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论止观章第06讲

广论止观章第06讲

举报
开通vip

广论止观章第06讲《菩提道次的广论》止观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止观章第6讲 素中法师 上次已经说到,就是这个《解深密经》里面,对于毗婆舍观的量的论述。就是说以观慧而修思择,最极思择,这个是修观的方法,主要用心的方法。但作为真正修观他是有一定的界限的,要到什么样的界限才能真正算是修观呢? 尔时但是毗钵舍那相应作意,生轻安已乃名妙观。 从用心的方法上来讲你是顺于思择性的,顺于属于修观的方法。但这个时候还没有到这个界限,要到生轻安已乃名妙观,要能够生轻安相.这当然如果你以佛法的正理来思维,对治你的心理烦恼,那你越思维的时候,越有对治力。...

广论止观章第06讲
《菩提道次的广论》止观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止观章第6讲 素中法师 上次已经说到,就是这个《解深密经》里面,对于毗婆舍观的量的论述。就是说以观慧而修思择,最极思择,这个是修观的方法,主要用心的方法。但作为真正修观他是有一定的界限的,要到什么样的界限才能真正算是修观呢? 尔时但是毗钵舍那相应作意,生轻安已乃名妙观。 从用心的方法上来讲你是顺于思择性的,顺于属于修观的方法。但这个时候还没有到这个界限,要到生轻安已乃名妙观,要能够生轻安相.这当然如果你以佛法的正理来思维,对治你的心理烦恼,那你越思维的时候,越有对治力。这个心里面就会变得调柔,能够去除相应的这些烦恼障碍,会有一分的欢喜性、喜悦性。这个算不算轻安呢,这个不算轻安。比如说我们思维佛的功德的时候呢,或者思维三宝的功德的时候,在思维过程当中你也是心里会生欢喜心,你会感到喜悦。在这里讲轻安相,就跟前面讲到止观自性当中的时候,说得了定的时候,他会有内在微细分风大,遍满整个身体,然后就是说了他有余势,就是有等流性。就是你一得了之后,其他时间你不再作专注作意,你也会有这种轻安相,也有这种喜悦相。那这里修观成熟的时候,一方面是在观的时候,他生起跟我们一般顺思择性不一样的这种喜悦,轻快。而且的话,他会能够具足这种等流性,这就是差别的地方,不同的地方。不是仅仅我们的相顺作意有一分的欢喜心,前面讲了你没有成熟止观之前,你思维无常、思维无我、思维菩提心、思维出离心,也是会生强力之感觉。就是非常有力量,相应的多之后,但是这个不算是得轻安。要能够遍满的轻快、轻适的这种感觉生起来,而且他能够具足稳定性、具足等流性。这个才算轻安。比如说,这个近似生起相应的欢喜心呢不一样,你如果思维久的时候,这个心就会有疲乏了,就会有一定的厌怠感,不能支持不能堪忍。或者再下去的时候呢,不能够坚持,所以不算是轻安相。 所以生轻安已乃名妙观要得到轻安相。是你修观的时候就有轻安相,就是修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思察。在修的时候在观察的时候,一边观察一边起轻安相。不会有缺乏堪能的这种事情,不会有这个了,而是具备堪能性,说这个时候才称为妙观。 故先未得止者,仅以观慧而修思择,终不能发身心轻安所有喜乐。   就是说如果没有得定的人他也这样去思择、这样去观察了,数数地练习,数数地修。当然,思慧会增长会有增上力,就是能够对无我义、胜义观的道理越来越清楚、越来越决定,但是生轻安相是不容易生的。生轻安相不会发起,不会生起轻安所有的喜乐,所以只能称为修观的随顺作意。    若得止已,后以观慧思择而修,轻安乃生,   就是说,如果你得了禅定之后,那这里讲的基本的了,你能够得到未到地定就可以了。不是说一定要你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得到更深的定。但是你起码要能够得到奢摩他、得到未到地定,引发身心轻安,然后再接下来修观慧。所以从这里这个《解深密经》当中所说了,何以为观,就是引发轻安才算观。没生起轻安就算是随顺作意,如果从这个界限来讲,那就是决定先得止,后得观。因为在得止之前的这个称为思,属于思慧的范畴,不属于修慧的范围。这个后以观慧思择而修轻安乃生。就是你得了止之后已经有了这个基础了,具备这个堪能性,就得止之后这个心及其地心调柔,内心喜悦轻快,身体调畅舒适。身的力量,心的力量都具备,那这个是修思择性。思择性修啊,轻安就容易生起来。不然就不容易生起来。就像你这个烧水一样的,你要是有火又有水,但是如果说你光有猛火来烧啊,水也没有那就只好烧干了,什么都没有,所以它要有基础。 故观须止因,下当广说。 就是具体来说,修观先要修止。原因何在?下面广说。就进一步广泛地予以剖析、简述。 故若非仅由住一境,即以观慧思择之力,若能引发轻安之时,乃是成办毗钵舍那。 就是说了,这里要进一步讲一下,就是前面已经说到了,如果没有得止,你修思择修是随顺作意,不称为观。那么有了轻安相才容易修观,修观的时候才能发展出来观慧,才能够生起轻安相。但是这里具体来讲呢,又有其中的内涵和意思。就是说了你有了住一境的这样一个力量,那在修止的时候已经成就了,已经是得轻安了。你这个时候就是用观慧来修就可以了吗?这个不是这样的。这个过程当中要以观慧来修,而且它要有一个过程的,不是我有定之后我一修观马上就是观成熟,没有这样子的。它还是要经过一定的练习之后,这个轻安相才能够引发才能够生起来。 乃是成办毗钵舍那。就是你有定之后再依思择修,在修的过程中啊,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引发了轻安相了.这个时候才毗钵舍那观慧成熟,才算是得到了观了.在这之前还不算是得到观.所以这里就有两重,一重,没有得止之前,这个起不了毗钵舍那观.第二重,你得了止之后来修毗钵舍那,这个也是要修到你生起轻安相之后,才真正进入毗钵舍那观,是这样的. 虽缘空性为境,若但由其住一所缘,引生轻安,仍未能出修止之法,非此即得毗钵舍那。   为什么讲下当广说了,就是将里面修的种种差别进一步显示出来.那么这里就讲另一种歧路.前面是一种了,这里又一种.这种歧路是怎么样一种情况呢?就是说了,它有了这个奢摩他之后,然后以这个空性的内容作所缘境,就是缘如所有性呢,但是他在缘的时候,仍然是顺于止的方法在用。就是缘这个空性观呢,住在空性观上,住一所缘。那么住这个所缘的时候,那住久了之后,那依这个相对境呢,他这个练习之下呢,会引生轻安,也会发轻安相。就是缘空性义,修专注发轻安相。那么这个发轻安相,他没有超过止的范围,他仍然是修止,不算是得到毗钵舍那。这个时候,还停留在止的范围里面。这个是又一种歧义的地方,就是这个错误的路子,错误的境相认为是修观的。 又未得止者,先求了解无我之义,次缘此义数数思择,由此思择不能得止。 就是说了,另外来讲呢。如果没有得止的时候,先没有得到奢摩他,然后他就开始学习无我义,开始学习我的破除的观察方法。学了之后,他就以这个无我义,不断地不断地思维,由此思择了不能得止。就如果他这样思择下去了,他没有修定了,就不容易得止。 若不思择安住而修,由此为依虽可得止,然除修止之外,而无修观之法,更须修观。   就是说如果他这个不思择性,闻了这个空性义之后,以空性义为安住,安住其相,安住空性义来修。那么这样修的话呢,经过一些时间他是可以得到止了。得到止之后,他就不修观了,或者是他没有进一步运用修观的方法进行练习。所以这样的话,他只是能够得到啊能够成就啊,他不得到观,只得到止。所以他要进一步发展观的时候,他就要学习观的方法,进行观的练习修止,他才能够进一步得到观。 故仍未出先修止已次修胜观决定次第。   那么这里,这样另外选出来说呢,就是有一分人认为,如果开始的时候啊,那就是以空性义来入的。他就觉得自己修行呢,是先修观,后修止。这里就指出来,说出来,这个并不是为这个样子的。就是既使最开始学的时候是空性观,是胜义观,但是这个发展过程来讲呢,如果他不先修止的话呢,单单是思择是得不到定的。那如果是他修了一些时间之后啊,这个也得不到止啊,他进一步转过来,或者他得到一定的胜解之后,心就以这个无我义为安住,那当然他也是得定的。得了定之后,他如果进一步成熟的时候,还要转过来,以空性义思择修。这样才发起胜观。所以从这样的整个过程上来讲,仍然是符合止观次第决定的。仍然符合于先得止后得观。所以从止观修行的实践过程来讲,从其成熟的位次来说,基本上就是先得止,后得观。有一分人,他这个思维性比较敏锐,善思考的人所以他好闻思佛法的道理,喜欢思考这些胜义相,那思考到一定程度呢,这个心啊转微转细,那就会引发定。引发定之后,接下来,他观的力量,由于串习惯性的趋势比较强,他会接着接下来就进入修观。然后,又成熟观,观成熟之后,这个就属于趣入加行位了。再经过一些努力之后就得到见道位。所以从基本理路上来讲呢,并不违于这个次第。看起来,他从开始到后面成熟整个都是缘空性缘修的,但是这个止分观分的次第没有两样,还是一样的。 若不以思择引发轻安,建立为观者,则先修止次乃修观,全无正理。   就是说了,如果不以思择性修起来之后,得到轻安作这个修观的标准,就是修观的建立这样的话,这样的话,那么先修止次乃修观,全无正理。就是说了,这么一个界限就不好分判了。如果一旦是以这个发起胜观得到轻安为这个界限的话,那就是非常明显的先得止,后得观。 若不如是次第而修,亦不应理。《解深密经》说,要依奢摩他乃修毗钵舍那。 就是说,如果以这样的次第先修止后修观呢,也不符合道理。《解深密经》说,要以奢摩他乃修毗钵舍那,《解深密经》里面,经典里面有说过,就是先要依这个所缘能够修,成就奢摩他。奢摩他成就了之后,再以奢摩他修毗钵舍那,这样就能够修起来。 又“依前而生后”,说六度中静虑与般若之次第,及依增上定学而生增上慧学之次第,皆先修止而后修观。 那么里面又讲到,由前生后,说这个六度的时候,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讲、禅定、智慧。那么在这个六度当中,次第而说,也是先说静虑度,说了静虑度,然后再说般若度。就是以增上定学再说增上慧学。这样也是由止到观的。就是从基本上来讲,我们也可以思考得到。很多东西它都是有一定次序的,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就比如说我们从了解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思考问题的角度来讲,像小孩子,他从初开始受启蒙教育,认识一个一个的字,认识一个一个的字母,然后,才能够组成 词汇 英语3500词汇语境记忆pets3考试词汇二年级反义词和近义词初中词汇词汇大全考研英语二高频词汇表 、组成句子,然后才能进一步写文章。事物多了之后,他才能够发展出来判断思考。那如果都没有比较他就不可能有一个思考性。所以,思维上发展它是有一个决定次序的。那么从修止上来讲,我们这个心啊,没有置心一处的时候,他有很多很多分别境。东跳西串的过程当中啊,他心是不容易引发轻安的。所以我们一般人,他要学什么东西一样的,要做什么事情一样的,他最好能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就会事半功倍,就能够提高效果。那如果他是一个非常吵杂的环境,还有很多零散的事情来打乱,思绪不连贯,就很难学得好。从这个实际经验来讲呢也是这样的。所以在我们修止的时候,他不管是选择那一种所缘,他都是缘一所缘境相作安住。而不是像修观一样的,修观的时候是以种种的道理、种种的境相,次第拣择,进行思择,数数思择,所以这个相应的境相呢,是变换的是更换的。 就像声闻义里修四圣谛一样的,四谛十六行相、十六心刹那、见道。之前的话是修四谛十六行相,苦有四相、集有四相、灭有四相、道有四相,就各有四相。就观无我义的话,有即蕴我、离蕴我了。数数推寻数数思择,就是观察没有一个实我可得的。我只是众生颠倒戏论建立出来的这样的戏论、名言。不是实有性能够得到一个我,存在一个我。所以他是缘多境相转,就不容易引发身心轻安相。而在修专注的时候,你一选一所缘的时候,你依到这个所缘相,数数安住,那么其它的境界不能够引转你,不能够夺走你。那么,相应的沉呀掉呀等等,这些随烦恼呢,渐渐地就会被降服。就象一杯水一样的,里面很浑浊,它放在桌面上一直不晃动它,久而久之就分了层了。这些浑浊物沉淀下来,上面一层是清透的,没有这种浑浊相,变成清澈相。那么心的轻安它也是。 所以,修止的时候,才容易引发,才能够引发。那么顺思择修的时候,就不容易。所以,它要建立在止的基础上。有了止就容易办这个事情了,因为它已经具备这种稳定性。所以,当他遇到种种境种种境的时候呢,也一样能够发起轻安相。在我们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如果是见过一些事情,有过一些阅历,有这些经验了,所以再遇到变化的时候,遇到新的境相的时候,他能够心里面很坦然,心里面很淡定。但是作为一个没有这些经历的人,他突然遇到这个事情呢,他要依章程依次序来做就行了,你出现一个变化的时候,他就没有办法应付得了,手忙脚乱的了,没有主意了。他都不可能非常好的处理这个事情。 所以这都是有心相应一个层面在里面。从通常的心理层面,虽然我们一般的也没有修道啊,但是你可以意会到这些事情,何以是先修止后修观,何以是先得止的轻安相容易得,才能引发观的轻安相,才能够得到观。而且并不就是说,你这个止成就了,你能够安住一下空性,思择一下这个空性,你就得轻安相了,也没那么容易,也没那么回事。还是要你进行一个练习,有这个基础它就容易。所以在诸经论当中,《解深密经》及其它一些经典里面,都有讲到次第决定,所以六度当中也是次第决定,静虑之后说智慧度,说般若度。由增上定学进一步成熟增上慧学。皆先修止而后修观。 又如前引《菩萨地》文,《声闻地》亦说,当依奢摩他而修毗钵舍那。 就是前面所引的《菩萨地》里面的内容,还有在《声闻地》里面的内容,那么就是《瑜伽师地论》里面的,关于止观的修学的部分。就讲到了先要修止,先要修奢摩他。修了止之后,再修毗钵舍那,依这个止成就观,是这样的。这些经论里面都有讲。真正想止观上有成就,静坐上有突破,能够提高的话呢,这些清净的经典、论典,最好都是能够去涉猎,能够去自己阅读。在自己摸的话也不懂,有的人就是在那边坐了修啊,什么都不想,认为这样就可以得定了,其实了就是一点基础概念都没有,不要说详尽的方法。具体的调整以及调整的步骤那就更加不用说了。这些相关的经论都有讲。这里的话,这个广论呢,是论主他将各种的经论里面,关于止观修学的方法,相应的内容,拣择在一起。就是更好地能够帮助我们,掌握止观的内容,了解止观修学的方法。那么这个是讲到《菩萨地》文、《声闻地》文, 《中观心论》及《入行论》、《修次三编》、 嗯,这是其它的。《中观心论》及《入行论》、《修次三编》就是印度后面又出来的一些论师,他们在阐述佛法修止观次第的时候,所作的一些著作,也提到了这些内容。下面说 智称论师、寂静论师等 那就是指一些论师呢论主呢,一些善知识们, 皆说先修奢摩他已,后修胜观。 这些清静的善知识们,他们论著也好,言教当中也好,都是讲到先成就止,然后再修胜观。 故印度少数论师,有说无须别求正奢摩他,最初即以观慧思择,亦能引生毗钵舍那者,违诸大辙所造论典,非诸智者可凭信处。 就是说了,前面这个道理上的剖析,经论当中所引述,以及这些大部分善知识所教授的来讲,虽然在少数论师他们的观点认为,不要另外修止,而直接以慧观来思择就可以了,就能生起毗钵舍那,这个是于这些论典这些大规范师不合的。所以作为修行上来讲呢,直接的止观实践上来讲呢,不可凭信。如果你有智慧,你会去拣择了,那你可以思维之。如是思维你才能够得到决定。知道要怎么样子才是一个正常的次第。当然,实际上来讲呢,也有极少分。就是说他一开始的时候,能够止观并行,就是极少分。就是有的人宿世就有善根的,那不一样,这个不是适合于通常人的修法。通常的次第。就同样的嘛,生得慧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生得慧就好,所以有些神童呢,过目成诵,一目十行,一看就不会忘记。他本身心的力量非常的稳定,很有力量。通常人是不行的,我们一般你看,读个书啊,翻过来翻过去,可能还记不了多少。有的那种讲过几遍呢,还不记得多少。要自己背诵、温习、还要思考,这样都会得到。甚至于有的你要进一步体验。佛法也是这样,你不仅仅是说了,把这些基础知识学到了,这些理论学到了,你还要去做。那止观的实践你还要去禅修,要去观察。 在前面发心的部分呢,你每天也要有一定的时间去练习,依照这个内容去思维。那有些,属于随修的,在讲到止观资量的时候,比如说布施啊这些你也要去做。你由直接的境来练心的时候,它起的作用跟我们只是书本上学来是不一样的。体会才是直接的经验,一定要有体会。不然总是在文字上转。理论上非常高远,但是行动上就很萎缩。那么,在理论上也就不算理解的透彻。行和见上要合一,有行有见。那么这里就是主要论述,止观次第决定。 又此止观次第,是就新生之时应如是修。 那么进一步又阐述,就说止观次第决定是怎么样一个范围的。就是对于最初开始生起止、生起观的情况上来讲的,不是概论一切。所以这里这个论典呢,在叙述的时候,在讲的时候,是非常的严谨的。次序而说,一层一层进行剖析。那么这里讲到止观次第呢,是先止后观的这种决定性呢,是对于新修的,是对于新成就止观的情况来说的,应如是修。 若先已生,则无决定次第,亦可先修毗钵舍那,次修奢摩他。 如果止观成熟了,得到止了,得到观了。对于这样的情况那就是不决定。就是不存在说了,先止后观,或者是先观后止。这个时候是不决定的了。那就是随机的。也就是随你的具体情况来看。 亦可先修毗钵舍那,次修奢摩他。从这种情况来讲,可以先修毗钵舍那观,再修止。就是他们修止修观,得了未到地定那以上,然后再回来修观。修观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成熟之后,比如说他见空性了。见空性之后,他进一步修世间道的观呢,修禅定,那么他又转入修止,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得到了禅定之后,这个心更加敏锐、稳固。那么他又接续下来做毗钵舍那观。将这个烦恼细分进一步对治。这个时候止观可以是先修观,然后,修止。 何故《集论》说有先得胜观而未得止,彼应依观而勤修止耶? 那么前面进一步说到成熟止观之后,可以不决定次第。那么是应对于有些经论当中所说的。这个意思来讲就可以如理加以决择。这就是引《集论》当中。集论是法相宗的一部论典,《大乘阿比达摩集论》。这当中有谈到先得到胜观。得到胜观之后,如果没有得到止,就是定还没有得到的话呢,这个时候应该以所所成就的观继续修止。为什么这样讲呢? 答:此非说未得第一静虑未到定所摄之止,是说未得第一静虑三摩地以上之止。 成就观之后有了胜观之后再修止,并不是说未到地定。而是说没有得到第一静虑以上的定。所以成就观呢可以成就,成就观之后,如果要修止,这个时候,应勤加练习,进一步提高来修止,是这样的。所以这个从意思上来讲,跟前面讲的初修的时候,止观次第决定并不矛盾并不相违。 此复是说证四谛已,次依止观,而修第一静虑以上之止。 这里是说证得四圣谛了,见道了。或者是说成就加行位的时候,成就胜观了。再进一步修静虑修初禅。 《本地分》云:“又已如实善知从苦至道,然未能得初静虑等,于此无间住心,更不择法,是依增上慧而修增上心。” 引《瑜伽师地论》里面详细的一个叙述一个解释。就是说到了实践止观的人,已经如实善知。这个如实善知,就是已经通达了,已经见到圣道。不至是名言上,理论上知道四圣谛的道理,而是已经彻见从苦至道。从苦至道就是四圣谛了。苦集灭道四圣谛。到了四圣谛见道了以后有无漏慧了,已经有胜义慧。有这个无漏慧之后,但是他还只是未到地定。这种情况有的就是这样子了,他就不修初禅了,有的就他再继续用这个无漏慧做观,进一步深入能够证到四果,成熟慧解脱阿罗汉。那么有一分的话,就在这个时候,得了根本慧转入修世间道的观,就是修初禅,初静虑的观。得初静虑。 于此无间住心,就是这个心没有间隔,马上接下来转入修安住分,修初禅的专注心。 更不择法,是依增上慧而修增上心。得了无漏慧之后,再修定,以慧来修定。如果以慧来修定,他有这个出世间的无漏慧,比以世间修要容易、要快。我们以世间来修没有那么利。如果观以出世间慧来进一步修啊是比较容易的,因为他根本性的这个慧生起来,在境相上,不容易像世间修定的时候,为定当中的境所系缚。这个定境成就的时候,如果没有正念正知力,进一步观察的话,就往往容易停留在境相上,停留在定心的乐受里面。因为得定的时候,就会有喜乐呢,有内心的轻安呢,就容易滋生贪心、慢心,滋生这些烦恼。这些烦恼一增上的时候,定就容易退。那么在一些地方有谈到,为了得到更好的定,要修观来修。修观的时候,你进一步细的决择、观察,自己有没有贪呢,有没有慢呢,有没有这些烦恼啊。有的话就是作对治。就好像金子一样的,炼出来以后,还要进一步提纯,都有完美的金子,才能够细化、静化。所以修观能够成就止,而修止也会成就观。就是说你有空性义通达之后,进一步得到止,这个心的力量更稳固、更加敏锐。反过来也可以帮助观。所以真正止观基础都具足之后,修止修观是随机的。可以灵活运用。 又为便于立言说故,于九住心通说为止,思择等四通说名观。然真实止观如下所说,要生轻安乃可安立。 就是说了,前面五科,从止观功德,止观摄一切奢摩他为根本。止观之自性是止观的内容。须何修止观,先止后观的止观的次第决定。总共说了之后呢,那么这里,又概要的做了一下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就是说,如果从便于建立言说的情况下,就是从概念上让大家能够比较好的了解,什么是止,什么是观的时候,那么就是于九住心来说是止,于四思择说明为观。就是九住思择、止观。九住是讲止,思择是讲观。那么就是这个名言心的建立从你听闻之后,直接就会有个印象。什么是止,什么是观。前面在讲止观的概念的时候,基本建立的时候,安住为止,思择为观,那是从核心定义上来讲的。这里的话就是从一些特征来说, 九住是指未到地定呢,没有得止前,用安住的方法来练习,它会有九个过程。就是从初住到第九住有九个过程。那么这个是止成熟之过程。实际上真正讲止了,就是说要引发轻安。你如果专注而修没有生起这个轻安相之前呢,都只能称为方便作意,不能称为止。同样的观也是如此。不是说,你思择修了,都建立了四思择: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伺、周遍侍察。从这个观的方法上再用心,再实践。这个是实践路上的具体方法。但真正说这个观生起来,完整来讲的话,也是四思择之后,能够引发轻安,生起轻安相。所以从完整来讲,不管是止也好,不管是观也好,这个既有依方法修的这个层面,进一步也要有轻安相生起的层面。这样才算得到止观,才算是止观的完整内涵。就是这里讲的,要生轻安乃可安立。如果从方便言说,从一般的角度上来讲呢,那就直接讲四思择九住心就可以了。就了解大概的意思了。那么这里呢,就整个是总说的部分,那么下面接下来就开始我们具体的来阐述止如何修,观如何修。 [科]寅六 各别学法分三        这是大科当中的第六部分。也 就是这个整个广论里面最后止观章里面最后一章。最后章又分六科,最后一科的部分。但是这一科的部分是非常地多的内容。特别是观的部分,有很多思辨的内容。那就是更加需要一定的思择慧才比较容易通达。修止的部分应该还会好学不算难,就跟我们前面讲到止观的自性、根本呢,这些内容一样的,不是很难理解。但有少数地方也还是要有一定的深度有一定的深义。 卯一 学奢摩他法分三        辰一 修止资粮        辰二 依止资粮修奢摩他        辰三 修已成就奢摩他量       卯二 学毗钵舍那法       卯三 学双运法 接下来就说个别学法的三大科了。第一部分就是学奢摩他法,就是学止的方法。第二部分是学毗钵舍那的方法。第三个就是学习双运法,就是止观双运。止的时候就有观,观的时候就有止。不是前面讲的有些错误的认为说,能够得明照了分为观。得住安住分为止,不是这个意思。这里才讲到真实的止和观的合用。止和观的合运。先说第一科,说修止的方法。修止的方法又分三大部分,一,止的资粮。修止要先有些准备的,条件成熟才可以。世间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他有前面的准备工作,然后才可能趣于到主要的事相事情去操作去运用,才可能会做得好,不然的话学这样学样,学了很多做不起来就做不成。要有修止的资粮。二,依止资粮修奢摩他。就是第二个,就是正修,有了止那就正修啊,就运用呢,如何用心呢,来实践呢,那么是第二部分。三,修已成就奢摩他量。就是修止的量。要到什么时候才到火候,才算是成就了奢摩他。那在什么样的过程当中算是前相发端?怎么样的,那么这些了,就会很清楚了,那么就分成三大科。那先第一部分,说止的资粮。         今辰一 修止资粮 诸瑜伽师先集资粮,即是速易成止之因。 就是瑜伽师就是指相应的意思。就是与法了,与一些道理相应。这些修学的实践者,成就者称为瑜伽师。还有我们进行要预诸实践的人,也可以称为瑜伽师。瑜伽师先要有资粮准备。然后,即是速易成止之因。就是这些条件成熟了后,来练习成就止就会很快,不然的话成就止就慢。就是一个事情准备充足呢,就不至于你在做的时候,缺了这样又去弥补,缺了那样,又去找寻,中间就费很多功夫,这个修止就不是那么局势,就不那么容易成就。如果能够完善成就资粮,那就是很容易,能够快速得到止。 现在想修止的人也不少,但是他有的学很久,修很久,没什么效果,甚至于一点原因都找不到。更不用说,能够善知内涵,善集资粮。 其中有六: 止的资粮这里讲有六部分。在其它一些经论里面也有讲。有在地方介绍的更详细的也有。这里是综合性的都有具足、具备。分六科,第一 一、住随顺处,住具五德之处: 就是第一个修止的地方能够方便修止,就是顺于修止。有的地方修止,种种的条件都是合适的。就是对修止有帮助,就称为住随顺处。 住具五德之处:就是要有五德,就是选择住的地方要有五德。 (一)易于获得,谓无大劬劳得衣食等。 这个是修止住随顺处的第一个条件。五德就五种条件的意思,第一个条件就是你在这里修止,这里主要是讲比丘,也有讲在家的话。从衣食的角度来讲。这个地方没有饭吃,比丘托钵,比如说去到这个地方干旱,你托钵就托不到,饿的站不了坐不下,就没办法修止。所以要到没有衣食之忧的地方。 无大劬劳得衣食等。大劬劳就是用很多精力都花费到衣食上。如果这个地方比较匮乏,那你托钵托七家也托不到。要找个供养具也找不到,或者是要找到也会极其的难找难寻,这就会形成困扰,你修习止的时间少,费在这些日常的事情上了。通指的话,要是在家修呢,能够减少不必要的事情,就是衣食这些能够相安无事,能够维持。这是第一个条件。 (二)处所贤善,谓无猛兽等凶恶众生,及无怨等之所居住。 你禅修的时候,修止的地方,没有猛兽。古代的时候,比丘僧要修禅定修止观去到一些寂静处。水边林下没有人的地方,这些地方在过去大森林也多,人烟少。有的地方猛兽出没,你要在这些地方禅坐静修就麻烦,有的时候遇到猛兽出来就会把你咬死了,所以这些地方不能住。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冤家的地方。你去的地方他来寻仇,或者是有恶贼、盗贼的地方,这些他都会伤害你。坐在那里就想会不会有危险,那就修不下去的就不能修。是第二种。 (三)地土贤善,谓非引生疾病之地。 就是这个地方还要好。比如说这个地方有污染啊、水土不服,上吐下泻,身体受不了,或者是生某些疾病,这就根据情况,有的人他遇到湿热的地方受不了,有的人遇到太干燥的地方受不了,这个跟有情本身的四大调善不调善有关。就是要不引生疾病之地。 (四)伴友贤善,谓具良友戒见相同。 就是要有善友。修的时候要有善友。就像过去住茅棚,修的时候找一些有道友作伴,就会起到互相策励的作用。但如果你找了一个放逸的人,他心也不住,今天找你明天找你有各种事情,或者找你闲谈,说一些言不及义的内容。让你起种种其它的分别想,对于禅修不合宜。 要修止观还应有善友,比如说你放逸的时候,他策励你。你静修的时候,遇到什么问题,他能够帮助你,这需要有善友保护你。有的时候也会有疑问,时候你坐的时候出现某个境相啊看到光明呢,或者看到什么样子了,或者身体哪里有不舒服啊,遇到某个问题等,那如果是善友的话,他可以起到帮助作用。 (五)具善妙相,谓日无多人夜静声寂。如《庄严经论》云:“具慧修行处,易得贤善处,善地及善友,瑜伽安乐具。” 说说具善妙相,就是这个地方是比较偏僻,比较安静,白天没有那么多人来来往往来打扰,晚上也很安静。没有喧闹声声。如果是歌舞喧闹啊,这你要在那里静坐了,初修的人就不太控制的好,不容易控制的住,如果多人打扰了,像古印度的时候啊,你住在这个地方,有各种外道,今天来他看到你他就要找你辩论,如果不跟他辩论他又认为你输啊。你跟他辩论话,你要花时间了,这个的心相续就不好维持。 现在也是啊,你要修止观,如果专心的一段时间修,不论出家在家,你都要要住闲静处,没有那么多喧闹,打扰。这个就像煮开水一样的,你要放在那里,一致在火上煮,才比较有效果,才会比较快能够烧得开。 如《庄严经论》里面,谈到止观的修习的时候 ,说修止的资粮、处所,就依这个偈颂的形式来说的。 “具慧修行处,易得贤善处,善地及善友,瑜伽安乐具。”就是瑜伽师安乐的地方,要具足易得饮食,地方没有危险,处所贤善,这个地啊水土也是好的,有善友为伴,这个地方寂静,不喧闹,比较安乐,就是顺瑜伽的形式。这个是颂里面的意思了,就跟前面讲的五德是一样的,这个是第一种资粮,第二种是: 二、少欲,虽得微少粗弊衣等,常能知足。 就是说修止观,修奢摩他,心里面要减少欲尘,减少尘欲的追求,要增上法欲,增上善法欲。善法欲是引发精进的因引发精进的力量。所以,欲是好的还是坏的呢,欲是通三性的。如果善法欲通善性,这个缠到尘欲啊,爱欲这个五欲六尘呢,那就是染污的,不善性的不好的。那追求一般的世间的一些事情、记忆等等的,这个也是无忌的,不是善法欲。 少欲,是少欲贪著戏论这些事情。不贪著众多上妙衣服等事。就是一个人呢,他想要心安不来,就不能是,再追逐穿什么好衣服了,吃什么好东西了,怎么样打扮呢。他如果想这些事情多了,他的心事不在这个止观上。就会老是想这些事情。坐在那里就想,想这些衣服、饮食这些,欲求多,障碍修定。 三、知足,虽得微少粗弊衣等,常能知足。 这个就是对于他现前环境来讲的。他的心里态度,是能够知足。少欲是内心追求,这两个是不一样,知足是安住于当下环境。就是现在吃粗一点的粮食了,穿的衣服粗弊一点,也没有什么关系,也能够坦然接受。生活在一个淡定的环境里面,不要再多追求。否则不能安于环境。人总是这样的,东追西求,在愦闹的时候就想安静,等到到了安静的环境内,又觉得这里这个也缺,那个也缺,还是不行,没有很多东西他又受不了了。这样也不能够维持得了,所以能够知足,这是第三个。 四、断诸杂务,皆当断除行贸易等诸恶事业,或太亲近在家出家,或行医药算星相等。 这是就是息诸缘务,能够把世间事情放下来,免得这些事情一多之后,你就没有心思去来修定了。比如说贸易啊经营了,这些事情一多了,缠在心里面想。或太亲近在家出家。就是说,在家信众或者出家人经常往来多,应酬多,这也会干扰。或者行医药,比如说你给人看病治病,那人有了病你也不能不治,这个来了,那个来了,人一多之后,心思也没有在定上,星相等事这些都是世间杂务。所以专心修定的时候,要少缘少事少希望。 五、清净尸罗,于别解脱及菩萨律,皆不应犯性罪遮罪破坏学处;设放逸犯,速生追悔,如法悔除。 这是第五个条件就是要戒清静,戒清静是基础。戒为无上菩提法,长养一切诸善根。就是说了,你受在家戒,受出家戒,受声闻戒,受菩萨戒。任随一所受的戒法,要能够安住在学处,要随这个戒行来守护能够守护清静。不然的话他对于修戒会障碍。戒能够遮止我们产生种种的罪恶,遮止我们追逐种种染著的环境,染著的事情。那是戒的好处,戒的功德。坏戒的话,一方面是起了恶心,因为戒的功德是防恶心,坏戒意思就是起恶心。起了恶心你就有染污心呢有恶心呢。这个心来讲是,内心是不寂静、不调柔性,在你修止的过程当中,你想安住,专注于这个所观察境,但是内心里面要有戒相的违犯,还有这种触动性,扰动性所以就不容易得。就好像我们做什么事情一样的,他不能够进灰尘呢,这眼睛看东西你不能进灰尘呢,那你一进了灰尘能看得了吗?就看起来不舒服,他就起了这个障碍性,所以有的人他前面能够住顺处,也少欲知足,能够诸事调顺,少事少业。但是他去精进禅修总是不得相应,止观不发,止观不起,那么有可能就是戒心有亏,戒不清静。障碍住了,形成了力量来困扰。所以要不犯性罪遮罪。性罪就是杀盗淫是根本。遮罪就是饮酒遮除的。性罪不犯遮罪不犯。这个不破坏。就是你放逸了,生起了相应的贪染心了,那也要赶快忏悔。 既使,比如说你能得相应的定的加行作意,就是顺于定的作意。心里面渐渐地有寂寥分、安住分。这个心敏锐之后,这个细法的潜在的一些种子,就会浮现出来。所以你以前违犯的一些事情,或者是有伤害的罪恶的事情,显露就成为你的障碍。所以在修止前,要忏悔,忏悔清静,这个是第五个。 六、断除贪欲等诸恶寻思,于贪欲等当修杀缚等现法过患,及堕恶趣等当来过患; 这个是第六个,就是前面这些事情都没有,那么这个时候就要调内心了。处所具足,众缘具备,少事少业,戒清静。那就开始在那里修。修的过程中,你心里面还有问题的。这个是第六种资粮 这个是第六种资粮也是非常重要的。涉及到你要去闻思佛法的道理,能够善解自心,善调自心,断除种种恶寻思就是不好的寻思。在像《瑜伽师地论》里面讲的很广,有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不死寻思,亲里寻思,国土寻思,诸事寻思等等,这么多的寻思。我们有的人坐在那里呢,其它的事情没有之后,他就开始打妄想了。想好吃的好穿的,欲寻思。恚寻思,想某人伤害过我,实在可恼,现在我不跟你计较,等我打完坐再跟你算账。或者是,现在政治局势又怎么样的了,某个国家又打某个国家了,或者这个国的经济不行了,或者怎么样的了。想来想去就是国土寻思。那就想很多的问题了,这一想一想,这一座当中纯粹就是打妄想。 这里就是讲要做对治,要作对治法。比如说《入菩萨行论》里面讲的,如何对治贪欲、放逸啊、对治不能够忍辱啊,这些嗔心呢。那要学一些这些修观察义的内容。当你心里面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你就能够以相应的思维来消除它,对治它。比如说这里举的例子讲到欲寻思,‘于贪欲等当修杀缚等现法过患,及堕恶趣等当来过患’你生起贪欲就要思维诸欲过患、诸欲如幻、诸欲不实。这个在经典当中有,在论典当中有。比如说这里具体讲到这个人,为了贪欲啊、贪财啊、贪色了,贪名贪利等等,追求这些事情,然后有杀缚等现法过患。有的人去偷盗啊做这些罪恶的事情,做了之后就被人抓起来了,绑了起来或者是杀掉之类的,种种这些伤害。就是多欲为苦多欲为害。 还有对未来有过患。就是他有这个贪欲的事情染污心,做种种罪恶的业,引发当来苦果,生在三恶道里面。那想想这些过患,他这个欲心就会开始降服。就能够停息下来。就好像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想想这件事情的后果,如果想想结果不好,那就不做了。念头就打消了,是这样的。所以当贪欲来的时候,就要思维欲的过患。 又生死中爱非爱事,皆是无常可破坏法,此定不久与我分离,何为于彼而起贪等。 这个是以无常的道里来作观察对治贪欲的过患,就想一想我们生下来以后,一直在抓东西,追东西,追求种种的欲望,财色名利等等这些,但是这些不管是你喜欢的也好,不喜欢的也好,它都会无常变化的,都会破坏的,不可能久住,没可能停留,不可能保持得了。此定不久与我分离,你想要的也会分离,你不想要的也会分离。为什么要对这些无常之法去贪恋它呢,去追求它呢,为它所系缚呢。依这个无常作观察,所以闻思是我们止观的基础,非常重要。有的人他有烦恼来了,想这样,想那样,他没办法,他也不知道怎么调伏和对治。就堕在种种贪欲、嗔恚当中,戏论当中就堕落在这个地方。停留在这些染污心当中爬不出来。所以有的人讲,他很想静坐,但是杂念太多了,没有办法静下来修不了,他就是理不出头绪。如果他能依此类进行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观察,自己杂念多要什么杂念。是贪欲多?是嗔恚多?忧虑多?还是什么样的事情。如果他知道,能够审查,就可以像这里所说的,于欲过患作观察,于无常作观察,来调柔来对治。对治之后,这个心就不那么热恼了。不然这个心总是热在一个事情上,停不下来。这个时候,心就可以停下来。停下来之后,就可以转入安住分的实践,安住分的练习。 由是修习,能断贪等诸恶寻思。此如《修次中编》之意,于《声闻地》应当广知。 就是由这样的观察这些恶寻思就停下来了。《修次中编》里面有谈,在《瑜伽师地论》的《声闻地》有详细的论述。要更具体的知道,要广知的话,可以去参照读一读《声闻地》里面的内容,那这样的话就更加了解了。那么这个是六种成就奢摩他的资粮,如果我们这六事都具足的话,修止就不会是一个大的问题。外缘上具足呢,有充分的时间来修,内心来调善能够安住的去作意,去观察所缘相,拯救其心,不会被种种的杂念、分别妄想牵扯,牵来牵去的不得自在。 如是六法能摄正定, 就是这六法能够引摄,能够生起奢摩他,能够生起正定。 未生新生,生已不退,安住增长因缘宗要。尤以清净尸罗,观欲过患,住相顺处为其主要。 修定的人有这个六种资粮的话,没有定就能够生起定,所以,未生新生。生已不退。就如果有这样的资粮具足的话,这个定就不会有保障,不会退。你如果离开这样的因缘条件,或者离开心里面这些相应的想法,漂浮,就会退定,不能安住。如果是具足这些资粮能够安住能够不退。 而从这六个资粮来讲,‘安住增长因缘宗要’,就是说摄要的来讲,更集中的来讲,主要是三个方面。从自身方面来讲有二个方面。一方面是戒清静,另一方面是能够观欲过患,能够对治恶寻思。在种种散乱寻思当中,根本是有情贪欲心过患。贪著。有贪著就有排斥就有嗔恚,就有像不死寻思,国土寻思种种贪欲执著,都从欲为依的,从贪著开始的。如果不贪著心能够调善心就容易安住。 从内上来讲呢,戒心静,对治寻思。从外讲住相顺处。就是住在合宜修定的地方。为其主要。前面讲到了,说要有善友啊,地势贤善呢,处所贤善啊,没有凶猛野兽恶友等等这些条件。有些地方住处所贤善也包括不要有非人等。有些地方有非人干扰,你去了之后,他会伤害你,或者是来影响你,扰乱你,那你这样得定也是不容易的,所以一般来讲,如果这个地方已经成就过贤圣,又是寂静,现在没破坏,你要去修定呢,这样就更容易修起来。所以要住相顺处,摄其综要就是这三个部分。 善知识敦巴云: 敦巴是藏地的善知识。 “我等惟觉是教授过,专求教授。然定不生,是未安住资粮所致。” 就是指一般的人,有些人,他只是有这样的想法。我修定修不上去,肯定要这个老师没有把绝窍、秘诀告诉我,所以我现在还修不好。如果秘诀告诉我,我肯定就能够得定了。但是,其实呢,这个教授修定的方法诀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个固然重要,但是资粮不可缺少。他虽然有这个相应掌握了,知道修定的方法,知道如何修,知道如何静坐,。但是,然定不生。就是方法都对了可是仍然不能够生起定,不够得到定。那这当中有什么情况呢,就是说了,‘是未安住资粮所致’,资粮不够,没有得到资粮,他要有相应的资粮才能够生起来。就好像有种子一样的,有种子但是土地没有水,很干,没有水就不发芽。这个土地人湿润呢,要有养分呢,种子放到土壤里面才能够才能发芽,才能够成熟。 如果单一的只是有修止的方法,只是得到教授,而不能够,有种种条件的具足的话不容易的。像有的人心也比较容易调善,但是没有住在随顺处,事情太多,太纷杂了,连基础都找不好,基础都不能够建立起来,他怎么能够修得好呢。不可能说一修的人呢,就是说,能够在生活当中修,行住坐卧当中在用,这个是用不到的。一般真正能够行住坐卧也用得上力,生活当中也能够摄心于定,那已经是具备基础的人,具备善巧的人,他才能够做得到。才能够达到这种程度。初开始是不可能的,没有这个基础是不行的。 所以这里讲呢,不是老去追求方法对不对。方法一定要对,但是资粮也要有,不能总怀疑方法。 言资粮者,即前六法。 资粮就是前面所说的六法。 又前四度,即是第五静虑资粮。 就联系菩萨道的六度来讲,前四度是第五度的资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四度是第五度禅定的资粮。就是你做布施这样的福德聚违缘少,你这个身体也健康,没有人打扰,资具也丰足,这你也有布施有供养也结善知识缘,闻修善法,这样的话就是有善友,那你修的时候,就多得善利得到种种的利益,。这些资粮条件会帮助第五静虑。 《修次初编》云:“若能不著利等诸欲,善住尸罗,性忍众苦,勤发精进,速能引发正奢摩他。故《解深密经》等,亦说施等为后后因。” 这个是引《修次初编》里面所说的。就说如果你能布施,你能有施舍。你把东西布施出去,我们一般都是想把东西拿回来据为己有。那你通过布施的实践活动,会增长你的无贪善根。通过舍离的事情之后,贪著心会减少,所以布施‘能不著利等诸欲’,都能够舍出去,何况其它呢,那这个追求名利种种这些染著欲就会减轻,减弱,变得轻微。所以虽然是布施行为先,但是对于后面修禅定来讲就是一个相顺的事情。所以正入修定的时候,他心里就很安。 ‘善住尸罗’,那是第二度,戒度。就是他能够守戒清静,甚至于小小戒律牦牛而微。小小戒都能够很重视,那么行为举止就会能够得到安止,心里面很淡定。不会有过错生起来。 ‘性忍众苦’,是忍辱度。忍辱度能够遇报复的事情有慈悲心相对,安忍别人的怨害,对于自己修行精进的勤苦也能够忍受,环境上的种种苦能够忍受。 ‘勤发精进’,是精进度。就是孜孜以求之。只要有时间就修,只要没有事的时候,只要不睡觉的时候,不管成就多少,不管成就大小,就勤奋的在这个止上练习。 ‘速能引发正奢摩他’。就是有这些基础就能够很快引发奢摩他。所以《解深密经》也讲了,前前是后后因,前前引发后后。布施等等这些会引发奢摩他,会引发定。
本文档为【广论止观章第06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917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3KB
软件:Word
页数:16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4-03-25
浏览量: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