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音韵学课件

音韵学课件

举报
开通vip

音韵学课件null第一節 音韻學概說第一節 音韻學概說本節重點講授音韻學與語音學、音韻學的功用、漢語音韻學的基本概念。 一 音韻學與語音學一 音韻學與語音學音韻學也稱聲韻學,它是研究漢語各個歷史時期聲、韻、調系統及其發展規律的一門傳統學問,是古代漢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像現代漢語語音是現代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樣。所謂聲、韻、調系統,簡單地說,就是指某個歷史時期漢語聲、韻、調的種類及聲母、韻母的配合規律。以現代普通話為例,它有22個聲母,38個韻...

音韵学课件
null第一節 音韻學概說第一節 音韻學概說本節重點講授音韻學與語音學、音韻學的功用、漢語音韻學的基本概念。 一 音韻學與語音學一 音韻學與語音學音韻學也稱聲韻學,它是研究漢語各個歷史時期聲、韻、調系統及其發展規律的一門傳統學問,是古代漢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像現代漢語語音是現代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樣。所謂聲、韻、調系統,簡單地說,就是指某個歷史時期漢語聲、韻、調的種類及聲母、韻母的配合規律。以現代普通話為例,它有22個聲母,38個韻母,4個調類。其聲母和韻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規律,如j、q、x三個聲母只能和齊齒呼與撮口呼的韻母相拼,而不能與開口呼與合口呼的韻母相拼。null傳統音韻學分為三個部門,即今音學、古音學和等韻學。今音學是研究中古時期(隋唐時代)漢語聲、韻、調系統的一門學問;古音學是研究上古時期(先秦兩漢)漢語聲、韻、調系統的一門學問;等韻學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漢語韻母及聲韻配合規律的一門學問,它通過韻圖的形式展示某一歷史時期的聲、韻、調系統。等韻圖類似於現代漢語中的聲、韻配合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null在研究方法上,傳統音韻學主要使用的是系聯法、類推法、統計法和比較法。在標音問題上,由於古代沒有現代化的標音工具,古人表示漢字聲、韻的工具還是漢字,所以傳統音韻學研究古音時還得借助某些慣用的漢字作為標音工具,只是對古音進行構擬時才使用國際音標或其他注音符號,但這已是清代以後的事。null與傳統音韻學不同,語音學是十九世紀興起的一門研究人類語言聲音的科學,它主要研究語音的系統(聲音的成分和結構)、變化及發展規律,並教會人們如何去分析研究語音的系統和變化,如何發現語音的變化規律,同時訓練人們發音、聽音、記音、審音的技術。語音學一般分為普通語音學、歷史語音學、描寫語音學和實驗語音學等。普通語音學研究人類語音中各種聲音的構成,音與音的結合及相互之間的影響變化,以至聲調、語調、輕重音等現象。歷史語音學研究某一語言各個歷史階段的語音系統及其發展規律。描寫語音學研究某種語言在一定時期的語音系統及其特殊現象。實驗語音學則是通過實驗儀器分析語音的物理現象和生理現象。在研究方法上,語音學主要是通過描寫、實驗、分析、歸納、歷史比較等方法揭示語音的性質、系統及其發展規律,它所使用的標音工具主要是國際音標。null通過以上比較可以看出,漢語音韻學是我國研究漢語歷史語音的一門傳統學問,而語音學是研究各種語言的語音及語音各個方面的一門現代科學。漢語音韻學相當於語音學中的一個部門,可以稱為漢語歷史語音學,二者在研究對象、分類、方法及標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別,絕不能將它們混為一談。自從語音學知識傳入到我國後,研究漢語聲韻系統、分析漢語聲韻調的特點、探求古音的發展規律以及對古音進行構擬等,都需要使用語音學知識,因此,語音學又可說是研究漢語音韻的基礎和工具。 二 音韻學的功用 二 音韻學的功用漢語音韻學和漢語史、漢語方言學、訓詁學、考古學、校勘學、中國古典文學、古代歷史、古代文獻學以及古籍整理等學科都有密切的聯繫,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下面我們主要從四個方面談談漢語音韻學的功用。null(一) 漢語音韻學是建立漢語史的前提 要研究漢語語音,指出漢語語音的特點和發展規律,指導漢語的學習和使用,以保證漢語朝著健康正確的方向發展,就不能不建立漢語語音史。要建立漢語語音史,首先必須研究出漢語各個歷史時期的聲、韻、調系統,例如先秦時期漢語的聲、韻、調系統如何,隋唐時期漢語的聲、韻、調系統如何,元明清時期漢語的聲、韻、調系統如何等等。只有把這些不同歷史時期聲、韻、調系統的面貌弄清楚,並探尋出其間的聯繫和發展規律,才談得上漢語語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漢語各個時期聲、韻、調的狀況,就得依靠音韻學的研究。王力先生的《漢語語音史》就是在漢語音韻學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寫成的,其突出的特點是比較詳細地展示出了漢語各個歷史階段的聲、韻系統及擬音,指出了漢語語音發展的某些規律。null(二) 音韻學是進行方言研究的必備知識 漢語方言學是研究漢語各地方性口語的一門科學。要對方言進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牽涉到方言的歷史,只有從歷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點的根據,才能弄清方音的來龍去脈,才能對方音的特點及其演變規律作出合乎科學的解釋;因此,要從事方音研究,就必須具備一定的音韻知識。要進行方言研究,一般少不了進行方言調查,搞方言調查,需要親自到方言區去口問、耳聽、手記,做靜態的分析描寫工作,這同樣需要具備音韻學知識。凡是有關方言調查的書籍,都免不了要講述音韻學的基礎知識。null(三) 音韻學是訓詁學的工具 訓詁學是研究我國古代語言文字意義的一門傳統學問。與訓詁學關係密切的學科有音韻學、文字學、詞彙學、語法學、文獻學等,其中音韻學與訓詁學的關係最為重要,是訓詁學的得力工具,因為訓釋詞義,往往需要通過語音說明問題。凡是有成就的訓詁名家,無一不精通音韻學知識或本身就是音韻學大家,如清人戴震、王念孫、王引之、段玉裁,今人楊樹達、楊伯峻、周祖謨等。 null在大量的古代文獻中,通假字是隨處可見的。所謂通假字,今天來看就是古人寫別字。通假字產生的客觀原因是由於它與本字的讀音相同或相近,所以在寫本字時才容易寫成通假字(仿古另當別論)。訓詁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找出通假字的本字。由於語音在發展變化,有些通假字與本字的讀音今天不相同了,如果不懂得古音,就很難將它們聯繫起來。例如: 《荀子·非十二子》:“斂然聖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null其中“佛”字用“仿佛”或“佛教的創始人”去解釋都不通,顯然是個通假字,其本字應為“勃”。 “佛”與“勃”的今音差異不小,一個聲母是f,一個聲母是b,一般人是很難將它們聯繫起來的;但是站在古音的角度看,二者不但韻部相同,而且聲母也是相同的。怎麼會知道“佛”與“勃”的聲母是相同的呢?這就涉及到音韻學上一個重要的結論“古無輕唇音”。根據這一結論,上古沒有f這類輕唇音,凡後代讀作f的輕唇音上古均讀作b、p一類的雙唇音。由於佛、勃在上古的讀音完全相同,所以古人將“勃”寫作“佛”就不足為怪了。null(四) 音韻學是學習和研究古代詩歌聲律的基礎 中國古代詩歌很講究節奏和押韻,富於音樂感。特別是唐代的格律詩,為了極盡詩句樂感的抑揚頓挫、曲折變化之妙,有意將平上去入四聲分成平仄兩類,規定了嚴格的交替格律。因此,如果沒有一定的音韻學修養,對古代詩歌就無法做到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欣賞,學習不好,更談不上研究。例如: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詩經·鄭風·子衿》二章 null這章詩今天看來並不押韻,不懂音韻的人會誤以為它原來就不押韻,其實在先秦是押韻的。“佩”、“思”、“來”三字同屬一個韻部(之部),如果按照後面的擬音去讀這章詩,其韻味馬上就顯現出來了。又如唐代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今天看起來更不押韻,事實上在中古時期也是押韻的。“者”、“下”二字在平水韻中同屬上聲“馬”韻。三 漢語音韻學的基本概念三 漢語音韻學的基本概念1.古音:(1)古代漢語語音。(2)專指上古(周秦兩漢)音。 2.今音:(1)現代漢語語音。(2)專指《切韻》為代表的中古音。(3)專指現代漢語普通話語音。 3.音類:聲母、韻母和聲調的類別。 4.音值:聲母、韻母和聲調的實際讀法。 5.雙聲:指兩個漢字音的聲母相同或相近。null6.疊韻:指兩個漢字的韻母相同或相近。 7.聲母、韻母:一個漢字音節,開頭的音叫作聲母(古人稱之為聲、紐、聲鈕或音鈕),其餘的音叫做韻母。 8.字母:(1)拼音文字或注音符號的最小的書寫符號。(2)古人稱聲母的代表字為字母。 9.三十六字母:表示中古聲母系統的36個代表字。唐末守溫和尚原定30字母,宋人又增益6母而成36字母。36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時代共同語標準音的聲母系統。現列表簡示如下: nullnull10.韻頭:指韻腹之前的高母音或半母音,因常介於聲母和韻腹之間,故又稱介音或介母。 11.韻腹:指韻母的主要母音。 12.韻尾:韻腹後面的收尾音叫做韻尾,包括母音韻尾和輔音韻尾(鼻輔音或口輔音)兩類。 13.韻:(1)指韻母。(2)指主要母音、韻尾和聲調相同的音韻類聚。 14.韻目:韻書中韻部的標目,也就是韻部的代表字。 15.韻部:(1)同“韻”(2)。(2)指主要母音和韻尾相同的音韻類聚。null16.韻攝:等韻家把主要母音和韻尾相同相近的韻歸為一類,稱之為韻攝。 17.韻腳:韻文押韻的字。 18.陰聲韻:以母音收尾或是沒有韻尾的韻母叫做陰聲韻。 19.陽聲韻:以鼻音收尾的韻母叫做陽聲韻。 20.入聲韻:以輔音[-p]、[-t]、[-k]為韻尾的韻母叫做入聲韻。 21.陰陽對轉:指陰陽入三類韻母的相互轉變現象。null22.等韻和等韻圖:用“等”的概念來分析漢語的語音,就叫等韻,研究等韻的學科就稱為等韻學。等韻學是漢語音韻學的一個分科,是中國傳統的語音學。用等韻的學理來研究和分析古代漢語語音而製作的圖表,就叫做等韻圖(一般簡稱為韻圖)。 23.呼:(1)宋元學者按發音時嘴唇的圓展情況把韻母分為兩類——不圓唇者為開口呼,圓唇者為合口呼。(2)明清學者把韻母分為開口、齊齒、合口、撮口四類,合稱四呼。 24.尖音:聲母z、c、s跟 i、ü或i、ü開頭的韻母拼合成的音節叫做尖音。 25.團音:聲母j、q、x跟 i、ü或i、ü開頭的韻母拼合成的音節叫做團音。 26.平仄:“平”指平聲,“仄”指上聲、去聲、入聲。null27.舒促:“舒”指四聲中的平聲、上聲、去聲三種聲調;“促”指“入聲”。 28.陰調:同陽調對言,陰平、陰上、陰去、陰入等聲調都總稱陰調。一般說來,現代普通話或方言讀陰調的字,來自古代清聲母。 29.陽調:同陰調字對言,陽平、陽上、陽去、陽入等聲調都總稱調。一般說來,現代普通話或方言讀陽調的字,來自古代濁聲母。 30.直音:用同音字注明音讀。其形式即“某音某”。 31.反切:傳統的注音方法之一,用兩個漢字為一字注明音讀,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和聲調拼合而成。如“改”,古海切,取“古”的聲母,“海”的韻母及聲調(上聲),拼讀成“改”字音。第二節 中古音第二節 中古音本節重點講授《廣韻》的產生及其體例、據《廣韻》探求中古音、《廣韻》的聲母和韻母、中古音的聲韻調。 一 《廣韻》的產生及其體例一 《廣韻》的產生及其體例(一) 《廣韻》的產生 到了北宋初年,陳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詔令據《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對《切韻》進行了修訂。修訂本于真宗景德四年(西元1007年)完成,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西元1008年)改名為《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這是第一部官修性質的韻書,是《切韻》最重要的增訂本。《廣韻》雖距《切韻》成書時間已有四百多年,但其語音系統與《切韻》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收字大為增加,計有26194字,比《切韻》的字數(11000餘字)多出一倍以上,注釋也較詳細,共用了191692字。此外,《廣韻》分韻為二○六韻,比《切韻》多出13韻,這是分韻粗細寬嚴的問題,並非語音系統有什麼變化。這十三韻是:null(平) (上) (去) (入) 儼 釅 諄 准 稕 術 桓 緩 換 末 戈 果 過 其中上聲儼韻、去聲釅韻是依據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的成例增添的。其餘11韻的多出是由於將《切韻》某些韻中所含開、合韻母分開獨立城韻的結果。下麵是其對應情形:null《廣韻》撰成後,一直流傳到今天,《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反而逐漸銷聲匿跡了。直到清代末年以前,人們始終未見到《切韻》。由於《廣韻》未著明撰者,且書前有陸法言的《切韻·序》及唐孫愐的《唐韻·序》,致使一些學者誤以為《廣韻》就是《切韻》或《唐韻》,如顧炎武《音學五書》中《唐韻正》的定名就反映了這個問題。null《廣韻》雖非《切韻》,但由於未改變《切韻》的音系,所以在完整的《切韻》未被發現之前,它就成了研究古音最重要的材料。不僅如此,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需要根據《廣韻》上推下演。在音韻學史上,《廣韻》一直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就象《說文解字》在漢字研究史上所起的作用那樣重要。 (二) 《廣韻》的體例 《廣韻》的編寫體例可歸納為以下幾項: 一、《廣韻》正文共收26194字,分屬於二○六韻。此二○六韻按平上去入四聲分置於五卷之中。其中平聲57韻,置於第一、二卷;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分別置於第三、四、五卷。平聲韻獨居兩卷完全是由於所屬字多的緣故,並無其他用意。其居於第一卷者28韻,稱作上平聲;居於第二卷者29韻,稱作下平聲。null二、每卷之中所列各韻用一個代表字作為名稱, 叫做“韻目”。韻的排列順序用序數加上韻目表示,如一東、二冬、三鐘等。 三、一韻之中所含各字按聲母的不同分別排列。同聲母的字唐人稱之為“小韻”, 小韻也稱作“紐”,小韻所含各字均屬同音字。小韻與小韻之間用“○”相隔。 四、小韻中的第一字之下先注釋字義,然後是反切注音,最後用數字標明該小韻所含字數。二 根據《廣韻》探求中古音二 根據《廣韻》探求中古音《廣韻》是一部韻書, 它只向我們展示了中古音的韻部和聲調,而沒有直接告訴我們中古有多少聲母和韻母。要想瞭解中古聲韻的實際情況,還得另闢蹊徑。《廣韻》 雖然沒有直接展示中古的聲母和韻母,但它所收的每個字都是用反切注音的,中古的各類聲母和韻母自然就都包含在這些反切上下字中。在介紹聲類和韻類時我們已經指出, 代表同一聲母或韻母的反切上、下字都不止一個,《廣韻》中共有反切上字452個,反切下字1195個。要得知中古有多少聲母和韻母,通過一定的方法將這452個切上字和1195個切下字中表示同一聲母或韻母的字進行歸類即可達到目的。null由於語音的發展變化,今音已不同于古音。有些反切用字在今天看來是不同的,在古代則可能是相同的;在今天看來是相同的,在古代則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歸納反切上下字並不象依照今音對漢字進行歸類那麼容易。清人陳澧第一個找到了歸納反切上下字的方法——系聯法,他的《切韻考》就是使用這一方法取得的重大成果。系聯法的基本依據就是反切的原理, 即反切上字與被切字的聲母必然相同, 反切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及聲調必然相同。其系聯的條例共有三項:一般稱之為基本條例、分析條例和補充條例。null(一)關於反切上字的系聯 1、基本條例 因為反切上字與被切字聲母相同(前提),所以,凡同用、互用、遞用的切上字,其聲母必屬同一聲類(推論)。 (1)同用例 切上字如果用同一個字作反切上字,則切上字的聲母屬於同類。例如: 冬 都宗切 當 都郎切 冬、當這兩個切上字均用“都”作其反切上字,所以它們的聲母屬於同類。 (2)互用例 兩個切上字如果相互作為對方的反切上字,則此兩個切上字的聲母屬於同類。例如: 當 都郎切 都 當孤切 “當”用“都”作切上字,“都”又以“當”作切上字,互相為用,所以當、都的聲母屬於同類。null(3)遞用例 甲切上字以乙字作為切上字,乙字又以丙字作為切上字,則甲乙丙三字的聲母屬於同類。例如: 冬 都宗切 都 當孤切 “冬”以“都”作為切上字,“都”又以“當”作為切上字, 遞相為用,所以冬、都,當三字的聲母屬於同類。下面舉一組系聯的實例:null布、補、伯、百、北五字都用“博”作切上字,此為同用;“補”用“博”作切上字, “博”又用“補”作切上字,此為互用;“邊”用“布”作切上字,“布”又用“博”作切上字,“巴”用“伯”作切上字,“伯”又用“博”作切上字,此皆為遞用。通過如此系聯,證明邊、布、 補、伯、百、北、博、巴八個切上字的聲母同屬一類。null2、分析條例 《廣韻》共含有3875個小韻(即同音字組), 每個小韻用了一個反切,各個反切的讀音都不會是相同的,據此推斷,兩個反切的下字如屬同類,則其上字必不同類。反切上字不同類屬的確定,在理論上即根據於此。例如: 紅 戶公切 烘 呼東切 根據系聯,“公”、“東”二字的韻母屬於同類(同屬東韻一等),據此可以肯定“戶”、“呼”二字的聲母一定不同。“戶”屬“胡”類(匣紐),“呼”屬“呼”類(曉紐)。null3、補充條例 這是一種根據“又音”將兩類反切上字系聯起來的方法。《廣韻》對多音之字一般都互注切語,如涷字有平去兩讀,《廣韻》於東韻涷字所在小韻的第一字下注“德紅切”,又在涷字下注“又都貢切”;於送韻涷字下注“多貢切,又音東”。據陳氏考證,“都貢”、“多貢”這種又音中用字不同的反切其讀音是相同的,由此推論,“都”與“多”實為一類。《廣韻》中有些反切上字聲本同類,但兩兩互切,無法系聯在一起,例如:null多 得何切 得 多則切 都 當孤切 當 都郎切 多與得、都與當兩兩互切,無法系聯,根據上述方法的證明,都、多實為一類,這樣多、得與都、當就可以系聯為一類。 null(二)關於反切下字的系聯 1、基本條例 因為反切下字與被切字韻母相同(前提),所以,凡同用、互用、遞用的切下字, 其韻母必屬同一韻類(推論)。 (1)同用例 切下字如果用同一個字作為反切下字,則切下字的韻母屬於同類。例如: 東 德紅切。 公 古紅切。 東、公這兩個切下字都用“紅”字作反切下字,所以它們的韻母屬於同類。null(2)互用例 兩個切下字如果相互作為對方的反切下字,則此兩個切下字的韻母屬於同類。例如: 公 古紅切 紅 戶公切 “公”用“紅”作切下字,“紅”又用“公”作切下字,所以公、紅的韻母屬於同類。 (3)遞用例 甲切下字以乙字作為切下字,乙字又以丙字作為切下字,則甲乙丙三字的韻母屬於同類,例如: 東 德紅切 紅 戶公切 “東”以“紅”作切下字,“紅”又以“公 ”作切下字,遞相為用,所以東、紅、公三字的韻母屬於同類。下面同樣舉一組系聯的實例:null“魚”韻出現了24個反切,包含的反切下字有魚、居、諸、余、菹五字。其中居、諸、菹三字都用“魚”作反切下 字,此為同用;“余”用“諸”作切下字,“諸”又用“魚”作切下字,此為遞用。 經過如此系聯,證明魚、居等五字的韻母屬於同類。null2、分析條例 如上面所指出的,在《廣韻》中各個小韻反切的讀音是不會相同的。如果兩個反切的上字屬於同類,則其下字必不同類。《廣韻》的同一韻中,反切下字有時會分成二類三類甚至四類,在理論上即根據於此。例如: 公 古紅切 弓 居戎切 根據系聯,“古”、“居”的聲母屬於同類(同屬見紐),由此可以推斷, “紅”、“戎”的韻母必不同類。“紅”屬“紅”類(東韻一等),“戎”屬“弓”類(東韻三等)。null3、補充條例 這是一種根據四聲相承的規律確定韻類的方法。同一韻部中的韻母在四聲的分佈中有這樣的規律:一種調類中有幾類韻母,在其他相承的調類中一般也有幾類韻母。根據這一規律,某一調類的反切下字如果系聯不起來, 便可根據相承調類中韻類的分合情況確定其分合,或者合為一類,或者分為幾類。如: 朱 章俱切。 俱 舉朱切。null無 武夫切。 夫 甫無切。 朱、俱、無、夫四字均屬平聲“虞”韻字, 其中“朱”與“俱”,“無”與“夫”,兩兩互為切下字,只能系聯為兩類。朱、俱與無、夫是否為一類,因系聯不起來,不得而知;另查,“虞”韻上聲“麌”韻中的切下字矩、庾、主、雨、武、甫、禹、羽等八字系聯的結果為一類,去聲“遇”韻中的切下字遇、句、戍、注、具等五字系聯的結果也為一類;據此可以斷定,朱、俱與無、夫的韻母肯定也屬一類。三 《廣韻》的聲母和韻母三 《廣韻》的聲母和韻母(一) 《廣韻》的聲母 1、《廣韻》的聲類 陳澧《切韻考》將《廣韻》452個切上字歸納為四十類。這四十類和唐末宋初的三十六字母相比,照、穿、床、審、喻五紐中各多出一類,微紐併入明紐,又少了一類,故成了四十類。陳澧認為這四十類即反映了《切韻》的聲紐狀況,但是後來的學者認為陳澧沒有嚴格遵守自己所定的原則。有時他用補充條例將基本條例無法系聯的兩類系聯為一類, 例如將“文、美、望、無、巫、明、彌、亡、眉、綿、武、靡”同“莫、慕、模、謨、摸、母”歸為一類的情況就是這樣。有時他卻沒有使用補充條例將那些可以系聯在一起的兩類歸為一類,例如“博”類與“方”類的情況就是這樣。null他對補充條例的使用隨意性很強,正像羅常培先生指出的那樣:“以今考之,其為例猶未能盡純也。蓋因變例以求其合,則為類當不滿四十;舍變例而求其分,則為類當逾乎四十。陳氏於其所欲合者,則用變例以聯之,於其所欲分者,則用正例以別之,未免自亂其例矣!”因此,陳澧的四十類沒有反映出《廣韻》聲類的真實面貌。 繼陳澧之後,張煊、黃侃、錢玄同、高本漢、白滌洲、黃粹伯、曾運乾、陸志韋、周祖謨等學者先後對《廣韻》的聲類進行了考察。張煊同時使用基本條例和補充條例進行系聯,得出的結果是三十三類。黃侃、錢玄同考察的結果是四十一類。高本漢、白滌洲、黃粹伯考察的結果是四十七類。曾運乾、陸志韋、周祖謨考察的結果是五十一類。null2、《廣韻》的聲母 聲類是根據系聯法或統計法對反切上字歸納的結果,聲類的不同,並不意味著聲母也一定不同,因為表示同一聲母的反切上字根據系聯或統計可能會分成兩類,例如代表來紐[l]的反切上字根據系聯、統計被分成了盧、力兩類。 根據前人的研究,《廣韻》五十一聲類所含的聲母只有三十六個,此外李榮先生在他的《切韻音系》中又考出一個“俟”母,又稱作“禪二”,現在已得到學術界不少人的承認。如果加上俟母,《廣母》的聲母就是37個。此將37聲母與五十一聲類的關係對照如下:nullnull(二) 《廣韻》的韻母 1、《廣韻》的韻類 陳澧用系聯法對《廣韻》每一韻中的反切下字進行系聯,結果發現有些韻只含有一個韻類,有些則含有兩個、三個甚至四個韻類,二○六韻中共含有311個韻類。繼陳澧之後,高本漢、白滌洲、黃侃、周祖謨、李榮及邵榮芬等人也先後對《廣韻》的韻類作了較系統的研究,所得的結果有相同者,也有不盡相同者。其中高本漢研究的結果是290類,白滌洲使用統計法研究的結果也是290類,黃侃研究的結果是335類,周祖謨的研究結果是324類,李榮的研究結果是334類,邵榮芬的研究結果是326類。王力在他的《漢語音韻學》及《漢語史稿》中基本採用的是高本漢和白滌州的分類。董同龢則基本上堅持的是陳澧的分類。目前學術界有不少人採用的是290類的說法。 2、《廣韻》的韻母 《廣韻》的290個韻類是按聲調計算的,即韻類的聲調不同即算不同的韻類;如果不計聲調,即使平上去三聲相承的韻類或平上去入四聲相承的韻類算一類,則290類只有90類之多。王力在《漢語史稿》中于戈韻和昔韻中分別增添了[](戈開三)、[](昔合三)兩音。按照《史稿》的這種分類,《廣韻》的韻類總數便成了292類,不計聲調為92類。這92類所含的不同韻母共有142個,其中陰聲韻40個,陽聲韻51個,入聲韻51個。我們採用《史稿》的說法,將《廣韻》韻母確定為142個。 四 中古音的聲、韻、調四 中古音的聲、韻、調(一) 中古音的聲母 《廣韻》的聲母有三十七個,《韻鏡》的聲母有三十八個,二者的差別只在於,《廣韻》的喉音中有影、曉、匣、以(喻四)四母,《韻鏡》的喉音中則有影、曉、匣、云(喻三)、以五母,所以《韻鏡》比《廣韻》多出一母。就《韻鏡》的情況來看,“云”母已從“匣”母中分化出來,但尚未同“以”母合流,這種現象說明《韻鏡》所確定的聲母要晚於《切韻》(《廣韻》的聲母即代表《切韻》的聲母),但不會晚于守溫製作三十字母的晚唐時期,因為在守溫的三十字母中云、以已合流為喻。本書將中古聲母確定為三十七個,亦即《廣韻》的三十七母,理由是讓“云”歸“匣”更能反映出隋唐時期漢語聲母的面貌。下面是三十七聲母表及其擬音(擬音均為國際音標)。中古聲母音值表 中古聲母音值表 表中的三十七聲母和唐末宋初的三十六字母相比,唇音中少了四個,正齒音中多了五個,喉音中的喻母有分有合,數目沒有增減。 (二) 中古音的韻母 《廣韻》的韻類共有292類(王力《漢語史稿》的分類或王力《漢語音韻學》中的290類再加上戈開三和昔合三)。如果不計聲調,則為92類,其中所含韻母計有142類。《韻鏡》的韻類共有291類(比《廣韻》少一個戈開三),如果不計聲調,則為90類,其中所含韻母共有139類。兩相比較,《廣韻》比《韻鏡》只多出真合三、質合三及戈開三三個韻母。由此可以看出,《廣韻》切下字系聯的結果和《韻鏡》所列的韻類數是極其接近的,這說明了系聯結果的可靠性。我們把《廣韻》的142個韻母確定為中古的韻母,下面是這142個韻母的名稱及擬音,序次按92類的形式排列,其中平聲韻的擬音代表平、上、去三聲。中古韻母音值表 中古韻母音值表 null71.耕開二 麥開二 72.耕合二 麥合二 73.清開三 昔開三 74.清合三 昔合三 75.青開四 錫開四 76.青合四 錫合四 77.蒸開三 職開三 78. 職合三 79.登開一 德開一 80.登合一 德合一 81.尤開三82.侯開一 83.幽開三 84.侵開三 緝開三 85.覃開一 合開一 86.談開一 盍開一 87.鹽開三 葉開三 88.添開四 帖開四 89.咸開二 洽開二 90.銜開二 狎開二 91.嚴開三 業開三 92.凡合三 乏合三null(三) 中古音的聲調 中古的調類共有四個,即平上去入四聲。這在《切韻》《廣韻》《韻鏡》《七音略》等韻書和等韻書中都記載的很清楚。關於中古四個調類的調值現在則無從得知,但是我們從古人的描述中可以瞭解到一些大致的情況。下面是古人關於四聲調值的幾種描述。 隋劉善經在《四聲論》中說:“昔周孔所以不論四聲者,正以春為陽中,德澤不偏,即平聲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熾如火,即上聲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離本,即去聲之象;冬,天地閉藏,萬物盡收,即入聲之象。”null唐陽寧公南陽釋處忠《元和韻譜》中說:“平聲者哀而安,上聲者厲而舉,去聲者清而遠,入聲者直而促。” 唐時日本沙門安然在《悉曇藏》中描寫表(或疑表為袁之誤)信公所傳日譯漢音的聲調說:“平聲直低,有輕有重;上聲直昂,有輕無重;去聲稍引,無輕無重;入聲徑止,無內無外。” 明釋真空《玉鑰匙》歌訣:“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道遠,入聲短促急收藏。”null以上幾種描寫雖用語不盡相同,但描寫的特點可以說是大同小異,從中可以大體知道平聲的調子是平直的,上聲是上揚的,去聲是下滑的,入聲是短促的。我們根據平上去入四字也可以知道四聲調值的大概,因為此四字本身就是對當時四聲調值的描寫。 由於中古四聲到今音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般人很難把握現代四聲在中古時的調屬。為了便於初學,前人王鑒曾作《四聲纂句》,旨在將漢字按中古四聲輯成四字成語,以助記認。逐條讀之,合調成趣。今仿其例編成中古四聲歌訣如下,以供讀者參考。null中古四聲歌訣 河海未測 官場勢惡 朝野俱寂 明捧暗克 依草附木 鉤腿鬥角 垂死掙扎 無可救藥 仁美睡覺 忠保禦敵 兄弟怒目 相翦太急 揮手告別 趨本背末 無禍自福 為善最樂 蘭紫桂白 梅有傲骨 人品正直 堯禹帝嚳 相忍為國 懲忿去隙 君子意篤 模範事蹟 重返教育 夫子聖哲 書好字黑 人手二冊 王冕善笛 回也好學 秦女弄玉 天狗望月 歡飲坐席 民喜瑞雪 勤勉度日 雖苦快活 車馬炮卒 中午對弈 拿土換錫 如此妙極第三節 上古音第三節 上古音本節重點講授上古音的聲母、上古音的韻部、上古音的聲調。 一 上古音的聲母一 上古音的聲母(一) 研究上古聲母的材料和方法 研究上古聲母主要依據的是先秦兩漢古籍中的異文、聲訓、注音、重文、通假字、聯綿字等材料。其方法一般是通過這些材料反映的事實證明中古的某些聲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後從中古聲母中去掉那些被證明在上古不存在的聲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聲母。研究上古聲母還有一項重要的材料,即諧聲字,不過清人只認識到諧聲字是研究上古韻部的材料,而對諧聲字在研究上古聲母方面的妙用,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第一個把諧聲字作為研究上古聲母的材料、並通過系統歸納同聲旁字組的方法以確定上古聲母的學者是西人高本漢。下面我們對幾項主要材料作一個簡單的說明。null異文 “異文”是指上古文獻中同一詞的幾種不同的書寫形式,如“伏羲”與“庖羲”。 聲訓 聲訓是指古注釋家對被釋詞用同音詞或近音詞所作的訓釋,如《釋名·宮室》:“房,傍也。室之兩旁也。” 注音 注音是指古代注釋家用同音字或反切為某些字所注的音,如《說文解字》:“,未縈繩,一曰急弦之聲。從糸爭聲,讀若旌。”又如《左傳·成公二年》:“請曲縣繁纓以朝。”《經典釋文》:“繁,步幹反。” null重文 重文是指古籍中重出的古今異體字。《說文解字》中除正文收了9353個小篆字外,同時又將一些異體的籀文及古文(戰國時期秦國以外的六國文字)收列於小篆之下,如:“份,文質僣(“備”之誤)也。從人分聲。《論語》曰:‘文質份份。’彬,古文份。……” 諧聲字 諧聲字即形聲字。《說文解字》中有80%以上的字都是諧聲字。如:童——僮瞳穜曈董幢撞衝憧鍾……null以上材料每一種都包括兩個不同的方面,即異文中兩種不同的書寫形式、聲訓中的被釋詞與訓釋詞、注音中的被注字和注音字、重文中的古字和今字、諧聲字中的主諧字和被諧字。兩個不同方面的聲母在上古按說是相同的或相近的,如果在今音(指中古音)中它們的讀音不相同,如“童”的聲母中古音是“定”[d],“撞”的聲母中古音是“澄”[ ],這說明它們在兩漢以後發生了分化。在上古它們或者都讀作[d],或者都讀作[ ],這就是說,其中有一種聲母在上古是不存在的。下面我們介紹前人根據以上材料和方法研究上古聲母的幾項重要結論. null1、古無輕唇音 所謂“古無輕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這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這組音在上古讀作“幫滂並明”。輕唇音是在唐末宋初時期從“幫滂並明”四母中分化出來的。這項結論是清人錢大昕得出的。現將這項結論的證據簡述如下: (1)“非”古讀作“幫” *《詩》:“東有甫(非)草。”《韓詩》作“圃(幫)草”。 *《論語》:“子貢方(非)人。”鄭康成本作“謗(幫)人。”null*《論語》:“且在邦(幫)域之中矣。”《釋文》:“‘邦’或作‘封’(非)。”“而謀動干戈於邦內。”《釋文》:“鄭本作‘封內’。” *《詩》:“彼(幫)交匪敖。”《春秋》襄二十七年《傳》引作“匪(非)交匪敖。”《詩》:“彼交匪紓。”《荀子·勸學篇》引作“匪交匪紓。” *《詩》:“四矢反(非)兮。”《韓詩》作“變”(幫)。 *《釋名》:法(非),逼(幫)也,人莫不欲從其志,逼正使有所限也。” 諧聲字: 非(非)—悲(幫) 分(非)—扮(幫) 反(非)—版(幫) 甫(非)—補(幫) 發(非)—撥(幫)null(2)“敷”古讀作“滂” *《詩》:“鋪(滂)敦淮濆。”《釋文》:“《韓詩》作‘敷’。” 諧聲字: 孚(敷)—脬(滂) 覆(敷)—(滂) (3)“奉”古讀作“並” *《詩》“凡民有喪,匍(並)匐救之。”《檀弓》引《詩》作“扶(奉)服”。《家語》引作“扶伏”。 *《史記·蘇秦傳》:“嫂委蛇蒲(並)服。”《範雎傳》:“膝行蒲服。”《淮陰侯傳》:“俛袴下蒲伏。”《漢書·霍光傳》:“中孺扶服叩頭。”null*《左傳》昭十三年:“奉壺飲冰以蒲伏焉。”《釋文》:“本又作‘匍匐’。蒲,本亦作‘扶’。” *《史記·五帝本紀》:“東至蟠(並)木。”《呂氏春秋》:“東至扶木。” *《左傳》:“部(並)婁無松柏。”《說文》引作“附(奉)婁”。云:“附婁, 小土山也。” *《左傳》:“取人於萑苻(奉)之澤。”《釋文》:“苻,音蒲(並)。” *《莊子·逍遙遊》:“汾(奉)水之陽。”司馬彪、崔譔本皆作“盆(並)水”。 *《春秋》:“晉侯使士魴(奉)來乞師。”《公羊》作:“士彭”(並)。null*《說文》“朋”、“鵬”(並)皆古文鳳(奉)字。朋,象形。“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莊子·逍遙遊》:“其名為鵬(並)。”《釋文》:“崔音鳳。云,鵬即古鳳字,非來儀之鳳也。”《宋玉對楚王問》云:“鳥有鳳而魚有鯤。鳳皇上擊九千里,絕雲霓,負蒼天,足亂浮雲,翱翔乎杳冥之上。……” *《釋名》:“房(奉),旁(並)也,在堂兩旁也。”《史記·六國表》:“秦始皇二十八年,為阿房宮。二世元年,就阿房宮。”宋本皆作“旁”,“旁”、“房”古通用。 *《周易·系辭下》“古者庖(並)犧氏之王天下也”,孔安國《尚書·序》“古者伏(奉)犧氏之王天下也”。 諧聲字: 凡(奉)—芃(並) 馮(奉)—慿(並) 伏(奉)—垘(並) null(4)“微”古讀作“明” *《水經注·漢水篇》:“文(微)水即門(明)水也。” *《史記·魯世家》“平公子文(微)公”,《世本》作“湣(明)公。” *《詩》:“周原膴膴(微)。”《文選》注引《詩》作“腜腜(明),莫來切。 *《釋名》:“望(微),茫(明)也,遠視茫茫也。” *《周易·職方氏》:“其澤藪曰望(微)諸。”注:“望諸,明都也。”疏:“明都即宋之孟(明)諸。” *《荀子·成相篇》:“天乙湯,論舉當,身讓卞隋舉牟(明)光。”即務(微)光也。null*《左傳》文公十八年:“其宰公冉務(微)人。”《春秋事語》作“其宰公襄目(明)人”。 *《老子》四十一章:“大器晚(微)成。”帛書《老子》:“大器免(明)成。” 諧聲字:無(微)—橅(明) 文(微)—閔(明) 亡(微)—氓(明) 未(微)—昧(明) 以上材料說明三十六字母中輕唇音和重唇音在上古只有一類,或者沒有輕唇,或者沒有重唇。其所以會得出無輕唇音的結論,重要理由之一是在現代漢語中可以找到只有重唇而沒有輕唇的方言,卻找不到只有輕唇而沒有重唇的方言。象廈門、潮州、福州等方言中就只有重唇音而沒有輕唇音,這顯然是古音的遺留。例如:null此外,一些地名的讀音具有很強的穩定性,根據這些地名的讀音也可以確定古無輕唇音。例如: 費: 舊讀bì,春秋魯季孫氏封邑。“費”屬敷母。 阿房宮: 音ē páng gōng,秦宮名。“房”屬奉母。 逢澤: 音páng zé,古澤藪名。“逢”屬奉母。null2、古無舌上音(錢氏稱作“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 這是錢大昕所得出的又一重要結論。所謂古無舌上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徹澄娘”這組音在上古尚未產生,大約是到了六世紀時這組音才從“端透定泥”中分化而出。下面是這項結論的部分證據: (1)“知”古讀作“端” *《後漢書·杜篤傳》:“摧天督(端)。”注:“即天竺(知)國。”null*《檀弓》:“洿其宮而豬(知)焉。”注:“豬,都(端)也。南方謂都為豬。” *《書·禹貢》:“大野既豬(知)。”《史記》作“既都”(端)。 *枚乘《七發》:“踰岸出追。”李善注:“追(知),古堆(端)字。” *《詩》:“追琢(知)其章。”《傳》:“追,彫(端)也。” 諧聲字:帶(端)— (知) 竹(知)—篤(端) 追(知)—磓(端) (2)“徹”古讀作“透” *《詩》:“左旋右抽(徹)。”釋文云:“抽,敕由反,《說文》作‘搯(透),他(透)牢反。”null(3)“澄”古讀作“定” *《說文》:“沖(澄)讀若動(定)。” *《詩》:“其鎛斯趙(澄)。”《釋文》:“徒(定)了反。” *《詩》:“實惟我特(定)。”《釋文》:“《韓詩》作‘直’(澄),云相當值也。” *《詩》:“俟我於堂(定)兮。”《箋》云:“堂當作‘棖’(澄)。” *《周禮》廛人注:“故書廛為‘壇’(定)。杜子春讀‘壇’為‘廛’(澄)。”null*《說文》:“田(定),陳(澄)也。”齊陳氏後稱田氏。陸德明云“陳完奔齊以國為氏”,而《史記》謂之田氏,是古田、陳聲同。《呂覽·不二》篇:“陳駢貴齊。”陳駢即田駢也。 諧聲字:盾(定)—(澄) 屯(定)—(澄) 兆(澄)—桃(定) 以上材料證明三十六字母中的舌頭、舌上音在上古也只有一類,或者只有舌頭沒有舌上,或者只有舌上沒有舌頭。為什麼會得出“古無舌上音”的結論,重要根據之一是在現代方言中可以找到只有舌頭沒有舌上音的方言,而找不到只有舌上沒有舌頭音的方言。例如: null“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這兩項發現論據充分,已得到學術界的公認。除此以外,錢大昕還認為“古人多舌音”、“古影喻曉匣雙聲”。所謂“古人多舌音”是指中古的“章昌船書禪”這組音在上古也讀作舌頭音“端透定”,例證如下:null*《詩》:“何以舟(章)之?”《傳》云:“舟,帶(端)也。”古讀舟如雕(端),故與帶聲相近。 *《詩》:“神之弔(端)矣。”“不弔昊天。”《毛傳》皆訓弔為至(章),以聲相近為義。 *《晉語》:“以鼓子苑支(章)來。”苑支,《左傳》之“鳶鞮”(端)也。 《禮記·檀弓》:“行並植(禪)于晉國。”注:“植或為特”(定)。 諧聲字: 周(章)—周彫雕琱鵰(端) 至(章)—咥耋垤絰(定) 者(章)—都(端) 耑(端)—遄(禪) 壽(禪)—擣禱(端)null所謂“古影喻曉匣雙聲”(這是王力的叫法,錢氏本人未為該項結論立名)是指中古的“影喻曉匣”四母在上古大體相同,古人不甚區別,例如“榮(云)懷”(匣)、“噫(影)嘻”(曉)、“於(影)戲”(曉)、“於(影)乎”(匣)、“嗚(影)呼”(曉)等詞在上古分別都是雙聲詞,其分化的時間錢氏認為大約始於東晉。 錢氏的這兩個結論特別是“古人多舌音”之說儘管有不少證據,但尚未得到學術界的一致公認。 3、古音娘、日二紐歸泥說null這是章太炎繼錢大昕之後得出的結論。所謂“娘、日二紐歸泥”,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娘、日二母在上古均讀作泥母。其證據主要有: (1)“娘”、“日”歸“泥” *《書》言“典祀無豐于昵(娘)”,以昵為禰(泥)。《釋獸》“長脊而泥”,以泥為 (泥)。是古爾(日)聲字皆如泥,在泥紐也。 *仲尼(娘)《三蒼》作“仲屔(泥),《夏堪碑》曰“仲泥何”,足明尼聲之字古音皆如屔泥,有泥紐,無娘紐也。 諧聲字: 奴(泥)—呶拏(娘) 尼(娘)—泥(泥)null(2)“日”歸“泥” *《白虎通·德論》、《釋名》皆云:“男(泥),任(日)也。”又曰:“南(泥)之為言任也。”《淮南子·天文訓》曰:“南呂者,任包大也。”是古音“任”同男、南,本在泥紐也。 *“而”(日)之聲類有“耐”(泥)。《易·屯》曰:“宜建侯而不寧。”《淮南·原道訓》曰:“行柔(日)而剛,用弱而強。”鄭康成、高誘皆讀“而”為“能”(泥),是古音“而”同“耐、能”,在泥紐也。null《釋名》:“入(日),內(泥)也。” 諧聲字: 而(日)—耐(泥) 若(日)—諾(泥) 弱(日)—溺(泥) 人(日)—年(泥) 仁(日)—佞(泥) 章氏的“日紐歸泥說”並沒有得到學術界的一致公認,多數學者認為“日”與“泥”在上古是分立的。至於娘母與泥紐的關係,多數學者認為二者在《切韻》時代尚且為一類,在上古自然為一類。null4、喻三歸匣、喻四歸定說 這是近代音韻學家曾運乾在他的《喻母古讀考》一文中提出來的。所謂“喻三歸匣”是指中古的“喻三”(即云母,曾氏稱於)在上古讀作匣母。所謂“喻四歸定”是指中古的“喻四”(即以母,曾氏稱喻)在上古應讀作定母。例證如下: (1)喻三歸匣(下文注中喻三稱“云”,喻四稱“以”) *《春秋左氏經》襄二十七年“陳孔奐”(匣),《公羊》作“陳孔瑗”(云)。null*《詩·皇矣》:“無然畔援(云)。”《漢書·敘傳》注引作“畔換”(匣)。 *《春秋》“楚公子圍”(云),《漢書·古今人表》“楚靈王圍”,《史記·楚世家》作“回”(匣)。《音義》:“《史記》多作‘回’。” *《詩》:“出其東門,聊樂我員(云)。《釋文》:“員,《韓詩》作‘魂’(匣),神也。” *《釋名》:“淮(匣),圍(云)也。圍繞揚州北界,東至海也。” 諧聲字:爰(云)—緩(匣) 雩(云)—鄠(匣) 云—魂(匣) null(2)喻四歸定 *《易·渙》:“匪夷(以)所思。”《釋文》:“夷,荀本作弟(定)。” *《釋名·釋親屬》:“妻之姊妹曰姨(以),姨,弟(定)也,言與己妻相長弟也。” *《管子·戒》“易(以)牙”,《大戴記·保傅篇》、《論衡·譴古篇》均作“狄(定)牙”。 *《尚書》“皋陶(定)謨”,《離騷》、《尚書大傳》、《說文》並作“繇”(以)。 *《周本紀》:“赧王延(以)立。”《索引》引皇甫謐云“名誕”(定)。null諧聲字: 易(以)—碭(定) 夷(以)—荑(定) 舀(以)—稻(定) 攸(以)—條(定) 也(以)—地(定) 弋(以)—代(定) 曾氏以上兩種結論的證據都是很充分的,其中“喻三歸匣”說已得到學術界的一致公認,對於“喻四歸定”說學術界的看法還不夠統一。一部分學者認為喻四在上古應當歸“定”,即與“定”讀成一個聲母;一部分學者則認為喻四在上古只是與定母讀音接近,但還不是一個聲母。null5、照二歸精說 這是近代學者黃侃先生提出來的觀點。所謂照二(莊組)歸精,是指中古的照二穿二床二審二(即莊初崇生)四母在上古讀作齒頭音精清從心。黃侃對這一觀點未著專文論證,只是在其《音略》中定古聲母為十九紐,將中古的莊組分別與精組歸為同紐,視精組為古本聲,視莊組為變聲。此舉一例:null精 本聲。 租則吾切。古今同。 且子余切。聲同韻變,古亦讀如租。 莊 此精之變聲。 菹側余切。聲韻俱變,古亦讀如租。 黃氏的這一觀點可以從諧聲字、聯綿字、現代方言等材料中得到證明。null諧聲字: (1) 莊、崇古讀為精 斬(莊)—漸(精) 足(精)—捉(莊) 宗(精)—崇(崇) 叉(莊)—蚤(精) 宰(精)—滓(莊) 節(精)—櫛(莊) 乍(崇)—作(精) (2) 初、崇古讀為清 芻(初)—趨(清) 倉(清)—創(初) 此(清)—柴(崇) 衰(初)—縗(清) 朿(清)—策(初)null(3) 莊、崇古讀為從 斬(莊)—慚(從) 齊(從)—齋(莊) 在(從)—茬(莊) 秦(從)—臻(莊) 乍(崇)—祚(從) 才(從)—豺(崇) (4) 生古讀為心 山(生)—仙(心) 生—星(心) 辛(心)—莘(生) 相(心)—霜(生) 宿(心)—縮(山) null聯綿字: 蕭(心)瑟(生) 蕭(心)森(生) 蕭(心)疏(生) 蕭(心)灑(生) 現代方言: 在現代一些方言中,照二與精組的讀音是完全相同的,例如關中一些方言的情況就是這樣。此以商州市話為例: nullnull這種現象說明,在上古照二組歸精組是完全可能的,但是黃氏的這一觀點並沒有得到學術界的公認,原因是黃氏對自己的觀點沒有作充分的論證,另外從精組分化出照二組的條件還沒有找到。 (二) 上古聲母系統及擬音 以上幾項結論,從材料角度看都是有根據的,但材料僅僅是一個方面,況且這些材料都不可能是全面的。要確定這些結論能否成立,還得看它們是否符合音理的發展規律。null語音發展的一個基本規律是,在一定的時間、地區和相同的條件下,同樣的語音會發生同樣的變化,沒有例外。如果同一語音到後代變成了幾個不同的音,則原來必然就有導致這些不同結果的條件。例如《中原音韻》中的齒頭音[]、[]、[]到了後來分別變成了[]、[]、[]和[]、[]、[]兩類聲母,細音韻母就是導致[]、[]、[]分化出[]、[]、[]的條件,假如找不到分化的條件,便不能肯定地說後代的某幾類音都來自於前代的某一類音,因為有可能它們本來就是不同的幾類音。用歷史語音學的這個理論去分析以上幾種結論,可以看出:null(1)“古無輕唇音”是可以成立的,因為三十六字母中的“幫滂並明”只與一二四等韻母及三等開口韻母相拼,“非敷奉微”只與合口三等韻母相拼,幫組與非組屬於互補關係。可以這樣解釋說,上古的幫組聲母是在合口三等韻的影響下分化出了非組聲母,合口三等是發生音變的條件。(2)“古無舌上音”也可以成立,因為三十六字母中的端透定泥只與一四等韻相拼,知徹澄娘只與二三等韻相拼,二者屬於互補關係。可以說上古的端透定泥是在二三等韻的影響下分化出了知徹澄娘,二三等韻母是分化的條件。(3)“喻三歸匣”也不成問題,因為三十六字母中的匣母只和一二四等韻相拼,喻三隻與三等韻相拼,二者也是屬於互補關係,直到《切韻》時代喻三尚未從匣母中分化出來。null除以上三說外,其餘幾說尚需要作進一步的論證,原因是暫時還沒有找到分化的條件。 這幾種學說能否成立,學術界目前的看法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正由於此,對上古聲母的確定也就有了多少的不同。主要可以分為兩大派,一派以黃侃為代表,基本上只是從材料出發,不考慮分化的條件,將古聲母歸併為十九紐。具體歸併情況如下:null唇音: 1.幫(非) 2.滂(敷) 3.並(奉) 4.明(微) 舌音: 5.端(知章) 6.透(徹昌書) 7.定(澄船禪) 8.泥(娘日) 9.來 齒音: 10.精(莊) 11.清(初) 12.從(崇) 13.心(邪生) 牙音: 14.見 15.溪(群) 16.疑 喉音: 17.影(以云) 18.曉 19.匣null另一派以王力先生為代表,只承認“古無輕唇”、“古無舌上”和“喻三歸匣”三說,對其他幾說則採取了謹慎的態度,認為章組與端組、日母與泥母、喻四與定母、莊組與精組在上古只是音近而不是全同。王力在《漢語史稿》、《漢語音韻》等書中將上古的聲母數確定為三十二,在《漢語語音史》中又增加了一個俟母。本書基本採用的是《史稿》的說法,只是將以母(喻四)歸進了定母。以下是這三十一個聲母及其擬音:null上古聲母音值表 唇音 幫(非) [] 滂(敷) [] 並(奉) [] 明(微)[] 舌頭音 端(知) [] 透(徹) [] 定(澄以) [] 泥(娘) [n] 來[l] 舌上音 章[] 昌[] 船[] 書[] 禪[] 日[] 齒頭音 精[] 清[] 從[] 心[] 邪[] 正齒音 莊[] 初[] 崇[] 生[] 俟[] 牙音: 見[] 溪[] 群[] 疑[] 喉音: 影[] 曉[] 匣(云)[]二 上古音的韻部 二 上古音的韻部 上古韻部主要是從以《詩經》為代表的先秦韻文中歸納出來的,所以有些書中也把上古韻部稱作《詩經》的韻部。 (一) 研究上古韻部的材料和方法 先秦兩漢時代,既無反切又無韻書,所以要想知道上古韻部有多少,無反切、韻書可利用。前人研究上古韻部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以《詩經
本文档为【音韵学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886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444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6-05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