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等待戈多》:人类社会永恒的精神期待——荒诞派戏剧名作《等待戈多》赏析

《等待戈多》:人类社会永恒的精神期待——荒诞派戏剧名作《等待戈多》赏析

举报
开通vip

《等待戈多》:人类社会永恒的精神期待——荒诞派戏剧名作《等待戈多》赏析 【新版高中语文■本簟五■】 《等待戈多》:人类社会永恒的精神期待 荒诞派戏剧名作 《等待戈多》赏析 口魏家骏(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在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高三年级第五 册选编了一组西方现代派的文学作品,包括 《墙上的斑点》 《变形记》 《百年孤独》和 《等待戈多》这些在世界文学中享有盛誉的文 学名作,这在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中是一个创 举 ,也意味着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大的改 革。 西方现代派文学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 初在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 , 准确地 说,应...

《等待戈多》:人类社会永恒的精神期待——荒诞派戏剧名作《等待戈多》赏析
【新版高中语文■本簟五■】 《等待戈多》:人类社会永恒的精神期待 荒诞派戏剧名作 《等待戈多》赏析 口魏家骏(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在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高三年级第五 册选编了一组西方现代派的文学作品,包括 《墙上的斑点》 《变形记》 《百年孤独》和 《等待戈多》这些在世界文学中享有盛誉的文 学名作,这在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中是一个创 举 ,也意味着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大的改 革。 西方现代派文学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 初在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 , 准确地 说,应该称之为 “现代主义”(Modernism)。 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文学界以 “先锋主义”、 “颓废主义”、 “实验主义” 为标榜,提倡反叛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 主义等已根深蒂固的旧的文学传统,在艺术领 域进行大胆的思想探索和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形式上的实验, 从而形成了一场与传统文学截然不同的文艺运 动。这场文艺运动,与十九世纪末以来的西方 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诸如叔本华的唯意志 论、尼采的 “权力意志论”和 “超人哲学”、 柏格森的 “直觉主义”或非理性主义、弗洛伊 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爱 因斯坦的相对论等哲学思潮,都对西方现代派 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并成 为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的甚至是主要的思想源 泉。 其实, “现代主义”也只是一个统称,它 包含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 实主义、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文学、 “黑色 幽默”、 “新小说派”,乃至 “垮掉的一代” 等不同的文学流派,由于它们具有共同的反传 统、反理性的特征,人们便把它们归纳为一种 带有普遍性特征的所谓 “现代派”文学思潮或 文学运动。但由于文学传统的巨大的惯性和读 者欣赏习惯的稳定性,对待这一文学思潮或者 说文学运动,人们素来抱有比较偏激的 意见 文理分科指导河道管理范围浙江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教材专家评审意见党员教师互相批评意见 , 有的甚至认为这是西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个人 主义、消极颓废、悲观绝望、怀疑一切、精神 崩溃等思想危机的集中表现。这些理解当然也 有其客观的合理的一面,然而,如果对现代派 文学的总体状况加以实事求是的分析,我们又 会看到,西方现代派文学也有着特殊的独立的 价值,它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深刻的 迷失的心灵的眼睛。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说,纳粹集中营中有个小女孩,有一天她要被 活埋了,她就恳求活埋她的刽子手:把我埋得 浅一点吧,我妈妈要找不到我了。稚嫩的恳求 是良知的声音,也是穿越专制与残暴的黑暗世 界的一道爱的阳光。中国在告别专制、走向民 主的路途中,或许也要以 “父亲的良知”与 “母亲的良知”作为左右腿,甚至更需着重修 补 “母亲的良知”这条腿? ① 《人生五大问题》第43页,莫罗阿著,傅雷译, 三联书店 1987年。 ② 《帕斯卡尔文选》第 49页,莫里亚克编,陈宣 良、何怀宏、何兆武译,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2年 版。 AFLW 10/2003 6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社会危机,人们在旧秩序的全面崩溃和旧的价 值观念全面瓦解的时候,以一种冷静的态度, 揭示社会矛盾,表达了人类所共有的在充满着 纷争与冲突的现实面前的迷惘与幻灭、焦灼与 苦闷、思考与无奈等情绪,同现实主义文学一 样,也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不过是曲折与 变形的——反映。 应该说,把西方现代派文学作品引入基础 教育的语文课本 ,是我们进入二十一世纪以 后,教育进一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 代化的结果,对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帮助学 生开阔视野,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从而增强中 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等待戈多》是侨居法国的爱尔兰裔作家 萨缪尔 ·贝克特(1906--1989)创作于一九五二 年的一部著名的戏剧作品,被认为是荒诞派戏 剧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出生于二十世纪初的贝 克特,亲身经历过 “一战” “二战”这两次世 界大战,这是人类世界遭遇的毁灭性的灾难, 在他的心理上也留下了难以平息的创伤。而在 “二战”结束后,西方社会面临着信仰坍塌、 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精神危机,又使他感到 忧虑和迷惘,对未来也感到渺茫和绝望,从而 陷入极大的痛苦与悲观的精神状态之中。在这 样的时代背景下,他借创作 《等待戈多》来表 达他对当时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时代情绪和精神 危机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要理解 《等待戈多》作为荒诞派戏剧的特 征,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荒诞。按照一般的理 解,荒诞是指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但作为 一 个文学流派的 “荒诞”,来源于英国批评家 马丁 ·埃斯林所著的 《论荒诞派戏剧》一书, 是对五十年代初期的一批剧作家的作品的概 括。而对这一观念 ,法国作家加缪在 《西西弗 斯的神话》中又作了这样的解释: “一个能够 用理性解释的世界,不管有什么毛病,仍然是 人们熟悉的世界,但是在一个突然被剥夺了幻 想和光明的宇宙里,人感到自己是陌生人。他 的境遇就像一种无可挽回的终身流放,因为他 忘却了关于失去了的家乡的全部记忆,也没有 乐园即将来临的那种希望。这样一种人与生活 64 AFLW 10/2003 的分离,演员和环境的分离,真实地构成了荒 诞的感觉。”因此,荒诞派戏剧的 “荒诞”, 不是剧作家故意制造出来的一种不近情理的荒 唐,而是借用这种极端不合理的生活状态,写 出人类在现实面前无可奈何的悲观与绝望,因 而也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写出了人类社会的某种 本质。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的: “荒诞派戏剧 是对某些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之后的哲学概念 的艺术吸收。这些概念主要涉及人在一个毫无 意义的世界里试图为其毫无意义的存在找出意 义来的努力。这个世界之所以毫无意义,是因 为人为了自己的 ‘幻想’而建立起来的道德 、 宗教 、政治和社会的种种结构都 已经崩溃 了。” (阿尔 比: 《哪家剧派是荒诞 派戏 剧?》)萨缪尔 ·贝克特也因为他对人类生存本 质的洞察与表现,在一九六九年获得诺贝尔文 学奖。 荒诞派戏剧是一种 “反戏剧”。在传统戏 剧中,规定情境是很明确的,需要通过一个中 心事件来结构起戏剧冲突,并以此为依据,逐 步推进戏剧冲突的发展,形成起伏跌宕的波澜 以及高潮与结局;剧中的人物也都有比较固定 的身份、性格 ,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很明确;有 了这两方面的基础,戏剧冲突的推进便有了现 实的依据。但是,戏荒诞派戏剧来说,这一切 都变得不重要了,戏剧的场景、人物的关系、 情节的发展,这些对传统戏剧来说是不可或缺 的要素 ,都变成虚拟化的了,人物的对话也不 是围绕戏剧冲突来进行,倒是充满了语无伦次 的废话 ,完全不顾及生活的意义、情节的发 展、人物的性格等多方面的逻辑关系。这就是 荒诞派戏剧理论所说的 “纯粹的戏剧性”,人 物的那些语无伦次的对白,也变成了 “内心世 界在舞台上的外化”。荒诞派的戏剧家们这样 做,就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极度荒诞的环境和气 氛,以产生他们所宣扬的 “客观存在的世界就 是荒诞的”效果。这种戏剧,演出的效果当然 是很差的,观众看着舞台上这些莫名其妙的人 物、事件、环境,很难获得观看传统戏剧时的 那种感动。据说 《等待戈多》二十世纪五十年 代在美国纽约百老汇首演时,观众在剧场里高 ∞ 0 里 l1∞nn ;-王J0 c0鼍 £dd《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声交谈,大声咳嗽,还没等大幕落下,就已经 纷纷退场。以至于有一次,演出的经纪人不得 不在报纸上刊登出这样的广告: “征求:七万 个有知识的观众!”可见他的这部戏剧作品就 像是阳春白雪,也称得上是曲高和寡了。 掌握了荒诞派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我们 便可以对 《等待戈多》进行一些分析了。 这个剧本一共有两幕。第一幕开始的时 候,大幕拉开,是在一个乡间的大路旁,天色 已近黄昏,主人公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都 是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坐在土墩子上,弗拉季 米尔走了过来和他闲扯。他们无所事事,一个 脱下靴子往里面看 ,一个脱下帽子又是敲帽 顶,又是往帽子里吹,两个人就这样有一句没 一 句地聊开了。他们忽而说到要为自己的出世 忏悔,忽而想到应该到死海去度蜜月,一会儿 又争论起了 《福音书》里救世主和贼的故事。 他们好像是一对相依为命的兄弟 ,互相称呼 “戈戈”和 “狄狄”(按照我的理解 ,这两个 称呼其实就是 “哥哥”和 “弟弟”的变音,但 剧本里用 “戈戈”和 “狄狄”,似乎只是为了 表明,他们并不是真正地称兄道弟),但他们 生活的境况已经是愈来愈差了。这世界已经在 衰老下去,因此弗拉季米尔感叹地说 ,要是 “在世界还年轻的时候,在九十年代(按 :这 里应该是指十九世纪的九十年代)”,他们还 可以手拉着手从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顶上跳下 去,而 “现在已经太晚啦”,因为也许人们甚 至根本就不会放他们俩爬上埃菲尔铁塔去哩。 就在爱斯特拉冈提议离开这里,去到一个 “美 丽的地方”,那里有 “妙极了的景色”的时 候,弗拉季米尔说: “咱们不能。”因为他们 要在这里 “等待戈多”。但是,这位 “戈多先 生”并没有肯定要来,爱斯特拉冈问道: “万 一 他不来呢?”弗拉季米尔回答是: “咱们明 天再来。”当爱斯特拉冈嘲讽地说 “然后,后 天再来”时,弗拉季米尔毫不含糊地回答说: “可能。”也就是像爱斯特拉冈所说的: “老 这样下去。”但戈多终究没有来,他们又想到 要相约一起上吊自杀。可是他们最终也没有上 吊,决定还是什么也别干,等戈多来了, “看 看他说些什么”,于是便决定继续等下去,等 到 “完全弄清楚咱们的处境后再说”。后来戈 多终于没有来,却等来了博佐和幸运儿吕克。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竞误认为博佐就是他 们要等的戈多,原来他们根本不认识戈多。最 后,他们还是等到了戈多先生派来的一个使 者,那是一个小孩,他告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 季米尔 : “戈多先生今天不来 了,明晚准 来。”他们便相信明天一切就都会好起来的, 他们现在需要做的惟一的事仍然是等待: “等 待戈多!” 到了第二天,仍然在那个老地方 ,仍然是 那个时辰:黄昏,奇怪的是昨天那棵枯死的树 上居然长I出了四五片叶子,仍然是那两个流浪 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他们更加焦灼 地等待着,用互相谩骂来消磨时间。这时候博 佐和幸运儿吕克又来了,不过仅仅一夜之间, 博佐却已经成了瞎子,吕克也成了哑巴。那个 戈多先生的使者又来传话 : “戈多先生今天不 来了,明晚准来。”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 又想离开这里,又想到要上吊,可都没有这么 做,因为他们还需要等待戈多先生的到来,只 要戈多先生来了, “咱们就得救了”。 这真是一部莫名其妙的戏剧。两个主人公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都是卑微、低贱的小 人物,他们整天就把时间耗费在那些毫无意义 的生活琐事与细节中,脱下靴子,再穿上靴 子 ,拿掉帽子,再戴上帽子,看起来他们唱 歌、演戏、讲故事,一会儿拥抱,一会儿又互 相谩骂,好像活得无忧无虑,其实那些闲聊也 不过是梦呓一样的胡言乱语 ,没有任何实质性 的内容。在他们的生活中,一切都已经失去了 意义,甚至连时间也变得一点意义都没有,爱 斯特拉冈问道: “⋯⋯今天是不是星期六?今 天难道不可能是星期天?或者星期一,或者是 星期五?”在剧本的第二幕里,弗拉季米尔问 博佐是什么时候瞎了眼的,博佐顿时就大发脾 气: “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有一天,难道还不 能满足你的要求?有一天,任何一天。有一天 他成了哑巴,有一天我成了瞎子,有一天我们 会变成聋子,有一天我们诞生,有一天我们死 AFLW 101")00:3 65 。 n Nl -l0 /l —ssz一0o6.0一嚣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去,同样的一天,同样的一秒钟,难道不能满 足你?他们让新的生命诞生在坟墓上,光明只 闪现了一刹那,跟着又是黑暗。”这简直就可 以看作是他对自己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的申讨与 控诉,活着已经没有意义,生存也就是死亡, 他们所做的那些机械的动作,都不过是为了单 调地填补生命的空白,消解外部世界不断压到 自己身上来的压迫的恐惧和空虚的幻想,对他 们来说 , “什么也没发生,没人来,也没人 去,太可怕了”。这些就是荒诞派戏剧理论所 主张的 “内心世界在舞台上的外化”,是两个 主人公内心痛苦的外部表现。 尽管我们可以把这部戏剧名作放到五十年 代西方的社会背景上,去探讨当时的各种社会 因素对这部戏剧创作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如经济萧条、社会混乱、道德沦丧,甚至宗教 在人们的心灵上也已经?肖褪了神秘的灵光,以 至于使西方社会的人们产生信仰崩溃、思想苦 闷、精神空虚等一连串的精神危机,但是,我 们从这部戏剧本身并没有看到作家对当时社会 的直接的描写。贝克特只是从人类所共有的精 神层面上,或者说是从本体论的层面上,去表 现人类普遍的精神状态。因此在这部戏剧作品 完成了近半个世纪以后,仍然能够让读者产生 精神上的回应。正如瑞典文学院在一九六九年 十月二十三日把当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贝 克特的时候,瑞典文学院的常务秘书卡尔 ·拉 格纳 ·吉罗在授奖辞中所说: “人性的暂时孤 立和每个人 自身肉体的隔离都是某种孤独的根 源,但在这中间还会出现人对最终找到自己同 伴的不可抗拒的需求,以及 自己同人交谈并在 伴侣关系中找到自己的慰藉。” 所以,我们对 《等待戈多》的主要题旨, 似乎也不必停留在舞台上所出现那些具体场景 的层面上,用我们通常阅读现实主义作品时所 习惯了的思维方式,去探寻剧本的现实性意义 和写实性特征,而应当对这部戏剧作超越具体 时代的理解,深刻认识剧本中所表现出来的现 代社会普遍的人生处境,那就是人们都只不过 生活在盲目的等待与盼望之中。也许在我们每 个人的心里 ,都存有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希 66 AFLW 10/2003 ⋯ 一 望,或许这个希望又是十分模糊的,而且在怀 抱希望中饱尝痛苦,甚至在经过了长时间的等 待之后,到头来又只不过是一场梦幻,在失望 — — 等待——再失望——再等待中虚度年华, 耗尽生命,但是,人们却又从来不会轻易放弃 对希望的憧憬与企盼。据说,这部戏剧于一九 五三年在巴黎最初上演时,曾创下了接连演出 三百多场的纪录,对这部剧作的毁誉褒贬也十 分激烈,但与此同时,在巴黎的咖啡馆、酒吧 和街头巷尾,人们却又拿戏里的台词互相取 乐 ,一个问: “你在干什么?”另一个则回答 说: “我在等待戈多。”一九五七年,在美国 的旧金山,有个实验剧团还把这个戏拿到圣昆 廷监狱里去,为一千四百名犯人演出,也让那 些特殊的观众感到震惊。由此可见,这个剧本 并不是完全不能为观众所接受的。 一 般的文学评论,总是强调这种等待是西 方社会的人们迷惘、绝望与茫然的痛苦,而没 有进一步看到这部戏剧的普遍性意义。剧本中 一 共只有四个人物,这四个人分别来自四个国 家,爱斯特拉冈是法国人,弗拉季米尔是捷克 人或者是俄罗斯人,博佐是意大利人,吕克又 是英国人,贝克特对人物关系做这样的安排, 显然是想借这一方式 ,暗示出这些人物的境 遇、心理、情感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在他们的 身上,高度浓缩了人类社会的普遍性特征,集 中表现出了 “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 处境”。他们整天谈论的话题只有一个,那就 是 “等待戈多”。有人问过作者:戈多究竟指 什么?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什么东西?如果是人, 那么他是谁?他又是个怎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 要等待戈多?戈多最后来了没有?对这些问题, 都无法做出一个准确的回答 。连作者也这么 说: “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但 是,我们又可以肯定地说,戈多就是爱斯特拉 冈和弗拉季米尔的救星和希望。他们苦苦地等 待着的这位戈多先生,始终都没有出现,等来 等去却只等来了两个流浪汉博佐和幸运儿吕 克,这两个流浪汉非但不是他们的救星,而且 还是痛苦和压迫的象征。博佐象征着压迫,他 蛮横凶狠,狂妄自傲;幸运儿吕克则可以说是 0 8 _j 自n0量 -|J0 u0 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痛苦的化身,他饱经磨难,任人奴役。贝克特 以此来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因为到了第 二幕里,博佐的眼睛瞎了,反而倒过来向两个 流浪汉求救,这正暗示出命运其实也是变化无 常的,用剧中人的一句话来说,就是 “天底下 没有一件事情说得定”。但是,就在两个流浪 汉无望的等待中,我们又看到他们在等待中的 执著,他们抱定主意,要一直等下去,今天等 不到,明天再等;明天要是还等不来,就继续 再等下去。我们看剧本的第二幕,几乎就是第 一 幕的再现,贝克特也就是想用这种直观的舞 台动作,来强化我们对等待的感性理解。我们 甚至可以想象,要是剧本还有第三幕、第四幕⋯ ⋯ 的话,剧中人也照样还是会耐心、顽强、执 著、永不放弃地等待下去的,哪怕这种等待永 远都不可能实现。这种无望的等待固然是人类 永恒的痛苦,却也是在绝望中所包含的希望, 表现出了人类从不轻言放弃的信念与坚强。 从这部戏剧的基本风格看, 《等待戈多》 好像有着很鲜明的喜剧色彩,剧中人爱斯特拉 冈和弗拉季米尔的那些无聊的动作与对话,他 们脱靴子,掸帽子,还互相争食红萝 卜,甚至 抢博佐吃剩的骨头,都让人觉得十分可笑。然 而,这种笑却又不是传统喜剧所引发出来的欢 乐或嘲讽的笑,而只是一种含着眼泪的笑,是 在喜剧的表象下隐藏着悲剧的凄然的苦笑。因 为,这是人们在陷入极度痛苦的境地时的精神 变态与聊以自慰。甚而至于他们在异常绝望时 打算上吊自杀,还要因为两个人的身体轻重发 生谁该先谁该后的争执,把一个十分悲惨的场 面,变成了富有喜剧色彩的讥讽与嘲弄,同样 显示出了悲与喜的交融。他们对待生命的那种 生也无趣、死也无趣的心理,更让我们中国读 者或观众感到 “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无奈与可 怜。 应该指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荒诞派戏 剧的鼎盛时期,也正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十 分红火的时候,它们之间确实也具有若干相互 接近的观念。 “存在即为荒诞”,就是存在主 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说荒诞派戏剧是受存 在主义哲学直接影响下的产物,也是未尝不可 的。但是,从贝克特的这部 《等待戈多》看, 荒诞派戏剧与存在主义戏剧尽管在表现内容方 面有共同之处,而在表现方法和戏剧效果方面 却又各有千秋。正如英国的荒诞派戏剧理论家 马丁 ·埃斯林在 《论荒诞派戏剧》中所说的, 存在主义者 “依靠高度的清晰,逻辑严谨的说 理来表现他们意识到的人类的处境的荒诞无 稽”,而荒诞派戏剧则 “公然放弃理性手段和 推理思维表现他们意识到人类处境的毫无意 义。⋯⋯荒诞派戏剧放弃了关于人类处境荒诞 性的论争,它仅仅表现它的存在,以具体的舞 台形象来表现存在的荒诞性。这二者在表现形 式上的区别,正如哲学家与诗人的区别。”也 就是说,作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贝克特 面对人类存在的荒诞这一悲剧主题,并没有像 存在主义的大师萨特那样,以清晰的哲学观念 和理性的逻辑结构,去表达他对人的生存处境 不合理性的看法与见解,而只是把人类生存的 困境,以具体生动的舞台形象展示在观众的面 前,让观众能够直接感受到存在的荒诞性,与 《等待戈多》里面的那几个人类社会的小人物 一 起,去体验人们在荒诞世界里等待的苦闷和 绝望的悲哀。 在荒诞派戏剧运动中,除了贝克特的这部 《等待戈多》以外 ,还有他的 《美好的 日 子》,尤奈斯库的 《秃头歌女》 《椅子》 《犀 牛》等著名的作品,其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也 都是十分接近的。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 , 由于这种戏剧在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缺乏进 一 步的创新,荒诞派戏剧就开始逐步从文坛与 舞台上淡出了。二oo一年,在 《等待戈多》 诞生五十周年的时候,在我国的上海,由上海 现代人剧社和真汉咖啡剧场联合推出了所谓 “女性版”的 《等待戈多》,原来剧本中的两 个流浪汉,用两个女性演员来扮演,把剧中的 两个男主角都变成了女人,应该也是对贝克特 原作的一种新的诠释。这至少也可以说明,在 时隔半个世纪以后, 《等待戈多》仍然可以让 人们产生许多普遍性的联想,这也可以说明, 《等待戈多》是属于全人类的。 ● .4 n N1.4_10 .4/1 一ssz 一006●0lg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本文档为【《等待戈多》:人类社会永恒的精神期待——荒诞派戏剧名作《等待戈多》赏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4555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8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0-07-05
浏览量: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