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8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18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举报
开通vip

2018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全册 教案 (新教材 ) 特别说明: 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 (改版后) 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七章 力 第十章 浮力 第 1 节 力 第 1 节 浮力 第 2 节 弹力 第 2 节 阿基米德原理 第 3 节 重力 第 3 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第八章 运动和力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 1 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 1 节 功 第 2 节 二力平衡 第 2 节 功率 第 3 节 摩擦力 第 3 节 动能和势能 第 4 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 第九章 压强 第...

2018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全册 教案 (新教材 ) 特别说明: 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 (改版后) 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如下: 第七章 力 第十章 浮力 第 1 节 力 第 1 节 浮力 第 2 节 弹力 第 2 节 阿基米德原理 第 3 节 重力 第 3 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第八章 运动和力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 1 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 1 节 功 第 2 节 二力平衡 第 2 节 功率 第 3 节 摩擦力 第 3 节 动能和势能 第 4 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 第九章 压强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 1 节 压强 第 1 节 杠杆 第 2 节 液体的压强 第 2 节 滑轮 第 3 节 大气压强 第 3 节 机械效率 第 4 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开学第一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为学好本册内容奠定基础。 2、分析学习现状,提出本期设想、目标和要求,使学生有重点、有 目的地进行学习。 3、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1、分析上学期学习情况,进儿提出设想。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为学好本册内容奠定基础。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二、分析上学年学习情况。 本学科是学生接触了一个学期,上学期成绩还理想,大部分学生 喜欢学习物理。 三、本学期设想: 1、在原来基础上,结合教材,为同学们提供、开辟探究空间,以开 阔视野,提高素养。 2、开展教研教改活动,抓好课题研究,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提高 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4、考虑到八年级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本学期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在期末考试 前三周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四、本期目标与要求: (一)目标:人平: 70 分;及格率 100%:; 优秀率; 20%。 (二)要求: 1、守纪: 要求上课认真遵守《中学生守则》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汝城 四中学生全面管理细则》 、《汝城四中学生二十不准》等相关规章制 度; 2、会学: (1)注重处理学习课外与课内知识的关系; (2)注重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学习、课后巩固复习三大关; (3)注重实验与探究。 (4)注重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3、重考: 正确对待考试,发扬争分抢秒的精神。 五、 教材简介: 本册教材是按《课程标准》要求编排的新教材,在内容、体系、结 构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 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 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因而达到较高的综全教学效应。 第七章 力 第一节 力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 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 ------- 力。力是日常生 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 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 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 ( 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 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 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 学生用图 11-4-1 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 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① 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 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 磁铁吸引 ,速度变快。 ③ 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 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 学生看课文图 11.4-2 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 发生的现象: ① 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 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 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 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 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 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 ( 长度 ) 发 生了什么变化。 (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 度缩短。 ) (6) 学生看课本图 11.4-2 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 发生的现象。 (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 (7) 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 (8) 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 N。 体验 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 是 1N。 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 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 大约是 700N;一个质量是 40kg 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 400N等 等。 四、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 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 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1) 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 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2) 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 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 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① 推门实验: 用的力推门, 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 同。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② 举尺实验: 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 请一位同学用一个 力作用在尺子的中点, 向上将尺子举起来; 然后力作用 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举尺子。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第二课时 一、力的图示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 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 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 要素都表示出来。 二、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 有什么新的认识、 (1) 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 球都变扁了。 ( 施力的气球在施力时也变扁了,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 个气球作用力 ) (2) 演示:两个带相同电荷的通草球靠近时相互排斥。 ( 一个通草球 排开另一个通草球时,自己也被排开了,说明两个通草球同时都 受 到了对方力的作用 ) (3) 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 的同学也感到疼吗? ( 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 ) (4) 学生实验:向上拧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 也在拉你? ( 拎书包手同时受到书包向下的拉力 ) 三、课堂练习 1、人推车时,是 和 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对于人推 车的力,施力物体是 ,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 是 。 2、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 ,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 为 。 3、力 的 、 、 称 为力的 三要 素 ,因 为 。 4、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 3N( ) A、一头小牛 B 、一块砖 C 、九年级物理课本 D 、 两枚 1 元硬币 5、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 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 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 的作用是 。 6、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 (1) 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 (2) 用 50N 沿水平方向推桌 子的力 能力提高 四、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五、布置作业 : 动手动脑学物理练习题 第二节 弹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 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 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 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难点: 自制弹簧测力计 ●教具: 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 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引入“弹 性”概念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弹 性形变: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 (二)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 (三)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常说的压力、支 持力、拉力、推力等,实质就是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 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 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 (五)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 ; (2)认清分度值; (3)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 (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大视野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六.教学后记: 第三节 重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 (3)通过 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 (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 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 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 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 态度。 ●重点: 重力的方向及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难点: 重力方向 ●教具: 砝码一盒、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A、导入新课 实验演示导入 , 教师演示实验: (1) 将一只木球举到一定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 (2) 把一只木球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 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运动,滚到讲台边后落 向地面,观察其运动路线。 学生观察演不并思考问题:在演示的几种情况中.球 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归纳总结:不论球的运动状态如何,它最终都落回了地面。产 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球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 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它们 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重力。 B、推进新课 一、重力的大小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通常用字母 G表示,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2.生活中常把物体受到的重力简称物重, 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 有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比较大,有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比较小。 3.引导提问:物体的重力大小可能跟什么物理量有关?又是什 么关系呢? 让学生大胆猜想,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说出来。 ①物体的体积;②物体的质量;③物体的形状;④物体相对地 面的位置;⑤物体的密度等等。 学生再说出自己猜想的理由、事实依据。(注:物体的重力大 小跟它相对地面的位置关系到高中去学习) 归纳总结:可能跟质量有关。 4.实验探究: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学生分组按如图进行实验探究, 每个钩码质量都是 50 g,把钩 码逐个挂到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记录在表格 中。 (1) 需测的物理量:物体质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 (3) 实验步骤和记录。 步骤要求: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对应钩码的重力。 ②认真做好实验,准确记录数据。 ③对收集的实验数据进行简单比较,发现数据间的关系特征。 ④从大量实验数据中归纳总结规律。 充分全面观察实验数据,算一算 G 与 m的比值,画出重力与质 量关系的图象。各学习小组实验完毕,相互交流实验数据和画出的 图象。 此实验的关键是:①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②要正确 使用弹簧测力计。③要在竖直方向测重力。 5.实验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质量的关系: ①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②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 比值相同。③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学生交流 G与 m的比值,分析这一比值有所不同的原因。 教师引导说明:科学家们所做的大量实验表明,这个比值约是 9.8 N/kg. 即 g=9.8 N/kg。 因此, G/m=g或 G=mg. ①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G 表示重力,单位为牛顿 (N) ;”, m 表 示质量 , 单位为千克 (kg) 。 ②其中 g:9.8 N/kg 表示的意义是:在地面附近质量为 1 kg 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 9.8 N。 ③严格地讲, g 的数值不是恒定的, 随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的改 变而改变, ④向学生说明 g 的单位可根据重力 G(N)和质量 m(kg)的单位得 出:g=9.8 N/kg。在使用公式 G=mg计算时,质量 (m)的单位必须 用 kg,重力 (G) 的单位必须用 N.说明:粗略计算时取 g=10 N/kg。 例题巩固 : 重 29.4 N的铜块,能否用最大量程是 500 g 的天平称它的质 量? 两图中细线都平行于 方向,这说明什么? 观察分析:当小球静止时,细线都平行于竖直方向。这表明重 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重力的方向可由铅垂线确定,总与当地的 水平面垂直,切不可说成垂直向下,因为平面不同,其垂直向下的 方向也不同。重力的方向不受其他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 有关系。 结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重力的方向的应用:悬挂物体自由下垂的线称为铅垂线。铅垂 线在生活和生产上有着广泛的应用。(课件) 如图所示,利用铅垂线可以检查墙砌得是否竖直。 学生分析其原理,教师总结:如果铅垂线和墙壁是平行的,说 明墙壁竖直,如果铅垂线和桌面、窗台是垂直的,则说明桌面、窗 台是水平的。 学生自主活动:用手中的铅垂线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看铅垂线 是否与墙壁平行),窗台、桌面是否水平。 引导提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能给人类造成危害吗? 举例说明。如何避免重力给人类造成危害?学生讨论。回答:重力 能给人类造成危害。例如:地震时房屋倒塌会把人压伤。为了避免 地震给人类造成危害,要经常收看地震预报。 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各个物理量单位的统一,公式 G=mg中,m 的单位要换算成 kg。 第二课时 二、重力的方向 实验探究:将小球悬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待球静止时,在图 上画出球静止时细线的位置。然后将铁架台倾斜一个角度,在图上 画出球静止时细线的位置。 阅读课本 Pll[ 想想议议 ] 思考图 7.3 -5 中“下”指的是什么方 向?(播放课件) 学生讨论后,明确地球上不 l 司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 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球形,所 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 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 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就应该叫做“向 上”。正因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们都受到地球指向地心的重 力作用,所以各个地方的人们都能安然无恙地生活在地球表面。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为什么 不能说成“垂直向下”? 学生分组交流思考: “竖直向下”指垂直于水甲面向下,而“垂直向下”是指垂直 于某个面向下,这个而不一定是水平面。如果这个面足斜面(如图 所示).这时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就足两个不同的方向。所以,我 们不能把重力方向说成“垂直向下”。 例题巩固 : 关于重力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物体放在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垂直指向斜面 B.物体放在支持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垂直指向支持面 C.在任何情况下,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在任何情况下,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区分“竖直向下”和“垂直向 下”。竖直向下是指垂直于水平面向下,而垂直向下是垂直于某个 平面向下.这个平面不一定是水平面,可能是斜面,这时竖直向下 和垂直向下就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了。只有当物体放在水平支持面上 时,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方向才是一致的。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 向下的,“总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变,故选项 D 是正确 的。 答案: D 三、重心 l- 先做一个小实验,请同学们把直尺放在手指上并且让它们能 静止不动。实验结束后教师提问:是不是随便怎么放,直尺都可以 在手指上静止不动。 [ 学生回答 ] 不是,对一样东西总是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存一个点卜, 如果这个点正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个点 足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所以重心就是重力在物 体上的作用点。 2.教师说明:把重力作用集中于物体上的一点(重心).效果 不变,却使重力问题简化。 这种方法称为等效法。重心是一个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 的等效作用点。 3.如何找物体的重心? (1) 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课 件) 练习:找出正方体、球体、均匀的木棒的重心。 (2)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外,还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运用二次悬挂法找重心。(课件) 4.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物体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体 上,也可在物体外,例如一个平板的重心在板上,而一个铁环的重 心就不在环上。 5.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在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但 一个物体内质量分布发生变化时,其重心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如一 个充气的篮球,其重心在几何中心处,若将篮球内充入一半体积的 水,则球(含水)的重心将下移。 四、重力概念的由来 实验演示: 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做图 7.3 -8 所示的实 验(课本图 7.3 -8 模拟引力),说说你的感受。(课件) 引导提问: (1) 橡皮为什么没有飞出去?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原因:有绳子的拉力在拉着橡皮) (2) 同样的,图中月亮在绕地球做类似的运动,为何不会飞走? (学生思考:那肯定在地月之间也有一个类似绳子拉力的力在束 缚着月亮) 归纳总结:牛顿认为,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相互吸引力。 有哪位同学知道有关牛顿对这方面的研究?(鼓励有这方面知 识的同学发言) 总结:牛顿认为地面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与地球和月亮 之间的吸引力是同一性质的力,从而发现万有引力。 引导提问:怎样描述万有引力的大概内容? 学生可分组议论 结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 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小结与复习本章要点 一、第 1 节力 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包括使运动的物体 静止、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物体速度的大小、方向发生改变;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 N。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 力的作用效果。 3、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 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 越长。有时还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4、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也 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 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 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 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二、第 2 节 弹力 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弹 性。 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在弹 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结构:弹簧、挂构、指针、刻度牌、外壳。 弹簧测力计使用:使用前:①观察它的量程(测量范围) ,加在它 上面的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②观察分度值, 即认清它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③检查它的 指针是否指在“ 0”刻度,测量前应该把指针调 节到指“ 0”的位置上。 测量时:注意防止弹簧指针卡住,沿轴线方向用力。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三、第 3 节重力 1、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上所有物体 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重量。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G=mg。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G——重力——牛顿( N) M——质量——千克( kg) g=9.8 牛/ 千克 (N/kg)( 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 况下可取 g=10N/kg) 3、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应用:重垂线 4、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 几何中心。 第八章 运动和力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一、学习目标 : 1. 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的发展过程 . 2.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含义 . 3. 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 4. 再次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过程 . 二、导学: 明确学习目标(预习案)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 状态或 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它受到的所有外力同时消失,将发生的 现象是( ) A 、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B 、物体将慢慢停下来 C、物体立即停下来 D 、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3)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原来静止的物体 要保持 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要保持 状态。 (4)投出的篮球继续飞向篮板是因为篮球具有 。 板块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维持运动需要力吗?力和运动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1)想一想:物体是怎样运动起来的? 骑自行车时,停止用力以后,自行车会怎样? 推讲桌上的粉笔盒,盒子运动起来,停止用力,盒子停止。 亚里士多德对于力和运动的观点 :要维持物体运动 , 就必给物 体施加力的作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会停止运动。即亚里士多 德认为 : 力是 原因 .( 填“维持”或“改变” ) (2)伽利略的观点 : 物体的运动 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停 下来,是因为受到了 。如果阻力为零,运动的物体将以 永远运动下去。 2、探究合作: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p17 图 8.1-2 ) 上述观点哪一个是正确的 , 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 , 在这个实验中 , 再 次用到了 法。 (1)实验装备图: (2)实验前应思考下列问题: ①问题一:实验过程中,要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的目 的是为了让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 相同。 ②问题二:实验中要让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原因是为了改 变 。 (3)实验现象与数据: 表面状 况 阻力的大小 (选填“最大”、“大”或“最 小”) 小车运动的距离 s/cm (请同学们注意刻度尺要 估读) 棉布 木 板 (4)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这 说 明 小 车 受 到 的 阻 力 越 , 速 度 减 小 得 越 。 (5)推理 1: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速度就不会 ,它 将做 运动。 推理 2: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它将 。 推 理 3 : 如 果 一 切 物 体 都 不 受 力 的 作 用 , 它 们 将 保 持 状态 或 状态。 板块二 牛顿第一定律 1、上述实验证明 __________的观点是正确的 . 后来 ,_____国物理学 家 ________总 结 了前 人 的 研 究成 果 , 概 括 出 一条重 要的 物 理 规 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著 名的 牛 顿第一定律 . 2、牛顿第一定律揭示力与运动关系的本质:力 维持物体的 运动的原因,力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因为在我们周围的物体,都要受到 外力的作用,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但是这个结论是以实验为 基础,通过分析事实并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这种实验方法 叫: 。 板块三:惯性 读一读: 课本 18 页第一段 , 找出惯性的概念 , 并填写下空 . 1. 惯 性 : 从 牛 顿 第 一 定 律 可 以 知 道 , 一 切 物 体 都 有 的特性,我们就把这个特性叫做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称 为 。 2、对惯性的理解 (1)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外界条件 无关。 ★ ★ (与物体的状态,与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与质量的大小,与物体 是否受力,速度的大小等外界条件无关) (2) 惯性不是力 ,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而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 的一种属性。★ ★ ★ (3) 所有的物体都有惯性 , 但不同物体的惯性大小是不同的 , 物体的 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 物体的 m越大 , 惯性越大 ; 物体的 m越小 , 惯性越小 巩固练习: 1.在体育测试中,铅球出手后仍能向前飞行,是因为铅球具有 __ ___ . 2.把衣服抖动几下,能把粘在衣服上尘土抖掉.这是因为抖动衣服 时,尘土由于 ,还保持原来的 状态, 所以尘土和衣服分离开。 3.坐在正在行驶的汽车车厢内靠左侧窗口的乘客,突然感到座椅靠 背向前压了自己一下,是由于 ;当汽车 刹车时,身体将向 倾(填“前”或“后”),当汽车向 左拐弯时,身体将向 倾. 第二节 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 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 衡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 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 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二力平衡条件 难点: 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 2 .匀速直线 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具:两把弹簧秤, 一块轻质塑料片 (片上有几个洞),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提问: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 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 列举: 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在空 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提问: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平衡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 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在黑板 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比如放在桌子上不动的墨水瓶,挂在 天花板上不动的电灯匀速运动的小车等)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其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 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 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 的各个力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一、力的平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 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 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在几个力平衡中,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我们来研究二力平衡 的情况。 2.二力平衡的条件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仍从同学所举的例子中找出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两个力 的作用下,并不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物 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要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 [实验 ] :用两把弹簧秤拉扯桌上的塑料片,想一想怎样拉才能 使塑料片保持静止不动? 归纳小结塑料片静止必须满足的条件。 这两个力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形(二力大小不相等、二力方向不 相反、二力不在一条直线上)并动态显示最终的结果(均不能保持 静止状态): 对第四种情形(二力不在同一物体上)进行点拨:将塑料片从 中剪断,变成两部分,这两部分能静止吗? 结论: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的条件是这两个力必须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 演示实验 ] :手在绳端用力 F 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静止,观 察弹簧秤的示数。然后用力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匀速上升,观察弹 簧秤的示数,并比较两次弹簧秤示数的大小。 分析物块受的两个力的大小、两个力的方向、两个力是否在一 条直线上。 通过上述演示实验,归纳: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 动的条件也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 上。 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二、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 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将条件归纳成口决:“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 归纳: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力的合力为零。 “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 第二课时 一、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二力平衡 的条件来判断物体所受的两个力是否平衡;或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 衡力,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其中一个力。 a.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 b.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可求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2、反馈练习 1).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 或 状 态,这几个力就相互平衡。 2). 汽车在斜坡上所受到的重力和斜坡的支持力 (填“是” 或“不是”)平衡的力。 3). 每方十人拔河时,某时刻绳子静止不动,这时这二十个人拉 绳子的合力是 。 4). 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500牛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桌面 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是 牛顿,方向是 ,重力和支持 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 和 。 5). 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向东行驶的汽车重为 5000 牛,受到的牵 引力是 200 牛。那么,汽车受到的阻力是 牛,方向是 。 6). 质量为 2 千克的物体,静止悬挂在绳子上,绳子对物体的拉 力是多少牛?若提拉物体使它匀速向上运动时,拉力又是多少? (g=9.8 牛 / 千克) 7). 如下图所示,物重 6 牛,弹簧秤竖直向上拉,示数为 4 牛, 水平地面给物体的支持力是多大? 二、课堂小结 三、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练习题。 第三节 摩擦力 学习目标: 1、知道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4、会增大有益摩擦或减小有害摩擦。 重点: 1.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摩擦力的概念 1、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 ; 2、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 3、摩擦力的种类: (1)滑动摩擦力;(2)静摩擦力; (3)滚动摩擦力; 点拨:产生摩擦力的两个条件是: 1. 两个物体相互接触、 挤压; 2. 两个物体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 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 4、讨论摩擦力作用点, (常用在作图题中) A.单一的画物体受到的一个摩擦力的作用点选物体的 ; B.若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时摩擦力的作用点选物体的 ; 训练: 1. 权泽推桌子没有推动是由于 ;地上滚动的乒乓 球会停下来是由于 。 2、讨论分析,并说明理由:人站在汽车里匀速行驶,问: A,人和地面间有摩擦力么? B, 人和汽车之间有摩擦力么? 3、 陈涛重 500N,站在表面光滑的面上, 受到一个 30N的拉力, 请问陈涛受到这个拉力后的状态 A,静止。 B ,匀速直线运动, C, 在拉力的方向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加速运动) 4、在水平向右的 2N拉力作用下 , 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向右作匀速 直线运动。用力的示意图作出它受到的摩擦力 . 活动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交流:当你推箱子时 , 箱子越重 , 推起来越费力? 为什么下雪天在马路上撒些炭渣能防止汽车打滑? 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和接触面的 有关。 实验探究: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的实 验过程如图所示 (1) 实 验 操 作 的 关 键 是 什 么? ; (2) 由 甲 、 乙 两 图 得 到 的 结 论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图 乙 和 图 丙 探 究 的 问 题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小明又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 的接触面积有关.请你利用图中已有的器材,设计探究方案验证小 明的猜想. 【引导】探究实验过程中首先应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带着目 的,利用原理去选择器材、设计、分析实验。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 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在水平面上放置的木块对木板的压力等于 木块受到的重力,即 F=G=mg;在分析实验时注意观察每组实验所控 制的变量。摩擦力大小不能直接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因而利用了 二力平衡条件,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必需要求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课时 活动三:讨论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1. 增大摩擦力方法:使接触面粗糙些和增大压力。 2. 减小有害摩擦方法: ①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 ②用滚动代替滑动 ③使相互接触的表面彼此分离。如: 加润滑油等 训练: 1、说明下列情况是用什么方式来增大或减少摩擦的 在结冰的公路上撒沙子: 轮胎上刻有花纹: 给机器上上润滑油:搬衣柜时在地上撒些水 用力搓手让手感觉暖和,皮带松了将皮带勒紧 轮轴两圈之间装有滚珠: 2、(2010. 桂林)冰雪天的交通事故相对要多一些,原因是汽车行驶 在结了冰的路面上时,所受到的 小,容易打滑;防止这 类交通事故的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之一是: 。 3、为了测定木块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设计了甲、 乙两种实验方案,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实验中不计弹簧测力计的 重力。 甲方案:在水平实验桌面上将木板用线拉住,通过弹簧测力计沿木 板方向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在木板上面滑动。 乙方案:将木板放在水平实验桌面上,用线通过弹簧测力计水平地 拉住木块,沿木板方向水平拉木板,使木板在木块下面滑动。 从实验误差方面考虑,应选择 _________方案。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一、摩擦的利与弊: 利的方面:例如,鞋(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 弊的方面:例如,机器部件间的摩擦。 二、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 .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三、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加润滑油。 3.安装滚动轴承(滚代替动) 。4.压 缩空气或电磁场使接触面分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 四、小结。 五、练习:大视野的练习。 六、布置作业。 小结与复习本章要点 第 1 节 牛顿第一定律 1、维持运动需要力吗?亚里士多德: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 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销,物体就会停止运 动。伽利略: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 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 2、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 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 理得出的。 3、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 律。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特性。惯性不是力,只有大小,没 有方向。物体惯性大小只与质量大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运 动快慢均无关。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第 2 节 二力平衡 1、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 动状态,那么这两个力相互平衡。 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 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第 3 节 摩擦力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 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2、摩擦分为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3、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既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又跟接触 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 反。我们应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增大摩擦的方法:增 加接触面的粗慥程度,增加压力,变滚动为滑动;减小摩擦的方 法:减小接触面的粗慥程度(使接触面光滑) ,减小压力,使两 个互相接触的表面分开,变滑动为滚动。 第九章 压强 第一节 压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 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 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 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 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 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 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教学难点: 压强的计算及单位 ●教具: 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文 76 页 14.1 -1 蝉及 14.1 -2 沙漠之舟)引入压力的作用效 果,在物理学中用压强来表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压力: 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 、有时不等于 重力 2.突破难点的方法: 练习:利用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 (二)压强 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 1.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和猜想 3.设计方案(实验) 4.进行实验 (学生探究) 5.分析现象 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 (压强 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还跟受力面积的 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 如果用 P表示压强、 F 表示压力、 S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的计算公式是 p=F/S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P--- 压强 --- 帕斯卡( Pa) F--- 压力 --- 牛顿 (N) S--- 受力面积—平方米( m 2) 1Pa = 1N/m 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 P=20Pa为例, P=20Pa=20N/ m 2,它表示 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 力是 20N。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 和单位的统一) 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 ,提出问题,怎样减小 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 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 变时,减小压力(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 变时,增大压力(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练习:小李的质量是 65Kg,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约是 4.5dm2, 当小李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时,他对地面产生的压强大约是多少?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听方向。 (2)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形形色色的 连通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 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液体压强的特点、连通器应用 ●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的特点 ●教具: 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 U形管压强计、连通器、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潜水艇,用塑料袋装水时塑料袋会胀起来等引入液体会产生 压强,引出本课课题——液体的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 液体压强的特点 突破难点的方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通过所 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推理、总结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 1.用塑料袋装水时,它会胀起来,让学生感知液体会产生压强,且 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用侧壁开有几个小孔的筒装有水, 让学生观察到水从小孔流出来, 且处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来的的射程都不一样,用液体压强计测 出不同深度的压强大小,让学生感知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 增大。 3.用压强计测量深度相同时,各个方向的压强的大小有何特点,让 学生感知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4.演示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且液体的密度 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引导学生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 都相等;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4)液体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在同一浓度,液体压强随液体 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练习: (二)、连通器 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容器叫做连通器。 2.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3.举例分析连通器:茶壶、锅炉的水位计、花洒、水塔与自来水管。 4.介绍连通器的应用之一——三峡船闸。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 六.教学后记: 第三节 大 气 压 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 (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3)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4)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一种客观存在。 (2)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3)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 响。 ●教学重点: 大气层的测量 ●教学难点: 大气层的测量 ●教具: 空饮料盒或罐、弹簧测力计、吸盘、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金属盒气压计、抽水机模型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吸盘、用吸管吸饮料、吸墨水、注射器 吸药水等,引导学生思考,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是由 于液体具有流动性。 空气也能流动, 我们周围是否存在大气的压强? 这节课就来研究大气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大气压的存在 1.演示 吸盘、用吸管吸饮料、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水、纸板托水。 2.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 3.得出结论:大气压强确实存在。 强调: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二)大气压强的测量 1.通过演示介绍“托里拆利实验” (1)强调第一个用实验方法测出大气压数值的是意大利的科学家托 里拆利。 (2)观看托里拆利实验 把 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叫做标准大气压。 P0 = 760mmHg =1.013×105Pa。 2.大气压的变化 (1)大气压受天气的变化而变化 ; (2)大气压随大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在海拔 3000m以内,大约每 升高 10m,大气压减小 100Pa。 3.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 介绍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4.大气压的作用: (1)抽水机 (2)用吸管吸饮料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练习。 五.布置作业:课本 P43第 4、5 题。 六.教学后记: 第四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3)了解生活中跟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气体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 (2)体验由气体压强差产生的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 近感。 ●教学重点: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学难点: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具: 硬币、铅笔、纸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实验 硬币“跳高”比赛,提出问题,是什么力使得硬币向 上“跳”起来了?引出本节课题: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二.新课教学 (一)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分析上述实验的原理,硬币向上“飞”的过程中,只有空气与 它接触,是不是硬币上下的压强不一样使它向上运动?由于吹气, 上面空气的流速大,压强是不是与流速有关系?是不是由于上面空 气的流速大,压强变得比下面小了?于是下面的空气把硬币托起来 了? 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提出问题 2.猜想 3.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 5.分析实验 6.得出结论 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 (二)飞机的升力 如插图所示,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上下两部分,由于机翼 横截面的形状不一样,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 大,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因而速度较 小,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大。因此 在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 这就是飞机向上的升力。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 六.教学后记: 小结与复习本章要点 第 1 节 压强 1、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 一般压力不等于重力。把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 其他力,则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 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 物理量。 压强公式: p=FS,其中: p——压强——帕斯卡( Pa); F——压力——牛顿( N) S——受力面积——米 2(m2)。 2、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同时增大压力和减 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同时减小压力和增 大受力面积。 第 2 节 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同 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3)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增 大;(4)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 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2、液体压强公式: p=ρgh。 说明:(1)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2)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 为:p——Pa;ρ——kg/m3;g——N/kg;h——m。(3)从公式中 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 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 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3、上端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 体且液体不流动时, 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 应用:茶壶、 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 第 3 节 大气压强 1、实验证明: 大气压强是存在的, 大气压强通常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3、标准大气压——支持 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标准大气压 =760mmHg=76cmHg=1.013×105Pa,可支持水柱高约 10.3m 4、大气压的变化与高度、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 5、大气压的测量: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气压计分为水银气 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大气压的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抽水机。 第 4 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 越小。 2、飞机的升力: 机翼的上下表面存在的压强差, 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第十章 浮力 第一节 浮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交流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 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 阿基米德原理 ●教具: 乒乓球、水、水槽、铁块、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原理实 验装置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鸭子能漂在水面,是因为受到了水的 。在水中下沉的铁 块,也受到浮力吗? 2、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3、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悬挂一个铝块,把铝块浸入水中,比较前后 两次测力计的示数,这说明什么问题?用测力计能否测物体受到的 浮力? 4、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 的 , 这 就 是 著 名 的 原 理 。 用 公 式 表 示 为 。 二、课内探究: (一)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常见到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 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现象,同 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二)浮力的大小: 1、浮力及其方向 将软木塞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体会:手的感 觉;二是观察:软木塞最终的情况。尝试得出结论。 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 浮力。 2、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的作用。 学生探究: 用弹簧测力计测铝块在空气中的重力,再将铝块浸入水 中,发现弹簧秤示数变小,说明铝块受一个向上的力,即浮力,所 以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F 浮=G-F 得出结论: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 3、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造船比赛: 学生每组一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设计造船。并观察交流 船只的差异,讨论,大胆猜测,交流讨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 因素有关? 快乐体验: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 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 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可能的猜想: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等因素有 关系。 (三)探究 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 1、简介溢水杯的使用:将水倒入溢水杯中,水面到达溢水口。将物 体浸入溢水杯的水中,被物体排开的这部分水从溢水口流出。用空 小桶接住流出的水,桶中水的体积和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相等。 2、按课本图 14.5-3 进行实验。用溢水杯替代 " 作溢水杯用的烧杯 " 。 教师简介实验步骤。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石块浸没 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 要有水。 3、将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 (课上出示写好的小黑板 ) 并写 出实验结论。 ①石块在空气中重 N ②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 N ③石块受到水的浮力 N ④小桶和被石块排开水的总重 N ⑤小桶重 N ⑥小桶中的水重 N ⑦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总结: 由几个实验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量相等。 说明:如果换用其他液体来做上述实验,结论也是一样。即使物体 不是浸没,而是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等 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 F 浮 = G排液 = ρ液·g·V排。 指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强 调物体全浸 ( 浸没 ) 在液体中时 V排等于物体的体积;部分浸入液体时, V排小于物体的体积。 6、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四)自我小结: 本 节 课 你 最 大 的 收 获 是 : _______________; 你 还 有 的 疑 惑 : ; 第二课时 自我检测 : 如图所示,是一位先生巧用物理知识将帽子送 给楼上 女士的情景。 此过程中应用的关键知识是 ( ) A.气球受到重力 B.帽子质量大于气球质量 C.帽子密度大于气球密度 D.空气对物体有浮力作用 2.如图所示,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为 ______N;从图 乙、丙可以看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 _______有关 . 三、课后延伸: 1.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 力,这样的力叫做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 。 2、一石块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4.7 牛,把它全部浸在水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2.7 牛,该石块 所受水的浮力是 ______牛;如把它全部浸在酒精中称时,弹簧测力 计的示数是 3.1 牛,该石块所受酒精的浮力是 ______牛;石块浸没 在不同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不等,说明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 ______ 有关. 3、甲、乙两实心球静止在液体中,如右图所示:若甲、乙体积相同, 甲、乙受浮力比较( ) A、F 甲>F 乙 B、F 甲<F 乙 C、F 甲=F 乙 D、无法判断 4.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是 3∶5, 密度之比是 3∶10, 若把它们浸 没在同种液体中 , 则它们所受的浮力之比是 ( ) A.3∶5 B.3 ∶10 C.1 ∶2 D.2 ∶1 4.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实心物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F,如果把 物体浸没在水中央,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F/5 ,则该物体 的密度是( ) A.1.0 ×103kg/m3 B.0.8 ×103kg/m3 C.1.5 ×103kg/m3 D.1.25 ×103kg/m3 5.一金属块在空气中称重 27N,把它全部浸没在水中称弹簧秤读数 为17N,则该金属块受到水对它的浮力是 ______N,浮力的方向是 _________,物体的体积为 ______m 3 。 7.将同一小石块分别浸没在水和某种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 图所示,则小石块的密度是 ________kg/m3, ,这种液体的密度是 __________ kg/m3.(g 取 10N/kg) 第二节 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会一种计算浮力的方法。 2.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秤测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发展学生收集、 处理、 交流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 2.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勇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 教学准备 空易拉罐(自备,每组 2/5 个)、小容器(自备,每组至少 1 个)、弹簧秤 2×9 只、纸杯 9 只、固体物块 9 个、溢水杯 9 只、橡 皮泥 9 块、钉子若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浮力,并且得到了三种计算浮力的方法,它们 分别是(师生共同回忆,教师板书): 1.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其所受浮力 F 浮=G物; 2.用弹簧秤测定物体浮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上,当物体静止 时,弹簧秤的示数为 F1,将物体浸入水中,弹簧秤的示数为 F2,则 物体所受浮力为 F 浮=F1-F2; 3.利用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求得浮力: F 浮=F 下-F 上。 师生讨论:这三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第一种只适用于计算漂 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浮力,第二种不适用于质量过大的物体,第 三种不适用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既简单又普遍适用的方法,这种方法 是 2000 年前由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所以称之为阿基米德原 理。(板书:阿基米德原理)。 二、进行新课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首先,我们一起来做两个实验: 实验一: 每组分发一块大小相等的橡皮泥(当众分发,增加可信度), 给大家 3-5 分钟的时间,利用橡皮泥做一条小船,看哪一组的船装 “货物”最多“货物”是规格相同的钉子。 分组实验: (由于问题具有挑战性且贴近学生实际,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 的积极性,各组成员分工协作,争先恐后,开始行动。有的用手捏, 有的先用笔杆轧成“饼”,再把四周折起,做成“船”,做完后纷 纷放入水中,投放“货物”。“ ,, 10、11、12,, 20,, ”。在 这九个组中,有八个组“装货”在十个以上,有两个组在 20 枚钉子 以上。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兴奋不已,继而每个同学却为自己的 “小船”最终“沉没”而惋惜顿足。虽然老师还没有提出做船的目 的,但事实上他们在做的过程中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怎样 做,才能装货更多?”) 实验二: 请同学们拿出自备的空易拉罐,慢慢地压入水中,感受手掌受 力变化。(教师示范表演) 2.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前面的两个实验,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浮力 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3.猜想与假设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两个实验作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 猜想的根据。 (正如课前预料,同学们纷纷作出反应) 教师:(把各种猜想结果写在黑板上)我们今天着重研究浮力 与浸入液体的深度和物体的底面积是否有关。(并引导学生取得共 识)这就是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也就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 积是否有关?有什么关系?但是测量液体体积的量筒,对少量液体 而言,误差是比较大的。对某种确定的物质而言,体积和质量、重 力是—一对应的。为了测量的方便(从结果出发指导实验),我们 研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4.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 用弹簧秤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用老师提供的纸杯把物体从溢水 杯中排出的水收集起来,用弹簧秤测定其重力。最后寻找并比较两 者之间的关系。 5.收集证据(进行实验) 6.分析论证分组分析数据 在得到测量结果后,同学们自发地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各组交 流:他们发现两只弹簧秤示数变化量是相同的,其中弹簧秤 1 示数 的减少量是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弹簧秤 2 示数的增加量是物体排 开水所受重力的大小。 师生共同确认: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之大小,即 F 浮=G排。从而证明同学们前面的猜想是有根据的。 课堂小结 教师:(在得到 F 浮=G 排之后,首尾呼应)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 学习的第四种计算浮力的方法。它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比较简单的 方法。对于其他猜想因素,课下同学们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 逐个进行验证,并排除无关因素。 第三节 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 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能增大可 利用的浮力。 ●教学仪器: 烧杯、水、体积相同的蜡块和铁块、两个铁罐子、 沙子、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 ●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 演示 ] :1.出示铁块和蜡块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体积相等。 2.将 体积相同的铁块和蜡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 [ 现象 ] :铁块沉入杯底而蜡块上浮最终浮在水面。 [ 提问 ] :1.浸没在水中的铁块、 蜡块(松手后)各受到什么力? (浮力、重力) 2.铁块和蜡块受到的浮力相等吗? (相等。因为 V排相等,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相等。) 3.既然铁块和蜡块受到的 F 浮相同,为什么松手后铁块沉底而 蜡块上浮? 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呢? [ 讲解 ] :物体的浮沉条件: 分析蜡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蜡块所受到的 F 浮>G蜡,所以 蜡块上浮。当蜡块逐渐露出水面, V排减小,浮力减小,当 F 浮= G 物 时,蜡块最终漂浮在水面。即: F 浮>G物上浮,最终漂浮。 分析铁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到的 F 浮<G铁,铁块 下沉。到达容器底部后,铁块受到 F 浮、G铁和 F 支,三力平衡,静止 在容器底,我们说铁块沉底。即: F 浮<G物下沉,最终沉底。 若一个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 F 浮=G物,受力平衡,物体的运 动状态不变,我们说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即: F 浮=G物,最终悬浮。 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 物体所受 F 浮与 G物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1.讨论: (1)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 (2)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 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重力变小,可以装载的货物变多。 [ 指出 ] :从浮力的角度看,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增大了可 利用的浮力,而且这种古老的“空心”办法,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 利用的浮力。 [ 质疑 ] :密度比水大的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办法让它上浮或漂浮 呢? 2.实验: 两个外形相同的铁罐子,一个空心,一个装满沙;同时按入水 中,松手后实心的下沉,空心的上浮最终漂浮。 [ 质疑 ] :(1)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空心的铁罐子为什么能 漂浮呢?可能是 因为什么呢? (因为它是空心的, F 浮>G物,所以能上浮,最终能漂浮。) (2)要想让实心的铁罐子也漂浮,可以怎么办呢? (把沙 取出来,变成空心的。) (3)大家的想法是如何调节的铁罐子的浮沉的呢?( F 浮不变, 挖空使 G物变小,当 F 浮>G物,铁罐子自然就浮起来了。) [ 指出 ] :上述实验告诉我们采用“空心”的办法,不仅可以增 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还可以使下沉的物体变得上浮或漂浮。 3.应用 ·轮船 (1)原理:采用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 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 (2)排水量:满载时,船排开的水的质量。 即:排水量= m船+m货 [ 质疑 ] :1.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 浮力变大、变小还是不变?(不变,始终漂浮) 2.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变不变?(不变) 3.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不变? (变, ρ海水 >ρ水,所以 V 排海水 <V 排水 ) 4.它是沉下一些, 还是浮起一些? (V 排变小了,所以上浮一些) [ 强调 ] :同一条船在河里和海里时,所受浮力相同,但它排开 的河水和海水的体积不同。因此,它的吃水深度不同。 ·潜水艇 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查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 事舰艇。它是怎么工作的呢?我们用打吊瓶用的小塑料管来模拟潜 水艇。请同学们利用和塑料管连接的细管给塑料管吹气或吸气。 现象:吸气时,水逐渐进入管中,管子下沉;吹气时,管中的 水被排出,管子上浮; [ 质疑 ] :(1)小塑料管浸没在水中所受 F 浮是否变化?(塑料 管形变很小, V 排基本不变,所以可以认为 F 浮不变)。 (2)那它是怎样上浮或下沉的呢? (吹气时,水从管子中排出,重力变小, F 浮>G物,所以上浮; 吸气时,水进入管子,重力变大, F 浮<G物,所以下沉) [ 讲解 ] :潜水艇两侧有水舱,当水舱中充水时,潜水艇加重, 就逐渐潜入水中;当水舱充水使艇重等于同体积水重时,潜水艇就 可悬浮在水中;当压缩空气使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变 轻,就可上浮了。 潜水艇: 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 [ 强调 ] :潜水艇在浸没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相同。 ·气球和飞艇 [ 演示 ] :“热气球”的实验。 [ 质疑 ] :酒精燃烧后袋内空气密度怎样变化? 原理:ρ气<ρ空气 ,(即利用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通过改变气囊 里气体的质量来改变自身体积从而改变所受浮力的大小来实现升降 的。)使它受到的 F 浮>G物而升空。 [ 讨论 ] :要使充了氦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 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放气或停止加 热) ·其他应用 密度计、盐水选种等。 小结与复习本章要点 浮力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知道浮力的应用。 知识精讲 1、浮力的大小与阿基米德原理 (1)浮力大小的测量。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测出一个物体在空气 中的重力 G,再将物体浸入液体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 ,则 前后两次的读数之差就是物体在该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即 F 浮=G-F' 。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 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 (3)浮力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用公式表示为: F 浮=G排或 F 浮= ρ液 V 排 g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F 浮—浮力— N;ρ液—液体的密度— kg/m3;V 排—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m3; g—N/kg。 在已知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时,可用这个公式计 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 2、物体的浮沉及其应用 (1)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若受到的重力为 G,受到的浮力为 F 浮,则 ①当 F 浮>G时,物体上浮;②当 F 浮<G 时,物体下沉;③当 F 浮=G 时,物体悬浮。 (2)浮沉条件的应用 应用之一:潜水艇。潜水艇是通过向水舱内充水和向外排水来 改变自身重力,从而实现浮沉的。 应用之二:密度计。密度计是用来测液体的密度的仪器。它放 在不同的液体中漂浮时,露出液面的体积不同,根据液面对应的刻 度读出液体的密度。 应用之三:氢气球、热气球、飞艇。这些飞行器都是利用空气 的浮力浮在空中的。 典型例题 例 1、如图所示,装有少量细沙的长直平底玻璃管漂浮于水面, 玻璃管的底面积为 5×10-4 m2,浸入水中的长度是 0.1m,求: (1)玻璃管和细沙总重多少? (2)当向水中撒入一些食盐并搅拌均匀后,玻璃管向上浮起 0.01m,此时食盐水的密度多大?( ρ水=1.0 ×103kg/m3,g=10N/kg) 分析: (1)因为玻璃管漂浮于水面,所以存在 F 浮=G,所以只要求出 玻璃管排开的水的体积就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玻璃管受到的浮 力,最终求出玻璃管和细沙的总重。 (2)根据 F 浮=G,展开左边 F 浮=ρ液 V 排 g,可求出盐水的密度。 解: (1) V排=Sh=5×10-4 ×0.1m3=5×10-5 m3。 G=F浮=ρ水 gV 排=1.0 ×103×10×5×10-5N=0.5N。 (2) 撒入食盐后 V排 '=Sh'=5 ×10-4×(0.1-0.01)m 3=4.5 ×10-5m3。 因 F 浮'=G。 即ρ盐水 V 排'g=G。 则 。 巩固练习: 1、弹簧秤下挂一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是 10N,将物体逐 渐浸入水中,弹簧秤的示数将 __________,若物体浸入水中一半时, 弹簧秤的示数为 6N,这时物体受到的浮力是 _________N。 2、因为 ______________。 3、重力为 9.8 牛顿的木块浮在水面上,它的密度是 0.5 ×103千 克 / 米 3,木块受到的浮力是 ______________牛顿,要把木块全部浸 入水中,需加方向 ____________的力_____________牛顿。 4、有两个体积相同的木块,在水中的情况如图所示,比较下列 各量: 木块的质量: mA__________mB;木块的密度: ρA__________ρB; 受到的浮力: FA__________FB; 5、把质量相同的实心铁块和铜块,分别挂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弹 簧秤下,然后将它们全部浸入水中,则弹簧秤的示数是 ( )[ ρ铜> ρ铁] A、挂铁块的示数大于挂铜块的示数; B、挂铁块的示数小于挂铜块的示数; C、挂铁块的示数等于挂铜块的示数; D、不知浮力大小,无法判定。 6、把一小球放入盛满酒精 ( ρ酒精 =0.8 ×103千克 / 米 3)的温水杯 中,它沉入容器底部, 从杯中溢出 8 克酒精;若将该小球放入盛满 水的溢水杯中,它漂浮在水面上,从杯中溢出水的质量为 ( ) A、大于 8 克 B、等于 8 克 C、小于 8 克 D、无法判断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一节 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 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 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1.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 4 本书分别提到 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 的拉力。[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 ] 2.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 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用同 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 3.学生实验:用手将书包提 5 厘米左右和将 4 本书从地面提到桌 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 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 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 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 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 量——机械功(简称功) 。 板书 : 一、功 二、讲授新课: 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请同学们看插图,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移动的 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 分析得出: l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 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讲述:必要的意思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请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 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 演示 1]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 问拉力是否对钧码做功?为 什么? [ 演示 2]手提着钩码匀速水平移动一段距离, 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 功?为什么? [演示 3]手提着钧码匀速上升, 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讲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物理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活中工 作的意思不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工作包括一切消耗体力和脑力的 劳动,但物理学中功的涵义要狭窄且严格得多,即做功必须同时满 足两个必要因素。想一想上课起始同学们一起做的提书包和提书的 实验中,我们所说的“累”的程度大小,这个“累”字体现的含义 是什么?[功] 功的大小与力和距离这两个因素有何关系呢? 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 做的功越多。 2.物理学中,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 功。 即 功=力×距离用 功的公式: W=FS。 W-功-焦耳( J),F-力-牛顿( N), s-距离-米( m)。 3.功的单位:焦耳( J) l 焦耳= l 牛顿·米 1J=1N·m 〔例题 l 〕一台拖拉机耕地时,牵引力是 28500牛,前进了 l00 米, 此拖拉机的牵引力做了多少功? [例题 2] 马拉着重为 19600牛的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进了 400 米,做 了 3 × 105 焦耳的功。车受的重力有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多 少牛? 分析:因为马在水平路面上前进,竖直方向上没有通 过的距离,所以车受的重力不做功。求马的水平拉力,可从已知拉 力做功和车前进的距离,由 W=F·S公式求得。 答:车受的 重力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 750 牛。 学生阅读课本 106 页,小结: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 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 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三、巩固检测:[例题 3 ]回忆上课起始做的三个实验,若匀速提书 包和 4 本书所需的力分别为 30 牛和 5 牛,课桌高 80 厘米,计算下 面情况下拉力做功的大小: (1)把书包和 4 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拉力分别做功多少?( 2)把书包提高 5 厘米,把 4 本书从地面提到 桌面上,拉力做功分别为多少? 四、小结: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W=F·S 及单 位 1 焦耳=l 牛·米。 五、布置作业:课本 P64第 1、2、3 题。 六、教学反思: 第二节 功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的概念。 (2)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 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做功率的物理意义;能用公式 P=W/t 解答相关的 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是什么? 2、计算功的公式和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什么 二、 引入:我们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做功不但有一个多少的 问题,还有一个做功快慢的问题。如体重相同的甲、乙两同学,甲 慢慢从一楼走到五楼,乙快速从一楼跑到五楼,尽管两人做的功一 样多,但甲需较长时间,做功慢;乙需时间较短,做功快。比较做 功快慢就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样,可以采用: a. 做同样的功,比较做功时间的长短; b. 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 物理学上常采用 b 情况,一般都取“单位时间” 。就是指 单位时 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 。很显然 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 三、新课教学:阅读课本 111 页,钩出重点知识,在不懂之处 打上问号。 功率:单位时间内做做的功叫做功率,它是用来表示物体做功 快慢的物理量。 功率公式: P=W/t P-功率-瓦特( W);W-功-焦耳( J); t -时间-秒( s)。1W=1J/s ,1KW=103W。 举例说明瓦特的物理意义。 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区别: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 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 的效率,即所做的总功中有多大比例的有用功。 四、例题讲解 例 1.建筑工地上 , 水泥板质量是 1t, 起重机在 20s 内匀速把它提升 到 5m 的 高 度 , 起 重 机 提 升 重 物 的 功 率 是 多 少 W?合 多 少 KW?(g=10N/kg) 例 2. 起重机以 0.1m/s 的速度将重 400N的重物匀速提高 5m,起重机 做功多少 J?, 它的功率是多少 W?合________KW. 五、课堂练习(测) ( 每题 10 分, 共 100 分)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机械做的功越多 , 它的功率一定大 B 、 机械做功时间短 , 它的 功率一定大 C、 机械做功越快 , 它的功率就越大 D 、 做相同的功 , 机械用的 时间长 , 它的功率大 2. 下列都是功率的单位的是 ( ) A、 W、J/s B 、 KW、Pa C 、 W、N/m D 、N/m2、N·m 3. 某机械在 2min 内把 600N 的物体匀速提升 4m,这个机械的功率为 ( ) A、2400W B 、 1200W C 、 20W D 、 50W 4.10kw 的机器正常工作时 , 每分钟做的功是 ( ) A 、10J B 、 2.4 ×107J C 、 6 ×105J D 、 10 4J 5. 一台机器的功率是 750W,它表示的意思是 ( ) A、 这台机器 1min 做功是 750W B 、 这台机器 1min 做的功是 750J C 、这台机器 1s 做的功是 750J D 、这台机器 1s 做的功是 750W 第三节 动能和势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 概念。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 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具: 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看一则新闻: 《一铁路职工“中弹”昏倒》 。或为什么小小 的馒头能把人砸伤?学完这节课大家自然会明白。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 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 通过 “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 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 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 物体的能量越大。 二、新课学习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 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 靠在木块一侧 (边讲边演示 ) ,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 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 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 动能。概括出“ 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 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 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课本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 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 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 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 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 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 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 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 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 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 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 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 :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 动能就越大。 2. 势能: 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 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 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一段距离,从而 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 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叫做弹性势能。 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 条,撇开的弓等。 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压缩到不同的长度。先后将拉紧弹簧的 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 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 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 物体由于被举高 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 列举事例说明: 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 能越大。 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 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有重力势能 ?通过讨论使学生 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 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 功的 " 本领 " ,但不一定做了功。 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 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 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 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 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以及其他能量的 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三、小结 通过以下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动能、势能 等概念及其单位。 (1) 高山上有一块大石头,稳稳地待在那里,它有没有能量 ?有 什么能量 ? (2) 列举几个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事例。 (3) 在同一高度铅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势能不相等,若使它们 的重力势能相等,可采取哪些方法 ? (4) 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 ?在它下滚的过 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为什么 ?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 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 ?为什么 ? 四、作业: P70第 1、2 题。 五、教学反思: 第四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能用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 相互转化。 (2)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 的简单现象。 (3)初步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机械能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有将机械能应用于生活的 意识。 (2)培养学生具有爱国意识。 ●教具: 滚摆、铁锁、细绳、溜溜球、 铁架台、 钢球、 细线、带弹簧 的斜面。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 一、我们在初二的时候就已经学习过关于能量的转化,请回答, 电灯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风力发电机工作的时候,能 量是怎么转化的?水利发动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电 动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 学生讨论回答 二、情景:操作乒乓球,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切入主题 动手动脑搞探究: 1.老师提问:为什么乒乓球在松手后能够不停的上下运动呢 ? 这需要学生自己探究: 实验 1:滚摆实验: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 做法。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 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2.学生实验 先将滚摆置于最高点,然后释放摆轮。分析:摆轮在最高点静 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 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 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 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 转化为重力势能。 三、加强巩固 1.单摆实验: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蹦蹦床分析: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得出:动能和弹性势 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很多。首先分析课本图 15.5 — 2, 加深学生对动能、势能转化的认识,再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动,势 能转化的实例,老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如下坡时自行车运动得越来 越快、打夯等。 概括结论: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四、引出机械能的定义:动能和势能之和 五、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 六、小结 P74第 1、2 题。 小结与复习本章要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深刻理解功的概念,明确功的公式,掌握功的计算。 (2)知道什么是机械功以及怎样量度机械功的大小。会理解和计算 机械功功率 . (3)知道什么是机械效率 , 它的大小与那哪些因素有关。 (4)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初步概念以及决定它们大小的因素。了解动 能和势能如何转化的。 教学重点: 功和功率的概念;机械功和机械能的概念;机械效率的 计算和怎样提高机械效率;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做功的两个因素;结合实际理解功率的概念。 知识点一 1、功:(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 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有力无距离、 有距离无力、 力和距离垂直。 即物体受力没有移动;是物体沿力方向通过的距离;物体凭惯性运 动。 巩固: ☆某同学踢足球,球离脚后飞出 10m远,足球飞出 10m的过 程中人不做功。(原因是足球靠惯性飞出) 。 (3)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 W=FS (4)功的单位:焦耳, 1J= 1N·m 。 把一个鸡蛋举高 1m ,做的功大约是 0.5 J 。 (5)应用功的公式注意: 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 F就是这个力。 ②公式中 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 ③ 功的单位“焦”(牛·米 = 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 (牛·米, 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2、功的原理: (1)内容: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 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力的大小( F) 移动距离( s) 做功多少( W) 手提升 G G h Gh 动滑轮提升 G G/2 2h Gh 结论 1、W=Fs ;2、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2)说明:(请注意理想情况功的原理可以如何表述?) 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 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 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 来很多方便。 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 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 FS)= 直接用手对重物所做 的功( Gh) (3)应用:斜面 ①理想斜面:斜面光滑 理想斜面遵从功的原理; ②理想斜面公式: FL=Gh其中 F:沿斜面方向的推力; L:斜面长;G: 物重; h:斜面高度。 如果斜面与物体间的摩擦为 f ,则:FL=fL+Gh;这样 F 做功就大于 直接对物体做功 Gh 。 3、功率: (1)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 = = Fv 根据功率的导出式: P=Fv 可知功率一定时,要增大 F,必须减 小 v,即汽车上坡时要换低速档。 (4)单位:主单位 W 常用单位 kW 、mW 换算: 1kW= 1mW= 某小轿车功率 66kW,它表示:小轿车1 s 内做功 66000J (5)比较功率大小方法 a 、做功时间相同,比较做功的多少,在 时间相同时,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 、做功相同时,比较做功时间长短,在 做相同多的功,用时越短,功率越 大 知识点二 4、机械效率: (1)有用功: 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 公式: W有用 =Gh(提升重物) =W总-W额 =ηW总 斜面: W有用 = Gh (2)额外功: 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额= W总-W有用=G动 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 滑轮组) 斜面: W额=f L (3)总功: 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总=W有用 +W额=FS= W有用/η 斜面:W总= fL+Gh=FL (4)机械效率:① 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② 公式: ③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 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 1 。通常用 百分数 表示。某滑轮机械效率为 60%表 示有用功占总功的 60% 。 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通常是减少额外功,如搞好润滑,减轻机械自重;在无法减小 额外功的情况下,采用增大有用功来提高机械效率。例如,在用滑 轮组提高重物(不计摩擦)时: W W Gh Gh W W Gh G h Gh G G 有 总 额 额 轮 轮 1 1 1 1 1 1 为提高机械效率,在机械结构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增加提 升物重的办法来实现。 (5)机械效率的测量。 5、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区别: 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 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的总 功中有多大比例的有用功。 知识点三 6、动能和势能 (1)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 (2)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理解:①有动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②有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 ③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 7、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一 杠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概念。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一些应用 (3)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绘制杠杆的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 (3)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 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 结论的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应用。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 己工作的意识。 (3)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重点: 杠杆的认识、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 支点、力臂 ●教具: 剪刀、钳子、木棍等 ●教学过程: 通过日常生活中简单机械的例子,引入杠杆概念。 一.杠杆:(概念)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1.支点( 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x k b 1.c o m 2.动力( F1):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 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 l 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5.阻力臂( l 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二.杠杆平衡:杠杆在动力或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叫 杠杆平衡。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实验次 数 动力 F1/N 动力臂 l 1/m 阻力 F2/N 阻力臂 l 2/m 1 2 3 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得出结论。 ( 可能有: F1 l 1=F2 l 2即动力×动力臂 =阻力×阻力臂 或 1 2 2 1 l l F F 即 动力臂 阻力臂 阻力 动力 等) 三.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F2L2 四、杠杆分类: 五.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 L1>L2,钢丝钳、开瓶器、指甲刀、起子等。 2.费力杠杆: L1<L2,钓鱼杆、理发剪、火钳、筷子等。 3.等臂杠杆: L1=L2,天平。 六.作业: P68 3、4 七.教学后记: 第二节 滑轮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 (4)了解其他简单机械(轮轴、斜面等)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 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 进一步掌握用观察、 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轮轴、斜面的实际使用。 (2)对实践中的滑轮、轮轴、斜面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4)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 (5)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 的作用。 ●教学过程: 由学校升旗杆顶部装置引入新课。 一.定滑轮:滑轮的轴固定不动。 性质: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等臂杠杆 二.动滑轮:滑轮的轴随重物一起移动 性质: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三.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 性质: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新 | 课 | 标| 第| 一| 网 应用:使用滑轮组时,动滑轮和重物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 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轮轴:动力作用在轮上可省力。例如:方向盘,自行车把手。 斜面:省力。并且斜面越长越省力。 四.练习:大视野。 五.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 六.教学后记: 第三节 机械效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 和实验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构效率。探究斜
本文档为【2018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2.6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北溟愚鱼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8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0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8-09-17
浏览量: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