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9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专题汇编

2019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专题汇编

举报
开通vip

2019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专题汇编2019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专题 一、“互联网+农业” 助力乡村振兴 【背景链接】 6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情况汇报。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大发挥市场作用,依托“互联网+”发展各种专业化社会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管理更加精准高效,使亿万小农户与瞬息万变的大市场更好对接,对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拓宽农民新型就业和增收渠道具有重要意义。 7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介绍了“互联网+农...

2019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专题汇编
2019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专题 一、“互联网+农业” 助力乡村振兴 【背景链接】 6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情况汇报。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大发挥市场作用,依托“互联网+”发展各种专业化社会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管理更加精准高效,使亿万小农户与瞬息万变的大市场更好对接,对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拓宽农民新型就业和增收渠道具有重要意义。 7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介绍了“互联网+农业”和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屈冬玉介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农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农村部将按照国务院的部署,会同有关部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程,深入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组织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继续办好“双新双创”博览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农村向深度发展,扩大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规模、范围和内容,建设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做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工作,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综合分析】 “互联网+农业”是指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结合,实现农业发展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农业发展方式。 从政策上看,自从国家层面将“互联网+”提出来以后,关于“互联网+”的落地实施政策便纷至沓来。促进我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培育经济新动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日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站在“三农”全局、四化同步的高度来看待“互联网+农业”,对于加快我国农业发展,实现农业转型升级,进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中国推动的“互联网+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新业态蓬勃兴起。先后在14个省市开展了农业电子商务试点,探索鲜活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等电商模式,在428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展电商精准扶贫试点。2017年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已累计支持了756个县。2017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了1.25万亿元,农产品电商正迈向3000亿元大关,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800万人。” 未来还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大力气:一是推动落实财政、金融、税收、科技人才、用地用电等扶持政策落地生效,扶持一批县、乡、村农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示范园,培育融合发展的企业主体。二是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三是围绕现代农业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发展种养业、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健康养老、养生等产业,构建乡村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兴旺。四是引导企业和农户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特别是要采取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合理分享里面的增值收益,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相关问题】 一是缺少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  “互联网+农业”是借互联网科技技术实现传统产业升级的一个新问题,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在顶层设计层面不足的情况下,“互联网+农业”一哄而上、盲目发展的局面在所难免,形成片面性、粗放式的发展态势,从而不利于“互联网+农业”的整体有效的发展进程,因此“互联网+农业”对社会的贡献也受到限制。 二是农业大数据设施不健全。 农业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低、数据分割严重,大数据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大多停留在试验示范阶段,数据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任务艰巨。 三是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 互联网普及率低、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弱、农业大数据设施不健全,是制约“互联网+农业”发展的三大瓶颈。目前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只有27.5%,还有70%以上的农民没有利用互联网。农村公共信息服务村级站建设滞后,设施设备配置不完善,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四是农产品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体系建设滞后。 包装水平、产品质量等因素直接影响农产品销售,只有标准统一的农产品,才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增加销量。从根本原因上分析,症结在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模式,“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经营,才能更加准确的掌握市场信息,才能让产品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现阶段,多数农产品的标准化水平不高,普遍存在包装不符合相关制度要求、质量级别不明确等问题。 五是农业智能装备和复合型人才匮乏。 从智能装备来看,缺乏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农业智能装备。从人才队伍来看,往往存在懂互联网的不懂农业,懂农业的不懂互联网,既懂农业又懂互联网的复合型人才极其缺乏,农村地区由于条件艰苦、收入不高难以吸引、留住人才,基层干部、农民普遍缺乏“互联网+”的应用能力。 【相关对策】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优化互联网+发展环境。 从国家层面,做好“互联网+农业”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包括:出台产业发展规划,指导产业发展和应用示范;制定技术发展路线图,实现基础领域和关键技术突破;加强立法,推动农业数据开放、人才培养等,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推出重大专项工程,建设农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园区,推进产业链整合、重组、细分,优化“互联网+农业”发展环境,促其迅速发展。 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数据平台。 加快农业数据化改造,完善农业数据标准体系,大力推进数据整合共享和有序开放,建成以农民、农村和农业为中心,功能上关联互补、信息上互联互通的现代农业大数据平台。 三是有序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电子商务配套设施、公共信息服务设施等建设。依托“宽带中国”战略,结合加快推进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宽带村村通问题。要把农村电子商务的配套设施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统筹考虑,对所需的仓储、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前瞻性的设计与部署,进一步完善乡村物流配送体系。 四是强化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 要促进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提升农产品竞争力,要尽快制定并出台农户会用、市场认可、管理方便的农产品线上交易分类标准,建立适应于电商发展的农产品质量分级、采后处理、包装配送的标准体系农产品的质量不仅关系到人身健康,更关乎国家的农业发展和经济进步。 五是提供农村电商人力和设备支撑。 加快研发推广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农业智能装备。积极扶持“互联网+农业”的带头人,制定政策,鼓励农民工青年和第二代农民工注重家庭经营,发展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为农民创造新职业。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教育,开设信息化教育课程,从小培养农村孩子的信息化技能。 【权威论述】 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是不可分割的,要使中国制造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必须依靠互联网,依靠云计算,依靠大数据,这样才能使中国200多项产量占世界第一的工业产品能够跃上新的水平。 ——李克强在会见达沃斯论坛企业家时的讲话 要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让亿万小农户与瞬息万变的大市场更好对接。 ——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讲话 【高频金句】 1、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大发挥市场作用,依托“互联网+”发展各种专业化社会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管理更加精准高效,使亿万小农户与瞬息万变的大市场更好对接,对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拓宽农民新型就业和增收渠道意义重大。 2、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产业、新业态,政府都要落实监管责任,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 3、作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电商在推动地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一些“藏在深山无人识”的农产品走入大众视野。 4、社交电商改变了传统的线性模式,将传统单一型买卖转变为新型裂变式分享,以此达到流量的不断转化。 5、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农业”战略的深入实施,县域电商的作用更是不断凸显。 【案例拓展】 国内案例: 山东省寿光市:互联网+蔬菜大棚,种植更精准 在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村民崔江元种了多年的蔬菜大棚,以前是铁锹、耙子等农具不离手,现在成了“手机控”。 自从手机装了APP、用上了智能化设备,大棚里的光照强弱、温度高低、湿度大小,啥时候该通风了、该浇水了、要补光了……在手机上一目了然,可以实时查询和调节。 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大棚管理更简单了,夫妻俩轻轻松松管3个200米大棚。而智能操控让种植更精准,种出来的产品更好,卖的价格当然也就更称心啦。 四川省内江市:互联网+养殖场,定制农业更好做 中国乡村之声农民观察员李安潮返乡创业,就在老家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创办了种养基地。基地采用WiFi全覆盖,养殖场里安装了摄像头监控。他用手机就能实时查看养殖场里的情况。而向他定制养殖场里的香猪的客户,也可以通过手机远程看香猪的生长情况。他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客户通过微信就能预订,方便极了。 山东济宁:互联网+农机,麦收更快捷 今年麦收,不少人都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网络平台为农机手找活干、为种植户找农机手。 在山东济宁,农机手用手机就能“抢单”。农户打开软件,自家的小麦作业面积、地理位置等信息出现在夏收大数据信息处理平台上,农机手可以对农户的麦收作业进行“抢单”。以前,农机手是开着车到处跑,现在通过手机就能及时掌握哪个地方需要收割。 国外案例: 日本:利用互联网实现种植技术与知识的数据化              通过高度传感器收集气象数据和农作物生产数据,实时发给农户或者管理人员,使其能够合理浇灌和施肥。利用互联网实时记录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消费情况,方便生产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迎合市场调整种植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避免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滞销发生。 使用全球定位系统,无人驾驶拖拉机在大规模农场进行24小时耕作。利用智能手机将农场生产过程中的数据作为食品信息,直接提供给消费者参考。使得农场产品的溯源变得更加可信,让消费者跟家放心。 美国: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有重要支撑作用 美国农业拥有并运用了多种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储存和处理、通讯、多媒体、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PS等。借助这些先进技术,美国不但持续地提高农业竞争力,而且占领了世界农业信息发布的制高点,并对世界各国农业发展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在农业生产区域,美国州立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设立了大田观察点,农业技术人员每隔几天来这些观察点收集和处理已记录的温度、湿度、虫害等数据,并利用观察点的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将上述信息数据传送回各州农业部门,农业部门研究审核后发布和传递给本地区农业经营者。 美国农场主根据信息进行播种、施肥、灌溉、灭虫等生产作业,这既体现了一个美国农民可以管理数千亩农作物的高效,也展现了美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科学、有序和严谨。以互联网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美国现代农业中有重要支撑作用。 新西兰:将信息化融入生态农业旅游 新西兰是世界少有的以农业为主的发达国家,有漂亮的牧场、牛羊、无污染的农产品,旅游业也是重要产业。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作用非常大,很多游客都是从互联网上获得旅游的相关信息。在新西兰,农民比较富有,对信息化技术应用得较好。许多农民、企业都有自己的网页,通过网络与外界联系。酒店的网站上除了酒店的展示介绍外,还有专门的网页介绍相关食品的来源、产地等信息,以及供应商的介绍,可以订购。农民定期将自己的农产品带到城市销售。新西兰通过互联网应用创新,增强游客对新西兰各个景点的了解,并且增强了旅游线路的粘性。 【相关范文】 “互联网+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互联网+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将再次激活互联网农业创业,特别是自2015年伊始,如火如荼发展的农村电子商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支付方式的便捷,消费人群和购买渠道的增加,不少优质农副产品搭上了电商快车,在网上进行售卖,畅销全国。农村电子商务不断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成为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成为政府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 与此同时,继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实体店销售和网购融合发展”之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度要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推进消费升级,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电商作为新时代实体经济的新业态,它具有实体经济的商品交易属性,同时又“新”在销售模式上,增加了传统实体经济不具有的线上购物,即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消费者需求,能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互联网+农村是大势所趋。 电子商务正快速发展,但在背后依然存在和面临诸多问题,像产品质量不高,“买家秀”与“卖家秀”的差异让人产生不信任怀疑的态度,发展环境阻力大等。为了促进电商良性发展要在生产、销售、管理、服务上下功夫。 一是优化环境,完善基础设施,解决物流配送成本高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支持。积极构建农产品电商平台,加强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设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完善网点服务功能,建立覆盖县城、乡镇、乡村的三级配送体系,打通“最前一公里”的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加强质量监管标准化建设。政府各部门要严格把关,确保质量过关,使农产品的产品标准、包装标准、配送标准、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为农产品网络销售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精准培训,培养农村电商专业人才,缓解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眼下,农村电商的专业人才太少,跟不上发展形势的需要,亟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开设系统的专业课程,特别是在职业道德上加强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诚信买卖、服务至上的农村电商专业人才。此外,要注重加强对创业者的创业安全保障,提供创业资金,加强创业指导,适当提高其收入,特别是物流行业。 三是学习先进经验,充分运用资源优势,杜绝千篇一律、品牌效应不明显的问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要“走出去”学习,因地制宜发展电商文化。用精心的广告策划、产地新鲜发货、价格合理无中间差价、贴心的全程服务吸引顾客眼球,促进电商健康发展,唱响品牌。 “互联网+农业”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要认识到“互联网+农业”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要通过产业融合,相互取长补短,用互联网、大数据优势,实现农业产业便利化、实时化、物联化、智能化,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新道路。同时,我们要充分汲取前期经验,善于总结,让“互联网+农业”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让农村经济紧跟时代的步伐。 二、儿童触网低龄化给我们带来的反思 【背景链接】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络虚拟世界走进我们的生活,小网虫们越来越多,很多儿童过早的成为“屏奴”。近日在某单位组织了一次留守儿童慰问活动中,志愿者们把准备的书本和文具交到孩子们手中时,却意外收到了一张用稚嫩笔迹写下的纸条。纸条上写着:“叔叔我不喜欢你们带来的东西,我想要一个可以打王者荣耀的手机。”这张“小纸条”随即引发了广泛关注,再次让儿童低龄触网这个话题重回公众视野,关于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讨论又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据第四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 亿,其中学生占25.4%。某论坛上发布的一份 调查报告 行政管理关于调查报告关于XX公司的财务调查报告关于学校食堂的调查报告关于大米市场调查报告关于水资源调查报告 显示,超23%学龄前儿童(3-6岁)每天上网30分钟以上。在7岁组,24.2%受访儿童研究过网游攻略,61.0%曾自主下载游戏、视频和音乐;8.5%有网购;14.4%在网络上发布过图片、视频或文字,甚至有4.7%表示拥有粉丝。这些数据无不显示儿童“触网”已呈低龄化趋势,甚至一些儿童的网络技能已全面反超家长。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通知强调,要研究制定预防学生沉迷网络工作制度,并指导学校加强对校园网内容管理,建设校园绿色网络。 【综合分析】 互联网时代,即便是成年人也难以抵制网络的诱惑,更何况是自制力偏弱的未成年儿童,另外家长因工作没有时间陪孩子或者直接在孩子面前“示范导向”,以及儿童自身对网络的好奇心等也是造成“触网”低龄化的原因。这给传统的教育方式带来很大挑战,同时也给网络安全提出严竣问题。 网络对儿童而言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让儿童更早接触现代人必备的网络知识和技能,为他们打开通往无远弗届的未知世界的大门,另一方面,过早触网也容易让儿童沉溺于网络游戏等虚拟空间不能自拔,容易对儿童的正常学习和成长造成影响和干扰。 该不该让孩子过早“触网”,是一个值得商榷探讨的课题。一方面,网络为孩子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知识、开阔视野。另一方面,过早“触网”不仅影响孩子的视力和身体发育,还极易使孩子沉迷于网络而无法自拔,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降低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也不乏一些未成年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而步入歧途。显然,儿童“触网”低龄化问题已不容忽视,而如何降低过早“触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网瘾危害】 一是危害身心健康。久看屏幕视力下降,还会出现食欲不振、焦躁不安,导致神经紊乱、激素水平失衡,引发紧张性头疼、心血管疾病,造成人体免疫机能下降,甚至有导致死亡的危险。网络成瘾对儿童青少年健全心理的发展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二是导致学习下降。网络侵占了大部分的时间,完全没有精力顾及学习和读书,沉溺虚幻世界,对学习失去兴趣,导致成绩下降明显。 三是影响儿童人际交往能力。过多地接触互联网,必然会减少他们人际互动的时间和机会,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性格的发展带来深层次的影响。 四是影响儿童青少年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势必会给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熟的少儿带来负面影响。 【产生原因】 一是游戏产业发展迅猛,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终端向手机倾斜,手游异军突起,以更加迅猛的势头进入人们的生活,其效果相较于电脑游戏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面对新局势,相关部门的应变能力和灵活性有待加强,针对实名制注册、游戏内充值或者消费服务、游戏画面血腥暴力等问题的处理存在漏洞,后期监督整改不到位。  二是学校网络教育缺失。与当前儿童上网人数剧增形成对比的,存有学校网络教育的缺位的问题,学校未能与时俱进引入互联网相关知识和法律常识,没有及时地教学生去辨别信息真伪、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以及合理安排上网时间等,学校教育的单一化、空洞化,致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枯燥与高压,从而在虚拟世界释放压力、舒缓情绪。 三是家长没有以身作则,缺少和孩子沟通。家长在监护、引导儿童的网络行为,帮助儿童提高网络素养,防止儿童染上网瘾方面,肩负不可推卸责任。而日常中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孩子自然也要通过网络“找寄托”。 四是孩子自身未形成正确游戏观。儿童网络安全意识普遍不高,缺乏基本自制力和辨别力,往往对安全风险的认知不足,且过度上网,网络欺凌、骚扰等也容易对其心理造成伤害,甚至长期关注不良信息会诱发违法犯罪风险。 【相关对策】 一是儿童安全上网须社会各方齐抓共管。1、国家有关部门全面地推行网游实名注册制,并对网游设立严格的分级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加强对涉及不良内容网游的监管惩罚力度。 2、互联网企业以及各互联网平台,加强对网游广告的管理,严格审核网游的推广信息和推广场景,不让孩子们坠入不良商家的“网游陷阱”。3、内容生产商也要做到严格自律,网络游戏等文化产业应切实承担社会责任,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社会文明发展。4、为起到警示效果,呼吁全体网游运营服务商能够在某个时段暂停服务器运行,各大网络平台能够主动屏蔽网游内容和游戏链接。至少在儿童节这一天,让孩子们暂时远离网游,享受一个健康阳光、简单快乐的节日。(院士呼吁) 二是家长正确引导,以身作则。面对儿童低龄触网现象,不应该一味地“堵”,应该想办法“疏”。家长们日常能放下手机,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耐心、多一点陪伴,和他们共同感受真实生活的阳光与精彩,更不要把随意打网游作为儿童节的“礼物”。 三是学校加大网络安全教育。随着儿童接触互联网的现象越来越普及,学校教育也必须跟上形势的发展,加大网络安全教育,增加媒介素养的教育内容,引导未成年人理性看待互联网内容,正确使用互联网工具,拒绝不良信息和不适宜未成年人的游戏、视频等。并且,要增加各类课余兴趣活动,让孩子把精力放在学习、运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同时,学校和教师应当增加与学生和家长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变“线上说教”为“线下沟通”,减少未成年人不必要的触网时间。 四是孩子要广泛培养兴趣爱好,树立正确游戏观。家长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多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远离电子产品,积极参与舞蹈、绘画、健身等活动寓教于乐,多读好书,多接触大自然。 【权威论述】 “全社会都要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对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言行,要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 ——2014年,习近平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的讲话 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加快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加快提高网络管理水平,加快增强网络空间安全防御能力,加快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社会治理,加快提升我国对网络空间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高频金句】 1、随着儿童数字化技能成长迅速,“数字代沟”逐渐形成。这给传统的教育方式带来很大挑战,同时也给网络安全提出严竣问题。 2、一个硬币总有两面,育儿中的互联网,本质上也是怎么使用的问题。然而,互联网是个太新的东西,几岁开始接触电子产品更好、接触的时间多长为限、接触什么内容比较好、哪些需要限制哪些不需要,都没有系统的研究,也没有前例可循。 3、对于汹涌而来的信息和新的生活方式,很多家长并没有准备好,但还是要用尽全力去拥抱这种新的状态,没有指路人,只能靠自己摸索。 4、触网低龄化不是猎奇趣闻,也不一定不好,只是需要每一个身为父母的人和孩子一起去探索。 【案例拓展】 澳大利亚: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投入,成为该国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开始,澳大利亚政府投入近9000万澳币,约合4亿多人民币的资金,来推广互联网安全计划。澳大利亚中小学都设有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青少年可以通过课程学习到如何安全上网,而在校外,还有一些社会公益团体对青少年的网络安全进行宣传,鼓励青少年在上网的时候,不要将自己的真实姓名、学校名称和住址告诉网友。 英国: 英国政府在全国发起了一项新的在线服务,帮助学校为家长提供让儿童为成年后生活做准备的相关建议和技巧。 新的在线服务被称为“家长信息”(Parent Info),将为家长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以帮助其从生活点滴中发现儿童自我伤害的迹象及他们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使其在虚拟世界中拥有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理财能力。此外,这项在线服务也会为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敏感问题方面提供支持和增强其信心,为他们在处理具体问题的方法方面提供帮助。 【相关范文】 儿童“触网”低龄化需正视不漠视 儿童“触网”年龄越来越小,3岁玩微信,7岁会网购,14岁网络技能已全面超过父母。第四届广东省网络安全宣传周青少年日主题活动——广东省少年儿童网络安全论坛昨日举行,论坛上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揭示了当前儿童“触网”低龄化的现状。(9月24日《广州日报》)    这是一则读来令人惊叹却又不惊讶的新闻。惊叹在于,儿童“触网”低龄化程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不惊讶在于,这是一个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不仅是家庭的标配,也是社会的“第二空气”,越来越多儿童接触网络、从中找寻属于他们的快乐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谁都不想落后于时代,谁也不想被时代所冷落。在如今卖菜大妈们都能熟练运用微信、支付宝功能的语境下,恐怕不会有哪个家长谈“网”色变,设法隔断孩子与网络的联系。更多的家庭想必是,积极地教会孩子掌握电子产品的操作技法和上网的基本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触网越早、用得越好,家长反而感到越欣慰。因为,这是孩子接受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的表现。也的确,孩子们从网上能够学到知识、提高心智。所以,不乏有许多家长,将孩子3岁玩微信、4岁看电影、7岁会网购,努力晒出成就感、炫出自豪感。    但对于这一现象,应当正视不抵触,却不能漠视而放任。俗话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任何事情也都该有个度。孩子毕竟是孩子。几岁、十几岁的孩子,并不像成人那样具有较强的辨别力自制力,而网络世界色彩缤纷、乐趣无穷的另一边,也是鱼龙混杂、风险暗藏。对于网络世界的诱惑力,别说是孩子,就是很多自制力稍差的成人都会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可想而知,孩子们特别是幼童们又怎会不逃脱网络的“负面影响”?孩子视力下降、迷恋网络游戏,甚至浏览不健康信息、被网上欺诈等现实案例比比皆是。    无疑,儿童“触网”低龄化需要一个负责任的监护,让他们有选择性地浏览信息、使用功能,控制他们触网的“度”,防止为不良信息所影响、不法分子所侵害,也防止从小就染上“网瘾”。这是家庭、校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但有句话说的好,监护再负责,也成为不了孩子的影子。很多时候,孩子并不能领会“慎独”的深邃含义。所以,除了家庭、校园和社会的监护,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从小就知晓“网络有风险、上网需谨慎”,让他们懂得自我保护、学会自我监护。一句话,儿童“触网”低龄化,网络素养教育不能是“低洼带”,甚至空白区。    普遍性问题,更好地是制度化解决。显然,靠一些零敲碎打的网络素养教育,效果恐怕不会理想。在儿童“触网”低龄化的新形势和大背景下,网络素养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课本,即便是幼儿园、学前班都该有这种制度安排和教育“标配”。这不仅是形势和责任所需,更是社会和家庭的呼唤。为的就是,让正在触网或即将触网的孩子们,能够得到系统化、针对性的教育,提抓紧补上网络素养这一课,让他们有更强的辨别力自制力选择力,能够在规范学网、适度触网、科学用网中趋利避害,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触网的孩子们,不能没网络素养教育的“标配”。期待,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这一现实问题,加快研究论证步伐,跟紧儿童“触网”低龄化新形势,让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起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责任,一起为孩子们网中成长撑好“保护伞”、握好“方向盘”。 自媒体也要循章法守底线 【背景链接】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类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星罗棋布,为了博大众眼球和舆论关注度,有些自媒体公号无底线地蹭热点,断章取义,不仅侵害了公众的合法权益,更贬低了自媒体的公信力。纵观今年的“红线”事件,自媒体圈的监管还在趋严。然而近期出现的几个事件再次为我们敲响警钟,成为每个自媒体人要去学习反省的生动教材。 事件一:“二更食堂”无底线蹭热点被永久封停 郑州空姐遇害案还未平息,知名公号“二更食堂”为了蹭热点博得眼球,丝毫不顾对被害人和其家人的感受,一篇不负责任的文章《托你们的福,那个杀害空姐的司机,正躺在家数钱》刊出,被大量用户投诉封号,文章下线被众多网友唾骂,有网友称这是沾着人血的馒头。“二更食堂”公众号因为一篇价值观偏差的文章导致该账号被永久封停,公众号和负责人先后发表致歉声明向读者致歉。 事件二:暴走漫画戏谑英烈“玩火自焚” 5月8日,自媒体“暴走漫画”在今日头条、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等平台发布了一段时长58秒、含有戏谑侮辱董存瑞烈士和叶挺烈士内容的短视频,这段视频,不仅拿董存瑞炸碉堡壮烈牺牲的桥段做调侃,而且还篡改了叶挺的《囚歌》,加入了低俗内容。事件引发社会舆论一片谴责。今日头条、新浪微博、腾讯、爱奇艺、优酷等网站随即发表声明称,开展自查自清工作,关闭“暴走漫画”账号或下架相关视频。“暴走漫画”及视频中的主持人“王尼玛”多次公开辩解、致歉,并主动停更、下线旗下多款产品。 事件三:知名情感教主Ayawawa不当言论被禁言 知名情感教主Ayawawa(杨冰阳)曾在某线下活动中,出现有关慰安妇和黑奴的不当言论,遭到网友的猛烈抨击,引发舆论集中批评。其中人民网、紫光阁、中国妇女报、中国共青团等官媒深挖其深藏“情感牌”后的敛财真相,抨击其歪理邪说曲解历史蛊惑人心。随后微博迅速处置其账号,被平台封禁6个月。 【综合分析】 什么是自媒体呢?美国资深媒体人S Bowman和C Willis联合发布的名为"We Media"的线上研究报告指出,"We Media(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简言之,即公民用以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网络社区,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 自媒体有三个显著特点:一平民化个性化,每个“草根”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传递自己生活的阴晴圆缺,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二是低门槛易操作,像新浪博客、优酷播客等所有提供自媒体的网站上,用户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注册申请,在网络上发布文字、音乐、图片、视频等信息,创建属于自己的“媒体”。三是交互强传播快,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信息能够迅速地传播,时效性大大的增强。 互联网信息传播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闻网站——社交媒体——自媒体,今天的信息传播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到了自媒体时代。据统计,去年新媒体运营行业从业人数超过300万,而各类机构对内容创业者的投资金额超过50亿元。“钱途”可观诱人,却充满激烈竞争。数据显示,接近80%的智能手机用户高频关注或置顶的微信公众号不超过5个。在“流量即收益”的互联网盈利模式下,一些自媒体账号囿于流量变现规则下的“生存焦虑”,被“10万+”阅读量裹挟,将吸引关注、获取流量视为“头等大事”。一些自媒体账号执迷流量、热衷追逐所谓“爆款”,毫无底线地蹭热点、肆无忌惮地洗稿,用惊悚标题吸引眼球,用煽动词语遮掩真相。 自媒体在获得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力的时候,也应当背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众声喧哗的互联网语境下,更需要自媒体人强化个人自律和底线思维,不能突破法律红线、不能挑战道德底线、也不能伤害公序良俗,应该接受网信部门的管理。国家网信办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标示着新闻监察的限制将越来越紧,自媒体野蛮生长的时代正式结束。 【相关问题】 一是自媒体生态规则不健全。1、由于自媒体进入门槛低,经营者素质、知识储备、业务水平等方面良莠不齐,个人有千姿百态,代表着个人的自媒体也有良莠不齐。一味追求利益至上、以流量变现为目的,易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误导受众。2、自媒体在流量经营上得心应手,采编业务能力不高。3、缺少普遍认可的行业标准进行考量。没有形成行业规范。 4、缺少把关人,采编审核流程缺失。自媒体相对于专业媒体而言,没有传统的采编发行和审核流程,为了轰动效果与追求注意力,从而忘却了审核把关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采编审核流程机制出了严重的问题,其中最为把关人的媒体责任的缺失,更是引人深思。 二是网民缺乏对网络信息的辨别意识与能力。目前,网络上的谣言一经发布,许多谣言的接受者缺乏对信息的辨别意识,“自然地”、“想当然地”相信谣言,认为谣言就是事实、就是真相,公民对网络信息缺乏辨别意识、辨别能力,是网络谣言得以迅速滋生蔓延的重要因素。 三是内容可信度低,公信力差。假信息、标题党、夸大信息、商业软文新闻化、老闻变假闻、观点与新闻信息混杂等。可信度是影响自媒体获得认可的一个重要变量,公信力是自媒体的弱势。由于没有专门的信息采集能力和信息来源,也缺乏专业把关人体系,内容选择、判断完全掌握在个人或者小团队手中,甚至有些自媒体人为了追求商业利益或者眼球效应而有意为之。在没有健全的求证体系下,自媒体可信度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四是法律约束不到位,监管有待加强。虽然我国已经有很多法令管制网上活动,但是还只是停留在对网站的管理上,这些法令就显得不够全面。如何在法律上对自媒体进行规范与引导,迫切需要全社会来共谋良策。面对公众号植入、大V转发、社交软文等五花八门的新媒体推广宣传方式,相关部门的监管和法律的约束尚处探索和完善之中。 【相关对策】 一是完善自媒体生态规则。1、自媒体亦属于媒体,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倡导行业诚信与自律,不断强化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去选择判断信息、去理解诠释信息、去研判和评估信息、去最大限度地享用信息。严把招人关,提升招聘要求。2、向专业媒体学习,对选题的把握,对内容的采编,对团队的管理,都要多向传统媒体学习。3、自媒体想要获得更好发展,就必须形成一定的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不断进行自我审视与自我规范。4、平台要加大对自媒体的采编审核和监督,特别是对于自媒体所发布的文章的审核,可以引入群众监督,在平台显眼位置设定群众投诉功能及群众举报热线,第一时间发现不符合规定的推文,并坚决下架。 二是提高社会公众对网络信息的辨别意识与能力。要切实开展网民素质教育,党和政府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网民的辨别意识、辨别能力,对网络上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的信息进行辨别,决不偏听偏信,在党委、政府对网络信息切实加强审查的同时,也需要民众主动地对各类网络信息进行有意识地辨别,提升网民素质,引导网民理性看待网络谣言,并且做到在日常的生活和上网活动中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尽量从受众的视角降低网络谣言造成的危害。 三是在提升内容可信度上下功夫。积极培养真假信息的辨识、反思和质疑的能力,发布内容必须遵守媒体传播规范要主动的借助自媒体发出主流声音,与社会公众双向沟通的频次和能力,要巧妙的向公众借力、借道、借光,积极引导主流舆论,要恪守原则底线,不能用毫无原则、毫无良知的标题哗众取宠,不能用不堪入目的内容消费受众情感,贩卖点击率。加强自律,什么该发、什么不该发,心中要长存一把标尺,守住底线。 四是加强法律监管,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网络并不是法外之地,必须通过法律途径对网络谣言进行有效的规制,实现“依法治谣”。要切实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民法规制。不能任由自媒体侥幸生存,需要进行有效监管。一方面要尊重其话语权,在道德与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让其自由发展;另一方面要对其行为进行必要约束,敦促其守住良知底线,不触碰法律红线,维护网络环境清朗。新生事物,不是法外之地,应用程序、公众账号、网络直播等各类新媒体均纳入统一管理范畴,在这些平台上提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要受到明确监管。 【权威论述】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 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 ——2016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习近平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高频金句】 1、 自媒体亦是媒体,必须遵守媒体传播规范,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2、 对自媒体而言,优质内容才是制胜法宝,无视道德底线、为吸粉充当跳梁小丑绝不是长久之计。 3、 对于任何一个法治国家来说,有言论自由,但永不会有谣言自由,真实不仅是对传统媒体新闻的基本要求,更应成为自媒体坚守的底线。 相关范文 自媒体也要讲求章法与底线 据报道,日前,在上交所致上市公司浙江瀚叶的问询函中,把一个不争的事实暴露在公众视野当中:50个网络编辑打理上千个公众号,人均近20个,若以一天正常工作8小时来算,20多分钟就得完成一个公众号的内容生产和推送。对此,除了感到震惊之外,相信许多人也会跟笔者一样心生疑虑,如此速成的自媒体推送真的可靠吗?   越来越普及的移动终端,正在改变媒体传播的传统格局。新媒体兴起以来,人们对公共事件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的自觉性、主动性早已今非昔比。他们通过网络平台交流信息和分享互动,试图构建一种新媒体时代话语表达的开放空间与批评的多种可能性。   身处网络自媒体时代的当代人,“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社”;换言之,“人即终端”让越来越多的人表达更自由、更多样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事事可任性。个体表达同样需要讲求章法,“从心所欲,不逾矩”。在众声喧哗的互联网语境下,更需要自媒体人强化个人自律和底线思维,对一些具有较大粉丝量与影响力的自媒体大号而言更应如此。若是只片面追求点击量,过于粗制滥造而不注重自身内容生产与推送的质量,从长远看,无疑是自掘坟墓。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新媒体想要获得更好发展,就必须倡导行业诚信与自律,形成一定的行业规范,不断进行自我审视与自我规范,这样做不仅不会束缚自身手脚,反而会带来更好更长远的发展成效。当今社会,新媒体语境中的任何“发声筒”想要得到公众的认可、促进自身繁荣,必须以真诚的行业态度对待公众,并以此赢得公众的信任。在当下这样一个生活面极易被“话语消费”的时代,新媒体需要倡导诚信为本,以此营造风清气正的新媒体运营生态。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当前一些网络评论为了博大众眼球和舆论关注度,或运用标题党式的消息推送,或借用恶俗粗劣的文字表达,长期游走在低俗而拙劣的边缘;有些自媒体公号无底线地蹭热点,断章取义,不仅侵害了公众的合法权益,更贬低了自媒体的公信力。   新媒体发展到今天,已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更不是法外之地,应用程序、公众账号、网络直播等各类新媒体均被纳入统一管理范畴,在这些平台上提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将会受到明确监管。作为以传播信息为根本使命的各类媒体,无论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仍需倡导行业自律与时刻铭记于心的底线思维。如果底线意识缺乏,罔顾事实真相,大肆拼接、逻辑混乱、信息失实的内容生产和推送来误导公众,造成不明内情的网友以讹传讹,那么,也将承担相应的代价。 四、整治校外培训更重要的是“治本” 【背景链接】 今年2月,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首次明确校外培训不能“超纲教学”,不能组织中小学生考试及竞赛等,力度堪称“史上最严”。各地也紧随相关部门连放大招、出台政策,其目的就是将为孩子减负落到实地。 3月下旬,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坚定改革决心;4月初,教育部召开全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会,强调重点解决好中小学招生与校外培训机构考试竞赛挂钩等问题;5月初, 教育部、民政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派出多个督查组,开展覆盖全国的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专项督查… 通知下发3个多月来,全国范围的专项治理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家长们普遍反映,专项治理行动是对校外培训行业乱象的重拳一击,将会对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起到积极作用。 【综合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成为人民群众高度重视的事业,“教育焦虑”情绪在蔓延,校外培训行业也呈现井喷式发展。客观地说,相当一部分校外培训在满足中小学生多元化教育需求、增加教育资源供给、促进教育消费市场等方面的贡献不可替代,成为学校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部分校外培训机构也存在违法违规经营、应试超前教育、逐利性过强、风险多发易发等问题,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造成学生课外负担过重,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社会反响强烈。 中国教育学会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辅导机构教师规模700万至850万人。冰冷的数字下面,是多少家庭和学生不堪承受的压力。在用户方面,据权威报告显示,多数家长认可课外辅导的重要性,且消费意愿强烈,其中超过八成家长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课外辅导是中小学阶段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31.6%的家长表示“给孩子报辅导班不管花多少钱都愿意”。 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不是要关闭校外培训市场,而是重在规范行业秩序。因此治理行动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各级政府精准施策、培训机构转型发展、家长树立正确理念。 【相关问题】 一是政府监管不到位、职责不明确。社会培训机构比校内教育更复杂,监管体系混乱,缺少质量评估体系和监管标准。在“雷声大、雨点也大”的政策监管态势下,部分校外培训机构仍“我行我素” ,对于非法课外培训机构到底该由哪个部门监管,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显得较为笼统,不够明确。 二是培训机构利益至上。现行教育制度设计不够合理,监管不到位,校外培训趁虚而入,打着“提优补差”的旗号,野蛮生长,生意兴隆,大批学校与培训机构合作择优、“占坑”录取各取所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培训利益链条。大多校外培训利益至上,信奉“ 高强度重复训练”“拔高模式”“超前教育”等,加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压缩了学生的睡眠、游戏时间,刻意营造出揠苗助长、急功近利、盲从攀比的教育焦虑情绪,扰乱了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社会和谐。 三是学校招生唯分数论。培训热与择校热、名校热存在直接关联。很多学校在招生时会有奥数、英语、体育等方面的加分政策,动辄几十分的加分让很多家长似乎看到了升学的捷径。为了孩子能够顺利升入名校,家长倾其所能为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希望能把所有加分都得到,俨然将校外培训机构变成了应试考试的“第二课堂”。 四是家长的焦虑心态。导致培训热的三大基本因素:一是义务教育不均衡,二是中高考用单一分数评价选拔学生,三是学校内教学难以满足个性学习需求。这三大因素也促使着教育焦虑”情绪正在蔓延,当前送孩子上辅导班已成为一些家长之间相互攀比的谈论资本,盲目跟风助推辅导班热。另一方面,家长们普遍存在焦虑心态,加之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教育文化需求的增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好的成绩、更好的学校、更好的人生上升通道,渐渐被寄托在培优机构能够帮忙“拉高”的起跑线上。这也是校外辅导行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关对策】 一是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建立监管机制明确职责。 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理工程,需要多部门参与、需要多管齐下、需要综合治理。首次政府要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上对资格准入、市场退出机制、师资队伍、课程内容、培训费用等作全面详细的规定,通过制订和完善有关政策制度使其健康有序发展。其次加强对培训教师门槛的审查及入职后的培训,建立培训教师“持证上岗”的资格认证制度和电子档案制度新聘老师需到教育部门备案。第三加强事前许可、广告宣传等方面的监管,查处取缔无证无照非法办学的单位和个人。 二是培训机构应严格自律,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主。 校外培训机构必须要明晰和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既要有过硬的师资、规范的服务流程和诚信的经营,更重要的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尊重少年儿童个性发展和成长需要,自觉抵制应试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积极支持教育改革,注重学生身心健康,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开展学科类培训的班次、内容、上课时间等内人要向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审核备案并向社会公布,防止出现“超纲教学”“提前教学”等行为。 三是学校要坚持科学招生。 学校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招生政策、规范升学考试,还学生以轻松、公平的教育环境。 四是家长保持教育理性。 家长一定要认清学校教育为主、校外培训为辅的关系,相信并全面配合好学校教学工作,保证孩子接受正规的、系统的、科学的学校教育,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着眼长远,不搞攀比,立足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有资质、安全可靠、契合需要的校外培训机构,共同营造安全健康、快乐充实的成长环境,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家长还要树立正确的大局观,积极配合职能部门的整治行动,主动参与社会监督,让不法校外培训机构无处藏身。 【权威论述】 “大力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这件事迟早要做,迟做不如早做,小修不如大修。”  ——陈宝生在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对于现在存在的乱象需要进行治理。比如,学校周围野蛮生长的这些托管班,要进行治理,加以立法,至少是有行政法规加以解决。当然还需要加强督促,使去年好的意见建议和各省好的做法能够切实得到贯彻落实。 ——陈宝生在2018年两会“部长通道”上的讲话 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的讲话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经费,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的讲话 【高频金句】 1、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解决,这部“连续剧”想要标本兼治,需要部门联动、家校共治、社会参与。环环相扣中,每一个节点都有自身发挥的价值,而观念的转变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唯有各方共治、共建才能还孩子一个真正的童年。 2、合理的校外培训是校内教育的有效补充,但当校外培训走向疯狂,必然会侵蚀基础教育改革成果。 3、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是一项综合治理系统工程,是一项政府深化优化教育生态的重要举措,任务繁杂,意义重大。 4、治校外培训乱象,扑灭“虚火”,还需从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提高校内教学质量以及丰富课后教育等方面入手,满足家长、学生对教育的现实需求,同时家长们要建立正确的成才观,根据孩子的自身条件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味施压、拔苗助长。 【案例拓展】 上海市   建立工作机制,制定《上海市规范教育培训机构和市场秩序工作方案》,建立“二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和“部门联动、市区联动、区际联动”的工作机制;开发信息采集平台,建立市区两级工作专报制度。 构建制度体系,出台《上海市民办培训机构设置标准》《上海市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管理办法》《上海市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厘清部门管理职责,在市级层面构建综合监管机制和检查督导制度;合理设置准入标准,对培训机构的办学流程、名称设置、场地面积、师资队伍、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教材使用、教学点设立、收费管理等作出细化规定;提出禁止性要求,严禁拔高教学要求、抢赶教学进度、增加教学难度,不得举办以小学生为参赛对象的语文、数学、外语等与升学或考试相关的学科及其延伸类竞赛活动。 完善长效机制,健全综合监管机制,市、区、街镇三级联动综合监管;建立信息信用制度,进一步丰富监管手段。 成都市   强化目标管理,市政府出台加强市场监管意见,明确校外培训机构“属地管理”原则;市政府教育督导团把治理培训市场和建立综合执法机制等要求列入区(市)县政府教育工作目标;市委督查室将培训机构监管纳入市政府有关部门工作目标;市政府教育督导团以专项整治民办培训机构为重点开展“回头看”,全面、有序推进治理工作。市教育局牵头建立专项整治周报制度,每周一期督查简报,对推进不力的区(市)县进行“亮红灯”。 推进部门协同。市教育局牵头21个局委建立市级民办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齐抓共管的治理机制;牵头六部门印发培训机构设置指导标准,规范准入门槛;主动联合公安、民政、工商发布公告,就无证办学、虚假宣传、安防隐患、违规赛事等七个方面内容集中开展专项治理;主动会同公安、工商发布三条禁赛令,优化教育生态;指导区(市)县政府初步建立基层联合执法机制,探索建立网格化监管和随机检查机制,借助镇街社区开展地毯式排查和全面清理。 规范办学行为。印发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通知,提出“六要八不准”;出台加强全市民办学校招生宣传工作管理的通知,规范宣传广告和招生简章的内容和程序;出台公示民办学校招生备案信息的通知,全面公开民办学校招生名额、程序、收费标准、退费办法等;发布年检工作通知,公布举报电话邮箱和民办学校名单及电子地图;征集市民观察员,约谈违规民办学校并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列入信用“黑名单”;在门户网站通报批评违规招生的民办学校和主管教育局并从严追责。 南昌市   建章立制,出台《南昌市中等及中等以下民办教育机构审批及管理事项的通知》,明确审批权限、审批程序、申办材料、重要申办指标等。下发《南昌市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教学点设置有关情况的通知》,按照教学点间距和办学规模适配教学点数量,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布点和跨区域设置等。出台《南昌市民办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设置标准(试行)》,就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在布局选址、规划设计、建筑用地、安全环保、办学主体、机构设置、教师配备、设备设施、资产管理、办学基本规模和生源要求等方面作出规定。 突出重点,出台《南昌市民办教育机构退学退费管理办法》,按照学生就读时间相应设置退费比例,杜绝跨年度收费。 专项治理,开展由南昌市政府牵头联合数10家相关职能部门的培训机构集中清理整治行动,形成《清理整顿工作简报》,并在政府网站和官方媒体上即时公布合法校外培训机构名单,方便学生家长查询。 【相关范文】 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重在规范   临近暑假,减负和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问题持续引发公众关注。今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委下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明确了治理的指导思想、任务、分工、步骤和时间节点等,明确提出了治理任务和整改要求,如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校外培训机构要立即停办整改;对资质证照不齐全的培训机构要分类管理;坚决纠正学科类培训内容“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严禁校外培训机构违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等。   随着各地专项行动深入开展,校外培训机构的整治工作取得较大进展。近日据媒体报道,今年4月以来,仅西安市就共摸排证照不全校外培训机构2803个,下发整改通知单1465份,共有615个培训机构被关停,539个完成整改。   总的来看,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成为人民群众高度重视的事业,“教育焦虑”情绪在蔓延,校外培训行业也呈现井喷式发展。客观地说,相当一部分校外培训在满足中小学生多元化教育需求、增加教育资源供给、促进教育消费市场等方面的贡献不可替代,成为学校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部分校外培训机构也存在违法违规经营、应试超前教育、逐利性过强、风险多发易发等问题,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造成学生课外负担过重,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社会反响强烈。   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不是要关闭校外培训市场,而是重在规范行业秩序。因此治理行动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各级政府精准施策、培训机构转型发展、家长树立正确理念。   首先要提高治理工作站位,科学疏导分流。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是民生工作的重要部分,应统筹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情况,将校外培训纳入教育整体规划,把控总量、规范存量、引导增量。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从根本上疏解“校内减负校外增负”问题。健全完善中小学课后服务基本保障制度,探索实行弹性离校时间,鼓励中小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家长需求,科学合理确定课后服务内容形式,解决“课后三点半”家长揪心挠头的问题。   合理设置准入门槛,规范认证制度体系是关键。严格校外培训机构资质审查,科学设置准入条件、标准及办学要求,含举办者、名称章程、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管理团队、教师队伍、开办资金、办学场所、设施设备、课程教材等。在工商、民政、人社部门注册的校外培训机构,仍然实行“先证后照”制度,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学科培训业务,需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办理“办学许可证”。畅通退出渠道,引导一批培训机构有序退出,依法依规清理一批“僵尸机构”,终止一批严重违法违规的培训机构。   细化明确责任主体,建立立体化监管机制是保障。明晰校外培训机构的法律身份和业务边界,明确界定校外培训机构的内涵与外延,研究制定促进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客观认识其地位及作用,培训机构本身并无“原罪”,既不能管死也不能放任。强化政府和市场的全流程监控和全覆盖监管,研制校外培训机构信息管理系统,构建政府、学校、培训机构、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 整治最终的目的,是加强机构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培训机构应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以质量求生存,减少资本对教育培训行业的冲击,在市场规则下依法获取劳动报酬。研究制定符合培训教师职业特点的资质标准和要求,探索建立培训教师“持证上岗”的资格认证制度和电子档案制度;建立健全培训机构师德师风奖惩长效机制,制定培训机构教师行为准则。探索实行定期督导制度、信用档案制度及质量评估认证制度,组织或者委托第三方组织评估其培训水平和质量,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五、网约车安全究竟谁来负责? 【背景链接】 近日,一名21岁的空姐乘坐网约车遇害的事件,备受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网约车乱象问题再次被推向了风口浪尖,引发了广大市民对于网约车的安全性、以及为何网约车问题频出的热议。 随后交通运输部公布了新修订的《出租汽车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办法》。6月1号起,网约车将纳入出租汽车服务考核体系。 《出租汽车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办法》将网约车新业态纳入考核,明确将对驾驶员遵守法规、安全生产、经营行为、运营服务等方面实施考核,出租汽车驾驶员在考核期内得分低于3分,将按要求接受培训。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出租汽车企业分别要建立出租汽车驾驶员服务质量信誉档案等。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王绣春介绍,此次新修订《考核办法》,进一步完善了目前出租行业企业和驾驶员服务质量信誉考核指标,尤其是把之前并未专门纳入考核的网约车平台公司和驾驶员纳入到了考核范围。  针对近期网约车、顺风车发生数起侵害乘客权益的问题,王绣春再次强调,安全是出租运营服务必须遵循的底线,网约车不是法外之地。要加强对驾驶员的驾驶经历、交通责任的事故、暴力犯罪的记录等背景情况的核查,同时发挥技术优势,对于车辆运营过程长时间停留,驾驶员突然注销软件等异常情况要进行安全监控和应急处置方案。各地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大对网约车非法运营、线上线下人车不符和以私人小客车合乘名义开展非法运营的行为的打击力度。 【综合分析】 网约车是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的简称,是互联网约车业务的产物。根据交通部2015年10月发布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网约车是指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构建服务平台,接入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通过整合供需信息,提供非巡游的预约出租汽车服务的经营活动(出租车将分为巡游出租汽车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 随着一些打车软件的出现,网络预约车也逐渐兴起,对传统出租汽车行业的监管框架和监管方式造成了极大挑战,2015年10月,交通运输部草拟《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目的是规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行为。2015年10月23日,中国交通新闻网发文指出,网约车尽管使用了互联网这种新的约车技术,其本质依然是“为乘客提供位移服务”的出租汽车。交通运输部依法将网约车这种具有创新意义的事物纳入出租汽车管理范围,坚持了法治思维和依法治理原则,体现了积极履责、开放包容的态度。2016年7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58号);交通运输部联合工信部、公安部、商务部、工商总局等七部门联合颁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针对备受关注的私家车参与网约车运营,新规明确私家车符合条件可转化为网约车运营。新规给予网约车合法身份,将网约车车辆登记为“预约出租客运”,从此,网约车合法地位始获得明确。  2015年以来网约车用户规模迅速增长,2017年中国网约车市场用户规模达到2.36亿人,2018年有望达到2.82亿人。数字显示,截至2017年底,国内网约车用户规模已近2.4亿。     然而,随着网约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种问题也不断浮现了出来。从前期的烧钱大战、到后来的营运资质甚至连发的恶性事件,将网约车这个新生业态的问题赤裸裸的暴露了出来。消费者当初的新鲜体验感逐渐平复后,开始冷静的感受到网约车存在诸多亟待改进的缺陷,最为重要的就是乘车安全性到底能不能得到保障。安全是消费者享有的最基本权利。任何经营者,在保障消费者安全消费方面,都应履行责任。 【相关问题】 1、网约车平台:一是网约车平台监管力度不够,对网约车司机准入门槛过低,资格审核工作不到位。司机在注册网约车平台时,平台会对司机的身份进行实时核实,但看似严格规范的流程背后,仍然有漏洞可钻。平台管理粗放,漏洞很大,无需三证审核就可注册,资格审查不严,管理失范,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二是网约车平台管理工作不到位,工作人员办事效率低下。 2、政府部门:在交通运输服务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相关的网约车法规制定不够完善,存在监督管理漏洞。网约车平台不断突破法律底线,亟需法律规制,目前对网络约车没有相应的法规,也就无法对其定性,造成无法可依。国内还未建成有明确指向且行之有效的规范体系,针对网约车服务中的违约方必须承担的责任仍然缺少可行性处罚措施。一些措施成本较大且难以达到网约车服务的效率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和构建法治社会的理念背道而驰。 3、乘客:在面对安全隐患时自我保护意识不够,没有及时采取其他有效的措施进行自我保护。 【相关对策】 1、网约车平台: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维护好社会效益,必须把保障乘客安全出行和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放在首位。一依法依规经营,提高网约车司机准入门槛,应当对司机的驾驶经历、交通责任事故、暴力犯罪记录等情况采取标准一致的审核要求,进行严格核查,严把人员准入关,防范安全风险。二平台公司要发挥技术优势,通过卫星定位、人脸识别等科技手段,加强营运中的安全和服务管理。尤其是在运营途中出现的车辆长时间停留、司机注销账户等突发情况,建立安全监控机制。三加大培训力度,特别是岗前培训,提升司机的遵纪守法意识和服务水平。努力提升服务,让乘客出行更安全便捷,让司机工作更有尊严,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2、政府部门:政府必须加强监管,完善法规政策,实现有法可依。一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来规范网约车的发展,强化对网约车行业的标准制定、数据监控、服务监督、风险管控,更好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安全权益。如准入门槛、惩罚机制、加入黑名单等;二监管方面,可以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并且拓宽监督渠道,开设线上线下举报热线,让群众、媒体、网友的力量加入到监督中来,能够更好的督促网约车市场规范、健康、有序的发展;三培训方面,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督促网约车平台公司组织开展有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服务规范、安全运营等方面的岗前培训和日常教育,提升驾驶员遵纪守法意识和服务水平。 3、乘客:乘客接受网约车服务时要关注人身、财产和个人信息安全,注意核对线上预约和线下实乘车辆、司机的一致性,注意保存相关证据,遇到问题及时投诉、举报,共同加强社会监督,促进网约车服务更加安全、规范。尤其是单身女性,要记得及时拍照记下车牌号和司机信息,上车后给家人打个电话等,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 【案例拓展】 看看国外的网约车是怎么管理的吧! 日本、新加坡: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合作求立足 在日本和新加坡,私人网约出租车服务是违法的。但是,优步等打车软件还是通过与当地出租车公司和司机合作的方式,谋取立足之地。 日本禁止非职业司机提供出租车服务,但允许个体经营出租车。 日本对个人出租汽车运营规定十分严格,必须有5年以上的客运车辆驾驶经历,并且5年内无事故、无违章,或者必须有10年以上的驾龄,10年内无事故、无违章,才有资格参加运营执照考试。 在新加坡,私家车参与网约车营运是违法的,新加坡网约车是传统出租车与叫车服务软件合作的产品。乘客通过出租车公司自有叫车软件或第三方软件,可以享受互联网约车服务。要成为网约车,相关车辆和司机都必须向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申请为期三年注册相关的服务资质。 美国:联邦政府权力下放 各州县立法监管网约车 在美国,网约车被正式命名为交通网络公司(Transportation Network Company),截至2015年包括首都华盛顿特区在内的至少23个州都承认网约车合法。 美国联邦政府不负责监管网约车,而是下放到各州和具体的郡市政府来制定细则。2014年6月,科罗拉多州针对手机软件召车立法,规定网约车公司依法申请许可证即可依法从事经营活动,履行安全主体责任、照章纳税等义务。网约车司机不限交通网络公司雇员,交通网络公司负责保险、登记车辆注册信息、审查驾驶员的疾病和犯罪记录等背景、采取措施避免酒驾、定期检查运营车辆、向驾驶员和乘车人公开运价基准费率和计算方法等。科州网约车法案在美国驾驶员、乘客和学术界均获认可。 英国:行驶路段有限制 申请执照标准严、条件多 伴随网约车在英国的盛行,司机不再局限于伦敦当地人,欧盟其他国家的移民开始涌入网约车市场。为了保证出租车市场的有序运作,在路段管理上,伦敦采取因地制宜的做法。 网约车在部分路段没有权限行驶,如公共汽车专用道,火车站或是机场的相关路段。私家车必须符合相关的规定,才可以申请到网络约车驾驶执照。申请条件包括必须服务于私人出租车行,以盈利为目的,车辆座位要少于9座等,按要求购买保险,车辆的大小、类型和设计要符合法律规定,并且需要安装专门的牌照用于识别。申请人必须满足年龄、驾龄、道路违纪、无犯罪记录等多项要求。 澳大利亚:网约车不得安装计价器 司机需无犯罪记录 在澳大利亚,网约车一直是较有争议的话题,网约车司机的运行成本要比传统出租车司机的成本低得多,两者的竞争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澳大利亚的首都特区堪培拉在2015年10月30号开始削减出租车牌照费,到2017年将减少到原先的25%。 另外,堪培拉规定网上预约车必须要进行注册,提供和传统出租车司机一样的无犯罪记录调查,以及必须要缴纳商业所得税。网上预约车司机不允许给车辆安装计价器,所有价格必须在网上预约车的时候谈好,计价器将成为传统出租车司机的专属工具。堪培拉地区的做法一方面帮助传统的出租车司机减轻了运营负担,另外一方面又严格规范了网上预约车。 【高频金句】 1、网约车作为互联网经济下一种新业态,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捷,也为部分人群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2、加重监管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遇病施治,网约车等新业态必然会更好地服务公众与社会。 3、新政给网约车戴上了“紧箍咒”的同时,也给广大乘客派送了“护身符”。 4、网约车的消费体验是个宏观话题,细分下去,分支众多。在一系列要素当中,“安全体验”估计是自上而下的高权重共识。 5、网约车领域距离大胆“放”、聪明“管”的臻境,仍隔着千山又万水。 【相关范文】 筑牢产品创新的安全底线 “网约车安全吗?”面对出行选择,一些乘客会有如此顾虑。近日,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网约车行业不是法外之地,保障乘客安全也是网约车规范发展的底线。 近年来,网约车蓬勃发展、异军突起,为公众带来出行便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现实中,由于“烧钱大战”“高价补贴”造成非法客运车辆增多,扰乱市场秩序;由于审核机制不严,导致不符合营运标准的“黑车”“马甲车”时有所见;由于监管惩处不力,导致“爽约车”、计价不透明等乱象滋生……市场“跑马圈地”,服务却大幅缩水,监管也容易出现盲区。 在一些地方,粗放式发展和盲目扩张,也给网约车埋下种种安全隐患。从个别案件披露的信息来看,不论是接单账号与实际驾驶人不符,还是司机犯罪背景等信息筛查不严格,都表明相关平台在准入机制和安全措施上存在漏洞。当隐患酿成悲剧,不仅给当事人带来伤痛,更给行业敲响警钟。因此,交通运输部也强调,要管住安全底线,保障乘客合法权益。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让网约车行驶在安全轨道上,离不开科学、严格的监管。近年来,各地陆续出台网约车监管政策,对网约车司机身份、个人背景以及运营规范等提出要求,在经营许可准入等方面加强管理。日前,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加强和规范出租汽车行业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拟建立网约车司机黑名单制度。交通运输部还将会同工信、公安、网信等部门研究制定多部门联合监管具体工作流程,建立联合监管工作机制。种种举措,有利于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也为乘客逐步织密了安全之网。但必须看到,安全问题不是政府部门一家之事,企业和平台也必须承担起相应的主体责任。 网约车是“互联网+”的创新产品。但任何产品创新,安全都是生命线。忽视安全底线的创新,即便能取得一时成功,但长久损害的是消费者利益和创新的品质。更高品质的出行,不仅意味着交通工具使用效率、出行便捷度的提升,也必然包括安全性的更高要求。然而,一些互联网产品热衷于制造概念,通过资本力量快速抢占市场,刻意放大某些方面的利好,却牺牲了对安全的考量,没有沉下心来打造高完成度的产品,甚至把产品风险、安全成本转嫁给社会公众。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映照着产品设计、创新中安全理念的缺位,以及企业价值观的偏差。 安全一旦出现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往往是无法弥补的。任何事后的道歉、赔偿、整顿,都难以抚平伤痛。正因此,必须采取更加坚决的措施、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切实筑牢安全的底线。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只有把安全性放在重中之重,端口前移,把好资质审核、服务监管、惩处办法等各个环节,才能真正堵住安全漏洞。从责任承担来看,只有正视用户诉求、充分认识自身责任、落细落实运营规范,才能将安全的压力层层传导、逐人压实。 对一款产品来说,当潜藏的安全隐患不断累积,最终损害的将是企业和行业的信誉。正因此,在利益的背后,永远不应忘记企业的社会责任。 互联网+医疗健康 【背景链接】 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卫健委等部委研究起草的《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继中央部署发展“互联网+医疗”后,该领域迎来的又一重磅顶层设计。 按照《意见》,未来“互联网+”将与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药品供应保障、医保结算、人工智能应用服务等诸多领域深入融合。这意味着,在深刻变革医疗服务模式和患者就医行为的同时,“互联网+医疗健康”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监管挑战。 “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以来,今年或将是相关政策法规集中出台的时期。近期,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预计出台,而医疗电子信息的“确权”研究工作正在进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平安好医生、微医、春雨医生等互联网医疗平台利用线下医生碎片时间,为公众提供了大量医疗资源供给,成为推动医改的重要力量。在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长城战略咨询等联合发布的164家“独角兽”企业中,大健康领域的企业共有15家,总估值达370.5亿美元,其中“互联网+医疗健康”相关企业占半数以上。有业内人士认为2018年或将成为互联网医疗平台集中上市的元年。 【综合分析】 互联网医院从无到有,从浅层设想到医院落地到内容延伸,每一步尝试对国家和互联网企业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此次《意见》发布,“互联网+医疗服务”、“互联网+药品”、“互联网+医保结算”等在“医、药、险”三个关键产业上适当放开,这不仅意味着国家支持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决心,更意味着互联网医疗的春天已经到来,传统医疗行业可能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互联网+医疗健康”逐渐进入百姓生活中,医疗大数据成为医疗发展必争的核心资产,如果能从医疗顶层设计入手,实现医疗大数据采集融合,医生随时随地实时了解病人各种医疗数据,进而开展咨询、检查、诊断、治疗、用药等医疗服务行为,实现“轻问诊”向“重问诊”蜕变,让患者享受到便捷精准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一种就医新体验与发展模式也将由此诞生。 【积极意义】 1、利用“互联网诊疗”手段,北上广等大城市以外的患者,尤其是中西部省份,包括农村的患者,可以不出家门就能够享受到北上广等大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 2、提升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开展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对签约的患者进行日常健康管理与服务。通过签约服务,家庭医生会给患者提供适应的健康指导。同时对一些长期稳定的慢性病签约患者,家庭医生可以在线给他开具一些处方,并且通过第三方配送方式直接把药物配送到家里,使患者能够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3、利用“互联网+”的技术让就医更加便利。开发手机APP及医院的信息平台,为患者提供挂号预约等等便捷服务。再比如,一些省份开发了全省统一的预约挂号平台,患者可以使用手机在移动端解决挂号的问题。此外,推进分时段预约诊疗,让预约的时间精准到一个小时甚至半个小时之内,在方便患者就医的同时,医院可以对就诊高峰进行重新调整。还推出移动支付、诊间结算、在线检查检验结果查询、导医服务、健康信息推送等服务,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相关问题】 1、政策方面:存在政策支持不及预期,或者政策落地实施不及时的风险。“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撑体系不完善,相关标准体系、行业规范尚未建立。限制和影响了“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范围扩大和服务能力提升。 2、监管方面: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医疗监管的缺位,由于行业规范远远滞后于市场应用,互联网医疗鱼龙混杂,服务水平良莠不齐,容易引发不良后果。 3、法律法规方面:互联网+医疗健康需要更多的法律法规来监管、制约和支持,但我国现在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来规范互联网医疗行为,保障互联网医疗的服务质量。 4、个人隐私方面:“互联网+医疗健康”实行信息公开、共享,会给患者个人信息泄露带来潜在风险,特别是大数据开发有可能造成个人信息泄露,亟须建立与信息开放相匹配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5、医疗质量安全方面,对于医疗质量安全的关注度不够,保障互联网医疗服务质量的意识和监管措施欠缺。“互联网+医疗健康”准入门槛、从业规范、监督管理等相关标准并没有建立,既没有明确网上诊断的主体资格,也没有明确互联网企业能否与线下实体医院进行联合,更没有明确医疗机构、医生与网络平台之间的责任划分等。 6、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尚不能实现。要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医疗服务,信息共享是必备要素,否则在传统的信息孤岛林立的医疗体系中,互联网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 【相关对策】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支持和推广移动医疗服务,推出有关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智慧医疗服务以及健康大数据体系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的快速发展。健全和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和支撑体系,更加精准对接和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可以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享受到“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成果带来的健康红利,在看病就医时更省心、省时、省力、省钱。  2、强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法律监管。一方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鉴于部分“互联网+医疗健康”以健康咨询名义从事诊疗活动,建议清晰界定健康咨询与医疗诊治的区别。明确医疗机构(医生)、患者、互联网企业等相互之间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要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要避免游医在网上从事医疗欺诈行为。加强信息安全监管,避免诊疗记录、病理资料等信息泄露,维护好患者隐私权。 3、制定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行为边界。出台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的管理办法,明确监管底线。健全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相关机构准入标准,最大限度地减少准入限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健康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互联网+医疗健康”要想走得远,最终还要靠安全规范的行业标准。要严格准入门槛,明确诊疗规范和范围。制定出台互联网企业与实体医院合作的规范性文件,明确双方的权责,既有效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又能有效保障医疗机构的公益性。  4、针对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问题,对信息系统从技术上加强安全保护。另一方面,处理好涉及到电子信息的“确权”问题,对电子病历的数据信息进行确权。比如美国有法案,首先明确数据信息所有权益保护的问题。我国也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来进行确权,并且加大信息安全的保护力度。 5、加大对医疗质量安全的保障力度,强化医疗质量监管,保障“互联网+医疗健康”规范有序发展。在强化医疗质量监管方面,出台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的管理办法,明确监管底线。建立医疗责任分担机制。强调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等第三方机构应确保提供服务人员的资质符合有关规定要求,并对所提供的服务承担责任。 6、推进共建共享的信息平台建设。统一信息平台标准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企业技术,但要以行政部门管控为主,而不能任由企业开发利用大数据,要确保数据安全。要推进信息互联互通,既推进各级医疗机构之间互联互通,又推进卫生计生、医保等部门的互联互通,为推进三医联动提供数据支撑。    【权威论述】 我们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要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让患者少跑腿、更便利,让更多群众能分享优质医疗服务。 ——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讲话 【高频金句】 1、“互联网+”将全面链接医疗、医药、医保服务。 2、以“互联网+”新理念指导医疗卫生工作,促进多家医院智慧医疗项目的建设与推广,优化就医服务全流程,持续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医疗资源的纵向流动,为全面深化医改提供强有力支撑。 3、互联网+医疗健康’可以大大有效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难题,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4、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既要用公共服务作引导,又要有市场机制作支持。 【案例拓展】 互联网医院 家门口看上北上广专家 远程专家门诊平台由好大夫银川互联网医院搭建,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依托的落地医院,可以与互联网医院北上广等1.5万名主治级别以上医生连线,开展远程会诊。患者需在医院检查化验,有需要再预约。如果需要手术,专家会到医院来做。 依托互联网医院平台,医院打造了“远方专家诊疗方案+本地医院便捷服务”模式,医联体慢性病患者明显下沉社区,医院疑难手术量明显上升,以前做不了、不敢做的手术,现在都开展了,专家的到来更带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推动医联体内医疗机构效率提升,远程指导基层医院规范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减少患者频繁往返银川的不便。 作为全国最早探索互联网医院的地方,银川市专门出台了一系列互联网医院专门管理办法,包括审批、线上执业医师注册、医保支付、风险防控、监管等办法。 人机合作诊断 临床决策更加准确高效 基于人工智能的临床诊疗决策系统,智能医学影像识别、病理分型等已在一些疾病领域得到应用。 前段时间,记者体验了一款全新研发的人工智能影像 检测 工程第三方检测合同工程防雷检测合同植筋拉拔检测方案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培训 系统的真实应用:在北京影像云平台上,对基层医院上传的30名患者近9000张肺结节CT影像进行智能检测和识别,将第一轮筛查出的疑似结节标记出来,作为辅助诊断结果,提供给4名放射科医生进行审查。 人机合作诊断肺结节的全过程仅用了30分钟,比传统途径所需的150—180分钟,效率提高了5倍以上。经现场4位三甲医院放射科医生采用双盲方法进行验证,智能诊断的综合准确率达到90%以上。该系统形成的检测报告中,预测疾病几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云诊室 不用跑医院家里能看病 作为全国较早开展的“互联网+医疗”平台的浙江宁波云医院,从预约挂号到检验、病理、影像、护理、药房等全方位进入云端,今年医保支付也将接入。这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看病就医、健康服务体验。据粗略测算,一年里,医疗信息化能为宁波患者节省就诊时间约6000万小时。 在云医院平台上,医院有专科、专病云诊室,为复诊、出院病人提供线上诊疗、随访、咨询服务。基层也有云诊室,与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结合,利用云医院平台和“掌上云医院”终端,开展线上线下协同、医防一体化服务,提高家庭医生服务效率。一些大医院还利用云医院平台,搭建起从医院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家庭的心血管康复三级服务管理体系。 【相关范文】 互联网与医疗融合是大势所趋 最近,网上流传的一则“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引发业内广泛关注。按这个“征求意见稿”的说法,互联网医疗将设置执业资质红线,并只能开展医疗机构间的远程会诊和慢性病管理业务。如此一来,没有绑定线下医疗机构,或是没有实体执业资格的互联网医疗平台,面临倒掉的风险。 有人担忧,这样一刀切对产业发展十分不利。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正视互联网医疗的本质和价值。从本质上讲,互联网医疗提供的也是医疗服务,只不过用了更现代化的平台和科技手段。它并未改变人们对医疗的期待,如果达不到好的医疗效果,再炫的互联网技术也于事无补。 也就是说,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前景,取决于它能否给社会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在这一点上,它跟传统医疗没有差别。患者并不满足于更方便地找到好医生咨询、挂号,而是要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资源。这一步实现不了,所谓的渠道优势就会失去吸引力。比如,有人想整形,通过平台联系好了手术,结果做手术的地方不是医疗机构,不仅没有改善医疗体验,反而要面对巨大的风险,显然会对互联网医疗作出负面评价。从这个角度看,对互联网医疗提出资质要求,无疑是一道必要的防火线。 当然,互联网技术对医疗领域的介入,从大方向上看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有助于推动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升级改造,为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比如,改革服务流程,改善内部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用智能设备监测病情,用临床大数据对接研发药品,互联网技术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不少过去期待的改进已经成为现实:支付宝、微信开通预约挂号、缴费服务,不用再一大早现场排队,甚至熬夜排队;杭州进行诊间结算,直接把门诊费用结算端口开到医生的电脑上,省得患者来回跑;云医院让偏远地区的患者得以和北上广的知名专家面诊,远程病理、超声、影像等诊断服务,大大降低患者看病成本;大数据帮助医学影像诊断开始商用化,甚至有了做手术的智能机器人。正因为切中这些“痛点”,“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得到资本的青睐,2015年投资额近百亿元,并仍在快速增长。 医疗领域的“互联网+”,还有巨大的潜力等我们去挖掘。很多医改小目标,都可以在这个技术基础上轻松实现,除了在家门口看病、缩短看病时间等好处,还有助于家庭医生的推广、慢性病的管理、检查结果的互认等。当我们用新技术一步一步去疏解症结、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也就接近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医改大目标。可以肯定,只要互联网医疗对社会有这样的正向价值,即便划定资质红线入口,也不会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反而能进一步激活社会资本,发展出更多样化的健康产业,以满足人们的多层次需求。 互联网与医疗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虽然原始生长的阶段,问题不少、风险也不小,给用户及社会带来不少麻烦。不过,面对“成长中的烦恼”,无须“把孩子和脏水一起泼掉”。面对新业态,采取守住底线、了然动向的包容审慎态度,主动拥抱技术进步而不是被裹挟着前进,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互联网+”的红利。 六、建设海绵城市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背景链接】 5月9日,海绵城市及水生态交流峰会上发布了《2018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白皮书》,福州成为白皮书推介的5个海绵城市建设典型之一。白皮书共选取了5个中国城市——上海、福州、天津、广州、萍乡,作为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的成功案例,同时分享了5个国外海绵城市的建设经验,提出加速中国“海绵城市”建设进程的思路:通过更创新的融资模式、系统化设计、分散式方案、持续运营和维护管理、数字化来全面建设智慧型“海绵城市”。 建设海绵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行动,是切实落实民生关切的重要抓手。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5年,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并给出三年限期。2016年4月27日,三部委公布了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按照政府的规划,到2020年,中国城市20%以上建成区要自然存储70%的降雨;2030年,全国城市80%以上建成区要达到这一指标。  2015年第一批试点城市名单: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西咸新区。 2016年第一批试点城市名单:北京、天津、大连、上海、宁波、福州、青岛、珠海、深圳、三亚、玉溪、庆阳、西宁、固原。 中国这些势在必行的计划受到了联合国关注。2018年3月22日,在联合国发起“国际水行动10年”计划之际,联合国发表的报告中说,为应对日益增长的节水需求,中国近年发起的海绵城市计划旨在回收70%的雨水,中国的“海绵城市”计划将成为联合国的关注焦点之一。 【综合分析】 何谓“海绵城市”?形象地描述,即城市像海绵那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缺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它是对“以排为主”的传统水资源管理理念的突破,是防止城市内涝的生态治水方式。 海绵城市是解决当下城市病的良方,也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契机。同时,海绵城市建设也是改善城市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惠民工程,亦将成为未来城市新常态。 那么,为何要建“海绵城市”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内湿地、湖泊、水系逐步消失,造成城市生态系统的紊乱。近些年,北京、杭州、广州、武汉等城市遭遇暴雨袭城后,往往出现“城市看海”的内涝景象。此外,热岛效应、地下水枯竭、水环境污染、雾霾污染等城市病也随之伴生。 这些因城市生态病变而引发的城市病,不仅影响了城市化进程,更是危及到居民的生活品质。因此,改变城市的这种窘境和困局,已然是迫切之需。而构建能“吐纳”、可“呼吸”的“海绵城市”,或正是打破这个困局的钥匙,是治愈城市生态功能紊乱恶疾的良方。 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研究上投入都不充足,再加上每个城市地理环境不相同,社会公众认知不同,增加了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的难度,但是建设“海绵城市”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解决我国大城市病的有效策略,因此国家在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决心是不容置疑的。 【相关问题】 一是“绿色海绵体”相对稀缺,在城市化进程中,部分地区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生态效益,填湖造地、侵占生态湿地,破环了原生态水系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绿色海绵体锐减。 二是海绵城市建设政策不完善,海绵城市建设没有标准的硬性规定,还会因为无法可依出现管理的混乱,这样使得城市建设也会受到影响。  三是社会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缺乏认识。老百姓缺乏对建设海绵城市的了解和认识,不利于创建海绵城市。城市化建设的前期,人们只顾一味的追求建设速度,舒适性,而忽视了建成区与自然和谐共处。 四是科研水平和技术落后。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比较晚,在该领域的技术又相对落后,没有相关的理论知识指导.另一方面,我国也缺乏相关专业人才,由于无法展开大规模科研活动。 【相关对策】   一是首先要做到低影响开发建设,尽可能的保留天然的湖泊、水塘、湿地以及树木植被,尽可能维持城市开发建设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的增加等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其次,要大力推广透水性路面的建设,尤其是透水性人行道的建设。还增加绿化面积,有效增大雨水渗透的面积。总之,建设海绵城市关键要科学的建设和保护“绿色海绵体”,让其充分发挥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调洪能力。 二是出台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有章可循。国家首先应该强调各个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各个城市不同特点,进行合理的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有序安排财政资金投入,保证海绵城市建设顺利开展。其次,要学习国际上先进理论和理念,构建出“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框架,出台相关海绵城市建设保护条例,保障“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有法律可依。 三是加大宣传,让公众更好地认识海绵城市。安排专业的人员进行讲解和宣传,让百姓充分了解海绵城市的定义、意义和作用。政府在宣传时,要让人们了解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性,这对发展海绵城市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有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理解,海绵城市的建立才会更加快速实现。  四是加大科研资金投入,提高科研水平。首先在人才培养上给予更多资金支持,要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其次是提高技术水平,并不断进行先进技术研发。另外,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学习国外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但海面城市建设不能照搬他人的经验做法,而应在科学的规划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地域特点的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出海绵作用,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权威论述】 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习近平在全国两会上的讲话 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建设雨水自然积存、渗透、净化的海绵城市,以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讲话 【高频金句】 1、海绵城市建设,被形象比喻成为城市通经、活络,疏风、散寒。这项国家战略,不仅是政府的责任,需要社会力量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作为海绵城市的主人,每一个市民也都应当是真正的参与者。 2、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要打通城市生态环境的“毛细血管”。 3、不要为了做海绵城市而做,应该跨学科交流,需要园林、水利、气象水文、市政部门等广泛参与。 4、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海绵城市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相关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的中国式探索 嘉兴:技术创新助推海绵城市建设 2015年4月,嘉兴成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在试点建设过程中,嘉兴市坚持因地制宜的理念,积极开展技术和产品创新,开发适合本地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目前已取得13项技术专利并运用到实际工程中。 嘉兴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采取了下凹绿地不下凹的设计方法,通过绿地下方的碎石调蓄空间来达到雨水调蓄和渗透作用,四周采用碎石渠将周边雨水汇入储水层,而碎石上方设计成凸起的绿地,可在此种植普通的植物,使得景观效果和普通无异。 同时,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研发了一种高承载力、低造价的透水路面,主要是采用雨水口的下渗通道与道路结构层相连,使雨水通过雨水口排入道路基层的碎石层内,起到调蓄、过滤、入渗的作用,在到了基层以下设置穿孔排水管收集过滤水排放,而路基、路面结构设计采用传统道路设计方式。该设计方式既起到储水、蓄水、净水的作用,又起到传统道路过车功能。 嘉兴还运用了一项名为玻璃钢沉井模块化泵站的产品。该成品沉井采用高强度的玻璃钢树脂混凝土材料,具有强度高、耐腐蚀、耐久性好、工厂标准化生产的特点,施工方式可采用沉井法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具有无需深基坑支护、现场组装快捷、安装简单、密封性好、无需现场养护等特点,与传统混凝土沉井相比,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降低了造价。 南宁:“五个结合”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2015年,南宁市列入全国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以来,经过三年的建设已基本完成,海绵效应进一步凸显。 推进“点”“面”结合: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根据试点区域内拟解决的重点问题和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用地空间布局等要素,将示范区划分为25个汇水片区。项目即“点”,片区即“面”,从而将“点”“面”结合起来,通过系统考虑,强化连片效应,扩大海绵建设整体效果。 推进“水”“绿”结合:为使城市更加生态宜居,南宁市努力推动“水”“绿”结合。“水”方面,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治水”工作中。在城市内河的黑臭水体治理中,融入“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建设理念,让城市内河的水“活”起来、“清”起来。“绿”方面,南宁市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因地制宜地布置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对雨水进行消纳、净化和利用,尽可能让有绿化的地方就有海绵。 推进“新”“旧”结合:根据片区建设开发情况,将片区分为新区和旧区。新区建设以目标为导向,重点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控制性指标。旧区建设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片区内的水体黑臭问题和内涝问题。 推进“里”“面”结合:“里”方面,南宁市结合旧城改造和道路更新,对现有合流制地区进行改造,实现雨污分流,如对民族大道、七一总渠、凤岭冲沟流域的共300余个排水管错接点进行改造,正本清源,确保竹排江水质。“面”方面,充分结合林景观效果对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进行优化设计,如那考河的前置湿塘变身为花类品种丰富的湿地景观,在确保功能的基础上满足景观的需求。 推进“软”“硬”结合:在完成海绵城市“硬件”设施的基础上,“软件”方面建立了市区防涝预警监测信息系统、气象监测服务系统、内河防汛预警系统三个系统,实现了从空中—地面—地下管道—河道多位一体的内涝预警监测智慧化管理。 海绵城市建设的国际化样本 英国·水敏感性城市设计(SUDS系统) 1999年5月,英国更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21世纪议程,为解决传统排水体制产生的多发洪涝、严重的污染和对环境破坏等问题,将长期的环境和社会因素纳入到排水体制及系统中,建立了SUDS(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s)系统。英国的SUDS系统要求尽可能从源头处理径流和潜在的污染源,保护水资源免于点源与非点源的污染。主要综合考虑城市环境中水质、水量和地表水舒适宜人的娱乐游憩价值。 SUDS系统由传统的以排放为核心的排水系统上升到维持良性水循环高度的可持续排水系统,在设计时综合考虑径流的水质、水量、景观潜力和生态价值等。由原来只对城市排水设施的优化上升到对整个区域水系统的优化,不但要考虑雨水,而且还要考虑城市污水与再生水,通过采取综合措施来改善城市整体水循环。 澳大利亚˙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模式) WSUD模式是澳大利亚对传统开发措施的改进,强调通过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整体分析方法减少对自然水循环的负面影响和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健康,把城市水循环作为一个整体,将雨洪管理、供水和污水管理一体化。把雨水、供水、污水(中水)管理视为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统筹考虑,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模式,同时兼顾景观和生态环境。 【相关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还需久久为功 近年来,夏季汛期“城市看海”几乎成为常态。面对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应运而生。去年4月以来,国家先后公布两批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重点是要解决城市建设中的水环境、水生态和内涝问题。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雨,30个海绵城市的试点城市中,有19个出现内涝,建设效果还远不能令人满意。  海绵城市令人憧憬,出现的问题更是为人诟病。说好的“海绵城市”迟迟不见踪影,一场暴雨就让“皇帝的新装”原形毕露,虽然地方政府也做了很多努力,但百姓则“不看广告,看疗效”。于是出现海绵城市唱衰论,一些人就此认为海绵城市试点失败。  应该承认,海绵城市的理念非常正确,但海绵城市建设不应一哄而上,一些海绵城市建设情况与真正的海绵城市理念还相差甚远,只是一种小修小闹式的改造,一味照搬其他地区经验做法,没有因地制宜,所以收效甚微。  可以看到,要改变“每逢大雨必看海”的现状并不是一件易事,但我们不能因此停下治理的脚步。现实也已说明,从试点到见成效,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有一个过程,因此,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尤为重要。  建设“海绵城市”要有全盘科学合理的设计,关键在于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利用好自然资源来增加城市的自然调适能力,真正发挥出“海绵”作用,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因此,相关部门要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措施,统筹各方力量有序推进,久久为功。倘若经过一段时日,大多数城市不再“逢雨必涝”,而是闲看云舒云卷,海绵城市才真正写出了城市精彩篇章。 七、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设人才强国 【背景链接】 5月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着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增加高技能人才供给。紧密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发展需求,开展技师、高级技师培训。 《意见》的出台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坚定决心,是职业技能培训改革的迫切需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终身职业技能培训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提供普惠性的服务,贯穿学习职业发展全过程,有利于缓解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也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迈向中高端。 【综合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始终存在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1以上,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现象屡见不鲜。眼下,国内一些城市频繁出现的“抢人才”大战,可见技能人才的重要性。 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是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提高就业质量的一个根本举措,是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内在要求。它对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制造强国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各类职业技能机构2万多个,职业技能鉴定机构8000多个,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84个,技能大师工作室738个,每年开展的政府补贴培训近1700万人次,全国技能劳动者目前达到1.65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有4791万,职业技能培训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为劳动者就业创业都作出了积极贡献。 围绕着打造高素质、创新力强的产业队伍这一目标,近期一系列政策工具都在发力。 2月份出台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着力解决评价标准一刀切,对高技能人才的评价将不再套用高学历人才的评价体系。 3月份,《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提出,大力提高高技能领军人才待遇水平,“试行高技能领军人才年薪制和股权期权激励,鼓励各类企业设立特聘岗位津贴、带徒津贴等,参照高级管理人员标准落实经济待遇。” 同是3月份发布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技术规程(2018年版)》,在职业技能鉴定申报条件中,删除了必须具备培训经历的条件。还将“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年限”改为“累计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年限”。斩断培训的利益链条,打破资历等对人才的制约。 这一系列政策形成合力,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循环困境之锁。 【相关问题】 一是在培训的质量方面,首先是质的问题,产业的转型升级、知识更新、技术进步,需要培训工作同步跟进,而目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多处于中低端。其次是量的问题,培训服务的供给数量和覆盖面都还不够,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群众需求是有差距的。 二是在发展环境方面,从全社会来看,仍然存在“三重三轻”的现象,即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重装备轻技工。技能人才对青年和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强,在思想层面对职业技能培训的不够重视。 三是在资金投入方面,职业技能培训经费的来源主要包括企业的投入,就业补助金、失业保险金等政府投入,以及职工自身的投入等。政府人均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较低,政府补贴投入有待增加。 【相关对策】 一在培训的质量方面,建立并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以公共实训机构、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为主要载体,提供全方位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技能评价激励活动要覆盖培训的全过程,建立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技能提升多渠道激励机制,使培训、就业、评价、使用有机衔接。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创业和人才成长需要以及经济发展需求。 二是在发展环境方面,进一步优化社会环境。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宣传,创新宣传方式,提升社会影响力和公众知晓度。积极开展技能展示交流,组织开展好职业教育活动周、世界青年技能日、技能中国行等活动,宣传校企合作、技能竞赛、技艺传承等成果,提高职业技能培训吸引力。大力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先进事迹,大力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三是在资金投入方面,就业培训的补贴覆盖终身职业生涯。从劳动预备开始,到劳动者实现就业创业并贯穿学习和职业生涯全过程,都有机会享受政府职业技能培训补贴。 【权威论述】 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习近平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习近平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是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如今技能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不少企业为此展开‘争抢人才大战’,政府要多方创造条件、增加供给。 ——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讲话 【高频金句】 1、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2、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于发挥我国人力和人才资源巨大优势、提升实体经济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3、保持一股精进技能和终身学习的动力,这是让技术工人实现“培训有门”的前提。 4、锻造工匠精神,还要厚植大国工匠发展的土壤。 5、期待人才争夺战能带动一些地方打破既有藩篱,给人才发展战略增添新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 6、中国经济要迈上中高端,劳动者的职业技能首先要迈上中高端。 7、要健全体制机制、营造良好氛围,让高技能人才在社会上受人尊重、有更好的待遇。 【案例拓展】 山西开展全民技能提升工程 根据工程实施方案,今后五年,力争每年经过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的劳动者达到100万人。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是山西省政府坚持以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按照“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的总体思路,着眼于提升劳动者素质技能、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 河北省启动百万燕赵工匠培养支持计划 《河北省百万燕赵工匠培养支持计划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省新增中、高级技能人才100万人,全省技能人才规模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整体素质明显提升,队伍结构趋于合理。按照方案,河北将创新培训模式,开展精准和高端职业培训,加快培养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燕赵工匠队伍。2017年健全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保障计划顺利实施,新增中、高级技能人才不低于20万人;2018年、2019年、2020年各新增中高级技能人才25万人、25万人和30万人。 内蒙古将建立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制度 内蒙古将完善职业培训工作机制,建立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制度,努力使每个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将以企业、职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为依托,分类组织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实现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双提升,构建覆盖全体、贯穿终身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相关范文】 以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催生发展“高质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力资源作为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作用日渐凸显,更多领域呼唤德行素质好、技能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实践型综合人才。眼下不少城市全面开展“抢人大战”,正是说明了技能人才的重要性。  但在实践中可以发现,不少企业、行业在运作发展过程中存有一些错误理念和认知。有的过度看重生产利润,却鲜有关注人才的发展,“重用轻教”现象明显,总觉得技能培训太过“麻烦”,不如直接招引来得快,于是很少做教育培训预算,甚至从未考虑自家培养人才。有的尽管也深知人才培训的必要性、迫切性,却担心“流水的兵”学到技能后,另投他人怀抱,间接造成“不敢培训”的窘况。还有的则过分关注结果,过于担心工人技术学不会,高额的教育成本“打水漂”,导致有想法、没行动。  宏观地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不少核心技术、关键领域已经实现“弯道超车”、领跑全球,但越是面对未知的前路,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的培养就越显得重要。与此同时,不少产业、行业依旧面临着发展的瓶颈,有的需要转型升级,有的渴望优化结构,有的亟待提升效能,必须提高各类劳动者的水平,培养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用好更强劲的智力资源,集聚更全面的发展要素。或许看似困难重重、顾虑不少,但推行终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大趋势已经到来,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时不我待。  当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既然强调“终生”,则不会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事业,要循序渐进、科学谋划、注重实效,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一方面要在思想引导、组织保障上下功夫。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政府、企业、教育机构,甚至不少社会组织共同发力,特别是企业作为招人用人的主体,更要超前统筹、做好规划,找准开展培训的发力点、提升技能的落脚点。另一方面,要在落实政策、真抓实干上促实效。《意见》围绕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深化职业技能培训体制机制改革、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三个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勾勒出终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宏伟蓝图,思路很清晰、举措很务实,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单位要能同向发力,描绘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的同心圆。  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是时代所需、群众所盼,更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全社会都应当协同发力,从根本上破除劳动者技能发展的障碍,让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建设为强大的人才宝库,实现更高水平的人的现代化,不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八、全国首张电子社保卡发布,意味着什么? 【背景链接】  2018年4月22日,在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人社部召开全国电子社保卡首发仪式专场发布会,正式签发首张全国统一的电子社保卡,成都、青岛和福州3地成为全国首批推行城市。 【综合分析】 今天,华小妹与你聊聊有关首张电子社保卡的那些事,电子社保卡作为社保卡线上应用的有效电子凭证,与实体社保卡一样,电子社保卡全国统一、全国通用,具有身份凭证、信息记录、自助查询、医保结算、缴费及待遇领取、金融支付等功能。 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达11.2亿人,普及率达80.6%,被广泛应用于医保、养老、就业等领域。人社部信息中心主任翟燕立表示,随着电子社保卡的推出,社保卡线上线下应用结合将更加紧密,实现全国和线上线下“一卡通行”,给群众带来更大的便利。 电子社保卡在让百姓“办事方便”的同时,也让百姓“办事放心”。以实体社保卡安全体系为底座,结合电子认证、人工智能等互联网安全技术手段,确保群众能够在互联网上真正实现“实人、实名、实卡”。 目前,福州、青岛等地将作为首批试点城市率先开展电子社保卡试点工作。在不同业务场景中探索电子社保卡应用流程和实现模式,通过试点应用不断提升社保卡线上线下业务支撑能力。 如今,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革命的爆发,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智慧”了。手机扫码付款、乘坐交通工具出现时,我国的“智慧生活”惊艳了全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证件电子化”也已成为发展趋势。证件电子化不但解决了机构之间“信息孤岛”的现状,手机“刷脸”还解决突发情况下证明“我就是我”的窘境,并且简化群众办理业务步骤,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复杂业务。而证件电子化后,未来便很可能让“一次也不用跑”成为现实。当然,这还需要更多的公民有效证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快“上线”。 【存在问题】 1.个人信息泄露。频频曝光的个人身份信息泄露事件,让一些网民担心电子社保卡是否安全可靠。有网民问,数据信息是可以被复制的,一旦身份号、姓名、出生年月日、住址、社保等信息泄露,如何确保自己的身份不被他人给“复制”? 2.“刷脸”存在安全隐患。刷脸解锁的推出,吸引了关注目光,同时也有人担忧,依靠人脸识别使用电子社保卡,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3. 手机丢失怎么办? 【相关对策】 1.电子社保卡以保证持卡人信息准确、安全为根本前提,用户领卡和用卡时,均需要第三方平台与全国社保卡平台进行实时校验确认,并结合电子认证、刷脸认证等互联网安全技术手段,确保是“实人、实名、实卡”。 2.采用“刷脸”识别。在申办时,系统会提示用户完成随机的指定动作,例如“晃动手机”“向某个方向转头”。其目的是为防止因信息泄露导致的身份被冒用,用他人照片冒充他人申领,无法通过系统认证。同时,就诊买药等相关信息均由医院、药店与医保系统直接交互,数据不经过第三方平台,确保用户信息安全。 3.通过支付宝领取的电子社保卡,别人要想使用,得先通过“手机密码+支付宝登录密码”打开你的支付宝;还需要指纹或刷脸等验证,才能进行支付。而仅仅支付宝人脸识别技术的准确率就已经达到了99.99%,被冒领、冒用的可能性极低。 【权威论述】 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更好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讲话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善于利用互联网优势,着力在融合、共享、便民、安全上下功夫,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方便群众办事,做到心中有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海南省政务数据中心时作出重要指示 【名言佳句】 1、“打破信息孤岛,打通数据壁垒”,正成为中国电子政务工作的发展目标。 2、随着社会的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等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这些新技术、新理念将催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创新,让电子政务跟上时代步伐。 3、创新是政府改革与时俱进的永恒主题。当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正处在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过程中。 4、实践证明,电子政务是提升政府服务水平、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 5、无限带宽将成为未来趋势,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结合必将实现未来的美好生活。 【高频金词】 1、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综合治理机制,构建发展新体系。 2、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信息共享。 3、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 4、优化电子政务、提升治理效能,高效行政服务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案例拓展】 浙江“最多跑一次”:指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理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等事项,在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受理条件时能够“最多跑一次”办结。这项改革已经成为浙江 改革的金字招牌,企业和群众纷纷点赞叫好。 江苏“不见面审批”:为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让群众企业少跑腿,江苏省近来围绕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目标,进行“不见面审批”探 索,推行以“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为核心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上海“一网通办”:《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加快建设智慧政府工作方案》明确 ,今年建成上海政务“一网通办”总门户。对面向群众和企业的所有线上线下服务事项,逐步做到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逐步实现协同服务、一网通办、全市通办。 【相关范文】 以电子政务助力治理升级  小小一张电子卡,线上线下全打通。近日,在福建福州举办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签发首张全国统一的电子社保卡,引发社会关注。在这个展览会上,独具特色的电子政务馆,更让人感受到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公安”加速了证件异地办理;“互联网+海关”大大提升通关便捷度;环保部门上线的“环保云”,为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最高法推出的司法拍卖网络平台,既便利了群众,也压缩了权力寻租空间……近年来,随着政府管理创新与新兴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我国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在近日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更好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 推动电子政务发展,是“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意味着行政技术的提升,更是治理理念的升华。近年来,浙江“最多跑一次”、江苏“不见面审批”、上海“一网通办”等举措相继推开,“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成为一种治理自觉。一些地方还邀请互联网公司参与,致力于把政务信息化扩大到智慧城市建设。围绕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交相辉映,百姓办事需求与政府职能优化有效对接,企业技术供给与地方产品需求良性互动,搭建起多层次、多侧面的生动场景。 纵览电子政务在线服务平台,也应看到,我们依然面临着顶层设计不足、标准化程度偏低的问题。处身展览会现场,这种感受十分明显:各类系统供应商百舸争流,虽然产品功能差别不大,但标准差异却不小。从市场发展的角度看,这或许有利于充分竞争;从政务发展的角度看,却容易因难以打通而陷入“万码奔腾”的数据割裂。现实中,一些电子政务新平台本是便民之举,却由于种种原因,给人造成新的不便。如何变重复注册为一次认证?如何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互联互通?能否超越简单的信息发布,丰富信息应用方式?凡此种种,都亟待在实践中加以破解,也呼唤尽快建立完善标准统一的国家政务服务平台。 打造更加统一、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平台,关键在于有效整合。从社保信息到房产信息,从身份信息到交通大数据,只有打通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信息共享的“任督二脉”,才能推动政务信息资源畅快流动,为治理现代化提供可靠抓手。进而言之,政务大数据具有独特的公共价值,相关政务数据的流动,不应囿于政府机构内部。在明确规则、加强监管的基础上,有效对接市场和公众需求,不仅有助于充分释放政务数据的红利,也能倒逼解决政务数据的开放共享难题,助推电子政务向2.0时代迈进。 加快发展电子政务,已经构成数字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当互联网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的关键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场景更加广泛融入日常生活,群众对政府优化电子政务、提升治理效能,有了更高期待。这样的期待,必将推动治理者走出“舒适区”,紧跟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潮流,为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添砖加瓦;也必将有利于锻造更高效的行政服务体系,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激发更多正能量。
本文档为【2019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专题汇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北溟愚鱼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15KB
软件:Word
页数:53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8-09-14
浏览量: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