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简介

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简介

举报
开通vip

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简介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简介学院简介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现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省级品牌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含输电线路工程专业方向)、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设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个工学硕士授予点,还具有相关学科的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电气工程领域、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在校本科生3162人、专科生210人、硕士研究生236人、工程硕士321人。学院现有教职工136人。其中专任...

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简介
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简介学院简介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现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省级品牌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含输电线路工程专业方向)、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设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个工学硕士授予点,还具有相关学科的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电气工程领域、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在校本科生3162人、专科生210人、硕士研究生236人、工程硕士321人。学院现有教职工136人。其中专任教师95人,教授21人,副教授34人,具有博士学位32人,具有硕士学位54人,硕士生导师57人,兼职教授2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2人,楚天学者上岗教授2人,三峡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三峡大学“151人才工程”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11人。是一支老中青结合、中青年为主、充满朝气和活力的队伍。学院下设电力工程系、电力电子与应用电子系、输电线路工程系、控制工程系、实验教学中心(湖北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风电与新能源电力系统研究中心、水电仿真实验中心(部级重点实验室)、电气设备检测试验中心(获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认证)及检测技术与控制实验室(宜昌市重点实验室)、三峡大学大学生电子设计与创新实验室(校级开放实验室)等教学和科研机构。学院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实力。近三年,学院教师在相关领域发表学术论文近500篇,出版教材、专著10余部。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奖励8项;承担科研项目200余项,项目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经费达2000余万元,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学院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充分发挥大学生电子设计与创新实验室的作用。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5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多次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挑战杯等学科竞赛,获国家奖8项、省部级奖25项,省优秀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答辩ppt模板下载毕业论文ppt模板下载毕业论文ppt下载关于药学专业毕业论文临床本科毕业论文下载 56篇。学院将围绕电力行业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面规划学科建设与发展,培育学科特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增强服务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现任领导院长:黄悦华教授三峡大学“151”学科带头人主持学院行政全面工作;分管学院发展规划、队伍建设、财务、宣传、网络信息、国有资产工作及电气设备检测试验中心。党委书记:袁兆强教授主持学院党委全面工作;分管党建、纪检、统战、党校、计划生育及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分管本科教学工作(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任务的安排等)、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高等教育研究及综合治理工作;协管队伍建设工作。副书记:章光华副研究员协助院长书记工作,分管学生工作、共青团、工会、招生就业及校友会工作;协管科技工作,协管宣传、网络信息工作,协管队伍建设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副院长:高学军博士教授协助院长工作,分管研究生教育(含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任务的安排等)工作、学科建设工作、目标考核工作;协管重点实验室工作,协管队伍建设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副院长:李咸善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协助院长工作,分管水电站仿真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含实验室建设);协管教学工作,协管队伍建设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副院长:周云海博士教授协助院长工作,分管科技(含社会服务)工作、重点实验室工作;协管学科建设工作,协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协管队伍建设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机构设置办公机构:-学院办公室学院办公室主任:张凯负责学院办公室的日常管理工作;电话:6392170   E-mail:zkai0308@ctgu.edu.cn学院办公室秘书:郭爱华负责学院办公室相关财务工作;电话:6392170   E-mail:dqyb@ctgu.edu.cn学院办公室秘书:李迎春负责学院办公室的内务工作;电话:6392170   E-mail:ctgulyc@ctgu.edu.cn-教学办公室教学办公室主任:胡艳负责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电话:0717-*******  E-mail:hy@ctgu.edu.cn教学办公室秘书:杨汉华负责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教学办公室秘书:刘薇负责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教学办公室秘书:饶孝明负责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科研管理办公室科研管理办公室主任:程维负责学院科学研究的管理工作;电话:6394492  E-mail:42397931@qq.com科研管理办公室秘书:谭轶超负责学院科研办公室的日常内务工作;电话:6394492   E-mail:570191374@qq.com-研究生管理及学科建设办公室研究生管理及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唐芸负责工程硕士、学科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电话:6392670   E-mail:ty_ctgu@126.com研究生管理及学科建设办公室秘书:焦敏负责统招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电话:6392670   E-mail:dqkyb@ctgu.edu.cn-学生工作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王芸负责学院学生工作。电话:0717-*******  E-mail:yunonly@ctgu.edu.cn团委书记:曹成负责学院团委工作,负责学生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创新工作和学生干部的管理工作。电话:0717-*******  E-mail:41203655@qq.com辅导员:游琴负责2008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电话:0717-*******  E-mail:yqi0@sina.com辅导员:黄鹤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辅导员:刁良涛负责2009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电话:0717-*******  E-mail:dangdang_er@163.com辅导员:胡颖负责2009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辅导员:翟小红负责2010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电话:0717-*******  E-mail:zhaixiaohong@ctgu.edu.cn辅导员:黄孟娇负责2011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电话:0717-*******    E-mail:hmj2008@ctgu.edu.cn-组织员办公室组织员瞿兆慧负责学院党务工作教学及科研机构:-电力工程系-电力电子与应用电子系-输电线路工程系-控制工程系-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风电与新能源电力系统研究中心-水电仿真研究中心-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汪芳宗副主任:周云海成员:(按姓氏笔划顺序排列)万钧力吉培荣李咸善汪芳宗周云海严朝军孟遂民胡翔勇高学军袁兆强黄悦华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发展规划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暨2020年远景发展纲要一、“十一五”时期发展的回顾与总结“十一五”期间,在学校党委行政和各级职能部门的领导下,我院广大教职工团结一心,克难奋进,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管理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各项事业取得较大进展,学院整体办学实力明显增强。1、学科建设步伐加快,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经过2010年年初学校对学科、专业调整,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现有3个本科专业及2个专业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新能源发电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输电线路工程方向)、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2个硕士授予学位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个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电气工程领域、控制工程领域);全日制在校学生3268人(其中:研究生185人、本科2815人、高职268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2006年获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10年立项建设培育,湖北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验收合格,控制技术与控制工程实验室2007年获宜昌市重点实验室,建设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两个校级学术团队。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资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广大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推行“151人才工程”,重视教师职称晋升,完善学术梯队建设,学院现有教职工116人(含合同工6人,另有10人在外学习);在岗专任教师78人,其中博士17人,所占比例21%,正高10人,所占比例12%;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博士生导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政府专项津贴2人、湖北省“三育人”先进个人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1人、楚天学者岗位1个、楚天学者1人、楚天学者讲座教授1人、三峡大学特聘教授1人。3、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学院注重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经过几年建设,已形成结构较为合理的专业体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已建设成为省级品牌专业,该专业已列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正在公示之中)。重视课程、教材建设,学院已有3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公开出版教材4部。学院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充分发挥大学生电子设计与创新实验室的作用。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多次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挑战杯等学科竞赛,获国家奖8项、省部级奖25项,省优秀毕业论文56篇。4、加大了科研投入,科研项目和成果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近年来学院的科研经费、项目数、发表论文数等明显增加,在相关领域承担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863项目2项,厅局级项目28项,科研经费2000多万元;在公开出版刊物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国内外著名检索刊物收录300余篇;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6项,宜昌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学院基本实现了“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的主要指标,本科生培养是我院的主要优势,我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输电线路工程是具有明显培养特色的专业和专业方向,且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近几年,学院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进展较快,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但是,学院目前的状况和办学水平与学校的整体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有的重要指标没有取得应有的突破,存在着不少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和困难。一是人才特别是高水平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稳定仍然是制约和影响学院发展的关键因素,电气工程学科师资缺口大,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团队精神有待加强;二是学科建设的水平及成果离学校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学科实力还不强、科研能力及学术水平亟待提高、缺乏高层次科研及教学成果、缺乏能够支撑高水平学科发展的研究基地和研究平台,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偏低,重点学科建设尚没有突破性进展;三是特色还不够鲜明,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适应、满足电力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四是办学条件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需要;五是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赶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提高和改进。三、“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适应国家水利电力行业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着力增强学科实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发展水平,进一步突出水电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以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拓展其它二级学科领域,做大做强电气工程一级学科,近期建成一级学科硕士点,中远期建成为博士点,将我校的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建设成有较大知名度、学科实力较强的高水平学科;争取近期建成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中远期建成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主动适应电力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与新要求,整合优势资源,扩大电气工程及输电线路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力,尽快拓展风电等新能源专业及学科。加强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建设。加强水电站仿真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拓展研究方向,尽快建成梯级水电站安全高效运行与仿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院持续健康发展。1、办学规模根据学校发展的整体要求,在考虑学生的规模、结构和办学效益的前提下,本科生教育以稳定规模、提高质量为原则,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硕士研究生教育要加大发展力度,博士生教育要力争有所突破。到2015年,在校全日制学生达3440人,其中本科生2900人左右,硕士生540人左右;工程硕士200人左右,有一定数量的博士生、留学生。表1、本科生发展规模年度专业201006在校生数09级人数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招生人数当年人数招生人数当年人数招生人数当年人数招生人数当年人数招生人数当年人数招生人数当年人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552428148+701450240+951398240+1001321240+1001233240+1001354240+1001359电自(新能源方向)393938775012750177551936021565230电自(输电线路工程方向)614220117615130631135592145517160560180610自动化3097477297853068532185332100370115380电子信息工程26058702647526875278752958029086321合计2774819520270367527306852689700257074027897862900+为预计转专业、预科班转入人数表2、硕士研究生发展规模年度专业201006在校生数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招生人数当年人数招生人数当年人数招生人数当年人数招生人数当年人数招生人数当年人数招生人数当年人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89601266016460180601806018060180电气工程(专业学位)0323230623597351004011050125控制工程与控制理论3813402049255835804510545125小计127105198110275120335130360145395155430工程硕士109201104012240131501506018070210合计2361253081503971604661805102055752256402、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承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平台,是集学科队伍、学科方向、科学研究、基础条件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工作。以增强整体实力、突出重点、形成特色为指导思想,以学术创新团队建设为基础,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学位点建设为重点,以获得博士点授予权为目标,以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拓展其它二级学科领域,做大做强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将我校的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建设成有较大知名度、学科实力较强的高水平学科,为我校申请博士学位授予权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要扶持和发展学院其它学科特别是新兴和交叉学科,形成特色明显、结构合理、在省内有一定学术地位和影响,对地方经济建设有较大支撑作用的学科群。l        根据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十二五”时期或更长时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梯级水电站安全高效运行与仿真实验室(2013年);⑵省级重点学科:电气工程(2012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020年以前);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实验中心:电气设备检测试验中心、电力自动化技术研究中心(2020年以前),电气工程实验中心,控制工程综合实验室(2020年以前);⑷博士学位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2015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020年以前);⑸一级学科硕士点:电气工程(2010年)、控制科学与工程(2013年)、信息与通信工程(2020年以前);l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结合我校学科结构定位、本学科群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电力行业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本学科群的重点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如下:⑴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本研究方向主要解决电力系统大型联合电网运行中涉及到的安全稳定控制问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使电网的运行更安全,更经济。有关研究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承担过国家电力公司重大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目前主要研究大区电网互联基础理论和规律性问题;配电网;电力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电力系统大停电事故后快速恢复技术;大区互联电网中的低频振荡问题。除上述研究方向外,近期打算开展智能电网研究,重点研究新能源发电接入配电网问题;电力电子技术在配网中的应用;交流与直流联网在全国联网中的配置问题研究;全国互联电网中薄弱环节及抵御严重故障能力分析;联合电网的预防控制与紧急控制协调;互联电网联络线功率控制与调度运行技术。进行复杂电力系统稳定性基础理论研究;研究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广域相量测量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以及现代控制理论在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水平中的应用技术。研究电力电子设备对继电保护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电力系统自动化及继电保护技术。研究超(特)高压输电网的超高速继电保护理论与应用技术。⑵水电站仿真与控制该研究方向以水电站运行与控制研究为特色,应用现代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大型水电站运行及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进行仿真研究。主要进行“实时高逼真度大型水电站仿真培训系统及其可视化运行分析系统”的研制开发;电力市场机制下的水电站综合优化梯级调度研究;水电站高级AGC研究;水电站监控系统及信息管理系统研究;“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水机电联合过程建模研究”;电力市场机制下的电力系统运行仿真演示及分析系统研究;大系统仿真技术、并行计算技术等研究。⑶输配电装备及系统运行安全①输配电装备状态在线监测理论与技术深入研究大型电力设备故障信号的产生和传播规律、故障多特征量间相关规律等基础理论;对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精度新型传感器技术和基于现代数学、现代信号分析技术的抗干扰理论及技术进行系统研究,提高在强电磁干扰下对微弱故障特征信号的监测灵敏度和精度。②输配电装备故障诊断与状态维修理论及技术研究结构复杂的大型电力设备在多因素影响下的故障模型建模方法,对故障的产生、种类、位置、危险性程度等问题进行诊断;研究基于现代数学分析和人工智能理论的在线故障诊断理论和方法,解决在小样本和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下的在线故障诊断理论及方法;从维修决策、在线监测关键特征量和维修方案的选择、以及设备危险性水平的确定等多层次研究状态维修策略及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和方法。⑷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磁兼容该方向以电力电子、电力系统以及电磁兼容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为特色,重点加强电力系统电能质量与谐波治理技术、电力系统电磁兼容以及新能源发电系统中的电力电子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电力电子对电能质量的影响以及电能质量控制技术研究;电力系统电磁谐波问题研究等;高压输电线路对其周围环境的电磁干扰分析及电磁兼容问题研究;电磁干扰的理论、建模、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电磁干扰源与耦合机理的研究;电磁干扰的实验室模拟试验、现场实测、抗扰度及减轻干扰措施研究;大功率电机电力传动技术研究;高频开关电源电磁兼容以及高性能大功率高压变频调速系统研究等。⑸新能源发电研究重点开展风力发电、太阳光伏发电应用研究领域前沿关键技术开发与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研究等工作。主要研究工作包括:独立运行光伏、风力发电、风/光互补、风/柴系统及其控制逆变技术;大型并网光伏发电系统集成技术、控制逆变技术及其关键设备的研制(包括各种类型的控制逆变器);大型并网风电机组控制及变流技术(包括失速型风电机组控制系统、变速恒频风电机组控制系统及变流器)、变桨距控制技术以及风电场集中和远程监控技术等。⑹输电线路工程该方向主要从事输电线路设计、建设与运行维护方面的科学研究,包括各类杆塔结构与性能研究,金具的结构与性能研究,杆塔、架空线及塔线体系的动态性能研究、电网设施安全性检测、健康检测与可靠性评估等。⑺电力市场与电力信息技术本研究方向主要解决电力系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的运行机制问题,研究市场环境下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发电企业的竞价方式、交易类型、辅助服务问题研究;供电企业的输电费、交易计划的优化模型、长期合同和期货交易问题研究;研究水电在电力市场中的地位和运作。研究供电公司购、售电辅助决策方法和技术。建立电力市场动态仿真研究系统。进行电网商业化运营技术支持系统的开发。研究开发电力零售市场的技术支持系统。结合国情,研究电力需求侧管理(DSM)实施相关技术,合同制供电及“定质电力”相关技术;研究电力企业ERP系统,电力企业电子商务技术,GIS、GPS、RS、数字测图技术在电力企业的应用。⑻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本方向主要研究信息的采集、处理与特征提取,模式识别与分析,人工智能以及智能系统的设计。研究领域包括信号处理与分析,模式识别,图象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智能控制与智能机器人,智能信息处理与计算机视觉等。⑼计算机控制技术该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各种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综合、设计和实现的技术和方法,研究生产设备、生产过程及机电系统的自动控制问题,包括可编程控制技术、单片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控制软件与系统集成等。⑽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该研究方向主要研究被控对象的信息提取、转换、传递与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信号的获取与实时处理技术、先进传感器技术、智能仪表、测控装置、新型测控系统进行研究、开发和应用。本学科点紧密围绕电力系统电力设备的监测、生产线及设备的监测、无线智能传感器技术、基于机器视觉的测控技术、新型传感器的开发和应用、远程测控技术、虚拟仪器及其应用、电能质量监测、光电检测技术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⑾系统工程本研究方向以各种复杂系统为主要对象,以系统科学、控制科学、信息科学和应用数学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基本工具,以优化为主要目的,采用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研究解决带有一般性的系统分析、设计、控制和管理问题。主要围绕铁路、公路、航运、空运等的运输规划、调度系统、运输效益分析、城市交通网络优化模型等;工业结构、市场预测、新产品开发、生产管理系统、全面质量管理系统等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等;区域人口、经济协调发展规划、区域资源最优利用、区域经济结构等开展研究。⑿复杂系统控制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为1)以多移动智能体为研究对象,以复杂网络理论为工具,研究网络建模、网络一致性、复杂网络的混沌同步及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多机器人协调控制等。2)通过重点分析连续动态与离散动态相互作用机理及切换在系统分析和设计中的作用来研究系统稳定性和控制器设计方法。3)电力系统广域安全稳定控制。包括广域电力系统的非线性稳定性、时滞特性、饱和特性、参数不确定特性、切换特性等基本特征研究,及相应的安全稳定控制方法研究。⒀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领域涉及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视频编码及监控、电子系统电磁兼容、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等领域,致力于在电力行业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要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与智能控制、数字图像和视频处理与分析,多媒体信息安全(包括信息隐藏及数字水印)、实时信号与信息处理智能信息处理,现代电路技术及电子系统电磁兼容,模式识别理论及应用。3、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以补充数量和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加强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学术团队建设为重点,以推进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为动力,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与开发利用和优秀人才成长的有效机制;坚持思想建设和业务能力提高并重的原则,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治学严谨、富有活力、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根据学院师资队伍现状及2015年争取突破博士点的奋斗目标、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的总目标是:使师资队伍在数量、素质、结构方面进一步取得阶段性成果,新增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争取新增楚天学者岗位1个,5名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到岗和聘请10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包括院士)做专、兼职教授。具体目标为:⑴数量方面:大力培养和引进教师,满足教学科研的基本要求,力争师生比控制在1:16内;⑵职称结构方面:围绕学科专业发展和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在2010年正高级职称人员比例15%的基础上,到2015年力争实现正高级职称人员占教师总数的20%左右;⑶学历结构方面:努力提高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通过多种途径,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力争2015年实现具有博士学位人数在2010年21%的基础上增加到40%以上;⑷学科分布方面:一方面以提升科研水平、突破博士点和扩展硕士点为核心,通过整合或引进,形成1~2个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术团队,6个左右具有硕士点申报能力的学术团队;另一方面,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整体推进,短期内使各个学科方向都有高职称和较高水平的带头人。表3、学院教师情况年份部门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电气工程系354248525858输电线路工程系91314161717自动化系202222242424电子信息工程系799101010电工电子基础部789101111专任教师总人数7894102112120120注:未计算挂靠教师表4、实验技术人员情况年份项目201006201020112012201320142015实验教师20212325272828表5、学院师资结构现状及2015年目标年度专任教师人数教授副教授博士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2010年781012%3646%1721%2015年1202420%4235%4840%注:未计算挂靠教师表6、学院分学科高层次人才现状及2015年目标学科、专业类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输电线路自动化电子信息合计2010年博士708217教授5023102015年博士26512548教授12210327注:未计算挂靠教师4、教学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永远是我院教学工作的主题。今后五年我院的工作重点,仍然是提高教学质量。争取到2013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取得突破,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3项。⑴专业建设“十二五”期间,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在稳定现有发展规模和把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增设新的专业方向,实施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强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教改力度。同时,学院准备以现有3个专业为依托,积极拓展新能源发电方向,申报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该专业培养能够进行风力发电机组及风电场的设计、制造、运行、试验研究、项目投资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⑵课程建设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观念,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大力推广多媒体和原文版教材教学。以此为动力,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完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重点建设20~25门骨干课程和编写4~5部专业课教材;力争10门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和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⑶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改革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进行实验室的重组,逐步实现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开放性创新性实验室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广泛的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或产学研基地。要加大投入进行实验室建设,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达到本科教学合格评估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服务。①进一步加强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建设,使学生动手能力不断提高;②新建输电线路工程专业实验室,使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实际工作技能锻炼;③新建新能源发电实验室,使学生在风能、太阳能发电系统等方面都得到综合的训练。④建设自动控制综合实验室,使自动化专业学生得到全面的自动控制系统综合训练;⑤新建体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点的现代电子系统综合实验室;⑥水电站仿真等实验室的更新、换代、扩容。⑷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逐步实行以完全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充分发挥校、院(系)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织的作用,加强日常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价工作,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和教学质量考核制度。5、科学研究与基地建设“十二五”期间,积极争取各类科研经费稳步增长,2015年合同经费力争达到1500万元;力争出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每年争取1~2个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项目,累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专利5项;争取每年公开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稳中有升,最终达到220篇/年,其中专著1~3部/年,被SCI、EI、ISTP检索论文数达到60篇/年;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步伐,与相关领域的企业合作建立2~3个研发基地或工程中心;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1~2项。6、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条件与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各类学生,争取与国外2~3所著名大学建立密切交流合作关系;争取境外科研合作项目或举办1~2次国际性学术会议;每年派出8~10名教师和学生到国外学习、进修或参加国际会议,同时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争取进行留学生学历教育,招收一定数量的留学生。四、2016~2020年发展目标2016~2020年为学院稳步提高阶段,不断完善学科体系。到2020年,博士点达到1~3个;一级硕士点达到3个;本科专业达到4个左右;建设3个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争取建成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培养造就和引进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实现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教学科研再上新台阶;加快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将学院建设成为在国内省属院校中有一定知名度、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学院。五、保障措施为了顺利实现学院“十二五”奋斗目标,必须举全院之力,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的,坚持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完成学院的目标和任务。(一)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内涵发展道路1、认真学习《三峡大学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根据学校提出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明确我院今后的发展思路。2、通过对省内外高校同学科领域的考察调研,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与差距。根据学院的现有条件,要提高竞争力,必须实施高水平、高起点发展战略,要积极谋求后发优势,打破按部就班和常规运作的旧模式。3、通过多种形式,促使全院教职工转变传统观念,形成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使学院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思路深入人心。(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十二五”期间,始终把引进、培养、稳定、提高师资队伍的工作作为重点,抓紧抓好,常抓不懈,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1、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努力创造条件,吸引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师资录用原则,注意新进教师的来源分布,进一步增大教师队伍中重点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使教师队伍的来源结构更趋合理,各具风格。2、强化教师培训,提高队伍素质。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机制,从思想道德和业务水平两方面提出总体培养目标,分专业制定和落实阶段性师资培养计划。促进教师培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⑴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积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激励教师增强职业责任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⑵把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认真落实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制和青年教师导师制,为青年教师和新上岗教师过好教学关奠定良好基础。⑶建立健全师资培养、培训机制,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师资培养计划,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通过国内外访问学者、骨干教师进修班、单科进修等形式提高骨干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通过到企业、设计院等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⑷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能力。3、稳定教师队伍。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通过完善和落实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和措施,根据学院事业发展状况,大力改善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注重强化竞争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岗位管理,优化人才配置。实行教师岗位聘任制,坚持按需设岗,择优聘任,严格考核的用人原则。在分配制度上,实行岗位津贴制,将分配与业绩挂钩,体现优劳优酬,不劳不得的原则;将分配与考评考核挂钩,体现高效、公平原则;4、抓好师资队伍梯队建设。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加大对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支持力度,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氛围,着力构建具有相当水平的,由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三个层次组成的学术梯队。加大特聘教授、楚天学者的聘请工作力度,采用多种灵活机制落实其工作内容,确实带动学科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三)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探索符合21世纪的本科和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力求有所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健全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学运行机制,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学科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科建设和发展目标,促进全院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学术整体水平的提高。2、结合各专业特点和优势,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依据新的培养目标要求,不断改进各专业培养计划,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把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⑴加强课程建设。强调主讲教师注意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使课程体系具有科学性,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先进性,能够体现本课程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向,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手段的更新,主干课程在全面实现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改革考试形式、内容和方法,提高试卷命题水平,严格考风考纪,实施教考分离,基础课程全部实行统一考试。⑵加强教材建设。优先选用国内外优秀教材,鼓励教师结合学科的最新发展编写高水平的教材进行教学,重点解决研究生教育各门课程的教材建设工作;引进一批外文原版教材,推动双语教学;保持教材的先进性和相对稳定性。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监督和指导,建立学院、专业责任人、课程责任人多级教学质量负责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建立教师教学质量档案,教学质量和考评结果,作为教师晋职、考核、评优、计酬的主要依据之一。⑷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室教学管理,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完善开放性创新性实验室的运行机制。结合系、专业、学科布局的调整,进一步理顺关系,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和实验室资源共享率。改革实验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提高实验室教师和教辅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3、加强对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根据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教学检查制度,对研究生的品行表现、学业成绩、教学科研能力、学位论文等进行综合评定,确保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四)加强学科平台建设,提高科研学术水平1、积极主动地采取多种手段,发动全体教师对外联络,建立稳定的关系网络,加强与周边电力行业和地方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加强与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合与合作,力争得到他们的关心和支持,努力争取横向项目。2、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科研激励机制,形成宽松的科研环境,调动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加强科研课题申报立项的组织工作。重视学科交叉和横向联合,加强科研梯队建设,优化科研队伍,发挥学院整体优势,提高申报成功率。使每年科研、开发经费逐年递增,且具有自我滚动发展能力。4、积极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针对学院各个学科的特点,继续强化教师科技成果的转化、评奖及科研项目的申报等意识,对在科研和科技开发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5、探索科技工作的新思路。发挥科研是学科建设载体的作用,探索公司模式以寻求科技工作发展的跨越。争取在横向项目上有量的飞跃,在纵向项目上有质的突破,争取承担更多的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攻关项目。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加强理论研究,多出高质量的论文,力争在三大检索中的论文数稳中有升,从而提高学院和学校的影响力。6、鼓励教师和实验人员按照规划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科研工作,服从大局,协同作战。(五)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实现学院发展目标1、加强学院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加强干部队伍廉政建设,增强干部队伍的服务意识。培养和造就一批政治过硬、业务水平高、年富力强的基层干部队伍。2、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全院教职工的凝聚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强化全院教职工的育人意识,为实现学院十二五规划目标提供有效的思想保证。3、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院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政治学习,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指导工作;切实加强党委对学院改革发展的领导,保证学院正确的办学方向。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面对世界日新月异的新发展、新变化,我们必须站在学科发展的前列,敢于面对困难,善于解决矛盾,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强学习,积极探索,不断积累新的实践经验,不断创造新成果,使我们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以及科技开发等方面始终走在前列,力争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确保实现我院“十二五”规划目标。2010年11月24日
本文档为【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简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316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04-15
浏览量: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