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代名臣对立论辩(二十一)

历代名臣对立论辩(二十一)

举报
开通vip

历代名臣对立论辩(二十一)历代名臣对立论辩(二十一)伐高丽与谏伐高丽  【提要】 唐太宗三次征高丽,信心满满,在手诏中说有五个必胜的理由;一代名相房玄龄临死前上书,劝其停止攻伐。由于采取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太宗极为感动。如与魏征比较,一个是敢谏,一个是善谏。谏伐高丽表 房玄龄 臣闻兵恶不戢,武贵止戈。(1)当今圣化所覃,无远不届,洎上古所不臣者,陛下皆能臣之;所不制者,皆能制之。详观古今为中国患害,无过突厥,遂能坐运神策,不下殿堂,大小可汗,相次束手,分典禁卫,执戟行。(2)其後延陁鸱张,寻就夷灭,铁勒慕义,请置州县,沙漠以北,万里无尘。至如...

历代名臣对立论辩(二十一)
历代名臣对立论辩(二十一)伐高丽与谏伐高丽  【提要】 唐太宗三次征高丽,信心满满,在手诏中说有五个必胜的理由;一代名相房玄龄临死前上书,劝其停止攻伐。由于采取独特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方式,使太宗极为感动。如与魏征比较,一个是敢谏,一个是善谏。谏伐高丽表 房玄龄 臣闻兵恶不戢,武贵止戈。(1)当今圣化所覃,无远不届,洎上古所不臣者,陛下皆能臣之;所不制者,皆能制之。详观古今为中国患害,无过突厥,遂能坐运神策,不下殿堂,大小可汗,相次束手,分典禁卫,执戟行。(2)其後延陁鸱张,寻就夷灭,铁勒慕义,请置州县,沙漠以北,万里无尘。至如高昌叛涣於流沙,吐浑首鼠於积石,偏师薄伐,俱从平荡。(3)如高丽者,历代逋诛,莫能讨伐,陛下责其逆乱,弑主虐人,亲总六军,问罪辽碣,未经旬日,即拔辽东,前後虏获,数十万计,分配诸州,无处不满。(4)雪往代之宿耻,掩崤陵之枯骨,比功较德,万倍前王。(5)此圣主之所自知,微臣安敢备说?且陛下仁风被於率土,孝德彰乎配天。睹夷狄之将亡,则指期数岁;授将帅之节度,则决机万里。屈指而候驿,视景而望书,符应若神,算无遗策。(6)擢将於行伍之中,取士於凡庸之末。远夷单使,一见不忘;小臣之名,未尝再问。箭穿七札,弓贯六钧。(7)加以留情坟典,属意篇什,笔迈钟张,辞穷班马。文锋既振,则宫徵自谐;轻翰暂飞,则花竞发。(8)抚万姓以慈,遇群臣以礼。秋毫之善,解吞舟之网。逆耳之谏必听,肤受之斯绝。好生之德,禁障塞於江湖;恶杀之仁,息鼓刀於屠肆。凫鹤荷稻粱之惠,犬马蒙帷盖之恩。降乘吮思摩之疮,登堂临魏徵之柩。(9)哭战亡之卒,则哀动六军;负填道之薪,则精感天地。重黔黎之大命,特尽心於庶狱,(10)臣心识昏愦,岂足论圣功之深远?谈天德之高大哉,陛下兼众美而有之,靡不备至。微臣深为陛下惜之重之,爱之宝之。 《周易》曰:“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又曰:“知进退存亡,不失其正者,惟圣人乎?”(11)由此言之,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老臣所以为陛下惜之者,盖此谓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12)臣谓陛下威名功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 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古来以鱼鳖畜之,宜从阔略。若必欲绝其种类,深恐兽穷则搏。且陛下每决一死囚,必令三覆五奏进素食停音乐者,盖以人命所重,感动圣慈也。况今兵士之徒,无一罪戾,无故驱之於行阵之闲,委之於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魂魄无归,令其老父孤儿,寡妻慈母,望彗车而掩泣,抱枯骨以摧心,(13)足以变动阴阳,感伤和气,实天下之冤痛也。且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不得已而用之。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而陛下诛之可也;侵扰百姓,而陛下灭之可也;久长能为中国患,而陛下诛之可也。有一於此,虽日杀万夫,不足为愧。今无此三条,坐烦中国,内为旧主雪耻,外为新罗报雠,岂非所存者小,所损者大?愿陛下遵皇祖老子止足之诫,以保万代巍巍之名,发霈然之恩,降宽大之诏,顺阳春以布泽,许高丽以自新。焚凌波之船,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 臣老病三公,旦夕入地,所恨竟无尘露,微增海岳,谨罄残魂馀息,预代结草之诚,傥蒙录此哀鸣,即臣死且不朽。(14)(《全唐文》卷137)  【作者介绍】 房元龄(579-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齐州(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人,房彦谦之子。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隋末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 武德九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贞观十一年封梁国公;贞观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加太子太傅,仍综理朝政。 房玄龄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同时负责国史馆,先后监修成《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晋书》。去世后,谥号“文昭”,后配享太宗庙廷。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因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因此人称“房谋杜断”。房玄龄追随唐太宗平定天下,出入生死,备尝创国立业之艰辛。他时刻不忘创业之难,警钟长鸣,力戒骄奢淫逸,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重,太宗派名医为其医治,每日供给御膳,并亲临探望。二十三年薨,年七十。太宗并为之废朝三日,赠太尉,谥曰文昭,陪葬昭陵。并将他与初唐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一起画像并供奉于“凌烟阁”。  【注释】(1)臣闻兵恶不戢,武贵止戈:我听说兵器最厌恶无休止的使用,武力也是最好能停止。戢(qi),停止。(2)“当今”句:覃(tán):延及、延长;届,极限,穷极。《诗经·大雅·瞻昂》:“靡有夷届”;洎(jì),自;突厥、可汗,见“历代名臣对立奏议(20)《安西四镇的保与废》”;行:行伍之间。(3)“其後延陁鸱张”等句:延陁(tuo):中国北方古代民族。亦为汗国名。原为铁勒诸部之一﹐后与薛部合并而称“薛延陀”。唐朝贞观初,其首领夷男率领部众7万帐归附突厥颉利可汗。唐太宗打败颉利以后,转而归附于唐,并在郁督军山建立了薛延陀汗国。统治着“东室韦,西金山,南突厥,北瀚海”的广阔地区。。有能战之士20余万。贞观三年(629),唐朝册封薛延陀首领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并将新兴公主下嫁薛延陀首领。贞观十三年(639)以前,汗国与唐朝的关系基本保持友好。此后,因唐朝将东突厥的部众安置在以“白道川”为中心的漠南地区,与唐朝产生矛盾,举兵进攻驻牧于白道川的东突厥部众。唐军数路并出,与突厥、契丹、奚等联合,迫使薛延陀离开白道川,并在“诺真水”一带(位于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境内)与其交战,击败了其首领大度设统领的部队。此后,薛延陀时叛时和,唐太宗贞观十九年至二十年(645—646)被唐朝灭掉,薛延陀汗国灭亡灭亡后,其余众有的归于后来的突厥默啜可汗,有的归顺了唐朝。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融合在其他各族之中。鸱张:像鸱鸟张翼一样。比喻嚣张,凶暴。鸱(chi),一种传说中的鸟“鹰而稍小,其尾如舵,极善高翔,专捉鸡、雀”;铁勒、高昌、吐浑、薄伐,均见“历代名臣对立奏议(20)《安西四镇的保与废》”注释。(4)“如高丽者”几句:指贞观十八年(644)十一月,高丽西部头领盖苏文发动政变,杀高丽王武,自封莫支离(相当于唐朝兵部尚书兼中书令之职),专擅国政,并南联百济、倭国频频发兵进攻新罗国,新罗王遣使求援。太宗以张亮为平壤道大总管,以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海陆并进进击高丽。十九年三月太宗从定州出发亲征,五月李世勣攻占辽东,攻下玄菟、牟城、辽东、白岩、卑沙等十城,将牟城、辽东、白岩分别改名为盖州、辽州、岩州,纳入本土。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余人入内地,斩首四万。(5)“雪往代之宿耻”等句:至隋代四次攻打高丽皆以失败告终。崤陵,即崤(yao)山,为秦岭东段支脉,分东西两崤,故曰“崤有二陵”。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重地天下“九塞”之一。这里用《左传·崤之战》的典故: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晋人及姜戎败秦师于崤,秦人后来打败晋国,在崤山重新安葬当年秦军将士的遗骸。(6)“睹夷狄之将亡”诸句:是称颂唐太宗料事如神:能料定夷狄数年之内必将败亡;授予将帅指挥之权,能决策于千里之外;能够精算出具体时间,等候看作日影等着驿站传来的捷报料事如神,一切都在陛下的胜算料定之中。驿,驿站;景:太阳;符应若神:做出的判断完全符合,就像神灵一样;算无遗策,一切都在计算料定之中。(7)箭穿七札,弓贯六钧:称赞唐太宗的大臂力、好箭法。一箭可以射穿七层胸甲,六钧重的弓可以一下拉满。七札,七层胸甲。语出《左传》养由基与潘党比箭,潘党叠了五层甲,一箭洞穿。养由基又增加了两层,射穿了七层胸甲,钧,古代重量单位,合三十斤。(8)“加以留情坟典”等句:这是在称颂唐太宗的文学才华。坟典,三坟五典,上古典籍的总称;钟张,三国魏锺繇、东汉张芝的并称。二人皆以善书著名;班马,班固与司马相如,汉代两位著名辞赋家;宫徵(zhi):音律,宫商角徵羽;轻翰,稍微动一下笔。(9)“凫鹤荷稻粱之惠”等句:凫鹤,泛指所有鸟类。凫,水鸟,俗称“野鸭”;帷盖,车的帷幕和篷盖。.《礼记·檀弓下》:“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后以“帷盖”为受恩乞恩之典;降乘吮思摩之疮,指贞观十九年征高丽攻打白岩城时,大将李思摩中弩矢,太宗亲为吮血;降:降尊纡贵;登堂临魏徵之柩,贞观十七年正月魏征病故,太宗亲自到灵堂祭拜。(10)“哭战亡之卒”等句:赞颂太宗身先士卒,体恤下情,关心民生。负填道之薪,行军中,亲自抱着柴草去填平道路;黔黎,百姓。(11)“《周易》曰”等句:《周易》我国最古老的一部筮占之书,约成书于西周时期,被奉为儒家经典。“知进而不知退”等句引自《周易·乾》:“上九,亢之为言也”,比喻没有远见卓识,意思是:“只知道前进而不知道后退,只想享乐而没有预见到灭亡,只知道得到天下却没想过会失去天下”“也许只有圣人才能了解进退存亡的相互联系,恰当地把握它们互相转化的关系,做到这一点,恐怕只有圣人吧”!(12)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这段话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意为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13)彗车:灵车。(14)“所恨竟无尘露,微增海岳”等句:对上自谦自责之辞,意思是自己没有涓滴和微尘,去增加大海之广、泰山之高。结草,知恩图报。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使得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老人,老人说,我就是你保护住的那位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的侍妾父亲,我今天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的大恩大德。  【翻译】 我听说兵器最厌恶无休止的使用,武力也是最好能停止。当今,皇上的恩德泽被四方,无所不及。古代不能臣服的异族,陛下都使他们归顺了;古代不能够攻克的国家,陛下无不所向披靡。纵观历史,成为中原祸患的首推突厥,而陛下却能运筹帷幄,不下朝堂,就使突厥大小可汗俯首称臣。充当宫禁的宿卫,持戟于行伍之间,后来延陀部落像鸱鸟张翼,凶恶嚣张,但也败于大唐的神威之下;铁勒族讲求信义,朝廷则给与褒奖在那里设置州县。大漠以北,再也没有战争的尘烟。至于高昌国在沙漠中叛乱,吐谷浑在积石山一代首鼠两端,陛下只派遣了一个偏师,就将他们一一平定。高丽人历代叛乱,没有谁可以征服。陛下怪罪他们谋反作乱,杀死国君,鱼肉百姓,亲自统率六军,进伐辽东,向他们兴师问罪。不过一旬,就攻克辽东,前后俘虏的敌军,达到十万之多,把他们配送到各军州,都人满为患。洗刷了过去的耻辱,掩埋以往征高丽将士的骸骨。与古代帝王的功德相比,陛下胜过他们何止万倍。这是陛下都很清楚,我不必多说。能料定夷狄必将败亡,而且能计算出具体时间;授予边关将帅指挥之权,却能决策于千里之外;能够精算出胜利的具体时间,看作日影等着驿站传来的捷报。料事如神,一切都在陛下的胜算料定之中,在士兵中提拔将士,在凡夫中选择俊才。即使是远方异族的一个使者,陛下也能过目不忘,更何况一个小官的名字,陛下只要询问一次就能记牢。陛下一箭可以射穿七层胸甲,六钧重的弓可以一下拉满,加之陛下喜欢阅读古代典籍,著述文章,书法超过钟繇、张芝,文辞胜过班固和司马相如。陛下文风劲健,则音律自然协调;稍微动一下笔墨,文采就如繁花竞发。陛下对百姓仁慈宽厚,对群臣注重礼数,能倾听逆耳的忠言,好生恶杀,禁止过度捕杀鱼类和牲畜,恩德普及自然万物。征高丽攻打白岩城时,大将李思摩中弩矢,陛下不惜降尊纡贵宗亲为之吮血:魏徵去世,您又亲自到灵堂祭拜,为战争中牺牲的将士痛哭,哀恸之情震动六军。还亲自背柴填充道路,此情足以感动天地。陛下重视黎民的生命,细心审察各种案件。我心智愚钝,有何资格谈论陛下的大恩大德、大仁大义,只是略表自己的无限爱戴崇敬之情罢了。   《周易》上说:没有远见卓识的人,“只知道前进而不知道后退,只想享乐而没有预见到灭亡,只知道得到天下却没想过会失去天下”又说“也许只有圣人才能了解进退存亡的相互联系,恰当地把握它们互相转化的关系,做到这一点,恐怕只有圣人吧”因此,前进之中包含着后退的因素,生存之中隐藏着死亡的阴影,获得之中存在着失去的可能,我之所以为陛下担忧的原因,正在于此。《老子》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我认为,陛下的威名功德,已经很高了,开拓的疆域,已经够广阔了。高丽国,乃边远的异族,不可以用仁义对待他们,不可以用常理来要求他们。自古以来,把它当做鱼鳖来畜养,应该对它缓简略些,如果一定要灭绝这一族类,我非常担心,它会像野兽被逼得无路可走时那样拼死反扑。陛下每次处决死囚,一定要让三番五次地奏报,并且吃素食、停音乐,都是因为人命关天,感动了陛下的圣慈之心。况且,现在的士兵,没有谁有罪过,无缘无故让他们投身战火之中,使他们肝脑涂地,成为无家可归的冤魂:让他们的妻儿老小,望着灵车痛哭流涕,抱着尸骨捶胸顿足,这足以使山河失色,天怒人怨,实在是天底下最惨痛的事情啊。并且,兵器是凶险的用具,战争是危险的事情,不到万不得已,不可动用。如果高丽失掉了臣子的礼节,陛下要诛杀它是可以的;如果它侵犯了百姓,陛下要灭掉它,也是可以的;如果因为它长期以来是中原的心腹之患,陛下要铲除它,也是可以的。如果其中有一个理由成立,哪怕一日杀一万个敌寇,也不值得内疚。可是现在三条罪状都不成立,却要给中原百姓增添无尽的痛苦和烦恼,对内为其旧主雪冤,对外为新罗报仇,这难道不是所得者小,所失者大吗?  但愿陛下遵照老子“知止为足”的警戒,以确保万代崇高的美名。发恩降诏,顺天布泽,给高丽以改过自新的机会,烧掉战船,停止征兵,这样各民族人民自然庆幸,远近都得安宁。为臣年老多病,活不了几天了,自责的是自己没有涓滴和微尘,去增加大海之广、泰山之高,只能尽最后一点心意,权且作为将死之臣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如果陛下垂恩,听得进老臣临终的话,为臣死有何憾呢?  太宗看了这篇奏书,感叹道:“此人病危到这种地步还能为国家担忧。”虽然没有接纳,但还是认为他的 意见 文理分科指导河道管理范围浙江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教材专家评审意见党员教师互相批评意见 是治国的善策。亲征高丽手诏 唐太宗 行师用兵,古之常道,取乱侮亡,先哲所贵。(1)高丽莫离支盖苏文,弑逆其主,酷害其臣,窃据边隅,肆其蜂虿。(2)朕以君臣之义,情何可忍。若不诛翦遐秽,无以澄肃中华。今欲巡幸幽蓟,问罪辽碣,(3)行止之宜,务存节俭,所过营顿,无劳精饰。食唯充饥,不须珍膳。水可涉度者,无假造桥;路可通行者,不劳修理。御营非近县,学生、老人等无烦迎谒。 隋室沦亡,其源可睹,良繇智略乖於远图,兵士疲於屡战,政令失度,上下离心,德泽不加於匹夫,刻薄弥穷於万姓。当此时也,高丽之主,仁爱其人,故百姓仰之如父母;炀帝残暴其下,故众庶视之如仇雠。以思乱之军,击安乐之卒,务其功也,不亦难乎?何异入水而恶其濡,践雪而求无迹?(4) 朕缅怀前载,抚躬内省:昔受钺专征,提戈拨乱,(5)师有经年之举,食无盈月之储至於赏罚之信,尚非自决,然犹所向风靡。前无横阵,荡氛雾於五岳,翦虎狼於九野,定海内,拯苍生。然则行军用兵,皆亿兆所见,岂烦言哉!及端拱岩廊,定策帷扆,身处九重之内,谋决万里之外。北殄匈奴种落,有若摧枯,西灭吐谷浑、高昌,易於拾芥。(6)包绝漠而为苑,跨流沙而为池,黄帝不服之人,唐尧不臣之域,并皆委质奉贡,归风顺轨。崇威启化之道,此亦天下所共闻也。况今丰稔多年,家给人足,馀粮栖亩,积粟红仓,虽足以为兵储,犹恐劳於转运,故多驱牛羊,以充军食。人无裹粮之费,众有随身之廪,如斯之事,岂不优於曩日?加以躬先七萃,亲决六奇,(7)使攻无所守,战无所拒,略言必胜之道,盖有五焉:一曰以我大而击其小;二曰以我顺而讨其逆;三曰以我安而乘其乱;四曰以我逸而敌其劳;五曰以我悦而当其怨。何忧不克?何虑不摧?可布告元元,(8)勿为疑惧耳。(全唐文)  【作者介绍】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注释】(1)取乱侮亡,先哲所贵:夺取政治荒乱的国家,侵侮将亡的国家,前代哲人自视正义的对外策略。先哲,指《尚书·仲虺之诰》:“佑贤辅德,显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2)“高丽莫离支盖苏文”等句:指贞观十八年(644)十一月,高丽西部头领盖苏文发动政变,杀高丽王武和反对他的大臣,自封莫支离(相当于唐朝兵部尚书兼中书令之职),专擅国政;虿(chài)有毒刺的螫虫。蜂虿,比喻狠毒凶残之人。(3)“朕以君臣之义”等句:指贞观十九年三月太宗从定州出发亲征高丽事。遐秽,边远之处的污秽,指高丽的盖苏文等;幽蓟,即幽州,隋唐时北方的军事重镇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州治在蓟县;辽碣,辽东和碣石,都临近渤海。这里代指高丽盖苏文。(4)“以思乱之军”诸句:指隋炀帝分别于大业七年(611)、八年、九年三次下诏征伐高丽,皆大败。按:炀帝之前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八年(593也发兵征高丽,亦无功而返;濡(rú),沾湿。(5)昔受钺专征,提戈拨乱:指当年为尚书令和秦王时,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事。(6)“北殄匈奴种落”等句:指登上帝位后,讨伐东西突厥,击败薛延陀,开边、安边等武功。(7)躬先七萃,亲决六奇:指身先士卒,并亲自制定出奇制胜的谋略。七萃,原指周天子的禁卫军,后泛指天子的禁卫军或精锐的部队;六奇,六次出奇谋。据《史记·陈丞相世家》:陈平曾为汉高祖刘邦六次出奇谋。后遂以“六奇”等指出奇制胜的谋略。(8)元元:广大百姓。  【翻译】 出师征伐,这是古代经常采取的安邦定国之法;夺取政治荒乱的国家,侵侮将亡的国家,前代哲人自视正义的对外策略。高丽自封为中书令的盖苏文,谋害他的君主,残酷对待朝中大臣,窃取我国边远的属地高丽,像蜂虿一样在那里肆虐。我从中华与附属国高丽的君臣之义出发,怎能忍心高丽遭此荼毒!假如不歼灭这边远之处的污秽,怎能扬我大中华的朗朗乾坤?现在我打算亲自从幽蓟出兵,去辽东碣石问罪。出行和止宿,一定要节俭。所经过之处的营帐安顿之处,不必精心修饰。食物只要能充饥即可,不需珍馐佳肴。期间的河流只要能涉过的,就不必架桥;道路只要能行走,就不必修整。我住的地方,只要不是在县城附近,就不必辽东县学的学生和老人前来迎拜。 隋朝灭亡,其原因是可见的:那是由于目光短浅、不能从长远考虑。战士因不断作战搞得疲惫不堪,政策法令没有根据,上上下下离心离德。朝廷不给百姓施恩,不断搜瓜搞得百姓很贫穷。那个时候,高丽的国主很贤明,爱护百姓。老百姓对他像对父母一样。而隋炀帝对百姓像对仇敌一样。用希望国家动乱的军队来征战太平国家,想取得胜利,不是难上加难吗?这不就像人在水中却不想沾湿,踏在雪上却想无痕迹一样不可能吗? 我反复思考过去的岁月:当年为尚书令和秦王时,率部征讨内乱。常年在外作战,军中无超过一个月的粮食。但是对部下的赏罚,不是我这个为臣者所能自专的,但部队仍然能够所向披靡,前面没有可以阻挡我们前进的部队,终于剪灭了隋末大动乱中大大小小的军阀,统一了海内,拯救了苍生。整个行军用兵经过是亿万百姓亲眼所见,不需要我多说。至于我身处庙堂之内,制定策略,决胜于千里之外。剪灭北方的匈奴,如摧枯拉朽;消灭西面的吐谷浑、高昌国,就像拣个芥菜籽那么容易;将域外的沙漠变作大唐的内苑。古代唐尧虞舜都没有征服的异族和化外之地,都前来归顺。树立国威,推广教化,这也是天下人所共知的。况且近年来多获丰收,家家户户都很富足。粮食收割不完,仓库的粮食都堆积的腐烂了。虽然这足够军粮供给,但是征服仍要减少运输的困难,所以多准备了猪羊充作军粮。军人不需要背着粮袋,但都会有食物供给。这种情况,不是比过去的行军作战要好得多?再加上我本人身先士卒,并亲自制定出奇制胜的谋略。这样一来,我们进攻敌人就无法防守,我们征战,敌人就无法抗拒。我军必胜大约有五个理由:一是以强大击弱小;二是以正义讨伐叛逆;三是我方安定对方动乱;四是以逸待劳;五是我方气顺民心拥戴,对方民怨沸腾。总之对攻克战胜敌人没有什么可忧虑担心的。将我的手诏布告天下,对征讨高丽不要有什么怀疑担心。  【评说】 隋唐时代,朝鲜半岛正处于所谓“三国时代”,北方的高丽,中部的百济和南方新罗三国鼎立,其中以定都平壤的高丽最为强大。隋唐时代与高丽发生多次战争: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二月,高丽王元勾结靺鞨侵扰辽西,为隋军击走。六月,汉文帝发兵征高丽。陆路因水灾运输受阻,军中乏粮又加上时疫;水路渡海击平壤又遇飓风船多沉没,皆无功而返。隋炀帝分别于大业七年(611)、八年、九年三次下诏征伐高丽,皆大败。 唐太宗时代亦三次发兵征高丽:唐初,高丽、百济、新罗三国皆遣使朝贡于唐,并分别被册封为王。 第一次东征是在贞观十八年(644)。这年七月,高丽西部头领盖苏文政变成功,自封莫支离(相当于唐朝兵部尚书兼中书令之职),专擅国政,并南联百济、倭国频频发兵进攻新罗国,企图西抗唐朝,充当东方盟主。而唐太宗李世民自灭东突厥后便有主盟全亚之图,于是乘新罗国抗拒唐廷之机,宣布盖苏文罪状,于十一月举兵讨伐。第二年四月攻克牟城(今辽宁盖平)五月攻下辽东(今辽宁辽阳市),六月攻下白岩(今辽阳市燕州城),分别改名为盖州、辽州、岩州,纳入本土。随即围攻安市(今辽宁安市),因其“城险而兵精”,久攻不下。高延寿等奏请先渡鸭绿江直接进攻平壤,为长孙无忌劝阻。因辽东早寒,粮食将近,高丽盖苏文为挽救颓势又以厚礼唆使薛延陀攻唐,唐太宗乃决计于九月十八日班师还国。这次征讨,攻下玄菟、牟城、辽东、白岩、卑沙等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余人入内地,斩首四万。唐军死亡2千人,战马死亡十之七八。太宗懊悔说:“魏征若在(按魏征死于贞观十七年正月),不使我有是行也” 第二次贞观二十年(646)自从唐太宗第一次东征无功而返,盖苏文更加骄狂,对唐使者倨傲,并且一再违抗唐太宗的敕令屡次侵犯新罗国。唐太宗下诏不受其朝贡,于贞观二十年三月第二次举兵东征。吸取第一次东征教训,决定对高丽采取长期扰乱与破坏之战法,令李世绩为辽东道行军总管,率陆军3000人,会合营州都督府兵,自新城而进。令左武威大将军牛进达为青丘道行军总管,领兵万余人,乘楼船自莱州泛海而进。水陆两军都编配有习水善战的士卒。李世绩率军渡辽水,焚毁南苏(今新宾境)等数城,高丽守城者多背城拒战,唐军乃进行破坏战,于五月而还。牛进达率水军万余人攻入高丽境内,历经大小战斗百余次,皆战无不捷。七月,攻破石城(今辽阳东北),深入积利城(今平壤西),高丽兵万余出战,唐军斩首敌军约两千余而还。八月,唐太宗李世民敕令宋州刺史王波利等,发江南宣、润、常、苏、湖、杭、越、台、婺、括、江、洪12州的工匠,造大船数百艘以备扩充水军征用。但就在此时。唐王朝西部边境发生了征讨龟兹、翠微、玉华、营缮等战事。再加上12月,高丽王使其子莫支离任武来唐谢罪,唐太宗许之。就这样在毫无战略重心的情况下,随遇而战,第二次东征又不胜而返。 第三次东征是贞观二十二年(648)。这年一月,新罗国王病死,唐太宗封其国王妹妹为乐浪郡王。唐太宗又命右卫大将军薛万彻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兵3万乘楼船战舰,北渡北海湾再击高丽,进破泊灼口(今新义州附近),俘获甚众,为翌年大规模进攻作战作准备。 六月,唐太宗欲乘高丽困疲之机,于来年发兵30万一举灭之。为此他再次召集群臣商讨对策。朝议认为,大规模进军必须粮秣充足,仅依靠畜力车运满足不了需求,必须造大船实施水运。七月,唐太宗命令右领左右府长史强伟于剑南道伐木造舰,舰大者长33米、宽17米。所造舰船沿江而下,自巫峡抵江州、扬州,向东出海集于莱州。八月,唐太宗又命越州督都府及婺、洪等州造海船及双舫1100艘。唐太宗又命陕州刺史召募勇士,莱州刺史李道裕运贮粮食和器械于乌湖岛(今蓬莱县东北250公里外)以备东伐。 房玄龄的《谏伐高丽表》即作于此时。这时房玄龄已经病重。他在病榻上对儿子房遗爱说;“今天下无事,惟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于是他抱病上书。就是这篇《谏伐高丽表》。 这篇奏章是要求停止讨伐高丽,从目的来说,与同为名相的狄仁杰上奏要求武则天撤销安西四镇的目的和根本原因也相同,但表面原因和表达方式却大相径庭:狄仁杰《请罢百姓西戍疏勒等四镇疏》直接指出用兵安西这是“用武荒外,邀功绝域,竭府库之实,以争硗确不毛之地,得其人不足以增赋,获其土不足以耕织”,这是“苟求冠带远夷之称,不务固本安人之术”至于其危害,则举秦皇汉武为例:秦始皇“穷兵极武,以求广地”,结果“男子不得耕於野,女子不得蚕於室,长城之下,死者如乱麻”“失天下之心也,於是天下溃叛。”汉武帝也是造成“府库空虚,盗贼蜂起,百姓嫁妻卖子,流离於道路者万计”。只是由于“末才“为天所佑”避免垮台。 而且,房玄龄的这篇奏章也不同于另外两位名臣褚遂良和尉迟敬德的奏章。贞观十八年第一次伐高丽,褚遂良就告诫其结果:“陛下之兵度辽而克固善,万分一不得逞,且再用师,再用师,安危不可臆”(《新唐书》卷220“褚遂良传”)。开府仪同三司尉迟敬德奏同样警告说:“车驾若自往辽左,皇太子又监国定州,东西二京,府库所在,虽有镇守,终是空虚,辽东路遥,恐有玄感之变。且边隅小国,不足亲劳万乘。若克胜,不足为武,倘不胜,翻为所笑。伏请委之良将,自可应时摧灭。” 而就在这次贞观二十年第三次准备伐高丽时,嫔妃充容徐惠也上表进谏,她在《谏太宗息兵罢役疏》中几乎和狄仁杰的奏章同样直截指出由于常年征战,国内民生凋敝的形势及其危害:“窃见顷年以来,力役兼总,东有辽海之军,西有昆丘之役,士马疲于甲胄,舟车倦于转输。且召募役戍,去留怀死生之痛,因风阻浪,人米有漂溺之危。一夫力耕,年无数十之获;一船致损,则倾覆数百之粮。是犹运有尽之农功,填无穷之巨浪;图未获之他众,丧已成之我军”。也像狄仁杰奏章一样,以史为鉴,举秦始皇等穷兵黩武的下场:“虽除凶伐暴,有国常规,然黩武玩兵,先哲所戒。昔秦皇并吞六国,反速危祸之基;晋武奄有三方,翻成覆败之业。岂非矜功恃大,弃德轻邦,图利忘害,肆情纵欲”? 徐惠的奏章并非是身居深宫的想象之词,而是当时的现实,据史载:贞观二十一年七月,唐太宗命令右领左右府长史强伟于剑南道伐木造大舰。“州县督迫严急,民至卖田宅,鬻子女不能供,谷价踊贵,剑外骚然。”“雅、邛、眉三州山僚群起反抗”。 (《资治通鉴·唐纪》)。 但这些奏章唐太宗都没有听进去,只是由于他善于纳谏,没有处分这些进谏之人罢了,这样大概也就是房玄龄临终上表前对儿子说的“惟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所以在奏章中采取截然不同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顺着唐太宗的意旨,竭力歌颂唐太宗的文治武功,甚至就是唐太宗本人的原话,而不去批评顶撞其施政国策和功勋。如奏章中歌颂太宗“坐运神策,不下殿堂,大小可汗,相次束手,分典禁卫,执戟行。其後延陁鸱张,寻就夷灭,铁勒慕义,请置州县,沙漠以北,万里无尘。至如高昌叛涣於流沙,吐浑首鼠於积石,偏师薄伐,俱从平荡”;“比功较德,万倍前王”等,实际上就是唐太宗《亲征高丽手诏》的原话或转译:“端拱岩廊,定策帷扆,身处九重之内,谋决万里之外。北殄匈奴种落,有若摧枯,西灭吐谷浑、高昌,易於拾芥。(6)包绝漠而为苑,跨流沙而为池,黄帝不服之人,唐尧不臣之域,并皆委质奉贡,归风顺轨。崇威启化之道,此亦天下所共闻也。”。房玄龄之所以如此,可能是有唐太宗是一代英主,无论文治武功确实功勋赫赫,房文并非是在阿谀逢迎;更因为唐太宗是一代英主,无论是平定内乱或是扫清外患,确实是无往而不胜。对于一位能征惯战、所向披靡百战百胜之将帅,尤其又是一个自信满满的君主,你要告诫他国内征伐造成的骚动或者战败的后果,他是听不进去的。只能像当年触讋说赵太后那样,先顺着他的意思,让他听着顺耳,能听进去,在转出本意; 第二,也是引古说今,但不是引秦皇汉武穷兵黩武的结局这类让太宗听起来反感的历史教训,而是古代哲人老子、《周易》的名言如“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又曰:“知进退存亡,不失其正者,惟圣人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名言来开导,在歌颂太宗威名功德的同时进行规劝:“陛下威名功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而且正面鼓励“知进退存亡,不失其正者,惟圣人乎?”,只有太宗这类圣人才能做到。让太宗在停止伐高丽的同时也听的很舒服。 第三,建议停止伐高丽,不是像狄仁杰、欧阳询、尉迟敬德和徐惠那样,或是担心不能战而胜之会带来的后果,或是强调这是不顾国力、财力的有亏国本之举、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声称高丽是“边夷贱类”,既不足以去教化他们,也不值得用仁义伐标准和和他们计较,自古以来,对待他们就像对待“鱼鳖”之类,“宜从阔略”,“若必欲绝其种类,深恐兽穷则搏”。另一方面又以太宗平素处理死囚很慎重为据,希望能珍惜无辜的士兵们生命和亲人们的感情:“今兵士之徒,无一罪戾,无故驱之於行阵之闲,委之於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魂魄无归,令其老父孤儿,寡妻慈母,望彗车而掩泣,抱枯骨以摧心”,以此来打动太宗。 第四,强调自己是临死进言,但不是像民谚那样自夸:“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仍然是自卑自谦,说自己是微尘、滴水,太宗和国家是大海、泰山,自己生前的唯一怅恨就是不能以自己的微尘、滴水为大海增其广,泰山增其高。以此来剖明心迹,强调写此奏章的动机,如蒙采纳的感动之情:“谨罄残魂馀息,预代结草之诚,傥蒙录此哀鸣,即臣死且不朽”。 也许正因为房玄龄的善谏,太宗虽然没有停止讨伐高丽的准备,但也为房玄龄的忠诚和言辞所打动,对房玄龄的儿媳、也是自己的女儿高阳公主感叹说:“此人危笃如此,尚能忧我国家。”房玄龄临终之际,李世民亲至其病床前握手诀别,立授其子房遗爱为右卫中郎将,房遗则为中散大夫,使其在生时能看见二子显贵。太宗并为之废朝三日,赠太尉,谥曰文昭,陪葬昭陵。将他与初唐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一起画像并供奉于“凌烟阁”。由此可见,房玄龄不仅是一代名相,也是一代能臣。 唐太宗病崩后,其子唐高宗李治汲取了他的教训,改取先灭百济,再灭高丽的战略,一则孤立较强大的高丽,二则拓宽了进高丽的通道,先后发兵50万,征战10余年,最终取得了平定朝鲜半岛的胜利。唐高宗将高丽划分为九都督府,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由薛仁贵督兵2万镇守。太宗的遗愿终于实现。唐高宗时征高丽示意图唐太宗征高丽
本文档为【历代名臣对立论辩(二十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天山书童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7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历史学
上传时间:2021-04-12
浏览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