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疆伊塔道建置变迁研究

新疆伊塔道建置变迁研究

举报
开通vip

新疆伊塔道建置变迁研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新疆大学论文题目(中文):新疆伊塔道建置变迁研究论文题目(外文):StudyontheChangeoftheEstablishmentofYitaDaoinXinjiang研究生姓名:张亮学科、专业:历史学中国史学位类别: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导师姓名、职称:吴轶群副教授论文答辩日期:年月日学位授予日期:年月日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I摘要伊塔道设立于1888年,废止于1928年,在稳定与发展伊塔地区的社会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28年之后,新疆道制虽然废除,取而代之的行政区制与道制...

新疆伊塔道建置变迁研究
硕士研究生学位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新疆大学论文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目(中文):新疆伊塔道建置变迁研究论文题目(外文):StudyontheChangeoftheEstablishmentofYitaDaoinXinjiang研究生姓名:张亮学科、专业:历史学中国史学位类别: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导师姓名、职称:吴轶群副教授论文答辩日期:年月日学位授予日期:年月日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I摘要伊塔道设立于1888年,废止于1928年,在稳定与发展伊塔地区的社会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28年之后,新疆道制虽然废除,取而代之的行政区制与道制之间仍然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本文通过对清代至民国伊塔道的变迁做一贯通式的研究,加强对该地区的政区变迁研究,推动学界对伊塔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演变内涵的理解。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与伊塔道设立相关的三个问题,包括背景、过程、辖境变迁、分治过程以及道制之下县级政区等内容。1884年,新疆建省,在行省体制推行过程中,于1888年设立伊塔道管理伊犁、塔城两地,伊塔道下设有伊犁府、精河直隶厅、塔尔巴哈台直隶厅,伊犁府下设宁远、绥定两县。1916年伊犁镇边使取消,塔城道尹取代塔城参赞,伊塔道取消,至此,逐渐形成伊犁道和塔城道,两道之下逐渐增设六个县级政区。第二部分,梳理伊塔两道从“道”到“区”的建置变迁,以及区之下县级政区之变迁。民国时期全疆由四道到八道,再由八道到八个行政区,再到十个行政督察专区,在此背景之下,对伊犁塔城两地下辖县级政区的析置、增设等变迁情况与过程进行梳理。第三部分是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对伊塔道变迁的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伊塔道建置变迁的趋势是县级政区逐渐增设,行政区划设置与全国划一。而影响伊塔道变迁的因素,主要有:政治、经济、地理、边防等。最后,本文对伊塔道的变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伊塔道在设立之后的变迁过程,是清政府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做出的决定。纵观清代至民国伊塔道的变迁过程,反映了政府对伊塔地区的治理实践变化的过程,而位于边境地区的伊塔地区建置的变迁,对新疆全局来讲有着深远的影响。关键词:近代新疆;伊塔道;建置变迁;县级政区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IIAbstractEstablishedin1888andabolishedin1928,YitaDaoplayedanimportantroleinstabilizinganddevelopingthesocialeconomyofYitaarea.After1928,althoughtheDaosysteminXinjiangwasabolished,therewasstillaninternallinkbetweentheadministrativedistrictsystemandDaosystemreplacedbyit.ThroughaconsistentstudyofthechangesoftheItalianroadfromtheQingDynastytotheRepublicofChina,thispaperstrengthensthestudyofthechangesofthepoliticalareasintheregion,andpromotestheunderstandingoftheconnotationoftheevolutionofsocial,economicandculturaldevelopmentintheItalianregion.Thispaperisdividedintothreeparts.ThefirstpartexploresthreeissuesrelatedtotheestablishmentofIthaRoad,includingitsbackground,process,changesinjurisdiction,processofdivisionandgovernance,andcounty-leveladministrativedistrictsundertheTaoistsystem.In1884,Xinjiangestablishedaprovinceintheprocessofimplementingtheprovincialsystem.In1888,ItaDaowassetuptomanageYiliandTacheng.UndertheItaDao,therewereYiliPrefecture,JingheZhiliOfficeandTalbahaTailiOffice.UndertheIliPrefecture,NingyuanandSuidingCountiesweresetup.In1916,YiliTownBorderwasabolished,TachengDaoYinreplacedTachengCounsellor,andYitaDaowasabolished,graduallyformingYiliDaoandTachengDao,underwhichsixcounty-leveladministrativedistrictsweregraduallyadded.Inthesecondpart,theauthorcombstheconstructionchangesofthetwoDaosfrom"Dao"to"District",andthechangesofcounty-leveladministrativedistrictsunderthedistricts.IntheperiodoftheRepublicofChina,Xinjiangchangedfromfourdaostoeightroads,fromeightdaostoeightadministrativedistricts,andthentotenadministrativesupervisorydistricts.Underthisbackground,thechangesandprocessesoftheanalysis,establishmentandadditionofcounty-leveladministrativedistrictsinTacheng,Iliweresortedout.ThethirdpartisbasedonthefirsttwopartstoanalyzethetrendandinfluencingfactorsofthechangeofItalianroad.ThetrendofthechangeintheconstructionofIta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IIIDaoisthegradualadditionofcounty-leveladministrativedistrictsandtheunificationofadministrativedivisionswiththewholecountry.ThefactorsaffectingthechangeofItaDaoareputforward,includingpolitics,economy,geography,borderdefense,etc.Finally,thispapermakesananalysisandsummaryoftheimpactofthevicissitudesofItaDao.ThechangeprocessofItadaoafteritsestablishmentisadecisionmadeaccordingtothespecificsituation.ThroughoutthetransitionprocessfromQingDynastytotheRepublicofChina,itreflectsthechangeprocessofthegovernment'sgovernancepracticeintheItaregion,andthechangeoftheconstructionoftheItaregionlocatedintheborderareahasafar-reachingimpactontheoverallsituationofXinjiang.Keywords:ModernXinjiang;YitaDao;ConstructionChange;County-levelAdministrativeRegion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目录摘要.................................................................................................................................................IAbstract...........................................................................................................................................II目录.....................................................................................................................................................1绪论.................................................................................................................................................1(一)选题目的及意义.............................................................................................................1(二)研究综述.........................................................................................................................1(三)研究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创新之处.....................................................................................................3(四)相关地域范围与时间范围界定.....................................................................................3一、伊塔道的设立与分治...............................................................................................................6(一)伊塔道的设立.................................................................................................................6(二)伊塔分治.......................................................................................................................11(三)道制之下县级政区的设立...........................................................................................15二、道改区与县级政区的变迁.....................................................................................................21(一)从“道”到“区”的建置变迁................................................................................21(二)县级政区之变迁.........................................................................................................24三、伊塔道建置变迁分析及影响.................................................................................................32(一)伊塔道建置变迁分析.................................................................................................32(二)伊塔道建置变迁的影响.............................................................................................34结语...............................................................................................................................................37参考文献...........................................................................................................................................38在校发表论文情况...........................................................................................................................41致谢...............................................................................................................................................42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43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43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绪论(一)选题目的及意义1.选题目的伊塔道是晚清新疆建省时期为有效管理今伊犁、塔城等地区而设立的行政建置,改变了该地原由伊犁将军管辖的行政体制,将民政管理纳入到全疆统一的行省体制中,为促进伊塔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伊塔道从晚清延续到民国,其发展历程与同时代新疆地区的其他建置相比,特别是与其他三道相比表现出鲜明特色:设立最晚、过程复杂、影响深远。故研究该道建置变迁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以伊塔道的建置变迁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其建置变迁过程,分析其设置的依据和合理性,并探讨其设置的历史意义与影响。2.选题意义首先,随着对晚清新疆建省相关的行政建置深入和广泛的研究,伊塔道的研究已引起学者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还未见对伊塔道的建置变迁做出完整的论述,尤其是对民国时期伊塔道的建置变迁的相关研究成果更是寥寥无几。本文通过对伊塔道的建置变迁做一贯通式的研究,以期对这一重要地区行政建置变迁过程形成全貌式的研究。其次,地方行政建置中清代道制研究多以内地为对象,涉及边疆地区道制的研究成果不多,对其设置、职能及其演变的细致探讨更不多见。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之中,新疆在时代变革的大背景下,地方行政建置也有所改变。伊塔道在遵循当时中央政府的建置原则上,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演变。有关民国时期伊塔道制变迁、特殊职能以及在地方行政建置演变中的作用,均未有专文进行研究。完整论述伊塔道的变迁,对于深入了解伊塔地区行政建置变革、行政区划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二)研究综述与伊塔道建置变迁的相关研究成果,自民国时期已出现,近年来,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趋势。大部分研究,多关注伊塔道的设立过程及其权属问题,对伊塔道的建置变迁相关内涵式研究还较少,没有形成系统性研究,对民国时期伊塔分治以及县级政区的形成研究更不多见。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曾问吾在《中国经营西域史》中,对伊塔地区与新疆其他地区实行不同治理方式的原因做出了解释,同时论及辛亥革命后伊塔地区的归并问题,文中简单提及道制改区后所设立的县级行政区划,但没有深入论述。萧一山的《清代通史》涉及到伊塔道行政体制的变革,但未有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与论述。朱东安在《关于清代的道和道员》一文中(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主要了清代道制。林涓《清代行政区划变迁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对清代道的驻所、辖区进行排比分析,并详尽考察它们的变迁趋势,理清清代道的辖区变迁与驻所之间关系,并认为道作为准行政区划与各级地方行政区划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其中梳理了清代新疆地区高层政区与统县政区的变迁过程。针对新疆道制的论文,如赵云田的《近代新疆行政建置的演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对近代新疆行政建置变化的原因、具体过程以及历史意义进行了探析,但未涉及道的建置变迁研究。齐清顺《清代新疆行政体制变革的重大胜利》(西域研究,1994年)完整地回顾了新疆建省的过程,并论述了伊犁将军与新疆巡抚的权利抗衡。文章涉及到伊塔道的设置,但没有详细论述其变迁过程。赵丽君《近现代新疆县制研究》(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对古代新疆县制的演变进行总结,并对乾隆统一新疆后军府制之下的新疆县制的概况以及民国新疆县制的概况及组织机构做了一个完整的论述。吴轶群《清代新疆道制建置沿革探析》(兰州学刊,2007年,第3期)和《清代新疆镇迪道与地方行政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之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3期)都对新疆建省前后设立的四道进行了考析。认为建省后四道的设立及府厅州县的形成,一方面实现了与内地各省体制的划一,另一方面道的民政管理权相对增强,向准一级行政区演变。鲁靖康《清代新疆行省体制下政区建置的几个问题》(西域研究,2009年,第3期)对清代在行省体制下,行政建置的原则,政区变动,州县命名及划界原则作出了论述,指出这种政区变动虽然频繁但是并未成熟,其中也简单提及伊塔地区的行政建置变迁。邓媛《伊塔道研究》(新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论述了新疆建省和伊塔道的设立过程,并以几任新疆巡抚与伊犁将军的矛盾为线索来论述伊塔道的权属问题,最后分析了伊塔道职能的独特性,但论文以清代为主线,未涉及到民国时期伊塔道的发展演变。辛亚超《近代新疆行政区划变革研究》(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通过对近代新疆三次行政区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3划建制变革的论述,其中简单提及伊塔道。胡正华《新疆地、州、县建置简述》(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对新疆现有的行政区划进行历史性的追溯,还原了政区变迁的历史面貌,涉及伊塔道的变迁过程,但未做具体阐述与深入分析。张志远的《行省体制下的新疆巡抚与伊犁将军的关系探析——以伊塔道为例》(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以新疆建省为背景,以伊塔道的设立为线索,着重论述在行省体制下伊犁将军与新疆巡抚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妥协。刘国俊《杨增新对新疆行政区划的调整及其意义》(西域研究,2001年,第41期)和《民国时期新疆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新疆地方志,2017年,第1期)前者论述了杨增新统治时期,通过对旧有行政区划的不断调整,使新疆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行政管理网络,这对巩固国防和提高行政效率具有重大意义。但并未对民国时期行政区划的变迁进行完整的梳理。后者对民国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做了系统的论述,对了解民国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没有对行政区划的依据做出详细的分析。纵观伊塔道建置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从总体来看,对清代伊塔道研究较多,对民国时期伊塔道的具体变迁过程研究的较少。因此,对伊塔道的研究还有一定的空间。(三)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研究方法: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的指导思想,运用传统历史学研究方法,同时也借助历史地理学的方法与政区变迁研究方法,以时间为线索,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挖掘文献史料,包括档案、外文资料中新的内容,追根溯源;并充分借鉴、吸收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展现伊塔道建置变迁的全貌。创新之处:学术界对伊塔道的研究多以设立过程,背景及其权属之争为重点,未涉及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清代至民国时期伊塔道行政建置的变迁过程进行梳理,深入分析伊塔道建置变迁的过程、道制之下的县级政区的划分与废道之后县级政区的变迁,并对影响其变迁的因素加以分析。(四)相关地域范围与时间范围界定本文所谈到的伊塔道的地域范围,指1888年伊塔道设立后所属的伊犁府、绥定县、宁远县、精河直隶厅、塔城直隶厅,以及民国时期由迪化道划归的乌苏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4县与沙湾县的具体行政区域之总和,即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所辖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不包括阿勒泰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克拉玛依市以及今天阿勒泰地区的吉木乃、布尔津、福海等地。如图1所示:本文所谈到的伊塔道建置变迁的时间范围涵盖伊塔道设立、改制的历史过程,故本文的时间界限为光绪十四年(1888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5图1:伊塔道设立之初辖境区域图注:底图源于《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①①傅林祥,郑宝恒.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6一、伊塔道的设立与分治(一)伊塔道的设立1.伊塔道的设立背景清朝统一新疆后,采用了军府制之下多种方式并存的管理方式对天山南北进行治理。清代新疆军府制主要以伊犁将军及各级驻扎大臣为主干,下辖民政、军事两大系统,在管理职能上,兼顾军事、政治、经济、财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军府制在一定时期内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以及巩固西北边防,抵御俄国侵犯,保卫国家统一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①但是,随着西北边疆危机的加深以及时事的变化,军府制的弊端日益显现,新疆的行政体制变革也迫在眉睫。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龚自珍向清廷呈奏《西域置行省议》,提出在新疆实行行省制,推行州县制的主张。光绪三年(1877年)清朝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清朝政府开始考虑用何种方式来妥善处理新疆事务。左宗棠也根据当时的形势,提出在新疆设置行省的请求,但没有得到清朝政府的首肯。光绪六年(1880年)左宗棠第二次上书清廷请求改制,拟设新疆总督驻扎乌鲁木齐,新疆巡抚驻扎阿克苏,一北一南,彼此便于联络。将军统帅绿营八旗驻扎于伊犁,塔尔巴哈台地区设置都统,统帅绿营八旗军队。“并拟增设伊犁兵备道一员,塔尔巴哈台拟增设同知一员,”②以加强边防守卫。与此同时,刘锦棠也开始处理新疆军务,着手筹划建省事宜。光绪八年(1882年)收复伊犁后,伊犁将军金顺主张恢复军府制。刘锦棠等人强烈主张在新疆实行行省制,在反复斟酌左宗棠与谭钟麟的建议之下,刘锦棠提出了建省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光绪十年(1884年)清朝政府“任命刘锦棠为甘肃新疆巡抚,并且仍然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督办新疆事宜。任命魏光焘为甘肃新疆布政使。”③新疆建省最终冲破重重阻碍得以实现。新疆实行行省制之前,作为与内地行省同级的“特别行政区”④,清朝政府根据“因俗而治”的原则,在新疆实行军府制之下多种地方制度并存的方式进行①周卫平.清代新疆官制边吏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2.②[清]左宗棠.左宗棠全集(第七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6:193.③新疆社会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清实录新疆资料辑录(光绪朝宣统朝卷)[G]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3:255.④刘子扬著.清代地方官制考[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7.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7管理。天山南路实行驻扎大臣管辖下的伯克制,北疆各游牧部族内实行扎萨克制,靠近甘肃的新疆东部地区实行与内地相同的州县制。建省后,全疆普遍推行行省制,并且替代了军府制的大部分职能。①清末行省体制下设道府厅州县体系,从建省至清政府宣告结束,全疆共设有4道、6个府、8个直隶厅、2个直隶州,下辖21个县、1个州、1个厅。伊塔道属建省后新疆新设三道之一。道制,最早始于秦朝,在不同历史时期道的性质有所不同,或为监察,或为一级区划。李国祁认为,从地方行政制度的角度来看,“明清两朝道制的作用在于弥补省级行政区过大这一缺陷,因此道能由临时的监察或财务机关,变为固定的地方行政单位。从道的制度本身来讲,明清两代的道又有所不同,明代的道更注重监督控制功能和财务功能;清代的道更加注重于地方行政方面的功能,制度十分整齐,统辖区域较为划一,几乎没有重叠现象。”②清末新疆建省后行省制下的道州县逐渐取代军府制之下多种行政制度并行体制的演变过程,体现了清朝政府治理新疆政策的转变和道的职能变化趋势:“民政权力不断扩大和道逐渐开始向准政区职能进行演变。”③2.伊塔道的设立过程1864年新疆民变、阿古柏以及俄国入侵,对伊犁造成严重破坏,清朝政府收复伊犁后,伊犁将军在恢复发展经济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军府制“治兵者多,治民者少”的弊端无法更好的恢复与继续管理伊犁地区,这正好为行省制在伊塔地区的推进提供了契机。光绪十年(1884年)清廷“着刘锦棠酌定伊犁参赞大臣与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裁留问题。”④光绪十一年(1885年)刘锦棠呈《伊塔各大臣分别应裁应留折》,认为按内地的驻防营制,是在将军之下设立左右翼副都统,将军与副都统可以驻扎于同一地,也可以驻守在不同地区,但都归将军节制。而新疆的营制与内地有所不同,即在将军之下设立参赞大臣、领队大臣(满洲、锡伯、索伦、察哈尔、额鲁特五领队大臣)。“如果按照内地的驻防①赵云田.近代新疆行政建置的演变[J].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3:1.②李国祁.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道的功能及其演变[J].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三册上期:1972:139-187.③吴轶群.清代新疆镇迪道与地方行政制度之演变[J].西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3):92.④刘锦棠著.李续宾著.杨云辉校点.刘锦棠奏稿·李续宾奏疏[M].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长沙:岳麓书社.2013:309.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8营制,则可设立左右翼副都统,那么对已经设立的参赞大臣,应当进行裁撤,如果暂时不设置左右翼副都统,那么就可以保留参赞大臣这一空缺。”①自从新疆社会稳定以后,乌鲁木齐和伊犁满营兵数较少,没有必要再设立满洲领队大臣一职。刘锦棠按照内地驻防营制,在将军之下设副都统,这就为州县制在伊犁塔城地区的推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②军府制以武官为主,鲜有治民之官,随着行省体制的建立,伊塔地区官制变革也相伴而行。“今既建省设官,则伊塔无容独异。”③光绪十二年(1886年)刘锦棠呈《覆陈伊犁屯务防务拟办大概情形折》提出“欲厚民生,须由郡县,欲增郡县,须设监司。”④伊犁和塔尔巴哈台两地位于新疆西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刘锦棠请求仿照镇迪道的设置,于伊犁增设伊塔道,同时管理塔城事宜,伊犁抚民厅改为伊犁府,塔城通判改为塔城抚民同知,并且兼管屯田水利等事务。光绪十三年(1887年),刘锦棠呈《拟设伊塔道府等官折》将伊犁塔城道府州县官员的设置作了详细的奏报。乾隆皇帝统一新疆之后,为了更加有效地治理全疆,设伊犁将军,驻扎在惠远城,并先后以惠远城为中心修筑惠宁、绥定、广仁、宁远、瞻德、拱宸、熙春、塔勒奇八座卫星城,统称为“伊犁九城”。在军府体制之下,将军与参赞都驻守惠远城,依据内地驻防体制。刘锦棠提出:“升伊犁直隶厅为伊犁府,撤销抚民同知一职,设知府一员,驻于绥定城,伊犁府下辖两县,绥定与宁远,绥定设附府知县,统辖广仁、瞻得、拱宸、塔勒奇四城;宁远县,辖制惠宁、熙春两城;设伊塔道一员,以守兼巡,为兵备道,”⑤负责该地的水利屯田钱粮刑名等事宜,并监管巡查卡伦管理通商等事务,伊塔道与宁远知县同城驻扎;霍尔果斯巡检改为霍尔果斯分防通判,由伊犁府统辖,管理旗务、中俄交涉事务,但无领地;精河一地前设粮员管理,后改为精河巡检,由库尔喀喇乌苏同知管辖。后设精河直①刘锦棠著.李续宾著.杨云辉校点.刘锦棠奏稿·李续宾奏疏[M].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长沙:岳麓书社,2013:309.②邓媛.伊塔道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7:6.③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8:2621.④刘锦棠著.李续宾著.杨云辉校点.刘锦棠奏稿·李续宾奏疏[M].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长沙:岳麓书社,2013:352.⑤刘锦棠著.李续宾著.杨云辉校点.刘锦棠奏稿·李续宾奏疏[M].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长沙:岳麓书社,2013:406.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9隶厅抚民同知,隶于伊塔道,精河巡检移驻博罗塔拉,由精河同知管辖;塔尔巴哈台之前设立的理事通判改为塔城直隶厅抚民同知并加授理事衔,管理该地的民屯旗务以及地方上的刑名事件。①刘锦棠的设道部署及设置的官员大多都是以治理民政为主,伊塔道及其府厅县体系的设立,涉及农业、商业、对外交涉、督捕弹压等方面,官员设置较为完善,职责更为明确,更加有利于对伊塔地区民政的管理。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朝政府正式批准刘锦棠请设道制的建议,“添设新疆伊塔道,如镇迪道例。”②至此,伊塔道正式设立。驻于宁远城,下设伊犁府、精河直隶厅、塔城直隶厅,伊犁府统领两县,即绥定县与宁远县,霍尔果斯分防厅,无辖地。③伊塔道虽已设立,但对伊犁将军与巡抚的事权仍有争议。军府制下,伊犁将军是清政府在新疆的核心领导者,直接实施对新疆的统治。光绪八年(1882年)刘锦棠提出“如果设立巡抚,将军就没有必要总理全疆事务,以免政出多门,导致巡抚办事效率下降。”④军府统治机构大大缩小,只剩伊犁和塔城归伊犁将军与参赞大臣节制。⑤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后,实行行省制,伊犁将军仅负责伊塔地区驻防旗营的军政事务,新疆巡抚作为建省后新疆最高的军事行政长官,既处理军政事务又处理民政事务。光绪十四年(1888年)伊塔道设立之后军事上归伊犁将军节制,民政方面归新疆巡抚管辖。光绪十五年(1889年)刘锦棠呈《伊犁及塔尔巴哈台等处事权不一请旨定夺折》,“国家设官,根据职责不同分管不同的事务,如果伊犁地区设立的镇道等官,应由巡抚统管,那么地方上的一切事务及营勇的册籍,即应由伊犁将军手中移交出来,以便与体制相适应。如果伊犁将军管理伊塔两地巡抚事务,则该地一切事物皆应交由伊犁将军管辖,①刘锦棠著.李续宾著.杨云辉校点.刘锦棠奏稿·李续宾奏疏[M].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长沙:岳麓书社,2013:406-207.②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8:2409.③说明:此为伊塔道下辖官制及所领府厅县。但在《新疆四道志》中将库尔喀喇乌苏直隶厅也划归于伊塔道之下,笔者认为《新疆四道志》中记载有误。精河前设粮员,后改巡检,隶于库尔喀喇乌苏同知管辖。后设精河直隶厅抚民同知,隶于伊塔道,精河巡检移驻博罗塔拉,隶于精河同知。《新疆四道志》的作者可能将精河往属伊塔道错当成库尔喀喇乌苏属伊塔道。④马大正,吴丰培.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统治光绪宣统朝)[G].上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1997:109.⑤管守新.清代新疆军府制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194.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0巡抚不再管理此地事务。”①但是清政府并未对伊塔道的权属问题作出正面回应。由此看来,伊塔道虽已设立,但究其权属问题,一直未得到明确的划分。行省制已经建立,军府制仍然存在,只是权力范围大大缩减,伊犁将军若想染指全疆其他地方的事务,恐怕有鞭长莫及之感,而伊塔道正好处于伊犁将军管辖的范围之内,这就无疑要处于两种管制之下。邓媛在《伊塔道研究》一文中清晰地展现出几任新疆巡抚与伊犁将军以伊塔道事务的处理为焦点进行权力抗衡的过程,分析了伊塔道独特职能:“双管下,夹缝中,地位重,功能弱”②。张志远的《行省体制下新疆巡抚与伊犁将军的关系探析》一文着重剖析了伊犁将军与新疆巡抚的矛盾与冲突,以晚清新疆行省体制下的伊塔道为线索,论述伊塔道的权属之争,并且分析了抚军冲突的原因,从伊犁将军的保留、管理体制的制约和满汉利益格局的权力争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③由此可知,伊塔道虽是行省体制下为治理伊犁塔城地区而设立的一级行政组织,但因其处于新疆巡抚与伊犁将军的双重管制之下,已远远不同于前期伊犁将军统辖全疆之权重了。3.伊塔道辖境之变迁光绪十四年(1888年)伊塔道设立之时,其辖境包括伊犁府、精河直隶厅和塔尔巴哈台直隶厅行政区域之总和。但据《新疆四道志》记载来看,“伊塔道管辖的区域有伊犁府、精河直隶厅、塔尔巴哈台直隶厅、库尔喀喇乌苏直隶厅这四个地区。”④将库尔喀喇乌苏也划入伊塔道的辖境之内,笔者认为《新疆四道志》中记载稍有出入。光绪十四年(1888)以前,精河一地设粮员,后改为巡检,隶属于库尔喀喇乌苏同知管辖。后精河设直隶厅抚民同知,隶于伊塔道,精河巡检移驻博罗塔拉,隶于精河同知。《新疆四道志》的作者可能将精河往属伊塔道错当成库尔喀喇乌苏属伊塔道。并且其他文献中并未见有将库尔喀喇乌苏划入伊塔道的记载。《新疆图志》中对伊塔道的辖境及整个行政区域明确记载为“其界东八百余①刘锦棠著.李续宾著.杨云辉校点.刘锦棠奏稿·李续宾奏疏[M].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长沙:岳麓书社,2013:406.②邓媛.伊塔道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2.③张志远.行省体制下新疆巡抚与伊犁将军的关系探析[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④李德龙.新疆四道志校注[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172.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1里至乌隆古河,接科布多之布伦托海;南六百八里至沙拉扎克台之烂房圈子,接库尔喀喇乌苏之汉三台;西六十里至巴克图山,接俄罗斯之苇塘子;北七十里至乌里雅苏图山,接俄罗斯之博尔果素台察罕鄂博;东南八百五十里至哲克得里克,接绥来;东北六百里至额尔济斯河,接阿尔泰山之哈巴河;西南四百二十里至乌兰达布逊,接精河之博罗塔拉及俄罗斯之阿拉套山;西北一百二十里至塔尔巴哈台岭,接俄罗斯之那拉特岭。东西八百六十余力,南北七百五十里。”①由此可见,伊塔道的地域范围不包括库尔喀喇乌苏地区,但包括阿勒泰的一部分地区。同治三年(1864年),战事波及塔尔巴哈台地区,塔城陷落,塔城幸存官兵和难民在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等人的率领下,退往阿勒泰地区的阿尔泰乌梁海、新土尔扈特部游牧地方暂时驻扎。②同治六年(1867年)为了安置退到此地的塔尔巴哈台民众,塔尔巴哈台大臣与科布多参赞大臣商议借地安置民众,借地的范围是“东达罕达噶图河,西至哈巴河,南到额尔齐斯河北岸,北至阿尔泰山,方圆七百多里。”③后迁入新疆的哈萨克人数众多④,导致阿勒泰地区牧地、水源出现紧缺的状况,然而此时塔城已经收复,科布多参赞大臣要求塔城归还所借之地,但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不愿归还,双方围绕这一问题反复争辩。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五月,经过多方协商,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将所借之地交由科布多参赞大臣管理,按“人随地归”的原则,住科布多境内者,由科布多参赞大臣进行有效管辖,居住于塔城境内者,由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进行管理。直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时任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的徐忻呈《阿尔泰山借地交割完竣折》,才标志着科塔借地之事告一段落。⑤伊塔道之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将原属阿勒泰地区的吉木乃、布尔津、福海、青河等地划归阿勒泰办事大臣管辖。⑥伊塔道的地域辖境有所缩小。塔尔巴哈台地区所属土地仅有今塔城、裕民、额敏、托里、和布克赛尔一带地方。①王树楠等纂,朱玉麒等整理.新疆图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48.②清实录·新疆资料辑录(同治朝卷)[G].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9:231.③转引自包宾.清代至民国初期阿勒泰地区行政归属演变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44.④马云.科塔借地之争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28.⑤张荣,王希隆.清末科塔借地之争述论[J].北京: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1):27.⑥塔城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塔城地区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61.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21.伊塔分治的背景新疆建省前,在军府体制下,伊犁将军下设有参赞大臣,分别对伊塔两地的事务进行管理。伊犁地区设伊犁参赞大臣,下辖满洲领队大臣、锡伯领队大臣、索伦领队大臣、察哈尔领队大臣、额鲁特领队大臣各一员,总兵一员;在塔尔巴哈台地区设有参赞大臣“管辖该地的驻防事务及屯田事宜”。①参赞大臣下设有卡伦侍卫十二员,协办领队大臣、管理游牧事务的领队大臣以及管粮理事抚民同知各一员,②管理塔尔巴哈台地区大小事务。建省后,在行省体制下伊犁地区设有伊塔道,塔城地区设有塔尔巴哈台直隶厅,管理该地民政事务,将军与巡抚共同管理两地。新疆建省以后,对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的存留问题一直处于争论之中。光绪十一年(1885年)八月十一日,刘锦棠上奏清廷,如果按照内地的驻防营制,设立左右翼副都统,那么对参赞大臣一缺就势必要进行裁撤,如果暂时不设立副都统,那么就应该保留参赞大臣。③同年九月,清廷“同意设立左右翼副都统,所有参赞大臣一缺,自应撤销。”④从《清实录》的这个内容来看,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应该已经裁撤,但从后来刘锦棠的奏稿中来看,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似乎还未被裁撤。光绪十二年(1886年)七月十六日,刘锦棠呈《拣员署理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员缺折》⑤中记述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春明病重,难以康复,请求开缺,由伊犁额鲁特领队大臣春满接任该职。光绪十四年(1888年)五月二十八日,刘锦棠呈《酌定伊塔旗营员缺并筹办营勇事务折》其中记载道:“该处参赞大臣员缺,自无须独留,应请一并裁撤,以免歧义。伊犁新设左右翼副都统二员,以一员移驻塔尔巴哈台。四领队大臣,没必要裁撤,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一缺,是否要裁撤,等副都统移定之后,再行商定。”⑥《新疆图志·奏议十二》光绪十六①[清]稽璜等纂.皇朝文献通考.卷一九一.兵考一三.西域兵[M].杭州:浙江书局,1882.②管守新.清代新疆军府制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59.③刘锦棠著.李续宾著.杨云辉校点.刘锦棠奏稿·李续宾奏疏[M].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长沙:岳麓书社,2013:309.④清德宗实录.卷215,11.⑤刘锦棠著.李续宾著.杨云辉校点.刘锦棠奏稿·李续宾奏疏[M].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长沙:岳麓书社,2013:362.⑥刘锦棠著.李续宾著.杨云辉校点.刘锦棠奏稿·李续宾奏疏[M].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长沙:岳麓书(二)伊塔分治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3年,记载“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一缺,前经奏准裁撤,将伊犁新设副都统二员,以一员移驻塔尔巴哈台。”①清朝政府虽准裁撤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一缺,但是伊犁将军色楞额和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额尔庆额都对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的裁撤表示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塔尔巴哈台的文武官员应归参赞大臣管辖,并听巡抚节制,因此一直拒绝把事务交给州县官处理,并处处和刘锦棠产生矛盾。②清政府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严格命令额尔庆额于当年年底将事务移交巡抚管辖,不得再有拖延,但将额尔庆额任命为伊犁副都统兼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新疆图志·职官志》中记载:伊犁将军在伊犁下设右翼副都统一员,在塔尔巴哈台设参赞大臣即伊犁左翼副都统。③且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志》中记载,光绪十一年(1885年)以伊犁左翼副都统兼参赞大臣裁撤满营领队大臣。④如此看来,清廷虽有意裁撤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但其至民国五年改为塔城道尹之前一直存在,未曾裁撤。民国元年(1912)年五月,北京政府任命广福为伊犁镇边使、贺家栋为伊塔道道尹、毕桂芳为塔城参赞。杨增新认为,镇边使是清朝时的旧称,与当下新疆都督的名称不相符,“多年来两大体制不相容,办事多有阻碍。”⑤民国三年(1914年)一月,伊犁镇边使广福因病告假,北京政府致电杨增新改伊犁镇边使为伊犁镇守使,归新疆都督节制,以便于统一全疆的军政事务。对此,杨增新表示“广福作为镇守使政绩较好,管理该地能使各界归心,虽然已告病假,但留其职位,统摄此地,如果广福病重不能担任此职,再重考虑镇守使人选。”⑥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伊犁镇边使呈请北京政府内务部关于伊犁官制改革的方案,伊犁将军事权统归新疆都督兼领,并任命杨飞霞为伊犁镇守使,⑦杨飞霞负责管理伊犁的陆军、满营及蒙哈事务,同时将前清时的领队大臣改为领队官,由新疆都督直接社,2013:481.①王树楠等纂,朱玉麒等整理.新疆图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928.②周卫平.清代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的设置与变迁[J].北京: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3(23):2.③王树楠等纂,朱玉麒等整理.新疆图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929.④宋家仁等主编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84.⑤刘国俊.杨增新对新疆行政区划的调整及其意义[J].乌鲁木齐:西域研究,2015(3):95.⑥补过斋文牍·丙集上.建设上:电呈改组伊犁官制应俟广镇边使身后再行办理文.民国二年1月24日。⑦苗普生,马振犊.民国时期新疆档案汇编(1912-1927)[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119.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4管理。2.伊塔分治的过程伊犁镇边使改为伊犁镇守使之后,新疆都督杨增新准备撤销塔城参赞等事务。参赞名义不能存在,但为了筹划旗民生计,未进行改革,旗民现已遣散归农,且伊犁镇边使已改为镇守使,现应对参赞进行改革。民国五年(1916年)十一月十九日,杨增新致电北京政府,正式提出了将塔城参赞改为塔城道尹加副都统衔的建议。杨增新认为,塔城地处边境地区,边防地位较为重要,该地已设有副将一员进行管理,只是驻扎的地理位置太偏北,距离伊犁有二十五站之远,距离乌鲁木齐有二十一站之远,如果将塔城划归伊犁道进行管辖,所有政事会因为距离太远而导致管理不便,应该将塔城参赞改为塔城道尹,更为得当。并从财政、军事、外交、内务四个方面分析将参赞改为道尹的原因。首先,塔城参赞的财政经费应由中央财政部拨领,但京库财政奇绌,经费已欠多年,参赞迫于计口所需,经常向中央政府致电告急。财政部长虽有心接济,但无奈财政拮据,无法分拨款项,导致兵饷愈欠愈多,边事愈办愈难。将参赞改为道尹后,参赞所管辖的陆军警衔各队可交由汪步端汰弱留强,其饷项归新疆担任,再不另请财政部拨款,这样一来就妥善解决了财政方面的问题。其次,塔城军队参赞与副将各树一帜,地方无事则已,如果遇到变乱,参赞与副将互相推诿,难以控制局面,如果参赞与副将之间有矛盾,遇到战事,则会贻误军机。将参赞改为道尹后,军队统属于新疆督军,上下一心,有益于军事战斗力的提高。再次,塔城地区靠近中俄边境,处理中俄交涉事务较为繁难。外交局与俄领事商办两国交涉事物,自系正当,而外交局隶于参赞,塔城县隶于省长,两者之间难通声气,外交事务处理极为繁难,参赞改为道尹后,外交局归塔城道尹管辖,塔城县也归塔城道尹管辖。体制划一,上下齐心,俄国领事馆再难从中获益。最后,塔城地区的一部分民众受辖于参赞,另一部分直接隶于县官,间接受辖于省长,民事刑事双方牵涉较多,遇到官司,原告方控告于参赞,被告又控告于县官,刑名事务处理太过复杂,两方处理案件又多有制约,人民不免受到苛虐。参赞改为道尹后,民众事务划归两县专理,与道尹相承一气,有利于内务的处理。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5民国五年(1916年)十二月十九日,北京政府即令新疆省署添置道尹一缺驻扎塔城,将前设立的塔尔巴哈台参赞进行裁撤,所有该参赞原管辖之该地等事务以及各职权均交由该道尹依旧办理。①至此塔城参赞撤销,塔城道尹设立,民国七年(1918年),将警察厅改为警察局。道尹公署设交涉局、蒙哈局、军装局、官粮局、内务科、财政科等。(三)道制之下县级政区的设立“县”作为行政建置的基本单位,在地方行政过程中处于基础地位,能够直接参与对民众的管理,同时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辛亥革命后,县级区划的名称等级各不相同,相对而言比较混乱,民国二年(1913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首先,规定以县作为民国的基本行政区划,由清朝沿袭而来的直隶州、直隶厅、有属地的府,全部被废止,改称为县;其次,原先与县及区划同级的州、厅等,应改设为县,不再使用州、厅等名称。②在中央政府县级政区的统筹部署下,伊塔道下辖的精河直隶厅与塔城直隶厅先后改厅为县,民国二年(1913年),精河直隶抚民厅改为精河县,辖于伊塔道。③民国元年(1912年),塔城地区的建置仍然沿袭清朝体制,民国二年(1913年),“塔尔巴哈台抚民直隶厅改为塔城县,归伊塔道管辖。”④至道制废除之前,伊犁、塔城两道之下县级政区的设立,基本上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由直隶厅,直隶州改设而来,例如精河县,塔城县;二是析置、增设而来,例如霍尔果斯、和什托洛盖县、额敏县、博乐县;三是他县划入该地区,如乌苏县沙湾县。由于直隶州直隶厅改设县治较为清晰,在此不作论述,下面就将析置添设与划归的县级政区进行梳理。1.由绥定县析置霍尔果斯县杨增新执政以后,于民国二年(1913年),对全省各县行政机构实行了一系列改组,其中关于
本文档为【新疆伊塔道建置变迁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小草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91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历史学
上传时间:2019-10-14
浏览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