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六壬历史谈古论今金河曲

六壬历史谈古论今金河曲

举报
开通vip

六壬历史谈古论今金河曲 六壬历史谈古论今 ——六壬想说爱你不容易 天元地方金河曲著 这篇文章,发在论坛上,感谢朋友的鼓励。我写博客,除了想对初学者有些帮助以外,也想告诉那些为了追求真实,默默前行的道友,你们并不孤独,在四海之内,还有好多的同行者。并祝大家节日快乐! 上一段我们从两个例子,对明代六壬研究的状况作了一些推测,那么明以前的六壬是一个什么情况呢?正野史书中记录了一些研究六壬的情况,但是因为事迹和六壬占...

六壬历史谈古论今金河曲
六壬历史谈古论今 ——六壬想说爱你不容易 天元地方金河曲著 这篇文章,发在论坛上,感谢朋友的鼓励。我写博客,除了想对初学者有些帮助以外,也想告诉那些为了追求真实,默默前行的道友,你们并不孤独,在四海之内,还有好多的同行者。并祝大家节日快乐! 上一段我们从两个例子,对明代六壬研究的状况作了一些推测,那么明以前的六壬是一个什么情况呢?正野史书中记录了一些研究六壬的情况,但是因为事迹和六壬占断大都是分离的,所以不容易窥视到其中的实情。这些资料中,传诵最广的的有关六壬的情况,当推《颜氏家训》中的描述。作者颜之推(公元531年~公元591年),南北朝时人,先后为官,是一个阅历丰富,为人机敏的人,是有见识的人。在《颜氏家训》中,他这样写道:   “卜筮者,圣人之业也;但近世无复佳师,多不能中。古者,卜以决疑,今人生疑于卜;何者?守道信谋,欲行一事,卜得恶卦,反令恜々,此之谓乎!且十中六七,以为上手,粗知大意,又不委曲。凡射奇偶,自然半收,何足赖也。世传云:‘解阴阳者,为鬼所嫉,坎壈贫穷,多不称泰。’吾观近古以来,尤精妙者,唯京房、管辂、郭璞耳,皆无官位,多或罹灾,此言令人益信。傥值世纲严密,强负此名,便有诖误,亦祸源也。及星文风气,率不劳为之。吾尝学《六壬式》,亦值世间好匠,聚得《龙首》、《金匮》、《玉囹变》、《玉历》十许种书,讨求无验,寻亦悔罢。凡阴阳之术,与天地俱生,其吉凶德刑,不可不信;但去圣既远,世传术书,皆出流俗,言辞鄙浅,验少妄多。至如反支不行,竟以遇害;归忌寄宿,不免凶终:拘而多忌,亦无益也。”   这一段话,说得情深意切,俱是过来人语。值得注意。颜氏之家训能流传于世,确实不是偶然的事情。研究六壬的人,也不能小看这一段话带来的信息。以颜氏的素质,又值“世间好匠”,最后“寻亦悔罢”,是有普遍意义的。从《颜氏家训》的情况来看,颜氏是一个求实的人,不是一个思想僵化的人。说的话虽然平实,见识其实很高,也很独立。他的话是家训,是要给子孙看的,说的都是大实话。从这段对术数的总体认识来看,很到位,也很深刻。这个时候的六壬,从六壬史的角度看,还不算发展到六壬的高潮期。但六壬的体系、理法已经基本完备。   颜氏在家训中说:“十中六七,以为上手,粗知大意,又不委屈。凡射奇偶,自然半收,何足赖也?”这几句,就是拿来衡量今天的六壬,也是切中要害的话,一看就是过来人语。而且这段话也说明,当时六壬的理论和实践,并不象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粗疏。为什么?“又不委曲”四字,脱口而出,明眼人可以知晓,这不是一般的境界。只此一语,就能感觉到当时六壬的完备情况,颜氏对六壬的研究绝不是泛泛之辈。“委曲”二字,等同于《六壬辑录》中“寻到好处方住脚”的境界。   由上可知,学六壬的人,不可因颜氏说话朴实而等闲视之。前两句“但近世无复佳师,多不能中。古者,卜以决疑,今人生疑于卜。”更是说清了六壬在南北朝时期研究状况,同样是研究者众,有成者少。真正可以达到水准的术数家也是绝少的。 案3、宋朝作为六壬成熟的一个时代,六壬的状况又是如何呢?我们看到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楚衍给仁宗寻鹦鹉的课。仁宗在“丢失鹦鹉占”这一课中,并没有应验,断语是错误的。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楚衍在“陈贵妃六甲”的课中,下的断语,仁宗听了有些恼怒,甚至让人把楚衍监视起来,说明仁宗对楚衍的断语并不是大为信服的,也没有理解楚衍的断语。   上面事例带给我们什么信息呢?仁宗作为皇帝,虽然不能说雄才大略的君主,性格懦弱一些,但从他识人和用人的情况看,眼力不差,智商也不差。他喜欢道术,也喜欢六壬。可以想象,作为一个皇帝,他占有的六壬资料一定不少,且臣子们多有精于六壬的,他们不会对皇帝保守到什么地方去。大臣们不靠六壬吃饭,皇帝也不会夺操六壬术的饭碗。故而仁宗皇帝研究六壬的条件和研究环境绝对是一流的,是其它人比不了的。即使在这种环境下,一流的六壬名家环绕身边的情况下,仁宗皇帝的六壬水平仍不是很高的。   案4、《断案》这本书的成书过程,现在是清楚的,是把散集在各书中邵彦和的断例集中起来编成的一本书。这本书的例子中,好多第三人口气叙述的内容,应当是邵彦和的学生记述邵彦和断课的过程。其中有些记录很情景化,文学描写的风格和宋人小说风格十分相近,这部分内容应该具备相当的可信度。   断课记载中,我们揣摩口气,有好多场面是在旁边不只一个弟子在场时说的话,有一种以课为例教育弟子的语气,是一种实战教学场面。如果是邵先生单独断课的话,并不需要解释道理。文中那些夹叙夹议的“邵先生曰”,本身就是在给学生上课,边断课边给弟子们讲解课理。其中有一例,更为明显:   孔七公戊午生五十二岁占婚,己酉年十月癸巳寅将亥时。      青空虎常    申酉戌亥    常 青 勾 蛇   父 甲申 青   勾未  子玄   亥 申 未 辰   兄 丁亥 常   合午  丑阴   申 巳 辰 癸   子 庚寅 后    巳辰卯寅    朱蛇贵后   邵先生曰:孔丈五十二岁,又做新郎,今日上方出墓寻生,其亲必成也。此女清白轻盈,知书算,善治家,即生二子享福,但恐不久尊堂服动。孔咲曰:“何以知之?”先生曰:“课中自见,恨今人不习耳。盖癸日见初传申长生,主轻盈;金主清白,长生为学堂,主知书算,善治家。但亥乘丁临长生之上,又乘常,故主服动。末寅为子孙,同天后加木之长生丁亥上,所以成亲即有子息。巳与申合,寅与亥合,所以无不成就。四课三传无空亡,所以终身享福也。”孔公前妻李氏亡,续妻童氏,次年果即生子,五十八又生一子,而此妇于前夫处,亦有收拾,且能书算,家务全仗其照料,娶来未十四个月而母亡矣。   这课中很重要的一句话为:“课中自见,恨今人不习耳。”这一句话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了邵先生的心态。你如果慢慢玩味断案中文字的意思,可以感受到邵先生并不很保守,反过来却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作法。这句“恨今人不习耳”很有意思,这就象当今社会的老师,老认为学生成绩差是不刻苦学习所致,邵先生也是这样。他老觉得这么明显摆在纸上的东西,怎么你们就是看不见呢?你们跟我学这么长时间,连这么明显的东西都看不出来?邵公觉得这些学生不可思议。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人之间的资质的差距是客观的。有些人认为唾手可得的答案,有些人打破脑袋也想不出来。这说明,邵先生在当时的六壬中是有权威的,但他的弟子并不能令他满意,甚至让他很不满意。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六壬这种东西,主要还是学术者本人的素质,单靠教育是教不出来的。因为我们并没有怎么看到邵先生有名气的弟子。这种现象,在其它的术数上也是如此,每个术数大师好象突然间蹦出来,尔后又会沉寂好多年,然后再出一个名家。在好多的六壬书中,好多的术数名家并没有多提起他们的师承,这在师道尊严的华夏,是不常见的。这种现象也应证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术数不存在一篇密诀就能解决的奇迹,也没有点石成金的方法。    上文我们说到,邵彦和先生对弟子并不满意。邵先生身边的人尚且是这样,其它可知。《大六壬说约》中说:“予自二十五岁习六壬,经今六十有五。初则钩深索隐,意其中必有奥旨,迨研穷既久,始悟吉凶不外‘生’、‘克’二字。”作者研壬四十年,初以为中间有什么奥妙的地方,后来才发觉只是一个生克的道理而已。   看到好多的壬友热情很高,沉迷于寻找密诀,寻找真传,访寻高人,收效如何,不得知矣。   我们返回来再看离我们最近的清朝的六壬研究情况。   就所见到的资料,清朝的六壬,基本上处于传承前学的状态,并没有大的发扬。这是由清朝文化界所处的政治环境所决定的。清朝前期的战乱,使得六壬传承的一些重要地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清朝政权稳固以后,基于统治的需要,对于文化采取了严格管制的政策,大兴文字狱。华夏文化一转进入一个沉闷的时段,不止于六壬一术。士人们在文字狱面前噤若寒蝉,失去了应有活力和个性,于是文化也失去了原始的动力。清朝的文化转向于不会惹麻烦的考据经学,风气使然,非主流文化也受到了这样的影响。由于六壬的敏感性,对于前代的六壬学术,能够传承就已经是很有勇气的举动了。《大六壬寻原》的例言中说到:“国占兵占,旧本原列二条,恭逢明良抚政,敬天保庶之朝,干羽舞阶,偃武修文之世,可决太平亿载,无所用占。”这里干脆删掉了国占和兵占的内容。   清六壬书一般趋于简练,亦步亦趋,更多的是验证前人的说法和理论。因术数本身的敏感性,清朝参与六壬研究的人员成分较之明朝也有了改变。象宋朝那样朝中大臣谈壬的风气自不必说,即如明朝士人中广泛研究六壬的情况也不存在,六壬基本上流行在乡村知识分子中间(包括许多参与科举未考中的)。   看清朝六壬研究,重点在两头。也就是说研究清朝的六壬情况,重头戏在清早期和清末期。因从清朝早期的情况,可以顺滕摸瓜地寻到明朝研究六壬的余绪;而晚期的情况,由于世局已有乱象,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已经不能旁顾,六壬反倒显得有了个性和生机,形成清朝六壬的一个高潮期。清朝末期,国家面临危险,社会动荡,一些觉醒的精英分子,已经从考据的书斋中走了出来,投身于社会的实践。这个时候学界的主流,由经学考据,一变而为以船山思想为主流的湘楚学派。在这种大环境下,清晚期的六壬出现了一种求理求实的新气象,成为清六壬术的精华所在。这种思想一直启迪了后来的壬学思想。   能够体现清朝壬学思想的六壬书,就所能见到的资料看,应数张次功的书和程树勋的书。程树勋承继了明朝六壬风格,有一种精致有韵的风格;张次功则代表了清朝六壬的情况,另出一种明理求实的味道。   程树勋生活在古来六壬术比较发达的地区,本身是一个严谨的人。他的六壬受到了整个区域六壬风气的浸润,先天带着一种明朝六壬的气象。他的为人处事的风格酷肖陈公献等人,虽然精于六壬但并不高调,从下面的文字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一点。   案6、《大六壬心镜序》中写道:“  予少喜三式之学,以六壬切于日用,尤笃好之。奈资性钝拙拙,又未得从海内名师游,故望洋窃叹,数十年茫无端绪也。”这个序为程树勋的学生所写。头里这两句,与程翔云在《六壬指南》序中写的内容和口气何其相似,证明了六壬学习的共同性。真所谓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这一段话同样说清了六壬学习的艰难性,以及六壬高手绝少的现状。   接下来的序中又写道:“岁甲戌,予友筱轩张君盛称程伟堂先生,当世隐君子,谈壬式辄奇中,予俛筱轩介绍,得亲丰范,先生谈数,悉依事阐理,每卜一课,所见之象苟于事无所当从,不略生枝节,于切中其事之理,罔弗反复,详究一过,一一符合。”看到这里,如果大家对照一下《六壬指南》序中程树勋说陈公献的话,一定会感叹,历史怎么这么一样呢?!这相当于把程翔云说陈公献的话复述了一遍。我们从这段话中,找到了一种相似性,不管这种相似性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这一段话中表明,程树勋和陈公献一样,也是一个低调的人。“当世隐君子”五字甚为传神,既说清了程树勋在当时六壬界的地位也说清了他的处事态度。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程树勋是很有威望的,但他不事张扬。需注意的是“先生谈数”不是瞎谈,是“依事阐理”,这和陈公献“悉本于理”一脉相承。“壬理即事理”,话有各种表述,但这个原则却是六壬历代名家所坚持的。序中又说到:“所见之象苟于事无所当从,不略生枝节”,文中说,占课的时候,与课象无关的东西,不胡拉八扯作为炫耀。这个“不略生枝节”看似简单,实则是六壬乃至人生境界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西洋雕朔家米开朗琪罗说:“大卫就在石头里,我只是把多余的石头去掉。”   案7、刚才是学生眼里的程树勋。程自己怎么说呢?他说:“余少时肄业于金华,伯兄屏山雅好六城,购得《指南》一书,而不能尽解。业师家寄巢先生因出《六壬通神集》,两相讨论……”这一段话告诉我们,清朝壬学名家程树勋的六壬是以自学为主的,并没有什么精深的师承,全靠自己刻苦钻研。后来说到他经常“家居闻人有善本,辄怀饼以就抄,初不惮其寒暑也”,经常怀里边揣着干粮,不畏严寒酷暑,到别人家里边去抄书。抄过书的人知道,这种事情饥饿还在其次,主要障碍在心里。想一想,人家在那里忙里忙外,你呆在那里抄书,内心实际很窘。   程树勋是一个有个性,不肓从的人。他研究六壬,采取一种横向比较的方法。“比年作客维扬,恒多暇日,尝胪列六壬各书,互相参考”。把资料进行了一番罗列比较,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   案8、《六壬琐记》一书作者就是程树勋,这本书的序是他本家的侄孙写的。《琐记》这本书,不是一本讲解六壬基础的书,风格就象一本流水账,想起什么来说什么,更象一篇散文。但是大家要知道,所谓“真佛说的家常话”,越是说理能深入浅出,平易直白的越是好东西,越不能小看。   此书在清朝六壬历史上应值得重视的一本书。书中清楚讲述了作者六壬的想法、思路、甚至感受。有阅历的人读起来,弥感亲切。这本书对于研究清朝的六壬术价值很大。程家看来后辈人材济济,他的侄孙程夔并不是不懂数的人。他评价《六壬琐记》:“今又复刊《毕法集览》、《壬学琐记》两种,而《琐记》一书昭示后学尤切,剞劂甫竟,见示全册”,评价恰当,并非溢美之辞。(程家的风气比较谦和,不知现今程家是否还是这种家风?有时间到那个地方作一个社会调查。)   在序中,就象我们多次引用过各朝的六壬研究情况一样,他同样提到六壬研究的状况是:“传其歧多,精者独鲜。”   与此书成书同年代出版的《六壬寻原》的序中也说:“近世以来,推测辈无虑数百家,或主元虚而近于荒诞,或由穿凿而入于异。各有臆断,存乎其中。”   乾隆乙未年出版的《六壬视斯》说道:“世之术家,不能窥见原微,挟其一知半解,故神其技,竞为诡僻隐秘之辞。户闭门张,标新炫异,以先圣示人趋吉避凶之精义,转易而为惑民欺世之游谈。”这些话,我们古为今用,对照现今的术数界,也是很适用的。   案9、、程树勋作为当时的六壬名家,既尊重前人的研究心得,又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这种品质也是所有壬学名家共有的。有他对郭御青一课的评语:   崇正丁丑年五月戊辰日未将辰时,郭公御青为姚君占任所,干上青龙申金,支上未土天空,三传亥寅巳,郭公以为官马临亥,亥为卫;巳禄临寅,寅为燕,任所非卫即燕。后选周之新野,课体全无影响。详玩数日,方知四课暗拱地盘周之故。郭公此断,未免牵强,须知支为任所,支上未土,天空土即野也,是日初交夏至,太阳初到未宫,即新也。    青勾合朱    申酉戌亥    合 空 朱 青   财  亥 朱 ◎   空未  子蛇   戌 未 亥 申   官 丙寅 后 ⊙   虎午  丑贵   未 辰 申 戊   父 己巳 常    巳辰卯寅    常玄阴后   此课郭御青占任所,一开始的思路以马和禄所临为任所,这种思路,是古人的一个很正常的思路。“守土官则论禄,钦差官则论马。”实际上是一个连带法,通俗说就是,要知道这个人将来在哪里当官,一看哪里给他发工资,二看坐骑往哪里走。这判断原则说起来很简单的,但是实际操作并不那么容易。这一回,连郭先生也踢到铁板。这一位姓姚的官员两处地方都没有去,径直去了周的分野地,新野。   郭先生思来想去,给出了一个“四课拱分野”的解释。但程先生认为太过迂曲,有违易简原则。   今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程先生和郭先生说的实际是两码事,一个说的是平面座标系统,一个说的是地名标识。这两者不可能全部反映在一个地方,统一于一个课象。也就是说,也就是说分野是周的,地名不一定都与午有关系,反过来说,地名与“午”有关系的,分野也并不一定都在“周”。这个课本身说明了六壬的一种复杂的关系。   我们也来思考一下这个课,假如说支上代表着任所的信息。最简捷明了的想法,未土为太阳,上面乘天空,太阳在天空之象。抬头向南一看天空,噢,南阳!当时新野属“南阳府”,这个更简单一些。   上面这个例子,说明了程树勋先生独立思考,不肓从的精神,也道出了六壬本身的一些模糊和复杂的地方。一个壬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并不是一加二等于三的公式,也难有标准的依据和答案。在不同的人的眼里,壬课的课象是有差异性的,名家亦然。   上文写道《壬学琐记》中程树勋和郭御青对于一个课不同的看法,这种不同的看法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这是由六壬术甚至中国方术本身特点所决定的。  六壬作为一种要包罗万象、模拟万物的公式,抽象性、活变性和模糊性是在所难免的。也只有这样,一种理论才能完成这样庞大的涵盖。这就是玄学,它一头连接科学,一头连接神学。它的理论永远是规定性和无规定性的统一,如书画作品中黑与白的统一。   它的精妙之处在于理论的非刚性约束,它的不如意处也在非刚性约束的特点。这是一个令人困惑,也令人激动的领域,也是一个鱼龙混杂的领域。在这个领域内,包括了天才,也包括了疯子;包括了高尚的道者,也包括了低劣的骗子;包括了最具理性的探索,也包括了最狂乱的臆想;它被称为科学的敌人,但又是科学的母亲。从古至今,术数界就是一个包容广泛的大圈子。在这个圈子里,隐遁和显要,江湖和高庙,神秘和真实,超凡和庸俗,迷信和革命,奇妙诡谲,瞬息万变,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案10、《六壬琐记》叙述当时研究情形,当时有吴稼云先生断课专以象断,并不以生克为主。文中记载吴稼云的话说:“《周易》言象而不言生克,故六壬家亦宜观象定吉凶,而不可以生克定吉凶。”程树勋评价:“此稼云先生一家之言也。”说明程树勋并不同意吴稼云先生的断法。程树勋认为周易不专言五行,所以易不取五行为断。而六壬不离五行,所以生克不可废也。程的壬占理论可以认为是“主流传统派”。从吴稼云“深于古文”的学养来看,吴的观象说当另有心得,并不是一般的观象方法。细加揣摩,有一种推陈出新的理念,壬易融通的倾向。可能程树勋并没有完全领会吴稼云的方法,两个人所说不是一回事。吴稼云先生虽然健谈,从上下文判断,似有未尽之语。   除了吴稼云的象占理论以外,后面又谈到王牧夫先生。《琐记》中描述,他的门外经常有很多人等着他占卜,说明王先生的占术是很高明的。(你要想知道一个术数家的真实情况,最捷径的方法,就是到他的生活时间长的地方去询问一下,如果他的亲戚、朋友、同学、邻居、乡党大部分称赞的话,一般是有些实学的。外面的传说是作不得数的。)   王牧夫先生的六壬理论主张也是专注取象。但是从后面他的论述中可以发觉,他的取象说和吴稼云的取象说根本是两码事。他的取象是一种更广义的取象。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形象”之象。而且我品味大部分古人所说的象,含义都很广泛,不专以形象论。在古人在六壬名家当中,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解和思考是很深入的。从牧夫先生论六壬的序言中可以看出,牧夫先生对于宋学很熟悉,有过很深的思考,并融化在他的六壬实践当中。从文中可以看出,王牧夫先生并不是不讲生克。“行人知其何时为,马临鬼地识其端。”这一句本身就是讲生克的。   这就是术数表意上的复杂性,同样一个“取象为主”的主张,却承载着完全不同的内涵。这里边的微细差别,很难被初接触他的人辨别清楚。   还有一个我们前面所说的在《六壬心镜》序中,描述程树勋的弟子张维帧,实际上在从程树勋游之前,尽管谦虚地称自己,“奈资性钝拙,又未得从海内名师游,故望洋窃叹,数十年茫无端绪也。”实际上也是有神奇的断例的,他作文敏捷,兼精天文。曾经断阮生将来为两广总督,后来果然应验。但是自己却谦逊地说,从来没有这回事。此真是谦谦君子,善于自保者。 上面的叙述说明了,在这个时代里,对六壬的看法也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对六壬的主张各有心得。而造成这种风格各异,主张不同现象的主要原因,主要源于六壬理论的不确定性。   六壬理论的这种不确定性,使得每个人对六壬的把握除了普遍的规定性以外,有了一种个性的风格,从而使六壬的适用性得到了加强和拓宽。却使得六壬的学习变得举步艰难。这仿佛是一个永远探不见底的河流,时间长的人似乎感觉到了什么,谁也不敢肯定这个后面究竟是什么。有好多的人,就是带着这个疑问,小心翼翼地追求,若干年没有答案。壬友“藁矢杆”在留言中所说的: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为什么选择这个道理,而不是选择那个道理?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术数亘久的一个问题。 六壬理论的不确定性,也为大量的新理论和新说法开辟了空间,同时造就了好多的猜测和臆想。当一部分人坚持原理论进行深入探索的同时,一部分人将试图构建全新的理论和说法,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一种反应,也成为术数界的一个普遍现象,古已有之。这种探索的正面的效应,是丰富了六壬理论,为六壬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负面的效应,就是产生了大量似是而非的理论,如《六壬寻原》中所说:“世之术家,不能窥见原微,挟其一知半解,故神其技,竞为诡僻隐秘之辞。户闭门张,标新炫异,以先圣示人趋吉避凶之精义,转易而为惑民欺世之游谈。”   如果给从来没有见过筷子的西洋人餐桌上摆一双筷子,告诉他这是用来吃饭的工具,他觉得不可思议。假如他努力使用三天筷子,还不能把食物送进嘴里时,他就会灵机一动,改造吃饭工具。当刀、叉、勺被制造出来的时候,他会满意地看着眼前的吃饭武器,然后批评东方人的错误所在,吃饭餐具的不完善。而周围那些没有使用过,或者是同样没有学会用筷子的人,会异口同声地赞同他的说法。   每个人的资质不一样,素质不一,对于工具的需求也会不一样。而哪一个工具是适用的,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当刀叉和筷子同样地摆在一个从来用手抓饭吃的人面前,选择工具会是一种困惑。   创新和臆造是一对双胞胎,源于一个母亲,这就是玄学本身的高涵盖性和不确定性。古代的术数界是这样,今天的术数界也是这样。可以预见,今后还将是这样。   我写文章,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引出比我的文章更精彩的评论来。昨日看壬友藁矢杆和另外朋友讨论的评论就很高明。这两位壬友所讨论的内容,可以说也是壬学一直以来就最关键的问题。我们在前面的内容中提到六壬理论的不确定性。这个不确定性,是六壬理论的必然。为什么呢?作为一个宇宙方程式,一个包罗万象,无所不占的巨无霸式的表达式。它所担负的功能,和它的表达之间,有一种天然的矛盾。解决这种矛盾的唯一方法,就是抽象性,原则性,模糊性,多意性。   模糊并不是不完善,模糊正是实现完善的一个必然的途径。是以虚御实的最好工具。西方数理哲学对混沌和模糊的热衷,也说明了追求精确和确定性的西方科学面临的新问题。普利高津的著作《确定性的终结》成为现在的一本畅销书很说明问题。作为一个具体的占断来讲,事有万事,物有万物,变有万变,如要适应这些,只能是《易经》中所说的:“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只能给出一定的原则,或者给出一种抽象表述。这个原则的具象化的工作要由操式者来完成。也就是说,一个雕像的框架给定以后,具体使它变为一个栩栩如生的塑像,这是雕朔家的事情。雕塑的理论再好,不能变为直接的塑像。同样,雕塑理论的课本读得再多,保证不了你会成为一个世界一流的雕塑家。   这个具象化的过程本身,由于操式者素质的不同,也变得异常耐人寻味。 西瓜就摆在那里,好多切西瓜的书也摆在那里。对于这一颗具体的西瓜,怎么个切法?从哪里下刀,用什么样的角度去切?刀法是明了的,切法却有无限种。把西瓜比做壬课,切西瓜比做断壬课。如何去寻找一个角度和部位去切入,这也可以说是六壬占断的一个最费思量的问题。   一个具体的占断,壬课是固定的,所组成壬课的符号是有限的。我们要从这个有限的符号当中寻找出那个最恰当的,最能符合现实的意向,这是很困难的。因为壬课的样式和事物样式的总和是两个不对称的集合。这两个集合中的元素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我们在占断时候,会产生一些必然的问题,比如:如何把壬课中的约象,还原成一个具体的象?在课象作几种判断时,如何选择其中的一种?实际上这许多的问题,归结为一个问题,就是“多对一”的问题,一个“名象非一”的问题。条条大路通北京,你为什么只选了石太线?   问题既然提了出来,大家就要去解决。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不用费脑子,大多数人凭直感(古今相同),自然而然就会集中于几种解决方法,这些办法是最正常不过的反应:   1、转向于心易的方法,最终归结于心的问题,把课式只当作一个引发或者激发心灵潜能的符号而已。“吾心即是宇宙”,“万法唯心造”,成为最有代表性的说法。   2、转向于增添元素的办法。就象解线性方程组一样,如果方程解不能确定的话。再多约束条件,以找出确定的解。这种方法又分成两条路:一条路是穿甲、穿金、穿卦等数理的方法,增加给定的位息量;二条路是从外界再攫取更多的信息,来补充课信息的不足。这位网友所说的外应的方法,就是这样一种方法。在断课时,外在环境的信息,来作为断卦的补充。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六壬视斯》中的《心法歌》。第三条路是类似于外应,固定地通过时空增加限制因子。比如添加求占者的四柱,对占时的判断,求占者的年命、求占者的在占卜过程中的来、站、坐、去带来的信息。   3、坚持传统的方法,争取从自己的理解和体悟中,向深入迈进。像上文所说的,坚定地相信筷子是能夹起食物的,坚持不用刀叉,也不用手抓。坚持努力,坚定地相信,既然有人用这种简单的东西吃过饭,自己也一定要用筷子吃饭。   这三个方向,从理论上来讲都是很自然的,也都有其合理性。这些最自然不过的思路,是好多人都试过的,有些探索心得,甚至被列为秘诀。但无论那种方法,效果如何都还不大踏实(我们可以从术数书的言语中发现,大部分的书都不是铁板钉钉)。究竟哪一条路是大道,还是一个疑问。我们搁置这个疑问先不论,继续沿着清朝六壬的线索往前走。有时候,讨论不清楚的问题,不妨先放下,研究它周围的问题。外围的问题研究深入了,那个核心问题也清晰了许多。   我们从上一篇有关程树勋的一些探讨中,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1、清朝承前启后的六壬人物程树勋的六壬也是自学成材的。   2、清朝前中期六壬的主流,传承了明朝六壬的主流思想,依事阐理,以理运数。   3、观象的思想,和周易的象的思想如出一脉,但不是狭义的形象之象。 现如今,信息量大增,群雄并起,本来也是个好事。可是对于初学者来讲,面对这么多眼花缭乱的理论,想有一个正确的选择,却是一件难事。“为了提高自己,我们寻找老师;为了识别老师,我们只能提高自己。”生活就是这样,时常置身于悖论之中,经常面对二难的选择。   江湖日久,阅人渐多。对于人事,迟钝如我,居然也会有些感想出来。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发觉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那些成功的人士,在讲述自己的时候,最愿意说自己艰苦奋头的历史;凡是那些还没有成功的人士,最愿意说自己的是如何过五关斩六将的辉煌历程。凡是行事坚定的人,愿意直面事情的困难之处;凡是行事没有恒心的人,容易把事情看得花团锦簇。   张官德是一个愿意明白讲出六壬问题的人,愿意把六壬失败的经验拿出来分享的人。从他经过的历程来分析,他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作秀来反衬自己。而是真正基于对六壬的研究和思考,带着一种诚信和反思的精神。他给我们带来了六壬的一种学术性,也传达了六壬真实的信息。这里我们只讨论有关六壬的方面,有关张氏的政治观念,暂时不论。凡是文中称为“贼、匪”的地方,我们代以“起义军”。   案11、同治已巳年未月癸丑日卯时藩库厅姜春圃先生占致仕回藉   全局从革课    勾青空虎    酉戌亥子    勾 贵 勾 贵   父 己酉 勾   合申  丑常   酉 巳 酉 巳   官 癸丑 常   朱未  寅玄   巳 丑 巳 癸   财 乙巳 贵    午巳辰卯    蛇贵后阴   正议:课传三合回环,发用勾陈,一时难动。且三传推生,太岁作贵人日德,加本命,逢生气,行年上见戌土,青龙佩印,正当时旺,三传推生,官必升迁。毋庸告致,正时卯为舟车,值旬空,被课传冲克,不利涉大川。   案验:占课后三日,半夜起病,天明作古。余闻之诧然!向来占必存案其不验者,必覆思其故。惟此课再三详覆,竟无死象。不可强解,请俟 高明酌之。   张官德课例的体例,非常讲究。分为几部分:   课题(何时何事而占)。   课体(壬课课体)。   正议(正常的看法)。   参议(详细的解释或变通的看法,以问答的形式给出)。   案验(应验情况)。   附议(应验后的一些断语的解释)。   附录(附外一些说明)。   由此可见张官德研究学问之严谨认真。他在课中说到每有不验之课,“必覆思其故”,就象高手下棋一样,必定要复盘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   这一课,张官德过后思考,也没有想出为什么来得这样的突然,他把这样的课例也写在书中,“故录之以志余过”,作为一种自我检讨。并请“高明酌之”。这一课是张官德书中最特殊的一课。其它的课,虽然也有结果有差别的地方,从课后总能找到一种解释,而这一课居然连解释也不好找,着实令人费思量。各位壬友现在读到这一课,也来想想这一课这一课为何不应的原因。   我们看了张官德不验的课,不禁有一个疑问,是不是张官德学艺不精,那么前面的古人是不是每课必验呢?着《六壬大全》的作者郭御青有一段说法很有意思:“或问先生,素研精此道,能占之百不失一乎?先生曰:‘不然。占有应否,中有说焉。……事有宜占者。有不宜占者。宜占者。事理有两在者也。不宜占者。事理无两在者也。’”这里郭先生提出一个宜占不宜占的概念来。那么我们还有一个疑问,假如问的也是宜占的事情,操式者也非常用心地去占,那么就一定会应验吗?答案看来也是否定的,因为我们从前面的文章中所引用的,当年郭先生占官任所一课,断上任的地方就出了误差。而且我们从前面所说的六壬名家的事迹中,也可以推断出,就是六壬名家,也不是百占百验的。   接下来的问题,张官德是不是真的断课就那么不堪呢?是不是张官德学壬不精呢?下面看两个例子:   案12、《六壬辨疑》序中说:“当武昌再陷,次功以壬课先知,遂跳身走袁州,卖卜廛市。及贼至其乡,命心腹卒持重金访聘,而鸿飞冥冥,矰弋安施,衔芦举色,触机泠然。”这段话写的很优美——“当武昌再次被占领的时候,张官德凭着六壬课预测,随即躲避到袁州,卖卜为生。等到起义军到了他的家乡,拿着重金想聘用他的时候(这也说明张氏在当地的声誉)。他已经犹如鸿雁,飞到高远的天空,弓弩哪里能沾到他的身呢?他就象嘴里含着芦苇防备丝绳的大雁,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征兆,灵巧地闪避着危险,护卫着自己。”   咸丰甲寅年卯月乙未日申时,占江右寄寓久暂。    青勾合朱    未申酉戌    蛇 合 勾 空   官 丙申 勾   空午  亥蛇   亥 酉 申 午   财 戊戌 朱   虎巳  子贵   酉 未 午 乙   父 庚子 贵    辰卯寅丑    常玄阴后   正议:正贵加午,幕贵加戌,俱受克制,不可干贵。以贵人自顾不睱也。乙生午,未生酉,干支俱受上神脱耗,占宅主盗。凡占亦主彼此虚耗。虽交车相合,而未支脱干,支上酉又克日干。外面相关而内怀脱克,不可以利断也。近城内外,俱难久居,须向亥水生方,再进四百里,方可驻足。   案验:时居江右城外一月,即赴袁州,其后贼据武宁,逼近省垣。   咸丰甲寅年辰月辛亥日酉时,寓江右城外,占进退。    勾青空虎    午未申酉    后 阴 阴 玄   父 癸丑 后   合巳  戌常   丑 子 子 亥   财  寅 贵 ◎   朱辰  亥玄   子 亥 亥 辛   财  卯 蛇 ◎⊙    卯寅丑子    蛇贵后阴   正议:三传丑寅卯进茹,中末逢空,宜退而不宜进。且正时元武临门,关墓旬尾发用,必因西方门户之处有贼犯境。故城中闭关,进则无益。然退后,亥子又是脱气,干支乘虚空,亦不可以坐守,惟合干支三传更进一步,使逢辰土建旺,庶可相生。   案验:本月底上游五百里至袁州颇相安。江西省旋因武宁失守闭城,城外寓处亦毁。盖辰属土,为州城。故应袁州二字,乘朱雀作文书,是以笔墨为生涯也。   这两课说明了张官德为什么去袁州的原因,在这两课中,张官德断得理路很严密,充分体现了依事阐理、依理运数的六壬传统。“须向亥水生方,再进四百里”一语,可见张氏触机泠然的神采。   案13、咸丰甲寅年辰月甲戌日子时,占贼来袁州否。    蛇朱合勾    寅卯辰巳    合 空 虎 阴   官  申 虎 ◎   贵丑  午青   辰 未 申 亥   子 辛巳 勾 ⊙   后子  未空   未 戌 亥 甲   兄 戊寅 蛇    亥戌酉申    阴玄常虎   正议:蒿矢乘虎鬼,固属可畏。然申值空亡,为遗镞失矢。初如雷吼,末却无事。况月德长生加干,尽可静守此处,不必图迁。但遥克为用,贼必犯界。鬼作战雌,败窜各县,畏及府城。然旬尾加支,府城必闭。三传递刑,支阴六合作财冲支,西南百三十里县内,必有为粮起争者,大约乌合之众耳。   案验:乙亥日夜县试头场,闻贼逼近,开城播迁。丙子日乃闭。越三日探知,西贼自长沙败北,余匪窜入袁州所辖境内。器具不全,由株树潭过万载而去。适苹乡县乡勇争日粮而劫夺。探报不实,府城因此胥动。丁卯日开城男妇复归。此德避难江西袁州府时占也。因此课声大噪,藉我糊日之资。   这一课有一个戏剧性的结尾,那就是以读书为生的张官德,在他最艰危的日子里,居然是六壬救了他。只这一课,让独在异乡避难的他,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   但这一课得来不易,这一课占课的时间,距他学习六壬起课,已经有三十年之久。在众目睽睽之下,自身处在危险之中,而已知信息都是起义军要来的消息,得出这种与多数人判断不同的决断,是需要勇气和自信的。这一次,危难时刻显身手,张官德断对了,不但躲过了潜在的危险,还多了生存的来源。“因此课声大噪,藉我糊日之资。”   有的朋友会说,这一课很简单嘛,我也可以断得对。当你把自己在安危付于壬课的时候,如果不是初学术数,有相当的实占经历的话,你会觉得很沉重,绝非容易之事。   我记得小的时候,大家在一起比,谁是世界上最有力气的人?有一个小朋友说,他见过一个可以提着头发把自身提起来的人。于是大家全服输了。能够让自己的危险中成功逃脱的术数,是对操术者“德、道、术、运”四者的综合考评,是术数中最难的术数。能够让一批人通过自己的决策而受益也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拙文“六壬四难四易”,还差一个影响面的问题,术数对自然规道的改变量越大,难度也越大,类似于惯性定律)。这两件很难的事情,加起来,就是张官德袁州的课例。 案12、咸丰乙卯年午月申将丁巳日巳时。寓谷城。张姓占弟逃亡,庚子命。黄医占侄逃亡,亦同此,壬寅命。        合朱蛇贵      申酉戌亥    贵 合 阴 蛇   财 庚申 合   勾未  子后   亥 申 丑 戌   官 癸亥 贵   青午  丑阴   申 巳 戌 丁   父 甲寅 玄    巳辰卯寅    空虎常玄   正议:先断弟,在下流东北百余里,刘姓集场,左有窑,右有庙,与本家兄弟同寓。占者曰:吾族兄在樊城刘家集贸易,上名石灰窑,下名欧家庙,得非此处乎?余曰:不必往寻,得一纸书自来矣,果然。   后断侄,在西南百余里刘姓母党之家。占者曰:予家西南与侄之姨母刘姓相近,然离此地百余里,幼儿逃学,安知路程。余曰:路遇亲邻,以马乘之,不敢到家,故隐于亲处耳。后得信,果出门遇售货者,扬鞭而至姨母家矣。   参议:问:两事同课而断异何也?   曰:先得此课,见戌蛇加干,有窑象。申合加支,有庙象。申马加巳为兄弟爻,巳中又有张姓,故断在本家。初传六合为兄弟,为月马,专以此爻决之。     复得此课,看末传寅命加长生,畏支上申之冲克,喜四爻亥之生合,故断其不到家而在亲邻。   问:里数姓氏方向何辨?   曰:发用合申相乘,巳申相加,俱是百余里。六合属卯,乘申故断刘姓。初传申马顺行至寅与亥相合,而止,是下流东北也。亥为孩儿,又为日马,加申方,占侄故断在西南也。且弟贸看六合,侄读近贵人,此申亥两马之分也。占弟在先,占侄在后,而寅命又见末传,此初末传之分也。   问:蛇墓死气加干,得毋凶乎?   曰:太阳照宅,末传长生,三传递生,何至于死?但蛇墓覆日,逃走者非糊涂则有惊惧耳。     问:后断有马相遇何也?   曰:四爻为邻,亥作日马,入中传递生寅命故也。 张先生的这一课断语,给我们展现了一种全方位占断的作法。“左有窑,右有庙”很精彩,把干支的关系理得很顺。结果也耐人寻味,是“上有窑,下有庙”,造化确有其不可思议处。后面“一书自来”亦妙,“类神加支人自来”,天鸡在巳,一纸弟归。   次客来断,“类加支阴入邻里”,却是售货者以马载人。驿马变真马,也是很巧的事情。   这一课张氏一课两断,丝丝入扣,应验丝毫不爽,令人称奇。同样一课,只是年命不一,而课象迥异,对于我们思考壬占的实质,很有启发性。实占中产生这样的课,确实精到,这一课的精妙程度可以说丝豪不让前贤。   捕亡之占,是很常见的占断,也最切于百姓日用的占断。是生活中碰到的最紧要切身的占断,也是最棘手的占断。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失踪人口达50万次,这肯定不包括平常短时的失踪人口。术数能在这个方面有所作为,对于国家,对于人民,是莫大的好事。   捕亡、逃亡在六壬课书中,有关这方面的篇幅并不大。《六壬指南》中说逃亡的占断原则只有短短的十二句话。按说书中所述的占断原则也是清楚的,并不复杂。可是在具体的操作当中,相当困难。尤其从课中提炼出可以帮助当事人的信息十分困难。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六壬书中的内容,会发觉有关捕亡这一章的内容,实际上和“行人”“捕盗”两章的内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行人”“捕亡·逃亡”“捕盗”实质上是一个大门类,它们共同的实质就是“寻人”,只不过寻人的对象从世俗的观念有所不同罢了。所以要研究这个门类,应该把这三个门类合起来研究。   按六壬书中的占断门类内容看,似乎“寻人”这个门类的问题说的很清楚,理论问题已经解决,所余下的问题,就是我们按图索骥,按课断就行了,其实不然。老话讲得好,“踏破铁鞋无觅处”,书是死的,人是活的。逃亡课中,整个过程在不同的时段,是变化的。有朋友可能会讲了,我们要的是终极的结果。可是在实际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停下脚步等那个终极的结果。在这种寻人课中,很少有人会听一个研究术数的说找不到了,就放弃寻找。对于当事人来讲,那个终极结果只不过是一个理论预测而已,它的可信度并不是百分之百的。话再说回来,如果得到的只是一个对实际事物过程无任何帮助的终极结果,这个终极结果的本身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在实际操作中,迄今为止,寻人这种占断,是对百姓生活最有意义,最有帮助,最切身紧要的占断。也是最能证明六壬有效性的占断。   研究这种占断,远比什么升官发财之类的占断意义重大。因为对于个体的人来讲,升官发财是一件大事。对于整体来讲,升官发财之类的事情,你不当他当,你不发他发,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升官发财这样的事情,总是要有人做的。诸如此类的占断,应付一下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所以平常碰到这样的占断,不管对方来头多大,虽然不能胡说八道,用不着绞尽脑汁。因为这毕竟不是陈公献所在的时代了。   寻人之占却不一样,涉及到老百姓基本上生存的稳定。实际操作中,亲眼目睹了好多失踪事件当事人,那一种痛苦的表情,无助的心灵,使你不由得感觉到极大的震撼,甚至引发对人生的一种感慨。深深感觉到这种占断事关重大,感觉到这种决策责任的重大。这两天看电视《海峡两岸》栏目,台湾政治人物施明德讲,一个当权者应该对权力的有所敬畏。有的时候,六壬的决策权何尝不是这样呢?对于那些相信术数的人来讲,你的一句话出去,可能杀人也可能救人。学壬同道,敢不慎乎?   以寻人之占来说,当你说出断语的时候,或者指出一种可能性的时候,如果当事人听从,就意味着人力财力的付出。这个有形的物质付出能不能收到效果我们先不论。假如我们真的产生了一个错误的决策,指引了一条错误的路径。由于我们的失误,耽误了寻人的时机,或者更进一步说,耽误了救人的时机,后果是很严重的。假如产生了这样的事,我们就是不相信因果报应,良心又何以能堪呢?   1994年夏天,经历了一件事情,触动很大。有一对夫妻,男的军人出身,处级干部。家里十几岁的孩子,从家里出走,月余不归。两夫妻为了找孩子,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四处寻找,终无结果。无奈之下,长途好几百公里,慕名找到有易学著作的某易经大师。大师决断,此子凶多吉少,可于七月水边找到。其妻当下昏厥。回家后,精神恍惚,终日以泪洗面。男的强打精神,每闻周围有溺水者,便去认领,心惊肉跳。虽是行伍出身,受此折磨,心力交瘁。辗转托人找到我,说话间,夫妻声泪俱下,身体软弱不能支撑。我反复劝说,都不相信。只是重复,你给我们说一句真话啊。不得已,我只能当着人面发重誓,“如果此子有伤,我永不研易。”我这么一说,他们才安定了下来。 当时情景,现在还历历在目。(我酷爱易学,此前为易学付出了好多。我知道,占筮不可能都应验。在当时的情况下,看到他们一家人的情景,劝说不了,只能发誓。这个誓言对我来讲是一个很重的誓言。不过现在我还能坐在这里谈六壬,也是上天的眷佑吧。)这件事的实际结果是,这个孩子带钱到边疆转了一圈,流浪了一段时间,八月份,给家里打电话,然后就回来了。经过这一次经历,居然因祸得福,孩子学习各方面都有进步。现在生活工作很好。这个事情虽然以喜剧结束,但是给家庭和父母带来的打击是长久的。这个寻人之占,《六壬指南》短短的十二句话,有时候真是千斤重呀。   寻人的课,多年来也碰到一些,不用说占其它,就是定要寻的人所在的坐标方向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刚才从张官德的课中可以看见,同样的一个课,定方向的方法就用了两种。这还不说对类神的取法,本身是有好多的岐路的。以前我写的有关楚衍断找找鹦鹉的课,皇帝先断的那个课,就是取用类神的不同,造成占断结果的截然不同。   现实生活中有些下海的易友,碰到升官发财之类的课就大大发挥一把,碰到这种寻人的卦课,则能推就推,并不随便出手。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细细琢磨,这种作法,相较轻率地为人占断下断语,虽然有点油滑,实则是智者的作法,也是一种有责任的表现啊。  我们前面所举的案例实际上是清史上的一个大发现,这是清史专家们没有谈到的。无心插柳,研究六壬的同时辨清了历史。   清史研究中公认江忠源的“楚勇”是湖南出境的第一支武装。江忠源是公认的湘军的重要创始人。他也是近代军事战争史上,策反和统战策略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军事思想,这种策略被广泛地使用。   江忠源最著名的政治主张被写在清史稿中,就是他的“严法令,撤提镇,汰弁兵,明赏罚,戒浪战,察地势,严约束,宽胁从”八大方针。翻译成现代的语言就是:严明纪律,精兵简政,赏罚分明,不打无准备之仗,做好战前调查研究,优待俘虏。   江忠源的这些思想的正式提出,正是在他任湖北按察使期间,解除了通城、祟阳、嘉鱼、蒲圻各路起义农民后,前往帮办江南军务的临行前上疏提出的。在这篇上疏中,他详细地叙述了自己对于战争的方略,也就是以上我们提到的八条方针。这个从时间上证明了我们前面分析到的,这个政策当中有张官德的功劳的说法。     这八条方针可以说系统性地提出了湘军建军、制军、用军的纲领性文件。后面湘军的军事思想中,大体不离这个框框。   江忠源是咸丰三年(1853)正月任湖北按察使,当时张亮基任总督,由时江忠源的才干,所以军事上的事情,都是依靠江忠源来办的。江忠源正月到湖北任上,听到张官德的名声,二月就托人去邀请张官德入幕。张官德在江忠源处深得江的倚重,四月份江被调往江南帮办军务。临行之前,提出了他的八条方针。江在临行的时候,诚恳地请张官德和他一起前往,足见其重视张官德的才干。张官德以父亲已经年高,推辞了这个邀请。下面有张官德的一个壬例,作为说明。   案15、咸丰癸丑年(1853)卯月壬申日酉时自占家宅    朱合勾青    未申酉戌    虎 青 阴 常   兄 甲子 虎 ⊙   蛇午  亥空   子 戌 卯 丑   子 丙寅 玄   贵巳  子虎   戌 申 丑 壬   官 戊辰 后    辰卯寅丑    后阴玄常   正议:太岁有严君之象,乘常克日。青龙为长者,作鬼加长生之位,又为孝服纸钱煞,下季定有孝服。两贵夹拱寅年,水日逢丁,六仪发用,本月即有贵人相助。   案验:本月江廉访(廉访是按察使的别名,这里是对江忠源的尊称)相讬张公相延。八月见父孝。本年四月,廉访下江南,劝同行,情意诚恳,予以父年高婉辞。不然,则抱终天之恨矣。   这一课是张官德自占的课,在这一课中,张官德占得两个结果,一个是预感到他的父亲健康的问题;一个是感觉到本月会得到重要的人物的帮助。这一课断的简洁而有力,课象鲜明。青龙加戌为长者,“作鬼加长生之位“这一句尤为精到,五行之理与事理融会贯通。果然,这两个预见后来都应验了。其中所说的贵人正是江忠源。在这一课中我们也可以知晓,张官德不与江忠源同赴江南,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预知他的父亲会有问题。   江忠源湖北上任没几天,便委托张姓延请张官德当他的幕僚。我们再联系前面我们说到起义军也手持重金延请张官德的情况看,张官德本人虽然为人低调,说话语言谦逊,古话说的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张官德在当地还是卓有声名。   我们不涉及政治立场看江忠源,他可以说是一个经世致用的人才。江是湖南新宁人,道光道光十七年举人。曾国藩见到他之后感叹说:“吾生平未见如此人,当立名天下,然终以节烈死。”他在平时的言谈也经常提到为国尽忠,从湖北离开后,因军功被提拔为安徽巡抚,在当年的十二月十七日庐州战事中,城破,投水而死,谥名“忠烈”,湖南、江西并建专祠。   张官德在其后还有清史中号称清朝四大中兴名臣的胡林翼邀请他当幕僚,他却没有去。在“案录”的序言中,张官德谈到他没有去的原因,他说:   “学习术数要比空耗时光的人强一些……,但是军中的一句话,是关系到成千上万人生命的事情,所以胡林翼、谭中丞邀请我去,我觉得不能去呀。   “有的人说:‘胡林翼平常不喜欢谈术数,他请你去当幕僚,不是为了你的术数。’   “我说:‘我当时在陕西,路隔三千里路程。可能是我用小人的心思去猜度君子的想法吧。……然而人有自己办到的,有自己办不到的,我从来没有研究过军队事务,份外地贪求功名,实在是很可耻的事情呀。我虽然失去了提拨的机会,可是也躲过了不懂装懂的羞辱,这一得一失正好相抵了。’   “又有人说:‘你不做官,是不是有隐士的理想呢?’   “我说:‘隐士,都是一些高人。我哪里敢自比隐士呢?年轻的时候,也曾想着做一些事情,但沉滞于科举中间。等到现在老了,也就不适应为人服务了。并不是想当隐士啊。’”   张官德这一席话,和他平常的格调一样,都是一些自谦平和的话。究竟他的内心在考虑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张官德十年漂流躲避的生活,肯定对整个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有了自己的主张。   胡林翼请张入幕,可以说明张当时已经有了声名,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张官德的真实才干。在当时的情况下,胡林翼请张入幕,这是很不容易的,也是一个对张官德能力的一个极大的肯定。胡林翼是一个很敏锐的人,他对幕僚的要求肯定是很高的。(胡林翼的才干大受曾国藩的称赞,尔后的蒋介石,毛泽东都对胡林翼的才干思想也很称赞,据说毛泽东因祟敬胡林翼,把自己的字改为润芝。胡林翼看问题很敏锐,相传,胡林翼一次正在江边意气风发巡视水师,突然看到一艘西洋轮船飞驶而过,立刻从马上跌落了下来,旁边的人扶起他来,他起来说:‘天下要大变了。’久经沙场而冷静的他,从一艘轮船马上就意识到中国真正威胁是洋人。这是何等的洞察力?——有时观史不禁感叹,假如中国的人才能不去内战,而共同致力于国家民族的发展,是多好的事情呀。)   我们在张官德的这个地方多费一些笔墨,是因为张官德所处的时代,正好是中国文化大变革的前夜,他处在文化走势的一个拐点上。张官德无论从六壬实践上,还是六壬理论的发挥上,可以说是清朝六壬界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张官德的整个思想基础决定了他的六壬学术,应该说他是最后一批古代传统意义上六壬的守卫者和发扬者。 我们前面说到,一个研究术数的人应该知所进退,知所能否。   胡林翼邀请张官德入幕,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荣耀,也是一个很大的机遇,是好多人巴不得的事情,是名利双收的事情。在那个特定的战争时期,保举个县官州官是很容易的。胡林翼本人又是那种不吝惜给予利益来鼓舞士气的人,胡林翼宽于施恩在当时也是有名的。这种事情对于颠沛流离的张官德来讲,无论是名还是利都是很需要的,但张官德没有去。张官德说,军中的事情,一句话关系到好多人的生命,所以他宁肯把这个机遇失掉,不愿意做自己能力以外的事情。这不算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善举,却是真实的操守。   理论,难在落实于行动中;道德观,难在落实于具体的操守中。张官德很平实地践行着他的道德理念。   前面怀予兄在评论中也谈到“壬德”的问题。关于“德”和术数的关系,是
本文档为【六壬历史谈古论今金河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088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23KB
软件:Word
页数:5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0-08-31
浏览量: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