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各地区的分布详情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各地区的分布详情

举报
开通vip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各地区的分布详情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各地区的分布详情洪洞大槐树移民在河南地区的分布详情:河南省简称豫,地处黄河中下游、华中地区,向有“中原”、“中州”之称,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置河南布政使司,辖八府,一直隶州,十一属州,九十六县。(《明史■地理志》)元朝末年,河南是兵荒天灾的重点地区,明初该地区土地荒芜,人口稀少,到处都是一片残景,朱元璋说:“今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又说:“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据成化版〈河南省志〉载,洪武年间,在河南所辖十府十二州八十八县中,有十三个州县,户数都在一千零一...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各地区的分布详情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各地区的分布详情洪洞大槐树移民在河南地区的分布详情:河南省简称豫,地处黄河中下游、华中地区,向有“中原”、“中州”之称,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置河南布政使司,辖八府,一直隶州,十一属州,九十六县。(《明史■地理志》)元朝末年,河南是兵荒天灾的重点地区,明初该地区土地荒芜,人口稀少,到处都是一片残景,朱元璋说:“今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又说:“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据成化版〈河南省志〉载,洪武年间,在河南所辖十府十二州八十八县中,有十三个州县,户数都在一千零一户之下。山西与河南邻近,河南地广人稀,山西地狭人众,河南自然是山西移民的重点地区之一。据历史文献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迁于彰德府、怀庆府、开封府、卫辉府、大名府、归德府者居多,其它河南府、汝宁府、南阳府也不少。自山西往河南移民的次数也为最多,主要为洪武年间所迁,其次为永乐年间所迁。从时间上看,早在洪武二年就有向河南的移民,民国二十四年李敏纂修的《汲县志■大事记》里说:“士人传闻则以为洪武二年(移民)”。汲县《李氏族谱》亦载:“盛,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泽州府凤台县头村迁汲。”民国二十二年《孟县志-大事记》载:“明洪武三年,徙山西民于河北,而迁至孟州者十九,皆山西洪洞籍。”从《明史》、《明实录》的记载看,洪武年间,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三次移民,永乐年间元年八月一次移民,共四次大批的往河南地区移民。至于小批的则有鹿邑县《刘氏家谱》载:“始祖原籍山西省洪洞县枣林庄,明洪武二十年迁至河南归德府鹿邑县西南二十五里褚固堆村。”偃师县游殿村道光年间《滑氏家谱》载:“吾滑氏聚族邙上,自明洪武六年由山西迁徙而来,至今四百余载。”洛宁县城关余庆村乾隆九年《全翁李公墓志铭》记载:“追溯古籍,洪洞县其桑梓焉,前明太祖三年十月诏迁豫。”洛阳市马营村《李氏墓碑》记载:“公生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人也,至洪武三年迁居河西马营村”。辉县穆营村《穆氏家谱》载:“穆氏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穆家营。”温县招贤村《牛氏家谱》记载:“始祖牛鹏于永乐四年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温。”舞阳县王楼村咸丰四年《王氏祖碑》载:“祖原籍山西洪洞大槐树,自明初迁民,有诏兄弟三人,各挈铜佛相居于此,建修楼房,因名村日三楼。”以上家谱、碑文对明朝洪洞移民始祖迁往何地作了详尽的记载。据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王兴亚教授《明初山西民到河南考述》一文所载,山西洪洞移民分布大名府所属诸县:清丰、南乐、内黄、濮阳、滑、浚、长垣等县。卫辉府所属诸县:汲、作城、新乡、获嘉、淇县、辉县。怀庆府所属:河内、修武、济源、温、孟县。开封府所属六州,三十六县,包括后来的归德府、南阳府所属诸县。民国版《新安县志■民族》记载:“新安率为汉族,其氏族之由来,咸云迁自山西洪洞。一有谱牒足证者,如:横山吕:洪武初由洪洞迁入新安;芦院裴:山西闻喜迁新安芦院。回龙山(俗名寺坡山)张:于恭帝末迁山西晋阳洪洞,六世孙琮,于明永乐初随文恕迁洛阳}廛河里,清初迁于新安。克昌邵:系明永乐由洪洞迁新安。辛庄孙:洪武初孙廷,由洪洞迁新安。城内许:洪武初许启伦由洪洞迁新安。横沟常:洪武初常福由洪洞迁新安。侯沟侯:先由云南迁洪洞,洪武初由洪洞迁新安。北关龚:洪武初龚大郎由山西夷山迁新安。邱沟邱:其先山西翼城人,元末邱德仲始迁新安。王庄王:南宋时由山西洪洞迁往河南新安下石井,洪武初王十二始徙王庄。韦庄翟:洪武初翟宗南自洪洞迁新安。庙头邓:洪武初邓奈由洪洞迁新安。城西街郭:洪武初郭奈由洪洞迁新安。东阳镇兰:洪武初兰锦由洪洞迁新安。石寺刘:洪武元年刘义从洪洞迁新安。石寺柳:洪武初柳旺由洪洞迁新安。石寺贾:贾政元末由洪洞迁渑池,洪武初迁新安。石井街:洪武二年于大公由洪洞迁新安。石井徐:洪武二年同于姓由洪洞迁新安时为姻亲。石井赵:系出宋某节度使后,元末由山西垣曲大赵村迁渑池石门即今之赵沟,又徙新安。羊义张:张聪于明初山西闻喜迁新安。高平寨郭:洪武初由洪洞迁邑西之南庄,明末郭三光徙高平寨。火虫驿王:洪武中王兴由山西洪洞迁新安。滩子沟介:元末介老八由山西介休迁滩子沟。西关董:洪武初由山西高平迁芮城后徙新安。骆岭李:洪武初由洪洞迁新安骆岭又迁栗园。车箱马:洪武初由洪洞迁罗家河,又徙济远之毛田,后徙新安盐仓,又徙车箱沟。流水沟冯:明初冯自勉兄弟三人由洪洞迁新安。王岭王:明初由洪洞迁新安。郑坡郑:郑春于明初由洪洞迁新安。铁门张:明初由洪洞迁偃师,清乾隆中迁鲁山,继迁洛阳,又迁新安。余村余:明洪武初余万成,由山西洪洞迁县西克昌南之余村。民国版《修武县志■迁民表》记载:修武县统计从洪洞迁民的有赵氏四户。李氏八户、吴氏三户、王氏九户、冯氏四户、陈氏三户、蒋氏三户、杨氏一户、秦氏三户、许氏一户、姬氏一户、张氏八户、史氏三户、曹氏一户、陶氏一户、马氏一户、柳氏一户、常氏一户、傅氏一户、黄氏一户、庞氏一户、董氏一户、梁氏一户、郭氏一户、林氏二户、徐氏一户、邱氏一户、卢氏一户、丁氏一户、石氏一户、靳氏一户、焦氏一户、谷氏一户、武氏一户、刘氏四户、柴氏二户、牛氏一户,共80户、38姓,分布于80余个村庄,共60户有家谱明确记载迁民始祖姓名,其余为祖辈相传。仅有张姓一户始祖张从乃宋理宗里从洪洞县迁入,刘姓一户,始祖刘旺登乃清初从洪洞大槐树迁入的,其余均为明朝从洪洞迁去的。这些旧方志确证了洪洞大槐树移民在河南地区的分布,并从事实上说明了山西民在洪洞大槐树的集中移民。《孟县地名志》统计:“孟县12个乡镇,有自然村395个,据调查从洪洞迁去者共有138村,占总村数的34%,各乡均有迁民,其它只写明初山西迁来者未在统计内,仅明确记载从山西洪洞迁民者村庄:城关镇60个自然村,西虢乡35个自然村,槐树乡32个自然村,赵和乡36个自然村,谷旦乡59个自然村,南庄乡25个自然村,城伯乡29个自然村,化工乡28个自然村,石庄乡42个自然村,缑村乡27个自然村,东小仇乡25个自然村。”《济源市地名志》中也记载:元末明初,二十多年战乱,明洪武年间实行了移民政策,由山西洪洞等地迁来的移民,大部分是重建设村,另取村名,有48部家谱,72通石碑记载为山西洪洞迁民,全市现有453个自然村,明以前只保留下来130个,占28%,其余为移民所建村庄:济水镇2个自然村,亚桥乡8个自然村,克井乡4个自然村,五龙口镇8个自然村,梨林乡10个自然村,轵城镇36个自然村,承留乡11个自然村,思礼乡13个自然村,坡头乡8个自然村,大峪乡4个自然村,王屋乡2个自然村,邵原镇20个自然村,下冶乡1个自然村,崇义镇6个自然村,柏香镇8个自然村,柴陵镇2个自然村,西向镇2个自然村,西万镇3个自然村,山王庄乡3个自然村,城关乡20个自然村,王召乡7个自然村,木楼乡6个自然村,渠沟乡7个自然村,葛村乡1个自然村,王曲乡6个自然村,常平乡6个自然村。”1992年版《灵宝县志■姓氏家族》记载:“灵宝姓氏来源有四:一是世代祖居,二是明初从山西省迁来,三是建国前由外地流落到灵宝定居,四是建国后因工作等关系来灵宝定居。这四种来源中,以一、二种来源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0%—80%以上。元末明初,由于战火、灾荒,山西省有数次人群大迁徙。灵宝民间流传着:“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洪洞县城北的贾村,明代有广济寺,寺旁有株汉代古槐,寺碑文载,明朝初年,从山西省迁往河南省等地的移民,都到这里集合,从这里出发,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尹庄镇小岭村,贾姓家谱云:’贾姓于洪武之世随徙民自洪洞县小兴庄大槐树东南移。‘城关镇涧东村张姓家谱载:’明初从洪洞县葫芦滩大槐树迁来张如山、张如林(长子张如甘、次子张如棠居会兴镇)。1944年张家祠堂门联为:“山西省河南省三代祖宗甘棠下;会兴镇虢略镇始祖原郡葫芦滩。”至今巳传23世。《沁阳市志■大事记》:洪武三年前后,迁山西洪洞一带部分居民于河内。《沁阳市志■姓氏》元末明初,由于战乱灾荒,沁阳县民死亡流离,境内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明洪武年间,迁徙山西洪洞等县大批移民于沁安家落户。今沁阳姓氏结构中,以洪洞迁民后裔之姓为主体,约占全县总户数的80%以上。《辉县市志■大事记》:洪武二年至永乐十四年,先后自山西洪洞等地多次向辉县迁民。《辉县市志■人口》:洪武二十四年15268口,永乐十年38497口,二^一年中增长1.5倍,乃是明洪武二年至永乐十四年,多次从山西洪洞等地往辉县移民所致。在河南地区,新编地名录,新纂地方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县(市)中都有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的明确记载。2001年大槐树祭祖节期间,孟州市中村闪文太、桑坡村白炳祥、沁阳市水南关马学义前来寻根祭祖,称其闪、白、马、拜、舟、丁、张、杨、买、艾等姓为回族,为洪洞大槐树移民,并携河阳中村〈闪氏家谱〉以佐证。同时,鄢陵县爨玉林也带《爨氏族谱>来洪洞寻根祭祖。明朝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大规模往河南地区移民,巳为上述众多的家乘、地方志、地名录所证实,从河南的移民分布情况看,主要以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为主,此乃和两河流域的水灾及元末农民起义的战场相吻合。经笔者对河南地区家乘、地方志及所收集的信函资料不完全统计,河南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106个县(市):郑州、荥阳、开封、平顶山、洛阳、焦作、鹤壁、杞县、尉氏、新郑、登封、兰考、中牟、新密、巩县、新乡、卫辉、封丘、获嘉、温县、济源、博爱、辉县、原阳、武陟、孟县、沁阳、修武、安阳、范县、台前、滑县、浚县、内黄、清丰、濮阳、长垣、汤阴、林州、商丘、永城、睢县、宁陵、民权、周口、商水、扶沟、西华、太康、郸城、项城、许昌、漯河、鄢陵、郾城、襄城、鲁山、长葛、临颍、叶县、宝丰、陕县、禹县、驻马店、确山、西平、汝南、新蔡、上蔡、信阳、息县、固始、泌阳、正阳、新县、罗山、商城、南阳、方城、唐河、新野、邓县、淅川、南召、桐柏、镇平、内乡、西峡、三门峡、义马、孟津、汝州、汝阳、栾川、灵宝、渑池、偃师、伊川、宜阳、洛宁、卢氏、新安、淇县、嵩县、郏县、舞阳。大槐树移民在海南的分布:海口文昌琼山屯昌澄迈琼海定安万宁营报陵城临高保城三亚儋县抱由八所石碌通什大槐树移民在内蒙古的分布:商都县镶黄旗县鄂伦春自治旗县县化德县额尔古纳右旗县达汉尔族自治旗县牙克石市县县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左旗县苏尼特右旗满洲里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县陈巴尔虎旗阿荣旗莫力达瓦扎赉特旗县乌兰浩特县突泉县科尔沁右翼中旗扎鲁特旗县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奈曼旗库伦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开鲁县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敖汉旗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喀喇沁旗赤峰市锡林浩特市林西县西乌珠穆沁旗东乌珠穆沁旗宁城县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克什克腾旗多伦县正蓝旗太仆寺旗正镶白旗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杭锦后旗磴口县临河市五原县乌拉特前旗达拉特旗东胜市伊金霍洛旗杭锦旗鄂托克旗海南区准格尔旗土默特右旗:固阳县鄂托克前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乌审旗四子王旗县武川县土默特左旗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卓资县丰镇县兴和县凉城县和林格尔县察哈尔右翼中旗县察哈尔右翼前旗县察哈尔右翼后旗县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地区的分布详情:山东省简称鲁,地处黄河下游,黄海、渤海之滨,元属中书省,明置山东布政使司,辖六府,十五属州,八十九县。(《明史-地理志》)元末明初,山东地区人口与山西地区人口不相上下,而土地面积却比山西大多了,由于元末战乱及灾荒,再加上朱元璋北伐,“靖难之役”的两次战争,靖难之役,山东军民抵抗燕军最为顽强,山东参政铁弦数败燕军于山东境内,民众也多自发抵抗燕军,南军李景隆在德州、济南地区与燕军反复拉锯作战,燕王胜后,对这些地区的民众进行了残酷的屠杀,造成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所以山东地区是移民的重点地区,往山东的移民洪武、永乐朝较多。在《明史》、《明实录》记载的18次移民中,往山东地区的移民记载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两次,永乐元年八月,永乐五年五月两次,共四次大批移民。但大量的家谱、碑文及地方志记载永乐朝为多。主要迁往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菜州府、德州府的最多。据叶涛《移民・山东人仙东民俗》调查,在鲁西南一带,大约半数以上的村庄是明代建立的。《滕县县志资料》记载:滕县人民政府地名办公室于1980年对全县1801个自然村作了全面的普查和考证,1983年11月东部山区8个公社划出后,滕县今存的1223个自然村地名档案材料中,通过核计其立村年代为战国以前的34个,汉代18个,隋代4上,唐代27个,宋代45个,元代45个,明代687个,清代365个,民国10个,建国后26个,无考据的4个。共1261条,其中明初立村较为集中,数量较历代为多。以现存户藏的425份族谱和碑文中,115份记载为明初迁入滕籍,225份明确记载为明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也有记载为平阳、临汾的。按:明初平阳府治临汾,辖洪洞,为同一地区)迁发来滕者,占明代迁滕立村的50%。今全县22个乡镇,经核查均有山西洪洞移民后裔之村庄,最少的1村傥山乡),最多的25村(级索镇),一般乡镇约为10个村庄左右。从今滕县自然村1223条档案中,有碑谱确证为山西洪洞籍的225条,滕县民间广传为“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种说法虽不尽然,亦有它的来历。以光绪三十三年《滕县乡土志■氏族》记载的滕县门户较大的望族十二姓,其中黄、张、王、侯、杨氏五族祖籍系山西洪洞县,黄氏族谱具体到喜鹊村,迁滕纪年系明初洪武间,即说明这一点,同时也说明洪洞迁民来滕后发展的大户族系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可观的。滕县史志办徐文潮同志对滕县碑、谱记载洪洞迁民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其中级索镇刘沟村《刘氏族谱》,没有记载迁滕年代;永丰乡《刘氏族谱》,明初迁;泉上村《刘氏族谱》,明朝迁;前赵庄《赵氏族谱》,洪武二年迁;彭庄《赵氏族谱》,洪武年迁;韩庄,韩氏族谱》,洪武年迁;后杨岗《杨氏族谱》,洪武年迁;北杨楼《杨氏族谱》,洪武年迁;道沟《徐氏族谱》,洪武年迁;王波《王氏家谱》,洪武二年迁;子崖《王氏家谱》洪武年迁;郝屯《王氏家谱》,洪武年间迁;董庄《王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千佛阁《王氏家谱》,洪武年间迁;羊二庄《满氏家谱》,明初迁;前潘楼《牛王庙碑铭》,明初迁;时庄《泰山庙碑记》,洪武年间迁;翟庄《翟氏族谱》,洪武年间迁;西宗庄《宗氏族谱》,明朝迁;前杨岗《马氏家谱》,洪武年间迁;牛集《牛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姚庄《周氏家谱》,洪武年间迁。望冢乡小刘庄《刘氏族谱》,明初迁;邱村《邱氏族谱》,明初迁;马村《马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刁村《刁氏祖碑》,明初迁;西谢庄《谢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姜屯镇刘楼《刘氏家谱》,洪武二年迁;侯颜庄《侯氏族谱》,洪武年间迁;孙村《孙氏族谱》,洪武年间迁;大彦《孙氏家谱》,洪武年间迁;解庄《解氏祖碑》,洪武年间迁;满园《满氏族谱》,明初迁;戚庄《戚氏族谱》,元初迁;西马场《马氏族谱》洪武二年迁。大坞镇吴楼《吴氏族谱》,洪武年间迁;战河《战氏族谱》,洪武元年迁。西岗镇东庄《王氏家谱》,清康熙年间迁;杜庄《杜氏族谱》,正统五年迁;两河岔《满氏祖墓表》,永乐年间迁;费庄《费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卓楼《卓氏墓表》,洪武年间迁。枣庄城区记载洪洞迁民的族谱统计:南石乡南石村《田氏族谱》,洪武年间迁;高楼《高氏族谱》,洪武年间迁;西石沟《陈氏族谱》,洪武二年迁;石沟管《袁氏族谱》,洪武年间迁;陶管镇石庙《石氏家谱》,洪武年间迁;袁庄《袁氏家谱》,永乐初迁;张范乡汤庄《汤氏墓碑》明末迁;朱庄《朱氏族谱》,明代迁。兴仁乡西谷山《杨氏族谱》,洪武二年迁;东谷山《张氏族谱》,洪武年间迁。山东地区建村、家谱资料的调查统计,充分说明了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地区所占的比重是较大的,分布是较广的。据定陶县地名办公室调查:定陶县有村庄1050个,其中有386个村庄的居民祖先是明朝时由洪洞迁移来的,另18个是元清时期由洪洞县迁来的,最多是明洪武时来陶241户,当时移民每户一般为一至三人,个别有四至五人,按此推测明朝时从洪洞县移民来定陶县约396户计800余人。其情况如下:元朝末期14户,明朝洪武时期241户,其中洪武初年为130户,明朝建文年间2户,明朝永乐年间100户,明朝洪熙年间1户,明朝宣德年间4户,明朝正统年间2户,明朝景泰年间7户,明朝成化年间11户,明朝弘治年间3户,明朝正德年间1户,明朝嘉靖年间3户,明朝万历年间9户,明朝崇祯年间9户,共有移民398户,800余人。曹县地名办郝秀玉同志《明初晋民东迁与曹县移民建村考》中说:“据地名普查资料统计,曹县共有自然村2776个,系明代移民建村者竟达1606个,占总数的57.9%;现行的31个乡镇驻地,明代移民建村的即有18个,占乡镇总数的57%;资料同时表明,移民时期在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移民大多来自山西洪洞。”据《郛城县地名志》统计:郛城县共有自然村1388个,其中明朝建村966个,有279个直接迁自山西洪洞县。据潘永修先生调查:郛城县有杨氏、高氏、魏氏、侯氏、宁氏、徐氏、司氏、王氏、刘氏、郁氏、何氏、张氏家乘均记载是山西洪洞移民,有不少写的非常具体,侯集李庄迁自洪洞县双龙街,贾楼迁自东门里,黄堆集的文桥集迁自洪洞县双狮子胡同,梳洗楼的牛庄迁自洪洞大椿树胡同;有的把洪洞县的村庄名字也带来,如陈坡的康庄迁自洪洞县北六里老康庄,张集的蔺屯迁自洪洞县蔺村,侯集的秦集迁自洪洞县城南秦家堡,苏阁的杨庄迁自洪洞县城北杨六庄,侯集的枣杭迁自洪洞县枣园村。还有的提到洪洞县的广胜集、老关沟、魏石沟、舌关村、大柳庄、霍山、玄帝庙等。嘉祥县地名办公室调查,全县70%的自然村均为明洪武、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的。民国版《重修莒志■氏族》载:洪洞马氏,明洪武迁至弧山庄;洪洞县潦洼村高氏,明洪武迁至石岭子;洪洞县孝义村郝氏,元末迁至城西粟园;洪洞县万氏,明初迁至万象山;洪洞县赵氏明初迁至山东益都县,永乐间迁莒北门;洪洞县赵氏,明洪武初迁至棋山乡赵家庄子;洪洞县徐氏,洪武二年迁至棋山乡水沟;山西段氏,洪武初迁至棋山威服村;洪洞县孙氏,迁至棋山乡褚家坡;洪洞县韩氏迁至棋山乡长宁村;洪洞县林氏,迁至棋山乡大林茂;洪洞县潦洼村高氏,洪武迁至招贤乡高家桥;山西省祁县,明迁至徙阿庄。这些姓氏除家谱传说外其中孙氏1958年尚存有当时迁民执照,惜无保存下来。巨野县扶集村让德成函告其让氏为洪洞移民。这些对山东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村庄户数的抽样调查统计,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的所居村占到一半以上。著名作家李存葆采风调查说:“在中国两千多个县份中,知名度最高的恐要数山西洪洞了。我乃山东五莲人氏。儿时,却不知有五莲而先知洪洞。..••••年长后,我曾多次问父亲老家究竟在哪里,父亲总是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老家就在洪洞县的老槐树下,是洪武年间迁来的。投锄从军后,烹文煮字的生涯使我有了遍游鲁豫燕赵的机会。不论是在宋江的家乡郛城、墨子的故里腾州,还是在沂蒙大山皱褶里的小村落、中原腹地里的开封府,谈及先祖何处,不管耄耋老叟、垂髻年少,还是田夫村姑、文人雅士,大都说他们的先祖也在洪洞。前些年,我浏览过不少鲁北豫东农村的族谱、碑文、墓铭,大多记载其先祖是明初从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李存葆《祖槐》摘自《中篇小说选刊》1999年第六期)由以上地名办调查及家乘资料可以看到,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最初主要分布在鲁西北一带,这主要乃元末明初山东的战乱和黄河泛滥都在鲁西北、鲁西南地区,但经过明初的再迁移,就分布到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了。据笔者对山东地区的家谱、碑文、地方志和收集的信函资料不完全统计,山东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92个县(市):济南、历城、章丘、长清、青岛、胶南、胶县、即墨、淄博、枣庄、滕县、德州、宁津、商河、济阳、禹城、夏津、陵县、齐河、武城、广饶、滨县、垦利、阳信、沾化、利津、孽兴、惠民、潍坊、潍县、诸城、郯城、安丘、临朐、寿光、高密、益都、烟台、牟平、文登、莱阳、栖霞掖县、荣城、菜西、招远、黄县、临沂、沂水、日照、平邑、沂源、沂南、莒县、莒南、费县、泰安、莱芫、新汶、肥城、平阴、宁阳、东平、济宁、兖州、鱼台、嘉祥、汶上、曲阜、邹县、荷泽、郛城、巨野、单县、曹县、鄄城、梁山、定陶、东明、聊城、东阿、临清、莘县、金乡、微山、阳谷、冠县、高唐、邹平、无棣、威海、蓬莱。洪洞大槐树移民在晋北、晋中及内蒙、东三省地区的分布详情:山西省简称晋,史称“三晋”,又称“河东”、“山右”。位于华北平原以西,黄河中游以东。元属中书省,置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及宣慰使司,明置山西布政使司,辖五府,三直隶州,十六属州,七十九县。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五十九万一千四百四十四,口四百七万二千一百二十七。(《明史■地理志》)五府为,太原府、平阳府、汾州府、潞安府、大同府。三直隶州为泽州、沁州、辽州。太原府治阳曲(太原市),领平定、忻、代、岢岚,保德五州,县二十。平阳府治临汾,领蒲、解、泽、霍、吉、隰六州,县二十八。汾州府治汾阳,领永宁一州七县。潞安府治长治,领八县。大同府治大同,领浑源,应、朔、蔚四州,县七。直隶泽州治今晋城,领县四。沁州治今沁县,领县二。辽州治今左权县,领县二。(乔志强《山西通史》)元末明初。山西仅晋南一带较少战争,但在别的地区却不一样了,早在刘福通领导的反元大起义前,晋中,晋北地区由于连年战乱,百姓生活困苦,1349年就发生了冀宁、平遥等地的曹七七起义,旋被元政府镇压。(《元史■顺帝本纪》),至正十七年(1357)红巾军北伐,取泽州、陵川,又克高平,占领潞州,又攻壶关。1358年,又多次进攻山西的元军。明朝政府建立初年,元军在晋北的残余势力还有“四大王”盘居在芦芽山。与明军反复交战,明洪武二十年,山西元朝残余势力才完全被消灭。以上战争主要在晋中、晋北、晋东南地区,使这些地区人口剧减。针对这些情况,洪武七年(1375)朱元璋遣汤和、傅友德,到山西主持屯田,洪武二十五年冯胜、傅友德帅常升到大同等地屯田。晋北田野日辟,屯政大兴。永乐十三年(1415),明成祖遣指挥刘斌等巡视太原、大同的屯田,宣德六年(1431)明宣宗又命侍郎柴东经理山西屯田。商屯始于山西大同,自洪武三年始,至永乐、成化间山西雁门关内外出现了许多商人屯垦区。“老家是洪洞大槐树下”在晋北、晋中也盛传这种说法。寿阳祁韵士《万里行程记》说:“洪洞县...余始祖河东公本此邑大槐树人,明初徙居寿阳。”并赋《访大槐树故里》诗一首。其中云:“数典重根本,矧敢忘其故。翳维吾祖德,绵绵衍世祚。相传手植槐,家在洪洞住。当明洪武中,移民实诸路。”言其为十四世孙。(《山右丛书初编》)民国版《徐沟县志》载其县明朝迁自洪洞或洪洞大槐树者有三十三姓。《解县志■氏族略》载:“解县南营村张氏元至正年间由洪洞大槐树处迁居南营村,现该村有200余户。”据刘纬毅先生新编的《山西文献总目提要》载:寿阳《王氏家谱》,清源《王氏家谱》、《孟氏家谱》,徐沟《刘氏系图》、《乔氏家谱》、《杜氏家谱》、《温氏家谱》,清徐《张氏家谱》,忻州《陈氏家谱》,平定《张氏家谱》等记载其始祖均是从洪洞迁移而去的。广西南宁市张忠来信说:“我原籍山西阳城县驾岭乡观腰村东沟人,先祖是从洪洞大槐树迁移来的。韩向明同志也来信道:“我原籍山西灵石县梁家公社温家岭村人,全村几乎全是温姓,人说此村原来都姓温,有一年闹瘟疫,全村人死光了,后来从洪洞的一棵槐树下,迁来韩姓夫妇俩,便发展了我们韩氏家族,再后来有两兄弟到离村十里地的小河边居住,取名韩家沟。李毓修同志来信说:“我们家乡在山西原平县东社村,据家谱序言和父老传言,我们李家是元末明初始迁祖李显由洪洞圪针沟迁来的,先迁至上东村,明永乐、宣德年间,一支又迁到东社村,现巳传二十一世,有六百余口人。李家转迁到外地的很多,有迁到五台县善文村、上红表村的,有迁到雁门关、太谷、河北行唐及内蒙一带的,甚至有迁到国外的。”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写的《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中记载阎锡山祖籍洪洞,他为其父阎书堂逝世所发的《哀启》中写道:“先世于明洪武初由洪洞县棘针沟迁居阳曲县坡子街,继而迁居五台县长条坡,终乃定居河边村,遂隶籍五台。”董晓萍先生在《论想家■社会组织》一文中写道:“山西石楼县的《郝氏家谱》讲,始祖郝振纲五百年前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河南汤阴县,加入了李闯王的义军。他在一次战斗中负伤,被弟弟救出。兄弟二人商定,为能延续郝氏的香火,不至发生意外,两人各朝不同的方向走三百里,分开逃难。兄弟分手后,郝振纲朝西走,在永和、石楼两县的交界处落了脚。他靠着一把镢头开荒种地,数年后,开辟了一片三百多亩小村庄,这就是现在郝姓依然居住'郝家沟’的来历。弟弟朝东走,后来在交口县的喜喜沟村落户,创建了另一份祖宗家业。郝姓靠着这个家谱文本,至今把方园六百里内的两个不同的郝姓家族看成是一个大家庭。”(《文史知识》2000年7期)代县柳容在民国二十年版《增广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序》中写道:“披览族谱,敬悉始祖于明洪武二年自洪洞大槐树处迁代之正下社村。”北京大学王瑶先生函告:我原籍为山西平遥道备村,村中有王氏祠堂三所,收有抄写的历世谱系姓字卷,一始祖王世广,记为由洪洞大槐树迁来,至我辈巳第十九世。”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晋中、晋北,甚至内蒙、东三省、广西也有部分移民,内蒙古兴和县《王氏族》谱记载,始祖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下,奉诏来此屯居。兴和县《张氏家谱》、《孙氏家谱》、《曹氏祖碑》、《宋氏祖碑》、《白氏祖碑》、《段氏族谱》,商都县《肖氏族谱》、《高氏家谱》、《王氏家谱》、《范氏族谱》、《樊氏家谱》,化德县《姬氏族谱》、《董氏家谱》,丰镇县《焦氏家谱》、《郝氏祖碑》、《隆氏家谱》,集宁市《黄氏祖谱》、《景氏家谱》、《乔氏家谱》、《朱氏家谱》,清水河县、凉城县、呼市、和林格尔县、赤峰市、包头市等许多家谱、碑文,都有相同记载。南宁市卢安翎给笔者来信说:“《卢氏族谱》载:卢伯庄,平阳府榕木社人,郡在山西省洪洞县,清弘治年间举人,任广西北流知县。落业北流民安冲头村,生三子,至今子孙巳有四万余人,遍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七县。”辽宁海城市《尚氏宗谱》载,尚氏始祖为山西平阳洪洞县人氏,早期迁徙河北衡水,后又迁辽东海城。沈阳《师姓氏族家史考》载:“沈阳师氏,一世祖师发、师禄兄弟二人以家贫携妻室于一六五一年清顺治八年奉朝廷旨意,从山西师庄到洪洞大槐树集合,领得'龙票'(迁徙文件)外迁辽东,盛京奉天府承德县西南七十华里新台子,今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永乐乡新台子村落户定居,垦荒事农(龙票所载'师庄')至今我十二世一九四九年巳历三百四十三年矣。”据太原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张氏研究会顾问、著名谱牒学家王剑霓先生考察:“张学良将军祖籍山西,系太原张氏,属张氏尹城派,在太原县尹城,即今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王郭村。从《张氏宗族谱书》可以看出,张氏始祖继业于明永乐五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河北大城县提北村,五世祖禄宗迁冯庄,十三世祖天达--永贵(谱系'允‘字辈,外出后谐作'永‘字)迁辽宁海城,传两辈,即--发--有财,有财有3子,为作泰、作孚、作霖。作霖即张学良将军之父。”(《山西晚报》2000年11月1日)根据笔者收集的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资料,据不完全统计,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西有34县(市)、内蒙9县(市)、辽宁11县(市)、吉林3县(市)、黑龙江4县(市)、广西1县。其分布为:太原、五台、平定、寿阳、代县、交城、祁县、阳城、灵石、平遥、清徐、忻州、大同、浑源、应县、朔州、榆次、太谷、介休、阳曲、阳泉、定襄、榆社、原平、平鲁、阳高、盂县、汾阳、孝义、运城、静乐、长治、潞城、晋城、呼和浩特、包头、固阳、凉城、丰镇、清水河、商都、兴和、化德、沈阳、大连、清原、抚顺、丹东、鞍山、辽阳、海城、凌原、锦州、建平、长春、四平、洮安、哈尔滨、鹤岗、嫩江、北流县.大槐树移民在宁夏的分布:诲原县灵武县中卫县中宁县同心县盐池县吴忠市青铜峡市永宁县陶乐县平罗县惠农县彭阳县泾源县银川市贺兰县固原县西吉县大槐树移民在西藏的分布:拉萨林周日喀则噶尔泽当吕都那曲大槐树移民在青海的分布:西宁市乐都县湟中县:大通四族自治县民和四族土族自治县平安县大槐树移民在甘肃的分布:酒泉市临泽县高台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漳县岷县西和县礼县康县成县西峰市华池县金昌市民勤县永靖县渭源县东级族自治县定西县甘谷县天水市庄浪县静宁县泾川县镇原县民乐县敦煌市宕昌舟曲县永登县徽县合水县会宁县临洮县康乐县清水县平凉市环县张掖市山丹县安西县玉门市金塔县嘉峪关市文县武都县景泰县武山县宁县两当县陇西县正宁县古浪县武威市永昌县皋兰县榆中县白银市临夏市靖远县兰州市广河县和政县临夏县秦安县通渭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崇信县灵台县华亭县庆阳县积石山保安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由来:夏代曾夺到太康王位的后羿,有个贤臣叫武罗,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武姓人物,也是武姓的开始。唐代还有冒姓和被赐姓为武姓的。据《唐书》,唐朝有贺兰敏,原本是贺兰姓,说是武则天父亲的后代,此为冒武姓者;武则天曾赐傅游艺、左玉铃、李楷固及契必明的妻子是武姓,此为赐姓武姓。秦汉时期,武姓主要分布在现在的河南、江苏、山东等省。武则天,名照,14岁时被唐太宗选入宫为才人,继为唐高宗皇后,参与朝政。高宗死后,她先后废中宗改睿(rui)宗,在690年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五代以后,武姓在南方分布于今江西、湖南、浙江、安徽、云南等地,在北方分布在现在的山西、内蒙古、河北、陕西、北京等地。唐代以后,武姓名人主要有:五代时的水利家武漳,北宋画家武宗元,金国画家武元直、武伯英,元代戏曲作家武汉臣,清代学者武亿,以乞讨、放高利贷等办法筹资举办“义学”的武训,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等。据中国科学陆军遗传形容所的专家考证,武姓是当今中国第95大姓。新加坡等国有武姓华侨[武氏属地]太原郡,现在山西省太原县。后相继向四周发展。[武氏来历]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记载:“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为氏。”这是最正宗的。另外,武姓来源还有三支。其一是出自夏朝,是后羿的贤臣武罗的后人。其二,据《通志•氏族略》云:“子姓,宋武公之后也。”其三,汉《武斑碑》云:“君讳斑,字宣张。昔殷王武丁克伐鬼方,元功章炳,勋藏王府,官族分析,因以为氏。”这是说武姓是殷王武丁的后代。由此可见,武姓的组成分子很复杂,既有周平王的后裔,又有夏代大臣武罗的后裔;既有春秋时代宋武公的后裔,又有殷王武丁的后裔。此外,唐代还有冒姓和被赐姓为武氏的。《唐书》云:“唐贺兰敏为武士护之嗣,冒姓武。”武则天则曾赐傅游藕、左玉铃等为武氏,此为赐姓的武臣。[武氏名望]武姓发展到唐代,由于出了一位女皇武则天而名振天下。她所在的家族不仅在当时是天下最为尊贵的家族,其他武氏也由此而盛极一时。清末的山东堂邑(今聊城西)人武训,也是武姓中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武训自小是孝子,但因家境贫穷,无法上学读书,长大后就以乞讨、放高利货的方法举办义学。电影《武训传》把他的功德传颂天下。另外,武姓名人中仍有许多出名的人物,如秦末农民起义将领武臣;唐代权臣武士彟、武承嗣;宋代画家武宗元,元代戏曲作家武汉臣等。侨。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考证,武姓是中国第九十五大姓。新加坡等国有武姓华
本文档为【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各地区的分布详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0.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秋香姑娘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23-03-12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