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王堆_驻军图_封_字试释_1

马王堆_驻军图_封_字试释_1

举报
开通vip

马王堆_驻军图_封_字试释_1·416·马王堆《驻军图》“封”字试释APreliminaryInterpretationoftheChineseCharacter“封”ontheGarrisonMapfromMawangdui成功大学黄圣松HuangShengsong,ChengKungUniversity,Taiwan一前言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座汉墓发掘工作,自1972年始,终于1974年,至今年(2014)恰逢四十周年。二号汉墓由于出土“长沙丞相&rdquo...

马王堆_驻军图_封_字试释_1
·416·马王堆《驻军图》“封”字试释APreliminaryInterpretationoftheChineseCharacter“封”ontheGarrisonMapfromMawangdui成功大学黄圣松HuangShengsong,ChengKungUniversity,Taiwan一前言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座汉墓发掘工作,自1972年始,终于1974年,至今年(2014)恰逢四十周年。二号汉墓由于出土“长沙丞相”、“轪侯之印”与“利苍”三颗玺印,可知墓主为长沙国丞相利苍。[1]西汉司马迁《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记载,汉惠帝二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提要:马王堆《驻军图》七处“封”以临近山名或水名命名,学者或释为烽火台,或以其本义解释,认为是防区边界标志。依先秦文献记载,“封”不仅有疆界之意,又是以挖掘沟堑与堆累土石为具体工事。故《驻军图》七处“封”可以山名或水名命名,其理即在于此。《驻军图》“封”位处地图所示长沙国东侧与南侧,应是标志长沙国东界与南界。此外,《地形图》有“封中”一词,当释为封水流域,而非长沙国封略之内,可与《驻军图》七处“封”之解释证合。关键词:马王堆驻军图地形图封封中Abstract:Theseven“封”ontheGarrisonMapfromMawangduiarenamedafterthenearbyriversormountains.Scholarshaveinterpretedthecharactereitherasbeacontowersorboundarymarksofthegarrisonareaaccordingtothedenotativemeaningofthecharacteritself.Pre-Qindocumentsrecordthat“封”notonlyhasthemeaningofboundary,butalsothemeaningofdiggingmoatsandpilingupearthandstonestocreatespecificdefenseworks.Thisiswhytheseven“封”ontheGarrisonMapcanbenamedafterthemountainsandrivers.TheeastandsouthsidesoftheChangshaKingdomasindicatedbythecharacter“封”ontheGarrisonMapshouldbemarksoftheeastandsouthboundariesoftheChangshaKingdom.Thephrase“封中”onthemapshouldbeinterpretedasthedrainagebasinoftheboundaryriverratherthanwithintheboundaryoftheChangshaKingdom.Thisinterpretationagreeswiththeexplanationfortheseven“封”ontheGarrisonMap.Keywords:Mawangdui;GarrisonMap;ReliefMap;封;封中·417·马王堆《驻军图》“封”字试释年(前193)利苍(生卒年不详)受封为轪侯,[2]东汉班固《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亦如之。[3]一号墓与三号墓皆与利苍有关,前者为利苍夫人辛追,后者为利苍之子墓葬。至于三号墓主的利苍之子究竟为何人?目前有第二代轪侯利豨(生卒年不详)及利豨兄弟二说。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简报》最早提出三号墓主为利豨兄弟[4],尔后如何介钧、张维明《马王堆汉墓》[5],高至喜《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墓主到底是谁》[6],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等皆主此说[7]。主张三号墓主为利豨,最早见于傅举有《关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墓主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8],后续如刘晓路发表《马王堆汉墓若干史实钩沉》[9]、《从马王堆3号墓出土地图看墓主官职》[10]、《论帛画俑:马王堆3号墓东西壁帛画的性质和主题》[11]、《马王堆汉墓杂考》[12]等四文,讨论墓主身份为第二代轪侯;陈松长《马王堆三号墓主的再认识》[13]、孙慰祖《马王堆汉墓出土印章与封泥之再研究》[14],亦主张此说。本文暂时搁置墓主问题,将焦点集中三号墓出土《地形图》与《驻军图》,试释《驻军图》“封”字意义与用法,就教于方家学者。二《驻军图》及《地形图》“封”字诸说《驻军图》是一幅以黑、红、浅蓝色绘制于丝织品的军用地图,与《地形图》同出土于三号墓,《驻军图》是以《地形图》为基础绘制而成。《驻军图》所绘地区是《地形图》东南部分,主要为今日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潇水流域方圆约五百里区域。[15]《驻军图》左侧边缘标示“东”字,上方边缘标示“南”字,足证该图方位为上南下北,与今日地图上北下南方位颠倒。《驻军图》绘有一道长方形红线,大致围绕地图边缘,唯右上角及右下角略为凹入。红线上有七处以红色标示的三角形符号,于旁标注文字,自地图左下角依顺时针方向排列分别为“居向封”、“□封”、“昭山封”、“武封”、“满封”、“留封”、“□封”。今将《驻军图》复原图标为“图一”,[16]附录于下文以方便查考。“封”字之义目前学者主要有二说:一释为“烽”,意指烽火台;主之者如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驻军图整理简报》[17]、詹立波《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守备图探讨》[18]、熊传薪《关于〈驻军图〉中的有关问题及其绘制年代》[19]等。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驻军图整理简报》认为,烽燧是古时军中耳目,《驻军图》“封”位处高地,可能是烽燧点,相当今日所谓前沿观察哨所。[20]另一意见将“封”释为界,主之者如傅举有《有关马王堆古地图的几个问题》[21]、白建钢《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驻军图〉新考》[22]、图一《驻军图》复原图·418·纪念马王堆汉墓发掘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邢义田《论马王堆汉墓“驻军图”应正名为“箭道封域图”》[23]等。傅举有认为,现今所见汉代文书“烽”均作“”、“”、“”,而无作“封”者,可知“封”、“烽”不可通假,故《驻军图》“封”应是本字。[24]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有“”字,许氏云:“候表也,边有警则举火,从火逢声。”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候表”为“伺候之表”,意指前线侦察之地。[25]“”、“”虽不见字书,但二字皆从火、夆声,应与从火、逢声之“”字相同,皆为烽火之意。傅举有认为,《驻军图》“封”位处防区边界,并以附近山名、水名为“封”名,当是防区边界标志。[26]白建钢提出调和之说,认为《驻军图》“封”皆画作▲,与汉代烽之遗址相似;既然“封”置于山峰,应与重点防线有关,当以烽台为之,故既是界线又是军事工事。[27]首先需说明的是,上引傅举有及白建钢所谓防区边界或防线,皆指《驻军图》约略呈长方形的红色框线。红色框线以地图中央三角形标示的“箭道”为中心,围绕地图四方。此三角形标示的“箭道”意义为何?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称为“中心建筑”,是“九支驻军的司令部”[28];傅举有认为是战时指挥中心;[29]周世荣认为是县城或县级城邑;[30]白建钢认为是军事碉堡性质的“亭”。[31]诸家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的是,“箭道”的确是具有军事性质的据点。《驻军图》有九处以矩形或凸字形画成的方框,框内各标示文字,由地图右侧至左侧分别为“徐都□军”、“徐□□□”、“徐都□军”、“周都尉军”、“徐□□别军”、“周都尉别军”、“司马得军”、“司马得军”及“桂阳郡军”。九处方框内文字皆与军队有关,当是标记军事营垒。九处军事营垒可概分为四类:徐都尉军、周都尉军、司马得军及桂阳郡军。值得注意的是,仅桂阳郡军在红色框线外,其他三类皆在红色框线内。“箭道”居于地图中心,红色框线内分布八处军事营垒,可知红色框线当如傅举有及白建钢所言,是以“箭道”为中心的军事防线。《驻军图》七处“封”皆绘于红色框线内,知“封”与红色框线关系密切。既然红色框线已如上文所言,是以“箭道”为中心的军事防线,则“封”岂非如上文诸家之说,为烽火台或界线之意?笔者认为将“封”读为“烽”释为烽火台,傅举有已驳之甚详,其说可从。至于将“封”释为界线,诸家认为是标记红色框线所代表军事防线的界标,笔者认为有待商榷。何则?既谓红色框线为军事防线,何以“封”只分布地图上侧、左侧代表的南方、东方边界处?地图下侧、右侧代表北方、西方的军事防线却不见“封”?理论而言,若“封”表示军事防线界标,在红色框线四方当皆有之,不应只标记南方、东方而不标记北方、西方。然则应如何解释“封”之意义?笔者认为诚如上文所言,《驻军图》是在《地形图》基础上绘制而成,故须结合二图方能正确理解《驻军图》“封”之意义。《地形图》与《驻军图》相同,地图上方与下方表示南方与北方,与今日地图方位相反。《地形图》所绘有主区与邻区之别,主区为西汉初期长沙国南部地区,即今日湘江上游第一大支流潇水流域、南岭、九疑山[32]及其周边地区;邻区是位于地图上方的“南越王赵佗”[33]辖地[34]。今将《地形图》复原图标示为“图二”[35],附于下文以方便查考。《地形图》上方有“封中”一词,不仅无加圈形或矩形且无附加任何注记,亦是地图上方唯一记载的文字。《地形图》上方表示南方,是南越王赵佗辖地。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认为,“封中”可能指当时南越国封阳地区。[36]何介钧、张维明及张修桂皆认为是南越国封阳、中宿地区。[37]傅举有认为“封中”是“界中”或交界处,指南·419·马王堆《驻军图》“封”字试释越国与长沙国交界地带。[38]陈乃良认为贺江古称封水,“封中”指封水流域地区。[39]娄雨亭认为“封中”指“封略之内”,标示该地区属于长沙国,意指南岭之外尚有部分地区统属长沙国。[40]依《地形图》图例,江水名及“帝舜”二字未加圈形或框形,其他则“县城用矩形符号表示,乡里用圈形符号表示”。[41]依《汉书·地理志》记载,上引学者所指“封阳”、“中宿”皆为县名;[42]若据《地形图》图例,则“封中”当加矩形才是。至于娄雨亭之说,则留待下文第四节讨论。陈乃良谓“封中”指封水流域,笔者认为确有见地。依《地形图》图例,江水名未加圈形或框形,“封中”指封水流域,自然与江水名关涉,故未将“封中”画以圈形或框形是情理中事。虽古籍不见“封中”一词,但汉代史册屡见“汉中”,意指汉水流域。此外《史记·河渠书》云:“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43]《汉书·沟洫志》云“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44];知“渭中”指渭水流域。《后汉书·第五钟离宋寒列传》云:“自是洛中无复权戚,书记请托一皆断绝。”[45]邢永川《“洛中”考析》认为“洛中”指天下之中,[46]然笔者推测亦可能指洛水流域。刘宋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云:“徙其种人七千余口置江夏界中,今沔中蛮是也。”[47]《后汉书·纪传今注》云:“沔,水名,即今汉水及其北源陕西境内之沮水;孔安国曰:‘汉上为沔。’”[48]知“沔中蛮”之“沔中”即沔水流域。类似记载又见《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文云:“二月,武陵澧中蛮叛。”唐朝李贤等注云:“《水经》曰‘澧水出武陵充县西历山之北’也。”又云:“武陵溇中蛮叛。”李贤等注云:“溇,水名,音娄,源出今澧州崇义县西北山。”[49]知“澧中蛮”之“澧中”当指澧水流域,而“溇中蛮”之“溇中”则指溇水流域。由此可知,两汉时期于水名后缀加“中”字,用以概指该河川流域地区,当是颇为通行的用法。故陈乃良谓《地形图》“封中”指封水流域,其说当可信从。三典籍“封”字含义许慎《说文解字》云:“封,爵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寸,守其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段玉裁注云:“引申为凡畛域之偁。《大司徒·注》曰:‘封,起土畍也。’《封人·注》曰:‘聚土曰封。’”[50]易言之,“封”即是册封诸侯的疆域,爵等不同而封域亦有等差。《左传》“封”字亦作动词使用,杨伯峻《春秋左传词典》谓“与以土地使创立国家”[51];陈克炯《左传详解词典》细分为“帝王以土地、爵位赐予别人”及“霸主国或大国给予对方以土地使建立或恢复国家”[52]。如《左传》闵公二年曰:“僖之元年,齐桓公迁邢于夷仪。二年,封卫于楚丘。邢迁如归,卫国忘亡。”又僖公二十八年《传》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又襄图二《地形图》复原图·420·纪念马王堆汉墓发掘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公二十五年《传》曰:“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53]前二则为陈氏所谓霸主国恢复国家之例;第三则是杨、陈二氏所云,帝王赐予土地以创立国家之例。王贵民《商周制度考信》提及甲骨文“封”字,谓早期“封”字像“田上植树木之形”,中期“封”字像“土上植树木之形”。王氏又云:封土植树,本是某族某国建造境界林,划定领土范围,早在部落时代就如此。……所以就称为封疆,作为国土的概念,引申为授予国土的行为。“封”用作动词就是封建,用作名词就“邦”,即指有封疆的国家。[54]杜正胜《周代城邦》亦提及“封”字含义云:“‘封’原有垒土之意,引申为界。……所以凡一定地面上的周围建设界域,以与外区有别的,也就是封。”[55]既然“封”有册封国家之意,又有具体疆域大小,且“封”字又可引申为“界”,如此“封”是否为具体界线?《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齐军进犯鲁国,此段文字提供吾人对“封”是否为具体界线明确答案,文曰:十一年春,齐为鄎故,国书、高无丕帅师伐我,及清。季孙谓其宰冉求曰:“齐师在清,必鲁故也,若之何?”求曰:“一子守,二子从公御诸竟。”季孙曰:“不能。”求曰:“居封疆之间。”季孙告二子,二子不可。求曰:“若不可,则君无出。一子帅师,背城而战,不属者,非鲁人也。”杜预《集解》云:“自度力不能,使二子御诸竟。封疆,竟内近郊地。”[56]《传》文记载冉求提出三项防御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首先是“一子守,二子从公御诸竟。”杨伯峻云:“一子、二子,谓季、孟、叔三孙也。三人之中,一人留兵维持国内,二人从哀公至国境抗敌。”[57]此方案遭季孙氏反对,故冉求提出第二方案:将兵力“居封疆之间”,在此与齐军决战。杜预谓“封疆”是“竟内近郊地”,刘师文强《封与封人》谓即是“在国境与封之间作战”[58]。但第二方案仍遭孟孙、叔孙反对,故冉求再提第三方案:即“一子帅师,背城而战”。第三方案已是最后办法,因为这里的“城”是鲁都曲阜,至此已让敌军兵临城下,已经退无可退。从此段记载可知,一国疆域最外围为“竟”(“境”),再是“封疆之间”,最后即是国都。刘师文强云:“境应该就是疆,而近郊之地与城之间还有一道界线,那就是封。……疆是边境界线,封则是在城与疆之间的界线。”[59]《左传》宣公二年曰:“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史记·晋世家》记云:“宣子,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出疆乃免。”[60]前者记为“越竟”,后者载为“出疆”,可知“竟”与“疆”皆指一国边境,两者意义实同。此外,《国语·周语中》记载周定王派遣单襄公聘于宋,后单襄公又假道于陈聘于楚,文中记载陈国当时国政衰颓的景象,文云:候不在疆,司空不视途,泽不陂,川不梁,野有庾积,场功未毕,道无列树,垦田若蓺,膳宰不致饩,司里不授馆,国无寄寓,县无施舍,民将筑台于夏氏。及陈,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南冠以如夏氏,留宾不见。此段记单襄公自陈国之“疆”至“陈”所见景况。三国吴人韦昭《国语注》云:“候,候人掌送迎宾客者。疆,境也。”“候人”是于一国之“疆”掌管迎送宾客之事者。《周礼·夏官》亦载“候人”之职,文曰:“候人:各掌其方之道治与其禁令,以设候人。若有方治,则帅而致于朝;及归,送之于竟。”汉人郑玄注云:“方治,其方来治国事者也。”唐人贾公彦疏云:“‘方治,其方来治国事者也’,谓国有事不能自决,当决于王国;·421·马王堆《驻军图》“封”字试释或有国事,须报在上,皆是也。”[61]知“候人”驻守一国边境,导引宾客往返边境至国都,以及向国都报备边疆事务。依上引《国语》,单襄公进入陈国之“疆”,不仅不见理应在“疆”驻守的“候人”引领;进入陈国之“野”,又见“庾露积谷、治场未毕”的景象。[62]进入陈国之“国”时,单襄公竟无寄寓之所休息整顿。最后单襄公抵达“陈”时,陈灵公竟不接见单襄公,径与孔宁、仪行父二位卿大夫前往夏徵舒家淫秽夏姬。[63]此处“国”与“陈”对举,显然“国”非专指陈国国都,后文之“陈”方是专指国都都城。清人焦循《群经宫室图》释《左传》“国”字含义云:国有三解,其一,大曰邦、小曰国,如“惟王建国”,“以佐王治邦国”是也;其一,郊内曰国,《国语》、《孟子》所云是也;其一,城中曰国,《小司徒》“稽国中及四郊之都鄙夫家”。……盖合天下言之,则每一封为一国。而就一国言之,则郊以内为国,外为野。就郊以内言之,又城内为国,城外为野。盖单举之则相统,并举之则各属也。[64]若依焦循之说,“国”可分广狭三层:最狭义者是国都“城”内为国,次者指国都“郊”内为国,最广义者指全部封国。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云:焦循所说的国的三种意思,是国家发展中的三部曲。他说的第一种国家是领土国家,是国家的发展阶段;第三种国家,是城邑的初起,是城邦国家的初期阶段;第二种国家是城邦国家向领土国家的过渡,仍应属于城邦国家范畴。[65]何氏所谓由“城邦国家”过渡至“领土国家”,实指一国发展过程。由原本一个“点”的国都,逐步扩及国都周边地区,乃至发展其他都邑,最后以“面”的概念指称疆域内所有领土。笔者认为上文所引《国语·周语中》记载,文中“国”与“陈”对举,后者应专指陈国国都,即上引焦循所谓最狭义之“国”。至于文中的“国”,则是焦循所指第二层意义之“国”——“郊内曰国”之“国”。单襄公由“疆”进入陈国之“野”,再由“野”进入“郊内曰国”之“国”,最后抵达陈国国都“陈”。由此可知,“疆”位于一国最外围,典籍亦称为“竟”或“境”。若将上引《国语》与《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参看,则《传》文所谓“封疆之间”,即“疆”内与“封”外地区,即《国语》“野有庾积”的“野”。若笔者以上推论无误,则《左传》“封”与“疆”当各有所指。“疆”是国与国界线,是一国领地最边缘。“疆”内地区为“野”,“封”则是“野”与焦循所谓第二层意义“郊内曰国”之“国”的界线,“封”内为“国”。[66]“封”字在《史记》与《汉书》常见,除作动词使用意指册封及“封禅”一词外,“封”字见与“疆“字连用之例。如《史记·律书》曰:“今陛下仁惠抚百姓,恩泽加海内,宜及士民乐用,征讨逆党,以一封疆。”又《天官书》曰:“故候息秏者,入国邑,视封疆田畴之正治。”[67]又《商君列传》曰:“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又《司马相如列传》曰:“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封疆之内,冠带之伦,咸获嘉祉,靡有阙遗矣。”[68]值得注意的是《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记载博士徐偃矫诏之事。徐偃矫诏,让胶东、鲁国煮盐冶铁,破坏汉武帝推动国家盐铁专卖政策。御史大夫张汤弹劾徐偃矫制,当处以死刑。“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颛之可也。”徐偃试图借《春秋》为己辩解,以《春秋》之义申言:大夫若出“疆”,凡遇安定社稷、保存万民之事,可专擅权变。张汤不知如何应对,请终军诘问徐偃。[69]终军云:“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422·纪念马王堆汉墓发掘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颛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故《春秋》‘王者无外’。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70]终军论述重点在古今时代不同,政策亦当有所变化,故不当以古时经义解说现行政策。徐偃以“大夫出疆”为说辞,正与上文笔者所论“疆”为一国边界之说相符。至于终军以“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驳之,系指汉廷乃大一统帝国,皆在“封域”之中,何来“出疆”之事?显然终军所言“封域”是泛指全部帝国疆域,意即上引焦循所解“国”之层次最广义者。若依终军之言,则“封”与“疆”在西汉时似已无别,故即使“封疆”合为一词使用,似乎是泛指疆界之意。四《驻军图》“封”字含义依上文笔者所言,“封”在西汉时已与“疆”无别,可泛指疆界、边界,则《地形图》、《驻军图》之“封”究竟何义?所涉及疆界、边界又是何指?上文第二节笔者引述诸家对《驻军图》“封”字之释,将“封”读为“烽”,释为烽火台,此说应可初步排除。至于将“封”释为界线,学者认为是标记红色框线所代表军事防线的界标;但若《驻军图》七处“封”是军事防线界标,何以只设置南方及东方,北方及西方却不见任何“封”?笔者认为如此可反证此“封”应与所谓军事防线无关。上节笔者已说明,先秦典籍记载“封”为“国”与“野”分界,“疆”是国与国界线。然西汉文献虽常见“封疆”连用,但“封”与“疆”似已无甚分别,泛指疆界、边界。既然“封”泛指疆界、边界,《驻军图》七处“封”亦非军事防区边界,笔者认为这些“封”当是标示长沙国疆界。《周礼·地官·封人》有段记载与本文讨论“封”作为疆界标志有关,其文曰:“掌设王之社壝,为畿封而树之。凡封国,设其社稷之壝,封其四疆。造都邑之封域者亦如之。”郑玄注云:“壝谓坛及堳埒也。畿上有封,若今时界矣。……封国建诸侯,立其国之封。”贾公彦疏云:“‘为畿封而树之’者,谓王之国外四面五百里,各置畿限,畿上皆为沟堑,其土在外而为封,又树木而为阻固。”[71]《周礼》谓封人于王畿界线“封而树之”。依贾公彦解释,所谓“封而树之”即挖掘沟堑,并将挖掘出的土石“封”在沟堑之侧;意即将土石聚累为土堆,并于土堆上种植树木,作为防止翻越土堆的阻碍。古代城墙的产生亦与此类似,杜正胜《古代社会与国家》云:人类一有定居聚落大概就有防御设备以“保民”,包括早期的挖土为沟和后来的夯土为墙,这两极之间必含有一些过渡的阶段,例如围筑栏栅、布置荆棘,而其沟深或墙高的程度亦不一致。最后把壕沟和城墙这两种防御工事结合起来,《易经》曰:“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泰卦》上六)城池便兼备了。[72]依上引《周礼·地官·封人》记载,不仅王畿须“封而树之”,诸侯国都、城邑皆有“封”。《管子·度地》有段记载,亦可作为杜氏论述之证,文云: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土阆。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命之曰金城。树以荆棘,上相穑著者,所以为固也。岁修增而毋已,时修增而无已,福及孙子。此谓人命万世无穷之利,人君之葆守也。黎翔凤云:“阆,谓隍。”[73]《说文解字》云:“阆,门高也”;又云:“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矣。”[74]“阆”字若依《说文解字》为形容词,用以形容门之高大;以此解释“土阆”,指“土之高大”,即高大的土堆或土墙,即上文所指堆累土石的“封”。至于“隍”字,《说文解字》释为无水壕沟,即上文解释建筑“封”时所·423·马王堆《驻军图》“封”字试释挖掘的沟堑。然“隍”字从阜、皇声,“阜”字《说文解字》释云:“大陆也,山无石者,象形。”段玉裁注云:《释地》、毛《传》皆曰:“大陆曰阜。”李巡曰:高平曰陆,谓土地丰正名为陆。陆土地独高大名曰阜。阜最大名为陵,引申之为凡厚、凡大、凡多之称。《秦风》《传》曰:“阜,大也。”《郑风》《传》曰:“阜,盛也。”《国语》注曰:“阜,厚也。”皆由土山高厚演之。[75]《说文解字》从“阜”之字皆与土丘、高陆相关,亦引申为高大厚实之意。“隍”所从皇声,亦有高大之意。如“皇”,《说文解字》云:“大也,从自、王,自始也。始王者三皇,大君也。”又从皇声之“瑝”,《说文解字》云:“玉声。”段玉裁注云:“谓玉之大声也。”又如“喤”,《说文解字》云:“小儿声。”段玉裁注云:“啾谓小儿小声,喤谓小儿大声也。”又如“煌”,《说文解字》云:“煌煌辉也”,意指火光盛大。又如“锽”,《说文解字》云:“钟声也。”段玉裁注云:“按:皇,大也,故声之大字多从皇。《诗》曰:‘其泣喤喤’;喤,厥声。《玉部》曰:‘瑝,玉声也。’执竞以鼓,统于钟,总言锽锽。”[76]从以上所引从“皇”声之字,可证“皇”有高大之意。若从字形及字音结构观察,“隍”亦当指高大的土堆才是。然何以《说文解字》将“隍”释为无水壕沟?上文解释“封”的结构时已说明,“封”须先挖掘土石以成沟堑,再将所挖掘土石聚累为土堆。作为“壕沟”的“隍”亦当如此,只是后来较偏重说明所挖掘的壕沟,而所挖掘土石亦当聚累于壕沟一侧,或直接用作夯土城墙的土方。综上所述,无论“土阆”或是“隍”,所指应皆是“封”,可与上文相互补充。《管子·度地》又云:“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指在地高之处挖掘沟堑,在地低之处则建筑堤防,亦指挖掘沟堑与堆累土石两道工事,所指内容与上文说明“封”的建筑一致。此外,《度地》尚提及在这道建筑工事上须“树以荆棘”,即种植荆棘等树木以为巩固,与“封”有相同措施。据此可知,《度地》所载“土阆”,当是本文所指的“封”。《驻军图》七处“封”,自地图左下角依顺时针方向排列,分别为“居向封”、“□封”、“昭山封”、“武封”、“满封”、“留封”、“□封”。其中“居向封”因“居向山”而名,“昭山封”以“昭山”为名,“武封”因“武山”而名,“留封”以“留山”而名;但“满封”却因“满水”而名。若依《度地》记载,由于“封”可“地高则沟之”,又可“下则堤之”,如此即能解释何以《驻军图》“封”除以山名命名外,亦有以水名命名之由。既然“封”有疆界之意,又以挖掘沟堑与堆累土石为具体工事,且《驻军图》七处“封”仅位于地图东方及南方,可证此七处“封”应是标志长沙国东界与南界。第二节已说明,《地形图》“封中”当从陈乃良之释,指封水流域。至于娄雨亭谓“封中”为封略之内,依笔者之见,《驻军图》之“封”为长沙国疆界,在此南界之外若尚有长沙国“封略之内”的领土,理当更易“封”之位置,而非在《驻军图》“封”之外另加“封中”予以说明。至于《驻军图》左侧,位在长沙国“封”外的“桂阳郡军”,此部分关涉长沙国与桂阳郡的关系。桂阳郡始置何时,《史记》、《汉书》皆无明确记载,仅《汉书·地理志》云:“桂阳郡,高帝置。”[77]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耒水》云:“郴,旧县也,桂阳郡治也,汉高帝二年分长沙置。”[78]郦氏认为是汉高帝二年(前205)所置。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云:“颇疑其置于汉五年始封吴芮之时,但无确证,暂以高帝置为说。……高帝五年或稍后,分长沙郡南部边县置桂阳边郡。”[79]此外,董远成《楚秦汉时期长沙地区历史地·424·纪念马王堆汉墓发掘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理概述》云:“至汉景帝吴楚七国之乱时,又进一步削夺各王国的领土,长沙国也在削土之列。……所谓长沙‘无南边郡’,即指把原来长沙国的南部地区,相当于《汉志》桂阳、零陵两郡之地,从长沙国划出,改为直隶于汉朝的桂阳郡。”[80]则桂阳置郡又晚至汉景帝七国之乱后。然《汉书·高帝纪》云:“(高帝)五年……诏曰:‘其以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为长沙王。’”[81]何旭红《汉代长沙国考古发现与研究》认为桂阳郡应未置于高祖二年(前205)或五年(前202),“因为假如桂阳郡建置于高祖二年或五年,则一般应于高祖五年分封长沙王及封与封地的诏书上包括桂阳郡,说明桂阳郡应建置于颁发诏书后某年”[82]。张修桂《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亦认为:“至高帝五年后的某年,长沙王吴芮(?)为了加强防御南越(王)赵佗的侵扰,遂分长沙郡南境置桂阳郡,成为长沙国的所谓‘南边郡’。”[83]则桂阳郡或当于汉高帝五年(前202)后设置。另一问题是:桂阳郡究竟隶属长沙国或汉朝中央?上引《汉书·高帝纪》所载,位于长沙东方的豫章郡隶属长沙国。然依何旭红《汉代长沙国考古发现与研究》考证,豫章郡“于西汉初年实为淮南国辖郡(历淮南王英布、刘长、刘喜等三王),于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至景帝前元四年(前153)辖于庐江国,景帝前元四年后属汉中央”[84]。知豫章郡并未实质辖于长沙国。位于长沙东南的桂阳郡是否隶属长沙国?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答案皆是肯定,但所依据材料皆为马王堆出土《地形图》与《驻军图》。然则在二幅地图绘制年代众说纷纭的情况下,桂阳郡的辖属问题仍然未定。若以本文立场视之,《驻军图》七处“封”为长沙国疆界标志,“封”外的桂阳郡当不属长沙国管辖才是。此外,《驻军图》九处军事营垒概分为四类:徐都尉军、周都尉军、司马得军及桂阳郡军;前三者皆以“都尉”及“司马”军职称之,唯独位处地图左侧的“桂阳郡军”与之不同,亦应一并考虑。笔者认为,若以上文论述“封”之含义推演,或许《地形图》与《驻军图》绘制之时,桂阳郡已非属长沙国所辖。五结语马王堆《驻军图》七处“封”,皆以临近山名或水名命名,学者或释“封”为“烽”,解释为烽火台,或以其本义理解,认为是防区边界标志。释为“烽”当不可从,学者已辨之甚详,本文不多作讨论。唯将“封”释为防居边界标志,笔者亦认为有所不足。《驻军图》七处“封”绘于环绕地图的红色框线,但仅标注于地图左侧及上侧,即长沙国之东侧与南侧。若“封”为防区边界标志,理当于红色框线皆设“封”,不应仅标志东侧与南侧。依先秦文献记载,“封”不仅有疆界之意,又是以挖掘沟堑与堆累土石为具体工事。故《驻军图》七处“封”以山名或水名命名,其理即在于此。由于七处“封”位处长沙国东侧与南侧,故笔者认为“封”非指防区边界标志,应是长沙国东界与南界。此外,《地形图》有“封中”一词,笔者认为当从陈乃良释为封水流域,非指长沙国封略之内,如此可与《驻军图》七处“封”之解释相证合。若依本文之见,《驻军图》左侧之桂阳郡,于地图绘制时已不属长沙国管辖。唯目前众说纷陈,此问题当留待更多出土材料予以证实。[附记:本文获台湾“科技部”补助完成,谨此致谢。(2014学年度“科技部”专题研究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左传〉空间地域名词之范围及演变研究》,执行期限:2014年8月1日至2015年7月31日,计划编号:MOST103-2410-H-006-123)。]·425·马王堆《驻军图》“封”字试释注释:[1][34]陈建明.马王堆汉墓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13:7;482.[2][43][60][68][日]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M].高雄:复文图书出版公司,1991:360;507;623;437,475,870,1212—1214.[3][东汉]班固.汉书:卷一六[M].台北:宏业书局,1996:618.笔者按:《汉书》记载“利苍”为“黎朱苍”。[4]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4(7):39—48.[5]何介钧,张维明.马王堆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10.[6]高至喜.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墓主到底是谁[J].中华文化论坛,2000(3).[7]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8]傅举有.关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墓主问题[J].考古,1983(2).[9]刘晓路.马王堆汉墓若干史实钩沉[G]//中华文史论丛(5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0]刘晓路.从马王堆3号墓出土地图看墓主官职[J].文物,1994(6).[11]刘晓路.论帛画俑:马王堆3号墓东西壁帛画的性质和主题[J].考古,1995(10).[12]刘晓路.马王堆汉墓杂考[G]//湖南省博物馆文集(4).长沙:《船山学刊》杂志社,1998.[13]陈松长.马王堆三号墓主的再认识[J].文物,2003(8):56—59,66.[14]孙慰祖.马王堆汉墓出土印章与封泥之再研究[G]//湖南省博物馆馆刊(1).长沙:《船山学刊》杂志社,2004.[15][17][20][28][36][4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驻军图整理简报[J].文物,1976(1):18-23.[16][35]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古地图:马王堆汉墓帛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18]詹立波.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守备图探讨[J].文物,1976(1).[19]熊传薪.关于《驻军图》中的有关问题及其绘制年代[C]//湖南博物馆.马王堆汉墓研究文集——1992年马王堆汉墓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21][24][26][29][38]傅举有.有关马王堆古地图的几个问题[J].文物,1982(2).[22][27][31]白建钢.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驻军图》新考[J].考古与文物丛刊,1983(3).[23]邢义田.论马王堆汉墓“驻军图”应正名为“箭道封域图”[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5).[25][74][75][76][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4:491;694;594,743;738;9,16,55,490,716.[30]周世荣.有关马王堆古地图的一些资料和几方汉印[J].文物,1976(1).[32]笔者按:《汉书》记载“九疑”或作“九嶷”,本文统一使用“九疑”。[33]笔者按:《汉书》记载“南越王”、“南越”或作“南粤王”、“南粤”,本文统一使用“南越王”、“南越”。[37]同[5];张修桂.马王堆出土“地形图”的若干历史地理问题探讨[J].历史地理,1986(5).[39]陈乃良.封中及其在西汉的重要地位[J].广东社会科学,1988(4).[40]娄雨亭.释马王堆《地形图》之“封中”[J].中国地理历史论丛,1991(2).[42][44]同[3]:1628—1629;1685.[45][47][南朝]范晔,[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台北:宏业书局,1984:1398;2841;133;136.[46]邢永川.“洛中”考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卷增刊:183—185.[48]韩复智,洪进业注.后汉书纪传今注[M].台北:“国立编译馆”,2003:4797—4798.[51][57]杨伯峻.春秋左传词典[Z].台北:汉京文化事业公司,1987:456;1658.[52]陈克炯.左传详解词典[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413.[53][56][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注疏[M].台北:艺文印书馆,1993:194,271,622;1015—101.[54]王贵民.商周制度考信[M].台北:明文书局,1989:118.[55]杜正胜.周代城邦
本文档为【马王堆_驻军图_封_字试释_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6739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历史学
上传时间:2018-12-23
浏览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