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六章节 就业 第一节 就业的概念跟类型

第六章节 就业 第一节 就业的概念跟类型

举报
开通vip

第六章节 就业 第一节 就业的概念跟类型第六章就业第一节就业概述一、就业的概念及类型㈠概念我国的就业的定义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参加某种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包含四层含义:⑴就业必须达到一定年龄并具有劳动能力;⑵就业者必须是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而不是家务劳动;⑶这种劳动必须是有收入的劳动而不是无报酬的公益劳动或义务劳动;⑷就业的主体是就业人员。我国的就业人员包括:全体职工、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事业工作并取得报酬的全部人员;城镇私营企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农村社会劳动者;其他社会劳动者,如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在各单位工作的...

第六章节 就业 第一节 就业的概念跟类型
第六章就业第一节就业概述一、就业的概念及类型㈠概念我国的就业的定义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参加某种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包含四层含义:⑴就业必须达到一定年龄并具有劳动能力;⑵就业者必须是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而不是家务劳动;⑶这种劳动必须是有收入的劳动而不是无报酬的公益劳动或义务劳动;⑷就业的主体是就业人员。我国的就业人员包括:全体职工、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事业工作并取得报酬的全部人员;城镇私营企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农村社会劳动者;其他社会劳动者,如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在各单位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人员。㈡就业的类型按就业的表现形式分为:显性就业(公开就业)和隐性就业(非公开就业);按就业的范围分为:国际就业和国内就业,国内就业又分为城镇就业和农村就业;按就业的管理形式分为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就业和市场就业;按就业的时间分为长期就业和短期就业(1年以下);按就业的序次不同分为初次就业、再就业和多次就业;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以及按不同的地区、产业、部门、所有制等划分的就业。联合国开发署根据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的关系将就业划分为四种类型:⑴高经济增长,高就业机会型;⑵高经济增长,低就业或无就业型;⑶低经济增长,就业机会下降型;⑷经济增长率下降,就业机会有所扩大型。二、就业的功能㈠对劳动者个人的功能⒈劳动者生活保障⒉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功能⒊劳动者自我发展的功能⒋劳动者服务社会功能㈡就业的社会经济功能⒈增加财富⒉社会稳定⒊社会发展第二节就业的相关理论一、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与政策凯恩斯的就业理论是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的,以有效需求原理为基础展开分析的。⒈充分就业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凯恩斯把失业分为三类:一是摩擦失业,由某种专门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造成的;二是自愿失业,由于各种原因人们不满现在的工作而主动放弃造成的失业;三是非自愿失业,由于限制条件有些劳动者有就业的需求但是没有就业岗位造成的失业。凯恩斯认为,摩擦性失业可以通过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和提高劳动者技能来解决,自愿失业需要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这两类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失业,他认为经济的发展最需要解决的是“非自愿失业”,当这个问题解决后,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⒉有效需求与就业有效需求,凯恩斯的解释是商品的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总需求决定总就业,当企业产品需求大于供给时,企业会扩大生产而增加就业人数,反之则会缩小生产解雇工人。另外,失业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政府应该通过干预政策来扩大消费,增加投资,加快商品和资本输出,以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目标。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提出“奥肯定律”,揭示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当经济增长率高于2.25%时,失业率将下降,在此基础上,经济增长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失业率会下降半个百分点。当经济增长率低于2.25%时,失业率将上升,在此基础上,经济增长每减少一个百分点,失业率会上升半个百分点。⒊凯恩斯的扩大就业政策主张⑴政府干预。通过税收、利率、政府投资等措施进行调节,才能消灭危机和失业。⑵扩大消费需求。增加消费,反对节俭和储蓄⑶扩大投资需求。人的消费倾向是相对稳定的,一时不易改变,所以扩大投资是重要的手段。一方面可以调节私人投资,增加货币量,降低借贷利息刺激私人投资。另一方面是投资社会化,即由政府直接举办公共工程,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消除投资者的顾虑,使经济恢复。⑷增加货币发行,压低利息和工资,从而刺激投资,增加就业机会。这样的做法会造成通胀和物价上涨,导致工人的工资下降,实际的购买力下降,但凯恩斯认为必要时可以放弃传统的健全财政的原则,甚至实现赤字财政和有节制的温和的通货膨胀,只有这样,才能刺激投资,实现充分就业。二、充分就业和失业根据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就业的态势有三种:一是充分就业;二是普遍失业;三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就业状态。㈠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各国政府执政追求的目标之一,它对于各国人力资源配置和维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充分就业不仅应该从劳动力的使用数量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上来衡量,还应该包括劳动者的利用效率标准,即劳动力个体的职业匹配和在业劳动力的利用效率。从三个方面探讨:⒈劳动力个体的充分就业。指劳动者的个体特质与职业相匹配,劳动者在其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作用的就业状态。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兰德把人格分为六种类型,社会型、研究型、现实型、艺术型、企业型和传统型,他的观点是不同的人格特征的人有其适合从事的不同职业,相匹配会有利于组织管理、人才配置,对于调动劳动者工作主动性、积极性有重大意义,这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劳动者个体追求的目标。⒉在业劳动者中的充分就业。指不存在隐性失业或劳动力低效利用的就业水平。隐性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并且在职工作但是工作量不足,不能通过工作获得社会认可的正常收入,虽然有工作岗位但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失业。这也是一种劳动力资源的浪费。或者是发生在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但是工作时间不足,也可能是有些人不断的进入职场而造成占用其他人进入职场的障碍,还可能是发生在高校毕业生身上,因为就业信息不全面,导致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和课程进入社会时没有“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还有一部分用人单位在用人上不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很多劳动者挂靠在企业里,但是不为企业做任何工作,等等这些都是隐性失业或者不充分就业。⒊劳动力人口的充分就业这种观点是以一定的劳动力的失业率界定充分就业,也是经济学界普遍流行的观点。主要有几种理解。⑴充分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能够全部获得的就业岗位,这是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看法,认为失业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社会主义曾把消灭失业、保证人人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⑵凯恩斯的观点,消除了非自愿失业,仅限于有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范围内就业水平。⑶贝弗里奇,充分就业是失业人数U等于空缺职位V时的就业水平。⑷菲利普斯,通货膨胀率为零时的失业水平。⑸劳动力存在3%~4%时的失业率为充分就业。我国充分就业主要是通过失业率来界定的,即注重从数量上来考察充分就业,没有更多的注重劳动力的利用效率。所以,完整的充分就业应有三个衡量标准:劳动力就业数量标准、劳动力工作效率标准和职业优化匹配标准。从职业优化匹配标准看就是劳动者在其岗位上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劳动力工作效率标准是劳动者必须高效率地工作,不存在过多的富裕劳动力或在职的失业人员。劳动力就业数量标准就是不存在过高的失业率。㈡充分就业下的失业⒈充分就业不能消除失业从衡量充分就业的三个标准看,劳动力百分之百地就业既不需要也不可能,劳动力为了选择适合自己性格、气质的职业就必须进行职业搜寻,就会存在职业搜寻型失业,要提高劳动力工作效率就会涉及到减员增效的问题,企业中就会有隐性失业,甚至显性化,客观上存在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所以消除失业是不可能的。⒉充分就业下存在的失业。有四种⑴最大就业数量论:就业量最大时就达到了充分就业,最大就业量用劳动力人口的最大就业的比率表示。⑵短期失业论:充分就业意味着失业期减低到很短的时间,保证失业者不久会很快就业,长期失业较少。⑶快速寻找职业论: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比较容易,劳动力寻找工作平均持续时间最短。⑷最低失业率论:当失业率最低时,就达到了充分就业。三、隐性就业㈠含义也叫“非公开就业”,指劳动者以隐蔽的形式从事有报酬的工作或经营收入,而政府对此未做有效管理的就业活动。包含几层意思:⒈劳动者以隐蔽的方式就业。有的劳动者是公开的从事兼职活动,有的是失业者、下岗者或是长期患病职工暗地里从事有报酬的工作活动,还有的是非劳动年龄的人从事职业活动。总之,他们的公开身份与实际身份不一致,就业具有隐蔽性。⒉隐性就业主要靠市场机制来调节,劳动者看哪里有就业机会,哪里收入高就到哪里去就业。⒊政府未做有效管理。隐性就业具有自发性、流动性、隐蔽性、不确定性等特点,现行的劳动就业统计难以将其统计清楚,而且这也是我们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以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政府还需要想办法解决。㈡隐性就业的类型及表现形式⒈按兼业的主体划分:⑴国有单位富余人员兼业型:国有单位的下岗富余人员以及请长假、病假的人员在所属单位之外从事各种职业,一些企业“停薪留职”人员,关系在企业放着,人在社会上重新就业、创业。企业下岗人员一边拿着企业发放的生活费,一边有了新的职业。⑵非经济活动人口兼业型:军人、在校大中专学生及童工从事各种有收入的职业活动。⑶退休兼业型:一些离退休人员被原单位返聘或社会上谋求职业。⑷在职兼业型:在职人员在本职业之外兼有其他职业。⑸流动型:假日医生、假日工程师等。⑹非法就业活动:从事贩毒、制假等地下活动。⒉兼业以业务分类:⑴智力型:具有较高的知识及技术专长,从事单位之外的课题研究、科研设计、管理与技术咨询等业务以获取报酬。⑵劳务型:在职人员利用业余时间打工、办厂开店以获取报酬。⑶中介型:在职人员在就业之外,充当经纪人、从事证券交易、介绍业务、拉赞助等获取经济利益。⑷走穴型:文艺、体育、卫生、教育等各界人士经常外出作业。⒊下岗职工的隐性就业类型:⑴富裕型下岗职工:⑵一般收入型:下岗后靠技术、资金和社会关系成为外单位的技术员、包工头或个体业主,收入中等。⑶贫困型:缺乏技术、资金、社会关系和活动能力,下岗后只能打零工、摆小摊以获取低收入。⒋隐性就业的新特点很多大学毕业生加入到隐性就业的队伍。当 翻译 阿房宫赋翻译下载德汉翻译pdf阿房宫赋翻译下载阿房宫赋翻译下载翻译理论.doc 、开网店、自由职业者等等。㈢产生隐性就业的主要原因:⒈隐性就业是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必然现象。⒉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形成隐性就业的主要原因。⒊管理上的原因。㈣隐性就业的效应分析⒈隐性就业的利⑴提高了实际就业率,减轻了政府的就业压力。劳动者自谋职业,减轻了政府负担。⑵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了工作效率。⑶提高了失业、下岗者的收入和生活水平。⑷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我国劳动体制的转换。⒉隐性就业的弊⑴影响了政府关于劳动就业及居民生活水平统计的准确性。⑵逃避了政府的收入监督和调节,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平,税收上有漏洞,财政收入有损失。⑶影响了失业保障功能的作用。⑷非法隐性就业还会助长违法犯罪活动的蔓延,带来社会治安的问题。三、非正规部门就业㈠非正规部门的界定界定很难,缺乏统一的标准。最早提出非正规部门的是国际劳工组织,我国是上海市再就业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最早使用这个词,但是直至今日在我国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在统计研究上造成一定的困难。1991年,国际劳工组织给出的界定是:指发展中国家城市地区那些低收入、低报酬、无组织、无结构的很小规模的生产或服务单位。我国很多学者和专家参考或引用的非正规部门的定义是国际劳工组织织《世界就业报告1998—1999年》中对非正规部门的界定,即非正规部门包括雇佣工人的小企业、主要利用家庭成员劳动的“家庭”企业和自谋职业者。为分析与制定政策起见,国际劳工组织又将非正规部门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小型或微型企业。此类在经济上属于非常活跃而强大的类型,并可视为正规部门的延续,通常通过承包或分承包协议与正规部门联系在一起。但是这类企业中绝大多数是独立的,面对的主要是低收入者市场。第二类为家庭企业,其活动大多数由家庭成员承担(多为无薪的妇女劳动力)。这一类型涉及许多不同的市场、活动、季节和场所。多数家庭不能因此摆脱低收入及贫困的状况,但是一些市场需求强劲的家庭企业可能会演化为更专业化的企业。第三类为独立的服务者,包括家庭帮手、街头小贩、清洁工、街头理发师、擦鞋童等,它们同时还被称为随意劳动者。在这一类的许多职业中,女性占相当大的比例。就人数而言,这一类型为非正规部门的主体,在非正规部门的技术等级中,该类型职业所需技能水平是最低的。非正规部门就业是一种灵活多样的就业,主要包括在小型或微型企业中就业、在家庭企业中就业、自我就业以及其他各种在制度化经济结构之外的经济活动中的就业等,是一种无组织、无结构、无固定场所、无固定收入、无固定作息时间、无固定生产规模的就业。我国,非正规就业在1996年首次被上海市在政策性文件中使用,并给出非正规就业的界定:指下岗人员个人或组织通过参与社区的便民利民服务、市容环境建设中的公益性劳动、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种临时性、突击性的劳务以及家庭手工业、工艺作坊等形式进行生产自救,无法建立或暂时无条件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一种就业形式。由该定义可以看出,当时非正规就业还是针对下岗人员而言的,是解决下岗人员再就业的一个途径。除此之外,其他的政府部门或相关部门没有对其进行一个清晰的界定,包括在这方面最具权威、或者说是最具有发言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事实上,我国政府部门很少使用“非正规就业”这个名字,常用的说法是“灵活就业”、“弹性就业”。㈡非正规部门就业的特征其特征是鲜明的。国际劳工组织概括了七点:⑴容易进入或没有进入障碍;⑵主要依赖于本地资源;⑶家庭所有制或自我雇佣;⑷经营规模较小;⑸采用劳动密集型的适用性技术;⑹劳动技能不需要在正规学校获得;⑺较少管制或竞争比较充分;总结起来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就业的灵活性和低成本性。还有的特征是劳动关系非规范性。传统的正规就业的劳动关系建立在签订正规就业合同和全日制基础上,而灵活就业的人员在劳动关系上处于弱势地位,体现在是不签订合同,或是存在大量无效合同,或者是合同形同虚设。再有的特征就是就业状况不稳定性,体现在收入上有较大的起伏。很多的自由职业者,自由律师、房地产经纪人、收入高的可达数十万,收入低时也可能几千元。㈢非正规部门就业的意义从上世纪末到现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比重在世界各国一直呈现普遍上升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按国际劳工组织提供的数据,20世纪末,拉丁美洲80%,非洲93%的新增工作岗位是由非正规部门创造的。目前,灵活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百分比,非洲高达57.2%,亚太地区32.8%,西方发达国家也达到30%以上。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还是计划经济,仅有单一的正规部门就业,即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公有的传统正规部门,需要严格的执行“国家包揽、行政隶属、身份差别、终身固定”的就业政策,几乎吸纳所有需要就业的人员。但是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国企改革和产业机构的调整,非正规部门就业在我国开始发展,专家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我国的非正规部门就业首次是在上海市针对下岗人员提出的再就业试点工程,之后,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 通知 关于发布提成方案的通知关于xx通知关于成立公司筹建组的通知关于红头文件的使用公开通知关于计发全勤奖的通知 》中强调,“鼓励下岗人员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实现就业”。到2001年上半年,全国已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相应的促进非常规部门就业即管理办法,它成为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有效途径。在城市中,非正规部门就业的比例从1996年的1:4扩大到2001年的1:2。按照人保部社会保险研究所的估算,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的规模已超过1.3亿人,约占城镇就业人员总量的40%。⒈非正规目标就业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⒉对企业来说,降低了企业的用工成本,或者可以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聘用更好的人才。⒊非正规部门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很多重要的、便利的服务。⒋非正规部门的小生产和分配保证了低成本的服务和产品,能够控制正规部门的工资向上攀高的趋势。㈣非正规部门存在的问题⒈非正规就业群体边缘化,即组织化程度低,远离正规部门和正规就业的问题。⒉非正规部门群体弱势化,即普遍存在技能低、收入低、就业不稳定、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⒊非正规就业群体贫困化,易受经济周期的影响。第三节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一、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演变三个阶段:⒈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中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从招生到就业,无不打上了“计划”经济的历史烙印。把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称为“统包统分”模式。这种就业模式就是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实行由国家负责,按照计划统一分配的政策。这种就业政策是伴随着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产生和完善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在这种就业政策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尤其在建国初期,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以国家利益为取向。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保证了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我国地区差异而产生的人才需求不平衡的状况,对国家宏观调控人才流向和社会安定有一定的保障。⒉高等教育体制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就业政策1985年5月27日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我国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改革的重要标志。《决定》中明确指出,对于国家招生计划内的学生,其毕业分配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这样就形成了以“供需见面”为主要形式,以“双向选择”为指导目标的就业政策。1989年3月,国务院转批了原国家教委提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在过渡阶段实行以学校为主导向社会推荐就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的办法。1993年2月,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次明确了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提出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大部分实行在国家各种政策领导下,通过人才市场,采取从“供需见面”到“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⒊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政策以“双向选择”为主要特征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只是过渡性的就业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建立以“自主择业”为主要特征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经势在必行。1998年开始,大学生就业市场化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1998年第一批缴费上学的大学生毕业了,按照“自主择业”的市场机制,大学开始走上市场化就业道路。《国务院关于做好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它明确在9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首次提出,积极支持和鼓励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联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接收毕业生。2002年教育部在取消限制高校毕业生包括专科(高职)毕业生合理流动的政策中提出,允许高校毕业生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跨地(市)就业,这是大学生市场化就业标志。在这种就业体制下,大部分毕业生将按照个人的能力、条件到市场参与竞争,而不再依靠行政手段由国家保证就业;用人单位也只能用工作条件及优惠待遇吸引毕业生,不能等待国家用行政命令的办法给予保证;而高等学校作为就业工作的中介,主要为毕业生“自主择业”提供服务。2002年以前,我国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主要是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7年3月24日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除此之外,1998年7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对普通高校毕业生收费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对一些地区、部门和高校自行规定征收城市增容费、推荐费、上岗押金等收费行为进行了规范。  由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开始变得比较严峻,2002年国家相继出台新的就业政策。3月,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等四部委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同年10月,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这两个重要文件,明确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应以市场为导向,实行政府调控就业,学校促进就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的就业方针;提出了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要取消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的体制性障碍;取消限制高校毕业生跨地区就业的政策规定,取消对毕业生收取的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把毕业生就业期限延长到两年,在此期间,毕业生可自由选择将档案、户口保留在学校或生源所在地等等。目前,人才市场形成了“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的畸形局面。我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是以就业率来统计判断的,在就业问题并不突出的时候,就业率的统计一般只计算每年六月份的就业率。后来又增加了毕业后二个月统计的九月份就业率和毕业后半年内统计的十二月份就业率。从这种统计变化中,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在六月份毕业的时候,有一部分同学并没能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员的转变,没有能够顺利地进入职业工作过程,而是在继续寻找就业的机会,从六月份延长到九月份,后又延长到十二月份,表明高校毕业生进入理想的职场所需要的时间延长了,难度加大了。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依据《意见》的精神,基层一般是指县以下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农村以及城市的社区。2006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的通知》指出,明确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统计范围,应包含在下列区域、单位就业或以下列方式就业:一是县及县以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二是农村建制村;三是城镇社区;四是中小企业;五是国家和地方服务基层项目;六是自主创业;七是部队;八是艰苦行业企业、事业单位。中央政府在促进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方面出台了很多措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根据《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和人事部于2003年6月份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按照公开报名、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应届毕业生,到西部地区的贫困县基层单位从事1-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服务期满后,鼓励其扎根基层,或者自主择业和流动就业。——“三支一扶”计划。中组部、人事部等八大部门联合下发《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从2006年开始实施,连续5年,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农村基层从事2-3年的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服务基层。——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通过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部分团场)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2006年开始实施,连续5年。——大学生选调计划。各地方政府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进行重点培养,这批毕业生简称“选调生”。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自愿报名、组织推荐、笔试、面试考察、体检、公示、录用等程序进行考录。——大学生村官。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地方高校应届毕业生到部队就业。国家教委、解放军总政治部1997年联合通知规定参军的大学生的基本条件以及工作程序和职级待遇。——三年百万就业见习计划。2009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吸纳一百万名高校离校以后仍未就业的毕业生,在他们求职没有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的情况下将他们吸纳到见习岗位上来。见习计划较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了就业中经验不足、技能缺乏的问题。我国真实的失业率其实早已远远高于陷入经济危机的西方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美国的失业率已攀升为9%左右,欧盟为8%左右。然而,西方发达国家在失业率上的统计和救济等方面与我国截然不同。以美国为例:失业率是美国人民衡量政府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美国政府对失业率的重视,绝不亚于我国政府对GDP的重视。美国的失业率统计有三种口径。第一种为“入户调查失业率”,将全部的16岁以上人口包括在内全面调查。这是统计口径最宽泛的一种。根据这个标准,美国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共增加失业人数275万人,共有1038万人失业。第二种为“单位调查失业率”。是指从单位(雇主)那里获得聘用和解雇信息,从IRS获得工资发放数据,算得失业率。这种失业率一般作为对“入户调查失业率”的补充说明。这种失业率统计口径比上一种小得多。因为有些自由职业者常常被排除在统计之外。根据这个标准,美国自从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共增加失业人数193万人,只有第一种的70.4%。第三种就是我国常常听到的“登记失业率”。即从失业救济部门登记表中获得失业人数而算得的一种失业率。这种失业率基本不被美国社会认可,也几乎不出现在官方的报告中。因为这种失业率是极其失真的失业率。因为一是高收入失业者一般不向救济部门登记;二是短暂失业者很少向救济部门登记;三是大量的超过失业金领取期限的失业者不在失业部门掌握之中。2008年12月的登记失业人数为452万人,只有第一种的44%。如果也像中国的统计口径一样,那么金融危机中美国的失业率只有2.94%了!
本文档为【第六章节 就业 第一节 就业的概念跟类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伊人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300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交通与物流
上传时间:2018-12-03
浏览量: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