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特殊儿童教育

特殊儿童教育

举报
开通vip

特殊儿童教育第一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述一、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概述(一)学前特殊儿童的基本概念1.学前特殊儿童的概念:是指学前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学前特殊儿童概念的变化:.过去讨论特殊儿童的概念,往往是从简单的“不正常”或者“异常”的角度去考察:(1)从医学的角度评价,出现某些疾病的症状便成为异常,因为这样的人有别于一般正常和健康的人。(2)从心理学的角度评价,远离常态标准的行为,则被视为一种非正常的变态。(3)从社会学的角度诗人,当一个人出现无法顺应一定的社会角色或...

特殊儿童教育
第一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述一、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概述(一)学前特殊儿童的基本概念1.学前特殊儿童的概念:是指学前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学前特殊儿童概念的变化:.过去讨论特殊儿童的概念,往往是从简单的“不正常”或者“异常”的角度去考察:(1)从医学的角度评价,出现某些疾病的症状便成为异常,因为这样的人有别于一般正常和健康的人。(2)从心理学的角度评价,远离常态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行为,则被视为一种非正常的变态。(3)从社会学的角度诗人,当一个人出现无法顺应一定的社会角色或无法建立正当人际关系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时,亦将之归为异常之类。这样的观念在最近这些年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的儿童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们开始认识到,所谓的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的上的差异状况○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况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念及其内涵:概念: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内涵:这个基本概念包含三层含义:(1)是对具有特殊学习需要的个体施以有别于一般教学的教育方式,采用不同的安置形态、教材教法以及辅助器材等,使受教育者能达成最佳的学习效果。(2)在肯定人的发展存在潜能的前提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不同发展需要的儿童创设有利于他们潜能发展的教育计划,促进各种差异儿童潜能的发展。(3)在早期为各种不同差异的儿童提供支持性教育环境,使他们在发展的关键期内获得适应其发展需要的良好发展机会。(二)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1.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和葛拉格的分类:(1)心智偏异:包括智能超常和智能低下儿童。(2)感觉障碍:包括听觉损伤与视觉损伤儿童。(3)沟通异常:包括学习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3)行为异常:包括情绪困扰和社会不适应儿童。(3)多重障碍与重度障碍:包括各种生理和心理方面混合障碍儿童。2.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与分类角度:我国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把学前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区分为五种类型:(1)认知发展障碍儿童:主要表现在智力落后和学习困难两方面。(2)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包括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的问题。(3)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是指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分为核构音异常、发声异常、流畅度异常和语言发展异常。(4)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是行为与社会要求相违背,从而妨碍了个人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一类儿童。在学前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主要有:孤独自闭倾向儿童和多动综合问题儿童以及社会适应性问题儿童。(5)超常儿童: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儿童。二、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意义(一)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的意义(对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重要性):1.积极帮助学前特殊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2.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潜能的发展。3.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最重要价值:主要表现为帮助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发展性不利:由于各种障碍而给儿童发展带来的不利称为发展性不利○发展性不利儿童的补偿性发展:对由各种障碍而造成的发展性不利儿童来说,在发展关键期给予其特别的教育,可以利用大脑发育尚未完全定势的条件,帮助其减轻障碍程度,获得机能的补偿性发展。(1)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早期教育可以提升他们的智力水平。(2)对听力损伤儿童的早期教育,则可以帮助他们挖掘残余听力,学习从多种途径接受信息,习得语言。(3)对先天资质优越的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为他们提供适应其需要的良好教育环境,更有利于他们充分地加速发展。○支持性教育环境:能够充分激励和促进特殊儿童潜能发展的最佳环境。○超常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超常儿童原本不存在的障碍,但是当他们的需求在学习中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当他们的行为被视为怪异的时候,他们也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从而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而他们可能出现心理障碍是第二障碍。○如何防止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1)早期教育环境的适宜性,将有利于预防特殊需要儿童第二种障碍或第二次障碍的出现。(2)在学前特殊教育环境中,若特殊需要儿童和家长、教师构成了良好的互动模式,就会对儿童未来发展形成良性的影响,促使儿童的发展朝着比较理想的方向迈进。(二)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义。1.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以帮助自已的孩子。2.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三)社会效益:对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意义。1.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社会发展增加了建设力量。(1)在早期对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工作中,直接受益的是学龄的特殊需要儿童。大部分障碍儿童在教育作用下减轻了障碍程度,提高了知识文化素质,增强了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回归社会主流作了准备;他们将带着早期教育的良好结果到小学、中学和职业学校学习,他们将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合格建设者。(2)此外,在早期特殊教育中受益的家长,摆脱了沉重的精神和物质压力后,可以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这是一支几倍于百万特殊需要儿童的队伍,他们同样为社会发展增添了建设力量。2.面向障碍儿童的学前特殊教育将有效地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福利费用。(1)通过早期教育,有相当一部分特殊需要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小学就读,另有部分障碍儿童虽然在特殊学校就读,但他们特殊残障程度的减轻必然带来相应的特殊经费和残疾福利费用投资的变化。(2)障碍儿童经过早期特殊教育,提高了能力和发展水平,在减少国家特殊教育投资和福利经费的同时,在未来的工作中,还将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3.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1)一个国家的特殊教育程度往往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程度。在我国开展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意味着我国特殊教育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展示了我国在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充分重视残障儿童和其他特殊需要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注重保护残障儿童的利益。(2)社会对残疾人尤其是残障儿童的承认、重视,有助于他们的发展成长,同时也有助于全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站在这样的高度看待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我们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到这项事业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它将对我国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三、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趋势(三种主导的发展倾向)(一)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趋向1.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1)不仅可以帮助障碍儿童克服和减轻由障碍带来的不良后果,而且可以为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想良好的方向发展的支持性教育环境。(2)各个国家有关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法律条款均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作用,保障了特殊儿童及早接受教育的权利,引起社会各方面对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重视。(3)早期发现和诊断是重要,它将有助于为特殊需要儿童,尤其是障碍儿童的发展成长创造理想条件。(4)早期干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在学前机构和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把家庭感情氛围与学校对儿童的教育结合起来,创造成功的学习环境,使特殊需要儿童在家长参与的有利环境日益长进。2.各国保证早期干预实施的共同措施:(1)注重从法律上保证对特殊儿童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可能性。(2)加强早期发现的研究,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3)围绕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制订早期干预方案,以使他们获得最佳的发展。○早期干预方案:针对6岁以下的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及其特殊发展需要,设计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的环境、条件和方式。○早期干预的途径:(1)在早期干预中心或活动中让特殊需要儿童获得教益。(2)鼓励和帮助家长通过自然的血缘关系与孩子互相影响,解决特殊需要儿童的问题,同时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家长在早期干预计划中的角色:观察者、学习者、教师、治疗者和计划制定者等(二)一体化融合教育的趋向1.回归主流的一体化融合教育○回归主流的一体化融合教育概念:(1)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特殊教育界兴起一场迅速发展的运动——回归主流。(2)回归主流运动集中在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方面,要求尽可能地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安排在一起接受教育。(3)回归主流运动提倡给特殊儿童提供正常的教育环境条件,有利于他们与正常儿童交往,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为顺利进入正常社会生活作准备。○特殊儿童回归主流的教育安置:(1)物理空间的回归主流。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在相同的学校或机构接受教育,所有儿童都有机会认识其生活的相同世界。(2)社会交往活动的回归主流。不只是在相同的空间接受教育,而且由教育者安排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交往活动,让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相互了解、尊重,相互邀请参与一般的社会交往活动。(3)教学的回归主流。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相互交往,并在特教教师指导下接受个别化教育,在学习社会活动及物理空间上都相互统一,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归主流。○回归主流教育模式的类型:(1)资源教室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流行于美国与加拿大。将特殊儿童安置于正常的教育机构,一部分时间到资源教室里去接受个别教育,其余时间与正常儿童一道学习。(2)教育配对模式:这种模式以丹麦为代表。在教育机构中,一个普通班与一个特殊班相配对,普通班与特殊班教师共同负责两个班教育,安排两班儿童共同学习或单独学习。(3)咨询教师模式:这种模式实行于挪威。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增设受过专业训练的特教人员,为每一位教师提供有关特殊儿童心理教育的基本训练,确保特殊儿童能适应正常教育环境。(4)混合服务模式:东欧国家在教育机构间进行再协调,向普通教育机构中的特殊儿童提供专业的协助。2.全纳性的一体化融合教育○全纳性的一体化融合教育的概念:是指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内教育所有学生,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并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特殊服务。全纳性教育用“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来替代过去常用的“残疾儿童”和“特殊儿童”的概念。○特殊教育的服务对象:过去的“特殊教育”是为3-5%的残疾儿童提供的教育,而现今的“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成为为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提供帮助的教育,在教育发达国家已经有20%的儿童属于特殊教育的服务对象○全纳性一体化融合教育的基本特征:(1)要求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内教育所有学生,无论他们有何种残疾,也无论他们的残疾程度如何,都必须在正常班级里接受所有的教育;教育要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并根据儿童自身的特殊需要提供特殊服务。(2)全纳性教育要求教师与其他人员组成特殊需要儿童的工作小组,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高水平的支持,工作小组成员包括普通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和家长等。(3)全纳性教育的课程由一般课程和个别化教育计划构成,课堂教学主要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保证每个儿童都有同样的机会参与活动,而不会被孤立。○全纳性一体化融合教育的模式: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此基础上,有关学者提出进一步实现全纳性教育的设想,将全纳性教育理论转化为三个层次的发展模式:(1)全纳性教育体系:以乡或区为单位构建全民教育网络。(2)全纳性学校:以学校为中心建立社区全民教育站点,接纳和教育各种各样的儿童。(3)全纳性课堂:根据每一个儿童的需要实施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三)整合教育的趋向○整合课程观念:整合教育的趋势更多地反映到课程改革过程中,研究者提出了四个层面的整合课程观念:(1)经验的整合。(2)社会的整合。(3)知识的整合。(4)课程的整合○整合的课程的基本特征:(1)考虑反映真实世界中具有个人和社会意义的问题。(2)具有中心经验,并从中心经验出发整合相关的知识。(3)让儿童围绕中心经验发展和使用知识。(4)在整合的活动中让儿童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5)儿童参与课程设计过程,使儿童自己发现问题和形成学习的关注点,成为课程设计的积极组成部分。○从特殊儿童教育的整合教育趋向看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发展方向:(1)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际范围内的有关儿童学习和儿童教育的理论研究已经步入了整合观的阶段。这一变革趋势恰恰契合了新型人才观对儿童教育呼唤,因此,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整合教育的问题也受到了特殊教育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换言之,陈旧的单纯训练的特殊教育观念和方式已无法适应需要,而在整合观指导下的特殊儿童教育已脱颖而出。(2)整合教育的趋势更多地反映到课程改革过程中,研究者提出了四个层面的整合课程观念。A.经验的整合。人对自己及世界的概念的认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并且经过反省而得到经验的扩展,进一步将新经验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所以人的学习需要不断地进行各种知识和经验的整合,有意义的学习也要求落实到情境之中。B.社会的整合。现代社会教育的重要目的,是把共同的经验提供给各种不同背景和不同特点的儿童,形成通识的教育。这就要求课程不仅与个人经验相联系,而且与社会的社区实际相联系。只有整合的教育才能给儿童创造这样的学习过程。C.知识的整合。整合本身是知识的组织和使用的一种方式,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不会用某一学科的部分知识去解决问题,我们常常用整合的方式进行思考处理。因此,整合的知识有利于儿童学习掌握真正的能力。D.课程的整合。整合的课程应当有几个基本的特征:(前面已述)(3)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掀起的教育课程改革也涉及了特殊教育,导致了已经或者尚未处于一体化状态的特殊教育机构的课程改革。A.这种改革从传统的分科教育转入整合教育,从封闭式教育转向开放式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向以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建构式”教学方式,从传递知识的课堂教学转向激励儿童参与、探索与创造的活动教学。B.这样的整合教育取向,充分注重给每一个学习者满足的完整经验,以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发展。C.这个反映在特殊教育课程方面的整合教育趋势,与提倡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重视一体化融合教育的观念相一致,形成了当前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事业发展的三个趋向。第二章学前生理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一、学前视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一)学前视觉发展障碍概述1.视觉障碍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1)由于儿童的视觉障碍,视觉刺激不足,会造成身体运动上的一些特殊动作或行为习惯,儿童往往用这种方式来寻求增加信息的输入量。(2)由于视觉障碍,他们视觉经验缺乏,从而缺乏进一步建立视觉记忆的基础,这样就会影响儿童以后的智力发展以及与同伴进行交往的能力。(3)通过对视觉障碍儿童与健全儿童的比较发现,视力障碍儿童与健全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有一定差异。(4)多数视觉障碍儿童还可能伴有其他生理缺陷。2.视觉障碍的概念:我国在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将视觉障碍确定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以做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盲与低视力的含义:国际上一般将视觉障碍分为盲与低视力。当双眼中优势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在0.05-0.3之间时,为低视力。当双眼中优势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在0.05以下到无光感时,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即为盲。○盲与低视力的分类:国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规定的五类残疾人标准中,把视觉障碍分为盲与低视力两类:(1)盲又分为一级盲和二级盲:一级盲是指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02或视野半径小于5度;二级盲是指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高于0.02,而低于0.05,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2)低视力也分为一级和二级两类:一级低视力是指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高于0.05,而低于0.1;二级低视力是指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高于0.1,而低于0.3。3.造成视觉障碍的原因:(1)遗传与先天因素:包括遗传和药物感染等。(2)疾病因素:白内障、沙眼、角膜炎、视网膜脱离。(3)意外事故:眼外伤是造成视觉障碍,特别是儿童视觉障碍较为常见的因素。(二)学前视觉障碍儿童的主要心理行为特点1.感知觉(1)当视觉障碍儿童的受到限制以后,就会更多地依赖和使用听觉。他们的听觉注意力更为集中,对声音的分析更为细致,听觉记忆往往更为发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补偿视觉缺陷的作用。(2)视觉障碍儿童的触觉也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长期的触摸实践可帮助他们感知除了物体颜色、亮度以外的一切健全人用眼来感知的事物。2.注意力和兴趣特点:(1)儿童视觉功能降低后,就会更多地依赖其他感官来获取信息,特别是依赖听觉。这就需要集中注意力。长此以往,他们的有意注意能力就得到很大的锻炼。(2)在兴趣方面,由于受视觉障碍的影响,他们获得的外界感性经验比较缺乏,表现出兴趣不广泛的特点,缺乏像健全儿童那样爱提问题、活泼、好动、兴趣广泛等特性,特别是在有关身体运动方面的兴趣更少。同时,他们又对听觉和触觉方面的刺激有较强烈的兴趣。3.记忆和想像:(1)视觉障碍儿童由于缺乏充分的视觉刺激,所形成的记忆表象是不完整的。(2)由于视觉障碍儿童的想象缺乏视觉经验作基础,所以往往会出现一些没有根据的胡乱推测。但他们的听觉想象要好得多,能够对声音进行较为精细的分辨,从而体会和想象音乐旋律所表达的思想内容4.语言和思维:(1)视觉障碍儿童语言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不同于正常儿童。由于看不清别人的口型,在模仿和学习语言时,有时出现发音不准、口吃、颤音等现象,有时还会有一些多余动作。(2)视觉障碍给儿童带来的感性经验缺乏及语意不符现象,还会影响他们的思维。由于缺乏形象思维,视觉障碍儿童很难把握住一类事物的共性,只凭对事物零碎印象来进行判断和推理,但是视觉障碍儿童的思维水平与健全的儿童差别不大。5.个性特点:视觉障碍会给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良多不良影响,容易造成儿童性格怪僻和自卑心理。常见性格问题有:(1)自私,在与人交往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帮助和关心别人。(2)依赖,一些视觉障碍儿童由于受到过多的照顾,形成依赖心理和对自己缺乏信心的性格。(3)从情绪上看,情绪不稳定,常因小事而大闹一场。(4)很多儿童自卑心理重,好嫉妒、心胸狭窄。6.动作行为特点:视觉障碍会对儿童的动作行为造成影响。(1)他们动作不如正常儿童敏捷,行动缓慢且手脚笨拙。(2)常常表现不出正常的动作表达技巧,步调与姿势不协调。(三)视觉障碍儿童的鉴别1.辨别儿童是否存在视觉障碍的方法:主要通过视力检查来进行,其中包括视力敏度的检查和视野的检查。(1)标准化的视力敏度检查:可以由医院来进行。医院里大都采用万国视力检查表(C图形)、史乃仑视力检查表(E图形)来检查儿童的视力。当视力在0.3以下时,就可称为视觉障碍儿童。(2)视野检查:主要检测视力的范围,即视线保持平直方向且静止不动时,人所能观察到的视力范围。可由教师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对比检查、卡片检查。2.对幼儿进行视力检测的方法:(1)对6个月以下的婴儿,只能用粗略估计来发现问题,主要观察婴儿是否能注视运动着的物体等等。(2)对2岁半以下的儿童,可以使用视运动带来测试,这也只是一种粗略的估计方法。(3)2岁半以上的儿童,可以通过儿童图形视力表、手形视力表以及学龄前儿童图形视力表等进行检查。(四)对学前视觉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1.对学前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总体要求: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补偿缺陷和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2.学前视觉障碍儿童的教育原则:(1)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教育的原则。(2)多重感官协同原则(3)自然性原则。(4)安全性原则。(5)全面性原则。(6)持久性原则。3.学前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内容(早期干预的主要措施):(1)感知机能训练:由于缺乏视觉提供的信息,视障儿童不能很好地去模仿他人的行为,而感觉是人们获得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因此要通过感知机能训练来为视障儿童提供丰富的感觉刺激。A.残余视力的利用和保护B.听觉训练(辨声游戏、指令性游戏、省略词语、听觉选择的练习)。(2)运动能力训练:视障儿童和正常儿童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身体各部位机能也逐渐得到发展。但由于缺少视觉刺激,他们不能很好地模仿各种动作,因而要特别训练儿童的各种运动能力。视障儿童最初很难控制自己的身体,需要进行以下训练,才能逐渐发展自我控制能力。A.头、颈部练习B.翻身练习C.坐的练习D.爬行练习E.站和蹲的练习F.走的练习G.定向走训练H.手的训练。(3)认知训练:认知能力是视障儿童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家长要鼓励他们探索周围世界,获取广泛的信息,促进认知水平的提高。认知能力的训练可以从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的认识做起。(4)语言训练:对于视觉障碍儿童来说,听觉在他的生活和学习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很多知识及思想都是通过各种声音,特别是有声语言来获得的。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加强对孩子的听力和语言能力的。A.经常与孩子说话B.教孩子表达复杂的意思C.教儿童运用面部表情和姿态。(5)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不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目的都是使视觉障碍儿童能够顺利进入正常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因而社会交往能力的早期培养也是一项重要任务。A.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B.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C.正确运用语言与人交往。(6)日常生活技能的培养:生活技能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自我服务能力,是实现独立生活的基础。不少视觉障碍儿童由于视觉缺陷,难以清晰地感知生活技能,生活常识贫乏,生活技能较差,因此,要重视对他们进行生活技能的前期培养。A.饮食B.穿衣、脱衣C.上厕所D.个人卫生○培养孩子大小便习惯要做哪些工作:(1)让儿童明白要大小便就得上厕所,所以要使儿童上厕所时感到舒适、安全,并能在那里呆上一定的时间。(2)一些视觉障碍儿童需要经过训练才能逐渐学会控制大小便。(3)学习自己脱、提裤子。(4)便后要求孩子自己擦大便,教他把手纸叠好,从前向后擦,反复几次直至干净。(5)教孩子站在马桶或蹲坑边试着用水冲洗,最后要求孩子便后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4.学前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方法:(1)综合多种感官法(2)表象指导法(3)愉快学习法(4)试误法(5)及时反馈法(6)实践法二、学前听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一)学前听觉发展障碍概述1.听觉障碍的定义:也称聋、重听、听力损伤,主要是指从轻度到深度的各种听力残疾,分为聋和重听两类。我国1987年进行残疾人抽样调查时,统一称作“听力残疾”,并将之定义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力障碍,而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的声音。2.听觉障碍的分类:(1)持生理学观点的人强调听力损失的可测程度,听力受损达到无法听见某一强度或强度更高的声音称为聋,其他听力受损则为重听。常用来表示声音强度的单位是分贝(dB)。根据我国通行的判断标准,听觉障碍可分为由轻到重四种情况:A.二级重听:指人对日常语言有听觉困难,与别人交谈时感到模糊不清。B.一级重听:是对较大的谈话声音、汽车声感觉模糊。C.二级聋:患者对于叫喊声及洪亮的声音如汽车喇叭声、鼓声才有反应。D.一级聋:患者通常极难感觉声音的存在,依靠助听器辅助,才能感受声音的震动力。(2)持教育观点的人往往关注听觉障碍对儿童语言能力发展产生影响的程度,关心听力损失发生的年龄。经常使用学语前耳聋和学语后耳聋的概念。前者指儿童出生后到4岁前发生的听觉障碍,即在儿童学会说话之前就出现的耳聋;后者是儿童在4岁后发生的听觉障碍,即在自然学会说话之后出现的耳聋。○人类所能听到的声音强度范围:人类所能听到的声音强度介于0-130分贝之间,正常人在零分贝时就能听见。3.听觉障碍的原因:(1)遗传因素:是听觉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载有听觉遗传信息的基因通过一定方式传给后代,造成先天性耳聋。(2)后天因素:A.怀孕时的有害因素B.围产期有害因素C.后天疾患。(二)听觉障碍的鉴别比较科学的听觉鉴别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纯音测听法:就是测量一个人对各种不同声音频率的听阈的方法。听阈是指能使人产生听觉的最低限度的声音强度,音强用分贝表示,测量时播放音强为0-110分贝,频率为125-8000赫兹的各种纯音。2.言语测听法:专门用来测验一个人对言语的察觉和理解情况。测查中要求确定测查对象能够理解言语的最低分贝级,即所谓言语接受阈,测验对象能够理解半数 单词 英语单词 下载七年级上册英语单词表下载英语单词表下载深圳小学英语单词表 下载高中英语单词 下载 的分贝级。此法常用来估计言语接受阈的级别。3.幼儿和不易测验儿童的测验方法:(1)反射测听法:引导性反应是其最佳手段,适合测验6-12个月婴儿(2)受激反应测听法:用来测量无法主动做出反应的幼儿的听力,一般在儿童沉睡时使用。(3)游戏测听法:是3-5岁的幼儿最适宜的测试手段。(4)一些有儿童特点的仪器测试法。(三)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1.言语与语言发展:(1)在听力受损儿童成长过程中,语言是他们受影响最严重的问题。最近研究发现,听力受损达25分贝,就可对正在学习语言的幼儿产生不利影响。(2)听觉障碍儿童的说话声音容易有异常现象。他们的语音知觉差,对他人的话与周围的噪音无动于衷,学习语言的兴趣不浓。2.认知与思维:(1)无法感知视觉以外的东西,无法了解声音的强弱所代表的事物变化。(2)不善于感知事物的本质,不善于把握事物的统一关系。(3)不能保持知觉与语言的统一。(4)注意力不集中,不善于完成口头指令。3.社会化发展:(1)听障儿童与教师,同伴的交往较少,容易对别人产生误解、猜疑等,还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有退缩、自我封闭等倾向。(2)听障儿童倾向于与同类儿童交往,使用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等交流系统。○听觉障碍儿童语言学习的困难:(1)发声时收不到充分的听觉反馈。(2)无法从成人那里得到充分的言语强化。(3)无法听到成人的言语示范。(四)听觉障碍儿童实施早期干预1.听觉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的观念:(1)回归主流观念:使听障儿童特别是轻度听障儿童与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是最佳矫治方式。采取“聋儿对口活动”的方式,建立回归主流的教育体制。(2)整合教育观念:认为听障儿童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整合的动态过程,他们的语言发展是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互融合、互为基础的渐进过程。因此,对他们所进行的训练不是纯口语的训练,而是综合提高其发展水平的训练。2.听觉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的基础。(1)尽早发现听障问题。有的听觉障碍儿童可以利用其他感官,对声音做出与正常儿童同样的反应,因此家长和教师较难发现他们的问题。(2)尽早佩戴助听器。可以有效地利用残余听力,是聋儿学习语言的物质基础。在国外最早为出生后40天的幼儿选配助听器,家长和教师要为聋儿尽早选配合适的助听器,并注意维护、保养和适时更换,(3)进行师资培训。幼儿园教师在自己执教的班级中,如果要给听觉障碍儿童适当的帮助,就应该有听觉、学前教育方面的培训,如果普通教师掌握一点手语,将大大有利于与听障儿童的沟通。○尽早发现儿童听力异常(注意的问题)(1)儿童耳朵有无生理问题。(2)儿童的发音是否清楚,特别是有无漏掉辅音的情况。(3)儿童发出的声音是否很单调。(4)儿童在听录音机或看录像时是否需要比别的儿童更大的音量。(5)儿童是否做出明显的努力,把头抬起来或转向说话者,以便能够听清楚。(6)儿童是否频繁地请求教师重复刚刚说过的内容。(7)别人用正常声音说话时,儿童是否毫无反应或漫不经心。(8)儿童是否不愿意参与一些语言游戏活动。(9)儿童是否常常比手画脚,用动作来帮助表达意思。(10)儿童是否答非所问。3.听觉障碍儿童的语言训练。(1)听觉训练。要为听觉障碍儿童提供高强度听力训练,促进其残余听力的使用。(2)发音练习。有证据表明,言语分辨训练应与发音训练同步进行,同时接受两方面训练的儿童比只接受一方面训练的儿童进步更为明显。发音训练包括构音器官运动、呼吸练习与嗓音练习等(3)语言理解与掌握。要给予聋儿大量语言刺激,激发聋儿学习会话的动机,理解、掌握词汇,建立词汇库。(4)语言能力评估。可使用一些量表进行。4.训练方式方法。(1)听障儿童在集体中不易听清和理解教师的指令,适合在小集体中学习,教师要积极利用同伴合作的教学模式。使用该模式要保证同龄儿童在空间上的接近,人数不宜过多,有时是一对一的游戏。(2)结合使用手语交流法与口语交流法。采用全面交流法,要求在听和说之外,将手势语作为语言沟通的辅助方法,同时包括表情、姿势、动作、绘画、写字等多种沟通方式,让听觉障碍儿童可以多感觉、多渠道地接收信息。5.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从教育内容来讲,教育方案从一开始就强调认识能力和文化知识的训练,就特别重视数学,将其放在与语言同等重要的位置。从教育难度来说,尽可能接近普通学前儿童的水平,为日后进入正常学校接受教育做好准备。教师要对听障儿童进行一对一形式的个别辅导,矫治的时间要保证。6.家庭对听障儿童的早期干预(父母在早期干预中的角色):(1)父母正视孩子耳聋的现实,不过分依赖治疗,不徒劳地寻找一些所谓的“秘方“,而是积极解决孩子在交流等方面的问题,最大可能给他们以帮助,聋儿家长之间要多联系、多交流,这样稳定孩子的情绪,改进对孩子的教育。(2)家长对孩子的前途要做出正确决定认真考虑,是让孩子进入正常幼儿园还是进入早期聋儿康复机构,朝哪一个方向发展等等。(3)父母除配合教师训练孩子外,还要制定一个在家庭中实施的教育计划。(4)整个家庭要表现出对孩子的爱,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要积极与聋儿交流,参与对孩子的教育。(5)祖父母也是重要的成员,但要注意祖父母往往在教育技能和教育观念上存在问题,需要父母多与他们沟通,在教育态度和方法上保持一致。三、学前身体病弱儿童的教育(一)病弱儿童概述1.病弱儿童的概念:是指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体质虚弱,并因此而需要特别照顾与教育的儿童。有时也称健康障碍儿童。2.病弱儿童的类型:按照病源学的分类,病弱儿童常指患有以下疾病的的儿童:(1)心血管疾病(2)呼吸系统疾病(3)内分泌系统疾病(4)肾脏疾病(5)血液疾病(6)神经障碍疾病。3.病弱儿童的诊断(幼儿教师如何观察与发现):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发现儿童的异常,以便及时反馈给家长或医生,尽早诊治。如果儿童有下列异常情况应该引起注意:(1)面色过于苍白。(2)全身显得相当柔弱。(3)动作笨拙,经常有摔跤现象,肢体活动的协调性极差。(4)关节、肌肉僵硬,四肢无法伸直。(5)嘴唇和指甲呈青紫色。(6)吃饭时盗虚汗、面色苍白或饭后经常呕吐。(7)经常发烧不退。(8)容易出血或发炎。(9)四肢或身体出现血斑。4.身体病弱儿童的身心特征:(1)病弱儿童除了因身体疾病造成的体能不足以外,在智力上与正常儿童没有什么区别,其认知发展也与正常儿童无大的差异。(2)由于长期患有疾病,体质虚弱,因治疗所花的的时间或体力不支而耽误学习。(3)由于体弱多病,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的持久性差、精力不支等问题,这些可能会对他们的认知能力发展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也会使得他们的生活经验比较贫乏。(4)疾病的问题会影响儿童的学习兴趣与情绪。(5)疾病对儿童的最大影响表现在儿童的个性发展方面。由于身患疾病,家长过分保护和迁就,会使儿童过于依赖、缺乏自信,也容易形成孤僻、退缩等不良人格特征、(二)脑瘫儿童及其教育干预1.脑瘫儿童的概念:脑瘫,全称脑性瘫痪或脑性麻痹,是一种大脑发育成熟前受到损伤而到致的神经症候。脑瘫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动作协调困难,多发生在儿童出生时,但也可能由于出生后脑伤或传染病所致。2.脑瘫的类型:(1)按照该病所影响的肢体范围,可以分为单肢麻痹、单侧麻痹(偏瘫)、截瘫、三肢麻痹、四肢麻痹。(2)按运动特性,可以分为痉挛型、震动型、共济失调型、无力型、混合型(最严重)。3.脑瘫儿童训练的内容(脑瘫儿童的康复教育):(1)运动能力的训练。主要从大运动和精细动作两方面进行。(2)生活能力的训练。(3)认知能力的训练。在学前期主要是训练儿童的感知觉,帮助儿童认识周围事物,获得基本概念,形成初步的辨别、匹配、比较、分类、归类等简单逻辑思维能力。(4)语言能力的训练。包括发音训练、语言模仿训练、语言表达训练。(5)特殊设施设备。如果为他们准备一些特殊的器具,将有利于其学习和活动。如执笔器、翻书装置、固定书和纸张的装置等。(6)脑瘫儿童的护理。脑瘫儿童极易摔跤,碰伤。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其安全。A.让脑瘫儿童远离危险的地方。B.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关注脑瘫儿童。C.教师要在日常活动中靠近脑瘫孩子,以避免别的孩子对他的冲撞。(三)癫痫症儿童及其教育干预1.癫痫儿童的概念:癫痫症是由于脑伤造成的。表现为痉挛和抽搐的发作。从医学上讲,癫痫的问题主要源于大脑对神经细胞所释放出的过多电流无法做出有效的控制。2.癫痫症儿童的发病特征:(1)大发作时:儿童会突然跌倒在地,不省人事;.发生抽搐,身体和头部会变得僵直;接着会出现四肢不自主地剧烈收缩和颤动,并伴随有呼吸困难,面唇发青,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甚至全身出汗等症状;发作过后,儿童记不清所发生的一切,浑身感到疲倦,想要睡觉。发病时间从一分钟到二十分钟不等。(2)小发作时:儿童会脸色苍白,两眼发呆,眼皮震颤;有暂时无法进行手头的活动或从事活动时动作不稳的现象;发病后一切又恢复正常。发作的时间很短,从几秒到二十秒不等,但是会很频繁。3.癫痫症儿童发病时教师的处理:(1)帮助儿童平躺下,在其头部垫上枕头,清除身边的坚硬物,以防止伤及孩子。(2)顺其自然,不要阻挠儿童的活动,以防受伤。可以用手托住儿童头部,顺着他的活动而活动,保护头部安全。(3)如果儿童呕吐,可将其头偏向一边。(4)如果儿童嘴巴张开,可用手帕等较软的物品垫在其上下牙齿之间,但不可以硬撬开嘴巴,更不可以把坚硬物品放入口内。(5)解松儿童的衣扣,让其放松。(6)如果发病时间较长,超过十分钟,要请医务人员进行诊治。(7)病发过后,不要立刻让儿童起来,要让儿童在原地休息片刻。(8)当癫痫轻微发作时,儿童可能会出现一些刻板行为,会把东西弄落在地,或出现挤眉弄眼缺乏注意力等症状,教师要认真观察,不要认为是儿童故意捣乱而妄加批评。(四)哮喘儿童及其教育干预1.哮喘儿童的概念:是由于呼吸道阻塞、大量痰液的分泌,而使得呼吸困难的现象。造成哮喘的原因是由于过敏反应、情绪波动或活动过度。2.哮喘儿童的发病特征:哮喘病患儿病发时,会表现出呼吸困难、呼吸期延长、脸色发青、喘息、大量出汗的症状。第三章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一、学前智力落后儿童教育概述(一)智力落后儿童的概念1.智力落后的含义:格罗斯曼在1983年所下的定义:智力落后是指个体在发育期内有显著低于平均水平的一般智力,从而导致适应行为的缺陷。从操作层面上看,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发育期是把0-18岁。(2)智力明显低于平均正常水平是指智力测验的平均分数低于正常水平的两个标准差。(3)适应行为缺陷是指个人能力在日常生活、学习、人际关系、职业要求等方面明显低于同龄人的平均水平。2.智力落后儿童的定义:是指在发育期内,一般智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正常水平,并有明显的社会适应障碍的儿童。○幼儿期的适应行为:主要是指:(1)感知觉动作的发育。(2)人际交流的初步能力,主要是听说和理解能力。(3)简单生理自理能力以及初步的社会适应能力。(二)智力落后儿童的分类1.美国教育界的分类:从教育的角度出发:(1)临界智力落后儿童(IQ75-85)。又称为学习迟缓。(2)可教育的智力落后儿童(IQ50-70)。(3)可训练的智力落后儿童(IQ30-50)。(4)需要监护的落后儿童(IQ30以下)。2.前苏联的分类:从临床、病理、心理的观点出发:(1)第一类为生命发展早期的某个阶段患过大脑疾病,留下智力缺陷的儿童。(2)第二大类是指患有进行性大脑疾病的智力落后儿童。其成长过程一直伴随着疾病,身体状况很不稳定。3.我国的分类:按智商和社会适应行为标准把智力落后分为四级,并以“智力残疾”命名。(1)一级智力残疾(极重度):IQ值在20或25以下。(2)二级智力残疾(重度):IQ值在20-35或25-40之间。(3)三级智力残疾(中度):IQ值在35-50或40-55。(4)四级智力残疾(轻度):IQ值在50-70或55-75之间。【在教育上,把一级和二级称为需要监护型;三级称为可训练型;四级称为可教育型。】【在普通学前教育机构中,多半是中度或轻度的智力落后儿童】(三)智力落后的出现率○智力落后的出现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某一人群中智力落后的患者所占的比率。按常态分布曲线计算,占人群2.27%○各国智力落后的出现率:美国3%,英国1.2%,日本2.07%。中国1.07%(城市0.75,农村1.46,男性1.13,女性1.01)(四)智力落后的成因1.出生前原因:(1)染色体异常。病种有60多种,最为常见的是先天愚型(2)新陈代谢异常。常见的有氨基酸、糖类代谢障碍。如苯丙酮尿症。(3)先天性获得性异常(4)胎儿的病毒感染。(5)药物中毒的伤害(6)物理伤害(7)烟酒中毒2.出生过程中原因:(1)产伤。使用助产设备不当(2)无痛分娩。使用麻醉药3.出生后原因:(1)感染疾病特别是脑部疾病(2)严重营养不良(3)社会文化因素二、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特点○学前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发展的总体表现:(1)身心发展开始晚(2)发展的速度慢(3)达到的水平低(一)感知觉的特点:1.感知觉速度缓慢,感知的范围狭窄;2.在感知过程中,分辨能力差,往往看不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3.感知觉的恒常性也较差。(二)注意的特点:1.注意力容易分散是智力落后儿童最鲜明的心理特点之一,学前智力落后儿童尤其如此。他们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发展迟缓;2.注意范围狭窄。主要表现为,正常儿童一眼就能看到的许多事物,智力落后儿童需一件一件去注意;3.注意力的转移和分配能力差。主要表现为,不会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件事情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三)记忆的特点:智力落后儿童的大脑发育迟滞和障碍,不可避免地对记忆造成损害,使得整个记忆存在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为记忆的速度慢、容量小、保持的时间短、再认困难、不完整等。(四)语言的特点:1.智力落后儿童的语言能力一般都低于正常儿童,他们语言发展缓慢、词汇量少,语言理解能力差、表达困难。所以,他们说话结结收巴巴、吞吞吐吐,发音错误较多是常见的现象;2.语言理解水平还明显低于正常儿童,他们有时能复述成人教给他们的话,但并不理解其中的意思。(五)思维的特点:1.思维多处于直观和具体思维阶段,在判断具体事物时容易受单个直观形象的支配,而不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和本质特征;2.由于思维的抽象概括能力差,直观思维占支配地位,他们不善于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3.思维过程不连贯,跳跃性思维多一些;4.思维刻板、不灵活;5.思维的调节能力差,行动往往缺乏思想支配,易受人指使。(六)个性特征:1.期望值普遍偏低;2.缺乏自我尊重意识;3.缺乏交往的需要,性格胆怯、孤僻,不喜欢与同龄孩子一起玩耍、交谈和往来。一方面他们受智力落后的影响,不会与人交往;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常受到正常儿童的歧视,与人交往的愿望和积极性受到了挫伤,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七)需要、意志、情感和性格的特征:1.需要:普高缺乏较高层次上的积极认识事物的兴趣和追求,缺乏各种愿望、志向和需要;生理需要的发展和需要的发展不协调,往往表现在生理需要无节制(亢进),却缺乏认识活动的需要。2.意志:意志品质比较薄弱,不善于支配自己的行动,行动缺乏主动性,不会按长远的目标调整自己的行为,而且依赖性很强。行动常受激情、冲动支配,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3.情绪体验比较简单:(1)满意了就高兴,不满意就大哭大闹。而且一旦情绪上来时就很难做通工作;(2)调节情绪的技能差,不能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别人的劝告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尽管简单,却非常强烈4.性格:一般都比较孤僻、不合群。有些怯懦、胆小怕事、逃避困难,有的脾气暴躁,难以驾驭。三、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测查、鉴定方法【测查和鉴定智力落后儿童的三项指标:年龄指标、智力指标、适应行为指标】(一)智力测查的基本概念和知识1.智商:是智力年龄除以生理年龄得到的商数再乘以100,用公式表示:IQ=MA÷CA×100。MA为智力年龄,CA为生理年龄2.智力年龄:是指根据智力测验的结果而得出的年龄。○比率智商:IQ=100为智商的平均水平。这种智商的计算方法称为比率智商,它能表示出一个儿童智力发展程度。它也有缺点,因为年龄会逐年递增,而智力发展到一定年龄就稳定了,再用比率智商来表示,就会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IQ水平下降的情况。○离差智商: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采用了离差智商。在离差智商中,儿童智力的高低是由他与同龄儿童智力测验分数分布的平均差的离差大小来决定的。3.常模:是指用来和个人分数比较的团体分标准。这个团体测验分是预先通过科学的选择和统计得出的,称为常模。4.适应行为:也称社会适应行为,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环境中适应社会要求的能力。具体说,就是一个人在某一具体环境中生存所必需的能力的行为表现。(二)智力的测查与鉴定1.中国比奈智力测验:对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智力测验常采用此量表。内容:共51个测验项目,从2岁测起,到18岁为止,每岁3个项目。对主试的要求:(1)必须是受过专门培训的已熟练掌握智力测验基本原理和实际操作方法的专业人员(2)必须态度和善、友好,以减轻被试的紧张度(3)要对每一项目的指导语非常熟悉,流利熟练地说出指导语(4)严格按照要求控制每一项目的测验时间。不包括主试说出指导语的时间。测验方法和计分:(1)先根据儿童的出生年月日计算出实足年龄(2)根据实足年龄,在测验指导手册附录查出测验的起始题目(3)每通过一题得一分,不通过得零分,如果连续五题不通过,该测验结束。2.丹佛发育筛选测验:是一个比较好的测查学前儿童智能发育情况的量表。由伯肯伯格和多兹共同制定。适用于0-6岁儿童。内容分为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能力、个人—社会行为4大功能测验,共105个项目。测验结果:(1)两个以上能区有两项以上迟长、或一个能区有两项以上迟长,加上一个能区有一个以上迟长,再加上年龄线上的题目都不通过,为智力发育异常。(2)一个能区有两项迟长,或一个能区有一项迟长且在年龄线上的项目都不通过,为可疑儿童(3)不清楚的项目太多,无法得出结论,需要过一段时间再测(4)无上述情况为正常儿童。(三)社会适应能力的测查——《婴儿—初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量表》(我国广泛使用)1.内容:本量表包括独立生活能力、运动能力作业能力、交往能力、参加集体活动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六大领域2.测验方法:(1)测验一开始,首先根据儿童的实足年龄选择开始测验的题目。有两种情况:第一,如果连续十项通过,就从理论上认为这以前的项目都能通过,继续往下测。直至连续十项不通过,测验结束。第二,如果前十项没有全部通过,继续往下测,直至连续十项不通过。(2)然后倒回本年龄段的起始题,倒着往回测,直至出现连续十项通过,测验结束。3.记分:每通过一题得一分,不通过得零分,将所有通过的题目得分加起来,就得到测验的粗分,然后查出量表分,根据量表分,可得出智力等级。【智力落后儿童的测查与鉴别是一件非常严肃的工作,为了确保测查结果的科学、准确,测查要由专业人员进行】四、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与训练(早期教育或早期干预)(一)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则1.个别性原则:是学前智力落后儿童早期干预的基本原则。它是指根据不同智力落后儿童个体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制订个别教育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贯彻要求:(1)要对智力落后儿童有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评估,特别要重视对其发展潜能的评估,在此基础上,确定其特殊教育的需要,制定个别教育计划(2)要充分考虑智力落后儿童之间的差异,根据不同儿童的身心条件、接受能力、知识水平制定适合于不同儿童的个别教育计划(3)要认真考虑智力落后儿童个体的内部差异,发现其在认知、动作、社会适应等方面发展水平的差异,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训练。2.量力性原则:是指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和训练,要根据其现有发展水平和身体状况适时、适度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地发展其智力、体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贯彻要求:(1)要细致分析智力落后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在充分考虑其各方面能力协调发展的同时,重视其可接受性,避免疲劳或过度训练对儿童造成伤害。(2)在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的同时分散难点、重点,并使教育与训练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结合。3.整合性原则:是指智力落后儿童的早期干预是在教育内容还是在教育形式、方法上都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在教育训练内容上,要融认知教育、自理能力培养、沟通能力训练等于一体;在教育方法,要综合使用听、说、读、写、做、唱、演、玩方法,不过分依赖某一种方法的训练;在教育者与环境方面,把教师教育与家长教育结合起来,把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贯彻要求:(1)要综合设计教育训练内容,使一个具体活动的设计尽可能指向儿童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或多个活动设计指向儿童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2)在尽可能地让儿童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并尽可能使活动具体、可操作性强。(3)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和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儿童的教育训练活动,并从内容、方法及要求方面给持续的指导,建议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经常保持联系。4.反复性原则:是指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的教育训练,要经常性地、反复地进行,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贯彻要求:(1)教育计划要有弹性,留出复习和巩固的时间,进行及时的复习和巩固。(2)教育计划要有循环性,螺旋式安排教育训练内容。(3)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允许儿童有较长的学习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及时的反馈与强化。(4)反复与提高相结合,利用“变式”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二)早期教育的内容四大领域:运动领域、认知领域、语言领域、社会生活领域。具体内容:(1)大运动能力培养。(2)精细动作训练(3)认知能力培养(4)语言能力训练(5)生理自理能力训练(6)社会适应及交往能力的培养。(三)早期教育和训练的计划和方法1.波特奇早期教育指导方案:是美国威斯康星州波特奇市教育机构编制的一套适合于正常儿童和残疾儿童的个别化教育训练方案。由早期教育核对表、早期教育活动卡和早期教育指导手册三大部分组成,适用范围为0-6岁儿童。2.家长辅导方案: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加拿大的一项智力落后儿童教育方案。实施程序是,专家指导教师,教师指导家长,家长具体负责对幼儿的训练和辅导。3.多曼早期教育法:多曼是美国的一位外科专家。他认为人的智力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生命最初几年所接受的刺激和教育。他用丰富的视觉、触觉、听觉信息刺激来治疗后天智力落后的儿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4.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具体方法:○个别教育计划(个别教育方案)的制定:个别教育计划的含义:是针对每一个智力落后儿童的特点专门设计的教育计划。计划的实施过程:(1)根据该儿童目前受教育的现状,制定教育应达到的短期目标和年终目标(2)为该儿童实现目标提供专门的教育方案(3)确定实施该计划的时间安排及期限(4)制定对本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的标准和手段。○任务分解法(任务分析法):是根据儿童的可接受水平,把特定的任务分解为尽可能小的知识或动作单元,并按从简到繁的层次加以安排,然后从最简单的步骤开始教起,直至完成所有的内容。例如,对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交流能力培养的任务分解过程包括:(1)聆听和按照指令行动能力的培养(2)儿童给予简单指令能力的培养(3)儿童主动提问能力的培养第四章学前语言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一、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概述(一)学前儿童语言障碍1.语言障碍:1977年美国口语—语言—听力学会为语言障碍所下的定义是:个体在语言系统的知识上未能与预期的常模相称的情形。特别是一个儿童在语言的运用技巧上有缺陷未能达到同龄儿童的预期水准时,就称言语上有缺陷2.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我国有关专家认为,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3.传统的语言障碍研究中,语言与言语的区别:语言仅指交际的符号方面,主要是语法和语义方面的障碍;言语指与所谓无意义声学单位的使用有关的障碍因素,如音质、流利和清晰度方面的障碍。4.在学前儿童中,发生率最高的障碍类型:语言障碍是儿童期各种发展障碍中一种重要的类型,出现率达3.5-7%。在特殊教育对象中,是出现率最高的一类。(二)语言障碍的形成因素1.生理因素:包换发音器官缺陷或神经异常等,这些因素影响儿童正常的语言发展。(1)儿童口腔结构畸形若是患有腭裂,就会发音不清楚,并且发声和共鸣都会产生异常。(2)大脑中支配话语理解功能的“维尔尼克”区、支配语言编码的“
本文档为【特殊儿童教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syj54030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11KB
软件:Word
页数:40
分类:
上传时间:2022-10-25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