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班主任工作培训班学习材料汇编

班主任工作培训班学习材料汇编

举报
开通vip

班主任工作培训班学习材料汇编班主任工作培训班学习材料汇编目录1、班主任工作的心理学策略…………………………………………22、谈教育心理学理论对班主任工作的启示…………………………113...

班主任工作培训班学习材料汇编
班主任工作培训班学习材料汇编目录1、班主任工作的心理学策略…………………………………………22、谈教育心理学理论对班主任工作的启示…………………………113、心理学指导下的“学生观”………………………………………134、班主任应有的学生观………………………………………………145、以爱感人以情动人………………………………………………166、班主任应首抓学风建设……………………………………………187、辩证地看待班主任工作中的“严”、“勤”、“爱”…………208、班主任道德修养的三个“着力点”………………………………239、德育工作要有效,坚持“十性”很重要…………………………2410、班主任的威信是怎样失去的?……………………………………2711、班主任工作应注意的18个细节……………………………………2912、班主任可以不为的几件事…………………………………………3013、送给班主任的十则寓言故事………………………………………3114、新时期班主任忌语…………………………………………………3715、学生思想工作八忌…………………………………………………3816、每天让学生自问的九个问题………………………………………39班主任工作的心理学策略教师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它的育人性,即它是以育人为根本宗旨的职业。它的工作对象是生动、变化着的学生个体。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把未成年人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有鲜明个性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付出极大的爱心、耐心和钻研精神,科学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一、科学地了解和认识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的主要教师,是负责组织、教育、管理班级学生,引导、帮助、促进班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责任人。这些工作只有在了解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时才可能圆满完成。中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班主任老师面对的是多样的学生,既有阶段性发展的共性特点,又有各种原因造成的个性特点,这就要求教师既要了解自己所教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又要考虑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1.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是开展班主任工作的基础。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具有不同的特点,要充分了解这些特点,才能避免用成人的心理来推测学生的心理,避免提出不符合学生特点的要求。学生的心理发展都具有脑与认知的基础。儿童期的脑还在发育中,很多方面如控制和执行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善,很多认知能力都与成人不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考虑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的脑还没有发育成熟,兴奋和抑制系统还不够协调,这就导致他们在注意、情绪、抑制等方面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特点。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们则不感兴趣,因而不易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另外,小学生的注意范围较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比如,边听课边记笔记,同时注意演算速度和准确度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他们的注意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活动,而不能提出他们能力不及的要求。有些教师在学生一入学就要求学生上课时安安静静地听课,认为这样才算是遵守纪律,这样的要求是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结果表明,情绪状态强烈影响学习者的认知、动机和日常行为。小学生的情感丰富,很容易大喜大悲.缺乏控制。比如,他们受到表扬立即兴高采烈,挨了批评则马上情绪低落,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时注意方式。关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这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积极情绪实现对儿童学习的促进作用。很多班主任老师习惯于课前处理班级问题,然后再讲课,这种做法有很大的问题,一是浪费了学生学习效率最高的时间,二是容易引发学生的消极情绪,影响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在学习活动中,虽然开始时劲头很足,但却往往虎头蛇尾,不能持久地坚持。因此,教师要求小学生做需要长久意志努力的事情时,最好能设定阶段性的小目标,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完成,这样既避免学生觉得枯燥、不好完成,又可以让学生经常体会成功的感觉,提高他们的参与乐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逐渐增加需要学生自觉坚持的任务,以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和坚持性。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中学生的心理表现出过渡性、闭锁性、自尊心强、以自我为中心等特点。作为班主任老师,除了学习方面的特点,还要注意中学生的一些独特之处。中学生的大脑额叶尚未发育成熟,执行控制能力不足,容易情绪化,并且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加工信息多使用情绪通路,这些都决定了青少年的脑容易受到新异刺激的影响,青少年更容易受到自身情绪、而非逻辑本身的支配。作为班主任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绪特点,避免一些容易引起学生强烈冲突的行为,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避免当众批评讽刺、体罚学生的行为。同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控制情绪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青春期大脑前额叶的急速发育使得青少年容易将问题过度复杂化,将社会理想化并且言行不一。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中学生很敏感、很容易胡思乱想,老师和同学的一点小的行为变化可能就会引起他们各种猜测,并随之引发喜悦、焦虑、抑郁等各种情绪状态。还有一种让教师无所适从的现象就是很多学生对所有的道理都很明白,对别人的要求也很高,认为别人都应该遵守社会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一遇到不良现象就十分愤怒,但对自己的要求却不高,总有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老师们有的时候会特别气愤,认为他们是明知故犯,是故意跟老师作对。其实这种言行不一、对己宽松、对人严格的现象是受青春期脑认知加工特点影响的。教师一方面要注意不能因此给学生扣上表里不一、品行不良的帽子,另一方面也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安排教育活动,既不能只重复讲道理,以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和抵抗心理,也不能认定学生已经懂得道理了,就跳过这个环节,直接对他们提出行为要求,而是要把重点落在认知和行为的联系上,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出言行一致、品学兼优的学生。中学生既容易被新异刺激吸引,又渴望组织的归属感。教育者应该考虑青少年在智力、情绪、社会性发展上的多种需求,把学校建设成安全、支持性的社会型组织,满足青少年的社会渴求,避免学生因为冲动性强、抑制力弱、追求新异刺激而形成吸烟、饮酒、网瘾、吸毒等不良行为。作为班主任老师,一方面要注意与学生加强沟通,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要加强班集体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避免学生因缺乏同伴交往而加人不良群体。比如,可以通过班队活动营造温暖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具有安全感、亲密感和归属感。师生、同伴之间的合作与友好相处,可以满足他们交往的需要,从中学习良好的交往模式,建立起社会支持体系,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不感到孤单和孤立无援,这样有助于他们打开封闭的心理,培养开朗的性格,抵御不良行为和不良群体的影响。总之,班主任老师要时时提醒自己,中学生还是未成年人,虽然与小学生相比有很大的进步,但各方面的发展还没有成熟,还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2.主动关注儿童心理的多样性是成功开展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保证。儿童心理发展受环境影响。由于儿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儿童,会因为环境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心理特点。学生的发展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得不同地区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如比较发达城市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比较富裕,这些孩子往往会出现自我中心、耐挫力差的特点;农村的学生比较淳朴真诚,承受力强,具有勤俭节约、孝敬父母的美德,但交往能力、卫生习惯比较差。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在区域的特点在班主任工作中加入新的元素,如城市的学生教育可以加入一些体会生活艰辛、培养抗挫折能力和自理能力的环节,而农村的学生教育可以加入交往技巧训练和卫生习惯培养的内容。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的性格特点、教育方式,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从家庭教养方式来看,家庭教育简单、粗暴,孩子就有可能蛮横无理、攻击性强;家庭教育溺爱、放纵,孩子则会以自我为中心,很难体会别人的立场;而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外打工,有的由爷爷、奶奶带着,有的寄住在亲戚家中,缺乏心理沟通和多样的交往活动,这些学生往往在心理上存在自卑感,不愿在大庭广众下说话,不愿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这只是一些典型家庭的教育问题,其实家庭教育不能这样简单分类,每个家庭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从而每个孩子也会出现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考虑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因为学生的发展会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班主任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处的环境特点,不能以一种方式应对所有类型的学生。儿童个体因脑的发育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由于脑的特异性,每个儿童都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如有些学生擅长语言文字的学习,有些学生擅长数学学习,有些学生擅长运动,有些学生擅长音乐、美术。在学习方式上,学生也有不同的特点,有些儿童习惯于通过听觉学习,有些儿童习惯于视觉学习,有些则习惯于通过动觉方式学习。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设计教学方式,提出教学要求,不能给所有学生设定同样的标准。儿童的脑与认知发展的速度具有差异性,有些儿童的某些方面发展很快,而另外一方面可能发展很慢,就像大家常说的有“早慧”的儿童,也有“大器晚成”的儿童。因此,教师要注意每个学生的起点和发展变化,不能凭学生一时的表现就武断地预期以后的发展。另外,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学习障碍问题。除了智能明显较低的孩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很少注意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特异性障碍。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有许许多多的儿童青少年正经受阅读障碍、计算障碍、注意缺陷障碍、学习障碍等认知障碍的折磨,他们中许多人智力正常,但却存在不同的学习困难。也就是说,每个班主任老师的班级里都有可能存在有认知障碍的学生,只是老师和家长很少注意到这些问题,大家经常把这些学生的成绩不良归咎于学习不认真,态度不端正,总是采取批评教育、加大作业量等方式解决,这样的解决方式不但错过了帮助这些学生解决问题的时机,还容易影响师生关系和学生的心理健康。二、充分认识班主任在改变学生过程中的职责与能动性。1.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勇于担当改变学生的职责。班主任既要承担学生各种要求带来的压力,还要承受学校的管理压力,这些压力使很多班主任疲于应付,身心疲惫。而由于学生生活环境的复杂化,又给老师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阻力和变数。教师经常辛辛苦苦做很多工作,但因环境影响,效果不够明显,以致经常充满无力感。很多老师因此视班主任工作为畏途,逃避班主任工作。但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我们的责任,班主任工作也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就放弃自己的责任。这是教师这个职业的要求和责任。2.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具有改变学生的能力。学生入学后,班主任老师是与他相处时间最长的重要他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反应。在我们开展的“心理健康促进工程”项目中有这样一次实践作业:每个老师选择一个自己平时不喜欢且很少关注的学生,主动对其表示友好和关注,比如,见面时跟他打招呼、微笑点头,等等。对这些老师来说,这个友好的表示可能最初不是真心的,他们也不完全相信这能够改变学生的行为和师生关系,但做起来并不难,所以就坚持下来。一段时间后,老师发现,这些以前跟自己很疏远的学生也开始报以真诚的微笑,并且行为表现也有所改善。教师的主动改变真的引发了学生的变化。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教师也经常有这样的议论,说什么老师带出什么学生,学生的性格特点、做事风格甚至字迹都会带有自己喜欢的老师的特点。这些事情都说明,教师具有影响学生的能力,教师的行为会引起学生有意无意的模仿,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容易受社会家庭环境影响而失去教育学生的信心,只要付出努力,找对方法,教师是有能力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的。三、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与改变学生行为的有效方法。1.班主任自身心理健康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改变学生行为的保证。接纳自己。班主任角色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评价与压校长、教研员、学生、学生家长、社会……都从自己的角度对班主任评头论足,这些无形的压力带给班主任焦虑感。同时,班主任一般都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观念中拥有很多“应该怎么做”的规条,甚至比别人对自己更严格。因此,班主任首先要对自己有透彻的认识,看到自己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同时,对自己的不足以接纳的态度对待,坦然地接受“我是一个有缺点的人”,对自己不苛责。对于一些暂时没有处理好的问题,允许它暂时存在。要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有多重因素,应允许不同的学生以不同速度成长,不因为个别学生成长进步缓慢而怀疑自己的能力,要相信自己会不断发展,能力会不断提高,问题会不断获得解决。明确界限。很多班主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有些家长采取放任态度,有些家长因为没有家教能力,而将孩子委托给班主任,告诉班主任“只有你能管教孩子”,结果班主任扛起了家长的责任。这样替人扛责任,会加重班主任的心理压力。同时,失去了对家长进行家教指导的机会,帮助家长推卸了本应承担的责任。所以,对于这样的家长,一定要有清晰的界限,班主任具有指导家长家教的责任,但不要替家长承担全部责任。控制情绪。班主任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把挫折感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首先,班主任要了解,大部分学生从内心是尊重老师的,一般不会轻易冒犯老师,他们的一些“不听话”或者“不良做法”,多数具有一定的年龄特点,是心理发育不成熟情况下的行为。有了这样的理解,就可以理解他们的行为,某种程度上就宽容了许多,而不是直接去跟他们“较劲”。其次,要对自己的情绪反应有觉知。班主任老师要加强对自己情绪的觉察,当自己情绪发生很大变化的时候,清晰地觉知,有助于自我控制,这时,深呼吸对于抑制冲动行为非常有帮助;或者暂时远离引发情绪反应的情景,等情绪恢复后再回来处理问题。如果班主任没有很好地控制住情绪,对学生不够耐心,发了火,说了不该说的话,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向学生解释自己情绪失控的原因,并真诚地向学生道歉,相信学生会为你的真诚而谅解你,并从这件事中学到正确处理情绪的方法。合理宣泄。如果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容易造成身心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过高,还可能造成心身疾病。因此,教师也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宣泄可以从“身”、“心”两个方面着手。“心”方面,如对亲近和信任的朋友或亲人倾诉衷肠,给自己写信或写日记。“身”方面,如参加体育锻炼,逛逛街,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还可以出门旅游,在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寻求社会支持。当教师遇到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时,可以向相关的人求助。比如,工作中的问题可以跟领导沟通、跟专家请教、跟同事倾诉、跟网友讨论;生活中的问题可以跟朋友、家人等倾诉。教师尤其要关注自己的家庭,因为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不仅有助于教师解决实际的工作难题,更为教师提供了强大的情感和心灵援助。2.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双方能互相理解、互相欣赏,共同面对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有关教师问题行为的研究发现,教师、学生和家长分别提及最多的教师教育问题行为是:对学生不一视同仁、体罚学生、讽刺挖苦学生、不认真工作、说脏话。学生最不喜欢的教师行为是过分重视成绩、忽视学生、干涉学生、对学生的不当惩戒和发脾气。研究发现,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最大的行为是,犯错误时老师不听学生的解释等。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形象,阻碍了师生之间的进一步沟通与交流,进而影响教育效果和学生成长。班主任需要时刻警醒自己,避免上述行为。有调查发现,学生喜欢老师的以下行为:感到被喜欢:平时碰见会主动和我打招呼;经常找我谈话;经常对我善意地微笑;可以耐心地为我讲解我所问的问题。感到被尊重:在我回答问题出错时,鼓励我而不是嘲笑我;当我发表个人见解时,老师能专心听并作出回答;老师批评我时有分寸;当老师做错事时会说对不起;我犯错误时,能首先听我的犯错原因。感觉被理解:当我们提出意见时他会认真听;不在考完试后在全班念分数;能说出我们内心的想法;能用我的思路来讲解我所询问的题目;在我学习成绩下降后找我聊天,而不是打电话给家长;课下主动与我们交流,并了解我们的兴趣喜好、所思所想;在我失落的时候会主动安慰我,说一些能够鼓励我的话。以上这些行为都是学生喜欢的行为,也是我们班主任老师经常做的,只是有些老师可能会因为工作忙、班额大或者其他原因不能持之以恒或者不能顾及全体学生。老师们可以尝试一下,当你平等、尊重地对待所有的学生时,是否可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温暖的班集体,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可以事半功倍。3.运用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转化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对事物本身的兴趣引发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外在动机是指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动机,如得到奖励,避免惩罚等。二者相比,内在动机更稳定,不易受到环境、时间、奖励物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外在动机易波动,一旦环境改变或奖励、惩罚等消失,行为也容易随之消失。促进外在学习动机向内在学习动机转化,保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对于学习而言,外在动机维持的学习行为虽然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作用不是长期的。内在动机更有利于学生长期保持学习兴趣,实现终生学习。有的孩子在学习的早期,可能因为家长或老师使用的奖励方式不当,形成了学习的外在动机。当师长督促他学习时,总是跟大人讲条件,要买这、要玩那。如何将这种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呢?教师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当学生做出好的学习行为时,教师要用表扬、鼓励等口头的奖励代替物质的、活动的奖励,让学生适应用社会的称赞和期许来引导自己的行为。再后来,教师要逐渐减少表扬,引导学生去体验学习活动本身的乐趣,比如,成功解题后的成就感、获得新知识时的心满意足、读到好文章时的喜悦之情……让学生沉浸在由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快乐中。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就由外在动机逐步转化为内在动机,爱学习的习惯被稳固地保持下来。促进内在动机向外在动机转化,瓦解不良行为。利用外在动机不稳定、容易随奖励的消失而消失的特点,也可以把学生做某些不良行为、干扰行为的内部动机逐渐转化为外部动机,从而“消灭”学生不良行为。下面这个例子说明了外在动机在瓦解不良行为中的应用。一个院子里的孩子们非常喜欢在院子里做游戏,这本无可厚非。但他们往往是大吵大闹,这对一些邻居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大人们屡次干涉也不起作用。一个邻居的朋友是心理学家,他知道这件事后,为朋友设计了一个治理孩子吵闹的方法。方法是,告诉在一起玩耍的孩子,谁叫得越大声,谁得到的钱越多。结果有的孩子得到5角,有的孩子得到2角,还有的得到5分。待孩子们的吵闹的动力被吸引到金钱上去后,就大大减少给孩子的钱数。孩子们卖力地叫了半天,本希望得到的钱还和原来一样多甚至更多,但大人给的钱却少了,孩子们觉得很不值。又过了几天,孩子们的奖励被彻底停止了,一分钱都没有了。孩子们说,没有钱.我为什么还要给你叫?于是就对大喊大叫完全失去了兴趣。原来的不良行为模式得到了根本的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物质的奖励会破坏内在动机,让人形成不稳定的外在动机。对孩子形成的良好行为来说,物质奖励没有起到强化的效果,而是潜伏着干扰作用。4.采用行为矫正的方法,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爱心是行为矫正的前提。不管是班主任还是普通科任老师,都应该认识到,孩子虽然有不良行为,但这只表示他形成了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不表示他的品质就不好。每一个人在某个特殊的时期都可能有过一些不良行为。“消灭”或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应该在接纳和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进行。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我是受欢迎的,如果消除了不良行为,我会更受欢迎”、“我能做到”时,学生也才会更积极地配合行为矫正、寻求改变。对问题行为进行分析是行为矫正的基础。行为矫正的第一步是要客观地分析问题行为,而不是凭借经验“想当然”地分析和判断,然后仓促地采取矫正措施。“凭经验”办事常常事与愿违。比如,老师对于上课不遵守纪律、故意招惹其他同学的学生,往往是在班上点名批评,甚至让学生站起来听讲。在教师点学生名的那一刻,其他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去了;如果学生站起来后再扮一点怪相,全班肯定哄堂大笑,好一会儿才能恢复秩序。那个被罚站的学生不仅不觉得羞耻和悔改,可能还洋洋得意。为什么老师的批评和惩罚无效?因为老师在处理这个问题行为时没有搞清楚学生行为的真正目的。如果学生的目的是获得别人的关注,那老师点他名、关注他,再加上全班同学都停下笔来看着他,无疑是满足了该生的愿望,“奖励”了其不良行为。对问题行为的分析包括对问题行为的发生情境、发生范围、强度、持续时间、强化物等的分析。比如,科任老师向班主任反映,学生在他的课堂上总是在不停地窃窃私语,对老师的问题和授课置之不理。班主任在处理这个问题时,需要先调查学生的窃窃私语是只发生在这门课上,还是在所有课堂上?窃窃私语的同学有多少?持续多长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方式缺乏吸引力,还是学生没有形成课堂学习规则?学生从窃窃私语中得到了什么好处?对这些问题的了解有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小步子原则”。看到学生有不良行为,特别是具有攻击性、伤害性的行为时,教师都恨不得能立刻、彻底改变情况。但事实上,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能长期保持下来,必定是在形成过程中不断受到强化。要矫正不良行为,必须要循序渐进,遵循“小步子原则”。有一个女学生,被同学称为“疯婆子”,人际关系很差,因为她经常对同学破口大骂。班主任希望有方法能令她一朝彻底变样。但专家认为,骂人已经成为其习惯,必须要慢慢来,于是建议使用“差别强化法”。“差别强化法”就是接纳不良行为的暂时存在,但要求学生控制不良行为,让不良行为减少;达到一定标准时,就可以得到一定奖励。然后逐渐提高得到奖励的标准,即要求不良行为越来越少,直至消失。“差别强化法”应用在“学生骂人”这个案例中,就是先了解该生平均每天骂人的次数。连续观察3天发现,平均每天骂人10次。于是班主任告诉该生,如果明天她能把骂人次数控制在7次以内,就可以得到一个画片,并且放学时老师会在班上表扬她,全班为她鼓掌。该生第一天做到了。这个标准又坚持了两天都做到了。后来,班主任把标准从每天7次逐渐减少到每天5次、3次、2次、1次、0次,该生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做到了,最终彻底改掉了骂人的习惯。5.运用群体心理学效应,改变学生不良行为。利用社会性强化物奖励学生的改变。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自己所属的班集体的认同。他越喜欢这个班级,越是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班集体成员的赞赏就是社会性强化,它满足了学生被接纳、被尊重、被爱的需要。社会性强化通常对全体学生都有效。因此,当学生有好的表现或是不良行为减少时,教师不要吝惜自己的表扬。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群体的力量提供有力的强化物。当以往各方面表现都很差的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请大家为他的进步鼓掌,让他体验到被大家肯定与赞赏的快乐。这种强化作用是物质奖励、老师的表扬无法比拟的。利用群体从众心理,帮助学生远离犯罪。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同伴群体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每个青少年都会寻找和加入一个“属于自己”的群体以获得归属感、友谊和情感支持。在各种青少年团体中,“从众心理”对个体的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从众”,就是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很多有关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调查都发现,不良同伴群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很多青少年就是由于“从众心理”,而跟随他人做出不良行为甚至是违法乱纪的行为,从而走上犯罪道路。相应的,一个风气良好的班集体也可以借助“从众心理”而帮助处在边缘的学生学习、模仿良好的行为习惯。班集体应该对边缘学生具有包容性,不管他成绩是好还是差。不管他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不管他的家庭是富有还是贫穷,不管他的家庭是完整还是残缺,都能在班集体中感到自尊、自信,学生就能远离不良群体,远离犯罪,形成有益身心的行为习惯。----选自《人民教育》(作者董奇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作者王耘系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教院班主任工作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教授)谈教育心理学理论对班主任工作的启示常言道:教无定法,但教而有法。班主任管理工作如同日常教学一样,虽无定法之说,却有方法之论。现就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实际,谈教育心理学理论对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指导意义。一、要注重班主任较强的角色意识。班主任的角色意识是指班主任对其担任的角色,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身份、地位、权利、义务和必须执行的规范的认识。角色意识作为一种认识,它以观念的形式贮藏在班主任的头脑中,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能动性,对班主任的行为起着调节和驱动作用,指导班主任“做什么”,“如何做”。一个班主任对其角色理解得愈明白、清晰、准确,就愈能冷静、客观地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提高自身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反之,就会发生角色偏差和冲突。一般来说,班主任的角色意识包括以下三种:一是责任意识,它突出表现为对全体学生的爱,班主任要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帮助学生探索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指导学生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求知,做事,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二是管理与服务意识。班主任是集体的组织者,也是学生素质发展的服务者,必须具有明确的管理与服务意识,班主任应树立为学生服务的双向信息交流,在班级管理中,发扬民主作风,正确应用自己的管理权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激发学生产生自我教育的动力,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三是沟通与协作意识,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教育能否在学生身上发挥长远的效果,关键在于这三方面的影响能否保持相对协调。班主任是联系三方面的桥梁和纽带,是促使各方面形成合力的实践者,应具有开放的教育意识,主动沟通各方面的信息,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配合,调动积极因素,转化消极因素的干扰。四是完善与发展意识,班主任是学校教师中的一员,既是学生素质的教育者,也是自我教育者。自我完善意识是班主任的需要,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班主任还应具有的发展的意识。班主任只有不断地调整、充实、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二、注重心理咨询与个别辅导。1、开设好心理辅导课。中学生心理辅导包括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发展辅导和心理教育三个基本方面。中学阶段正值青春发育期,是一个生理心理发生巨变的时期。内外急剧的变化往往伴随复杂的矛盾冲突。如果缺乏科学的引导,学生往往感到惶惑与迷惘,并伴随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从现代健康观点来看,心理辅导课对于改善学生的身心健康实在是必不可少的,从班主任工作角度来看,这一课对于班级建设也大有裨益的。作为班主任必须注意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的每次大的活动或事情在心理中引发的不同程度的反应,除了事前做出积极的预测外,主要还是通过各种形式调查研究学生当时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及时加以疏导,调整,避免产生不良后果,使班级健康有序地发展。2、注重对个案的进行单独的辅导与咨询。同是年青人有许多相似之处,由于性格不同,加上各自经历不同,因此会表现出各种不同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应做好个别辅导与咨询工作。在个别辅导前应全面仔细了解他的性格、心理状态及事情的前因后果,认真分析在深思熟虑之后再进行交流,这样的每一次谈话,每一封回信往往会花很长时间,因为要有好的效果,只凭几句劝说远远不够的。但每当我看到事后的张张笑脸,也就欣慰了,因我的心血毕竟没白费。三、注重对班主任自身不恰当言与行的调适。首先要明白学生那较强的逆反心理。从教育心理学角度上说是由于主体受到干扰而产生的,为此要慎言“不”字,学生受到知识和学历因素的限制,辨别是非的能力较低,这样在行为上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早恋、吸烟、酗酒、拉帮结派、纪律散漫等。面对这些,我们不能直接命令学生“不准谈恋爱,要谈回家谈”,“不准吸烟,否则处分”等等,因为这样的命令口吻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与教师情感对立,只会强化学生的不良行为。切忌行为强硬,当命令不能达到目的时,不能对学生采取强硬手段对学生施加压力;如罚款、罚站、请家长等。这样加压不但不能改掉学生的毛病,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因为他认为你羞辱了他,学生可能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就是让老师把我怎么着”。其次,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要坚持“避实击虚””以柔克刚”的原则。要忌的是:一言一行,与违纪学生谈话时,教师一上来就侃侃而谈,既不了解一下掌握情况是否属实,也不让学生分析评价,更不观察学生神情反应,误以为是认识错误接受自己的教育了。或者满足于学生唯唯诺诺了事,不懂青少年心理特点。二是语言粗俗“走火”,如当遇到学生犯错误时往往不假思索,想到什么说什么,反而会失去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第三,对学生不要苛求,偏爱和冷淡等,对不同学生要对其提出适当的要求,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要求学生,强迫学生干他们无法干好的事,对于好学生亲近些无可厚非,但不能过度,在学生面前不能流露于言表,对多次谈话收益甚微的学生或对个别冲撞过你的学生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碰见时视同陌路。这种冷淡行为会刺激学生的心灵,平淡中潜藏着报复的私愤,这一切无疑会给工作增加难度总之,要当好班主任应该在教育心理学上多下功夫,及时了解、洞悉学生的心理并能给予很好的辅导与帮助。这样不仅能带好班级,且能增强自己的管理能力,对促进班级管理将起得事半功倍的作用。心理学指导下的“学生观”班主任和学生是班级教育活动中的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彼此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班主任将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进而逐渐形成了指导班主任工作的“学生观”。以正确的“学生观”指导班主任工作,不仅符合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由依赖性向独立性的顺利过渡,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正确发挥。一、目标让学生“明”学生集体最重要的特征在于有明确的方向和共同的奋斗目标,科学的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班主任工作中,笔者将学校每学期工作的目标都告诉学生,使学生胸中有数,并依此来订立班级的学期目标、阶段目标及各项具体工作的目标。这样,既有现实目标作为直接的推动力,又有发展目标作为维持积极性的保障,还有理想目标作为最终抵达的目标,可使学生的积极性保持在最佳状态,且经久不衰。二、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让学生“订”计划,是班主任工作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整个班级教育活动的依据。只有从本班实际需要出发、符合班级教育活动客观规律的计划,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蓝图”、行动的指南。因此,制订班级 工作计划 幼儿园家访工作计划关于小学学校工作计划班级工作计划中职财务部门工作计划下载关于学校后勤工作计划 一定要让学生成为主人翁,充分讨论,使他们在制订计划中接受教育、发展才能。三、形式让学生“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育形式具有一种“隐性教育力”。为此,班主任在工作中应让学生自己挑选他们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比如,根据主题班会不同的教育目的,学生选择的形式有:我是妈妈的好助手棗家务劳动操作表演;学海初航品甘苦--学习心得交流;欢快十分钟--小型体育比赛;心香一瓣--庆祝教师节,为教师献上自己的手工作品,如此等等。实践证明,此种形式有一定的“感召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教育效果较为理想。四、“热点”让学生“议”在社会上“下海热”、“股票热”等阵阵“热”风扑面而来时,校园里也兴起了一阵阵“追热风”。对此,班主任不能被动地“堵”。而应主动地“导”。笔者发动学生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从中发现,中学生的榜样形象由一元趋向多元,由集中趋向分散,由相对稳定趋向多变,这既是一种进步,又令人担忧。究其原因,有学生自身的、社会方面的,也有学校教育方面的。这启发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时必须赋予时代感,增加亲近感,注重多元性。五、问题让学生“析”实践证明,无论班主任如何从正面“防范”,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和问题,这是不足为怪的,关键在于如何及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剖析错误、着力纠正错误。这样,无论是于犯错同学本身,还是参与剖析错误的其他同学,都会受到深刻的教育。六、效果让学生“查”检查,是班级教育活动实施阶段必然的发展环节,是总结的前提和依据。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后,计划实施如何?效果怎样?更重要的是,学生做得如何?这些,是每位班主任应随时了解的,更应让全体学生明了。所以,检查的工作也应由以往的班主任检查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查,使学生体会到在教育活动中实施计划的严肃性、责任感,了解和发现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及时提出矫正偏差的意见,以求计划得到更好的落实,从而逐步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七、总结让学生“做”总结,是班级教育活动进行一个周期过程或一个基本单元的终结环节。它要用科学的方法,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评价,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看到缺点,吸取教训,进而指出下一阶段应努力的方向。所以,总结是班级教育活动科学化的基本途径。为此,大到每学期的班级 工作总结 关于社区教育工作总结关于年中工作总结关于校园安全工作总结关于校园安全工作总结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小到班级的周记,都要求学生写,并力求使写总结的过程成为每一个学生对班级、对自己的一个重新、全面、客观的认识过程和评价过程。班主任应有的学生观所谓学生观,就是对学生的基本认识,每一位班主任都是有学生观的,只不过有的人意识到了,而有的人却没有意识到而已,但不管怎样,它总是体现在班主任的每一项工作中,不知不觉地左右着班主任对待学生的态度、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对教育方法的选择。可以说,班主任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因此,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每一位班主任老师必须首先解决的观念问题。概括起来,现代教育要求班主任应有如下学生观:第一,学生是有尊严的人学生尽管在思想觉悟、道德水平、知识基础、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与老师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他们在人格上和老师是平等的,我们不能因为是老师,就可以在人格方面凌驾于学生之上。过去,专制式的教育只强调老师的尊严,无视学生的尊严,甚至践踏学生尊严,体罚、强迫、侮辱等等方法就是这种学生观最明显的体现。其结果是,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无端的压制和扼杀,师生关系紧张、对立。由于“忽视学生尊严”的观念已存在了上千年,有着巨大的历史惯性,因此,需要我们用高度的自觉性去克服,否则,不知不觉中,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情形就会出现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当前,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关键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分析和研究那些优秀班主任的教育思想,我们总是感到,他们都有着强烈的“学生尊严”意识,他们在思考教育问题、探寻教育学生方法的时候,总是首先用“是否伤害学生的人格尊严”这把尺子进行考量。正是在这样观念之下,教育的民主才在他们那里真正落到了实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在他们那里扎下了根,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在他们那里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儿。第二,学生个个都是“才”学生是不是“才”,关键要看我们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要是光用学习成绩这把尺子去量,一个班里能算得上“才”的学生是很有限的。但是,如果我们多一些衡量的尺子,就会发现,班里的学生个个都是“才”。建立学生个个都是“才”的学生观,其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挖掘他们的潜能。为他们各个方面的提高和发展创造机会。坚信每个学生都是才”的班主任.他会公平地对待所有的学生,而不会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厚此薄彼;他会让自己生出一双发现的慧眼,找到潜藏在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他会设计出一项又一项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为每一个孩子展示自我创造机会、搭建舞台;他会引导每一位学生在班级里找到自己的角色,并帮助他建立起不可动摇的角色地位;他会让每一个孩子在体验被关注、被重视的过程中,获得十足的自信,建立起强烈的班级主人翁意识。当每一个学生感受到他在班集体建设中不可代替的独特作用时,班集体就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第三,学生都是会犯错误的学生都是成长中的人,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是非常正常的。不犯错误的学生是没有的,老师期望学生不犯错误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有了这样的观念,我们就不会因为害怕学生犯错误而把他们的手脚“捆绑”起来,这也不让动,那也不让做,而是给他们创造一切机会,放手让也他们探索和尝试,使他们在不断的错误和失败中接受教训,自我成长起来。有了这样的观念,当我们面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时,批评教育中就会多一些理智、冷静、宽容和耐心,少一些冲动、鲁莽、苛责和粗暴。第四,学生总是发展变化的“从小看大,七岁至老”的说法对于人的生物属性而言,或许有一定的科学性,因为,人在生物性方面,遗传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这样的说法对于人的社会属性而言,就完全是错误的,因为,人的社会属性主要是后天习得的,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处于成长中的学生,他们的发展变化显得格外活跃。因此,作为班主任,一定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学生,在动态中把握学生。有了这样观念的班主任,他既不会因为某位学生目前表现欠佳而轻易放弃他,也不会因为某位学生目前表现优秀而忽视他存在的缺点。转化学生的过程中,面对学生出现的反复,他不会失去信心;批评学生时,他不会翻学生旧账,更不会说出“朽木不可雕””不可救药””屡教不改”的话语。他总是对学生充满期待和希望,宽容和耐心。以爱感人以情动人——也谈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切身体验。它不仅对人们的心理活动具有广泛的影响,而且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尤其是对班主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者的个人威信与教育效果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一致性。“管如严父,爱如慈母,亲如朋友”,以心换心,以诚对诚,学生的崇敬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教育者的个人威信就会树立起来,教育效果就会得以提升。将你的手搭在学生的肩膀上,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却是一种情感的投入,它将拉近你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并将在威严和亲近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知道,情感与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情感随着认识发展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在认识的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又影响人的认识活动,能够激发和推动人的认识活动向纵深发展,丰富、充实人的认识内容。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他们生活在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年代,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他们个性鲜明,有自己的主见。因此,以往那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已不适应新一代的青少年。于是,我们有必要探导情感教育。首先、近距离的接触,将手搭在学生的肩膀上渴求平等是每一个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学生也不例外。处在成长发育期的学生甚至于更渴望师生之间的平等。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一方面对自己的成长发育而欣喜,一方面又对周围发生的一些人和事感到困惑,而且充满了对成人生活的向往。在这种关键时刻,老师的一言一行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往往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有可能使学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种可能是使一个学生从此奋发努力,甚至于使一个后进生变成一个好学生;另一种可能就是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此一蹶不振。一念之差,成败相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作为一个班主任老师,我一直注意与学生平等的交往,无论是在表扬还是批评学生时,都会在不同时间内将手搭在学生的肩膀上,以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当表扬学生时,我会有意无意地将一只手或双手搭在学生的肩膀上,肯定他的成绩,鼓励他继续努力;当批评学生时,先是严厉批评,然后,我同样会将手搭在学生的肩膀上,鼓励他改正错误。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分寸和身份的把握问题,不可以一成不变或者照搬照抄的。例如:男老师和女学生之间可得注意了,交流中可以用眼睛是交流。特别是犯了错误的学生,其逆反心理很重,身体部位的某些接触,会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防备意识,缩小心理距离,让学生心理上有亲近感,他会感到老师是在真心地帮助他。二、播散一份关爱,收获一片天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学生都非常在乎老师对他的感觉,一句发自内心的赞美,可以让学生兴奋无比;一句严厉的批评,可以让学生茶饭不思。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可能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全新的感触。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情感,多给学生以关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遇到心烦的事时,我会成为他忠实的听众和不错的谋划者,让学生觉得我是一个能让他信任的人;当学生有了点滴进步的时候,我会趁学生在家的时候,给他的父母打电话,让学生觉得老师不只是在家长面前告他们的状,还会让家长享受他们的成功。甚至我还答应学生,如果学习、生活有了明显的进步,我还会在他们的家长那为他们争取更多的零岁钱!这些,也许都是烦琐的小事,但也正是这些小事无不蕴涵着老师对他们的关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他们感觉到了老师就是他们的真心朋友,值得信赖。也正是这些平时人们不注意的小事,它可以减轻班主任在班级各种工作中的许多阻力,甚至可以化阻力为动力。这些小小的举动,也正是处于年少且渴望长大的有血性的学生心理所需要的。三、难得糊涂,给学生找点台阶人们常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心理教育学也提倡模糊教育的方法。在学生的有些问题上采用模糊教育的方法有可能比其他任何方法都有效。学生的心理毕竟向往进步的多。模糊一点,说不定就是给了他一次自我反省、自我改正的机会。上个学期中考试之后,我在分析完学生试卷之时,对同学们说:“如发现评分有误,可到老师这儿说一说。”下课了讲台前有很多同学围着,问这问那。这时一位文静的女生来了,我知道,她得了89分,一个不错的分数。“老师,这道题我对了。”试卷是我改的,我当然知道问题在哪,但我
本文档为【班主任工作培训班学习材料汇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5.6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wsqfg88
项目管理施工技术
格式:doc
大小:14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公务员考试
上传时间:2020-03-20
浏览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