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印度文学

古印度文学

举报
开通vip

古印度文学古印度文学古印度文学1.古印度文学的生长环境  印度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古代印度文学成就辉煌,灿烂夺目,是世界古代文学中最完整、丰富的文学之一,其发展一般分为吠陀时代、史诗时代和梵语古典文学时代。  印度梵语文学时期(公元1-12世纪),上承两大史诗和早期佛教文学。  两大史诗使用的梵语是通俗梵语,含有较多的非规则语法现象。而这一时期的梵语文学作品,使用的是经过梵语语法家规范化的古典梵语。印度古代文学中的戏剧、抒情诗、叙事诗和小说等纯文学形式都产生于这一时期。  从公元1世纪起到公元3世纪,古印度的西...

古印度文学
古印度文学古印度文学1.古印度文学的生长环境  印度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古代印度文学成就辉煌,灿烂夺目,是世界古代文学中最完整、丰富的文学之一,其发展一般分为吠陀时代、史诗时代和梵语古典文学时代。  印度梵语文学时期(公元1-12世纪),上承两大史诗和早期佛教文学。  两大史诗使用的梵语是通俗梵语,含有较多的非规则语法现象。而这一时期的梵语文学作品,使用的是经过梵语语法家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化的古典梵语。印度古代文学中的戏剧、抒情诗、叙事诗和小说等纯文学形式都产生于这一时期。  从公元1世纪起到公元3世纪,古印度的西北部被来自中亚的贵霜帝国所征服。贵霜帝国在中国古代的史籍中称为大月氏。大约在公元1世纪初,大月氏人建立贵霜帝国,这标志着统一的大月氏奴隶制国家的形成。贵霜帝国建立后,势力日强,进一步南侵印度,到公元1世纪末,发展到鼎盛时代,其领土扩展到北印度恒河流域中游,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帝国。贵霜帝国是与当时罗马帝国、安息帝国和中国的东汉帝国并驾齐驱的四大帝国之一,是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帝国内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政局并不稳定。从公元3世纪起,贵霜帝国逐渐衰落。印度著名的佛教诗人和戏剧家马鸣,就生活在一二世纪贵霜帝国时期,他的作品是现存最早的梵语古典文学作品。  贵霜帝国衰落后,北印度又重新分裂成许多小国。公元4世纪初。摩揭陀重新兴起,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起笈多王朝(约公元320年——公元5世纪中叶)。经过后继者三摩答剌笈多和旃陀罗笈多二世的不断征伐,至5世纪初,笈多王朝统一整个北印度和中印度的一部分,成为孔雀王朝之后的又一个庞大帝国。笈多王朝属于印度古代历史上的盛世。笈多王朝全盛时,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梵语文学和佛教艺术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梵语古典文学的黄金时代。笈多王朝帝王大力奖励文学和学术活动,三摩答剌笈多本人就有"诗王"之称。最杰出的古典梵语诗人和戏剧家迦梨陀娑就是超日王(即旃陀罗笈多二世)的宫庭"九宝"之一。公元5世纪中叶,在外族入侵下,笈多王朝瓦解,印度又重新陷入小国纷争的局面。历史学家一般认为,印度从公元5世纪以后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  在梵语古典文学时期,佛教和婆罗门教出现了互相消长的形势。婆罗门教是在吠陀时期形成的脱离群众的上层宗教,因而在佛教兴起后,它立刻相形见拙。而在这一时期,婆罗门教为了争取群众,开始融合民间的宗教信仰,大约在4世纪演变成了新婆罗门教,即我们现在通称的印度教。印度教也是多神崇拜,但以梵天(创造之神)、湿婆(毁灭之神)和毗湿奴(保护之神,主要化身为罗摩、黑天)为三大主神。通过两大史诗以及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的各种往世书的宣传,围绕这三大主神的各种神话传说在印度民间十分普及。  印度教在发展中,逐渐形成毗湿奴教、湿婆教和舍格提教三大教派,遍布印度各地。佛教在这一时期由小乘衍变成大乘,公元3至6世纪是大乘佛教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大乘佛教向印度国外广为流布,佛教逐渐成了世界宗教。但在印度国内,佛教从笈多王朝开始,逐渐走下坡路,到13世纪在印度本土彻底消亡。  整个梵语古典文学时期,印度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大大提高,商品交换有了进一步发展,城市兴起,宫廷生活奢华,这些都为梵语文学的全面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一时期的文学家多数出身婆罗门,因而在宗教思想和神话观念方面依然受到印度教的强烈影响。但除了一些往世书和其它一些颂神作品外,从总体上说,梵语古典文学已与宗教文献相分离,成为独立发展的意识形态形式。  梵语古典文学是印度古代文学中最成熟、最富有艺术性的文学。公元前后产生的戏剧学专著《舞论》,是印度现存的第一部文艺理论著作。此后,印度文艺理论著作又不断问世,形成了世界上别树一帜的印度文艺理论体系。印度戏剧的创作十分繁荣,重要的梵语古典戏剧家有马鸣、跋娑、首陀罗迦、迦梨陀娑等。最杰出的戏剧家是迦梨陀娑,他的戏剧作品《沙恭达罗》,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着梵语古典戏剧的最高成就。首陀罗迦的戏剧《小泥车》也很著名。《五卷书》是蜚声世界的印度梵文寓言故事集。现存最早的梵语叙事诗是马鸣的《佛所行赞》和《美难陀传》,抒情诗代表作是迦梨陀娑的《云使》。自迦梨陀娑后,梵语古典文学的各种体裁继续向前发展,但优秀的作品不多,形式主义已达到无法挽救的地步,其衰亡势在必然。  梵语古典文学在戏剧、诗歌、故事等文学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古代文明世界中大放异彩。  2.梵语古典文学  梵语古典文学继承吠陀、史诗、佛经文学和民间创作的传统,各种文学体裁和文体风格日益繁复多姿,在戏剧、诗歌和寓言故事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梵语古典戏剧  印度古代戏剧起源较早,公元前后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公元四五世纪步入高潮。它不仅是与古希腊戏剧对峙的高峰,而且在形式、风格、技巧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古希腊戏剧。现存剧本最早的是一二世纪佛教诗人和戏剧家马鸣的3部戏剧残卷。重要的古典梵语戏剧家有跋娑、首陀罗迦、迦梨陀娑等。印度的戏剧理论比较丰富,在世界文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最早的文学理论著作是《舞论》。  ①《舞论》。婆罗多的《舞论》有两种传本,南方传本分36章,北方传本分37章。一般认为,《舞论》的原始形式产生于公元前后不久,而现存形式大约定型于公元四五世纪。  《舞论》关于戏剧起源的说明是神话化的:大梵天应众天神要求,创造了第5吠陀——戏剧,并由婆罗多仙人付诸实践。第一部戏剧是在因陀罗的旗帜节上演的。于是,大梵天出面调停,讲述戏剧的性质和功能。他指出,戏剧不是表现天神或阿修罗的单方面情况,而是表现三界的全部情况。戏剧模仿世间生活,具有各种感情,包含各种情况。它在各种味、各种情和各种动作中产生有益的教训,将有助于道德、名誉和寿命,增长智慧,使得世间安宁。  《舞论》自觉地把戏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对待,以戏剧表演为中心,兼论音乐和舞蹈等,对印度戏剧美学的基本范畴如"情"、"味"等的研究特别细腻深入。作者认为:"味产生于别情、随情和不定情的结合。"所谓"味",指的是戏剧艺术的感情效应,也就是观众在观剧时体验到的审美快乐。婆罗多认为,味有艳情、滑稽、悲悯、暴戾、英勇、恐怖、厌恶和奇异8种。与这8种味相应,有欢、笑、悲、怒、勇、惧、厌和惊8种常情。"别情"是指感情产生的原因或缘由,如剧中的主人公和有关场景。"随情"是指剧中主人公感情的外在表现,如语言和形体。"不定情"是指随时变化的感情,用以辅助和强化基本感情(即常情)。这些别情、随情和不定情运用得当,就会达到和谐完美的结合,便能产生感染观众的味,而戏剧表演应该有助于味的产生。  《舞论》对戏剧艺术作了详尽的论述,是古代印度戏剧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②跋娑。跋娑(约公元3世纪)的作品早已失传。1901年印度学者在南印度某寺庙里发现了取材史诗和《故事海》的13部未署名的剧本,推论是出于跋娑之手。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东、西方学者的巨大关注,展开了长期的争论,迄今尚无定论。  跋娑的13部剧本,6部取材于史诗《摩诃婆罗多》——《仲儿》、《五夜》、《黑天出使》、《使者瓶首》、《迦尔纳出任》和《断股》;两部取材于史诗《罗摩衍那》——《雕像》和《灌顶》;1部取材黑天传说——《神童传》;两部取材于优填王传说——《负轭氏的誓言》和《惊梦记》;两部取材于其它传说——《善施》和《宰羊》。其中的《惊梦记》,不少学者考证是跋娑的作品。  《惊梦记》是13个剧本中最优秀的一部,被视为跋娑的代表/TITLE>作。  全剧分6幕,描写犊子国遭到阿鲁尼王入侵,形势危急,必须与强大的邻国摩揭陀联姻结盟,才能保全国家。宰相负轭氏想让优填王和摩揭陀国莲花公主结婚。但优填王笃爱王后仙赐,不愿再娶,负轭氏只得施展计谋。他和大将卢蒙湿、王后仙赐出于爱国,趁优填王去国外求援时,合谋散布宰相与王后被火烧死的谣言,终于撮合了优填王与莲花公主的婚事,但优填王仍常常怀念仙赐。仙赐已被乔装成婆罗门苦行者的负轭氏带往摩揭陀国,负轭氏假称仙赐是自己的妹妹,委托莲花公主照看一段日子。仙赐为了协助负轭氏完成救国大计,默默地忍受着内心的痛苦。但她暗中察觉新婚的优填王依旧怀念着她,心中又感到莫大欣慰。某日,优填王探望有病的莲花公主,却未见公主在房内,便躺在床上睡着了。这时,公主的侍伴仙赐也来探病,以为床上睡着的是公主,坐在床边等候,突然听见优填王在梦中呼唤她的名字,她吃惊地走开,在她转身离开之际,优填王醒了。优填王只瞥见仙赐匆匆离开的身影,以致他以为这不是梦境,也是幻觉。后来,优填王在摩揭陀国的帮助下,由大将卢蒙湿率军击败了阿鲁尼王。负轭氏说明原委,仙赐恢复原妆,与优填王团聚。《惊梦记》是一出政治剧,表现的是爱国的主题。它把特定环境下爱情与政治的复杂关系刻画得精彩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特别是对仙赐王后繁杂矛盾的心理刻画尤为突出。  跋娑的13部戏剧代表了梵语古典戏剧的早期成就,其艺术特点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戏剧性强。作品虽取材于史诗和传说,但并不拘泥旧说,而是进行创造性的艺术加工,制造戏剧性场面,使之结构严谨,情节紧凑,富于戏剧冲突和动作,特别适宜舞台演出;二是人物性格鲜明。如智勇双全的忠臣负轭氏,爱情专一的优填王,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仙赐王后等;三是场景描写生动,如《惊梦记》中描写飞翔在秋空的一行仙鹤:  上升,下降,成行,分散,  拐弯时,犹如星座七仙,  天空洁净似蛇肚蜕皮,  这行仙鹤似空中界线。  这里的自然景色描写十分出色。在梵语古典戏剧中,舞台场景主要靠剧中人物用言语描写,跋娑善于用自然景色衬托角色的心情,达到情景交融;四是语言朴素。戏剧中的散文对白比较简洁,注重感情色彩和戏剧效果。诗句朴实无华,常常饱含丰富的情感。  跋娑的13部戏剧以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简朴有力的表现手法,奠定了梵语古典戏剧的基础,给后世以很大影响。  ③首陀罗迦。首陀罗迦大约生活于二三世纪,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剧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小泥车》是驰名世界剧坛的一部经典之作。  《小泥车》是10幕剧,它是反映劳动人民与统治阶级的矛盾和起义斗争的现实主义作品。在序幕中,舞台监督开宗明义,向观众指出本剧是表现"正当的爱情,法律的腐败,恶人的本性和必然的结果".它由两条平行而交错发展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一条是道德高尚的穷商人善施与名妓春军曲折的爱情;一条是牧人阿哩耶迦率众反抗八腊王暴政的起义活动。  《小泥车》前5幕主要是爱情故事。在暴君波罗迦王统治下的优禅尼城,有个妓女春军爱上了穷婆罗门商人善施。一天黄昏时分,国舅蹲蹲儿恃权仗势,在大街上强拦春军调戏。春军走投无路,躲进善施的家中,得与恋慕已久的善施会面,临别时她有意留下首饰盒请善施代管,作为下次会面的由头。  侠义汉子夜游为赎出春军的女婢爱春为妻,偷走了春军寄存在善施家的首饰。夜游与爱春幽会,爱春认出首饰是主人春军之物,便让夜游假借善施之名送还春军。春军在暗中听到了这对情人的谈话,但她佯作不知,收下首饰,并让夜游带走爱春,成全了他们的婚事。这时,外面传来义军首领阿哩耶迦被八腊王抓住的消息,夜游赶紧放下婚事,回义军设法营救好友阿哩耶迦。  恋爱故事在第5幕达到高潮:春军在风雨之夜到善施家,揭开首饰盒被盗之谜,并和善施共度良宵,结成姻缘。  6至9幕,《小泥车》情节的明线与暗线互换位置,政治斗争成为剧本的主要内容。夜游等人救阿哩耶迦出狱,善施在旧花篮园子等候春军,却发现接春军的车子里藏着起义首领阿哩耶迦。善施慷慨赠车,助他出城脱了险。  这时,春军寻找善施,却误上了国舅的车。国舅喜出望外,向春军大献殷勤。  春军怒斥国舅,国舅恼羞成怒,掐死春军,并嫁祸于善施。善施辩白不清,被法官判处流放。可是八腊王忌恨善施这样的有德之士,下令改判斩刑。两条线索发展到第10幕合而为一:在困境中曾受过春军恩惠的按摩匠救活了春军,领着他在行刑之际赶到刑场,救下善施。这时,义军攻入京城,夜游杀死八腊王,民众拥戴阿哩耶迦为新王,善施与春军终结良缘。  《小泥车》剧名的由来,即春军在善施家过夜后,第二天见善施的儿子升军不要小泥车当玩具玩,一定要小金车。春军便把自己的首饰放在小泥车上,让升军去换小金车。后来蹲蹲儿掐死春军嫁娲善施时,小泥车上未换成金车的首饰竟成了蹲蹲儿诬陷善施谋财害命的物证。《小泥车》以道具为剧名,别出心裁,耐人寻味。  《小泥车》是印度古典戏剧中的写实主义珍品,它展示了印度古代社会中下层人民生活的生动画面。首陀罗迦站在被压迫人民的立场上,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暴虐无道以及法律的不公道,热烈颂扬了推翻暴君的人民革命,热情讴歌了春军与善施对美好,幸福的爱情生活的追求。它具有鲜明的善恶斗争的政治色彩,具有巨大的思想意义。它是现存唯一的以社会政治问题为题材、反映城市中贫民和贵族斗争取得胜利的作品,因此,它在印度古典文学中有特殊的地位。  《小泥车》的艺术成就是卓越的,它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剧中人物众多,主要角色是善施、春军和蹲蹲儿。  善施是位理想化了的人物。他是个婆罗门商人,乐善好施,家产因此散尽,落得一贫如洗,但他依然把名誉和情谊看得高于一切。他是善良的化身,慷慨仁慈,正直宽厚,性格豪爽大方。他同情革命,在关键时刻,冒险协助阿哩耶迦逃跑。他性格的核心是仁善,甚至对那个恶贯满盈的蹲蹲儿,他也宽恕了他。善施的形象客观上反映了印度古代社会下层民众善良的愿望和理想。  春军是古代印度下层勇敢追求自由幸福的女性典型。她是个妓女,却执着地追求美好的生活和理想的爱情。她仰慕善施的品德,对所爱的善施热情温馨,对所憎恶的蹲蹲儿宁死不从。她心地善良,慷慨救助走投无路的按摩匠,又无偿解除爱春的婢女身份。最后,她摆脱了妓女生涯,感到自己这才获得了生命。她的性格具有浓郁的现实味,不像善施那样理想化。她与善施的结合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  蹲蹲儿是全剧塑造得最成功的角色,他愚蠢、无知、阴险毒辣。他是八腊王残暴淫逸统治的化身,是恶势力的代表。他既张牙舞爪又胆小如鼠,既贪婪又挥金如土,既好色又自作多情,既好卖弄口才又口齿不清,既易于冲动又工于心计。几乎所有令人憎恶、可笑的东西都集中到他身上,是个典型的恶棍形象。"蹲蹲儿式"或"国舅型"已成为印度日常生活中形容仗势欺人的恶棍的专用名词,可见这一艺术典型的魅力。  《小泥车》情节发展曲折复杂,又变化有致。剧中明暗两条线索的转换交织,导致了剧情发展上的跌宕多姿和场面的精采。剧中既充满着矛盾冲突和紧张气氛,又时时洋溢着幽默情趣和诗情画意。人物对话机智诙谐,戏剧动作风趣发噱。《小泥车》的语言质朴明快,自然流畅。它打破了印度古典戏剧对语言颇为讲究的传统惯例,让下层人物操梵文雅语,上层人物操梵文俗语,使用的俗语品种最多,剧中的各个角色在戏剧语言上都得到了出色的表现。  《小泥车》内容深刻,形象鲜明,技巧高超,在古代世界文学中独具一格。  (2)《五卷书》  印度的寓言故事极为丰富,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很有启迪意义。德富的《伟大的故事》,是印度古代规模最大的故事总集,原作已失传,现存3种梵语诗体改写本,即觉主的《大故事诗摄》、安主的《大故事花簇》和月天的《故事海》。全书以优填王父子的故事为主干,插入许多中、小故事,题材较为广泛,不少故事歌颂了女性的聪明机智,谴责了上层社会贪婪好色,语言朴素生动,风格幽默诙谐。而寓言故事中的珍品,是印度梵文寓言故事集《五卷书》。  《五卷书》是印度古代文学中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寓言故事集,大约最初成书于公元1世纪,共包括80来个故事,分为5卷。故事中囊括了从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初期的生活内容。全书结构采用大故事套小故事、散文和格言诗相间的形式。其特点是动物形象占了一大半,人物形象只占一小部分。它主要反映的是城市平民的思想意识,其中不少故事闪烁着劳动人民的思想光辉。  《五卷书》开端的楔子部分,说明了该书编辑的目的。古代印度南方有位国王,他的3个儿子笨得要命,对经书毫无兴趣,国王为此十分苦恼。他和众大臣多方设法,也未能唤醒这三个蠢王子的智慧。后来,大臣推荐了一位婆罗门老师毗湿奴舍哩曼。这位婆罗门精通事理,享有盛名,他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在6个月内把"修身处世的统治论"教会了这三个王子,王子变得聪明睿智,异于常人。"从此以后,这一部名叫《五卷书》的统治论就在地球上用来教育青年。"《五卷书》故事的内容十分丰富。  第1卷叫做《朋友的分裂》,引子讲某商人用牛车载珠宝到外地做生意,一条公牛陷入淤泥而受伤,商人弃之于森林王国。主干故事讲述这条公牛与百兽之王狮子结为亲密的朋友,狮子的两位贪婪、奸诈的豺狼大臣因而被疏远。豺狼出于忌恨,便施展离间术,唆使狮子杀死了公牛。其主旨是提醒和告诫君王如何处理好君臣关系,警惕奸佞之臣的挑唆。  第2卷叫做《朋友的获得》。引子叙述乌鸦看到一群鸽子被猎人网住,鸽王急中生智,让众鸽合力带网飞走,找到朋友老鼠,老鼠将网咬破,救出鸽子。乌鸦也跟老鼠交上朋友。主干故事讲述乌鸦、老鼠、乌龟和鹿结为朋友,同心协力,用智慧躲过猎人的捕杀。其主旨是弱者团结一致,用智谋战胜强者。弱者战胜强者也是《五卷书》所反复宣扬的中心思想。作者通过对这个故事的描写,总结出"朋友反正总是要结交"的教训,告诫人们要珍视友谊,用智慧战胜恶运,靠朋友度过难关。  第3卷叫做《乌鸦和猫头鹰从事于和平与战争等六种策略》。主干故事讲述百鸟选猫头鹰为王,却因乌鸦的反对而加冕未成,猫头鹰因此对乌鸦一族大肆杀戮。乌鸦族的一位老臣施展苦肉计,打入猫头鹰族巢穴,里应外合,全歼猫头鹰族。其主旨是要善识权谋机变,不要轻信原来是敌人的朋友。第4卷叫做《已经得到的东西的丧失》。主干故事讲述猴子与海怪结为朋友,海怪之妻贪婪残忍,纵恿海怪将猴子杀死,吞下其心,好成正果。猴子施计脱险,从此与海怪绝交。这一卷的主旨是变心之友不可再交。第5卷叫做《不思而行》。主干故事讲述理发师贪图钱财,谋害婆罗门,结果被处死。其主旨是遇事应多思、贪梦必遭灾祸。以上5个主干故事中,通过主人公之间的对话,插入各种故事,显得自然亲切,引人入胜。  《五卷书》中的故事主要出自人民之手,思想内容包括着许多进步的民主性成份。它通过对各类动物的描写,体现了弱小者、被欺压者只要团结协力、运用智慧就能战胜暴虐强敌的思想,颂扬了普通人的智慧和斗争精神,辛辣地抨击和讽刺了奸诈凶残的权势者和奸佞之徒,而且还宣扬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处世做人的道理。  《五卷书》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东方古代名著,形象地再现了古代印度民族卓越的艺术创造才能。它最突出的一个特色,是全书的框架结构,故事中套故事,将互不关联的松散故事群贯串在一起,纳入东方文学所常见的一个大框架之内,使之和谐统一;它的又一特色是其趣味盎然的寓言童话形式,这类形式源于民间,为百姓喜闻乐见。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大多是"人化"了的动物,可视为人间的百面图。它的想象大胆瑰奇,色调明朗质朴、健康乐观,表达了不少睿智而生动的思想和哲理,给读者以隽永的艺术享受;它的第三个特色是诗歌与散文的糅合,在讲述每个故事前,一般都以"常言道"作套语,引用一首诗歌。这首诗歌也可以说是故事标题,往往既概括故事内容,又总结经验教训。其它夹杂在散文中叙述的诗歌,大多用在人物的对话中,借以表达政治、社会和人生哲理。其中有些是优秀的格言诗,这些格言诗与形象生动的故事内容珠联璧合,强化了《五卷书》的艺术魅力。  《五卷书》是古代印度人民群众生活和斗争经验的艺术结晶,是一部"征服了世界的寓言童话集",在世界寓言故事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先传至波斯,又经波斯语译成阿拉伯语,后传入欧洲。它对后世尤其是欧洲文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们从后世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意大利薄伽丘的《十日谈》、英国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国王度的《古镜记》和安徒生、格林兄弟的童话中,都可以看到《五卷书》故事的痕迹和影响。  3.迦梨陀娑  (1)生平和创作  迦梨陀娑,一般认为他生活于印度笈多王朝旃陀罗笈多二世(公元380-413年在位)在位前后,是印度古代杰出的诗人和剧作家。  关于迦梨陀娑的生平事迹,无确切的资料。传说他出身于婆罗门之家,早年父母双亡,被一个牧人收留养大。他虽容貌出众而资质愚钝,一位公主倾倒于他的英俊外貌与他结婚。婚后,发现他愚昧无知,把他赶出家门。他到迦梨女神庙中,祈求迦梨女神赐给他聪明和才智。女神被他的虔诚所感动,满足了他的愿望,赐给了他大智大慧。他的名字即"迦梨女神的奴仆"之意,以表示不忘女神的恩典。他终于获得了才华而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和学者,妻子这才同他言归于好。依据种种传说,特别是依据作品的有关内容,可以大致推断他出生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印度邬阇衍那(优禅尼)城的一个较贫寒的家庭,由于某种原因具有了丰富的学识和较高的文化修养。他接近和同情下层人民的生活,后来成为有特殊成就的宫廷诗人,被誉为笈多王朝的"宫廷九宝"之一。  迦梨陀娑知识渊博,感情充沛,才华横溢。他的创作,一方面把印度梵语古典文学推向了高峰,另一方面又使上古世界文学放射出最后的夺目的光彩。他一生写过很多作品,经专家学者考证,流传至今的有两部叙事诗——《罗怙世系》和《鸠摩罗出世》;一部抒情长诗——《云使》;一部抒情诗集——《时令之环》;三个剧本——《摩罗维迦和火友王》、《优哩婆湿》和《沙恭达罗》等七部作品。  《罗怙世系》共19章,取材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长诗叙述了罗怙王族21个帝王的故事。1-9章,描述罗摩的高祖父迪利波王、曾祖父罗怙王、祖父阿迦王、父亲十车王的故事;10-15章,讲述罗摩的生平事迹,主要内容与史诗《罗摩衍那》基本相同;16-19章,叙述了罗摩的后裔俱舍王、阿底提王等人的故事。  《罗怙世系》采用帝王谱系的形式,不存在贯穿全诗的统一情节。但迦梨陀婆凭借他的卓越诗才,弥补了这一天然缺陷。他以诗人的眼光提炼和剪裁历史传说,着重描写了罗怙世系中每个帝王最典型的事迹,艺术而创新地写出了帝王作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之中的思想感情。如阿迦王哭妻,是梵语诗歌中最动人的名篇之一。阿迦和英杜摩蒂是一对恩爱夫妻。一天,他们在花园游乐,那罗陀大仙途经花园上空,不料一阵狂风吹落大仙琵琶上的花环,恰好击中英杜摩蒂的胸口,英杜摩蒂倒地身亡。阿迦从昏厥中苏醒过来后,哀叹自己的不幸命运:  如果这花环能毁人性命,  放在我胸口,为何我不死.  一切按照自在天的意愿,  毒药变甘露,甘露变毒药。  或许由于我时运倒转,  创造主创造出这种雷电,  它没有击毁大树本身,  却击毁依附大树的藤蔓。  阿迦的哭诉"甚至连树木也挥泪如雨,沿着树枝流淌".《罗怙世系》语言优美和谐,富有音乐性,技巧成熟,是印度文学中的名篇,完全达到了印度古代诗学的一切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被誉为印度大诗(叙事诗)的典范,是学习梵语的基础读本。  《鸠摩罗出世》(鸠摩罗,意为童子),共17章。一般认为前8章是迦梨陀娑的原作,后9章是他人续作。它取材于印度古代的传说,叙述大神湿婆超凡脱俗,不为尘世间声色犬马引诱而动心,一心致力于苦心修炼。当美丽绝伦的喜马拉雅山女儿乌玛出现时,他目不斜视。他的诚心感动了乌玛,使她动情。她发现凭自己的美貌不能获得爱情,便决心用苦行来获取。她穿上树皮衣服跟着湿婆苦行。夏季,她坐在四个火堆中间,目不转睛地凝视太阳;冬季,她站在水中,任凭风吹雪扑。这一真诚举动终于感动了湿婆,两人终于结为夫妻。  《鸠摩罗出世》表现了爱情战胜苦行、入世战胜弃世的主题。题材来自神仙世界,实际上却表达了人间的苦乐,艺术上有不少成功之处。  《云使》是迦梨陀娑的一部抒情长诗,情节简单而离奇,写的是财神的奴仆药叉思念妻子的故事,是世界古典诗歌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早在七八百年前我国就有藏文译本流传。  《时令之环》共收短诗144首。诗篇通过对印度6个时令(夏季、雨季、秋季、寒季、冬季、春季)自然景色的吟咏,抒发了诗人因景色变迁而引起的不同感情,热烈地赞美青年男女的爱情享受,表现了离人思妇的欢乐和忧郁的感情。诗中独特的东方风味,沁人心脾,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但与迦梨陀娑的其它作品相比,在艺术上还有稚拙之处,一般认为是迦梨陀娑的早期作品。  迦梨陀娑有"印度的莎士比亚"的美称。五幕剧《摩罗维迦和火友王》,一般认为是迦梨陀娑的早期习作,取材于宫廷历史中的恋爱故事,剧情曲折多变,引人入胜,但缺乏对人物内心的深入刻画,显得有些粗糙。  《优哩婆湿》取材于印度一个古老的传说,在《梨俱吠陀》、《摩诃婆罗多》和许多"往世书"里都有这个故事,但情节和人物都有变化,直到创作此剧后才最后定型。  《优哩婆湿》是5幕剧,描写天国歌伎优哩婆湿和人间国王补卢罗婆娑相爱的故事。国王补卢罗婆娑礼拜太阳归来,途中遇见一个恶魔劫走天国歌伎优哩婆湿。他当即驱马追赶恶魔,救出优哩婆湿,两人一见倾心,互相爱慕。国王回宫后,感觉到自己的心象是莲梗中的纤维被天鹅啄到天上去一样,情思绵绵不断,得了相思病。优哩婆湿同样对补卢罗婆娑思念不已,她使用隐身术来到国王的后宫花园,偷听国王与弄臣的谈话,探明了国王热恋自己的心迹,便在贝叶上写了一首情诗赠送给国王。正当她显身与国王见面时,远处传来天使的话音,催促她回宫演戏,她只好与国王告别。她在天宫演戏时,由于心荡神迷,竟把剧中人物的名字补卢输陀摩错念成补卢罗婆娑。戏班师傅一怒之下,将她逐出天庭。天神因陀罗同情优哩婆湿,允许她下凡去和补卢罗婆娑结成良缘,一旦国王见到亲生儿子就返回天国。优哩婆湿终于和国王生活在一起,王后迫于无奈只好忍气吞声。一天,国王和优哩婆湿出外游玩,优哩婆湿发现国王老看一位仙女,心生妒忌,忘记了戒规,走进了不准妇女入内的鸠摩罗林。结果,脚刚迈入,她就变成了一株蔓藤。国王在树林里到处寻找优哩婆湿,失魂落魄,向森林里所有的植物、动物等一一倾诉自己心中的忧伤,打听优哩婆湿的下落。后来,国王拾到一位女神的红宝石,这块宝石具有魔力,它能使分离者相聚。国王觉得一株蔓藤很像优哩婆湿的身影,便走上前去搂抱。他手中的那块宝石一碰到蔓藤,优哩婆湿立即恢复了原形,两人重新团圆。后来,一个女苦行者给王宫送来一个男孩,告诉国王这是优哩婆湿托她抚养的孩子。这个男孩射杀了那只叼走团圆宝石的兀鹰,违反了净修林的戒规。原来,这个男孩是优哩婆湿所生,托她抚养,现因为犯戒,只好送还优哩婆湿。补卢罗婆娑终于见到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优哩婆湿又喜又悲,喜的是终于与亲生儿子会面,悲的是自己马上就要返回天国。她向国王吐露了真情:她是因为害怕与国王分离,才把儿子偷偷交给女苦行者抚养的,国王听后悲痛难忍。正当两人依依惜别时,天神因陀罗派人来传达命令:神魔之间要大战一场,要求补卢罗婆娑协助天兵征伐恶魔,恩准优哩婆湿留在人间与国王白头偕老。  戏剧中的优哩婆湿是一个聪慧多情的女性形象,作为一个天宫舞伎,她大胆追求爱情,表现了作者对人世间爱情生活的歌颂。在迦梨陀娑的时代,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优哩婆湿虽然是天女,但命运掌握在天帝手中。她敢于冲破天罗地网追求世俗幸福,表现出叛逆精神。剧作者把国王描绘成一个容易亲近的多情天子,从而表达作者的爱情观。  《优哩婆湿》的思想内涵是谴责奴隶式的爱情,歌颂自由恋爱,赞美了勇敢追求自由幸福的大胆行为。全剧富于浪漫色彩,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文字朴素生动、优美,诗情洋溢。其中以第四幕最为著名,在这一幕中,补卢罗婆娑向自然界各种动物、植物和无生物探问优哩婆湿的下落,并伴以幕后的唱诗,将补卢罗婆娑失魂落魄的情形表现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剧作想像力丰富而奇妙,艺术风格爽健明朗,抒情趣味浓郁,表现了迦梨陀娑娴熟的艺术技巧。  七幕诗剧《沙恭达罗》,是迦梨陀娑最成功的作品,也是诗人获得世界声誉的力作,是印度古典戏剧的典范。  在迦梨陀娑丰富的作品中,《云使》和《沙恭达罗》被认为是最优秀的代表作。  (2)《云使》  《云使》是迦梨陀娑的著名长篇抒情诗,金克木的译本共115节,每节两联,每联两行,分为"前云"和"后云"两部分。诗作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描写小神仙药叉被贬远离家乡,托雨云为使者,去给妻子传递他无恙的消息和对妻子的眷恋之情。  "前云"主要表现药叉被贬谪的缘由以及远离爱妻的痛苦,恳求雨云为他送信,并为云使指点行程路线。  小神仙药叉是财宝之神俱毗罗的侍从,因"怠忽职守"被主人贬谪到远离家乡的罗摩山居住一年。在这期间,药叉十分想念妻子:  这位多情人在山中住了几个月,  离别了娇妻,退落了臂上的金钏;  七月初他看到一片云飘上峰顶,  像一头巨象俯身用牙戏触土山。  在这令人生情爱的雨云的面前,  他忍住眼泪,勉强站立,意动神驰;  看到云时连幸福的人也会感情激动,  更何况恋缱绻而遭远别的多情种子.  雨季将临,他为了维护爱人的生命,  便想到托云带去自己的平安消息;  他满心欢喜,献上野茉莉的鲜花为礼,  向云说一些甜蜜言语,表示欢迎之意。  药叉动情地恳请雨云为使给他妻子送信,并细致地描述了从罗摩山到其妻留居地阿罗迦去的路程:  云啊!你是焦灼者的救星,请为我带信,  带给我那由俱毗罗发怒而分离的爱人;  请到药叉主人所住的阿罗迦地方去,  那儿郊园中湿婆以头上的新月照耀宫城。从罗摩山往北,"前面蚁蛭峰头出现了一道彩虹","不懂挤眉弄眼而眼光充满爱意的农妇凝神望你,因为庄稼要靠你收成".再经玛罗高原、芒果山、毗地沙城、优禅尼城,然后又到了尼文底耶河、信度河等等许多地方:  过河后,美丽的云啊!信度河缺水瘦成发辫,  岸上树木枯叶飘零衬托出她苍白的形影;  她那为相思所苦恼的情形指示了你的幸运,  唯有你能够设法使她由消瘦转为丰盈。  诗人对每一处的秀丽景色和旖旎风光都作了富于感情的生动描绘,有些简直成了药叉朝思暮想的爱妻的化身。最后,便到了阿罗迦城:  逍遥自在的云啊!当你看到阿罗迦城  在山上如倚爱人怀中,有恒河如绸衣滑下,  你不会不认识她:她在你到时以高缕承雨,  像美女头上承着密结珠络的乌云辫发。  "前云"部分设想新奇,笔调华丽生动。作者赋予雨云以人的品格,将它视为挚友,向它详细地描绘了由印度中南部向北至喜马拉雅山一带雄伟秀丽的山河和富庶繁华的城市,对它的旅途劳顿表示无限关心,寓情于景,情文并茂,表现了药叉对妻子的眷恋、怀念之情。  "后云"主要写了药叉的故乡阿罗迦城及其妻子的住地,想象雨云会见自己妻子传达信息的情景。诗人先写阿罗迦城的富丽尊荣:  你有闪电,有虹彩,有殷殷隆隆的可爱低音,  那儿的宫殿有美女,有画图,有伴音乐的鼓声,  它上触云霄,珠宝铺地;你地位崇高,内含净水,  凭这种种特色阿罗迦城足可与你抗衡。  后写小庭院以及他爱妻的容貌:  在那儿,俱毗罗仙宫的北面就是我家,  像虹彩一般美丽的大门远远就可认出;  近旁有我妻种的看作养子的小小曼陀罗树,  树上有累累下垂伸手可得的鲜花簇簇。  ……  那儿有一位多娇,正青春年少,皓齿尖尖,  唇似熟频婆,腰肢窈窕,眼如惊鹿,脐窝深陷,  因乳重而微微前俯,以臂丰而行路姗姗,  大概是神明创造女人时将她首先挑选。  咏物思人,情真意切。他想象爱妻满怀离愁的种种情状:  她因忧思而消瘦,侧身躺在独宿的床上,  像东方天际只剩下一弯的纤纤月亮;  和我在一起寻欢取乐时良宵如一瞬,  在热泪中度过的孤眠之夜却分外悠长。  他托雨云向他爱妻倾诉他的炽热相思,娓娓动人,如泣如诉:  长寿的云啊!因我的恳求也为了造福自己,  请告诉她:"你的伴侣在罗摩山依然康健;  他问你安好;女郎啊!他不能和你在一起。"  这便是易遭不幸的人首先要说的语言。  "他为厄运阻隔在远方,怀着心心相印的愿望,  他只有凭清癯消瘦,凄怆悲痛,频频叹息,  热泪纵横和焦灼不安,来配你的瘦弱可怜,  凄凉伤感,长吁短叹,珠泪盈腮和满怀焦急。"  药叉请雨云安慰他爱妻,说他的谪期将满,不久便可团圆。最后,他盼望云使早日带回妻子平安的音讯以宽解他的思念,并祝愿云:  你应我的不情之请,肯对我施此恩惠,  不论是出于友情还是对我独居感到怜悯;  云啊!雨季为你增加光彩,此后请任意遨游,  但愿你一刹那也不和你的闪电夫人离分。  在《云使》里,迦梨陀娑用朴素无华但却美丽淳厚的诗句,饱和着温柔的感情,描绘出印度大自然的千姿万态以及与妻子的互相思念和深厚的爱情,颂扬了忠贞不渝的爱情,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评态度,寄托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这是人类所能创造的美好的情歌的一部分,具有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  (3)《沙恭达罗》  《沙恭达罗》是迦梨陀娑最杰出的作品,代表梵语古典戏剧的最高成就。  它共分7幕,基本题材取自《摩诃婆罗多》和《莲花往世书》,基本情节是净修女沙恭达罗和国王豆扇陀之间的爱情纠葛构成的。  第1至3幕,是戏剧情节发展的第一阶段,写国王豆扇陀与沙恭达罗邂逅相遇,彼此钟情,自由结合。国王豆扇陀和随从到郊外狩猎,追赶着一只鹿,正要弯弓搭箭,却被净修林的两个苦行者阻止。国王立即放下弓箭,苦行者赞美国王道:"真不愧是补卢的后裔,真不愧是国王中的明灯。"豆扇陀应邀访问净修林。他走进净修林中,发现净修林大师干婆的义女沙恭达罗正在浇水。她虽然身穿树皮衣裳,可仍然显得美丽异常。豆扇陀一见倾心,不禁赞美"这女子真正是秀色天成"."下唇像蓓蕾一样鲜艳,两臂像嫩枝一般柔软,魅人的青春洋溢在四肢上,像花朵一般".沙恭达罗正值怀春妙龄,也对豆扇陀一见钟情。当两个女友向国王告别时,她不愿就此离去,假装嫩拘草刺伤了脚,树枝子挂住了树皮衣服,回眸给豆扇陀一个多情的秋波。  国王更加恋恋不舍,叹口气说:"沙恭达罗的秋波这一转,我简直无意再回城去。我下令让我的随从们在离开净修林不远的地方驻扎下。我简直忘不了沙恭达罗。我的身体走了,我那颗不安的心却跑回来。正如逆风竖起来的旗竿上的丝旗在风中摇摆。"国王把他对沙恭达罗的爱告诉了一个随从,随从却说:"啊,正如一个厌恶了枣子的人想得到罗望子一般,万岁爷享受过了后宫的美女,现在又来打她的主意。"豆扇陀陷入情网,为了追求沙恭达罗,他违抗母命,不肯回宫。他在净修林驻扎下来,并借口保护净修林不受罗刹扰乱。沙恭达罗从看到国王起就精神恍惚,郁郁寡欢,最后终于向女友吐露真情,并咏诗表白心中的激情:"你的心我猜不透,但是狠心的人呀!日里夜里爱情在剧烈地燃烧着我的四肢,我心里只有你。"一直躲在树后的豆扇陀听到后喜不自禁,也向沙恭达罗倾诉了自己的相思之苦:"爱情只使你发热,细腰的美人呀!但却在不停地燃烧着我,白日使夜莲凋萎,但更厉害的却是使月亮的光彩褪落。"沙恭达罗的两个女友愿意成全这件好事,但要求国王不要最终抛齐沙恭达罗。豆扇陀发誓说:"尽管我后宫佳丽甚多,我家里只有两宝可守,一个是四周环海的大地,一个是你们的朋友。"听到国王作了保证,女友放心地离开了。  豆扇陀拼命追求沙恭达罗,沙恭达罗想离开国王,又舍不得走开。最后,他们终于用干闼婆(自由恋爱)的方式结为眷属。  在前3幕中,诗人以净修林清幽和谐、超凡脱俗的自然美,来烘托男女主角的爱情美,喜剧气氛浓郁。第3幕的结婚场面,构成了剧情的第一次转折。  第4至6幕是戏剧情节发展的第二阶段。第4幕表现的是沙恭达罗离开净修林赴京寻找豆扇陀。婚后不久,豆扇陀启程回京城。临别时,他把一只刻有自己名字的戒指作为信物交给沙恭达罗,说不日将迎她回宫。国王走后,沙恭达罗终日相思绵绵。一天,她心不在焉,怠慢了一位脾气暴燥的大仙人达罗婆娑。大仙人便诅咒她说:"你心里只有你那个人,别的什么都不想念,我这样一个有道的高人来到,你竟然看不见。你那个人决不会再想起你来,即使有人提醒他,正如一个喝醉了的人想不起自己作过的诺言。"沙恭达罗的女友跪求仙人发点慈心,饶恕沙恭达罗的失敬,大仙终于发了点慈悲,减轻了对她的诅咒:"我的话既然说出去,就不能不算数。但是只要她的情人看到他给她的作为纪念的饰品,我对她的诅咒就会失掉力量。"这时,干婆巡礼圣地回来,他祝贺沙恭达罗已同国王结婚,并派徒弟陪送已经怀孕在身的沙恭达罗赴京投奔国王。临别时,女友告诉沙恭达罗说:"假如那位国王迟迟疑疑一时想不起你来的话,那么你就将镌着他自己名字的戒指拿给他看。"沙恭达罗依依不舍地与家人亲友、净修林的花草树木及弱小生灵告别。  这一幕充满哀婉动人的离情别意,一向被认为是《沙恭达罗》中最美的一幕。  正如印度流行的谚语所说:《沙恭达罗》的第4幕在全剧里好得出奇。  古代印度人真的相信是有诅咒的。这里,大仙人的诅咒象征着当时社会保守势力对自由爱情的阻挠,构成了戏剧的基本冲突。剧中沙恭达罗女友的疑虑,预示着沙恭达罗将面临被拒认的波折。  第5至6幕写沙恭达罗寻夫被拒绝和遗弃。沙恭达罗来到京城,见到了国王豆扇陀。但是,由于仙人诅咒的作用,沙恭达罗在途中失落了豆扇陀给她作为信物的戒指。这样,豆扇陀完全忘却了沙恭达罗,不肯相认。沙恭达罗悲痛欲绝,不禁发怒道:"补卢的子孙呀,以前在净修林里,你引诱我这个天真无邪的人,一切都讲好了,现在却用这些话来拒绝,这难道合理吗."豆扇陀怀疑沙恭达罗是在瞎编,沙恭达罗指斥道:"卑鄙无耻的人!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谁还能像你这样披上一件道德的外衣实在是一口盖着草的井."沙恭达罗向天求告,空中闪起一道金光,她的生母——天女弥诺迦将她高高举起,接回了天国。一位渔夫从鱼腹中发现了豆扇陀送给沙恭达罗的那枚戒指。巡检和看守从渔夫那里发现了国王的戒指,以为是渔夫偷来的,便把渔夫抓起来。豆扇陀看到订情信物后,恢复了记忆,悔恨不止,说道:"那一只戒指带回了我的记忆,我竟毫无理由把最亲爱的人儿遗弃。我现在真后悔不迭,我痛苦流涕,虽然现在是春光明媚的好天气。"国王不仅痛悔自己的薄情,而且想到膝下无子,遗弃了怀孕的沙恭达罗也就遗弃了自己的儿子,不禁陷入昏迷状态。正在这时,天帝因陀罗的御者摩多梨带来了天帝的命令,派国王前去消灭天神的敌人,国王立即登上神车出发。  第5幕形成了剧情的第二次突变性的转折,是全剧的高潮。沙恭达罗面对豆扇陀的忘情进行了大胆的抗争。第6幕国王去天国为戏剧的团圆结局埋下了伏笔。这两幕笼罩着悲剧气氛。  第7幕是戏剧情节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写豆扇陀与沙恭达罗及其儿子团聚。国王遵照因陀罗的命令战胜了天神的敌人后,途经天帝父母居住的仙境,便下车礼拜。在神仙的净修林里,他看到一个长有王者之相的小男孩,得知是沙恭达罗的儿子,惊喜万分。恰好此时沙恭达罗来了,豆扇陀上前相认,请求沙恭达罗的原谅。沙恭达罗认识到"我的丈大不是有意遗弃我。他没有真忘记我".于是,夫妻团圆,国王带上沙恭达罗和他们的儿子返回都城。  在这最后一幕中,男女主角终于获得美满幸福团圆的喜剧结局,戏剧冲突最终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沙恭达罗》成功地塑造了沙恭达罗和豆扇陀的形象。沙恭达罗天生丽质,纯净无华。她穿着用树皮做的衣裳,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可谓秀色天成。她身上不仅洋溢着魅人的青春,还有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单纯、质朴是她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她在净修林中,对义父母尊敬,与两个女友感情深厚。她热爱大自然,对山水草木鸟兽都充满情意。她感情丰富,在爱情上单纯、热烈、忠贞。她未经世事,当爱情来到她身边时,她敢于冲破净修林的清规禁律,把全部爱情献给豆扇陀,勇敢地追求自己所向往的幸福。她温柔和顺,但也不乏刚强。当她来到宫廷遭到拒绝和遗弃时,她对豆扇陀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谴责,却又不失矜持和庄重。最后,她凭着坚贞执着的爱情,终于和豆扇陀破镜重圆。沙恭达罗是古代印度理想妇女的典型。  豆扇陀的形象比较复杂,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他是一个理想的国王,古代的英雄和"情种".他体恤民情,"关心臣民像关心自己的儿女一样".他英勇骁战。他始终对沙恭达罗一往情深。他的爱情是忠贞不渝、可以信赖的。特别是当他恢复记忆后的追悔,表达了对沙恭达罗深沉、真挚的感情。另一方面,他是现实生活中的国王,作者又对他有所揭露。他追求沙恭达罗,意识中不无玩弄和占有的成分。但这种揭露是较含蓄、温和的,而对他的赞颂和理想化则是主要的。  《沙恭达罗》通过沙恭达罗和豆扇陀的悲欢离合,多侧面地描绘了从城市到乡村、由净修林到宫廷的广阔的艺术画面,歌颂了沙恭达罗和豆扇陀追求爱情幸福,也间接地反映了当时上层统治者遗弃民女的罪恶,揭示了当时妇女的悲苦命运,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沙恭达罗》在印度梵语文学史上达到了最高、最完美的境界。它是一曲清新的爱情恋歌,自始至终带有浓郁的抒情性,而且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它情节结构复杂曲折,戏剧矛盾奇突多变,但它那深厚的人情味,又显得自然和谐。它对人物的心理刻画细致入微,如第4幕通过沙恭达罗的言行表现了她依依不舍地离开净修林时的复杂微妙的心态。它将自然景物人格化,使之富有人的品性。如当御车惊起的一只大象闯进法林造成混乱,使得如胶似漆的沙恭达罗与豆扇陀不得不分手时,沙恭达罗仿佛感到"嫩拘舍草刺伤了我的脚。拘卢婆迦树的枝子挂住了我的树皮衣服",就好像是在挽留她自己那依依不舍的脚步。尤其是第4幕沙恭达罗告别净修林时,弥漫在净修林里的离别情绪显得非常浓郁。小鹿把嘴里吃着的草也吐了出来,用嘴牵住她的衣襟,很不忍心与她别离。蔓藤落下了褪色的叶子,人与树林的别离竟是那样的伤感动人。它语言技巧高超,充满了诗意,生动优美,淳朴典雅,又饱含哲理。人物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感情色彩,具有很强烈艺术感梁力。  《沙恭达罗》不仅在世界上已经有几十种译本,并且被广泛地搬上了舞台,在世界上有着很大的影响。鲁迅先生称之为"绝唱",评价很高。赫德、歌德、席勒等更是予以极高的赞美。《沙恭达罗》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千古名剧之一。
本文档为【古印度文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寂寥的火男
从事网络营销工作10年,曾在医美、教育培训行业任职,现在郑州楚风财务服务有限公司任职网络营销经理一职
格式:doc
大小:37KB
软件:Word
页数:31
分类:
上传时间:2021-12-29
浏览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