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举报
开通vip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精品教案人教版初中物理八上全册教案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精品教案人教版初中物理八上全册教案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教学重难点】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情况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发声体 现象 结论 声带 说话时喉咙部位在振动 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直尺 发声时直尺在振动 发声的直尺在振动 水 水发声时在振动 发声的水在振动 橡皮筋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音叉 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手感觉发麻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发声的音叉在水面上激起水花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铅笔在白纸上留下波浪线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桌面 桌面发声时细砂会跳动 发声的桌面在振动 桌面 桌面发声时水面上会激起水波 发声的桌面在振动 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引导解决:1.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 2.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播) 问题二: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 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 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 教师引导: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介质)。 提出问题:怎样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呢?固体、液体是否都可以传播声音呢? 学生讨论:器材?操作?(教师引导点拨、确定研究方案)教师预备:方案一: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2.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方案二: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三: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方案四: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介质 现象 结论 空气 听到闹铃声 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无 听不到闹铃声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水 听到闹铃声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水 听到石头敲击声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课桌 听到敲击(嘀嗒)声 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问题三: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投影展示:振动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断向外围扩散。 类比说明: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如何传播,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问题四: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教师预备: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1.150C时,V声=340米/秒      250C时,V声=346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三、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150C时,340米/秒(空气) 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15℃时,V声=340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四、知识应用 例1 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D)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内,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拓展:本题可以在学生识别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如: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2 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0.1m/s,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请写出3个合理场景. 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在假设条件下,对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进行联想,从而得出一些新情景。许多同学看到这道题时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由于对身边的声现象熟视无睹,缺乏感性材料而无法进行联想。其实,本题重点考查了两个知识:我们周围充满空气,声音要靠空气传播;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当声速变慢,会出现声音滞后现象。 答案:(1)过马路的行人听到汽车喇叭声后再躲避车辆已经来不及了;(2)在教室里上课时,后排的同学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3)发令枪响后,好长时间运动员才能起跑.(4)看表演时,会发现,演员的动作出现了很长时间,才听到发出的声音。 五、作业设计 1.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 2.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蝙蝠根据飞行时发出超声波的回声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做回声定位。根据回声定位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深度,这些都说明回声的存在和它的利用价值,通过日常经验我们也知道,人们面对高墙喊话,往往能听到回声,可是,小红和小明同学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当在我们的教室中说话时,却听不到回声,但听到的声音很响亮.这是为什么呢? 他们猜想,这是不是与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远近有关呢? 于是,他们上网查询资料,查到了如下结果: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我们就听到了回声。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远,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近,不到0.1s,回声和原声就混在一起,会使原声加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学习,他们获得了哪些知识? (2)我们已经知道,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请根据以上结论估算一下,如果我们要建一个足够大的大厅,当我们站在大厅的一边大声讲话时能听到回声,则此大厅至少要有多长,我们才能听到回声? (3)此结论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请举一例。 3.课外实践:分小组设计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教学后记】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知道骨传导的原理。●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天道声音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障人士。【教学重难点】重点: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难点: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教学器材】电脑、音叉。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一)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二、新课开始教材分析: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要的纠正即可。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一)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看到这个题目,也许你会马上说“当然用耳朵啦!”但俗话说的好“聋子的耳朵——摆设”,什么意思呢?从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来看,说明我们要听到声音,不仅仅要有这个“摆设”,而且必须保证从“摆设”到听觉神经之间所有的器官和组织都是完好的,人耳的构造:外边有耳廊,下边有耳垂声音从耳道进入引起鼓膜震动通过听小骨、半规管、前庭耳蜗及咽鼓管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便听到了声音。(二)双耳效应有一位老师曾经领着学生做过这样一个探究活动:让一个蒙上双眼的学生坐在教室中央,让其他学生从教室的不同方向叫这个同学的名字,结果他都能准确无误的指出说话学生的方位。第二次让蒙上眼睛的学生同时堵住一只耳朵,然后判断说话学生的方位,结果不那么准了,甚至错位很大,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两只耳朵可以分辨声源的方向主要有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声音强弱的不同。假如声源在右方,则右耳听到的声音就比左耳强。这种强弱的差别,在实践中就形成了辨别方向的感觉。这时,我们会转动头颅,直到两耳听到同样响度的声音位置,此时声源便处在我们的正前方或正后方。二是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时间又先后。假如声源在右方,右耳比左耳离声源近,声音传来,右耳先听到,左耳后听到。这个声音到达右耳和左耳的时间差别,同样在实践中形成了声源方向的感觉。时间差别越大,越容易辨别,感觉越准确。三是两耳接收到的振动步调不同。什么叫做双耳效应声源到两耳的距离一般不同,同一点发出的声音传到两耳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根据这些差异人们就能感觉到发声点的位置,在这几种情况下,大象比人更有利,因为它的两只耳朵间的距离比人的大得多。典型例题:例1、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确定发生体的位置是由于(     )A对同一声音,两耳感受到的声音强度(大小)不同。B对同一声音,两耳感受到的时间有先后之分。C对同一声音,两耳感受到的振动的步调有差异。D以上三种原因都存在。解析:双耳效应的产生是由于人的两只耳朵到发声体的距离一般不同,这就导致了两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度不同,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不同,两耳接收到的振动步调也不同。这些差异综合起来就成为判断声源位置的重要基础。三、骨传导如果声音在传向听觉神经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鼓膜、听小骨等的损伤,将会造成非神经性耳聋,不过我们只要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到声音。据说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30多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耳疾,听力完全丧失,但是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将木棒的另一端顶在钢琴的键盘上感受旋律,继续自己的创作。现在同学们听到的《田园交响曲》就是贝多芬在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这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表达了作者丧失听力以后对大自然深沉的眷恋之情,与《命运交响曲》一起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交响曲之一。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经历种种挫折和不幸,但是,只要我们能像贝多芬那样,不向命运低头,敢于迎接挑战,就一定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那么像贝多芬那样,让声音通过牙齿或者有些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叫骨传导。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听录音机放出的自己的声音总觉得不太像,而在别人听来都认为像,这是这么回事呢?原来从声带发出的振动经过牙齿、牙床、上下颌骨等骨头,传入我们的内耳。因此,对我们自己来说,听自己讲话是通过骨导方式听到的。由于空气和骨头是两种不同的传声媒质,它们在传播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我们听上去就感到通过不同途径传来的声音的音色有差别,于是就觉得录音机里放出来的自己录制的声音不像自己的声音了。【教学后记】3、声音的特性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分析】1.通过体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2.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速度的测量。【学情分析】1.学生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2.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3.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特性。●直到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本节中出现的名词:乐音、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振幅、音色。难点: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动脑。学会自我构建知识体系。【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教学器材】学生直尺或钢尺,示波器、弦乐器演示仪、笛子、小鼓、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世界上的声音千差万别、各种各样:有悦耳动听,使人心情愉快的乐音(如:音乐厅的演奏,歌唱家的歌唱);也有嘈杂刺耳,令人厌烦的噪声(如刹车时的摩擦声、打磨工件的声音、电钻的声音)。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乐音的特性。二、新课开始&1.3声音的特性(板书)乐音:是物体作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但同是乐音,有的调子高,有的调子低,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这是怎么回事呢?既然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我们会这样猜想:声音的差别必然跟物体的振动情况有关,是不是这样呢?[演示1]请听:用弦乐器演示仪弹几个不同的音。提问:你感觉有什么不同?(生)回答:声音的高低不一样。我们先来研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一、音调(板书)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生分组试验]物品:钢锯条,记录表格。过程:把钢锯条紧压在桌边上,(1)将锯条1/5伸出桌外;(2)将锯条1/3伸出桌外;(3)将锯条1/2伸出桌外,使其振动发声。操作关键:(1)按锯条的手要用力压紧。(2)使锯条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观察:锯条伸出桌外长短不同时:振动快慢情况?发出声音的特点?实验总结:请填表。(结论由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锯条伸出长度 振动快慢 声音高低 伸出1/5 最快 最高 伸出1/3 较快 较高 伸出1/2 慢 最低我的结论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音调越高)。同学们,刚刚的探究活动很成功,让我们一起为同学们成功的合作及探究鼓掌加油!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板书)那么能不能用一个物理量来表示振动的快慢程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9-20页,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3.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和次声波了解多少?他们有什么用处?(以上问题事先写在小黑板上)老师先引导学生回答,再讲解: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板书)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板书)3.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物体振动慢──频率低──音调低。(板书)4.大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20赫兹~20000赫兹(板书)(其中最敏感的频率是3000赫兹;老年人的听觉会衰退;20赫兹是听觉下限~20000赫兹是听觉上限)5.超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声。次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这两种声,人是听不到的)(板书)6.超声波特点:能量大,沿直线传播。超声波利用:(1)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成像(B超)。举例:如何探伤;B超原理。(2)超声处理──利用强超声波的高能量。举例:空气加湿器;超声洗牙、洗眼镜的镜片、洗工件;超声钻孔、超声探伤。次声波(又叫亚声波,大致范围:10-4~20赫兹)产生:火山爆发、地震、极光、海啸、台风、雷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还有,核爆炸、火箭发射、化学爆炸、机器工作时也能产生次声波,次声波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次声波特点:传播的距离远,而且不容易被吸收。次声波利用: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的用于预测自然灾害。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现象和应用:有一些动物有完善的发射和接受超声波或次声波的器官。超声波如:蝙蝠、海豚(要说明它们是如何利用超声波的)、猫、狗(讲犬笛的故事)。次声波如:大象(解释章首图,讲海啸中大象救人的故事),狗(讲唐山大地震中,小狗救主人的故事)。在故事中,让学生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保护我们的生存家园。[演示2]以上讲完后,用示波器来演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一起来看教材上的“想想议议”。引导学生分析,蝴蝶、蜜蜂、蚊子的飞行特点,频率的高低,是否能听到。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大小的不同。[演示3]探究弦的音调高低与弦的哪些因素有关? 长短 粗细 松紧 音调 弦1 长 相同 相同 低(学生判断回答) 弦2 短 相同 相同 高(学生判断回答) 弦1 相同 粗 相同 低(学生判断回答) 弦3 相同 细 相同 高(学生判断回答) 弦2 相同 相同 松 低(学生判断回答) 弦3 相同 相同 紧 高(学生判断回答)结论: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短,频率、音调越高;弦的长短、松紧相同时,弦越细,频率、音调越高;弦的长短、粗细相同时,弦越紧,频率、音调越高。二、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板书)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响度和振动的哪方面有关?先引导学生猜想,[生分组试验]物品:钢锯条,记录表格。过程:把钢锯条紧压在桌边上,(1)将锯条1/2伸出桌外轻轻拨动(2)将锯条1/2伸出桌外用力拨动使其振动发声。操作关键:(1)按锯条的手要用力压紧。(2)使锯条两次振动的伸出长度相同。观察:锯条两次拨动时,振动幅度情况?发出声音的特点?实验总结:请填表 拨动方式 振动幅度 发声特点 轻轻拨 小 声音小 用力拨 大 声音大我的结论振幅大声音大(响度大)好,这次探究也很成功!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振幅大,响度大;振幅小,响度小。(板书)[演示4]敲音叉试验,让学生注意观察。这个小试验,验证了我们得到的结论。另外,声音的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板书)。举例:听喇叭广播,远近听声音大小不同。以上,我们共同研究了声音的两个特性:音调和响度。[演示5]用弦乐器演示仪来演示,声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用力拨粗弦──音调低,响度大。轻轻拨细弦──音调高,响度小。可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讨论:(1)蚊子与黄牛的叫声。(2)1234567(老师唱出音调)指的是音调还是响度?[学生做小游戏]前排指定一位同学不许回头,后面的同学指到谁,谁说一句话。让前排指定同学判断是谁的声音。[师做]在桌子底下分别敲鼓和音叉,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学生回答后,引出问题:我们是怎样区分开不同的声音的?这是由于音色不同。三、音色(板书)1.物理学上,把物体发出的声音的品质或特色叫音色,又叫音品。(板书)──这是声音特征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为什么每一种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色都不同呢?2.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的。(板书)人也有各自的音色,但人的一生中,随着年龄的不同,音色会发生改变。[示波器演示]音叉、吉他、笛子同是C调1的波形:声音即使音调、响度都相同,波形长相也会各有不同,即音色不同。小结本课:乐音的三个特性:音调──振动频率;响度──振幅;音色──不同发声体。(板书)作业:1.阅读“科学世界”,把三类乐器的特点归类。2.“动手动脑学物理”。3.利用身边物品,制作一件简单乐器,并说明发声原理,以及如何调节音调、响度。【教学后记】4、声音的特性课程标准要求【设计理念】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活动为主线,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熟悉声音的三种不同特征,二是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声音的特征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为合理分化难度,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本课设计都特别突出几个环节:丰富感性认识→形成抽象概念→物理情景识别→深化概念理解→应用、交流与想象→矫正认识偏差→小结知识要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实验、观察、比较、探究、讨论、想象、练习、归纳、演绎等多种方法,积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材分析】1.通过体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2.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速度的测量。【学情分析】1.学生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2.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3.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特性。●直到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本节中出现的名词:乐音、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振幅、音色。难点: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动脑。学会自我构建知识体系。【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教学器材】学生直尺或钢尺,示波器、弦乐器演示仪、笛子、小鼓、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世界上的声音千差万别、各种各样:有悦耳动听,使人心情愉快的乐音(如:音乐厅的演奏,歌唱家的歌唱);也有嘈杂刺耳,令人厌烦的噪声(如刹车时的摩擦声、打磨工件的声音、电钻的声音)。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乐音的特性。二、新课开始&1.3声音的特性(板书)乐音:是物体作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但同是乐音,有的调子高,有的调子低,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这是怎么回事呢?既然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我们会这样猜想:声音的差别必然跟物体的振动情况有关,是不是这样呢?[演示1]请听:用弦乐器演示仪弹几个不同的音。提问:你感觉有什么不同?(生)回答:声音的高低不一样。我们先来研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一、音调(板书)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生分组试验]物品:钢锯条,记录表格。过程:把钢锯条紧压在桌边上,(1)将锯条1/5伸出桌外;(2)将锯条1/3伸出桌外;(3)将锯条1/2伸出桌外,使其振动发声。操作关键:(1)按锯条的手要用力压紧。(2)使锯条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观察:锯条伸出桌外长短不同时:振动快慢情况?发出声音的特点?实验总结:请填表。(结论由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锯条伸出长度 振动快慢 声音高低 伸出1/5 最快 最高 伸出1/3 较快 较高 伸出1/2 慢 最低我的结论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音调越高)。同学们,刚刚的探究活动很成功,让我们一起为同学们成功的合作及探究鼓掌加油!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板书)那么能不能用一个物理量来表示振动的快慢程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9-20页,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3.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和次声波了解多少?他们有什么用处?(以上问题事先写在小黑板上)老师先引导学生回答,再讲解: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板书)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板书)3.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物体振动慢──频率低──音调低。(板书)4.大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20赫兹~20000赫兹(板书)(其中最敏感的频率是3000赫兹;老年人的听觉会衰退;20赫兹是听觉下限~20000赫兹是听觉上限)5.超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声。次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这两种声,人是听不到的)(板书)6.超声波特点:能量大,沿直线传播。超声波利用:(1)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成像(B超)。举例:如何探伤;B超原理。(2)超声处理──利用强超声波的高能量。举例:空气加湿器;超声洗牙、洗眼镜的镜片、洗工件;超声钻孔、超声探伤。次声波(又叫亚声波,大致范围:10-4~20赫兹)产生:火山爆发、地震、极光、海啸、台风、雷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还有,核爆炸、火箭发射、化学爆炸、机器工作时也能产生次声波,次声波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次声波特点:传播的距离远,而且不容易被吸收。次声波利用: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的用于预测自然灾害。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现象和应用:有一些动物有完善的发射和接受超声波或次声波的器官。超声波如:蝙蝠、海豚(要说明它们是如何利用超声波的)、猫、狗(讲犬笛的故事)。次声波如:大象(解释章首图,讲海啸中大象救人的故事),狗(讲唐山大地震中,小狗救主人的故事)。在故事中,让学生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保护我们的生存家园。[演示2]以上讲完后,用示波器来演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一起来看教材上的“想想议议”。引导学生分析,蝴蝶、蜜蜂、蚊子的飞行特点,频率的高低,是否能听到。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大小的不同。[演示3]探究弦的音调高低与弦的哪些因素有关?并用示波器显示 长短 粗细 松紧 音调 弦1 长 相同 相同 低(学生判断回答) 弦2 短 相同 相同 高(学生判断回答) 弦1 相同 粗 相同 低(学生判断回答) 弦3 相同 细 相同 高(学生判断回答) 弦2 相同 相同 松 低(学生判断回答) 弦3 相同 相同 紧 高(学生判断回答)结论: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短,频率、音调越高;弦的长短、松紧相同时,弦越细,频率、音调越高;弦的长短、粗细相同时,弦越紧,频率、音调越高。二、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板书)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响度和振动的哪方面有关?先引导学生猜想,[生分组试验]物品:钢锯条,记录表格。过程:把钢锯条紧压在桌边上,(1)将锯条1/2伸出桌外轻轻拨动(2)将锯条1/2伸出桌外用力拨动使其振动发声。操作关键:(1)按锯条的手要用力压紧。(2)使锯条两次振动的伸出长度相同。观察:锯条两次拨动时,振动幅度情况?发出声音的特点?实验总结:请填表 拨动方式 振动幅度 发声特点 轻轻拨 小 声音小 用力拨 大 声音大我的结论振幅大声音大(响度大)好,这次探究也很成功!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振幅大,响度大;振幅小,响度小。(板书)[演示4]敲音叉试验,让学生注意观察。这个小试验,验证了我们得到的结论。另外,声音的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板书)。举例:听喇叭广播,远近听声音大小不同。以上,我们共同研究了声音的两个特性:音调和响度。[演示5]用弦乐器演示仪来演示,声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用力拨粗弦──音调低,响度大。轻轻拨细弦──音调高,响度小。可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讨论:(1)蚊子与黄牛的叫声。(2)1234567(老师唱出音调)指的是音调还是响度?[学生做小游戏]前排指定一位同学不许回头,后面的同学指到谁,谁说一句话。让前排指定同学判断是谁的声音。[师做]在桌子底下分别敲鼓和音叉,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学生回答后,引出问题:我们是怎样区分开不同的声音的?这是由于音色不同。三、音色(板书)1.物理学上,把物体发出的声音的品质或特色叫音色,又叫音品。(板书)──这是声音特征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为什么每一种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色都不同呢?2.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的。(板书)人也有各自的音色,但人的一生中,随着年龄的不同,音色会发生改变。[示波器演示]音叉、吉他、笛子同是C调1的波形:声音即使音调、响度都相同,波形长相也会各有不同,即音色不同。小结本课:乐音的三个特性:音调──振动频率;响度──振幅;音色──不同发声体。(板书)作业:1.阅读“科学世界”,把三类乐器的特点归类。2.“动手动脑学物理”。3.利用身边物品,制作一件简单乐器,并说明发声原理,以及如何调节音调、响度。【教学后记】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教学重难点】重点:噪声的来源及危害,减弱噪声的途径难点:噪声的等级【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法【教学器材】玻璃片、铁钉、音叉及相应的图片、示波器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提问几个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做好知识的铺垫。2、播放录像师:声音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能给人以优美享受的声音,叫做乐音;另一类是令人感到心烦意乱的声音,我们把它叫做噪声,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近年来噪声己成为国际公害,那么噪声的来源有哪些,它有什么危害,它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怎样减弱噪声呢?我们如何今天就来学习第四节的内容,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板书)二、进入新课(一)噪声的来源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常来自哪里呢?〖实验1〗将两玻璃片的棱接触后摩擦,让学生听发出的声音。〖实验2〗用铁制品与水泥地摩擦,感觉它发出的声音。学生做:两玻璃片摩擦时或铁钉擦地时师:这些声音发声时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用示波器观察一下它的波形,再与乐音进行对比。老师用示波器显示。总结:噪声的振动是无规则的。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是令你心烦意乱的,总结:妨碍其他人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所以噪声的来源很多,我们判断一种声音是不是噪声,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从物理学角度看它的振动规则,如果它的振动是不规则的,那么这种声音就是噪声;二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是否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如果对其他人有影响,则属于噪声。师:举一些生活中产生噪声的例子。建筑工地的施工声音、房屋装修用电锯锯瓷砖、锯木料的电锯声、拖拉机行驶时的声音(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1、【等级】虽然都是噪声,但它们之间也是有不同级别的,有的强度大,有的却小,我们如何描述噪声的这种差别呢?2、我们是否可以将声音分成若干等级,每一级代表一定的强度。于是我们就用分贝作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分贝用符号dB来表示。3、请同学观看课本图1.4-3的声音强弱等级表,找出以下几种声音的强弱。(1)有利于学习的教室里的声音;(2)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谈声;(3嘈杂的马路上的声音;(4)喷气式飞机起飞的声音。4、【危害】大约有三类:心理效应、生理效应和物理效应(1)心理效应: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休息举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曾用尖锐的噪声来折磨被俘人员,使他们精神错乱以获取口供。(2)生理效应:出现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症状,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举例:20世纪50年代,西班牙曾经有80个人自愿做喷气发动机噪声作用的试验对象,结果有28人死亡,其余都得了严重的麻痹症。(3)物理效应: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举例:曾有一架飞机,在60米底空只以每小时1100千米的速度飞行时,使地面一座楼房遭到破坏。所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减小噪声对其他人的危害。5、噪声监测播放噪声监测图片或录像,让学生观察,从监测仪上能得到什么知识。(三)噪声的控制方法由于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是:声源→传声介质→人耳,所以控制噪声的方法也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加以控制。例如:你正在学习,但楼下音乐的吵闹声影响了你,你该怎么办呢?老师总结控制噪声的三个方法1、在发声处控制如:摩托车上的消声器;用光信号代替声信号;提高技术,增加金属间的弹性,研制无声合金等。2、在传播过程控制如:在公路两植树造林,让树木来减弱噪声;对产生噪声的机器装上隔音罩等。3、在人耳处控制如:戴上耳塞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老师举一些例子,请同学们判断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控制噪声的。(四)我国在控制噪声方面的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已于1996年10月29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自1997年3月1日起施行,各省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文件。其中有一条是: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法律为我们提供了保护,你还怕什么呢?(五)噪声的利用噪声也能利用,例如,利用噪声可以消除杂草,发电、制冷、除尘等。(六)练习:课外活动小组参考课题:研究噪声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这个活动适合以4~6人的小组为单位展开。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知识,选定要研究《噪声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拟订这节课从声音的分类角度得出乐音与噪声中噪声的有关知识。主要分析了噪声的来源、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及控制噪声的方法等内容。对噪声和来源我们是通过录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方法得出的;对噪声的等级和危害我们是通过看书和录像相结合的方法得出的;对噪声控制的方法我们是通过一个个的实例总结出的。【板书设计】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噪声的来源1、噪声的振动都是无规则的;2、凡是影响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声音都是噪声。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1、等级:噪声的单位是:分贝,符号为dB。适宜学习的强度为30~40dB。2、危害:从心理上、生理上和物理上都能产生一系列的效应。三、控制噪声的方法1、在发声处控制;2、在传播过程中控制;3、在声源处控制。四、我国在控制噪声方面的措施五、噪声的利用【教学后记】该课属于应用性质,所以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还应进一步提高,贵在设计更新颖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参与。在录像素材方面,还应进一步提供一些学生见得少的情景,能体现高科技方面的情景等,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5、声的利用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竞赛、分组讨论、观看动画等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和创新了解声可传递能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通过实验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教学重难点】重点: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难点: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法【教学器材】去掉两端盖子的罐头盒,橡皮膜,橡皮筋,蜡烛,火柴【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由动画《蝙蝠与声呐系统》引入声的利用.【提问】物理知识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你对声的利用知道多少?【板书】五、声的利用二、新课开始A、 擂台赛式游戏活动“声的利用”新课教学中注重了课堂的活动化.学生自由组成四个大组,比赛内容是“声的利用”.分必答题和抢答题.用"正"在黑板上累计得分,获奖组奖励小红旗.1.必答题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每组说出一个声的利用的事例,允许讨论,不准重复,其他组参与评判.举出一个正确事例得100分,错误不得分,超过时间(30秒)不得分.教师作出中肯的评价.2.抢答题是各组讨论交流的实验探究和创新.(一)声与信息①雷雨、②铁路工人检查铁轨、车轮、③医生用听诊器诊病、④古代雾中航海的号角、⑤蝙蝠是靠眼睛观察障碍物和昆虫,蝙蝠采用的方法叫做回声定位⑥利用回声定位人们制成声纳⑦中医诊病的“闻”、⑧用B超(超声波)看病、检查胎儿的情况、⑨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和成像、工业上对产品无损探伤、加工、焊接、乳化、粉碎、脱气、种子处理 (二)声与能量举例:水面上的水波使书也随之上下起伏,说明石头的能量通过水传递给树叶。师:声波是一种波动,声波能传递能量吗?[演示1]空气的振动使火焰摇动师:声波传递能量有哪些实例①超声波清洗钟表、眼镜、②利用超声波振动清除人体内的结石、③爆竹升天,震耳欲聋、④超声波干扰信号、⑤超声波测速、⑥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无力进行钻孔和切削.B、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问题  在课件中补充一些声的利用的科技成果.丰富学生的视野.顺便指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噪声一向为人们所厌恶,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利用噪声造福人类.超声波和次声波对人类有利用的一面,但也有危害的一面C、创新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 利用雄蚊的声音来驱咬人的雌蚊 利用猫的声音来赶老鼠【板书设计】五、声的利用1.声音能传递信息2.声波能传递能量布置课后作业1.  课本P30,动手动脑学物理1,2,32.选用课时优化设计【教学后记】给初二学生学习物理的十条建议  一、物理是一个整体,刚刚接触,可能对某些概念、规律掌握不好,对知识无整体感,这是正常的。随着学习后面相关的知识,对原来不甚清楚的问题会逐渐理解透彻,初学时千万不要遇到困难就丧失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  二、物理是很有趣的,但有些时候,老师为了讲清某一物理规律或物理情景,考虑到知识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经常会进行大段描述。这是理解较高层次的知识所必需的,也是物理的“理”性所在,因此课堂气氛可能不象小学时那样“热烈”,对这一应该有思想准备。最重要的是思路要清晰,同时自己要尽快养成这种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中学阶段解决的问题多为“理论意义”上的实际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注重问题本质,不要因细枝末节影响对问题的解决。  四、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上大脑要高速运转,对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要自己去考虑,不要等老师去“灌输”。课后,不要仅满足于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复习、作业、小实验等任务,要主动针对自己的实际,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时间。  五、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在学习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学会对知识进行梳理和重新整合,把杂乱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将它变成自己的东西。比如每学完一章,都要试着用二三百字去概括其主要内容。  六、从某种角度看,课本中的习题可以把正文不好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习题的形式体现出来,是课本正文的延续和补充,因此,要把它放在与正文同等重要的地位。实际上,许多物理试题包括 中考 中考数学全套课件中考心理辅导讲座中考语文病句辨析修改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中考单选题精选 试题就是对课后习题稍加改造而成的。对课本中的选学内容、阅读材料、研究性学习等,要认真对待千万马虎不得,因为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借用其物理背景或某一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命题的情况。  七、学习新课时,应把注意力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对物理思想的把握上,而不应急于做大量的习题,绝不能把老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作为学习物理的核心。习题要做,但每做完一道习题,都要要总结一下,看看通过做这道习题,自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有哪些新的体会;检查自己是否能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题中所给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及产生的原因、有关条件等是否能独立地弄明白,能否独立地进行逻辑推理。每做一道习题,都要力求在能力上有所提高。做习题,贵在精而不在多,不要一味追求做题数量,钻难题,陷入题海。  八、在观察课堂演示实验和进行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自己识别器材和仪器的能力,在实验误差太大的情况下,能自觉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实验以减小误差。要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遇到问题,要善于用实验来探讨和验证。从某一层面上讲,这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  九、初二物理学习不要求一步到位,刚刚进入初二就“瞄准”中考,做大量类似于中考试题的题目,不但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会影响自己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  十、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物理学习中,对物理理论-—相关的技术——这些技术所处的社会背景,要整体掌握。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会独立地收集信息和拓宽知识面,多动脑,多看科普书刊,多了解新的科技动态,如“神舟五号”、禽流感等。这也是教育发展和中考命题的方向。  不言而喻,初二阶段注意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科学的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中学阶段的物理学习,乃至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同学们若能在学习中积极实践,不断总结,就一定会取得令人瞩目的好成绩。科学之旅有趣有用的物理怎样学习物理本文初中初二物理教案-物理教案-科学之旅,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物理教案-科学之旅课题:引言科学之旅—《探索物理》课时:1课时教学目的:(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2)通过观察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更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4)用STS的观点理解物理学的巨大作用;(5)初步掌握一点学习物理的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掌握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难点:注重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赏性,达到预期效果。教具:教材中图0.1—1至0.1—4及0.1—9、0.1—10的实验装置,三棱镜一付,小石子一枚,开水和带盖的空矿泉水瓶。教程:一、导入语:(衔接式、启发式)1、上节我们对大家学习物理做了一些基本的要求。我们说物理是非常有用的,非常有趣的。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会更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2、不过大家可要大胆回答问题,踊跃做实验哟!咱们看谁做得最好了!二、关于“有趣有用的物理”的引导性学习:1、物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声、光、热、电、力现象。2、教师演示实验:(1)、“冷水使热水沸腾”实验;指导:我们将在热现象、力学综合内容中学习。(2)、“会跳舞的小人”实验;将在第一章学习到:声音是怎么产生的?3、想想做做学生趣味实验;(1)“放大镜只能放大物体吗?”我们将在“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第三章中学到。(2)“乒乓球为什么不会掉下?”实验;我们将在三年级的力现象中学到。 4、物理是有用的:(1)、电是怎么产生的?如何保存?(2)、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3)、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月亮、星星和人造卫星为什么不会掉下?(牛顿的猜想性实验—三个宇宙速度)三、怎样学习物理:既然物理这么有趣,又这么有用。那么我们如何学好物理呢?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认真的观察,多次的实验,然后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讲一个“糖醋液”的故事)比如:①图0.1—7中变速自行车变速时的作用?(《简单的机械》一章中我们会学到。②冰棒冒出的“白气”是什么东西。向上还是向下?③鸡蛋在淡水中会下沉吗?在盐水中呢?④气球为什么能把“开水烫过的杯子“吸住?(“开水烫过的空矿泉水瓶&rdquo
本文档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7.6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北溟愚鱼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8-09-09
浏览量: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