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规程(正文)

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规程(正文)

举报
开通vip

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规程(正文)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 1 总 则 1.0.1 为加强市政工程清水混凝土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提高施工水平,确保清水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促进技术进步,特制定本规程。 1.0.2 清水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除应达到本规程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0.3 清水混凝土按表面质感分为普通清水混凝土和饰面清水混凝土;根据使用不同细集料配制的清水混凝土分为四类:天然中砂清水混凝土、特细砂清水混凝土、混合砂清水混凝土、机制砂清水混凝土。 1.0.4 本规程适用于市政工程和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等土木工程清水混凝土结...

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规程(正文)
重庆市工程建设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1 总 则 1.0.1 为加强市政工程清水混凝土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提高施工水平,确保清水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促进技术进步,特制定本规程。 1.0.2 清水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除应达到本规程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0.3 清水混凝土按表面质感分为普通清水混凝土和饰面清水混凝土;根据使用不同细集料配制的清水混凝土分为四类:天然中砂清水混凝土、特细砂清水混凝土、混合砂清水混凝土、机制砂清水混凝土。 1.0.4 本规程适用于市政工程和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等土木工程清水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 1.0.5 本规程中所指的混凝土工程除应符合重庆市地方标准《预拌混凝土生产与施工质量控制规程》(DBJ50-038)、《特细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B51/5002)、《混凝土用机制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DB50/5017)、《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B50/5030)外,尚应遵守国家现行有关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和规程的规定。 2 术语、符号 2.1 术 语 2.1.1 清水混凝土 fair-faced concrete 清水混凝土系一次成型,以混凝土原浇筑表面或以透明保护剂做保护性处理的混凝土表面作为外表面,要求表面平整光滑,色泽均匀,无碰损和污染,通过混凝土的本色和自身质感实现美观效果的混凝土结构。 2.1.2 普通清水混凝土ordinarily fair-faced concrete 主要表现的是混凝土自然质朴、平整光滑、色泽均匀美观的天然效果。 2.1.3 饰面清水混凝土 architectural fair-faced concrete 不仅表现混凝土本身的质感,更是通过精心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施工而呈现出的以混凝土表面自然状态作为饰面效果的混凝土结构。 2.1.4 面板 surface panel 与新浇筑混凝土直接接触的承力板。 2.1.5 全钢大模板 large steel formwork 面板、肋、背楞均以钢材制成,模板尺寸和面积较大且具有足够承载能力,整体装拆的大型模板。 2.1.6 胶合板 plywood 一组单板通常按相邻层木纹方向互相垂直组坯胶合而成的板材,通常其表板和内层板对称地配置在中心层或板芯的两侧。 2.1.7 样板构件 sample component 清水混凝土在正式施工前,用以检验混凝土配合比、拌合物性能和模板体系,确定施工工艺,以及作为混凝土成品修补、养护和质量验收的参照物而在现场制作的清水混凝土构件。 2.2 符 号 ──混凝土的配制强度(MPa);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的用量(㎏);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 ──每立方米混凝土粗骨料的用量(㎏); ──每立方米混凝土细骨料的用量(㎏); ──砂率(%); ──每立方混凝土拌合物的湿表观密度(㎏/m3); ──水泥的密度(kg/m3); ──水的密度(kg/m3); ──粗集料的表观密度(kg/m3); ──细集料的表观密度(kg/m3); α──混凝土的含气量百分率(%)。 3 材料选择 3.1 模 板 3.1.1 用于清水混凝土的模板除应符合现行标准《建筑工程大模板技术规程》(JGJ74)、《组合钢模板技术规程》(GB50214)和《钢框胶合板模板技术规程》(JGJ96)等的相关规定,还必须满足本规程的规定。 3.1.2 清水混凝土施工用模板必须具备的技术条件: 1 板面平整光滑、不变形、无翘曲、脱模容易; 2 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透气性能好; 3 表面不易被施工操作损坏变形,当有损坏时又能及时在现场修复; 4 能做到定型化拼装,加工精度高,操作简便,节约劳力; 5 重量轻、拼缝及拼接工作量小; 6 耐水、耐热、耐老化和阻燃性能好。 3.1.3 清水混凝土模板应根据工程结构类型、荷载大小、施工工艺选择使用钢板或覆膜木胶合板等作面板材料。同一视觉面的工程中不应采用多种面板材料。 3.1.4 根据清水混凝土的外观质量要求、施工方法的选择、模板周转次数等要求,确定模板类型,可参照表3.1.4-1和表3.1.4-2所示的类型与构造体系选择,并符合模板材质的要求。 表3.1.4-1 模板类型 序号 清水混凝土的类型 可供采用的模板类型 1 普通清水混凝土 木梁木胶合板、钢框胶合板模板、木框胶合板模板、全钢大模板、组合钢模板 2 饰面清水混凝土 木梁木胶合板、钢框胶合板模板、木框胶合板模板、全钢大模板、不锈钢或PVC板贴面模板 表3.1.4-2 各类模板体系的构造 序号 模板名称 模板构造 1 木梁胶合板模板 以木梁、铝梁或钢木肋作竖肋,胶合板采用螺钉连接 2 空腹钢框胶合板模板 以特制空腹型材为边框,冷弯管材、型材为肋,嵌入胶合板,抽芯铆钉连接 3 实腹钢框胶合板模板 以特制实腹型材为边框,冷弯管材、型材为肋,嵌入胶合板,抽芯铆钉连接 4 木框胶合板模板 以50×100木方为骨架,胶合板采用螺钉连接 5 全钢大模板 以型钢为骨架,5-6mm厚钢板为面板,焊接而成 6 不锈钢贴面模板 采用镜面不锈钢板,用强力胶水贴于钢模板或木模板上 3.1.5 模板材质要求: 1 钢框胶合板大模板体系 钢板应保证模板的侧向刚度,材质不宜低于Q235,宜采用热轧型钢;胶合板面板耐磨性要高,按泰柏法测定不小于300转;模板中间肋可选用40 mm×60 mm×3 mm的焊接方管或43 mm×3 mm扁钢焊接在模板边框上。 2 全钢大模板体系 钢材材质不宜低于Q235,宜采用5mm~6mm厚钢板做面板,表面应平整、光滑、清洁;竖背楞宜采用[80的槽钢、横背楞宜采用[100的槽钢。 3 钢木结构大模板体系 模板面板应质地坚硬、表面平整光洁、色泽一致、厚薄均匀;宜采用厚度15mm以上,表面覆膜质量≥120g/m2 ,并具有足够的刚度,均匀的透气性、耐水性、耐磨性好的胶合板。宜采用100mm×100mm木方龙骨,外观顺直、规格一致。 3.2 钢 筋 3.2.1 钢筋进场时,应有出厂合格证和出厂检验报告,并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GB13013)、《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等的规定抽取试件作力学性能检验,其质量必须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当加工过程中发生脆断等特殊情况时,还需作化学成分检验。 3.2.2 钢筋绑扎前,应进行除锈处理,以免污染模板影响清水混凝土的饰面效果。 3.2.3 钢筋绑扎的铁丝可采用20~22号铁丝(火烧丝)或镀锌铁丝(铅丝),其中22号铁丝只用于绑扎直径12mm以下的钢筋。用于清水混凝土钢筋绑扎的铁丝长度既应满足钢筋绑扎牢固的要求,又要保证绑扎后多余段的铁丝在混凝土浇筑后不露筋。 3.2.4 钢筋连接应符合现行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的规定。钢筋的化学成分应满足焊接要求,并且在每批钢筋正式焊接之前,应进行现场条件下的焊接性能试验,合格后方可正式生产。焊剂、焊条也应有出厂合格证,其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规定。 3.3 混凝土原材料 3.3.1 混凝土工程所用原材料应符合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的相关规定。预拌混凝土原材料选择应满足《预拌混凝土》(GB/T14902)、《预拌混凝土生产与施工质量控制规程》(DBJ50-038)的要求。 3.3.2 水泥 1 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矿渣水泥。采用的水泥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 175)、《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 1344)等规范的规定。 2 同一结构工程的混凝土宜采用同一生产厂家、同一品种的水泥。 3 选用水泥时,应考虑水泥的颜色、保水性、与外加剂的适应性和碱含量。 3.3.3 骨料 1 混凝土所用骨料必须符合现行标准《建筑用砂》(GB/T 14684)、《建筑用卵石、碎石》(GB/T 14685)、《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等规定。泵送清水混凝土所用集料还应满足现行标准《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 10)的规定。 2 粗骨料 宜选用强度高、连续级配、同一料源、最大粒径不大于31.5mm的碎石作为粗骨料。要求含泥量小于1.0%,含泥块量小于0.5%,针片状颗粒含量小于15%。 3 细骨料 不得含有杂物,要求定产地、定砂子细度模数、定颜色,含泥量小于2.0%,泥块含量小于1.0%。优先选用细度模数2.0~2.8的细骨料。选用的混合砂、特细砂、机制砂应符合重庆市现行地方标准《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B50/5030)、《特细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B51/5002)、《混凝土用机制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DB50/5017)等标准的要求。配制机制砂清水混凝土时,机制砂的细度模数不宜大于3.3, 通过0.16mm的含量不宜小于5%。 3.3.4 水 拌合用水和养护用水应符合现行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的规定。同一工程宜采用同一水源的水,以满足规范要求和无色素沉淀为原则。 3.3.5 外加剂 1 混凝土使用的外加剂质量必须符合现行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选用的泵送剂应满足《混凝土泵送剂》(JC473)的要求。 2 选用外加剂,要求定厂商、定品牌、定掺量。外加剂要求与水泥品种相适应性好,不应改变混凝土的颜色,并具有明显的减水效果。 3 对首批进场的外加剂经取样复试合格后,应立即进行“封样”,以后进场的每批来料均与“封样”进行对比,发现有明显色差的不得使用。 3.3.6 掺合料 1 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l59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的规定。当采用其他品种矿物掺合料时,必须有充足的技术依据,并应在使用前进行试验验证。 2 粉煤灰宜选用《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J146)标准规定的Ⅱ级以上产品。 3 所用的掺合料,要求定供应厂商、定细度,且不得含有任何杂物。除了考虑其活性外,还应着重考虑其细度和颜色,掺合料的颜色应均匀稳定。同一工程所用掺合料应来自同一厂家的同一品种。 3.4 其它材料 3.4.1 脱模剂的选用 1 脱模剂应满足混凝土表面质量的要求,不引起混凝土表面起粉和产生气泡,不改变混凝土的表面色泽,且不污染和锈(溶)蚀模板。 2 脱模剂选用时应考虑模板的种类、要求达到的混凝土表面效果及施工条件,可参考附录B选用。 3 选用脱模剂时,应优先选用模板漆,也可以选用液体石蜡、食用色拉油、水质脱模剂等常用的脱模剂。钢模板涂刷模板漆后,应确保模板漆完全干燥固化后再投入使用。 4 脱模剂施工前应对模板表面进行清理和质量检查,在确保表面质量符合要求后涂刷施工。脱模剂可采用喷涂或刷涂,涂层应薄而均匀,覆盖模板表面,不得漏刷,不宜多涂,避免脱模剂涂刷在钢筋上。 3.4.2 养护剂 养护剂宜采用水乳型养护剂,避免混凝土表面变色。 3.4.3 保护剂 宜选用具有突出的憎水性、有效防止污痕、能保持混凝土表面长久洁净有超长耐久性的对混凝土颜色有调整作用,使表面质感及颜色均一,满足清水混凝土观感效果的透明材料保护剂,保护混凝土不受中性化破坏,避免混凝土受到侵害而产生裂缝。保护剂的选用可参照附录C。 3.4.4 垫块 可采用与清水混凝土同色的混凝土垫块和塑料垫块,宜优先采用优质高强的塑料卡。垫块可根据确定的保护层厚度及需要控制的主筋分别制作,以满足不同规格钢筋、不同保护层厚度的需要。 4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1 基本规定 4.1.1 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选用原材料的性能以及清水混凝土的技术要求进行计算、试配、调整,选择的配合比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同时应满足混凝土外观质量、耐久性以及经济性要求。 4.1.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按照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的规定进行。 4.1.3 特细砂清水混凝土配制按重庆市的地方现行标准《特细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B51/5002)的相关规定进行。 4.1.4 混合砂清水混凝土配制应符合现行地方标准《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B50/5030)中的相关规定。 4.2 混凝土配合比配制强度的确定 4.2.1 混凝土配制强度( )应根据:①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②施工单位质量管理水平,按式(4.2.1)确定。 (4.2.1) 式中: ──混凝土的配制强度(MPa);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由施工单位质量管理水平确定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4.2.2 混凝土强度标准差( )可根据近期同类混凝土强度资料求得,其试件组数不应少于25组。对C20~C25级混凝土,若强度标准差计算值低于2.5MPa时,则计算配制强度时的标准差取用2.5MPa;对不低于C30级混凝土,若计算标准差计算值低于3.0MPa时,则计算配制强度时的标准差取用3.0MPa。若无历史统计资料时,强度标准差可根据要求的强度等级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04)的规定取用。 4.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基本参数的选择与计算 4.3.1 水灰比的选用 为满足清水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和耐久性的要求,各等级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不宜超过0.50。按混凝土要求强度等级计算水灰比和水泥实际强度,根据已确定的混凝土配制强度 ,由式(4.3.1)计算水灰比: (4.3.1) 式中, ──混凝土的配制强度(MPa); ──水泥28d抗压强度实测值(MPa); 、 ──混凝土强度回归系数,根据使用的水泥粗、细骨料经过试验得出的灰水比与混凝土强度关系式确定。若无上述试验统计资料时,根据不同的细骨料按表4.3.1取用。 表4.3.1 回归系数 和 取值表 细骨料种类     混合砂 0.43 0.14 机制砂 0.50 0.22 特细砂 0.47 0.15 4.3.2 单位用水量( )的选定 根据粗骨料的品种、粒径及施工要求的混凝土拌和物稠度值选择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和物的用水量。可根据施工单位对所用材料的经验或参照相关规范选定。 4.3.3 计算单位水泥用量( ) 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不宜低于300kg/m3且不宜大于550kg/m3。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宜采用低胶结材料用量。按强度要求计算单位用灰量,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和物的用水量( )选定后,根据强度或耐久性要求已求得的水灰比(W/C)值计算水泥单位用量。 (4 .3.3) 4.3.4 砂率的选择( ) 根据粗骨料品种、最大粒径和混凝土拌和物的水灰比确定砂率。可根据施工单位所用材料的使用经验选定,如使用经验不足,可按下列方式选择细骨料砂率: 1 特细砂清水混凝砂率可按比《特细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B50/5028)的相关值用。 2 混合砂清水混凝土砂率可按表4.3.4选用,其中大流动性、泵送混凝土可取上限。 表4.3.4 混合砂清水混凝土砂率(%) 水灰比 (w/c) 碎石最大粒径(mm) 16 20 31.5 0.30 27~33 26~32 24~30 0.40 30~36 29~35 27~33 0.50 33~39 32~38 30~36 3 机制砂清水混凝土须经试验验证无明显蜂窝、麻面、孔洞等缺陷,方可用于工程,其砂率可在表4.3.4的基础上增加3~5%。 4.3.5 计算粗、细骨料单位用量( , ) 粗、细骨料单位用量,可用质量法或体积法求得。 1 质量法 质量法在砂率值为已知的条件下,粗、细骨料的单位用量可由式(4.3.5-1)和(4.3.5-2)求得: (4.3.5-1) (4.3.5-2) 式中: ──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的用量(㎏);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 ──每立方米混凝土粗骨料的用量(㎏); ──每立方米混凝土细骨料的用量(㎏); ──砂率(%); ──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合物的湿表观密度(㎏/m3)。其值可取2350~2450㎏/m3。 2 体积法 体积法在砂率值为已知的条件下,粗、细骨料单位用量可由式(4.3.5-3)和(4.3.5-4)求得: (4.3.5-3) (4.3.5-4) 式中: ──水泥的密度(kg/m3); ──水的密度(kg/m3); ──粗骨料的表观密度(kg/m3); ──细骨料的表观密度(kg/m3); α──混凝土的含气量百分率(%)。在不使用引起剂外加剂时,α可取为1。 在上述关系式中,可取 =2900~3100 kg/m3, 可取1000 kg/m3, 应按国家现行标准规定方法测定值取用。 4.3.6 掺和料 为保证清水混凝土的抗中性化性能,混凝土中掺合料取代水泥的最大用量应符合表4.3.6的要求。 表4.3.6 清水混凝土中掺合料取代水泥的最大用量 掺合料 硅粉 磨细矿渣粉 粉煤灰 取代水泥的最大用量 10% 60% 35% 掺合料配制清水混凝土应按现行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l596)、《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J14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等相关规定进行。 4.3.7​ 计算配合比经试配试验、调整等步骤后确定施工配合比。试配和调整按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规定的方法进行。 5 清水混凝土的施工 5.1 基本规定 5.1.1 清水混凝土施工前应进行充分的施工准备。准备工作主要有:技术准备、施工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编制与技术交底、仪器设备和机具准备、样板构件制作等。 5.1.2 清水混凝土工程施工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专项施工方案的内容包括:施工原材料的选择与配备、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与配合比设计、模板设计与制作、钢筋与混凝土施工方案及进度安排等。 5.1.3 清水混凝土拌合物应保持具有良好的和易性,不离析、不泌水的性能。 5.1.4 同一视觉面的混凝土工程宜采用相同的原材料和配合比,相同的模板和模板隔离剂。 5.1.5 清水混凝土工程所用模板应使用钢板或覆膜木胶合板作面板材料。 5.1.6 钢筋绑扎前应表面除锈,绑扎时所有扎丝毛头应全部折向钢筋骨架内部。 5.1.7 钢筋保护层垫块合理选材,规则布置,绑扎牢固并密帖模板。 5.1.8 钢筋及预埋构件施工电焊时尽量防止焊渣落入模板表面。 5.2 模板工程施工 5.2.1 清水混凝土模板设计要求 1 清水混凝土模板体系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结构的简单合理、拆装的方便性、支撑的牢固性,并保持较好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整体拼装后的平整度,尺寸宜标准化,尽量减少拼装接缝。 2 应对模板进行细致精确的设计,满足清水混凝土工程的几何尺寸的精度要求,选择适宜的面板材料,使其能表现清水混凝土的表面质感,同时符合经济性与合理性原则。 3 应保证模板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大模板的设计应符合现行标准《建筑工程大模板技术规程》(JGJ74)的规定。 4 对拉螺栓孔的排布应达到对称性、均匀性和规律性的装饰效果。 5 模板设计时应考虑运输、堆放和装拆过程中对模板变形的影响。 5.2.2 清水混凝土模板设计计算的主要内容有: 1 模板及支撑结构设计计算和模板加工图设计。 2 模板配板设计、模板分块、面板分割设计。 1)模板的分块应力求定型化、整体化、通用化,按大模板工艺进行配模设计。 2)墙模板宜以结构中线为对称中心线,对称、均匀布置。上下接缝位置宜设于建筑标高或其它分格线位置。 3)面板宜竖向布置,也可横向布置,但不得双向布置。当整块面板排列后尺寸不足时,宜采用大于600mm宽面板补充,设于中心位置或对称位置。当采用整张排列后出现较小余数时,应调整面板规格或分割尺寸。 4)以钢板为面板的模板,其面板分割缝宜竖向布置,一般不设横缝,当钢板需竖向接高时,其模板横缝应在同一高度,在一块大模板上面板分割缝应做到均匀对称。 5)圆柱模板的两道竖缝应设于轴线位置,竖缝方向群柱一致。 6)方柱或矩形柱模板一般不设竖缝,当柱宽较大时,其竖缝宜设于柱宽中心位置。 柱模板分割后的余数宜放在柱顶。 7)水平结构模板宜采用木胶合板作面板,应按均匀、对称、横平竖直的原则作排列设计;对于弧形平面,宜沿径向辐射布置。 3 模板荷载计算 1)模板结构的设计计算应根据其形式综合分析模板结构特点,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并应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计算其变形值。 2)当计算模板的变形时,应以满足清水混凝土表面要求的平整度为依据。 3)计算模板荷载效应组合时,各项荷载应符合附录D规定。模板的强度和稳定性的计算要考虑在恶劣环境下的荷载的影响。 4)计算模板的结构和构件的强度、稳定性及连接强度应采用荷载设计值,计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变形时应采用荷载标准值。 5)大钢模板计算时,除整体刚度、强度外,还要考虑操作平台及钢吊环的强度与刚度。 4 模板的接缝设计 1)平接 大模板面板为钢板时,原材料钢板边缘宜为铣边,提高成品大钢模板板内拼缝的严密程度;面板为胶合板时,纵向接缝后设置木方竖龙骨,横向接缝后加钉木条,拼缝之间均涂玻璃胶或在接缝处粘贴双面薄海绵条。 2)企口连接 模板与模板、模板与阴阳角间采用企口连接时,企口宽为40mm,并留设2mm安装或拆模的余量,防止模板接缝处漏浆,同时保证接缝部位的平整度。 3)螺栓连接 宜采用橡胶止水套保证混凝土不从穿墙栓和模板间的缝隙流出,保证穿墙栓小头全部在外墙面上,防止退螺栓时破损墙面。 5 面板拼缝处理 1)木胶合板模板四边刨平后宜涂刷封边防水漆,防止混凝土浆水浸泡。模板拼缝可采取构造拼缝和胶拼两种做法。 2)当采用钢模板时,宜在墩、柱钢模阴角处加设通长止水橡胶条,筒壁、墙、梁阳角模板刨平夹密后宜粘贴防水胶带。筒壁、墙体大模板与角模接缝宜采用企口接缝。 6 模板节点和细部设计 1)符合模板设计的整体构思,确保模板施工拆装、拼接、错让等关系上具有可操作性; 2)设计方法应构思合理,确保足够的强度和刚度,防止模板出现变形和错缝; 3)设计宜遵循通配通用的原则,尽量保持施工方法的一致性,减少材料的浪费; 5.2.3 模板加工制作 1 模板应严格按照设计进行加工制作,严格控制加工精度,保证模板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表面平整度、方正,接缝严密。 2 加工模板时要考虑装拆方便,保证安全。 2 饰面清水混凝土采用钢模板作面板时,面板宜经抛光处理,并应及时涂刷防水涂料以防锈蚀。 3 模板配件应符合要求,经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4 清水混凝土上下层模板结合部位应留有企口,加工时企口应不变形、直线度好,拼接要严密,表面平整度要高。对于变截面结构物,注意模板线条痕迹的顺直、有规律。 5 大模板制作定位放线应尽量采用高精密仪器定位,减小测量累计误差。 6 钢模板的配板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可采用横向或竖向排列,宜选用大规格的钢模板为主板,其他规格的钢模板作为补充。柱、梁、墙、板的各种模板面的交接部分,应采用连接简便、结构牢固的专用模板。 7 模板面板的拼缝应进行防漏浆处理,处理后的拼缝应保持面板的平整度,且不得使混凝土表面着色。 8 选用优质高效的脱模剂,除具有良好的脱模效果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耐碱性、耐摩擦性以及良好的附着力,保证脱模后混凝土表面光洁度好,不会对混凝土表面形成污染。 9 整体式大模板制作允许偏差与检验方法应符合表5.2.3-1的要求。 10 拼装式大模板制作允许偏差与检验方法应符合表5.2.3-2的要求。 表5.2.3-1 整体式大模板制作允许偏差与检验方法 项次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模板高度 ±2 卷尺量 2 模板长度 -1 卷尺量 3 模板板面对角线差 ≤2 卷尺量 4 板面平整度 1 2m靠尺及塞尺量 5 边肋平直度 1 2m靠尺及塞尺量 6 相相邻面板拼缝高低差 ≤0.5 平尺及塞尺量 7 相邻面板拼缝间隙 ≤0.6 塞尺量 表5.2.3-2 拼装式大模板制作允许偏差与检验方法 项次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模板高度 1,-2 卷尺量 2 模板长度 -1 卷尺量 3 模板板面对角线差 ≤2 卷尺量 4 板面平整度 1 2m靠尺及塞尺量 5 相邻面板拼缝高低差 ≤0.8 6 相邻面板拼缝间隙 ≤0.8 塞尺量 5.2.4 模板运输、安装 1 模板上下车装卸时应有保护措施,防止模板变形、损坏。装车运输时最下层模板背楞朝下,模板面对面或背对背叠放,叠放不能超过六层,面板之间垫棉毡保护。 2 模板在安装过程中,必须设置防倾覆设施。 3 模板安装前应首先进行样板构件模板的试安装,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进行模板安装。 4 模板安装前必须先调整影响模板安装的钢筋,清除模板内杂物,应将板面清理干净,并均匀地涂刷适宜的脱模剂,不得漏刷。 5 模板组装过程中,要求粗活细作,严禁随意变动模板设计,确保清水混凝土表面的模板痕迹呈规律性排列。 6 模板安装时按模板编号遵循先内侧、后外侧的原则安装就位。 7 模板安装就位后,应对缝隙及连接部位采取堵缝措施。 8 模板施工中必须慢起轻放,吊装模板时应注意避免模板旋转或撞击脚手架、钢筋网等物体,造成模板的机械性损坏和模板的安全事故发生,影响其正常使用。并严格保证两根吊绳夹角小于5度,严禁单点起吊;四级风以上不宜吊装模板。入模时下放应有人用绳子牵引以保证模板顺利入位,模板下口应避免与混凝土墙体发生碰撞摩擦,防止“飞边”。 9 模板紧固前,应保证面板对齐,严禁在面板校正前上夹具加固;紧固对拉螺栓时应用力得当,不得使模板表面产生局部变形。 10 组装后的模板应配置支承架和操作平台,以确保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模板体系的稳定性。模板的支承系统应根据模板的荷载和部件的刚度进行布置。支承系统应经过设计计算,保证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经预压试验通过后进行下一道工序。 11 安装完毕用全站仪和尺子检验,以确定位置与几何尺寸是否正确,接缝处是否严密,是否有错台,用经纬仪进行垂直度检查,确定是否倾斜。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用经纬仪进行垂直、变形监测,若有倾斜变形,应及时调整,以恢复正确位置。 5.2.5 模板拆除、保养 1 清水混凝土模板拆除程序应严格按照现行标准《建筑工程大模板技术规程》(JGJ74)和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的有关技术规程进行。 2 模板及支撑结构的拆除期限应根据结构物特点、模板部位和混凝土所达到的强度来决定。同一部位、同时浇筑的混凝土工程应在同时拆模,同时、同方法养护。 1)非承重侧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坏时方可拆除,一般应在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2.5MPa时方可拆除侧模板。 2)结构的承重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能承受其自重及其他可能叠加的荷载时,方可拆除。 3)芯模和预留孔道内模,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不发性塌陷和裂缝现象时,方可拔除,拔除时间应通过试验确定,以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0.4~0.8Mpa为宜。采用胶囊作芯模时,其拔除时间可按现场试验确定。 4)当梁体混凝土及管道浆试件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以上,或按设计要求及规范规定的混凝土强度,能承受其自重力及其他可能的迭加荷载时,方可拆除支架。 3 拆模过程中,不得死橇硬砸,注重对混凝土外观质量的保护。 4 模板拆除应按照设计的顺序进行,设计无规定时,应遵循先装后拆、后装先拆;先非承重部位,后承重部位;先外侧,后内侧的原则。 5 拆下的模板及配件等,严禁抛扔及随意堆放,应吊至地面,维修整理,刷脱模剂,堆码整齐,以备周转。 6 模板面板不得污染、磕碰;胶合板面板切口处必须刷两遍封边漆,避免因吸水翘曲变形;螺栓孔眼必须有保护垫圈。 7 模板拆除后应及时清理模板上粘结的混凝土灰浆及多余的焊件或绑扎件,修理受损伤的模板,涂刷隔离剂整齐堆放备用。 8 模板平放时背楞向下,面对面或背对背的堆放,严禁将面板朝下接触地面。模板面板之间加毡子以保护面板。 9 成品模板存放于专门制作的钢管架上或底部支设垫木,底面应垫离地面200mm以上,垫点应保证不使模板产生变形,保证排水畅通,避免潮湿,叠放高度不超过2m。 10 模板贮存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晒措施,防止日晒产生变形、分层或翘曲。 11 检查肋、背楞和其他构配件及焊缝,如有弯曲变形或开裂,应严格按质量要求修复或更换。 12 控制模板的周转次数,定期检查模板质量、维修和保养,对于损伤严重的模板应停止使用。 5.3 钢筋工程施工 5.3.1 钢筋下料与加工 1 钢筋的表面应洁净,受污染锈蚀的钢筋不得使用。 2 钢筋加工的尺寸和形状应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确保成型钢筋的尺寸准确,保证钢筋弯钩两边角度、长度的统一。 3 钢筋放样时要充分考虑到钢筋在弯曲加工中的延伸率,防止转角及交会处因弯起钢筋顶模板,造成局部露筋而使外墙大角出现锈斑。 5.3.2 钢筋的堆放与运输 1 钢筋堆放时不得与泥土、水直接接触,防污染、锈蚀、堆高存放。 2 无棚场地应覆盖防雨、水气锈蚀钢筋。 3 成型的钢筋,应按其规格、直径大小及钢筋形状的不同,分别进行堆放整齐,并挂标志牌,现场做到整洁清晰,便于查找和使用。 4 钢筋垂直运输时,对较长的钢筋应进行试吊,以找准吊点,必要时可用方木或长钢管加以辅助,避免钢筋产生弯曲变形。 5.3.3 钢筋绑扎 1 钢筋绑扎前,应核对成品钢筋的钢号、直径、形状,尺寸和数量等是否与配料单相符。钢筋绑扎的搭接长度和接头位置与普通钢筋混凝土的要求相同。 2 钢筋保护层垫块宜优先选用塑料卡垫块,垫块宜呈梅花型放置,间距宜控制在双向间距@600mm以内,绑扎牢固并密帖模板。 3 钢筋绑扎时,必须预埋好预埋件预埋。 4 必须确保钢筋在模板中的定位准确,保证保护层厚度。 5 钢筋绑扎前应表面除锈,绑扎时所有扎丝毛头应全部折向钢筋骨架内部。 5.4 混凝土工程施工 5.4.1 混凝土搅拌 1 搅拌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的规定。清水混凝土应优先选用预拌混凝土,其拌合应符合《预拌混凝土》(GB/T 14902)和重庆市地方标准《预拌混凝土生产与施工质量控制规程》(DBJ50-0385)的规定。 2 相同结构所用混凝土应保证原材料不变、同一配合比进行拌合。 3 按相关规定 检测 工程第三方检测合同工程防雷检测合同植筋拉拔检测方案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培训 坍落度,并观察混凝土拌合物的粘聚性和保水性,确保无离析泌水现象,保证制备成的清水混凝土拌合物应物工作性能优良、颜色均匀,同一视觉空间工程的混凝土无可见色差。 4 控制好混凝土搅拌时间,最短时间合应符表5.4.1-1的规定,选用的搅拌机应符合《混凝土搅拌机》(GB/T1942)中规定的技术标准,清水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宜在普通混凝土基础上延长20~30s。 表5.4.1-1 混凝土最短搅拌时间(s) 混凝土坍落度(mm) 混搅拌机类型 搅拌机容积(L) <250 250~500 >500 ≤30 自落式 90 120 150 强制式 60 90 120 >30 自落式 90 90 120 强制式 60 60 90 5 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原材料掺量精度,允许偏差不超过表5.4.1-2第1项或第2项规定的范围。 表5.4.1-2 清水混凝土原材料计量允许偏差(%) 项目 原材料品种 水泥 集料 水 外加剂 掺合料 1 每盘计量允许偏差 ±2 ±3 ±2 ±2 ±2 2 累计计量允许偏差 ±1 ±2 ±1 ±1 ±1 注:累计计量允许偏差,是指每一运输中各盘混凝土的每种材料计量和的偏差。该项指标仅适用于采用微机控制的搅拌站。 6 清水混凝土生产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试验确定的配合比投料,不得带任何随意性,严格控制水灰比、投料顺序和搅拌时间。并随气候变化随时抽验砂、石的含水率,及时调整用水量。 5.4.2 混凝土运输 1 合理安排调度,避免在浇筑过程中混凝土积压或供应不足,引起过大的坍落度损失。采用泵送施工方式浇筑时应符合《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 10)中相关的规定。 2 混凝土应采用专用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送,保证不分层、不离析、不漏浆。严禁向运输车内的混凝土任意加水,不得为了浇筑时的流动性而在卸料前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中随意掺入外加剂。 3 施工前每一车混凝土应进行坍落度测试,检查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优良,确定无离析、泌水现象,对不符合颜色和工作性要求的拌合物严禁使用,并做好记录。每次清洗后应排净筒内的积水,避免影响水胶比。混凝土坍落度实测值与规定的坍落度值之差应符合表5.4.2-1的要求。 表5.4.2-1 坍落度允许偏差(mm) 规定的坍落度 ≤40 50~90 ≥100 允许偏差 ±10 ±20 ±25 4 混凝土从搅拌机中卸出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不宜超过表5.4.2-2的规定,对掺用外加剂或采用快硬水泥拌制的混凝土,其延续时间应按试验确定。 表5.4.2-2 混凝土从出料到浇灌完毕的延续时间(min) 气温在25℃以下 气温达到25℃及以上 ≤C30 120 90 >C30 90 60 5 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最高不宜超过35℃,最低不宜低于5℃。 5.4.3 混凝土浇筑 1 混凝土浇筑前,模板、钢筋、保护层和预埋构件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的规定,应清理模板内的杂物,保持模内清洁、无积水,完成隐蔽工程验收工作。 2 在浇筑过程中,应控制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严禁添加配合比以外的水。 3 深而窄的柱、墙、梁等部位,可以先在底部浇筑一层配合比与混凝土相同的砂浆,厚30~50mm的水泥砂浆。 4 为了保证深处的混凝土得以捣实,每次浇筑的厚度不宜超过表5.4.3中规定。 表5.4.3 混凝土浇筑层的厚度 项次 捣实混凝土的方法 浇筑层的厚度(mm) 1 插入式振捣 振动器作用长度的1.25倍 2 表面振动 200 3 人工 捣实 (1)在基础、无筋混凝土或配筋稀疏的结构中 (2)在梁、墙板、柱结构中 (3)在配筋密列的结构中 250 200 150 5 混凝土浇筑时,应保证浇筑的连续性,尽量缩短浇筑时间间隔,避免分层面产生冷缝,混凝土振点应从中间开始向边缘分布,且布棒均匀,层层搭扣,遍布浇筑的各个部位,并应浇筑连续进行。 6 振捣过程中应避免撬振模板、钢筋,每一振点的振动时间,应混凝土表面不再下沉、无气泡逸出为止,一般为20 s~30s,避免过振发生离析。 7 振捣棒的插入深度要大于浇筑层厚度。振捣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砂浆飞溅,及时清理溅于模板内侧的砂浆。现场浇筑混凝土时,振动棒采用“快插慢拔”、均匀的梅花形布点,使振捣棒在振捣过程中上下略有抽动,上下混凝土振动均匀。 8 结构中竖向浇筑混凝土的高度不得超过2m,否则应采用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浇筑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观察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情况。当发现有变形、移位时,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凝结前修整完好。 9 墙、柱混凝土浇筑至标高以上50mm处,拆模后剔出表面混凝土至设计标高,保证上下两层结合。 5.4.4 混凝土养护 1 养护过程中,控制混凝土处于有利于硬化及强度增长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中。 2 清水混凝土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对象、环境、水泥品种、外加剂以及混凝土性能的要求,提出具体的养护方案,并严格执行规定的养护制度。 3 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宜少于14d。 4 应自初凝之前开始对混凝土养护,并且保证相同的成熟度,避免由此形成混凝土表面色差。养护用水应洁净,养护用的覆盖物不允许掉色,防止养护对混凝土的颜色产生污染。 5 养护宜用塑料薄膜的方法进行养护,保证混凝土在不失水的情况下得到充足的养护,同时保持薄膜布内有凝结水。 6 自然养护混凝土时,应每天记录大气气温的最高和最低温度以及天气的变化情况,并记录养护方式和制度。采用薄膜养护时,应经常检查薄膜的完整情况和混凝土的保湿效果。 6 混凝土成品修补、保护与喷涂 6.1 成品修补 6.1.1 混凝土拆模后,对表面有缺陷的部位应及时修补,并在修补部位的水泥浆(或砂浆)硬化之后,用细砂纸将整个墙体表面打磨光洁,用水冲洗干净,修补后的部位应无明显修补痕迹。 6.1.2 对混凝土成品缺陷部位的修补,应配置同混凝土浆体颜色一致的修补浆体修补,并应首先在样板构件上做试验,选择适宜的修补方法和材料配比。 6.1.3 模板拆除后应对螺栓孔进行修补。修补砂浆中可掺入适量的白水泥和建筑胶水,可增强砂浆的粘合力及抗裂性能,并事前进行试配,力求补浆孔的颜色尽量与混凝土墙体的颜色接近或一致。 6.1.4 混凝土成品缺陷部位修补以后,应及时用塑料薄膜覆盖养护,确保修补后的浆体不与主体本身产生分层脱皮或开裂。 6.2 成品保护 6.2.1 现场必须建立健全成品保护制度,对易于损坏的部位制订保护措施。设专职质检员对已浇筑的混凝土结构进行巡回检查,并对施工人员进行交底,要求施工人员自觉保护工程成品。 6.2.2 已浇筑混凝土要加以保护,必须严格控制拆模时间,拆模时按支撑的反顺序进行,要保护板面,严禁强行砸撬模板。 6.2.3 已浇筑的混凝土板必须在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后方可上人,为防止现浇板受集中荷载过早而产生裂纹。 6.2.4 混凝土成品应用塑料薄膜覆盖封严,以防混凝土表面污染。 6.2.5 在其它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对清水混凝土的污染、碰撞损伤,必要时可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护。 6.3 表面喷涂 6.3.1 清水混凝土的外表面可采用透明保护涂料或着色透明保护涂料喷涂,在混凝土表面形成透明的保护性膜层。 6.3.2 选择的保护涂料应对混凝土表面有良好的粘结性、防水性,在露天环境下有良好的耐候性,且对混凝土无腐蚀性,能起到长久保护混凝土免受外界环境破坏并保持混凝土的自然机理和质感的要求。可参照附录C选用。 6.3.3 喷涂施工前,应先进行墙面清理和修补,可用弱酸(草酸、氨基磺酸)高压清洁墙面,去除锈迹、残留油污和模板斑痕等,有缺陷的部位应进行局部修补,再用砂纸轻磨、洁净,待干燥后方可进行喷涂施工。 6.3.4 喷涂膜层分为底涂、中间涂层和罩面三层施工,总厚度约150μm,允许偏差20μm。喷涂后墙面装饰效果明显,膜层应色泽均匀、平整光洁,无流坠、刷痕。 7 质量标准 7.1 模板工程 7.1.1 一般规定 1 模板的安装可参照现行标准《建筑工程大模板技术规程》(JGJ74)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中的有关规定进行。 2 清水混凝土浇筑前,应对其模板工程进行分级检查验收。 7.1.2 模板安装的质量验收标准 1 模板安装应满足以下要求: ①模板的接缝不得漏浆;浇筑混凝土之前,模板应洒水湿润,但模板内不应有积水。 ②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但不得采用影响结构性能的隔离剂。 ③浇筑混凝土之前,模板内的杂物应清理干净。 2 现浇结构模板安装的偏差应符合表7.1.2-1的规定。 表7.1.2-1 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 项次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轴线位置 2 钢尺检查 2 底模上表面高程 2 水准仪、钢尺检查 3 截面内部尺寸 墩柱、墙、梁 1,-2 钢尺检查 4 层高垂直度 不大于5m 2 经纬仪、钢尺检查 大于5m 3 经纬仪、钢尺检查 5 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 1 钢尺检查 6 表面平整度 1 2m靠尺和塞尺检查 7 模板间接缝宽度、高差 0.5 钢尺检查 注:检查中心线位置时,应沿纵、横两个方向量测,并取其中较大值。 3 固定在模板上的预埋件、预留孔和预留洞均不得遗漏,且应安装牢固,其偏差应符合表7.1.2-2的规定。 表7.1.2-2 预埋件允许偏差表 项次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预埋钢板中心线位置 2 拉线、尺量 2 预埋管、预留孔中心线位置 2 拉线、尺量 3 插筋 中心线位置 3 拉线、尺量 外露长度 +8,0 拉线、尺量 4 预埋螺栓 中心线位置 1 拉线、尺量 外露长度 +8,0 拉线、尺量 5 预留孔 中心线位置 5 拉线、尺量 尺寸 +6,0 拉线、尺量 7.2 钢筋工程 7.2.1 一般规定 1 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进行钢筋隐蔽工程验收。 2 钢筋应平直、无损伤,表面不得有裂纹、油污、颗粒状或片状老锈。 3 受力钢筋的规格、形状、尺寸、数量、锚固长度、接头设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4 在施工现场,应按现行标准《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和《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的规定抽取钢筋机械连接接头、焊接接头试件作为力学性能检验,其质量应符合有关规程的规定。 5 除焊接封闭环式箍筋外,箍筋的末端应作弯钩,弯钩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7.2.2 尺寸偏差 1 钢筋加工的形状、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其偏差应符合表7.2.2-1的规定。 表7.2.2-1 钢筋加工的允许偏差 项次 项  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受力钢筋顺长度方向全长的净尺寸 ±8 尺量 2 弯起钢筋的弯折位置 ±15 尺量 3 箍筋内净尺寸 ±3 尺量 2 钢筋安装位置的偏差应符合表7.2.2-2的规定。 表7.2.2-2 钢筋安装位置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项次 项  目 允许偏差 (mm) 检验方法 1 绑扎钢筋网 长、宽 ±8 钢尺检查 网眼尺寸 ±15 钢尺量连续三档,取最大值 2 绑扎钢筋骨架 长 ±8 钢尺检查 宽、高 ±3 钢尺检查 3 受力钢筋 间距 ±8 钢尺量两端,中间各一点,取最大值 排距 ±3 保护层厚度 墩柱、梁 ±3 钢尺检查 板、墙 ±2 钢尺检查 4 箍筋、构造筋间距 ±18 钢尺量连续三档,取最大值 5 钢筋弯起点距离 15 钢尺检查 7.3 混凝土工程 7.3.1 一般规定 清水混凝土质量标准须满足《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有关规定,混凝土强度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的规定分批检验评定。 7.3.2 外观质量评定 清水混凝土外观质量验收标准如下表7.3.2所示。除气泡检查以尺量外,其余均检查方法为肉眼观察。 表7.3.2 清水混凝土外观质量评定标准 项次 项目 普通清水混凝土 饰面清水混凝土 1 颜色 距离混凝土表面5m观察:颜色均匀,无锈蚀、色斑等明显色差 距离混凝土表面3m观察:颜色均匀一致,无锈蚀、油迹、色斑等明显色差 2 光洁度 距离混凝土表面5m观察:无明显砂带,无油迹,无粉化物 距离混凝土表面3m观察:表面应整齐光滑、无明显砂带,无粉化物 3 气泡 每(10x10)cm2面积上的起泡数量小于8个,分散均匀,无明显的大片气泡,最大气泡尺寸<10mm。 每(10x10)cm2面积上的起泡数量小于4个,分散均匀,无明显的大片气泡,最大气泡尺寸<3mm。 4 平整密实度 距离混凝土表面5m观察:无明显表面夹渣、漏浆、露筋、疏松烂根、起砂、蜂窝、麻面和孔洞 距离混凝土表面3m观察:无明显表面夹渣、漏浆、露筋、疏松烂根、起砂、蜂窝、麻面和孔洞 5 接缝 距离混凝土表面5m观察:施工缝处无挂浆、漏浆现象 距离混凝土表面3m观察:施工缝处无挂浆、漏浆现象 6 拉螺栓孔眼 距离混凝土表面5m观察:整齐,封堵严实平整,颜色同墩身、墙体一致 距离混凝土表面3m观察:整齐,规则分布,封堵严实平整,颜色同墩身、墙体一致,孔眼呈同一颜色 7 修复 距离混凝土表面5m观察:无明显剔凿、打磨、修补处理的痕迹 距离混凝土表面3m观察:基本无修补 7.3.3 清水混凝土拆模后的尺寸偏差应符合表7.3.3 的规定。 表7.3.3 清水混凝土结构尺寸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项次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普通清水混凝土 饰面清水混凝土 1 轴线位置(墙、墩柱、梁) 8 5 尺量 2 截面尺寸(墙、墩柱、梁) ±5 ±3 尺量 3 垂直度 每层 5 3 经纬仪或吊线、尺量 全高 H/1000且≤30 H/1000且≤20 经纬仪、尺量 4 标高 层高 8 5 水准仪或拉线、尺量 全高 30 30 5 表面平整度 4 3 2m靠尺和塞尺检查 6 阴阳角方正 4 3 用直角检测尺检查 7 预留洞口尺寸 ±10 ±5 尺量 8 预留孔、洞口中心线位移 10 5 尺量 9 预埋设施中心线位置 预埋件 10 5 尺量 预埋螺栓 5 4 预埋管 5 4 10 角、线顺直度 4 3 拉线、尺量 11 蝉缝错台 3 2 靠尺、塞尺 12 蝉缝交圈 10 5 拉线、尺量 13 保护层厚度 ±4 ±3 尺量 14 电梯井 井筒长、宽对定位中心线 20 10 尺量 井筒全高垂直度 H/1000且≤25 H/1000且≤20 经纬仪、尺量 注:1.H为结构全高。 2.检查轴线、中心线位置时,应沿纵、横两个方向量测,并取其中较大值。 附录A: 引用标准 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 《预拌混凝土》(GB/T14902—2003) 《预拌混凝土生产与施工质量控制规程》(DBJ50-038-2005) 《混凝土结构设计通用规范》(GB50010-2002) 《普通混凝土配合设计规程》(JTJ55-2000)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1999) 《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1344-1999) 《建筑用砂》(GB/T 14684—2001) 《建筑用卵石、碎石》(GB/T 14685—2001)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 《特细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B50/5028—2004) 《混凝土用机制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DB50/5017—2001)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B50/5030—2004)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 《混凝土泵送剂》(JC473-2001)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l596—2005) 《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J146—90)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2000)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 10—95) 《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2006)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87)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 59—99)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1998)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GB13013-91)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2003)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 《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03) 《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GB50214-200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 80/1-2004) 《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TJ104-97) 《建筑工程大模板技术规程》(JGJ74—2003) 《钢框胶合板模板技术规程》(JGJ96—95) 《重庆市市政桥梁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DB50/---???) 附录B: 混凝土脱模剂的选用 序号 模板面板类型 适用条件 1 木模板 宜用加表面活性剂的油类、油包水、化学剂、油漆类石蜡乳类 2 胶合板 可用油漆类(模板漆)、油类及化学脱模剂 3 玻璃纤维增强材料 宜用油包水乳液、化学脱模剂、或使用以水为介质的聚合物乳液 4 橡胶内衬 宜用石蜡乳、禁用油类脱模剂 5 钢模板 宜用加表面活性剂的油类、石蜡乳或溶剂石蜡和化学活性脱模剂;慎用水包油型乳液,若采用,应加防锈剂 附录C: 清水混凝土常用透明涂料的特点 序号 涂料类别 特 点 1 氟碳树脂系 耐候性、耐化学腐蚀性优,介电性能和耐热性能良好,不易粘附污物,一般美观效果可保持10~20年以上;5oC以下不能施工,成本较高。 2 聚氨脂系 耐磨、粘附力强,0oC能正常固化,施工适用季节长,装饰性、美观效果好;耐老化,抗污染性不及氟
本文档为【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规程(正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6778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57KB
软件:Word
页数:25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4-03-20
浏览量: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