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思维导图教学研究》课题成果简介

《思维导图教学研究》课题成果简介

举报
开通vip

《思维导图教学研究》课题成果简介《思维导图教学研究》课题成果简介 一、研究背景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口号已经喊了二三十年了,但是二三十年后的今天,学生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有加重的趋势。 人人都知道学生的负担过重,人人都在呼吁减轻学生的负担,但学生的负担为什么就是减不下来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竞争激烈的因素,有家长望子成龙的因素,有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和学生不合理评价的因素。但是,减负不得其法未尝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要想真正实现“减负”,首先必须明确学生“过重的负担”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只有抓住了源头,才能从根本上着手减轻学生的负担。...

《思维导图教学研究》课题成果简介
《思维导图教学研究》课题成果简介 一、研究背景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口号已经喊了二三十年了,但是二三十年后的今天,学生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有加重的趋势。 人人都知道学生的负担过重,人人都在呼吁减轻学生的负担,但学生的负担为什么就是减不下来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竞争激烈的因素,有家长望子成龙的因素,有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和学生不合理评价的因素。但是,减负不得其法未尝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要想真正实现“减负”,首先必须明确学生“过重的负担”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只有抓住了源头,才能从根本上着手减轻学生的负担。 学生的过重负担从表面看确实表现为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但这只是表象。我们所关心的是这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认为这两种负担均来源于过重的“过程负担”,即学习的过程太痛苦了,要学会一项知识、本领,所化的代价太沉重了,也就是学习的效益太低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负担过重呢?我们认为这是由于我们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与我们大脑的工作方式不一致所造成的。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是平面的、线性的,但大脑的工作方式却是立体的、放射性的。这两者的不一致造成了我们学习的低效,造成了我们学习的过程负担太重,从而引起了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过重的心理负担。 把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学,可以变平面的、线性的教学、学习方式为立体的、放射性的教学、学习方式,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与我们大脑的工作方式一致起来。从而达到减轻过程负担,并进而减轻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的作用。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理论上,研究托尼·布赞的思维导图理论、大脑全息理论。 实践上,研究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学生如何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习。 效果上,研究思维导图对提高教学效率、减轻过程负担有没有起作用,起了多大作用。 三、实施策略 本课题的实施是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着手,交错推进。从教师层面看是实施图形导教法,从学生层面看是推行图形学习法。 1.图形导教法 思维导图本身就是一种图形,它以关键词和图画来模拟大脑的思维过程,使思维“可视化”。它的关键是一个“导”字,用图来引导思维。而教师的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思维传授、思维碰撞、思维激发的过程。然而思维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以往它只能通过语言来表达,现在有了思维导图,就使思维“可视化”了,这样就使教学有了一种新的载体。运用这一载体,可以把教师的思维过程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我们的做法一是利用思维导图,实现从单元备课到模块衔接的转变,二是利用思维导图揭示学习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减轻过程负担。 2.图形学习法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学只有内化为学生的行为,才是有效的。因而我们在实施图形导教法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尝试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以思维导图为工具形成自己的图形学习法。具体来说,就是图形导记、图形导学、图形导练三个方面。 四、研究成效 本课题自2008年底立项为省教科院规划课题至今,尽管仅开展了首轮研究,尚未形成比较完整而严密的目标体系和操作流程,也尚未确立有代表性的基本课型。但实施两年以来,我们明显感觉到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中的一些变化,较好地显示出了本课题研究的优势与初步成效。 1.教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主动进行教学研究,创新课型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课题组成员在思维导图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传统的“五步教学法”进行反思,针对不同课型,设计出了不同的教学流程: ①新授课:展示导图——勾画教材——提出疑问——合作探究——教师答疑 做法:教师先向学生展示本课的思维导图;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思维导图在教材上把本课要掌握的知识点一一勾画出来,并用不同的线条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画出来,用简短的文字把知识点的地位写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把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若学生提不出问题,则由教师提出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学生以探究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以期解决疑问;若疑问解决不了,或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产生新的疑问,则由教师解答。 ②复习课:提炼主题——构建联系——手绘导图——互相交流——补充导图 做法:以单元为单位,师生合作,把单元主题提炼出来,形成中心词,用同样的方法把章节目的主题提炼出来,形成关键词;构建关键词之间、中心词与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明确章节目在单元中的地位;学生在此基础上绘制本单元的思维导图;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所绘制的思维导图,相互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学生将自己的导图补充完整,并加上细节。 ③练习课:审题——绘图——关联——试答——试评——交流 做法:用“三定一分解(定时间、定空间、定主题,对主题进行分解)”等审题方法审清题义,提取有效信息,找出关键词;将主题与关键词绘制成思维导图,揭示其中的内在联系;将主题、关键词及其内在联系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用精炼的语言作答;自己给自己评分或者相互评分;交流答题及试评情况,相互完善答案。 另外还有选择题讲练课、总复习课、活动课等课型的教学流程也正有课题组成员在尝试设计。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及时总结,写作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其中张奇老师的《引入思维导图教学法提高高考政治复习课的有效性》获嘉兴市三项评比一等奖、省级二等奖,顾跃忠老师的《论减轻学生的过程负担》和沈加秋老师的《初探思维导图对高中生物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均获嘉兴市三项评比二等奖。 在课题组成员的带动下,非课题组老师也在同一选题下写作了一批论文,其中陈海珏老师的《挖掘图表教学功能,提高高三复习的有效性》获平湖市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朱春凤老师的《论高中化学教学中抽象概念形象化的策略》获嘉兴市三项评比一等奖、省级三等奖,李舒媛老师的《浅谈如何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也获嘉兴市三项评比二等奖。 2.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几十年如一日,没有多大的变化,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考试轻应用、重书本轻实践、重接受轻探究、重模仿轻创新的诸多弊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的学生开始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能自主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了自己的记忆能力、表达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下表是生物教学中实验班与对照班测试成绩的比较,其中“知识点识记”仅考查记忆能力,“知识点综合应用” 考查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知识点提高应用”则主要考查创造性思维能力。 班级 测试内容 实验班 对照班 知识点识记 91.3% 84.9% 知识点综合应用 72.7% 61.5% 知识点提高应用 30.4% 14.2%       从测试的结果来看,无论是以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主的基础题,还是以综合应用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的创新题,实验班的得分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班。 3.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过程负担 以往的教学,老师往往要求学生这项知识要记住,那项知识要理解,那项知识要掌握,而根本不管学生用什么办法记忆、理解和掌握;往往要求学生多想一想、多思考思考,而根本不管学生如何思考;往往要求学生完成这项练习那项练习,而根本不管学生怎样去完成练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交给了学生学习、记忆、思考、作业的工具——思维导图,学生也很好地利用了这一工具,从而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负担,并进而减轻了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五、推广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适应了“减负令”的要求,它操作简单、效果明显,从减轻学生学习的过程负担着手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为减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很有推广价值。 《思维导图教学研究》主体报告 乍浦高级中学课题组 一、研究缘起 从我们上学开始,师长们便教导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似乎学习就是要受苦的。而事实也是如此,我们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几乎每天都有念不完的书、做不完的功课以及考不完的试,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学习上,我们学习的过程负担太重了,学习的过程太痛苦了。但是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过重的过程负担呢?原来这是由于我们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与我们大脑的工作方式不一致所造成的。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是平面的、线性的,但大脑的工作方式却是立体的、放射性的。这两者的不一致造成了我们学习的低效,造成了我们学习的过程负担太重,从而引起了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过重的心理负担。 图一表示的是大脑的工作方式,很明显它是立体的、放射性的。 (图一:大脑是这样工作的) 图二表示的是我们传统的上课方式,图三表示的是学生传统的笔记方式,不难看出,它们是平面的、线性的。 (图二:我们是这样上课的) (图三:学生是这样做笔记的) 很明显,我们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大脑的工作方式是不一致的。若能使两者一致起来,我们的学习效率应该会有极大的提高,学习也许就不会那么苦了,也就是说会极大地减轻学习的过程负担,从而也就可以极大地减轻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真正达到减负的目的。 那么,有没有办法使我们的学习方式与大脑的思维方式一致呢?英国人托尼·布赞于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的思维导图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图四:思维导图是这个样子的,它与大脑的工作方式是不是非常相似呢?) 亚洲首席记忆大师戴维思把人脑与电脑作了一个类比,他说人们买手机、计算机时都附有 说明书 房屋状态说明书下载罗氏说明书下载焊机说明书下载罗氏说明书下载GGD说明书下载 ,我们可以根据说明书了解和操作这些科技的新发明。但是,我们出生时,身上却没有附带怎么使用大脑的说明书。他还说计算机没有安装适当的软件,硬件的功能就无从发挥。换句话说,软件的功能越强大,硬件能达到的功能也会“水涨船高”。学习也是一样,如果我们没有学习的方法或系统,头脑就没有可供操作的软件,学习的效果当然就不彰了。 戴维思的话是有道理的,我们也确实需要一本大脑使用的说明书了。这本说明书就是托尼·布赞的思维导图,而托尼·布赞阐述思维导图理论的第一本专著恰恰就叫《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 现在思维导图被比较多地使用在项目设计领域,我们则试图将它应用到教学领域中来,以期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以期减轻学习的过程负担。 二、前期研究成果概要 托尼·布赞在设计思维导图的时候,本来就考虑到了在教学中的应用,但事实上思维导图在引入我国以后,却很少被应用到教学领域。而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领先,提出了“基于脑的学习和教学”的主张,美国人特伦斯·帕利和盖尔·格里高利则干脆提出了要“设计与大脑想协调的教学”,并设计了相应的策略。 我们课题组成员认真研读了托尼·布赞的《思维导图丛书》,统一了对思维导图的认识,并学习了用思维管理软件MindManager制作思维导图的方法,有的成员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使用。 三、课题界定 思维导图,指托尼·布赞(Tony Buzan)提出的Mind Map。它以关键词和图画来模拟大脑的思维过程,使思维“可视化”。思维导图的关键是一个“导”字,用图来引导思维。 过程负担是指 “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负担”。当然,学习过程中一定会产生负担,没有负担的学习过程是不存在的。但是,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负担应当是适度的。比如要记忆一首诗“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如果我们将“读三遍能记住”的负担定义为3,为适度,那么,“读十遍能记住”的负担就是10,这就不是适度,而是过重了。同样是“记住一首诗”这一结果,有的学生的负担是3,有的学生的负担却是10;对于负担是3的学生来说,他并不感到课业负担过重,也就不会因此而产生心理负担了;但对于负担是10的学生来说,他明显地感到了课业负担过重,并因此产生了心理负担。所以我们说过重的过程负担,是课业负担过重和心理负担过重的根源。 教学效率的提高指学生记忆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策略 (一)实施策略 本课题的实施是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着手,交错推进。从教师层面看是实施图形导教法,从学生层面看是推行图形学习法。 1.图形导教法 思维导图本身就是一种图形,它以关键词和图画来模拟大脑的思维过程,使思维“可视化”。它的关键是一个“导”字,用图来引导思维。而教师的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思维传授、思维碰撞、思维激发的过程。然而思维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以往它只能通过语言来表达,现在有了思维导图,就使思维“可视化”了,这样就使教学有了一种新的载体。运用这一载体,可以把教师的思维过程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从单元备课到模块衔接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代中学生的思维存在五大缺陷:一是死,平时死学,考试时死答;二是碎,知识孤立分散,思想零碎不全;三是单,思想单调,考虑问题单一、孤立;四是浅,思想表面化,缺乏逻辑性;五是慢,思想迟钝,思路狭窄,思维节奏慢。而形成这五大缺陷的原因尽管跟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但另一方面,也跟我们传统的以课为单位的教学有关。所以在无法改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的情况下,要克服中学生思维的这五大缺陷,就必须改变以课为单位的教学方式,进行单元备课,甚至进行模块衔接。 例如历史必修I的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第一课的标题是“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第二课的标题是“卓而不群的雅典”,第三课则是“罗马人的法律”。如果以课为单位来实施教学,则三课之间毫无联系,而且有一种“雅典不是希腊”的错误感觉。我认真分析了教材的内容后,毅然放弃了以课为单位的教学方式,而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单元备课,将这三课的标题依次改为“形成古代民主政治的条件”、“古代民主政治的形成和发展”、“古代民主政治的法律保障”,这样一来,三课之间的联系便一目了然了,学生理解起来也轻松多了。 (图五:古代西方的民主政治思维导图) 不仅一个单元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且一个模块各单元之间也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运用思维导图,就可以很好地揭示这种内在的联系。 仍以历史必修I为例,教材各专题的排列顺序是先中国史后世界史,而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内容则均从古到今按时间顺序排列。这样的排列当然有它的道理,但我认为若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来上课,不利于学生形成全球史观,学生的眼界必然不会开阔,学生的思维必然受到局限。因此,我在上课时按照“将中国史置于世界背景下来考察”的理念,把教材的顺序打乱,以思维导图来提示这一模块的内在联系。先上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接着上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和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从古代到近代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及其在不同的时代造成的不同影响;之后又回过头来上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让学生明白进入近代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顺应了这股潮流,因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而中国依然实行君主专制,违背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于是中国遭到了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起而维护国家主权;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但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败、中华民族未能获得解放呢?这是因为未能找到一条正确的解放道路,所以接着又上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中华民族为了自求解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掀起了民主革命,但是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于是,我们又回过来上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和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此时,世界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所以接着上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面对不同的世界形势,中国的对外政策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于是又上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我们这样把教材的顺序打乱了,学生学习起来会不会更加了无头绪呢?不会,因为我们用思维导图把这一模块的整体结构呈现给了学生。(如下图) (图六:必修I总体知识结构导图) 通过这样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加以呈现,使必修I的内容不再是孤零零的九个专题,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学生又始终在世界背景下看中国历史,条理明晰,线索清楚,对全球史观的形成,对开阔学生的眼界,大有裨益。 (2)利用思维导图提示学习方法,减轻过程负担 现在的教学存在着内容多、作业多、考试多的“三多”现象,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过程负担,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做了太多的题目,但碰到没有见过的题目就又不会做了,于是做更多的题目,这样形成恶性循环,学生的过程负担就越来越重了。怎样从这个恶性循环中跳出来呢?我们则试图利用思维导图揭示学习方法,减轻过程负担。 例如在原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原因、拉丁美洲独立革命的原因、德意志统一的原因、意大利统一的原因、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因,这么多的原因如果一个一个去记忆、去理解,工作量显然是极大的。但是如果我们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出发,归纳出一个规律: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在于封建制生产关系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要冲破生产关系的束缚继续发展。并将这一规律用如图七这样的思维导图呈现出来, 然后再把这一规律运用到所有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中去,问题不是解决了吗? (图七:革命或改革原因思维导图) 理解了这个图示,所有的革命或改革的原因也就一目了然了。 这样,我们巧妙地利用思维导图,揭示了学习的方法,化繁为简,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过程负担。 2.图形学习法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学只有内化为学生的行为,才是有效的。因而我们在实施图形导教法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尝试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以思维导图为工具形成自己的图形学习法。具体来说,就是图形导记、图形导学、图形导练三个方面。 (1)图形导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作笔记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问题是如何作笔记呢?学生往往把老师的板书提纲一股脑儿抄下来。这样的笔记是线性的、平面的、孤立的。等到想用笔记来复习时,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已经想不起来了,笔记也就起不到帮助复习、帮助理解的作用了。我们则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作笔记,这样就把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地在图上标示了出来,可以真正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如图八是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中有关“区域”这一知识点时所作的笔记,图九是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中有关“戊戌变法” 这一内容时所作的笔记,从这两份笔记中可以看出,学生是利用了思维导图的方法来作的笔记,将某一知识点作为一个中心词,以放射的方式向四周发散,将相关知识都作为一个节点跟中心词联系想来,并不断向外延伸。这样就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揭示得一目了然,学生只要记起了某个节点,就可以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起来帮助复习、帮助理解、帮助记忆的作用。 (图八:学生所作高中地理中有关“区域”的笔记) (图九:学生学习高中历史“戊戌变法”这一内容时所作的笔记) (2)图形导学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学习时如何提高效率呢?我们认为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比如要记住“”这一组数字是很困难的,因为它们之间缺乏联系,大脑没有办法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只能一个一个地机械记忆,记忆效率必然是不高的。但是如果给出了联系,告诉学生这组数字其实是由1到10这十个数字的平方组成的,那么学生不用看就能把这组数字写下来,学习效率极大提高。同样的道理,如果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能建立起联系,那学习效率肯定能大幅度提高。而思维导图恰恰能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学习思想政治中《哲学生活》的“唯物辩证法”为例,我们是用图形来导学的。具体步骤如下: 准备阶段,仔细阅读教材、课标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绘图阶段 第一步,必须确定此思维导图的中心图或中心节点,当然也可以是图文并茂,如果绘画水平一般或很差的同学,可以不画或少画图,可选用关键词作为中心节点,即“唯物辩证法”,那么,一提到唯物辩证法,要求每个同学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画出一幅与其有关的图象来,如网(因为网是各个网点相互联系着的); 第二步,根据课标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唯物辩证法中包含哪些内容?由“内容”这一关键词我们可想象为“台阶”,画出其包括的四种观点: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实质与核心(矛盾);要求(创新)等原理和方法论要求,我们都可以发挥学生想象力,画出相应的图像。这样一张思维导图的主干就制作完成了; 第三步,可以添加上细节,也就是更细的知识点和复习要点; 第四步,教师展示导图,学生对比检查自作导图有无遗漏知识点,并要求学生及时复习或重画导图。需要强调的是,与其每次复习时把原图看一遍,不如把尚记得的内容再次快速地画一遍。这证明你可以在不借助任何东西的情况下记住所学的东西。你可再次回过头来看原图进行检查,调整一下不符合的地方,并强化任何回忆不恰当或回忆模糊的地方。 第五步,引导学生把每节课复习分散的导图加强整合,最后能够徒手准确熟练的画出整本教材的导图,并能够把握各块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那么说明学生已经对这本教材有了清晰的结构,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并方便对知识的提取,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展示的导图如下: (图十: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唯物辩证法”思维导图) (3)图形导练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练习,练习既是一个复习所学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的过程。所以练习并不是机械地重复,而需要思维的深度介入。思维导图能有效地捕捉试题的有效信息,排除题目的干扰因素,推动思维的深化,从而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将思维深度介入到练习中去。我们以2009年浙江省高考参考卷第40题为例,利用图形导练法进行分析: 40.(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我省某市委、市政府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提出了“四室一场一园”(教育培训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文体活动室、室外活动场和村落小公园)为内容的“村落文化宫”建设目标和标准,并且每年从市财政中拨出专项基金加以扶持。经过多年的努力,“村落文化宫”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仅带来了农村文化的繁荣,改变了农民的落后观念,而且大大改善了村里的社会风气、公共卫生和人际关系。 (1)根据材料一、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市委、市政府重视“村落文化宫”的理由。 (2)该市“村落文化宫”建设以及所产生的变化蕴涵着《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面对此类试题,运用思维导图来辅助审题和组织作答,将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审题时所画思维导图,考虑考试时间限制,充分利用有限的试卷(非答题卡)空间或草稿纸,仔细阅读情景材料,迅速提取各段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关键词句。绘图过程可以采用“三子法”。一是“戴帽子”,即确定是哪一领域中的知识,本题主要涉及《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两大领域。二是“挖坑子”,即根据材料和设问的关键词确定是这一领域中哪一主干知识,本题主要涉及党和政府、以及文化的影响等相关知识。三是“找点子”,即确定试题需要选用哪些具体的知识点。解题思路如下: 第一问: 第二问: 透过所构设的思维导图,显然能够清晰分析材料背后所包含的知识原理,从而根据答题要求做出具体化的回答。此外,把做题的方法策略通过思维导图形式加以陈示,也有利于清晰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的步骤与要求,更好地掌握解题的方法策略。解题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能有效促进新旧知识联系,拓展解题思路,让枯燥的解题过程变得灵活、轻松、有趣。 (二)保障措施 为了本课题的顺利实施,除了保障必要的经费之外,还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采取相应措施,以利于课题的顺利实施。 1.教师层面 (1)学习培训 本课题是一个理论性较强的课题,涉及心理学、教育学、脑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要操作这个课题,课题组成员必须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学习培训:在理论上学习了思维导图理论、大脑全息理论,书目有:托尼·布赞的《思维导图丛书》、唐孝威《脑与心智》、靳玉乐等编译的《设计与大脑相协调的教学》。实践上一是反思自己课堂教学行为的不足之处;二是看别人对当代中国教育的反思,主要有钟启泉、吴国平《反思中国教育》、周彬《叩问课堂》、周勇《跟孔子学当老师》;三是学习用思维管理软件MindManager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方法。 (2)组织前测与后测 本课题要研究思维导图使用前后学生记忆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变化,故要使用心理学量表对学生的这四种能力进行前测与后测,并对数据进行科学地分析,从数据中得出结论。 (3)使用MindManager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上课 现在以电脑软件来制作思维导图的工具比较多,有MindGenius、MindMapper、ConceptDraw、Axon、MindMap、MindManager、Ideagraph、Freemind、IHMC concept map、Inspiration、Visio、Mymap、Visual Mind、VisiMap等,我们选择MindManager作为工具来制作思维导图,一是因为它操作简单,一学就会,二是因为它对中文的支持比较好,三是因为它的扩充性能非常好,可以链接各种各样的媒体文件,四是因为它制作出来的导图更加适合我们教学的需要(如图十一所示)。 (图十一:高中历史选修Ⅳ《孔子》一课教学用思维导图) (4)教会学生手绘思维导图的方法 教学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更是学生的事,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要使用思维导图来实施教学,如果学生不会绘制导图,那显然是不能成功的。所以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用托尼·布赞提供的方法,教会学生手绘思维导图,并能在学习中熟练使用。 2.学生层面 (1)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思维导图的基本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效果是要通过学生才能体现出来的。我们要在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那么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就不能不了解思维导图的基本知识。但我们又不可能要求学生自己去研究托尼·布赞的理论,因此只有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让他们了解。 (2) 学习手绘思维导图的方法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学生手绘思维导图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每位学生都必须学会。 (3)用思维导图作笔记 托尼·布赞创立思维导图理论的时候,一开始就是为了作笔记的。学生学会手绘思维导图后,就要用它来作笔记,尽量使笔记图形化。因为人脑对图形的记忆大大优于文字,有“一幅图等于1000个单词”的说法。 (4)利用思维导图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在熟练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以后,就要求在学习中使用它。 ①先要会用思维导图把每一课书的主要内容绘制出来,绘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记忆的过程;然后把每一课书的内容联缀起来,形成一册书的导图;再把每册书的内容联缀起来,形成一学年内容的导图。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的记忆能力有所提高; ②用思维导图列写作提纲和演讲提纲,并根据所列提纲开展写作和演讲,使自己的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③用思维导图进行“头脑风暴”,开展项目设计,要从不同的角度预见到各种可能性,使自己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五、课题研究成效 本课题自2008年底立项为省教科院规划课题至今,尽管仅开展了首轮研究,尚未形成比较完整而严密的目标体系和操作流程,也尚未确立有代表性的基本课型。但实施两年以来,我们明显感觉到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中的一些变化,较好地显示出了本课题研究的优势与初步成效。具体表现如下: 1.教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主动进行教学研究,创新课型设计 教师长期以来被称作教书匠,好像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实践证明传递的效果也并不理想。这是因为教师往往只凭经验在工作,虽然有时也学习一些教育教学的理论,但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现象普遍存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的老师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他们中的大多数能够在理念的指导下去工作,并通过他们带动了非课题组的一部分老师,使老师们从经验型向理念型转变。 比如课题组成员在思维导图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传统的“五步教学法”进行反思,针对不同课型,设计出了不同的教学流程: ①新授课:展示导图——勾画教材——提出疑问——合作探究——教师答疑 具体做法:教师先向学生展示本课的思维导图;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思维导图在教材上把本课要掌握的知识点一一勾画出来,并用不同的线条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画出来,用简短的文字把知识点的地位写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把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若学生提不出问题,则由教师提出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学生以探究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以期解决疑问;若疑问解决不了,或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产生新的疑问,则由教师解答。 ②复习课:提炼主题——构建联系——手绘导图——互相交流——补充导图 具体做法:以单元为单位,师生合作,把单元主题提炼出来,形成中心词,用同样的方法把章节目的主题提炼出来,形成关键词;构建关键词之间、中心词与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明确章节目在单元中的地位;学生在此基础上绘制本单元的思维导图;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所绘制的思维导图,相互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学生将自己的导图补充完整,并加上细节。 ③练习课:审题——绘图——关联——试答——试评——交流 具体做法:用“三定一分解(定时间、定空间、定主题,对主题进行分解)”等审题方法审清题义,提取有效信息,找出关键词;将主题与关键词绘制成思维导图,揭示其中的内在联系;将主题、关键词及其内在联系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用精炼的语言作答;自己给自己评分或者相互评分;交流答题及试评情况,相互完善答案。 另外还有选择题讲练课、总复习课、活动课等课型的教学流程也正有课题组成员在尝试设计。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及时总结,写作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其中张奇老师的《引入思维导图教学法提高高考政治复习课的有效性》获嘉兴市三项评比一等奖、省级二等奖,顾跃忠老师的《论减轻学生的过程负担》和沈加秋老师的《初探思维导图对高中生物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均获嘉兴市三项评比二等奖。 在课题组成员的带动下,非课题组老师也在同一选题下写作了一批论文,其中陈海珏老师的《挖掘图表教学功能,提高高三复习的有效性》获平湖市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朱春凤老师的《论高中化学教学中抽象概念形象化的策略》获嘉兴市三项评比一等奖、省级三等奖,李舒媛老师的《浅谈如何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也获嘉兴市三项评比二等奖。 2.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几十年如一日,没有多大的变化,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考试轻应用、重书本轻实践、重接受轻探究、重模仿轻创新的诸多弊端。通过抽样调查我们发现有68.42%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同样是68.42%的同学在学习新的知识内容前不会自觉预习;有58.63%的同学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完书面作业就万事大吉了,只是在考试前会自己看看书,根本没有自主探究的习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的学生开始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能自主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了自己的记忆能力、表达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表一是生物教学中实验班与对照班测试成绩的比较(其中“知识点识记”仅考查记忆能力,“知识点综合应用” 考查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知识点提高应用”则主要考查创造性思维能力): 班级 测试内容 实验班 对照班 知识点识记 91.3% 84.9% 知识点综合应用 72.7% 61.5% 知识点提高应用 30.4% 14.2%       (表一:生物教学中实验班与对照班测试成绩比较表) 从测试的结果来看,无论是以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主的基础题,还是以综合应用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的创新题,实验班的得分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班。由此可见,思维导图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是有帮助的。 3.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过程负担 以往的教学,老师往往要求学生这项知识要记住,那项知识要理解,那项知识要掌握,而根本不管学生用什么办法记忆、理解和掌握;往往要求学生多想一想、多思考思考,而根本不管学生如何思考;往往要求学生完成这项练习那项练习,而根本不管学生怎样去完成练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交给了学生学习、记忆、思考、作业的工具——思维导图,学生也很好地利用了这一工具,从而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负担,并进而减轻了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如高中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如果我们一次战争一次战争地去阐述,学生所得的知识必然是零碎的,其过程负担必然是重的。我们则利用思维导图(如图十二所示),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看成是世界格局变化的原因 (图十二:高中历史选修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学用思维导图) 和表现。我们把世界格局看成是世界主要力量经过一定时期的消长变化而达到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而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这种平衡状态的被打破。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正是在这样一种“平衡——打破——平衡”的动态过程中展开的。所以我们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置于世界格局变化这一大背景之下来展开教学,始终抓住“力量变化”这一关键点来阐述战争与和平的前因后果,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剖析现实问题,更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过程负担。 课题组组长:顾跃忠 课题组成员:刘  昆    张  奇    刘军芳  沈加秋  执      笔:顾跃忠 附件: 论减轻学生的过程负担 平湖市乍浦高级中学    顾跃忠 [摘要]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口号已经喊了二三十年了,但是二三十年后的今天,学生的负担依然沉重。人人都知道学生的负担过重,人人都在呼吁减轻学生的负担,但学生的负担为什么就是减不下来呢?减负不得其法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减负”的误区是它仅指向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而没有考虑到产生这两种负担的根源是“过程负担”。所以“减负”应着重减轻学生的过程负担。可以通过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减轻过程负担,从而达到“减负”的目的。 [关键词]  “减负”  过程负担  思维导图  归纳  演绎  整体感知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口号已经喊了二三十年了,但是二三十年后的今天,学生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有加重的趋势。当今的学生,他们的星期日用来请家教补习了,他们的活动课被取消了,他们的书包变得愈加沉重了,他们患心理疾病的机率上升了,他们走路的姿势也变得如同老人般毫无活力了。 人人都知道学生的负担过重,人人都在呼吁减轻学生的负担,但学生的负担为什么就是减不下来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竞争激烈的因素,有家长望子成龙的因素,有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和学生不合理评价的因素。但是,减负不得其法未尝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减负”的误区 一说起学生负担过重,人们往往会想到两个方面的负担:一是课业负担过重,二是心理负担过重。于是减负的措施也就会指向这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缩短学生的在校时间,出台了放学清场、按时下课、控制作业量、禁止各种形式的补课等规定;另一方面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要求学校广泛开展各种兴趣活动,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严禁考试排名,严禁举办快慢班等等。然而,这些规定、这些要求,或成为一纸空文,或仅保留某种形式。而学生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有加重的趋势。“减负”、“减负”,学生的负担却越减越重了,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事实。 要想真正实现“减负”,首先必须明确学生“过重的负担”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只有抓住了源头,才能从根本上着手减轻学生的负担。 学生的过重负担从表面看确实表现为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但这只是表象。我们所关心的是这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认为这两种负担均来源于过重的“过程负担”,即学习的过程太痛苦了,要学会一项知识、本领,所化的代价太沉重了,也就是学习的效益太低了。试想一下,如果学习的过程中能做到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一点即通,那么学生还会感到课业负担过重吗?没有了过重的课业负担,还会有过重的心理负担吗?显然不会。但是,我们非但没有想方设法去减轻学生的过程负担,反而拼命地在强调“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无疑是在告诉学生“学习是痛苦的”,学生能不觉得负担过重吗?事实也是如此,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我们几乎每天都有念不完的书、做不完的功课以及考不完的试,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学习上,但是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因此,我们认为,过重的过程负担产生了过重的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产生了过重的心理负担。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奢谈“减负”,这是目前“减负”工作的一大误区。 二、何谓“过程负担”? 所谓“过程负担”,我们将它定义为“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负担”。当然,学习过程中一定会产生负担,没有负担的学习过程是不存在的。但是,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负担应当是适度的。比如要记忆一首诗“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如果我们将“读三遍能记住”的负担定义为3,为适度,那么,“读十遍能记住”的负担就是10,这就不是适度,而是过重了。同样是“记住一首诗”这一结果,有的学生的负担是3,有的学生的负担却是10;对于负担是3的学生来说,他并不感到课业负担过重,也就不会因此而产生心理负担了;但对于负担是10的学生来说,他明显地感到了课业负担过重,并因此产生了心理负担。所以我们说过重的过程负担,是课业负担过重和心理负担过重的根源。减负的关键应当是减轻学生的过程负担。 三、学生过程负担过重的原因 要减轻学生的过程负担,首先必须明了学生过程负担过重的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过程负担过重呢?我们认为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就智力因素而言,学生的智力有高有低,有超常、正常、低下之分,这对其过程负担当然是有影响的。但是,根据智商理论可知,95%的人智力均属正常范围,故智力因素对学生过程负担的影响应当非常有限,我们可以不必讨论,所以就要着重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就非智力因素而言,我们认为学生过重的过程负担来源于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与大脑工作方式的不一致。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是平面的、线性的、归纳的、分散的,但大脑的工作方式却是立体的、放射性的、演绎的、整体的。如下图: (大脑是这样工作的) (我们是这样上课的) (学生是这样做笔记的) 这两者的不一致造成了我们学习的低效,也即造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负担过重。若能使两者一致起来,就可大大减轻学生的过程负担。 四、减轻学生过程负担的措施 1.使用思维导图,实现放射性教学 思维导图是英国人托尼·布赞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被称为是“大脑使用的说明书”。它模仿了大脑的神经元结构,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呈放射状排列,如下图: 这样的排列显然更易于为大脑所感知,也更易于进行信息的再加工。 在教学中,我们把原来线性的PPT课件转化成了放射性的思维导图课件,深受学生欢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了过程负担。如下图: 除此之外,学生还会学着绘制思维导图,大大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减轻了学习的过程负担。如下图: 这样,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设计了与大脑的工作方式相协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以此来减轻学生的过程负担。 2.巧用归纳和演绎思维,化繁为简 现在的教学存在着内容多、作业多、考试多的“三多”现象,加重了学生的过程负担,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做了太多的题目,但碰到没有见过的题目就又不会做了,于是做更多的题目,这样形成恶性循环,学生的过程负担就越来越重了。怎样从这个恶性循环中跳出来呢?我们的做法是巧用归纳和演绎思维,化繁为简。 学生之所以做大量的题目,原因就在于他做一道题目就只会一道题目,他用的是归纳思维。如果他能从归纳思维发展到演绎思维,做一道题目就会一类题目,不是就可以少做许多题目了吗?不是就可以减轻过程负担了吗? 例如在高中历史中,要求学生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原因、拉丁美洲独立革命的原因、德意志统一的原因、意大利统一的原因、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因,这么多的原因如果一个一个去记、去理解,工作量显然是极大的,过程负担显然是极重的。但是如果我们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出发,归纳出一个规律: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在于封建制生产关系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要冲破生产关系的束缚继续发展。然后再用演绎的方法,把这一规律运用到所有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中去,问题不是解决了吗? 同样的道理,历史人物可以从五个方面去掌握,如下图: 这样,我们巧妙地运用了归纳和演绎思维,化繁为简,减轻了学生的过程负担。 3.整合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教材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代中学生的思维存在五大缺陷:一是死,平时死学,考试时死答;二是碎,知识孤立分散,思想零碎不全;三是单,思想单调,考虑问题单一、孤立;四是浅,思想表面化,缺乏逻辑性;五是慢,思想迟钝,思路狭窄,思维节奏慢。这也是造成学生过程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之所以会存在这五大缺陷,原因就在于平时的教学是零碎的,知识是孤立的。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够摆脱孤立状态,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也就是使学生达到“把书读薄”的境界,那么这五大缺陷自然就克服了,过程负担自然就减轻了。 比如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每个模块中各专题的排列顺序是先中国史后世界史,而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内容则均从古到今按时间顺序排列。这样的排列当然有它的道理,但我们认为若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来上课,学生所得的知识必然是孤立的、零碎的,不利于形成全球史观,不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不利于减轻过程负担。因此,我们在上课时按照“将中国史置于世界背景下来考察”的理念,把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以必修I为例,先上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接着上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和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从古代到近代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及其在不同的时代造成的不同影响;之后又回过头来上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让学生明白进入近代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顺应了这股潮流,因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而中国依然实行君主专制,违背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于是中国遭到了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起而维护国家主权;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但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败、中华民族未能获得解放呢?这是因为未能找到一条正确的解放道路,所以接着又上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中华民族为了自求解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掀起了民主革命,但是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于是,我们又回过来上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和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此时,世界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所以接着上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样化趋势”;面对不同的世界形势,中国的对外政策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于是又上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通过这样对教材内容的整合,使必修I的内容不再是孤零零的九个专题,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学生又始终在世界背景下看中国历史,条理明晰,线索清楚,从而达到减轻学生过程负担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过程负担”是产生“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的根源,只有减轻学生的“过程负担”,才有可能真正达到“减负”的目的。而减轻学生的“过程负担”又是可操作的,我们可以通过放射性教学、通过归纳和演绎思维、通过对教材的整体感知等方法来减轻过程负担,从而使“减负”真正落到实处。 引入思维导图教学法提高高考政治复习课的有效性 乍浦高级中学      张 奇 摘要:为了提高高考政治复习课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在教学中引入了“21世纪全球性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试图通过这种可视化认知工具,帮助学生学会编构知识结构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优化教学过程,弥补现有政治教材知识体系零散的缺陷,以切实提高高考复习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思维导图    高考政治复习课    必要性  应用方式 09年浙江高考是实施新课程后的第一次高考,政治学科坚持了知识考查、能力考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有机统一的命题原则,注重考查考生对思想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调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四个层级的能力要求,特别强化对考生思辨、评价、论证和探究能力的检测,在遵循国家统一考试要求的同时,适当体现浙江特色。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就新课程而言,不仅仅重视知识,而且更注重能力与方法的考查;不仅强调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而且更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由此可见,这一命题原则承载了重要信息,对应届师生的复习而言,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高考政治总复习的质量如何,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水平等级,因此加强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政治复习策略研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以往的高考政治复习教学方式更多地注重知识传授,与上述新理念是有较大差距的。从根本上讲,它忽视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其表现就是“满堂灌”、“填鸭式”,为学生提供现成题目和现成答案,注重死记硬背,使大批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导致学生对复习课不感兴趣,复习效率低下。因此,新高考政治复习课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与时俱进,要去探索一种提高学生自主复习的兴趣和效率的方法,激发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一种方法,要将以知识为中心的高考政治复习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考政治复习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复习,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政治复习课的有效性。 在第一轮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笔者有幸参加了我校省级立项课题《思维导图教学法研究》,我们通过在平行班级采用传统教学和思维导图教学的不同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数据的全面对比,笔者发现通过思维导图这种可视化认知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编构知识结构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优化教学过程,弥补现有政治教材知识体系零散的缺陷。在指导学生政治课复习过程中,画出反映自己思维过程的思维导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复习的兴趣和效率,切实提高了高考复习课堂教学实效。 一、应用思维导图教学法在高考政治复习课中的优势 顾名思义,思维导图就是把我们大脑中的思维以图的形式表达出来,它的英文名称是mind map,它的创始者——被称为“记忆之父”的英国大脑基金会主席托尼·巴赞——将其定义为: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思维导图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表达和思考,非常接近人的自然思维过程。笔者经过一轮教学实践发现应用思维导图教学法在高考政治复习课中有如下优势: 1、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有利于知识结构的网络化、整体化、系统化。运用思维导图工具,按章节知识模块绘制思维结构导图,有利于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把握章节的重点概念和知识体系,通过分层级的线条连接概念,可以提示知识重点,搭建多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能快速促进知识的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有利于提高学习记忆并促使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下图(图1)是本人在复习模块二《政治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所编构的知识体系,清晰的结构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并方便对知识的提取,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图1:《政治生活》知识点复习 2、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课堂笔记的简单化、创造化、实效化。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快速的笔记方法,利用了人们天生的放射性思考能力和多感官学习特性,与传统笔记法、传统学习法有很大的差异。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将各类知识依据彼此间的关联性分层分类管理,使知识的储存、管理及应用过程更加具体化与系统化,从而大大提高大脑运作的效率,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思考技巧,增进记忆、组织与创造力,缩短了思考的时间,提高知识的深加工与运用能力。如下图示(图2)学生课堂笔记作品: 图2:学生的笔记作品 我们平时听课读书时用的都是线性笔记,这种笔记埋没了关键词,浪费时间,不易记忆,不能有效地刺激大脑。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分析表明,相对于线性笔记而言,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策略,运用关键词记录课程知识与思维,能节约50%到95%的时间,在课后进行学习和复习时,可以节省90%时间;而且,因为关键词记录,可以保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精力于真正的学习主题,避免无效信息的干扰,提高学习效率;此外,思维导图充分利用左右脑协调的功能,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藉以颜色、图像、符号的使用,在关键词之间容易产生清晰合适的联想,从而促进学生的记忆力,增强其理解力。正如古老格言所示:一图胜千言。从而大大提高了政治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 3、思维导图教学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方法的训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复习课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指导学生政治课复习过程中,画出反映自己思维过程的思维导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对教材零散知识点的概括和总结的能力,真正交给了学生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思维导图教学法在高考政治复习课教学中的运用 在一学年的高考政治复习课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09年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尝试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运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导图在政治课基本知识复习中应用(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 从09年浙江省高考命题特点来看,试题首先还是重视基础知识尤其是主干知识的考查,那么就要求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按照《考试说明》要求的考点,进行系统化精细化的复习。笔者发现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系统轻松的掌握基础知识。如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笔者以此为例,来探讨复习时如何指导学生画唯物辩证法的思维导图,一般可有如下步骤: 准备阶段,仔细阅读教材和考试说明 绘图阶段 第一步,必须确定此思维导图的中心图或中心节点,当然也可以是图文并茂,如果绘画水平一般或很差的同学,可以不画或少画图,可选用关键词作为中心节点,即“唯物辩证法”,那么,一提到唯物辩证法,要求每个同学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画出一幅与其有关的图象来,如网(因为网是各个网点相互联系着的); 第二步,根据考试说明,唯物辩证法中包含哪些内容?由“内容”这一关键词我们可想象为“台阶”,画出其包括的四种观点,如(图3)所示: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实质与核心(矛盾);要求(创新)等原理和方法论要求,我们都可以发挥学生想象力,画出相应的图象。这样一张思维导图的主干就制作完成了; 第三步,可以添加上细节,也就是更细的知识点和复习要点; 第四步,教师展示导图,学生对比检查自作导图有无遗漏知识点,并要求学生及时复习或重画导图。记完了思维导图笔记以后,应该定期复习所记内容,以保持理解力和对所学东西的记忆。需要强调的是,与其每次复习时把原图看一遍,不如把尚记得的内容再次快速地画一遍。这证明你可以在不借助任何东西的情况下记住所学的东西。你可再次回过头来看原图进行检查,调整一下不符合的地方,并强化任何回忆不恰当或回忆模糊的地方。 第五步,引导学生把每节课复习分散的导图加强整合,最后能够徒手准确熟练的画出整本教材的导图,并能够把握各块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那么说明学生已经对这本教材有了清晰的结构,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并方便对知识的提取,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展示如图3: 图3:《哲学生活》的唯物辩证法知识点导图 2、思维导图在高考政治解析题中的应用 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09高考考试说明来看,政治科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主要是注重知识、能力与方法的考查,并对考生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能力提出了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在时间有限的考试过程中,提高审题能力和技巧,从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背景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思维导图在试题解题分析中能有效地捕捉试题的有效信息,排除题目的干扰因素,推动思维的深化,从而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笔者以2009年浙江省高考参考卷第40题为例,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分析,题目如下: 40.(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我省某市委、市政府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提出了“四室一场一    园”(教育培训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文体活动室、室外活动场和村落小公园)为内    容的“村落文化宫”建设目标和标准,并且每年从市财政中拨出专项基金加以扶持。经过    多年的努力,“村落文化宫”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仅带来了农村文化的繁荣,改变了    农民的落后观念,而且大大改善了村里的社会风气、公共卫生和人际关系。 (1)根据材料一、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市委、市政府重视“村落文化宫”的理由。 (2)该市“村落文化宫”建设以及所产生的变化蕴涵着《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面对此类试题,运用思维导图来辅助审题和组织作答,将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审题时所画思维导图,考虑考试时间限制,充分利用有限的试卷(非答题卡)空间或草稿纸,仔细阅读情景材料,迅速提取各段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关键词句。绘图过程可以采用“三子法”。一是“戴帽子”,即确定是哪一领域中的知识,本题主要涉及《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两大领域。二是“挖坑子”,即根据材料和设问的关键词确定是这一领域中哪一主干知识,本题主要涉及党和政府、以及文化的影响等相关知识。三是“找点子”,即确定试题需要选用哪些具体的知识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指导学生运用导图解题的。 [思维导图解释思路]如图4和图5: 图4: 第一问解析 图5:第二问解析 透过所构设的思维导图,显然能够清晰分析材料背后所包含的知识原理,从而根据答题要求做出具体化的回答。此外,把做题的方法策略通过思维导图形式加以陈示,也有利于清晰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的步骤与要求,更好地掌握解题的方法策略。解题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能有效促进新旧知识联系,拓展解题思路,让枯燥的解题过程变得灵活、轻松、有趣。 3、思维导图在时政热点简析中的运用 高考政治的命题并不回避时政热点,并且还要考查考生对党和政府当前重大方针政策的认识,因此我们在高考复习课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当前时事,同时要训练学生运用教材相关知识点从不同角度对热点时政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适应高考要求。用思维导图线索性地理解时事,改变了一直以来时事死记硬背的方式,同时也强化知识的联系与运用,活化知识,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尝试运用思维导图以“时间——事件——主题与意义——书本知识联系”构建起思维的可视化联系,增强对时事材料的理解与把握,效果良好。 如下面时事热点问题的分析与运用: 时事: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胡锦涛、温家宝作重要讲话。会议指出,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严重困难。会议提出了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三、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五、推动出口稳定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导图分析如下图(图6); 图6:时事简析 以思维导图为依托,实现思维可视化,强调活动过程的学生参与,在共同体活动中完成探究路径的设置与实施。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三、思维导图在高考政治复习课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几点思考 第一、思维导图作为有效学习策略之一,必须与教材和《高考考试说明》结合在一起,才能起到更大的效用。如运用思维导图构建观点图,只能呈现主干知识,要想学生更全面、细致的掌握重点知识点,必须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回归教材。 第二、思维导图策略的运用上对于复杂的材料分析作用明显,但简单的知识材料加工方面,运用思维导图策略的作用并不明显,因而要根据学习的任务做好判断与选择。 第三、教师在做思维导图引导的过程中,要侧重思维方法上的指导,提供相关范例,鼓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提高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增强学习的乐趣。 第四、受学生层次影响,针对重点班与普通班的学生差异,在思维导图的运用策略上要有所侧重。思维导图在普通班教学上的运用上要侧重于整体知识的构建及其在笔记上的应用,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在重点班,要重视导图在知识探究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利用导图策略构建探究思路,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探究,提升知识探究的能力与水平。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组织思维的工具,也是当前有效学习策略之一,善用思维导图策略对高考政治复习课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变革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积极探究思维导图策略在课堂学习与课后辅导中的运用,引导学生构建起有效学习与思维的支架,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增长。当然思维导图的功能还不仅于此,可以说高中政治课学习的各个环节,师生教学过程都可以加以应用,本文主要以高考政治复习为例,以求抛砖引玉,通过师生努力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东尼·博赞.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 [3]《新世纪教师素养》,张行涛,郭东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4] 《教育》——高考政治复习与考试的利器,CN14-1331/G4,教育杂志出版社 2008.5    [5]《高中政治图析题典》,蒋廷玉,广西师范出版社,2008 论高中化学教学中抽象概念形象化的策略 乍浦高级中学    朱春凤 摘要:化学概念中有一类抽象概念,学生在学习此类概念过程中都表现得非常吃力,教师也普遍觉得这样的抽象概念难教。笔者在经过一轮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证明形象化教学是抽象概念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借助实验、模型、图像、多媒体、生活情景、类比法,将抽象概念形象化,使学生对概念有了直观的认识,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取得了较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化学概念    抽象概念    形象化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概念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它是已经剥离了现象的一种更高级的思维形态,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1]。中学化学中有这样一类概念:分子、原子、离子、化学键、物质的量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学生无感性认识基础,不能用直观的演示实验来完成认知过程。因此而可以称之为抽象概念,它们集体构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2]。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抽象概念的教学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老师们通常都要花大量的精力,课堂上讲得条条是理,推理严谨,思路清晰,但往往教学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主要在于许多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欠缺,不能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导致知识点掌握得不牢固。尤其是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讲,初中主要介绍化学元素、基本的化学反应、基本的实验操作等,这些知识在教师的详细分析和讲解之下以识记为主。升入高中后,随着知识的增加和深入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具有更深刻、更广阔、更灵活的思维能力。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没有很好过渡的情况下,新课程的第一章的第一单元就要学习物质的量这个非常抽象又贯穿整个高中化学的重要概念,很多学生都不能在课后较短的时间内消化这个概念,使得很多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就在此止步了。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化学教学中将抽象概念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有效的教学,相应地收到了一定成效。 二、化学教学中抽象概念形象化的几种策略 1、借助实验,将抽象概念形象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结论都需要通过实验得到。著名的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经说过:“实验室是学习化学知识的最好场所。”化学实验对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展,对概念的形成,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尤其在抽象概念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参与实验,观察总结实验现象,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从本质上真正理解其中蕴藏的化学原理。因此教师可利用化学实验这个强有力的手段来帮助与指导化学的教学工作。 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我们知道物质的氧化性即物质得电子的能力,物质的氧化性强弱即物质得电子的难易程度。仅看概念的定义,学生显然无法理解这个抽象概念,判断氧化性的强弱更无从谈起了。 笔者在教学中安排了一组对比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最终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将铜片放于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稀硫酸和浓硫酸,通过观察实验得知,铜与稀硫酸没有现象,铜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了蓝色的溶液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然后利用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最终让学生理解稀硫酸的氧化性表现在 ,因此具有弱氧化性,浓硫酸的氧化性则表现在它的中心元素 ,表现为强氧化性,因此能氧化不活泼的金属。通过此对照实验,学生理解了稀硫酸和浓硫酸的氧化性强弱及其原因所在,也对物质的氧化性这个抽象概念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2、借助模型、图像,将抽象概念形象化 模型化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而有效的方法。它把人类认识世界的某一过程、某一侧面、某一局部的问题形象化地建立在一种本质上与原来的过程、侧面、局部有联系的模型上,使人们的认识不被模型之外的现象所困扰,而集中在形象化模型的几种主要结构和关系上[3]。图像是人能用眼睛直接感知其存在和内涵并能较快识记的一类符号。这些图像让学生觉得微观不可触摸的化学世界变得可以感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一些化学抽象概念。 例如在有机物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有机物的空间结构,我们在教学中借助了实验室中的有机物球棍模型,将微观不可见的原子放大,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简单有机物如甲烷、乙烯、乙炔、苯的空间结构以及单键、双键与三键的空间连接方式,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搭建一些相对较复杂的有机物分子,如乙烯基乙炔 。实践证明,在遇到此类关于原子共线与共面的问题时,学生都能顺利地解决。 又如化学平衡状态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学生无法建起感性的认识,理解起来比较费力。教材中利用了数学中的二维(时间速率)图像来说明,借以图像学生能清楚地看到平衡状态建立的过程及平衡状态的特点。随着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反应物浓度减小,正反应速率减小(同时回顾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生成物浓度增大,逆反应速率增大,到一定时刻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且都不等于零,此时体系中的各组分的量都保持不变,反应就达到了平衡状态。学生不仅对平衡状态的建立有了理性的认识,并能轻松地理解平衡状态的几个特点“逆”“动”“等”“定”。 3、借助多媒体,将抽象概念形象化 随着当今现代教育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成熟与普及,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掌握一定的电脑技术也是当今社会一名教师的基本功。化学是一门宏观现象后面隐藏着微观现象的自然科学。微观抽象性是它的难点,传统的课堂讲解法是教学效果提高的最大障碍。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于一身,并使这些信息建立起逻辑连接,以表达更丰富、更复杂的思想或方法,这些教学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的感受,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最佳的学习情境,有利地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借助于多媒体设备等工具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上的难点[4]。如化学键、原电池等抽象概念,微观的变化无法观察,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动静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化解教学难点,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益。 例如:对学生来说,离子键它是个很抽象的概念,无法借助实验与模型展示给学生看。尤其是对离子键的形成过程更是难懂。但在上课时若能通过多媒体这些教学辅助手段进行讲解,就可以形象而具体地把离子键介绍给学生。具体可以用以下两种方式来介绍:①制作课件,借助多媒体展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氯化钠中钠原子与氯原子它们通过电子转移来形成离子键,用幻灯片播放形成过程。②通过宏观上力的作用原理,用比喻方法使学生更形象的把握到离子键的概念。[5] 4、利用生活情景,将抽象概念形象化 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化学和理解化学,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领悟到化学的魅力,感受到化学的乐趣。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生产有关的教学资料,在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创设生活情景,将抽象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景中,使学生学得有情趣,同时调动了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实践证明,由生活到化学,由熟悉到未知,由形象到抽象,利用生活情景将抽象概念形象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这是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将未知的知识与生活熟悉的情景建立起联系,寻找异同点,然后将新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例如,在新教材中增加了一个关于混乱度的概念,仅从概念定义的角度去理解显然大多数学生会觉得非常茫然。但书本上用了生活中的两组图片,分别是整理有序的卧室和凌乱不堪的卧室,整齐排放在火柴盒里的火柴和杂乱无序地洒在桌面上的火柴。通过这两组图片学生切实感受到自然界的现象都有趋向于混乱的倾向。再将这个原理迁移到化学反应中来,此时引入大多数自发反应有趋向于体系混乱度增大的倾向,学生就能很轻松地理解熵这个抽象概念以及运用熵判据来判断反应的方向。 又如在用碰撞理论来解释化学反应速率问题时,涉及到有效碰撞,这是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前提,如何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个微观世界里发生的碰撞所需要的条件呢?在老教材的书本上引用了生活中的一个常见情景,学生打篮球的画面,一组三张图片,第一张由于投篮的角度不对没有进球,第二张是由于用力不够也没有进球,第三张图投篮时角度准确、力量合适而进了球。此时,追问学生进球的要点,之后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有效碰撞的两个条件:1、发生碰撞的分子具有足够高的能量。2、分子在一定的方向上发生碰撞。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在利用这种有效的概念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工作。例如有机物反应类型中的聚合反应,由于反应产物结构比较大,学生没有弄清楚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因此是学生较难理解的一类反应。我们运用生活中手拉手活动形象地说明了加聚反应、缩聚反应的异同点。加聚反应好比很多人展开双手后手拉手形成长长的队伍。把单个人比作单体,把手拉手后的长队伍比作高分子有机物,学生就能理解加聚反应的原理。然后追问学生,如果每个人手里分别拿了一支笔和一本书还能手拉手吗?学生很快就能想到应该把两个手中的东西放一边后才能手拉手。之后引入缩聚反应就顺理成章了。 5、运用类比教学法,将抽象概念形象化 类比法是一种有效的概念教学方法,也是由已知探索未知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不仅可以把死的概念比活,把抽象的概念比形象,把旧的知识带新,还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而且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质的量是整个高中阶段化学计算的核心与重点,关于阿伏伽德罗常数的题目也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之一。如何让学生较快地理解并运用这个物理量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利用类似的事物与物质的量这个抽象概念作类比,不仅降低了知识点的难点,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质的量概念类比教学过程如下: 名称 数量 个体量词 常用量词 计量形式 电视机 ? 台 台 个体 餐巾纸 ? 张 包、盒、 个体的集合体 大米 ? 粒 袋、千克 个体的集合体 微粒 ? 个 ? ?           先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电视机、餐巾纸和大米三种物质让学生了解物质常用的计量形式,发现较大的物体以个体来计量,较小的物体以集合体来计量,即:通常由多个个体组成一个集合体,再给它一个新的量词。如:10张为一包,200抽为一盒,10千克为一袋,这样给我们带来了方便。联想到化学中有一类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中子、质子如何来计量。学生自然会想到以个体集合体计量形式来描述微观粒子。然后告知,1971年,由41个国家派代表参加的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决定用摩尔(Mole)作为计量大量微观粒子的新的单位,符号为mol。那么1mol到底有多少个微粒呢?科学上的单位其实就是一个人为定的标准,标准虽然是人为定的,但有一定的科学性及实用价值。以“光在真空中经过1/299792458秒所走过的路程为1米”,“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为一千克”作类比,科学家通过长期实验测量规定:12g 碳--12中所含的原子数目(阿伏伽德罗常数,用NA表示,近似值为6.02×1023)作为摩尔标准。有了摩尔这个单位以后,对微粒的描述带来了很多方便。 化学概念教学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抽象概念教学是重点中的难点。抽象概念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牢固的化学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思维容量。在高中的化学学习中,抽象概念的理解是学生需要迈过的一座座山峰。学生如果不能真正的从本质上理解化学概念的内涵及外延,那么,提高学生的化学基本技能和思维品质也就无从谈起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用灌输的方法让学生对概念死记硬背,试图以大量的练习来帮助理解,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但无法使学生理解概念,反而让学生觉得化学概念的学习非常枯燥,也降低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因此在化学抽象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时如果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法,将会做到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茆建军.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化学教学,2008年第6期 [2]詹海鹏. 浅谈抽象化学概念的教学方法[J].甘肃教育,2007(7):56 [3] 王芳.化学习题解答中“具体化”的妙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8):60. [4]祝世文.化学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与思考. [OL/DB] 1120197514.doc [5] 胡志刚.化学教学中的抽象与具体.中学化学,2007年第7期 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乍浦高级中学  刘军芳 [摘要]  文章描述了思维导图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的意义,从教师和学生层面上来剖析思维导图对于高中地理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所起到的帮助;同时,分别从新授课、复习课和解题等三方面来阐述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地理教学  整合  应用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Mind Map)是英国著名学者托尼·布赞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创立的一种新型笔记方法,它以放射性思考为基础,是一个简单、高效、放射性、形象化的思维工具,能够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托尼·布赞说“图像才是大脑的语言”,通过把抽象的文字表述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图像思维,可以促进左右脑的开发,是记忆和理解知识的最好方法。 二、思维导图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的意义 高中地理虽然归入文科,但知识体系中既有自然地理,又有人文地理,是一门边缘学科,包括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比如数学和物理等。特别是必修1,不少内容跟数理思维结合,需要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才能理解;而其他人文地理的知识,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如何形成一个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是我们地理教师所面临的一个迫切的问题。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轻松、高效地学好高中地理呢?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应用了思维导图。 1、教师层面 运用思维导图,使教学有理念的指导,能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这样就使教师能够在理念的指导下去工作。 教师可运用思维导图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对教学的课程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系统,科学,有效,这样会促成教师形成整体的观念和在头脑中创造全景图,进一步加强对所教内容的整体把握;除此,还能有效地辅助教学设计,教师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时,可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有效整理,从而使教学流程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内容清晰可见。 如在上《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节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如图1: 图1 其实,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可以用思维导图来表示,如果再将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作为一个个结点汇聚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每个单元汇聚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这样就会大大地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更好地辅助教学,从而真正使教学资源达到整合和有效利用的目的。 2、学生层面 运用思维导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与思维能力。 ①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些学生往往对学习没多大的兴趣,只有采用一种他们喜爱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更好地吸收知识。如果使用思维导图来“画”笔记,那么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可以让学生的思绪任意驰骋,提高想象能力;其次,可以随时展开想像的翅膀,一边思考一边“涂鸦”,其乐无穷;第三,思维导图所采用的“关键词”方法,迫使我们将注意力集中于事物的关键点;第四,采用色彩及图形可以充分刺激大脑,提高记忆力。 下图就是学生用思维导图记的笔记: ②改变学习方式,提高自学能力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几十年如一日,没有多大的变化,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样知识掌握得也不是很牢固,死记硬背达不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运用思维导图就不一样了,学生在预习时可以学着抓关键词,简单了解本节课所要呈现的知识点,这样在心里就有一种整体的观念,对第二天的课就有了很好的准备;  复习时学生可以将基本知识点整理成知识网络,总体上来把握,这样学生的印象就很深,达到了复习的效果;在解题时,学生同样可以运用以前的思维导图来解题,在头脑里形成一种解题思路和框架,知道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回答,这就依赖于平时的学习过程。 ③构建知识网络,提高记忆能力 在每节课的小结部分,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使用“思维导图”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首先让学生简单说说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在黑板上写下关键词,然后画成“思维导图”,加上不同的颜色,这样学生加深了理解,印象也很深刻。学习完一章内容后,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画出整章知识的“思维导图”,这样长期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整体思维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④开展思维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运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开展思维训练,将头脑中的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可观的画面,在图上“画”出便于理解的知识点,这样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总之,思维导图对于教师教学设计的整体把握,对于学生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都有积极的作用。 三、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美国学者哈里有一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就是强调思维导图的价值,在地理教学中,思维导图显得尤为重要。 1、新授课,使抽象的地理现象形象化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某些地理现象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难记忆。如果只靠教师语言描述,难以解释清楚,而思维导图是图文并重,结合数字、颜色等元素,再现知识,能把繁杂、抽象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并充分激发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高中生的想象力很强,但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不能很快向抽象的现实方向发展,形成创造性思维。 比如,我们在上必修1的《地球运动》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就考虑到地球运动的抽象性,很多内容是跟数学和物理的知识结合在一起的,像立体几何、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等都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非常高,而现在的学生,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是很差的,如果光凭老师讲得天花乱坠,根本起不了什么效果的,关键是要让他们把抽象的现象变得形象化,这样就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们结合思维导图,关键词和图片、动画等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如图2: 图2 2、复习课,使孤立的地理知识网络化 高中地理中的地理原理、现象大多数是用长篇的文字、地图或表格来描述,而且地理知识的涉及面又很广,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点困难,在合上书本独立思考时就会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很多知识点都不能够联系起来。究其原因是没有掌握好学习地理的方法,没有把零散的各章节知识点梳理,建立起知识网络。所以在单元复习或总复习时,我们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把握主干知识,明确基本知识点,掌握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构建知识网络,这样既提高了复习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比如,我们在复习必修二的时候,就采用思维导图,四个章节的内容伸展性很强,可以先从总体上来回顾这一册书的概况,然后分别复习每一个章节,逐个下去,这样就可以把整个知识网络化,如图3: 图3 3、解题时,使复杂的解题过程简单化 许多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而且表述能力差,答题不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这些都充分暴露了他们在知识运用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而这一障碍体现了学生头脑中只有零散的知识,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样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不会无从下手了。 比如,我们在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节的时候,其中涉及到一个活动题: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材料中只有一些文字和一幅景观图来阐述。在这个时候,要想简单明了地分析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必须有非常清晰的思路,而学生一时难以分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总结的时候就难免会有遗漏。这种情况下,思维导图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纸上先画图,把能想到的要素写在纸上,然后思考,这些要素跟水土流失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最后,再确定原因。这样就能把模糊的地理关系清晰化,使学生一目了然。如图4: 图4 四、取得的成效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发现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大的优势,无论是新授课、复习课还是习题课,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在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等方面都有了不小的进步,所以说把思维导图跟地理教学相结合,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坚持使用思维导图,让思维导图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真正发挥思维导图的价值,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薛东阳,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9 2、《思维导图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杨艳君 3、《高考备考的有效途径——地理思维导图》,伍小勤 4、《浅谈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苏文 研究思维导图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乍浦高级中学    沈加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几乎在每个人看来,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而事实和我们想的也一样:做不完的题,看不完的书,而大把大把的时间花进去,却收效甚微。反复地看,反复地忘记,以前会做的题目,过了一段时间后,现在又不会做了。或许你已经在最好的学校,有最好的老师对你进行指导,但学习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是为什么呢? 所有有以上困惑的人,你们想过吗?你们的这种困惑,这种疑问,也许问题并不在学校好不好,也不在指导的老师好不好或者是学生是否聪明有天赋。那倒底是为什么呢?其实我们人类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我们的大脑已经高度发达,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工作方式,神经元有着众多的末稍,意味着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并不仅仅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可以一对多的相互联系,更意味着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是发散性的,也就是我们大脑的工作方式是发散性的,立体的工作模式。 而纵观现代的教堂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的习惯,教师是点、线、面地教,学生则是点、线、面地学。所谓的点、线、面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罗列知识点的方式来阐述某一章节的内容、目的及意义。而学生则是以教师在黑板上或幻灯片上留下的板书进行笔记和记忆,这样的学习效果如何,行内的专家都是一清二楚的。 这种传统的学习方法当然也有辉煌,但对于更多数量的人或者更多数量的学习者来说,这种学习方法则意味着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或许得不到期待中的效果。为什么呢?其实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的教学方法,与我们大脑的工作方式是不一样的,这种一条一条罗列,再花大量时间去记忆的学习方式它无法让我们拥有立体发散性思维工作方式的大脑发挥出百分之百的能力。 这种情况就好比是一台超级计算机,如果没有一套合适的“高级软件“,再好的硬件也无法发挥功效,换句话中,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软件功能越强大,硬件才越容易地发挥出它特有的功效。其实我们的学习过程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没有与大脑的思维方式相得益彰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就会不理想,甚至事倍功半。只有找到好的教学学习方法,才能以更少的精力达到更好的收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我们想象中辛苦的学习活动,变得轻松而富有成效。 那么有没有一种与我们的大脑思维方式相一致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呢? 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托尼赞布创造了一种终极的组织性思维工具,称之为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有一个中心概念,并且此中心概念向外发散出2-8个与其相关的知识要点,即形成一个一个支,在每一个分支,上由词汇、图形、线条、编号等构成;再由每一个分支的要点,向外发散出2-8个相关的知识要点,即形成一个网状的结构图。 (如图1-1)这种分支状。立体式的思维工具与大脑神经元纤维末稍多点对应的工作方式极为相似。同时思维导图中也可以用不同的色彩,图像来表示,即可以把学到的相关知识组织在这样连接而成的图形上。从而构成相关的知识网络。进一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网络图,这种知识之间关系的网状图就是思维导图。 托尼赞布设计的思维导图,传入我国以后,在教学上的应用还比较少,如果能够在教学领域中推广的话,不但会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大大提高。更能改变传统的板书、平面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鉴于此目的,笔者初探了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教学策略的应用,以期待在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高中的生物虽然只有两年的学习时间,但其知识面广,涉及的内容多而杂。许多学生只能将这些杂乱无章的生物学知识点无序地堆放在大脑之中,由于缺少相应的组织,时间一长就容易忘记。另外单独提问知识点的时间,学生都都能回答。但是在众多知识点纵横交错的综合题中出现。学生就出现了有知识,不会应用的怪现象。而思维导图能把无序的生物学知识有效地组织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我自从走上高中生物教学岗位之后,一直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上课,对于思维导图模式也是相当陌生。且本课题理论性很强,涉及心理学、教育学、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在课题成立的第一天,我就与课题组成员一起,进行了一次系统地理论、实践的学习培训,主要学习和掌握了托尼赞布的《思维导图丛书》等,学习了制做思维导图的具体方法,随即在课题开始后的第一堂课,花了一堂课的时间给学生讲解并共同探讨关于思维导图构建的基本步骤及一些应该注意的事项。 构建思维导图的步骤:第一步是把主题画在笔记的中央,主题一般可以用关键词和图像来表示,而所谓的关键词是表达核心意思的字或词。关键词应该是一个具体的,有意义的词,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回忆。第二步就是考虑该主题,也就是在上一层主题下的延伸。每一个分支都代表一个次主题。而在次主题的使用过程中,要罗列该知识点更为详细的要点。此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用硬性的顺序来罗列这些详细的要点,任何一个要点出现的时候,尽可以自然地也将它用关键词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把它与相关的次主题连接起来。如果要把这些详细知识点用一定的顺序表达出来的话,溢于言表意要在完成思维导图之后,用阿拉伯数字将其标出,且任何一次次主题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标记,有可能的话,尽量用一个图像来代表一个关键词。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加深大脑的记忆。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思维导图的具体效果如何,得通过学生运用这种新方法的学习才能体同了来。所以让他们学会托尼赞布的理念和方法才算得上是课题真正开始运作的第一步。同时,众多学生对新的教学与学习方法的浓厚兴趣也使我备受鼓舞。在学生真正掌握了思维导图的绘图方法之后,我分别为教师和学生制了一个教学策略。因为虽然经过了学习,但是学生的技能形成必须经历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依据循序渐进和分层递进的原则,把学生分成了五个培养目标。并设计了以“扶持、引导、放手、熟悉、创新”为标志的五个阶段培养程序,使思维导图技能的培养实现科学化和系统化。 第一个阶段称之为定向。这一个阶段为课题开始后的第一个月。教师在这一个阶段的程中就开始便用思维导图制做的课件上课,让学生一个耳濡目染的过程,而对于学生的笔记,则在第一个定向阶段,淌有裨性地要求,只需要学生根据思维导图的多媒体课件把一堂课的重点知识能够先记录下来,换言之,要先学会看思维导图。而一堂课,一个小节,或者是一章内容的知识总结,则需要学生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因为通过了学和看,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思维导图的制做方法。而第一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了解思维导图,加快思维导图的制做方法和知识部分,因此,在学生加快有关思维导图制做方法的基础上,运用“扶持”的策略。所谓“扶持”就是指在确定好的某项生物学知识之后,对知识进行总结和概括。教师先画出部分思维导图,但在整个思维导图的结构中,留出部分空白,让学生填写,这样使学生对思维导图进行了进一步的思索,同时也缩小了学生制做思维导图的难度。 例如,高中生物的第一章节是关于细胞的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杂而无序,涉及面广。包括细胞的结构、细胞的成分、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化衰老癌变等知识点,同时,在这些主要的知识点下,又有多个次知识点,如细胞的结构分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胞的分裂又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细胞的成份更是分为蛋白质,脂质,核酸,糖类,无机物等,而每一个次知识点下面又包含着许多基本点。细胞这一章节,完全可以看成是高中生物的基础。虽然每一个知识点都算不上难点,但由于其贯穿于高中生物的多个章节之中,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记忆相当重要。因此,在要求学生学习完《细胞》一章后,通过笔记整理该章节的主干知识及其联系就显得相当重要。由于学生第一次用思维导图整理全章知识点,水平有限,教师采用分步截取思维导图的方未能以及部分思维导图的填空法,由学生分步填空完成。而这里提到的所谓截取思维导图的方法,即把细胞这一章节中的每一节以单独的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空格随着不同的内容数量适量地增加或减少。最后把五幅小的思维导图连接成一幅大图。这样循序渐进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又一次熟悉了思维导图的制做绘画过程,又在过程中巩固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应该能取得预料的效果。如下图所示。(见图1-2) 在经过了第一个阶段的定向之后,接下去的一至两个月,则进入了课题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主要培养学生在定向的基础上,开始在思维导图的制做与知识点的总结和概括方面引导学生。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从思维导图教学回归到重新使用Powerpoint制做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以传统的方法对授课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指导,在讲过的过程中,以罗列的方式在课件或黑板上列出相关的知识点。 而学生在对这些知识点进笔记的时候,则要求必须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记载。由于学生对思维导图通过一个月的“定向扶持”之后,并不能灵活应用,同时做到举一反三。所以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采取“引导”的教学策略即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学走路”。“引”的含义之一是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的模板,由教师提示或引导学生说出板书所列的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及关系,然后学生按照思维导图制做的步骤,逐步逐步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而在这个过程中,可先引导学生如“定向”阶段一般,先创作简单的结构的,结构和层次都比较少的思维导图,激发学生成功的兴趣,再发展学生创作出完整的思维导图的能力。 例如,在课题实验的这个模仿阶段,教师对高中生物的重点《新陈代谢》进行了详细地复习,并于板书上罗列出了新陈代谢过程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点。 学生在看到这些知识点之时,最初仍处于无从下手的状态。在教师对各个知识点分析的过程中,把有联系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如光合用的关系如图(1-3所示) 由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反应类型和特点等都非常相似,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反应物与产物的关系,酶和环境因素的关系,反应位置和结构特点等的关系,从而是能够推测出呼吸作用过程中这些知识点的关系。学生便很快能够制做出呼吸作用的思维导图,一些动作稍慢的学生也在同学的指导下,豁然开朗,创作成功的喜悦充斥着整间教室。我想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收获的应该不仅仅是思维导图以及其中的知识点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自己的信心的树立。接下来的两个月的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学生对于思维导图从陌生变得越来越熟悉,而自信心也越来越强,应该是到了进入下一阶段也就是第三个阶段的时候了。 第三个阶段我把它称之为整合阶段,因为经过了两个月的教师引导,其实有许多学生已经很好的掌握了思维导图的制做,但还有一些学生速度有点慢,所以这一个阶段的目的其实是第二个阶段的延伸,即让学生进一步对思维导图建立自己的想法并且熟悉运用,使其代表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知识。在第二阶段结束的时候,很多学生只需要老师稍加点拔或者有时候只讲了知识点,他们就能把所讲的内容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表达出来,且效果也非常明显,那么在这一个阶段,我想让他们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在这一个阶段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要一节或者一节的部分内容就可以把相关的思维导图画出来,并且每上完一节课以后,更要会把该节课的思维导图与这一章节中的其他课的思维导图联系起来,用自己的方式和理解总结一章节中所有的知识内容。而在这一阶段中,我所运就的旨导的策略就是“放手”,“放”就是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以“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走路,自由地发挥”在这个阶段中,教师仍然用传统的Powerpoint进行教学,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必再特意地把各个相关的知识罗列出来,而是要让学生自己从中找出该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以自己的方式,以自己的思路完成思维导图。通过这样由“扶持”到“引导”再到“放手”的方式,进一步构成了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框架,形成“由教师引导学生制做思维导图慢慢向学生独立制做思维导图过渡”的格局。因此 ,这一个阶段我认为是整个课题研究中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应该持续三到四个月。因为这个阶段才是真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当然,这一阶段任务也午,遇到的困难也多。由于整合阶段教师不再特意地把主干核心知识,以及次主干的知识罗列出来,相比较前面的模仿阶段难度陡然增加。如果一节课的知识点逻辑性很强的话,学生倒还能应付过来,但是一旦出现知识点多且杂乱的情况,学生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就出现在:1、抓不住核心知识下的次主干知识,往往出现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现象。2、是知识点相关之间的联系也不明确,也就是很难找到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准确联系,如果找不准的话,就无法把思维导图联系起来。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肯定有困难,关键是如何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以及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 在这个课题进行的中段,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该困难,我决定进行一次课题中段的测试。 这个测试相当简单在已知明确思维导图学习方法有助于对系统知识的记忆和对知识的理解之后,我进行了一次平行班之间对于生物概念等知识要点的填空测试,测试的两个班级一个为课题实验班,另一个为普通的教学班级。一天后,结果出来了,经过对得分点的统计分析发现,利用思维导图教学的班级虽然成绩并不比隔壁班高多少,但是学生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却有了明显的进步,条理清晰,思维对路,而这恰恰是思维导图对于学生记忆方面效果的体现。在得知测试的结果之后,学生一致同意,继续用思维导图上课。我问他们有没有信心时,他们说当然有,而克服的方法是什么?他们说出了下一步的课题计划,那就是勤学苦练。 因此第四个阶段就是熟练阶段,或者说三四两个阶段,原本就应该是可以合在一起的。因为学生通过第三阶段,已经能够自己使用思维导图。这个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把思维导图的制做灵活运用到学习的各个方面。所制做的思维导图的完整性,结构性,层次性,都能够慢慢地达到完美。而在这一阶段开始,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监督和评价。无论老师用什么工具进行上课,都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进行笔记。而在课堂上或课后都要对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进行批改和评比,以把握学生对思维导图的熟练程度。从而适时地延长或缩短该阶段的时间。 而学生真正对思维导图达到熟练后会促成师生开成整体观念和在头脑中创造全景图,进一步加强对所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使所学知识概括化,系统化,而且可以根据教学过程和学生思维导图作品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合理的调整。思维导图是可以随时在需要的时候,进行修改和整理的。 而熟练之后即到了本课题的最后一个目标,那就是创新。因为这个课题设立之初,就是这了探究通过思维导图的使用,培养学生在生物学科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而如果要培养这种能力,就必需在学生熟练完成各种思维导图制做的基础上能够根据自己所学的内容,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设计出具有自己风格的独特的思维导图过程。这是整个课题中要求最高的一个阶段,即能够自己发现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并且要以自己的理解来建立前后有关系的或是自己找出关系建立起来的系统的完整的生物学知识框架体系。同时对学习的课程进行有效地资源整合,使整个学习过程更加科学、系统、有效。 例如:当同学们已经很熟练地把关于细胞的知识点,能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果学生没有一点创新有力,不会前后地概括知识,那么他的思维导图就大致是这样的: 但是学过高中生物的人都知道,生物的知识没有一章一节是单独存在的。根据不同的内容需要,相同的知识点,可能会出现在不同的章节中,用相同的原理来完成不同的生理过程。细胞这个知识点,当然就是如上述所讲。所以结合具体的情况,把相同知识点拓展在不同的生命背景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所呈现出来的图绝不应该是机械的,一层不变的,而应该应该是可以增减的,可以变化的,如下图所示: 只有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或说是对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及综合应用,能够像神经纤维一样,多个分支交叉,可以发散地思考问题,记忆问题,解决问题,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才可以算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经过对思维导图将近一年的学习,练习以及结合学生自己对思维导图以及思维方式的创新认识。以教师的角度观察学生在这一年中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至少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对于很多知识点的掌握都是相当扎实的,最后,为了检测思维导图教学方法在生物教学中的效果以及对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我对课题实验班进行了一次总结性地测试,测试以普通教班作为对照。 测试的内容覆盖整个高中生物的教学内容,而因为内容较多,故测试的时间也相应地增加到了两个小时。测试题的题目是经过精心挑选的。30%的内容是以普通知识点的识记为主,40%的内容为稍有难度的、需要知识点纵向横向联系及综合应用的题。而另外30%的内容则不仅知识点交叉很多,同时需要对已知的知识点进行发散性综合运用要求很高的题目。 等考试结果出来之后,我对考试内容的三个不同部分进行的得分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表1-1)。 内容 班级 实验班 对照班 知识点识记 91.3% 84.9% 知识点综合应用 72.7% 61.5% 知识点提高应用 30.4% 14.2%       从测试的结果来看,成绩是非常喜人的。从以上的结果看,思维导图在实验班上一年来的运用,收到了预想中的效果,无论是从以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角度出发的基础题方面,还是从讲究综合应用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创新题上,运用思维导图的普通班的得分率都较对照的班级高出一些,虽然只有两个班级作对照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对照成绩,思维导图对于他们的学习效果,肯定是具有帮助的。 除此之外,除了班级的成绩以外,我对两个班级的两个部分学生进行了聊天。对他们掌握思维导图及运用的情况进行了对比,这两部分学生一部分为两个班级的学习尖子生,在他们身上,我希望找到思维导图对他们在生物学科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另一部分则为班级的后进生,看学习一般的他们,思维导图对他们的记忆有没有帮助。 在对优秀生的聊天过程中,虽然两个班级的同学都反应蛮快,思维也很活跃。聊着某个知识点的时候,多个学生都能做到举一反三,同时提出一些关于自己对生物方面的见解和问题。但是从人数来讲,实验班的同学要稍占优势。而两个班的后进生在对生物知识点的记忆上,则差别很大,习惯用导维导图学习的实验班同学对知识的记忆能力明显高出对照班级的同学。虽然在记忆时,由于相对地对知识点比较陌生,但是通过思维导图发散性、联系性地记忆特点,由记住的关键词,总是能记住相关的一些核心知识,而对照班的学生这方面的表现则稍差一些。 因此经过一年对思维导图的应用,以及事后对学生学习成绩和个体体会的深入了解,我想,可以负责任地说,思维导图对于学生在生物学习方面是很有帮助的。这种帮助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记忆方面的帮助;一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帮助,即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帮助上。而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讲。思维导图在生物学的知识上,记忆方面的促进作用较明显。 最后,基于本次实验在生物教学成果方面的促进作用,我建议学校可以在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推广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以期待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更优秀的成绩。 挖掘图表教学功能,提高高三复习的有效性 乍浦高级中学    陈海珏 摘要:近几年高考新课程卷中的许多试题以大量的数据、图表、装置图、流程图、关系图和文字表述的方式出现,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教师在高考复习中怎样提高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应该引起重视。本文分别从实验复习中的图表分析、直角坐标分析技巧以及运用思维导图复习的策略三方面阐述在复习中挖掘图表教学功能,提高高三复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图表  直角坐标  分析技巧    思维导图  复习效率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对近几年全国各地的理综卷,特别是2008、2009二年高考新课程卷与全国卷中化学部分的试题作了分类研究,在搜集分类的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化学学科还是物理学科,甚至生物学科试题中,许多试题的呈现均以大量的数据、图表、装置图、流程图、关系图和文字表述的方式给出测试信息,试题呈现形式丰富,突出多样性。课改卷中更侧重对考生“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进行“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的考查。针对这样的现状,如何提高高三化学复习的有效性,笔者尝试从挖掘图表的教学功能着手,着重探索化学实验,直角坐标、思维导图三个方面的图表分析技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复习有效性。 二、多领域、多角度实施“图表”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从知识结构一般分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六大块。新课程教材中许多知识以数据、直角坐标系,图形、装置图、流程图、关系图呈现,在现行的高考试题、模拟试题也以类似形式呈现。下面选择部分领域,部分内容探讨如何有效实施“图表”教学。 (一)化学实验复习中的“图表”分析策略 从历年高考试题分析中发现,近几年高考化学实验题均重点考查中学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重要方法,内容覆盖面广,难度适中。 1、从了解仪器实物、图形入手,掌握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中学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包括:仪器(形状、用途、使用方法、洗涤以及某些仪器的非正常用途)、药品(存放、取用、配制)实验等。首先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认识、熟悉常用的仪器,绘制示意图形,熟悉它们的用途,使用方法,让学生获取实验基础知识和技能。其次,引导学生了解某些仪器的非常规用法,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例如,干燥管的正常用途用于干燥气体(管中装入固态干燥剂),使用方法遵循“大进小出”的原则。干燥管的巧用之一:可以装配出特殊气体溶解或吸收装置(防倒吸装置)。巧用之二:装配简易的启普发生器。又如分液漏斗的巧用等等。 2、了解制备经典装置,提纯分离装置等。掌握化学实验基本原理。 (1)基本制备装置的装配及装置图,各部件的作用是实验基本流程的主要内容。中学阶段气体的制备装置一般分为如下: ①固体+固体        气体      ②固体+液体        气体 ③固体+液体        气体 或液体+液体        气体 (2)提纯、分离方法:过滤、分液、萃取、蒸馏(分馏)、结晶等。 (3)掌握装置连接的一般程序。装置装配、气密性检查、按顺序加入药品、开始反应。  3、提升观察、分析、设计综合实验装置能力。 综合实验分析的总体思路:(1)明确实验目的,弄清实验原理。(2)准确把握各仪器装置的作用。(3)弄清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气流的流向。(4)准确评价实验的成败、得失,及改进措施。 例如,2007年山东理综30题:下图所示为常见气体制备、分离、干燥和性质验证的部分仪器装置(加热设备及夹持固定装置均略去),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仪器装置可任意选用,必要时可重复选择,a、b为活塞)。 (1)若气体入口通入CO和CO2的混合气体,E内放置CuO,选择装置获得纯净干燥的CO,并验证其还原性及氧化产物,所选装置的连接顺序 为      (填代号)。能验证CO氧化产物的现象是        。 (2)停止CO和CO2混合气体的通入,E内放置Na2O2,按A→E→D→B→H装置顺序制取纯净干燥的O2,并用O2氧化乙醇。此时,活塞a应    ,活塞b应  ,需要加热的仪器装置有    (填代号),m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气体入口改通空气,分液漏斗内改加浓氨水,圆底烧瓶内改加NaOH固体,E内放置铂铑合金网,按A→G→E→D装置顺序制取干燥的氨气,并验证氨的某些性质。 ①装置A中能产生氨气的原因有              。 ②实验中观察到E内有红棕色气体出现,证明氨气具有    性。 参考答案(1)ACBECF    AB之间的C装置中溶液保持澄清,EF之间的C装置中溶液变浑浊(2)关闭    打开    k和m    2CH3CH2OH+O2 2CH3CHO+2H2O (3)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热,温度升高,使氨的溶解度降低而放出;氢氧化钠吸水,促使氨气放出;氢氧化钠电离出的OH-增大了氨水中的OH-浓度,使氨的电离平衡左移,促使氨气放出。 小结:本题考查的知识: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仪器的选择、物质性质的检验、乙醇的催化氧化、氨气的制取及还原性的检验、电离平衡的移动。考题设置为开放的综合性设计实验,综合考查了物质的分离提纯、物质的制备及性质验证实验。学生解答这样的综合问题的方法:认真细致地观察分析各装置图(包括仪器,药品,实验操作先后顺序等),弄清实验的原理、联想化学知识、规律,运用一定技巧,正确解答。 (二)准确把握直角坐标图像解析技巧策略 直角坐标图像解析的思路:(1)看懂图像:一看面(横坐标、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二看线(曲线的走向,变化趋势);三看点(线的起点、交点和拐点);四看要不要添加辅助线;五看当前图像中有关量的多少。(2)联想规律:即将图像反映数理变化与化学知识、规律联想起来。(3)准确决断:依据图像反映的变化,作出正确的结论。 1、从直角坐标图像的分析中,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 新课程教材中呈现了不少直角坐标图像,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直角坐标图像非常抽象,他们心中本身有一种拒绝数学分析的心理障碍,所以往往对书本上的这些直角坐标隐含的信息不甚了解,导致对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不能准确把握,形成知识的盲区。在教学中老师只要适当引导他们把简单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化学问题分析中,学生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例如选修5专题三第一单元脂肪烃性质中熔点、沸点的变化规律随碳原子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书本上呈现了如下的直角系图像: 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对这个图表视而不见,对烷烃物理性质的变化只是死记硬背,不能把握内在的原因。事实上只要认真细致分析上述坐标图像可以深刻理解许多化学原理。(1)熔点、沸点曲线随碳原子数增加而递增,反映烷烃随碳原子增加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导致分子间作用力增大,即晶体结合力增大,引起熔、沸点升高。(2)坐标中有温度的参考辅助线、碳原子数4—5和17—18的参考辅助线,反映出碳原子数为4(包括4)以下的烷烃常温下均为气态,碳原子数为5—16之间(包括5、16)的烷烃常温下均为液态,碳原子数超过17(包括17)以上的烷烃常温下均为固态。 又如必修2,反应热,反应热与反应历程的变化图: 图像的意义:明确反映了任何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生成物化学能的变化,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不同的化学反应过程中热效应不尽相同,从而引入反应热的概念。还可以利用这样的图像解决一些反应的问题。 例如,必修2专题三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限度  新课程教材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建立、化学平衡的移动均以直角坐标图形呈现。即下面的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图像,化学平衡移动的V—t图像。 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这类图像分析的技巧:(1)看清坐标轴代表的意义;(2)注意曲线上的特殊点,如与坐标轴的交点、多条曲线的交点、转折点、极值点等;(3)注意曲线的“平”与“陡”,并弄清其意义;(4)注意高温、高压时反应速率更快,有利于先达到平衡,即“先拐先平”;(5)注意运用图像中浓度(或者物质的量)的变化来确定反应中化学计量数的关系,即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同一时间内各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或者物质的量)的变化之比。通过图像分析,可加深理解可逆反应中速率的变化规律,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及实质。 2、学会直角坐标分析技巧,提升解题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学会直角坐标分析技巧,碰到一些抽象的图形问题,通过仔细观察、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弄清化学变化的整个过程,结合有效方法,正确解决问题。 例,(高考模拟题)在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的反应:A(g) + 2B(g) == C(g) + D(g),在不同温度下,D的物质的量n(D)和时间T的关系如图,请回答: (1)700℃时,0—5分钟内以B 表示平均反应速率为            。 (2)能力判断该该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              。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C(A)不变 C、V正(B)= V逆(D) D、C(A) = C(C) (3)若最初加入1.0mol的A和2.2mol的B,利用图中数据计算800℃时平衡常数K=    ,该反应为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解题关键:(1)从坐标图中分析提炼出700℃时,0—5分钟D的生成量,求出B的消耗的物质的量即可求解。 (2)(3)从坐标图中找到5分钟后,D的物质的量不变了,即反应达到了平衡,从800℃线中找到5分钟后D的生成量,求出C 的量,B的消耗的量即可求解。 复习时把握了图表分析的技巧,就能快捷提取有效信息,作出正确的结论。 (三)利用思维导图,整合化学知识的策略 1、化学学习思维导图的制作 思维导图是1971年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创造的一种终极组织性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有一个中心概念,并由此中心概念向外发散多个与其相关的知识要点,依此类推,形成一个网状的结构图。如果将化学知识组织成这样连结而成的图形上,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图。这种知识之间关系的网状图就是思维导图。 化学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第一步把主题图画在纸的中央,主题图利用关键词和图像来表示。第二步是考虑“次主题”,就是在上一层主题下的延伸,每个分支都代表本主干知识的一部分,在使用“次主题”后,罗列细节的要点,将相关联系的次主题的知识连接起来,用阿拉伯数字将不同的主题,次主题,次次主题……等标记。完成一个知识的完整的思维导图。 例如:高三复习时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制成如下思维导图: 2、制作思维导图学习课件,凸现知识的层次性、相关性,整合相关知识。 随着优秀教学软件的开发(如Mind.Manger专业版6.0推荐使用),一些网络化的思维导图制作成学习课件成为可能。把这种学习课件制作应用化学复习,使知识脉络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更加直观,易于捕捉。有利学生对知识的整合、理解,复习效果更加明显。例如有机部分的综合复习,可以先制成如下的思维导图 通过制出这样的思维导图学习课件,并使学生相互交流,就可以让学生对有机化学部分的知识统摄于脑中,让知识脉络清晰呈现于记忆中,复习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运用思维导图学习的效果 (1)培养观察能力,增强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思维导图的优点是层次隶属关系十分清晰,概念之间的关联十分直观。通过观察整个模块的知识内容有机整合,学生自己在动手绘制思维导图(或者制成学习课件时)过程中,学会整体观察、总结、归纳、分析分类等思维过程。在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逐步培养信息加工能力。在高三复习中指导学生制成上述有机物复习的思维导图学习课件,并加以交流,学生在制作交流中提升了对有机物基本知识及有机转换关系的理解。 (2)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思维导图学习课件,使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过程可视化,便于对知识的整理归类,而制作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学生会把与化学内容有关的资料整合到图中,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三、实施“图表”教学的思考 以上仅仅从有限的领域、角度分析了“图表”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事实上化学领域中还有许多知识点与“图表”相联系,如中和反应中的中和滴定曲线,元素化合物中,镁、铝、铁等的一些复杂反应的过程都可以用直角坐标清晰表达等等,有待于做进一步研究。实践表明“图表”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引入了“数形结合”的理念,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提高了思维品质,提高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戚宝华,试论“思维导图”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07,(7):18—20 2、王丽萍,概念图理论与化学复习[J]。化学教育,2004,(10):37—38 3、薛春兰,化学单元复习课概念图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10),47—49 4、王刚盛,挖掘实验内涵,培养创新思维能力[J]。化学教学,2009,(1):21--23 学生手绘思维导图选
本文档为【《思维导图教学研究》课题成果简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874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3KB
软件:Word
页数:88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2-13
浏览量: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