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9年高考理科数学考试大纲

2009年高考理科数学考试大纲

举报
开通vip

2009年高考理科数学考试大纲   2009年全国理科高考数学考试大纲导读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2009年版)》中的数学科部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国家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

2009年高考理科数学考试大纲
  2009年全国理科高考数学考试大纲导读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2009年版)》中的数学科部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国家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必修课与选修Ⅱ的教学内容,作为理工农医类高考数学科试题的命题范围.   数学科的考试,按照"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确立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考查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科考试要发挥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既考查中学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又考查考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   一、考试内容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个性品质要求   1.知识要求   知识是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所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的教学内容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对知识的要求,依次为了解、理解和掌握、灵活和综合运用三个层次.   (1)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及其相关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   (2)理解和掌握: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论认识,能够解释、举例或变形、推断,并能利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3)灵活和综合运用:要求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列知识分析和解决较为复杂的或综合性的问题.   2.能力要求   能力是指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思维能力:会对问题或资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会用类比、归纳和演绎进行推理;能合乎逻辑地、准确地进行表述.   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思维能力是数学学科能力的核心.数学思维能力是以数学知识为素材,通过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和模式构建等诸方面,对客观事物中的空间形式、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形成和发展理性思维,构成数学能力的主体.   (2)运算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和目标,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   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运算包括对数值的计算、估值和近似计算,对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对几何图形各几何量的计算求解等.运算能力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也包括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的能力以及实施运算和计算的技能.   (3)空间想象能力:能根据条件作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与变换;会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   空间想象能力是对空间形式的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识图、画图和对图形的想象能力.识图是指观察、研究所给图形中几何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图是指将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以及对图形添加辅助图形或对图形进行各种变换;对图形的想象主要包括有图想图和无图想图两种,是空间想象能力高层次的标志.   (4)实践能力: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能理解对问题陈述的材料,并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能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加以验证,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述和说明.   实践能力是将客观事物数学化的能力.主要过程是依据现实的生活背景,提炼相关的数量关系,构造数学模型,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5)创新意识:对新颖的信息、情境和设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对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测、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也就越强.   3.个性品质要求   个性品质是指考生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思维的习惯,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   要求考生克服紧张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参加考试,合理支配考试时间,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答试题,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体现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考查要求   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决定了数学知识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包括各部分知识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联系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要善于从本质上抓住这些联系,进而通过分类、梳理、综合,构建数学试卷的结构框架.   (1)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既全面又突出重点,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要占有较大的比例,构成数学试卷的主体.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试题,使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   (2)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是对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的考查,考查时必须要与数学知识相结合,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考查,反映考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要从学科的整体意义和思想价值立意,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有效地检测考生对中学数学知识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3)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强调"以能力立意",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入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侧重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的应用,以此来检测考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中去的能力,从而检测出考生个体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潜能.   对能力的考查,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考查各种能力,强调综合性、应用性,并切合考生实际.对思维能力的考查贯穿于全卷,重点体现对理性思维的考查,强调思维的科学性、严谨性、抽象性.对运算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对算理和逻辑推理的考查,考查时以代数运算为主,同时也考查估算、简算.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三种语言的互相转化,表现为对图形的识别、理解和加工,考查时要与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相结合.   (4)对实践能力的考查主要采用解决应用问题的形式.命题时要坚持"贴近生活,背景公平,控制难度"的原则,试题设计要切合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践经验,使数学应用问题的难度符合考生的水平.   (5)对创新意识的考查是对高层次理性思维的考查.在考试中创设比较新颖的问题情境,构造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数学问题,要注重问题的多样化,体现思维的发散性.精心设计考查数学主体内容,体现数学素质的试题;反映数、形运动变化的试题;研究型、探索型、开放型的试题.   数学科的命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注重展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顾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现实性,重视试题间的层次性,合理调控综合程度,坚持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努力实现全面考查综合数学素养的要求.   Ⅲ.考试内容   1.平面向量   考试内容:   向量.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线段的定比分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平移.   考试要求:   (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和减法.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导读】通常以选择、填空题型考查本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此类题一般难度不大,用以解决有关长度、夹角、垂直、判断多边形形状等问题.平面向量的几何表示是平面几何性质的反映,向量的表示可以使平面几何的各类性质的表示及证明更为直观,且较易理解与接受.   【试题举例】(2008·北京)   已知向量a与b的夹角为120°,且|a|=|b|=4,那么b·(2a+b)的值为    .   【答案】0   【解析】b·(2a+b)=2a·b+b2=2|a|·|b|cos120°+16=0,考查向量的运算,属于容易题.   (4)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导读】向量的坐标表示,实际上是向量的代数表示.在引入向量的坐标表示后,即可使向量运算完全代数化,将数与形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很多几何问题的证明,就转化为我们熟知的数量运算,这也是中学数学学习向量的重要目的之一.要注意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其结果是数量而不是向量,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是两个向量之间的一种乘法又称"点乘".   【试题举例】(2008·湖北)   设a=(1,-2),b=(-3,4),c=(3,2),则(a+2b)·c=(  )   A.(-15,12)  B.0  C.-3  D.-11   【答案】C   【解析】C [解析]∵a=(1,-2),b=(-3,4),c=(3,2),   ∴(a+2b)·c=(1-6,-2+8)·(3,2)=-15+12=-3,故应选C.   (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掌握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且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   【导读】在高考中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①向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③向量作为工具的应用.向量是数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它给平面解析几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同时也为物理学提供了工具,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结合比较密切.   【试题举例】(2008·辽宁)   将函数y=2x+1的图象按向量a平移得到函数y=2x+1的图象,则(  )   A.a=(-1,-1)  B.a=(1,-1)  C.a=(1,1)  D.a=(-1,1)   【答案】A   【解析】将函数y=2x+1的图象向左平移1个单位可得函数y=2x+1+1的图象,再将该函数图象向下平移1个单位可得函数y=2x+1的图象,由此可得平移向量a=(-1,-1),故应选A.   2.集合、简易逻辑   考试内容:   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   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考试要求:   (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导读】数形结合是解集合问题的常用方法,解题时要尽可能地借助数轴、直角坐标系或韦恩图等工具,将抽象的代数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然后利用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学会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集合的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试题举例】   已知集合S=x∈Rx+1≥2,T=-2,-1,0,1,2,则S∩T=(  )   A.2   B.1,2   C.0,1,2   D.-1,0,1,2   【答案】B   【解析】(直接法)S=x∈Rx+1≥2?S=x∈Rx≥1,T=-2,-1,0,1,2,故S∩T=1,2.   (排除法)由S=x∈Rx+1≥2?S=x∈Rx≥1可知S∩T中的元素比0要大,而C、D项中有元素0,故排除C、D项,且S∩T中含有元素1,故排除A项.故答案为B.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   【导读】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构成复合命题的p或q可以是两个不相关的命题,判断命题真假的步骤是:(1)定形式;(2)判简单;(3)判复合,以真值表为依据.规律是"或命题"一真俱真,要假全假."且命题"一假俱假,要真全真.当一个命题的真假不易判断时,可考虑判断其等价命题的真假.高考在考查其他部分内容时涉及集合的知识.很少有正面考查逻辑的内容.逻辑与充要条件的知识往往是和其他知识结合起来并汇考查.   【试题举例】   "a=2"是"直线ax+2y=0平行于直线x+y=1"的(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C   【解析】当a=2时,直线2x+2y=0平行于直线x+y=1,则是充分条件;直线ax+2y=0平行于直线x+y=1时有:a=2,则是必要条件,故是充分必要条件.   3.函数   考试内容:   映射.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   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   指数概念的扩充.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指数函数.   对数.对数的运算性质.对数函数.   函数的应用.   考试要求:   (1)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导读】映射A→fB中,A中元素无剩余、一对一或多对一.函数是"非空数集上的映射",其中"值域是映射中象集B的子集".函数图象与x轴垂线至多有一个交点,但与y轴垂线的公共点可能没有,也可任意个.函数图象一定是坐标系中的曲线,但坐标系中的曲线不一定能成为函数图象.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而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函数的三要素中对应法则是核心,定义域是灵魂.函数有两种定义,一是变量观点下的定义,一是映射观点下的定义.复习中不能仅满足对这两种定义的背诵,而应在判断是否构成函数关系、两个函数关系是否相同等问题中得到深化,更应在有关反函数问题中正确运用.   【试题举例】   给出下列三个等式:   f(xy)=f(x)+f(y),f(x+y)=f(x)f(y),f(x+y)=f(x)+f(y)1-f(x)f(y).下列函数中不满足其中任何一个等式的是(  )   A.f(x)=3x   B.f(x)=sinx   C.f(x)=log2x   D.f(x)=tanx   【答案】B   【解析】依据指、对数函数的性质可以发现A满足f(x+y)=f(x)f(y),   C满足f(xy)=f(x)+f(y),而D满足f(x+y)=f(x)+f(y)1-f(x)f(y),   B不满足其中任何一个等式.   (2)了解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   【导读】函数的单调性只能在函数的定义域内来讨论.函数y=f(x)在给定区间上的单调性,反映了函数在区间上函数值的变化趋势,是函数在区间上的整体性质,但不一定是函数在定义域上的整体性质.函数的单调性是对某个区间而言的,所以要受到区间的限制.确定函数的单调性或单调区间,在解答题中常用定义法、导数法,在选择题、填空题中还有数形结合法、特殊值法等等.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既有图象特征又有代数形式,两者均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两者相结合的抽象函数的性质探究更是函数性质研究的深入.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这是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   【试题举例】   在R上定义的函数f(x)是偶函数,且f(x)=f(2-x).若f(x)在区间[1,2]上是减函数,则f(x)(  )   A.在区间[-2,-1]上是增函数,在区间[3,4]上是增函数   B.在区间[-2,-1]上是增函数,在区间[3,4]上是减函数   C.在区间[-2,-1]上是减函数,在区间[3,4]上是增函数   D.在区间[-2,-1]上是减函数,在区间[3,4]上是减函数   【答案】B   【解析】由f(x)=f(2-x)可知f(x)图象关于x=1对称,又因为f(x)为偶函数图象关于x=0对称,可得到f(x)为周期函数且最小正周期为2,结合f(x)在区间[1,2]上是减函数,可得如上f(x)草图.故选B.   (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导读】反函数的定义不只局限于函数y=ax(x∈R)与函数y=logax(x∈(0,+∞)),对于其他的函数也有可能存在反函数.只有一一对应的函数才有反函数,证明唯一性命题既要证存在性,又要用反证法证其唯一性.遇到互为反函数问题时,要时刻记住两者定义域与值域互换.确定函数三要素、求反函数等课题的综合性,不仅要用到解方程、解不等式等知识,还要用到换元思想、方程思想等与函数有关概念的结合.从定义域到值域上的一一映射确定的函数才有反函数;反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上分别是原函数的值域、定义域,若y=f(x)与y=f-1(x)互为反函数,函数y=f(x)的定义域为A、值域为B,则f[f-1(x)]=x(x∈B),f-1[f(x)]=x(x∈A);单调性、图象: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它们的图象关于y=x对称.求反函数的一般方法:   (1)由y=f(x)解出x=f-1(y),(2)将x=f-1(y)中的x,y互换位置,得y=f-1(x),(3)求y=f(x)的值域得y=f-1(x)的定义域.   【试题举例】(2008·全国卷一)   若函数y=f(x-1)的图象与函数y=lnx+1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则f(x)=(  )   A.e2x-1  B.e2x  C.e2x+1  D.e2x+2   【答案】B   【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原函数与反函数图象间的关系及反函数的求法.   由题意知y=f(x-1)与y=lnx+1互为反函数,y=lnx+1的反函数的求解如下:y-1=lnx,x=ey-1,两边平方得x=e2y-2,交换x,y,则得y=lnx+1的反函数为f(x-1)=e2x-2则f(x)=e2x,故选B.   (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导读】1.本小节的重点是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应用.对于含有字母参数的两个函数式比较大小或两个函数式由于自变量的不同取值而有不同大小关系时,必须对字母参数或自变量取值进行分类讨论.用好用活指数函数单调性,是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关键.   2.对可化为a2x+b·ax+c=0或a2x+b·ax+c≥0(≤0)的指数方程或不等式,常借助换元法解决,但应提醒学生注意换元后"新元"的范围.   【试题举例】   设a=log123,b=130.2,c=213,则(  )   A.a1,∴有a0,a≠1),应注意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在解题中的应用.   【试题举例】(2008·全国卷二)   若x∈(e-1,1),a=lnx,b=2lnx,c=ln3x,则(  )   A.aa,∴bb2,A不成立;若ab>0aab,所以D不成立,故选C.   (2)掌握两个(不扩展到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并会简单的应用.   【导读】1.在证明不等式的各种方法中,作差比较法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它是利用不等式两边的差是正数还是负数来证明不等式,其应用非常广泛,一定要熟练掌握.   2.对于公式a+b≥2ab,ab≤a+b22要理解它们的作用和使用条件及内在联系,两个公式也体现了ab和a+b的转化关系.   3.在应用均值定理求最值时,要把握定理成立的三个条件,就是"一正--各项均为正;二定--积或和为定值;三相等--等号能否取得".若忽略了某个条件,就会出现错误.   【试题举例】   如果正数a,b,c,d满足a+b=cd=4,那么(  )   A.ab≤c+d,且等号成立时a,b,c,d的取值唯一   B.ab≥c+d,且等号成立时a,b,c,d的取值唯一   C.ab≤c+d,且等号成立时a,b,c,d的取值不唯一   D.ab≥c+d,且等号成立时a,b,c,d的取值不唯一   【答案】A   【解析】∵正数a,b,c,d满足a+b=cd=4,∴4=a+b≥2ab,即ab≤4,当且仅当a=b=2时,"="成立;又4=cd≤c+d22,∴c+d≥4,当且仅当c=d=2时,"="成立;综上得ab≤c+d,且等号成立时a,b,c,d的取值都为2,选A.   (3)掌握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导读】1.在证明不等式的过程中,分析法和综合法是不能分离的,如果使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难以入手时,常用分析法探索证题途径,之后用综合法的形式写出它的证明过程.有时问题证明难度较大,常使用分析综合法,实现两头往中间靠以达到证题目的.   2.由于高考试题不会出现单一的不等式的证明题,常常与函数、数列、三角、方程综合在一起,所以在学习中,不等式的证明除常用的三种方法外,还有其他方法,如比较大小.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有:差、商比较法、函数性质法、分析综合法和放缩法.要能了解常见的放缩途径,如:利用增或舍、分式性质、函数单调性、有界性、基本不等式及绝对值不等式性质和数学归纳法等.有时要先对不等式作等价变形再进行证明,有时几种证明方法综合使用.   3.比较法有两种形式:一是作差,二是作商.用作差法证明不等式是证明不等式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它的依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步骤是:作差(商)→变形→判断.变形的目的是为了判断.若是作差,就判断与0的大小关系,为了便于判断,往往把形式变为积或完全平方式.若是作商,两边为正,就判断与1的大小关系.   【试题举例】   当x∈(1,2)时,不等式x2+mx+4<0恒成立,则m的取值范围是   .   【答案】m≤-5   【解析】构造函数:f(x)=x2+mx+4,x∈[1,2].由于当x∈(1,2)时,   不等式x2+mx+4<0恒成立.则f(1)≤0,f(2)≤0,即   1+m+4≤0,4+2m+4≤0.解得:m≤-5.   (4)掌握简单不等式的解法.   【导读】1.解不等式的过程,实质上是不等式等价转化过程.因此在学习中理解保持同解变形是解不等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各类不等式最后一般都要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或一元二次不等式(组)来解,这体现了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   3.解不等式几乎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题,重点仍是含参数的有关不等式,对字母参数的逻辑划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须注意分类不重、不漏、完全、准确.   【试题举例】   不等式:x-1x2-4>0的解集为(  )   A.(-2,1)  B.(2,+∞)   C.(-2,1)∪(2,+∞)   D.(-∞,-2)∪(1,+∞)   【答案】C   【解析】不等式:x-1x2-4>0,∴x-1(x+2)(x-2)>0,原不等式的解集为(-2,1)∪(2,+∞),选C.   (5)理解不等式│a│-│b│≤│a+b│≤│a│+│b│.   【导读】1.解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指导思想是去掉绝对值.常用的方法是:(1)由定义分段讨论;(2)利用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3)平方.   2.绝对值是历年高考的重点,而绝对值不等式更是常考常新.在考试中要从绝对值的定义和几何意义来分析,绝对值的特点是带有绝对值符号,如何去掉绝对值符号,一定要学会方法,切不可以题论题.   3.不等式在数学的各个分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同时还是继续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纵观历年试题,涉及不等式内容的考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①不等式的证明;②解不等式;③取值范围的问题;④应用题.   【试题举例】   不等式|2x-1|-x<1的解集是    .   【答案】(0,2)   【解析】|2x-1|-x<1?|2x-1|<x+1?-(x+1)<2x-1<x+1   ∴-(x+1)<2x-12x-1<x+1?0<x<2.   5.三角函数   考试内容:   角的概念的推广.弧度制.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sin2α+cos2α=1,sinαcosα=tanα,tanαcotα=1.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周期函数.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斜三角形解法.   考试要求:   (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导读】近年的高考题中,三角函数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复习中注意"三基"的落实.一般都在选择题与填空题中考查,多为容易或中等难度的题目.三角函数符号规律记忆 口诀 小学生乘法口诀表下载关于乘法口诀表的题目党史口诀下载一建市政口诀下载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口诀下载 :一全正,二正弦,三是切,四余弦.要熟悉任意角的概念、弧度制与角度制的互化、弧度制下的有关公式、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   【试题举例】   α是第四象限角,tanα=-512,则sinα等于(  )   A.15  B.-15  C.513  D.-513   【答案】D   【解析】α是第四象限角,tanα=-512,则sinα=-11+tan2α=-513.   (2)理解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   【导读】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是其他公式推导的理论基础.对于诱导公式,可用"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概括.三角公式是三角函数的心脏,它贯穿于整个的三角运算过程之中.在已知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求这个角的其他三角函数值时,要注意题设中角的范围,并就不同的象限分别求出相应的值.   【试题举例】   已知简谐运动f(x)=2sin(π3x+φ)(|φ|<π2)的图象经过点(0,1),则该简谐运动的最小正周期T和初相φ分别为(  )   A.T=6,φ=π6  B.T=6,φ=π3   C.T=6π,φ=π6  D.T=6π,φ=π3   【答案】A   【解析】依题意2sinφ=1,结合|φ|<π2可得φ=π6,易得T=6,故选A.   (3)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导读】三角函数的化简与求值类型的高考题型非常丰富,求值与化简过程中应当注意同名三角函数与同角三角函数的化归.不仅要能熟练推证公式(建议自己推证一遍所有公式)、熟悉公式的正用逆用,还要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应用;注意拆角、拼角技巧,如α=(α+β)-β,2α=(α+β)+(α-β)等;注意倍角的相对性,如3α是3α2的倍角;注意公式的变形使用,弦切互化、三角代换、消元是三角变换的重要方法,要尽量减少开方运算,慎重确定符号.注意"1"的灵活代换,如1=sin2α+cos2α=sec2α-tan2α=csc2α-cot2α=tanα·cotα.应用诱导公式,重点是"函数名称"与"正负号"的正确判断,一般常用"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的口诀.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及诱导公式进行化简、求值、证明时,要细心观察题目的特征,注意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注意做题后的总结,总结一般规律.如:"切割化弦""1的巧代",sinα+cosα、sinαcosα、sinα-cosα这三个式子间的关系.最后要时时注意角的范围的讨论.   公式应用讲究一个"活"字,即正用、逆用、变形用,还要创造条件应用公式,如拆角、拼角技巧等.   【试题举例】   "θ=2π3"是"tanθ=2cosπ2+θ"的(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A   【解析】tanθ=tan23π=-3,2cosπ2+θ=2sin(-θ)=-2sin23π=-3可知充分成立,当θ=0°时tanθ=0,2cosπ2+θ=0可知不必要.故选A.   (4)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   【导读】化简要求:   (1)能求出值的应求出值.   (2)使三角函数种数尽量少.   (3)使项数尽量少.   (4)尽量使分母不含三角函数.   (5)尽量使被开方数不含三角函数.   常用方法:   (1)直接应用公式.   (2)切割化弦,异名化同名,异角化同角.   (3)形如cosαcos2αcos22α…cos2nα的函数式,只需将分子、分母分别乘以2n+1sinα,应用二倍角正弦公式即可.   注意事项:   (1)公式的熟与准,要依靠理解内涵,明确联系应用,练习尝试,不可机械记忆.   (2)要重视对遇到的问题中角、函数名及其整体结构的分析,提高公式选择的恰当性,有利于缩短运算程序,提高学习效率.   (3)角的变换体现出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思想方法,这是解决三角中关于角的变换问题常用的数学方法之一.   【试题举例】   sin15°cos75°+cos15°sin105°等于(  )   A.0   B.12   C.32   D.1   【答案】D   【解析】sin15°cos75°+cos15°sin105°=sin(15°+75°)=1,选D.   (5)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会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理解A、ω、φ的物理意义.   【导读】三角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及伸缩变换是历届高考的必考知识点,应当注意应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去验证所得的结论.   三角函数图象是三角函数考查的重要内容,通过图象及方程可以用函数的观点进一步研究其图象与性质.本节是图象和性质的综合应用的内容,命题主要突出数形结合思想、化归转化思想、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并注意三角知识的载体作用,注意和其他知识间的关联;判断y=-Asin(ωx+φ)(ω>0)的单调区间,只需求y=Asin(ωx+φ)的相反区间即可,一般常用数形结合.而求y=Asin(-ωx+φ)(-ω<0)单调区间时,则需要先将x的系数变为正的,再设法求之.三角函数是函数的一个分支,它除了符合函数的所有关系和共性外,还有它自身的属性;求三角函数式的最小正周期时,要尽可能地化为只含一个三角函数,且三角函数的次数为1的形式,否则很容易出现错误.   注意点:1.数形结合是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在中学阶段,对各类函数的研究都离不开图象,很多函数的性质都是通过观察图象而得到的.   2.作函数的图象时,首先要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3.对于具有周期性的函数,应先求出周期,作图象时只要作出一个周期的图象,就可根据周期性作出整个函数的图象.   4.求定义域时,若需先把式子化简,一定要注意变形时x的取值范围不能发生变化.   5.解析式的求解中应用好图象,紧扣五点中的第一个零点,要注意图象的升降情况,注意数形结合的思想.   【试题举例】   已知函数f(x)=sin(ωx+π3)(ω>0)的最小正周期为π,则该函数的图象(  )   A.关于点(π3,0)对称  B.关于直线x=π4对称   C.关于点(π4,0)对称  D.关于直线x=π3对称   【答案】A   【解析】由函数f(x)=sin(ωx+π3)(ω>0)的最小正周期为π得ω=2,由2x+π3=kπ得x=12kπ-π6,对称点为(12kπ-π6,0)(k∈Z),当k=1时为(π3,0),选A.   (6)会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arcsinx、arccosx、arctanx表示.   【导读】解决给式(值)求值问题常注意:注意整体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①要注意观察和分析问题中各角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待求角"用"已知角"表示出来.②要注意条件中角的范围对三角函数值的制约作用,确定所涉及的每一个角的范围,以免出现增(失)解.   根据条件计算某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或者求某个三角式子的值或者求某个角的大小等,在考试中选择、填空、解答题均可出现,并且题目大都有一定的技巧性与灵活性.   【试题举例】   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a=1,b=7,c=3,则B=    .   【答案】5π6   【解析】由正弦定理得cosB=1+3-72×1×3=-32,所以B=5π6.   (7)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导读】除了正余弦定理外,还应掌握三角形中一些其他关系式在解题中的应用.如在△ABC中A>B?a>b?sinA>sinB,A>B?a>b?cosA<cosB.   解斜三角形主要是已知三角形中的某些边或角,去求另外的边或角.多为选择题或填空题,属基础题.(1)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问题: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2)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问题:①已知三边,求三个角;②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   【试题举例】   在△ABC中,AB=3,A=45°,C=75°,则BC等于(  )   A.3-3  B.2  C.2  D.3+3   【答案】A   【解析】∵AB=3,A=45°,C=75°,由正弦定理得:   asinA=csinC,?BCsin45°=ABsin75°=36+24   ∴BC=3-3.   6.数列   考试内容:   数列.   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考试要求:   (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导读】数列的通项公式与递推公式是表达数列特征与构造的两种方法. 1.要注意强调数列、数列的项、数列的通项三个概念的区别.2.给出数列的方法中,递推关系包含两种:一种是项和项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项和前n项和Sn之间的关系.要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是数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解题策略,Sn和an的转化,可给出数列,问题总是在一步步的转化过程中得到解决,在运用转化的方法时,一定要围绕转化目标转化.3.重视函数与数列的联系,重视方程思想在数列中的应用.   常用方法:   1.用归纳法依据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数学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并熟知一些常见的数列的通项公式.   2.对于符号(数字、字母、运算符号、关系符号)、图形、文字所表示的数学问题,要有目的地从局部到整体多角度进行观察,从而得出结论.   3.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本节的重点,主要掌握两种求法.   (1)由数列的前几项归纳出一个通项公式,关键是善于观察.(2)数列{an}的前n项和Sn与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的关系,要注意验证能否统一到一个式子中.   【试题举例】   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an=1n(n+1),则S5等于(  )   A.1  B.56  C.16  D.130   【答案】B   【解析】an=1n(n+1)=1n-1n+1,   所以S5=a1+a2+a3+a4+a5=1-12+12-13+13-14+14-15+15-16=56,选B.   (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导读】等差数列可以看成一个特殊函数,其图象是一群孤立点,且该图象的孤立点落在一条直线上.   1.深刻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紧扣从"第二项起"和"差是同一常数"这两点.   2.等差数列中,已知五个元素a1,an,n,d,Sn中的任意三个,便可求出其余两个.   3.证明数列{an}是等差数列的两种基本方法是:   (1)利用定义,证明an-an-1(n≥2)为常数;   (2)利用等差中项,即证明2an=an-1+an+1(n≥2).   4.等差数列{an}中,当a1<0,d>0时,数列{an}为递增数列,Sn有最小值;当a1>0,d<0时,数列{an}为递减数列,Sn有最大值;当d=0时,{an}为常数列.   5.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深刻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及等价形式,灵活运用等差数列的性质.   (2)注意方程思想、整体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   考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熟练应用基本公式的同时,还要会用变通的公式,如在等差数列中,am=an+(m-n)d.   2.由五个量a1,d,n,an,Sn中的三个量可求出其余两个量,要求选用公式要恰当,即善于减少运算量,达到快速、准确的目的.   3.已知三个或四个数成等差数列这类问题,要善于设元,目的仍在于减少运算量,如三个数成等差数列时,除了设a,a+d,a+2d外,还可设a-d,a,a+d;四个数成等差数列时,可设为a-3d,a-d,a+d,a+3d.   4.等差数列的性质在求解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5.在求解数列问题时,要注意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消元及整体消元的方法的应用.   【试题举例】   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a2=1,a3=3,则S4等于(  )   A.12  B.10   C.8  D.6   【答案】C   【解析】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a2=1,a3=3,则d=2,a1=-1,∴S4=8,选C.   (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导读】等比数列图象的孤立点落在一条近似指数函数图象上.此处为数形结合解决数列问题提供了依据.   1.深刻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紧扣从"第二项起"和"比是同一常数"这两点.   2.运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需对q=1和q≠1进行讨论.   3.证明数列{an}是等差数列的两种基本方法是:   (1)利用定义,证明anan-1(n≥2)为常数;   (2)利用等比中项,即证明a2n=an-1·an+1(n≥2).   等比数列的性质在求解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4.解决等比数列有关问题的常见思想方法:   (1)方程的思想:等比数列中五个元素a1、an、n、q、Sn可以"知三求二";   (2)分类讨论的思想:当a1>0,q>1或a1<0,0<q<1时为递增数列,当a1<0,q>1或a1>0,0<q<1时为递减数列;当q<0时为摆动数列;当q=1时为常数列.   5.转化为"基本量"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试题举例】   在等比数列{an}n∈N*中,若a1=1,a4=18,则该数列的前10项和为(  )   A.2-128    B.2-129   C.2-1210  D.2-1211   【答案】B   【解析】由a4=a1q3=q3=18?q=12,所以S10=1-(12)101-12=2-129 .   7.直线和圆的方程   考试内容: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的交角.点到直线的距离.   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曲线与方程的概念.由已知条件列出曲线方程.   圆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方程和一般方程.圆的参数方程.   考试要求:   (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方程.   【导读】直线的倾斜角、斜率及直线在坐标轴上的截距是刻画直线位置状态的基本量,应正确理解;直线方程有五种形式,其中点斜式要熟练掌握,这五种形式的方程表示的直线各有适用范围,解题时应注意不要丢解;含参数的直线方程问题用数形结合法常常简捷些.   1.注意斜率和倾斜角的区别,了解斜率的图象.   2.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斜截式、截距式等都是直线方程的特殊形式,其中点斜式是最基本的,其他形式的方程皆可由它推导.直线方程的特殊形式都具有明显的几何意义,但又都有一些特定的限制条件,因此应用时要注意它们各自适用的范围,以避免漏解.   3.如何建立平面坐标系内满足一定条件的直线的方程是本节的主要问题;通用的解决方法是待定系数法;根据所知条件选择恰当的直线方程的形式是解题的关键;克服各类方程局限性的手段是分类讨论;开阔思路分析问题的措施是数形结合.   使用直线方程要注意方程的限制条件:例如点斜式和斜截式要求斜率存在;截距式不适用于过原点的直线;两点式要求直线既不与x轴垂直,也不与y 轴垂直.   注意合理选用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 一般地,已知直线过一点,可选用点斜式,但要注意斜率是否存在;若知直线的斜率或倾斜角,选用斜截式;若知截距相等或截距的比是常数或与坐标轴围成三角形等问题,可选用截距式,但应注意截距为0的情况.   确定直线方程的常用方法有①直接法:直接利用方程恰当的形式写方程;②待定系数法:先写出要求方程的形式,再用有关条件确定系数.   确定一条直线主要有两个基本要素:①一个定点和斜率(或倾斜角);②两个定点(或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   考查直线方程几种形式的求解,本质是确定方程中的两个独立系数(一点和斜率:在x轴上的截距和斜率、两点、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   坐标法即用代数运算的方法解解析几何问题是解析几何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要理解直线方程五种形式的合理应用及应用的局限性.   【试题举例】   直线4x+y-1=0的倾斜角θ=    .   【答案】π-arctan4   【解析】tanθ=-4,∴θ∈(π2,π)?θ=π-arctan4.   (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导读】1.要认清直线平行、垂直的充要条件,应特别注意对x、y的系数中一个为零的情况的讨论.   2.在运用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的公式时要注意无斜率的情况及两条直线垂直的情况.   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一个基本公式,它涉及绝对值、直线垂直、最小值等内容.   4.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有关内容是本章学习的重点,在整个解析几何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部分内容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具体应用.   5.在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也可利用直线方程的一般式,由系数间的关系直接作出结论,设l1:A1x+B1y+C1=0,l2:A2x+B2y+C2=0.   (1)l1∥l2?A1A2=B1B2≠C1C2   ?A1B2=A2B1,A1C2≠A2C1.   (2)l1与l2相交?A1A2≠B1B2   ?A1B2≠A2B1.   (3)l1与l2重合?A1A2=B1B2=C1C2   ?A1B2=A2B1,A1C2=A2C1.   (4)l1⊥l2?A1A2+B1B2=0.   6.若知点P(x0,y0)和直线l: x=x1, 则点P到直线l的距离d=|x1-x0|;若知点P(x0,y0)和直线l: y=y1, 则点P到直线l的距离d=|y1-y0|.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也可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求解.求解一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时,直线方程要化成一般式. 研究点关于直线的对称问题的关键是:直线是点与其对称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7.要注意特殊直线对公式的制约作用. 求两直线的夹角或直线到另一直线的倒角,或利用夹角(或倒角)求参数,主要依据夹角公式.若斜率不存在,可考虑用数形结合来求.   求解与两直线平行或垂直有关的问题时,主要利用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充要条件,即"斜率相等"或"互为负倒数". 若出现斜率不存在的情况,可考虑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去研究.   直线的平行关系的图形分析往往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其代数特征是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但应用斜率公式时也要注意平行于y轴的直线的限制性.   【试题举例】   已知l1:2x+my+1=0与l2:y=3x-1,若两直线平行,则m的值为     .   【答案】-23   【解析】 23=m-1≠1-1?m=-23   (3)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导读】主要考查根据直线方程、二元一次不等式所画平面区域的准确性,可能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一般地,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表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Ax+By+C=0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通常我们取一个特殊点(x0,y0)考察Ax0+By0+C的正负判断应取直线哪一侧.特殊地,C≠0时,常把原点作为此特殊点.所谓">在右侧,<在左侧"即Ax+By+C>0(A>0),不等号为大于号(>)时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在直线Ax+By+C=0的右侧, Ax+By+C<0(A>0),不等号为小于号(<)时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在直线Ax+By+C=0的左侧.   【试题举例】   下面给出的四个点中,到直线x-y+1=0的距离为22,且位于x+y-1<0x-y+1>0 表示的平面区域内的点是(  )   A.(1,1)  B.(-1,1)  C.(-1,-1)  D.(1,-1)   【答案】C   【解析】给出的四个点中,到直线x-y+1=0的距离都为22,位于x+y-1<0x-y+1>0 表示的平面区域内的点是(-1,-1),∵ -1-1-1<0-1-(-1)+1>0 ,选C.   (4)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并会简单的应用.   【导读】线性规划的意义不仅仅是利用于简单的线性关系的求最值问题,命题者将之与解析几何中的点坐标相互交汇而编制出很多精彩的考题. 主要考查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最小值问题. 主要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解决线性规划应用题的一般步骤:①设出变量,找出线性约束条件和线性目标函数;②准确作图;③求出最优解.   线性规划问题中的可行域,实际上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基础,因为在直线Ax+By+C=0同一侧的所有点(x,y)实数Ax+By+C的符号相同,所以只需在此直线的某一侧任取一点(x0,y0)〔若原点不在直线上,则取原点(0,0)最简便〕,把它的坐标代入Ax+By+C=0,由其值的符号即可判断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或<0)表示直线的哪一侧.这是教材介绍的方法.   在求线性目标函数z=ax+by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时,设ax+by=t,则此直线往右(或左)平移时,t值随之增大(或减小),要会在可行域中确定最优解.   解线性规划应用题步骤:(1)设出决策变量,找出线性约束条件和线性目标函数;(2)利用图象在线性约束条件下找出决策变量,使线性目标函数达到最大(或最小).   简单的线性规划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资源的限制下,如何使用资源来完成最多的生产任务;或是给定一项任务,如何合理安排和规划,能以最少的资源来完成.如常见的任务安排问题、配料问题、下料问题、布局问题、库存问题,通常解法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归结为线性规划,使用图解法解决.   图解法解决线性规划问题时,根据约束条件画出可行域是关键的一步.一般地,可行域可以是封闭的多边形,也可以是一侧开放的非封闭平面区域.第二是画好线性目标函数对应的平行直线系,特别是其斜率与可行域边界直线斜率的大小关系要判断准确.通常最优解在可行域的顶点(即边界线的交点)处取得,但最优整数解不一定是顶点坐标的近似值.它应是目标函数所对应的直线平移进入可行域最先或最后经过的那一整点的坐标.   【试题举例】   如果点P在平面区域2x-y+2≥0x+y-2≤02y-1≥0 上,点Q在曲线x2+(y+2)2=1上,那么|PQ|的最小值为(  )   A.32  B.45-1  C.22-1  D.2-1   【答案】A   【解析】点P在平面区域2x-y+2≥0x+y-2≤02y-1≥0 上,画出可行域,点Q在曲线x2+(y+2)2=1上,那么|PQ|的最小值为圆上的点到直线y=12的距离,即圆心(0,-2)到直线y=12的距离减去半径1,得32,选A.   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全试卷包括Ⅰ卷和Ⅱ卷.Ⅰ卷为选择题;Ⅱ卷为非选择题.   试卷一般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等题型.选择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只要求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证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和应用题等,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证过程.   试卷应由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组成,总体难度要适当,并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导读】1.用好前五分钟.首先在规定的时间内先在指定的地方写好自己的考点、考场、考号和姓名,然后快速阅览试卷一遍,清点试卷页码是否相符,看看试卷有无缺损和漏印、重印、字迹不清等,如发现问题,则迅速报告监考老师处理,同时初步了解试题的难易程度.   2.先易后难.通常按试卷题号依次解答,选择题最后一题,填空题最后一题一般较难,如果每题已经花了5~6分钟还不能解决,最好先跳过,可以采用先暂时凭直觉猜一个答案,把整卷能够解决的题目解决完以后,再回头解决这两道题目.选择填空用50分钟,每道选择填空题在2分钟内解决.前四道解答题用45分钟,剩下的25分钟用来解决后两道解答题和检验前面所做过的题目.   3.千万不能随便放弃,即使是最后一题,它的第一小题,甚至第二小题也可能是中档题,最难可能只出现在第三小题,因此我们在解题中要留时间给最后一题的1,2小题.   4.如果平均每题所花的时间都略有超时,那只要保证选择填空和解答题的前三题尽量不失分,后面的解答题可根据分步得分的原则尽量拿分即可,要学会"舍得". 第三章 知识大盘点 第三章 知识大盘点   高考数学知识网络图 1.集合与简易逻辑           2.函数     3.数列      4.三角函数 (1)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反三角函数与最简三角方程 反正弦 |x|≤1,arcsinx∈[-,],sin(arcsinx)=x, 反余弦 |x|≤1,arccosx∈[0,π],cos(arccosx)=x. 反正切 x∈R,arctanx∈(-,),tan(arctanx)=x. 方程 sinx=a,|a|≤1,则 x=2kπ+arcsina,或x=2kπ+π-arcsina,(k∈Z) 方程 cosx=a,|a|≤1,则 x=2kπ±arccosx,(k∈Z) 方程 tanx=a,a∈R,则 x=kπ+arctana,(k∈Z) (3)加法定理与解斜三角形       (4)斜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与面积      5.向量 6.直线和圆 基本公式   两点间 的距离 |AB|= 线段的定比 分点公式 x=''y= 线段的中点 坐标公式 x=''y=   直线方程   斜截式 y=kx+b 点斜式 y-y1=k(x-x1) 两点式 (y-y1)(x2-x1)=(x-x1)(y2-y1) 截距式 +=1 参数式 α为直线的倾角,t=P0P 直线Ax+By+C=0(A2+B2≠0)的方向向量为(B,-A);法向量为(A,B)     点P0(x0,y0)到直线Ax+By+C=0(A2+B2≠0)的距离: d= 两直线的交角: l1到l2所成的角φ(l1、l2的斜率分别为k1、k2),tanφ= l1到l2的夹角(不大于直角)φ0,tanφ0= san
本文档为【2009年高考理科数学考试大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3141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3KB
软件:Word
页数:33
分类:高中思想政治
上传时间:2018-09-09
浏览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