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再造_西北_民国时期旅外学人对西北形象的重塑_尚季芳

再造_西北_民国时期旅外学人对西北形象的重塑_尚季芳

举报
开通vip

再造_西北_民国时期旅外学人对西北形象的重塑_尚季芳 2012 年 6 月 第 22 卷 第 2 期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Jun. 2012 Vol. 22 No. 2 再造“西北”: 民国时期旅外学人对西北形象的重塑 * 尚季芳 民国时期,西北在国人的眼里具有双重性,部分论者包括在西北任事的一些外省籍人士认为 西北是一蛮荒之区,这种负面评价在当时颇有市场,西北的旅外学人对此甚为反感,撰文驳斥。 由于旅外学人处于建言地位,且某些言论和行为触及了统治者的利益...

再造_西北_民国时期旅外学人对西北形象的重塑_尚季芳
2012 年 6 月 第 22 卷 第 2 期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Jun. 2012 Vol. 22 No. 2 再造“西北”: 民国时期旅外学人对西北形象的重塑 * 尚季芳 民国时期,西北在国人的眼里具有双重性,部分论者包括在西北任事的一些外省籍人士认为 西北是一蛮荒之区,这种负面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在当时颇有市场,西北的旅外学人对此甚为反感,撰文驳斥。 由于旅外学人处于建言地位,且某些言论和行为触及了统治者的利益,不被当权者重视甚至被封 杀。不过旅外学子信守知识分子的弘毅使命,勇敢揭露故乡黑暗统治,向外界告知西北真实情境, 不遗余力为桑梓献言献策等举止,为民国时期乃至后来西北形象的重塑和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民国 旅外学人 西北形象 再造 作者尚季芳,1976 年生,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后。地址:兰州市,邮编 730070。 近代以降,随着边疆危机的加剧,西北的开发和建设逐步引起了国人的重视,两次边疆 史地研究高潮的兴起即是明证。应该说两次研究高潮的兴起为人们认识西北提供了契机,然 而由于长期形成的固有观念,部分国人对西北始终存有一些误解和偏见,并将这种偏见见之 于行事。斯时西北地区的旅外学人①受新思潮的鼓荡,组织同乡会,创办杂志,撰文对种种 有关西北的谬论予以抨击,希图国人对西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傲慢与偏见:民国时期国人眼中的西北 相较于东南沿海,近代西北的发展是缓慢的。由于天灾和人祸纷至沓来,西北社会动荡 不安,加之交通闭塞,现代化通讯和媒体的缺乏,跨出封闭世界的 “先进人士”较少等诸 种因素的影响,外界对西北的了解相当有限。一部分国人对西北的认识大体上还停留在晚清 —401— * ① 本文为 2008 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西北民族地区毒品危害及禁毒研究”(项目批准 号:08JC770020)、2009 年西北师范大学三期“知识与科技创新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项目“近代甘宁青地区地震灾害及 赈灾研究”(项目批准号:NWNU - KJCXGC - SK0303 - 8)、2010 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近现代西北民 族地区毒品问题与社会控制研究 (1840—1960)”(项目批准号:10CMZ025)、2010 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第三批特别资助项目“近代西北地区毒品问题与基层社会控制研究”(项目批准号:201003338)的阶段性 成果之一。 民国时期,西北出省人数较少,当时把出省到国内或国外各高校求学的人都叫 “留学生”。本文 所指旅外学人主要是指在国内其他地方学习的“留学生”。 无名氏的 《七笔勾》上,这首极尽污蔑之能事的 “诗词”道尽了西北的 “荒凉”与 “贫 穷”,摘录如下: 万里遨游,百里关河天尽头,山秃穷而陡,水恶声似吼;四月柳条抽,百花无锦 绣;一阵狂风,不辨昏和昼,因此上把万紫千红一笔勾。堪笑儒流,一领蓝衫便罢休; 才入簧门口,文字辄丢手,匾额挂门楼,荣华已尽够;坐吃馒头,不向长安走,因此上 把金榜题名一笔勾。可惜女流,两鬓蓬松灰满头,黑漆钢刀手,腥膻狰狞口;腿裤不遮 羞,驴蹄宽且厚;云雨巫山,那见秋波溜,因此上把红粉佳人一笔勾。没面羊裘,四季 常穿不肯丢;冬帽尖而瘦,棉裤宽且厚,纱葛不需求,袷衫且耐久;毡片遮身,被褥何 曾有,因此上把绫罗绸缎一笔勾。客到忙留,乳子煎茶敬一瓯,面饼葱椒醋,锅块和盐 韭;牛蹄与羊蹄,带毛随入口,风卷残云,食尽方丢手,因此上把山珍海味一笔勾。未 雨绸缪,窑洞低洼尽土修,夏日晒难透,阴雨偏肯漏;土砌墙头,灯油壁上溜,马粪牛 溲,腌臜且腥臭,因此上把雕梁画栋一笔勾。塞漠沙丘,土鞑番回畜类稠,性情似猪 狗,形容如禽兽;见了茗与茶,呵呵连拍手,国法森严,此地偏遗漏,因此上把礼义廉 耻一笔勾。① 上述文字据考证是在延安一带任官的一位南方人士所作,他为阻止儿子到西北来,而写 了这首与事实极不相符的 “作品”。从中可以看出该人对西北了解甚少,其中满含蔑视、挖 苦和讽刺之意,然而却对时人影响很大。 民国前来西北的考察家谢彬 (字晓钟)在其 《新疆游记》中即有对此文的真实性不加 分析地全文转抄,并语带调侃地说:“西北风俗,迥与南方不同。清无名氏有 《七笔勾》一 首,描写尽致,兹附录之,以备邦人卧游!”。② 后《新亚细亚》又转引了谢彬 《新疆游记》 上的《七笔勾》,并以上述谢彬的话作为编者按语。让人深思的是谢彬乃是抱着实地考察, 要将真相告知外人的目的而来西北的,对西北的真实情况应该比无名氏了解更多,不必也不 应当以无名氏对西北的看法作为自己的结论。而 《新亚细亚》为国内研究边疆问题的知名 杂志,编者对《七笔勾》一一复制,还特以谢彬的话作为按语。稍加思索,就可想到谢氏 和《新亚细亚》的编者仍对西北存有偏见,或者至少对西北不够重视,否则就不会轻易发 布这样不负责任的言论。 20 世纪 20 年代做过甘肃教育厅长的马鹤天,是一位极关心边陲的人物,著有 《甘青藏 边区考察记》和《西北考察记》,并发起主办《新亚细亚》杂志,对西北开发多所建言,影 响颇大。但是其人部分有关西北的言论亦不合实情。在 《中国当前的大患与其根本解决》 一文里,马氏指出中国当时的大患是兵多、匪多、游民多,这些都是不生产和不安分守己的 捣乱分子。怎样解决“三多”呢?他提出最佳的方案是移 “三多”到西北去。这种办法的 好处是“在内地就可以减少许多祸患,在西北———蒙藏……各地也可以由野蛮而渐渐的文 明,由荒凉而渐渐的繁富,教育实业交通等都可以一齐发达。这岂不是一举而数善兼备 —501— 再造“西北”:民国时期旅外学人对西北形象的重塑 ① ② 谢晓钟:《新疆游记》,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7 页。 谢晓钟:《新疆游记》,第 46 页。 吗?”① 姑不论马鹤天在言说中运用 “野蛮”等字眼来描述西北的蒙藏地区是否合适,仅就 其所言移民“三多”一事来考量,也有值得商榷之处。西北虽说土地广袤,但并不都是可 耕地,当时可耕种土地之上的人口已达到饱和程度,移民必将加重西北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负 担。时人翁文灏也认为移民不是开发西北的明智之举,“西北可垦之地既少而散漫,已耕的 地又比较的多,而且历时已久,所以一来便想大规模移民绝对不可能的”。② 就事实而论, 翁氏的说法较切合西北实际。由此观之,马鹤天之移民西北的想法并不见得就是其宣称的 “妙法”。退一步讲,马鹤天的“妙法”即便付诸实施,试想这些土匪和散兵能将西北由所 谓的“野蛮”变成“文明”吗?教育、实业和交通能一齐发达吗?不难看出,马鹤天仍以 一种“先进者”自居,把西北视为不开化之区。 上述对西北具有诬蔑性质的言论深深刺痛着旅外学子的心,含初写道:“我记得我在北 京的时候,有几位河南同学向我说:‘你们陕西的钱真好赚,我们省里的无赖、光棍、土匪 在本省站不住脚的,这几年都跑到你们陕西当了大人,当了老爷了。’旁边又有位同学说: ‘现在要是想做官弄钱,还是要到陕西甘肃那些僻背的地方去。’我听了这些话,不由我一 阵一阵的心痛。”③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对一个关心桑梓的学生来说,外人的不友好言辞 使他思绪万千,思忖怎样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情思,已慢慢地在心中萌芽。 近代西北开发,深深打上了外来人的印记。从左宗棠创办兰州二局,聘用赖长以及外国 洋员,到清末新政彭英甲聘用一些外国人才,再到抗战时期战区大量人口涌入西北,给西北 的发展带来了良机。 战时西部各大城市外来人口众多,以 1945 年兰州市本籍人口和外籍人口的职业分布情 况为例,可以看出: 1945 年兰州市的本籍人口和寄籍人口的职业分布统计表④ 单位:人 职业 本籍 寄籍 男 女 男 女 职业 本籍 寄籍 男 女 男 女 农业 7525 9500 1252 1946 自由职业 1869 588 1409 821 矿业 280 46 394 48 人事服务 2069 2449 1957 1648 工业 4554 2943 4001 2289 其他 2384 2489 1178 1204 商业 6035 2730 9282 3407 无业 3169 5811 3935 6881 交通运输 875 254 2052 209 合计 33899 27723 31044 19861 公务 5138 912 5584 1408 —601—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2 年第 2 期 ① ② ③ ④ 马鹤天:《中国当前的大患与其根本解决》,戴季陶等:《西北》,新亚细亚学会 1932 年出版发行, 第 251、252、253 页。 翁文灏:《如何开发西北》,《翁文灏论经济建设》,团结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53—54 页。 含初:《我主张一部分的排外运动》,《共进》第 8 号,1922 年 1 月 25 日,人民出版社 1983 年影 印版,第 1 版。 《甘肃省各县市局本、寄籍职业性别统计表》,甘肃省档案局编:《甘肃历史人口资料汇编》第 2 辑 (下)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85 页。 依据上表,1945 年在兰州市的主要行业中,外籍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工业领域, 本籍 7497 人,外籍 6290 人;自由职业中本籍 2457 人,外籍 2230 人;人事服务行业本籍 4518 人,外籍 3605 人。一些行业中外籍人口超过了本籍人口,如在矿业中外籍 442 人,本 籍 326 人;商业中外籍 12689 人,本籍 8765 人;交通运输业中外籍 2261 人,本籍 1129 人; 公务行业中外籍 6992 人,本籍 6050 人。以上数字表明外籍人口在甘肃的各个行业中占有很 大比重,尤其在一些技术性的行业中,如矿业和交通运输业中,外籍人口超过了本籍人口。 在工业领域中,虽本籍人口超过了外籍人口,但在主要的技术层面仍然由外来人员操控。如 玉门油矿局,共有技术人员 82 人,其中甘肃只有 1 人;宝天铁路工程局有技术人员 321 人, 其中甘肃 1 人;甘肃水利林牧公司有技术人员 104 人,其中甘肃 9 人。① 1946 年,甘肃省建 设厅长张心一亦谈到甘肃重要企业中,“高级及中级技术人员,十分之九以上,都是从外省 来的,就是大部分技术工人,亦曾借重河南、山西、四川等省的人,只有普通小工,是本省 籍的”。② 上述多个行业中外籍人口多于本籍人口的事实正是甘肃本土化人才缺乏的表征。既然本 土化人才匮乏,那么外地人才流入甘肃就在情理之中。外地人才主持甘肃政治、经济诸领 域,并非坏事,相反他们将新的施政理念和先进技术传到西北,促进了西北社会的发展。然 而问题在于,在当时的社会情势下,到西北来的人中抱着 “刮地皮”思想,求升官发财者 大有其人。刘文海考察甘肃后认为:“此辈来时,又感于行路艰难,即有几分热诚,亦多半 消失于道尘店垢时期中,能坚持到底者极少,不免行装未卸前即已决定剥削主义,只期及早 东旋安享。既为次等人才,又持剥削主义,地瘠民困之甘肃将何以堪!”③ 甚至极个别人从 心底里就看不起甘肃人。20 世纪 30 年代初,一位外省籍的厅长看到兰州的一切很落后,因 此他在一个集会上说:“再过几年火车如果通到兰州以后,你们甘肃人不但没有饭吃,而且 吃屎也没有……”④ 这种言论自然引起了西北人的极大反感,当地人中出现认为外省人是 “在东南不能立脚的失业份子,想藉开发西北的美名去达到那升官发财的希望,于是便高唱 ‘西北是西北人的西北’,甚有高唱‘封闭西北’之说”⑤之类观点亦不无缘由。 二、不要轻视西北:旅外学人对污蔑西北言论的驳斥 针对部分国人对西北的不屑言论,旅外学子积极撰文,予以澄清驳斥,力图改变国人眼 中对家乡的负面形象,且效果彰显。 针对上述《七笔勾》一文,蔡元本对此进行逐条批评。对 “塞漠沙丘”一句,蔡氏批 评道:“西北是中国的土地,土鞑番回是中国的人民,语言服饰,虽有不同,而其为中国人 —701— 再造“西北”:民国时期旅外学人对西北形象的重塑 ① ② ③ ④ ⑤ 参见杨拔英:《甘肃省人才问题之研究》, 《现代西北》第 7 卷第 4 期,1944 年 10 月 15 日,第 27—29 页。 张心一:《六年来甘肃生产建设》(上) ,《和平日报》1946 年 12 月 31 日,第 1 版。 刘文海著、李正宇点校:《西行见闻记》,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9 页。 韶英:《秦陇蜀杂记》(续) ,《西北晨钟》2 卷第 4、5 期合刊,1941 年 8 月 25 日,第 32 页。 金鉴:《开发西北的“人”与“财”问题》,《边疆》第 4 期,1936 年 10 月,第 2 页。 则一,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在世界五大洲之上,没有听见过有 ‘形容如禽兽’的人类, 而在中国竟有‘性情似猪狗,形容如禽兽’的人类,真是地大物博,无奇不有。大概是封 神榜上的雷振子,征东上的猩猩胆,西游记上的牛魔王等的遗民,也未可知?”他进而痛斥 道:“在外国人说中国人野蛮,犹可说也,而中国人以中国人为禽兽,其不知礼义廉耻,可 说是够程度了。”最后,他质疑《新亚细亚》诸编辑:“我不知新亚细亚是为开发边疆而研 究边疆问题呢?还是为鄙夷边疆而研究边疆问题?”① 《新亚细亚》月刊见到蔡氏的质问后, 急忙撰文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缘由并致歉:“鄙刊所登此节,完全出于误会,编辑部仅大体稿件编就,至补 白小品,均在上海发行部方面临时插入,取材时未加审择,致将《新疆游记》(谢彬作)中 某节插入,事后始知其误。倾承明达指示,同人等深为感幸。至误登此篇而引起之误会,同 人深为不安。为此谨致恳切之谢意,并当更正,用答厚意。”② 旅外学生有理有据的质疑, 《新亚细亚》编辑部也不得不承认其错误。 旅外学人对污蔑性言论的驳斥,是每一个爱惜桑梓的人产生的本能反应。旅外学生真诚 地希望外地人不要再有意无意地讽刺挖苦西北,而是能够真切地关心西北地区的现实图景, 对西北的匪患、自然灾害和民生等问题多加关注,并且来救济西北,减轻民众痛苦;如果只 抱着“热潮冷讥的奚落西北,似乎西北尚在十五六世纪的野蛮时代,东南已经跑到二十八 世纪的文明顶点了”③ 的态度,则绝不是一个中国人应有的胸怀和责任。他们严厉回击这些 道听途说、不加思索和不负责任的言论,力图给西北正名,希望外人能够正确认识西北,客 观评价西北,积极帮助西北。 三、建设 “西北之重光”:旅外学人重塑西北形象的努力 虽然针对某些国人对西北的不正确言论,旅外学生撰文极力纠正驳斥,但他们也深知, 只靠这种言语上的争论还不足以建立起西北在国人心中的良好形象。要改变西北形象,必须 依靠西北人自己主观上努力,将西北社会的政治黑暗、经济滞后、教育迟缓、思想闭塞等进 行彻底刷新改造,才能使国人树立正确的西北观。为此,旅外学生在自己有限的能力内,积 极组织同乡会,同时“以联络感情,砥砺品学,促进桑梓文化建设为宗旨”④ 创办杂志,⑤ 力图将西北的真实情况告诸外人,以博得外人的关注和理解,同时将新思想播撒到乡土,以 求西北人无论是当权者还是民众都能够振作起来,建设一个不被人轻视和讥笑的新西北。 —801—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2 年第 2 期 ① ② ③ ④ ⑤ 蔡元本:《书报评论·评所谓“西北七笔勾”并质新亚细亚编辑先生》,《陇钟言论集》第 1 集, 陇钟编辑社 1932 年版,第 166—167 页。 《关于〈七笔勾〉之新亚细亚月刊社来函》,《陇钟言论集》第 1 集,第 170 页。 我:《不要轻视西北!》,《西北公论》第 1 卷第 8 期,1933 年 12 月,第 2—3 页。 《甘肃旅渝同学会简章草案》,《陇铎》第 2 期,1939 年 11 月 15 日,第 27 页。 旅外学生组织的同乡会和同学会主要有旅京陕西学生联合会、旅沪陕西同乡会、旅京甘肃同学会、 甘肃旅沪同学会、甘肃旅渝同学会、宁夏留平学生会、青海旅渝同乡会、北京大学陕西同学会、陇南留平 同学会和旅京天水县省外留学总会等。创办的杂志主要有《秦钟》、《共进》、《陇铎》、《陇钟》、《陇风》、 《陇衡》、《泾涛》、《陇南卯铃》、《拓荒》、《天水县省外留学总会季刊》、《新陇》、《宁夏曙光》、《银光》、 《新青海》、《天山月刊》和《西北评论》等。 首先,寻求西北在历史和资源上的重要性,改写部分国人心中的固陋和偏见。西北是中 华民族的根,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旅外学人紧紧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西北是中华民族 的发祥地,是中国文化的源泉地。没有已往西北优美地区,中华民族,便无从发育。没有已 往西北上伟大的人物,中国疆域,便无人开辟。没有已往西北上圣哲的努力,中国文化,便 无人开创。”① 回溯历史,“据西北以复兴者,前有周秦,继有汉唐,均为先据有西北,然 后依丰厚之资财,凭险阻之关河,进而窥取中原,奠定国基”。因此 “西北为国家之生命 线,决不可失……万勿对之失望,先存弃舍之观念,则国家幸矣!”② 从资源上看,西北有丰富的畜牧业和矿产资源,“青海西宁为中国西北羊毛之集散地, 每岁出售者,占全国羊毛百分之五十”③,矿产资源如陕西延长、甘肃玉门和新疆乌苏之石 油,陕西、甘肃、新疆和青海的煤炭, “数质甲于全国,关系国防建设,至大且巨”。④ 若 能将西北丰富的资源开发出来,供应全国, “可以造成西北的繁荣,可以调剂东南的缺 乏”。⑤ 无论历史,还是现实,西北的盛衰关乎国家的命运,尤其在日本侵略的当下,西北的安 全,就是中国的安全,建设西北正当其时,“西北之重光”已经来临。⑥ 其次,研究实际问题,向外界告诸西北社会的真实图景。旅外学生知道要使外人对西北 有良好的观感,还必须努力研究社会问题,宣传西北社会的真实情态。《陇铎》杂志以 “使 甘肃以至西北的人文社会与内地打成一片”、“使内地人士乃至中央政府对甘肃以至西北有 所了解,藉收西北与国家,国家与西北两相关照的宏效”⑦为宗旨,搭建故土与外界互动交 流的平台。 针对有人认为西北人贫穷愚昧,旅外学子指出:“‘穷’和‘愚’……是西北人天赋的 危机吗?绝不是的。”⑧ 是什么造成了西北人的穷?他们认为一是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二 是驻军的任意摊派。是什么造成西北所谓的 “愚”呢?旅外学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教育 不如人,因为民众不重视读书,新式学堂与旧式私塾并存,所用课本新旧杂陈,⑨ 且教师水 平低,待遇微薄,许多有志之士因生活维坚,不得不退避三舍。瑏瑠 西北各省在政治、经济和教育上的种种桎梏性因素,使西北社会变得贫穷落后。若国人 —901— 再造“西北”:民国时期旅外学人对西北形象的重塑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瑏瑠 李得贤:《论中国人民阵线运动队西北边防之破坏》,《新青海》第 5 卷第 3 期,1937 年 3 月 31 日,第 7 页。 西京平报社论:《请注意西北》,《西北论衡》第 6 卷第 14 期,1938 年 7 月 30 日,第 13 页。 乔玉琇:《青海羊毛业之检讨》,《西北评论》第 3 卷第 3 期,第 107 页。 纪经明:《论天兰铁路半途停工与西北之建设》,《陇衡》第 6 期,1948 年 12 月 15 日,第 3 页。 陈宗周:《西北建设论》,《陇铎》新 1 号,1947 年 2 月 15 日,第 5 页。 参见窦宗仪:《本会周年纪念献辞》,《陇铎》第 2 卷第 1 期,1940 年 12 月 15 日,第 6 页。 《唱出心声,争取明天!》,《陇铎》新 1 号,1947 年 2 月 15 日,第 1 页。 宗周:《论“窒息”与“开发”》,《陇铎》第 2 卷第 8、9 期合刊,1941 年 9 月 15 日,第 2 页。 参见波如:《澄城———澄北社会略情———山匪、农村、教育、风俗》,《西北评论》第 1 卷第 10、 11 期合刊,1934 年 12 月 31 日,第 74 页。 参见王子健:《陕西渭南全县教育调查》,《西北评论》第 2 卷第 4 期,1935 年 5 月 1 日,第 280、 283 页。 不了解此等真实情境,以“贫”和“愚”来指代西北,显然是不公平的。故旅外学人极力 发表言论,澄清国人的错误认识,以求同情与理解。 再次,告语当政者,希望为改造西北社会做出应有贡献。旅外学人深知,要解决西北社 会诸问题,统治者的理念和行为至关重要,故他们将部分改造西北社会的希望寄于当政者身 上。鉴于宁夏民生凋敝,民情激愤,加之汉回矛盾突出,旅外学生对主事者马鸿宾提出了用 人者不一定要在教门以内、慎重遴选县长、财政必须公开、教育必须重视等建议。作者急切 地道明:“以上四件事,是我望于马鸿宾先生的小小限度的事,虽不是什么彻底解决宁夏问 题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马先生若能办到,则回汉感情,自可融洽,宁夏的现象,也不至如现在的那么混 乱。”① 拳拳之心,跃然纸上。 1933 年,朱绍良就任甘肃省主席,旅外学生对其期盼甚殷,指望朱能在甘肃干出一番 事业,因为“甘肃为西北数省中心,可以遥控新藏,近制青宁,治乱兴衰,关系整个西北, 故以地位责任言,甘省主席,实较西北任何省分为重大”。为此,治理甘肃,必须做好巩固 边疆、裁军剿匪和禁绝鸦片这三件事情。② 事实证明,朱绍良两度主政甘肃期间,提出了 “安定中求进步”的口号,在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打击地方军阀势力、禁绝鸦片等方 面有突出作为。 旅外学生的献计献策有其前瞻性和可行性,故部分当政者为显示一点开明气息,对旅外 学人的献猷做出采纳之态,并对他们创办的杂志给予支持。如 1940 年 《陇铎》杂志就收到 马鸿逵的捐款 1000 元,谷正伦的捐款 1000 元,③ 1946 年又收到田昆山捐款 10 万元,黄正 清的捐款 10 万元,鲁大昌的捐款 5 万元,张维的捐款 5 万元,田炯锦的捐款 5 万元,宋恪 的捐款 5 万元,骆力学的捐款 5 万元,水梓的捐款 5 万元。④ 上述人士都是西北社会的当政 者或名流,他们捐款带有更多的象征意义,能否将旅外学人的建言付诸实践,还因时因地因 利益而抉择。 最后,告诫西北青年,要做“再造西北”的中坚力量。西北之所以被外人误解,被人 斥为“落后”、“野蛮”、 “未开化”和 “愚昧”,旅外学生认为与本土人的不求上进有关。 一位学子说道:“这并不是我讨厌人家说西北坏,同时我还要痛恨西北人为什么不争口气! 为什么自个不努力!为什么不奋斗呢?”他殷切希望西北人 “共同努力!互相奋勉!要实 干!快干!硬干!……绝不要叫别人看不起!”⑤ 要让外地人看得起西北人,改变西北的形 象,根本之道还是西北人的觉醒,担当起历史重任,奋起直追,方为明智之举。 旅外学人将建设西北的重任放在了青年人身上,青年是西北的希望,“别人所以对甘肃 有如此的隔阂者,我们甘肃青年不能不负相当的责任,因为我们始终没有给人拿出事实来 看”。何昌之给甘肃青年还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不要自尊自大,亦不要妄自菲薄;第 —011—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2 年第 2 期 ① ② ③ ④ ⑤ 不平:《期望马鸿宾先生的四件事》,《宁夏曙光》第 3 期,1932 年 7 月 1 日,第 13、15 页。 参见仁:《希望于朱绍良主席者》,《西北公论》第 1 卷第 2 期,1933 年 6 月 1 日,第 3—4 页。 参见《鸣谢》,《陇铎》第 2 卷第 1 期,1940 年 12 月 15 日,第 6 页。 参见《捐款鸣谢》,《陇铎》新 1 号,1947 年 2 月 15 日,第 21 页。 王光儒:《谁说西北是“野蛮”“落后”“未开化”?》,《西北评论》第 1 卷第 5 期,1934 年 9 月 15 日,第 47 页。 二,减轻家乡观念,多事远游,以增见闻而广学识;第三,虚心接受外来文化;第四,头脑 冷静,对事多加分析;第五,认清现代与思考将来。“总之,内地人对甘肃的隔阂,原因固 多,但无可讳言的我们甘肃本身也有相当的 ‘不如人家’,这在我们青年觉得是一种很大的 惭愧”。① 说到底,建设西北,西北人应当迎难而上,“如果我们西北人民自身不努力,将来西北 就是慢慢地开发,也断非我西北人民之福!”② 同时,因着环境的恶劣,要开发建设西北本 地人要拿出更多的精力和勇气来,“当以人力补环境之劣点,无论求学作事,在现状下,欧 美人用一分力,东南的同胞应用十分力,我们甘肃人应百分的努力,方可望站在水平线 上”。③ 旅外学生这种自我检讨可谓不刊之论。 四、结语:旅外学人再造西北的实践及其困境 民国时期,在北京、上海、南京和重庆等地的西北旅外学人,在新思潮的鼓荡下,认识 到家乡与内地存在着诸多差距,作为当时西北地区走出省门的一批新青年,他们义不容辞, 担当起了改造西北,造福桑梓的责任。幼石描述他初到北京时,受胡适、陈独秀和蔡元培等 人言论的影响,“觉着从前真真是在地狱里住,被那陈朽腐败的书呆子骗了二十年”,并发 出了要与旧道德、旧思想决裂的誓言:“我现在要向光明的路上跑去,求新的人生的意义! 我不愿瞎活了。”④ 认识他者,反观自我,旅外学人已将改造自我,改造故乡变成他们的目标。他们创办杂 志,发表文章,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深得西北民众喜欢。《陇铎》杂志在西北拥有大量的 读者群,特别在甘肃读者人数更多,编辑不无自豪地说:“发行网密布省内各县,设有代销 处的,有三十余县。每一县的民教馆,参议会,县立中学,均有赠阅,可以说省内所有的知 识份子,都是本刊的读者。”⑤ 《秦钟》和 《共进》创刊后,基本上每一期上都有关于陕事 的文章,每一期都寄往家乡,介绍新思想,宣传革命道理,成为家乡追求进步青年的必读刊 物。 除了纸面上为家乡的事务鼓与呼之外,旅外学人还具体参与到地方的建设中来。在读书 期间,他们就已经利用自己所学专业为桑梓服务。赵国宾的 《陕西同官县黄堡镇左右煤田 —111— 再造“西北”:民国时期旅外学人对西北形象的重塑 ① ② ③ ④ ⑤ 何昌之:《内地人心目中的甘肃和甘肃青年应有的觉悟》,《陇铎》第 2 期,1939 年 11 月 15 日, 第 17—18 页。 仁:《开发西北声中所望于西北军政当局及陇上诸学友者》,《陇南卯铃》创刊号,1932 年 10 月 25 日,第 9—10 页。 田炯锦:《甘肃智识分子之进修与责任》,《陇铎》第 8 期,1940 年 5 月 15 日,第 10 页。 幼石:《我不愿瞎活了》,《共进》第 52 期,1923 年 12 月 25 日,人民出版社 1983 年影印版,第 7 页。 本社:《艰苦中奋斗,正义中成长》,《陇铎》新 10 号,1947 年,第 6 页。 的调查报告》①、韩叔勋的《华县植物调查记》② 和晓秦 《陕西的形形色色》③ 都是假期调 查撰写的论文。 旅外学人毕业后,部分人返回桑梓,为家乡的建设事业尽心尽力。在陕西,他们创办了 一批学校并充任骨干教学力量,如韩述之创办了渭阳中学,杨明轩、张耀斗和郝梦九创办了 渭北中学,李子洲、常汉三和杨明轩等创办了绥德四师。他们积极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发 展青年团务,介绍《共进》和其他进步书报,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他们还积极指 导军事活动与士兵运动,像刘天章在开封,魏野畴、宋树藩等在耀县,李象九、谢子长、史 唯然、阎红彥和王有才等在安定做士兵运动,指导士兵阅读 《共进》和 《共产主义 ABC》, 对发展当地革命势力起了一定作用。④ 在青海,据罗麟的统计,民国时期求学内地的大学生约有 441 人。⑤ 这批学生为青海和 全国的开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地质方面的靳毓贵、卢振兴、朱新德 等;医科方面的朱成璞、王明才、祁邦彦、余承辉等;农科方面的李仲连、马献瑞、李长德 等;藏学和藏文研究中有才旦夏茸、桑热嘉措、吴均、温存智等;书法和美术方面有李海 观、郭世清等。⑥ 不过,旅外学人的活动并非一帆风顺,倘若其言论和行为触犯了地方统治者的利益,则 他们创办的杂志及人身都会受到威胁。陕西旅外学生创办的 《秦钟》和 《共进》杂志,因 言辞激烈,常揭露统治者的腐败行为,经常被打压甚至停刊。地方当政者认为 《秦钟》言 辞妄诞,居心不轨,实含有过激主义。⑦ 1926 年 9 月,张作霖以 “大共 (指共产党)小共 (指共进) ,都是一共”⑧ 为理由,将 《共进》封杀。1932 年宁夏留平学生会创刊的 《银 光》(三期后改为《曙光》)杂志,起初马鸿逵按月捐银洋 50 元,“以后因为刊物上宣传进 步思想,揭露宁夏的黑暗等,马鸿逵仅付几个月就不再给了”。宁夏留平学生会的主要成员 雷启霖因在 1946 年 12 月的南京国民大会制宪会议上揭发马鸿逵的黑暗统治,被马鸿逵派人 在南京逮捕,关押在老虎桥首都地方法院看守所,准备押解回宁处置,后经各方营救,幸免 —211—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2 年第 2 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参见赵国宾:《陕西同官县黄堡镇左右煤田的调查报告》,《共进》第 31 号,1923 年 2 月 10 日, 人民出版社 1983 年影印版,第 2—3 版。 参见韩叔勋:《华县植物调查记》,《共进》第 38 号,1923 年 5 月 25 日,人民出版社 1983 年影印 版,第 2—8 版。 参见晓秦:《陕西的形形色色》,《秦钟》第 2 期,1920 年 2 月 20 日,人民出版社 1983 年影印版, 第 23—24 页。 参见杨明轩:《共进社与西北革命》,中共陕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共进社和〈共 进〉杂志》,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433、436 页。 参见罗麟主编:《青海学人录———1920—1949 年青海就读高校学生事略》(续编) ,青海省地方志 学会 1998 年编印,第 2 页。 参见罗麟主编:《青海学人录———1920—1949 年青海就读高校学生事略》,青海省地方志学会 1997 年编印,第 2 页。 参见杨沛:《陕西要人与过激党》,《秦钟》第 5 期,1920 年 5 月 20 日,人民出版社 1983 年影印 版,第 25 页。 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研究室编:《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 2 集 ( 下册 数学七年级下册拔高题下载二年级下册除法运算下载七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免费下载二年级下册语文生字表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 ,三联书店 1959 年版,第 514 页。 于难。① 在旅外学人忍受着地方当政者迫害的同时,部分家乡人民对他们的良苦用心也持怀疑态 度。守旧者认为“学生以读书为天职,国家的事情不应过问”,“国家将亡了,学生受了过 激主义的毒”,② 等话语劝诫学生。 当权者的压制和家乡父老的怀疑,都未曾使旅外学生消沉,他们深知要改变桑梓的落后 面貌,不是一朝一夕,必须迎难而上。因为 “我们都是一些由家乡人民的血汗供给来到外 边上大学的学生,在家乡数千万苦难的人民中,我们独能享到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这在我们 本身的确是一个最大的幸福。估不论父兄对我们抱有若何的期望,只就我们本身的责任来 说,我们应该如何去报答他们对我们的造育之恩?地方的进步与文化的发达与否?是与受过 高等教育的地方青年有着极大的关系,设若大学青年都能够为促进地方的建设而努力,都能 够以自己所获得的知能运用于为人民谋福利的工作上,则何愁家乡不走上进步之道!”③ 正 是这些知识分子不懈努力,关注家乡社会的情怀与日俱增,才使得西北社会渐渐向光明迈 进。 综上,民国西北旅外学人,看到部分国人对家乡的误解和偏见,以及来西北做官的外地 人的所作所为,加之故土社会政治腐败、教育落后、民不聊生,这种状况时时刺痛着他们的 心。随着新思潮、新理念的汲取,他们树立了改造西北社会的雄心壮志,为家乡的发展献言 献策。他们努力向西北介绍新思想,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故乡经济、教育和政治建设, 达到改造西北社会的目的,其爱桑梓的情怀人所共鉴,值得肯定。 〔本文责任编辑 宋培军〕 —311— 再造“西北”:民国时期旅外学人对西北形象的重塑 ① ② ③ 参见李牧柯整理:《雷启霖自述》,《平罗文史资料》第 3 辑,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委员会 1989 年编印,第 17、35—36 页。 向晨:《陕西人的民治观念》,《秦钟》第 3 期,1920 年 3 月 20 日,人民出版社 1983 年影印版, 第 31 页。 《复刊的几句话》,《陇衡》第 5 期,1948 年 10 月 15 日,第 2 页。 Key words:the Qing Dynasty Xinjiang inland altars and temples population mobility cultural identity Rebuilding the Northwest:the Remodeling of the Northwest China’s Image by the Intel- lectuals Who Went out of Town (旅外学人)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Shang Jifang (104)……………………………………………………………………………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 China,the northwest China had duality in the eyes of people. Some critics,including the officials from other provinces,considered it a wild district and this negative e- valuation was prevalent at that time. The intellectuals of the northwest China,who went out of town, wrote articles to refute with indignation. Because these intellectuals had the right to propose the au- thority and some proposals offended the ruler,these intellectuals attached no importance for the au- thority and even were forbidden to speak openly. However,the righteous intellectuals were brave e- nough to reveal the murk reign,inform the real situation of the northwest China to the outside,and spare no effort to offer advices. What they had don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remodeling and rebuilding of the northwest China and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and the later periods. Key words:Republic of China the intellectuals who went out of town image of the north- west China rebuilding The Personnel Structure and Social Status of the Northward Envoys in the Later Li Dy- nasty of Annan Chen wen (114)……………………………………………………………… The later Li Dynasty of Annan advocated and imitated the cultural relic system of Chinese,and kept close suzerainty and vassal relationship with Chinese feudal dynasties. Li regime dispatched a large number of envoys to undertake and finish all kinds of diplomatic mission,which had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for the relations and promoted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 na and Vietnam. The envoys were usually scholars who were skillful at sinology and had pass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Serving as envoys to China had become an effective channel for the scholars’ promotion and the envoys to China enjoyed a higher social status in the later Li Dynasty of Annan. Key words:the later Li Dynasty of Annan envoys mission to China personnel structure social status REVIEWS OF NEW BOOKS An Achievement and Great Events in the History Field of Gansu Province———on General History of Qingyang Wu Mu (127)…………………………………………………………… A New Fruit on Sino -Korean Border Negotiations in the Middle of Ming and Qing Dy- nasties———A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Sino - Korean Border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 ties Wroten by Li Huazi Sun Weiguo (131)………………………………………………… ACADEMIC DYNAMIC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Cities in the Liao Dynasty over the Last 30 Years Han Binna Wang Shulan (135)………………………………………………………………… A Review on the First Symposium of“Chinese Chieftain System and the National Cul- ture” Qu Zhoulian (144)……………………………………………………………………… —051—
本文档为【再造_西北_民国时期旅外学人对西北形象的重塑_尚季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6609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6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1
分类:
上传时间:2014-01-09
浏览量: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