环境的积极控制者,表明植物不仅能够对环境进行评估,而且能够有计划、有选择地改善生态环境。 B.只要把握植物依靠激素和电信号来协调其行为反应的原因,就可能更准确地揭示植物智能的奥秘,更好地 优化自然环境。 C.科学家们通过给植物提供富有挑战性的环境,就能赋予植物细胞趋利避害的反应能力,更好地研究植物的 智能。 D.由于植物的智能与电信号紧密相关,所以研究植物智能反应最佳的方式就是给予植物充分的电信号刺激。 答案 B 解析 A项“有计划、有选择地改善生态环境”文中无据;C项“植物趋利避害的反应能力”不是科学家赋予的;D项“给予植物充分的电信号刺激”仅仅是植物智能反应的要因之一。 九、(湖南省四县<市>2009届高三3月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合成生物学,就是通过设计和构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人工生物系统,来解决能源,材料、健康和环保等问题的学科。它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以来,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等学科发展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合成生物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计和构建新的生物零件、组件和系统;二是对现有的、天然存在的生物系统的重新设计和改造,以造福人类社会。合成生物学技术上包括DNA序列的合成和对来自细菌、酵母及植物等多种生物基因及代谢途径的组装、多基因的精密调控等。 有关抗疟药物青蒿素微生物工业化合成的研究工作是合成生物学研究的典范之作。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华泰立介绍说,虽然已有的生物技术足以将有关代谢途径嫁接到大肠杆菌上,但要达到实用的经济效益,其产量必须有7个数量级的提高。经过多年努力,美国科学家科斯林与同事成功地用合成生物学方法在大肠杆菌和酵母中合成了青蒿素的前体物质——青蒿酸,有望大幅增加青蒿素产量。降低治疗疟疾的费用。这一研究就是利用合成生物学的思路:始终把细胞当作微生物制药工厂进行设计、加工、集成、组装和控制。由于科斯林有化学、生物学和化学工程的学术背景,因此能够成功地进行学科交叉。在研究过程中,科斯林领导的小组对有关代谢途径作了重新设计;解决了天然或非天然代谢物大量积累对寄主的毒性问题,并对改造后的微生物用变异进化法进行优化筛选,最终将青篙素合成的成本降为原来的十分之一。 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还可以合成能源物质——氢和石油。美国Virginia Tech生物系统工程系教授利用合成生物学原理,用13个已知的酶来完成一个重要反应,这13个酶形成了一条非天然酶催化途径。研究证明,由13个酶组成的合成酶途径,可以由具有高能量密度载体的淀粉及水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高效低成本地生产氢气。随着技术发展及与燃料电池的集成,该技术有望解决与氢气的储存、销售有关的难题。美国可再生石油公司的研究人员正利用来自多种生物的基因及用来生产脂肪酸的生化途径,用合成生物学方法创造出一些代谢模块,插入微生物后,通过不同的组合,这些模块可以诱导微生物生产原油、柴油、汽油等能源物质。 专家预测,合成生物学将会像信息技术一样得到迅速发展,并将在能源、化学品、材料、疫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美国出版的《技术评论》将合成生物学列为将可能改变世界的10大新出现技术之一。专家希望国家相关部门对合成生物学给予充分的重视。 与克隆技术一样,合成生物学是否会引发生物安全和伦理道德等一系列问题?有专家坦承:“人工合成的生物系统一旦逃逸到自然界,可能会引发生态灾难;恐怖分子可能会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制造生物武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选自《科技时报》2008年7月28日,有删改) 6.下列对“合成生物学”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合成生物学通过设计和构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人工生物系统来解决能源、材料、健康和环保等问题。 B.合成生物学是人类实施基因组计划以来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等学科发展的一个合乎逻辑的 结果。 C.对现有的、天然存在的生物系统的重新复制和改造,以造福人类社会是合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D.合成生物学技术上包括对来自细菌、酵母及植物等多种生物基因及代谢途径的组装、多基因的精密调控等。 答案 C 解析 “重新复制和改造”错,应为“重新设计和改造”。“造福人类社会”是合成生物学研究的目的而非内容。 7.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青蒿素微生物工业化合成研究利用了合成生物学的思路,始终把细胞当作微生物制药工厂进行设计、加 工、集成、组装和控制。 B.科斯林领导的小组在重新设计了有关代谢途径,用变异进化法对微生物进行了优化筛选后,就大大降低 了青蒿素合成的成本。 C.利用合成生物学原理,只要用13个已知的酶完成一个重要反应形成一条非天然酶催化途径就可以生产石 油和氢气。 D.因为合成生物学在能源、化学品、材料、疫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所以美国出版的《技术评论》将合 成生物学列为改变世界的10大新出现技术之一。 答案 A 解析 B项还“解决了天然或非天然代谢物大量积累对寄生的毒性问题”;C项还需要“具有高能量密度载体的淀粉及水”“温和的反应条件”,生产物质没有石油;D项原文是“将……得到广泛应用”“将可能改变世界的10大新出现技术之一”。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更高级的合成生物学将最终取代基因组学。 B.宽广的学术背景必定比单一的学术背景更有助于合成生物学的研究。 C.与克隆技术一样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必将引发生物安全和伦理道德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D.如果相关部门给予足够重视,中国的合成生物学研究必将处于世界最前列。 答案 B 解析 A项基因组学是合成生物学的学科基础;B项可从科林的例子找到依据;C项“必将”过于绝对;D项文中没有依据。 十、(重庆市万州区2009届高三诊断性检测)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再见,兴奋剂 15年前,当海洋化学家约翰‘海斯首创检测海底淤泥碳原子的方法时,他的本意是想解开这些已死微生物的生命历程之谜。也许他万万没有想到,体育界有一天会使用他的发明来检测药物作弊事件。通过改进海斯的检验方法,并用它来检测运动员尿祥中的碳原子,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奥林匹克实验室的医学研究者们,开发出了第一种可以明确检测合成睾丸激素(一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被大多数运动机构禁用的常见合成代谢类目醇)的试纸。这种新的检测方法被称为碳同位素比率测试(简称CIR测试),在最近若干广受瞩目的违禁药品事件中声名大噪——它不仅取消了短跑选手贾斯丁·加特林的百米赛跑世界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而且还剥夺了自行车手弗洛伊德‘兰迪斯2006年环法自行车赛的冠军’资格。 20世纪90年代末,CIR测试成为一项标准测试。在此之前,分析专家们依靠的是较为原始的尿样检测试纸,它只能检测尿样中睾丸激素和表睾酮的比例(即T/E比率)是否高出正常水平。不过,奥林匹克实验室主任唐H·卡特林解释说,在某些人体内,T/E比率天生就较高,因此必须还要经过连续测试,才能指认某个运动员确实使用了违禁药物。卡特林说。如果接下来的尿样中,T/E比率降低,体育官员就可以怀疑,起初T/E比率偏高是合成药物的结果,但是,假如接下来的检测结果与开始一致,官员就不得不宣布,这名运动员没有使用药物。卡特林指出,这种检测方法存在漏洞——只要某个人在整个检测期间,一直服用药物,他就能蒙混过关。 体育界需要一种方法,能够明确分辨出人工合成的和人体制造的睾丸激素。卡特林及同事知道,他们需要在 这种激素里找到一项特征鲜明的化学印记,以便他们追溯其中碳原子的真实来源。海斯以前发明的方法,能够鉴定 他所研究的微生物遗骸生前食用的是海水中的二氧化碳,还是从海底淤泥里冒出来的甲烷——这正合卡特林之意。 按照标准化流程,制药公司一般是从野生山药或者大豆中抽提碳原子分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睾丸激素。较之其他分布更为广泛的温带植物(Y,l如玉米),这些暖温带植物及其家族处理碳的方式存在着差异。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大豆家族所含的碳13(碳13是碳的一种同位素,比常见的碳12多出一个中子,因此原子量略重一些)水平显著低于其他植物。 如果某个运动员的尿样中,睾丸激素含有类似大豆的化学印记,一旦与同一尿样中的胆固醇和其他激素相比照,这些睾丸激素就会原形毕露——加特林和兰迪斯就是这样露出马脚的。其它用于对比的激素,就像所有由人体制造的化合物一样,含有高于大豆的碳13/碳12比率。我们食用的多种植物——从苹果到西葫芦,甚至到一头奶牛变成汉堡包之前所吃下的玉米——都为人体天然制造的激素打上了足可辨认的、含量偏高的碳13印记。 CIR测试“让我着实吃了一惊”,海斯如是说,如今他供职于美国伍兹霍尔海鲜研究所。他解释说,想要改变天然分泌的睾丸激素的碳同位素印记,又使其他激素不受影响,这是不可能的。被受指控的运动员用滥了的借口,像身体脱水,饮用酒精等,将不再能为他们开脱。海斯指出,除非人体能够用某种人造化合物——例如运动员有时为了肌肉消炎而注射的可的松——来制造睾丸激素,天然激素才有可能带有近似人工合成的化学标记。 CIR测试还可以辨别一系列与睾丸激素有关的人造化合物。卡特林预测,CIR测试的功效能够让想使用类固醇类违禁药物的运动员们慎行——至少在禁药使用者们又找到一种新方法来打败测试系统之前,他们似乎应当留意一句格言:“吃什么像什么”。 5.下列对CIR测试原理及功效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文档为【2010高考专题复习资料:科技文阅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4078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2KB
软件:Word
页数:32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1-17
浏览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