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举报
开通vip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总 论1.1 项目概况1.1.1 项目名称**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1.2 建设单位**市劳动就业管理局1.1.3 建设性质新建1.1.4 建设地点**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在**市开发区(**路以南、人民银行以东)。**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乡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乡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分别位于**镇、**镇、**乡、**乡的集镇上。1.1.5 建设内容新建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扩、改建**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镇人力资源服...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总 论1.1 项目概况1.1.1 项目名称**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1.2 建设单位**市劳动就业管理局1.1.3 建设性质新建1.1.4 建设地点**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在**市开发区(**路以南、人民银行以东)。**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乡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乡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分别位于**镇、**镇、**乡、**乡的集镇上。1.1.5 建设内容新建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扩、改建**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乡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乡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绿地率35%,配套建设供配电综合布线、安装一套监控系统、给排水、消防、道路、绿化。建成后将成为集人力资源市场、人力业务管理、社会保障服务、劳动维权、职业技能鉴定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的建筑物。其中**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六层,具体布置如下:1.一层为人力资源服务大厅,内设八大区,即就业信息发布区、职业介绍服务区、企业招聘洽谈区、就业服务指导区、政策咨询解答区、依法维权保护区、保障事务代理区及网络运行监控区。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2.二至四层为综合业务办公室、行政人员办公室、档案室等,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3.五屋为后勤保障、会议室等,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4.六层为等,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镇、**镇、**乡、**乡4个乡镇各建300平方米的建筑,其中有人力资源服务大厅、社会保障经办功能区域以及综合利用服务区域和档案室。1.1.6 建设规模该项目占地18.6亩。建筑总面积4200平方米,其中:规划新建就业综合服务大楼一栋,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以及相关服务设施、设备。4个重点乡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建设(**镇、**镇、**乡、**乡),改扩建建筑面积共1200平方米,其中:**镇300平方米、**镇300平方米、**乡300平方米、**乡300平方米,以及其它相关服务设施、设备。1.1.7 可研结论通过对**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项目进行技术可靠性、经济合理性、环境可行性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进行分析和论证后,本项目在技术上、经济上和环境上均是可行的。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投入运营后,每日可服务1200人,工作人员为30人。**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乡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乡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后,每日可服务500人,工作人员为20人。1.2 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市劳动就业局是市人民政府统筹管理和承办全市劳动就业的事业性单位。局下辖3个业务机构:市**中心、市**中心、市**中心,全局现有干部职工79人,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54人;高级工程师2人;职业指导师10人;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共13人。近年来,该局充分发挥劳动就业工作职能,以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大力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为主线,以失业下岗职工、农村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退伍军人等城乡劳动者为服务对象,以服务企业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始终坚持“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调配合,多轮驱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方针,适时确立“面向全国,稳定京津,拓展西北,主攻沿海”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大人力资源市场和信息网络建设力度,着力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切实搞好跟踪管理服务。坚持以服务城乡劳动者为宗旨,以劳动力市场、职业介绍中心为依托,以城乡劳动者交流互动、农业与非农产业互动重点,着力健全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就业培训系统、跟踪管理、维权服务为基础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在全市建立了10个培训基地,举办就业前培训班186余期,参培人员达2.1万余人次;通过就业培训,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在全市建立健全了劳务信息网络,巩固完善了市、乡(镇)、村三级劳务输出工作体系,在全市16个乡镇(处)、开发区和全国15个省市聘请了劳动输出联络员,主动加强了与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东北地区等的对口劳务协作,在全国建立了7个外向型劳务输出基地;使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不断扩大,在东北、京津地区形成了以建筑装饰行业为主业的劳务输出基地,约4.2万人;在浙江、上海地区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模具为主业的劳务输出基地,约2.2万人;在广东、深圳地区形成了以电子、家电、玩具为主业的劳务输出基地,约3.7万人;在以**为中心的华中地区形成了以商贸饮食服务业为主的劳务输出基地,约2.1万人;每年12.2万余名农民工转移就业,逐步形成了“范围广、行业精、技术强、效益好”的特色打工经济。2009年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异地就业12.2万人,全市劳务收入近10亿元;打工经济已真正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成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1.3 研究依据及范围1.3.1 研究依据(1)《**市城市总体规划》(2)**市2009年统计公报(3)《中国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指南》(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编)(4)《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国家发改委、建设部联合颁发)(5)**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功能布置要求(6)**年**省**省长在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7)关于《**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的审批意见(8)国家、省、地其他有关设计规范、规定。1.3.2 主要设计规范与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建筑结构主要规范和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9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局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局修)《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J50191-9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给排水及暖通主要规范和标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城市给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2-92《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电气、仪表主要规范和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低压配电装置及线路设计规范》(GB50054-95)《能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民用建筑照明设计规范》(GB50034-2004)《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建筑照明设计规范》(GB50034-2004)《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2006)《建筑电气 工程施工 建筑工程施工承包1园林工程施工准备消防工程安全技术交底水电安装文明施工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 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1.3.3 研究范围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国有有关法令、政策、规范、规程、规范、标准,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规模、建设内外部条件、总体规划方案及公用工程、环境保护、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和社会效益等进行研究,为政府主管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1.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建设总投资**万元,第一部分工程费用为1600万元,占建设总投资的80%;第二部分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为140万元,占建设总投资的7%;预备费为60万元,占建设总投资的3%;技能培训设备费用为200万元,占建设总投资的10%;。本项目建设资金**万元,资金来源为:(1)申请国家专项资金**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5%;(2)市级配套资金**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0%;(3)自筹资金**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5%。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2.1 项目建设的背景党的十七大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并提出了“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发展目标。温总理指出:“就业涉及民生,是天大的事,不仅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也关系个人前途”。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在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始终坚持把这一民生之本放在首位,体现了政府执政为民的责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同时,明确要求“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国际劳工组织在《就业服务公约》中规定:“各国应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公共的、无偿的职业介绍体系”。《就业促进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免费提供下列服务:(1)就业政策法规咨询;(2)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发布;(3)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4)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5)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事务;(6)其他公共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从上述报告法规中我们看到:加强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夯实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一个开放、高效、便捷、优质的公共就业服务环境,既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大举措,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市场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路,更是落实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专业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最大保证,是人社部门履行工作职责的必备条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要面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体现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决策,高瞻远瞩、合乎民意,切合实际,应早日实施,尽早取得社会效益。2.2 人力资源市场现状与担负的重任**市现有人力资源市场位于**路,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场面积100平方米,各种设备设施落后老化,信息化程度低,容量极其有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现有人力资源市场已经不能充分发展其统筹城乡就业的平台作用,阻碍了**市经济的发展,与新时期人民群众需要的矛盾十分突出。2.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和谐之源。实现比较充分的社会就业,为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就业机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主要工作任务。因此,加强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非常必要。2.3.1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是贯彻《就业促进法》的迫切需要发展公共就业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对促进劳动力供求均衡、建立灵活有效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求职人员,特别是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具有重要作用。2008年颁布实施的《就业促进法》,根据公共就业服务发展方向,明确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性质和职责。规定:“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免费提供就业服务。同时,还规定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提供了经费保障。因此,加强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夯实公共就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是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的工作需要,是实现公共就业服务法制化的必备条件,在立法上为公共就业服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2.3.2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市位于**省东北部,东西长61公里,南北宽46公里。总面积1344平方公里,总人口62.6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1.68万人,占总人口的82.5%,农村劳动力22.54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14.23万人。**市曾有**粮机厂、**棉纺厂、**铝厂三家省属国有企业,是孝感地区辖省属国有企业最多的县级市。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产生了近万名职工失业,其中近六成是“双下岗家庭”、“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全市就业再就业压力很大,形势异常严竣。**市就业工作存在着“两大”和“两难”的状况,即就业总量大、“4050”、“双下岗”等弱势困难群体就业比例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和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难。据测算,目前,我市还未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1万人左右,每年新增剩余劳动力1万人左右,返乡择业人员0.9万人左右,未就业的失业下岗职工达0.6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困难就业群体,转移就业和就地安置就业压力巨大。因此,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能够有效加强城乡劳动者交流互动,繁荣城乡人力资源市场,搭建劳动者和用工单位沟通平台,实现集用工信息布、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劳动合同、社会保险、依法维权等“一站式”服务和“一条龙”办公,推动实现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的工作目标,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2.3.3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促进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市城乡劳动力普遍存在着素质不高、就业技能单一、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劳动者的自身素质与就业岗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从而形成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企业喊渴,招不到人;一方面劳动者喊难,进不了门。据统计,我市城乡劳动者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2.5%左右,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占5.6%。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升级、节能环保、高科技、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企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可以对现有未就业的劳动者进行技能培训,根据企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提高其技术能力和技术水平,增强其择业竞争力和支撑力,不断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对已经就业的劳动者,通过技能再提升,能有效增强其就业的稳定性,更好地适应企业产品更新、技术升级、产业转型带来的技术真空,稳岗稳业。2.3.4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是建立健全弱势群体就业保障机制的迫切需要在我市的就业困难群体中,据统计,城市6000余名未就业的下岗失业职工中,其中绝大多数是原三大省属企业的“双下岗”、“4050”人员;农村1.3万余未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其中绝大多数为“零转移农户”、残疾人及家庭困难人员。这些困难群体难以依靠个人能力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是影响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弱势群体就业保障机制,可通过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为这些困难群体提供用工信息、技能培训、转移输出、依法维权等各项劳动保障服务,采取全过程的跟踪服务和实施动态管理,减轻政府社会保障的压力,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社会因素,促进百姓安居乐业。综上所述,夯实公共就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和谐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企业转型、技术升级、增强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更是促进城乡平等就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因此,按照十七大报告、温总理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文件政策,做好**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和**、**、**、**四个重点乡镇的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成为我市就业工作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成为影响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因素。2.4 项目社会效益分析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有利于形成我市就业服务的“两大机制”、“两大网络”,进一步优化城乡劳动者就业结构,缓解城乡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2.4.1 将形成城乡劳动者转移就业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提升,城乡劳动者就业空间进一步扩大,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就业网络进一步优化,有利于城乡经济发展、群众增收,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得到进一步活跃,刺激和促进劳动力流动就业,利于市场资源的有机匹配,有效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和资本设施的闲置,提高人力资源和资本设施结合的利用效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得到进一步优化升级,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速企业现代化生产和管理水平,激活企业发展潜力;城乡统筹就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利于破解企业招工难的矛盾,发挥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效益,使我市部分企业开工不足况状彻底改观,提高就业总量,加速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该项目建成后,不仅能成为**市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和退役军人就业服务的主阵地和主力军,而且还能对云梦、汉川、孝感、广水、京山、随州等周边县市进行辐射,形成城乡劳动者大培训、大转移、大输出、大服务的一体化工作格局,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2.4.2 将形成城乡困难就业群体就业帮扶“一站式”工作机制城乡困难就业群体将定期享受到免费的就业信息、职业指导、技能培训、政策咨询、劳动合同、依法维权等各种就业服务,就业服务的方式进一步灵活,就业服务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就业服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城乡劳动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就业服务,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2.4.3 将形成覆盖全国的就业信息网络服务大厅信息网络将实现上与国家人力资源信息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就业信息网等部省信息网络联网,中与北京、上海等100余家大中型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联网,下与乡镇、社区及局系统实现互连互通,形成传递快、反馈灵、信息准的网络系统;电子显示屏、信息宣传栏为城乡劳动者及时提供就业信息传播与发布,为城乡劳动者转移就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形成覆盖全国的就业信息网络。2.4.4 将形成覆盖全市的就业培训网络全市将形成以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为龙头、以**、**、**、**为支撑,覆盖全市、遍布乡镇的就业培训网络,便于城乡劳动者就近参加就业培训,将极大地增强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和水平,有利于实现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的目标,对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开辟了智力扶贫的有效途径。 第三章 场址选择及建设条件3.1 项目选址3.1.1 场址选择**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在**市开发区(**路以南、**银行以东),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市政配套设施齐全,建设条件较好。**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乡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乡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分别位于**镇、**镇、**乡、**乡的集镇主街道,交通条件较好,运输建筑材料方便,同时也有利于建成后为各乡镇下辖的行政村服务。3.1.2 场址土地权属类别及项目所在地公共设施状况本宗土地权属国有。市级规划总占地18.6亩,其中各乡镇各300平方米。该宗地块规划用地性质为行政办公用地,符合**市总体规划。**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已购置该宗地块,取得土地使用权,用于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的建设。其中**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项目位于**镇新大街13号,交通便利,由镇上供应自来水和电力,污水可排至附近污渠;**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项目位于**镇**街12号,由镇上供应自来水和电力;**乡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建设位于**乡**街36号,由乡里供应自来水和电力;**乡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项目位于**乡**街31号,同样由乡里供应自来水和电力。3.2建设条件3.2.1 社会经济条件**市位于**省东北部,东西长61公里,南北宽46公里。总面积1344平方公里,总人口62.6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1.68万人,占总人口的82.5%,农村劳动力22.54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14.23万人),辖9镇4乡2个办事处1个开发区。**市交通发达,汉丹铁路、汉十高速公路、“316”国道纵贯南北,**公路、**铁路贯穿东西,并与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相连接,是**、襄樊、十堰的重要连接点。**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位于该市西北部的**山旅游风景区,以其秀丽的山色和浓郁的李白文化每年吸引海内外游客10万多人次。2009年,**市生产总值突破75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6.5亿元,年均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3.3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5.2亿元,年均增长13.5%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31.1:46.9;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539元。2009年,财政收入达到3.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亿元,分别年均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3.8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2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出口总额达到2000万美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3.2.2 自然条件**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雨量丰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季的特点。主要气象条件如下:(1)气温多年平均气温 15.7-16.5℃极端最高气温 44.1℃(1959年8月25日)极端最底气温 -16.℃(1977年2月1日)(2)降水量多年平均降雨量 1175mm最大日降雨量 256mm暴雨多集中在5-8月份,其间降雨量占全年的60%。(3)湿度平均相对湿度 71%(4)雪基本雪压 0.5KN/㎡多年最大积雪深度 280mm(5)风基本风压 0.3KN/㎡(6)工程地质条件本项目区场地原为空地,场较为平坦,高度变化在0.5米左右,经勘探并结合场地地基土层特征,能满足地基的承载力和基础沉降要求。3.2.3 地震要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本项目建设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3.2.4 交通条件**市交通发达,汉丹铁路、汉十高速公路、“316”国道纵贯南北,**公路、**铁路贯穿东西,并与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相连接,是**、**、**的重要连接点。项目拟建地位于**市开发区,**路以南、人民银行以东,道路畅通,运输方便。3.2.5 公共设施条件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所在区域内有完善的给排水系统、供电及通讯系统,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方便。3.2.6 地形地貌项目选址位于**市,建设场地较为平坦,适于项目建设。3.2.7 周边环境市级选址位于**市开发区,**路以南、人民银行以东,地理位置优越,道路畅通,运输方便,市政配套设施齐全,建设条件较好。**镇、**镇、**乡、**乡4个乡镇各300平方米。3.2.8 施工条件(1)物料供应项目建设所需的钢材、木材、砂、石、水泥等各种材料均可在**市内采购供应。(2)场地条件项目建设选址地势较为平坦,工程地质条件及气候条件较好,自然条件对整个工程影响不大。但应注意尽量避免在雨季施工,以免施工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 第四章 工程技术方案4.1 技术方案市级选址位于**市开发区,**路以南、人民银行以东。经现场勘察,建设场地平整,可以满足施工需要;该区水、电供应充足;附近有城市排水管网,排水方便;场地外是城区主要交通道路,运输方便,建设便利。4.2 工程方案4.2.1 规划指导原则1.在场地总体设计上,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满足城乡总体规划要求。根据城乡规划的相关要求,合理组织场地内外的各种人流\车流,力求做到内外交通简洁便利,畅通顺达,避免各种流线间的相互干扰。2.在建筑单体设计上,充分考虑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的特殊性质,做到分区明确、流线清晰、布局合理,提高建筑的利用效率。3.在材料使用上,积极运用新的技术和新的材料,提高建筑设计的技术含量,以达到先进合理、经济安全、洁净卫生的要求。4.在场地环境设计上,注重环境的保护和设计,除了对场地环境进行整体式设计外,还注重对环境有不利影响的废水、废气、噪音的处理。5.注重消防安全设计,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防火设计规范。6.注重场地无障碍设计,场地内设残疾人坡道,体现社会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7.走廊、楼梯和门窗等充分考虑人力资源服务中心设施的功能和求职者的特殊性,严格按要求设计,达到人力资源服务中心设施的功能要求。4.2.2 规划原则(1)根据国家有关规范标准进行规划和设计。(2)安全原则:建立良好的安全保障机制,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或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3)“三同时”原则:环保、消防、劳动安全卫生等配套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4)系统原则:**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项目建设单位**市劳动就业管理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既要相对独立,又要实现资源共享,各项设施配套合理,满足**市求职者的需要。4.3 总平面布置4.3.1 布局原则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的规划布局与平面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建筑应根据功能要求和 工作流程 财务工作流程表财务工作流程怎么写财务工作流程图财务工作流程及制度公司财务工作流程 合理布局,做到基本功能完备、流程便捷;并适当考虑未来发展;2.建筑用地应根据建筑要求,合理确定总平面规划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应节约使用土地,并利用社会公共资源;3.人员集散场地、道路和绿化用地等室外用地应统筹规划;4.功能分区明确,科学地组织人流和物流,避免因人流过多发生拥堵、踩踏事件;5.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建筑物的朝向、间距、自然通风、采光,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6.应配套建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设施。4.3.2 建设内容**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共六层,具体布置如下:1.一层为人力资源服务大厅,内设八大区,即就业信息发布区、职业介绍服务区、企业招聘洽谈区、就业服务指导区、政策咨询解答区、依法维权保护区、保障事务代理区及网络运行监控区。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2.二至四层为综合业务办公室、行政人员办公室、档案室等,建筑面积各为500平方米。3.五屋为后勤保障办公室、领导办公室等,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4.六层为会议室等,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镇、**镇、**乡、**乡4个乡镇各建300平方米的建筑,其中有人力资源服务大厅、社会保障经办功能区域以及综合利用服务区域和档案室。4.3.3 平面布局采用集中布置的方式,建筑全框架结构,无承重隔断墙,建筑主体破布对街,基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设施房沿建筑向北布置。其中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具体布置如下:(1)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服务大厅内设8大区。就业信息发布区,利用大型电子显示屏,发布各类招用工信息,供求职人员浏览筛选利用;职业介绍服务区,设立求职登记,招工登记,失业登记窗口,为求职人员发放各类表格,出具相关证明,提供信咨询等;企业招聘洽谈区,接受企业招工申请,审核企业招工信息,设立企业招工台位,搭建供需见面平台;就业服务指导区,开展求职测试,实施职业指导,交流择业体会,探讨择业观念;政策咨询解答区,宣传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提供政策服务,解答各种疑惑;依法维权保护区,设立投诉信箱,受理群众举报,督促签订合同,实施跟踪服务;保障事务代理区,开展代理服务,受理档案托管;网络运行监控区,调试设备设施,检修维护机组,支撑网络运行,保障体系功能。(2)四个重点乡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各统一形成综合服务大厅,有信息发布装置、就业服务区、社会保险业务区、接待区、档案室等。信息发布装置有纸质信息栏和电子显示屏,用于发布劳动力供求、价位等就业信息和有关政策信息。就业服务区用来办理求职和招聘登记、职业介绍、就业管理等业务。社会保险业务区,开展参保登记、申报缴费、待遇审核领取等社保服务,用于办理社保业务。接待区配备20座椅,方便群众等候休息。档案室用于存放、查询档案资料等。4.3.4 场地基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的场地由综合大楼、停车场地、绿地等组成。4.3.5 绿化项目绿化贯穿“美化环境,贴近绿色”的思想,在空地种植草坪、花卉或树木,在建筑物边沿设置花坛,并根据需要将部分花坛延续至室内,营造一种绿色、舒适的环境。满足绿化率要求,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树木花草进行优化种植。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防止病虫害技术,提高植物的成活率。采用地面、层面、平台和垂直绿化方式,增大绿化覆盖率,起到清洁空气、降低噪声、调节气候的作用。项目规划绿地率为35%。4.4 建筑设计4.4.1 设计依据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地形图《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GB50189-200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省**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对该工程的设计需求及委托设计要求任务。4.4.2 设计要求(1)立足建设现代化的综合楼为核心,合理布置绿化树木,营造良好的环境,展现自然生态和城市历史文化内涵。(2)建筑风格上展现现代建筑特征,建筑立面简洁明快,大气而富有独创性,形成自己的特色,以现代化展现**市人力资源中心的形象。(3)合理组织交通体系,适当布置停车场地。4.4.3 总平面设计**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的总平面布局应符合下列要求:1.出入口方便车辆和人员进出,门前留有一定的缓冲区。2.设计应符合**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或过于集中建设。3.停车场地的设置应当保证各种车辆进出方便。4.按《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要求进行无障碍设计,标识指示系统清晰明确。4.4.4 平面设计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共六层,采用框架式建筑结构,布局在主入口正对面,正对前进大道,坐南朝北。4.4.5 交通组织市级综合楼建筑总面积为3000㎡,设置一个疏散楼梯,各层办公室均共用门前走道,通达疏散楼梯,方便内部人流的水平联系。4.4.6 建筑结构及材料项目建筑综合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独立柱基础。楼梯间可采用混凝土条形基础,墙体采用标准环保砖和水泥灰沙砌筑;梁、柱、楼面、屋盖、楼梯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整体现浇;墙体采用加气粉煤灰砖混合砂浆砌筑,水泥砂浆抹面。4.4.7 建筑装修外墙立面为钢挂石材与幕墙玻璃装饰;屋顶现浇平屋顶;内墙和顶棚均涂乳胶漆;地面铺设防滑砖;大厅铺大理石砖;门为防盗,防火门;窗为铝合金窗。4.5 结构方案5.5.1 设计依据《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标准》(GB50223-200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4.5.2 抗震设防该工程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结构安全等二级。50年一遇风压和雪压分别为0.3KN/㎡和0.5KN/㎡。地面粗糙度为C类。拟采用框架结构。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该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0.05,对照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按照《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95),本项目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地面粗糙度为C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抗震设防措施按6度处理。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楼板厚度不小于100mm。基础拟采用桩基基础。4.5.3 荷载基本风荷载:0.3KN/㎡基本雪荷载:0.5KN/㎡楼面荷载:工作室、卫生间、就业服务大厅、会议室、休息室:2.KN/㎡走廊、楼梯:2.5KN/㎡屋面载荷:上人(不包括种植屋面静荷):3.0KN/㎡不上人:0.5KN/㎡楼/地面装修荷载:1.16KN/㎡卫生间装修荷载:1.16KN/㎡4.5.4 结构造型根据其柱网及层数,项目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4.6 给排水设计方案4.6.1 设计依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建筑专业的方案图。建设单位提供的环境给水排水现状图。4.6.2 给水设计方案1.水源:本工程水源为城市自来水,拟从附近干道的供水干管上,开两个接口,沿建筑周边形成环状管网。2.给水系统:为满足最低及最高卫生器具配水点处静水压的要求,并节约能源,给水系统采用竖向分区给水系统。3.低区供水系统:由城市自来水管网直接供水。4.6.3 排水设计方案1.雨水:(1)屋面雨水:建筑屋面雨水均采用外排水系统排放。(2)场地雨水:大部分雨水经雨水口排入雨水管沟,再排入城市雨水干管。2.污水、废水:(1)本工程粪便污水与洗涤废水倒流排除,污水立管设专用通气立管。(2)地下室集水坑废水经抽升排入室外雨水检查井。(3)室内所有排至室外之生活污水,均排至污水处理装置。污水经污水处理装置处理达到孝感市污水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网。4.6.4 总用水量经测算,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建成后最高日用水量为50.4立方,年总用水量为13948立方,平均时用水量2.06立方/时,时变化系数Kh=3.0,最高时用水量4.11立方/时。各乡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建成后最高日用水量为7.4立方,年总用水量为3220立方,日排水量6.06立方/时,拟增容10.11立方。4.7 消防设计方案4.7.1 设计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4.7.2 室外消防给水1.水源:为确保消防供水安全可靠,拟采用供水干管作为本工程供水水源。2.消防给水管道:沿建筑四周设环状消防、生活共用给水管网。3.消防设施:在室外给水环网上设室外消火栓,火灾时消防车或消防人员取水扑救火灾。4.7.3 室内消防系统1.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在架空层等处设置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立管竖向成环,消防给水系统不分区,消防给水系统为临时高压给水系统,采用水池、水泵联合供水方式。2.自动喷火灭火系统:在架空层等部位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储藏室(部分为车库)危险等级按中危险Ⅱ级计,采用水池、水泵联合供水方式,采用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3.加压设备及构筑物:建筑集中设置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消防水池设置消防车取水口,在建筑的屋顶设置一个消防水箱。室内均设室消火栓,布置间距保证每两个消火栓之间距离不超过30m,使室内任何地点起火时均有两股充实水柱可以达到。在综合大楼,设一容积为30立方的屋顶消防水箱,保证火灾初期10min消火栓及自动喷淋系统消防用水。消火栓系统管材采用钢管,丝扣连接。严格按照国家民用建筑消防规范及**省有关部门的要求进行消防设计。建筑的四周按规范规划消防环道并预留未来施工图阶段设置室外消火栓的位置。主楼内的楼梯必须设计成带前室的防烟楼梯间;各层的防火分区、防烟分区、楼梯数量、楼梯位置、疏散距离等均符合国家有关消防规范的要求。4.8 电气设计方案4.8.1 设计依据国家现行规范规定和建设方所提的设计要求。4.8.2 设计范围本设计包括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综合大楼的供配电、照明、用电设备自动控制、防雷接地、网络、电话等系统的设计。4.8.3 供配电设计本项目的保安监控系统、管理用电子计算机系统、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设备、消防泵、排烟风机等二级负荷。排水泵、生活水泵等其他用电设备属二级负荷。其他属于三级负荷。(1)电源电压及引入方式供电电压为380/220伏,三相五线制。(2)导线选型和敷设方式电源进线采用YJV22型铜芯铠装电缆线直埋式方式引至总配电箱,在进户处做重复接地,并在进出端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等与电气设备接地相连。(3)用电设备每个插座容量按1000W考虑。(4)照明工程照明系统采用三相五线制,工作电压为220V,照明装置一般采用节能灯,办公室、车库及其他公共场所以节能荧光灯为主。在车库、建筑物内及出入口、楼梯间等重要场所设置应急灯,以保证停电后的人身安全。道路设路灯照明,绿化带设庭院灯、草坪灯。(5)防雷装置本工程属三类防雷建筑物,接闪器利用建筑物屋顶栏杆四周安装的避雷带、避雷针及由此引形成的避雷网,引下线利用建筑物结构柱内外侧两根主筋,上端与金属焊接,下端连接基础钢筋内主筋,在建筑物外周被用作引下线的结构柱其距室外地坪0.5m处预埋接地连接板作为接地电阻测试点。(6)接地装置本工程采用TN-S接地系统,应在电源进线处,将PE、N线在总等电位联接端子板和重复接地,并由此处将工作零线N与保护零线严格分开。凡用配电设备的非正常带电金属外壳,包括穿线钢管,三极插座接地端等均应与保护线可靠连接。进出建筑物的各种金属管理及建筑金属外壳构件均应就近连接到防雷和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上。(7)其它所有使用的产品开关插座、导线等电气装置均应符合国家标准,得到国家认证的厂家产品。所有穿过建筑物伸缩缝、沉降缝的管线均按《建筑电气通用 图集 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图集4号隔油池图集04s519砖砌隔油池图集城市道路护坡图集02s515排水检查井 》92DQ5中有关作法施工。4.8.4 电力设计1.干线采用三相五线制预分支电缆配电;电梯、水泵等采用放射配电。2.配电箱位于各层的配电小间内,选用明装配电箱。3.消火栓泵、喷淋泵等的电动机采用软起动,其它用电设备采用直接起动。4.正压风机、排烟风机等一级负荷为双回路供电,末端切换。5.所有电缆均采用交联阻燃电缆。6.鉴于基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楼房特殊性,还应考虑设置突发供电故障时的备用电源。4.8.5 照明设计1、灯具及光源:以节能型日光灯为主。2、配电线路:采用塑料铜芯线穿阻燃PVC管暗敷。3、根据《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的相关标准,设计每层楼走道及安全出口的紧急照明设施。4.8.6 用电负荷项目低压负荷采用单位面积负荷密度法进行负荷估算。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房屋建筑面积(3000㎡)负荷密度指标取0.06kw/㎡(含空调);道路、停车场及其他场所照明(3670㎡)单位面积负荷密度指标取0.01kw/㎡。项目用电负荷预计为180kw。道路、停车场及其他场所照明用草民负荷预计为8kw。经计算,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用电总负荷为360kw。按用电系数0.57,功率因数0.95计算,其计算容量为226kw左右。考虑留有余量及变压器参数,拟电力增空286kw左右。各乡镇基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总用电负荷为18kw,按用电系数0.57,功率因数0.95计算,其计算容量为9.41kw,拟电力增容为12.3kw.4.8.7 防雷设计本工程属公用建筑,按三级防雷建筑设计防雷设施,建筑屋面设避雷针,引下线利用结构内主钢筋,按地体利用结构基础,构件内钢筋的连接点应焊接,各构件钢筋必须联成电气通路。接地电阻不大于4欧姆,共同接地装置时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4.8.8 弱电设计1.设置数据宽带网。计算机宽带网络引自电信宽带网络。2.电话:设置市话直通式电话系统。电话交接箱设在大楼架空层的电缆交接间,电话分线盒设在各层竖井内。3.火灾报警与控制系统:我国现行消防规范要求所有消防信号线、通讯线均不可与非消防线路共管敷设。4.监控系统:在重要部位设置视频监控系统,注意美观、隐蔽,不破坏整体布局美观。5.智能门禁系统:在重要部位及工作人员主要出入口等处安装智能门禁系统,由计算机或管理人员在中心控制室监控。4.9 空调、通风4.9.1 空调(1)设计依据①《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②《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43-2002)③其他有关法规、规范④项目单位对空调设计的要求⑤项目单位提供的其他设计资料(2)设计范围项目火灾正压风系统设计。(3)空调主机选型及水系统设计本项目冬夏季均需空调,考虑天然气将进入**市,且当其用于空调时,价格比较优惠,故本项目空调主机选型采用燃气型直燃机,该机组一机三用,管理简便,且与传统电制冷机更节省。本项目各冷冻水系统竖向主管均设计为同程式,各层水平支管设计为异程式,以节省安装空间及造价。4.9.2通风本项目通风系统以自然通风为主,人力资源服务大厅拟定中央空调送风系统。4.9.3自动控制及安全保护空调、通风及防排烟系统控制集中在消防控制中心。火灾时关闭空调系统,开启防排烟系统。4.9.4噪声控制与抗震为有效消除空调及通风设备的噪声和震动,所有通风机均设减震台或防震垫,通风机及空调风机采取消声措施,制冷主机及水泵进出口均设橡胶柔性接管。4.10劳动安全与卫生4.10.1劳动安全(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度和群防群治制度。(2)编制各专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保证落实到位。(3)广泛开展安全教育,把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操作规程、安全法规等作为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4)电工、电焊工、机械工、机械司机等特殊专业员工,除一般安全教育外,还要经过专业安全技能培训,取得上岗证后方可独立操作。(5)机械、电气设备安装护罩、隔离设施,并悬挂安全操作规程,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不允许擅自操作非本专业的机电设备。(6)保证设备的完好率,切实做好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不让设备带病运转。(7)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保证安全防护设施费用的投入。(8)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特种作业、特殊设备、特殊场所要进行专业性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把一切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9)劳动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10)建筑施工中应对施工现场实行封闭管理,采取维护安全、防范危险等措施。4.10.2卫生(1)项目施工期间,为现场施工人员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2)劳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3)保持施工现场环境卫生,防止职业病发生。4.11景观设计4.11.1设计主导思想项目绿化设计主导思想以简洁、大方、便民;美化环境;体现建筑设计风格为原则,使绿化和建筑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其设计特点有:1.充分发挥绿地效益,创造一个幽雅的环境,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现代的生态环保型的设计思想。2.植物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主要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避免裸露地面,广泛进行垂直绿化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类花卉加以点缀,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3.项目道路力求通顺、流畅、方便、实用。并适当安置园林小品,小品设计力求在造型、颜色、做法上有新意。使之与建筑相适应。周围的绿地不仅可以对小品起到延伸和衬托,又独立成景,使绿地形成以集中绿地为中心的绿地体系。4.11.2设计原则:1.“以人为本”,创造舒适宜人的可人环境,体现人为生态。“人”是景观的使用者。首先考虑使用者的要求、做好总体布局,要有利于该项目的环境,减少建设中的种种矛盾,提高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功能要求。2.“以绿为主”,最大限度提高绿视率,体现自然生态。设计中主要采用以植物造景为主,绿地中配置高大乔木,茂密的灌木,营造出令人心旷神怡的环境。3.“因地制宜”是植物造景的根本。在项目景观设计中,“因地制宜”应是“适地适树”、“适景适树”最重要的立地条件。选择适生树种和乡土树种,要做到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充分反映出地方物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最经济、最节约,也能使植物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崇尚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纵观古今中外的庭院环境设计,都以“接近自然,回归自然”作为设计法则,贯穿于整个设计与建造中。只有在有限的生活空间利用自然、师法自然,寻求人与建筑小品、山水、植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才能使环境有融于自然之感,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4.11.3具体设计在空间尺度较大,人群活动频繁的地方保持适度的面状成片绿化,既能提供造景元素又能象“绿肺”一样创造适宜的微气候环境,有利于提升广场活动的品质;在场地四周及内部道路网沿线则采用线状绿化;点状绿化则是在环境设计时根据造景的意境适当采用一些名贵花木作为点缀,以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绿化区域由外围绿化、中心绿化、内部区域绿化对城市的干扰因素渗透过滤,保证内部环境的相对独立与安静,起到人“肺”的作用,提供清新的空气和优良的视觉景观,内部区域绿化则以建筑之间庭院绿化、广场绿化等将整个系统渗透于建筑群体内部,实现工作园林化。 第五章设计功能及规范5.1人力资源服务大厅一层为人力资源服务大厅,一层人流量大,应做好通风设施,卫生设施,消防措施。设计应符合一下规定:1.应满足《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中的采光、通风、保温、隔热、隔声和污染物控制等室内环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室内环境设计应执行节约能源的国策。3.应有良好的照明质量,其照明的均匀度、眩光程度等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规定。5.2综合利用服务大厅综合利用服务大厅,主要为各功能分区业务用房,行政人员办公室以及机房。5.2.1 业务用房根据办公建筑分类,办公室的净高应满足:一类办公建筑不应低于2.70米;二类办公建筑不应低于2.60米;三类办公建筑不应低于2.50米。5.2.2 会议室大、小型会议室及电教室,设计引符合以规定:1.会议室及电教室应根据使用人数和桌椅设置情况确定使用面积,平面长宽比不宜大于2:1,宜有扩声、放映、多媒体、投影、灯光控制等设施,并应有隔声、吸声和外窗遮光措施;大会议室所在层数、面积和安全出口的设置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防火规范的要求。2.会议室应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贮藏及服务空间。5.2.3机房机房用来安放服务器、交换机等电子设务,建设要求应按相应的建筑设计规范执行,同时机房内配备烟雾报警器和干式灭火器。机房位置为建筑横向居中位置,内需安装空调。机房供电系统必段有稳压、防雷系统。5.3 档案室档案室用来存放、查阅档案资料。档案室的建筑设计应根据不同等级、不同规模和职能配置各类用房,可由档案库、查阅档案、档案业务和技术等用房组成。设计力求做到分区明确、流线清晰、布局合理,提高建筑的利用效率。其中柜台设在楼梯入口处,有直通各个办公用房的联系通路,档案室设计应满足:1.档案室的面积应保证档案资料存储和查阅需要。布局应按照功能分区的原则,布置各类用房位置,力求达到功能合理,流程便捷,解决内外相互间的联系与分隔,避免交叉。各部分之间档案传送不应通过露天通道。有温湿度要求和房间应集中或分区集中布置。2.档案室建筑设计应使各类档案及资料保管安全、调阅方便;查阅环境应安静;工作人员应有必要的工作条件。档案室建筑主要用房应具有良好的朝向,并配备烟雾报警器和干式灭火器。3.由于档案同时为查阅资料用,故窗户设计成遮阳设施,避免阳光直射和炫目;室内应自然通风
本文档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39.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爱笑的王霸之气
本人对施工方案、解决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工作具有较多经验
格式:doc
大小:63KB
软件:Word
页数:68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5-02
浏览量: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