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华师大)

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华师大)

举报
开通vip

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华师大) 第一课 统一国家的重建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重建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炀帝的暴政;唐朝的建立和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等基本史实。 ⑵通过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比较科举制度的多重作用。 (3)能够辩证地分析隋大运河的开通的目的和作用。 ⒉过程与方法: ⑴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及老师提供的相关资料,结合讨论、对比等方法分析本课的知识内容。 ⑵识读“隋大运河示意图”和“唐三省六部制简表”,会用地图讲述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作用,以及说出三省六部...

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华师大)
第一课 统一国家的重建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重建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炀帝的暴政;唐朝的建立和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等基本史实。 ⑵通过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比较科举制度的多重作用。 (3)能够辩证地分析隋大运河的开通的目的和作用。 ⒉过程与方法: ⑴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及老师提供的相关资料,结合讨论、对比等方法分析本课的知识内容。 ⑵识读“隋大运河示意图”和“唐三省六部制简表”,会用地图讲述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作用,以及说出三省六部制开创的作用。 ⑶分析比较历代选官制度的不同,让学生领会,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选拔好国家管理人才和重视民众百姓的利益,都是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兴旺发达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隋朝大运河和科举制度 难点:如何理解隋唐科举制的多重作用?开凿大运河征发劳役极重,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后果,但大运河对经济发展和巩固全国统一又具有积极作用,如何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也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我国的京杭大运河最早开凿于那一时期吗?(学生回答)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了解关于隋朝的历史。 讲授新课: 一、隋朝的重建统一 1、隋朝的建立和重新统一 提问: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有哪些?——南北经济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自立为帝,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结束了自西晋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重建了全国大一统的局面。 阅读课本第3页中间小字部分,想一想隋朝的“富”是真正的国富民强吗?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2、大运河的开凿 举例探讨:南北朝时,南方陈朝有一个姓王的商人,要运送一批苏州产的优质大米到洛阳贩卖。他动用了十辆马拉货车,雇佣了二十几个劳力,在八月份上路,辗转颠簸,历经一个多月才到达洛阳。 大家能不能给这位商人想一个更方便快捷的运送大米的运输方法呢?(提醒学生,公路运输在那个时代受到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制约,所以水运是一种较为方便快捷的方式。) 阅读课本第二段回答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1)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什么?——加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其他原因吗? 自古以来,中国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如何对南方实行有效的管理,是历代统治者都绞尽脑汁去考虑的问题,隋开通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就可以缩短南北方的距离,更有效地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在经济上,从六朝开始,南方经济持续迅速发展,经济中心虽在北方,但人口众多,长安、洛阳等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官员和军队,为了保证有充足的物资供用,隋朝必须转运江南地区富庶的物产到北方。 (2)看课本第4页<<隋大运河示意图>>,找出大运河沟通了那五大水系及南北起止点、中心。为什么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呢? (自六朝以来,随着江南经济的开发,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增,丝织业也渐渐地超过了北方,为了把南方丰富的物资运到北方,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隋唐时期,国家的政治中心在长安、洛阳,关中虽然号称沃野,但地狭人众,所产不足以供京师,必须依靠东南诸州(郡)的赋税。所以隋唐时期,为了便于由东往西将江淮粮食、物资运到洛阳、长安,或将其运往北方,统治阶级将运河的中心设在洛阳。) 看图回答要从余杭运送粮食到长安要经过哪些河段? 学生回答,以利于掌握<<隋大运河示意图>> (从元、明、清三朝都建都北京,王朝的政治中心移到北京后,南方地区的粮食物资需要北运到京城,所以今日大运河呈南北走向,而不是再绕道长安、洛阳了。) (3)如何评价隋代大运河?(学生讨论回答) 积极作用: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有利于巩固统一。 消极作用: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也十分严重。 二、隋朝的覆亡和唐朝的建立 1、隋炀帝的暴政 让学生阅读本目,回答问题: (1)课本内容是如何评价隋炀帝杨广的? 骄奢淫逸 滥用民力 (2)隋炀帝杨广暴政有哪些表现?导致什么后果? 暴政:营建洛阳、开凿运河、三游江都、三次远征高丽 后果:大规模的劳役、兵役,扰得天下骚动,民不聊生,最终导致农民起义。 2、唐朝的建立 让学生看课本了解本目内容。 618年,李渊称帝,建都长安。李渊父子削平了各地分裂势力,再次实现全国统一。 三、隋唐政治新格局 1、三省六部制 (1)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隋唐的三省指哪三省?分别有什么职能?六部指哪六部?它们隶属于哪一个省管辖? (2)举例理解:有一年,游牧在蒙古高原的一支游牧民族突厥族向唐的北部边境发起了进攻,长城燃起了烽火。如何应对来犯之敌?朝中展开了紧急讨论。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根据唐朝的政 治制度,哪个权利机构负责制订对敌之策?(学生回答:中书省)决策制订出来之后,哪个机构负责进行审议?(学生回答:门下省)最后由哪个权利机构负责调兵遣将,攻击敌人?(学生回答:尚书省) (3)画三省六部制的示意图,口头表述它们这间的关系。 (4)对照秦的“三公”制及其分工,说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有什么优点?学生通过对比,可以看出,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机构更加严密,分工更加明细,政府办事的效率更加高。然后老师给学生进一步指出,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当时世界的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之一,引发大家的民族自豪感。 2、科举制 科举制是隋朝时期兴起的一种以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有隋代开创,经唐代完善,从此官员录用主要依据科举考试的成绩,直至清末被废除。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找出秦汉时期、魏晋时期不同的选官制度,然后,对比一下隋唐的科举制度,找出后者的优点。 优点:与秦汉选拔官员的推举之相比,科举制的标准比较唯一和客观,主要依据考试成绩选拔官员的方式,有利于许多出身寒微的人能通过科举走上仕途。而推举制人为因素太多,容易为少数有权或有势的人把持,后来就发展成按出身门第来选拔官员,这对个人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扩大并巩固帝王的政治统治基础。 作用(提问): 其一,用人之权归中央,并扩大了帝制政治的统治基础。 其二,消解了可能产生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离心因素。 四、课堂小结:(幻灯片填空) 581年,北周外戚 建立了隋朝,并于589年重新统一了全国。统一后,开通了南北 。但隋第二代皇帝炀帝 骄奢淫逸,滥用民力,终于在618年亡国。与此同时, 建立了唐朝,定都 。隋唐国家政治制度有许多新的设置,突出的是设立 和推行 ,这两项制度 都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五、课堂巩固练习:课本第8页的填 表格 关于规范使用各类表格的通知入职表格免费下载关于主播时间做一个表格详细英语字母大小写表格下载简历表格模板下载 ,比较秦、隋两朝的共同点。 秦朝 隋朝 统治时间 15年 38年 统一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第一次实现全国大一统 结束了自西晋以后的分裂状态,重建全国大一统的局面 政治制度 1、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郡县制 1、三省六部制 2、科举制 伟大工程 长城 运河 灭亡原因 1、法律严酷 2、兵役、徭役繁重 1、为政刻薄,精于搜刮 2、骄奢淫逸、滥用民力 对后朝影响 1、汉承秦制 2、汉接受秦亡教训,休养生息 1、唐承隋制 2、唐接受隋亡教训,贞观之治 教学后记: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 ①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 ②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能力培养 ①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节课的讲述,联系以前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教材重点、难点: 1、重点是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2、难点是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用投影仪出示以下材料: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受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上述材料表现了唐太宗一种什么品质?他统治的时候唐朝出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点评后总结:正是由于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所以在他统治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盛世局面—贞观之治,板书课题,并解释“治”的意思是政治清明、治理有序。这样的盛世局面我们还学过哪些?下面,我们先了解李世民的有关材料(板书) (二)唐太宗李世民 1、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为夺取皇位继承权,他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不久,他又迫使李渊退位,于626年即皇位。通过这段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应该树立公平竞争、共同进步意识,然而从“骨肉相残”我们又认识唐太宗的缺点,但比起他后来的政绩是微不足道的。(板书) 2、唐太宗的政绩。 提问隋朝灭亡的原因引入唐太宗是如何吸取隋亡教训的?让学生通过看课本P9小字部分后讨论并回答。 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的千军万马中,看到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前进中摧枯拉朽的作用,君主应该心存天下百姓,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注意节俭。 举例“唐太宗患有气喘病,在长安居住的宫殿潮湿,容易犯病,臣下奏请在宫中建个暖阁让他居住。唐太宗说:‘破土兴工,花费很多,当年汉文帝将起露台,因惜十家之产而作罢。我功德不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 精简机构(可援引P5右下小字部分); 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可引导学生阅读P18第二段小字部分); 开放对外交流(可援引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加以说明)。 通过这些众多的史料,证实唐太宗在位期间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板书): (三)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1、知人善任。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端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材料二:隋末农民战争起义爆发后,魏征曾在李密属下任职。后随李密降唐。一度又为窦建德所俘,窦氏败亡后,再次归唐。为太子李建成所赏识,引荐任太子洗马,曾劝太子早图计谋除李世民。玄门之变后被擒,太宗见他临危不惧,又深知他的才干和为人,便任他为谏议大夫。 材料三:唐太宗曾命令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武将常何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所写的二十多条意见都能切中时弊,一问,才知道是他家的 食客马周代写的。太宗立即召马周进宫,发现他确实人才难得。虽然马周出身贫贱,也没有立过功,但太宗破格提拔,马上委任官职。马周果然不负所望,很快就做了宰相,并多次劝诫唐太宗减少劳役,体恤百姓。 讨论回答:唐太宗为什么能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又是怎样任用的呢? 根据学生回答点明:任用人才是因为他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所以他用人不计资历地望,不计亲属恩怨,尽量做到唯才是举,兼收并用。同时他也认识到了君臣关系如同“元首”和“股肱”的关系,阅读P10第二段小字部分。看看说明了什么道理?唐太宗又是怎么做的呢? 让学生讨论,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懂得一个人的见识和经历是有限的,所以国君只有和臣下一起合作才能处理好国事。基于以上认识,唐太宗做到虚心纳谏。(板书) 2、虚心纳谏。(纳谏是指古代帝王采纳臣下的意见)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10第三四段小字和P11第二段小字,想想看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为什么唐太宗能做到虚心纳谏?对敢于纳谏的魏征是如何器重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特别指出:“皇帝虚心纳谏,臣下积极进谏”是“贞观之治”的一大特色,也是“贞观之治”形成的主要原因。对于我们当今中学生来说,应如何借鉴唐太宗身上的品质?(敢于接受批评,认真改正错误) 提问:同汉文帝、光武帝比较起来,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唐太宗? (四)评价“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引导学生掌握教材P11页第一段内容,找出杰出帝王的共同点: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注重节俭。而唐太宗比他们还有注重纳谏这一点。同时结合P11小字部分,帮助学生看到唐太宗的另一面,作为一个帝王,能做到如此已非常难能可贵,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唐太宗的功绩是主要的。 (五)课堂小结。以课后“思考与讨论”做小节。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分别以创业难和守业难为观点,分别从课文中的材料和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找论据,经过讨论以后双方各找一名代表进行阐述,对方进行反驳。在论证和反驳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见解,但教师要应该指出隋炀帝的骄奢淫逸、滥用民力导致隋朝灭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出现唐朝盛世我们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思想行为对社会发展是有重要作用和影响的。“兴与亡”关键是得民心、惜民力,因为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板书设计: 君民关系: 君臣关系: 用人方面 对待谏言 教学后记: 第三课 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 课程标准: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周政治为唐代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唐初百年的发展和积累,到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1、能力培养 (1)通过收集图片实物、资料、编写历史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对武则天、唐玄宗的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一种较好的治国路线和政策来之不易,要保证社会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2)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唐代的金银器、唐三彩、丝织品等历史文物的工艺价值,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的敬佩之情。 (3)通过对唐玄宗前后期的统治的对比,对学生进行迁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本课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为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主要政绩;难点是如何客观的看待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艺术作品对其评价不一。如何根据初一学生的实际,客观、公正的评价武则天是一大难点。应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以事实为依据,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评价历史人物。唐玄宗前后期的巨大变化,在分析人物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要抓住前后变化的原因突破这一难点。 教法、教具: 本课中所涉及的两个主要人物武则天和唐玄宗,学生从电影,电视、小说、传说中了解教多,加上教材中的许多辅助材料及图片,这样易于学生接受。为此,应该采用谈话式或问题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增进感情。 在教具的选用上,本节图片教多,应把图片顺序加以调整,分三个系列,这样能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个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一部电视剧《武则天》,请问同学们谁看过?(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被郭沫若同志称为“政启开元,宏治贞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武周政治和开元盛世 1、女皇帝武则天 请看过有关武则天的电视剧、电影、小说的同学讲一讲武则天的故事,也可以通过看教材来完成。(出示图片:武则天像)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强调: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在唐高宗之后,于690年称帝,国号武周。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武则天作为一个女性,当上了最高统治者,必然会遭到一些人(特别是男人)的反对,你认为她应当怎样巩固其统治? 指导学生看书,结合课外收集到的史料,用具体事实来说明武周政治的概况。 在学生交流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一方面,为巩固其统治,武则天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另一方面,沿用唐初的基本国策,任用贤能之士,推行科举,发展经济,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板书) 武则天作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一千多年来,在传统史书、艺术作品和民间传说中争论不休。千秋功过由后人评说,就是武则天本人,也没有为自己歌功颂德,而是为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 (出示图片:武则天的无字碑)。那么,你是怎样看待武则天的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应教给学生分析人物的方法。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武则天是人不是神,在引导学生分析武则天政治弊病的同时,更应该把武则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其政治经济措施,认识武周政治为唐中期繁荣所起的作用。 2、开元盛世: 女皇帝武则天死后,唐朝的历史舞台上出现了一位杰出的皇帝即唐玄宗,他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极度繁荣的时期——开元盛世。 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历史图片、实物、资料进行交流。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动手动脑,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 下面请同学们看教材中的图片,欣赏唐代的金银器,唐三彩和丝织品仔细体会开元盛世的事实。同时,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工匠精湛技艺的敬佩之情。 教师指出,作为一代明君,唐玄宗重用贤人,提倡节俭,重视生产,开创了开元盛世。那么,唐玄宗后期又是怎样的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结论(板书:由盛转衰)。 学生讲解成语:口蜜腹剑的典故;朗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等诗句,分析其衰落原因。 利用教材中的两幅图,加深学生对唐玄宗前后期统治截然不同的认识。 组织学生讨论,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作简要概述:明君与昏君(板书)让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小结: 一代女皇武则天,对唐朝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开创了大唐 盛世;却由于唐玄宗的纵情享乐而使大好河山毁于一旦。我们应以史为鉴,警钟长鸣,居安思危,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学习。 板书设计: 结果 措 措施 施 教学后记: 第四课 《唐代的边疆各族》 [课标]: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a了解唐代时活跃与边地、与唐朝交往较为密切的少数民族突厥、回鹘、吐蕃、靺鞨、南诏等的地理位置;b了解唐朝政府的少数民族政策;了解唐与吐蕃的关系;知道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事迹。 2、能力目标:a通过了解唐代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认识唐的国力强盛与当时的民族关系、民族政策间的关系。B通过了解文成公主的事迹,认识文成公主在加强汉、藏关系上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图示教学法与课堂讨论法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讨,并适时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的重要性;认识到国力强盛与民族关系,民族政策间的关系。 2、通过了解唐代的民族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加强民族团结对维护整个中华民族民族的繁荣昌盛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老师问: 同学们,哪位同学能根据我们前面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出我国历史上被后人赞誉的清明盛世时期?请同学们勇敢的回答。 学生:举手、回答 西汉文帝景帝时的文景之治 东汉光武帝时的光武中兴 隋朝隋文帝时的开皇之治 唐朝太宗时的贞观之治 唐朝玄宗时的开元盛世 老师:同学们,正因为唐朝前期的贞观之治武周政权,中期的开 元盛世,使唐朝前期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国力强盛,经济 繁荣,政治制度开明,以泱泱大国称雄与世界,被誉为大唐帝国,唐代的边疆有哪些少数民族,各民族与唐的关系如何,唐又实行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通过本节学习,同学们就会明确。板书课题。 (一)民族关系 要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册6页《唐朝前期边疆各民族的分布图》和《唐朝后期边疆各民族的分布图 》同学们结合课本看图思考如下问题。 1、 唐朝时边疆地区主要有哪些少数民族? 2、 唐朝时实施少数民族政策的基础是什么? 3、 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态度,唐朝时少数民族人当宰相之多各说明了什么? 学生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提问,然后总结: 经过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边疆地区与中原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唐朝国力强盛,政治制度开明,社会经济繁荣,使边地民族慕风向化,中原王朝则开放、宽容,更显容纳百川的自信与气魄,各民族和睦相处。唐朝时期,边疆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有突厥,回鹘、吐蕃,吐谷浑、靺鞨、契丹、南诏等。 (二)民族政策 师: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什么政策?具体做法如何?体现了什么特色?你能说出今天我们国家对少数民族实行了什么政策吗? 学生看书、讨论、教师总结。 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全其部落,顺其世俗”的 政策(“全其部落,顺其世俗”的意思是,使少数民族集中居住, 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少数民族地区设专门的地方行政 制度━羁縻州。(羁,马笼头,縻,穿在牛鼻子上用来牵引的绳子, 羁縻,原来是牵制的意思,喻意为联络,维系。羁縻州是唐朝设 在周边少数民族的部落中的特殊的地方行政单位,最初均设在边 疆地区,后来也有添置于内地的,这种制度加强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的联系。这种制度的建立,很能体现一国多制的精神和唐代政治开明的特色。我们今天汉族和少数民族是一家,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各民族一律平等,对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政策。 指导学生看19页的小字部分及插图,让学生理解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生活上,唐朝和少数民族都是密不可分的。 (三)文成公主入藏 学生结合课本第20页至21页看课本上的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像,《步撵图》《唐蕃会盟碑》及历史地图册的《日月山图》和《文成公主入吐蕃路线图》思考下列问题: 1、 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说明了什么? 2、 唐太宗送文成公主远嫁说明了什么? 3、 唐蕃联姻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4、 目前,部分国际反华势力支持西藏达赖分裂势力,企图将西藏从中国的版图中分裂出去,你怎样看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说明了吐蕃对唐王朝的尊敬和对中原经济文化的仰慕。 唐太宗送文成公主远嫁,说明唐朝统治者对吐蕃的友好善意及其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蕃联姻对加强唐蕃友好关系,发展吐蕃经济文化有重大影响,文成公主不负众望,起到了传播和交流的作用,因而直到今天仍深受藏族同胞的尊敬和爱戴,唐蕃友好合作是汉藏两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因而得到两族人民的共同支持。 目前部分国际反华势力支持达赖分裂势力,企图将西藏从中国的版图中分裂出去,历史证明吐蕃很早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任何企图分裂中国,制造西藏“独立”的阴谋,都不会成功。 课堂小结 唐代民族关系的发展不仅是各民族人民积极努力的结果,也与统治者的民族政策密切相关,唐初的统治者以稳定国内政局、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为主要目标,对少数民族实行宽厚的“羁縻”政策,各族上层分子或在京师任官,或成为军事将领,受到与汉族官吏同等的待遇,并且通过与唐联姻保持密切的政治关系。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团结,这不仅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社会安定,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 板书设计: 北 东北 西 西南 教学后记: 第5课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⒈知识识记 ⑴了解长安城的布局,知道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⑵了解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认识我国的经济、文化在唐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政府采取鼓励对外交往的政策,这些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⒉能力培养: ⑴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⑵通过学生的讲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⒊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玄奘、鉴真等不畏艰险,出国远行,学习交流的事迹介绍,启发学生不怕困难险阻、勇于开拓以及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 ⑵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唐代的强盛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认同情感。 ⑶玄奘、鉴真等人热心于文化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节,其业绩值得后人景仰。 重点、难点突破措施: ⒈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再现历史情境,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⒉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充分阅读教材,提高自学能力、概括能力。 ⒊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看法,明确文学作品和历史现实之间是有区别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歌《一个师傅仨徒弟》。提问:歌中的“唐三藏”指谁?“西天取经上大路”中的“西天”指 哪里?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西游记》是以玄奘西行天竺求学问取真经为背景而虚构的一部小说,故事中的唐僧原型就是历史上的玄奘,《西游记》中有关唐僧的描绘与玄奘一样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第五课《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就会给你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展示学习目标) 二、学生认定目标 ⒈了解长安城的布局,知道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⒉了解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等史实,认识我国的经济、文化在唐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采取鼓励对外交往的政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⒊对图片等内容进行观察、想象,用语言叙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⒋学习玄奘、鉴真等不畏艰险、勇于开拓以及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发扬光大。 ⒌明确唐文化远播东西方各国,对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导学达标: (一)唐都长安 唐朝的都城在哪里?今天的哪个城市?讲明长安城和西安城的规模的不同。(今西安城在唐都长安城的北部居中)。播放《长安概况》,投影《长安城平面图》。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唐都长安一部分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⑴长安城由哪几部分组成?城市规划布局有什么特点? ⑵在图上指出商店和作坊的集中地。 ⑶长安城人口有多少?外来的居民有哪些?举例说明“胡风”盛行。 总结:通过学习说说长安城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 ⑴规模宏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 ⑵城市布局①有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②全城南北中轴线(朱雀大街)两侧东西对称。③棋盘似的街道宽敞笔直。 ⑶人口众多,商业繁荣。 ⑷是一座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同时需要指出:唐都长安是个限制很多的城市,与现代的城市不同,与后来的宋、元、明、清的城市也不同。可让学生说说有哪些限制。 (投影日本《平城京》平面图,说说它的布局。为什么?)与长安一样,也有朱雀大街,东、西市等,模仿唐代长安规划营造。 说明当时长安城的设计在国内外影响很大。 请你课后画出咱们诸城的城市平面图,并与长安城平面图做比较,感受唐都长安的宏伟规模。 (二)玄奘西行 盛唐时,中国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与外国的经济和文化往来十分频繁。与唐朝建立经济文化联系的国家很多,主要有:新罗、日本、天竺、中亚诸国、波斯、大食。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天竺:即指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请同学们看书玄奘西行这部分内容考虑以下问题: ⒈玄奘为什么西行?结合“玄奘西行”图,说说西行的经过(请同学讲一个有关玄奘取经的小故事)。 (感到佛教经义众说纷纭,难得定论,决心往西方天竺——佛教的发源地求取真经。) ⒉玄奘的重大贡献有哪些? (携带657部佛学经典返回长安,后居长安慈恩司专心译经、讲学。又将其所见所闻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⒊玄奘的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 (为求学问取真经,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好学不倦等等) ⒋讨论:《西游记》中有关唐僧的描绘与你所了解的玄奘有什么 不同? (《西游记》中唐僧取经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玄奘西行所遭遇的艰险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不同的是,小说中唐僧取经的路上还收留了三个神通广大的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并有白龙马相伴,遇到困难又有各路神仙相助,化险为夷。而历史上玄奘西行天竺是独自一人骑着一匹瘦马走出玉门关,哪热风如火、寒风如刀的茫茫沙漠几乎使他丧生。另外,玄奘西行往返所亲历的110国与传闻的28国的情况都记录在《大唐西域记》一书中,这部书内容丰富生动,准确可靠,和《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经历相比毫不逊色。由此可见,文学作品与历史现实之间是有差别的。) (三)中日交流 ⒈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为取佛经,唐朝时还有一名高僧是东渡日本传播佛学,他就是著名的鉴真和尚。(投影《鉴真坐像》这时供奉在日本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坐像。)让学生看书鉴真东渡一部分内容,结合鉴真东渡图,⑴说说鉴真东渡的经过,他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⑵鉴真为什么被称为“天平之甍”? (受日本僧人礼请,东渡传律,前后五次率众渡海均告失败。后双目失明,仍矢志不渝。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 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终成大业的志向。 鉴真在日本除了传布佛教外,还将盛唐的医药知识、建筑艺术、书法绘画等介绍到日本,被日本人民誉为“天平之甍”。) 想一想:鉴真与玄奘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都生活在唐朝,都是僧人,都对唐与邻邦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出生入死,历尽艰辛,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⒉遣唐使 唐朝时来中国的日本人很多很多,日本先后10多次派赴唐使者来到中国学习交流,这批人叫遣唐使。有关这部分内容请大家看课本27—28页最后三个自然段。回答:唐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哪 些影响? (唐朝的官制、法律制定等影响了日本。日本的文字、建筑、服装、习俗等都颇有唐代遗风。可见唐文化全方位的影响了日本。) 四、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历史知识?让学生自己归纳、回答。 思考:唐朝前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民族关系和睦、中外交流密切,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促进了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现在,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已取得重大成就,对此,你有什么启示?(以下看法供参考) ⒈一个国家只有经济、文化先进发达,才能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 ⒉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有所得益,有所进步。 ⒊国家和民族不论大小强弱,均有所长,一个国家只有积极开放,虚心学习,才能充分吸取别人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都要予以充分肯定。 板书设计: 唐都长安——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唐朝的中 玄奘西行——中国与天竺的文化交流 外文化交流 鉴真东渡——中日文化交流 日本“遣唐使”——中日文化交流 教书后记: 第六课 文成公主与西藏 ——探究活动(一) (建议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课程内容标准的要求: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教学活动建议:以文成公主入藏等故事为题材,编演历史短剧。 活动目标:高耸入云的皑皑雪山,碧波荡漾的清清海子,牛羊成群的茫茫草原,巍峨耸峙的金色庙宇,这是电影《红河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迷人景象,也是我们一直向往的祖国大西南圣地西藏的真实写照。早在1300多年之前,唐代的文成公主就已入藏,带去了大唐的文化和物产,成为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历史佳话。西藏人民亲切地称文成公主为“阿姐甲沙”(意为汉族阿姐)。至今青藏高原还留下许多赞颂文成公主的诗歌和传说。今天我们不妨追踪一下当年文成公主的入藏经历,重温汉藏民族友好传统。 1、 识读历史地图,运用地图了解文成公主入藏的艰难。 2、 复习收集、整理历史材料的方法与途径,强化动手、动脑的能力。 3、 学习文成公主促进民族团结友好的精神,加深认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传统。 活动形式:“重游文成公主入藏之路”。 活动资源: 1、课文内的文字与图片。 2、《中国历史》地图册七 年级 六年级体育公开课教案九年级家长会课件PPT下载六年级家长会PPT课件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练习题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 (下)4、5、6、7页。 3、图书馆中有关的图片与资料。 4、 有关的电视摄像资料。 5、 有关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课外读物。 6、 《新思维·随堂练》七年级(下)第17页《文成公主入藏》、18页《布达拉宫》。教学参考书55——59页。 7、 网址推荐: www.zhaosidi.com,www.people.com.cn,bookart.126.com,bianhua.cycnet.com,ccd.zjonline.com.cn/twzs010.htrn 31k 2003-8-9, www.ftrip.com/jxz/xyfq/gongzh.htm, www.chinaembassy-ingonesia.or.id/chn/2432.html 活动建议:[以下为准备阶段] 1、 全班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专题,比如:展示文成公主进藏路线以及重大事件的图片及摄像资料;有关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故事和生动情景,有关文成公主在西藏的文化传播和友好交往活动;有关藏族人民颂扬文成公主的诗歌、传说和学生自行创作赞颂文成公主的诗歌等。 2、 各组同学按自己所选的专题的要求,根据前述活动资源提供的途径收集相关资料。 3、 各组将收集的文字、地图、图片、影像资料以及自己创作的诗歌,分别进行整理、筛选和编辑,制作成几组图文并貌、文字说明流畅优美的主题陈列系列。 [以下为活动展示] 4、 在黑板上挂出“文成公主进藏路线图”。由一位同学担任导游,简要介绍“文成公主入藏之行”的历史背景、入藏路线和活动意义。以下推出入藏各站的导游,沿途分别讲解。 (1) 长安站:出示图片《步辇图》,欣赏图片。描述松赞干布派遣禄东赞赴长安请求通婚的故事,介绍唐长安城风光。 (2) 青海站:描述文成公主从青海入藏的路线以及在入藏过程中的生动情景和艰难历程(介绍青海风光,并可联系青藏公路和即将修筑的青藏铁路进行对比)。 (3) 拉萨站:欣赏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等有关图片、幻灯片或影视资料等,介绍拉萨地名的由来以及布达拉宫、大昭寺建成与文成公主的关系。介绍拉萨风光。 [以下为演讲、朗诵] 5、同学演讲、朗诵有关赞颂文成公主的传说、故事和诗歌(包括自己创作的诗歌),总结文成公主入藏之行的体会感想。 活动说明: 1、 运用从长安到拉萨的历史地图和图片、影像资料,不仅能熟悉中国地理,加强空间概念,而且能帮助学生真切地感受历史。 2、 讲解、描述、演讲、朗诵等活动,既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3、 全部的准备活动,可以帮助同学进一步了解收集、整理、筛选和编辑资料的全过程,培养图文、影视编辑能力。在全过程中,要提倡个人创造与群体协作以及发挥集体智慧相结合的精神。 一、活动目标: ( 一)、知识目标: 让学生通过这节课进一步熟悉掌握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有关史实。 ( 二)、能力目标: 1、识读历史地图,运用地图了解文成公主入藏之路的艰难。 2、复习收集、整理历史材料的方法与途径,强化动脑、动手的能力。 ( 三)、情感目标: 1、 学习文成公主促进民族团结友好的精神,加深认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传统。 2、坚定他们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势力的信心。 二、活动形式: “重游文成公主入藏之路”主题班会 三、活动资源(让学生用一班的时间+课外时间准备;分组分专题): 1、课文内的文字和图片。 2、地图册。 3、图书馆中有关的图片与资料。 4、有关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课文读物。 四、活动过程: 1、导课: 高耸入云的皑皑雪山,碧波荡漾的清清海子,牛羊成群的茫茫草原,巍峨耸峙的金色庙宇,这是电影《红河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迷人景象,也是我们一直向往的祖国大西南圣地西藏的真实写照。早在1300多年前,唐代的文成公主就已入藏,带去了大唐的文化和物产,成为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历史佳话。西藏人民亲切地称文成公主为“阿姐甲沙”(意为汉族阿姐)。至今青藏高原还留下许多赞颂文成公主的诗歌和传说。今天我们不妨追踪一下当年文成公主的入藏经历,重温汉藏民族的友好传统。 在黑板上挂出“文成公主入藏之路图”让一个学生照图说一下文成公主入藏的路线。然后让每组选出的代表按“路线”的先后讲: 现在先请一位同学把吐蕃的历史简单讲一下:(不一定和下边完全相符)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东临中国,西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出示《步辇图》)(并让学生找出哪个是禄东赞,哪个是 唐太宗)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太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 现在请三个同学分别讲一下三个难题 第一道题 是要求把一根很细的丝线,穿过一颗有九曲坑道的明珠。禄东赞把丝线系在蚂蚁的腰部,蚂蚁带着丝线,爬过明珠的九曲坑道,丝线也就带过来了。 第二道题 是把100匹母马和100匹小马驹儿放在一起,要求辨认哪匹小马驹儿是哪匹母马生的。禄东赞把母马和小马驹儿分开关了一天,断绝了小马驹儿的饲料和水。第二天再把它们放在一起。饿慌了的小马驹儿分别奔向自己的母亲那里去吃奶,它们的母子关系也就认出来了。 第三道题 考完第二道题后的当天夜里,宫里钟鼓齐鸣,皇帝传召各国使臣入宫。其他几位使臣急忙穿戴整齐赶到宫里。只有禄东赞想得周到,他因为初来长安,路途不熟,怕回来的时候找不到路,就让随从带着红染料,在去皇宫途中的十字路口都做了记号。原来唐太宗是请各国使臣到宫里看戏。看完后,唐太宗说:“你们各寻归路吧,谁能最先回到住处,就把公主许给谁的国王。”禄东赞有记号指引,很快就回到了住处。其他使臣由于不熟悉路途,摸来摸去,直到天亮以后才找到住处。 唐太宗也出了两个难题。 经过五次这样类似的考试,禄东赞都取得了胜利。唐太宗非常高兴,心里想:松赞干布的臣子这样聪明、机智,松赞干布自己就更不 用说了,于是,决定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禄东赞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取悦于文成公主,使文成公主心悦诚服地愿意嫁给松赞干布。 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从长安出发了。 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 学生甲:公主带着乳娘、宫女、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平安。文成公主由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入蕃。先向西,后向南。西行经过日月山、到淌河等地,到达黄河源附近的柏海。这时,松赞干布也从吐蕃远道赶来迎接,他穿上汉族的服装,打扮成唐朝的驸马,并且以子婿之礼和李道宗相见。然后李道宗返回长安,文成公主由松赞干布亲自护送到吐蕃。 学生乙:因为青海的吐谷浑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气候和吐蕃的风俗习惯。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学生丙:文成公主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时,吐蕃人民万人空巷喜迎这位汉妃。看到赞普娶的是一位仪态大方的美丽公主,并带着典雅华美的中原物品,鲜明的仪仗,十分高兴。接着,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举行了隆重的婚礼。文成公主笃信佛教,由她选址设计建成了大昭寺、小昭寺,至今我们都可以在大昭寺看到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像。松赞干布在创制藏文的同时,还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诗书,聘请汉族文人入蕃代典奏疏。公元648年,王玄策去西域,被天竺抢劫,于是向吐蕃军队求援;松赞干布当即出兵天竺,击败天竺为王玄策出气。公元649年,唐太宗卒,唐高宗即位,松赞干布特派专使吊祭。 学生丁: 680年,文成公主去世,她在吐蕃总共生活了40年。吐蕃为文成公主举行了最隆重的葬礼。 青藏高原上的日月山、到淌河、大昭寺前的唐柳都和文成公主入藏有关。 吐蕃人民为了纪念她,特地规定了两个纪念日。一个是十月十五日,据说是文成公主的生日。这一天,吐蕃境内男女老少都到寺庙里祈福。另一个是五月七日,女孩子门化装跳舞,歌唱文成公主的事迹。直到现在,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里,还供奉着他们结婚洞房的遗迹。文成公主为汉藏两族的友谊做出了贡献,一直受到藏族人民的怀念和称赞。 学生戊: 下面是一首歌颂文成公主的歌谣: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的粮食共有三千八百类, 给西藏的粮食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手工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 给西藏的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的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 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以上歌谣中的数字显然是夸张了的,但可以肯定,随着文成公主嫁到吐蕃,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纺织、缫丝、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磨、冶金等生产技术和历算、医药等科学知识,陆续传到吐蕃,这些物质和精神的文化对吐蕃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讲述得特别好。今天,在拉萨布达拉宫的墙壁上,保存着蔚为壮观的两组壁画。一组记述着禄东赞用智慧争取到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故事。另一组壁画则描绘了唐中宗时期接受尺带珠丹的请求,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的故事。金城公主和文成公主一样,也在吐蕃地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民间传说和历史古迹……公元821年,在唐蕃会盟时双方决心以后要“患难相恤,暴掠不作”。会盟碑现立于西藏拉萨市大昭寺门前,是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见证。唐蕃关系,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任何挑拨汉藏关系、想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言行,必将遭到汉藏人民的谴责,因为汉藏团结坚如磐石,牢不可破。 可选用资料:1、吐蕃的社会生活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蕃,在此处既可读作bō,也可读作fān。当前,多数人将“蕃”读作bō。早在旧石器时代,青藏高原就有人类居住。从战国到东汉,诸多西羌部落,如越(即牦牛部)、发羌、唐旄羌等先后进入西藏地区,并逐渐同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成为吐蕃人的祖先。隋朝时,在今西藏和青海西南等地分布着苏毗(今藏北和青海西南)、羊同(今藏西北)、女国(今藏西、葱岭南)、附国(今川西和西藏昌都地区)、牦牛部(今西藏山南地区)等部落和政权。其中,以牦牛部落建立的吐蕃政权实力最强。约在隋末唐初,吐蕃赞普(赞普,藏语,意为有权势的君王,沿用为吐蕃国王的专称)朗日论赞兼并了苏毗。六七世纪之交,吐蕃人已经经营农业,有小麦、青稞麦、荞麦等农产品,但畜牧业仍是重要的生产部门。家畜有牦牛、马、羊、猪和独峰驼等,取牛羊乳酪为食,用毛织衣,住毡帐中。矿产有金、银、铜、铁、锡。人民爱用赭(zhě,土红)色涂面以避风寒。乐器有海螺和鼓。用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十二属(鼠、牛、虎……)纪年,以麦熟时为一年的开始。   2、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松赞干布是吐蕃王国的创建者,629年继位为赞普,当时年仅13岁。他父亲朗日论赞在奴隶主集团相互争夺中被毒死,国内混乱,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举兵公开叛乱,与羊同、苏毗诸部内外呼应。松赞干布“骁武多英略”“少年奋发”,在叔父论科耳和宰相尚囊等帮助下,查出阴谋进毒为首诸人,将其满门抄斩,消灭了宫廷内部的敌对力量。他团结支持王朝的力量,经过二三年的准备,组织训练了一支精锐军队,随即出兵平叛,攻取了判乱者所据地区。平定内乱后,决定迁都逻些,因为那里形势险要,原野秀美。布达拉山居高临下,雄峙原中,就在布达拉山修筑王宫,即碉堡式的布达拉宫。迁都后真正据有了西藏高原的心脏地区,接着又征服了强大的苏毗、羊同等部,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起吐蕃王朝。   为稳定内部,巩固王权,松赞干布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在吐蕃建立了四个被称为“如”(藏语意为部或翼)的军政组织。此外,还有四个禁卫军千户所分镇四个如。每个支如的马匹呈不同毛色,旗帜也各不相同,以示区别。千户所统兵一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组织。军队的百夫长、千夫长等平时就是地方行政长官。军法很严,战时前队皆死,后队方进。以战死为荣,几代都战死的人家被视为高门大族。在政治制度上,松赞干布仿唐朝的官制。赞普是最高统治者。赞普之下设大相、副相各一人,总管全国政事。其下又设都护一人,主持管理属部、军事征讨等事务。设内 大相、内副相、内下相各一人,主管王朝内部政事。主管王朝司法事务的官员是刑部尚书、整事大相、副整事、小整事各一人。这些官员都是父死子继,无子则由近亲承袭。担任官职的人,通常在其名字前面冠以“论”或“尚”的字样。“论”是与王室有直接亲属关系的大臣;“尚”是和王室通婚的大贵族出身的官员,原义是舅舅。由赞普及赞普以下三部分组成的统治机构,藏语称“尚论掣逋突瞿”,意思是由王室和贵族掌握着的吐蕃全部政权。赞普与群臣每年举行一次小盟,三年举行一次大盟,通过盟誓,使臣下保证世代无条件地效忠王室。松赞干布在大相噶东赞(《新唐书》作禄东赞)的协助下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其法律的内容大致是“对争斗(者)罚款,对杀人者依死者的地位罚命价。对盗窃的人罚赔8倍,连同原物共为9倍。对说谎的人拔断其舌头……对贤良的人和出身高贵的人,不能与他们争斗,要听他们的吩咐……按期还债,称量时勿行欺骗”(《王统世系明鉴》第61页)。吐蕃刑法严峻,“虽小罪必抉目,或刖,劓,以皮为鞭抉之,从喜怒,无常算。其狱,窟地深数丈,内囚于中,二三岁乃出。”(《新唐书·吐蕃传》)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在位的时候,创制了吐蕃文字,即今天的藏文。制定官制、兵制和法律。原来寂寞无闻
本文档为【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华师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0380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50
分类:初中思想政治
上传时间:2010-01-27
浏览量: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