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优秀教案(共7课时)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优秀教案(共7课时)

举报
开通vip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优秀教案(共7课时)1.在观察中比较一上《比较与测量》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在观察中比较》是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单元起始课。本课以生活中儿童常玩的玩具导入课程,让学生们在观察恐龙模型中比较它们的大小。通过不同的方法,“比高低”、“比长短”,并通过简单的表格、画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图中的恐龙谁大谁小”,让学生开始认识到日常观察活动中处处有比较,比较就是区分相同和不同,不同角度的比较有可能会带来比较结果(比如大小)的不同。探索部分,&l...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优秀教案(共7课时)
1.在观察中比较一上《比较与测量》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在观察中比较》是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单元起始课。本课以生活中儿童常玩的玩具导入课程,让学生们在观察恐龙模型中比较它们的大小。通过不同的方法,“比高低”、“比长短”,并通过简单的表格、画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图中的恐龙谁大谁小”,让学生开始认识到日常观察活动中处处有比较,比较就是区分相同和不同,不同角度的比较有可能会带来比较结果(比如大小)的不同。探索部分,“比较恐龙模型玩具大小的不同方法”,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比较结果,不同的高度,不同的长度等。意识到比较中需要考虑公平、方便、准确等因素。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最后通过研讨,鼓励孩子们交流自己的比较方法,并借助记录介绍自己的研究结果。【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孩子一般能对图片中的恐龙做出大小的判断,他们已经能在头脑中对不同距离不同大小的恐龙作出简单的分辨。但是,孩子在描述恐龙大小时,并不是都来源于对图片的观察,很大一部分是借助以有的经验,他们的表述往往比较单一,如“霸王龙是最大的”,“迅猛龙是小的”。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句式,如“谁比谁大”,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比较描述。另外,对于学生而言,大小是一个综合的感觉,不同的孩子会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比较,有的是从胖和瘦,有的是从长和短,有的是从高和矮……。该课希望孩子能从一个维度,给恐龙模型玩具进行比较和排序。另外大部分孩子在比较过程中,会意识到要对齐,要比得正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观察物体的相同处和不同点就是在进行比较;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多种角度(长短、高矮、宽窄等)观察和比较物体;2.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同伴的意见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常常用到的认识活动。【教学重难点】重点:描述自己的比较方法难点:找出让比较更公平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师:恐龙模型、多媒体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小组:四只恐龙模型(要求:长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四张恐龙的轮廓图;活动记录单(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预设10分钟)1.情景导入PPT视频导入教师提问:你在录像中看见了什么?(侏罗纪公园片段)这一环节让学生可以即时表达所见所闻,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恐龙有大有小。板书:大、小2.聚焦问题学生观察课本图片。教师提问:“哪只大,哪只小?”学生回答后,有意识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哪只大,哪只小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提炼:我们需要在观察中进行比较,才能知道恐龙的大小。板书:比一比二、探索: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预设15-20分钟)1.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他们排序。引导学生思考:比大小可以细化为比高矮,比长短,比胖瘦(根据学生能力是否提升到宽度)。出示活动记录单,看看这个活动单有什么用?引导学生思考:比较要公平公正。为了公平的比较,可以怎么做呢?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教师可以将恐龙图片放在PPT上演示一下,指导孩子这是用来记录你们的活动过程的纸,你们可以将图片贴在纸上来记录你们的比较方法。2.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法;每人都及时记录比较结果(学生手册);(PPT展示活动要求)3.比较恐龙模型大小:学生做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把结果记录在表格内。教师将学生的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方法和结果张贴到黑板上。(让学生把他们的比较方法粘贴在记录纸上,然后再贴到黑板上)4.可以引导小组内学生思考和讨论:有几种结果?比较结果相同吗?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准确?三、研讨和交流(预设10分钟)1.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2.引导学生总结: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比较恐龙的大小?我们该怎么描述比较结果?3.教师总结: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比较方法,对比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是不同的,比如长短和高矮。【板书设计】大比一比小方法2:方法3:方法1:【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因为配发的活动手册中只有表格供记录,所以建议教师可以在纸上打印下图这样的线条帮助学生比较。如果可以将线条粘贴在硬卡纸或者硬塑料板上更好。 从高到矮 ① ② ④ ③ 从长到短 ① ② ③ ④ 【作业设计】1-2题,以学生实践为主1.同学们你能比一比铅笔盒里的文具,看看哪支笔最长,哪支笔最短。(要求:公平、准确)2.做个公正的裁判,帮助同学比身高,看看谁高,谁矮。3.比较你的语文书和数学书,你能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呢?试试看。(挑战题)一上《比较与测量》单元教学设计2.起点和终点【教材简析】《起点和终点》是2017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中的第2课。教材安排了一下三个环节:聚焦(比谁跳得远);探索(比比谁的纸青蛙跳得远);研讨(谁的纸青蛙跳得最远)。这三个环节是层层推进的,教材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首先通过聚焦的问题,调动一年级学生体育课跳远比赛中比谁跳得远的原有体验,迁移到本节课需要探索的问题:比比谁的纸青蛙跳得远。这个环节不仅涉及到如何对组内的两只纸青蛙跳得距离进行比较,还涉及到全班多只纸青蛙跳得距离远近的比较,最后如何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自己的纸青蛙到底跳了多远。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学生才会想出不同的方法去尝试比较。确定起点和终点,用统一的测量标准和方法,自然而然就会从学生的大脑中建立起来。【学情分析】不能将一年级的小学生看成学科学的白纸,他们通过生活中的观察和经历、幼儿园中的一些与科学相关的活动,具备了基本的一些科学观察方法和能力,但是这些方法和能力是支离破碎的,不成系统的。因此,本节课中教师应该通过有结构的活动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梳理出正确的比较距离的步骤,建构起正确的测量方法。【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通过青蛙跳远比赛的游戏,知道青蛙跳的远近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长度)来表示和比较。科学探究目标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标出青蛙跳远比赛的起点和终点,并在纸带上标出青蛙跳远的距离。科学态度目标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蛙的位置变化,乐于与同学合作参与青蛙跳远比较的探究活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青蛙跳远比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蛙位置的变化,知道蛙跳的远近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来表示和比较。难点: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青蛙跳远的距离迁移到纸带上,初步感知位置的变化是可以记录的。【教学准备】小组材料:两只塑料青蛙、两把剪刀、两卷纸带、两根塑料棒教师材料:两只可吸在黑板上的塑料青蛙【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谁跳得远?(预设5分钟)播放视频:三位学生从不同起点跳远,追问谁跳得远?设计意图:感受到不同起点很难比较三者的远近。2、初步探究:哪只青蛙跳得远?(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两只塑料青蛙]1.[PPT出示]情境创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青蛙跳远比赛!(出示塑料青蛙)先试着让青蛙跳起来,等会我们来比一比,谁的青蛙跳得最远?学生自主练习青蛙跳远。(小组活动5分钟左右,教师结合是否有起点参照物考虑学生在桌上跳还是在地面上跳)设计意图:满足一年级孩子的好奇心和天性,充分得玩的过程中掌握让小青蛙跳起来的方法。2.[PPT出示]组内青蛙跳远比赛:都让自己的青蛙跳起来了吧,接下来我们就要进行小组内的青蛙跳远比赛,比比谁的青蛙跳得远?学生组内活动。教师巡视,及时拍照片,与学生交流:哪只青蛙跳的远?凭什么说这只青蛙跳得远?3.[PPT出示]研讨聚焦,怎样知道哪只青蛙跳得远?提问:你们小组哪只青蛙跳得远?是怎么比的?学生交流汇报。[PPT出示]小结:看来,我们让两只青蛙比赛,都是先确定了一条起点线【教师板书起点】,然后跳出去。两只小青蛙,谁离起点线更远,就说明谁跳得更远。设计意图:通过组内两只小青蛙的跳远比赛,以及桌面已有的起点的设置,让学生能够明白统一起点更容易比较出小青蛙的远近。三、继续探究:哪组的青蛙跳得远?(预设18分钟)[材料准备:每组两只塑料青蛙,两条纸带,剪刀,两根塑料棒]1.将蛙跳的远近表示在纸带上。(1)提问:组内两只青蛙谁跳得更远,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个小组,哪个小组的青蛙跳得更远呢?那我们再来一次正式的比赛,让每组的冠军蛙再跳一次,看哪组的青蛙跳得远?(注意提醒孩子青蛙的落点别移动)(2)我们每个小组能不能把自己小组的冠军蛙跳了多远,展示给大家看呢?(教师可以提示:你们能不能比划一下你们的青蛙跳得有多远或想办法把跳出的远近记录下来),让学生比划一下。小青蛙起跳的位置,我们叫起点,那小青蛙跳出去之后的位置,我们也给它一个名字——终点。【教师板书终点】提问:会画终点吗?请一个小朋友来试一试。课件展示一些青蛙不同方向的跳跃后停留的位置,明确如何标记起点和终点。设计意图:知道起点和终点的名称和作用,明确如何标记起点和终点。2.组间青蛙跳远比赛(1)[PPT出示]学生活动:组间青蛙跳远比赛,用纸带记录跳远的结果。(2)剪纸带: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把剪刀,完成记录后请大家用剪刀沿着终点线把多余的纸带剪掉,然后组内用纸带比一比,谁的青蛙跳得更远,把你们组跳得最远的那只青蛙的纸带,贴到前面的黑板上,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的青蛙跳得更远,好吗?设计意图:从比较演变成测量,初步尝试用熟悉的材料来测量自己的小青蛙跳得距离。4.用纸带展示比较全班各个小组的跳远结果。学生明确各组纸带展示的起点也要一样。设计意图:全班展示各组纸带也要统一起点。四、拓展活动:(预设2分钟)1.提问:回家怎么告诉你的爸爸妈妈这只冠军蛙跳了多远?【板书设计】谁跳得远?统一:纸条:距离起点终点【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在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方框内贴上纸蛙跳远中做了起点和终点标记的纸带,培养学生良好的搜集证据的习惯。2.根据拓展活动中的提示,让学生课后用A4纸折纸飞机,比比谁的飞机飞得远。【作业设计】1.判断下面三只纸青蛙谁跳得远?()A.B.C.2.如何比较以下三种物体的长短?【参考答案】1.判断下面三只纸青蛙谁跳得远?(B)要让学生明确终点应该是离起点最近的位置为准,并描画出平行与起点的直线。A.B.C.2.要让学生统一起点进行测量。《用手来测量》一上《比较和测量》单元教学设计【教材简析】《用手来测量》是教科版科学一上年级《比较和测量》的第三课,本课通过使用非标准的测量单位(如他们自己的手)开展测量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始转向测量。在用手测量活动中,学生领悟到使用非标准的测量单位将导致结果的多样性。同时,在反复标记用手测量“拃”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到测量单位首尾相连对测量准确的重要性。【学情分析】在前面的两节课中,学生对物体的外部特征(大小、距离)进行了比较,但都是通过对比得出的结果,并没有精确的测量数据来比较。那么在这一课将通过对比得出2个物体的高度差,并借助纸带取出高度差的长度,使用非标准单位“拃”测量、比较得出两者的高度差有多少,从而让学生完成从比较到测量的转变,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测量是被测量的物体和某一种标准的比较,比较的结果用数据来描述。测量中,需要关注公平、准确、方便等因素。最后当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手”这个非标准单位测量桌子高度后,会发现因为手指长度不同导致测量结果不同,这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作铺垫。【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2.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可以用来进行测量。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纸带取出桌子和椅子的高度差。2.能用手来测量桌椅的高度差,并标记测量过程。3.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科学态度目标通过用手测量的活动,意识到细致的用拃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测量的实用性和准确性。【教学重难点】重点:精确的用“拃”来测量桌子的高度。难点:对于测量的结果能够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与思考。【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纸带、剪刀小组:每位学生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胶水【教学过程】一、聚焦承接前两课,从比较桌、椅的高度引入,科学比较两者的高度差,并引出活动:桌子比椅子高多少呢?1.问题引入(1)出示桌子和放在讲台上的椅子。提问:“同学们比较一下,桌子和椅子哪个高?”(2)提问:“如何公平地比较?”放在同一平面进行对比。2.聚焦提问:“桌子比椅子高多少呢?”二、探索:桌子比椅子高多少?“高多少?”已经从单纯的对比进展到量化的测量比较了,通过用纸带固定并取出两者的高度差,再使用非标准单位“拃”来统一量化这个高度差并进行对比这一过程,意识到使用统一单位,并细致测量的重要性。1.你能用手比划一下,桌子比椅子高多少吗?请多个孩子上台展示长度,发现因为两手之间的距离无法固定,都不太准确。2.能利用纸带量出两者高度相差多少,并剪出这个高度差吗?提醒:2人一组合作完成,注意起点和终点。3.两两人小组合作用纸带量出桌椅的高度差,并剪出这段长度。4.这段长度究竟是多长呢?我们能用身体来当作测量工具吗?你用它怎么测量的?”学生回忆生活经验进行回答。5.总结;大家都用不同的部位来进行描述,很难统一交流,那么我们今天就用“拃”(拇指和中指的最大距离作为一拃)来进行测量到底桌子比椅子高多少吧!6.用拃来测量桌椅的高度差通过用“拃”来科学的进行测量就用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学生测量流程:预测—实测—比较—分析。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能解决,比如意识到精确测量需要合作、以及“一拃一拃要相连,要用相同的手指”等细节问题。(1)预测纸带相当于多少拃?*提问:“你们各自的一拃有多少?伸出你们手比划一下。”*提问:“观察高度差(纸带),再观察手指一拃的长度,估计一下高度差(纸带)相当于多少拃?”(2)学生演示测量纸带长度。*提问:“真的是这么多拃吗?你们会用拃来测量高度差吗?”*请一位同学来演示测量。(3)请学生谈谈测量的体会。*引导学生指出每次都用大拇指和中指的最大距离来测量;*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需要紧紧挨着;*确定起点和终点。(4)梳理探究步骤,播放微视频,发放材料。(5)学生两人一组,用拃测量纸带,教师视察学生操作,提醒学生注意:*用相同手指测量,做好一拃的记号;*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需要紧紧相连;*纸带上写上姓名,日期。(6)展示纸带,观察测量结果。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纸带,把纸带对齐黑板的红线(代表地面)粘贴好。三、研讨研讨时要让学生分析测量的结果的多种原因,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反思探索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学生可能会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用纸带匹配桌子高度时是否出现误差;是否使用同一根手指测量;是否做到一拃紧连着一拃;每一拃的长度是否相同;每个人的手指长度是否相同。无论学生提到何种的原因,我们应该给以充分肯定与表扬。最后要让学生细看纸带,观察比较不同的“拃”有长有短,并提出“到底高多少?”这个问题,让学生课后继续思考。这是希望学生在研讨中形成这么一个观念——测量是为了使比较更准确,而用手测量让比较方便了,但由于每人手指长度不同,导致测量结果不够准确,我们需要解决这个问题。1.请学生先观察黑板展示的纸带。2.教师提问:*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你是如何知道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一样?*比较纸带上的拃的标记,它们有什么不同?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每一步骤去反思。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观点。学生的观点可能包括:用纸带匹配桌子高度时可能出现误差;没有使用同一根手指测量;不能很准确地做到一拃紧连着一拃;很难做到每一拃是否相同长度;每个人的手指长度不一样,有些同学长,有些同学手指短。四、拓展与思考课后思考:测量时,怎么解决测量单位(拃)长短不同的问题?桌子比椅子到底高多少呢?课后测量活动:如活动手册所示,用脚掌的长度测量我们家的地板宽度,用我们手测量我们家的家具长度。【板书设计】用手来测量桌子和椅子谁更高?高多少呢?拃拇指和中指的最大距离作为一拃(可以图示和演示)如何用“拃”准确测量1.用纸带匹配桌椅的高度差;2.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需要紧紧挨着;3.确定起点和终点。高度差有多少“拃”?桌子比椅子高多少?【活动手册使用说明说明】“我的课堂活动记录”在学生熟练掌握使用“拃”之后,讨论完测量注意事项,开始实验时拿出记录表,要求学生先看记录表的内容,把桌子的高度改成“桌椅高度差”,然后根据“预测”——“第一次”——“第二次”的顺序记录。【作业设计】课外活动,回家后利用今天学习用“拃”测量所用的方法,并注意课堂中测量存在的问题进行对家中物体的测量。(修改:这个作业范围太宽泛,如家具,有多个长度,如何记录?如何反馈?结合作业本再思考下) 测量物体 结果(拃) 测量物体 结果(拃) 冰箱的高度 桌子的高度 4.用不同的物体测量一上《比较与测量》单元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可以用手来测量距离,但由于用手测量的“拃”单位是非标准的长度单位,所以测量结果不同。那么我们可以选用什么物体来测量长度呢?本节课将选用回形针、木棒等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发现测量结果比手的测量结果更准确;同时发现用回形针和木棒分别测量同一物体,测量结果不同,通过比较不同物体(不同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分析原因,理解测量单位的重要性,这些经历为第5课的教学奠定基础,在第5课中,将使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即用同样的标准单位测量。【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到一些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起点、终点、测量时需要首尾相连,用不同学生的手进行测量,测量结果不一样等,学生对于这些现象感到好奇,充满探究的兴趣,同时产生想要比较规范地描述物体长度的欲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固定长度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2.测量同一物体,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更准确。科学探究目标通过用标准单位物体首尾相连地测量物体长度,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尝试对测量结果进行解释。科学态度目标1.经历用标准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产生进一步测量物体长度的兴趣。2.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用不同的物体测量长度的数据。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长度可以用标准物体来测量。【教学重难点】重点:用标准单位物体首尾相连地测量物体长度难点: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尝试对测量结果进行解释【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组:回形针若干、一样长度的木棒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回顾上节课的研究内容和所得出的结论2.提问:为了测量更加准确,我们应选择怎样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3.引导:应该选择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我们把这称为标准单位二、探索:用标准单位测量物体长度(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回形针若干、一样长度的木棒若干、学生活动手册]1.任务:用标准单位测量桌子长度、桌子高度、科学书本长度2.活动指导:(1)选择标准单位课件中出示回形针和树叶,请学生辨别;(选择具有固定长度物体作为标准单位)(2)测量时的操作要求明确起点和终点、首尾连接;标准单位沿着被测量物体的周边竖直、整齐摆放(3)读数指导可以采用“2根多一点”、“5根半”、“7根多一点”等方法来表述要求两位同学合作完成,以确保读数的正确(4)记录单的填写3.领取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以确保每个小组能完成实验,必要时给予指导。4.整理材料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1.小组交流(1)研讨1:同一物体,测量结果一样吗?一样或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一样或近乎一样:采用了同一种物体进行测量;不一样:采用了不同种物体、测量误差、读数出错等,如果是因为读数出错,建议重新测量并读数)(2)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小组内选派一名同学或多名同学准备全班汇报。2.全班交流(1)每个小组汇报小组交流的结果;(2)达成共识:对于同一个物体,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测量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也可能是采用了不一样的标准单位物体进行测量;用物体比用手测量更准确;对于同一个物体,采用同一种标准单位物体测量的结果基本相同;3.归还小组材料四、拓展:让长度测量更准确(预设5分钟)1.思考:如何可以让长度测量更准确2.学生回答【板书设计】4.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标准单位:固定长度 1组 2组 3组 4组 5组 6组 7组 8组 桌面长度 桌面高度 科学书本长度 标准单位一样,结果一样;标准单位不同,结果不同。【活动手册使用说明】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作业设计】1.以下物体中,比较适合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是()A.B.答案:A。A图是回形针,回形针有固定的长度;而B图的树叶,长度会发生变化。2.同一物体,用回形针和牙签分别进行测量,结果一样吗()A.不一样B.一样答案:A。回形针和牙签的长度不一样,用它们来测同一物体,结果不一样。3.用回形针测量一物体的长度,结果如图,我们把它记为()A.4枚回形针B.3枚回形针多一点C.4枚回形针不到一点答案:B。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基础性)一上《比较与测量》单元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在第四课中,学生已经发现当使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时,测量结果大不相同,没有比较的意义;而使用同一个物体测量,其结果才有可比性。所以在本课中,将引导学生选择同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单位来测量,体验统一使用标准物测量带来的公平与方便。事实上,选择任何一个物体作为全班的标准物都是可以的,但使用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有更多优势----1.小立方体的每一条边等长;2.可重叠组合;3.可测长度,也可测量高度;4.10个一组方便计数;5.小立方体的边长接近1CM,非常接近国际标准单位。本节课将选择同一物体进行测量,全班统一使用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小立方体的优势学生可在探究环节中慢慢体会,也能在解决测量中的实际问题时得以显现。这样测量出来的结果同学之间进行比较要容易得多,使比较有了实际的意义。【学情分析】学生之前的学习经历为第5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第5课中,学生使用统一的标准单位小立方体进行测量,学生会明白使用统一的标准单位能使测量结果有可比性,方便表达和交流。当学生们粘接叠加立方体时,他们将发现立方体是一种更具优势的工具,可测量水平长度,还可测量竖直高度,还可以十个为一组方便测量和计数更长的物体。【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方便信息交流。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更方便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科学探究目标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运用十进制计量大数量的测量结果。科学态度目标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2.能关注同伴的测量结果,对于不同的结果能进行分析。3.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2.通过选择标准单位进行测量,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选择小立方体作为单位标准物对桌面进行测量,提高测量的效率。难点:能体会到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方便信息交流。【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一块橡皮擦(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木棍。小组:5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上节课班级记录表,实物回形针、小木棍、橡皮、小立方体]1.复习导入(1)出示上节课的记录表 我选的物体 测量结果(个) 桌子长度 桌子高度 橡皮 7 8个半 小棒 6 7个半 回形针 21 23个半 小立方体 31 34(2)上节课用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结果不同,不能进行比较,需要统一用同一长度的物体作标准物进行测量。(板书课题: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2.选择测量的标准物(出示实物回形针、小木棍、橡皮、小立方体)(1)这几种不同的物体,我们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测量比较好呢?(2)分组讨论。(3)全班汇报。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不同标准物的优缺点。提问: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希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同时,说出观点产生的依据)。(4)教师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小立方体的优缺点 优点 1.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2.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3.比较小,减小误差,更准确。 缺点 1.只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测量的速度较慢;2.首尾很难做到真正相连。二、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每小组5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1.预测桌面的长度(1)提问:请同学们预测一下,我们的书桌大约是多少个小立方体呢?(2)学生观察桌面和小立方体,然后做出预测并记录到表格中。2.制作组合立方体(1)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有什么好办法吗?(此问也可在学生测量遇到问题后再问,增强学生的感悟;如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可提前问,减少组织教学的难度。)可以将10个小立方体,用透明胶带粘贴成一组,然后测量,可以提高测量效率。(2)学生演示制作组合立方体。10个一组立方体,用透明胶连接起来。3.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么办法?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纸带、棉线等)。4.学生分小组测量桌面和讲台面的长度实验。教师观察学生测量,提醒注意事项:(1)小立方体制作组合立方体时,每个小立方体要紧挨着,不能有缝隙;(2)测量过程中要也做到首尾相连;重复测量三次;(3)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上。5.汇总数据在黑板上展示班级记录表,学生上台填写数据,或者汇报后由教师填写。三、研讨:比较桌面与讲台的长度(预设15分钟)1.收集数据研讨.观察黑板上全班测量的讲台面的数据。学生说出数据的特点。(很接近,准确度高)2.讲台的长度和课桌的长度,哪个更长一些?让学生体会到全班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带来的意义,使得长度可以量化的比较。3总结用相同的物体作为标准物进行测量时,可以更加简单、快捷地比较出被测物体的长短;还利用了十进制的方法进行计数。四、拓展:用小方块测量其他物体用小立方体又快又准确地测量家里沙发的长度和餐桌的高度。【板书设计】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选择标准测量物:小立方体【活动手册建议】如何减小测量的误差呢?3次测量的数据,以哪个数据作为取值?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发现测量方法和测量过程是会导致误差,如何减小这样的误差呢?使用相同物体和多次测量无疑就是很好的解决办法。对于3次测量结果,如果数据之间差距很大,就要引导学生反思测量过程哪个环节或方法出现了问题。通常情况下,学生自己的测量结果可能出现3种不同组合:1.三个数据相同;2.两个数据相同;3.三个数据都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取众数)或处于中间数值的数据(取中位数),这样的数据最能代表真实的测量结果。【作业设计】一、判断题1.用不同的物体测量长度时不能直观地比较两种物体的长短。()2.预测能够帮助我们加快测量速度。()3.用小方块测量物体长度是,要注意首尾相连。()二、选择题选择()测量物体长度时比较准确。A回形针B小木棍C橡皮D小立方体【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2.√3.√二、选择题D6.做一个测量纸带一上《比较与测量》单元教学设计【教材简析】使用小立方体测量圆桶边沿长度或测量更大体量物体的长度时,将无法测量或非常不方便。所以本课,学生需要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种便携式、可以弯曲的、能测量更大物体、方便计数的测量工具——测量纸带。聚焦板块以一个问题:如何测量这个圆形物体的长度?引出需要制作一个容易测量的工具的话题。探索板块,有两个活动。第一个主要活动就是做测量纸带。书本39页以四幅图展示制作过程。第一步用小方块在白纸上画连续的格子,第二步剪下条状格子,第三部连接起来,第四部标上刻度。在这里,第一步画格子时需要提醒或者示范给一年级的学生看,小方块要首尾相连,上下底边要保持平行。第三步粘贴的时候接缝处要紧密咬合。第四步刻度的起点,也就是第一条线应该是“0”。这些问题当然也可以先放手让学生看图做,然后集中展示纠错再达成共识。这个活动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将会体验“起点”、“首尾相连”、“标准单位”等测量的因素。探索环节的第二个活动是用自制的测量纸带测量圆桶等物体。活动手册第13页设计了记录单。围成一圈后,与“0”刻度相对应的数字是圆桶一圈的测量值。提醒学生多测几次,得到精确的数值。这个活动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学生会在利用制作好的测量纸带进行物体测量活动中,促进学生对测量工具的方便、准确等概念的理解。研讨环节的核心问题是“测量纸带和小立方体相比,有哪些好处?”容易携带,可以测量圆桶形的物体,有刻度读数简便,也更准确。这些共识应该是学生互相研讨后得出的。拓展环节,通过上个环节的讨论,用自制的测量纸带有好处,肯定也有不足,测量工具还会怎样发展,自然就引向了第七课“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学情分析】从第一课到第五课,测量工具发展到“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基本上,孩子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某一个给定的物体它的长度是固定不变的,测量需要统一一个标准才能得到一样的结果。“做一个测量纸带”则是指向根据实际需要让测量工具更方便,也更准确。因为这个纸带上标上去的刻度是大家都统一的,不变的。会思考的孩子便会想到用纸带先测量圆形物体的长度,再把小方块画到纸带上。刻有方块的纸带便在这样的活动需求中产生了。同时,一年级的孩子已经能使用剪刀来剪纸,对于测量纸带的制作,难点在于如何保证每10个方格纸带之间的粘贴是准确的,因为准确地制作好测量纸带,才能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可更好地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依照制作测量纸带的步骤进行制作。2.利用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3.运用十进制计量进行测量。科学态度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2.小组合作制作测量纸带时,能主动参与。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的测量带来便利。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工具。【教学重难点】重点:制作一个测量纸带并用来测量。难点:用制作好测量纸带进行准确地测量。【器材准备】教师:10个小立方体、测量纸带一条、心形纸盒一个学生:印有10个一组小方格纸的复印纸若干,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或固体胶,一支标记笔,学生活动手册,塑料桶【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塑料桶、10个小立方体、透明胶带]1.PPT出示上节课图片,教师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会用小立方体测量物体的长度。回家后,大家在用小立方体测量物体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用小立方体很难测量一些不平的东西,比如说塑料桶一圈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吗?)(PPT出示塑料桶) 预设:剪一条和塑料桶一圈一样长的纸带,再用小立方体测量;用比较软的物体测量;在纸带上画上小方格等 2.小朋友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方法,那哪一种更方便呢?先小组内讨论一下。 3.选取一到两组分享讨论后的观点。4.教师小结:如果小立方体可以弯曲,卷起来,像这样变成一条纸带,那样测量的时候会不会变得更方便呢?5.经过讨论,我们发现做一个测量纸带更方便,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测量纸带。(板书:做一个测量纸带)二、探索:做一个测量纸带和测量身边的物体(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印有10个一组小方格纸的复印纸若干或者活动手册上的小方格纸、剪刀、双面胶或者固体胶、记号笔、科学书、塑料桶]1.提出思考:我们该怎样做测量纸带?(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出示制作步骤) (1)“画格子”。准备印好格子的纸(或在白纸上用小立方体画出几列格子); (2)“剪纸条”。用剪刀剪下每一列格子,注意前面纸条的一端要留出空白的位置。教师演示。 (3)“粘纸带”。将几列格子首尾相接粘贴好。注意三个要点“首尾相连”“两端对齐”“连成直线”。让学生上台粘贴 (4)“做标记”。依此方法,粘成更长的纸带后,在纸带合适的位置写上数字,让学生上台标一标。2.视频播放制作过程。 3.提出问题:做测量纸带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PPT出示,并提示起点,数字的位置等) 4.小组代表领取材料,制作测量纸带。5.我们做好了纸带,下面我们要用自己制作的纸带来测量两个物体,一个是科学书的长度,一个是水桶一圈的长度(周长),大家先来预测一下它们分别有多少个立方体的长度。 6.小组合作先预测一本书的长度和小桶一圈长度并测量,并记录结果。 (PPT出示记录表--活动手册第13页,视情况讲解记录方法)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记录单]1.实验后汇报数据,为什么每组数据不一样? 2.你们在测量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呢? 预设:起点不一致,数字位置不一致,没有首尾相接粘贴等。3.对于这些问题,你们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对测量结果和测量方法进行交流) 4.提出问题:测量纸带和小立方体相比,有哪些好处? 预设:更方便,能够测更长的物体,可以测不平整的物体等。四、拓展:用测量纸带测较为复杂的物体(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心形纸盒、测量纸带]1.老师发现大家非常厉害,我还带来了一样东西让大家测测看,你们能接受挑战吗?(PPT出示心形纸盒图片) 2.请两位学生上台测量心形纸盒一圈的长度,其它学生观察。 3.他们测量的方法正确吗?结果是否可信呢?谁来评价一下? 4.小结:今天小朋友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很棒,我们一起制作了测量纸带并且用它对物体进行了测量。课后大家可以用我们的测量纸带试着去测量身边的其他物体,比如我们的身高或者腰围。 【板书设计】6.做一个测量纸带首尾相连两端对齐连成直线数字标记【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在学生制作好测量纸带后,测量书本长度和圆桶圆周长时将填写学生活动手册。学生的测量数据,由学生根据测量结果填写。在我的发现一栏中,“更方便”和“更准确”都可以勾选。原因是:首先,测量纸带可以测量圆的物体,轻便,方便携带,可以在纸带上标上方格数量,能快速读出测量数值,不用数立方体的个数,所以比立方体更方便。其次,通过测量后汇报数据给老师记录在黑板上,学生会观察到自己的测量数据和其他人的数据几乎一致,也能说明测量纸带比小立方体有更好的准确性。【作业设计】1.下列三种关于测量的说法不准确的是()。A.“测量纸带”方便测量和携带B.用小立方体测量圆柱形物体的周长比较方便C.“测量纸带”可以粘成更长的纸带,所以可以测量比较长的物体2.右图是使用纸带测量水杯的周长,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纸带可以测量出水杯的周长B.应该用小立方体测量水杯的周长C.应该用回形针测量水杯的周长3.做测量纸带时,我们要注意()。①起点用“0”②粘贴时首尾相连③不用画标记线④排成直线⑤不要用多余的纸带⑥标记数字⑦尽量短一点儿⑧安全使用剪刀4.下列四条测量纸带制作正确的是()。ABCD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一上《比较与测量》单元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是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单元最后一课。本课将引发学生对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讨论和交流。教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我们的测量纸带和尺子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学生通过交流纸带和尺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纸带和尺子的结构特点;第二部分探究“观察和比较,并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学生通过运用尺子对物体进行测量,感受尺子的发展由来,并在实践中学着正确使用尺子;第三部分研讨“尺子和测量纸带相比,有什么好处?”对不同物体进行测量时,感受工具选择及精确性的重要性,为后续学习其他测量工具打下基础。【学情分析】通过前六课的学习,学生对用测量物体及测量物体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已经比较熟悉了,学生对尺子这一测量工具也并不陌生。但是学生在用不同工具对同一物体进行测量时,让学生能对测量后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体验到测量工具不同,长度单位是相同的,感受测量长度单位统一的重要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尺子是一种测量工具。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或图画描述尺子与测量纸带的相同和不同。2.用尺子来测量物体,初步掌握尺子的使用方法。科学态度目标1.感知不同的需求需要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2.愿意分享与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观察、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的异同。难点:理解尺子的演变发展过程。【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一把塑料尺、纸条(前一节课制作)、一块橡皮、记录单、记号笔等。小组:纸条、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5分钟)1.在你生活中,有见过或使用过尺子吗?2.学生充分发言(引导学生对尺子:名称、结构特点及使用过程进行描述,如果教师能准备一下实物的各种尺子就更好了)二、探索(预设10分钟)1.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1)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把尺子,你会正确使用尺子和纸带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吗?那我们来试一试吧。(2)学生活动:利用尺子和纸带来测量橡皮的长度。(3)全班交流,呈现全班用测量纸带和尺子测量出橡皮的长度,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这两组数据可以同时呈现上来,先交流用纸带测量橡皮的长度,后交流用尺子测量橡皮的长度。2.如何使用尺子呢?在使用尺子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课件出示:介绍尺子的使用方法)①把尺子的0刻度线和物体的一端对齐;②读出尺子上与物体另一端对应的刻度;③读数记录并写上单位;三、研讨(预设10分钟)1.现在你会正确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了吗?请每个同学再次测量橡皮的长度。2.全班进行交流,结果及收获。四、拓展(预设15分钟)1.尺子和测量纸带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哪个更好,说说你的理由。(课件出示图片及任务)(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比较、讨论两者异同点,与同伴轻声说一说。(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尺子和纸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板书)相同点:都有起点(0刻度),都有数字标记,每一格距离一样长。不同点:长短不同、软硬不同,材料不同,格子的大小不同,尺子有大格和小格。2.通过《比较与测量》这一单元的学习,你觉得尺子的演变发展过程是怎样的?3.除了尺子以外,你还知道哪些测量工具?请同学们来说一说(看过、用过)。4.教材中也有一些测量工具的资料,请你课后去阅读,并课后利用除尺子以外的至少一种测量工具,去测量我们周围的物体吧,下课!【板书设计】测量纸带尺子【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在教学环节的第三个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活动手册中的记录表来记录用纸带、塑料尺两种不同工具测得同一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利用尺子上的长度单位进行记录,学生只需了解单位字母的含义。【作业设计】1.连一连软尺纸带直尺2.我会选择()来测量自己的身高。A.B.C.
本文档为【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优秀教案(共7课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2.42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lc1899
一线教师
格式:doc
大小:2M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小学科学
上传时间:2020-08-10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