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麻疹(全)ppt课件

麻疹(全)ppt课件

举报
开通vip

麻疹(全)ppt课件麻 疹Measles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林加斌概述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后预防新进展概 述麻疹(measles)是麻疹病毒所致的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上呼吸道炎(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又称柯氏斑koplik’sspots)及皮肤特殊性斑丘疹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传染性强,易并发肺炎。病后免疫力持久,大多终身免疫。1965年我国自制麻疹减毒活疫苗广泛使用,使麻疹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降低。但近年来麻疹发病率又有所增加,其流行病学和临...

麻疹(全)ppt课件
麻 疹Measles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林加斌概述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后预防新进展概 述麻疹(measles)是麻疹病毒所致的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上呼吸道炎(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又称柯氏斑koplik’sspots)及皮肤特殊性斑丘疹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传染性强,易并发肺炎。病后免疫力持久,大多终身免疫。1965年我国自制麻疹减毒活疫苗广泛使用,使麻疹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降低。但近年来麻疹发病率又有所增加,其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有了新的特点。WHO估计全球每年因麻疹死亡的儿童约为140万例。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麻疹流行,发病年龄最小者为2月龄,最大者为63岁,其中5岁以上者占90%,8个月之前的婴儿发病和大年龄麻疹的出现是近来麻疹流行的新变化,对麻疹疫苗接种程序提出了新的挑战。概述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后预防新进展麻疹病毒属于RNA病毒,分类上属副粘液病毒,但不同于其他副粘液病毒,它不含神经氨酸酶。目前尚未发现亚型。该病毒在电镜下呈粗糙球形,多变,有时呈丝状。直径在90~300nm(毫微米)不等,中心为核糖核酸和对称螺旋形衣壳组成,外层为脂蛋白包膜,含血凝素,可凝集红细胞。麻疹病毒易在人、猴、狗的胚胎肾细胞中生长繁殖,经组织细胞连续培养传代可减弱其致病性,而仍保持其抗原性,因而可制备减毒活疫苗。人类是麻疹病毒的自然宿主,猴也易感染,动物实验证实,小狗、小猫、小鸡、小白鼠均可受感染。麻疹病毒随飞沫或分泌物排出,体外生活力较弱,在室内空气存在一般不超过2小时。该病毒一般不存在周围物体上,但用病人短期内用过的手帕、毛巾,有可能被污染。病毒对普通消毒剂及紫外光较敏感,很快失去活力、对热亦很敏感,在20~37℃很易失去活力;在流通空气或阳光照射下20~30min即无传染性,而对干燥、寒冷的耐受性较强,在0℃以下可生存数月,-70℃存活力可保持5年以上。对乙醚有相当抵抗力。Ph7.0时最适合其生长。传播途径 病毒随飞沫排出,主要经呼吸道直接传播。病毒进入易感者鼻部而感染,经眼结膜也可能侵入。麻疹病人住过的房间,病人迁出后,经开窗通风半小时后即无传染性。麻疹间接传播机会极少,但如被病人污染的手巾、衣物等,在几分钟内接触易感者(特别是进入鼻腔)仍可被传染。与麻疹病人接触过的双手可能携带病毒,在短期内仍可传染易感者。易感人群 人类对麻疹普遍具有易感性。除婴儿具有母传抗体外,凡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或疫苗接种未成功者,均有易感性。易感人群大多为5岁以下小儿。但交通不便或人口稀少地区,易感人群年龄较大。近几年来,大城市发病年龄亦有向大龄推移倾向。6个月以下婴儿因一般具有先天性抗体,不易患麻疹。但其母未患过麻疹的新生儿仍可感染,新生儿可与其母同时患麻疹。甚至孕妇感染麻疹,胎儿也可患先天性麻疹。若母亲产前10~14日受感染,小儿出生时或生后6日内发病,应视为先天性麻疹宫内感染。自然感染的麻疹获得免疫力较持久。但少数形成抗体不足,经过数年又可患第二次麻疹;但一般较轻。流行特征 麻疹遍及世界,四季均可发病,亚热带主要为冬春季。麻疹过去常有周期性流行。当易感人群达到一定程度(人口密集的城市约40%,人口较稀的农村约60%~80%)可发生大流行,一般2~3年或3~5年发生一次。本病发生流行除与人群免疫力有关外,亦与易感者营养卫生、当地交通状况及气候等因素有关。概述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后预防新进展鼻、咽短期繁殖病毒局部黏膜血流远处器官单核眼结膜(第一次)巨噬细胞系统潜伏期大量繁殖局部症状 血流    (第二次)前驱期全身症状概述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后预防新进展 麻疹是全身性疾病,全身淋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伴多核巨细胞(Warthin-Finkeldeygiantcells)形成。该细胞见于扁桃体、呼吸道、肠道、淋巴结等处。 麻疹粘膜斑是粘膜下腺细胞浸润、坏死、周围充血所致。最初表现为针尖大小白点,外周发红的特殊斑疹。 麻疹皮疹是真皮(乳头层及表皮)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血浆渗出,红细胞相对增多形成淡红色斑丘疹。 退疹后,表皮细胞坏死、角化形成脱屑。 由于皮疹处红细胞遗留裂解,退疹后形成棕色色素。 麻疹呼吸道病变较显著,大多有病毒所致不同程度的喉、气管、支气管炎及间质性肺炎改变。由于呼吸道纤毛损害、粘膜水肿、分泌物增多,易继发细菌感染。 脑、脊髓初期可有充血水肿,后期少数可有脱髓鞘改变。 此外,肝、心、肾可有细胞浊肿和脂肪变性等改变。概述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后预防新进展典型麻疹未接种过麻疹疫苗,或接种失败及免疫功能正常,未用过免疫球蛋白的小儿,感染麻疹病毒后常为典型表现。典型麻疹潜伏期大多数为10~14日(6~18日)潜伏期末,可有低热,神差,全身不适。典型麻疹初期(前驱期)从发热伴上呼吸道症状到出疹时间。一般为3~4日(偶可长达9日),有以下主要表现:典型麻疹 发热发热常为首发表现。一般为中度发热,热型不一。部分在出疹前体温可稍有下降或降至正常。 上呼吸道炎表现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干咳)、流涕、喷嚏等与一般上呼吸道感染不易区别。但结膜充血、流泪、畏光及眼睑浮肿较为突出,是本病特点。典型麻疹 麻疹粘膜班(koplik斑)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口腔粘膜最初仅可见到充血、粗糙,起病2~3日大多在双侧颊粘膜可见到麻疹粘膜斑(其直径约为1.0mm灰色白小点,外有红晕圈)。应在充足光线下细致检查方可发现。粘膜斑,常在1~2日内迅速增多,少数可遍及唇内、牙龈处,偶可见于硬、软腭及眼结膜等处。肠道、阴道粘膜亦可发现同样斑点。麻疹粘膜斑多者可融合成片类似鹅口疮。但它维持时间短,于出疹后1~2日迅速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典型麻疹 其他可有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症状。此外,胸背部可见到类似风疹、猩红热或荨麻疹样的皮疹,数小时即消退的前驱疹。前驱疹可能是一种病毒血症的表现。但有无前驱疹,与出疹期的临床表现的轻重和预后无明显关系。典型麻疹极期(出疹期)从出疹到退疹一般3~5日。主要表现为出现特殊皮疹,体温增高,全身症状加重。典型麻疹 皮疹皮疹先发于耳后、发际、颈部,逐渐蔓延至额面、躯干及四肢。皮疹形态,初为淡红色大小不等斑丘疹,2~5mm,疹间皮肤正常,以后皮疹增多,融合,呈暗红色,压之褪色,偶见针尖大小出血点。皮疹鲜红,达手心、足心,认为出疹较透,系循环较好的表现。皮疹多少、轻重与病程、体温、循环状况及有无并发症有关。同一部位皮疹持续2~3日,不伴痒感。典型麻疹 体温增高体温增高是麻疹出疹期重要特点。它与皮疹多少和程度有关。皮疹越多、越重,体温越高,体温一般在38~40℃,少数可发生热性惊厥。出疹期的高热不能视为有继发感染,相反,如合并肺炎等并发症,体温可骤降或皮疹突然隐退。典型麻疹 呼吸道症状加重出疹期咳嗽加重,常为频繁干咳,伴不同程度声嘶,眼结膜充血,眼分泌物增多或伴不同程度声嘶,头面部斑丘疹形成特殊的麻疹面容。双肺可闻及少许罗音(退疹后很快消失)。胸部X线检查,有时可见类似粟粒性肺结核暂时性改变。 其他本期全身症状加重,患儿神差、厌食,可出现呕吐、腹泻、颈淋巴结和肝脾轻度肿大。典型麻疹恢复期(退疹期)皮疹发展到高潮12~24小时后,体温开始下降,皮疹渐消退,精神食欲好转,咳嗽减轻。如无并发症,体温常在12~24小时降至正常。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一般在皮疹出齐后消退,少数也可四肢尚无皮疹,而头面部、甚至胸背部皮疹已开始消退。皮疹消退后大多留下浅棕色色素沉着和糠皮样脱屑。但如出疹不重,退疹后色素沉着和脱屑可不明显。退疹后色素经1~2周可完全消失。如无并发症,整个病程约10~14日。但病后体力恢复缓慢。非典型麻疹轻型麻疹机体如有部分免疫力(有母传抗体、曾接种过麻疹疫苗、近期有过被动免疫)或感染较轻,常为轻型麻疹。其特点是:(1)潜伏期长(可长至2~4周)。(2)临床表现轻:①前驱期短而不显;②无麻疹粘膜斑或仅有口腔颊粘膜粗糙;③出疹期不伴高热,症状不重;④皮疹稀少、色淡、消退快,退疹常无脱屑及色素;⑤病程短,预后好。轻型麻疹、近几年来有增多倾向,临床常被误诊为风疹或其他病毒性感染。非典型麻疹重型麻疹重型麻疹临床有以下几种表现或类型:(1)中毒性(型)麻疹①中毒症状明显;②伴高热或超高热;③早期出现大量棕紫色融合性皮疹;④呼吸脉搏增快,伴不同程度发绀;⑤常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或抽搐。(2)休克性(型)麻疹主要出现循环衰竭表现。中医称白面疹。表现为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四肢发冷、发绀,皮疹少而色淡或未出透而隐退。(3)出血性(型)麻疹皮疹及疹间皮肤出现出血点或瘀斑,重者可有口、鼻腔及肠道出血,甚至内脏出血。出血性麻疹常伴有高热和不同程度中毒症状。出血性麻疹不同于麻疹并发紫癜。后者,出疹期皮疹常不为出血性,紫癜可发生在出疹前或出疹后。(4)疱疹性(型)麻疹极为少见,部分皮疹初为斑丘疹,后呈疱疹状,可融合成大疱。疱疹壁薄紧张,含液澄清,周围有红晕,常伴高热和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同一麻疹患儿,有两种以上重型麻疹表现(混合型)预后较差。重型麻疹发生的原因,可能与感染麻疹病毒的轻重、患儿健康状况、免疫功能及有无继发感染等因素有关。非典型麻疹异型麻疹(非典型麻疹综合征) 异型麻疹,是出疹型麻疹的一种非典型麻疹,它不同于轻型和重型麻疹,但又具有轻型和重型麻疹的部分表现及某些特殊表现。异型麻疹潜伏期基本同一般麻疹(7~14日):临床主要特点有:①前驱期卡他症状轻或无,发病突然和全身症状(全身乏力、肌痛、头痛、腹痛)明显,预后良好;②无麻疹粘膜斑;③出疹期皮疹不典型,如皮疹出现的顺序与正常相反,常为多形性皮疹(斑疹、丘疹、斑丘疹、疱疹、瘀点或瘀斑,偶见荨麻疹)伴四肢水肿;④肺部受损较常见,肺炎症状轻重不一,肺部X线检查可出现肺门淋巴结肿大和/或胸腔积液,双肺可见到小叶性、大叶性或节段性浸润等改变,病变可持续数日或数周,甚至更长时间;⑤出疹期常有嗜酸性粒细胞和血沉增高,偶可出现肝、肾功能损害、血小板减少等现象;⑥恢复期血清血凝抑制抗体明显增高可确诊,异型麻疹一般抗体达1:1000以上,而典型麻疹抗体一般在1:160。 异型麻疹主要见于接种过麻疹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再感染自然麻疹。接种疫苗到发病时间,一般为6个月至6年,曾有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相隔长达16年者。非典型麻疹异型麻疹(非典型麻疹综合征) 本病1956年Rauh等首先报告。发生机制尚不很清楚。但大多 数学 数学高考答题卡模板高考数学答题卡模板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测试卷数学作业设计案例新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 者认为与免疫反应有关:①接种灭活疫苗后,传递的体液免疫较减毒疫苗短暂,抗体下降到很低水平而疫苗的致敏作用仍存在,此时,如感染了麻疹,易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②接种灭活疫苗后,由于体内IgG抗体水平太低,在感染麻疹后,引起回忆性抗体反应,迅速产生IgG,随之与麻疹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在下呼吸道及皮肤引起Ⅲ型变态反应。③最近有人认为麻疹灭活疫苗保存H糖蛋白抗体缺乏,缺乏F抗原。这样,由于F蛋白抗体缺乏,不能防止病毒在细胞间传播而发生感染扩散,通过感染,细胞释放病毒抗原,引起机体超敏反应。 本病少见,表现不典型,临床诊断较困难。怀疑本病,仅见于接受过麻疹灭活疫苗或减毒疫苗的患者,临床诊断困难者应做血清血凝抑制抗体检查有助诊断。非典型麻疹无皮疹型麻疹 无皮疹型麻疹较罕见,整个病程无皮疹,有时可见麻疹粘膜斑,呼吸道和发热等其他症状可有可无,可轻可重,无特异性,临床诊断困难。本病诊断主要根据鼻咽部分泌物中找到较特异的多核巨细胞,或血清学检查,或尸检组织学有麻疹的典型改变。 隐性感染,除血清学检查(麻疹抗体阳性)外,无临床其他表现,不属于无皮疹型麻疹。但有时轻型麻疹临床未予注意,后经血清学检查,麻疹抗体阳性,也认为是隐性感染。 无皮疹型麻疹,主要见于用免疫抑制剂的患儿,或体内尚有母传抗体的婴儿,或近期接受过被动免疫者。非典型麻疹另外,麻疹尚有较少见的新生儿麻疹,成人麻疹和二次麻疹。也是麻疹的另一种类型。概述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后预防新进展并发症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特别是年幼体弱和营养不良或因护理不当的小儿,很易引起各种并发症,其中以呼吸道为多见。并发症(一)呼吸系统并发症1.支气管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5岁以下患儿,占麻疹患儿死因90%以上是引起麻疹死亡的主要原因。按发生机制,可分为原发与继发性;按性质,可分为病毒性与细菌性。并发症 原发性肺炎麻疹病毒引起呼吸道炎症和巨细胞肺炎(giantcellpneumonia)是为麻疹的本身表现。麻疹病毒性肺炎多为间质性病变,大多发生在前驱期和出疹期。肺炎的症状和体征,随着皮疹的消退,体温的下降而减轻。肺部X线阴影亦渐消失。它是麻疹病毒感染的肺部表现,预后较好,不属于并发症,当然,临床上单纯麻疹病毒所致间质性肺炎较少见,大多伴有支气管肺炎。麻疹病毒引起的巨细胞性肺炎,常见于免疫功能缺陷的病儿。临床常表现为出疹较轻,而肺炎的症状较重,体征明显(抗炎治疗无效),预后差。临床有时不易和其他病毒性肺炎区别。有条件做肺泡或小支气管上皮细胞检查,查见多核巨细胞可诊断。并发症 继发性肺炎麻疹继发性肺炎临床有以下特点:多见于有慢性疾患体弱的小儿;肺炎可发生在病程任何时期,但以出疹期为多见,常为皮疹消退而体温不退,或体温下降后又上升,常伴有高热和明显中毒症状;肺炎的症状及体征明显;病程长,预后差。继发性肺炎包括细菌性和病毒性,但大多数为细菌性,病原常为金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等。病毒性,病原多为腺病毒。继发性肺炎除以上临床特点外,如出现胸腔脓性并发症(如脓胸、脓气胸或肺大泡)、继发细菌性感染时,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细胞增高或出现中毒颗粒等。也可能为细菌与病毒的混合感染。对体弱的小儿,在退疹后,有时仅有支气管炎的症状或体征,而胸部X线仍可为肺炎的改变,特别是病程较长的患儿值得注意。并发症2.喉炎麻疹通常可伴有轻度喉炎表现。但随皮疹消退、体温下降,喉炎的症状随之消失、临床不必诊断喉炎。麻疹并发喉炎,是指继发细菌感染,声嘶明显,犬吠样咳嗽伴不同程度喉梗阻。小儿喉腔相对狭小、血管丰富、频繁咳嗽和哭闹易发生喉头水肿。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因粘稠分泌物或伪膜形成,迅速发生喉梗阻,甚至窒息死亡,值得注意。并发症3.中耳炎麻疹并发中耳炎一般少见。但因小儿咽鼓管较粗、短、直,且呈水平位,2岁以下小儿,有继发感染者易并发中耳炎。中耳炎轻者无明显症状,不易发现,早期酌情使用抗生素,加强护理发生中耳炎机会较少。并发症(二)心血管系统并发症2岁以下小儿,如中毒症状明显或伴高热,有时导致心功能不全。表现为气促烦躁,面色苍白或发绀,心音低钝,四肢发冷,脉搏细弱,肝脏肿大,皮疹暗红或突然隐退。心电图可有低电压,T波低平及P—R间期延长等改变,少数可并发心包炎。并发症(三)神经系统并发症麻疹对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也不少见,其临床表现差异较大(目前分类尚未完全统一)。一般可分为以下几型:并发症(1)急性麻疹脑炎发生率在0.01%~0.05%不等。尤好发于婴儿。大多发生在出疹后2~6日,少数可发生在前驱期或出疹后2~6日,少数可发生在前驱期或出疹后2~3周。其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检查同一般病毒性脑炎。脑电图约有50%出现异常。脑炎的轻重与麻疹轻重无关。麻疹脑炎病死率较高,约15%在1周内死亡。可发生瘫痪和智力障碍等并发症约1/4~l/3。急性麻疹脑炎按发生机制和病理,又可分为急性包涵体脑炎和急性变态反应性脑炎。急性包涵体脑炎是麻疹病毒直接损害所致,脑组织细胞内可查见嗜酸性包涵体,且可分离出麻疹病毒;急性变态反应性脑炎,是病毒所致的变态反应。二者在临床上不易区别,如无特异检查,可诊断急性麻疹脑炎。并发症(2)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eslerrosingpanencephalitis,SSPE)是麻疹的远期并发症,是亚急性或慢性进行性脑组织退变性疾病。本病很少见,为麻疹患者的1/10~400万,男多于女(2.6:1)。主要见于曾患过麻疹的年长儿,20岁以上者少见。偶可见于接种过麻疹活疫苗。本病病理改变特征:脑体积缩小、硬化,主要为脑白质、灰质病变。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广泛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及脱髓鞘病变。细胞核和胞浆内有嗜酸性包涵体。本病发病缓慢,患麻疹到发病2~17年不等。起病隐袭,呈进行性加重,初为智力下降、性格改变,以后语言障碍,肌肉痉挛,最后昏迷,发生去大脑强直、死亡。脑电图呈特殊的SSPE综合波(每秒2~3次慢波节律)有诊断价值。麻疹抗体血清/脑脊液比值变小,常小于300(正常人为320~640)。脑脊液中球蛋白主要为IgG。脑组织中可分离出缺陷性麻疹病毒(缺乏M蛋白)。本病无特殊治疗,大多在病后数月至数年死亡。并发症(3)脑脊髓炎有认为也是较常见的并发症。一般在退热后,突然出现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呆滞、头痛、颈强直等),在12小时内再度发热。脑脊液常规检查除同一般病毒性脑炎外,髓鞘蛋白增高(>4ng/mL),认为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并发症(4)其他伴有或不伴有免疫抑制的麻疹包涵体脑炎。部分患者,在接受免疫抑制中感染了麻疹后,1~6个月发生脑炎,临床表现类似SSPE,但发展快,大多在4个月内死亡。脑组织病理检查与麻疹包涵体脑炎相同有称此种脑炎为伴有免疫抑制的急性麻疹包涵体脑炎。另外,有的经病理和实验室检查诊断麻疹脑炎,但无免疫抑制因素,临床经过不典型(不同于急性麻疹脑炎,也不同于SSPE)。此种脑炎,有称不伴免疫抑制的麻疹包涵体脑炎。并发症(四)其他并发症(1)营养障碍对胃肠功能紊乱、喂养护理不当,可致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临床常见维生素A缺乏引起干眼症,重者出现视力障碍,甚至角膜穿孔、失明。(2)继发感染由于护理不当,可引起口腔炎、脓性结膜炎、病后免疫力低下,易合并百日咳,猩红热或结核病复发,易形成粟粒性肺结核,甚至出现结核性脑膜炎。(3)其他器官或系统损害麻疹是个全身性疾病,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有报道重型麻疹80%(52/60)出现不同程度肝脏损害(临床及实验室排除甲、乙、丙型病毒性肝炎及EBV、CMV等疱疹病毒感染所致)。亦有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麻疹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致急性肾小球肾炎。此外,麻疹可引起紫癜,良性颅内压增加、多发性神经炎等。概述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后预防新进展实验室检查(一)外周血象一般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对学龄前期以上儿童,中性粒细胞可稍增多。典型血象改变仅提示病毒感染,对诊断麻疹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二)多核巨细胞检查可取病人咽、鼻,眼分泌物涂片、用瑞氏染色后镜检,可查见直径为30~200pm的多核巨细胞(胞核一般20个左右)。此种细胞在出疹前后5日易发现,但以出疹前1~2日阳性率最高。它出现,可比麻疹粘膜斑早1~2日,少数无麻疹粘膜斑,而该细胞检查仍为阳性。因此有早期诊断价值。此种细胞检查以鼻部出现较早,眼部次之,咽部较晚。但单次检查阳性以眼部为最高(约60%)。实验室检查(三)病毒分离可取前驱期或出疹期病人的鼻、眼、咽分泌物或血液,接种于猴肾、人胚肾或其他敏感的细胞,可分离出麻疹病毒,或再用免疫荧光鉴定。病毒分离需作细胞培养,其时间长,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技术高,且阳性率不高,不适合常规检查。实验室检查(四)血清抗体测定抗体测定有总抗体、特异性IgM、IgG。测定方法很多,常用有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血凝抑制试验,最常用。抗体一般在1.2~256以上,或恢复期抗体增高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ELISA法测定麻疹IgG抗体,一般效价在l:200~1:800(<1:200为阴性)。本方法比血凝抑制试验敏感约100倍,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麻疹特异性IgG,临床除应用于诊断外,主要用于测定麻疹免疫水平。但有报道麻疹IgG表达有高反应,低反应和无反应型。特异性IgM主要诊断急性期感染,以发热后5~20日采取较有价值。但有报道麻疹急性期,恢复期可始终为阴性(7.9%),低于国外报道(16%)。血溶抑制试验,主要测定麻疹血溶素(F蛋白)抗体。此抗体一般麻疹为阳性,而异型麻疹为阴性,本试验一般不采用,主要用于异型麻疹的诊断。此外,点免疫结合试验(DIA),是一种改进的酶免试验,操作简便,敏感、特异。也有认为,如测定血乳酸脱氢酶显著增加,LDH3增加及淋巴细胞减少,可作麻疹的辅助诊断。概述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后预防新进展典型麻疹的诊断1、易感儿(未出过麻疹或未接种过麻疹疫苗)(1)病前10~14日有明显麻疹接触史,或在麻疹流行期发病。(2)出疹期有典型麻疹症状、体征。(3)出现麻疹粘膜斑。(4)如无并发症,血象呈病毒性感染表现。以上各点,以第3、4点为主要依据,第1、2点仅供参考。如双颊粘膜有类似粘膜斑,而其他临床表现不典型,应结合查多核巨细胞和血清学特异性检查才能确诊,偶有其他病毒感染(柯萨奇病毒等)也可出现类似麻疹粘膜斑。典型麻疹的诊断2、早期诊断麻疹临床在于早期诊断,其诊断要点有以下几点:(1)具临床诊断的第1点和/或2点。(2)有咳嗽、流涕、结膜充血等上呼吸道炎的表现。(3)口腔出现麻疹粘膜斑。以上2、3点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粘膜斑出现前,已有颊粘膜粗糙,应继续观察,麻疹粘膜斑出现开始较细小,应在光线充足时细致检查。非典型麻疹的诊断1、轻型麻疹在麻疹流行期较多,但因症状轻,无麻疹粘膜斑,皮疹不典型(皮疹稀少,退疹后无脱屑及色素)。如颊粘膜粗糙,对易感儿只能疑诊麻疹,临床不易与风疹和其他病毒感染相区别。如鼻、咽、眼结膜涂片查见多核巨细胞或血清特异性IgM阳性方可确诊。非典型麻疹的诊断2、异型麻疹本病少见。诊断依据:(1)病前(一般6个月至6年)曾接种过麻疹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2)皮疹可呈多形性(斑丘疹、斑疹、疱疹、瘀点或瘀斑,偶见荨麻疹),常伴搔痒。出疹顺序与正常相反。麻疹粘膜斑无或有。(3)发病急,全身症状(全身肌痛、头痛、腹痛)明显,易并发肺炎’。(4)出疹期常有嗜酸性细胞增高,血沉增力口。(5)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血凝抑制抗体>1:256)。(6)血清F蛋白抗体阴性。以上具1~4点临床可诊断异型麻疹。鉴别诊断根据麻疹接触史、前驱期出现koplik斑、皮疹形态和出现顺序、出疹与发热关系、退疹后皮肤脱屑及色素沉着等特点,诊断较容易。前驱期鼻咽分泌物找到多核巨细胞及尿中检测包涵体细胞有助于早期诊断。在出疹1~2天时用ELISA法测出麻疹抗体可确诊。小儿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病原 全身症状和其他特征 皮疹特点 发热与皮疹的关系 麻疹 麻疹病毒 卡他症状结膜炎、发热Koplik’s斑 红色斑丘疹,特别的出疹顺序,退疹后有色素沉着几细小脱屑 发热3~4天,出疹时体温更高 风疹 风疹病毒 耳后、颈后、枕后淋巴结肿大 退疹后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发热半天或一天后出疹 幼儿急疹 人疱疹病毒6型 一般情况好,耳后、颈后、枕后淋巴结可肿大 颈及躯干部多见,一天出齐,次日消退 高热3~5天,热退疹出 猩红热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高热,中毒症状重,咽峡炎、杨梅舌、环口苍白圈、扁桃体炎 皮肤弥漫充血,密集针尖大小丘疹,1周后全身大片脱皮 发热1~2天出疹,出疹时高热 肠道病毒感染 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 发热、咽痛、流涕、结膜炎、腹泻、全身或颈、枕后淋巴结肿大 散在斑疹或斑丘疹,很少融合,1~3天消退,不脱屑,有时可呈紫癜样或水泡样皮疹 发热时或热退后出疹 药物疹 原发病症状 皮疹庠感,磨擦及受压部位多,与用药有关,斑丘疹、疱疹、猩红热样皮疹、荨麻疹 发热、服药史概述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后预防新进展麻疹无特殊治疗治疗原则是:加强护理,对症治疗,预防感染。一般护理1、隔离主要是呼吸道隔离。隔离时间一般在出疹前、后5日。如合并肺炎应延至出疹后10日。出疹前传染性较大,应重视隔离,对疑诊者,隔离检疫9天仍未出疹,方可取消隔离。2、住室温度以18~22℃为宜。空气应新鲜、定期开窗时避免冷风对着吹。保持一定湿度,室内可输入水蒸气或敞盖烧水,防止不良气体,避免强光刺激(可用有色窗帘)。3、衣物柔软、宽大,不可过多。勤换婴儿的尿布和衣物。保持皮肤清洁。4、保持皮肤、五官(眼、口、鼻)清洁(1)眼分泌物多,可用温盐水或2%~3%硼酸清洗,或利福平、氯霉素眼药水滴眼,晚上可涂用金霉素眼膏。(2)餐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水、3%碳酸氢钠清洗口腔,有助预防口腔炎,溃疡和鹅口疮的发生。唇干燥可用植物油涂擦,以防干裂出血。(3)鼻腔干燥或有鼻痂,可用温水清洗后,清除鼻腔分泌物及干痂,以保持鼻腔通畅。(4)剪短指甲,防抓伤皮肤。5、饮食出疹期注意多种维生素和水分的补充。如伴呕吐、腹泻或进食少,应及时补液。退疹期酌情增加饮食,宜吃易消化、营养丰富、清淡、无刺激性食物。勿忌油、蛋而造成营养不良及维生素缺乏。对症治疗1、体温过高前驱期、出疹期体温过宿一般不退热。但体温在40℃以上伴有惊厥,或过去有热性惊厥史可适当降温,但不可用强烈退热剂,亦不宜用冷敷或酒精擦浴,以免妨碍出疹,促使病情恶化。必要时可用温水擦浴,或灌肠,给与少量镇静剂及退热药,输入适量液体等综合措施。2、频繁剧咳可用非麻醉镇咳剂(如美可糖浆,成人5~10ml/次,儿童适量),超声雾化吸入,每日2~4次,少量多次饮水或服用润喉片以减轻局部刺激,补充一定钙剂和充足水分等亦有一定帮助。3、结膜干燥或角膜混浊可用维生素AD0.5~1.0mL,肌注一日1次,共3~5日。待病情好转后口服浓鱼肝油(常规量,每日3~7滴)。中医中药治疗1、前驱期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为主,可用银翘散加减。2、出疹期以清热解毒透疹为主,可用升麻葛根汤加减。3、恢复期以养阴清余热为主,可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另外,如出疹不透,可用芫荽酒熏洗(芫荽400g,麻黄15g,浮萍15g,加水1000~2000mL煎煮后,加酒1~200g),或单用芫荽(多少均可)煎煮洗。并发症的治疗1、肺炎大多为细菌与病毒混合感染,治疗同一般肺炎。2、喉炎明显喉炎常为继发细菌感染,早期使用抗生素(主要用青霉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多数可避免严重喉梗阻的发生。喉炎一般5~7天可缓解,因此应尽量避免气管切开。3、心血管功能不全麻疹并发肺炎后易发生心血管功能不全,如心力衰竭应尽早处理。4、麻疹脑炎主要为对症疗法及支持疗法。处理同流行性乙型脑炎。可试用干扰素、转移因子、胸腺肽等免疫增强剂。发病早期使用抗病毒药(如病毒唑),疗效有待临床更多观察。其他维生素A疗法有研究认为,麻疹患儿体内维生素A贮存不足,特别是合并营养不良或其他合并症的小儿,补充维生素A对促进疾病的恢复,改善预后有明显效果。维生素A用量10~40万U。可用维生素AD制剂,即VitAD0.5mL(含VitA2500万U)肌注,一日1次,共5~7日。或服用浓鱼肝油滴剂10滴,一日3次共7~10日(1g≈30滴≈含维生素A50000U)。概述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后预防新进展预后麻疹预后大多良好。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有:年龄、健康状况、麻疹类型、有无严重的并发症及治疗的早晚和医疗卫生条件等因素有关。年龄,以5岁以下,尤以婴幼儿预后较差,病死率较高,约占儿童80%,健康状况,Ⅱ度以上营养不良或伴其他慢性疾病者,体质恢复时间较长,且易发生并发症,预后较差。重型麻疹,尤以中毒型和休克型麻疹预后较差。并发严重肺炎、心功能不全、急性脑炎等病死率较高。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可导致重度干眼症,引起失明。概述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后预防新进展预防预防接种是麻疹预防的关键措施,但如发生麻疹病人后,应采取综合措施防止麻疹的传播和流行。加强卫生,向社会群众大力宣传麻疹的防治常识,才能很好贯彻和落实综合性预防的各项措施。控制传染源1、隔离病人麻疹病人应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日,合并肺炎延长至10日。无并发症可在家隔离。在流行期对于在家病儿,应进行家庭访视和医护指导,做到医药送上门,麻疹患儿不出门,以防麻疹的继续传播。麻疹病儿家应谢绝亲友、邻居访视。2、易感者接触的检疫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应隔离检疫3周(每晨检查1次,如有发病立即隔离)。如接受过自动免疫或近期(4~6周)接受过被动免疫,或使用过免疫抑制剂者,应检疫4周。接触者根据年龄、健康状况,接触时间等酌情进行自动或被动免疫。3、加强疫情报告做好疫情管理,有助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二代麻疹的发生和继续流行,对麻疹病人应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切断传染途径1、接触过麻疹病人的人员(医务人员、家属及探视者),经洗手,更换外衣或在室外流动空气中20min以上,方可接触易感者。2、病人住过的室内地面及用具,应做一般清洁处理。住室经紫外光照射或开窗通风30min以上,方可让易感者进入。病人用过的被褥,也应经阳光暴晒2~3h后才宜易感者使用。病人用过的衣物和手巾,亦应阳光暴晒或肥皂水清洗,以减少传染机会。保护易感人群1、主动免疫(1)历史我国清代叶霖所著《沙疹辑要》已有种疹法的记载。国外Home(1758年)已开始进行同样的研究。1940年Rake及Shaffer等人创用鸡胚组织培养麻疹病毒成功。1958年我国成功地分离出麻疹病毒。1965年我国又成功制成了减毒活疫苗。目前世界大多采用麻疹活疫苗。麻疹减毒疫苗或活疫苗的免疫性约90%。麻疹疫苗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使麻疹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大下降。保护易感人群(2)麻疹疫苗种类①麻疹灭活疫苗:安全性大,反应轻,但须经连续接种3次,且抗体形成不持久。以后接触自然麻疹,可发生异型麻疹,现已基本不用;②麻疹减毒活疫苗:是活疫苗连续传代获得的高度减毒株,如Schwartc(Sch株)和Moraten株。它接种反应较大,免疫性较高,使用丙种球蛋白免疫性有一定影响;③麻疹活疫苗:如EdmonstonB株(Ed株)。它免疫性强,与自然感染有相同的免疫性,约有30%产生发热反应。肌注少量丙种球蛋白可明显减轻反应,也不影响其免疫效果;④联合疫苗:如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MMR),效果也好;⑤气雾吸入疫苗:对4~6个月婴儿免疫效果可达90%,认为可突破母体抗体的干扰。该疫苗因制备技术要求较高而未被广泛采用。保护易感人群(3)接种对象①初种年龄:国内目前为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8个月以下婴儿大多有母传抗体可影响免疫效果),末患过麻疹的成人应接种。国际上主张在生后12~15个月接种。但在流行季节,部分6~8个月婴儿也可患麻疹。因此,有建议在麻疹流行期,初种年龄可提在5~6个月,次年应补种1次,且原伴有低热或轻微上呼吸道感染者,不再列为禁忌,而仍可接种。而对发病较低的地区,初种年龄可延至9~12个月或12~15个月。麻疹初种,现在一般采用8个月接种。1岁半加强1次;②应急接种:对体弱的易感儿,为防止患麻疹带来不良后果,可在接触麻疹后2日内接种疫苗,可防止发病。在接触2日后接种,仅可减轻症状;③复种年龄:麻疹疫苗免疫时间,一般为2~4年或4~6年,因此必须进行2次接种(复种),一般可在5~6岁进行,如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中学,或大学未进行过2次接种,又未患过麻疹,在入学后仍应复种。保护易感人群(4)接种效果疫苗接种效果与接种年龄、次数、疫苗种类和近期是否使用被动免疫及机体免疫状况等因素有关。血凝抑制抗体可代表免疫水平。抗体阳性率一般可达95%~98%,接种后可于12日在血中出现抗体,1个月达高峰。效价大多在1:16~1:128,2~6个月后逐渐下降,4~6年部分儿童抗体可消失。初种年龄在12~15个月以前产生的抗体滴度一般不高,且不持久。麻疹初免疫数年后再免疫问题,有不少研究,但效果不肯定。认为麻疹主动免疫的关键是初免疫(婴儿的初种及次年的补种均属初免疫)。麻疹活疫苗较减毒疫苗及灭活疫苗效果较佳。在4~8周内使用过人体丙种球蛋白,或1~2周内使用过免疫抑制剂(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其免疫效果均较差。保护易感人群(5)注意事项①疫苗接种反应:一般局部及全身反应均较轻,少数出现低热,个别出现高热。但l~2日即可恢复,不必作特殊处理;②暂缓应用:在4~8周内接受过输血、血制品或其他被动免疫制剂,1个月内使用过其他病毒性疫苗或目前正患病毒感染性疾病,应暂缓使用,以免影响免疫效果。如非麻疹流行季节,可在2~3个月后接种,但如有感染麻疹的威胁,仍可接种。保护易感人群(6)禁忌证伴有高热,急性传染病、活动性肺结核、恶性疾病及其他严重疾病和体质过敏、孕妇、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1周以上者,均不应接种。(7)其他接种时间,应于麻疹流行前1个月内注射。一般于上臂外侧三角肌0.2ml皮下注射(儿童与成人剂量相同)。疫苗保持在2~8℃为宜。有效期,一般液体型为2~3日,干燥型为1年。麻疹疫苗与其他疫苗(百、白、破及乙肝疫苗)相互无明显干扰作用。保护易感人群2.被动免疫年幼体弱的易感儿,接触麻疹后,除使用疫苗应急接种外,亦可采用被动免疫,预防发病或减轻症状。接触麻疹后5日内使用足量的被动免疫制剂可预防发病。如用量不足或在5~9日使用,仅可减轻症状。概述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后预防新进展新进展 麻疹发病年龄呈两极分化趋势,8个月以前婴儿麻疹增多,大年龄患者增多; 麻疹的不典型病例增多; 发病高峰季节后移至3~5月份。新进展 麻疹的并发症变化:心肌炎明显增多,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二次麻疹发生率:1%左右,其中60%发生在第一次麻疹后二年以内。 麻疹病例增多,但病死率低。谢谢
本文档为【麻疹(全)ppt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6.8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zzx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642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9-12-05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