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李文阁:生活哲学的复兴

李文阁:生活哲学的复兴

举报
开通vip

李文阁:生活哲学的复兴 �外国哲学 � 生活哲学的复兴* 李 � 文 � 阁 一 霍克海默在 论哲学的社会功能! 这篇被广泛引用的著名文章中论及哲学的社会功能, 它在很 大程度上代表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观和政治倾向性。霍克海默认为, 哲学没有统一的定义、研究对 象和方法, 也没有固定的研究领域, 因而哲学不是科学。哲学不仅不能满足当下的迫切需要, 而且长 远看也没有任何使用价值。哲学的社会功能仅仅在于批判现存的东西, 就是发展批判的和辩证的思 维, 其目的是给世界带来理性。哲学所坚持的原则是, 人的行为和目的不应当是盲目的必然...

李文阁:生活哲学的复兴
�外国哲学 � 生活哲学的复兴* 李 � 文 � 阁 一 霍克海默在 论哲学的社会功能! 这篇被广泛引用的著名文章中论及哲学的社会功能, 它在很 大程度上代表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观和政治倾向性。霍克海默认为, 哲学没有统一的定义、研究对 象和方法, 也没有固定的研究领域, 因而哲学不是科学。哲学不仅不能满足当下的迫切需要, 而且长 远看也没有任何使用价值。哲学的社会功能仅仅在于批判现存的东西, 就是发展批判的和辩证的思 维, 其目的是给世界带来理性。哲学所坚持的原则是, 人的行为和目的不应当是盲目的必然性的产 物。无论是科学概念还是社会生活方式, 无论是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还是道德风尚, 都不应当根据 习惯不加批判地接受和实行。 (参见苏国勋等编, 第 3- 16页 ) 从这样一种哲学观来看, 霍克海默对哲学的看法还带有明显的二战时代的痕迹。但是, 这并不意 味着霍克海默的哲学观只是为了解决自己时代问题的临时的 ∀应对之策 #。事实上, 他的哲学观具有 一般意义, 而这也正是 论哲学的社会功能! 这篇文章被广泛引用的主要原因。 在霍克海默对哲学的社会功能的定位背后, 隐含着这样一种哲学观, 即哲学不是追求什么知识性 的绝对真理, 而是对人的生活方式问题的思考, 是对 ∀人应该怎样生活 # 这样一个问题的追问, 其 最终目的是提供或创造一种真正人的、幸福的生活。而霍克海默为这种思考提供的答案是: 不要听命 于激情、习惯, 屈从于暴力和强权, 而应该理性地行动、理性地生活。 也许这样一种隐含的哲学观在霍克海默那里不是完全自觉的、有意识的, 但是, 我们从他的论述 中确实能够发掘出这样一种哲学观。我把这种哲学观称为 ∀生活哲学观#。 其实, 生活哲学观并非霍克海默的创造, 此种哲学观在古希腊就有, 并且是古希腊哲学的主流; 只是此种哲学观在近代几乎被遗忘了, 被知识论哲学观所取代。但是, 到了现代 (我这里是从思维 方式的角度来说的, 这样的 ∀现代 # 大致从 19世纪中期开始, 是从马克思开始 ), 生活哲学观又出 现了复兴的趋势, 虽然它还未取代知识论哲学观的统治地位, 但它的确有愈演愈烈之势。 二 中国国内的西方哲学史的著作大都是以思维与存在或者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为线索和主要内容展开 的, 对古希腊哲学的解读当然也不例外。这其实是对古希腊哲学的最大误读。 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通常被理解为一个认识论或知识论的问题, 这个问题古希腊 罗马的哲学家也探讨, 但它不是主题。古希腊罗马哲学家们所热衷的不是认识论问题, 而是存在论问 �85� *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马克思的哲学观# (编号 08BZX003) 的研究成果。 题, 是伦理学问题, 是生活问题。他们的哲学主要是围绕这样一个问题展开的: 人应该怎样生活; 或 者说, 什么样的生活才值得过。柏拉图的 会饮篇 ! 最为清晰地展示了此种哲学观。 苏格拉底首先从什么是爱神谈起。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 爱神厄洛斯是阿佛洛狄忒和战神阿瑞斯 的儿子。但是在这里, 苏格拉底把爱神厄洛斯看作是珀罗斯 ( Poros, 丰富神、丰饶神 ) 和皮尼埃 ( Pen ia, 贫乏神、匮乏神 ) 的儿子。这样理解的爱神既继承了丰富神的丰富, 也继承了贫乏神的贫 乏, 它介于人和神、知与不知、美与丑、贫乏与丰富之间, 是一个精灵。他不是神, 因为他没有智 慧; 但他也不是无知之徒, 因为他渴望智慧、追求智慧。因此, 爱神不是被爱者, 而是钟爱者。而智 慧属于最美的东西, 爱智慧就是爱美。 苏格拉底认为, 人之所以爱美、爱智慧, 一是为了幸福, 二是为了不朽。而要获得幸福和不朽, 一个人就要从幼年开始追求美的事物。这大致要经历四个步骤: 第一步先爱美的形体, 从人世间个别 美的事物开始, 从一个美的形体到两个美的形体, 从两个美的形体到全体美的形体; 第二步, 从爱美 的形体到爱美的行为制度; 第三步, 从爱美的行为制度到爱美的学问知识; 第四步, 从爱各种美的学 问知识到爱美本身, 到只以美本身为对象的那种学问, 彻悟美的本体, 从而孕育无数的优美崇高的道 理。到了这一步, 人对于爱情的深密教义也就算近于登峰造极了。也就是说, 真正的爱、最高的爱不 是肉体的, 而是精神的, 是 ∀柏拉图式的爱情 #, 是一种对美本身、对智慧本身的爱。 众所周知, 在古希腊, 哲学这个词的含义就是爱智, 哲人就是热爱智慧的人。因此, 苏格拉底这 里对爱神的论述就是对哲人、哲学家的论述, 因为爱神也是爱智之人, 所以爱神就是哲学家。我们可 以把 会饮篇! 看作是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观的叙述。通过苏格拉底的叙述来看, 他们提出 或展示了这样一种哲学观: 其一, 哲学首先是一种活动, 是 ∀爱 #, 而不是知识、智慧。古希腊人说哲学是爱智, 后人在理 解这句话时, 一般把重点放在智即智慧上, 认为哲学是智慧之学。这其实是对古希腊哲学的误读。按 照苏格拉底的理解, 爱智并不代表已经拥有智慧, 而只是热爱智慧, 因为没有智慧且向往拥有智慧的 人才会爱。苏格拉底把爱神看作是丰饶神和匮乏神的儿子, 就是要说明爱神时时处于饥渴的状态, 永 无满足之日。这就意味着哲学家永远处在追求的过程中; 意味着哲学是一种活动, 而不是静态的知 识; 意味着哲学是动词, 而不是名词; 意味着哲学是 ∀爱者 #, 而不是 ∀被爱者 #。所以在古希腊, 不仅那些提出自己的观点、创立了某种理论体系的人被称为哲学家, 而且那些只是实践某种哲学观点 的人也被称为哲学家。 其二, 哲学是对 ∀人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 # 这种问题的追问。在苏格拉底看来, 人爱美、追求 智慧的原因, 是为了追求幸福和不朽, 而幸福和不朽的问题实际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 是 ∀什 么样的生活才值得过 # 的问题。 不仅仅是在 会饮篇 ! 中, 而且在其他的很多对话 (比如 申辩篇!、 高尔吉亚篇 !、 斐德诺 篇 ! 等 ) 中, 苏格拉底也是这样来 ∀界定 # 哲学的主题的。其中, 高尔吉亚篇! 讨论得最为直接。 在那篇对话中, 有个叫卡利克勒的听众对苏格拉底的 ∀一问一答 # 的诘问法非常反感, 他把怒气都 撒到了哲学上, 说哲学家不懂得生活和公共事务, 说哲学家愚蠢和胡言乱语, 说哲学家是儿童, 只对 小事感兴趣, 他甚至一再说哲学家 ∀讨打 #。作为一名哲学家, 苏格拉底当然不能容忍对哲学的这种 侮辱和贬低, 他要反击。他首先对哲学作了一个界定: ∀卡利克勒, 在所有研究中, 你驳斥我的这件 事就是最高尚的研究, 也就是考察一个人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 应当从事什么事务, 做到什么程度, 年轻时该做到什么程度, 年老时该做到什么程度。# ( 柏拉图全集 ! 第 1卷, 第 373页 ) 苏格拉底在 这里不仅对哲学进行了界定, 而且指出了他们正在讨论的根本主题是: ∀人应当过什么样的生活 #。 �86� 哲学研究! 2008年第 10期 ( 柏拉图全集! 第 1卷, 第 392- 393页 ) 其三, 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 是一种 ∀哲学生活#, 是哲学家的自我型塑活动。从苏格拉底对爱 智或爱美活动几个步骤的阐述来看, 这几个步骤实际上就是人生的几个阶段: 从对少年人的美的形体 的爱一直到对美本身的爱, 一步一步地上升。这也是一个人生境界逐渐提升的过程, 是一个人改变自 我的过程。在这里, 作为最后阶段的对美本身的爱并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像一个认识活动一旦认识 到对象就结束了那样。到了对美本身的爱的阶段只是意味着人进入了另外一种生活状态, 意味着人生 进入了另外一个境界, 人开始过一种爱智、爱美的生活。也就是说, 爱智、爱美是人的一种生活方 式、存在方式。它不是工具、手段, 它就是生活本身, 就是目的, 在它之外并无其他世俗目的。哲学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意味着: 哲学家应该是真诚的, 他们应该是自己 ∀理论 # 的第一个实践者, 他们 应该是知行合一的, 而不是伪善的、律人不律己的号召者。 以上就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观。由于这种哲学观把生活的价值和意义问题作为哲学的主 题, 也由于它把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 所以我把这种哲学观称之为生活哲学观, 把此种 哲学称之为生活哲学。而这样一种哲学观并不仅仅是他们两人的观点, 而是整个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 家的观点。 在 形而上学! 中, 亚里士多德就指出, 哲学思考并不以某种实用为目的, 只有在生活必需品 全部齐备之后, 人们为了娱乐消遣才开始进行这样的思考。此种思考并没有自身之外的目的, 它是为 了自身才存在。 ( 亚里士多德全集! 第 7卷, 第 31页 ) 这样一种观点在 尼各马可伦理学!、 大 伦理学 !、 优台谟伦理学 ! 中得到更为充分的阐述。比如, 在 尼各马可伦理学 ! 中, 亚里士多德 把人的生活方式分为三种: 享乐生活、政治生活和思辨的静观的生活。 (同上, 第 8卷, 第 7页 ) 享 乐生活就是感官生活、物质生活, 政治生活是一种公共生活, 思辨的、静观的生活则是一种精神生 活。而在三者之中, 思辨生活也即哲学生活是最美好、最善良、最快乐、最幸福的, 因为它最自足, 完全以自身为目的, 在自身之外别无他求。 亚里士多德之后, 晚期希腊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派别, 即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 这两个 派别延续了几百年, 一直到古罗马时期。这两个学派虽然在哲学的 ∀具体内容 # 上互相对立, 但在 哲学观上非常一致, 即它们都是以 ∀伦理问题 # 或 ∀生活问题# 为中心的。对于伊壁鸠鲁学派来说, 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快乐和幸福, 这是惟一有价值的目的。伊壁鸠鲁指出, 哲学的目的在于使人过快乐 的生活。斯多葛学派认为, 生活在动荡和紧急时期, 聪明智慧者就要使精神保持平静, 最有价值者不 是幸福, 而是品格、德性、律己和职责, 是个人的理性服从宇宙的理性, 就是要顺应自然和自我。所 谓 ∀顺应自然和顺应自我 #, 按照歌德的说法, 就是对世界和自己说 ∀ yes# 而不是 ∀ no# 的态度, 这是对世界和自己的一种恬淡、温和的态度, 是减少烦恼、保持心灵宁静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 我 们的生活就是幸福的, 就是好生活。尤为重要的是, 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都不是 ∀只说不练# 的说教者, 而是靠个人的榜样来宣传自己思想的人。理查德 �舒斯特曼 ( R ichard Shusterman) 就这 样说道: ∀斯多葛主义、伊壁鸠鲁主义和犬儒主义, 就是古代社会中的这种哲学, 它们不是依靠形而 上学或逻辑的技术性的学说, 而是依靠所提出并践行的生活方式, 来赢得他们的追随者。# (舒斯特 曼, 第 168页 ) 看来, 如同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一样, 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 鲁学派也是一种生活哲学。 三 然而, 从中世纪开始, 由于基督教在中世纪的绝对统治地位, 作为 ∀理性的艺术 # 的哲学成为 �87�生活哲学的复兴 神学的奴仆、工具, 它的身份仅限于充当神学讨论中的概念材料, 充其量也只是理论讨论而已, 哲学 被 ∀理论化 # 了, 变成了一种纯粹的理论、一种知识论哲学。 10世纪以来, 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逐渐产生, 市民阶级由此出现。而市民中的不同利 益集团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组成了行会。城市中的那些能够教某种学问的师傅和学某种学问的学生也 组成了自己的行会。 ∀大学 # 就是拉丁文 universitas的译名, 本意是行会、社团、公会的意思。 大学与古代的学园有很大区别。古代的学园是由于一个思想家的存在而产生的, 而大学则是教师 和学生的协会演变而成的, 它本质上不是因为个人的声望、围绕个人的学术思想建立起来的; 古代的 学园没有一整套完整的社会建制, 而大学则在教学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和目标, 在教师的资 格、地位、待遇, 在学生的资格、地位和学业的考核, 在教育机构即大学本身的结构、建设乃至精神 的建设等方面, 都有一套完整的建制和理念; 古代学园是为了培养、改造人格, 而大学则是为传授知 识。这样, 在大学里, 所有的学科都被知识化了, 都被变成易于教授、也易于接受的简单教条。法国 哲学家哈道特 ( P ierreH ado t) 就有对大学的论述: ∀大学倾向于把它的哲学教授变成一个公共职员, 他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培养其他公共职员。哲学的目标不再像古代那样, 把人作为一个人来 培养, 而是把人作为办事员或教授 ∃ ∃ ∃ 就是说, 作为某些特殊的、或多或少深奥的知识的专家、理 论家、传承者 ∃ ∃ ∃ 来培养。然而, 这些知识与整个生活无关, 而不像古代哲学所要求的那样。# (H ado,t p. 260) 看来, 先是宗教把哲学变成神学的一种理论工具, 后是大学进一步把哲学知识化了, 哲学成为一 种知识论哲学的原因与此不无关系。而到了近代, 哲学虽然从神学的奴役之中解脱了出来, 但它并未 改变自己的知识论形象。 有学者认为, 启蒙运动打破了神学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后神学文化时代。在这 个时代中, 神学留下的空白由哲学来填充了, 哲学成为了 ∀科学之科学# 或 ∀文化之王#。然而, 事 实却并非如此。在近代, 如果说文化有一个中心, 那么这个中心并不是哲学, 而是科学。近代科学的 王者地位并非出于它的自封, 而是源于其在理论和实践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在理论上, 以经典物理 学为例 (它是近代最为成功的自然科学 ) , 先是刻卜勒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 伽利略提出了惯性定 律、落体定律和力学的相对性原理。接着,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 由此把天体 运动的规律和地上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了起来, 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力学体系。在实践上, 科技的进步 使得近代社会在不到一百年间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近 代自然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在客观上就要求哲学说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思 维与存在的统一性问题: 二者是否统一、是如何统一的、怎样才能达到统一、统一到何种程度, 等 等。于是,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关于知识的来源、基础、限度的问题, 这样一些认识论问题遂成为哲 学的中心议题。 近代哲学之所以与近代自然科学纠缠不清, 还与近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趋向有关。众 所周知, 近代社会发生了一个 ∀世界祛除巫魅 # 的世俗化运动。近代人不再从天国和来世寻找幸福, 而是乐观地相信: 随着时间的推移, 生产力会不断发展, 道德状况也会不断改进, 人类必将步入 ∀千年至福王国#, 人原先在来世的目标现世就可以实现, 而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就是人自身理性能 力的开发和运用。所以, 把理性的成果用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完善人类的福址, 是近代人普遍持有 的、内化为潜意识的观念。梯利就曾指出: ∀中世纪以后那个时期的高级精神生活的特征是, 坚定地 相信人类理性的能力, 对自然事物有浓厚的兴趣, 强烈地渴求文明和进步。但是, 要注意的是, 重视 和渴求知识, 不是为其自身, 而是为实用, 为其实际价值: 知识就是力量。从弗兰西斯 �培根起, 几 �88� 哲学研究! 2008年第 10期 乎一切近代伟大的思想家都对科学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感兴趣, 怀着热诚的乐观主义展望未来的时代 在机械 工艺 钢结构制作工艺流程车尿素生产工艺流程自动玻璃钢生产工艺2工艺纪律检查制度q345焊接工艺规程 、技术、医药以及政治和社会改革上令人惊奇的成就。# (梯利, 第 281- 282页 ) 近代精神生活的这样一个特征不能不在哲学上有所反映, 哲学家们因而也把哲学世俗化、工具 化、实用化了。既然哲学不再是自足自由的活动, 而是成为工具, 那么, 哲学与哲学家的生活就有可 能分离, 哲学家并不一定要实践自己的观点, 他们的 ∀言 # 与 ∀行 # 就有可能不统一, 这就与古希 腊哲学家形成了鲜明对照: 古希腊哲学家大多是真诚的、高尚的, 他们首先不是通过理论, 而是通过 行动、通过自己的生活来展示自己的哲学观的, 他们是自己哲学理论的第一个实践者。黑格尔自己就 意识到他们 (即近代的哲学家 ) 与古代哲学家的区别。在 哲学史讲演录 ! 中, 黑格尔这样说道: 古代的哲学家都是一些特立独行之士, 他们身体力行, 服膺于自己的学说, 蔑视世俗的东西。在那个 时代, 哲学决定了个人的地位, 那时候容许有、而且经常有一些人过着哲学家的生活, 他们的内在目 的和精神生活决定了外在的关系。近代的情况则不同了。我们再也看不到那样一种哲人, 哲学家并不 形成一个阶层。我们发现他们的一举一动无不与世界相联系, 全部是在国家里, 与其他人处在相同的 位置上。他们的生活不仅不与世隔绝, 而且与其他人并没有什么分别, 他们生活在公民关系中, 过着 政治生活。这样, 他们的哲学就仅仅是附带的, 是一种奢侈品、一种饰物。没有这种东西, 他们照样 可以生活。在说到此处时, 黑格尔肯定也意识到近代哲学家的人格和对哲学的态度没有古代哲学家高 尚, 所以他接着为他们、也为自己提供了如下辩护: 一方面, 人是处在各种生活必需的事情的包围之 中, 特别是处在文化环境之中的, 谁也不能自给自足, 不假外求; 另一方面, 外在关系的势力其大无 穷, 人无可奈何地被放进了这些关系中, 无论是以哪种方式被放进去的, 人都必须参与这个外在的生 活关系。在近代, 处在任何地位的人, 都必须采取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 (参见黑格尔, 1997年, 第 12- 18页 ) 这也就是说, 所有人都必须世俗化。 近代的这样一种哲学观在黑格尔的著述 ( 哲学史讲演录 !、 精神现象学 !、 法哲学原理! 和 小逻辑 ! 等 ) 中也得到最系统、最明确的阐述。黑格尔用了一些精彩的论断和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自 己的哲学观: 第一, 哲学是时代的精神。意思是说: 哲学与它的时代是不可分的, 每一种哲学属于它 的时代, 受它的时代局限性的限制; 个人作为时代的产儿, 他只能在他自己的特殊形式下表现他自己 的时代。第二, 哲学是关于真理的客观科学, 是对于真理之必然性的科学, 是概念式的认识。哲学的 目的在于认识那不变的、永恒的、自在自为的对象, 它的目的就是用思维和概念去把握真理。第三, 哲学是概念性的认识。黑格尔认为, 真正的思想和科学的洞见, 只有通过概念所作的劳动才能获得, 只有概念才能产生知识的普遍性。哲学是以普遍性的东西为对象的科学; 哲学要把握普遍性, 就必须 借助于概念。 基于上面的叙述, 现在以更清晰的方式来对比近代哲学与古代哲学的差异: 其一, 古代哲学把哲学看作是一种活动, 看作是动词, 看作是爱, 而近代哲学则把哲学看作是一 种知识, 看作是名词, 看作是纯粹思维的概念劳作。在 精神现象学 ! 中, 黑格尔明确说到: ∀我在 本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里所怀抱的目的, 正就是要促使哲学接近于科学的形式, ∃ ∃ ∃ 哲学如果达到了这个目标, 就不 能再叫做对知识的爱, 而就是真实的知识。# (黑格尔, 1996年, 第 3页 ) 其二, 古代哲学关注的是 ∀人应该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或 ∀什么样的生活才值得人过 # 的问题, 而近代哲学追求的则是绝对 真理。换言之, 古代哲学的中心问题是存在论问题, 而近代哲学则以认识论问题为中心。其三, 古代 哲学把哲学看作是一种生活或生活方式, 看作目的本身, 因此哲学与哲学家是一体的, 哲学家首先是 哲学生活的实践者, 他们首先不是通过书本、而是通过生活来展示和传承自己的思想; 而近代哲学则 把哲学看作工具, 是为国家、民族和科学服务的工具, 哲学与哲学家是一种分离的、 ∀外在的# 关系。 �89�生活哲学的复兴 看来, 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哲学观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观的确不同。这样一种哲学观的产 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 是近代社会、特别是思想文化领域世俗化的必然结果, 它在反抗神学、 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样一种哲学观到今天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如 哈道特所言: ∀把哲学只看作它的概念内容的哲学观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每天都可以在各种档次的 大学课程和教科书中遭遇到这种观念, 可以说, 这是一种古典的、学术的、大学的哲学观。有意或无 意地, 我们的大学仍然是中世纪经院或者说经院传统的继承人。# (Hado,t p. 258) 四 说近代以来的哲学是知识论哲学, 这并不意味着生活哲学的传统完全没落了、消失了。事实上, 即使是在知识论哲学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近代, 这一传统也在少数哲学家身上以不同的形式延续着。 比如笛卡尔就在伦理的意义 (人格的完善等 ) 上来理解哲学, 斯宾诺莎就一直践行着自己的哲学, 等等。而到了现代, 伴随着哲学家的生存压力和其他外在压力 (如来自宗教的压力 ) 的降低, 有更 多的哲学家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继承了这一传统。先有马克思、尼采, 以及杜威所代表的 实用主义者, 中经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巴塔耶、列奥 �斯特劳斯, 再到福柯、皮埃尔 �哈道特、 彼得�布朗 ( Pe ter Brow n)、玛撒 �鲁斯鲍姆 (M artha Nussbaum )、阿诺德 �戴维森 ( A rno ld Dav id� son)、理查德�舒斯特曼和理查德 �罗蒂, 等等, 可以说在现代形成了一个 ∀生活哲学的复兴 #; 虽 然它并未取代知识论哲学的统治地位, 但声势浩大, 有愈演愈烈之势。 说现代出现 ∀复兴# 生活哲学的趋向, 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其一, 现代的一些哲学家对古代哲学作了生活哲学的理解。在西方, 早在 20世纪 40年代, 列 奥 �斯特劳斯就这样解读古代哲学。在他那本 1948年首版的 论僭政! 中, 他就指出, 所谓 ∀苏格 拉底问题# 是: ∀人应该怎样生活? 或者, 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最值得我们选择? # (斯特劳斯、科耶 夫, 第 79页 ) 在书中, 斯特劳斯还比较了两种生活方式: 哲人西蒙尼德所代表的哲学生活和僭主希 耶罗所代表的政治生活。通过两种生活方式的比较, 斯特劳斯还阐述了哲学与社会的关系。斯特劳斯 之后, 如此比较系统地解读古希腊哲学的也许是法国哲学家哈道特。哈道特以研究古希腊哲学著称, 是 20世纪古希腊哲学研究方面最精深的哲学家之一。他在 什么是古代哲学!、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的哲学 ! 等著作中, 一再阐述的一个思想就是: 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 是人在世的一种方式; 它是 一种活的经验, 而不是一堆教条, 必须在每时每刻都被践行; 其目标是从整体上改造个体的生活。解 构主义大师福柯也对古希腊哲学作了这种生活哲学的解读。而由于福柯在学术界的巨大影响, 这样一 种对古希腊的解读模式逐渐 ∀流行# 开来。最近这方面的研究又被美国人所 ∀继承 #。这一方面与福 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每年都定期到美国讲学有关; 另一方面应该归因于斯特劳斯的古典政治哲学在美 国的兴盛和美国的实用主义传统, 美国人把古希腊哲学家、特别是苏格拉底看作实用主义的先驱。作 这方面研究的美国学者主要有: 彼得 �布郎、玛撒 �鲁斯鲍姆、阿诺德 �戴维森和理查德 �舒斯特 曼等。 其二, 有越来越多的哲学家把哲学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 并遵循此种方式来生活。把哲学看作理 论知识还是看作一种生活实践, 看作对客观真理的追求还是看作对美好生活的 ∀探询#, 这是知识论 哲学与生活哲学的分水岭。在经历了知识论的长期统治之后, 现代的一些哲学家逐渐抛弃了知识论哲 学传统, 转向了生活哲学, 转向了哲学生活。这在福柯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福柯对古代哲学的研究主要见于 快感的享用 ! ( 性意识史 ! 的第 2卷 )、 自我的呵护 ! ( 性 意识史 ! 的第 3卷 ) 和在法兰西学院的一系列演讲。在这些著作和演讲中, 福柯发掘了古希腊哲学 �90� 哲学研究! 2008年第 10期 中被传统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所忽略的东西; 在福柯看来, 犬儒学派的中心内容或者说留给后人的遗 产, 不是什么专题论文和经典文献, 而是一些典范人物, 是他们的生活。福柯不仅这样解读古代哲 学, 而且把此种解读作为一种生活。 1984年, 他在临终之前这样写道: 他研究古代哲学的目的, 并 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某些关于过去的基础知识, 学术研究毋宁是一种哲学训练, 通过这种训练来改变自 己的身份, 使自己用非常规的方式进行思考。福柯的确也是以非常规的方式来生活的。在学术上, 福 柯所研究的问题如监狱、疯癫、性等, 都不是学术界的主流问题。在政治生活中, 他积极参与反抗独 裁和当权者的活动。在私人生活上, 他年轻时曾经吸毒、酗酒, 并 ∀反抗# 传统的两性关系。当然, 并不是所有的生活哲学家都像福柯这样极端, 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不是这样生活的。 ∀叙述# 生活哲学的复兴, 舒斯特曼是一个不能不提及的人物。在 实用主义美学 !、 践行生 活 !、 哲学实践!、 表面与深度! 等著作中, 他全面地阐述了 ∀哲学生活 # 和 ∀生活哲学 #。在 哲学实践! 的中译本序中, 舒斯特曼就曾点出了自己努力的意图: ∀本书试图复兴哲学生活作为西 方哲学的中心主题的观念。我的希望是: 通过将哲学描绘为具体的生活实践而不仅仅是抽象的理论, 哲学可以变得与更多人更有关系, 在社会上更有影响, 且自身更为丰富和更有活力。# (舒斯特曼 ) 尽管舒斯特曼的 ∀生活哲学观 # 有诸多牵强和不一致的地方, 但他的这些著作、特别是 哲学实践! 的出版实际上是一个标志, 标志着生活哲学在理论方面已经初步成型, 标志着哲学生活在现代的复兴 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自觉阶段。 综合上述, 知识论哲学并非哲学之全部, 哲学原来还有另外一种 ∀模样 #: 在其源头处, 在现代 西方的一些哲学家那里, 哲学并不是知识和对绝对真理的追求, 而是一种活动或生活方式; 哲学思考 的中心问题也不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而是 ∀什么样的生活才值得过 # 的问题。这样一种哲学 观对于已显 ∀病态# 的中国哲学是具有治疗性的。当前, 中国哲学存在两大 ∀病症 #: 一曰庸俗主 义, 二曰学术主义。前者完全以工具性的势利态度对待哲学, 后者则把哲学封闭于象牙塔中。这其实 是两种病态的哲学观, 它们是阻碍中国哲学发展的最主要 ∀内因 #。鉴此, 调整哲学观, 补充生活哲 学, 是中国哲学解决自身问题的一条可行的路径。 参考文献 柏拉图全集 !, 2002年, 王晓朝译, 人民出版社。 黑格尔, 1996年: 精神现象学 ! 上卷, 商务印书馆。 � 1997年: 哲学史讲演录 ! 第 4卷, 商务印书馆。 舒斯特曼, 2002年: 哲学实践 !,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斯特劳斯、科耶夫, 2006年: 论僭政 !, 华夏出版社。 苏国勋 等编, 2005年: 社会理论的政治分化 !, 上海三联书店。 梯利, 2005年: 西方哲学史 !, 商务印书馆。 亚里士多德全集 !, 1997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H adot, P ierre, 2002, What is Anc ien tPh ilosophy? Th e B elknap Press ofH arvardUn ivers ity Press. (作者单位: 求是杂志社 ) 责任编辑: 华 � 敏 �91�生活哲学的复兴
本文档为【李文阁:生活哲学的复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2277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3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4-03-21
浏览量: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