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诲甘露明点讲记1-8

教诲甘露明点讲记1-8

举报
开通vip

教诲甘露明点讲记1-8教诲甘露明点讲记 法王晋美彭措 造 益西彭措法师 译讲 今天中秋佳节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法王如意宝的教言——《教诲甘露明点》。首先讲讲造这篇教言的缘起、标题的涵义、教言的内涵以及受持这篇教言的要求。 撰写的缘起 1989年的时候,当时学院的人数增多, 桑管家祈请法王如意宝造一篇教言,从根本和支分的学处里面,选取最根本的学处来教诫弟子。法王知道后,自然从心中显现这篇教言,叫做“教诲甘露明点”。 标题的涵义 “教诲”,就是法王教导弟子们一生修行最重要的内容。如果能把这篇教言刻在自己心上,它就能像甘露明点一般滋养你的法身慧命...

教诲甘露明点讲记1-8
教诲甘露明点讲记 法王晋美彭措 造 益西彭措法师 译讲 今天中秋佳节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法王如意宝的教言——《教诲甘露明点》。首先讲讲造这篇教言的缘起、标题的涵义、教言的内涵以及受持这篇教言的要求。 撰写的缘起 1989年的时候,当时学院的人数增多, 桑管家祈请法王如意宝造一篇教言,从根本和支分的学处里面,选取最根本的学处来教诫弟子。法王知道后,自然从心中显现这篇教言,叫做“教诲甘露明点”。 标题的涵义 “教诲”,就是法王教导弟子们一生修行最重要的内容。如果能把这篇教言刻在自己心上,它就能像甘露明点一般滋养你的法身慧命直至成佛。 “甘露明点”是一个比喻,“甘露”指的是不死之药。意思是说,在受用了这篇教言之后,能够消除修行者心中存在的毒素,润泽他的法身慧命。“明点”是心要的意思。一切佛法都可以说是甘露,而这里是从如海的佛法里提取出三个要点,所以是甘露中的心要。我们受持的时候需要的是这种很简要的方式,而能把握住要点,逐步展开修行,最终就能达到极其远大的境地。 尤其是对末法时代的众生,由于无法受持很多的教法文句,这时候就需要上师赐给你一种心要。而你在得到这个心要之后,如果能够受持在心里,时时刻刻依照它来检验自心,那就会成为你一生修行的捷径。你能将这篇简要的教言从始至终贯彻在修行中,最后一定会修行圆满。 教言的内涵 那么这个教言的内涵是怎样的呢?我认为有三重架构:一、是人品贤善;二、是持戒清净;三、是智慧无垢。这就是我们修证无上菩提过程中的三大要点。 能够将这三大要点把握好,就是真正得到了佛法甘露的心要,最终决定会建成宏伟的菩提大厦。 我们先想想看,如果要建造非常宏伟的大乘佛法的大厦,需要具备哪些因素呢?那就是三大因素:第一、要有很好的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第二、要有稳固的地基;第三、要按照正确的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图纸,逐步地施工完成。这三个要点是缺一不可的,没有前前就绝不会有后后。比如,首先如果连材料都没有,那拿什么来建立宏伟大厦呢?其次,如果基础不牢固,又怎么能一层层地建立起来呢?最后,如果不依照正确的图纸按次第来建立,又怎么能从平地上建起万丈高楼呢? 就像这个比喻所说,贤善的人品好比很好的材料。在这篇教言中,针对当前时代的众生,首先提出了基本人品的八个要点,再作归纳就是一个要点——心地善良,展开来有对人品的各方面的要求。这对于当代众生而言,是一个符合实际状况的根本要求。只有具足了这些品质或素质,你才能做到守持清净戒律;也才能建立三乘佛法一切道果的功德。 在具足了好的品质之后,就要依循次第走出世间的菩提道,那么怎么才能顺利成就菩提果呢?首先是要依靠清净戒律,所以说戒是万丈高楼的基础,如果失坏了它,那么任何善法都无法成就,后后的功德就更不必提了。 而有牢固的持戒基础,就不会出现修证大的障碍,也就能在这个所依上,一级一级地建立上去,你就有了这个机会、这种可能。但如果戒的基础塌掉了,那就会直接障碍究竟果,意思是菩提大厦是绝对建不成的。 通过以上的讲解,你就知道这篇教言有多重要了。刚开始,会认为这是很简单的一篇教言,就像你听到的各种一般的语言一样。其实,当你把这篇教言真正地背熟,然后一一地去体会其甚深的涵义,之后就会发现,这确实是对自己一生的修行极重要的一个教诲。 你有了这种认识之后,更关键的是要以它作为明镜,时时返照自心;以它作为方针,时时指导航向。这样,你在轮回苦海趋向涅槃彼岸的行程中,就能够平安顺利,不会被业的风浪吹翻而堕落。 就像是一个要走远路的人,他时时都不能离开地图的指导,不然就会误入岐途。也就是这篇教言最后所说,通常有三种人会迷失道路: 第一种人,是没有获得善道的初业者。这种人才开始起步修行,虽然听了很多法,但是不懂得怎么来修道,实际上他并没有步入善道。什么是善道呢?就是刚才说的三个要点。这三个要点必须逐渐地趋入,不能跨越、草率、或者忽略不修,否则终究无法成就。 第二种人,是空修暗证的人,假瑜伽士。由于脚跟没有落地,心没有按照这三大要点实修,口中说的都是些“无因无果、无善无恶”等听起来高深莫测的话,其实心里既不具足贤善的人品,也没有清净的戒律,依循次第的闻思修更是被抛在他脑后,因此在空修的黑暗里飘飘荡荡,漫无归宿。 第三种人,一味地耽著在言说、辩论当中,喜欢高谈阔论。这种人自以为是智者,实际上他的脚根本没有踏在实修的地上。以上这些都是修行中的毒素。 而如果你能够遵照这篇教言切切实实地来做,用一生的时间来奉行它,那就能彻底消除上面这三种毒素。所以,从今天听到了这篇教言开始,先是要发起终生奉持的心,接下来就是不折不扣地实行,每天都用这篇教言检点自己,这样就成了真正的甘露明点了。一方面是能消除你原先种种盲修、空修、耽著言说等的毒素;另一方面你的法身慧命会逐渐地成长。 受持的要求 学习这篇教言的要求,就是法王最后劝请时说到的话:一切想遵循教导实行的人,都应当在心里持文之后领取其义。意思是,首先要心里记住这篇教言,然后领会到它的精神,贯彻在日常的修行中。 我们记不住太多东西,但对这篇教言的八颂,容易记忆受持,因为天天都要用到它,如果能背出来,那很方便,在什么时候都可以想这三个要点。比如这样想:对于第一个要点,我现在在切实地奉行吗?对于第二个要点,我现在有守护戒律吗?对于第三个要点,我现在是在寻求无垢智慧而闻思修吗? 如果你每天能这样按教言鞭策自己修行,那就成了你心中真正的导师。虽然法王的色身不在你面前,但法王的言教时时在你心里,不断地指导着在菩提路上前进。 受持教言则成为法王究竟的心友 法王在教言里明确讲到:凡是具备这样三种德相的人,那就是我最究竟的心友了。 我们平时理解的“朋友”,一种是经常待在一起的人就认为是朋友;或者是指世间的学业、事业上合作共事的人;还有就是亲属以外有交情的人。但这些只是世间的朋友、外在的朋友或暂时的朋友。 这里要先理解“朋友”这个词的涵义,然后会明白究竟的心友是指什么。“朋友”的“朋”字是两月相照的意思;“友”是两手相携的意思,表明了心与心之间的一种关系。佛法上的朋友,绝对不是为名利而相交,而是正法上的志同道合、同心同德。这样结下的是法的友谊,那是极其绵长、深远的,一直到尽未来际为止,心和心都不分开,就是因为彼此同心相印。如果心和心的气氛不相合,那是无法相应的。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心和心之间感通,就是彼此同心同德,意乐和行为彼此随顺,自然就心心相应而成为朋友了。就像两月的互照,两手的提携,心和心之间相通、相应了,就是真正的心友。 如果自己经常违背法王的这三个教导,那即使供再大的法王的像,而心里没有法王,即使心里有一个法王的形象,而没有在法上跟法王的心相应,这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相应。所以是依教奉行。平时你能认认真真地修这三个要点,也就是,时时关键修好自己的品德,使自己的人品修养越来越贤善;而且在持戒上都注重时时谨慎、不放逸,有很坚固的清净戒的基础;并且每天都坚持缘着佛法的真实教授闻思修习,来求无垢的智慧。如果你心里有这些功德,那就成了法王究竟的心友,再没有比这更了义、更真实的朋友了,也没有比这更合心、更深、更密、更长久的朋友了。所以一定要懂得怎么来和圣者相应。 在座的道友中,有一些曾经直接得过上师的法恩,有一些是在传承法脉之中得到上师的法恩。既然我们已经得了法王这么大的法恩,那我们心里自然是希望生生世世能和法王在一起,无论何时何地不分离,在尽未来际的弘法利生当中都不离开。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永远不离开呢?你不要到外面去找方法,其实心和心是没有距离的,法王的心遍在一切处,就遍在你的心里。如果你的心具足这三个条件,那是最随顺法王的心了,也就自然被法王摄受。但是,如果你与法王的心相背,就像说本来父亲是要摄受孩子的,要给他最好的教导,唯一希望他快速成佛,可是这个孩子背离了父亲的教导,叫做“离父逃走”,他要走到不好的路上去,那也没办法。所以凡是想生生世世和法王不分离的人,关键就是要按照这三个要点切实地去奉行。 这样就需要把这些教言刻在自己心版上,而且非常尊重它,就像孝子奉行慈母的嘱咐那样,有这种心的话,刻在你心版上的每一个字都会起很大的作用,而不这样铭刻在心上殷重地奉行,也就跟平常的语言一样了。要知道先是记住教言,不然就不可能用它来“每日三省吾身”,因为连文字都记不住,怎么可能时时处处以教言来和自己作对照呢?所以先把教言的文句深深刻在自己心版上,这是第一个要求。 其次,要做到对教言的意义融会贯通。只有融会贯通了,才能展开到各个方面去运用。也就是你要了解,做到这三个要点的原因何在?这三个要点之间的关系如何?然后落实在自己身上,怎么把握好原则灵活地运用?怎么想方设法把它做好?能这样在心上反复地思维,直到把教言的精神完全吃透,像这样才是一个真正能理解上师心意的弟子。自己能体会上师的话,能够举一反三地运用在方方面面,那就是可教之材了。 举例来说,对于第一个要点,比方说,当你听到“心地善良”这四个字时,心里会感觉这非常重要,其次就要开始思维:我怎么来奉行上师的这个教导?怎么把它贯彻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怎么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具体地修这一句“心地善良”?而且会开始每天拿这一条作自我反省。这就成了每天的修行项目,没有做到的地方怎么来修正、来弥补?已经做到的,又怎么来保持和提高? 又比如说,听到了“谄诳少”这三个字,就要作反省,要想:我自己身上有没有为了骗取名利,为了骗取信任和尊重,有做假表情、假姿态、假行为的心理?如果过去我有这些毛病,现在我该怎么改正?以后我怎么尽量做到心口如一?我该怎么在平时尽量地修真诚的心?像这样,就是依照“人品贤善”的这些教诲,不断地贯彻在日常的修行当中。总而言之,首先是掌握原则,其次举一反三地扩充为一切具体的修行。 教言就是一种指示修行心要的语言,而依教言实行,就是把简要的原则性的话扩展出来,在无边无际的范围里运用。对一个有根器的人来讲,不必要说很多话,只需要在根本上做一种指示,他自己内在的力量能发出来,能不断地扩大充实,最终达到极完善地境地。所以,上师自己也说了:“我这个教言,是你们终身修行的内容。” 其次,针对第二个要点——持戒清净,法王观照当代众生的根机,也做了根本性的要求。古时候的大修行人有一种为道的精诚,那确实是二六时中坚持正念,能做到一举一动都严密的防护,确实是像保护眼睛一样守护戒律的一切学处,而现在的人却很难做到。因为这个时代非常恶浊,修行者处在这种身心环境里,外在染污缘的干扰力量很大,使人很难守护支分戒的种种细节,再加上自己的身心也不堪能,没有一种强大的心力时时严密地把握好心,使心不违越戒律。 这时候,法王给我们基本的一个要求,就是对于三乘戒里会直接障碍究竟果的那些根本堕罪,需要时时精勤地防护,不让心里沾染。 当你奉行了这一条教诲之后,确实这是甘露中的精要,能够消除你持戒上放逸、不在乎的毒。所以听过之后,就要反省自己:我以前很不注重持戒,特别危险,如果没有持戒的基础,再做什么也是空中楼阁,一事无成。今天我听到了法王这句教导,以后要用一生的努力来奉行这句教导。这样就成了你终生持戒的极切实的教导,因为如果要求过多、过高,暂时对你来说距离很远。你会因为没办法行持,而干脆放弃。但是这里教导的是对三乘的根本戒需要励力守护,这样就可以全力以赴在根本的要害处防护。 这个根本的戒律一旦守清净了,就等于把建立菩提大厦的基础打稳固了,之后就依靠在上面按次第来建立一切道果的功德。 具体怎么来建立呢?方法就是每天都不离开佛法的教授来做闻思修。这里“真实教授处”,指的就是佛菩萨教导、传授给你的佛法,你就要按照佛法先闻、后思、再修,以这样就能逐渐地成就道果功德,最终完成佛道。 总之,能够奉行这三大要点,今生的修行就一定会成功;而不奉行这三大要点,今生的修行也注定会失败。 下面我们开始逐字逐句地讲解教言: 全文分五:一、祈祷文殊本尊赐予加持;二、开示具足三种德相就成为上师究竟的心友;三、达成三种德相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和途径;四、显示教言的作用;五、说明造论的动机和回向善根。 一、祈祷文殊本尊赐予加持 法王在宣讲之前,首先敬礼文殊本尊,祈求加持。 怙主文殊是智慧的主尊,唯一是三世诸佛的无分别智慧身。他以菩萨的形象在尽虚空遍法界的范围中安住。在有些刹土,示现为一切功德完全圆满的佛身;在有些刹土,又示现为佛的长子大菩萨身;在有些刹土,还示现为功德尚未圆满的学道菩萨身;在有些刹土,又示现为普通的凡夫身。总之,以无边的化现行持种种利生事业。这里特别敬礼与文殊圣尊无二的上师全知麦彭仁波切。 在1987年去五台山之前,法王净相中显现的全知麦彭仁波切全是人中善知识的形象,而法王从没认为在全知麦彭仁波切之外还有什么文殊菩萨。到了1987年朝礼五台山现见文殊本尊之后,净相中所现的全知麦彭仁波切成了文殊菩萨相。因为这是法王生生世世不分离的本尊和上师,是一切加持和成就的根源,所以在为徒众宣讲这篇教言之前,首先祈求得到文殊圣尊——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加持。 谁之尊名一入耳,终破累劫心愚暗, 祈汝文殊勇猛尊,普降善妙瑞花雨。 有位圣者,只要他的尊贵的名号一入到众生的耳根,就能马上彻底灭除众生心中累劫以来长期潜藏的愚痴黑暗,这位不可思议的圣者就是诸佛智慧的总集——文殊勇士,祈求文殊勇士为一切众生降下善妙的吉祥花雨。 诸佛无分别智的总集——文殊圣尊,称为“勇士”。“勇猛”是因为他持着智慧剑,有从根斩断众生愚痴网的力量。传记里讲到,文殊圣尊能赐予众生智慧,最终能赐予究竟的佛智慧。所以祈求得到文殊圣尊的加被,破除众生内心的愚痴黑暗,之后种种善妙自然出现。 结合本教言来讲,以文殊智慧力量的加持,遣除了弟子们内心的黑暗后,就会认识到自己一生修行的重点,会明确修行的道路和方向。从此沿着这条康庄大道,一直走到菩提果地。 二、开示具足三种德相就成为上师究竟的心友 人品贤善戒清净,无垢智慧处善学, 具缘三世佛之子,乃吾究竟之心友。 这一颂先出示弟子要具足的三种德相,就是:在人品上达到贤善,在戒律上达到清净,在智慧上达到无垢。“处”,是众生学习的地方,从果上解释诸佛菩萨所成就的无垢智慧。“善学”,就是依着真实的教授,以闻思修的次第善始善终地修学。满足上面三个条件,即是三世诸佛的具足善缘的佛子,也是法王上师究竟的心中之友。具缘三世佛之子,乃吾究竟之心友:这说明这是法王上师最为重视的三点,也是现在的学佛者应该抓住的核心。 所以,要想生生世世跟诸佛、跟法王不分离,具备这三种功德,就是好的缘起。关键要懂得这是一种内在的依止,是一种弟子的心和上师的心的相应。要成为三世诸佛的弟子,成为法王究竟的、心中不离的、心心相应的弟子,就需要具备这三种德相。 《普贤行愿品》里说:“所有益我善知识,……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让善知识常生欢喜心的因就是依教奉行,这个依教奉行就是按上师的教导殷重地奉行。这不是在外面寻求什么亲密,而是心里遵照上师的教导去做,这样三世诸佛都会对你生欢喜心,都愿意摄受你,所以生生世世都能不离佛,生生世世不离开三世诸佛的代表——大恩上师。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心和心相应了、感通了,就没有了距离。更彻底地说,自己已经成了上师心要的体现,心灵的内涵变成一样了。 所以,先是要有一种尊重上师教言的心,其次是要按照教言真正奉行,这就是亲近上师最重要的途径;也是能直接得到上师摄受和加持的途径;从此就成了三世诸佛所护念、摄受的好弟子,成了和上师心心相应、不分开的亲密法友。 所以,从初、中、后三个阶段,先是要求人品要达到贤善,然后是三乘戒律要持得清净,再就是每天都在无垢智慧处好好地修学。这样,人品达到了贤善,就具备了修道的素质;三乘戒律守得清净,就打牢了成道的地基;再缘着智慧无垢处,就是已经得到了建造无上菩提大厦的图纸——诸佛菩萨所指示的实修菩提道的教授;而“善学”是指按照这张图纸的指示,把一切道果的功德建立起来。“善”,就是把这个教授纳入并融会在自己心里,时时不离地按照这样来发起修行,最后学到跟佛菩萨一样。 揭示“学”的本义 所谓的“善学”,就是指按照那张菩提道前进的路线图,在自己的心上实行,来把它实际建立起来,这包括了一切闻思修的方面。 “学”是模仿的意思。平常说的学医、学儒、学仙、学禅、学密、学佛等等,都不能和现在世间中“学”字的涵义混为一谈。今天,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教育的重点完全放在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上。比如说“学数学”,就是把这一门课学完了,能够演算就算达到了目的。而这里所说的“学”,不是这种涵义。比方说,你有孝的品德,我就模仿你,也要做到孝,这叫做“学孝”。你有悌的品德,我还是模仿你,也要做到悌,这叫做“学悌”。你有布施的品德,我也学你那样,在自身上做出施舍来,这叫做“学布施”。或者你能事事替别人着想,我也跟你学,效仿你的心态和行为,这叫学“替别人着想”。你有这么稳重的心态和行为,我以你为榜样,学到了这样,这叫学“稳重”。 比如说“学菩萨的戒行”,也是首先去听讲戒,去了解戒学的内容,比如一条一条的开、遮、持、犯是如何的,它的原理、体性是什么等等,这样先消除掉心里的无知、疑惑和不正确了解;等到了解了之后,自己还要逐渐地消化,融会在心里,把每一个内容都在心上决定好;最后就是按照戒律的要求,在自己的身口意上实际做出来,这就叫做“学戒”。 这样扩充开来,发展到大乘的“学菩萨行”,就是指过去、现在、未来的菩萨们是怎样的一种行为,自己就努力地模仿、不断地修学,最终在自身上学到这些菩萨行。而所谓的常随佛学的普贤行愿,也是指学习本师毗卢遮那佛从因地到果地的一切行为,这是生生世世永无疲厌的广大行愿。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你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一条路,所以首先要有一个教法的指导,这就好比是一张地图,而你具体要做的,就是依循着教法由闻思修的途径,在自己心里实证到法的内涵。 “闻”,就是首先要听到这个教法的内涵,要知道学的是什么,学的方法是什么等等。之后,“思”,就是对于他的涵义作思维,要想透、想通了为止,然后会生起断定不疑的认识,这就是所谓的定解。而“修”,就是按照定解已经断定好了的法义,不断地在自心上去串习,直到最后现证了这个法的内涵。 所以,一切圣贤之道里的“学”,就是指效仿圣贤的行为,实际去做到它。 大家一定要分清学佛和佛学的差别。只是学佛学的话,最多成为佛学家。这是很多人身上已经出现的偏差,本教言里说的“耽著言说诩智者”就是一种情况,这就是末法时代特别流行的方式;而学佛的本义是学到佛那样的智慧和慈悲,这是正法时代流行的方式。所以不能搞佛学知识化,而要使佛法人格化。知识化的结果是使佛教的真精神日益丧失,是使佛法走向没落。 所以一定要懂“学”字的涵义,才知道圣贤之道的命脉所在,不然就都跑到边缘上去了。 以上解释了“无垢智慧处善学”这一句的涵义。最后是落在这个要点上,前面都是学前必备的素质和基础。没有那样的素质和基础,再怎么也建立不起来。所以,为了达成后面的功德,就必须打好前前的基础。有了好的人品,又有持戒的基础,再来依止实修菩提道的教授进行闻思修,慧命就会日益成长,终至成佛。所以具有这三种德相的人,就自然成为三世诸佛的法子,自然成为法王究竟的心友! 这个心的朋友,既不是因为某种利益需要,而暂时结成伙伴;也不是因为感情的需要,而成为朋友;又不是今生成了朋友,来世就不是朋友;也不会只在有限的范围里做朋友。这是在万法根源的心上达到了相应,所以成为了究竟的心友。 到了最终,当你成佛的时候,十方诸佛都融入你心中,你也融入十方诸佛的心中,这就是法界同体,同本一如来,心与心之间没有障碍。现在在因地遵循这三大要点实行,就是在跟一切佛相应融通,就是真正跟法王相应。 能懂这几句的涵义,就会知道:实在太关键了!就是要按这样来成为一切佛的法子,来亲近法王如意宝。 能够这样走,就会在心上和法王越来越亲近,最终和法王以及三世诸佛心心相应、永不分离。 三、达成三种德相的标准和途径 分三:(一)人品贤善;(二)持戒清净;(三)智慧无垢。 (一)人品贤善 云何人品为贤善,心地善良谄诳少, 温良虑远性稳重,量大识广唯此是。 我们成就佛道必须具有优良的根器,这就叫做“品质”。比如,要造就真金、美玉,必须要有好的材料,也就是说,首先要开采到上好的玉石做原料,再经过反复地打磨、切磋、雕琢,才能成为美玉。如果材料不行,再怎么加工也没办法成品。 就像古语中所说:“朽木不可雕也”,因为不是好材料,所以暂时没办法塑造。因此,现在不是急于求成之时,所谓“欲速则不达”,而是必须使自己具备修道的根器,也就是首先需要完善自己的品德。 在这里法王讲到了人品贤善的八项要求:一、心善;二、少谄;三、少诳;四、温良;五、虑远;六、稳重;七、量大;八、识广。 要成就佛果,必须要具有修解脱道、修菩萨道、修密乘道的种性,而这个种性无非就是指你心上的品质。也就是指:心善、心直、心温、心远、心稳、心大、心广。 当你这个人的秉赋已经有了这些美德时,再结合各种佛法的修持,就能够顺利地成就道果功德。也就是有了这个如真金、美玉般的人品后,加上修法的锻造,就决定会有大的成就。 我们只要对于这些品质一项一项地进行考察,就会发现这的确跟我们修行的成败息息相关。如果你已经具备那些素质,你就堪受各种正法。就像是一个器皿,器的容量大,它纳受的也就多;器的质地坚固,它使用的时间也会长久;器足够开放,它就能够不断地容纳……所以古人也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成办事业,工具必须足够锐利,也就是所依必须要好。 要想在世间法方面成就一种不朽的功勋,一种伟大的事业,仰仗的就是这千古难得的人品。如果你依靠这贤善的人品趋入佛法,那就会具有强大的造就力、吸收力和开发力等。因此,当人的根器成熟时,一旦与佛法接触,就能很快地获得成就。 当今时代,有许多人虽然学佛时间很长,可是却不见有多大的成就,问题就出在根基不成熟上。而过去的大德,比如像六祖从没读过书,一字不识,在广东边方地带,以卖柴为生,孝养老母。但他的成就极快,仅仅依靠两个半卷的《金刚经》就成为了一代祖师。 我们可以观察历史上成就的大德,就会发现他们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过去所说的:有真儒才有真佛,在世间是忠臣孝子,出家就是高僧祖师。这就是因为他的品质已经成熟,用在世间,他能做忠臣、良相,用在出世间就可以成为祖师、高僧。也就是说,当你的心上具足这八种品德时,就已经有了成就佛法的基本素质。 在菩提心的教授引导中,也是反复强调:菩提心是无边广大菩萨万行的一个根本支点,整个大乘佛道唯一由菩提心来支撑。所以最开始不必要在其他法上下很多功夫,首先把菩提心的刀磨锋利,再去砍的时候就会非常便利、快捷了。如果这把刀不锋利,效率就会很低,是什么都砍不动的。 同样的道理,人品素养一旦完备,就会跟佛法非常的相近。那个东西一来了之后,就会毫无障碍地出现“点铁成金”之效,顿时能使你的心升华,在道位上迅速升进。 过去汉地由于有“儒、道”两家的深厚基础,佛法传入之时,人们已经具备“舍生取义、慷慨成仁”等的优良品德,念念为天下着想,他有这样的心量,所以当接触到大乘佛法之时,就很容易得以升华,成为菩萨。 所以我们首先必须要知道这八项品德为什么如此重要?它们与后后修法的关系是什么?这样心里明白后,就能够按照人品的要求,时时刻刻培养、完善,建立好做人的基础。也就是所谓的“人成即佛成”,在做人上能够成功,那么学佛确实是非常稳当的,不论你修什么法都很容易成就,这就是因为根器已经成熟。 下面我们对这八种品质一项项的进行分析: 第一、如果具有心地善良的品质,那么,修大乘法就会非常快。比如像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的菩提心,他只需要扩大、提升,就能很快修上去,因为在他世间做人的时候,已经养成了这种利益别人贤善的品性。 也就是他已经拥有很深厚的善根,很纯熟的善种性,只是范围较小而已,但他已经训练好利益别人的心,无论是对于自己的父母、兄弟,还是同学、同事,包括在他身边各种各样的人,他都知道怎么发自内心的用善心去帮助别人,他愿意把好的给他人,自己吃亏;他是以他人的安乐而欢喜,以他人受痛苦而难过……这样的根性很契合大乘道,所以他一入到大乘道,善根就像遇到甘露一般,在短时间内得以成熟。 第二、如果具有少谄、少诳的德行,也就是无论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是秉着一颗正直的心,不会为了骗取名利,作各种虚伪、狡诈的心态、语言、行为。 由于他的秉性上面已经有了正直,谄诳的心很少,当然要说绝对没有是不可能的,因为凡夫毕竟有我执,还会在乎自己的面子,这样在不经意之间也会矫饰、掩饰,也会偶尔表现出这样、那样的一些行为,这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他这方面的习气很薄,相比而言正直的善根就很强。 所以他在学佛之前,就具备正直的品德,当一学到佛法的时候,他就很容易跟真如相应。也就是像《维摩诘经》中说的那样:“直心是道场。”平时“心如弦直”,就像一张弓的弦一样,没有弯弯曲曲的地方。意思是他的心很单纯,从来不会脑子里转三个弯再跟别人说话,或者要去揣摩别人的心理,然后特意做出某种表情、动作来迎合对方。 如果我们心里谄曲比较少,心就很正直,这样在法的相应上也就会很直。禅宗有个婆子,以“蓦直去”为导师,就是深得佛法的精髓。所以心地正直,容易相应真如;心地谄诳,则难以入道。 其实,人的心态、行为和气脉等都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在一念一行上就能看得出你是什么气氛,到了什么程度,若是还没到那个程度,即使你得受再大的法也难起作用,而到了那个程度,一点就燃烧了。 谄诳心很重的人,心里有很多委婉曲折,围绕心轮外的脉纠缠得就很多,这样就会非常难解开。在那种心态的控制下,与甚深的佛法根本就是格格不入的。 所以真正的大成就者都能够观机,知道你火候有没有成熟,当你火候已经很成熟的时候,也就是说你的人品已经修得非常好,内在的德行非常充实、光辉。这时候再学任何佛法都非常快,样样都堪能:比如让他受戒,他能守持清净;让他修行,他能昼夜勤恳;让他祈祷佛菩萨,他很精诚,很快能得到感应……所以在方方面面他都能与上上的法相应。 比如说,修道成仙的吕洞宾被称为纯阳子,因为他的心已经修到了纯阳的地步,没有一点阴暗。他在道家就是个仙才,修到了道家最高的果位。后来他到黄龙禅师面前,经黄龙禅师一指点他就开悟了。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修道上最关键的问题。意思是说,我们往往忽略了前面的基础。也就是你不要妄想一步登天,一步就什么都跨越过去了。就像是常常讲的三个半包子的故事,必需要吃完前三个包子,到最后半个的时候才能吃饱,你不能说我只要吃最后半个包子就能饱。 所以说你首先要在人品上尽可能地修圆满,你在这方面越是得力,趋入到佛法中,进展的就越快。就刚才的比喻所说那样,刀一定要磨快,也就是你的根器要好,等到工具磨好,再用的时候,就可以“快刀斩乱麻”了。 所以为什么一定要有前面的基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把前面的基础培养好了,那么他一放上去,他就起作用了,就像是水已经到了九十多度,再加热一下,它就能沸腾了。而你如果还是一块冰,那就要不断地加温。 再回过来讲一点: “谄诳”,就是在名利心的驱使下,由愚痴和贪心相结合,造成的心理扭曲。 现在我们就是要通过严格辨别,在“义”和“利”上能分得清楚,在因果律上非常严明,才能杜绝谄诳之心。 作为一个学大乘佛法的人,要想出离世俗、修菩提心,获得自在,成为圣贤,更应当要重“义”。因为大乘道上的一切所行唯是利他,这样只有亲“义”才能与法相合,与道相应。但若是名利心很强,那就没办法与大乘佛法相合了。 因为学习大乘佛法,到了一定的阶段,需要为了利益众生而舍弃自己的妻子儿女、头目脑髓等的一切,在在处处都是以众生的利益为主,担负的就是普度众生成佛的重任。完全是出于一种无条件的奉献,而不可以去违背菩萨戒。一切菩萨戒的中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为了普度一切众生到达究竟的佛果而誓愿成佛。 所以,要想从普通人的心升华到菩提心上,一定要有下下的善根做基础,因为菩提心是一种极为伟大、无私的心,完全是以悲心救世的心。而如果自己心上自私自利的气氛太重,为了捞名利去做各种虚假的手段,念念追求就是“我”的利益、“我”的面子等等,这样的心已经完全局限在一种我执、名利的污浊气氛里,怎么可能跟这个高尚、纯洁、无私的菩提心靠拢呢?不必说菩提心,就连与出离心接近一点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出离心就是要看空这一切,要从这个世俗的圈子里跳出来。 大家要知道,首先一定是要把自己内在的德行修圆满。如果自己在德行上都有亏欠,就像是一个裂开的容器,怎么可能装狮子乳呢?所以一开始就必须把这个容器补完整、补牢固,你才可能承受佛法的甘露。你缺一项德,就代表你心的容器上已经出现一个裂缝,而在这些裂缝中,有些裂得大,有些裂得小,有的具有缺口,有的存在污垢。所以现在就是要把人品修好,成为一个好根器,这是最重要的。 过去古人跟我们现在不一样,他们在学佛之前就有相当好的儒家、道家的基础,所以一转入佛门,就能很快成就。比如说过去的人在世学的是圣贤之道,是所谓的“孔、孟、老、庄”,而我们现在学的是数、理、化,是音、体、美,全是这些外在的知识,自己心上的素质就很薄弱了,有很多品德上的欠缺。 所以,大家一定要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迫切性。现在很多人都是30多岁才开始学佛,在此之前,不仅没怎么培养好的品质,反倒是熏染了各种各样恶劣的习性,像是自私自利、好吃懒做,浮躁、轻慢、狂傲,个人主义等等,所以内在深处有的就是竞争心、虚荣心、狡诈心、放逸心、散乱心等,这些都是心中的毒素。 而有了一种不好的品性,在身心气脉上就会相应的出现一种不好的现象,这样的心念起得越多,你的气脉就会越乱,要调整好的难度就越大,要开发出本性的功德更是难上加难了。 现在的修行人很多都在说:我已经得了无上大法,怎么还不开悟?过去的人开悟怎么就那么快? 其实这就是因为没打好基础,你去看看自己的心上还存在多少障碍,这些障碍在被清除之前,你的气脉上面必定有很多染污的气。现在这些都没有调整过来,以至于心上面连一个相对稳定、喜悦、清净的状态都没有。所以,现在必须要看清楚自己目前处在什么阶段,要切切实实地在基础的做人上面修好。 古时候的人都读《孟子》,基本上都懂得义、利之别。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是我所想要的,当两者不可兼得时,我宁可舍生而取义。)”这就能看得出古代圣贤的情操,他就有这种气节。而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后,出现了多少的能人志士、忠臣孝子,发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 事迹 优秀志愿者事迹材料平安创建事迹材料优秀班集体事迹材料工会先进集体事迹材料优秀教师事迹300字 !他们硬是在义、利当头的时候,宁可舍弃生命,也要保全大义,而绝不取利,不会有一分苟且之心。不像我们现在,都是受到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也就不管什么义,唯是一个“利”字当头,为了得到利,不惜做出一切伤天害理的事。像这样,自己的心已经变成一个禽兽的心、一个妖魔的心,这样的气氛不要说成佛,连成仙升天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现在我们就是要改造自己的心。学佛就是学成一个大觉悟的心,要跟佛一样。不是让这个身体变成佛,而是要你的心量意境跟佛一样。所以,如果这个心上的素养没有提升,那学佛是不可能相应的。 在这里有一个客观的指标,你依照它去衡量自己的心态,就知道自己处在四圣、六凡的哪一个阶位里面。而不是凭外在一张证书或者去参加个什么仪式,就飞跃成一个似乎比祖师大德还要了不起的人。这里依靠的就是心上的指标,你觉得欺骗别人可以,但在这明确的指标面前,欺天、欺地、欺骗因果能做得到吗?你只要扪心自问,返照自心就会明白的。 如果你这颗心卑鄙、残酷,那就与鬼和畜生一样;如果你的心能够相对地有一些光明、自在,那就是人天的景象;如果你的心已经离尘脱染,一心趣向解脱,那就是趣向出世间道的心;如果你心里已经具备了出离意乐,念念住于修戒定慧、断贪嗔痴上,那就是声闻缘觉的心;如果你念念都是为一切众生着想,有了大菩提心,一切行为与从前完全不同,在在处处都在行持由六度四摄所含摄的无量菩提行海,那你的心就成了菩萨的心;如果你已经大彻大悟、证得了自心原本就是如来正等觉,那你的心就是佛心。所以,这是根本没办法弄虚作假的。 所以,学佛的起点就是时时处处改造自己的思想,要在这颗心上除旧换新,这就是内在心里的革命,这个革命工作要一直做到成佛为止。 而我们现在既然做为一个人,那就要尽人道之事。也就是要把那些阴暗方面的心全部淘汰掉,从而将它转换为阳性,就像吕洞宾成仙之前,首先变成纯阳之体那样。也就是说,要将自己心中一切的污浊、见不得人、具破坏性、懒惰、放逸、残暴、虚伪等的这些阴暗面全部清除干净。这样一来,你就转成纯阳之体,也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成就三乘的道果功德。 这也就像《佛说十善业道经》中讲的那样:“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所以现在就是要努力地去完善、弥补我们的心。应该怎么去做呢?就像先前所说那样,首先要铲除你心中一切阴暗、不正的心理,这样你才能脱出恶趣,得到人天一个相对光明、自在的体。之后再从这个基础上,由人而转为天,由天而转为圣,由圣而转为佛,处处都是在心上要转变。如果最开始在好人的品质上面都不具足,那么后后的一切都不可能出生。 这样才明白,原来佛是由人做成的。那么,佛必然是要由我这个人身做成的,而人身必然是从我这颗心上做成的,也就是首先必须具备基本做人的贤善品德。有了这个基础,我才能够升华,没有这个基础,我就升华不了。 所以,在菩提道上一级一级的转化过程中,如果你的身心还是那么的污浊,有那么多的阴暗,连一个最初步的转化也没能完成,却一心盼望着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便宜的方式,突然就得到一个最高的成就,这是完全不符合现实的。 因此,每个人都要有自知之明,首先就是要有可怜自己的心,而不是狂傲之心。可怜自己,就是想:我现在是这样子的一个恶人,我要是再不好好修行,不说获得什么高的成就,恐怕连人身都保不住!你能意识到这点,能很客观地看清自己,就会发自内心的想要改正。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会开始在你最贴近、最切实的地方——心上,把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等等全部改掉。 学佛的人往往看轻了做人,所以最终一事无成。他认为学佛和做人是两件事,其实离开了世上一切的人、事等,也再没什么佛法了,一定要做好了人才有佛法。因为你现在就处在人的位置上,最现实的就是你一切时处的心心念念,在面对一切人,面对一切事的时候,你是怎么起心动念,是怎么造作的?这就是你当前的业,离开这个,你还能有什么行持?既然处在人世间做人,首先一定要具备一个人的品德。 再讲讲稳重品德的重要性。 成佛之道是非常漫长的,要从一个凡夫修到成佛,中间有很多过程需要一步步地完成。那在这段时间里,就必须要有稳重的品德。有了稳重,具有那种“十年磨一剑”的恒心和毅力,这种人终究是会成功的。如果不稳重,半途而废,就像烧水才烧到五十度又冷下来,冷到二十度再继续烧,烧了三十度又冷下来,这样烧烧停停、停停烧烧,就永远都烧不开。如果有很坚固的稳重的品德,他就能把握得住,能做到始终安住在正法上,那是长年累月、有条不紊地按次第进行,初善、中善、后善,这样到一定的量时,自然会凝结成一股力量,最终会由量变达到质变。 稳重是指我们的心有一种把持的力量,能完全控制好身口意,不折不扣的、如理如量的来进行,在闻、思、修的每个地方都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这样才闻有闻的成就,思有思的成就,修有修的成就。这样具有稳重的品德,就显得极其重要。 很多人看起来也很聪明,但是没有稳重的品德,不能长期坚持,结果都成了半途而废。在初步的阶段,就已经放弃了,所以没办法成就。从这里你也可以看到,稳重的品德对于修道有多么重要。比如“打一个七”要想有收获,也要求在七天里全身心投入在所修上,时刻不离,不能轻浮散动,否则是没办法修成的。 你从这里去体会,这个菩提道上要完成持戒、闻思修等等,哪一样能够离开稳重的品德呢?别解脱戒要尽形寿持,菩萨戒要生生世世持,如果没有稳重的品德,这个戒律就没办法时时处处去坚守啊! 再说,真正要得到大乘圆满的见解,这里面又有多少事情要做!这不是像想象那么容易的。我们必须付出长期的努力,必须拿出一颗诚心,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今天是这么做,明天还是这么做,后天还是这么做,天天都这么做。不会因为天气、身体、外在的五欲六尘、世俗的人情事故,而有动摇。不稳重的人,那是“墙头草,随风倒”,遇到东边的缘就跑到了东边,遇到西边的缘又跑到了西边,这样怎么能完成闻思修呢? 刚才说了,就是一个正见上的问题,这并不是二、三个月能完成的。这是从最初很无知的状态,被接引到佛教里,这以后第一步就是重新建立见解,要把过去心里染上的种种邪见,逐渐地洗掉。排毒的过程也是相当艰巨的,需要认真地缘着教法,一点一点地熏陶、理解。然后原先的见解就会被排掉,心中换成很清净的见解。而且见地会一步一步地提升,越来越圆满。像对世俗的法怎么认识苦、无常,又怎么认识人无我、法无我、如来藏,方方面面都要打开来,最终要开启一个圆见。 这件事从一开始着手到最终完成,按照一个人的根器、因缘,必须要走这么一段过程,如果他没有稳重的品德,不能长年持久地努力,而把身心的力量分散在其他地方,这样是终究无法完成的。有很多人学到后面,都成了灰溜溜的状态,这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他的品德有欠缺。所以根器大成就才大,根器小成就就小,不是根器就没有成就。 古代开悟的大禅师,像南阳慧忠国师,他在六祖那里得受心印之后,住在南阳白崖山40多年不下山。利踪禅师也是住在子湖45年不下山。从朗禅师住山期间,30年不出雷池一步。慧朗禅师住在潭州招提寺,30年不出门一步。大同禅师住在投子山30年。南泉禅师在池阳30多年不下山。大家读过《坛经》都知道,六祖大悟之后,在猎人堆里15年长养圣胎。如果没有这样的持重,怎么会有大成就呢? 不论什么事都需要经过一个过程才能够成熟,比如十月怀胎,如果在母亲胎里有很好的孕育,时间上都满足了,生下来的身体就很好。如果孕育的时间不够,六、七个月就生下来,那要么夭折,要么多病,就长不健全,这也就是“欲速则不达”的意思,孕育、培养的时间没有到量,就难以成就。 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由渐渐积累而成功的。比如世间法上,学做木匠都要三年才毕业,何况学无上的大道呢?按照次第来的话,初开悟以后,一般都要闭关很多年,实际已经保到了圆熟,在境界里不会走作,才能放任,这也就是大器晚成的意思。如果没有稳重的品格,长期地养育,就很难有高深的成就。因为在还没成熟的阶段,就已经过早地放弃,结果不能圆满。 下面讲不稳重在现代人身、语、意上的具体体现: 身不稳重的表现:上网、逛街、搞一些聚会庆宴活动、跑道场、节假日说是朝山,其实就是旅游。看看我们学院道友,到冬天假期时,下山的人有多少,一看就明白。也许有些人会说:我身体不好、家里有事、要办身份证……总之,是不是真实的理由呢?反正现在下去的人是越来越多。作为修道人,身体都定不下来,心能安住在法上吗? 语不稳重的表现:现代人喜欢信口开河乱评论,尤其在网上,到处都可以随便评论几句,反正说话不必负责,先说几句个人的看法,图个口快。 而且现代人喜欢说一些偷换概念、颠倒安立的语言,就觉得说这样的话很时髦,说起来有时代感。比如“走我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其实这是我行我素的一种无愧的心理,而很多人就喜欢说这样的话。这就是随喜邪说,语言不稳重。 又比如在大众场合中,有一种自我表现或不甘示弱的心理,总要发表一点别出心裁的观点,不然我在这个场合里不说两句特别的话,自己就不会被大众吸引、不会成为一个焦点、好像没有自己的位置,其实这是哗众取宠的心态,也是语不稳重的表现。 我们学佛人要有语言稳重的品德。语言是心志的表白,语言不乱说,才能保证心地的真诚。所以平时口里话要少,如果一定要说,当顺理成章地说,不能随意乱说。 意不稳重的表现:就是想法变得很快,一会儿觉得闻思很重要,就开始学大经大论,一会儿又觉得人生短暂,还是实修吧,又放下闻思;要么早上的打算,到上午就变卦了。缘着外面十种境界,就能冒出十种想法。所以要断外缘,不断外缘,就会心猿意马,不停地想东想西。有十种境界,就有十种想法牵引身、口的力量;有二十种境界,就有二十种想法牵引身、口的力量……这样多头意识太强了,心就住不了。 意稳重就是要好好管理你的心,不要对贪嗔痴的境,多起念。 以上虽然分开来讲了身、语、意三种不稳重,归在根源上,只是一个意不稳重。所以要时时管好自己的心。 又好比说“虑远”,也是讲一个人的素质,他看问题非常远,不只是考虑眼前的蝇头小利。眼光很远的人,就不是看小事了,就跟天空中的雄鹰,视野非常之远,所以能展翅高飞。而一只小老鼠,就只是在很小的一个范围里活动。如果是这样的“鼠目寸光”,就只考虑很短浅的现实名利和眼前的享受,这样怎么能成道呢? 所以成道是要有根器的。他是“薄帝王将相而不为”,就是要有那么大的心。这为什么呢?就因为着眼点不同。如果眼光远大,这个短浅的利益看起来就没什么意义;如果眼光不远大,就会把现在的一些小事看得无比重要,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这上面,也就没有大的作为。 这里,要好好检查自己的心:平时是不是有一种长远的考虑,还是胸无大志?只是想到今天搞个吃的、明天看大片、后天逛一个街、再后天到哪个地方去旅游一下。这样子是不会成就的。 一个心无远虑的人,他只考虑今生现实的利益,根本不会想到后世、解脱、成佛;而今生,也只是想到眼前短短的这几年;在这几年中,也只是想自己的吃穿享受的五欲问题。 其实这样没有远虑的人,三士道都入不了。因为从上士道来说,菩提心是给予一切众生暂时和究竟的利益,从时间上说,是尽未来际;从空间上说,是十方法界;从对象上说,是轮回中的一切众生。中士道,是要自己从轮回中解脱,得到永远的涅槃乐。下士道,也要考虑来世的利益。这样一观察,发现自己是个没有入道的人,尽管嘴上说得头头是道,但心上一点法的内涵也没有,这就是缺少远虑的品质。 所以人的素质不一样,就造就他的行为、愿力、德相、成就都不一样。古人就看器量,如果他的器量很宏大,那这个人就是可造之才,好好培养,一定会有成就;如果器量小,成就就很有限。所以一切都是唯心。 “温良”,就是对待人的态度要好,不论跟什么人相处,既不要冷若冰霜,也不要热情似火。太冷了,别人会感觉不好接触,距离就很远,心和心没办法沟通;太热了,有意的热情也是过分的负担。如果有温良的品行,人家接触起来会很舒服,会感觉很温暖,有一种依靠。温良也是一种中道,很自然、不过分,在哪里都能和别人相处得来。别人也感觉到和你在一起很合适,这样关系也会长久。 “量大”,就是心量很大,能够包容。就好比在一座十层的高楼上,看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车辆,这一切都是在你心中显现。以因缘和合,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显现。量大的人这一切他都能容得下,都能看得惯;量小的人就以自己的主意为主,想让其他东西都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这样就容不得人、容不得事,常常会生烦恼。 万法各有自己的法位,香就住在香的法位上,臭就住在臭的法位上。如果你硬要使香变成臭,使臭变香,那是自己不懂道理。所以在我们的心前,确实有千差万别的显现。量大的人再多的事情,他都能容得下,他不会太在意。 比如说你只容得下香,容不下臭,硬要把它排斥出去,那是不是全世界的厕所都要排斥出去呢?这也不可能的。如果只喜欢吃这种味道,而排斥其他,那全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口味,这也无法排除。就像这样,能很开明通达,世上的人是千头千面,各有各的性情、习惯、爱好,世上的事物,也是不断随着因缘而发生。在佛教里面,也是各宗各派、各种法门。这些都是随着自身的因缘而显现的。 量小就局限在一个地方,一旦不符合他的意思,就会生很大的嗔心,所以无法包容人。就像一个器皿,量很小,它包容的就小,最后成就也小;量很大,包容就大,心就很大,福德也大,事业也大。所以,心量的大小决定成就的大小,决定人生境界的大小。 在人的品质上,量大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量大的人,他什么事情都不挂在心上,乐呵呵的,什么都看得惯,什么都能包容,他有一种豁达大肚的气度。量小的人,就处处看不惯,一挂在什么上就想不通,包容不了,过不去。这样会很难修大法。 “识广”,就是见识面要很宽广。我们在什么事情上不能通达,就是在那里愚痴,做起来就会有障碍。所以要活到老学到老,拓宽自己的见识面,这样方方面面才能圆通。 比如同样两个人,一个人见识面广,心境开阔,处理事情就很灵活,对未来的设想也很远大。见识小的人,通常会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就像穷山沟里的人,见识狭窄,他的想法也会很小。这都是人的品质问题。 修道就是靠这八种品质。八种品质培养好了,就是上等的材料,这样学佛是相当快的。无论是持戒或修法都很容易上路。 简单地说,所谓的人品好,就是指对于长辈尊敬,对于平辈能随顺相处,对于晚辈能爱护。更简要一点,一切都归纳在一个“心地善良”上。心地善良了,对待人自然有一种合适的方式,能随顺别人的心来利益他,不会做谄诳的行为。心好就对人真诚,待人长远,时时处处为人着想,也就会开拓心胸,有一种深谋远虑;而且不会以身语意损恼别人,是一种很温良的性情。也会心胸开阔,处处能包容,而且经常与人交流,见识也会广大。 这个心地善良的具体内涵,落在最切近的人世间的生活中,就是传统中所说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怎么结合在自己身上实行呢? 下面就讲一个王凤仪善人的事迹,作为大家效仿的榜样: 王善人天性淳厚,遇事总是为人着想,从小就很有孝心,从让肚兜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来。 善人这样讲: 我妈看我赤身裸体的,给我做了个肚兜遮丑。我三弟和四弟看见了,就非要不可。我妈又不肯给他们,惹得吵吵闹闹。我就对我妈说:“我不爱戴肚兜,给弟弟好了。”心里暗自立志——我一辈子也不戴肚兜。因为它让我妈为难过,流过眼泪。 这是他8岁的时候,很小的孩子,他就很有善根,已经知道为母亲着想。小孩家里穷,母亲就做了一个肚兜遮丑,弟弟们都很想要,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想?他就自己说:“我不爱戴肚兜,给弟弟好了。”这就是他的让和孝。 在他14岁时,又有一件事,他是这样讲: 我是极愚极笨的人,又没念过书,家里有些山坡地,因为缺少肥料,打的粮食很少。我十四岁那年,就给村东头的王树德家里放牛。我上工的时候,东家吩咐我:“你每天上山放牛,再把牛放饱了,喝好了水。当心不要叫牛吃了人家的庄稼。晚上再烧好这十二铺火炕。挡好鸡架和猪圈的门。” 我就照着东家吩咐的话,每天上山放牛。我不和别的放牛娃在一起放,因为他们把牛放在一处,就只顾自己去玩,也不管青草是好是坏,一有跑出圈子的,就拼命毒打,有一些牛都被打断了腿。有的牛打伤了,伤口化脓长蛆,还有因为吃不饱生病死掉的,我看着实在不忍心,我是专门找草好的地方去放。给牛饮水的时候,饮完了不叫牛跑,怕它串了水受病(这是他很细心地体贴牛,在牛喝饱了水的时候,不让牛乱跑,不然这样一跑,串了水,就会得病)。冬天生小牛的时候,晚上我把牛犊抱到伙房的炕上,怕它冻死。所以我放的牛都吃得肥胖。毛色油光水滑的,生的小牛也没有损伤。我常说:“因为有牛,东家才给我们饭吃。如果不爱护牛,就太没有良心了!” 王善人14岁时就知道爱护生命。他跟其他放牛娃不一样,其他人不知道怎么体贴牛身上的苦乐,所以放牛都是马马虎虎的,只管自己去玩,也不管牛吃的草好不好。牛一有跑出圈的,就拼命毒打,那些牛有的被打断腿;有的被打伤,伤口化脓长蛆;还有的吃不饱,生病死去的。善人看着不忍心,他就反过来做,设身处地地为牛着想:牛是一个生命,在它身上有苦乐,我怎么来使它得安乐呢?他专门找草好的地方去放,而且知道牛喝饱了水不能赶它跑,生下的小牛怕受冻,就把小牛抱到火炕上。所以,他放的牛长得很好。 我烧这十二铺好炕时,总是留心考查,哪一铺炕,犯什么风,刮什么风的时候倒烟,随时修理。东家告诉我,冬天每铺炕,烧两捆高粱杆。我在天暖的时候烧小捆,天冷的时候烧大捆。老人住的坑,总是烧大捆,烧完了炕,把烧火门堵住,不让冷风吹进炕洞里去,好保住暖气。凡是东家吩咐我做的事,我都尽心竭力地去做,不让东家分心。我满工时,东家对我说:“你做的太好了,你真忠诚可靠,将来一定能成人。” 这就是做人的道理,怎么尽忠。善人给东家干活尽心尽力。如果我们有私心,就马虎了事;如果我们有善心,就有能力,就会方方面面为别人考虑周到。心的力量实际是无穷的,有自私自利,就把心障住了。 善人烧十二铺火炕,他是细心地考查,他要去观察哪一铺的炕犯什么风,刮什么风的时候会倒烟,他就随时修理。按照东家的吩咐,冬天每铺炕,要烧两捆高粱杆,他就不浪费,他是以最节省的方式来烧。这都是替东家着想,不是乱烧的。 他就会想到,天暖的时候,烧多了没用,就烧小捆,天冷的时候要加温,所以就烧大捆。又很体贴老人身体衰弱,需要保暖,对于老人总是烧大捆。而且烧完的时候把烧火门堵住,不让冷风吹进去,好保住暖气
本文档为【教诲甘露明点讲记1-8】,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2489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8KB
软件:Word
页数:50
分类:
上传时间:2014-03-22
浏览量: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