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四节-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第四节-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举报
开通vip

第四节-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第四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1.(2010·湖南卷·原文见第一节)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B.宥...

第四节-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第四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1.(2010·湖南卷·原文见第一节)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C.宥过无大刑/散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解析: 本题断句对于很多考生而言有点难度,但是放在选做题中,还是彰显了出题者慈悲为怀的良苦用心——既要考查学生平常在文言文方面对陌生句子意义的理解能力,又不让考生在前十道题就花太多的时间因而耽误后面做题的时间。这道题从前两个断句就能看出“无大”“无小”对应,于是排出两项,再根据“以……做什么”的结构判断“以佚道使人”的B选项是对的。答案: B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2.(原文见第一节)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引军而济,背水为垒。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解析: 本题的翻译,考点在于几个实词和虚词,例如“偏方”“特”“尔”“易”“与”“耳”“引”“济”“垒”等,但关键在于只要读懂了全文褒孔明而贬仲达的态度,再结合自身对古代战争的了解(例如《曹刿论战》之类的文言文)就很容易翻译了。答案: ①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臣子罢了。②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了。③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5.(2010·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_尝_学_射_矣_始_也_心_志_于_中_目_存_乎_鹄_手_往_从_之_十_发_而_九_失_其_一_中_者_幸_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_法_不_修_一_病_随_之_病_尽_而_法_完_则_心_不_期_中_目_不_存_鹄_十_发_十_中_矣。(取材于苏轼《仁说》)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参考译文】 孟子说:“仁德的人就像学射箭,发箭而射不中,就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我曾经学过射箭,刚开始的时候一心想射中,眼睛看着靶子,手顺着方向射去,十发九不中,射中的一箭,也是由于侥幸。有位善射箭的人教我从自身找原因,握稳机关,双脚合乎规矩,四肢和身体的每个关节,都要有一定的章法。一个姿势做不好,就会有一种毛病随之而来。所有的毛病都改掉了,章法也就学完备了。这时就是心里并不想着射中,眼睛没有看着靶子,也会十发十中。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答案: 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也者/幸也。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翻译题中,几乎每个需要翻译的句子都包含重要的实词,而重要的实词往往是答案的赋分点,考生只要能准确译出其中的重要实词,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分数,因此翻译句子要想得高分甚至满分,首先要翻译准确关键性的实词。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将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昔郑之间,有躁人焉,射不中则碎其鹄①,弈不胜而啮其子。人曰:“是非鹄与子之罪也,盍亦反而思之乎?”弗喻,卒病躁而死。【注】 ①鹄(ɡǔ):箭靶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解析: 翻译时注意关键实词的翻译。躁:性情急躁。碎:使动用法,使……碎。弈:下棋。盍:何不。喻:明白。卒:终于。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答案: 过去,郑国有个性情急躁的人,射箭射不中箭靶,就把箭靶毁掉(砸坏),下棋下不赢,就咬棋子。有人劝他说:“这并不是箭靶和棋子的过错,何不(为什么不)反过来想一想(反思一下)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呢?”他不明白(不懂得、根本听不进去)这个道理,终于因为急躁的毛病(犯急躁的毛病)死掉了。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把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说苑·杂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参考译文】 孔子说:“自己本身富裕又能使别人富裕的人,想穷是不可能的。自己高贵又能使别人高贵的人,想低贱是不可能的。自己通达又能使别人通达的人,想窘困也是不可能的。”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解析: “达人者”的“达”为使动用法,翻译的时候要体现出来。答案: 自己通达又能使别人通达的人,想窘困也是不可能的。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1)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报任安书》)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解析: 古今异义也是 高考 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语文高考下定义高考日语答题卡模板高考688高频词汇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 翻译题考查的重点,翻译的时候要特别注意。(1)句中“人情”为“人之常情”的意思,“妻子”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2)“夫人”为“那个人”的意思,翻译的时候要准确翻译。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答案: (1)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子儿女,至于那些激愤于正义公理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里有迫不得已的情况。(2)假如没有那个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高考翻译题中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并非特别严格,翻译时基本含义准确即可。但是如果涉及句式问题,就应该特别注意。尤其是由文言虚词“引起”的倒装句,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往往不同,翻译时要仔细辨析。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翻译下面的三个句子。(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断头置城上,脸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解析: (1)介词“于”是一个关键,它造成了句子的倒装——状语后置,翻译的时候应调整语序,“寒于水”应翻译为“比水冷”。(2)“于”字造成了状语后置,翻译的时候要调整为正常的语序。“见欺于王”应翻译为“被大王欺骗”。(3)要细心发现省略了的虚词。在古代汉语中,介宾结构中的虚词常出现省略的情况,翻译时须要根据文意加以补充。本题中“置”后省略了介词“于”。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答案: (1)冰是水做成的,却比水冷。(2)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了而有负赵国。(3)砍掉的头颅被放置在城头上,脸色一点也没改变。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翻译题中,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古今异义和固定结构是需要考生特别关注的对象。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等。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翻译下面的五个句子。(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留待限期,以塞官责。(《促织》)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解析: 第(1)句是个判断句,翻译时要准确翻译出“是”这个字来。第(2)句是个被动句,翻译是要用被动词表现出句式的特点。第(3)句是定语后置句,翻译的时候要注意调整语序。第(4)句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翻译的时候要调整语序。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第(5)句是个省略句,应补充为“留(之)(以)待限期,以(之)塞官责”,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文意补上省略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并加上括号。遇见倒装句时,一定要根据语境,弄清楚该句属于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和主谓倒装这几种情况中的哪一种,然后再翻译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句子。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答案: (1)这是岳阳楼最美的景致。(2)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毁谤。(3)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壮的筋骨。(4)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5)只等到了期限,拿它送到县里去缴差。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在翻译句子时有些句子无法直接翻译,要采用恰当的意译。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互文等。翻译具有修辞手法的句子时,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手法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并略施一些文采,以求译句行文典雅蕴藉。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并序》)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解析: (1)本段文字翻译的准确与否,关键要看对“缙绅”的理解准确与否。“缙”是“插”的意思,绅是“大带子”。古代做官的人,把做官用的笏板插在腰带里。在这里,“缙绅”是用做官的人的特征来代替做官的人。翻译时把“缙绅”所替代的内容翻译出来就行了。(2)按事理来看,不可能是主人下马时客人已在船上,很显然,这里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把全文结合起来理解,翻译就合情合理了。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3)“三径”是院中的小路,代表隐士所居的地方,在此直译为“三条小路”就不妥当,意译为“院中的小路”就较为恰当。(此处使用了用典的手法。三径:王莽专权时,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乡,于院中辟三径,唯与求仲、羊仲来往。晋陶渊明曾谓高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后多以三径指退隐家园。)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答案: (1)大宦官魏忠贤作乱时,做官的人能不改变自己气节的,全国这么大,有几个人呢?(2)主人和客人下马上船,举杯饮酒却没有音乐相伴。(3)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六字译法”:1.“对”,就是对译法,严格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地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要尽可能地把原文的单音词,对应地翻译成以这个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词。2.“换”,就是替换法,用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句去替换原文的词句。运用替换法,可以是用现代汉语的词语去替换那些不宜用对译法翻译的文言词语。3.“留”,就是保留法,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如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国号、年号等,可以保留不译。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4.“删”,就是删除法,这就是翻译文言文在不影响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可以删除原文中的某些词语;例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有的结构助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5.“补”,就是增补法,增补原文省略句中被省略,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部分,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6.“调”,就是调整法,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文言倒装句的语序,如: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互文见义句等。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2009·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迁徙家到濮。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说:“先生有辅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州,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亳州知县。这里逃兵成群地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撤回所派的士兵,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指挥骁勇善战之士,一举擒获流贼,斩首示众。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曾经回家沐浴,忽然传诏对内于东门,皇上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呈上的每年收入支出的财物数给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问李迪如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财用,这样赋敛宽裕,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应当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因为章献出身寒微,不可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被诛杀时,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悟,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用李迪结党营私的罪名,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来朝拜京师,当时太后垂帘,(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里,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要巡查属县并趁机祭祀山岳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让他不要去做。”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的借口其他事来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倚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之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习而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大臣,在这里就看到了。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用“/”给下列文段断句。(1)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2)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3)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4)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答案: (1)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2)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3)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4)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1.借名词(代词)断句名词和代词经常作主语或宾语,它们作主语的时候,就在前面断句,作宾语时,就在后面断句。如上面第(4)句中,遇到“迪”“章献”这两个人名做主语时,就要考虑能否在其前断句。“方仁宗初立”为介词结构,“仁宗”不做主语,就不能在“仁宗”前断开。如第(1)句中“发兵捕之”就可在代词“之”做宾语处断开。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2.借虚词断句虚词在文章中主要起着帮助造句的作用,如果句中有一个虚词是发语词,那么,就要在它前面断句。“夫、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尔、欤、焉、哉”等常常放在句尾起一个辅助语气的作用;“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放在句中。根据虚词的这些特点,找出虚词,弄清它们的作用,将有助于我们断句。如第(2)句中有一个“则”字,可考虑在其前断开。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3.借助文言句式断句文言文有不同于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这不仅是阅读中的障碍,更是断句中的易错点,所以一定要特别注意。另外,文言文中常使用整句,如对偶句、对举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关注这些情况,也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断句。如第(2)中,“问何以济”是个宾语前置句,就要考虑在此断开。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4.借助对话、引文断句如果碰到了“曰”“云”等字,后面通常是人物的语言(对话),这时候可以断开。一般而言,文言文中的对话,引用部分常以“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这时,可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和答者。如第(3)中有“迪对曰”可考虑引文从此始,后有“太后亦喜”可考虑引文从此而终。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5.借助修辞断句排比、对偶、互文这几种修辞,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反复,有连续反复、间隔反复等。这些特点为我们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顶真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可能又作了主语。例如:“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快速确定句读。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技巧归纳]1.文言文翻译的答题步骤第一步:通读全句。翻译的第一步要从整体理解句意入手,不要一拿到题目就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抠,只要理解句子的大意就行,这为下面推断词义打下基础。第二步:找计分点。突破计分点是解题成功的关键。另外,在这些句子中总有几个字是考生一时难以断定词义甚至根本不知词义的“生词”。要把这些字圈出来,然后逐个推敲。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第三步:理清句式。有很多情况下,考生因为没有看出句子中所隐藏的特殊句式,导致译出来的句子不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规范。所以,翻译句子一定要把语序理顺。第四步:草拟底稿。这一步可以在草稿纸上先大致草拟一下答案,结合上面几步连词成句。栏目导引第二编·第二部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第五步:誊写答案。最后一步即把第四步的草稿再作斟酌、调整,自己确信无误,且通顺畅然,然后才能誊写到答卷上,这样既可以保证答案的思路清晰,又可以保持卷面清洁。2.断句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通读全文,把握文意;二是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三是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直至断开全文为止。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
本文档为【第四节-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4.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70070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923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公务员考试
上传时间:2021-11-18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