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梅戏ppt课件

黄梅戏ppt课件

举报
开通vip

黄梅戏ppt课件黄梅戏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自然灾害频繁。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

黄梅戏ppt课件
黄梅戏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自然灾害频繁。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毗邻地区的辐射。 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演出的影响,与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罗汉桩"的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串戏"是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连着的小戏,有以事"串",有以人"串"。"串戏"情节比小戏丰富,人物突破了小丑等三小范围。一些人物需要用正旦等来扮演。为本戏产生造了条件。康熙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的重要历史。这个阶段实践了传统剧目等的广泛传播,传统剧目丰富,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不少真事。大戏主要表现人民对现实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劳动者的生活。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黄梅戏演出活动职业化,并从农村走进了城市。黄梅戏入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等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内容。 第三阶段,1949至今。祖国成立后,黄梅戏迅速恢复和发展。1953年剧团在合肥成立。安庆地区也先后成立了专业剧团;1954年黄梅戏《天仙配》参加了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成功,该剧曾被拍成电影,轰动海内外。新创作、改编的优秀剧目陆续上演。一时黄梅戏还影响到外省地区,如湖北等省区也成立了黄梅戏剧团。香港、澳门还出现了用普通话粤语演唱的黄梅戏。在表演艺术上,通过排演新戏和拍摄影片,吸收了话剧等的表演形式,在人物塑造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解放后黄梅戏造就了大批优秀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突出贡献的严凤英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如马兰等相继在舞台上展现出他们精湛的演技,博得观众关注。发展阶段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其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黄梅戏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其曲调健康、朴实、明快、优美,表演形式活泼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也称打彩调,是黄梅戏班社职业化后,因常被演员用来向观众“讨彩”而得名。其曲调欢快、流畅,在花腔小戏中曾广泛使用。主调,又称正腔,系黄梅戏中传统正本大戏里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等。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 在音乐伴奏上,黄梅戏早期演出为“三打七唱”,即由三人演奏打击乐并参加帮腔。乐器分工是:堂鼓一人兼奏竹根节和钹,坐草台正中;小锣一人,坐上场门外内侧;大锣(又名”筛金”)一人,站在上场门外外侧。到20世纪30年代,伴奏除打击乐器外,又尝试用京胡托腔,后来还有人试用高胡和二胡伴奏直到祖国成立初期,由高胡作为主奏乐器的形式才被逐渐固定下来。黄梅戏特点 严凤英,本名黛峰,艺名凤英,出生于1930年,安徽桐城人。黄梅戏表演家。历任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副团长等职务。 严凤英12岁拜桐城人严云高为师,不久便在业余班社里登台唱戏,为家庭不容,后离家出走正式搭班,改名凤英。1946年,她进安庆市,在群乐剧场演出,以《小辞店》等轰动安庆。严凤英因有此盛名而招致灾祸。为避祸,她离开安庆,暂脱黄梅戏。1951年,重返舞台,在群乐剧场演出。 1952年,严凤英到上海演出,在《打猪草》等剧中塑造的角色,情感真挚,性格鲜明,唱腔优美动人,演出获得成功,她因此被上海观众誉为造诣很深的艺术家。1953年,她被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54年,她赴上海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天仙配》等戏,再次成功,获得一等奖。 被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13年,她演了50多个大小剧目,如《天仙配》等。尤其在《天仙配》等剧中塑造的七仙女等的艺术形象,成了她的代表作,是黄梅戏中的珍品。她主演的《天仙配》等被拍摄成黄梅戏电影艺术片。她主演的《天仙配》获文化部“金质奖章”。 严风英的唱腔亮丽沙甜,委婉动听,韵昧浓郁,表演质朴细腻。她吸收京剧等唱腔,将它们融会贯通,自成一家,被誉为“严派”,广为流传,并被后人作为“精品”。她是公认的黄梅戏一代宗师。 1954年,严风英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获演员一等奖。1960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曾荣获安徽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等称号。在文革中,她被指为“文艺黑线人物”、“宣传封资修的美女蛇”,被诬蔑为国民党特务。1968年,她自杀身亡。1978年,安徽省委“为严凤英同志平反昭雪”。8月21日,省文化局举行严凤英骨灰安放仪式。黄梅戏名家黄梅戏名剧简介 黄梅戏代表作《女驸马》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说的是湖北襄阳道台之女冯素贞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 民女冯素贞自幼许配李兆廷,后李家败落,兆廷投亲冯府,岳父母嫌贫爱富,逼其退婚。冯素贞花园赠银李兆廷,冯父撞见,诬李为盗,将其送官入狱,逼素贞另嫁宰相刘文举之子。 冯素贞男装出逃,在京冒李兆廷之名应试中魁,被皇家强招为驸马。花烛之夜,素贞冒死陈词感动公主。 该剧通过女扮男装冒名赶考、偶中状元误招东床驸马、洞房献智化险为夷等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 此剧在黄梅戏传统剧《双救主》基础上改编而成,是著名艺术家严凤英代表作品,流传极广,其中一些经典唱段至今风行全国《女驸马》黄梅戏剧照谢谢观看!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本文档为【黄梅戏ppt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爱赢
公司经营范围:网络软件设计、制作、图文设计、影视制作(编辑)
格式:ppt
大小:2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20-10-22
浏览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