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征求意

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征求意

举报
开通vip

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征求意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征求意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编号:备案号: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Standardforundergrounddiseasedetectionandevaluationincity(征求意见稿)20□□-□□-□□发布20□□-□□-□□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StandardforundergrounddiseasedetectionandevaluationincityCJJ□□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

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征求意
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技术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征求意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编号:备案号: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Standardforundergrounddiseasedetectionandevaluationincity(征求意见稿)20□□-□□-□□发布20□□-□□-□□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StandardforundergrounddiseasedetectionandevaluationincityCJJ□□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实施日期:20□□年□□月□□日XX出版社20□□北京前言本标准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15年工程建设标准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制订、修订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通知》(建标[2014]189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过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标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符号与代号;3基本规定;4城市地下病害体工程分类;5技术准备;6地下病害体探测;7地下病害体验证;8地下病害体风险评估;9成果编制与信息管理。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路15号,邮编:100038,E-mail)主编单位: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道路与市政管线地下病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参编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研究中心正元地理信息有限责任公司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保定金迪地下管线探测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沈阳地球物理勘察院北勘国检(北京)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北京国电经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员:沈小克陈昌彦周宏磊肖敏白朝旭刘金光李学军贾辉乔晓军刘克会康凯张辉吴琦吴奇石怀清刘宏岳苏兆锋胡绕王清泉穆建强王晓东龚慧斌杨胜彬郭印王春和刘会忠赖刘保王继伟主要审查人:目次TOC\o"1-3"\h\z\uHYPERLINK\l"_Toc7"1总则1HYPERLINK\l"_Toc8"2术语和符号2HYPERLINK\l"_Toc9"术语2HYPERLINK\l"_Toc0"符号3HYPERLINK\l"_Toc1"3基本规定5HYPERLINK\l"_Toc2"4城市地下病害体工程分类7HYPERLINK\l"_Toc3"5技术准备9HYPERLINK\l"_Toc4"6地下病害体探测11HYPERLINK\l"_Toc5"一般规定11HYPERLINK\l"_Toc6"探地雷达法12HYPERLINK\l"_Toc7"高密度电阻率法18HYPERLINK\l"_Toc8"瞬态面波法21HYPERLINK\l"_Toc9"微动勘探法23HYPERLINK\l"_Toc0"地震映像法25HYPERLINK\l"_Toc1"瞬变电磁法26HYPERLINK\l"_Toc2"7地下病害体验证30HYPERLINK\l"_Toc3"8地下病害体风险评估31HYPERLINK\l"_Toc4"一般规定31HYPERLINK\l"_Toc5"风险影响因素调查32HYPERLINK\l"_Toc6"风险发生可能性评价32HYPERLINK\l"_Toc7"风险后果评价36HYPERLINK\l"_Toc8"风险等级划分37HYPERLINK\l"_Toc9"风险控制对策38HYPERLINK\l"_Toc0"9成果编制与信息管理39HYPERLINK\l"_Toc1"一般规定39HYPERLINK\l"_Toc2"文字报告39HYPERLINK\l"_Toc3"成果图件40HYPERLINK\l"_Toc4"信息管理41HYPERLINK\l"_Toc5"附录A探地雷达野外探测记录单43HYPERLINK\l"_Toc6"附录B高密度电法野外探测记录单44HYPERLINK\l"_Toc7"附录C瞬态面波法野外测试记录单44HYPERLINK\l"_Toc8"附录D微动勘探法现场记录表45HYPERLINK\l"_Toc9"附录E地震映像法野外探测记录单45HYPERLINK\l"_Toc0"附录F瞬变电磁法(TEM)测点观测班报46HYPERLINK\l"_Toc1"附录G地下病害体成果信息表46HYPERLINK\l"_Toc2"附录H地下病害体探测成果代号和图例47HYPERLINK\l"_Toc3"本标准用语说明48HYPERLINK\l"_Toc4"引用标准名录49HYPERLINK\l"_Toc5"条文说明50CONTENTSTOC\f\h\zHYPERLINK\l"_Toc1"1GeneralProvisions1HYPERLINK\l"_Toc2"2TermsandSymbols2HYPERLINK\l"_Toc3"Terms2HYPERLINK\l"_Toc4"Symbols3HYPERLINK\l"_Toc5"3BasicRequirements5HYPERLINK\l"_Toc6"4ClassificationofUndergroundDiseases7HYPERLINK\l"_Toc7"5TechnicalPreparation9HYPERLINK\l"_Toc8"6DetectionofUndergroundDiseases11HYPERLINK\l"_Toc9"GeneralRequirements11HYPERLINK\l"_Toc0"GroundPenetratingRadar12HYPERLINK\l"_Toc1"High-densityResistivityMethod18HYPERLINK\l"_Toc2"TransientSurfaceWaveMethod21HYPERLINK\l"_Toc3"MicrotremorExplorationMethod23HYPERLINK\l"_Toc4"SeismicReflectionMethod25HYPERLINK\l"_Toc5"TransientElectromagneticMethod26HYPERLINK\l"_Toc6"7VerificationofUndergroundDiseases30HYPERLINK\l"_Toc7"8RiskEvaluationofUndergroundDeseases31HYPERLINK\l"_Toc8"GeneralRequirements31HYPERLINK\l"_Toc9"InvestigationofRiskFactors32HYPERLINK\l"_Toc0"EvaluationofRiskPossibility32HYPERLINK\l"_Toc1"EvaluationofRiskConsequence36HYPERLINK\l"_Toc2"LevelofRisk37HYPERLINK\l"_Toc3"RiskControlMeasures38HYPERLINK\l"_Toc4"9TestReportsandInformationManagement39HYPERLINK\l"_Toc5"GeneralRequirements39HYPERLINK\l"_Toc6"TextReport39HYPERLINK\l"_Toc7"TestMaps40HYPERLINK\l"_Toc8"InformationManagement41HYPERLINK\l"_Toc9"AppendixATestRecordTableofGPR43HYPERLINK\l"_Toc0"AppendixBTestRecordTableofHigh-densityResistivityMethod44HYPERLINK\l"_Toc1"AppendixCTestRecordTableofTransientSurfaceWaveMethod44HYPERLINK\l"_Toc2"AppendixDTestRecordTableofMicrotremorExplorationMethod45HYPERLINK\l"_Toc3"AppendixETestRecordTableofSeismicReflectionMethod45HYPERLINK\l"_Toc4"AppendixFTestRecordTableofTransientElectromagneticMethod46HYPERLINK\l"_Toc5"AppendixGInformationTableofUndergroundDiseases46HYPERLINK\l"_Toc6"AppendixHSymbolandlegendofUndergroundDiseaseDetection47HYPERLINK\l"_Toc7"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pecification48HYPERLINK\l"_Toc8"ListofQuotedStandards49HYPERLINK\l"_Toc9"ExplanationofProvisions501总则TC"1GeneralProvisions"\l1为规范和统一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工作,制订本标准。本标准适用于城市道路、广场及地下基础设施沿线等区域、深度30m以内的地下病害体探测与风险评估工作。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工作应与既有的岩土工程资料及市政设施资料紧密结合,重视成果验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工作,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TC"2TermsandSymbols"\l1术语TC"Terms"\l2地下病害体undergrounddiseases存在于城市地面下的脱空、空洞、疏松体、富水体等威胁城市安全的不良地质体。地下病害体探测undergrounddiseasesdetection采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地下病害体,查明其类型、位置和规模等。脱空pavementvoid道路面层局部范围与路基结构层不连续接触的现象,常见于混凝土路面、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以及白改黑路面下方。空洞cavity地下发育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洞穴,易引发地面塌陷和变形。疏松体unconsolidatedsoil城市地下局部范围土体密实度明显低于周边土体,局部相对松散体,易引发地面变形,甚至地面塌陷等不良现象。富水体water-richsoil地下局部范围内的含水率明显高于周边土体的松散体。有效性试验effectivenesstesting在地下病害体探测之前,对探测方法适用性、探测参数的合理性等进行的试验。干扰源Interferencesource在城市地下病害体探测中,影响探测信号质量、数据信噪比和探测深度的各种干扰因素。相对介电常数relativedielectricconstant地下介质的介电常数与真空的介电常数之比。频散曲线dispersioncurve根据瑞雷面波在不均匀介质传播过程的频散特征,绘制的频率~相速度曲线。地下病害体验证verificationofundergrounddiseases在地下病害体地球物理探测成果的基础上,采取钻探、开挖、钎探等方法对查明的地下病害体进行验证,当不满足上述验证手段的实施条件时,可采用其他物探方法进行验证。地下病害体风险评估riskevaluationofundergrounddiseases根据城市地下病害体的类型、埋深、规模、地下岩土状况、周边环境、施工干扰等孕险环境与致险因子,评价其造成地面塌陷、地下管线破损等事故的风险可能性和风险后果,综合判定其风险等级,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建议。风险发生可能性riskpossibility地下病害体引发城市地面塌陷、地下管线破损等灾害的风险发生可能性量度值。风险后果riskconsequence地下病害体导致道路或地面塌陷、地下管线破损等灾害的风险后果量度值。风险等级levelofrisk根据地下病害体风险发生可能性等级及风险后果等级综合确定的风险程度。覆跨比thickness-spanratio地下病害体上覆土层厚度与地下病害体水平向跨度之比。符号TC"Symbols"\l2探地雷达法使用的符号应符合下列规定:——地下介质相对介电常数;—最大要求探测深度(m);—目标体埋深(m);T—时窗(ns);—地下介质等效电磁波速度(m/ns);—横向分辨率(m);—电磁波波长(m);——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取;——天线主频(MHz)。瞬态面波法使用的符号应符合下列规定:f0——检波器的自然频率(Hz);f——面波的频率(Hz);H——最大探测深度(m);VRmin——探测深度范围内预计平均面波相速度最小值(m/s);VR——面波相速度(m/s);β——波长深度转换系数,一般取。地下病害体风险评价使用的符号应符合下列规定:P-风险发生可能性;C-风险后果;Pi——风险发生可能性一级指标分值;Ci——风险后果评价指标分值;Pij——风险发生可能性二级指标分值;S——地下病害体投影面积(㎡);r——地下病害体覆跨比;n——地下管线服役年限(年);h——地下病害体顶部埋深;l——地下病害体最大跨度;L——地下构筑物、地面设施或施工边界与地下病害体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R地下构筑物——地下构筑物边界和地下病害体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与地下病害体最大跨度的比值,R地下构筑物=L/l;R地面设施——地面设施边界和地下病害体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与地下病害体最大跨度的比值,R地面设施=L/l;l管线——地下病害体与管线的水平距离(m);K现状系数——道路现状加权系数;K属性——管线属性的加权系数。3基本规定TC"3BasicRequirements"\l13.0.1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工作应查明探测区域内赋存的地下病害体的属性特征,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处置对策。3.0.2开展城市地下病害体探测与风险评估工作时机应符合下列规定:1城市地面发生严重变形或塌陷事故、地下管线发生变形或破损时,应立即开展;2城市主干道路、广场及重点管线区域,宜定期开展;3对于年代久远的地下基础设施,宜定期开展;4当存在地下工程施工时,宜分别在施工前、竣工后开展;5城市重大社会活动涉及的道路、广场、地下管线周边等区域,宜在活动举办前开展;6、其它存在地下病害体潜在安全风险的区域,宜择机开展。3.0.3在汛期前后,宜对排水管涵周边、河道周边开展地下病害体探测与风险评估工作。3.0.4地下病害体探测可采用普查和详查相结合的方式,并宜符合下列规定:1普查宜对测区进行全面探测,确定重点探测区;2详查宜对重点探测区进行探测,查明地下病害体的属性。3.0.5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应根据探测对象、环境特性、探测深度和精度等因素综合选择。3.0.6探测工作程序应符合下列规定,当探测任务简单或工作量较小时,可简化工作程序。1收集、分析相关资料,现场踏勘;2编制和审查探测工作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3开展有效性试验,确定探测方法,现场数据采集;4数据质量分析和评价;5数据处理与解释;6成果复核与验证;7地下病害体的风险评估,提出处置建议;8报告编写,成果提交与归档。3.0.7应保持探测仪器设备性能稳定、状态良好,并定期维护和保养。3.0.8现场探测工作开始前应根据探测目的、场地环境等因素开展有效性试验,确定探测方法和工作参数。3.0.9在探测过程中和完成后应进行数据质量检查,参与解释的数据质量应合格。3.0.10在探测过程中,当发现危险性较大的地下病害体时,应及时通报相关单位。3.0.11对探测的地下病害体异常应进行复核或验证工作。3.0.12应对探测确定的地下病害体进行风险评估,明确风险等级并提出控制对策。3.0.13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完成后,应编写成果报告并编制成果图。3.0.14宜对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成果进行信息化管理。3.0.15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作业应确保人身安全,作业人员需经技术、安全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3.0.16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城市地下病害体探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的新技术新方法能满足探测目的要求,并经工程探测实践检验;2该方法与本标准规定的方法已进行过对比试验,且结果一致;3在探测工作方案中应予以说明,必要时应向委托方提供探测细则。4城市地下病害体工程分类TC"4ClassificationofUndergroundDiseases"\l14.0.1城市地下病害体可分为脱空、空洞、疏松体和富水体四类。4.0.2城市地下病害体的工程特征宜符合本标准表的规定。表地下病害体工程特征表地下病害体工程特征脱空常位于地面硬壳层与地基土之间,埋置深度浅,水平影响范围相对较大空洞位于地基土中,规模大小不一,其上下界面一般均不平整,对上部土体或结构具有失稳风险疏松体1相对周边土体,具有结构不均匀、松散、密实度低、强度低、高压缩性等特点;2强度随疏松体的松散程度增大而降低,再压缩性则增大;3疏松体范围逐渐扩大到一定程度,其自身承载力降低,内部土体发生坍塌,疏松体上部发展为空洞,在路基与基层之间、基层和面层之间会出现脱空病害体富水体1相对周边土体均匀性较差、含水量高异常、呈流塑状态、灵敏度较高,强度很低、孔隙比较大、压缩系数较大等特点;2富水病害体区域因局部水力作用,土体结构弱化,强度降低,工程性质变差,危及周边工程安全,其上部发展为空洞;3富水病害体中的固体成分易被冲蚀后形成“水囊”。4.0.3城市地下病害体的介电特征、弹性波特征、导电特征等地球物理特征宜符合本标准表规定。表地下病害体的地球物理特征地下病害体介电特征弹性波特征电阻率特征脱空空洞相对介电常数为1弹性波速度低波阻抗低电阻率大于周边土体,明显高阻异常疏松体相对介电常数小于周边土体疏松程度越高,相对介电常数越小弹性波速度低疏松程度越高,速度越低电阻率较大于周边土体疏松程度越高,电阻率差异越明显电阻率等值线结构不规则富水体相对介电常数大于周边土体含水量越高,相对介电常数越大弹性波速度低含水量越大,速度越低电阻率小于周边土体明显低阻异常4.0.4疏松体按岩土体疏松程度可分为严重疏松体和一般疏松体,其特征宜符合本标准表的规定。表疏松体岩土体工程特征疏松体程度岩土工程特征岩土性质可钻性严重疏松体密实程度低,完整性差,浸水后极易变形或流失1、碎石土:骨架颗粒排列很乱,基本不接触2、松散的砂土3、流塑的粘性土4、其他密实程度很低、极易变形的土体钻进容易,孔壁易坍塌,钻孔回填欠缺量大一般疏松体密实程度较低,完整性较差,浸水后易变形或流失1、碎石土:骨架颗粒排列较乱,大部分不接触2、稍密-中密的砂土3、软塑-可塑的粘性土4、其他密实程度较低、易变形的土体钻进较容易,孔壁较易坍塌,钻孔回填欠缺量较大5技术准备TC"5TechnicalPreparation"\l15.0.1技术准备工作内容应包括:资料搜集、现场踏勘、方法选择、仪器检验、编写探测方案和测量放线等。5.0.2资料搜集宜包括下列内容:1测区范围内的道路工程、地下工程等施工设计资料;2测区地形图和测量控制资料;3已有的及相关的岩土工程、水文地质、钻探及地球物理探测资料;4地下管线现状资料;5测区范围内已发生过的病害体记录及病害体修复的施工设计资料。5.0.3编制探测方案之前应组织开展现场踏勘,了解工作环境条件及典型干扰源的分布、地形地貌及其变化情况,核实已收集资料的完备性及可利用程度,同时应评估现场探测作业风险。5.0.4探测方法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1探测工作任务和作业条件;2测区内可能发育的目标异常体类型;3目标异常的特性,如大小、性状、深度及其与周边介质的物性差异等;4场地干扰因素种类,如地电干扰、电磁干扰、振动干扰、温度干扰等;4工作影响因素,如接地条件、交通、人流、场地狭窄及场地安全隐患等。5.0.5根据探测目的、方法试验和确定的探测方法,编制探测方案,宜包括下列内容。探测工程规模较小或应急性探测时,可直接编写探测 纲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中外历史纲要课件乒乓球课程纲要 或工作计划,内容可从简。1项目概况:工作的任务、测区位置、范围等;2工程地质条件与工作环境分析:测区地质资料分析、环境条件及相关的地球物理特征,地形、地貌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概况;3工作依据;4工作重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5工作技术与方法:探测方法原理、技术要求、仪器设备、现场工作的布置及工作量估算、验证的方法与要求、风险评估方法;6工期计划安排;7质量、进度、安全与环境健康等保证措施;8拟提交的成果资料;9探测工作布置图(一般作为附图提供)。6地下病害体探测TC"6DetectionofUndergroundDiseases"\l1一般规定TC"GeneralRequirements"\l26.1.1城市地下病害体探测应符合下列条件:1地下病害体与周边土体应存在一定的地球物理性质差异;2地下病害体尺寸相对于其埋藏深度或探测距离应具有一定的规模;3现场应具备探测的实施条件。6.1.2宜根据探测目的,按本标准表的规定选取相应的探测方法或方法组合。表探测方法的适用性地下病害体探测方法脱空空洞疏松体富水体探地雷达法●●●●高密度电法●○●瞬态面波法○●●微动勘探法●●地震映像法○●○瞬变电磁法●●注:●——推荐;○——可选;6.1.3城市地下病害体探测的范围应包括异常背景场的外延部分,确保探测异常完整。6.1.4测线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线密度应保证探测异常的完整和便于追踪;2测线宜避开地形及其他干扰的影响,垂直于或大角度相交于探测目标,测线长度应保证异常的完整;3对重点区域,测线宜适当加密或网状布设;4测线宜通过已知点布设。6.1.5城市地下病害体探测的测量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线的起止点、转折点、地形突变点、非均匀分布的各测点、重要的探测异常点及建议验证的点位,应进行平面和高程测量;2测量精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测量规范》CJJ/T8的有关规定;3探测使用的比例尺不宜小于1:1000;4宜采用当地城市坐标系,如采用相对坐标系宜与其建立联系。6.1.6探测工作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已知到未知的工作原则,复杂探测环境宜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探测。6.1.7探测中应按照不同探测方法和工程性质及时填写现场记录,记录内容应清晰、完整、齐全。6.1.8应结合探测区域的地质资料、地上和地下设施及周边工程环境等调查资料进行解释。探地雷达法TC"GroundPenetratingRadar"\l26.2.1探地雷达法可用于探测脱空和3-7m的空洞、疏松体、富水体。6.2.2应用探地雷达法探测地下病害体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下病害体应具有一定的规模,与周边介质之间应存在介电性质差异;2测区内的地形宜相对平坦。6.2.3宜采用剖面法进行数据采集。6.2.4探地雷达仪器主要指标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系统增益不应小于150dB;2信噪比不应小于110dB,动态范围不应小于120dB;3分辨率不应小于5ps;4计时误差不应大于;5宜具备多通道采集功能。6.2.5探地雷达天线主频选择应考虑探测深度和精度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选择频率为80~400MHz的屏蔽天线,当多种频率的天线均能满足探测深度要求时,宜选择频率相对较高的天线;2当电磁干扰不明显且探测深度较大时,可选择非屏蔽的低频天线;3重点区域及普查中确定的重点异常区宜选用多种频率天线进行探测。6.2.6探地雷达法的垂向分辨率宜取探地雷达电磁波波长的1/4,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波长宜按下式计算:()式中:——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m/ns),可取;——天线主频(MHz);——地下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6.2.7探地雷达法的横向分辨率宜按下式计算:()式中:——电磁波波长(m);——目标体埋深(m)。6.2.8探地雷达法测线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城市道路上进行探测时,测线宜沿车道行进方向布设;2在城市广场等非道路区域进行探测时,测线宜沿场区长边方向布设;3在隧道、管道内部进行探测时,测线宜沿隧道、管道轴向布设;4普查时测线间距宜取~,详查时测线间距宜取~。6.2.9正式探测前应根据探测深度和精度要求,通过有效性试验确定合适的天线主频、采集方式和采集参数。6.2.10探地雷达法采集参数的设置宜符合下列规定:1记录时窗宜根据最大探测深度和地下介质的电磁波传播速度综合确定,可按下式计算:()式中:T——记录时窗(ns);K——加权系数,宜取~;——最大探测深度(m);——地下介质的等效电磁波速度(m/ns)。2信号的增益宜保持信号幅值不超出信号监视窗口的3/4;3采样率不应低于所采用天线主频的20倍;4宜采用叠加采集的方式提高信号的信噪比;5普查时道间距不宜大于,详查时道间距不宜大于。6.2.11可采用宽角法、已知深度目标换算法或迭代偏移处理法计算地下介质的等效电磁波速度。6.2.12探地雷达法现场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采用测量轮测距时,采集前应对其进行标定;2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可根据干扰情况、图像效果调整采集参数;3天线的移动速度应均匀,并与仪器的扫描率相匹配;4测量轮触发连续采集时,天线移动速度应保证采集数据不出现丢道现象;自由连续采集时,天线移动速度应保证足够的水平分辨率;5点测时,应在天线静止时采样;使用分离天线点测时,应采用合理的天线间距;6自由连续采集时,应进行等间距标记,间距不宜大于10m;7应及时记录信号异常,并分析异常原因,必要时进行复测;8应及时记录各类干扰源及地面积水、变形等环境情况;9发现疑似地下病害体异常时,应做好标记,并进行复核;10探测区域局部不满足探测条件时,应记录其位置和范围,待具备探测条件后补充探测;11采用差分GPS进行测线轨迹定位时,应合理设置基准站,并进行定点测量验证。6.2.13现场记录宜包含探测地点、主要测试参数、测线编号、测线位置、地面异常环境等内容,记录单格式可按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6.2.14探地雷达测线的定位可利用测区内已知位置的井盖、路灯或管线等地物的雷达回波对测线进行校核。6.2.15现场采集数据质量检查和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1探测数据的信噪比应满足数据处理、解释的需要;2重复观测的数据与原数据记录应一致性良好;3记录信息应完整,且与数据记录保持一致;4数据信号削波部分不宜超过全剖面的5%;5数据剖面上不应出现连续的坏道。6.2.16根据数据质量及解释要求,可参考图确定数据处理方法和步骤,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进行零点校正,明确地面反射点的位置;2自由连续采集的数据,应进行水平距离归一化处理;3可根据需要选取增益调整、频率滤波、反褶积、偏移归位、空间滤波、数据平滑等处理方法;4在数据处理各阶段均可选择频率滤波,消除某一频段的干扰波;5当反射信号弱、数据信噪比低时不宜对数据记录进行反褶积、偏移归位处理;6可用反褶积压制多次反射波干扰,且反射子波宜是最小相位子波;7可采用空间滤波的有效道叠加或道间差方法,提高异常信号的连续性、独立性和可解释性;8改变反射信号的振幅特征宜在其它方法处理完后进行;9采用平滑数据的点平均法消除高频干扰,最大值宜小于采样率与低通频率之比。图探地雷达数据处理流程6.2.17探地雷达法的成果解释可按本标准图的规定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解释成果应采用专业语言描述,用于成果解释的雷达图像应清晰、信噪比高;2宜根据信号的同相轴变化及振幅、相位和频率等属性特征提取异常;3应结合现场记录和调查资料,排除干扰异常;4宜结合地面变形、管线破损和历史塌陷等调查资料及测区地质资料进行地下病害体解释;5宜结合相邻测线对比分析确定地下病害体的位置、范围和规模;6雷达剖面图像上应标明地下病害体的位置。图探地雷达探测地下病害体解释流程6.2.18在城市探测环境下,对探地雷达探测有明显干扰影响的典型干扰源可按本标准表分为3类。表探地雷达在城市探测环境下的典型干扰源汇总表干扰源种类典型干扰源地上干扰临近建筑物,过街天桥,高架桥,指示牌,地面井盖及钢板,金属栅栏,车辆等地下干扰地下管线、管沟及井室,降水井,地下通道,地下加固体,防空洞,树根等电磁干扰路灯,架空线缆等6.2.19根据探地雷达图像的波组形态、振幅、相位和频谱结构等变化,可按本标准表的规定识别地下病害体类型。表地下病害体的探地雷达特征地下病害体波组形态振幅相位与频谱脱空顶部形成连续的同向性反射波组,多表现为平板状形态;多次波发育明显整体振幅强顶部反射波与入射波同向,底部反射波与入射波反向;频率高于背景场空洞近似球形空洞反射波组多表现为倒悬双曲线形态;近似方形空洞反射波多表现为正向连续平板状形态,绕射波发育明显;多次波发育明显整体振幅强顶部反射波与入射波同向,底部反射波与入射波反向;频率高于背景场疏松体顶部形成连续的同向性反射波组多次波较发育;绕射波较发育~不发育;内部波形结构杂乱,随疏松程度加大,不规则性增强整体振幅较强顶部反射波与入射波同向,底部反射波与入射波反向;频率高于背景场富水体顶部形成连续的同向性反射波组;多次波不发育;绕射波不明显;底部反射波不明显顶部反射波振幅强衰减快顶部反射波与入射波反向,底部反射波与入射波同向;频率低于背景场6.2.206.2.21探地雷达成果图件宜包括探地雷达测线平面布置图、地下病害体平面分布图、地下病害体雷达剖面图。高密度电阻率法TC"High-densityResistivityMethod"\l26.3.1高密度电阻率法可用于探测深度3m以下的地下空洞、疏松体和富水体。6.3.2应用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地下病害体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下病害体应具有一定的规模,且与周围介质之间存在较明显的电阻率差异;2测区内接地条件应良好或应能通过采取措施加以改善;3测区内没有极高的电阻屏蔽层;4测区内地下没有高压电缆等强干扰存在。6.3.3高密度电阻率法仪器宜具有即时显示电剖面功能,应具有对电缆、电极接地、系统状态和参数设置的监测功能,其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1输入阻抗不应小于50MΩ;2AB、MN插头和外壳之间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100MΩ/500V;3极化补偿范围应满足±500mV;4电位差测量允许误差不应大于±%,分辨率应优于;5电流测量允许误差不应大于±%,分辨率应优于;6对50Hz工频干扰抑制不应小于80dB。6.3.4高密度电阻率法宜使用不锈钢电极或铜电极,使用的多芯电缆芯线电阻应小于10Ω/km,芯间绝缘电阻应大于5MΩ/km。6.3.5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测线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城市道路上探测时,宜沿道路延伸方向布设测线,在非道路区域探测时,宜沿场地长边方向布设测线;2测线上反映目标体的异常数据点不应少于3个;3同一排列的电极应呈直线布置,电极接地位置在沿排列方向上的偏差不宜大于极距的1/10;在垂直排列方向上的偏差不宜大于极距的1/5。6.3.6正式探测前应进行有效性试验,确定观测装置、排列长度及电极距。6.3.7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1复杂条件下,应分别采用不少于两种观测装置进行探测;2对于每个排列的观测,坏点总数不应超过测量总点数的1%,对意外中断后的续测,应有不少于2个深度层的重测值;3对于偶极、井间和三维观测装置,应观测电压和电流值,计算视电阻率值;远电极极距OB不应小于5倍供电极距OA;4实施滚动观测时,每个排列的伪剖面底边的数据应衔接。6.3.8宜按本标准附录B的规定记录现场工作,并注明特殊环境因素的类型和位置。6.3.9高密度电阻率法的质量检查及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1可选择两层或两列进行重复观测,也可固定供电测量方式,采用相邻排列重合部分电极进行散点观测检查;2外业质量检查点应随机抽取、分布均衡,异常点或有疑问点应重点检查;检查量不应少于总工作量的5%,且不应少于1个排列;3当可以确定由于地表及浅层含水量变化使得视电阻率数据的系统观测出现规律性偏差时或因地电干扰使得视电阻率的原始数据或系统观测数据出现奇异点时,应剔除奇异点后再进行质量评价,剔除点数不得超过1%;4质量检查统计的均方相对误差不得超过5%;5当外业数据质量不满足要求时应增加检查量,当检查量达到工作总量的20%,质量仍不满足要求时,应重新探测。6.3.10高密度电阻率法数据处理应使用质量合格的数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地形坡度大于15°时,应进行地形校正;2数据预处理时,可进行数据平滑和滤波,对于个别无规律的数据突变点,可结合相邻测点数值进行修正。6.3.11高密度电阻率法资料解释应在分析各项物性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已知资料,按照从已知到未知、先易后难、点面结合、定性指导定量的原则进行,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对单个探测剖面进行分析,确定出剖面中的电性结构及其异常区;分析时应充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干扰体位置等已知信息,剔除各种干扰因素引起的异常;2应对不同的探测剖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异常特征、性质,找出这些剖面中电性特征类似的异常区域;3应在分析异常电性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其它有关资料,解释地下病害体属性。6.3.12城市地下病害体应根据高密度电阻率法剖面电性特征进行识别,可按表识别地下病害体。表地下病害体的高密度电阻率法剖面电性特征地下病害体剖面电性特征空洞空洞有水充填时,在电阻率剖面上表现为相对低电阻率异常;空洞无水充填情况下,在电阻率剖面上表现为相对高电阻率异常;疏松体疏松体有水充填情况下,其电阻率特征表现为相对低电阻率异常;疏松体无水充填情况下,其电阻率特征表现为相对高电阻率异常;富水体富水体的电阻率特征表现应为相对低电阻率异常6.3.13高密度电阻率法成果图表应符合下列规定:1图件宜包括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平面布置图、高密度电阻率法剖面图、地下病害体平面分布图;2进行多剖面工作时,各剖面图应采用相同的比例尺;3绘制电阻率剖面图应合理设置色标,同一场地应统一色标设置。瞬态面波法TC"TransientSurfaceWaveMethod"\l2瞬态面波法可用于探测深度3m以下的空洞和疏松体。应用瞬态面波法探测地下病害体时宜符合下列规定:1地下病害体与其周边介质之间应存在速度或波阻抗差异;2地表宜平坦,无临空面、陡立面,相邻检波器之间的高差应小于1/2道间距;3不宜将整条排列布置在混凝土、方砖等大面积刚性物体表面。瞬态面波法的震源宜采用机械落重式、人工锤击式或者电磁式震源。瞬态面波法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仪器放大器的通道数不应少于12道;2仪器放大器的通频带应满足~4000Hz;3放大器各通道的幅度和相位应一致,各频率点的幅度差应小于5%,相位差不应大于所用采样间隔的一半;4仪器动态范围不应低于120dB;5应具备剖面(滚动)采集功能。瞬态面波法的检波器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采用垂向的速度型检波器;2宜选用自然频率4Hz~20Hz的检波器,自然频率可参考下式计算:()式中:f0——检波器的自然频率(Hz);H——需探测的最大深度(m);VRmin——探测深度范围内预计平均面波相速度最小值(m/s);β——波长深度转换系数。3同一排列检波器之间的自然频率差不应大于,灵敏度和阻尼系数差不应大于10%。瞬态面波法数据采集前应进行有效性试验,宜包括下列内容:1仪器通道一致性和检波器一致性试验;2采集参数试验,确定偏移距、道间距、采样间隔、记录长度等采集参数;3激振方式试验,确定满足勘探深度和分辨率的震源的频带宽度和激振方式。瞬态面波法测线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点间距应小于最小目标病害体地面投影等效直径的1/3;2应根据场地地形条件,考虑规避干扰波的需要,确定测线位置和检波器排列方式;3宜采用滚动排列的方式追踪病害体的分布;4排列的道间距应小于最小勘探深度所需波长的二分之一;5宜通过已知钻孔和目标区域。瞬态面波法数据采集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波器应垂直插入地面,与地表耦合良好;不具备条件时,可采用吸力铁靴的方式;2仪器应设置在全通状态,各通道增益应一致;3采样点不少于1024点,采样间隔的选取要兼顾分辨率与勘探深度的需要;4记录的近震源道不应出现削波,不应出现相邻坏道,非相邻坏道不应超过3道;宜按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做好现场记录工作。瞬态面波法数据处理和成果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1可选用频率-波数方法(F-K)、高分辨率频率-波数方法(HRFK)或空间自相关方法(SPAC)等方法提取面波的频散曲线,或通过计算绘制相速度-深度曲线,深度转换时应根据地层的泊松比,按半波长法进行计算;;2应结合已知的钻探和其它物探等资料对曲线的曲率变化做出正确解释;3宜根据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计算视S波速度,绘制视S波速度剖面,或直接采用面波相速度绘制相速度剖面,进行地下病害体解释。瞬态面波法可参考表对地下病害体进行识别。表瞬态面波法地下病害体特征表地下病害体面波速度视S波速度剖面特征时间域记录频率域记录空洞与周边正常地层对比,速度变化明显,频散曲线变化剧烈与周边正常地层剖面对比,出现明显的低速圈闭边界波组杂乱,局部存在镜像波频散曲线变化剧烈,存在明显“之”字形拐点疏松体与周边正常地层对比,速度降低变化明显,频散曲线反应为低速带与周边正常地层剖面对比,表现为低速区,但速度变化有限波组杂乱,分布不规则F-K域能量团较分散,频散曲线存在“之”字形拐点,不易提取完整的频散曲线瞬态面波法探测成果图件宜包括探测点频散曲线图、面波相速度或视S波速度剖面图及病害体解释成果图。微动勘探法TC"MicrotremorExplorationMethod"\l2微动勘探法可用于探测深度3m以下的空洞和疏松体。应用微动勘探法探测地下病害体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探测目标与其周边介质之间应存在波阻抗差异;2探测目标的尺寸与其埋藏深度之比应大于;3地面应相对平坦。微动勘探法记录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选用多通道数字地震仪或多台一体化数字地震仪;2采集时间长度可控;3A/D转换位数不应小于24位;4动态范围应大于120dB;5系统噪声不应大于1μV。微动勘探法使用的拾振器应符合下列规定:1台阵各道拾振器应符合幅值和相位一致性要求;2应采用三分量速度传感器,固有频率不宜大于2Hz。开展工作前,应进行台阵拾振器的振幅和相位一致性检查。宜根据探测目标体的深度、现场工作条件等因素,选择采用圆形、内嵌三角形、“T”形、“L”形或“十字”形等台阵观测方式。应根据探测目的和深度、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台阵半径、仪器采集参数及记录长度。拾振器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按设计位置布设,布设条件宜一致,并与地面耦合良好;2拾振器应摆放在密实地面上并调水平;3台阵中各拾振器间的高差不宜大于25cm。微动勘探法现场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现场振动干扰情况,选择合适的采集时机,避开测点附近的持续强震动干扰;2单次采集时间不宜少于10min,探测现场存在非持续的干扰因素时,应延长信号采集时间;3应该避免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采集信号;4应及时记录采集过程中的干扰情况。现场记录宜按本标准附录D的规定,包含测点编号、台阵形式、测试时间及环境干扰状况等。微动勘探法数据质量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1数据应与原始记录一致;2数据质量评价应考虑微动数据在所需频率范围内的信噪比,信噪比宜大于10倍;3对于存在持续强震动干扰的数据或记录、内容模糊且无法修正的数据等不合格台阵数据,应重新采集。微动勘探法的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可选用频率-波数方法(F-K)、高分辨率频率-波数方法(HRFK)或空间自相关方法(SPAC)等方法提取面波的频散曲线;2宜根据需要计算各拾振点的H/V曲线和台阵平均H/V曲线,根据曲线特征进行地下病害体的判别和解释;3应宜根据需要绘制面波相速度剖面或视S波速度剖面进行地下病害体的解释。微动勘探法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微动成果图件结合地质资料进行解释;2面波的深度转换可选用半波长法,并按泊松比进行系数校正,也可参照测区地质资料进行对比解释;3、宜结合已知资料、剖面连续性等判断、识别病害体性质。4、可根据面波频散曲线、H/V曲线或速度剖面按本标准表的规定,识别地下病害体。表微动勘探法探测地下病害体的图像特征地下病害体面波频散速度H/V曲线空洞空洞充空气时对应深度或频率段高阶波发育,表现为高速异常。空洞有软弱充填物或充水时表现为低速异常H/V曲线在高频段表现为量值大疏松体与周围正常地层对比,面波速度相对小H/V曲线在高频段表现为量值较大微动勘探法成果图件宜包括典型时间记录、频散曲线(Vr-f)、H/V曲线,及视S波速度剖面或相速度剖面、病害体解释成果图等。地震映像法TC"SeismicReflectionMethod"\l2地震映像法可用于探测脱空、空洞和疏松体。应用地震映像法探测地下病害体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被探测对象与周围介质之间存在明显波阻抗差异;2被探测对象的几何尺寸与其埋藏深度或探测距离之比不应小于1/10;3地形应基本平坦,无陡立面。采集仪器可选用单道或多道地震仪,仪器要求可参考本标准条的规定。探测前应进行有效性试验,确定偏移距、激发方式及检波器频率等。应根据探测深度和精度的要求确定采样间隔和记录长度。地震映像法测线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线宜选择地形起伏较小,表层介质较为均匀的地段布设;2测线宜布设成直线,受场地条件限制时,测线可布设成折线,当遇到台阶或陡坎时,应另起新测线;3测点间距应不大于最小目标病害体地面投影直径的1/3;4测线间距不应大于最小目标病害体地面投影直径的1/2。地震映像法现场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波器应垂直插入地面,与地面耦合良好,不具备安插条件时,可采用铁靴装置安装;2激发能量宜保持一致,锤击后铁锤与垫板迅速分开;3宜选择振动干扰较小的时段进行探测;4可采用叠加的方式提高信噪比;5发现疑似地下病害体时,应做好记录,必要时加密测点重复观测。现场记录宜按本标准附录E的格式记录。采集数据剖面应记录清晰,信噪比满足数据处理、解释的需要。地震映像法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剔除坏道数据;2宜采用带通滤波,消除环境干扰;3可采用小波变换、预测反滤波、F-K域滤波、速度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4宜对地震波反射能量随深度的衰减进行补偿。可根据地震映像剖面同相轴的连续性、频率变化等属性指标按表识别地下病害体。表地下病害体的地震映像特征地下病害体同相轴连续性频率变化脱空多表现为同相轴消失或分叉频率低于背景场空洞同相轴下凹,边界处同相轴明显错断,局部有散射现象频率低于背景场疏松体同相轴下凹,地震波历时延长频率低于背景场地震映像法探测成果图宜包括地震映像测线平面布置图、地震映像剖面图、地下病害体平面分布图。瞬变电磁法TC"TransientElectromagneticMethod"\l2瞬变电磁法可用于探测空洞、疏松体和富水体。应用瞬变电磁法探测地下病害体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下病害体与周边介质之间存在电性差异;2测区内地形较平坦;3测区内没有强电磁干扰。地下病害体探测宜选用等值反磁通装置或中心回线装置。瞬变电磁法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1最小发射电流大于3A;2动态范围不小于120dB;3等效输入噪声不大于1uV;4对工频干扰抑制不小于60dB。采用中心回线装置时,发射回线边长(L)可根据最大发射电流(I)、探测深度(H)按下式计算:…………………………..式中:H——探测深度(m);——发射回线边长(m);——发射电流(A);——上覆地层电阻率();——最小可分辨电平,一般为~nV/m;——最低限度的信噪比;——噪声电平。采用等值反磁通装置时,可按下式计算探测深度:………………………………….(式中:——上覆地层电阻率();H——探测深度(m);t——衰减时间(ms)。瞬变电磁法的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点距与线距应能完整反映探测目标的分布;2测线宜按直线布置,当受场地条件限制时,可布置成折线。瞬变电磁法的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1根据试验结果确定发射线框与接收线框间距;2根据探测深度选取发射频率;3现场观测时,除最后5个测道外,其余观测值均应在噪声电平以上。否则应查明原因,并重复观测;4对瞬间干扰应暂停观测,排除干扰后再进行探测;5曲线出现畸变时,应查明原因并重复观测;必要时,可移动点位避开干扰源重测,并记录;6遇异常点时,应重复观测,必要时应加密测点;7若曲线衰减变慢时,应扩大测道时间范围重复观测;8每个测点观测完毕后,应检查数据和曲线,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点观测;9现场观测时,应记录干扰源、地表变形等异常现象。宜按本标准附录F的规定进行现场记录。瞬变电磁法的数据质量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1重复观测的数据的曲线形态和幅值应一致;2各测道数据幅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宜小于10%。瞬变电磁法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为消除一次场的影响,宜进行发射电流切断时间影响的改正处理;2宜剔除干扰大、质量差的数据;3宜对数据进行滤波处理;4可根据需要计算出视电阻率、视深度、视时间常数、视纵向电导等参数;5宜结合测区工程地质资料,对数据进行反演处理。瞬变电磁法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瞬变电磁多测道图和视电阻率拟断面图的曲线形态和振幅的变化进行地下病害体解释;2应结合调查资料进行地下病害体定性或半定量解释。瞬变电磁法应根据二次场衰减和视电阻率等特征,按本标准表识别地下病害体。表地下病害体的瞬变电磁法识别特征地下病害体二次场衰减视电阻率空洞二次场幅值小,衰减快表现为相对高阻异常疏松体二次场幅值较小,衰减较快表现为相对高阻异常富水体二次场幅值大,衰减慢表现为相对低阻异常瞬变电磁法成果图宜包括瞬变电磁测线平面布置图、多测道(V(t)/I)异常剖面曲线图、视电阻率拟断面图和地下病害体平面分布图。7地下病害体验证TC"7VerificationofUndergroundDiseases"\l1地下病害体成果的验证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确定地下病害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2对探测的空洞、脱空应全部验证;3其它地下病害体的验证数量不宜少于其总数的20%,且不宜少于3处;4成果验证结果与探测结果不一致时,应分析原因,对探测成果进行重新判识,并按本条规定重新组织验证。成果验证点的选择宜考虑以下因素:1病害体类型及严重程度;2场地条件、现场环境;3危害对象的重要性;4对探测成果有疑问。成果验证的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选用钻探、钎探、开挖等方法;2验证点的位置宜布设在地下病害体的物探异常反应最强部位或中心部位;3验证病害体属性时,宜布置一个验证点;若需验证病害体边界时,可在病害体边缘增设验证点;4如不具备钻探、钎探、开挖等作业条件,可选用其他物探方法进行验证。采用钻探法验证地下病害体时,现场作业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钻探操作的具体方法应按现行标准《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执行;2每回次钻孔进尺宜控制在内,宜采取减压、慢速钻进或干钻等适宜的方法和工艺;3宜对疏松体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或动力触探测试,宜对富水体取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4必要时可采用内窥设备记录病害体影像。成果验证时可按如下原则记录地下病害体信息:1钻探过程中应记录钻孔所揭露到的地下病害体起止深度、岩土体性状、钻进状态等描述,可记录塌孔状态、含水率变化等信息;2钎探验证时应详细记录每层击数,可记录塌孔状态、击数突变等信息;3开挖验证时应详细记录开挖所揭露到的地下病害体起止深度、岩土体性状、病害体横向规模等信息。成果验证结果可按如下原则判定:1钻探、钎探过程中发生掉钻,可判定地下病害体类型为空洞或脱空。2钻探过程中钻进速率较上部土层明显升高、标贯或触探击数较上部土层明显降低或开挖揭露土体松软不密实时,可判定地下病害体类型为疏松体。3提取土样稠度为软塑-流塑或含水率明显升高时,可判定地下病害体类型为富水体。钻探、钎探、开挖验证完成后应按现行标准《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的规定进行回填工作,成果验证完成后宜根据验证结果修正相关物探探测结论,完善物探解释标志,确认地下病害
本文档为【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征求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3.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峰海资料库
希望这份文档帮到您
格式:doc
大小:3M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21-02-22
浏览量: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