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西地质构造

广西地质构造

举报
开通vip

广西地质构造广西地质构造广西地质构造单元情况构造单元 地壳大型构造的基本单位,又称大地构造单元。广西绝大部分地区在晚三叠世以前经历了海水覆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其中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也有相对隆起和相对凹陷的区域,隆起区有的长期露出水面为剥蚀区,凹陷区则接受沉积。根据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历史及区域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广西划分为一个一级构造单元,即广西一级构造单元属华南板块范畴,两个二级构造单元(扬子陆块、华南活动带),7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9个四级构造单元。桂北隆起 三级构造单元。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

广西地质构造
广西地质构造广西地质构造单元情况构造单元 地壳大型构造的基本单位,又称大地构造单元。广西绝大部分地区在晚三叠世以前经历了海水覆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其中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也有相对隆起和相对凹陷的区域,隆起区有的长期露出水面为剥蚀区,凹陷区则接受沉积。根据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历史及区域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广西划分为一个一级构造单元,即广西一级构造单元属华南板块范畴,两个二级构造单元(扬子陆块、华南活动带),7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9个四级构造单元。桂北隆起 三级构造单元。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呈北东方向展布,南面大致以罗城、融水、兴安一线为界,是广西出露最老的地层分布区。构成该隆起的地层以四堡群、丹洲群、震旦系为主,下古生界次之,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仅见于南部边缘和个别北偏东向断裂旁则。自西南向东北,地层具有由老变新的分布规律,西南部主要为四堡群、丹洲群和震旦系,东北部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岩浆岩发育,除四堡期、雪峰期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分布在隆起区西南部四堡群和中部丹洲群外,尚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花岗岩。雪峰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呈岩基产出,规模较大,分别出露于隆起区西南部和东北部。桂北隆起区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其后的构造运动以上升活动为主,为间歇性上升隆起区。四堡群以高角度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多呈西偏北方向,往东北逐渐转为北东向,至元宝山一带则为南北向。丹洲群至下古生界则以紧密线状平行排列的复式褶皱为主,次级褶皱发育,局部有倒转褶皱,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上古生界(盖层)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东北部和南部边缘,多呈短轴状或长轴状向斜,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从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的特征看,桂北一带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处于长期隆起,为露出海面的陆地和剥蚀区。桂东北—桂中拗陷 三级构造单元。位于桂中和桂东北,呈北东向展布,西北端为北西向。本区为古生代的长期拗陷区,晚古生代沉积盖层广泛发育,仅西南部较大向斜的核部有下中三叠统。桂东北较大背斜的核部,因剥蚀而出露基底(寒武纪地层),反映晚古生代桂中凹陷深,后期桂东北上升剥蚀强烈的特点。上古生界除下部有碎屑岩外,其余全为碳酸盐岩,是该区现代岩溶“桂林山水”发育的主要物质基础。岩浆活动不强烈,仅于东北部有加里东—燕山期的酸性岩浆侵入。加里东期褶皱为线状或倒转,呈北西西或北东向;印支期以平缓开阔褶皱为主,亦有长轴和短轴状,局部为倒转褶皱,呈北东向和北西向展布,在河池—柳城一带为近东西向的弧形构造,而在桂林一带构成向西突出的近南北向弧形构造。燕山期为小型的断陷盆地,构成平缓开阔的向斜构造。根据隆起和拗陷程度、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及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本区划分为桂中区和桂东北区,桂东北区隆升较强烈,褶皱基底断续出露,台地盖层隆起时间也较早,柳江运动已普遍开始抬升,晚石炭世已成为泻湖沉积环境,晚二叠世为海滨沼泽环境;岩浆活动及褶皱构造均较强烈。桂中区则自广西运动后长期处于拗陷状态,岩浆活动微弱,褶皱以平缓开阔为主。大瑶山隆起 三级构造单元。位于贵港、金秀至贺州间的龙山、大瑶山、大桂山、鹰阳关一带,呈北东向展布。以早古生代地层为主,主要为寒武系,南部有奥陶系分布,贺州鹰阳关出露小面积的震旦系。南北边缘泥盆系不整合覆于早古生代地层之上。岩浆岩不发育,仅贺州鹰阳关震旦系中有中—基性火山岩,金秀—大黎—藤县和梧州—信都具有一系列的印支—燕山期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小岩体、岩株和岩脉群。加里东期褶皱分布广泛,以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以近东西和东偏北方向为主,其次为北东、北西向,局部近南北向。南北边缘晚古生代地层则以短轴向斜为主。发育有北东、东偏北和南北向三个方向的断裂。钦州残余海槽 三级构造单元。分布于桂东南玉林、钦州、防城一带,呈北东向展布。本区是南华加里东期裂谷带的残余海槽,广西运动并未使其褶皱回返,而是继续沉陷,下泥盆统与志留系为整合接触。下志留统分布较广,中上志留统至下二叠统见于玉林市樟木、防城港平旺、钦州市小董至灵山县以及钦州市那丽附近。下泥盆统与志留系为整合接触。上二叠统见于凹陷区西部防城港滩散至玉林市城隍一带,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下三叠统与上二叠统间为整合接触。岩浆岩广泛分布,除上三叠统夹酸性火山岩外,尚有大规模中酸性侵入岩。华力西期大容山、浦北等花岗岩体呈岩基产出;印支期花岗岩、花岗斑岩和石英斑岩出露于防城东兴至灵山,呈带状分布;燕山期侵入岩不发育,仅防城至灵山一带零星见花岗岩、石英班岩小岩株或小岩脉。褶皱以华力西期为主,志留系至下二叠统多呈紧密线状和倒转褶曲,构造线方向以北东向为主,钦州至合浦一带为近东西向;印支期褶皱比较复杂,主要见于晚二叠包—早三叠系地层分布区,构造线呈北东向延伸。云升隆起 三级构造单元。位于桂东南苍梧、北流、岑溪、陆川、博白等县与广广东交界的云开大山一带,呈北东向展布,西北侧以博白—岑溪深断裂为界。震旦纪—早古生代地层及其变质岩、混合岩化变质岩和混合岩广泛分布,晚古生代地层和中新生代上叠盆地见于隆起区西北边缘的博白断层附近。隆起中心地带地层变质较深,混合岩发育,向外变质程度渐浅,为千枚岩、片岩等浅变质岩。岩浆岩发育,加里东期花岗岩分布在天堂山,与混合岩有空间关系;印支、燕山早期花岗岩体群见于容县杨梅至苍梧一带,有的呈岩基产出;燕山晚期酸性侵入岩多呈岩株、岩脉群,主要分布于陆川、博白、苍梧、岑溪、合浦等县,其中以陆川—博白岩群规模最大;燕山晚期酸性火山岩多沿性起区西北边缘断裂带分布。加里东期褶皱发育,多为紧密线状复式褶皱,构造线以东北方向为主;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西北部北流至合浦一带泥盆—石炭纪地层中,因受断层破坏和中新生代断陷盆地覆盖,褶皱支离破碎,东北向断裂甚为发育,北西向断层多短小,但分布普遍,局部有近东西和南北向断层。右江海槽 三级构造单元。位于南丹、宾阳、上思一线以西的广大地区,约占全区总面积的五分之二,是广西三叠系(中下三叠统)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下古生界零星见于右江断裂西南部的部分背斜、穹窿核部,泥盆系与其角度不整合接触;上古生界在海槽东北部和西南部大面积出露。中新生代上叠盆地见于海槽东南部和右江一带。强烈的火山活动和岩浆侵入,是该区重要地质特征之一,岩浆岩以中酸性侵入岩较发育。加里东期花岗岩仅德保县钦甲、红泥坡两处有小面积出露;燕山期花岗岩、花岗班岩、石英班岩见于、昆仑关、大明山、马山县乔利,巴马县城、凌云县逻楼及南丹县芒场、大厂等地,除昆仑关岩体呈岩基产出外,其余多呈岩脉出露于地表;华力西期—印支期火山岩和基性侵入岩分布较广。基性侵入岩多顺层产于晚古生代地层,少部分产于三叠纪地层。该区褶皱除零星出露于背斜核部的寒武系的褶皱属于加里东期限之外,上古生界和下中三叠统的褶皱为印支期,褶皱大都呈北西向和北偏西方向展布,西南部则多为北东向和近东西方向,断裂比较发育,主要分布于南丹、东兰、巴马、靖西、那坡县和右江一带。北部湾拗陷 三级构造单元。包括北海市、合浦县、北部湾海域及其岛屿,拗陷中心大致在涠洲岛西南一带。基底为古生代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主要为第三纪和第四纪沉积,并有基性火山岩分布。陆上第三纪地层轻微倾斜,形成合浦、南康向斜盆地,作东北走向。该拗陷的形成由于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大致经历了三个构造发展阶段:早期(古新世—早始新世)并未被海水淹没,其古地理面貌与陆上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相似,古新—下始新统为陆相红层与下伏白垩系呈整合接触关系;中期(始新—渐新世)地壳开始下沉,与下伏地层呈超覆或平行不整合关系,并发育一系列东偏北方向的阶梯式断层;晚期(渐新世未至上新世)开始局部发生短暂的抬升,隆起部分遭受剥蚀,形成上、下第三系间的超覆关系,凹陷部位二者呈平行不整合接触。第四纪以来,北部湾继续沉降,中、晚更新世涠洲岛、斜阳岛和合浦县山口以及雷州半岛一带有玄武岩浆喷溢,局部尚有火山口残存。
本文档为【广西地质构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297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小学语文
上传时间:2020-07-19
浏览量: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