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

举报
开通vip

孟子的教育思想第27卷第5期2008年10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ZhengzhouInstituteofAeronauticalIndustryManagement(SocialScienceEdition)Vol.27No.52008.10收稿日期:2008-08-15作者简介:路沥云,女,河北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训诂学。孟子的教育思想路沥云(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摘 要:孟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文章从理论基础、教育的目的与作用、教学方法论三个方...

孟子的教育思想
第27卷第5期2008年10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ZhengzhouInstituteofAeronauticalIndustryManagement(SocialScienceEdition)Vol.27No.52008.10收稿日期:2008-08-15作者简介:路沥云,女,河北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训诂学。孟子的教育思想路沥云(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摘 要:孟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文章从理论基础、教育的目的与作用、教学方法论三个方面对孟子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分析与解读。关键词:孟子;教育思想;性善论中图分类号:B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50(2008)05-0048-03  孟子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孟子热爱教育事业,乐于为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往者不追,来者不拒”。他把收徒讲学、传授知识看成人生的乐趣之一,“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1]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教”与“育”二字联用,也是第一次将教育天下人才视为乐事。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孟子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经验,其教育思想散见于《孟子》各篇。本文拟就《孟子》的教育思想作简要的分析。一、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孟子思想最可贵的地方,便是对人性之善的肯定,“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他认为人生而就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他认为这种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心中固有的,并不是外界赐予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肯定人性本善,肯定“人皆可以为尧舜”。至于世上存在一些不善之人或恶的现象,孟子认为是由后天条件造成的,原因在“人”而不在“性”。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具有先天的善性,充分肯定了人身上具有潜在的善性萌芽,人具有可塑性,是可以通过教育引向善的。他认为人性和道德的完善,还有待于后天的学习和努力、教育和培养。加强后天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从而为他的教育理论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二、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一)教育目的孟子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明人伦”的君子和大丈夫,通过教育,使人“察于人伦,由仁义行”,成为一个道德君子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也就是要实施维护上下尊卑的封建社会秩序的道德教育。(二)教育作用孟子从两方面论述了教育的作用。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保民心”,此为“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保民心”最有效的措施。使人顺服的有效工具不在力而在高尚道德,德育是实现理想道德社会的根本途径。“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这样,孟子便由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而推己及人,由个体扩充到国家,由德育最终实行德治。另一方面,孟子强调教育对人性发展变迁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他认为人虽有先天的善性,但只是一种端倪,人的贤与不肖、智与愚之分,决定于对这种善的存养,扩充,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他认为如果人不受教育,自暴自弃,就会失掉或摒弃这种善端,则与禽兽差不多,“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对个人接受教育的前景非常乐观,认为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不断扩充“四端”,“人皆可以为尧舜”。三、孟子的教学方法论孟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看·84·路沥云:孟子的教育思想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孟子很多德育教育理念阐述得十分精彩,如“养浩然之气”、“存心养性”、“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加强意志锻炼”,等等。而一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更是激励鼓舞了无数中华儿女。限于篇幅,本文着重讨论孟子有关知识教育的思想。(一)教育方法1.言近致远,以博返约孟子主张教师的讲解要浅近而含义深远,要能从眼前近事讲出高深的道理来。“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时,要由近及远,由守约而施博,“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教育者应该博学多览,广泛涉猎,把握问题的实质,然后深入浅出,用最简单的形式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出来,表达出来,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博学详说是手段,归于简约才是目的。2.教亦多术,因材施教孟子认为人虽有同样的善性,但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不同,就产生了才能的个体差异,因而教育不同的求学者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严格说来,孟子在这里所列的五种教育并不是一个全面的教学体系,各种方式之间也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只是一种列举的性质。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是根据学生们本身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总结出来的经验。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这些教育方式仍然有推广与应用的价值。在各种教育方式中,还有一种是不教之教,“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即反面激励的方法,这其实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诲。孔子对宰予的态度应该属于这种教育方式。3.引而不发,启发思维英文“教育”一词,在拉丁文的原意为“引出”,意味着教育的本质,重在“启发诱导”,而不是一味将知识填塞给学生。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孟子应该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教育家。“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说明孟子善于运用启发思维,给学生留有消化理解的余地,教育重在传授方法,以身作则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把弓拉满,但却并不把箭放出去,而只是做出要放的样子,启发学生理解,激发他们跃跃欲试的欲望。孟子把这种做法归结到“中道而立”。所谓“中道”,也就是无过无不及,做得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孟子很巧妙地将教育问题与儒学最高道德标准———中庸联系在一起。4.正人正己,以德服人中华民族历来强调以德服人。在孟子的教育思想中,他十分强调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强调教育者要为人师表。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正人先正己”的思想,指出“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由此出发,孟子主张教师必须首先端正自己,用正道教育学生,“教者必以正”。孟子“正己”的标准是仁义道德,如果自己不能按仁义道德行事,就会威信扫地,更不用说教育别人了。他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担负有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任何一位教师都具有这种义务。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要求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素质。如不具备这方面的素质,就无法教育学生。“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只有这样,才无愧于为人师表,真正做到德高为师,学高为范。5.坚持标准,从严要求“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就是说,没有规矩,教师不能教,学生无法学。小至手工技巧,大至安邦定国,治理天下,凡事都有法则可依,有规律可循。“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高明的工匠不因徒弟的笨拙而改变或废除规矩,羿不因射手拙劣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孟子告诉了我们治学的方法:一开始就要有一种高标准:箭无论是否能射准,弓却要拉满,“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真理不能降格以求,不能因为追求真理困难或目标高远而降低目标或标准。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也是一样,君子教导别人不能随便降低要求,高明的老师不能因为懒惰愚笨的学生而改变或放弃准则。(二)治学方法1.主动求知,深造自得在我国,正式提出“自得”学习理念的,当属孟子。孟子认为学习若出于被动,则知识仅仅是肤浅的、表面的。孟子认为自觉得到的知识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这种知识可以探索求源,左右取之不尽,运用合宜。“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段话深刻阐明了“自得”之效。学习者自己内心的求知愿望,能鞭策他“深造之以道”。“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求学不能完全依赖老师,还得通过自己的一番摸索,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熟练掌握知识。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是真正的主体。从现代教育理论的视角来看,孟子的“自得”学习理论,强调的是学习者主体性的发挥,对革除以教师为中心的陈规陋习是有利的。2.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孟子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精力集中,他认为不论智慧高低,不论内容难易,能专心致志就能学有所得,心不在焉就会一无所得。“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94· 第5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7卷 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用“学弈”的事例深入浅出地说明,成败得失往往并非智力上的差异使然,关键在于是否专心致志。学习不仅要专心致志,孟子还提出了学必有恒的治学原则,“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还以掘井为例,说明必须持之以恒的道理,认为为学犹如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通过教学实践深刻地认识到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注意力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注意学习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在中国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3.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孟子重视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浅及深逐渐积累的过程,学习进程过于迅猛的人,进得快,退得也快,“其进锐者其退速”。他以流水为例生动地阐明了这个道理,“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有本源的水,奔腾不息,昼夜流淌,注满一个洼坑之后继续向前奔流,渐次流入大海。引申为学习也应该像奔涌的泉水一样,注意每一个知识环节的掌握,注意学习知识的连续性,直到学有所成。因此,应该“不盈科不行”,“盈科而后进”。学习要循序渐进,不能人为地赶速度,违背学习规律,否则欲速则不达。“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他以禾苗的自然生长来比喻人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发展,指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危害。孟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在学习上必须按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办事,反对半途而废,急躁冒进。孟子“盈科而进”的教学理念仍然是我们现代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4.“学”、“思”结合,读书存疑在思维和感官之间,孟子更倾向于强调思维。认识重要的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转化,“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认为,从“闻”、“见”中所得的知识,如果不经过分析、整理、引申、归纳,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必然导致有所学而无所得。如果仅仅有了思考而不以所学为依据,那也是属于空想。孟子主张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要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不拘泥于书本,“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孟子对孔子整理过的经典著作《尚书》,尚且提出了不轻信、不盲从,要经自己思考后而有所取舍,何况其他典籍呢?要成就自己的学问与能力,就不可轻信与盲从,要独立思考,把对诗文感性的认识通过思考提高到理性认识的水平。孟子在孔子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作了充分的发挥,在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教学方法论等方面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后世儒家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孟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分析研究《孟子》中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改革仍有着有益的启示。参考文献:[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2](汉)赵 岐注,(宋)孙 奭疏.孟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79.责任编辑:王彩红OntheEducationalThoughtofMenciusLULi2yunAbstract:Inthelongtermcourseofeducationalpractice,Menciusaccumulatedricheducationalthoughts.ThispaperanalyzesandinterpretsMenciuseducationalthoughtsfromthreeaspects:theoreticalfoundation,educationalpurposeandfunctionandconcreteeducationalview.Keywords:Mencius;educationalthought;Good-in-NatureTheory(上接第47页)参考文献:[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2]司马光.资治通鉴[M].沈志华,张宏儒编.北京:改革出版社,1993.[3]余仁双,徐 韬,徐 勇.嫉妒心理学[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7.[4]赵 翼.二十二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5]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M].冯 川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责任编辑:王彩红·05·
本文档为【孟子的教育思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海军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6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1-07
浏览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