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举报
开通vip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主要修订内容 1、 本规程适用范围调整为10层及10层以上的住宅建筑结构和房屋高度大于24m的其他民用高层建筑结构。见1.0.2条。 2、 引入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要求和方法。见1.0.3条和3.11节。 3、 增加了对混凝土、钢筋材料的要求,强调了应用高强钢筋、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以及轻质非结构材料。见3.2节。 4、 调整了房屋最大适用高度要求,增加了8度0.3g设防区的房屋适用高度内容;框架结构高度适当降低;板柱-剪力墙结构高度增大较多。见3.3.1条。...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 规程 煤矿测量规程下载煤矿测量规程下载配电网检修规程下载地籍调查规程pdf稳定性研究规程下载 》JGJ3-2010 主要修订内容 1、 本规程适用范围调整为10层及10层以上的住宅建筑结构和房屋高度大于24m的其他民用高层建筑结构。见1.0.2条。 2、 引入结构抗震性能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要求和方法。见1.0.3条和3.11节。 3、 增加了对混凝土、钢筋材料的要求,强调了应用高强钢筋、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以及轻质非结构材料。见3.2节。 4、 调整了房屋最大适用高度要求,增加了8度0.3g设防区的房屋适用高度内容;框架结构高度适当降低;板柱-剪力墙结构高度增大较多。见3.3.1条。 5、 调整了房屋使用的最大高宽比要求,不再区分A级高度和B级高度。见3.3.2条。 6、 修改了楼层位移比的计算要求及可以适当放松的条件及限值。 楼层扭转位移比计算时,楼层的位移不再采用各振型位移的CQC 组合值计算,改为按“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的水平地震力”计算,该水平力一般可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地震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当计算的楼层层间位移较小时,可适当放松位移比的限值,给出了明确的标准。见3.4.5条。 7、调整了楼层刚度变化的计算和限制条件,见3.5.2条;增加了竖向质量不规则结构的限制,见3.5.6条;增加了竖向不规则结构的限制,见3.5.7条;楼层竖向不规则结构地震剪力增大系数由1.15调整为1.25,见4.5.7条。 8、 增加房屋高度大于150m结构的弹塑性变形验算要求,见3.7.4条。 9、 增加了风振舒适度计算时结构阻尼比取值要求,见3.7.6条; 明确了阻尼比取值,对混凝土结构取0.02,对混合结构根据房屋高度和结构类型取0.01~0.02。 10、增加了楼盖竖向振动舒适度要求,见3.7.7条。 钢筋混凝土楼盖结构竖向频率不宜小于3Hz。小于时,需验算楼盖结构竖向振动加速度。可按附录A计算。 11、 调整了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的划分,见3.9.3~34.9.6条。 本规程不包括24m以下结构的抗震等级。本条对板柱-剪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做了调整;增加了表注3内容。 12、特一级本条第1款特一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弯矩设计值修改为各层的数值增加10%,不再统一取底截面弯矩值的1.1倍;其他部位的剪力设计值,应按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计算值的1.4倍采用; 明确特一级连梁的要求同一级,取消了原规程第4.9.2条第5款设置交叉暗撑的要求。见3.10.5条 13、 增加了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基本要求,见3.12节。 安全等级为一级时,应满足抗连续倒塌概念设计的要求; 14、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见4.2.2条。 15、增加了横风向风振效应计算要求。见4.2.8~4.2.9条。 4.2.8 高层建筑风荷载应考虑横风向风振的影响,横风向风振的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GB50009的有关规定。 考虑横风向风振计算时,风荷载作用效应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S ——为考虑横风向风振的风荷载效应; ——为顺风向风荷载效应; AS ——为横风向风荷载效应。 CS 4.2.9 考虑横风向风振影响时,结构主轴方向的侧向位移应分别符合本规程3.7.3条的规定。 【说明】4.2.8~3.2.9条为新增条文,意在提醒设计人员注意考虑结构横风向风振对高层建筑尤其是超高层建筑的影响。高层建筑的横风向风振受建筑造型、平面尺寸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具体考虑。 横风向效应与顺风向效应是同时发生的,因此必须考虑两者的效应组合,4.2.9条明确了其效应的组合方式。但对于结构侧向位移控制,仍可按同时考虑横风向与顺风向影响后的主轴方向位移确定,不必按矢量和的方向控制结构的层间位移。 16、 扩大了风洞试验判断确定风荷载的范围,对复杂体型和风环境下风洞试验取消了150m房屋高度的限制。见4.2.10条。 17、 扩大了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范围和计算要求。见4.3.2条和4.3.13-4.3.15条。 【4.3.2说明】本条增加了大跨度、长悬挑结构7度(0.15g)时也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规定。大跨度指跨度大于24m的楼盖结构、跨度大于8m的转换结构、悬挑长度大于2m的悬挑结构。对高层建筑,由于竖向地震作用效应放大比较明显。大跨度、长悬臂结构应验算其自身及其支承部位结构的竖向地震效应。 【4.3.14说明】本条为新增条文,主要考虑目前高层建筑中较多采用大跨度和长悬挑结构,需要采用时程分析方法或反应谱方法进行竖向地震的分析,给出了反应谱和时程分析计算时需要的数据。反应谱采用水平反应谱的65%,包括最大值和形状参数,但认为竖向反应谱的特征周期与水平反应谱相比,尤其在远震中距时,明显小于水平反应谱,故本条规定,设计特征周期均按第一组采用。对处于发震断裂10km 以内的场地,其最大值可能接近于水平谱,特征周期小于水平谱。 【4.3.15说明】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度、悬挑、转换、连体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大小与其所处的位置和支承结构的刚度都有一定关系,因此对于跨度较大、所处位置较高的情况,建议采用3.3.13、3.3.14条的规定进行计算,并且计算结果不宜小于本条规定的限值。跨度或悬挑长度不大于本规程第3.3.14条规定的大跨结构和悬挑结构,可按本条规定的地震作用系数乘以相应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作为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18、 增加了设防地震(中震)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与场地类别Ⅰ的两个亚类的的特征周期值。见4.3.7条 【说明】适应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定,本条增加了设防烈度地震(中震)和6度时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19、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形状参数和阻尼调整系数作了调整。见4.3.8条。 【说明】做了部分调整,与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一致。 20、补充了6度时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见4.3.12条。 21、 增加了多塔楼结构分塔楼模型计算要求,见5.1.14条。、 对多塔楼结构,宜按整体模型和各塔楼分开的模型分别计算,并采用较不利的结果进行结构设计。当塔楼周边的裙楼超过两跨时,分塔楼模型宜至少附带两跨的裙楼结构。 【说明】本条为新增内容,增加了分塔楼模型计算要求。多塔楼结构振动形态复杂,整体模型计算有时不容易判断结果的合理性;辅以分塔楼模型计算分析,取二者的不利结果进行设计较为妥当。 22、高层建筑结构地震作用效应分析时,框架-剪力墙、剪力墙结构中的连梁刚度可予以折减,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5。见5.2.1 条 【说明】明确了仅在计算地震作用效应时可以对连梁刚度进行折减。 23、 增加了结构弹塑性分析有关要求,见5.5.1条。 【说明】取消了原条文中“7、8、9度抗震设计”的限制条件,对6度抗震设计的结构也要验算薄弱层弹塑性变形。 24、 调整了结构作用组合的有关规定,增加了考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荷载调整系数。见5.6.1条。 25、增加了水平长悬臂结构和大跨度结构7度竖向地震的要求和竖向地震与水平地震组合时竖向地震为主的组合。见5.6.4条。 26、 增加了楼梯间的设计要求。见6.1.4、6.1.5条。 【说明】在框架结构中,钢筋混凝土楼梯自身的刚度对结构地震作用和地震反应有着较大的影响。若其位置布置不当会造成结构平面不规则,抗震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抗震设计时,应将楼梯作为结构构件进行设计。楼梯的组合内力设计值应包括与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楼梯梁、柱的抗震等级可与所在的框架结构相同。 27、不与框架柱相连之次梁,可按非抗震要求进行设计。见6.1.8条。 28、 修改了框架结构“强柱弱梁”的设计要求。见6.2.1、6.2.2条。 【6.2.1说明】对“强柱弱梁”的要求做了调整,提高了框架结构的要求,二、三级时的系数由原规程的1.2、1.1分别提高到1.5、1.3;因本规程框架结构不含四级,故取消四级增大系数1.2的要求。另外,明确了一级框架结构和9度时的框架(本规程9度时只有一级)节点的柱端弯矩要按节点区对应梁端实配受弯承载力反算,且计算梁的实配受弯承载力时还要考虑梁有效翼缘范围内楼板配筋的影响;无需同时满足(6.2.1-2)式的要求。 《高规》原拟对一、二、三级框架结构均采用实配反算方法,考虑设计人员的意见,二、三级本次暂未要求。有条件的设计人员,对二、三框架结构梁柱节点也可采用(6.2.1-2)按实配承载力验算“强柱弱梁”,但此时系数1.2可略降低,并据此进行设计,而不必采用增大系数的方法。 【6.2.2说明】框架结构底层柱底截面,一、二、三级增大系数由原规程的1.5、1.25、1.15分别调整为1.7、1.5、1.3,本规程无四级框架结构。 29、 修改柱“强剪弱弯”的设计规定。见6.2.3条。 【说明】对于柱子的“强剪弱弯”设计,框架结构柱剪力增大系数二、三、四级调整为1.3、1.2、1.1,其他结构的框架一、二、三保持与原规程一致1.4,1.2,1.1,四级也要增大,1.1。 实际上,不论是框架结构的柱还是其他结构的柱,应该一视同仁取相同的剪力增大系数,其间的差异已经在弯矩增大系数数中反映,见6.2.1、6.2.2条。目前的表达方法暂与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保持一致。 30、 增加了三级框架节点的抗震受剪承载力验算要求,取消了原规程的附录C。见6.2.7条。 【说明】增加了三级框架的节点核心区应进行抗震验算要求;取消了原规程中“各抗震等级的顶层端节点核心区,可不进行抗震验算”的规定及附录C。节点核心区的验算可按《混凝土结构规范》GB50010的有关执行,见11.6.1-11.6.6条。 31、 梁端最大配筋率,由2.5%放宽到2.75%,见6.3.3条。给出梁端箍筋加密区箍筋间距可以放松的条件。见6.3.2条。 【6.3.3说明】根据近年来工程应用情况和反馈意见,梁的纵向钢筋最大配筋率不再作为强制性条文,“不应大于2.5%”改为“不宜大于2.5%”。 第1款做了部分修改。根据国外试验资料,受弯构件的延性随其配筋率的提高而降低。但当配置不少于受拉钢筋50﹪的受压钢筋时,其延性可以与低配筋率的构件相当。新西兰规范规定,当受弯构件的压区钢筋大于拉区钢筋的50﹪时,受拉钢筋配筋率不大于2.5﹪的规定可以适当放松。当受压钢筋不少于受拉钢筋的75﹪时,其受拉钢筋配筋率可提高30﹪,也即配筋率可放宽至3.25﹪。因此本次修订规定,当受压钢筋不小于受拉钢筋的0.5倍时,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可提高至2.75﹪。第3款中增加了对三级框架的要求。 【6.3.2说明】表6.3.2-2注2 一、二级抗震等级框架梁,当箍筋直径大于12mm且肢数大于4肢时,箍筋加密区最大间距应允许适当放松,但不应大于150mm。 32、承受弯矩、剪力和扭矩的梁,其箍筋面积配筋率和受扭纵向钢筋的面积配筋率应分别符合公式(6.3.4-2)和(6.3.4-3)的要求;见6.3.4条。 【说明】本条第5款为新增内容,给出抗扭箍筋和纵筋的最小配筋要求。 33、 加大了柱截面基本构造尺寸要求。见6.4.1条。 【说明】考虑到抗震安全,本次修订提高了抗震设计时对柱截面最小尺寸的要求。一、二、三级抗震设计时,矩形截面柱最小截面尺寸由300mm改为400mm,圆柱最小直径由350mm改为450mm。 34、 调整了框架柱轴压比要求。见6.4.2条。 【说明】调整了部分柱压比限值,并增加了四级抗震轴压比限值的规定。框架结构比原限值降低0.05,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三级框架柱限值降低了0.05。 35、 调整了柱最小配筋率要求,给出柱端箍筋加密区箍筋间距可以放松的条件。见6.4.3条。 【说明】第1款调整了柱最小配筋率规定,适当提高了配置335MPa、400MPa级钢筋及框架结构的要求;第2款第2项增加了表注3,以便于施工和保证混凝土质量。 第6.4.7条【说明】第1款取消了箍筋强度设计值不超过360MPa的限制;作为约束箍筋,不必限制箍筋强度设计值取值。第4款取消了“计算复合箍筋的体积配箍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的要求。 36、跨高比小于5的连梁应按本章的有关规定设计,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宜按框架梁设计。见7.1.3条。 【说明】原规程7.1.8条。两端与剪力墙在平面内相连的梁为连梁。如果连梁弯矩以水平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矩为主、竖向荷载下的弯矩对连梁影响不大(两端弯矩仍然反号),则应按本章有关规定进行设计,一般情况是跨度较小的连梁;反之,则宜按框架梁进行设计。 37、抗震设计时,修改了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见7.1.4条。 【说明】原规程7.1.9条的修改、完善。第2款可取底部两层和墙体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第3款明确了当计算嵌固部位不在地下室顶板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设计要求宜延伸至计算嵌固部位。 38、楼面梁不宜支承在剪力墙或核心筒的连梁上。见7.1.5条。 39、增加了暗柱、扶壁柱的竖向钢筋的总配筋率最小要求和箍筋配置要求。见7.1.6条。 【说明】本条是原规程7.1.7条修改完善。 40、 调整了短肢剪力墙的设计要求。见7.1.7条、7.1.8条、7.2.2条。 【7.1.7说明】取消原条文中的小墙肢规定,将4< ≤8的剪力墙定为短肢剪力墙,将 ≤4的剪力墙按柱进行截面设计。当墙肢的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不大于4时,宜按框架柱进行截面设计。 注:1 短肢剪力墙是指截面厚度不大于300mm、各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均大于4但不大于8的剪力墙; 2 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是指,在规定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短肢剪力墙承担的底部倾覆力矩不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倾覆力矩的30%的剪力墙结构。 【7.1.8说明】本条是由原规程7.1.2条部分内容以及7.1.3条合并修改而成,原规程7.1.2条的其他有关设计要求在第7.2.2条。厚度不大的剪力墙开大洞口时,当墙肢截面小而连梁跨度较大,连梁高度小于墙肢截面或与墙肢截面接近时,会形成短肢剪力墙。短肢剪力墙沿建筑高度可能有较多楼层墙肢出现反弯点,受力特点接近异形柱,又承担较大轴力,因此,本规程规定短肢剪力墙应加强,在某些情况下还要限制建筑高度。对于L、T、十字形剪力墙,两个方向的墙肢高度与厚度之比均在 4< ≤8时,才为短肢剪力墙。当洞口较小且连梁刚度较大,剪力墙的受力接近整体小开口墙时,可按整体墙长度判断是否属于短肢剪力墙。短肢剪力墙一般出现在多层和高层住宅建筑中。 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如何界定,存在不同意见。本稿暂明确为短肢剪力墙承担的倾覆力矩不小于结构底部总倾覆力矩的30%,此时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做了适当降低。也有意见认为,可按短肢剪力墙承担重力荷载的比例来进行判断,比如,当全部短肢剪力墙底部截面承担的重力荷载不小于全部重力荷载的50%时,就可认为是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后一种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目前正在做进一步研究,待征求意见并综合分析后再行决定是否采用。 【7.2.2说明】本条是原规程7.1.2条部分内容的修改、完善。原规程规定短肢墙抗震等级提高一级,一、二、三级短肢剪力墙的轴压比限值分别为0.5、0.6、0.7,本次修订不要求提高抗震等级,但第2款降低了轴压比限值为0.45、0.50、0.55;原规程规定短肢剪力墙厚度不应小于200mm,本次修订改为第1款不应小于180mm。 41、 调整了剪力墙截面厚度要求,强调了首先要满足稳定计算要求。见7.2.1条。 【说明】本条为原规程7.2.2条部分内容修改而成。墙厚应符合稳定要求、并满足最小墙厚要求。 42、一级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以上部位,墙肢的组合弯矩设计值和组合剪力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弯矩增大系数可取为1.2,剪力增大系数可取为1.3。见7.2.5条。 【说明】原规程7.2.6条,取消了“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应按墙底截面组合弯矩计算值采用”的要求。 43、 增加了三级剪力墙轴压比要求,见7.2.13条。 44、调整了边缘构件设计要求,见7.2.14~7.2.16条。 【7.2.14 说明】本条为原规程7.2.15的修改、完善。增加了B级高度高层建筑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与构造边缘构件之间设置过渡层的要求;增加了低轴压比时可以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的条件。 【7.2.15说明】本条为原规程7.2.16条的修改、完善。补充了三级的要求;补充了按轴压比确定配箍特征值和约束边缘构件长度的规定;补充了箍筋无支长度和拉筋水平间距的规定;计算配箍率时,箍筋(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不再受360MPa的限制。 【7.2.16说明】本条为原规程7.2.17条的修改。款4更改:连体结构、错层结构以及B级高度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剪力墙(筒体),其构造边缘构件的最小配筋风景要求;箍筋无支长度“不应大于300mm”改为“不宜大于300mm”;表7.2.16增加了底部加强部位构造边缘构件的设计要求。 45、 剪力墙分布筋直径及间距不再作为强制性条文,见7.2.17、7.2.18条。 【7.2.17说明】本条为原规程7.2.18条的修改,不再把分布筋间距和直径作为强制性条文。 【7.2.18说明】本条为原规程7.2.18条和7.2.19条的合并、修改,分布筋间距由“不应大于300mm”改为“不宜大于300mm” 46、 增加了剪力墙洞口连梁正截面最小配筋率和最大配筋率要求。见7.2.24、7.2.25条。 【7.2.24、7.2.25说明】为实现连梁的强剪弱弯,本规程7.2.21条规定按强剪弱弯要求计算连梁剪力设计值,7.2.22条又规定了名义剪应力的上限值,两条共同使用,就相当于限制了受弯配筋,连梁的受弯配筋不宜过大。但由于7.2.21是采用乘以增大系数的方法获得剪力设计值(与实际配筋量无关),容易使设计人员忽略受弯钢筋数量的限制,特别是在计算配筋值很小而按构造要求配置受弯钢筋时,容易忽略强剪弱弯的要求。因此,7.2.24和7.2.25条分别给出了最小和最大配筋率的限值,是新增条文,以防止连梁的受弯钢筋配置过多。 47、 修改了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框架承担倾覆力矩较多和较少时的规定。见8.1.3条。 【说明】框架-剪力墙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比值不尽相同,结构性能也有较大的差别。本次修订对此做了较为具体的规定。在结构设计时,应据此比值确定该结构相应的适用高度和构造措施。 1 当框架部分承担的倾覆力矩不大于结构总倾覆力矩的10%时,意味着结构中框架承担的地震作用较小,绝大部分均由剪力墙承担,工作性能接近于纯剪力墙结构,此时结构中的剪力墙抗震等级可按剪力墙结构的规定执行;其最大适用高度仍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要求执行;计算分析时按剪力墙结构进行计算分析,其侧向位移控制指标按剪力墙结构采用。 2 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但不大于50%时,属于一般框架-剪力墙结构,按本章有关规定进行设计。 3 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倾覆力矩的50%但不大于80%时,意味着结构中剪力墙的数量偏少,框架承担较大的地震作用,此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宜按框架结构的规定执行,剪力墙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规定采用;其最大适用高度不宜再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要求执行,但可比框架结构的要求适当提高,提高的幅度可视剪力墙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来确定。 4 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倾覆力矩的80%时,意味着结构中剪力墙的数量极少,此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应按框架结构的规定执行,剪力墙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规定采用;其最大适用高度宜按框架结构采用。对于这种少墙框剪结构,由于其抗震性能较差,不主张采用,以避免剪力墙受力过大、过早破坏。不可避免时,宜采取将此种剪力墙减薄、开竖缝、开结构洞、配置少量单排钢筋等措施,减小剪力墙的作用;宜增加与剪力墙相连之柱子的配筋,并采取措施确保在剪力墙破坏后竖向荷载的有效传递。 在第3、4款规定的情况下,为避免剪力墙过早破坏,其位移相关控制指标应按框架-剪力墙结构采用。 48、 明确了框架柱剪力调整的规定。见8.1.4条。 【说明】本条文与原规程相比,一是将原条文 的注释中“…应取每段最下一层…”改为更为准确的描述为“…应取每段底层…”;二是将原条文第3款的条文解释中的“框架剪力的调整应在楼层满足本规程第3.3.12条关于楼层最小地震力系数(即剪重比)的前提下进行。”提至正文,以明确要求。 48、板柱-剪力墙结构在原规程的基础上增加了抗风设计时的要求。见8.1.10条。 49、修改了带边框柱的剪力墙相关规定。见8.2.2条。 【说明】在满足附录D的墙体稳定计算要求前提下,取消了墙厚不小于层高1/16和1/20的限制。 50、修改了板柱-剪力墙结构的相关规定。见8.2.3条。 【说明】本条1、2两款均为新增条款。为确保板柱-剪力墙结构计算的准确性,第1款对板柱-剪力墙结构的计算分析方法进行了约定;第2款对板柱-剪力墙的抗冲切能力进行了约束,同时规定了当板截面冲切强度不满足要求时的构造措施。第3款为原规程8.2.3条,补充了 在8度时尚宜计入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51、 增加了筒体结构中,当框架承担地震剪力过低时对框架和核心筒的内力要求。见9.1.11条。 【说明】本条为原规程9.2.3条的修改、补充。对框架-核心筒结构和筒中筒结构中的框架均要求进行剪力调整,其中对带加强层的筒体结构,框架部分最大楼层地震剪力不包括加强层及其相邻上下楼层的框架剪力。第2款为新增条文。对筒体结构,各层框架承受的地震剪力应按结构底部总剪力的15%进行调整,以防止框架承担的剪力过小,起不到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同时要求对核心筒的设计内力和抗震构造措施予以加强。 52、 框架-核心筒结构核心筒构造分布配筋率比普通剪力墙提高0.05%。见9.2.2条。 【说明】本条第1款增加了核心筒底部加强部位的分布钢筋配筋率分别不宜小于0.30%的要求,比普通剪力墙略有提高。主要原因是,抗震设计时,核心筒为框架-核心筒结构的主要抗侧力构件,其墙肢的配筋率宜适当提高要求。 52、 增加了内筒偏置时的更严设计要求以及框架-双筒结构的设计要求。见9.2.5~9.2.7条。 【9.2.5说明】本条为新增条文。内筒偏置的框架-筒体结构,其质心与刚心的偏心距较大,导致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反应增大。对这类结构,应特别关注结构的扭转特性,控制结构的扭转反应。本条要求对该类结构的位移比和周期比均按B级高度高层建筑从严控制。内筒偏置时,结构的第一自振周期T1中会含有较大的扭转系数,为了改善结构抗震的基本性能,除控制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不应大于0.85外,尚需控制T1的扭转系数不宜大于平动系数之半。 【9.2.6说明】本条为新增条文。内筒采用双筒可增强结构的扭转刚度,减小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 【9.2.7说明】本条为新增条文。考虑到双筒间的楼板因传递双筒间的力偶会产生较大的平面剪力,本条对双筒间开洞楼板的构造作了具体规定,并要求按弹性板进行细化分析。 53、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的剪力墙底部加强区高度调整。见10.2.2条。 【说明】将原来的墙肢总高度的1/8改为房屋高度的1/10。 54、 对转换构件水平地震内力增大系数做了放大调整。见10.2.4条。 【说明】取消了原规程的薄弱层地震剪力增大系数规定,转见3.5.8条;对各级内力增大系数进行了调整1.90、1.60、1.3(原规程特一、一、二级分别为1.80、1.50、1.25)。 55、 框支梁最小截面高度由不应小于跨度的1/6调整为不宜小于跨度的1/8。见10.2.8条。 【说明】第2款梁截面高度由原来的不应小于计算跨度的1/6改为不宜小于计算跨度的1/8;图中钢筋锚固做了调整。 56、 调整了转换柱的轴力、弯矩增大系数。见10.2.11条。 【说明】第2款轴力增大系数进行了修改,二级1.2改1.3;第3款弯矩增大系数,二级由1.25变为1.3; 57、 增加了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布置要求。见10.2.16条。 【说明】两处修改:一是将原来的规定范围限定为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二是增加第7款对框支框架承担的倾覆力矩的限制,防止落地剪力墙过少。 58、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弯矩设计值调整方法与剪力墙结构不同,而剪力调整则相同。见10.2.18条。 【说明】将原规程条文中特一级的剪力增大系数1.9改为按第3.10.5条进行调整。 59、 对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的带加强层及其相邻层核心筒剪力墙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的要求。见10.3.3条第3款。 60、 对错层结构的错开楼层提出不应归并为一个刚性楼板的计算要求。见10.4.3条。 61、 对错层结构错层处框架柱的承载力做了要求。见10.4.5条。 【说明】本条为增加条文。错层结构错层处的框架柱受力复杂,易发生短柱受剪破坏,因此要求其满足设防烈度地震(中震)作用下性能水准2的设计要求。 62、 增加7度0.15g时考虑竖向地震影响的强制性要求,见10.5.2条;增加了6度和7度0.10g度高位连体结构宜考虑竖向地震影响的要求,见10.5.3条。 63、对连接体及与连接体相连的结构构件,增加了框架柱轴压比限值减小和剪力墙设置约束边缘构件。见10.5.6条。 64、 除多塔楼结构外,补充了竖向收进结构、悬挑结构的设计要求。见10.6节。 【说明】将原来多塔楼结构的内容与新增的体型收进、悬挑结构的相关内容合并,统称为“竖向体型收进、悬挑结构”。对于多塔楼结构、竖向体型收进和悬挑结构,其共同的特点就是结构侧向刚度沿竖向发生剧烈变化,往往在变化的部位产生结构的薄弱部位,因此本节对其统一进行规定。 65、明确要求多塔楼结构的周期比验算按整体和分塔楼模型分别验算。见10.6.3条。 66、新增悬挑结构设计要求。见10.6.4条。 67、新增体型收进等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要求。见10.6.5条。 【说明】本条为新增条文,对体型收进结构提出了明确要求。相关的试验研究和分析表明,结构体型收进较多或收进位臵较高时,因上部结构刚度突然降低,其收进部位形成薄弱部位,因此规定在收进的相邻部位采取更高的抗震措施。当结构偏心收进时,受结构整体扭转效应的影响,下部结构的周边竖向构件内力增加较多,应予以加强。 收进程度过大、上部结构刚度过小时,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增加较多,收进部位成为薄弱部位,对结构抗震不利,因此限制上部楼层层间位移角不大于下部结构层间位移角的1.15倍,当结构分段收进时,控制收进部位底部楼层的层间位移角和下部相邻区段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之间的比例。 68、 调整了混合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见11.1.2条。 【说明】混合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主要是依据已有的工程经验偏安全地确定的。近年来的试验和计算分析,对混合结构中钢结构部分应承担的最小地震作用有些新的认识,如果混合结构中钢框架承担的地震剪力过少,则混凝土核心筒的受力状态和地震下的表现与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几乎没有差别,甚至混凝土墙体更容易破坏,因此对钢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适用的最大高度较B级高度的混凝土框架-核心筒体系适用的最大高度适当减少。 69、调整了混合结构抗震等级规定。见11.1.4条。 【说明】试验表明,钢框架-混凝土筒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破坏首先出现在混凝土筒体底部,因此钢框架-混凝土筒体结构中筒体应较混凝土结构中的筒体采取更为严格的构造措施,以保证混凝土筒体的延性,对其抗震等级应适当提高,以保证混凝土筒体的延性;型钢混凝土柱-混凝土筒体及筒中筒体系的最大适用高度已较B级高度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略高,对本抗震等级要求也适当提高。 本次修订增加了筒中筒结构体系中构件的抗震等级。考虑到型钢混凝土构件节点的复杂性,且构件的承载力和延性可通过提高型钢的含钢率加以实现,故型钢混凝土构件仍不出现特一级。 不同抗震等级钢结构构件的设计要求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关规定。 70、修改了钢柱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见11.1.7条。 71、调整了混合结构计算阻尼比规定。见11.3.5条。 【说明】补充了抗风设计时阻尼比规定,可根据房屋高度和形式选取不同的值。比如,对外框为钢框架且房屋高度较高时,阻尼比可取0.02。 72、 设置伸臂桁架的楼层应考虑楼板平面内变形的不利影响。见11.3.6条。 73、 补充了混合结构中钢管混凝土柱的有关要求,见11.4.8~11.4.10条。 【11.4.10说明】为保证钢管与混凝土共同工作,矩形钢管截面边长之比不宜过大。为避免矩形钢管混凝土柱在丧失整体承载能力之前钢管壁板件局部屈曲,并保证钢管全截面有效,钢管壁板件的边长与其厚度的比值不宜过大。 矩形钢管混凝土柱的轴压比不宜大于表11.4.10的限值。矩形钢管混凝土的延性与轴压比、长细比、含钢率、钢材屈服强度、混凝土抗压强度等因素有关,本规程采用限制轴压比的方法来保证钢管混凝土柱的延性。 74、 增加了钢板混凝土剪力墙的设计规定,见11.4.11~11.4.15条。 【说明】在墙身中加入薄钢板,对于墙体承载力和破坏形态会产生显著影响,而钢板与周围构件的连接关系对于承载力和破坏形态的影响至关重要。从试验情况来看,钢板与周围构件的连接越强,则承载力越大。四周焊接的钢板组合剪力墙可显著提高剪力墙受剪承载能力,并具有与普通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基本相当或略高的延性系数。这对于承受很大剪力的剪力墙设计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为充分发挥钢板的强度,建议钢板四周采用焊接的连接形式。 对于钢板混凝土剪力墙,为使钢筋混凝土墙有足够的刚度对墙身钢板形成有效的侧向约束,从而使钢板与混凝土能协同工作,应控制内臵钢板的厚度。 对于墙身分布筋,考虑到:1、钢筋混凝土墙与钢板共同工作,混凝土部分的承载力不宜太低,宜适当提高混凝土部分的承载力,使钢筋混凝土与钢板两者协调,提高整个墙体的承载力;2、钢板组合墙的优势是可以充分发挥钢和混凝土的优点,混凝土可以防止钢板的屈曲失稳,为此宜适当提高墙身配筋。本规程规定对于钢板组合墙的墙身配筋率不宜采小于0.35%。 75、 调整了钢柱及型钢混凝土柱埋入式柱脚中型钢的埋置深度要求。见11.4.17条。 【说明】日本阪神地震的经验教训表明:非埋入式柱脚、特别在地面以上的非埋入式柱脚在地震区容易产生破坏,因此钢柱或型钢混凝土柱宜采用埋入式柱脚。若存在刚度较大的多层地下室,当有可靠的措施时,型钢混凝土柱也可考虑采用非埋入式柱脚。根据新的研究成果,埋入式柱脚型钢的最小埋置深度修改为型钢截面长边的2.5倍。 76、 调整了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分布筋最小配筋率及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约束边缘构件的长度等要求。见11.4.18条。 77、 第12章修改为“地下室和基础设计”,补充了一般规定和地下室设计的有关规定;基础设计内容做了适当简化,合并为一节。见12章。 78、增加地下室外墙竖向、水平贯通筋最小配筋率的要求。见12.2.5条。 79、地基的荷载组合的承载力特征值要求。见12.3.1条。 【说明】新增条文。目前国内高层建筑基础设计较多为直接采用电算程序得到的各种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和同一地基或桩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设计,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主要引起高层建筑边角竖向结构较大轴力,将此短期作用与永久作用同等对待,加大了边角竖向结构的基础,相应重力荷载长期作用下中部竖向结构基础未得以增强,导致某些国内高层建筑出现地下室底部横向墙体八字裂缝典型盆式差异沉降现象。本条建议重力荷载与风荷载组合时,承载力特征值可适当提高1.1‾1.2 倍,重力荷载与地震作用组合时,承载力特征值可按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予以提高。 80、 第13章增加了垂直运输,见13.4节;增加了脚手架及模板支架规定,见13.5节;增加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混合结构施工及复杂混凝土结构施工有关规定,见13.9~13.11节;增加了绿色施工要求,见13.13节;取消了原规程13.6节预制构件安装。 81、附录D墙体稳定计算做了部分修改; 82、附录E转换层结构侧向刚度做了部分修改; 83、增加了附录F圆形钢管混凝土柱设计要求。 _1344061401.unknown _1344169843.unknown _1344252385.unknown _1344671878.unknown _1344169855.unknown _1344061562.unknown _1344061399.unknown
本文档为【《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1.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Sky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1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1-17
浏览量: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