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笔记]增上生与决定胜

[笔记]增上生与决定胜

举报
开通vip

[笔记]增上生与决定胜[笔记]增上生与决定胜 增上生與決定勝 妙境法师 前言 今天的中國佛教,無論是美國、加拿大、香港、新加坡,或是台灣,佛教徒的人數比十年前增加很多,可見有善根的人還是不少~雖然現在是末法時代,但有善根的人多,是有得聖道的希望。但善根是過去的栽培,我們現在應該如何學習佛法呢,這個問題,不但是初來到佛教的人要知道,就是已經出了家、受了大戒的出家人,也要注意才對~我想就「增上生與決定勝」這個主題,表示我個人的想法,提供各位作參考。以下分成五個章節來談。 正文 甲一、學依根性別 【頌】:有情無量入佛法,根性有異學亦...

[笔记]增上生与决定胜
[笔记]增上生与决定胜 增上生與決定勝 妙境法师 前言 今天的中國佛教,無論是美國、加拿大、香港、新加坡,或是台灣,佛教徒的人數比十年前增加很多,可見有善根的人還是不少~雖然現在是末法時代,但有善根的人多,是有得聖道的希望。但善根是過去的栽培,我們現在應該如何學習佛法呢,這個問題,不但是初來到佛教的人要知道,就是已經出了家、受了大戒的出家人,也要注意才對~我想就「增上生與決定勝」這個主題,表示我個人的想法,提供各位作參考。以下分成五個章節來談。 正文 甲一、學依根性別 【頌】:有情無量入佛法,根性有異學亦別, 增上生與決定勝,如是二途一切攝。 「有情無量入佛法」:眾生是無量無邊的,,胎、卵、溼、化,欲界、色界、無色界,各式各樣的眾生非常多,但此處特別指已經相信佛法、入了佛教的人,叫作「有情無量」。「入」,就是相信的意思。如果對佛法沒有信仰,即使他能為人講經,也不算入佛法。尤其是現代知識高、經歷多的人,要他對某種思想建立信心,並不容易。一定要經過長時期的思惟觀察,肯定是真實不虛、有意義的,才願意相信。若有一點疑問,就不可能有信心。 「根性有異學亦別」:「根」,指的是過去世的栽培。在此生之前的生命中,曾在佛法中熏習過信、進、念、定、慧等善法',或南傳、或北傳,或顯、或密,或深、或淺,各式各樣的情形,而今生有繼續栽培的堪能,故名為根。「性」者,心也;就是現在的心情歡喜靜坐、歡喜持咒,或歡喜做種種功德等,這就叫作性。因為過去生的熏習與栽培不同,這一生表現出來的思想、學習佛法的樂欲等,也就有各種差異,故云「根性有異學亦別」。 「增上生與決定勝」:眾生根性差別雖多,大約可歸納為二。 一、「增上生」,非是指地上菩薩利益眾生,現種種殊勝身相而言,是指凡夫肯栽培順福分善,將來堪能感得天上或人中可愛的果報,是名增上生。既沒有成佛的意願,也不想作大菩薩、阿羅漢,就是希望身體健康無病、財富多、壽命長、智慧高、能力強,希望將來有特別好的父母眷屬……,為此目的而行布施、持戒,或者也能修定求生天上,叫他修學聖道,沒有興趣~希望現在好,將來還要更好,這就叫作增上生。 二、「決定勝」:決定勝利、永不失敗,就叫作決定勝。例如:漢高祖劉邦與楚霸王項羽作戰,劉邦敗多勝少、楚霸王勝多敗少,但這都不算數;後來,項羽烏江自刎、劉邦稱帝,最後勝利的才是勝利。這樣,勝利以後永久不再失敗,就叫作決定勝。學習聖道的人,聲聞種姓者於初果須陀洹以上,大乘菩薩證得無生法忍,從彼時以後,乃至成佛,決定不再退轉,故名「決定勝」。 增上生雖然亦有如意的地方,但是靠不住~即使滿了願,得到更好的來生,乃至當了皇帝,但是「天子一怒,流血千里」,權力大時,一糊塗就可能做惡事,再下一生,就到三惡道去了。如果生到天上去,天上的人不老、不病,欲樂境界非人間可比,但終究還是要死。 若功德特別大,死後也可能繼續生在天上,但是,終究有一天福報享盡,從天上來到人間,也還可能做錯事。又或許過去生的惡業成熟,直接從天上下墮三惡道,受極大苦。所以,只有修學聖道、入決定勝才是有保障的,永遠沒有危險。 「如是二途一切攝」:無量無邊的佛教徒裡,總括可分為歡喜增上生及歡喜決定勝這二類。但是,可能有從增上生轉變成決定勝的情形;也可能本來要修學聖道的,但又退到「增上生」。這二類佛教徒,因為意願不同,學習佛法的內容也就有差別。 甲二、增上世間道 三 乙一、布施 【頌】:一切眾生皆求樂,若無資具樂非有; 佛知眾具從施出,故佛先說布施論。 布施、持戒、修定等三,是歡喜增上生這一類根性眾生,學習佛法的次第。第一個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是布施。為何要布施,「一切眾生皆求樂」:不論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一切眾生都是希望安樂而不願意受苦。 「若無資具樂非有」:但是,安樂不是自然而有,要依賴適合的資具而有。什麼資具呢,要有充足的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令我們的生命能延續。冷氣、暖氣等,現代化的種種設備,讓我們的生活舒適、便利,心情愉快。所以,要靠種種如意的資具,才會出現快樂,若沒有這麼多的資緣,就無樂可言。 這些資具從何而來,「佛知眾具從施出,故佛先說布施論」:佛的大智慧為滿足眾生求樂的願望,告訴你一個好方法,就是布施,布施能令你得到滿意的資具。 各式各樣的資具中,最重要的是我們的生命體。拿眼睛來說,若注意觀察,會發現每個人的眼睛不同:有的有神、有威,有的就平平常常的,好像沒睡醒的樣子。眼睛特別有神,就是他以前做過特別的功德,或者幫助別人增長智慧,或者發心在佛前點燈,所得的果報就是眼睛特別好。又,有的人身體健康從不生病,但有的人則病痛不斷,常常要看醫生。什麼原因,佛法告訴我們,若有慈悲心愛護一切眾生,乃至微小生命亦不傷害,將來的身體就會健康。如果隨時起瞋心,以語言、行動傷害人,將來即多諸病痛。若時常說話像刀似的,讓人聽了心裡難受,那麼,將來你的心情也不會快樂。 布施,不只是財物的布施,還有法施及無畏施。能講佛法增長他人的智慧,隨時隨喜別人的功德,不嫉妒障礙,適時說一句令人歡喜的好話,不隨便發脾氣、擺臉色令他人畏懼恐怖,這都是布施。 若我們勸人受五戒而他不接受,這表示他可能有這種想法:「我要殺就殺,要盜就盜,要說謊話就說謊話……,我不要受約束~」你與這樣的人做朋友,恐怕時時要提防謹慎。如果一個人真心誠懇的受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說謊,你與他交往,能安心一點。若對週邊的人皆能作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作無畏施,將來到任何地方,周圍的人對你亦復如是。所以,若我們今生受持五戒圓滿,能生到天上去,而天上的人都非常的忠厚和平,不像人間的人多半靠不住。能多布施,無論是財施、法施、或無畏施,將來就會有很多如意的資具,得到增上生的快樂而減少苦惱。 乙二、持戒 【頌】:己所不欲勿施人,博愛眾生不行非, 善有善應不虛妄,故應受持清淨戒。 此頌說持戒。有的事情我們不可以做,為什麼呢,「己所不欲勿施人,博愛眾生不行非」:你所不歡喜的,也不要加於別人身上。人與人的關係,應該彼此尊重、愛護,不應互相傷害。當然,心平氣和時,誰也不會想傷害別人;但有利害衝突時,貪心、憤怒等各式各樣的因緣現前時,還是不應該這麼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夫子說的,但佛也有同樣的意思。別人傷害我,我痛苦;我傷害別人,別人也會痛苦。做傷害別人的事情,將來必有後患。小至一隻螞蟻、一隻狗、一條牛,你若傷害牠,牠雖然不會說話,但心中明白,將來有因緣時,牠就要報復的。所以,不要因一時的憤怒,而做出錯誤的事情,應該愛護一切人,乃至一切眾生。 「善有善應不虛妄」:不做傷害人的事,應該做好事;現在做好事,將來就會有好的果報,這是真實不虛的。《左傳》中有一個故事:晉國大夫魏顆之父魏武子有一名小妾。一次,魏武子生病了,即對他的兒子說:「必嫁是~」意思是我死了以後,就讓她改嫁。後來病情加重,又對魏顆說:「必以為殉~」就是我死後讓她殉葬之意。魏武子死後,魏顆認為他父親先前病不重時,所說的話有理智,後來病重了,說話不合道理,所以沒有令這個小後母陪葬,而讓她改嫁。 後來,魏顆和秦將杜回作戰而不敵,節節敗退。一日夜間打瞌睡,夢見一位老人對他說:「青草坡~青草坡~」醒來後,對他的弟弟說:「我夢見一位老人對我說:『青草坡~青草坡~』是什麼意思呢,」其弟說:「青草坡是城外的一個地方,我們打仗時,不妨往那個地方跑~」之後,又出城與杜回作戰幾回合, 敗往青草坡時,看見一位老人把青草結成一束束環扣,杜回的軍隊追來時,就被那些環扣困住,魏顆因而生擒杜回,打了勝仗。魏顆領軍回城慶祝,於夜間入睡時,又夢見那位老人。老人說:「我就是那個小妾的父親,你沒有把她殉葬,而讓她改嫁,所以我來替她報恩~」 在這個故事中看出二件事:第一、人死後生命並沒有中斷。這個故事發生在春秋時代,那時佛教尚未傳入中國,所以不能說這是佛教偽造的故事。第二、有的人作惡多端,現在卻享受榮華富貴;有的人做了很多好事,現在卻好像沒有善報。所以,有人就質疑善惡因果的真實性。但佛法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約三世因果說的。今生所受或福、或罪的果報,是過去生栽培的;而今生為善、為惡,將來必定會有報應,因為將來還會有生命來承擔以前種下的果報。 《論語》中,子路問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這個回答等於沒有答。孔子不說死後之事,等於是斷滅論。儒家歷史學者錢穆曾說過:「中國的孔孟之道,只說到現在世,不說過去、也不說未來。」《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此「餘」字何解,就是父母做了很多好事,由兒女來承受功德果報,所以是「餘」。這雖然也有鼓勵人行善的作用,但是在佛教的理論上說,這並不正確~所謂「自作自受」,沒有做善就不得善報,沒有做惡也不會得惡果。這是自己做事自己負責的意思。 有時,父親有某種病,兒子也有這種病,有人說這是遺傳,而佛法說這是「共業」,並非遺傳~這是過去世中,父親與兒子共同做過某種有過失的事,所以今生同得這樣的果報~其實父子或夫妻,都是有共業,若無共業,就不能成為父子,也不能做夫妻了。大家一起做功德,就共同受樂;共同做惡,也就共受苦果。 我曾在報紙上看過一篇文章,提到「南天王」的逸事。南天王就是陳濟棠,北洋政府時代在廣州作官,官運很好,不斷升遷。他有一個小太太,犯了一些事情令他不高興,就將她驅逐了。驅逐以後,陳濟棠的官運就一直往下降,很多事不如意。有人告訴他:「你得趕緊把你的小太太請回來才可以~」陳繼棠把他的小太太找回來以後,又繼續升官了。這就是共業~他們以前共同做過功德,現在要共同享受富貴,她若不在,富貴就不能來。這就是「善有善應不虛妄」的道理。 「故應受持清淨戒」:如上所述,持戒清淨、不做錯誤的事情,將來就不會有不如意的果報,能滿足求增上生的願望。所以,除了布施以外,還要持戒。如果我們常殺生,不但要到三惡道受苦,生到人間,還會有多病、短命等餘報。若偷盜,則得貧窮報,就算因為以前的功德得到富貴的果報,但如果曾偷盜過,這個富貴非常容易失掉。所以,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這些惡事都不能做~ 乙三、修定 【頌】:有情雖為欲所苦,願離貪欲者甚少; 若能發心修靜慮,得三昧樂欲苦滅。 增上生有二種:一、在欲界人天內,享受五欲等種種如意境界。二、得禪定上升色界、無色界天,這種人是離欲的。「有情雖為欲所苦,願離貪欲者甚少」:一切有情都有欲,也為欲所苦惱,但願意離欲的人卻很少。「若能發心修靜慮,得三昧樂欲苦滅」:少數人不願意有欲,願意放棄欲樂而專心修定。掌握到正確的方法後,努力修習,成功了就能斷除欲界的種種苦惱,得到初禪、二禪、三禪、 四禪,或無色界四空定,有非常殊勝的輕安樂,非欲界人天境界可比。 欲界天上的人不老、不病,衣食自然而有,不必去工作,整天享受殊勝的欲樂,但是壽命盡時,還有死亡的問題。人間的壽命如蜉蝣短暫,身體多諸病痛,年老時苦惱問題更多;又生活不易,要付出很多的勞力時間,才能得到衣食,很是辛苦。 成就禪定的人,多數樂住深山,不願與凡人共處。深山之中生活條件雖然不好,但是他只須少許飲食、衣物即可活命。禪定使他的身體四大調和、堪能性強,雖不能全無病痛,但能減少。雖在深山獨住,但因有三昧樂故,身心都是愉悅的。世間的名利、權位對他而言不值一顧,他的內心非常充實,厭惡世間之事,除非有大悲心,不然不會有意願再到人間,壽命盡了就生到色、無色界天。色界天人有清淨微妙的三昧樂,遠非欲樂所能比擬,他們的身體微妙而有光明,不老、不病,壽命又特別長。而無色界天人沒有色身之累,唯一念靈明之心安住在寂靜禪定中,壽命較色界天人更長,非非想天的壽命有八萬大劫。 學習布施、持戒、禪定三個方法,能滿足求增上生的願望,得到欲界人天的可愛果報,乃至色、無色界天的殊勝境界。但是這些眾生尚未超越世間無常變異的範圍,在佛法中這還是不圓滿的~ 甲三、決定出世間 乙一、總說聞思修 【頌】:若不發心修聖道,生死眾苦無能出, 聖道甚深復甚深,從聞思修為次第。 「若不發心修聖道,生死眾苦無能出」:不希求世間欲樂,也不希求世間三昧樂,唯願得涅槃樂。這種人即使在佛教徒中,也是少數~如果我們不深入學習佛法,不能明達世間是無常、苦、空、無我的,能於世間發起厭離心嗎,能建立修學聖道的意願嗎,三界生死流轉中,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這種種的苦,有解脫的可能嗎, 「聖道甚深復甚深,從聞思修為次第」:所謂「先有法住智,後有涅槃智」,修學聖道不能離開緣起法的觀察,而緣起義甚深,不是那麼容易理解的。因此,佛為我們指示了一條明明白白的道路,,聞、思、修,遵循著這個軌則,就能契入第一義諦。「聞」,就是聽聞佛法。聽人講解、開示,或自己閱讀經論,都可以說是聞。但若以《解深密經》的解釋,「聞慧」的境界是很高的,不是學了幾部經論、多少有些明白佛法就可以了,必須到通達佛法的程度,方可名為「聞慧具足」。 「思」,就是思惟。聽聞佛法以後,還要閑居靜處、專精思惟,這也不是簡單的事情。末法時代,學習佛法的人,多數停留在聞慧階段,未能進一步專精思惟,故不具足思慧,對於佛法的認識多數是膚淺的。在佛陀所教導的次第中,聞慧是基礎,但一定還要有思慧才行。譬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文字上的說明似乎不難,但若不經過內心一次又一次的專精思惟,即不能深入其義。若能先從文字上明白這個道理,然後在寂靜而無喧鬧的地方專精思惟,就能超越文字的理解,獲得更高的智慧,就是「思所成慧」。 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中國,在東北成立滿州國。那時有一個人大家都稱之為王善人,他沒有讀過書,在鄉村裡為人打工。他的特別之處,就是他若聽說某人有特別的優點,他就為此人無條件打工,然後注意觀察這個人一天之內如何說話、如何行動,任何有道理的話,王善人就不斷思惟,有人和他說話,他也聽而不聞(就是他的心專注一境,達到耳識不動的程度)。 後來,他開了智慧。若是村裡那家兄弟不和、或婆媳不和,他前去說一段話,就能把很多的糾紛解決了。後來,村裡的有錢人為他成立一個「道德會」,請他在那裡講道,我的叔叔、大嫂都曾到那裡聽他講道。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人,為什麼能有這樣高的智慧呢,原因就是他肯專精思惟~ 現代大學重視所謂的讀書方法,而「從聞思修為次第」,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讀書方法。釋尊的方法,不如大學的讀書方法嗎,從上面的故事看出來,王善人能有那樣高的智慧,講幾句話就把問題解決了,如果是一位大學教授,有沒有這個本事呢,從這裡看出來,思惟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 「修」:是得到禪定後,在定中修四念處,有了禪定為依止,思惟觀察強而有力,就能轉凡成聖、見第一義。聞與修中間有思,聞、思、修都要具足,如果不聞不思而只有修,那不是佛法,但有聞有思而不修,也很難得聖道。所以,由聞而思而修,才是最圓滿學習佛法的次第。
本文档为【[笔记]增上生与决定胜】,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6848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产制造
上传时间:2017-11-12
浏览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