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

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

举报
开通vip

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1.实验诊断(laboratorydiagnosis):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包括实验室前、实验室和实验室后3个部分。2.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是对实验过程和实验服务进行连续的和全方位的管理,最终符合临床要求。3.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A)4.危急值(criticalvalue):是指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生必须紧急处理,称之...

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
1.实验诊断(laboratorydiagnosis):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包括实验室前、实验室和实验室后3个部分。2.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是对实验过程和实验服务进行连续的和全方位的管理,最终符合临床要求。3.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A)4.危急值(criticalvalue):是指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生必须紧急处理,称之为危急值。5.医学决定水平(medicaldecisionlevel):是指不同于参考值的另一些限值,通过观察测定值是否高于或低于这些限值,可在疾病诊断中起排除或确认的作用,或对某些疾病进行分级或分类,或对预后作出估计,以提示医师在临床上应采取何种处理方式或决定采取某种治疗措施等等。6.红细胞计数(redbloodcellcount,RBC)指单位容积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常用于贫血诊断并判断程度7.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又称血细胞压积(packedcellvolum,PCV),又称红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可反映红细胞的增多或减少,但受血浆容量改变的影响,也受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影响。8.网织红细胞计数(reticulocytecount,Ret):晚幼红到成熟红之间未完全成熟红细胞,胞体稍大,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活体染色胞质兰色网状结构,共4型,网状结构越多,细胞越幼稚。Wright染色嗜多色性红细胞。用于贫血诊断及预后观察。9.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bloodcellvolumedistributionwidth,RDW):是红细胞通过仪器内计数小孔时,因细胞体积大小不同,得到一个相应的大小脉冲,脉冲信号经计算机统计处理获得的RDW值,反映外周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10.白细胞绝对值(absolutevalueofWBC)11.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count,DC)12.靶形红细胞(targetcell):细胞的中央淡染区扩大,中间部位又有部分色素存留而深染,状似射击之靶标,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靶形细胞常占20%以上。13.球形红细胞(spherocyte):细胞体积小,圆球形,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直径小于6微米,厚度增加大于2.9微米,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14.嗜多色性红细胞(polychromaticerythrocyte):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稍大,称嗜多色红细胞或者多染色性红细胞。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增生性贫血,尤以溶血性贫血多见。15.高色素性红细胞(hyperchromicerythrocyte):红细胞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其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16.嗜碱性点彩(basophilicstippling):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凝集而形成的,大量增多并呈粗颗粒状点彩,多见于铅中毒,也可见于骨髓增生旺盛的其他贫血如巨幼红细胞贫血等。17.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body):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0.5~1微米,1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亦可出现于晚幼红细胞中,多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红白血病及其他增生性贫血。18.卡-波环(cabotring):成熟红细胞内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曾认为是核膜的残余物.目前认为可能是纺狂体的残余物或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提示严重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铅中毒及白血病等。19.有核红细胞nucleatederythrocyte):正常成人在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儿可见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如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主要见于:1、各种溶血性贫血;2红白血病3髓外造血,如骨髓纤维第4其它,如骷髅转移,严重缺氧等。20.中毒颗粒:(toxicgranulation):中性粒细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呈深紫红或深紫黑色,谓之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高。21.空泡(vacuoledegeneration):中性粒细胞胞质或胞核中可见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空泡,可能是细胞质发生脂肪变性所致。22.杜勒小体(dohlebodies):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圆形或梨形呈现云雾状天蓝色或蓝黑色,直径1~2um,亦可在单核细胞胞质中出现。23.核变性(degeneratioofnuceus):是中性粒细胞胞核出现固缩,溶解及碎裂的现象。严重感染,急性中毒会出现。24.棒状小体(auerbodies):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约1~6um,故称为棒状小体。是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时有重要价值。25、异形淋巴细胞(atypicallymphocyte):外周血中有时可见到1种形态变异的不典型淋巴细胞,称为异形淋巴细胞。有泡沫型、不规则型、幼稚型三种。增多可见于感染性疾病、药物过敏、与细胞肥大病毒感染有关等。26、核左移(nuclearshifttoleft):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27、核右移(nueclearshifttoright):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越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28.分裂池(mitoticpool)29.贮备池(storagepool)30.边缘池(vesselwall)31、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reaction):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周围血中白细胞大多数明显升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32、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eteESR):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各种炎性疾病、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等可引起病理性增快。严重贫血、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纤维蛋白原含量重度缺乏者可以引起血沉减慢。33.骨髓穿刺(bonemarrowpuncture)34.骨髓增生程度(proliferativedegree)36、细胞化学染色(cyto-chemicalstain):是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根据化学反应原理,应用骨髓涂片按一定程序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化学成分及其变化的一项检查方法。有助于了解各种血细胞化学成分组成及病理生理改变。37、过氧化物酶染色(peroxidasestain,POX):血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能分解试剂中的底物,释出新生态氧,使无色联苯胺氧化为蓝色联苯胺,后者与亚硝基铁氰化钠结合形成蓝黑色的颗粒,沉着于细胞质中。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38、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eutrophilalkalinephosphatasestain,NAP)39.骨髓纤维化(myelofibrosis,MF)40、骨骼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是一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骨骼出现病态造血。主要表现为外周血中血细胞减少,而骨髓细胞增生增多,成熟和幼稚细胞均有形态异常。41、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anemia,MA):是由于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使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其血液学的典型特征是除出现巨幼红细胞外,粒细胞系也出现巨幼特征及分叶过多特征。42、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骼造血干细胞减少和功能异常,导致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减少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43、出血时间(bleedingtime,BT):将皮肤刺破后,让血液自然流出到血液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其长短反应血小板的数量、功能以及血管壁的通透性、脆性的变化。44.束臂实验(capillaryfragilitytest,CFT):又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CFT)又称毛细血管抵抗力实验(CRT),通过给手臂局部加压使静脉血流受组,致毛细血管负荷,检查一定范围内皮肤出现出血点的数目来估计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若出血点增多见于血管壁结构和功能缺陷、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异常、血管血友病。45.血块收缩试验(clotretractiontest,CRT):是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Ca2+和凝血酶,使血浆凝固形成凝块。减低(<40%)见于低纤维蛋白血症、多发骨髓瘤等,增高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因子XIII缺陷症等。46.大血小板比率(plateletlargecellratio,P-LCR)47.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和钙离子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内源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APTT延长见于FVIII、IX、XI缺乏以及它们的抗凝物质的增多,缩短见于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48.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在被检血浆中加入Ca2+和组织因子,观测血浆的凝固时间。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II、V、VII、X缺乏,获得性抗凝血因子缺乏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等。49.凝血时间(clottingtimeCT):静脉血放入试管中,观察自采血开始至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反映内源凝血系统的凝血过程。50.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51.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fibrinogenassay,FBG):在受检血浆中加入一定量凝血酶,后者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通过比浊原理计算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梗死等,降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等。52.凝血酶时间测定(thrombintime,TT):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测定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的时间。延长见于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53.D-二聚体(D-dimerD-D):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之一,为继发性纤溶特有的代谢物。阴性是排除深静脉血栓和肺血栓栓塞的重要试验,阳性也是诊断DIC和观察溶血栓治疗的有用试验。54.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assay,FBG):于受检血浆中加入FDPs抗体包被的胶乳颗粒悬液,若血液中FDPs浓度超过或等于5ug/ml,胶乳颗粒发生凝集。根据受检血浆的稀释度可以计算出血浆FDPs含量。阳性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55.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plasmaprotamineparacoagulation,3p):受检血浆加入硫酸鱼精蛋白溶液,如果血浆中存在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复合物,则鱼精蛋白使其解离析出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单体自行聚合成肉眼可见的纤维状物,此则为阳性。56.原发性纤溶(primaryhyperfibrinolysis)57.继发性纤溶(secondaryhyperbrinolysis)58.血型(bloodgroup):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各种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某些血浆蛋白在个体之间均具有搞原成分的差异,受独立的遗传基因控制。59.ABO血型物质60.(血型)天然抗体(bloodgroupnaturalantibody):是由一种无深邃的抗原刺激而产生。在自然界非血型抗原所特有。61.(血型)免疫抗体(bloodgroupsubstance)62.交叉配血(crossmatching):由于配血试验主要是检查受血者血清中须无破坏供血者红细胞的抗体,故受血者血清加供血者红细胞悬液相配的一管称为主侧;供血者血清中受血者红细胞相配的一管称为次侧,两者合称为交叉配血。保证输血安全。63.成分输血(componentbloodtransfusion)64.随机尿(randomurine):用于门诊和急诊病人的临时检验。65.餐后尿(urineaftermeal):通常在午餐后2h收集的尿标本66.新鲜尿(freshurine)67.多尿(polyuria):24h尿量超过2500ml,称为多尿,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均可见多尿。68.少尿(oliguria):成人尿量低于400ml/24h或17ml/h,称为少尿69.无尿(anuria):低于100ml/24h称为无尿70.肾前性少尿(prerenaloliguria):休克、心衰、脱水及其他引起有效血容量减少病症可导致肾小球滤过不足而出现少尿。71.肾性少尿(renaloliguria):各种肾脏实质性改变而导致的少尿72.肾后性少尿(postrenaloliguria):因结石、尿路狭窄、肿瘤压迫引起尿路梗阻或排尿功能障碍所致。73.暂时性多尿(temporarypolyuria):可见于水摄入过多,应用利尿剂和某些药物等。74.血尿(hematuria):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为血尿75.肉眼血尿(grosshematuria):每升尿液中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76.镜下血尿:如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平均>3个,称为镜下血尿。77.均一性血尿(homogenicityhematuria)78.非均一性血尿(heterogeneityhematuria)79.肾小球源性血尿(glomerularhematuria)80.非肾小球源性血尿(non-glomerularhematuria)81.血红蛋白尿(hematoglobinuria):正常尿液隐血试验为阴性,当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出现于尿中,可使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主要见于严重的血管内溶血。82.肌红蛋白尿(myoglobinuria):正常尿液隐血试验为阴性,当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出现于尿中,可使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主要见于挤压综合症、缺血性肌坏死。83.胆红素尿bilirubinuria)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呈豆油样改变,振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84.乳糜尿(chyluria):尿中混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状称为乳糜尿,可见于丝虫病及肾周围淋巴管梗阻。85.乳糜血尿(hemotochyluria):尿中混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状,同时混有血液。可见于丝虫病及肾周围淋巴管梗阻。86.脂肪尿(lipiduria):尿中出现脂肪小滴则称为脂肪尿。见于脂肪挤压损伤、骨折和肾病综合征。87.脓尿(pyuria):当尿内含有大量的脓细胞、炎性渗出物或细菌时,新鲜尿液呈白色混浊,加热不消失,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和肾盂肾炎、膀胱炎。88.菌尿(bacteriuria):当尿内含有大量的脓细胞、炎性渗出物或细菌时,新鲜尿液呈云雾状。加热不消失,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和肾盂肾炎、膀胱炎。89.蛋白尿(proteinuria):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50mg/24h尿时,称蛋白尿。90.选择性蛋白尿(selectiveproteinuria)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小分子量蛋白,尿中无大分子量的蛋白,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症。91.非选择性蛋白尿(non-seleciveproteinuria):说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有严重的损伤断裂,尿中有大分子量的蛋白质,几乎均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可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92.肾小球性蛋白尿(glomerularproteinuria):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及电荷屏障受损,血浆蛋白大量滤入原尿,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原发性肾小球损害疾病和继发性肾小球损害疾病均可见。93.肾小管性蛋白尿(tubularproteinuria):炎症或中毒等因素引起近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的重吸收减弱所致,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重金属中毒、药物及肾移植术后。94.混合性蛋白尿(mixedproteinuria):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受损所致的蛋白尿,如肾小球肾炎或肾盂肾炎后期。95.溢出性蛋白尿(overflowproteinuria):因血浆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量蛋白质,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的蛋白尿。见于溶血性贫血和挤压综合症、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病等。96.本周蛋白(bence-jonesprotein)97.组织性蛋白尿(histicprotienuria):由于肾组织被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多所致的蛋白尿,多为低分子量蛋白尿,以T-H糖蛋白为主要成分98.假性蛋白尿(falseproteinuria):由于尿中混有大量血、脓、黏液等成分而导致蛋白定性试验阳性。见于泌尿道疾病如膀胱炎、尿道炎、尿道出血等。99.糖尿(fasleproteinuriapseudoproteinuria):尿粮定性试验阳性,称为糖尿,一般指葡萄糖尿。分为血糖增高性糖尿、血糖正常性糖尿、暂时性糖尿、其他糖尿、假性糖尿。100.肾性糖尿(renalglucosuria):血糖浓度正常,由于肾小管病变导致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降低所致,及肾阈值下降产生的糖尿,又称肾性糖尿。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等。101.酮尿(ketonuria):当体内糖分解代谢不足时,脂肪分解活跃但氧化不完全可产生大量酮体,从尿中排出形成酮尿。酮尿是糖尿病性昏迷的前期指标,也可因为糖代谢障碍而出现酮尿.102.尿比密(urinespecific):是在4C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可粗略判断肾小管的浓缩和稀释功能。103.红细胞淡影(bloodshadow):低渗尿中红细胞因吸水胀大,并可有血红蛋白逸出,呈大小不等的空环形104.脂肪颗粒细胞(fattygranulecell):在某些慢性炎症时,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胞质中充满脂肪颗粒,观察尿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肾移植术后有无排斥反应亦有一定意义。105.管型(cast):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106.透明管型(hyalinecast):由T-H糖蛋白、清蛋白和氯化物构成,为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的圆柱状体,两端钝圆,偶尔含有少量颗粒。正常0~偶见/LP,肾病综合症、慢性肾炎等可见增多。107.细胞管型(cellularcast):细胞含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称为细胞管型。108.颗粒管型(graularcast):为肾实质病变崩解的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及其他有形物凝于T-H蛋白上而成,颗粒总量超过管型的1/3,可分为粗颗粒管型和细颗粒管型,开始时多为粗大颗粒,在肾脏停滞时间较长后,粗颗粒碎化为细颗粒。分为粗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和细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后期等)109.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renaltubularepithelialcellcast):肾小管上皮细胞含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在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小管操作时出现。110.红细胞管型(redcellcast):红细胞含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常与肾小球性血尿同时存在,临床意义与血尿相似。111.白细胞管型(whitecellcast):白细胞含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112.混合管型(mixedcell):同时含有各种细胞和颗粒物质的管型,可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113.蜡样管型(waxycast):由颗粒管型、细胞管型在肾小管中长期停留变性或直接由淀粉样变性的上皮细胞溶解后形成,呈质地厚、有切迹或扭曲、折光性强的浅灰或浅黄色蜡烛状。多提示有严重的肾小管变性坏死,预后不良。114.脂肪管型(fattycast):因管型中含有大小不一、折光性强的椭圆形脂肪小球而得名,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等。115.宽幅管型(broadcast)由蛋白质及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碎片构成,外形宽大,不规则,易折断。常见于慢性肾衰竭少尿期,提示预后不良。116.细菌管型(bacterialcast):含有大量的细菌、真菌的管型,见于感染性疾病。117.结晶管型(crystalcast):含盐类、药物等化学物质结晶的管型。118.微量清蛋白尿(tracequantityalbuminuria):在无尿路感染和心衰竭的情况下,尿中有少量清蛋白的存在,浓度在20~200ug/min的亚临床范围,称为微量清蛋白尿。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指标,也可见于大多数肾小球疾病等。119.滤过钠排泄分数(fractionalexcretionoffiltratedsodium.)120.亚硝酸盐试验(nitritestest)121.柏油样便(tarrystool):稀薄、黏稠、漆黑、发亮的黑色粪便,形似柏油称柏油样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122.白陶土样便(acholicstool):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患者b:粪便呈白色淘米水样,内含有黏液片块,量大、稀水样,见于重症霍乱、副霍乱患者。124.脓血便(stoolwithbloodandpus):当肠道下段有病变,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结肠或直肠癌常表现为脓性或脓血便。125.隐血试验(occultbloodtest):肉眼和显微镜均不能证实出血,通过试剂来判断是否有出血。对消化道出血有一定的鉴别意义。126.夏科-莱登结晶(Charcot-Leydenerstal)127.脑脊液(cerebrospinal-fluid.CSF):是循环流动于脑和脊髓表面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大约70%来自脑室系统脉络丛的超滤和分泌,其余由脑室管膜和蛛网膜下腔所产生,通过蛛网膜绒毛回吸收入静脉。128.黄变症(xanthochromia):常因脑脊液中含有变性的血红蛋白、胆红素或蛋白量异常增高引起,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进入脑脊液的红细胞溶解、血红蛋白破坏,释放氧合血红蛋白而呈黄变;血清中胆红素超过256μmol/L或脑脊液中胆红素超过8.6μmol/L时,可使脑脊液黄染;椎管阻塞、多神经炎和脑膜炎时,由于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升高而呈黄变症。129.pandy试验:即蛋白质定性试验,脑脊液的化学检测方法,生理情况下由于血脑屏障的作用,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甚微,病理情况下会增加。脑脊液中蛋白质与石碳酸结合生成不溶性蛋白质盐而出现混浊或沉淀,此法较敏感,当总蛋白量超过0.25g/L时可呈弱阳性反应。130.浆膜腔积液(serousmembranefluid):人体的胸腔、腹腔、心包腔统称浆膜腔,生理状态下会有少量液体,在腔内起润滑作用,病理状态下腔内有多量液体贮留成为浆膜腔积液。131.漏出液(transudate):为非炎性积液。当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见于晚期肝硬化,肾病综合征,重度营养不良。②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见于慢性充血性心衰,静脉栓塞。③淋巴管阻塞,见于丝虫病和肿瘤压迫。132.渗出液(exudate):为炎性积液。炎症时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毒素,组织缺氧以及炎症介质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血液中大分子物质如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及各种细胞成分渗出血管壁。形成原因有:感染性如感染化脓性细菌,分支杆菌,病毒或支原体;非感染性如外伤或化学性刺激;恶性肿瘤和风湿性疾病也会引起。133.粘蛋白定型试验(Rivaltatest):浆膜腔积液检测的化学方法,浆膜上皮细胞受炎症刺激时分泌粘蛋白量增加,此为一种酸性蛋白,其等电点为PH3—5,因此可在稀醋酸溶液中析出,产生白色沉淀。漏出液粘蛋白含量很少,多为阴性反应,渗出液中含大量粘蛋白,多为阳性反应。134.乳糜性渗出液(chylousexudate):渗出液的颜色随病因变化,其中乳白色系胸导管或淋巴管阻塞引起的真性乳糜液,或含大量脂肪变性细胞也呈乳糜样,称假性乳糜液。135.脓性渗出液(purulentexudates):渗出液颜色随病因变化,淡黄色脓性见于化脓性感染。136.血性渗出液(hematodesexudate):渗出液颜色随病因变化,淡红色、暗红色或红色为血性渗出液,见于恶性肿瘤,急性结核性胸、腹膜炎,风湿性或出血性疾病,外伤或内脏损伤等。137.脑脊液细胞蛋白分离现象138.精液液化时间(semenliquefactiontime):刚射出的精液具高度粘稠性,呈胶冻样。由于纤溶酶的作用,精液离体后会自行液化。精液由胶冻状态变为流动状态所需时间称为精液液化时间。139.无精子症(azoospermia):精液液化后,先于显微镜下观察有无精子。若无精子,将精液离心后再做检查,若仍无精子,则称为无精子症。140.无精液症(aspermia):精液量减少至1—2滴,甚至排不出,称为无精液症。见于生殖系统结核,淋病或非特异性炎症。141.精子活动力(spermmotility):精子活动力是精子向前运动的能力,即活动精子的质量。分为a至d级。142.精子活动率(spermactivaterate):精子活动率是检测活动精子占精子总数的百分率。观察100个精子,计数活动精子的数量,计算出精子活动率。若不活动精子大于50%,应进行伊红体外活体染色检查,以鉴别其死活。143.精液(semen):是男性生殖系统的分泌物,由精子和精浆组成。睾丸曲细精管内的生精细胞在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经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及精子细胞的分化演变,最后发育成成熟精子。精浆是精子生存的介质和能量来源,对精子的存活和生理运动功能有重要作用。144.畸形精子症(teratospermia):精液中异常形态精子大于20%为异常,如正常形态精子低于30%称为畸形精子症。见于精索静脉曲张,睾丸、附睾功能异常,生殖系统感染,某些化学药物作用或放射线损伤。145.阴道清洁度(cleanness):是根据阴道分泌物中的白细胞、上皮细胞、阴道杆菌和杂菌的多少来划分的。是阴道炎症和生育期女性卵巢性激素分泌功能的判断指标。146.阴道分泌物(vaginaldischarge)147.前列腺液(prostaticfluid):是精液的重要组成成分,约占精液的15%~30%。通过前列腺按摩所获得前列腺液混有精囊液,此为静态液;由射精排入精液中的前列腺液为刺激性分泌物。前列腺液的检测主要用于前列腺炎、结石、结核、肿瘤和前列腺肥大的辅助诊断,也可用于性病的检测等。148.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troponin,cTn)149.肌红蛋白(myoglobulin,Mb)150.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151.利钠肽(natrirueticpeptides,NP)152.B型利钠肽(Btypenatriureticpeptide,BNP)153.氮端前B型利钠肽(NT-pro-BNP)154.前清蛋白(prealbumin,PAB):由肝细胞合成,分子量为62000,比清蛋白小。是一种载体蛋白,能与甲状腺素结合,因此又叫甲状腺素结合前清蛋白,并能运输维生素A。其半衰期短,更能早期反映肝细胞损害。155.清蛋白/球蛋白比值(albumin/globuln,A/G):清蛋白与球蛋白量的比值,正常成人的A/G为(1.5~2.5):1。156.间接胆红素(indirectbilirubin,IBIL)157.直接胆红素(directbilirubin,DBIL)158.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bilirubin,CB):以清蛋白为载体的非结合胆红素随血流进入肝脏,在窦状隙与清蛋白分离后,迅速被肝脏摄取,在肝细胞内和Y、Z蛋白结合,并被运输到光面内质网,在此与配体结合蛋白分离,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存在时,与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作用,形成单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和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即结合胆红素。159.总胆汁酸(totalbileacid,TBA)16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旧称谷氨酸丙酮酸转移酶(GPT)主要分布在肝脏,其次是骨骼肌、肾脏、心肌等组织中;主要存在于非线粒体中,为非特异性细胞内功能酶,正常时血清含量很低,但当肝细胞受损时,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包浆内的ALT释放入血,致使血清ALT的酶活性升高。16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AST):旧称谷氨酸草酰乙酸转移酶(GOT)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在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组织中。大约80%的AST存在于线粒体内。162.AST/ALT: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之比,正常时血清含量很低。ALT/AST>1,是诊断急性病毒性肝炎重要的检验手段;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时,ALT/AST<1,提示慢性肝炎可能进入活动期。163.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主要分布在肝脏、骨骼、肾、小肠及胎盘中,血清中ALT以游离的形式存在,极少量与脂蛋白、免疫球蛋白形成复合物。由于血清中大部分ALP来源于肝脏与骨骼,因此常作为肝脏疾病的检查指标之一。164.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lutamyltransferase,GGT):主要存在于细胞膜和微粒体上,参与谷胱甘肽的代谢。肾脏、肝脏和胰腺含量丰富,但血清中GGT主要来自肝胆系统。GGT在肝脏中广泛分布于干细胞的毛细胆管一侧和整个胆管系统,因此当肝内合成亢进或胆汁排出受阻时,血清中GGT增高。165.II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rocollagen-III-peptide,PIIIP):在胶原生成初期,首先生成前胶原,前胶原受到肽酶切割分离,而形成的产物之一。常被用作肝脏纤维化的检测指标,多以放射免疫法加以检测。166.IV型胶原(collagentypeIV,CIV):分布于肝窦内皮细胞下,是构成基膜的主要成分。在肝纤维化过度增生时,CIV的含量增加伴随着CIV降解酶活性的增加,所以CIV的合成和降解都处在较高水平。CIV与层粘连蛋白有高度亲和性,过度沉积使肝窦毛细血管化,肝窦组织结构和肝血流量改变,使肝细胞营养受限,从而加剧肝脏病变。现认为,在肝纤维化早期已有CIV的沉积。血清CIV及其产物的增加是肝纤维化早期的表现。167.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为基质成分之一,由间质细胞合成,可准确灵敏的反映肝内纤维化程度,反应肝脏的早期损伤。168.层粘连蛋白(laminim,LN):是一类反映胶原产生及降解的血清标志物,其含量高低与门静脉高压程度呈正比,用于评价干纤维化的实验诊断指标。169.胆酶分离(enzymebilirubinseparate)170.β-γ桥(β-γbridge)171.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trationrate,GFR):即单位时间(min)内,经两肾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液体量,是评估滤过功能最重要的参数。正常人约为120~160ml/min。172.肾清除率(clearancerate):指双肾于单位时间内,能将若干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全部加以清除而言,结果常以ml/min或L/24h表示。利用清除率可分别测定GFR、肾血流量、肾小球对各种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173.血清肌酐(serumcreatinine,Scr):血中的肌酐有外源性和内生性两类组成。血中肌酐主要有肾小球滤过排除体外,肾小球基本不重吸收且分泌量也较少,在外源性肌酐摄入量稳定的情况下,血中的浓度取决于肾小球滤过功能,当肾实质损害,GFR降低到临界点后,血Cr浓度就会明显上升,故测定血肌酐浓度可作为GFR受损的指标。174.内生肌酐清除率(endogenousecreatinineclearancerate,Ccr):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在肌酐全部清除。是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可评估肾功能损害的程度,指导治疗。175.血尿素(serumurea,SU)176.血尿酸(uricacid,UA)177.血清胱抑素C(cystatinC,CysC)178.尿渗量(Urineosmol)肾脏排泄尿液内全部溶质微粒的数量,能较准确的反映肾脏深缩功能179.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NAG)180.尿α1-微球蛋白(α1–Microglobulin,α1–MG)181.Dane颗粒182.乙肝“两对半”HBsAg-抗-HBs、HBsAg-抗-HBe、抗-HBc。183.澳抗184.大三阳HBsAgHBeAganti-HBC185.小三阳HBsAganti-HBeanti-HBC186.抗核抗体(antinuclearantibody,ANA)187.肥达(Widal)试验188.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factor,RF)189.肿瘤标志物(tumormarker,TM)190.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antibody)191.TPHA192.TORCH193.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194.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195.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antigen,PSA)196.糖链抗原19-9(carbohydrateantigen19-9,CA19-9)197.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hemoglobin,GHb)198.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glucosetolerancetest,OGTT)199.糖耐量异常(impairedglucosetolerance,IGT)200.脂蛋白(lipoprotein,LP)201.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Apo)1.心电图(ECG):是利用心电图机自体表记录的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2.心电向量:电偶既有数量大小,又有方向,又称心电向量。 3.胸导联:属单极导联,即将正极(探查电极)分别放置于胸壁不同部位,负极则与中心电端连接。 4.导联轴:某一导联正负两极之间的假想连线称为该导联的导联轴,方向由负极指向正极。 5.额面六轴系统:将右上肢、左上肢和左下肢设想为一个以心脏为核心的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中心电端位于三角形中心,即构成Einthoven三角。将6个肢体导联的导联轴分别平行移动,使各导联轴均通过等边三角形的中心点,即组成额面六轴系统。 6.心电轴:一般是指平均QRS电轴,为心室除极过程中各瞬间向量的综合,代表整个心室肌除极向量在额面上的方向与大小。 7.钟向转位:指心脏沿其长轴(从心尖部向心底部)发生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转动。 8.冠状T波: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T波形态常表现为倒置深尖、双肢对称。 9.心律失常:当各种原因使心脏激动的起源和(或)传导出现异常。 10.室性早搏二联律:若在每次正常窦性搏动之后均出现一个室性期前收缩,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 3.肺性P波高尖的P波,P波≥0.25mV,时间正常。最多见于肺心病及肺动脉高压时,故称为肺性P波4.完全性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发生时,包含期前收缩在内的前后两个PP间期恰为窦性PP间期的两倍,称为完全性代偿间歇。5.期前收缩 是指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心脏提前搏动6.心律失常   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7.R-on-T现象 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过早提前,落至前一个心动周期的T波上,为R-on-T8..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冲动从心房传到心室的过程中,冲动传导的延迟或中断。 9.文氏现象.即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脱落(有 P波但其后无QRS波),脱落后的P-R间期缩短,然后再重复前述现象。 10.预激综合征 心脏在室上性激动沿正常传导途径下传心室的过程中,激动可同时经附加旁道下传,抢先到达心室使一部分心室肌提前激动,这一现象称为预激综合征。血液的一般检验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象。(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病理性增快的临床意义:答:病理性增快可见于:①各种炎症:感染是血沉加快最常见的原因,如急性细菌性感染;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慢性炎症于活动期血沉增快,病情好转时血沉减慢,故血沉(ESR)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②组织损伤及坏死:见于较大范围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常,可作为两者鉴别指标。③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④高球蛋白血症。⑤贫血。⑥高胆固醇血症。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指标,血沉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3.试述中性粒细胞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答: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如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等;2)严重的组织损伤,如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3)急性溶血;4)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如脾破裂,肝破裂等;5)急性中毒,如代谢性中毒或化学性药物中毒;6)恶性肿瘤和白血病。4.何谓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其临床意义是什么?答:中性粒细胞核象是指粒细胞核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变化则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正常人周围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但可见到少量杆状核粒细胞(1%-5%),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是指外周血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超过5%,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的粒细胞。常见于化脓性感染,基辛溶血,急性失血及急性中毒等。核左移可伴白细胞总数增高,也可不增高甚或减少。中性粒细胞核右移是指外周血分叶核粒细胞和分叶过多,分叶在5叶以上的粒细胞超过3%。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及骨髓造血功能减退等。5.简述何为棒状小体及其临床价值。答: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6.简述白细胞增多的常见生理情况及特点。答:饱餐,情绪激动,运动,高温,严寒等,新生儿,胎儿期,妊娠>5个月后及分娩等可见白细胞增多。其特点:都是一过性的,通常不伴有白细胞质量的变化。7.简述中性粒细胞有那些形态异常的改变答⑴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A.核变性B.中毒颗粒C.空泡形成D.杜勒小体E.细胞大小不均;⑵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⑶棒状小体;⑷其它: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8.简述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时出现细胞大小不均的可能机制。答:可能是在内毒素等因子的作用下,骨髓中幼稚中性粒细胞发生不规则的分裂增殖所致。9.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定义及临床意义答: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⑴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⑵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0.红细胞沉降率的定义及影响因素答: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11.按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可分为几类答:⑴红细胞生成减少:①造血干细胞或红系祖细胞增殖与分化异常;②DNA合成障碍;③血红蛋白合成障碍;④红细胞生成调节异常;⑤不能分类或多种机制;⑵红细胞破坏增多:①红细胞内在异常②红细胞外在异常;⑶红细胞丢失12.简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答:⑴过敏性疾病;⑵寄生虫病;⑶皮肤病;⑷血液病;⑸某些恶性肿瘤;⑹某些传染病;⑺其它,如风湿性疾病常伴有增多。13.红细胞计数原理,参考值和临床意义RBC指单位容积中红细胞数,常用于贫血诊断和病情判断,参考值:男:4.0—5.5*10的12次方/L,女性3.5—5.0*10的12次方/L,新生儿6.0—7.0*10的12次方/L。临床意义:1、RBC上升:①相对性,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尿崩症等②绝对性:原发性→真红;继发性→慢性肺病;新生儿,高原居住,肾癌,肝癌2、RBC下降;贫乏:①生理性:妊娠中、晚期婴幼儿、老年人②病理性:I、RBC生成下降:再障;II、RBC破坏过度:溶贫;III、RBC丢失:失血性贫血14.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计数及正常参考值:[1]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在完全成熟之前的过渡型红细胞。由于胞浆中尚存核糖体、核糖核酸等嗜碱物质,用煌焦油兰等染料进行活体染色后,胞浆中可见蓝绿或蓝色的网状结构,故名网织红细胞。成人:0.5%-1.5%新生儿(<3月):2%-6%[2]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意义增多:骨髓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是急性溶血性贫血(可达20%以上)、急性大失血。贫血治疗有效。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经相应治疗后1-2日即开始,1周左右达最高峰减少:骨髓增生低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有再生障碍危象时15.红细胞三种平均参数有哪些?对贫血诊断有什么意义。红细胞三种平均参数包括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三种平均参数可用于贫血的细胞形态学分类,并将贫血分为三种:1,大细胞贫血:MCV>100fl,MCH>34pg,MCHC32-36%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2,正常细胞性贫血:MCV80-100fl,MCH27-34pg,MCHC32-36%,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急性溶血性贫血等。3,小细胞低血素性贫血:MCV<80fl,MCH<27pg,MCHC<32,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16.中性粒细胞常见的病理形态及临床意义.1.细胞大小不均;病程较长的化脓性感染、2.中毒颗粒;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和大面积烧伤3.空泡形成;严重的感染ESP败血症4.核变性;严重的化脓性感染5.杜勒小体:严重化脓性感染。17.中性粒细胞增多、减少常见于哪些疾病?举例说明。病理性↑:①各种感染化脓性;②大量组织坏死和大量RBC破坏:I、大手术;II、心肌梗塞;III、急性溶血;③急性内出血——诊断标;④急性中毒;⑤恶性肿痛: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病;真性红细胞↑症;原发性PH↑病理性↓:①感染:病毒性流感②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细菌性伤寒③理化因素:电离辐射、药物④⑤SLE:过敏性休克18.叙述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如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等。2,严重的组织损伤,如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3,急性溶血。4,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如脾破裂,肝破裂等。5,急性中毒,如代谢性中毒或化学药物中毒。6,恶性肿瘤和白血病。19.试述血沉增快的临床意义,举例说明.A.生理性增快:12岁以下的儿童、60岁以上的高龄者、妇女月经期、妊娠3月以上血沉可加快,其增快可能与生理性贫血或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有关B.病理性增快(1).各种炎症性疾病:急性细菌性炎症时,炎症发生后2-3天即可见血沉增快。风湿热、结核病时,因纤维蛋白原及免疫球蛋白增加,血沉明显加快(2).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则无改变(3).恶性肿瘤:增长迅速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可能与肿瘤细胞分泌糖蛋白、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感染或贫血等因素有关(4).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时,血沉均可增快,如慢性肾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等(5).其他:部分贫血患者血沉可轻度增快;血中胆固醇高血沉亦见增快20.骨髓中细胞发育规律是什么?1,细胞体积:随着血细胞发育成熟,胞体由大变小。2,细胞质:①量:有少量逐渐增多。②颜色:由深蓝变浅染③颗粒:从无颗粒到有颗粒,颗粒从非特异性到特异性。3,细胞核:①大小:由大变小,有规则变为不规则②染色质:有细致疏松逐渐变为粗糙,致密③核仁:由有到无④核膜:又不明显变为明显。4,细胞核/细胞比值:由大变小。21.简述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LE,恶性淋巴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血小板分布异常:见于脾肿大,如肝硬化,Banti综合征。22.简述正常骨髓象的特点1,骨髓增生活跃,粒:红比值为2-4:1.2,粒系占有核细胞1/2(40%-60%),原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5%,中晚幼红细胞各占10%,各阶段细胞形态正常。3,红系占有核细胞1/5,远红细胞<2%,早幼红细胞<5%,中晚幼红细胞各占10%,各阶段细胞形态正常。4,巨核细胞在1.5cmx3cm涂片上为7-35个,以成熟型巨核细胞为主。血小板及血小板簇易见。5,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20%(小儿40%),单核细胞及浆细胞各<4%,以成熟型为主。6,可见少量非造血细胞。7,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23.简述急性白血病时骨髓像的共同特点?血像:(1).贫血:RBC下降、Hb下降;(2).PLT下降;(3).白细胞质和量的改变;(4).RBC多形态正常。骨髓像:(1).增生程度活跃;(2).粒红比增大;(3).细胞增大以原始阶段细胞为主,其它细胞均受控制。24.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象和骨髓象特点血象:1.红细胞、血红蛋白显著减少2.网织红细胞明显减少3.白细胞明显减少4.血小板明显减少骨髓象:1.骨髓增生明显降低2.粒、红两系细胞极度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可达80%以上3.巨核细胞显著减少4.浆细胞比值增高骨髓细胞学检查1.试述蓝细胞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答:退化的淋巴细胞胞质消失,仅剩一散乱的长圆形核,或胞膜破碎,染色质被推拉成散乱的扫帚索状,形如竹篮筐,而称之为“篮细胞”这类细胞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较多见。在诊断上有一定的参考意义。2.试述急性微小分化型髓细胞白血病(AML-M0型)特征?答:特征为:原始细胞>30%。髓过氧化物酶(MPO)苏丹黑B反应阴性,B细胞和T细胞系标记阴性,至少表达一种髓系抗原(CDl3或CD33)以及免疫细胞化学和(或)电镜分析证实MPO阳性。3.简述巨核细胞裸核形成机制?答: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的胞质裂解成血小板完全脱落后,仅剩细胞核,而形成裸核。4.简述巨幼细胞贫血血液学改变的典型特征?答:典型特征是除出现巨幼红细胞外,粒细胞亦可出现巨幼特征及分叶过多,严重时巨粒细胞和其他系统血细胞及黏膜细胞也可发生改变。5.简述Ph染色体的基因分析?答:Ph染色体典型的核型为t(q:22)(q34:q11)。基因分析发现其9号染色体3区4带的癌基因c-abl易
本文档为【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拍拍£宝贝
有多年的行政人事工作经验,现负责公司员工招聘,筛选,面试,培训等管理
格式:doc
大小:165KB
软件:Word
页数:2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8-05-30
浏览量: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