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历史地理课件第六讲地方行政区划的历史及演变

中国历史地理课件第六讲地方行政区划的历史及演变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历史地理课件第六讲地方行政区划的历史及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课件第六讲地方行政区划的历史及演变主要内容一、秦以前的行政区划——分封制度二、秦以前的郡、县三、秦汉:从郡县二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四、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五、隋唐:从州县二级制到“道、路”时代六、宋:“复式形态”的路制七、从省路府州县多级制向省府(州)县三级制:元、明、清八、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划九、关于疆域与行政区划的总结思考题:为什么郡县制在中国长期被沿用(从秦—现今)?行政区划的要素:层级、幅员、边界、形状一、秦以前的行政区划——分封制度《周礼》:“惟王建国,辩正方位,体国经野,分官设职,...

中国历史地理课件第六讲地方行政区划的历史及演变
中国历史地理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第六讲地方行政区划的历史及演变主要内容一、秦以前的行政区划——分封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二、秦以前的郡、县三、秦汉:从郡县二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四、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五、隋唐:从州县二级制到“道、路”时代六、宋:“复式形态”的路制七、从省路府州县多级制向省府(州)县三级制:元、明、清八、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划九、关于疆域与行政区划的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思考题:为什么郡县制在中国长期被沿用(从秦—现今)?行政区划的要素:层级、幅员、边界、形状一、秦以前的行政区划——分封制度《周礼》:“惟王建国,辩正方位,体国经野,分官设职,以为民极”。《汉书·地理志》:“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禹贡九州体系、五服体系(甸—侯—绥—要—荒)“国—野”式的圈层式结构。分封制:“封邦建国”、“分封建国”春秋时期,是按部族,不是按地域来组织、管理社会的,分封之领主对周天子纳贡;周王、诸侯、卿大夫在各自辖区内各自为政,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行政区域。历代中原王朝,除了拥有主权明确的、正式的范围外,还有属国、藩国、羁縻单位等接受监护、依附的附属区域。分封制在地方上大致可分为三级: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其封地为“国”,“国”是诸侯列国的都城。诸侯在将封地分给“卿大夫”,称“采邑”,大者为都,小者为邑。卿大夫将土地分封给子孙和家臣,其身份为“士”,封地为“食田”(鄙)。国(国都、都城);邑(有大小区别,大邑为都,小邑曰邑);鄙(乡鄙)三级。(拥有领地与人民)二、秦以前的郡、县郡与县县是现代意义行政区划出现的标志。可以分成三种类型或三个阶段:县鄙的县、县邑的县、郡县的县。1、春秋中期以前的“县”,并非后来作为基层政权的县,而是指国都以外的郊野乡聚之地,与“鄙”同义。2、春秋中后期,出现了与“邑”同义的县,如楚武王时(前740—前690)灭权、楚文王(前689—前677)灭申、息二国为县,并置尹以治。秦、楚、晋等处于中原地区的边缘,容易开拓疆土,对新得到的土地,不再进行分封,由国君设县直接统治,这些诸侯国最早设县。(初具现代行政区划的意味)此时县的特点,与秦汉以后的县,有不同、相同之处。不同之处:有的县是作为食邑赐给大夫的,可以世袭;县的大小悬殊(国、乡);县在边境地区设置,军事重镇的性质。相同之处:县作为国君的直属领土,有予夺之权;县的长官由国君委派,称尹、公或大夫,不是世袭。县鄙得县之名,县邑得其形,郡县得其实。采邑——食邑——食禄有土有民——有民无土——无民无土郡县长官食禄而不食邑,临民而不临土,流动而不世袭。食田俸禄制开始萌芽,食田逐渐代替食邑的采邑制。战国时期,“县”已成为较为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3、春秋后期,作为近代地方行政区划的郡县制开始确立郡的出现晚于县,初期设于边远荒僻之处,郡与县互不统属。战国时期的郡亦多设在边区,如魏国的西河、上郡,赵国的代、雁门、云中郡,等等。县长官“食禄不食邑,临民不临土,流动不世袭”“封建”的“余波”汉代部分封建制的恢复和“七国之乱”西晋的封建制和“八王之乱”后来王朝的分封三、秦汉:从郡县二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二级制,初共设36郡,至秦末时增至近50郡。两汉实行既有直接受中央王朝政府控制的郡,又有分封的王国(地位比郡),郡、国并行。西汉的县级政区有县、邑(女贵族封邑)、道(县有蛮夷为道)、侯国四种形式。县、邑、道长官辖民万户以上称“令”,万户以下称“长”。西汉:刺史、司隶校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开始分全国13个区域为十三部,各设刺史一人,“掌奉诏六条察州”,即巡视监察吏治,称行部,共为13个刺史部,又称13州;后将京畿七郡设司隶校尉监察,称司隶校尉部。西汉刺史部之特点:西汉时期的州刺史、司隶校尉仅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朝廷分区巡察所辖之郡国吏治,既无固定驻地,也无定员,为中央的一级派出机构,是一种临时性的监察区,并非一级地方行政区划。东汉1、省朔方刺史部并入并州刺史部;2、交趾刺史部改为交州刺史部;3、司隶校尉部实领一部,降为与外州同样的一个州刺史部,剩下13个监察区,俗称13州。4、东汉的十三州,仍各设刺史一人,但岁终刺史本人不必到京城奏事,而是派属下替代;而且有了固定的治所。5、东汉末年,以中央九卿任州牧,掌一州军民,余称刺史,拥有一州之兵权、行政权。州逐渐成为郡县上一级的行政区划。州——郡——县东汉十三州刺史部四、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西晋末年永嘉之乱,21州,州以下是郡、县,西北边疆设“西域长史府”。西晋平均每州辖八九郡,每郡辖七八县。奖励军功及封赏来降侨置州郡:东晋、南朝;后来的土断东晋侨置郡县随着北方少数民族部族进入中原地区,北方大批汉人为避战乱南迁,为安置南迁的人民,南方政府在南方相应的地方设置郡县,仍以北方之旧有郡县之名,称“侨置郡县”。“政府绥怀遗黎,乃以人民之旧居名其侨寓之郡县,于是侨州郡县制度大兴。侨实相错,其间辖隶统属复杂殊甚,不可悉计。”行政区域极其混乱,东晋王朝仅保江、淮以南诸州、郡,全国实有扬州、荆州、广州、宁州、徐州、豫州,侨州有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幽州和益州,侨州、侨郡、侨县多分布于长江南北沿岸的荆州、扬州之地。侨置郡县导致了:有名无实的州、郡、县,一名数地或一地数名的州、郡、县,遍布大江南北,州制混乱,造成了“魏邦而有韩邑,齐县而有赵民,且省置交加,日回月徙,寄寓迁流,迄无定托,邦名邑号,难或祥书。”“散居无实土,官长无廨舍,寄止民村。”“皆由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为四五,四五之中丞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算。”北方大族:王,谢,袁南方大族:张,顾,孔,虞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共有23州,226郡,1300县。仅过了不到半个世纪,大同元年(546),“虚号相假”,析置大量州郡。已有94州,586郡。许多州县往往徒具虚名,无土地户口之实。在546这一年,北方的东、西魏政权有116州,413郡,南北合计,共有220州,999郡。三级政区数目的比例已达1:2:6的低水平。甚至出现了两郡共管一县,两州合管一郡的怪现象,被称作“双头州郡”。五、隋唐:从州县二级制到“道、路”时代隋统一后州级政区有300之多,县1500至1600,管理不便。开皇三年,改郡为州,以州领县。大业三年大举省并州县,改州为郡,全国共190个郡,1255个县。(唐宋时期,升州为府,州、府为同一级政区)唐贞观十道和开元十五道唐初根据山川形势分全国为关内、河南、河北、河东等十个区域,称十道,由官员由中央派遣,为临时性的监察制度。开元二十一年,增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有固定治所,监察作用(如汉代刺史制度),成为十五监察区。唐后期,经常把观察使和节度使合称作观察节度使或节度观察使,意味着军事上的道与监察区的道渐渐合流,道由监察区过渡到实际的一级行政区。在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已开始独霸一方,监察权为节度使所兼管,节度使统辖的地区亦皆称“道”,独立的监察区不复存在。道(镇)—州(府)—县道由最初的地理区划,无固定治所——→监察区,有固定治所——→行政区划,兼理民政、统辖数州,有一个逐步形成的发展过程六、宋:“复式形态”的路制宋初,将全国的府、州、监、军分成若干个区域,称为“路”,每路设转运使管理每路财政、征收,后变为转运使(漕司)、提点刑狱使(宪司)、安抚使(帅司)、提举常平使(仓司)诸司各有自己的权力圈和权力中心,由15路(997年)、→18路(1020年)→23路(1085年)。宋代,路不构成地方上一级行政机构,州府有事仍可直达中央,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州、县二级制,与州等级相当的还有府、军、监。全宋只有三监:荆湖南路的桂阳监(银冶)、梓州路的富顺监、成都府路的陵井监(制盐)。河北四路安抚司分路为:大名府路 治: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北)高阳关路 治:河间府(今河北河间)两者属河北东路真定府路 治:真定府(今河北正定)  定州路 治:定州(今河北定州市)两者在河北西路陕西六路安抚司分路为:永兴军路 治:京兆府(今陕西西安)  鄜延路 治:延安府(延安)环庆路  治:庆州(今甘肃庆阳) 泾原路 治:渭州(今甘肃平凉)秦凤路  治:秦州(今甘肃天水) 熙河路 治:熙州(今甘肃临洮)七、从省路府州县多级制向省府(州)县三级制:元、明和清元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多级制:┌───府—州—县中央─┬─行省─┼─路─府─州─县│└─────州—县└宣政院辖地元代地方机构的官员为达鲁花赤(意即长官),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汉人任总管、知府、知州,品秩相同,而实权在达鲁花赤手中。明代地方行政区划隶属关系为:┌府─┬─属州─县2京13省布政使司——│└──——县└直隶州────县都指挥使司——卫——————所都司、卫、所是明代地方军事机构,每5600人设“卫指挥使司”,1120人设“千户所”,112人设“百户所”。实土卫所非实土卫所明中叶以后又有总督,巡抚之设。巡抚:“巡守抚军”,以民事为主,设于各省。总督:以军事为主,兼理民政,大都设在边区。另有专管漕运、河运的总督。清代省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统隶关系如下:┌——州┌——府————县│└——厅省─┤  ├——州─———县└——厅清代的广东18个省:直隶、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四川、江西、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五个将军辖区:盛京(驻奉天府,今沈阳)、吉林(驻吉林)、黑龙江(驻齐齐哈尔)、乌里雅苏台(驻今蒙古)、伊犁(驻惠远城,今新疆霍城东南)。二个办事大臣:西藏(驻拉萨)、西宁(驻甘肃省西宁府),分管西藏、青海地区。清未共有23省,9总督15巡抚。八、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划1、1913年,废府,改州、厅为县,县隶属于省,实行省、县二级制。省之外设立了四个特别行政区:绥远、热河、川边、察哈尔1914年,继续保留“道”,介于省、县之间,实行省、道、县三级制。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迁都南京,废“道”,复行省、县二级制;特别行政区改称省(绥远、热河、西康、察哈尔);另建宁夏省、青海省;直隶和奉天改为河北省、辽宁省。2、民国时期主要有:二十八省三直辖市:北平、天津、上海二个地方:蒙古、西藏二个特别区:威海卫、东省3、1945年,抗战胜利后,行政区变为:三十五省十二个院辖市(北平、天津、上海、南京、西安、青岛、沈阳、哈尔滨、大连、汉口、广州、重庆)一地方:西藏地方九、关于疆域与行政区划的总结1、基本特征:地域性:体现了一定的空间范围,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反映着不同的空间的地理景观(自然的、人文的)和历史发展过程。继承性:行政区划是历史的产物,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都是在前期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形成和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性:行政区划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条件的产物,受到这些条件的制约,但一般相对稳定。2、大的行政区划增加的趋势:秦朝:由三十八郡四十二郡汉朝:由六十郡(国)一百零三郡(国)南朝:刘宋有州十一,萧齐有州二十三,梁朝州增至一百零三。唐朝:十道十五道宋朝:(至道三年)十五路(天圣年间)十八路(元丰年间)二十三路清朝:(康熙年间)十八省(光绪年间)二十三省思考为什么郡县制在中国长期被沿用(从秦——现今)?郡、县制在中国被长期使用的原因?暨南大学陈代光教授认为:1、大小适中,便于承上启下(县作为中央集权制地方行政区最低一级,对下便于行使管理权;对上便于最高统治者的驾驭和控制)2、有利于国家的巩固和统一(县令直接受命于最高统治者,或受委派,赋税上缴;为国家增强了经济实力,可有效地防止分裂战争。)3、对中央不构成直接威胁(县令只治民,不治军,只管文,不管武;不易形成独立的政治、军事力量,不易于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
本文档为【中国历史地理课件第六讲地方行政区划的历史及演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平平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21-01-29
浏览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