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翻译共性中的显化问题研究

翻译共性中的显化问题研究

举报
开通vip

翻译共性中的显化问题研究  翻译共性中的显化问题研究    在千百样特性中寻找共性始终是一门科学的终极追寻,语料库翻译研究亦如此。翻译语言中的“显化”概念最早由Vinay&Darbelnet(1958/1995)提出,将“显”和“隐”作为一种翻译策略。Blum-Kulka(1986:292)提出了“显化假说”,认为“译者对于原文进行翻译的过程可能导致译语文本比源语文本冗长”。Baker(1993)将基于语料库的研究范式应用于翻译共性研究,将显化问题列入“翻译共性假说”的“子假说”,推进了这一研究。Klaudy(2001)主张对翻译中“显化...

翻译共性中的显化问题研究
  翻译共性中的显化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研究    在千百样特性中寻找共性始终是一门科学的终极追寻,语料库翻译研究亦如此。翻译语言中的“显化”概念最早由Vinay&Darbelnet(1958/1995)提出,将“显”和“隐”作为一种翻译策略。Blum-Kulka(1986:292)提出了“显化假说”,认为“译者对于原文进行翻译的过程可能导致译语文本比源语文本冗长”。Baker(1993)将基于语料库的研究范式应用于翻译共性研究,将显化问题列入“翻译共性假说”的“子假说”,推进了这一研究。Klaudy(2001)主张对翻译中“显化”和“隐化”的概念进行双路径的探讨,提出“非对称假说”(AsymmetryHypothesis)。可以看出,翻译研究中的显化问题,实际上是语言问题,是语言经过翻译转换后发生的独特变化所致。  翻译共性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发现译语文本区别于非译语文本的典型特征,从而进一步认清翻译的本质。显化现象作为翻译文本的核心特征,可将语篇衔接或者连贯成分明晰化,是文本或者话语的重要内在特征。作为语言信息的解码,显化现象对于不同语言的信息功能组织以及交际功能的对比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是区分语言类型的主要标志。当前,语料库翻译学界从概念阐述、研究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以及研究结论逐步拓展和深化显化研究,影响显化的语内及语外因素逐渐被揭示。随着语料库技术的进步,以及大规模、多语域、多语种、多时期语料库的出现,翻译共性研究在新时期的发展和趋向也引起学界更加深入的思考。  关于显化现象,当前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共时层面,理论建构欠缺。有关其未来研究发展方向和趋势,学者往往只是作一展望或者一笔带过,其研究方法及路径也有待拓展。本文主要从显化的两条研究路径,即语言学路径和翻译学路径进行阐述,对其形成和发展脉络作一勾勒,并探讨如何推进翻译共性中的显化问题研究。  2.“显化”研究进展  我们对翻译研究文献进行检索,输入关键词explicitation和translation,得出1980-2017年间相关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专著等共139种;再辅以webofscience的数据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得到含有explicitation一词的文献174篇(其中涉及translation和explicitation主题词共现的文献75篇)①。基于此,本研究认为“显化”作为翻译共性领域的核心概念,折射出了语言学和翻译学在不同时期发展的主流趋势,同时与语料库建设息息相关。在其发展中也逐渐形成了以MonikaDoherty和JulianeHouse等学者为代表的德国语言学研究学派和以MonaBaker和MaeveOlohan等学者为代表的英国翻译学研究学派。  本文将Vinay&Darbelnet(1958/1995)首次提出“显化”概念视为显化研究的开始。这个阶段尚未涉及任何“共性”的探讨,从Blum-Kulka(1986)所述为“传统显化②”研究阶段的开始,或称前共性期。这个阶段主要围绕“源语共性”进行考察。Baker(1993)提出翻译共性概念后,显化研究进入“新型显化”研究阶段,或翻译共性期,这个阶段掀起了对于“目标语显化”探索的热潮。此期,“源语显化”与“译语显化”的研究并存,但各自研究的薄弱之处也日渐突出。当前,经历了源语与目标语语言显化的探索,“翻译共性”的神秘面纱也逐渐被揭开,进入新的反思阶段,亦即后共性时期。下文评述“显化”研究在上述几个时期所逐渐形成的两条脉络及其发展变化,特别是研究方法的转变,以及随之带给语言学和翻译学的革新。  3.显化研究的两条路径  本文借鉴Baumgartenetal.(2008)关于翻译中显化的划分,并对其进行梳理和修缮,将显化研究分为两种路径:语言学路径和翻译学路径。其中,语言学路径的显化研究含两个分支:一为对比语言学领域内的研究;二是通过翻译调节语言的研究。翻译学路径的显化研究包括传统质性研究和新型量化研究,均涉及跨语言层面,即注重对于翻译行为的考察。本文认为对比语言学研究、通过翻译调节语言的研究、质性和量化的翻译研究这三者之间构成了从语言学路径到翻译学路径的连续体。这两种研究范式的形成与语言学和翻译学的发展进程密不可分,二者间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上。  3.1显化研究的语言学路径  显化研究的语言学路径多以语内显化为考察对象,旨在从两种语言的系统差异以及结构、语义之外的语用因素进行阐述。语言学路径的两个分支在显化研究的初期便已悄然形成。一类强调语言系统之间的结构和语义差异,另一类则是将视野聚焦在跨文化语用层面。  3.1.1对比语言学研究  对比语言学领域的显化研究更多是考察两种语言系统在其结构上的不同,是对不同语言结构从语法、词汇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分析其对翻译产生的影响。对比语言学研究贯穿于显化研究的发展。翻译共性中显化的研究以及基于语料库的考察模式一度促进了对比语言学研究的复兴。  显化研究根源于语言学研究路径。对比语言学最初只是以其应用性为导向,服务于语言教学和方法改进。它对翻译研究支持最大,反过来,翻译的案例研究也佐证语言的对比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这一时期的语言对比研究主要是基于内省的方式。期间涌现出诸多经典之作。Vinay&Darbelnet(1958/1995)的英法语言对比研究是其中一部,“显化”的概念正是在这部著作中作为翻译策略首次出现③,由此进入翻译话语领域,成为此后翻译实证过程和产品研究的起点。此后的20年间,在语言学领域许多涉及到翻译理论的著作对翻译显化和隐化的提及均是将其视为翻译中的增添或者删减。该时期可以称为显化研究的个性阶段,并未涉及共性的探讨。随着对比语言学所考察范围的扩展,从最初的语言结构扩展到衔接和话语等领域,Blum-Kulka(1986:292)开创了“显化假说”,即译者在对源语文本解译的过程中会使译语文本比源语文本冗长。这种冗长常通过译语文本中衔接层面的显化体现出来。翻译领域兴起的共性假说,从某种程度上也是语言共性在翻译领域的一种折射。  20时期90年代起,语言对比研究凭借语料库方法的应用获得快速发展,对比语言学活力也由此得到了激发,英语与德语之间的比较成为其中较具活力的区域。值得一提的是Fabricius-Hansen(1996)从信息密度的角度将其与语篇呈现理论结合,从信息分离和信息收集两个角度对于英语和德语之间的语言现象进行了考察,以此剖析两种语言系统所致的显化现象。还有Doherty(2006)从回指、短语结构层级、动词词组和分裂句等角度对于英德两种语言的结构显化进行了对比研究。该领域的研究当前逐渐从考察某一种词汇、句法特征扩展到语篇特征及其在翻译中的表现,从单向到双向,且从零散到系统(如Kunz&Steiner2012)。尽管有关显化的对比语言研究一度经历描写翻译研究的冲击,当前呈现回暖的趋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基于平行语料库中的翻译文本无法完全代表一种语言,无法将翻译情形考虑在内,忽略翻译过程和翻译行为或许对翻译语言产出有所影响的可能性,使翻译在对比语言学研究中处于较为次要的位置。  3.1.2通过翻译调节语言的研究  通过翻译调节语言的研究,是前一种研究范式的延伸和拓展。该领域研究主要从语言结构对比之外的角度来分析,即跨文化语用(交际)层面维度等,是语言学路径考察的新视角。上世纪70年代开始,对比研究的热潮有所削弱,对等在翻译研究中的地位相应下降,继之而起的是对于文本类型和文本目的等的侧重。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理论也逐渐应用于翻译研究。这种将语言视为一种社会文化语境的交际行为的观念在过去几十年里极为盛行(Munday2010:14)。House(1977)在《翻译质量评估》一书中将翻译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她指出,将这两种翻译方法纳入文化范畴来看,如果源语根植于源语文化中的位置较深,则使用显性翻译的策略;如果源语的文化属性较弱,则可以通过“文化过滤”使用隐性的策略。  这类研究将韩礼德的系统功能理论应用其中,探究交际规范由于翻译而给目标语带来的变化,显化往往用作两种语言对比的衡量指标。该领域研究主要通过构建小型历时语料库的方式展开,探析目标语言由源语的干扰而发生的变化。较具代表性的有Baumgarten(2008)和Steiner(2008)。他们分别通过该历时语料库考察了人称代词等显化层面的交际规范变化。Becher(2011:56)指出很多第一眼看上去可以归为翻译共性的现象,通过与原生文本的对比,会发现实际上都是两种语言系统以及交际常规所致。类似的研究还有Kruger(2016)认为译本中的语言实际上是属于一种“受限的语言”(constrainedlanguage),或许并非由翻译过程导致;她们分析翻译对于语言的“调节效应”(mediationeffect),主要从语言结构之外的因素进行考察,如编辑策略、调节效应和语言接触等,对翻译文本特征的动因进行扩展。这类研究目前较为瞩目,强调这种共性源于语言系统之外的因素。  目前,相关研究从历史语言学和语言接触理论汲取营养,已经逐渐扩展到历时多语域多语种的考察模式,成为语料库翻译学的前沿领域。随之也涌现出部分“双栖学者”,即将翻译文本特征与历史语言学研究相结合。我国学者也对透过翻译的语言接触现象进行了考察,通过构建较大规模的历时复合型语料库(约1000万字词),即平行和类比复合,再加清末民初时期文本以及单语作家文本作为参照,发现20世纪百年间英汉翻译文本中的连接词和代词的“显化”特征对于现代汉语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持续性影响,推进了该领域的研究(庞双子、王克非2018)。  3.2显化研究的翻译学路径  显化研究的翻译学④路径,贯穿于传统显化研究和新型显化研究时期。20世纪60年代前,翻译只是作为语言教学和学习的一个分支,直至80年代才逐渐形成独立的学术分支。显化研究也随之进入了前共性时期,亦即“传统显化阶段”。显化研究的翻译学路径也在此后形成和发展,主要包括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两个方面。考察点可按中介、地域、语言层级、文本类型、时间以及所需解决的问题而有所不同,这些研究涵盖了产品、过程和功能三个视角的研究。  3.2.1传统显化的质性研究  翻译学路径的质性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继Blum-Kulka(1986)提出显化假说后除语言对比研究之外的另一分支。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显化研究主要是对平行文本进行考察,注重“源语显化”的检验。它与显化的语言研究路径有交叠之处,又不同于后者。质性研究尝试解释显化现象“何时”和“为何产生”的问题。该研究通常是在基于双语语料库的“跨语言”层面进行,重在探讨语际显化和翻译特点,涉及译语常规、译者风格、话语分析和社会语境等方面的研究。  较具代表性的研究如Weissbrod(1991)在对英语和希伯来语的考察中,对显化现象在经典译作和非经典译作中的变化做了历时分析,包括词汇层面、句式层面的显化以及解释型添加,结论是显化现象会受到不同时期的翻译常规影响。这或许是目前对于显化特征进行历时分析的最早文献,也可以视作显化研究历时考察的起点。Overas(1998)通过对英语和挪威语两个翻译方向上的考察,将显化分为增加和替代两种类别分类进行研究。她认为,显化现象依赖常规的变化,并非一种共性。这种研究还须对不同语言、不同时期的大规模类比语料进行考察。近年来,质性研究逐渐进入“非对称假说”的验证阶段。Klaudy(2001)通过对多种语言对之间的对比,结合显化和隐化的现象,提出“非对称假说”。这是对于显化假说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研究通常建立在较小规模的平行语料库考察之上,在其代表性和广泛性上受到一定的制约。  3.2.2新型显化的量化考察  无论质性分析或量化统计,都以“显化假说”为起点,对其进行验证或者证伪。从翻译视角对显化进行真正意义的量化考察兴起于上世纪末期。此时,翻译研究的重点由源语文本转向译语文本,由先前的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性研究转变为描写研究。译语文本开始被赋予较为独立的身份,不再仅依赖于源语而存在。翻译显化研究也逐渐从零星走向集中,进入新型共性研究阶段。这个时期的标志是“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启示及应用”(Baker1993)一文,语料库研究方法逐渐成为描写翻译研究的主流。不仅平行语料库,类比语料库的大规模实证研究也为显化假说研究带来清新的空气,并涉及多种语言对,从而开启翻译共性研究。  类比语料库考察实质上主要以“无意识”的显化为对象,这是对翻译文本“去意识化”研究的尝试,也是向翻译文本共性规律探究的迈进。对翻译共性进行验证的同时,研究者也把目光投向了译者的认知领域和翻译策略。共性中最主要的显化问题研究也进入实证化和系统化研究时期。  近年来量化研究已经逐渐进入复合考察阶段,即将平行语料库与类比语料库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我国国内的显化研究也正是兴起于量化研究时期,以王克非(2003,2012)、黄立波(2007)、王克非、秦洪武(2009)、胡开宝(2011,2012)、肖忠华(2012)等较具代表性。量化研究充分挖掘了语料库研究的潜势。大型语料库统计有助于发现语言表现后面的规律性特征。但这种对于共性的探讨,常忽略源语透过性的影响,即这种“选择性”究竟有多少是源语所致,多少是因为译者转换所为,成为此类研究的短板。由于语料库资源的局限,历时研究还鲜少涉及。  4.显化研究的要点  根据上述翻译显化研究的发展和路径的梳理,可以发现语言学和翻译学这两条研究路径的交叠和各自的薄弱之处。本文主张以上两条路径有机结合,注意理论建构、考察点选取以及语料库建设等。  4.1语言学路径与翻译学路径的结合  从理论层面而言,当前两种研究范式呈现合流的趋势(Grangeretal.2012),但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仍被忽视。对比语言学既关注语言的固有特点,又关注它的可比性,更关心语言间的差异。语料库语言学以文本为导向的实证方法论与描写翻译研究非常吻合,因而翻译共性的研究从一开始便与描写翻译研究结缘。但在过去的二十年间,语料库翻译学长于描写翻译研究,语言对比研究模式受到忽略。显化的研究亦如此。翻译中的显化现象是两种文本和两种社会文化事件的产物。任何一种研究方法的过度使用都无法全面探明这种翻译文本特征的形成原因。这两种路径的结合将有利于弥补各自的薄弱之处。一方面,翻译学路径中,通常只是强调对于翻译文本的考察;另一方面,对比语言学研究认为翻译文本中夹杂太多的源语干扰因素,不能完全代表一种语言。由此,两种路径的结合可以弥补各自研究的薄弱之处,使得论证确凿,也有利于探明显化研究的本质,为翻译共性研究打开新的理论视野。  4.2显化与隐化研究合并考察  显化现象最先引起翻译领域学者的关注,而相应的隐化现象常被忽略。但没有隐化现象的比较,就无从判断显化现象是否为翻译共性。早年Nida(1964/1969:231)提到“减译”时曾指出,“尽管翻译中,减译并不如增译的数量多,但在对源文的调节上同样重要”。将隐化现象列入检验范围的首推Klaudy&Karoly(2005:27),他们认为如果显化现象是一种翻译共性,那么一个方向的显化与另一个方向的隐化应不会总是持衡。我国学界最早提及隐化现象并将其与显化并重的是柯飞(2005),他将显化和隐化放在同等地位进行讨论。许家金(2016)也同意译语文本是一种显隐兼备的现象,不应以显化作为共性一统概括。  从翻译角度而言,显化和隐化的合并考察,可以避免两种语言由于不同语言系统特征的干扰而可能形成的阻碍,有利于判断“强制性”特征和“选择性”特征。将翻译中的显化和隐化同时纳入考察范围,包括在频次、方式、类别上考察,才能看清翻译中显化特征的全貌。在量化统计验证的基础上,也应注重对显化和隐化二者的理论建构,同时探讨二者与翻译共性的关联。Becher(2011)更进一步,提倡不仅对一个翻译方向的显化与另一方向的隐化进行比较,也对同翻译方向内二者之间进行比较。他关于显化和隐化的非对称现象考察的主张值得重视。  4.3语际显化和语内显化二者结合  显化研究包括语际显化和语内显化两个层面。当前,有关显化的研究多集中在语际显化或语内显化的单独考察,研究多是对其进行界定后再加以实证检验。两种路径的结合则势必需要将平行语料库与类比语料库结合,语际显化和语内显化结合,通过多方验证的方式来探明显化现象。这些多方验证是:1)数据验证,包括时间验证和空间验证。随着各种历时语料库的创建,从不同时期的语料库数据可以对显化进行历时纵向考察;空间验证包括不同语言对的显化特征的横向比较,如欧洲语言内部的比较,以及非欧洲语言的比较,即多种语言的比较。2)理论验证。即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审视显化现象的起因,包括英汉语言对比中的语篇递增原则理论、历史语言学理论,语言接触理论以及认知语言学中的相关性理论等。3)研究方法的验证。如语料库统计与实验考察,或者文化研究、心理语言学等领域的结合。  当前,在研究方法上,语言学路径和翻译学路径分别汲取对方所长,逐渐走向聚合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1)由于对比研究可以对于多种语料进行类比研究,这是翻译研究所忽略的环节。当前,后者已经显示出这种倾向,如多语种平行语料库的建设;2)翻译研究中通常使用的类比语料库研究,目前也逐渐应用于对比语言研究,旨在作为间接证据辅助两种语言之间的对比研究(Grangeretal.2012)。但是如何将平行语料库与类比语料库有效结合,目前仍是处在探索阶段。  4.4显化研究的历时考察  关于翻译中显化现象的研究虽然在量化研究上取得了较多成果,但仍缺乏内在动因的解释。目前,一种角度是语言干扰,即源语对译语的透过性影响;另一种是译者因素,如风险规避,或者认为显化源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某种认知因素,但也很难阐述是哪种认知。第三种则是从文本类型的角度进行探讨,这种方法可以澄清不同文本类型的显化差别,但无法阐述其更深层次的原因。Hermans(1999:155-5)指出,翻译研究的趋势应凸显社会、政治和意识情境的影响。将源语与译语语言综合起来,并融合其他对译者发生影响的社会文化因素,能更好地理解译语文本的特征。我国学者也指出,翻译中的内隐和外显是相对的概念;隐化和显化的程度不仅与语言因素有关,也受译者偏好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柯飞2005)。这是很值得注意的观点。  目前,无论是语言学路径还是翻译学路径,有关显化的研究还停留在共时阶段,缺乏将社会文化语境因素纳入其中的历时考察。国际上的研究虽已有涉及,但仍局限在某种特定的文本类型。关于显化层面的历时考察仅仅处在起步阶段。历时研究可以使我们将语料库翻译学扩展至社会文化的层面,看到译语文本特征背后较深层次的原因。翻译是一种社会现象,译语文本是具有独特属性的目的语文化,不仅受制于目标语文化系统,也对目标语文化产生影响(胡开宝2012:59)。这种历时性的考察既包括译语自身的发展变化,也包括其对于目标语在语言形式、语义及文化上所发生的影响。当前我国学者已经通过大型历时语料库的构建,发现翻译文本中的显化现象会迁移到原生文本,促进现代汉语的形成和演变(如:肖忠华2012;庞双子、王克非2018)。但还有待于从更为广泛的角度进行考察,如语义层面的变化、多种语域的考察等。显化研究的历时考察将为翻译共性研究带来重要突破。  翻译中的显化,反映出语言和翻译中的一个特性,是翻译共性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在综述显化研究后,对其语言学路径和翻译学路径各自的类别、优势以及尚待改进之处进行阐述,提出将语言学研究与翻译研究相结合,显化和隐化合并考察,语际显化和语内显化结合,并对显化研究展开实证型的多方验证的历时考察。关于显化和隐化现象的探讨不应停留在翻译共性的检验,而要还原成动态的过程,进而对这种共性之外的背后语言系统、译者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等进行更深的探究。  ①检索均截至2017年12月21日,前者网址为https://benjamins.com/online/tsb/。  ②该词出自Kruger(2014:158),她将翻译中的源语显化称为“traditional”notion,将译语显化称为“new”notion。  ③这部著作原为法语,译成英语后意思有所变化。在法语原版本中的précisions译成英语explicit,使内涵扩大,不仅包括使目标语中隐含的信息具体化,也增加了抽象化的含义。  ④此处的翻译学路径与语言学路径相对。本文只考察笔译研究。8 -全文完-
本文档为【翻译共性中的显化问题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永兴文档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互联网
上传时间:2023-03-21
浏览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