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徐复观释《论语》中的“仁”

论徐复观释《论语》中的“仁”

举报
开通vip

论徐复观释《论语》中的“仁” 密级:分类号:学校代码:10075学号:20160019硕士学位论文论徐复观释《论语》中的“仁”学位申请人:周世玉指导教师:程志华教授学位类别:哲学硕士学科专业:中国哲学院系名称:政法学院答辩日期:二○一九年六月 ClassifiedIndex:CODE:10075U.D.C.:NO:20160019ThesisfortheDegreeofMasterOnXuFuguan'sInterpretationof“Ren”inTheAnalec...

论徐复观释《论语》中的“仁”
 密级:分类号:学校代码:10075学号:20160019硕士学位论文论徐复观释《论语》中的“仁”学位申请人:周世玉指导教师:程志华教授学位类别:哲学硕士学科专业:中国哲学院系名称:政法学院答辩日期:二○一九年六月 ClassifiedIndex:CODE:10075U.D.C.:NO:20160019ThesisfortheDegreeofMasterOnXuFuguan'sInterpretationof“Ren”inTheAnalectsCandidate:ZhouShiyuSupervisor:Prof.ChengZhihuaCategoryofAcademicDegree:MasterofPhilosophySpecialty:ChinesephilosophyCollege:InstituteofPoliticalScienceandLawDateofOralDefense:June,2019 摘要I摘要徐复观视“孔学”为“仁学”,视《论语》为“仁书”,主张由“仁”来统贯《论语》。在《论语》中,“仁”是一个高级概念,可以统摄、涵融其他概念、范畴。“仁”和“知”相并列,各有自身的独立意义,并且皆需要“学”来成就。“仁”对“知”和“学”有要求,它是为学的目标和方向,是“学”的最高标准。徐复观以“人”释《论语》中的“仁”,认为“仁者人也”的含义是一个超越生理限制而能从反省中正面承当自身的人才是真正的人。于此,他认为《论语》中“仁”的基础内涵是“自觉自反”,仁是一种自觉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要求“成己而同时即是成物”。主体需要作自觉自反的工夫来使仁心得以呈露,随着这种工夫的不断深入而有不同境界,“即工夫,即本体”。徐复观所处的那个时代对孔子思想及《论语》的重视程度和解释角度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对以“好恶”和“爱”释《论语》中的“仁”的观点进行批判,认为以“好恶”释“仁”是把“仁”立足于人的自然生命之上,而以“爱”释“仁”即把“仁”包含于内在于人自身的情感和人与人的关系之中,都缺少一个人的自觉自反的回转。印证“仁”的含义时,需要将其透入到孔子及其弟子的生活之中。徐复观在解释的一些细节上存在错误之处,而以“自觉自反”作为“仁”的基本解释是正确的。《论语》中的“仁”,其特点是现成的、大众的、客观的、践履的、主体的。“仁”是一种精神品质,是内在而需要付诸实践的,是可培养、可教导、可启示的。仁是主体自身对自身的规定,它要求自身无限向上升进同时对他人有无限的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感。  关键词 徐复观  《论语》  “仁”  “自觉自反”  工夫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AbstractXuFuguanregards"Kongxue"as"Ren"oflearningandTheAnalectsasthebookof"Ren".Headvocatesthat"Ren"shouldbeusedtounifyTheAnalects.InTheAnalects,"Ren"isahigh-levelconceptthatcanbetakenotherconceptsandcategories."Ren"and"knowledge"arejuxtaposedthateachofthemhasitsownindependentmeaning.Andtheyallneedto"learn"tomakethemachieve."Ren"hasrequirementsfor"knowledge"and"learning".Itisthegoalanddirectionoflearning.Anditisalsothehigheststandardof"learning".XuFuguanexplainedthe"Ren"withrealperson.Hebelievedthatthemeaningof"thepersonofRen"isarealpersonwhocaninherithisowndesirefromreflection.Here,itisbelievedthatthebasicconnotationof"Ren"is"self-awarenessandself-reflection".Anditisaconsciousstateofmind.Thisstateofmindrequiresthatthesubjectrealizeshimselfandatthesametime,achievesothers.ThesubjectneedstomakeeffortstoexposetheheartofRenby"self-awarenessandself-reflection".Withthecontinuousdeepeningofthiskindofwork,therearedifferentrealms,thatistosay,"thatis,thework,thatis,theontology".IntheerawhereXuFuguanwasliving,thereweremanyproblemsaboutConfucius’thoughtandTheAnalects.Theydidn’tbeimportant.Anditisnotcleartoexplaintheirmeaning.Someoneexplainedthe"Ren"forthenatureofdesiresorlove.XuFuguancriticizedtheideas.Hebelievedthatusingtheideawhichisthenatureofdesiretobasethenaturallifeandusingtheideawhichislovetoincludetheemotionsandrelationships,arelackingoftheworkat"self-awarenessandself-reflection".Whenconfirmingthemeaningof"Ren",itisnecessarytopenetrateitintothelifeofConfuciusandhisdisciples.XuFuguanalsohadsomemistakesinthedetailsoftheexplanation.However,itiscorrecttouse"self-awarenessandself-reaction"asthebasicexplanationof"Ren".InTheAnalects,"Ren"ischaracterizedbyready-made,popular,objective,practiced,andsubjective."Ren"isaspiritualqualitywhichisinternalanditneedstobeputintopractice.Itcanbecultivated,taught,andenlightened."Ren"istheprincipleofthesubjectthatherequireshimselftobeinfinitelyupwardandatthesametime,AbstractIIItohaveunlimitedsenseofresponsibilityforothers.KeywordsXuFuguanTheAnalects“Ren”“Self-awarenessandself-reaction”Work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V目录绪论........................................................................................................................................1第一章徐复观的态度与方法................................................................................................51.1徐复观诠释中国哲学思想史的态度与方法............................................................61.2徐复观诠释孔子及《论语》的态度与方法............................................................71.3徐复观诠释《论语》中“仁”的态度与方法........................................................91.3.1中外文化史的观点..........................................................................................91.3.2治《论语》“仁”的方法............................................................................10第二章徐复观对释《论语》中“仁”的观点的批判......................................................132.1以好恶释《论语》之“仁”..................................................................................132.2以爱释《论语》之“仁”......................................................................................162.2.1以爱人为仁.......................................................................................................172.2.2以爱人的内在根据为仁...................................................................................19第三章徐复观对《论语》中“仁”的诠释......................................................................233.1大义之“仁”..........................................................................................................233.2仁厚之“仁”..........................................................................................................253.3自觉自反之“仁”..................................................................................................263.4“仁”之自身..........................................................................................................30结语..................................................................................................................................33参考文献..................................................................................................................................35致谢..................................................................................................................................38攻读硕士期间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论文......................................................................................................40绪论1绪论一、研究目的及意义本论文之研究目的是更清晰、系统的呈现徐复观所诠释之《论语》中的仁。徐复观所诠释之《论语》中的仁多散见在其自身所著的各学术著作中,还缺乏进一步的系统性,并且在个别解释上存在一些不当之处。但是,这绝不代表其所解释的仁是没有不清晰、不连贯、不系统的。因而,为了更好的对孔子之思想和历代对孔子思想之阐述的思想,以及徐复观之思想进行研究,有必要对徐复观所解释的《论语》中的仁进行疏通,并加以条理。徐复观不同于很多从形而上或从知识的角度对仁进行研究的人,他把工夫、个人修养加入到仁的研究中,更加符合中国文化的性格,而且很多古代诠释者也十分注重从工夫修养、实际践履的角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解。由于西学的进入,对这方面的探讨有所搁置和浅狭。徐复观为救治此种疏缺并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便在此方面下有很大之工夫。通过对徐复观思想的梳理,将有助于丰富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面对中国文化自身的特点,心性修养工夫的思想,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学术的理论内涵的扩展都将有很大的益处。本论文的目的即是为了将徐复观所诠释的《论语》的仁进一步的发挥出来,并纠正其个别的细节错误,梳理出一条仁的主线。 二、研究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本论文主要以徐复观为所诠释的《论语》的仁为内容,着重于仁本身涵义的阐发。徐复观本人非常注意研究的态度和方法,他以自身的研究实践,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出诸多的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方面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他十分注意孔子及《论语》的研究,有许多此方面的文章。本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表达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并由文献综述;其余三章为文章重心,其中,以徐复观所诠释《论语》中的仁为中心,分别为:徐复观的态度与方法、徐复观对释《论语》中仁的观点的批判、徐复观对《论语》中仁的诠释。徐复观对钱穆以好恶释仁进行批判,实则钱穆所注意的是仁的本体呈露,徐复观所注重的是仁的工夫践履;徐复观对以爱人释仁进行批判,乃由于爱人侧重的外在性;徐复观对以爱人的内在根据释仁进行批判,乃由于因内在性过强而对实际践履有所忽略。他推演“仁者人也”,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真正根据在于仁,因而得出人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的自觉自反为《论语》仁的基本涵义的结论。他还将此种结论用以应用到孔子及其弟子的生活中去。就仁的自身来讲,是一个人自觉的精神状态。在此种精神状态中,要求成己而同时即是成物。因而,仁自身的实现对其他学问便有无限的要求。仁实则是主体自身规定自身、主体自身的自觉自反。它具有主体性、客观性、践履性、内在性等特点。究极地说,仁是非常现成且无限的,“即工夫,即本体”。 三、研究现状对于徐复观的研究,学界多从形上学、思想史、解释学、民主政治、文化、美学、文学、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相关学术著作与博硕士期刊文论数量颇丰。但是,从心性、修养、工夫等角度对徐复观的思想进行研究的颇少,对他的仁学思想进行研究的也是少有专门的著作或博硕士论文。 第一,从这两方面结合对徐复观的思想进行研究的,主要有以下文章: 陈光连《徐复观的仁学思想刍议》:该文认为,徐复观对仁的研究从传统上仁的概念入手,并对考察了孔孟儒家关于仁的内涵,突破了宋儒对仁的诠释的悖论。该文还认为徐复观仁的思想散落在他自身所写各篇文章中,而又是他自身文章一以贯之、自成体系的一个命脉。该文对徐复观仁的思想的阐述围绕三个特点展开,即在文化上立仁;实践上行仁;层次上取仁。该文章所提出的徐复观突破宋儒对仁的诠释的悖论等观点尚存在一些错误之处。 刘毅青《中国思想的内在性特征与创造根源—徐复观论工夫体验》:该文从工夫与体验、理性与情感、内在人格世界与生活实践结合的角度对徐复观的工夫进行阐发,将工夫的通路归到具有内在开放性的“道”上。 另外,刘毅青还从解释学和美学美育的角度对徐复观的思想进行阐发。 周浩翔《工夫的展开:徐复观对孟子修身观的诠释》:该文分别从心之存养扩充、心善与践形、知言养气三方面探讨徐复观对孟子的诠释。在其文章结尾强调徐复观缺少对孟子“知言”工夫的阐发。其实,徐复观在阐发孟子时所更强调的是“集义”工夫,却绝没有排斥“知言”工夫。 谢永鑫有两篇关于徐复观释《论语》仁的文章,一篇关于徐复观工夫理论的文章。分别如下: 《徐复观对<论语>“仁”的诠释》:该文认为徐复观十分重视《论语》的“仁”,绪论3而由于他自身在30年的学术生涯中一研究这个问题,随着他本人思想的发展,“仁”也被他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该文用发展的观点,对徐复观释“仁”的思想历程进行梳理和解释,并通过阐明这一问题而论证徐复观消解形而上学思想的合理性。该文举出了徐复观在不同时期对仁的阐述,并从中发现徐复观释“仁”时思想的发展。该文认为,徐复观在开始从事学术研究之时对仁的认识基本为其师熊十力所认识之仁含摄;后来徐复观把握到仁的“道德地自觉向上”的真义,便以此批评熊师从宇宙发生论的路向所解释的仁,但总体上还算是赞成形而上学的;再到后来徐复观便试图消解形而上学而由超验的性格进入到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的性格。该文还对丁四新《方法·态度·心的文化—徐复观论中国思想史解释学架构》一文中对徐复观的批评进行了辩驳,强调了徐复观消解形上天道于个人的内心境界。这篇文章系统阐述了徐复观释仁的演变过程,但是错误之处在于徐复观的仁由超验性格向经验性格转变的观点。 《徐复观消解形而上学的历程及意义—以他对<论语>的诠释为中心》:该文指出,徐复观对孔子“仁 ”的诠释贯穿其学术思想发展的始终,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在1955年之前,他承继熊十力的思路,融合本体论、宇宙论、人生论释仁;从1955年开始,他切断仁与科学宇宙论的联系,同时又对仁作了本体论化的解释;1970年以后,徐复观指出仁的性格不是超验的,而是历史的、实践的,这才割断了仁与超验本体论的联系,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消解。这篇文章更加注意徐复观对形而上学的消解,通过对徐复观所诠释的仁的思想演变的展示,发掘其消解形而上学的进路。 《徐复观的工夫理论》:该文认为,徐复观在对儒、道两家的思想进行“现代的疏释”的过程中,以人性论为中心,以个人的经验的身、心为作工夫的场所,指出了在生活实践中建立道德主体、艺术主体的多样的工夫进路,构造了一个通过作工夫以建立人的主体性的工夫理论。这篇文章将徐复观的工夫理论做了系统的阐释,比较具有创新性,进一步阐明了徐复观的工夫理论的脉络。 以上文章主要是从徐复观的工夫、仁学角度研究,其中有些对徐复观思想理解的错误或不全面之处,也有一些较好的把徐复观的工夫、仁学思想加以发掘。 第二,对《论语》中仁的涵义的诠释: 王正《先秦儒家工夫论研究》系统的用工夫论的思想研究先秦儒家思想,对孔子及其弟子的工夫论思想、方法、目标进行详细的分殊,形成一定的工夫次第和层级。此文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以工夫论统摄先秦儒家,但未表现出仁的统摄地位和阶位。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着重于讲仁的结构,他认为应该从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个体人格四因素的结合去了解仁,这些因素统一在实践理性之中。他的这种诠释仁的主张突出了时代背景和中国文化的特色,能更加全面的理解认识《论语》中的仁。 庞朴《儒家辩证法研究》将仁与义作为相并立的范畴提出。他认为仁的范畴并非自孔子始,而是在孔子以前已有仁为美德的记载。孔子把仁推广为处理人我关系的一般原则,这点是没错的。但是,对于孔子仁的理解只停留在这里还差一步。孔子不但把仁推广为一般原则,还把仁内在化,使每个人都有成为仁人的可能。 综合来说,这些著作和文章非常重视《论语》中的“仁”,但未能将其基层的涵义融合起来,缺少一种工夫过程的诠释。 四、研究创新点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将徐复观所诠释的《论语》的仁系统的加以梳理,理清了《论语》中仁的基本涵义是人的自觉自反,并且将徐复观在诠释的过程中所发生的错误进行校正。本论文将徐复观治学的态度与方法和他所治的学问综合起来论述,将徐复观所诠释的《论语》中的仁加以工夫层次的梳理而发现基层的自觉自反的仁到无限的仁之量,因而有仁的次第与层级,“即工夫,即本体”,更由此发现仁的主体性、客观性、实践性、内在性与可教导性等特点。   第一章徐复观的态度与方法5第一章徐复观的态度与方法徐复观针对当时学术界的状况,提出要从中国文化本身去看中国文化,既不使其附着于政治,亦不使其附着于西方。中国有没有哲学不可以只以西方作为标准,而要以中国文化自身中是否有哲学为标准。西方自身的哲学演变内容多样,早期希腊哲学以自然哲学为主,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降便开始正式关注人自身的问题。人自身的问题便多是人生、价值等方面的问题,中国文化在这一方面有长足的发展。以此来说,不能说中国文化没有哲学。但是,与西方的学问尤其是哲学相比,中国的学问多有思想上的统一性,而在形式上的统一性略差一些。徐复观用“中国哲学思想史”这一名称来概括中国文化在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处理和建构。对现代来说,思想上的统一性与形式上的统一性的双重建立和显现是必要的,不可偏废的。 在徐复观所处的时代,学术界对待孔子思想及《论语》的态度,多以西方文化为标准,并多从否定的角度去谈,而解释的方法和角度上亦存在很多的问题。徐复观以自己的治学实践为经验,总结出诸多的治思想史的方法。然而,基于自身所处的时代,他认为态度比方法更重要。这是说,人们在做研究的时候,要有虚、空的心理状态,不是要先有意见填于胸中,而是要对研究对象保持一种敞开的状态。既不要使政治观点、政治立场影响到自己的研究,也不要让自己先有的知识束缚住自己的研究。在研究时,人们需要放下自己的偏见,按照研究需要的方法,顺着研究对象去做研究。而这些在研究时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本身即需要工夫才能实现。徐复观认为,《论语》是研究孔子最重要的资料,其中的“仁”更可以统贯整部《论语》。统贯即是仁可以成为一种最高的精神追求而将诸种其他的品质、行为融摄于自身之中,但这决不表明其他品质的不重要,更多的是表明仁的重要。在对“仁”进行诠释和解读时,需要由对这一名词概念的了解而扩大到句子、篇章,甚至整部《论语》中。并且了解先秦时的名词概念时,不可专在语言训诂或单从知解上去了解,更需要将认知理性透入到工夫过程中去。所谓认知理性即是从语言训诂或知解等的理性认识去了解,偏重于理智方面而少切身之体会。所谓工夫即是更倾向于人从切身之体会向内反省自身,对自身之身心实际用力时的状况。对中国的学问的了解,不能单单着眼于知解意义或对概念涵义的认知上,还要深入到人自己的内心之中、生活之中。而且,为了更深一步的研究,则还需要一些文化史的观点。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1.1徐复观诠释中国哲学思想史的态度与方法徐复观把通称的中国哲学史与中国思想史融合起来,认为中国以人生、价值等问题为主的人性论既是思想,也是哲学。如果称这种人性论为思想,便有范围太广而太泛的嫌疑。如果称这种人性论为哲学,它又与西方哲学有出入。于是,徐复观认为中国的这种人性论较妥善一点的称呼便是“中国哲学思想”。这一称呼体现了徐复观对哲学和思想的部分认识。哲学绝非应全如西方所言,中国哲学亦不应全然以西方标准去订立。西方所说的“哲学”,因人、因时皆有差异,早期的希腊哲学以自然哲学为主,后来到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便转变为对人自身的关注。西方的哲学以知识为主要特征,而有时有人生、价值的转向。然而,究以知识根本,所以即使有反省,也更多的是在知性意义上的反省,而不是人向自身之内的沉潜。中国文化的主流是人生问题,更多的指向的是人性论。徐复观指出,中国文化在知识的处理与建构方面较西方的哲学有很大的不足,体系性、形式的统一性较差,因而更多指向一种内在思想的系统。但这在本质上,依然可以说是“哲学的”。中国文化所需要做的努力即是进一步的将自身加以体系化、系统化,用具有现代的逻辑结构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其不仅具有内容上的统一,还具有形式上的统一。 中国的人性论开创于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人性论的诸多开创者经由自己的工夫把握到一种“在自身生命之内的某种根源的作用”①,把握到“人性的实体”②,并用一系列的名词概念表现出来。这便使这样一种存在不仅存在于主观体验之中,还使其客观化出来,通过名词概念表达成思想,进而给后人以一种启发。后人在把握这种人性论时,不能仅停留在由名词概念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之上,也是需要加入工夫才能使此种思想得以真正展现并发挥作用。只有工夫的参与,这种人性论对开创者及其影响所及者才能突破语言文字的束缚,才能突破知解的狭见。由这种人性论影响而形成的人的精神,将会“成为一种原理与内发的动力或要求”③而渗透于人的活动所关涉到的各个方面。先秦时期由诸大家所开创的人性论,也对他们自身的思想、活动产生了根源性的影响。不同在于他们各自的工夫及工夫所到之处,相同则是他们皆在工夫上立足,而不是在语言文字、思想概念上立足,这就使人性论实则切于人自身。语言文字、思想概念是经由工夫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419页。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419页。③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419-420页。第一章徐复观的态度与方法7而达到之境界客观出来的一种表述和结论。“在同一思想系列中,各人因工夫深浅之不同,其到达点、立足点,亦常随之而不同。”①徐复观更以这种工夫来批判清代乾嘉学派只从训诂上解决问题,汉代思想家仅从思想、概念上考察问题,二者皆未能透入到工夫中去了解问题。不能透入到工夫中了解问题便不能深刻的理解孔子思想及《论语》,反而会对了解中国文化及建立中国哲学思想史产生很大的阻碍。 宋儒使用“工夫”一词表达道德修养的方法和人自身修持的手段。但是,先秦时期诸大家所开创的人性论实则已具备了“工夫”一词所表达的内涵,只是未用“工夫”表达。徐复观认为工夫与方法本是一个意思,甚至可以概括在广义的方法中去,但“工夫”一词更能显示出中国文化的特性。他说:“对自身以外的客观事物的对象,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加以处理、操运的,这是一般所说的方法。以自身为对象,尤其是以自身内在的精神为对象,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人性论,则是为了达到潜伏着的生命根源、道德根源的呈现——而加内在的精神以处理、操运的,这才可谓之工夫。”②他还说:“人性论的工夫,可以说是人首先对自己生理作用加以批评、澄汰、摆脱,因而向生命的内层迫进,以发现、把握、扩充自己的生命根源、道德根源的,不用手去作的工作。”③这即是说工夫是有目的的,是以自身为对象的,尤其侧重在内在精神上;人性论的工夫,其目的是为了生命自身的升进,超越自身的生理作用以达到本心的呈露,即生命根源的显发。因此,对于开创时期人性论的了解,需要将认知理性与工夫过程结合起来。 1.2徐复观诠释孔子及《论语》的态度与方法在徐复观所处的时代,研究中国哲学多以《易传》为主,对孔子思想及《论语》的研究有所忽视或解读时存在很大问题。因此,他认为中国哲学史应该加强对孔子及《论语》的研究,而不仅是从《易传》下手谈古代儒家哲学。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而孔子是儒家的集大成者,是儒学的基础,《论语》是研究孔子最可信的材料。但是,“现代谈中国哲学史的人,几乎没有人能从正面谈孔子的哲学,更没有人能从《论语》谈孔子的哲学”④,这实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大缺失。徐复观指出,“中国文化的特色,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421页。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420页。③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420-421页。④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468页。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是从天道、天命一步一步地向下落,落在具体的人的生命、行为之上”。①而讲中国哲学的先生们,对中国文化也多不能从根本上了解。他们多反其道而行之,要从具体生命、行为层层向上推,一直推到天命、天道上,才肯立足。然而,这些形而上学的东西,毕竟与孔子的性格不合,因而始终与孔子隔了一层。今日中国哲学家的主要任务是扣紧《论语》,把握到孔子思想的性格,并且用现代语言把它讲出来,从而显现出孔子的本来面目。这样才能,既防止对《论语》有肤浅的解释,又能真实地将《论语》置于现时代,显现出其自身的功用。 孔子面对的是具体、现实的人生、社会问题。他的思想也是为使这些人生、社会问题的解决而产生的。他的思想顺着具体的人的生活、行为的要求而展开,包含许多具体的问题和多方面的事情,具有很大的涵容性。他的思想统一在生活的有机结构中,统一在工夫实践中,其着眼绝不是要偏落在语言文字、概念名词的言诠上。因此,在理解他的思想时,要在语言文字、概念名词上更了解到他思想中那种内在的统一、精神的一贯。孔子是要求显发具体生命中的理性,并将这种理性实现于具体行为之上。他是要人不局限于自然生命本能的生理要求,进而寻求一种主宰性的东西而立基于人的生命之中。这即是心的作用。朱元晦称这种主宰为“理”、“天理”、王阳明称这种主宰为“良知”。孔子对人生、社会、政治中的理性与反理性有着深切的体认,进而要求以理性克服反理性的东西即生理作用,才能使人类得以生存、发展。孔子思想的合理性,不是形式逻辑的合理性,而是具体生命中的理性所展现的合理性。他思想的统一,是由具体生命理性的展开、升华的而来的统一。这种统一有一种层级性在里面,形成活跃着生命的立体系统。因此,对孔子的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训诂、名词概念上,还要在这基础上透进到工夫过程中去把握具体生命的工夫层次,即是要将认知理性与工夫过程相结合的去了解孔子思想的合理性。 作为了解孔子思想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论语》,虽然在形式上是很散漫的语言,但是只要深入进去,便可发现彼此间内在的密切关连,这即是孔子思想的有血有肉的统一与系统的有机体。研究孔子思想的人,应当把这种由内在关系而来的有机体,用现代有逻辑结构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内容的统一系统,表现为形式的统一系统。徐复观指出,今日研究思想史者的任务是把中国思想家潜存的结构如实地显现出来,即是要把原有材                                                             ①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469页。第一章徐复观的态度与方法9料加以拆散,再以各种观念、问题为中心将其重新结合而形成一种完全的了解,再进一步形成体系或结构。然而,这里面便包含着一些解释的问题。在解释时,需要先从原文献中抽象出来,再把这种解释放回到原文献中去检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更细密的工作,即是“对于一条一条的原文献,在一个共同概念之下,要做到与字句的文义相符”①。徐复观在解释孔子思想及《论语》时即用这样一种方法,并做了一系列的细密工作。这尤其体现在他用“仁”来贯通整部《论语》,用“仁”来贯穿孔子的整个思想的工作上。而在治中国哲学思想史时更要有一种真切体认之情。他说:“我读《论语》,常常是在他生命的转化中所自然流露出的‘平凡中的伟大’的语言上受到感动。西方一套一套的形而上学,面对着孔子由生命转化中所流露出的语默云为,我不感到有多大意义”②实则徐复观乃是透过语言文字、名词概念而体会到孔子生命的伟大,是对孔子思想在理智上的了解加上感情上的同情。 1.3徐复观诠释《论语》中“仁”的态度与方法在徐复观看来,要了解《论语》中的仁既要有中外文化史的观点,又要深入到《论语》中去,更要以“仁”这个共同观念、高级概念回印到整部《论语》中、孔子的整个思想中,甚至中国文化中去。并且,这种贯通还要以知识的方式、学的系统的方式,用现代带有逻辑性的语言表达贯穿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显现出这种解释的合理性,才能凸显出这种思想的合理性,才能真正为现代及未来的社会所检验其合理性。 1.3.1中外文化史的观点徐复观认为对《论语》中的仁进行研究需要有文化史的观点。这文化史既包含西方的,也包含中国的,甚至是世界各民族的。程志华说:“‘文化’是徐复观学术研究的切入点,即他是从‘文化’的角度来展开学术研究的。”③徐复观说:“文化是由生活的自觉而来的生活自身及生活方式这方面的价值的充实与提高。”④即对生活的自觉才有所谓文化,无自觉便无所谓文化。统观整个世界的文化史,任何民族都要有相当的文化发展高度,才能有自觉自反,进而才能使自己的文化系统扎稳根系。这即是,每个民族都要在一定的文化积淀下发展出对自身文化和人自身的自觉自反,从而使这一文化系                                                             ①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代序》,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②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三版代序》,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19页。③程志华:《河北大学哲学研究文存·程志华卷》,河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18页。.④徐复观:《徐复观全集·论文化(二)》,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831页。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统得以稳固,给人以向上的力量。 对于西方,以苏格拉底为代表而将关注点从自然哲学转移到人自身上。于是,希腊文化在苏格拉底那里便由向外的、向自然的好奇性的追求转而为向内的、向人自身的反省。但是,希腊文化是以自然哲学作为自己文化的基底的,这种自然哲学是知性向外活动产生的结果,不是向内的沉潜反省。因此,苏格拉底的反省实则也是在知性内的反省。然而,“知性活动的特色是主客分明,计算清楚”①。希腊的伦理道德亦只是到达这种人我分明的地步,而离人自身的自觉自反尚隔着一层。因而,希腊的伦理道德未能达到孔子的仁的境界。 在中国,大约从周公开始构建人文主义。礼乐是人文主义的征表。但是,周公构建出来的以礼乐为征表的人文主义只是外在的人文主义。原因有二:其一,这种礼乐只限制在贵族而不能下逮到一般平民,于是有阶级的限制而不能使这种礼乐得到普及;其二,这种礼乐对贵族的生活只是起到分别、节制与调和的作用,未能深入到贵族自身之中。因此,这种礼乐对人自身而言是外在的,与人自身有隔阂的。孔子在文化上继承周公并超越了周公。礼乐发展到孔子那里,便由外在性的转而为内在性的。孔子将周公外在的人文主义转化为了内在的道德的人文主义。这种内在的道德的人文主义,“外可以突破社会阶级的限制,内可以突破个人生理的制约,为人类自己开辟出无限的生机、无限的境界”②。经过此种转换,便建立起了中国文化的道德性格。徐复观指出,此种“转换的动力、枢机,乃至目标,就是《论语》上所说的仁”③。他说:“《论语》上所说的仁,是中国文化由外向内的反省、自觉,及由此反省、自觉而发生的对‘人’、对‘己’的要求与努力的大标志。”④这即是说以《论语》中所说的仁为代表,其内涵乃在于一种自觉自反,更由此种自觉自反而有对自身的要求和自身的努力向上以及对他人的责任感,而这即是中国文化道德性格的总精神。 1.3.2治《论语》“仁”的方法徐复观十分重视《论语》中所说的仁。他视“孔学”为“仁学”,视《论语》为“仁                                                             ①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401-402页。②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402页。③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402页。④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402页。第一章徐复观的态度与方法11书”,认为“孔子乃至孔门所追求、所实践的都是以一个‘仁’字为中心”①,孔子的博学多能也是从仁这个中心点出发并归结到仁。因此,要以“仁”的观念去贯穿全部《论语》。但是,对于“仁”的解释,众说纷纭,甚至没有统绪。《论语》中的仁,不应该是杂乱无章、没有统绪的,而应该是“从彼此内在的关连中所发展出来的一个高级概念”②。在《论语》中,相对于不同的对话问答,对仁的解释和概括亦有不同。这彼此不同的解释和概括之间的内在关连需要在诠释《论语》中的仁时说清楚。这即是说,要解释清楚《论语》中出现的各个“仁”,即需要既使解释符合于《论语》的整体精神,还要弄清楚各个“仁”之间的内在关连。这即需要由局部以积累到全体的工作和由全体来确定局部的意义的工作。“仁”的概念在开始成立之际只能说是一种假设,不能将这种假设做尽量的推演,而是需要由局部积累到全体,再把全体落实到局部。经过这样一种反复的印证,再加以在抽象的思想中见到思想后面的有血有肉的具体存在的真实了解和同情的工作,才能使这一假设的概念的正确性得到检验。徐复观在解释《论语》“仁”的时候推演“仁者人也”的含义,得出《论语》中仁的基础含义是一个人的自觉自反,并认为这个基础含义可以贯穿到《论语》中所有的“仁”中。而孔子的思想也为这一基础含义所贯穿,且可以真实印证到孔子及其弟子的生活中去。徐复观举出了一系列的例子作为论证。“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是孔子的自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是曾子所说,然可认为是孔子的话的申述,等等。 《论语》中的仁出现在各个对话中,同样一个人(如樊迟)问仁却得到不同的答复,不同人皆问仁而有不同的答复。但是,孔子的思想绝不会是杂乱无章的、没有统绪的东西,而应该是有一个统一在里面贯穿的。徐复观说:“孔子对于门弟子问仁的答复,不仅因人而不同,即使对于同一个人的答复,前后也常不一致。”③他认为,在这种同问异答中,仁的概念应该是从彼此内在的关连中所发展出来的一个高级概念。《论语》上所说的仁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好似没有一个固定的东西在里面。孔子自身也不自居为仁,“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但是,孔子又说“仁远乎哉?                         &n
本文档为【论徐复观释《论语》中的“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小草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9-10-13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