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举报
开通vip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摘要:随着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有两大原因:历史发展(development of history)和思维方式(thinking pattern)。受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支配人的行为。中西方国家在发展中随着各自文化的形成产生了价值观的差异,这些差异在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关键字:价值观,价值观与文化,价值观差异,差异形成,差异体现 正文: 一、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摘要:随着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有两大原因:历史发展(development of history)和思维方式(thinking pattern)。受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支配人的行为。中西方国家在发展中随着各自文化的形成产生了价值观的差异,这些差异在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关键字:价值观,价值观与文化,价值观差异,差异形成,差异体现 正文: 一、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 ,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二、价值观与文化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文化无所不在,具有多维性、复杂性和普遍渗透性”。文化包括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三大领域,通常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童之侠认为,文化是一个人群的成员赖以区别于另一个人群成员的共同思维方式。文化包括价值体系,价值观是文化的基石。文化可以分为很多层,最外表的一层是象征物,如服装、语言、建筑物等等,能够很容易看见。第二层是英雄人物性格在一种文化里,人们所崇拜的英雄的性格代表了这个文化中的大多数人的性格。了解英雄的性格也就能了解英雄所在文化的民族性格。第三层是礼仪。礼仪是每种文化中对待人和自然的独特表达方式。第四层是价值观,指人们相信什么是真、善、美的抽象观念,也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难理解的部分,而且时时刻刻指导和控制着人们的行为。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本质,决定着文化的特征和风范。 三、中西方价值观的形成 随着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有两大原因:历史发展(development of history)和思维方式(thinking pattern)。受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支配人的行为。 1、 历史发展 中国历史悠久,包括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这种意识直接影响着现代人价值观的形成。现代中国人依然较顺从权威,尊重长辈,重视个人的身份,强调安分守己。相比之下,早在17 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就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大幅度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彻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本主义的民主思想也逐渐遍及整个西方社会。西方人崇尚个体,向往 自由平等。这种历史环境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个体意识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2、 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受民族哲学基础支配,中国的儒家、道家和佛教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这三种哲学思想都很重视悟性,因此中国人的所作所为都比较含蓄和委婉,要让人经过思考后才明白其中的真正意思。在这一点上西方人与中国人有很大不同。欧美国家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严密的形式逻辑,以及后来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弥漫于欧洲的理性主义。理性主义注重形式论证,对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因此西方人的行为较外露而且逻辑性强,重视表达的确切性,很难理解中国人的含蓄。 四、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国家在发展中随着各自文化的形成产生了价值观的差异,这些差异在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价值主流。 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主流是为自我满足而奋斗的精神。西方文化张扬个性,强调维护个人利益,注重独立自主发挥个人潜力,强化个人权利意识。个人主义是一切行为的准则,自我实现是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独立是实现自我的最有效手段,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是实现自我的保障。中国主流文化价值观是和合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就注重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在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主张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与人为善的民族。 2、竞争意识 在重视个人培养、强调个人独立和崇尚自我实现的美国,竞争是其基本价值观之一。 社会鼓励其成员竞争,人们也以积极的态度踊跃地参加。他们相信竞争不仅推动个人价值的实现,也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整个美国社会犹如一个大的竞技场,人人都为了获得自己的所需而努力拼搏并击败他人,有些人为达目的甚至不择手段。中华民族是个倡导重义轻利的民,注重道德修美,强调“天人合一”、“和为贵”,“中庸之道“深人民心。”“君子优道不优贫”,“君子不言利”等思想使我们中国人把物质利益放在了次要地位。传统的价值观不鼓励人们竞争。个人太突出,必定打破原有的平衡与和谐。中国人强调天时、地利、人和,古人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特别注重“和”。 3、自立意识 中国是个典型的大家庭社会,人们喜欢依赖父母及朋友,古语说:“在家父母,出门靠朋友”。现在的青年人更是如此,特别是独生子女们,更有几辈人的娇宠,现在许多青年人的自理能力是很差的。在美国,成年公民(以十八岁为界)都倾向于自己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人的意见仅供参考,社会对个人的抉择权予以普遍承认与尊重。其教育体制总是鼓励青少年学会自立并授之以相应技巧。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独立意识,父母要求孩子自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会自立。在可能的情况下,父母尽量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空间。要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人仍呆在家里,依靠父母或别的什么人生活,他会被人耻笑和瞧不起。 4、时间及效率观念 在中国 “寸阴寸金”,“救人如救火”,“千钧一发”,“笨鸟先飞早人林”,“只 争朝夕”,教导人们要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但在实际生活中,勤俭节约的中国人,在时间上却比西方人大方。慢节奏在人们的客套话中略见一斑,“慢走”,“慢慢吃”,“慢慢玩”等。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时间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时间就是效益”等观念正在深人人心。行政部门办事拖沓,效率不高,花了不少时间,事情还不一定能办成。在清教徒的影响下,其工作价值观已扎根在美利坚民族的灵魂中。“工作是一种生存手段,是创造财富,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单位时间内所创造财富的数量和质量代表劳动者的能力。”他们一向重视效率,闻名全球的快餐业充分体现了美国人对时间与效率的重视。讲求效率,就必须严格遵守时间。 5、家庭概念 中国以家族为本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国立身处世的纲领。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生活的港湾,具有至高无上的凝结力。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 西方文化突出自我、突出个人,追求独立。长辈与晚辈之间可以直呼姓名。在西方亲人间界线划分明确,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对孩子也非常尊重,进孩子房间首先要问:“我能进来吗”,强调以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奋斗为荣,乐于谈论个人一得之见。 五、了解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巧妙解决交际冲突 不同文化背景里成长起来的人们,其价值观理应有所不同,各有其长处。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为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走向世界,我们必须引进西方先进的文化观念,摒弃其糟泊,吸取西方的平等、竞争、效率、个性解放等精神和意识,摒弃其拜金主义,物欲主义以及过分自我等意识。随着现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和中国在世界的崛起,认识和掌握中西方的跨文化价值观差异对避免和解决交际中的冲突以及促进民族间的融合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陈桂峰,《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 程立,程建华,《英汉文化比较词典》[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董淑铭,《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差异》[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1999 顾嘉祖,《语言与文化》[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李听辉,《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形成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J],青岛远洋员学院学报,2004(4) 王春辉,《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 08期 许果,梅林,《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及表现》[J],渔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双月刊),2002(12)  于桂敏,王鲍秋,《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4(3) 赵燕霞,《透视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3期 好莱坞商业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剖析 □ 作者: 楚立峰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商业文化 2011年 第8期 字号:【大 中 小】     ▲ 本成果得到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经费资助 ◆ 中图分类号:G205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好莱坞商业电影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中国的人民大众。好莱坞商业大片是娱乐的盛宴,观众在获得感官愉悦的同时,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角斗士》在讲述马克西莫斯的悲壮故事的同时,也反映了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社会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在欣赏西方电影的同时,也应对其中反映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行为予以关注和警惕。坚持东方,尤其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关键词:商业影片   好莱坞   《角斗士》   个人英雄主义 美国好莱坞的商业电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好莱坞商业电影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中国的人民大众。好莱坞商业大片是娱乐的盛宴,观众在获得感官愉悦的同时,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角斗士》是好莱坞电影的经典代表。《角斗士》在讲述马克西莫斯的悲壮故事的同时,也反映了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社会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在欣赏西方电影的同时,也应对其中反映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行为予以关注和警惕。坚持东方,尤其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本文就此进行了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以期为国人正确看待、欣赏美国商业电影提供相关指导。 美国商业电影概况 当今时代,美国好莱坞电影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中国的人民大众。影响力度如此之大的原因如下。一是,虽然也有个别商业大片,但中国国产电影总体水平低下,难以吸引中国观众,给了好莱坞大片乘虚而入的机会。另外,美国好莱坞商业影片确实也引人注目,尤其是好莱坞商业大片场面宏大,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很多人之所以喜欢好莱坞电影,大多数就是因为好莱坞商业大片场面宏大,情节曲折,可以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但是就内涵而言,好莱坞电影并没有太多的教育意义,所做的也只能是娱乐观众,赚取观众的钞票而已。所以许多好莱坞电影也并不值得反复欣赏,只能是看过就仍在一边,遗忘了。 当然,美国好莱坞商业影片也不都是优质影片。但无可否认是,每年中国都会引进十部美国大片,这些美国大片确实质量很高。这样,几乎每个月,影迷都能欣赏到最新的好莱坞大片,同时也给好莱坞带来了滚滚财源,给好莱坞电影带来了盛名和荣誉。每个月,影迷们也会翘首以待,等待着美国大片的上演。 好莱坞商业影片覆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些是关于警察与匪徒,有些是关于为荣誉和祖国而战的士兵,有些则反映了或凄美或甜蜜的爱情故事。所以几乎所有的影迷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电影,这是其的特点之一。 但是好莱坞商业影片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中国的电影观众。好莱坞商业影片为了迎合观众,经常以皆大欢喜的喜剧形式结尾:真理战胜邪恶,有情人终成眷属。美国的优点被放大,缺点被缩小。美国被美化了。因而,一些中国观众错误地认为美国就是先进发达的国家。 有人说,美国之所以被美化,与好莱坞的电影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好莱坞的电影夸大了美国式的民主和富足。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好莱坞的电影不仅展示了美国的民主和富足,也展示了美国的丑陋的一面,比如警察滥用权力在《第一滴血》(Rambo: First Blood)中就有所体现;官员徇私舞弊在《罪恶之城》(Sin City)中就有体现,罪恶之城就是美国社会邪恶一面的缩影。 只是一些中国人喜欢按照自己的想象来认识美国,把美国当作人间天堂。拿到绿卡到了美国之后才发现,一切并不那么尽如人意。但是在自己的中国同胞面前,仍是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而美化美国。实际上,美国也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一小部分好莱坞商业电影中也有所反映,只是皆大欢喜的喜剧结尾掩盖了美国社会存在的问题。 好莱坞商业片采用皆大欢喜的结尾无可厚非,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世界越来越美好,希望生活质量逐步改善。所以,皆大欢喜式的电影也更受观众喜欢,票房成绩更高,收入也更加可观。说白了,制作商业影片的目的就是挣钱,这也是它的最终目的。 所以,欣赏好莱坞商业影片可以是一种轻松的休闲与放松,也可以从中窥探出美国的美与丑,善与恶。以《角斗士》的个人英雄主义为例进行分析。 《角斗士》(Gladiator)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主义,尤其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国度。许多城市、建筑、街道、甚至舰船都以著名人物命名,比如华盛顿、肯尼迪国际机场、罗斯福号航母等等。经常能在好莱坞商业大片中看到一个人拯救地球,一个人拯救宇宙的壮举,比如《异形》系列、《超人》系列。好莱坞商业大片中,还有以一当十,以一当百,力敌千钧的超级英雄兰博;还有《罪恶之城》中打不死的老警察哈蒂根。 而中国是一个崇尚集体力量和集体主义的国度,顾大我,忘小我;俗语说大河有水小河满。中国人在取得成功之时,往往也会谦虚地说:是大家的功劳,是集体的功劳。 《角斗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还不是很强烈的,但是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换句话说,就是这个个人英雄主义不那么强烈的《角斗士》也能给中国观众留下强烈的印象:一个角斗士,一个奴隶就可以通过一场决斗改变罗马帝国的命运。一般来说,中国的皇帝和国王是不会逞匹夫之勇,去和角斗士或奴隶决斗。中国的角斗士或奴隶也不会得到通过一场决斗以个人勇武改天换日的机会,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好莱坞商业大片《角斗士》充斥着阴谋、篡权、僭越和血腥杀戮。英雄马克西莫斯反戈一击,除掉了暴君。由此体现了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个人英雄主义是西方文化和美国文化的特点之一,也是好莱坞电影的特点之一。在《角斗士》这一影片之中,可以发现英雄与群众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公主努力劝说英雄马克西莫斯发动群众推翻公主兄长的残暴统治,遭到了马克西莫斯的拒绝。马克西莫斯把群众叫做暴徒、乌合之众。Mob这一词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英雄对群众的看法和态度。马克西莫斯认为:群众是不可信的,发动起来的群众是难以控制,群众是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影片开头,衰老脆弱的老皇帝要实现一个愿望,给予马克西莫斯重任,让他把权力归还给罗马人民。重担落在了马克西莫斯一人的肩上。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集体来和马克西莫斯分担这一重担,这也注定了马克西莫斯的悲剧命运。老皇帝把重担交给马克西莫斯一人,并不是老皇帝老糊涂了,而是过于相信个人能力,过于强调个人主义的结果。老皇帝并没想到要给马克西莫斯找一些甚至一个帮手。老皇帝一死,除马克西莫斯之外,也就没人知道老皇帝的这一愿望。老皇帝的儿子康茂德(Commodus)谋杀了自己的父亲。其他的将军和官员都被蒙在了鼓里,他们只能按照世袭制子承父业的传统,拥戴康茂德做罗马帝国的皇帝。 在这一回合的较量中,英雄马克西莫斯失败了,失去了权力和家庭,也失去了自己的自由—沦为了角斗士。其失败的原因,归根结底是自由主义的失败,没有领导层其他人员的支持,老皇帝又被暗杀,马克西莫斯继位就成了名不正、言不顺的事情。本来,要变革皇位继承权,就要或留下遗书,或知照大臣,赢得支持。而老皇帝过于相信马克西莫斯的能力,也过于信任自己的儿子可以安分守己。老皇帝一死,马克西莫斯也就注定失败。变革皇位继承权没人支持不行。 作为一名角斗士,马克西莫斯展示了自己巨大的勇气和娴熟的搏斗技巧,赢得了角斗场观众的喜爱。马克西莫斯的主人非常欣赏他,鼓励他通过取悦观众赢得自由。但实际上,英雄马克西莫斯并不尊重观众。当然,喜欢欣赏奴隶血腥杀戮的观众也并不值得尊重。但是,英雄本身就拥有超越常人的道德、勇气、修养和武艺,不能以自己的标准要求普通群众,而是应该引导群众,发动群众,让群众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每次搏斗之前,马克西莫斯都拒绝向观众敬礼致意。而向观众敬礼致意也是角斗士需要遵守的惯例。有一次,马克西莫斯甚至把剑掷向观众。在对手性命垂危之时,观众高呼:“杀了他”。但马克西莫斯充耳不闻,转身离开了。富有戏剧色彩的是,他的胆大妄为却赢得群众的尊敬和支持。人们认为他是一个勇敢而富有同情心的角斗士,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位“英雄”。 在这一轮角逐中,英雄马克西莫斯确实赢得了观众,虽然这并不是他的本意。正是因为有了群众的支持,康茂德才不敢杀了马克西莫斯。罗马的民众展示了自己强大的力量,他们可以保护一个奴隶免受皇帝的伤害,虽然马克西莫斯并不相信和认可这种力量。 康茂德做出了一个愚蠢的决定,以皇帝的九五之尊屈尊与一个奴隶一个角斗士决斗,而康茂德的目的只是为了赢得观众。这里再次反映了西方社会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甚至皇帝也会喜欢以一对一决斗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且历史事实证明:康茂德确实喜欢在角斗场上搏斗厮杀。皇帝亲自上角斗场并不是影片的戏说,而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得知自己的军团依然忠于自己之后,马克西莫斯选择了逃亡去寻找自己的军团,而不是发动群众反抗暴君。这是他失败的根源,他不相信群众。在逃亡途中,马克西莫斯被捕了。对于一个只有奴隶身份的角斗士来说,这在当时是个大罪。 幸运的是,喜欢哗众取宠而又自以为是的康茂德要和马克西莫斯决斗。虽然康茂德在决斗前弄伤了马克西莫斯,但马克西莫斯还是有足够的力量杀掉康茂德,罗马民众得以从专制和奴役中解放了出来。但是最终马克西莫斯也与康茂德同归于尽。 这又是一次好莱坞式的结局,一己之力救了大家。或许,如果马克西莫斯能联合元老院议员,揭露康茂德的罪行,先组织志愿军,然后召唤忠于自己的军团,形势可能就两样了。马克西莫斯可能就不会死。公主也可能能与他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冒险逃亡不太明智。英雄是伟大的,而人民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 结论 好莱坞商业大片是娱乐的盛宴,观众在获得感官愉悦的同时,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角斗士》在讲述马克西莫斯的悲壮故事的同时,也反映了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社会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在欣赏西方电影的同时,也应对其中反映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行为予以关注和警惕。坚持东方,尤其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从英文电影看西方文化 目前通过看英文电影来提高英语水平已经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式。人们在学习电影对白中的词汇与语法结构的同时,也逐渐开始重视英文电影中所体现的英美文化现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电影是一种以视觉符号为主的、直观的传播形式。它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英语电影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英语民族的文化,电影台词、电影故事本身以及电影画面等都向观众传达各种文化信息。因此,通过观看英语电影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等是非常重要的,对文化的深入了解又是学好语言的保证。但目前具体解析电影中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现象的文献却不多。因此本人收集了一些英文影片的语言,从中分析了一些英美文化现象,希望对读者能有所帮助。 一、英文电影中体现的英美风俗习惯 中国和英美等西方国家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而电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及思维方式的最直观、最生动的综合反映。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可以让我们切实地体会语言的寓意与魅力。 我们来看一下影片《阿甘正传》,其中阿甘的妈妈说了这样一句话: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尝到哪种滋味。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这句经典语言一直被人们所传颂。但这里为什么用巧克力而不用其他事物作比喻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美国的风俗习惯。因为在美国巧克力通常有十二块或二十四块,每个都有不同的包装和口味、形状和颜色,以前没有标志,只能拆开放在嘴里,品尝了之后才知道个中滋味。 二、英文电影中体现的英美思维方式 电影是文化的传播者,无论是故事的叙述,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关系的变迁都有着很多和中式思维不太相同的地方。以下是电影《西雅图不眠夜》中的一个片段,具体是男主角山姆不幸丧妻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与电台播音员玛莎诉说心中无限悲痛的一段精彩对白。 Marsha: people who have truly loved Once are far more likely to love again. Sam,do you think there′s someone out there that you could love as much as your wife? 玛莎:曾经爱过一次的人更容易去爱第二次。山姆,你认为你能像爱你妻子一样再去爱一个人吗? 这里玛莎的话简练精辟地体现了美国人的爱情观;而与我们中国人的爱情观念:“曾经沧海难为水”差距甚远,充分体现了美国人的特定思维和文化。 我们再来看影片Sabrina的一段对白。当Mrs.Larrabee希望长子Linus留下来观看她生日宴会上的焰火表演时,Linus其实满脑子只想着工作,但他并没有直言自己公务缠身而不能观看,而是说:It’s OK,mother.I had a pony ride,and I got my face painted.之前他并没有骑马、涂花脸,那么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原来这里用的是一种委婉的形式来拒绝他的母亲。以此表明该玩的都玩了,离开也没什么遗憾。尽管英美人的思维是一种直线思维,但当他们在拒绝别人时,通常都采用委婉的方式,因为在他们看来,直接拒绝别人是不礼貌的。所以影片中的人物在拒绝别人的请求或不同意别人的观点时都没有说No。 三、英文电影中体现的宗教信仰 许多英文电影都充分体现了英美人的宗教信仰。如《骇客帝国》这部电影里出现的名字很多有着某种宗教意义。其中核心角色是尼奥(Neo)——“那个人(the One)”。他的一生是按照耶稣基督的故事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的。像耶稣一样,尼奥被选定为人类的救世主。尼奥和“那个人”的字母是一样的。翠尼蒂(Trinity)这个名字表示圣父、圣子和圣灵的三位一体。尼布甲尼撒(Nelmchadnezzar)指的是古巴比伦之王。锡安山(zion)指犹太人的圣地。在基督教的思想中,“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因为这是三位一体的数字(圣父、圣子、圣灵)。《骇客帝国》不断地用这个数字刺激观众,好像是要提醒他们这部电影的宗教意义。例如,“翠尼蒂”的字面意思是“三”。翠尼蒂第一次出现时,是在“城市之心酒店”“的303号房。尼奥、莫费斯和翠尼蒂三个人组成了三人小组,共同击败特工。 我们再来看一下电影《七宗罪》。“Seven”在宗教上是个神秘的数字,到十六世纪后,基督教用撒旦的七个恶魔的形象来代表七种罪恶(七宗罪,the seven deadly sins):傲慢(Pride),嫉妒(Envy),暴怒(Wrath),懒惰(Sloth),贪婪(Greed),暴食(Gluttony),以及淫欲(Lust)。基督教认为这些罪都是不可饶恕的。因为它们会给灵魂的升华造成无法逾越的阻碍。Seven个数字在这部电影里可谓无处不在,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七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无处不在的“7”暗示宿命的罪与罚。 凶手约翰·杜是个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他说:We see a deadly sin on every street corner,in every home,and we tolerate it .We tolerate it because its common…”it′s trivial.(我们在每条街的街角、在每个家庭中都可以看到致命的罪行,但是我们却可以容忍,因为罪行是普遍的……微不足道的。)他自认是上帝的传道者,对世人进行惩罚。他的所作所为在他看来是完全正确的,是有着强大的理论信条的。正是因为他这种所谓的宗教信念的支撑,才会让他一步一步偏离了伦理道德的轨道,以至疯狂的惩罚那些他认为应该受到惩罚的人。 四、英文电影中体现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成“表达一种幻想出来的关系,即个人和他们所生存的真实环境之间的关系”。影片《阿甘正传》对美国历史带有意识形态的重现。阿甘的妈妈说她给阿甘取这个名字是为了提醒他:Sometimes we all do things that,well,just don′t make sense.(有时候我们都会,嗯,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其言外之意是说,美国南方的种族歧视不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历史问题,而是因为人们天性中的愚蠢偶然犯下的错误,三K党在电影中被刻画成“有点傻,但并不邪恶”的组织。电影告诉我们的是,人权的发展归功于“善良白人男子”,而事实上这是一代又一代美国黑人不懈斗争的结果。 我们再看影片《卢旺达饭店》中维和部队长官奥利弗上校对保罗所说的一番意味深长的话:You are not even a nigger.You′re an African.They′re not gonna stay,Paul.They′re not gonna stop this slaughter.(保罗你甚至比不上一个黑鬼,你是个非洲人。别指望他们会在这里呆下去,他们对此无能为力。)影片通过一个白人军官之口道出了种族冲突的另一层含义,即白种人与黑人之间的种族对立。 五、结语 美国语言学家罗萨莉·马焦在其文章Bias-Free Language:Some Guiclelines谈到:“语言既塑造文化,又被文化所塑造。”因此学习者可以通过电影语言解读异国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社会价值、道德标准等表层和深层的文化。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比较 摘要 中西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比较分析,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 中西电影 差异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 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基督教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基督教徒,同时,基督教也在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基督教传至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其它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政治、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基督教对西方电影的影响 基督教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基督教认为人类需要从现状中解脱出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救赎在基督教中是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基督教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恐惧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的是信仰,被救赎是希望。救赎是一场战斗,希望对绝望,自由对监禁。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人权可言。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也就验证了“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强者拯救自己,伟人拯救他人。安迪给其他狱友带来希望,也拯救了他们。 2 佛教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佛教教义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把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是引导众生从痛苦走向快乐。佛教的创立者并不是命运或灾难的创造者,而是引导众生寻求祝福、避免灾难。命运与灾难源于因果循环,与个人的前世今生有关。每个人的想法无论是否付诸行动,都将在脑中留下印记。一个人的言行也将在他人心中留下印记。这些印象无论好坏,都将累积并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即所谓的业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无处可逃,无佛可救。 佛教提供了“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中国许多古典文学主要采取佛家的因果报应叙事模式,而以曹禺先生的现代剧改编的电影《雷雨》也处处可见佛教意蕴。在第一幕鲁大海刚到周公馆就对四凤说:“刚才我看见一个年轻人,在花园里躺着,脸色发白,闭着眼睛,像是要死的样子,听说这就是周家的大少爷,我们董事长的儿子。啊,报应,报应。”第二幕中周朴园与侍萍相认后,侍萍说:“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侍萍得知周萍与四凤之间的关系之后,沉痛地说:“这怪你妈太糊涂了,我早该想到的。可是谁料得到就会有这种事,偏偏又叫我的孩子碰着呢?妈的命苦,可你们的命……”当得知四凤已怀有周萍的孩子时,侍萍痛苦地说道:“啊!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天哪,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罪孽是我造的,苦也就当我一个人尝。”因果报应的思想观念在剧中人物身上很容易显现。 二 中西电影中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观左右人们的意见,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评价,决定人们的言行和思维方式。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价值。“一种文化下的价值观与言行或许得不到另一种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如电影《刮痧》中许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给他的孙子丹尼斯治疗轻微的发烧,却被美国当局误认为是虐童事件。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复杂。 1 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个人主义通常被解释为独立、自恃、独断独行、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这些字眼。科本哈瓦却说:“它帮助人们不断向前,是人类本性,身体,感官,心灵,智力的觉醒。”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中就是提倡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再者个人主义更重视民主和平等,同时也重视他人的权利。 电影《克莱默夫妇》“用一种间接的方式向人们解释了个人主义”。泰德·克莱默是一位颇具天赋的广告策划师,努力赚钱养家,但他的妻子乔安娜却要与他离婚。中国观众或许不能理解乔安娜为何要离开她的丈夫?泰德从未虐待过她和孩子,也没有对她不忠,尽量满足她想要的东西。在中国,像泰德这样的男人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好丈夫,因为他努力工作都是为了支撑这个家庭。但乔安娜并不这么想,她说,“我的一生,我感觉我是某个人的妻子,某个人的母亲,某个人的女儿,即使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我是谁,这就是我为什么离开你的原因”。从她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乔安娜个人意识的觉悟和对个性自我的追求。 2 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集体主义是用来描述道德上、政治上的思想或社会观,强调团体中成员间的合作,并且个人利益总要让位于集体利益。集体主义注重集体和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主义的精神支柱和整体主义有关,即整体大于部分。集体主义通常与个人主义相对,特别是这些观点经常在系统中相互结合。那些拥有集体主义思想的人认真遵守社会或团体的规则,保护集体、社会、国家的利益,而任何影响集体利益的个人行为都将招来批评。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集体主义的国家。 集体主义在中国电影中有着明显的记号。中国“文化大革命”之后,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电影,都带有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尤其是由中国第四代导演所导的电影,大部分是以革命为题材,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他们的电影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眷恋和深思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集体主义电影”,其中代表作有:《黎明》、《南昌起义》、《西安事变》、《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鸡毛信》等等。 三 中西电影中的人权 人权是人人皆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权,包括公民权和政治权利,如生存权、人身自由权、言论权、法律面前的平等权和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等等。这里我们将主要讨论中西方电影中表现出的有关隐私权、艾滋病人和同性恋者的权利,从而透视、分析中西方在这方面的文化差异。 1 中西电影中的隐私权 隐私权是个人或集体把他们的私人信息隔离起来的权利,也只有他们自己可以选择性的对外揭露。“隐私权的界限和内容在不同的文化和个人中虽然不同,却有共同的主题。隐私权可以看作是安全的一个方面,由相关利益集体权衡”。隐私的概念通常和西方文化联系在一起,特别是英国和北美国家。这个概念并非全球皆有,有些国家是近些年才有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无隐私权一说,所以中国人对自己的隐私既不敏感也不小心保护,相反,美国人更加注重他们的隐私权。这种差异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 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权利。主角楚门从出生就一直生活在镜头前面,且一直未发现这个事实。楚门的生活通过成千上万个隐藏的摄像头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向全球直播。制片人克里斯托弗给他制造不同的环境来捕捉楚门的真实表情和行为。为了防止楚门发现这个不真实的世界,克里斯托弗想尽办法遏制他的冒险精神。后来,西尔维亚闯入楚门的虚幻世界,并和楚门坠入爱河。之后,她发起了一个“还楚门自由”的行动,希望楚门能够从电视中走出来。《楚门的世界》向人们展示了隐私权是不可侵犯的权利。它同时警示我们必须尊重保护隐私权。楚门的生活也启示观众,他们的生活只由自己掌控。中国有一部电影《无形杀》说明了隐私权意识的缺乏,讲述了由于人肉搜索导致一个女人的死亡,这个女人在网上被通缉,因为她和别人有外遇。网友们跟随调查她的情人,认识她的路人都不断质问她。后来人们在海滩上发现了她的无头尸体,这部电影涉及到了网络搜索触及隐私的问题。 2 特殊人群的权利 西方国家非常注重特殊人群的权利,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可能享受这些权利,但他们对这些平等的权利却有很强的意识。例如艾滋病患者和同性恋者的权利。 《费城故事》是好莱坞第一部涉及艾滋病、同性恋和同性恋歧视的主流电影,改编自吉尔弗雷·鲍尔斯的真实经历。吉尔弗雷是首个因艾滋病受歧视而状告贝克·麦克肯兹公司的律师。这部电影涉及到难以被公众接受的话题——艾滋病和同性恋,披露了对这些特殊人群的社会隔离和歧视。另一部2008年出品的传记式电影《米尔克》,讲述了第一位公开同性恋身份、后当选为加州议员的政治家哈维·米尔克一生都为同性恋者争取合法权利的故事。这说明西方人强烈的平等意识,无论多艰难,都要为平等奋斗。 中国一部类似主题的电影《喜宴》,反映了中国人对同性恋的否定、拒绝态度。电影讲述高伟同在纽约的生活。他有一个成功的事业,和他的同性恋爱人赛蒙关系很融洽,而他在台湾的父母却不知此事,一直盼着他早日娶妻生子。因此,在赛蒙的同意下,伟同和一个漂亮的中国姑娘薇薇说定假结婚。后来,薇薇引诱醉酒的伟同而怀孕。伟同不得不将真相告诉他母亲。他母亲极为震惊,但坚持不要将此事告诉他的父亲,伟同也不敢告诉他的父亲,因为他父亲刚中风复原,难以接受这样的打击。最后,薇薇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并希望赛蒙留下来做孩子的另一个爸爸。在中国的环境下,人们很难接受同性恋,特别是对于那些传统的父母来说。因此,同性恋者也不敢让周围人知道,怕他们在背后议论纷纷。 四 小结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随着社会的发展,两种文化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无权威的状态,使得社会问题突出;而中国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也让中国在很多方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西方向东方取经,东方向西方看齐,东西方民族相互取长补短,这是中西方文化重新获得活力和新生的唯一出路,也是两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于杰:《都是刮痧惹的祸——从〈刮痧〉谈中西文化差异》,《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第4期。 [2] 王俊霞:《美国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 刘小晨:《关于女性与自我价值的思考:〈克莱默夫妇〉的启示》,《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 [4] 王国峰:《从影视作品看中西文化差异》,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 引子Facebook:通过电影与音乐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的比较,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各有其特征。中西方文明由于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统的迥然各异的文化背景上,两种孑然不同差异悬殊的文化背景,造成中西双方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旨趣迥异,从而使得中西方现实人格特征大异其趣。 第一部分  电影  part 1 Movie or Film 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电影放映机(15张)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上述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中西电影对比 第二部分 音乐 Part2 Music 从 音乐上看,我们中国最早的调式为五声调式也就是说只有1 2 3 5 6这五个音给成一个完整的音阶。只要是这几个音组成的歌曲就形成了最有我国特色的民间音乐。而欧美等则不同,他们用的完整的七声调式。而且欧美音乐最大的特点不是在于旋律,而是在于和声方面。也就是说,中国是对世界上旋律贡献最大的国家,而欧美则是对和声方面的贡献比较大。简单来说,一首歌里如果没有4 7这两个音存在。他必然是一首中国的民间歌曲。当然现在中国的流行乐除外。 总的来说,通过以上两方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的比较,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各有其特征。中西方文明由于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统的迥然各异的文化背景上,两种孑然不同差异悬殊的文化背景,造成中西双方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旨趣迥异,从而使得中西方现实人格特征大异其趣。 本课程培养在对西方音乐理解基础上对音乐的感悟。它会介绍各种类型的音乐是如何搭配,并教导如何聆听各种类型的音乐,从巴赫,莫扎特,格里高利咏叹调到蓝调。 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Inland Culture and Marine-type Culture 以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赖的地理环境基础的差异为依据,我们可以把中西文化双方分别归结为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也即所谓的“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 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三面临陆一面靠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于半封闭大陆自然环境的儒家伦理,教诲人们安土重迁,安贫乐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们在久远的传统中沉淀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法,保守,缺乏开放的意识;眷恋家园故土,提倡清静无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风险意识和竞争精神不强,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淡漠。\\所谓的“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便是这个道理。“东方人并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竞争意识,他们总是显得严肃、执重,从不着急,时间观念淡漠。就像‘效率’一词代表着西方社会中支配人们思想的基调那样,中国人常说的‘马马虎虎’一词也表明了他们对生活所持的态度。”生活圈子的狭隘与封闭,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固定性和长久性,为了能够和睦相处,国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既文章”,这也培养成国人谦虚、谨慎、忍让、含蓄的传统美德。中国的这种自然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影响下的文化传统养成中华民族内倾型人格。而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与古罗马均处在半岛之上,多面临海,海上交通发达,航海贸易繁荣,这就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打破血缘关系的开放式的社会。激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海洋形成其开放变易的文化品格,铸就了其灵活、开放、勇敢、进取、协作的民族精神,倡导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革故鼎新,富有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在西方,也正是这种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文化传统养成西方人那种外向型人格。 “在马克思看来,地理环境是通过在一定地方、在一定生产力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生产关系来影响人的……” 伦理型文化与功利型文化 中 国传统伦理总体取向是重义轻利。“利义之辨”是贯穿中国文明史的一个基本问题。主张义利兼顾的墨家由于失去生存的土壤而中道而忘,而主张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义利皆无的道家则把把功绩和名利完全剔除在人格标准之外,这种主张尽管一度与儒家义利观并驾齐驱,但由于不合当时社会需要而不为统治阶级所用。作为支配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张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 “以义制利”,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舍生取义。泛道德主义的中国传统,用道德解释一切,导致国民乐于言义耻于谈利,重道德修养,轻外在事功的价值取向,从而导致科学在古代中国失去独立的人格价值和社会地位。人专注于自身的内心世界,丧失对理性和自然的兴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传统和对科学的探索热情。道德与理性的分离,使中国传统出现反理性的倾向,从而阻碍了中国科学精神的发育。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空论玄谈盛行,科学衰微和商业不发达的深层原因之所在。科学技术被视为淫技奇巧,商人被贬为四民之末,从而也导致中国古代科学尽管发达却难于付诸施用,商业发展缓慢,国家积贫积弱的严重后果,到了近代更成了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对象。 在西方,尽管我们说,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其社会价值观念复杂多样,但是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本位,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个人的权益的实现,并且认为它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与生既来的,是天赋的。趋利避苦是个体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在追求自身的权利和利益的过程中不须负任何道德责任,可以不择手段。故此,功利主义始终在西方社会中占据主流地位,起主导作用。毫无疑问,这种功利主义对于催生后世资本主义萌芽取着催化剂地作用,但也使得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变得非常地残酷和血腥。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西方社会这种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个体追求物质利益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西方社会经济与科学的发展,但对义的鄙视和贬低又容易导致西方社会片面追逐物质利益而损人利己、惟利是图,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变质,成了赤裸裸的金钱物质利益关系。在西方历史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盛行不衰,构成了西方主流价值取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成了社会亘古不变的信条。在最大限度地谋求自身的利益观念的驱动下,科学与技术在西方尤为受到重视,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在西方非常发达。在现实生活中,西方人表现出求新奇、好创新、重功利的人格精神。科学观念和技术意识深入人心,成为构成人格的重要因素。这也导致西方社会重理性而轻情感,长于说理而短于谈情,善于逻辑思维而疏于直观感受。 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文化Harmonious Culture and Resistance type Culture 中 国古代文化更多的是重人事而轻天道,重道德而轻知识。中国文化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对人的独立意志和锐意进取,培养人的群体观念、顺从诚敬意识等,寻觅的是一种中庸的、调和的处理途径。中国文化的那种和谐观念,同时也体现和培育了国民顺从、屈服、保守与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精神,鲜有抗争意识和反叛勇气。从而也造成了谦虚谨慎、含蓄内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 结束语closing 在 天人相分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支配下,自古以来西方社会就把自然与人区分并对立起来,自然仅是被人认识、利用、征服的对象,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积极进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战,大胆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进的思维方式和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去达到目的、争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和心理状态,从而形成率直、豁达,具有刚硬的文化品格。 通过音乐电影来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学会了怎样辨别文化类型与探析其原因,以一种批判的眼光来对待外来文化,并防止本土文化被其同化或侵蚀,从而把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继承和光大下去。 随着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我们作为90后,有责任有义务担负起文化安全的重担,让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适度融合
本文档为【中西方价值观差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5012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8KB
软件:Word
页数:25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2-11
浏览量: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