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客家谚语-4 家庭教育篇【客家谚语与人生智慧系列】

客家谚语-4 家庭教育篇【客家谚语与人生智慧系列】

举报
开通vip

客家谚语-4 家庭教育篇【客家谚语与人生智慧系列】客家人犹如中华民族文化的守护神。在当前,要更多、更形象地了解中华古代文化在实际生活中的情形,客家文化是最好的教材。——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许嘉璐老先生 2009年3月在台北谈客家文化 “一字千金真智慧,常在客谚留子孙”。 客家谚语.人生智慧系列-4:家庭教育篇 ●客家谚语:(有关家教、教育的重要性) 子不教,父母过。 注:有些人看到《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就以为教育是父亲跟老师的事情,母亲没责任;这完全搞错了,父母把子女生下来,要养育,也有教育的责任,才对得起子女,父母双方都有责任,而且...

客家谚语-4 家庭教育篇【客家谚语与人生智慧系列】
客家人犹如中华民族文化的守护神。在当前,要更多、更形象地了解中华古代文化在实际生活中的情形,客家文化是最好的 教材 民兵爆破地雷教材pdf初中剪纸校本课程教材衍纸校本课程教材排球校本教材中国舞蹈家协会第四版四级教材 。——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许嘉璐老先生 2009年3月在台北谈客家文化 “一字千金真智慧,常在客谚留子孙”。 客家谚语.人生智慧系列-4:家庭教育篇 ●客家谚语:(有关家教、教育的重要性) 子不教,父母过。 注:有些人看到《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就以为教育是父亲跟老师的事情,母亲没责任;这完全搞错了,父母把子女生下来,要养育,也有教育的责任,才对得起子女,父母双方都有责任,而且应该相互配合,严父慈母、恩威并济。父母,是每给人的一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尤其是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古代男主外、女主内,母亲的伟大之处在于“相夫教子”。 子女毋教导,将来就拗爆。(拗爆:父子反目成仇。) 养子毋教育,耕田毋割谷。田做毋好荒一年,子教毋好害一生。 教育子女走正道,学勤学俭学贤孝。 一出山门循正道,先学规矩搭(跟)礼貌。 子女出臭名,搭坏(败坏)父母名。 (客家人骂人“无规无矩”、“少教训”、“无爷嫒教的”等等,指父母没教、无家教之人。) 养子养女望春光,毋教毋严变郎当。 养儿望防老,还细(小)要教好。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养子要教,养老要孝。 财多毋当身体健,官大毋当子孙贤。 做官买田,毋当(不如)子孝妻贤。 注:现在人也许说有退休金或养老保险,以为有保障,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老苦、病苦、“老来难”的问题,如果子女没有教育好,养成不孝、忤逆,年老了就很苦恼,再加上夫妻不和,就难做“老伴”,不愿意互相照顾;西方社会,国家养老,但却是“老年人的坟场”,孤苦难堪;这些问题,金钱根本无法解决,甚至有人还会对你的钱财打主意。所以这些传统谚语并没有过时,而且在现代社会可能更有警诫和教育意义。 路毋行毋平,人毋学毋成。路不走不平,人不学不成。 (行:háng,走) 人毋(不)教毋正,错毋知毋改。 学勤三年,学懒三日。学好三年,学坏三日。 毋怕穷,毋怕苦,就怕儿孙学嫖赌。 不勤不俭成懒猫,不贤不孝成拗暴。 (拗暴:父子反目为仇。《三字经):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千条路,万条路,要教子女走正路。莫怕穷,莫贪富,最怕一心走邪路。 毋怕穷,毋怕苦,就怕儿孙学嫖赌。 近朱者红,近墨者黑,捞(交接)到好人学做人,捞到坏人学做贼。 (《弟子规》: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降子过学堂,降女过家娘。(“降”,可能是“教”字,待落实。) 养子过学堂,养女过家娘。 家中出秀才,好事密密来。秀才毋怕衫烂,就怕肚pav(肚子)冇货。 养子不读书,不如养头猪。 耕田爱养猪,养子要读书。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穷人莫断猪,富人莫断书。 子弟不读书,好比没眼珠。 毋读诗书,有眼无珠。 毋读诗书,有眼无珠。生子毋(不)读书,不如养头猪。 注:以前的客家,虽然希望子弟能读书、做官,但是由于客家人注重伦理、亲情,更重视天理良心,经常听到“做人要有良心”等类似的话,子弟做官的,也很注意廉正教育,甚至写入族谱家训。 财多唔当身体健,官大唔当子孙贤。(唔当:毋当、不如) 做官买田,唔当子肖妻贤。 你当你的官,我放我的砖。 (人各有命,不必羡慕他人,自食其力,各尽本分;“汗珠钱,食得甜。”心安理得。) 当官不为民办事,不如回家卖番薯。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一世做官,九世做牛。(指贪官) 宁要讨食嫒,唔(毋、不)要官做爹。 三个做官爷,唔当一个叫化哀。 (爷:父亲;嫒、哀:母亲;讨食嫒、叫化哀:做乞丐的母亲。有人说三个做官爷的谋生能力,不如一个叫化哀,这话似乎讲不通。我想这可能是古代当官的人,长期在外,离开家乡,难得回家团聚。而母亲即使穷困潦倒,也能与子女一起有亲情、温暖,天伦之乐。这个意思不一定正确,还有待落实) ◎全世界所有族群当中,只有中国人最懂得教育 我们中国这个国家民族,在全世界来说确实是了不起!不是我们自己赞叹自己,外国人都赞叹,真正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对中国没有不赞叹的,没有不向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有不少的专家学者,他们在一起研究讨论,世界上四大古文明,三个都灭亡、没有了,为什么中国还存在?他们去寻找这个因素,综合得到一个结论,说大概是中国人着重家庭教育的原因。这个话是澳洲南昆大的教务,好像是教务长,管教育的,教务长告诉我的。校长请我吃饭,他们作陪。我跟他讲,这个结论正确,一点都不错! 所以中国古时候的教育,这都是汤恩比说的,这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研究世界文化史,他说在全世界,所有族群当中只有中国人最懂得教育。真的,中国人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方法,有教育的经验,有教育的成效。中国人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从母亲怀孕的时候开始,胎教,始于胎教。扎根教育是从出生到三岁,这一千天,因为婴儿,所以叫「教儿婴孩」,中国人讲的。「教妇初来」,娶太太,你教你太太,一进门就要教她。 到六、七岁上学了,老师再把为什么要孝顺父母讲给他听,明白了,一生都不会改变。在家里面,父母跟他讲为什么要尊师重道。这叫易子而教。 文化是人类的灵魂,教育是文化的生机。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教育的中心,学会做人。 人,我们都知道希望有后代,世代相传,所以养儿生子传宗接代,一代一代接续下去。古时候婚姻这是最大的一桩事情,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很多人以为我只要有后就行,有儿孙就行了。我的解释还要加教育,你儿孙再多,如果没有教育都不成才,这不算有后。有后是什么?能够继承你的家道、继承你的家业,能够把家道、家业发扬光大,这样的后代才算叫有后,我的解释比较清楚一点。 所以说中国自古以来,真的,哪个家庭不重视家教?不管父母识字不识字,现在讲有没有文化,都懂得教儿教女。 从前婚姻主要是有子孙继续前人德业,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所以他一定是希望有儿女,而且一定是以把儿女教好是他一生最重要的大事,自己不能成就,希望儿女成就,下一代成就。这个意念就是所缘缘,他所缘的这个缘。……所以你的所缘缘就是你有一定的方向、有一定的目标。 中国传统教育的中心是做人的教育,你要学会做人。科学技术那是做事,到底做人重要,还是做事重要,这要分清楚。清朝晚年张之洞曾经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很有道理。这个原则今天走到全世界都是正确的,无论哪个国家、民族,一定要会做人,然后才能够做事,不可以颠倒。 ◎问卷调查的统计,大家现前最困惑、最头痛的事情就是儿女不好教 我在一些同学报告当中听到,有个调查的统计,问卷调查,大家对于现前这个社会感到最困惑的是什么问题。它调查卷头一个是收入,列项很多,最后一条是子女,就是小孩教育。结果一问卷,居然百分之九十二最头痛的事情就是儿女不好教。我都没有想到这个比例这么高,没想到。儿女不好教,我早就听说,十几年前就有同修告诉我。还有学校老师说学生不好教。这真正是社会的根本问题,不知道孝顺父母,不知道尊敬师长,这个社会就完了。学的一些都是技术,伦理、道德、因果完全没有了。 现在这个社会也有不少人已经觉察到,如何来补救?想不出方法,对旧的东西怀疑,不相信。我们看到整个世界的社会动乱,许多的专家学者来研究这个问题,探讨原因在哪里,用什么方法来补救。我们很清楚,原因在哪里?原因是从小把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疏忽了,不用这个来教人,所以家庭出了问题,社会出了问题。补救的方法没有别的,我们中国谚语有句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两句话现在应验了,我们真的不听老人言,现在要吃大亏,要受灾难。 怎么救?反过头来就救了,还是把老人言找出来,我们家庭就有救,社会也有救,世界也有救。还得找老人。除老人之外,你想出新的花样想不出来,你不可能。为什么?老人有千万年的经验!那是事实。你现在能找一个东西超过他吗?老人教你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你这个东西不要,不要,你怎么样让父子关系、师生关系、兄弟关系能处好?你有什么办法?老人的方法很简单,用了千万年,世世代代都没有问题,都可以帮助你做到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和谐、世界和谐,这是值得我们深深去反省的。 所以我常常讲,夫妻结合要讲道义,不可以离婚,……你夫妻两个离婚,你还有儿女,你的儿女心不平,单亲子女,会给社会造成问题,他心里头有怨恨,他心里不平。他将来危害社会,谁制造的?你们夫妻两个不和制造的。夫妻为什么不和?一念的觉、迷。我常说,你们在结婚之前,彼此互相相爱,看到对方一点缺点都没有,非常可爱;结婚之后,天天讨厌,这怎么行?一念之差在这里。永远看到对方的好处,永远不看对方的缺点,夫妻好合,白头偕老。就这一念之差,这一念就是觉、迷。 ◎《三字经》前面的八句话——中国传统教学的理念、总的纲领原则 他反过来说:那你用什么方法?我说:我没有方法,我们都是用中国传统老祖宗的老办法。他说:老办法是什么?他是汉学家,他四书都能背,非常难得。 我就告诉他,中国传统教学的理念、原理原则就是《三字经》前面的八句话。《三字经》他会背,他就想起来,这八句话什么意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就这八句。你看他会背,他也教人,这八句意思他没有搞懂,这是中国几千年老办法。 学儒,我所掌握的总的纲领原则是《三字经》前面八句,二十四个字。「人之初,性本善」,肯定人性本善,世间没有恶人,我们对一切众生恭敬心就生起来了。 这是我们自己学习,跟教化众生,一定要首先肯定人性本善。他为什么会变成不善? 所以《三字经》上接着讲,「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大家都差不多,……,是一不是二。但是习性,习相远,远是对他自己本性来说,他的习性愈来愈远离他的本性,…… 「苟不教,性乃迁」,教育比什么都重要。教育就是从习性里头把他拉回来,回归到本性,本性本有,习性本无,回得来的,不是回不来,回得来。 「教之道,贵以专」,这句话重要,一定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专! 我求学就是守这个指导纲领,这八句话是真理,永恒不变,超时间、超空间,超世间、超出世间。所以你方法、原理原则一定要抓住,锲而不舍,一定有成就。12-17-1347 ◎伦理道德是真理,超时间、超空间,根本的教育,基础的教育。 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教我们的是什么?总的来讲,「伦理道德」四个字。所以,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育是伦理道德,伦理道德是真理,也是超时间、超空间,超越国家界限,超越种族界限,超越文化界限,超越宗教界限;换句话说,这种教育就是根本的教育,基础的教育。真正的道德,尧舜所讲的五伦、五常,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仁、义、礼、智、信,展开来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德目。这种教学的纲领,在中国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这个我们要重视,它超越一切界限,一切人都应当修学。 你只要抓住这几个纲领,学习这些东西,无论你是从事于世间或者是出世间,你都会有不可思议的成就,有大成就!这是根,活的根,生生不息的根!能成就世出世间一切法。12-17-1347 ◎(印祖)老人非常重視家庭教育。 《天下太平之根本》,從《文鈔》裡頭節錄下來,一共五十九條,每一段都非常精彩。 節錄得很好。這本書,《天下太平之根本》,完全講家教,可以開課,大學裡頭可以開課,短期論壇裡頭可以開課,可以做一個專題研究,功德無量無邊,可以在電台裡頭廣播,在網路裡頭播放,對社會決定有好處。(2012淨土大經科註 02-040-0070) 注:《天下太平之根本》、印祖家庭教育摘录等书,大陆已有出版,网上也能搜索看到。 ●客家谚语:(有关 有样学样、上行下效、身教) 父正子不邪,母勤女不懒。 大(父母、长辈)做样,细(小孩、后辈)学样。(客家话,小与细同音) 子不孝,孙不贤。为老不尊,教坏子孙。 栋梁毋(不)正下参差。 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 雨滴檐前水,点点不(无)差移。又:屋檐水照旧。 父母无好样,子女学衰样(儿孙学坏样)。 望子女识得贤孝,靠父母言传身教。 后生无孝道,老哩(了)现眼报。(后生:年轻人。) 拗拗爆爆,毋讲孝道;无上无下,不贤不肖。 (拗爆:父子吵架,反目成仇;无上无下:不懂孝敬父母、敬重长辈,不讲尊卑老幼) 爷老以公样,猪笼上起灶棚上。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打地洞。 要想一生好,首先讲孝道。 要学好,先敬老。 少做缺德事,自有好儿孙。 若要子孙贤,莫让娇纵乱花钱;若要子孙孝,对待父母公婆先尽孝。 受得爷娘气,可得儿孙福。(爷娘、爷哀:父母) 今朝若得真富贵,要问生身何处来? 上屋娶个好嫂嫂,大姑细姑都学好。 上家教心舅(媳妇),下家学乖女。上家人教薪臼(媳妇),下家人听晓女。 上家教子,下家乖。上家人教子,下家人学乖。 (邻家教训子女、晚辈,自家的孩子听到了,引起警惕而反省,学好、学乖,父母懂得引导就更好,把道理讲清楚;这种情况类似“易子而教”。) 能管千军万马,难管厨房灶下。 注:这个谚语只是说明了某些社会现象,相似的如“易管千军万马,难管三顶笠麻”。 (笠麻:斗笠,指农民、老百姓。)这是结果,原因在哪里?如何解决?“求人不如求己。”《弟子规》:“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以德服人,以理服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齐家,也是要“教学为先”;上行下效,身教为先。 ◎印祖云:若不自行悦亲之道,必生忤逆不孝之儿女。譬如瓦屋檐前水,点点滴滴照样来。 ◎什么叫教育?「教」、「育」两个字怎么讲法? ◎有样学样,就是中国人所讲的教育,教育是上行下效。 ◎你能孝顺你的父母,你的小孩看到,他将来就会孝顺你;你不孝顺父母,不听父母的话,小孩看到,他将来也不听你的,也不孝顺你,不就这么个道理吗?叫冤冤相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现在小孩不好带、不听话,我遇到很多同修来告诉我,年轻的父母跟我讲小孩不好带,还有些老师,中小学的老师,看到我说学生不好教,什么原因?你想想看他的扎根教育是什么?现在小孩扎根教育是电视,一出生眼睛一张开就是看电视,电视里边演的是什么东西?暴力、色情、杀盗淫妄,他全学会了,三岁他就都学会了。再一上学,现在上学用电脑,现在在台湾应该也差不多。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中国人懂得教育,中国人善于教育。 (《说文解字》)「教」的意思是「上行下效」,你上一代怎么做法,底下在模仿。所以,你的父母怎么做法,儿女模仿,这是教。你要教他好的,你自己要做得正,他就学到正面的;你自己做得不正,他就学歪了。他学正,一定超过你,比你做得更好;他要学歪了,一定比你还要坏,上行下效。在家庭如此,在公司行号也如是,在社会如是,在国家也如是,在整个世界也没有例外。 「育」是什么意思?育是「救失而长善」。失是过失,人不可能没有过失,过失要帮助你改正,改过来,这叫救失。你也有善念、善行,善念、善行要天天增长;不善的念头,不善的言行,要天天去改正,这叫育。教育两个字的本意, 你看多好!你要懂得这两个字的意思,你才晓得我们在家庭、在社会,思想、言行多么重要。为什么?它会影响别人。别人看到你,会向你效法,你的社会责任就很重。不能说我做这个坏事没有人知道,与别人不相干,那你错了。特别是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的,哪些是影响力?在家里面,家长,你的父母、祖父母、伯叔,你的长辈会影响你。在社会,各个阶层的领导人会影响你,譬如在一个县市,县市长,人民也看县市长,有意无意的都会向他学习。县市长行正,大家就会学正;做县市长的人不正,大家都学坏了。再往上去,国家领导人。 现在影响范围更大,我看在社会上对年轻人影响最大的,无过于电影明星、歌唱的明星。 如果诸位稍稍留意,你不难发现中国外国那些有名的明星,都短命,都不得好死。什么原因? ◎家长是一家的表率,儿女从小看父母长大的,儿童的模仿力量非常强,这就是所谓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习惯,这叫家教。 有的时候,我们自己很随便,无意,小孩有心,他这个印象落下去了。 现在的小孩,电视教出来的。上学了,在外国,小学一年级就用电脑,网路教他来的。网路跟电视教什么? ◎这些儿童谁教出来的?电视、计算机、网络; 现在还有更厉害的,电子游戏机,怎么得了? 现在犯罪的年龄,我听同学们告诉我,最小的两岁,你说怎么得了?最普遍的是十几岁,很普遍。什么原因? ●客家谚语:(恩威并济的教育原则) 严是爱,纵是害。 宠儿出逆子,严父出孝郎。 湿柴难烧,娇子难教。 子女惜过头,大哩捡兜愁。(捡兜:经常) 肥得过多烧死禾,惜得过头养娇子。 要望子女长大成人,要教*(他)识得做人艰辛。 还细(小)当作“小皇帝”,大哩父母终受气。 惜子女惜在心里,教子女教在道理。 严师出高徒,好人带好样。(师道尊严,以身作则) 紧纺无好纱,大声无好话。 有打有惜,无打上壁。 (惜:爱惜,音xia;壁,音bia,发音短促;这两个字,现在的普通话、北京话念不出来。有学者说客家话发音、用韵与古汉语、古诗大体相当,除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外,还有阴入、阳入,两者均无轻唇音。河洛文化学者徐金星教授说,闽南话和客家话和母语都是河洛话;河洛话有七个音调,悦耳动听。蔡老师讲闽南话有入声字、「短促急收藏」) 多梳多毋靓,多打多不听。 骂多毋听,打多毋惊。(注:是否为 骂多毋吓,打多毋惊?) 子好毋需多言语,神灵毋需多烧香。 (另有说:业舌家娘教不出好 * * 。意为唠叨的婆婆,教不好媳妇。这些是教育的艺术,要善于启发他人的心智,鼓励、培养其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堵死别人的悟性。) 无讲无笑,不成家教。 注:娇纵、溺爱孩子是害子女;应该严厉的时候要严厉,应该慈爱的时候要用温情;不能溺爱,也不能一昧用严厉。 另外还有“棍打出孝子,娇养忤逆儿。” “棍棒下出孝子”等类似的谚语或说法,本人对此暂时持保留态度,我想应该还是要因势利导,毕竟牛头不能打成马脸,。 ◎印祖云:凡富贵家子弟,多不成器者,总因骄惯不教之所致也。 ◎富贵人家子弟,多不成器,其源由于爱之不得其道,或偏与钱财,或偏令穿好衣服。钱随彼用,则必至妄吃致病。……故古人云: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能读则读,不能读,或农或工或商,各有一业,为立身养家之本。…… ◎富贵人子弟,多多一事不做,一旦遇祸乱,则必至无以自立。今全去用人(佣人),亲自操作,一则习劳,而能和血脉,二则少闲,而消诸妄念,实为爱儿女之根本办法,善何如之。 ◎教小儿,当详示为人须自立志,严责非其所宜。…… ◎《弟子规》不是教小朋友念的,不是教他背的,《弟子规》是怎么教? 婴儿从出生,耳濡目染,大人把《弟子规》统统做到,做给婴儿看。他从出生,睁开眼睛他就会看,竖起耳朵他就会听,他已经在学习,所谓是先入为主,根深蒂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根。他的父母、他的长辈、他的哥哥、姐姐,都把《弟子规》做给他看,他看了一千天,三年,到三岁。他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他懂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他自然就懂了,所以中国谚语才讲「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身」。 真正的教育不一定要认识字,很多人不认识字,懂得做人,懂得这些道理。 根性,一半是先天的,这是过去生中余习,一半是后天的。后天从小你的父母肯教你,你的长辈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言行举止影响你,你在不知不觉当中学会了。他们也是有意无意的教,我们也是有意无意的学,他自然养成这样的观念。 ◎现在社会逐渐逐渐兴起儿童扎根教育,我也常常赞扬。能不能收到效果?很难,但是提倡总比不提倡好。为什么收不到效果?父母不能做榜样给儿女看,效果就收不到。 ◎恩威并济——父母、老师教育小孩的两个重要原则 现代有许多家庭,作父母的常常感叹儿女不成器,心里看到很难过。什么原因造成的?溺爱造成的。 我们看看历史,中国、外国几乎都差不多,英雄豪杰都是在贫穷苦难里面煎熬出来的,历史上的伟人几个是富贵家出来的? 一定要懂得,有些人,这要看人的性格,所谓说恩威兼顾,应该用严厉教他就要用严厉,应该用温柔的时候就要用温柔。一昧用严厉的,人心不服,起怨恨心;一昧用柔软的,柔情的,也不行,要刚柔相济。 中国古人,特别在教学,老师对待学生,父母对待儿女,主人对待奴婢,长官对待部属,要懂得恩威并济。「威」就像日光,「恩」,恩是慈悲,就是月光,不能用错,用错了就起反效果。该用威德的时候用威德,该用慈悲的时候用慈悲。 如果只有威严没有慈祥的那一面,学生会跑掉,不跟你学了;如果一昧只有慈祥没有威严,学生欢喜你,不怕你。由此可知,恩威并济是教学最好的方法。 ●客家谚语:(家庭母教的重要性) 一代无好妻,三代无好子。 好子靠好娘,好禾靠好秧。 好子不离娘,好瓜不离秧。 ◎印祖云:世有贤母,方有贤人。 吾常曰:「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 ◎大家今天晓得有孔子,孔子的成就从哪来的?母亲教的、母亲养的,没有母亲哪有他!所以你要去找根、找源,源头。就知道夫妇两个组成一个家庭,最重大的使命还是在妇女,你能轻视吗?你能够不尊重吗? ◎所以今天扎根,我们要劝一切年轻的同学们,怀孕的时候决定从胎教做起。 有些人说这个中国文化不重视妇女,轻视妇女,这是完全错误。 在中国几千年当中,多少的圣哲,他是怎么学出来的?要多想想,都是父母扎的根,母亲的功德最大,为什么?古时候教儿教女是母亲的事情,母亲不离家庭,不离儿女。 ◎「孟母三迁」,孟子的功德是他妈妈的,伟大的母亲 「护育」的根是在家庭,什么时候开始教你的子女?中国古人讲「胎教」,怀孕的时候就开始。母亲起心动念要正,决定不能有邪思,母亲一个念头就影响胎儿,一个恶念、一个瞋恨,他心不平,可能他生下来,一生对人就是瞋恨,这个事情麻烦!所以做父母的,心情平和、慈祥、有爱心,这个小孩生下来将来是善人,善根种下去,这是胎教。 小孩出生之后,做父母的在小孩面前所表现的都是善的,不善的那一面回避,决不要让小孩看见,不要让他听到,这叫真正爱护儿女。 所以真正要懂得爱护小朋友的人,你家里养了小孩,最好什么办法?不要电视,决定不要让他被这些污染。修学的环境特别注意,孟子何以能成为圣人?历史上记载「孟母三迁」,这个居住环境不好,对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搬家,选择对小孩有正面影响的居住环境,真正叫爱子女,培养子女成为大圣大贤,那个功德不可思议。 大圣大贤,你想想看他一生教化影响多少人?就以孟子来说,影响到全世界,影响到几千年。他这个功德是他妈妈的,这个妈妈才是伟大的母亲,真称得上伟大,这是做妈妈的事业。妈妈拼命参与社会,去作官、去赚钱,儿女都不顾,她自己成功,下一代完了。很多富有的,到他一死,儿女一接他的产业,没有几年破产,花天酒地,败家子,不到几年身败家破。这是父母没有尽到责任,父母无知,父母愚痴,没有受过教育,干这个胡涂事。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夫妇有别」;尊称妻子为「太太」,对妇女多么的崇敬! 我们中国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句话跟另外一句话,「夫妇有别」, 我讲得很多,这两句话很重要。无后并不是说你的儿孙多,不是这个意思。你儿孙里头有没有人才能够继承你的家道,继承你的家业,那叫后。如果没有人继承,子孙再多,还是家败人亡,那不叫有后。有后,世世代代都有人继承,这是中国古人非常重视的! 男女有别,我说得很清楚,男女结成夫妇建立一个家庭,家庭里面两桩大事情,一个是物质生活。所以从前男主外,女主内,男女是平等,并没有说男尊女卑,不是这个意思,是平等的。但是他所负的责任不相同,男主外,担负起家庭的经济生活,物质生活。这个女在家里面要肩负起相夫教子,而相夫教子里面,教子摆在第一非常重要。你的家能不能出贤人?能不能出圣人?能不能出人才继承你的家业?完全靠母亲。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没有说轻视妇女,要是轻视妇女,那对中国文化不了解,那是冤枉古人。中国古人没有轻视妇女这个意思,这是我们读圣贤书的人应当要明白。 不但不轻视妇女,而且对妇女的尊重超过男子,为什么?她是圣贤之母。所以在中国,你看自古以来称妻子为太太,这个太太的名字太尊重!太太从哪来的?周朝开国帝王都是圣人,王季有圣德,太王有圣德,太王是周文王的祖父,王季是周文王的父亲,有圣德生下来圣贤。所以文王的祖母太姜,就是太王的夫人,太姜;他的母亲太任,王季的夫人;他自己的夫人叫太姒。你看文王夫妻两个,生武王、生周公。我们读孔子书,孔子文字记载,对于文武周公是他心目当中最尊敬的大圣大贤。谁教出来的?母亲教出来的,他们家出了三太,太姜、太任、太姒,你看生下来文王、武王、周公。尊称妻子为太太,就是期望太太要能够继承周家的三太,把自己的儿女都教成大圣大贤。这是家能不能兴旺、能不能发达,太太负一大半的责任,你说这个对妇女是多么的崇敬! 这应该要晓得。他各人有各人本分的职责,这个相夫教子。 ◎母亲怀孕的时候,发脾气,胎儿可能就种下病根,一生不健康。 我们中国人讲家教。儿童模仿的能力最强,他出生下来之后,眼睛睁开,他就会看,他就会听。他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阿赖耶里头落印象。中国人常说「先入为主」,这个印象是最先进去的,成为他这一生当中,主观观念的由来。谁教他的?父母教他的,所以父母言行不能不谨慎,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影响这个婴儿。你不要以为他无知,正因为他无知,他把他所见所闻,保留成最深刻的印象。古时候中国人知道。 所以儿女不但是生下来要很小心谨慎的来教养他,怀孕的时候就教。做母亲不容易,这个时候心要端正,六根要端正,就像《无量寿经》上讲的,为什么?影响胎儿。心地要真诚、要慈悲,决定不要动贪瞋痴,这个意念影响小孩。 所以今天我们从科学家对水做结晶实验,得到非常有利的科学证明,我们的意念善跟不善,整个身体里面血液细胞都产生变化。胎儿在母亲肚子里面,他怎么会不起变化?一样起变化。母亲不高兴,发一顿脾气,那个脾气是毒,这个胎儿可能在身体上就种下病根,将来一生身体不健康。病根找不到,实际上很简单,病根是他在母亲肚子里头,母亲常常发脾气、常常起恶念,病根!所以做母亲在怀孕期间当中,不要接触逆境,不要接触恶缘。你所接触的都是顺境善缘,常生欢喜心,没有恶意,没有恶念,好!小孩出生之后,非常重要,为什么?他会看,他会听,在他面前言行举止要端庄,做给他看的,就是教导他的,这叫家教。现在是小家庭,在从前大家庭,父母这些长辈,还有兄弟姊妹都要懂得教导。我们言行举止对他确实有影响,而且影响很深刻。 家教好,我们一般讲这个人根基好,我们佛门讲这个人善根深厚。善根深厚,要知道一半是教育,而且这个教育占的比例,严格的讲应该超过一半。另外是什么?另外是过去生中他的业障习气,业习,佛法讲阿赖耶里头含藏的种子。种子有善、有恶、有无记,这一生当中看他遇到什么缘。善的缘,恶种子跟善缘不相应,善种子跟善缘相应,结善果!一定要记住佛陀在经教里教导我们,缘生,不说因生。因不能控制,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含藏着业因,十法界业因都有,这个不能控制,但是能控制缘。因要没有缘,果报不会现前。 日本的科学家江本胜博士花了八、九年的时间做实验,确确实实证明,水有看的能力、有听的能力、有觉知的能力,证明了。无论是我们平常喝的一杯水,或者是湖水,河流里面的水,他们都做过实验,统统有见闻觉知。有详细的报告,有几千张的照片。他们实验,用米饭做过实验,同一锅煮出来的米饭,装在两个玻璃试管里头。因为它能看,写字,写这个字,他是用打字不是用手写,打字,然后贴在玻璃管上,过了几天去看。他这两个管子一边写的是「爱,谢谢」,另一边写的好像是「瞋恨,我要杀你」,写这么几个字。过几天之后,这个写「瞋恨,我要杀你」玻璃管里面的饭变成黑色的,闻它的气味非常难闻;另外一个试管里面写「爱跟感谢」,饭变成黄色的,发酵了,打开管子闻,味道非常好。你看看,它会看!这个信息给它,它产生变化。 所以他呼吁我们世间人要有爱心,要有感谢。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有爱心、有感谢,所有物质都变成最美好的结晶;决定不能用瞋恚,不能用报复。用消灭、杀害,那个结晶是非常非常之恶劣。 我们现前从日本江本胜博士看水的结晶的反应,你看到这讯息你还不觉悟吗? 这杯水我用很欢喜的心、爱心、感谢的心,它的结晶是最好的。 ●客家谚语:(有关幼儿、童蒙教育) 若要子女好,从小要教好。 治家勤俭起,教子从头起。 (中国谚语讲「教儿婴孩,教妇初来」,从小孩生下来那天就开始教育。) 火钳屈成,筷子削成;子女好坏,自幼教成。 竹要嫩时刎(拗),子要幼时教。 树小扶直易,树大扳伸难。 酒子看来头,三岁定八十。(中国古人讲「三岁看八十,七岁定终身」,道理很深。) 还细(小)会偷针,大了会偷金。 还细懒,大*哩(了)贪。 还细(小)有错莫放过,免得大哩(了)惹大祸。 还细(小、幼年)毋管教,大了对佢(他)叫(哭)。 三岁打娘娘欢喜,三十打爷爷告官。 (爷:父亲。父母以为小孩不懂事,好玩,疏忽了,没想到造成孩子是非不辨,长大了犯大错。上述几则谚语,也就是蔡老师提醒我们的,要注意“慎于始”,孩子第一次犯错就要能够发现、警觉,并及时给予纠正;父母要有教育的敏感度。) ◎人之成败,全在幼时。 人生世间,数十年光阴,瞬息即过。若或虚度,则欲再得此光阴,决无可得之时。人之成败,全在幼时。幼时若已空过,若至二十岁时,已经失其机会。……汝宜立大志向,学做好人。切不可随顺恶少,胡作非为。凡行一事,说一话,必须要于己于人有益。汝现在已成人娶妻矣。不一二年即为人父矣。汝若无真正志向,则将来汝之儿女,便学汝之随顺庸流,无所成就矣。父母者,儿女之模范也。譬如铸器,模范不好,决不能令所铸之器好。人虽至愚,决无不愿儿女好者。不知儿女之好否,当在自己心行中求。(印祖文钞) ◎我们现在讲启蒙的教育,童蒙养正。就好像培养一棵大树,从小树苗培养起,天天精心去照顾。小树苗禁不起风雨,如果不照顾,风雨把它吹歪了,将来它长得斜,干就斜了,不正了。常常要照顾它,有偏斜一定把它扶正,要做童蒙养正的功夫。最重要的就是怀胎就要注意胎儿,不要认为他还没出世,…… ◎中国谚语才讲「教儿婴孩,教妇初来」,中国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小孩生下来那天就开始,你要等他三岁、四岁,晚了,来不及了,他已经学坏了。有更好的母亲,负责任的母亲,胎教,怀孕的时候就开始教。 ◎小孩这从小教起,中国谚语所说的「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婴孩不是小孩,比小孩还要小,一出生就要教。懂得教育的, 真正爱护自己儿女的,讲求的是什么?胎教。怀孕的时候就教。身怀孕之后,对自己思想、言行、生活起居就非常注意控制,为什么?影响胎儿。你有不善的念头、不善的言语、不善的动作会影响他,善的也会影响他,所以在怀孕的时候就懂得断恶修善,这胎教。小孩一出生,他睁开眼睛会看,他小耳朵会听,虽然不会说,他还不会动作,他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心里。从出生到三岁,三年一千日,他已经学了一千天,这一千天是他一生的根基。他如果所学的全是善的,这个小孩将来是善人;他学的是不善的,你要教他做善人就难了,很不容易。 培养一个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婴儿开始。三岁以后教他,迟了,他的根已经坏了,你怎么教他?六、七岁开始就太晚了。现在多少年轻的夫妇(我们遇到多)来告诉我,小孩不好教;中小学的老师告诉我,学生不好教。我知道原因在哪里。 我们从小好教,没有不听老师话的,没有不听父母的,什么原因?真的是从生下来父母就教,大人就教。六、七岁上学懂得尊师重道,你才晓得教育是多重要! 成就、供养,都是在婴孩时候受到父母身教的感动,记在心里,一生都起作用,自然不会违背,没有什么刻意的,已经养成习惯,所谓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的。 ◎中国谚语所谓「三岁看八十」,看你三岁的言行举止,就能够断定你一生有没有成就。三岁就能判断到八十岁,不简单!「七岁看终身」,你的一生,真正高明的人都能看得出来。这是什么?扎根的教育。 ◎所以小孩到三岁,中国人常讲「三岁看八十,七岁定终身」,这个道理外国人不懂。 ◎小孩生下来,你可不能轻视他,认为他什么都不懂,那你错了,他什么都懂,往往他比我们大人还厉害。这个事情被外国那些心理医生证实了,我看了美国魏斯医生的四本书,…… ◎小孩交给保母、佣人去带,小孩从小养成不善。 ◎现在小孩最大的物质是什么?电脑、游戏机、电视,玩具都不善,积重难返。 ◎人要不受教育,这是中国老祖宗说的,尧舜说的,人跟禽兽就没有两样。禽兽没有玩过游戏机,小朋友玩游戏机比禽兽更坏,比禽兽都不如,这怎么得了?这个问题多严重。 ◎多少儿童自杀,小学生自杀,初中学生自杀,你去调查,凡是自杀的,没有不玩网吧的。开网吧就是谋财害命,因果不得了,…… ◎我听蔡老师讲《弟子规》,举了很多例子,…… 所以《弟子规》的讲座,希望大家要很认真的去听,很认真的去学习,为什么?关系你一生的幸福。你现在要疏忽了对儿女的教育、教诲,你到中年以后,你的儿女长成了,这个苦难你就会受到了。 ◎所以其实教育孩子在哪?不在书本,书本是方法,事实上要落实在哪?在生活当中,在与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当中,那个是学问,那个才是真实的东西。 所以我们教孩子也要善用很多生活的情境去教导他,而这个能不能利用生活情境,也要取决于老师跟家长有没有这样教育的敏感度,而这个教育的敏感度也取决于我们为人长者正确的观念,到底教孩子什么是一辈子重要的。当你正视到孝重要,当你正视到恭敬、礼貌重要,当你正视到一个孩子做事勤快的态度重要的时候,你就会抓住他整个成长过程的机会点去教。当我们都搞不清楚孝心重要,恭敬心重要,可能孩子都已经二十几岁了,这些东西一片空白,所以到底现在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我们要清楚明白。(《弟子规》《幸福人生讲座》蔡礼旭老师讲) ★★★★★ 推荐蔡老师《幸福人生讲座》40集、《弟子规》之讲座。 2004年幸福人生講座-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蔡禮旭老師主講)(有字幕)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网址(新) http://mchunghua.org/ 儒释道 多元文化教育网 http://rsd.amtb.tw ※※※※※※※※※※※※※※※※※※※※※※※※※※※※※※※※※※※※※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 三、四个月的婴儿,你就能看出来,没人教他,这是天性。 (父母与子女、父子有亲)这样的亲爱是天性。 他怎么变坏了?习性变坏了,本性是善的。老祖宗说「本性本善」,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这善是个形容词,就是说什么?它一点缺陷都没有,它是圆满的,太美好了,在婴儿身上看到。习性是什么?他慢慢学,学坏了。他睁开眼睛会看,竖起耳朵会听,看什么?首先看他的父母。中国古时候是以农立国,我们晓得,农事最重要的人多,人多好办事,要耕田,人少很辛苦。 小孩头一个就是看父母,大家庭五代同堂,看到父母对他父母那个孝顺,他就学会了。所以《弟子规》不是教小朋友念的,那就错了,大错特错。 不但父母在他面前要守礼,一举一动都不能违背规矩,为什么?他在学。 母亲在这个三年当中要好好保护他,只能让他看到正面的,不能让他看到负面的。告诉他,正面是对的,负面全是错的,他都记在心里,他一辈子都不会违背,这叫根本教育。 现在我们把根本都丢掉了,三岁教他念《弟子规》,他已经学坏了。 所以,中国古人有两句成语,现在也听不到了,叫「教儿婴孩,教妇初来」。 六、七岁上学了,聪明、根利的六岁上学,一般七岁上学。老师不得了,老师要做出来给他看,不是讲给他听。老师怎么教?老师是用身教。 从七岁大概教到十二岁。这段期间他长大了,长大怎么样?也会胡思乱想,所以规矩很严,老师管教,要守规矩。教他干什么?教他背书。背书的用意在哪里? 背书两个目的,主目的是修定、修清净心,不让你打妄想,副目的是才叫你把经书记住。 所以德行完全是身教的,那个根深蒂固。 父母做到了、老师做到了,做人应该要这样做法,五伦十义。你看,他落实在生活上,这个家庭就美满了,就幸福、快乐,家和万事兴。 到太学的时候,老师再按照这些经书给你讲,为什么要孝顺、为什么要友爱,把道理给你讲清楚。所以你已经做到了,统统做到了,然后讲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白这个道理,一生不会改变。 中国这个教育中心点,我叫教育的原始点,就是父子有亲,就是那个亲爱,永远保持,永远不变。父母过世了,你看有祠堂,还供奉著神位,念念不忘,不能忘本。 心量大。咱们中国人常说,量大福大。什么人有福?量大的人有福。这是真的,起心动念不为自己。所以古时候,这个量大从小就培养了,因为从小孩就不能有私心,就要为整个家族。我这个家族有三百人、有四百人、有五百人,要为一家人想,为一家人想就享福报,不能为自己。所以最忌讳的是藏私财,瞒著父母,小孩把喜欢玩的东西、喜爱的东西收藏起来不给人,这是最大的忌讳,不能养成这种习惯。有好吃的,拿出来大家吃,小朋友大家吃;有好玩的,大家在一起玩,团体生活。从小养成这个习惯,没有自私自利,所以他走向社会,他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大公无私,这是从小养成。他明白这个道理,量大福大,量小福报就小。现在没有这种训练了,你也学不到,一个个都学到自私自利,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大概只知道照顾妻子,连父母都不要,兄弟姊妹更不必说了。他怎么会爱人?他怎么会爱国家?他安立的是什么社会,我们可想而知。 所以中国的社会,这几千年来能够维系著统一,长治久安,靠什么?就靠这个教育。而且一定是大家庭,小家庭不可能。 小孩从小训练他心量要大,不能自私自利,起心动念为我整个家庭想,不是为个人想。所以,他要出去做官,他很容易为老百姓想,因为从小就养成习惯了,不会想自私自利的,都是从小培养成功的。 我们中国古时候世世代代扎根教育,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从什么时候学?从小孩出生到三岁这一千天,把他根扎稳。 中国培训出来的这小孩非常稳重,有定力、有智慧,一举一动他有规矩,这从小养成。所以古人有一句谚语说,「三岁看八十」,三岁培养成就的八十岁不变。心定他有智慧,他会有大成就,叫大器晚成,经几十年的磨炼,最后成就了。 ——《淨土大經科注》(淨空老法師2011-2012年宣講,共578集) ◎母亲生你、养你、教你,女德教育里最重要的就这三个字。 「人生百日」,人生下来一百天,这一百天之内,「体露真常」。 所以这个教育就太重要了!负责教育的人,母亲,不是别人,别人做不到。母亲全心全力照顾这个小孩,决定不能让他有不好的染污。 所以母亲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的邪正善恶要有能力辨别,你才能把关。最低限度的标准,儒释道有,儒的《弟子规》,道的《感应篇》,佛的《十善业》。母亲在怀孕的时候,十个月,这十个月当中把这三样东西念熟,一天总得念个十几二十遍。三样东西一起念,十个月大概差不多了,都能够记得住,都能背得下来,你就能把关了。自己心里很清楚,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邪,什么是正。 小孩,正的可以让他接触到,邪的决定不行;善的可以让他接触,恶的不能让他接触,一千天,看得紧紧的。任何人在小孩面前都要有规矩、有礼貌,不能随便说话,不可以随便开玩笑,为什么?小孩一看就学会了。所以这一千天让小孩看到的全是善的、全是正的,听到的、接触到的统统是正法没有邪法,是善法没有恶法,这叫扎根教育。这是母亲在一生当中真正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孩子长大了,一辈子会感恩。为什么?三岁,一千天扎的这个根,他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他有这个能力,将来一生他不会接触邪恶,一生不会改变,这个人就是圣贤君子,圣贤君子是母亲培养出来的。 中国人讲孝道,第一个是母亲,父亲还在第二位。母亲生你、养你、教你,这三个字她统统做到,这就是女德,女德教育里最重要的就这三个字。没有把小孩教好,做母亲这就是缺了德,这一德她没有,没有把儿子教好。关系很大,古人所说的,「子不教,人心坏了」,今天在社会上看到了;「家不齐,社会乱了」,家庭不像家庭,没有规矩。所以今天用五常的标准来看,父不父,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没有学,没有人教。做父母的不像父母样子,做儿女不像儿女,兄不像兄,弟不像弟,这怎么办?这问题可大了,不是小问题。感应不可思议,善与善感应,恶与恶感应,你一念善,佛菩萨善神来应;一念恶,妖魔鬼怪他来应,这个不可以不知道。(2012净土大经科注02-040-0305) 美国人写的,《旷野的声音》,内容就是讲澳洲土著,我看了很欢喜,他们训练他们自己的子弟,他们没有书本,他们没有学校。但是众生无始以来有烦恼、有习气。两个小孩,有一个苹果摆在那里,小孩的心都动了,都想去抢,大人怎么教他?每一个大人眼睛都盯着他们,小孩看到每一个大人都看着他们,他不敢动了,用这个方法把他的贪心、争夺的心断掉,从小就要培养他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小朋友多,吃的东西要懂得平均分配,没有占有的念头,没有储藏的念头,这个很重要。 ※※※※※※※※※※※※※※※※※※※※※※※※※※※※※※※※※※※※※ 視頻: 國家民族的頭等大事 +高名厚利不變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A3ODI3MzE2.html 国家、民族的头等大事——如何培养知足常乐、勤劳节俭、刻苦耐劳? 对年轻一代,怎么跟他们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编者注:「自古英雄出少年」,下面开示可以看到对我们现代人非常有益的启示) ●「自古英雄出少年」——古代的小学教育 哪一个人不想求智慧?为什么偏偏我们智慧不开?这在教学里有个很深的道理,现代人疏忽了。……好像是唐大圆讲的,……他非常感慨的说过,现代人舍弃根本智,而希求后得智,也是说无有是处。古人修学是先求根本智,然后再得后得智,所以他有智慧,我们现在没智慧。……根本智就是清净心、就是禅定,后得智是清净心的起用,这个说法大家就容易懂。现代的教育,不知道训练学生清净心,他智慧怎么能生得起来?没有智慧,只有聪明,没有智慧。 中国古时候的教学,我们在《礼记》里面可以读到,在唐宋,乃至于明清,儒家教学里面我们也能够见到。清朝末年陈弘谋居士编的《五种遗规》,搜集了不少资料,诸位能够发现古时候教学怎么教法。那个时候没有学校,私塾,一个老师教十几、二十个学生,老师真的像经上讲的开示,以身作则,着重在身教。老师的一举一动、生活行为,学生看在眼里,那是榜样,这是个负责任的老师。古时候,七、八岁上学,上学就离开父母,就跟着老师,生活跟老师在一起,大概只有初一、十五、年节才回家,《礼记》里面讲「就外傅」,傅是师父,小孩跟师父了。 从前有很多大家庭,家有内外之分,不是自己家里人,客人,比较疏远的亲戚朋友,都不能入内。里面是自己家里人活动的地方,外面是招待宾客的,有内外之分,所以家教非常之严,内外分得很清楚。儿童,男女五岁不同席,防微杜渐,满五岁男女就要分开,在一起吃饭,不能坐在一张桌子,所以社会能安定。 小学教育教什么?教你做人的道理,教洒扫应对,老师做示范,学生认真学习,学了之后回家会侍奉父母,他知道怎样孝顺父母。孝道从小教起,小不教,到年岁大了,不相信,不听这一套了,从小养成这个习惯。所以在家里面,父母教导他尊重老师,尊师重道;老师教学生孝顺父母,怎样孝敬父母,怎么样友爱兄弟,怎么样尊重长辈,教你做人的基本道理。从小扎根,印象深刻,所以一生当中他的行持纵然有错误的地方,大致都不离谱,不会有大错误。 书籍念古圣先贤的书,只念不求解,为什么?儿童记忆力好,教你背诵,没有讲解,天天背,天天念天天背。古人教书的方法,看学生资质,学生天分好的,标准在哪里?就是教你一篇课文,十遍就能够背诵,以这个为标准;十遍还不能背,分量就太多了。古时候老师教的十几、二十个学生,同样都是念一种书,每个人念的进度不一样;天资好的,每天能念两、三百字,十遍就能背;程度差一点的,念一百个字,甚至于五、六十个字。标准就是十遍可以背,十遍不能背,分量太多,所以每一个人进度不相同。能背了,还要念一百遍,加强记忆,所以念完之后,一生都不会忘记。 所以童蒙教学就是读书,老师在那里听,学生大声的念,老师才听得见。这样从七、八岁到十二、三岁,大概重要的典籍都念过、都背过。从前四书五经,经学;另外还有史学,非常重要,历史。在清朝,大概都是念史这一方面,念《通鉴辑览》,或者最初学的读《纲鉴》,《纲鉴》就是历史的纲要、大纲,详细一点的就是《通鉴辑览》。你把这部书念熟了,将来研究中国历史你就有根基。历史是家谱,我们祖宗代代相传,他们做些什么事情?你对于家谱不了解,你怎么会爱你的家?你怎么会爱你的国?过去这些古圣先贤,你对他都认识、都了解,爱国爱家的心才会生起来。所以史学非常重要,不能说你的家不认识,你的民族不认识。再就是子学、文学,文学是集,背这些东西。 十三岁之后,所背的东西差不多都完成了,要晓得这一段期间修什么?根本智。《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先要求无知,让你心清净。天天教你干活,干活是修福,洒扫应对,教你做人修福。教你读经,读经是修慧,慧在哪里?读了又不懂,真智慧。他要不念书,小孩也会胡思乱想,读书把胡思乱想打掉了,用这个方法把他的妄念打掉,让他的心是定的,他的心是清净的,所以不能讲,讲,他又胡思乱想。只教你念,不给你讲,这样子有个六、七年的时间,心定下来了。所以到大学的时候,古时候没有中学,就是太学,上大学的时候,大学老师讲解,研究讨论,他真开智慧,他有这个能力,他受过这个训练。我们在古籍里面看到,古时候有很多十几岁、不到二十岁考中举人,考中举人就有资格作县市长,我们现在看还是小孩,他能够管理国家的大事。谚语常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十几、二十岁担当国家的重任,他有智慧。再讲解、研究、讨论,那是后得智,无所不知。 古人读书乐,老师讲解,给你讲书的时候不要带书本,哪里像我们现在讲经还要拿个本子看到,古时候哪有这个道理?讲的人经本都背得很熟,听的人也背得很熟,说到第几章、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大家都知道。古时候的本子是木刻版,一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古时候刻的本子都一样,每一家刻得不一样,但是说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一定是一样,你不能说中国不科学,整个版本都相同。不像现在,现在印书就不一样,每一家排版行路不一样,字数不一样,所以你一定要找它是哪一家的本子。版本不同的时候,那就不一样,就找不到了。说实在话,没有中国古人那个方法好,它是统一的。 而且当中没有标点符号,背诵的时候要自己圈,自己圈点,增加你的印象。有训练的方法,开智慧的方法,但是这一套教学法现在没有人提倡,没有人用,非常可惜,所以现在人不好教。 在佛门里面,诸位也许有听到「五年学戒」,我们现在也没有了。五年学戒就跟儒家的童蒙教育意思完全相同,不过年龄不一样。儒家童蒙教学,那是真的儿童。一般出家至少都十几岁,十六、七岁出家,还是童子。二十几岁出家,乃至于三、四十岁出家,年岁愈大愈难教,他在社会上经历的时间长,习气很重,妄想多、分别执着多,这就困难了。五年学戒不是学戒律,戒律是一门大学问。 五年学戒,实际上学的是什么?沙弥律仪。你们出家人一定很熟悉,十条戒律,二十四门威仪,学这个。五年之中要切实做到,跟一个老师,学一家之言。如何对待老师?沙弥律仪里有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这五年当中,还是福慧双修。修福是工作,寺院里面繁重的粗活都分配给你做,这是修福;也就是讲怎样做一个出家人,要劳动,要勤苦。除这个之外,你学经教,接受老师的教导,也是没有讲解,叫你背诵。你学华严,《华严经》要背;你学天台,《法华经》要背。你经论不能背诵,你没有根基,所以每天读经。 诸位晓得,读经也是把妄想杂念念掉,修清净心。诸位要晓得,修禅定,面壁打坐是修定,读经也是修定,念佛还是修定。修定的方法,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都是修定。在教下,特别是发心学讲经,是以读经修定,读经的时候就没有妄想、没有杂念。读经的时候绝不思惟经里的意思,不可以,就是读,读得清清楚楚,一个字不漏,一句没念错,这是修慧,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它是属于修行,修根本智。听讲、研究讨论,那是后得智。古时候出家人,纵然他不讲经、不说法,在寺院里面担任执事都通宗通教,所以他们的功夫都得力,这令人羡慕,他都有成就,受过很好的教育。现在这个废弃了,没有人重视, 所以佛法衰了。要知道衰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衰的,我们要清楚。不读经,不研求,自然就衰了。 讲经的人才怎样选拔出来?古时候佛门里面没有培训班,没有佛学院。道场里面和尚天天讲经,和尚年岁大了,或者是要栽培继起的人才,有首座代讲,首座就是讲经说法。继起的人才从听众里面选拔,讲小座,复讲。能够讲的,统统让他复讲,在复讲里面淘汰一部分。讲得好的,意思能讲得清楚、讲得明白的,每天让他讲。 …… 诸位必须要认识清楚,古代的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佛教变成宗教是在清朝中叶以后。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六卷) 1999/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46 ◎托钵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注:艰苦生活),年轻有体力,逐渐能养成习惯 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说得很多,他提倡、主张,要想把佛法再兴旺起来,真正利益一切众生,出家人一定要过释迦牟尼佛当时的生活。那就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而且最好还是能实行托钵的制度。他这个说法正确,是释迦牟尼佛的意思,也是诸佛如来的意思。 刚才说了,现在人放逸惯了,一下教他过这个生活,他没有办法,他受不了,就是真想去做,体力不行。释迦牟尼佛何以能做到?他十九岁开始做,行,年轻有体力,逐渐能养成习惯。你说过托钵的生活,三十岁以上要开始做,相当勉强,他很辛苦,十几岁去做很自然。 我们自己是过来人,十几岁那个时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到处兵荒马乱。那时候,那几年当中,我们所过的生活真的跟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行脚僧没有两样。有没有感觉得苦?没有,感觉得很好玩。每天走路,走了好几个省,没有交通工具。不但走路,还要背行李,用个大背包背着行李,有人挑行李,有人背负行李,还要背负干粮,还要带一瓶水,行军的生活。我们看到军人他还要带武器,挺重的!我们在做学生,流亡学生,除了不带武器之外,装备跟他们差不多,他们带武器,我们总带几本书。所以,三十岁以上勉强,四十岁以上不行,这种生活没法子过了。 现在的社会可以说从小就养尊处优,这种舒适的生活已经养成习惯了,你叫他过这个生活是不可能的事情。江味农居士也是在民国初年,那个时候军阀割据、中日战争、二次大战,在那时候,十几二十岁的人是可以。想法非常正确,我学佛的时候也曾经想到,但是年龄已经过了,四十以后是有困难,体力渐渐衰了。 所以,这是年轻人。世出世法学习最好的时代,年轻!六祖惠能大师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二十四岁。中国谚语常讲「英雄出少年」,古今中外都没有例外的,所以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当然这些人不是平常人,他的智慧、他的福德、他的能力、他的缘分,过去生中累劫修行的成果,这一生因缘聚会,果德现前。 我们也能看到年岁很大的人,他体能保持得很好。你去细心观察,你去向他请教,没有别的,肯定是烦恼轻、妄念少、欲望少,这才能保持;欲望多了不行。 这个道理诸位要细细去思惟,你要想通了,你就懂得养生之道。我们这个世间,要吃饮食,或者是运动,或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保养,有没有效果?效果有,很少。真正的因素,健康长寿的因素是心,心要清净、要慈悲,行为要清净、要善良。心行清净、善良、慈悲,哪有不好的道理!学佛学懂这一点的时候,你就有受用,真得利益了。我们常说中年以上什么是福报?健康是福报。你有地位,你有财富,你有能力,但是你身体不健康,这是遗憾;要能得到健康的身体,那是真正的福报。有健康的身体,世出世间的事业,出世间事业是修行,你才有本钱修行。 自古以来,开悟的、证果的,都是年轻人,世法里头,英雄豪杰也都是年轻人,所谓是「自古英雄出少年」,二、三十岁的时候成就了。在我们佛门里头,你去看看史传里面所记载的,历代的这些高僧大德、在家修行的居士,开悟的、证果的,年岁都不大。老年成就的,实际上他开悟的时候也是在年轻的时候。为什么?年轻的时候修行有体力。打个「般舟三昧」,我们知道般舟三昧一期是九十天,三个月,三个月不睡、不坐,所以般舟三昧叫「佛立三昧」。 我们现在想想,我们想学释迦牟尼佛,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不行?没有那个身体,这个是要基本的条件。我们要过他那个生活,我相信不到一个星期你就受不了,你一定要到急诊室去休息了。体力,他是年轻就养成,有这个体力。世间事业,常言说得好英雄出少年,佛门里面修行证果也都在年少。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三十岁,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参学,三十成道。在我们中国,惠能大师二十四岁成道,提前了六年,为我们做榜样。那样的年龄真的有体力,野外露宿无所谓,如果一直养成习惯就没有问题。 ※※※※※※※※※※※※※※※※※※※※※※※※※※※※※※※※※ ●《百侯往事》摘录:史婆教育孙女的两则故事 编者注:节录自《百侯往事》,北京大学刘锦云女士写的客家民俗故事著作,百侯是作者的故乡,粤东客家山村、广东大浦县百侯镇、国家历史文化古镇。文中的“小妹”是作者的一个妹妹,从小被史婆抱养的孙女。 5. 小时偷针长大偷金 史婆把对孩子的严格管教比喻成给小树剪枝,只有经过剪枝修理才能成材,当小孩犯错误时,就得硬一硬心肠。 小妹就曾经被史婆用铁尺打过手掌心。那是小妹五,六岁的时候,史婆为方便拜神,买了糕饼和糖果,放在橱柜顶格。小妹看见了,史婆就叮嘱说:“这些是拜了神才可以吃的。”柜子没有上锁,而看得见的糖果对于小孩子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这么多呢,偷偷地拿一个,阿婆不知道。”小妹这样想。 小妹虽然年岁小,却是聪明和机灵的,个子不够高,怎么才能拿得着?她想到了凳子。小妹成功了,拿到了小饼干。这饼干又叫箩蒂,圆圆的小饼干上有一个红色,黄色或者绿色的蒂,甜甜的,很好吃。小妹很自信,认为只拿一个,婆婆不知道。可是天长日久,小箩蒂慢慢少了下来。史婆马上想到了是谁。 “是你偷吃箩蒂吗?”小妹怯怯的,只是摇头。“那箩蒂怎么少了这些?”小妹咬着手指,仍然摇头。她知道偷吃是不对的,是犯了错,她心虚又怕挨打。史婆从她惶恐的眼神中已猜出了大概。但是,她希望小妹自己能承认错误。 “是你偷吃的吗?”“这么高,你是怎么拿到的?”“是别人帮你拿的吗?”史婆再问。她拿来铁尺,打开小妹的手心,轻轻地打一下。“再不说实话,就再打。”小妹的手掌心,实在太嫩了,她疼得一边哭一边说出了是凳子帮的忙。 史婆更多的是从人身安全来考虑:拿凳子爬上去,手脚摔断了,那可不是小事。“摔下来那还不摔断手脚,摔破头,你真大胆哪!”史婆又用铁尺在她的手心上打了一下,教训她说。 小妹知道自己错了,又疼又怕,哇哇大哭。史婆把她推走,推到小天井,让她站在那里哭。“哭了就会清醒,不要惯她。”史婆硬下心肠。小妹低头大哭,但没人理,特别是钟爱自己的阿婆也不理了。她越发哭得厉害,哭着哭着竟哭累了,睡在地上。 事后,史婆耐心地教育她: “不是不给你吃,要先拜了神。神要吃洁净的东西,用过的,吃剩的,再来拜神,这心就不虔诚的。”“不是不给你吃,想吃什么,要通过大人,大人同意了,才可以吃。”“不是不给你吃,你自己端凳子爬高,摔下来会摔断腿,跌断手,摔破头,甚至会摔死的。” “你自己拿,背着大人就是偷。小时候偷针,长大了,胆子越来越大,就会偷金,小偷变成大偷。”“你这次犯错,认了错,将来不再犯,不再说谎,就是好孩子。” 史婆抓住这个苗头,狠狠地修理了一下小妹。 这件事,对小妹教育很深,她也至今不忘。自此,小妹不再说谎。她常常忆起史婆的教诲: “小孩子三岁看八十,从小教育就要严格,培养出了好的习惯,品格端正了,才不会走邪路。”“心术要正,这是做人的根本;心术不正,如同禽兽。” 史婆的教育方法,严厉是偶尔一用,大量的是用爱心去感化,温暖对方的心。一切从爱出发,以鼓励为主。在教育方面,史婆是成功的,她是个不是科班出身的好教师,堪称一个社会教育家。 6. 夸赞与感恩 记得小妹只有八,九岁时,就跟着大人上山割草。第一次去,以为上山很好玩,山上有茅甲子,当梨等野果。她兴致很高。等到真的去尝试了,被太阳晒,被鲁草根扎,被荆棘划破手,流汗口渴,使得她的兴致大减,便有些畏难情绪。但当小妹挑着一点柴草回来时,却得到了史婆的大力赞扬。 “瞧我的孙女,真行啊!年纪小小,就敢跟大人上山割草,不怕扎手,不怕晒太阳,不怕脚底疼。”小妹的柴担刚被她接过去,又帮着解下斗笠,端过脸盆让小妹先洗把脸,凉快凉快。这时,桌上早已摆好了晾凉的番石榴叶茶和稀粥。为了奖励小妹,儿媳妇孝敬公婆而特意蒸好的鸡蛋羹,也给小妹来了一勺。这举动虽然平常,但能让小妹感受到奶奶对她的重视和爱护,有了这温馨贴心的爱,辛苦与疲劳不知不觉中已消解去大半。 柴草晒干后,用来当柴烧。史婆一边烧火又一边夸赞:“第一次上山割草就不错。有松毛,有树枝,又有干毛草,又软又耐烧。”“你看,烧了好一阵,挑一挑,火焰直冲,又能再烧一阵,一把当三把烧。”小妹看看自己的劳动成果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心中再一次受到鼓舞,第二天又主动地跟大人上山割草了。 史婆总是笑眯眯的。她和善可亲。她也快乐,人们见到她时,总是欢喜的,那银色的假牙总是闪着亮光。史婆的快乐来源于她有一个好的心态。她总是怀着一颗虔诚的感恩的心。她有儿有女有儿媳妇,还有孙子孙女,觉得上天对她已经不薄了。她满足现状,她不敢奢望,她安分。她认为别的有钱人住大屋,喝酒,吃肉,穿绫罗绸缎,那是别人的命好,祖上积德。自己虽不能比,但也有房子住,有番薯、芋卵吃,有床有被,衣服虽然打补丁,只要洗得干净,不至于近不得人前。正如俗语说得那样: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想到这里,自己也就心满意足了。 史婆的快乐也来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她热爱大自然,喜欢花草树木,还在庭院里栽了不少,有茶花,桂花,菊花;有番石榴树,石榴树,橘树,杨桃树。一年四季,院子里香气袭人。史婆爱惜一草一木。她认为树木花草虽不会说话但也有生命,要善待它,充分利用它,给它一个好归宿。每逢深秋,史婆把蕃石榴叶一片片摘下,晒干,然后装入瓮中,并用蕉叶结结实实地封好口,以待来年用它来煮番石榴叶茶。因为,番石榴叶茶清凉解毒,夏天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暑降温凉茶。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史婆在小妹身上花费的心血没有白花。 奶奶爱孙女,孙女长大了,懂事了也爱奶奶。小妹清楚地记得:1962 年经济困难时期,她曾在公社干部大会期间帮厨。工作结束,她也分得一碗肉汤。可小妹那里舍得吃?她首先想到的是年迈的老奶奶已经很久没有闻过肉味了。她急忙把分得的肉汤装入刷牙缸子,三步并作两步赶回家。走到路上碰到熟人,她只说了几句话便告辞了,怕肉汤凉了,一心要奶奶喝上热腾腾的猪肉汤。 小妹的弟弟阿赤,以及他的媳妇也是孝顺人。史婆70 多岁时,不幸得了脑中风,瘫痪在床。为了让奶奶能晒太阳,他用竹床改制为躺椅,每天把奶奶从房里背到院子里,让她舒舒服服地躺着。喂饭时,也细心地选出软烂的菜叶,菜心。为防止长褥疮,天天给她擦身按摩。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史婆在孙儿孙媳的精心护理下,又多活了几年,直到80 岁才故去。 史婆为人大度,从领养小妹的第一天起,便没有把小妹当成自家的私有财产,占为己有,不让别人介入。她与其他客家妇女一样,欢迎被抱养的孙女的亲生父母及同胞姐妹来探望她。从小就告诉她,你有两个母亲,两个父亲,两个奶奶,有更多的兄弟姐妹。有更多的人爱她,关心她成长,这是好事,是她的福分及造化。史婆对小妹的教育一直贯穿着:你是两个家庭共有的,一个是亲生父母,一个是养父母。 查看完整版本: 转载:一编的的确确很好的客家山村<<百侯往事>>-刘锦云著 大埔论坛 http://bbs.514200.com/thread-282053-1-1.html 百侯往事 / X  ]  J0 X: [1 U刘锦云 著! t5 http://bbs.514200.com/thread-282053-2-1.html 《百侯往事》是北京大学刘锦云教授写的一部描述她家乡百侯客家民俗的著作。北京大学段宝林教授在该书序言说:“《百侯往事》是刘锦云女士所写的一部生命回忆录,同时又是一本很丰富的客家民俗的生动记录。” ◎编者附注-有关《百侯往事》反映的人生困惑问题: 作者很难得,描写得很详细、具体,作者自序“出于对母亲的深爱,对于那个时代妇女的真切的同情”, 书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心地的善良、家教的良好。 我将《百侯往事》一目十行地浏览了一下,有选择地看了一些内容,其中最让为动情、撼动人心的是作者母亲在临终弥留之际对女儿(作者)的托付。该书这段文字的描述可谓反映了客家人的情形, “长兄如父,长嫂如母。”或“长姊、大姐如母”,“无女不成家”, 等类似的情形,客家女子巨大的牺牲精神,强烈的责任心,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克勤克俭的形象,是让客家子弟子女们最为刻骨铭心、永世难忘、无限感恩的。 《百侯往事》“十八、临终嘱咐”节录: 七月二十八日,远在朝鲜的表哥钦发接到父亲“姑病危速回”的电报,向连指导员请假。连长与指导员说:“只有直系亲属有事才可请假,你有几个姑姑?”表哥情急之下号啕大哭,诉说了自己的悲惨身世:“我这个姑姑如同亲生母亲,是她一手把我带大的。” 请假批准了,连指导员让司务长支取路费,他即刻登程。他从朝鲜平安南道经过十多天的奔波,终于赶到家与母亲见上了最后一面。叫一声“细姑”,古哥已泣不成声。母亲见到从小抚养大的姪子从朝鲜赶回来,极为兴奋,拉着他的手不放,哭了起来。但是母亲油尽灯枯,已流不出眼泪了。古哥从口袋里掏出50 元,又把从朝鲜买回的高丽参一包交到母亲手里。母亲把它压在枕头底下。 我把古哥带回的高丽参炖鸡汁喂母亲。母亲喝了几口,然后用颤抖的手从枕头下摸出50 元,捏到我的手里:“你长大了,衣服太差近不得人,这钱你拿去做一身衣服。”我的眼泪禁不住又滚下来。母亲太了解父亲了,他常常标榜自己只有一套衣服洗换,一双鞋穿了十多年,他不会为大女儿买衣服的。母亲又拉了拉我的手。她已经没有力气说话了,我更靠紧她。“妈妈不会好的了。昨天晚上,我看见小鬼拿着绳索来拉我,我要他们等一等。”我一听,眼泪又止不住流了下来,尽力安慰着:“妈,你会好起来的,会好的。”我知道这些安慰对她来说已经不起作用了,这些话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你最大,你要帮助你爸爸带大弟弟妹妹。” 我早已泣不成声,眼泪如断了线的珠子,扑簌籁地往下滴。我用力地点头,点头,只有用点头以表达内心话语。 “你帮你爸爸带大弟妹,我就可以瞑目了。”我听到这句话,又用力地点头。 我知道在临终母亲面前的承诺是多么的庄重,母亲的临终嘱托,如同千钧之力,它进入了我的灵魂,我的生命。我用力点头,这个许诺如同向正在走向另一个世界的母亲庄严地宣誓。此时“帮你父亲带大弟弟妹妹”,“带大弟妹”、“带大弟妹”……这句话不停地在我脑中轰响。这句话显得那么具体,又是那么沉重,那么的刻骨铭心。这句话就是一付千斤重担,我足足挑了五十年,直到弟弟妹妹都成了家,又养大了子女,才卸下来。 书中提到了许多难以解释的民俗问题,以及人生的辛酸苦涩,作者内心的困惑,心结,也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每个人,包括以前的我在内,甚至包括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都有的困惑。 面对现实,人生的种种问题、疑难杂症,如何看待?原因何在?如何走出困境?有史以来,人们对这些问题可谓从来没有停止过。孔老夫子「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是影响世界最为深远的圣人之一,现在的人们,可能活了一辈子,还是迷惑,懵懂一生。 世界著名历史哲学家英国汤恩比博士,曾于1970年代提到,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的种种问题,惟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 孔孟,仁义、忠恕;大乘,真诚、慈悲。 山重水复疑无路,无限风光在《大经》。真正能圆满解决问题,拥有幸福人生,谨推荐: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净土大经解演义》或《大经科注》。需要澄清的是,佛教的本来面目是佛陀教育,而不是宗教。详细内容请进入 净空法师专集网站www.amtb.tw 或: 儒释道 rsd.amtb.tw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edu.hwadzan.com/ 另外要注意的是,《百侯往事》书中提到为作者奶奶做超度、念血盆经的往事,根据民国高僧印光大师说,血盆经是伪经。 “佛法之衰,皆因俗僧不知佛法,将伪造之血盆经,寿生经,作求财之要道。从此破血湖,破地狱,还寿生,寄库等佛事,日见其多。虽骗到愚人之钱,却引起有学问,明世理,而不知佛法之真理者之毁谤。俗僧只顾得钱,不顾此种佛事,深伏灭法之祸。遇有真正知见者,当令以此种佛事之费念佛,其利益大矣。”——摘自《印光法师文钞》复江景春居士书二。 特此说明,以免误导。 净空老法师提到:“释迦牟尼佛的身分是职业老师,跟孔子一样,当年在世,有教无类。孔子还收一点学费,释迦牟尼佛不收学费,是义务的老师。我们讲释迦牟尼佛是什么身分?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老师,多么值得人尊敬!…… 从前的道场、寺院、庵堂,乾隆时代还都是普遍的教学,那是什么?学校。我想佛教变成了宗教、变成了迷信,应该是嘉庆以后,不到三百年,二百多年。真正变质应该是慈禧,所以慈禧的罪很重。慈禧也是虔诚的佛教徒,也拜出家人作老师,可是她迷信,她不相信佛,她相信鬼神,喜欢驾乩扶鸾,那就没有法子。在慈禧之前,清朝宫廷里面,请这些儒释道的高人,都在宫廷讲学。帝王带着嫔妃、文武大臣,天天学习,受教育。慈禧掌握政权之后,这个 条例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pdf信访条例下载信访条例下载问刑条例下载新准则、条例下载 废除了,换成什么?换成一些扶鸾的。人民上行下效,皇上、太后,老佛爷都是喜欢这个,所以扶鸾的风气就民间都学了。这经也不讲了,变成搞超度、搞经忏佛事。所以从慈禧到现在也不过两百年,佛教堕落成这个样子,这我们多痛心!不能不知道。”——摘自《净土大经解演义》 ※※※※※※※※※※※※※※※※※※※※※※※※※※※※※※※※※ ●把家譜家訓、家規,節錄出來,編成書:「中國古代的祖先如何教導他的後裔」。 所以我就想到,每一家家譜裏頭都有家訓、都有家規,我們如果把所有家庭裏的家訓、家規,統統把它提出來,將來印成冊,那真是很大分量的部頭。……你將來到哪個行業有哪個行業的這些儀規、這些教訓,內容非常豐富。不能做一個獨立的大學,至少可以辦一個獨立的學院,專門來研究學習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家教。12-17-1655 現在我還想做個工作,就是把中國各個家庭裏面、家譜裏面這一類的東西,家教,把它節錄出來,將來編成一本書,這本書就是「中國古代的祖先如何教導他的後裔」。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真正的根。從他的家訓、家教、家規裏面,你就能看到祖先是怎樣期望後代的子孫。12-17-1686 如何能把中國傳統這些每家的家譜裏面的家規、家訓、家教這一類的,把它節錄出來編成一本,你就能看到中國自古以來對於家庭教育的重視,你就明白了,你會得到很多的啟示。——大方廣佛華嚴經 12-17-1666 ●广东河源《客家古邑家训》 您所在的位置: 河源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河源时政 > 正文 《客家古邑家训》拟明年6月出版 将选取河源地区客家族群100个姓氏家训和族规 2012-12-19 河源日报凌丽 昨日下午,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善平牵头召开会议, 据悉,目前,我市已成立《客家古邑家训》编委会,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何忠友,市长彭建文担任编委主任,主编为吴善平,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导谭元亨等出任副主编。 据了解,《客家古邑家训》将选取河源地区客家族群100个姓氏家训和族规, ●客家先贤有光耀中华的“祖训家规”  http://blog.mzsky.cc/u/213234/blog_206984 ●河源“颜氏家训”中的廉政文化被发扬光大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近年来,广东省河源市检察院抓住这一地方乡土廉政文化教育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廉政文化教育活动。 河源市纪委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对“颜氏廉政文化”进行专题调研,并召开“颜氏廉政文化”座谈会 很快,以《一门三世四督抚》命名的“颜氏文化”资料精选集出版。 随后,“河源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在连平县博物馆挂牌成立。 8月初,一台廉政教育综合文艺节目《颜氏传奇》在河源市五县一区及乡镇巡回演出。 此外,河源市纪委还精心制作了《煌煌“官箴”警后人》电视专题片,在市、县电视台播放,反响强烈。 “颜氏廉政文化”成了河源市一个响当当的廉政文化教育品牌。 广东省河源市检察院抓住这一地方乡土廉政文化教育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廉政文化教育活动。 颜氏三代在历史上成就了“一门三世四督抚”的显赫家世,名列当时全国的二十八世家之一,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以“清正廉洁、亲民爱民、忠贞爱国”的精神惠泽后世。河源市在反腐倡廉教育活动中,发现连平颜氏家训是一大“优质资源”,能够为反腐倡廉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于构建教育、制 找到了教育的题材之后,河源市纪委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具有很好的作用。 http://www.yans.org/bbs/ShowPost.asp?ThreadID=424 江西赣州:客家“祖训”纳入犯人改造 客家祖训变身监规用“至亲”文化感召浪子 土楼廉政祖训 (闽西客家 永定部分祖训家规摘录)   (出处:永定某客家土楼网站 http://www.ydxjw.com/Articlehtml/?newsid=872 ●您当前的位置 :江西新闻网 > 江西民生 正文 客家祖训变身监规用“至亲”文化感召浪子[图] 省赣州监狱首引客家文化进监区,创新教育改造模式 2012-12-10    监狱精心选择百条朗朗上口的客家谚语家训,汇编成一本客家语的《监狱服刑人员行为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服刑人员人手一册。 通过引用客家文化,修建客家文化广场和客家围屋式的监舍,营造了良好的改造环境。 ●族训家规 当前位置:首页 > 族谱资料 > 族训家规 详细资料请进入查看:http://www.chens.org.cn/xs/news/?list_47.html ●中国台湾网 -家训家传 详细资料请进入查看:http://www.taiwan.cn/zppd/JXJC/ http://www.taiwan.cn/zppd/JXJC/index_1.htm ● 百姓源流网 族谱资料 http://www.chens.org.cn/xs/news/?list_13.html ●梅州客家家训征集启事 梅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2年4月 梅州《客家家训》7篇(现代编) http://www.gd.chinanews.com/2013/2013-08-07/2/264103.shtml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3/08/07/21404337.html - 13 -
本文档为【客家谚语-4 家庭教育篇【客家谚语与人生智慧系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6502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1KB
软件:Word
页数:22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10
浏览量: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