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分群及谱系关系

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分群及谱系关系

举报
开通vip

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分群及谱系关系 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分群及谱系关系 唐 淼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长春,130012) 摘要摘要摘要摘要::::在夏代初期至战国中晚期约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存在着既相互 独立又保持某种联系的六个墓葬群,每个墓葬群具有自身发展的年代序列,各个墓葬群之间 又形成了复杂的谱系关系和分布格局,呈现出该地区青铜时代墓葬多元演进和此消彼长的发 展过程。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长白山地;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分群;谱系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中图分...

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分群及谱系关系
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分群及谱系关系 唐 淼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长春,130012) 摘要摘要摘要摘要::::在夏代初期至战国中晚期约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存在着既相互 独立又保持某种联系的六个墓葬群,每个墓葬群具有自身发展的年代序列,各个墓葬群之间 又形成了复杂的谱系关系和分布格局,呈现出该地区青铜时代墓葬多元演进和此消彼长的发 展过程。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长白山地;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分群;谱系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K871.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基金项目::::本文为 2012 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吉林大安汉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遗 址发掘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编号 12YJC78003)中期成果;吉林大学 2011 年基本科研业务费(哲学社会 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B 类)(编号:2009QG009)成果。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唐淼(1980 年出生),女,满族,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讲师。 本文所指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是以长白山脉及其余脉千山山脉为轴线的 中国东北东部地区的山地和丘陵地带。从现代行政区划的角度视之,该地区处于 北至黑龙江、吉林两省交界,东至中朝边境线,西以辽河为界,南部包括辽东半 岛在内的一个狭长的三角形地带。该地域山峦起伏,水源充沛,长白山山脉及其 余脉千山山脉贯穿南北,南部辽东半岛滨临黄、渤两海,东以鸭绿江、图们江为 界与朝鲜半岛毗邻,西部边缘为辽河冲积平缓地带,北有松花江、饮马河等水域 系统。从考古学文化区系的角度观之,该三角形地带南部的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 文化区几近相连;东部与西北朝鲜和东北朝鲜文化区接壤;西部紧邻辽河平原文 化区;北部与松嫩平原文化区交汇。 一一一一 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属于丘陵地区,青铜时期的墓葬很多比较零散,遗址 的材料发现较少,且多数墓葬和遗址出土的器物特征和组合差别很大,所以有必 要将两者互相参照,分开讨论。本文所探讨的考古学文化现象是墓葬,而不是包 含遗址在内的考古学文化,故而本文把分布于一定空间且随葬陶器具有相同文化 面貌的墓葬划为一群,群的文化主体是墓葬,分群的主要依据就是墓葬中所出的 陶器特征及随葬品的组合关系。 参照以上MATCH_ word word文档格式规范word作业纸小票打印word模板word简历模板免费word简历 _1715780680924_0,经过筛选,我们把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的墓葬划 分为 A、B、C、D、E、F六群,下面对每群墓葬分别讨论。 1. A 群墓葬 A 群墓葬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旅顺、大连地区。该地区西滨渤海, 东临黄海遥望朝鲜半岛,南距山东半岛仅一渤海海峡之隔,是史前时代三半岛文 化传播的交通要塞。到目前为止,已发表的属于该群墓葬的材料较少,且都为积 石墓,其出土遗物明显带有双砣子三期文化的特征。该群墓葬虽然分布范围较小, 但是由于其所处辽东半岛最南端,与山东半岛同时期的文化联系紧密且深受其影 响,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特征向北流布,直接影响到千山山地的 B 群墓葬,同时也成为 C群墓葬文化因素的源头之一。 具体地说,A群墓葬是包含在双砣子三期文化之中的遗存群。双砣子三期文 化的遗址材料较为丰富,尤其是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乡后牧城驿村北双砣子遗 址三叠层的发现,[1]为双砣子一、二、三期文化早晚关系及绝对年代的界定起到 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双砣子三期文化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基本能够达成统一,双砣子遗址上、 中、下三叠层的发现为旅大地区澄清了三种文化的早晚关系,并以双砣子三、二、 一期文化分别命名三个不同层位的遗存。这使得以往一些文化面貌相同的遗址和 墓葬可以随之加入到双砣子各期文化中来,建立起辽东半岛青铜时代最重要的文 化标尺,该标尺也为相邻地区同时期的考古遗存提供了年代依据。 对于双砣子三期文化的内涵目前学术界几无争议,其典型遗址包括双砣子上 层、大嘴子三期、尹家村一期等若干地点的文化遗存;墓葬材料比较有限,主要 发现有:大连旅顺口区于家砣头积石墓地 [2]、大连金州区土龙积石冢[3]、大连市 金州区王宝山积石墓[4]等。此类遗存的分布特点是范围小,密度大,迄今发现的 遗址材料大多集中于大连地区。墓葬类型为积石墓,多位于低矮的丘地上。墓葬 出土遗物呈现的总体特征为:陶器绝大多数为手制细砂灰褐陶,部分口沿经过慢 轮修整,个别器物有轮制现象。陶器表面以磨光为主,纹饰以细密的平行横弦纹 居多,也有许多刺点纹,还出现了竖行排列的附加堆纹,纹饰多施于器物口部或 肩部。器型以簋、罐、碗、豆、杯等为常见,簋类为大宗,折腹,圈足,口沿部 或施一周附加堆纹。罐类多为小底矮领鼓肩罐,高领的鼓肩壶(原报告称之为罐) 也占很大比例。另外,圈足折腹罐及高圈足折腹豆也是该群墓葬的重要器型。石 器中长方形扁平石斧、石锛、长方形无孔石刀、石镞、纺轮均有出现;青铜器均 为小件,见少量三角形铜镞、铜泡、鱼钩等;装饰品有石串珠和陶串珠。根据以 上特征,我们可以发现,于家砣头积石墓地、土龙子积石冢、大连市金州区王宝 山积石墓所出的遗物大致符合以上特征,与双砣子三期文化遗址中所出陶器类型 和器物组合具有很大共性,应该就是该文化的墓葬。虽然目前双砣子三期文化的 墓葬材料十分有限,但是鉴于本文是以墓葬为研究对象,我们把以于家砣头积石 墓地为代表的这几座积石墓地划分为 A 群,纳入到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这个 三角形区域中进行宏观研究。 2. B 群墓葬 B 群墓葬主要分布在太子河上游的本溪、新宾地区,地处千山山地的丘陵地 带,属长白山脉的东南延续山区,主要为喀斯特地貌,地上河流和地下暗河使得 该地区水源充沛。 B群最具有代表性的墓地是《马城子——太子河上游洞穴遗存》[5]报告发表 的七处青铜时代洞穴墓地,分别为张家堡 A洞、山城子 B、C洞、马城子 A、B、 C 洞、北甸 A洞,为了描述方便,以各洞的首写字母为墓地编号如下:ZA 洞、SB 洞、SC 洞、MA 洞、MB 洞、MC 洞、BA 洞,本文在介绍随葬品及墓葬年代讨论时, 统一采用该编号。还有一些零散的墓葬也可以划入到 B群的范畴:东升洞穴遗存 [6]、近边寺 A、B洞墓[7]、后沟村狐狸洞墓[8]、老虎洞墓[9]、南芬西山石棺墓群[10]、 程家村石棺墓、北台石棺墓、代家堡子石棺墓、孟家堡子石棺墓、丁家峪石棺墓、 蜂蜜砬子石棺墓、下石石棺墓、龙头山石棺墓、虎沟石棺墓、刘家哨石棺墓、小 孤家子石棺墓 6座、全堡石棺墓、[11]辽阳杏花村石棺墓[12]。 B群墓葬的形制包括洞穴墓和石棺墓。随葬品主要为陶器和石器。陶器为手 制,多采用泥条套接法,陶质较粗,含有细砂粒。陶色以红褐色为主,其次为灰 褐陶,晚期出现少量黑陶。陶器以素面为主,多叠唇,多耳,部分陶器口沿及肩 部施纹,纹饰大多为圆点形凹坑纹、附加堆纹、刻划纹等。器物群比较单一,陶 器以素面壶、罐、钵等为代表,也有陶纺轮;石器制作精致,棱角整齐,通体磨 光,主要器形有斧、凿、锛类器物,也见纺轮、石镞、长方形或梯形穿孔石刀等, 少数地点还发现了磨制石剑;装饰品普遍出现,主要有石珠、石坠、蚌坠、牙饰 及少量小型青铜饰品。B群器物组合简单并相对固定,土著性强,有鲜明的自身 文化的传统和广泛的影响力。 3. C 群墓葬 C 群墓葬主要分布在以本溪地区为中心,北上沈阳、抚顺、开原至辽源,西 至辽阳,东至丹东,南部包括辽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C群墓葬陶器的代表性器 物是一类横桥耳壶,此类壶的标志性特点就是横桥耳,钵口,腹部有贴耳和弦纹, 首先发现于辽东半岛南端新金双房石盖石棺墓中。以往一些研究者根据器物特征 来命名,称之为“弦纹壶”、“钵口壶”等。随着材料的丰富和研究的深入,一些 同类侈口弦纹壶或钵口素面壶就难以按此标准划入其中,这种命名方法是以往面 对有限的考古学资料做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的认识。横耳、弦纹、钵口这几大要 素限制了此类壶的内涵范畴,一些学者意识到这样命名已经不足以涵盖此类壶的 特征,故为了概括准确和描述方便,根据这种标志性器物首次发现的地点——新 金双房来命名这种陶壶,称之为“双房式陶壶”,[13]下文的叙述中也将采纳此种 命名。这种特征鲜明的双房式陶壶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专题讨论,讨论的内容主 要关于此类壶的分期、源流问题,而对于其所归属的考古学文化问题却一直模糊 不清。如何命名这类遗存,是界定该类遗存内涵需要讨论的问题之一。 对于该类遗存内涵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狭义的认识,这种认识 是以往研究的普遍性观点。对于不同地点出现的面貌相似却又有区别的遗存按发 现地分别划分类型,比如将“双房类型”、“上马石上层类型”[14]、“尹家村二期 文化”[15]、“老虎冲类型”并列起来,认为几者区别大于共性;二是广义的认识, 这种认识是近年来学者们研究深入的结果。认为几种杂乱的名称所代表的遗存其 实应该归属于同一种文化内涵,其区别应该是同一文化地域和时间的差异。 王巍将此类遗存称为“双房遗存”,[16]将其特点总结为:“陶器以壶、罐为主 的陶壶分为钵口和侈口,罐为筒形,腹微鼓,外叠厚唇,平底。”同时整合了“上 马石上层类型”、“老虎冲遗存”[17]、“祝家沟遗存”后,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以 新金双房 6号大石盖石棺墓、和上马石上层遗存为代表,年代约在西周时期;晚 期是以祝家沟石棺墓[18]为代表的遗存,而老虎冲遗存则是双房遗存向下辽河扩张 的遗存。 吴世恩明确使用了“双房文化”的概念,并且总结了双房文化的特征:“墓 葬型式主要为大石盖石棺墓和石棚墓,随葬品以短茎曲刃剑、扇面斧等铜器,碗 口形横桥耳壶、横桥耳罐等陶器最为常见,并喜用铸造铜器的石范来随葬。其分 布范围是以千山山地为中心,东至朝鲜大同江流域,北达辽河上游,西以浑河为 界,南抵辽东半岛最南端。”[19]但是没有将具体的遗存划入到双房文化的范畴。 赵宾福将此类遗存称之为“双房文化”[20],亦认为应该将“双房遗存”内涵 进行重新界定,同时对王巍的观点进行了修订和补充,认为“双房遗存”的年代、 分布和基本文化特征组合详细分析以后将此类遗存直接命名为“双房文化”。同 时认定,除了王巍文章中整合后的类别外,还有一些素面无耳壶、叠唇筒腹罐、 侈口鼓腹罐、侈口鋬耳罐等遗物的积石墓、土坑墓、房址等也应该划入到双房遗 存的范畴。 对此类遗存命名的整合体现了对该地区青铜时代文化认识深入的过程。由于 目前发现的墓葬材料比较零散,且面貌复杂,居址数量更是屈指可数,无法充分 地为墓葬材料作参考和佐证,导致多年以来对于该地区遗存的研究出现了类型多 样、难以统一的局面。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墓葬,故对此类遗存不作单独命名, 主要根据随葬品特征将墓葬划分为 C群,并讨论该群墓葬的文化内涵。 C群墓葬分布范围广泛,类型复杂,包含了积石墓、石棚墓、石棺墓、大石 盖墓、土坑墓等多种类型。从墓葬出土的随葬品的组合特征看,该群墓葬虽具有 自身特点,但接受了早期及同时期周边他类遗存的文化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地域 色彩。以本溪地区为界,可以分为南北两区。两区除都出双房式陶壶及圈足豆外, 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定的区域性差别,早期南区的陶器主要有双房式陶壶、叠 唇筒形罐、鼓腹罐、长颈壶等器类,北区主要为双房式陶壶、竖耳壶、横桥耳罐、 鋬耳钵、盲耳壶等器类,晚期两区不断融合,趋于统一。陶器均为手制,多夹砂 灰褐陶或红褐陶,火候较低,制作粗糙。陶器素面者居多,纹饰欠发达,其中平 行的刻划弦纹单一且固定,少数具有早期特征的平行折线纹和网格纹仍在延续。 陶器的横桥耳较为发达,贴耳的装饰普遍存在。石器主要包括以斧、锛、凿、石 刀、纺轮等;青铜器主要有青铜短剑、斧、矛、镞等,出现了少数明显高等级的 中型墓葬和大型墓葬,大件青铜制品及装饰品多出于此类墓葬中,普通墓葬青铜 器及装饰品均较少。部分墓葬出现了土著陶器与燕式陶器、明刀币、铁器共存的 现象。 综上,将各零散墓葬整合分析后,划入 C群的墓葬包括:本溪通江峪石棺墓、 观音阁石棺墓、沙窝石棺墓、望城岗子石棺墓、花房沟石棺墓、王沟玉岭石棺墓、 新立屯石棺墓、东沟石棺墓、南芬火车站土坑墓[21]、梁家村1号、2号石棺墓[22]、 上堡石棺墓[23],张家堡子墓[24]、刘家哨石棺墓[25]、凤城东山大石盖墓[26]、凤城 西山大石盖墓[27],凤城南山头古墓[28]、新宾老城石棺墓群[29]、新宾永陵色家石 棺墓[30]、新宾县城红山石棺墓 M8101、M8102,清原北三家公社李家堡大葫芦沟 石棺墓、夏家堡公社马家店石棺墓、清原县土口子中学石棺墓、湾甸子公社小错 草沟石棺墓、清原北三家公社李家堡耕地石棺墓[31],清原县门脸石棺墓[32]、清原县 斗虎屯镇白灰厂石棺墓、清原县夏家堡公社马家店石棺墓、清原县南口前乡康家 堡石棺墓群、新宾大四平乡马架子石棺墓、新宾县南杂木镇西山石棺墓、抚顺县 李家乡莲花堡石棺墓群、抚顺市顺城区塔峪乡土坑墓、抚顺市抚顺区碾盘乡茨沟 石棺墓、抚顺市大伙房水库 M1—M6,抚顺市大伙房北山坡 1 号墓[33]、抚顺县赵 家坟石棚墓[34]、抚顺河夹心石棚墓[35]、抚顺市前甸公社甲邦石棺墓[36]、开原建 材村石棺墓[37]、开原李家台石棺墓 M1、M2,铁岭树芽屯石棺墓[38]、铁岭九登山 石棺墓[39]、法库石砬子石棺墓群[40]、西丰和隆公社阜丰屯石棺墓、西丰和隆公 社忠厚屯石棺墓[41]、西丰金山屯石棺墓、西丰诚信村石棺墓、西丰消防队院内石 棺墓[42]、辽阳亮甲山土坑墓[43]、辽阳二道河子石棺墓群[44]、沈阳郑家洼子墓群 木棺木椁墓 M6512、土坑墓 M659、[45]沈阳郑家洼子土坑墓 M1、M2,[46]新金县碧 流河大石盖墓群[47]、新金碧流河核桃沟石棺墓[48]、新金王屯石棺墓M1—M3,[49] 新金双房石棺墓[50]、石棚墓[51],长海县上马石土坑墓群[52]、盖县伙家窝堡石棚墓 群[53]、瓦房店铧铜矿石棚墓[54]、旅顺后牧城驿楼上墓地、双砣子 M1、岗上墓地、 旅顺尹家村土坑石椁墓 M12、卧龙泉积石墓等。[55] 4. D 群墓葬 D 群墓葬的分布区与 C群墓葬分布区的北端相接壤,主要分布于第二松花江 流域,以吉林市为基点,辐射于长春、东丰、永吉、辽源、桦甸、蛟河、磐石、 舒兰等地区。对于该地区青铜文化遗存,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引起了中外学者 的注意。日本学者三上次男、藤田亮策等人在东北地区调查文化遗存时,发现了 吉林市郊“团山子”的一些石棺墓葬,并谓之箱型石棺墓。[56]国内学者也对吉林 市附近的相关遗存进行过报道。[57]1948—1956 年,经过四次发掘,西团山地点 的石棺墓群基本得到了完整的揭露,共清理墓葬 49 座。[58]1964 年《西团山石棺 墓发掘报告》发表,文章建议将与西团山遗址内涵相同的文化遗存命名为“西团 山文化”以后,“西团山文化”的命名就一直为学界所认同。本文在划分 D 群墓 葬时,根据各墓葬的文化面貌的一致性,将西团山文化的墓葬材料作为主体,加 入部分零散材料,共同进行年代讨论。 D群墓葬绝大多数为石棺墓,包括还有个别的土坑墓和瓮棺墓。墓内随葬器 物有陶器、石器和青铜器。陶器以横桥耳壶、竖桥耳壶、横桥耳罐、钵、碗为大 宗,还有少量的鼎、盅、纺轮、网坠等;石器以半月形双孔石刀为代表器形,还 有斧、锛、凿、镞、矛、砺石等,石质装饰品如白石管量多且流行;青铜器发现 数量不多,有少量的青铜短剑、尺柄刀(削刀)、斧、镞、矛及铜泡、铜扣等小 件装饰品。D群陶器土著性很强,素面,均为手制,多夹砂陶。 D群经正式清理的墓葬主要包括:西丰小育英屯石棺墓[59]、新宾老城石棺墓 群[60]、吉林西团山石棺墓地[61]、骚达沟石棺墓地[62]、猴石山遗址石棺墓[63]、长 蛇山遗址石棺墓[64]、狼头山石棺墓地[65]、泡子沿前山[66]、土城子石棺墓地[67]、 两半山遗址石棺墓[68],永吉星星哨石棺墓地[69]、旺起屯石棺墓[70],口前蓝旗小 团山、口前红旗东梁岗石棺墓地,[71]磐石小西山石棺墓[72]、汶水后山石棺墓[73], 双阳万宝山石棺墓[74]、双阳太平公社石棺墓[75]、东丰狼洞山[76]、桦甸二道甸子石 棺墓[77]等。 5. E 群墓葬 E 群墓葬的分布范围主要是长白山右翼图们江流域的延吉、图们、珲春、汪 清等地。属于 D 群的墓葬材料主要有:延吉小营子墓地 [78]、金谷墓地[79]、新龙 墓地[80],汪清金城墓地[81]、百草沟墓地[82]、新华闾墓地[83],图们石砚墓地[84]、 珲春新兴洞墓地[85]、珲春迎花南山墓葬[86]、北山墓地[87]、和龙兴城瓮棺墓[88]等。 E群的墓葬类型以封石墓为主,另外还有少量土坑墓、型石棺墓和瓮棺墓。 墓葬的陶器种类主要为直腹筒形罐、斜腹平底罐、大平底钵、假圈足碗及圈足豆 等。陶器以红褐色和黑褐色为大宗,多为手制,少有纹饰。器物造型简单,口沿 多为直口或微向外弧,不见横桥耳器,除极少量小环耳罐外,无耳器和乳突耳器 各居一半,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圈足器。墓葬中石器大量存在,主要包括斧、锛、 镞、矛、刀、环状石器等。其中磨制石镞数量最多,有柳叶形和锥形等,还存在 一定数量的打制石镞;石刀有为长方形单孔或长条形无孔两种形制;石器中较有 特点的是环状石器和花冠状石器,几乎每个墓地都有少量存在。骨器在该群墓葬 中特点鲜明,雕刻骨管和雕刻骨板为他群所不见,在骨管或骨板上钻孔,刻划网 格纹饰,似为装饰之用,也可能有特殊意义。青铜器十分稀有,均为小件青铜器, 仅见铜泡、铜扣、铜环等饰件若干。墓葬内还存在一定比例的装饰品,主要包括 牙饰、贝饰、石管、骨管等。E群典型器物列举见图五。 6. F 群墓葬 在长白山西翼东辽河北岸的丘陵地带,分布着一些明显区别于同时期相邻地 区的青铜时代墓葬遗存,由于目前发表材料有限,该类遗存的文化内涵尚不十分 明朗。但此类遗存具有自身的特点,在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这一范围内的青铜 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仍有必要作简要的讨论。这些遗存主要包括:桦甸西荒山 屯墓[89]、公主岭猴石墓[90]、九台石垃山墓地[91]、辽源高古墓地[92]、东丰赵秋沟 墓地、大阳东山墓、大阳林场墓、大阳遗址墓、大阳龙头山墓、大阳三里北山墓、 杜家沟墓、驼腰村墓、[93]舒兰黄鱼圈 M1[94]等。 F 群墓葬类型以大石盖墓为主,另外还有少量石棺墓。此类遗存多分布于 山丘的顶部或山腰平地处,均为长方形竖穴,多深穴。墓内人骨较多,可辨识者 多为多次火葬。部分墓底边缘有木框,可能是为了火葬更加彻底,也反映出墓内 焚骨的葬式特点。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陶器陶质粗糙,以夹砂灰褐陶、夹砂红 褐陶为主。陶器实用器占少数,器形大多较小,手工捏制,应属明器,主要包括 大口溜肩罐、矮领折腹罐、直领罐、长颈壶、直领壶、斜腹杯、碗等。陶器基本 不见纹饰,多数陶罐肩、腹部饰瘤状小耳或鋬耳,杯、碗亦有之。墓葬中不乏青 铜器的存在,包括青铜短剑、铜镜、刀、斧、镞、装饰品等;石器较少,包括双 孔石刀、石斧、穿孔砾石、装饰性石管等,其中穿孔砾石为他群所不见;个别墓 葬发现铁刀、铁锛等实用铁器。 二二二二 A、B、C、D、E、F 六群墓葬的分期及年代讨论已作过讨论[95],划分出长白 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的六个年代序列,各序列之间的年达跨度及时间 刻度均有不同。另外,双砣子一、二期文化的墓葬在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亦有 分布,由于材料所限,其时间刻度尚无法细化。为完整地呈现出该地区青铜时代 墓葬的年代框架,本文将此两种文化的墓葬共同纳入到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 铜时代墓葬的编年体系中,并进一步分析各群墓葬之间的谱系关系。 1.各群墓葬的编年序列与阶段划分 通过对 A、B、C、D、E、F 六群墓葬分期与年代的比较,长白山地及其延伸 地带青铜时代墓葬的时间刻度及对应关系已近明了,现将各群墓葬及双砣子一、 二期文化墓葬的年代框架整合如下表: 阶 段 年 代 双 砣 子 一 期 双 砣 子 二 期 A 群 B 群 C 群 D 群 E 群 F 群 一 夏 早 ■ 中 ▲晚 一 期 商 早 中 一期 二 期晚 二期 二 西 周 早 三期 一 期 一 期 一 期 中 四期 晚 二 期 二 期春 秋 早 晚 三 期三 战 国 三期 二期 F群 注:■代表将军山、老铁山、四平山积石墓等双砣子一期文化墓葬。 ▲代表上马石瓮棺墓、单坨子土坑墓等双砣子二期文化墓葬。 由上表可见,双砣子一期文化的墓葬年代最早;B群一期晚于双砣子二期墓 葬出现,下限与之相当;处于商代的 A群年代与 B群二期大致相当;B群三、四 期年代与 C、D群的一期年代同时;C群一、二期与 E群一期同时;C群二、三期 与 D群二、三期基本相当;C群三期与 E群二期及 F群同时。根据各群墓葬的分 期与年代刻度可以将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划分为三大阶段:第一 阶段为夏商时期;第二阶段为西周至春秋时期;第三阶段为战国时期。第一阶段 包括将军山、老铁山、四平山积石墓,上马石瓮棺墓、单坨子土坑墓,A群一、 二期,B 群一、二期墓葬遗存。第二阶段包括 B 群三、四期,C 群一、二期,D 群一、二期及三期早段和 E群一期墓葬遗存。第三阶段包括 C群三期、D群三期 晚段、E群二期及 F群的墓葬遗存。 2.谱系关系 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的A、B、C、D、E、F六群墓葬,在青铜时代 的发展进程中或紧密传承,或相互影响,或并行发展,形成了复杂的谱系关系。 A群与 B 群 在上文所划分的六群墓葬中,B 群出现的年代最早,于夏代晚 期就开始出现;至商代中期时, B群进入二期,A群墓葬开始出现,二者并行发 展;B 群二期结束时,A 群墓葬也已进入尾声。B 群墓葬的土著性成分很明显, 从纹饰风格来看,早期的陶器口沿处经常出现具有新石器时代特征的圆点凹窝附 加堆纹、平行刻划纹,叠唇的筒形罐口沿也经常出现,这些纹饰和残片在马城子 B洞下层和北甸 A洞下层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中均能找到祖型,虽然洞穴墓的上下 两层年代差距尚不甚清楚,但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的风格已经很明显地传承至青铜 时代,这种新石器时代的遗风并没有在洞穴墓的发展中成为主流,仅器物口沿的 叠唇风格仍一直保留。 B群早期的直领陶罐颈部和腹部所饰的凸棱形附加堆纹并非其原有的土著因 素,而是明显受到双砣子二期文化影响的施纹风格,且这种凸棱形附加堆纹也并 未在该群陶器中始终沿用,至第二期时就已近乎消退。B群一期还出现了成组平 行的刻划弦纹(如 ZAM45:6),器身的刻划线整齐笔直,此种纹饰在一期极为少 见,可能为受到双砣子二期文化中轮制陶器的平行弦纹影响所形成的手制施纹方 法。A群器物出现的成组平行横弦纹亦线条笔直,似对同地区双砣子二期文化中 带有岳石文化因素的成组平行弦纹或浅凸棱纹的模仿,这种模仿首先发生于 B群 一期,而后又在 A群墓葬中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的运用。 B群二期墓葬中也出现了一些 A 群陶器的因素,B群二期出现的 2 件折腹罐 与 A群典型的折腹罐十分相近,明显是受到了 A群陶器风格的影响。B群贯穿始 终的是大量的素面斜颈壶、横桥耳罐和钵、碗等器物,此类器物应为其本身固有 的土著文化因素,但此类因素对于 A群的影响却很难见到。此时期 A群自身经历 了由一期到二期的转变,二期出现了带有半月形贴耳与平行刻划弦纹组合的钵口 壶 M40:1,虽然仅为少数,但是特征十分鲜明。此种钵口弦纹带半月形贴耳的陶 壶(如 SCM2:2)在 B 群三期时开始少量出现,似为对 A 群二期曲颈钵口壶(如 M40:1)的继承,只是钵口的大小和贴耳的位置有了调整,弦纹更加随意,不甚 整齐,整体器物的造型更加规范。 虽然 A群出现的年代较 B群略晚,但其文化因素在一定时期内对 B群产生了 影响,这种影响对于 B群自身陶器的演变并未起到主导作用,却成为了 C群陶器 文化因素存续的原动力。 A、B 群与 C 群 B群文化特征从三期开始稳定,具有早期特征的深腹罐等器 形消失,横桥耳罐发达,壶类增多,陶器风格明显趋于统一,壶、罐、钵组合具 有自身特色。B 群进入三期时,C 群墓葬也已开始出现,与之并行发展。C 群墓 葬的很多器物都继承了 A群和 B群二期的文化因素,如钵口和圈足等造型特点均 存在于 A群晚期的陶器之中,C群的半月形贴耳、横弦纹、弦纹间夹平行折线纹 和带状网格纹等诸多元素都能在 A 群中都能找到源头。B 群的横桥耳特征在 C 群得到了最广泛的继承,筒形罐的叠唇风格在 C群的代表性器物中也有所体现, B 群的竖桥耳壶亦被 C群继承发展。由此可见, A、B两群陶器对于 C 群文化内 涵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应为 C群陶器的两个源头,二者最鲜明的器物特征被 C群继承并整合为新的器形,使 C群得以延续发展并迅速扩张。 B群与 C、D群 在 B群三期和 C群一期出现的同时,D群一期亦同时出现, D 群一期则明显继承了的 B群二期陶器的横桥耳特征,除横桥耳罐和钵外,还形 成了具有自身风格的横桥耳壶。D群的器物组合与 B群大致相同,均为壶、罐、 钵、碗、杯等,这些器物的形制和组合特征体现了 D群对 B群文化内涵的纵向继 承关系。在 C群一期与 D群二期并行发展的过程中,C群对于 D群的影响亦有迹 可循,如 D群早期出现的带半月形贴耳的陶壶(如东梁岗 04IM1:1)就是 C群早 期文化横向传播的产物,而 D群出现的长腹的竖桥耳壶亦于 C群所见。B群对于 D群文化特征的传播有两种途径,一种为直接纵向传播,另一种是通过 C群间接 横向传播,比较之下,B群较 C群对 D群产生了更为深入的影响。 B群发展至四期时已渐衰落,器类简单,钵类明显减少,多为壶、罐或壶、 碗的组合,B群的消亡之际,C群、D群均进入二期阶段。B群的逐渐衰落是伴随 着 C、D 群的兴盛而发生的,B 群二期以后一部分人群已经迁移北上,在吉长地 区发展为 D群并稳定下来,B群原住地的少数人群势单力薄,面对 C群势力范围 的扩张丧失了对抗的能力,最终消亡。D群的墓葬分布集中,人群规模迅速扩大, 并由 B群的家族性墓地演变成庞大的氏族性公共墓地,这种稳固的氏族性结构为 C群所少见。与 D 群相比,C 群墓葬分布广泛,陶器的器形多样,各种类型的墓 葬同时并存,文化面貌较为复杂。C群的兼收并蓄和 D群的高度统一使得二者对 立并行,直至战国晚期期,C 群逐渐被燕文化融合并取代,D群也渐行分裂,部 分传统因素如被夫余文化继承和保留,原有的模式已不复存在。 D群与 E、F 群 E群的一期的陶器面貌较为单一,D群进入三期以后,其文 化因素传播至 E群,E群二期带小鋬耳的陶器可能是受到 D群的影响而形成的制 作风格,另有乳突耳的陶器应为在小鋬耳的基础上演变而成。F群器物面貌复杂, 接受 D群影响的因素主要见于鋬耳杯。F群中亦存在乳突型耳和直腹陶器,应是 受到 E群影响的结果。F群分布于 D群的边缘地带,有若干地点出现于 D群和 E 群的交界地带,虽然 D群和 E群之间有长白山相隔,但二者还是出现了细微的文 化交流。F群的形成与 D、E两群的碰撞应有关系。F群的活动范围不固定,从墓 葬所出青铜器和铁器的形制可以推断其辽西地区的交流甚多,应为战国时期长白 山地的边缘地带先行发展的一小部分人群,该群部分文化因素成为了夫余文化的 组成部分。各墓葬群之间谱系关系示意图见下图: 各群墓葬谱系关系示意图 三 综上所述,在夏代初期至战国中晚期约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长白山地及其延 伸地带存在着既相互独立又保持某种联系的六个墓葬群,每个墓葬群具有自身发 展的年代序列,各个墓葬群之间又形成了复杂的谱系关系和分布格局,呈现出该 地区青铜时代墓葬多元演进和此消彼长的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和研究[R].北京:科学出版 社,1996. [2]旅顺博物馆等.大连于家村砣头积石墓地[J].文物,1983(9). [3]a.华玉冰等.辽宁大连市土龙积石墓地 1号积石冢[J].考古,1996(3). b.吴青云.大连土龙积石冢[J].大连文物,总第二十八期,2008. c.吴青云.辽宁大连市土龙子青铜时代积石冢群的发掘[J].考古,2008(9). [4]王冰,万庆.辽宁大连市王宝山积石墓试掘简报[J].考古,1996(3). [5]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本溪市博物馆.马城子——太子河上游洞穴遗存[R].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6]抚顺市博物馆等.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东升洞穴古文化遗存发掘整理报告[J].北方文物,2002(1). [7]高美璇.本溪县近边寺石器时代洞穴遗址[Z].中国考古学年鉴,1988. [8]高美璇.本溪县后沟村狐狸洞墓地[Z].中国考古学年鉴,1994. [9]高美璇.本溪老虎洞青铜时代洞穴墓地[Z].中国考古学年鉴 1993. [10]万欣,梁志龙,马毅.本溪南芬西山石棺墓[A].辽宁考古文集[C].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11]梁志龙.辽宁本溪多年发现的石棺墓及其遗物[J].北方文物,2003(1). [12]梁振晶.辽阳杏花村青铜时代石棺墓[J].辽海文物学刊,1996(1). [13]朱永刚.试论辽东地区双房式陶壶研究[J].华夏考古,2008(2). [14]辽宁省博物馆等.长海县广鹿岛大长山岛贝丘遗址[J].考古学报,1981(1).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和研究[R].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16]王巍.双房遗存研究[A].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7]曲瑞琦.沈阳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A].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成立大会会刊[C].1981,沈阳. [18]佟达,张正岩.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石棺墓[J].考古,1989(2). [19]吴世恩.关于双房文化的两个问题[J].北方文物,2004(2). [20]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1]梁志龙.辽宁本溪多年发现的石棺墓及其遗物[J].北方文物,2003(1). [22]魏海波.本溪梁家出土青铜短剑和双钮铜镜[J].辽宁文物,1984(2). [23]魏海波,梁志龙.辽宁本溪县上堡青铜短剑墓[J].文物,1998(6). [24]齐俊.本溪地区发现青铜短剑墓[J].辽海文物学刊,1994(2). [25]梁志龙.辽宁本溪刘家哨发现青铜短剑墓[J].考古,1992(4). [26]a.徐玉林,崔玉宽.凤城东山大石盖墓发掘简报[J].辽海文物学刊,1990(2). b.崔玉宽.凤城东山、西山大石盖墓 1992 年发掘简报[J].辽海文物学刊,1997(2). [27]崔玉宽.凤城东山、西山大石盖墓 1992 年发掘简报[J].辽海文物学刊,1997(2). [28]崔玉宽.凤城县南山头古墓调查[J].辽海文物学刊,1987(2). [29]李继群,王维臣,赵维和.新宾老城石棺墓发掘报告[J].辽海文物学刊,1993(2). [30]张波.新宾县永陵公社色家发现石棺墓[J].辽宁文物,1984(6). [31]清原县文化局等.辽宁清原县近年发现的一批石棺墓[J].考古,1982(2). [32]清原县文化局.辽宁清原县门脸石棺墓[J].考古,1981(2). [33]佟达,张正岩.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石棺墓[J].考古,1989(2). [34]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赵家坟石棚发掘简报[J].北方文物,2007(2). [35]a.熊增珑.辽宁发现一处石棚墓地[N].中国文物报,2006-8-30 第二版. b.熊增珑.抚顺河夹心石棚与石板墓地[Z].中国考古学年鉴,2006. [36]徐家国.辽宁抚顺市甲帮发现石棺墓[J].文物,1983(5). [37]许志国.辽宁开原建材村石棺墓群[J].博物馆研究,2000(3). [38]辽宁铁岭地区文物组.辽北地区原始文化遗址调查[J].考古,1981(2). [39]王奇.辽宁铁岭市清河区九登山发现两座石棺墓[J].博物馆研究,2001(2). [40]许志国,庄艳杰,魏春光.法库石砬子遗址及石棺墓调查[J].辽海文物学刊,1993(1). [41]裴跃军.西丰和隆的两座石棺墓[J].辽海文物学刊,1986(1). [42]辽宁省西丰县文物管理所.辽宁西丰县新发现的几座石棺墓[J].考古,1995(2). [43]孙守道,徐秉琨.辽宁寺儿堡等地青铜短剑与大伙房石棺墓[J].考古,1964(6). [44]辽阳市文物管理所.辽阳二道河子石棺墓[J].考古,1977(5). [45]沈阳故宫博物馆等.沈阳郑家洼子的两座青铜时代墓葬[J].考古学报,1975(1). [4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东北考古队.沈阳肇工街和郑家洼子遗址的发掘[J].考古,1989(10). [47]旅顺博物馆.辽宁大连新金县碧流河大石盖墓[J].考古,1984(8). [48]杨荣昌.辽东地区青铜时代石棺墓葬及相关问题研究[J].北方文物,2007(1). [49]刘俊勇,戴廷德.辽宁新金县王屯石棺墓[J].北方文物,1988(3). [50]a.许明纲,许玉林.新金双房石棚和石盖石棺墓[J].辽宁文物,1980(1). b.许明纲,许玉林.辽宁新金县双房石盖石棺墓[J].考古,1983(4). [51]a.许明纲、许玉林.新金双房石棚和石盖石棺墓[J].辽宁文物,1980(1). b.【日】田村晃一著.蔡凤书 译.辽东石棚考[J].历史与考古信息·东北亚,2003(2). [52]旅顺博物馆.辽宁长海县上马石青铜时代墓葬[J].考古,1982(6). [53]许玉林.辽宁盖县伙家窝堡石棚发掘简报[J].考古,1993(9). [54]【日】三上次男.满洲コオケル支石墓,在リ方[J].考古学杂志,38 卷 4 号. [5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和研究[R].北京:科学出版 社,1996. [56]a.三上次男.满鲜原始坟墓的の研究[M],第二编满鲜地方にあけり为箱型石棺墓の研究[M]. b.三上次男.满洲国吉林团山子遗址[J].人类学杂志,54 卷 6 号. [57]李文信.吉林市附近之史迹和遗物[J].历史与考古,第一号,1946. [58]a.杨公骥.西团山史前文化遗址初步发掘报告[N].东北日报,1949-2-11. b.李洵.1948、1949 年西团山发掘记录整理[A].录于佟柱臣编.西团山考古报告集, 江城文物丛刊(第一辑)[C],1987 年. c.东北考古发掘团.吉林西团山石棺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4(1).报告原稿未公开发表的部分后 由董学增先生摘录整理,题名为一九五零年西团山发掘报告资料摘录[A],发表于佟柱臣编西团山考 古报告集,江城文物丛刊(第一辑)[C],1987. d.吉林大学历史系文物陈列室.吉林西团山子石棺墓发掘记[J].考古,1960(4). [59]铁岭市博物馆,西丰县文物管理所.西丰钓鱼乡小育英屯石棺墓清理报告[J].博物馆研究,2004(2). [60]李继群,王维臣,赵维和.新宾老城石棺墓发掘报告[J].辽海文物学刊,1993(2). [61]a.杨公骥.西团山史前文化遗址初步发掘报告[N].东北日报,1949-2-11. b.李洵.1948、1949 年西团山发掘记录整理[A],录于佟柱臣编西团山考古报告集,江城文博丛刊(第一 辑)[C],1987 年. c.佟柱臣.一九五〇年西团山发掘报告资料摘录[A],西团山考古报告集,江城文博丛刊(第一辑) [A],1987. d.东北考古发掘团.吉林西团山石棺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4(1). e.吉林大学历史系文物陈列室.吉林西团山子石棺墓发掘记[J].考古,1960(4). [62]a.段一平,李莲,徐光辉.吉林市骚达沟石棺墓整理报告[J].考古,1985(10). b.吉林省博物馆等.吉林市骚达沟山顶大棺整理报告[J].考古,1985(10). [63]a.吉林地区考古短训班.吉林猴石山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0(2). b.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吉林市猴石山遗址第二次发掘[J].考古学报,1993(3). [64]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吉林长蛇山遗址的发掘[J].考古,1980(2). [65]吉林市博物馆.吉林市郊二道水库狼头山石棺墓地发掘简报[J].北方文物,1989(4). [66]吉林市博物馆.吉林市泡子沿前山遗址和墓葬[J].考古,1985(6). [67]康家兴.吉林江北土城子附近古文化遗址及石棺墓[J].考古通讯,1955 年创刊号. [68]a.康家兴.吉林两半山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J].考古通讯,1955(4).张忠培.吉林两 半山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1964(1). [69]a.吉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永吉星星哨水库石棺墓及遗址调查[J].考古,1978(3). b.吉林市博物馆等.吉林永吉星星哨石棺墓第三次发掘[A].考古学集刊(三)[C],1983. [70]刘法祥.吉林省永吉旺起屯新石器时代石棺墓发掘简报[J].考古,1960(7). [71]吉林市博物馆.吉林口前蓝旗小团山、红旗东梁岗石棺墓清理简报[J].文物,1983(9). [72]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吉林磐石吉昌小西山石棺墓[J].考古,1984(1). [73]张志立、王洪峰.磐石县汶水后山石棺墓清理简报[A].西团山文化考古报告集,《江城文 博丛刊》(第二辑)[C],1992. [74]许彦文.吉林双阳万宝山石棺墓[J].黑龙江文物丛刊,1984(3). [75]刘景文.双阳考古调查记[J].博物馆研究,1982 年创刊号. [76]唐洪源.吉林省东丰县狼洞山石棺墓调查与清理[J].北方文物,1999(1). [77]康家兴.吉林省桦甸二道甸子发现石棺墓[J].考古通讯,1956(5). [78]【日】藤田亮策.延吉小营子遗迹调查报告[A].满洲国古迹古物调查报告(第五编)[R], 满洲国文教部,康德十年(1942 年). [79]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延吉德新金谷古墓葬清理简报[J].东北考古与历史,1982(1). [80]侯莉闽.吉林延边新龙青铜墓葬及对该遗存的认识[J].北方文物,1994(3). [81]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汪清金城古墓葬发掘简报[J].考古,1986(2). [82]a.王亚洲.吉林汪清县百草沟古墓葬发掘[J].考古,1961(8). b.汪清县文物志[Z].1983 年 10 月. [83]材料出自汪清县文物志[Z].1983 年 10 月. [84]侯莉闽,朴润武.吉林省图们石岘原始社会墓地的调查与清理[J].博物馆研究,1995(2). [85]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吉林珲春新兴洞墓地发掘报告[J].北方文物,1992(1). [86]吉林省图珲铁路考古发掘队.吉林珲春迎花南山遗址、墓葬发掘[J].考古,1993(8). [87]图珲铁路考古发掘队.吉林珲春市河西北山墓地发掘[J].考古,1994(5). [88]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和龙兴城——新石器及青铜时代遗址发掘报告[R].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89]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吉林市博物馆.吉林桦甸西荒山屯青铜短剑墓[J].东北考古与历史,1982(1). [90]武保中.吉林公主岭猴石古墓[J].北方文物,1989(4). [91]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九台市石砬山、关马山西团山文化墓地[J].考古,1991(4). [92]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省辽源市高古村石棺墓发掘简报[J].考古,1993(6). [93]金旭东.1987 年吉林东丰南部盖石墓调查与清理[J].辽海文物学刊,1991(2). [94]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吉林舒兰黄鱼圈珠山遗址清理简报[J].考古,1985(4). [95]唐淼.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9. TheTheTheThe CCCClusterlusterlusterluster andandandand CCCCenealogyenealogyenealogyenealogy RRRRelationshipelationshipelationshipelationship ofofofof thethethethe BBBBronzeronzeronzeronze ageageageage tombstombstombstombs inininin CCCChangbaihangbaihangbaihangbai MMMMountainsountainsountainsountains andandandand theirtheirtheirtheir extendingextendingextendingextending zoneszoneszoneszones TangMiao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Frontier Archaeology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130012) AbstractAbstractAbstractAbstract::::During about 2000 years from early Xia Dynasty to middle-late warring states,six groups of tombs that were both isolated and related each other existed in Changbai Mountains and their extending zones. Each group of tombs had its own developing chronoseque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kept a complicated genealogy relationship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with each other. These tombs presented a developing process of multiple evolution and waxing - waning of the tombs in the Bronze age in this area. KeywordsKeywordsKeywordsKeywords::::Changbai Mountains;Extending Zone;Bronze Age;Tombs;Cluster;Genealogy
本文档为【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分群及谱系关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8374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76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3
分类:
上传时间:2014-04-07
浏览量: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