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唐雎不辱使命》中考复习教学案(知识点梳理)

《唐雎不辱使命》中考复习教学案(知识点梳理)

举报
开通vip

《唐雎不辱使命》中考复习教学案(知识点梳理)PAGEPAGE5《唐雎不辱使命》中考复习教学案(知识点梳理)一、基础知识积累。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年刘向编订。2、给加点字注音。(答案参课下注解或课件)唐雎()怫然()免冠徒跣()()抢地()挺剑()谕() 逆寡人()加惠()韩傀()休祲()缟素()色挠()长跪()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答案参课下注解或课件)(1)不辱使命()(2)易安陵()(3)其许寡人()(4)大王加惠()(5)虽然,受地于先王()(6)布衣之怒()(7)公亦...

《唐雎不辱使命》中考复习教学案(知识点梳理)
PAGEPAGE5《唐雎不辱使命》中考复习教学案(知识点梳理)一、基础知识积累。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西汉末年刘向编订。2、给加点字注音。(答案参课下注解或课件)唐雎()怫然()免冠徒跣()()抢地()挺剑()谕() 逆寡人()加惠()韩傀()休祲()缟素()色挠()长跪()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答案参课下注解或课件)(1)不辱使命()(2)易安陵()(3)其许寡人()(4)大王加惠()(5)虽然,受地于先王()(6)布衣之怒()(7)公亦尝闻天子之怒()(8)故不错意也()(9)非若是也()(10)虽千里不敢易()(11)岂直五百里哉()(12)怫然怒()(13)免冠徒跣()(14)徒以有先生也()(15)以头抢地耳()(16)庸夫之怒()(17)非士之怒()(18)休祲降于天()(19)若士必怒()(20)秦王色挠()(21)长跪而谢之()(22)寡人谕矣()(2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4、找出并解释通假字。(4分)(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安放)(2)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吗”)(3)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青色)(4)秦王不说(“说”通“悦”,愉快,高兴)(5)寡人谕矣(“谕”同“喻”,明白,懂得)5、解释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1)请广于君(广:形容词活用动词,扩大,补充)(2)轻寡人与(轻:形容词活用动词,轻视,看不起)(3)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白色丧服)(4)与臣而将四矣(数词作动词,成为四个人)(5)唐雎不辱使命(形容词作动词,辱没)(6)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形容词作动词,发怒)(7)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4)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6、解释一词多义词。(答案参课下注解或课件)(1)使: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是“派遣”;后一个是“出使”)(2)虽:A、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转折连词)B、虽千里不敢易也(即使,假设连词)(3)徒:A、免冠徒跣(光着)B、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C、徒增笑耳(只,仅仅)(4)夫:A、此庸夫之怒也(fū成年男子名词)B、夫专诸之刺王僚也(fú发语词无义)(5)以:A、以头抢地耳(以:介词“用”)B、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介词“凭借”)C、徒以有先生也(以介词“因为”)D、以大易小(以介词,用)(6)之:A、天子之怒,伏尸百万(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聂政之刺韩傀也……;要离之刺庆忌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辍耕之陇上(动词,去,往)E、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去,往)F、今吾以十倍之地(助词,的)G、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代词,它,安陵)(7)于:A、受地于秦(介词,从)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介词,到)C、仓鹰击于殿上(介词,在)D、何至于此(介词,到)7、辨析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异义。(1)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今义:感谢。(2)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3)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判断动词,是。(4)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今义:休息。(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转折连词。(6)虽千里不敢易也古义:交换。今义:容易。(7)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古义:听说。今义:用鼻子嗅。(8)唐雎不辱使命古义:出使的任务。今义:责任。8、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译: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1)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译:即使这样,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我)愿意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来交换。(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译: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译:(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4)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译: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让安陵君扩大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轻视我吗?(5)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译:即使拿方圆一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交换吗?(6)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译: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7)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译: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吉凶征兆。(今天)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8)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译: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9)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译:秦王吓得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10)(9)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译:怎么会到这种地步呢!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却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在)啊。二、【内容提要】1、《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这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年刘向编订)。2、主要内容:本文写了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吞并安陵,因此安陵君“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经过唐雎与秦王争锋相对的斗争,这场反秦吞并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3、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铺垫)(1)秦王采取的“以大易小”的诈骗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2)安陵君安识破骗局后婉言拒绝,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第二部分(2-3):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两个回合)(1)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第一回合)秦王:软硬兼施,骄横狂妄——先是施恩加惠,再是严厉指责,同时以武力威胁。唐雎:重申安陵君的立场,义正词严的反驳并拒绝秦王“易地”要求,有理有礼。(2)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第二回合)秦王:欲发“天子之怒”——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迫使唐雎屈服。唐雎:毫不畏惧,针锋相对,步步紧逼。①先是以“布衣之怒”反击“天子之怒”;②再是列举三个“士之怒”的事例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仿这些有胆识的勇士刺杀秦王;③最后“挺剑而起”,又以死相拼,以武功相逼,让秦王理屈词穷,最终迫使秦王屈服。——由此可见,唐雎是一位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大义凛然,忠君爱国,敢于斗争、誓死卫国的忠勇之士。(3)唐雎列举三个“士之怒”的事例,目的是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示自己要效法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跟秦王拼命,逼迫秦王屈服,从而放弃吞并安陵的企图;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第三部分(4):写唐雎在反秦吞并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秦王是一个欺软怕硬,色厉内荏、外强中干、前倨后恭且阴险狡诈的人。(2)秦王并没有真正屈服,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记叙谈,并不是放弃吞并安陵。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国在军事上占压倒对方的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3)描写秦王的神态变化,其目的是:从侧面烘托唐雎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形象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誓死卫国的献身的精神。这里采用了侧面衬托的写作方法。3、人物形象:(1)唐雎(主要人物)是一位从容镇定,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大义凛然,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忠君爱国的忠勇之士。(2)秦王是一个骄横狂妄,阴险狡诈,色厉内荏、外强中奸、前倨后恭的人。4、刻画人物的方法:(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在鲜明的对比中更加突出了人物的性格,通过层层衬托使唐雎这一主要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2)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栩栩如生。5、启示:(1)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说话技巧,力求做到言之有“理”有“据”、有“礼”有“力”。三、课文内容理解。1、填空:(1)《唐雎不辱使命》一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这部书中有许多寓言,如:南辕北辙、曾参杀人、惊弓之鸟、鹬蚌相争、画蛇添足等至今为人所称引。(2)本文描写的主要人物是唐雎,文中的“秦王”是指秦始皇嬴政,秦王的换地的要求看似好意,实际上是一种欺骗行为。秦国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吞并安陵,由此引出唐雎“使于秦”一事。“唐雎不辱使命,经过唐雎与秦王争锋相对的斗争,这场反秦吞并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文中“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一句写出了这场外交斗争的结局。2、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答:秦王的真正目的是采取的“以大易小”的诈骗手段,不战而屈其兵直接吞并安陵。秦王要求“易地”是包藏祸心,企图吞并安陵。3、安陵君是怎样拒绝秦王的”易地”要求的?答:安陵君识破秦王妄图吞并安陵的骗局,以“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为由婉言拒绝,不卑不亢中透着坚定。4、秦王初见唐雎的态度是怎样的?唐雎又是如何反驳秦王的?答:秦王初见唐雎软硬兼施,骄横狂妄,咄咄逼人。先是施恩加惠:“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再是严厉指责:“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同时以武力威胁:“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面对秦王盛气凌人的职责与威胁,唐雎从容镇定,重申安陵君的立场,义正词严的反驳并拒绝秦王的“易地”要求,有理也有礼。(“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5、秦王所说的“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其潜台词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答:潜台词:“你最好是乖乖的把安陵奉送给我,否则,我发了怒将动用战争夺取安陵,那后果将不堪设想。”秦王在自己的骗局被揭穿之后,想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迫使唐雎屈服交出安陵。6、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事例的目的是什么?唐雎说的“与臣而将四矣”的潜台词是什么?答:目的是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示自己要效法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跟秦王拼命,逼迫秦王屈服,从而放弃吞并安陵的企图;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与臣而将四矣”的潜台词是:“我将效仿专诸、聂政、要离这三位勇士,与你同归于尽。”7、在秦王欲发“天子之怒”的战争威胁面前,唐雎是如何表现的?他是怎样迫使秦王屈服的?由此可以看出唐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答:在秦王以“天子之怒”的战争进行威胁面前,唐雎毫不畏惧,针锋相对,步步紧逼。先是以“布衣之怒”反击“天子之怒”;再是列举三个“士之怒”的事例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仿这些有胆识的勇士刺杀秦王;最后“挺剑而起”,又以死相拼,以武功相逼,让秦王理屈词穷,最终迫使秦王屈服。由此可见,唐雎是一位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大义凛然,忠于HYPERLINK"http://wenwen.soso.com/z/Search.e?sp=S%E4%BD%BF%E5%91%BD&ch=w.search.yjjlink&cid=w.search.yjjlink"\t"_blank"使命,敢于斗争、誓死卫国的忠勇之士。8、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由此可以看出秦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秦王害怕屈服了。由此可见,秦王是一个欺软怕硬,外强中奸、色厉内荏、前倨后恭且阴险狡诈的人。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答:并没有真正屈服。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安陵。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10、秦王的神态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这里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答:写秦王的反应从侧面刻画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誓死卫国的献身的精神。这里采用了侧面衬托的写作方法。11、你感觉文中的唐雎和秦王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答:唐雎是一位沉着镇静,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大义凛然,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誓死卫国的忠勇之士。秦王是一个骄横狂妄,阴险狡诈,外强中奸、色厉内荏、前倨后恭的人。12、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答:(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本文运用对比刻画了唐雎和秦王这两个人物形象,在鲜明的对比中更加突出了人物的性格;衬托手法的运用,一是表现在用安陵君衬托唐雎上,二是表现在用秦王衬托唐雎上,通过层层衬托使唐雎这一主要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2)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13.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答:主要用了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的表达作用。夸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排比:夫专诸刺王潦也……苍鹰击于殿上。对偶: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人物对话中运用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14、唐雎为什么会不辱使命?你从唐雎的说话技巧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答:(1)言之有“节”: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否,非若是也”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质问,然后义正词严的拒绝秦王的无理要求“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2)言之有“据”:列举三个“士之怒”。(3)言之有“力”:“挺剑而起”。启示:懂得一个道理: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力求做到言之有“理”有“据”、有“礼”有“力”。15、请列举2——3个历史上不辱使命的故事。答:晏子使楚(晏婴齐国人)、完璧归赵(蔺相如赵国人)、舌战群儒(诸葛亮)……三、中考链接:(一)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着,徒以有先生也。”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加强语气的助词,可要  以五百里之地易早安陵易:交换  岂直五百里哉直:只,仅仅  长跪而谢之谢:道歉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B)A.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②太守谓谁B.①秦王不说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C、①安陵君其许寡人②潭中鱼可百许头D、①愿终守之②愿借子杀之3、请在文章里找出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和他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并将其抄写下来。(2分)——段中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是:“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4、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译: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译:(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吉凶征兆。5、简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2分)——面对秦王的恩威并施,唐雎的回答有理有据,有礼有力,委婉中透着强硬与坚定,义正词严。一“千里”对“五百里”且用反问句式,回答坚定有力,理直气壮,不给对方留一点余地。这就更加衬托出唐雎沉着镇静,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誓死卫国的精神品质。6、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2分)——针锋相对、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大义凛然、敢于斗争、誓死卫国的精神品质。7、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2分)答:蔺相如完璧归赵(或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令楚王白取其辱)等言之有据即可。(二)2011烟台【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音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9.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3分)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人恒过然后能改B.或异二者之为何为者也C.吾欲辱之,何以也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D.要离之刺庆忌也甚矣,汝之不惠10.翻译下面句子。(4分)(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译: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译: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同。11.【甲】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2分)愤怒→(威胁)→害怕(色挠)→(道歉)12.【乙】文中晏子在回答楚王问话时,“避席对曰”,“避席”写出了晏子郑重的态度,也隐含了他的不满。(2分)13.唐雎与晏子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唐雎主要是靠勇敢取胜,晏子主要是靠智慧取胜。(2分)附【译文】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侍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很会说话)的人,现在(他)将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我就)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公差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在淮河以南就成长为橘,在淮河以北就成长为枳,只是叶相似罢了,它们的果实的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三)(2011黄冈)比较阅读。【甲】《唐雎不辱使命》。【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eq\o\ac(○,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eq\o\ac(○,11)[郎中]宫廷的侍卫。20.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1)长跪而谢之(道歉)(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介词,从、由)(3)寡人谕矣(明白,懂得)(4)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完结)21.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22.翻译下列句子。(6分)(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译文: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_(2)使毕使于前。译文:_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__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B)(2分)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附:【译文: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按先后顺序进来。走到台阶下面,秦武阳脸色突然变了,害怕起来,秦国的大臣们对此都惊疑起来,荆轲回过头对着秦武阳笑了笑,上前对秦王谢罪说:“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俗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稍微原谅他,让他在大王面前能够完成自己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把秦武阳拿的地图送上来!”荆轲于是取出地图献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翻完了匕首露了出来。荆轲乘势用左手抓着秦王的衣袖,用右手迅速拿起匕首向秦王胸口刺去。匕首还没有刺到秦王身上,秦王大惊,自己挣扎着,赶忙站起身来,连衣袖都扯断了。秦王想拔剑(还击),但因剑太长,只抓住了剑鞘。一时慌张得厉害,剑又插得很紧,所以没能立刻拔出来。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大臣们都吓呆了,突然出现这种意外的事件,使大家都失去常态。按秦国的法制,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不能携带一件武器;许多侍卫虽然手持兵器,但都守候在大殿之下,没有大王的命令他们是不能上殿的。秦王正在危急之中,当然来不及喊叫殿下的士兵,因此荆轲得以追刺秦王,殿下的大臣们一时惶恐万分,又没有武器来抗击荆轲,于是只好一拥而上,赤手空拳地和他搏斗。】
本文档为【《唐雎不辱使命》中考复习教学案(知识点梳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6.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丹丹陪你去流浪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5KB
软件:Word
页数:6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21-10-30
浏览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