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传释词6

经传释词6

举报
开通vip

经传释词6 ○乃、[1234]   乃,犹“于是”也。《书·尧典》曰“乃命羲和”,是也。常语也。字或作“[1234]”(俗作“迺”、“”)。《尔雅》曰:“迺,乃也。”   乃,犹“然后”也。《书·禹贡》曰“作十有三载乃同”,是也。亦常语。   乃,犹“而”也。《春秋》宣八年:“十月己丑,葬我小君顷熊。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定十五年:“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公羊传》曰:“而者何?难也。乃者何?难也。(《说文》:“乃,曳词之难也。”)曷为或言‘而’,或言‘乃’,‘乃’难乎‘而’也。...

经传释词6
 ○乃、[1234]   乃,犹“于是”也。《书·尧典》曰“乃命羲和”,是也。常语也。字或作“[1234]”(俗作“迺”、“<廴西>”)。《尔雅》曰:“迺,乃也。”   乃,犹“然后”也。《书·禹贡》曰“作十有三载乃同”,是也。亦常语。   乃,犹“而”也。《春秋》宣八年:“十月己丑,葬我小君顷熊。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定十五年:“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公羊传》曰:“而者何?难也。乃者何?难也。(《说文》:“乃,曳词之难也。”)曷为或言‘而’,或言‘乃’,‘乃’难乎‘而’也。”案,“乃”与“而”对言之则异。《礼记·文王世子》曰“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是也。散言之则通(互见“而”字下)。《仪礼·燕礼》:“大夫不拜乃饮。”郑注曰:“乃,犹而也。”《大戴记·夏小正》篇:“匽之兴,五日翕,望乃伏。”《传》曰:“而伏云者,不知其死也,故谓之伏。”而伏,即“乃伏”也。襄七年《左传》曰:“吾乃今而后知有卜筮。”乃今而后,即“而今而后”也。   乃,急词也。《大戴记·夏小正》篇:“乃瓜。”《传》曰:“乃者,急瓜之辞也。”   乃,犹“则”也。《易·系辞传》曰:“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诗·生民》曰:“鸟乃去矣。”隐三年《左传》曰:“将立州吁,乃定之矣。”皆是也。“乃”与“则”同义,故《书·盘庚》:“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哀十一年《左传》作“则劓殄无遗育”。庄二十八年《左传》:“则可以威民而惧戎。”《晋语》“则”作“乃”。又或以“则乃”连文,《书·立政》曰“谋面用丕训德,则乃宅人”,是也。   乃,犹“其”也。《书·多士》曰:“尔乃尚有尔土,尔乃尚宁榦止。”尔乃,尔其也。《晋语》:“伯宗问曰:乃将若何?”乃将,其将也。(今本无“乃”字,乃后人不晓古义而妄删之,据宋明道本补。)《书·盘庚》:“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共。”哀十一年《左传》作“其有颠越不共”。“乃”与“其”同义,故或以“乃其”连文,互见“其”字下。   乃,犹“是”也。成二年《左传》:“卫石稷谓孙良夫曰:子以众退,我此乃止。”言我于此是止也。(杜注:“我于此止御齐师。”)《晏子春秋·外篇》:“公曰:‘吾闻之,五子不满隅,一子可满朝,非迺子邪?’”迺子,是子也。《庄子·德充符》篇:“子产蹴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犹曰子无称是言也。   乃,犹“方”也,“裁”也。庄十年《穀梁传》曰:“乃深其怨于齐,又退侵宋以众其敌。”谓方深其怨于齐也。《大戴记·保傅》篇曰:“太子乃生,固举之礼。”《贾子》“乃”作“初”。《吕氏春秋·义赏》篇曰:“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高注:“乃,犹裁也。”义并同。   乃,犹“若”也。《书·盘庚》曰:“女万民乃不生生,暨予一人猷同心,先后丕降与女罪疾。”言汝万民若不生生也。《洛诰》曰:“女乃是不[1234],乃时惟不永哉。”言汝若是不勉也。《孟子·公孙丑》篇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庄子·盗跖》篇曰:“小人殉财,君子殉名。其所以变其情,易其性,则异矣。乃至于弃其所为而殉其所不为,则一也。”“乃”字并与“若”同义。   乃,犹且也。《书·大诰》曰:“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矧肯获?”“乃”字并与“且”同义。   乃,犹宁也。襄三十年《左传》:“人谓子产就直助强,子产曰:‘岂为我徒?国之祸难,谁知所敝?或主强直,难乃不生?姑成吾所。’”乃,宁也。言祸难未知所敝,虽或主强直之人,宁不生难乎?唯两无所主,姑成吾所而已也。(杜注:“言能强能直,则可弭难。今三家未能,伯有方争。”于语意未合。)宁、乃一声之转,故“乃”训为“宁”,“宁”亦训为“乃”。互见“宁”字下。   乃,异之之词也。《书·盘庚》曰:“女不忧朕心之攸困,乃咸大不宣乃心。”《诗·山有扶苏》曰:“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是也。亦常语也。   乃,转语词也。《书·康诰》曰“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是也。亦常语。   乃如,亦转语词也。《诗·日月》曰:“乃如之人兮。”《蝃蝀》曰:“乃如之人也。”   乃若,亦转语词也。《墨子·兼爱》篇曰:“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句)。乃若兼,则善矣。”《孟子·离娄篇》曰:“乃若所忧则有之。”   乃若,发语词也。《墨子·兼爱》篇:“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孟子·告子》篇:“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   乃,发声也。《礼记·杂记》曰:“祝称卜葬虞,夫曰乃。”郑注曰:“乃某卜葬其妻某氏。”《正义》曰:“乃者,言之助也。”○宁   《说文》:“宁,愿词也。”徐锴曰:“今人言宁可如此,是愿如此也。”襄二十六年《左传》引《夏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是也。常语也。   宁,犹“何”也。《易·系辞传》曰“宁用终日”,是也。亦常语。   宁,犹“岂”也。成二年《左传》曰:“宁不亦淫从其欲以怒叔父”,是也。亦常语。   宁,犹“将”也。《庄子·秋水》篇曰:“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吕氏春秋·贵信》篇曰:“君宁死而又死乎?其宁生而又生乎?”《赵策》曰:“人之情宁朝人乎?宁朝于人也?”“宁”字并与“将”同义。《楚辞·卜居》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亦“将”也,互文耳。   宁,犹“乃”也。《毛郑诗考正》曰:“《四月》首章:‘胡宁忍予。’《笺》云:‘宁,犹曾也。’案,宁,犹乃也,语之转,下‘宁莫我有’同。《云汉》首章:‘宁莫我听。’宁,亦乃也。篇内‘宁丁我躬’、‘宁俾我遁’、‘胡宁忍予’、‘胡宁{疒真}我以旱’,并同。”家大人曰:乃、宁、曾,其义一也。《日月》之“宁不我顾”,《小弁》之“宁莫之知”,《四月》之“胡宁忍予”,《笺》并曰:“宁,犹曾也。”又《正月》之“宁莫之惩”、《四月》之“宁莫我有”、《云汉》之“宁莫我听”、“宁丁我躬”、“宁俾我遁”,《笺》内皆以“曾”代“宁”,曾,亦“乃”也。《论语·先进》篇“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是也。又《云汉》之“胡宁忍予”、“胡宁{疒真}我以旱”,《笺》内皆以“何曾”代“胡宁”。何曾,何乃也。《孟子·公孙丑》篇:“尔何曾比予于管仲?”赵注曰:“何曾,犹何乃。”是也。《桑柔》曰:“倬彼昊天,宁不我矜。”《笺》曰:“昊天乃倬然明大而不矜哀下民。”是《笺》亦训“宁”为“乃”也。又《正月》曰:“燎之方扬,宁或灭之。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言以燎火之盛,而乃有灭之者。亦如赫赫之宗周,而乃为褒姒所灭也。(《笺》释上二句曰:“燎之方盛之时,宁有能灭息之者?”失之。辩见《经义述闻》,下并同。)《桑柔》曰:“民之贪乱,宁为荼毒。”言民心贪乐祸乱,乃为苦毒之行也。(《笺》训“宁”为“安”,失之。)《瞻卬》曰:“心之忧矣,宁自今矣,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言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而乃自今也。(《正义》曰:“天下人心之忧愁,所由来久远,宁从今日矣。”失之。)《礼记·内则》曰:“子妇有勤劳之事,虽甚爱之,姑纵之,而宁数休之。”言姑纵使勤劳,而乃数数休息之也。(《正义》曰:“宁可数数休息。”失之。)昭二十二年《左传》:“寡君闻君有不令之臣为君忧,无宁以为宗羞。”言无乃以为宗羞也。(此“无宁”与他处言“无宁”者不同。杜注:“无宁,宁也。”失之。)《贾子·礼》篇:“不用命者,宁丁我网。”《史记·殷本纪》作“乃入吾网”。此皆古人谓“乃”为“宁”之证。   宁,语助也。昭元年《左传》曰:“是委君贶于草莽也,是寡大夫不得列于诸卿也。不宁唯是,又使围蒙其先君。”不宁唯是,不唯是也。宁,语助耳。(《正义》曰:“不宁,宁也。言宁有唯是之事。”失之。)   ○能   能,犹“而”也。“能”与“而”,古声相近(说见《唐韵正》)。故义亦相通。《诗·芄兰》曰:“虽则佩觿,能不我知。”能,当读为“而”。“虽则”之文,正与“而”字相应。言童子虽则佩觿,而实不与我相知也。(毛《传》曰:“不自谓无知以骄慢人也。”《笺》曰:“此幼稚之君,虽佩觿与,其才能实不如我众臣之所知为也。”皆未合语意。辩见《经义述闻》。)下章“虽则佩,能不我甲”,义与此同。《荀子·解蔽》篇:“为之无益于成也,求之无益于得也,忧戚之无益于几也,则广焉能弃之矣。”《赵策》:“建信君入言于王,厚任葺以事能重责之。”能,并与“而”同。《管子·任法》篇:“是贵能威之,富能禄之,贱能事之,近能亲之,美能淫之也。”下文五“能”字皆作“而”。又《侈靡》篇:“不欲强能不服,智而不牧。”(“能”与“而”同,尹知章以“能”字绝句,“不服”二字属下读,非是。)《晏子春秋·外篇》:“入则求君之嗜欲能顺之,君怨良臣,则具其往失而益之。”《墨子·天志》篇:“少而示之黑谓黑,多示之黑谓白。少能尝之甘谓甘,多尝之甘谓苦。”《韩诗外传》:“贵而下贱,则众弗恶也。富能分贫,则穷士弗恶也。智而教愚,则童蒙者弗恶也。”崔骃《大理箴》:“或有忠能被害,或有孝而见残。”能,亦“而”也。   能,犹“乃”也。亦声相近也。家大人曰:昭十二年《左传》曰:“中美能黄,上美为元,下美则裳。”能、为、则三字相对为文。能者,乃也。言中美乃黄,上美为元,下美则裳也。《孙子·谋攻》篇曰:“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少则能守(今本“战”、“守”下并衍“之”字,辩见《读书杂志》),不若则能避之。”言敌则乃战,少则乃守,不若则乃避之也。《魏策》曰:“奉阳君约魏。魏王将封其子,谓魏王曰:‘王尝身济漳,朝邯郸,抱葛、薛、阴成以为赵养邑,而赵无为王有也。王能又封其子河阳、姑宓乎?臣为王不取也。’”言王乃又封其子乎,臣为王不取也。《史记·淮阴侯传》曰:“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以罢极。”(以,与“已”同)言韩信兵不过数千,乃千里而袭我也。《太史公自序》佞幸传曰:“非独色爱,能亦各有所长。”言非独以色见爱,乃亦各有所长也。《列女传·贤明传》曰:“先生以不斜之故,能至于此。”言以不斜之故,乃至于此也。“能”与“乃”同义,故二字可以互用。《后汉书·荀爽传》“鸟则雄者鸣鸲,雌能顺服。兽则牡为唱导,牝乃相从”,是也。“能”与“乃”同义,故又可以通用。《淮南·人间》篇:“此何遽不能为福乎?”《艺文类聚·礼部下》引“能”作“乃”。《汉书·匈奴传》:“东援海、代,南取江、淮,然后乃备。”《汉纪》“乃”作“能”,是也。“乃”与“而”声相近,故“能”训为“而”,又训为“乃”。“能”与“宁”一声之转,而同训为“乃”。故《诗》“宁或灭之”,《汉书·谷永传》作“能或灭之。”(宋祁曰:“姚本能作宁。”案此依《毛诗》改耳。各本多作“宁”,今据宋景祐本及《王氏诗考》所引订正。)   ○徒   《吕氏春秋·异用》《离俗》二篇注并曰:“徒,但也。”常语也。   徒,犹“乃”也。《庄子·天地》篇曰:“吾闻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今徒不然。”言今乃不然也。《荀子·子道》篇:“子路谓子贡曰:吾以夫子为无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又曰:“子贡谓子路曰:‘女谓夫子为有所不知乎?夫子徒无所不知。”   ○独   独,犹“宁”也,岂也。《礼记·乐记》曰:“且女独未闻牧野之语乎?”襄二十六年《左传》曰:“夫独无族姻乎?”   独,犹“将”也。宣四年《左传》曰:“弃君之命,独谁受之?”《楚语》曰:“其独何力以待之?”《孟子·滕文公》篇曰:“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独,犹“孰”也,何也。《吕氏春秋·必己》篇曰:“孔子行于东野,(今本作“孔子行道而息”,乃后人所改。辩见《读书杂志》。)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子贡请往说之,毕辞,野人不听。有鄙人始事孔子者,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耕东海至于西海,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说,相谓曰:‘说亦皆如此其辩也(与“邪”同)?独   如向之人?’解马而与之。”高注曰:“独,犹孰也。”○奈奈,如也。《晋语》曰:“奈吾君何?”奈何,如何也。《书·召诰》曰:“曷其奈何弗敬?”   奈何,或但谓之奈。《淮南·兵略》篇曰:“唯无形者无可奈也。”扬雄《廷尉箴》曰:“惟虐惟杀,人莫予奈。”奈,即“奈何”也。○那   那者,奈之转也。《魏志·毋丘俭传》注载文钦与郭淮书曰:“所向全胜,要那后无继何?”言奈后无继何也。故《广雅》曰:“奈,那也。”   那者,“奈何”之合声也。宣二年《左传》曰:“弃甲则那?”杜注:“那,犹何也。”《日知录》曰:“直言之曰那,长言之曰奈何,一也。”   《尔雅》曰:“那,於也。”(於,读如字。郭读为“於乎”之“於”。又云:“那,犹今人言那那也。”皆非。辩见《经义述闻》。)《越语》曰:“吴人之那不谷,亦又甚焉。”韦注用《尔雅》。   ○都   《尔雅》曰:“都,于也。”(于,读如字。)《孟子·万章》篇曰:“谟盖都君咸我绩。”赵注用《尔雅》。《史记·司马相如传》曰:“揆厥所元,终都攸卒。”   《集解》引《汉书音义》与赵注同。都、诸声相近,故“诸”训为“于”,“都”亦训为“于”,而“孟诸”,字又作“明都”也。   都,叹词也。《书·尧典》:“兜曰:都。”某氏《传》曰:“都,於(音乌)。叹美之辞。”故《皋陶谟》“皋陶曰:都”,《史记·夏本纪》“都”作“於”。   ○当   当,犹“将”也。《仪礼·特牲馈食礼记》:“佐食当事,则户外南面。”郑注曰:“当事,将有事而未至。”《孟子·离娄》篇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韩子·外储说右》篇:“太公望曰:‘且先王之所以使其臣民者,非爵禄,则刑罚也。今四者不足以使之,则望当谁为君乎?’”《史记·魏公子传》曰:“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又《留侯世家》曰:“横绝四海,当可奈何?”“当”字并与“将”同义。   当,犹“则”也。《墨子·辞过》篇曰:“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也,   当为宫室不可不节。”又曰:“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衣服不可不节。”又曰:“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当”字并与“则”同义。   当,犹“如”也。《墨子·明鬼》篇曰:“燕之有祖,当齐之有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僖三十三年《左传》:“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   ○傥、党、当、尚   傥,或然之词也。字或作“党”,或作“当”,或作“尚”。《庄子·缮性》篇曰:“物之傥来寄也。”《释文》:“傥,崔本作‘党’。”《荀子·天论》篇曰:“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党见,或见也。杨注训“党”为“频”,《九经古义》训为“所”,皆非。辩见《读书杂志》。)《史记·淮阴侯传》曰:“恐其党不就。”《汉书·伍被传》曰:“党可以徼幸。”《墨子·法仪》篇曰:“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当皆法其父母奚若?”又曰:“党皆法其君奚若?”《兼爱》篇曰:“当使若二士者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若,此也。言傥使此二士之言行相合,则无言而不行也。)《非乐》篇曰:“然则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安,犹“于是”也。说见“安”字下。)又《尚贤》篇曰:“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党、当、尚,并与“傥”同。   ○殆   殆者,近也。(《周语》《郑语》注,及《吕氏春秋·高义》《士容》二篇注并同),几也(《礼记·檀弓》注),将然之词也。《书·顾命》曰:“殆弗兴弗寤。”   ○诞   诞,发语词也。《书·大诰》曰:“殷小腆,诞敢纪其叙。”又曰:“诞邻胥伐于厥室。”《君奭》曰:“诞无我责。”《多方》曰:“须暇之子孙,诞作民主。”《诗·皇矣》曰:“诞先登于岸。”《生民》曰“诞弥厥月”、“诞置之隘巷”、“诞实匍匐”、“诞后稷之穑”、“诞降嘉种”、“诞我祀如何”,诸“诞”字皆发语词。说者用《尔雅》“诞,大也”之训,则诘鞫为病矣。   诞,句中助词也。《书·大诰》曰“肆朕诞以尔东征”,是也。说者训为大,亦失之。○迪   迪,词之“用”也。(《书·牧誓》:“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史记·周本纪》“不迪”作“不用”。迪,为“不用”之“用”,又为语词之“用”,义相因也。)《书·皋陶谟》曰:“咸建五长,各迪有功。”言各用有功也。《大诰》曰:“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言惟此十人用知上帝命也。(王肃曰:“民十夫用知天命。”)《康诰》曰:“今惟民不静,未戾厥心,迪屡未同。”多方曰:“尔乃迪屡不静。”亦谓用屡未同、用屡不静也。《酒诰》曰:“在昔殷先哲王,迪畏天显小民。”言用畏天显小民也。《无逸》曰:“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言惟兹四人用哲也。《君奭》曰:“兹迪彝教文王蔑德。”言惟此五人用常教文王以精微之德也。又曰:“亦惟纯右秉德,迪知天威,乃惟时昭文王迪见冒。”亦谓用知天威、用见勉也。(冒,马本作“勖”,云:“勉也。”说见《经义述闻·康诰》。)又曰:“武王惟兹四人,尚迪有禄。”言惟兹四人,尚用有禄也。《立政》曰:“迪知忱恂于九德之行。”亦谓用知诚信于九德之行也。“迪知上帝命”,“迪知天威”,“迪知忱恂于九德之行”,文义正相近也。《史记·夏本纪》“各迪有功”作“各道有功”。某氏《传》于诸“迪”字,或训为“道”,或训为“蹈”,皆于文义未协。   迪,发语词也。《书·盘庚》曰:“迪高后丕乃崇降弗祥。”言高后丕乃崇降不祥也。(上文曰:“高后丕乃崇降罪疾。”)迪,语词耳。《君奭》曰:“迪惟前人光施于我冲子。”《立政》曰:“古之人迪惟有夏。”两“迪”字亦是语词。王肃注及某氏《传》,或训为“道”,或训为“蹈”,亦于文义未协。   迪,句中语助也。《酒诰》曰“又惟殷之迪诸臣惟工”,是也。某氏训为“蹈”,亦失之。○直   直,犹“特”也,(《吕氏春秋·忠廉》《分职》二篇注并云:“特,犹直也。”)但也(《淮南·精神》篇注)。《礼记·祭义》曰:“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文十一年《穀梁传》曰:“不言帅师而言败,何也?直败一人之辞也。”《孟子·梁惠王》篇曰:“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庄子·德充符》篇曰:“某也直后而未往耳。”《荀子·荣辱》篇曰:“是其为相县也,几直夫刍豢之县糟糠尔哉?”(几与“岂”同)《齐策》曰:“衍非有怨于仪,直所以为国者不同耳。”直、特,古同声,故《诗·柏舟》“实维我特”,《韩诗》“特”作“直”。《史记·叔孙通传》“吾直戏耳”,汉书“直”作“特”。   直,犹“特”也,专也。《晏子·杂篇》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之贤主,不肖者使之不肖主。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直使楚”,特使楚也。《韩诗外传》曰:“臣里母相善妇见疑盗肉,其姑去之。恨而告于里母,里母曰:‘安行?今令姑呼女。’即束蕴请火去妇之家,曰:‘吾犬争肉相杀,请火治之。’姑乃直使人追去妇还之。”言特使人追还去妇也。《史记·留侯世家》曰:“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汜上(今本《史记》《汉书》“汜”作“圯”,皆后人所改,刘攽、宋祁已辩之),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汜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言特堕其履于桥下,使良取之也。(《史记》《汉书》注解“直”字皆误,辩见《读书杂志》。)《梁孝王世家》曰:“平王襄直使人开府,取罍樽赐任王后。”言特使人取罍樽赐之也。以上四“直”字亦训为“特”,而与前异义。   ○畴、[C120]、[1234]   尔雅曰:“畴,谁也。”《书·尧典》:“帝曰:畴咨若时登庸。”《史记·五帝纪》作“谁可顺此事”。字本作“[C120]”,又作“[1234]”。《说文》:“纻,谁也。”(今本作“[1234]”,非。据《广韵》引改。)又曰:“[1234],词也。”“《虞书》曰:‘帝曰:[1234]咨。’”   畴,发声也。《礼记·檀弓》曰:“予畴昔之夜。”郑注:“畴,发声也。”昔,犹前也。宣二年《左传》曰:“畴昔之羊子为政。”畴、谁,一声之转,故“畴昔”之转为“谁昔”,互见“谁”字下。
本文档为【经传释词6】,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7952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3KB
软件:Word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04
浏览量: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