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免疫学经典资料

医学免疫学经典资料

举报
开通vip

医学免疫学经典资料 医学免疫学 (Medical immunology) 【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ity)免疫是指机体对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并排除非己的功能,即免疫系统对“自己”和“非己”抗原性异物的识别与应答,借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 2、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免疫防御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发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如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3、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

医学免疫学经典资料
医学免疫学 (Medical immunology) 【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ity)免疫是指机体对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并排除非己的功能,即免疫系统对“自己”和“非己”抗原性异物的识别与应答,借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 2、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免疫防御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发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如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3、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若该功能失调,可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病毒持续感染。 4、免疫自稳(immune homeostasis)免疫自稳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而对自身成分则保持免疫耐受;若该功能失调,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5、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固有免疫亦称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固有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侵入的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抗感染免疫作用;亦可参与对体内损伤、衰老或畸变细胞的清除,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抗原递呈等重要作用。 6、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是指个体发育过程中接触特定抗原(决定簇)而产生,仅针对该特定抗原(决定簇)而发生反应。由后天获得,具有特异性、记忆性、作用慢而强等特点。 4、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淋巴细胞在机体内的迁移和流动是发挥免疫功能的重要条件。 5、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主要包括扁桃体、阑尾和小肠派氏集合淋巴结以及呼吸道、肠道和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下聚集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 6. 交叉反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可对具有相同和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针对某一抗原表位的抗体可与构型相似的另一抗原表位发生反应,但结合力较弱。 7.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仅能与抗体分子的一个结合部位结合。天然抗原一般是大分子,含多种、多个抗原表位,是多价抗原,可以和多个抗原分子结合。 8. TD-Ag:即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因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细胞辅助,故又称T细胞依赖抗原。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如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均属于TD-Ag。 9. TI-Ag:即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指无需T细胞辅助,可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主要有细菌脂多糖、肺炎球菌荚膜多糖和聚合鞭毛素等。TI-Ag通常只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且只能产生IgM类抗体,无免疫记忆。 10. 抗原表位(antigenic epitope):即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通常由5~15个氨基酸残基或5~7个多糖残基组成。抗原特异性取决于抗原表位。 11. 抗原(antigen):即能与T细胞、B细胞的抗原受体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12. 佐剂(adjuvant):预先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物质。 13、半抗原(hapten)/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 14、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Forssman 抗原):为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如:溶血性链球菌的表面成分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肌组织。 15、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普通蛋白质抗原可激活机体总T细胞库中万分之一至百万分之一的T细胞。某些抗原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称之为超抗原。 16、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液和某些外分泌液中,也可作为抗原识别受体存在于B细胞表面。 17. 抗体:是机体免疫细胞(B细胞)被抗原激活后,由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18、CDR:VL与VH均有3个HVR,它们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 19、Fab:Fab段即抗原结合片段,由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VH和VL结构域组成。 20、调理作用:是IgG的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R结合,帮助、促进、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的作用称为调理作用。 21、ADCC:ADCC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指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包被于靶抗原(如细菌或肿瘤细胞)上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的作用。 22、McAb:McAb是单克隆抗体,抗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是由杂交瘤细胞产生的。具有高效价、高纯度、高特异性的特点。无血清交叉反应。 23.补体系统(complment system):补体系统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 24.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是指在补体活化过程的终末阶段由C5b、C6、C7、C8、C9形成的镶嵌于细胞膜并形成孔道样结构的C5b6789复合物,最终导致细胞溶解。 25.C1抑制物( Cl INH):是血浆糖蛋白,可抑制Clr和Cls和MASP活性,使之不能裂解C4和C2,阻断C3转化酶C4b2a形成。 26.过敏毒素:是指补体裂解片段C3a、C5a,它们能使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之类的活性介质,介导局部炎症,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支气管痉挛等症状。 27.调理作用:是指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C3b、C4b和iC3b可与细菌或其他颗粒结合,通过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CR1、CR3、CR4)结合,促进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28.细胞因子(cytokines):由免疫原、丝裂原等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调节免疫应答,促进造血,刺激多种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29、淋巴因子(LK):指由活化的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如IL-2、3、4、5、6、9、IFN-γ、TNF-β等。 30.自分泌(autocrine):指活化的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作用于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本身。 31.旁分泌(paracrine):指活化的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对邻近的靶细胞表现的生物学作用。 32.集落刺激因子(CSF):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造血干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形成细胞集落(或称刺激造血的因子)有G-CSF(粒细胞CSF)、M-CSF(巨噬细胞CSF)、GM-CSF(粒细胞和巨噬细胞CSF)multi-CSF(多集落刺激因子,IL-3)。 33.干扰素(IFN):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宿主细胞产生的多功能低分子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分为IFN-α、IFN-β、IFN-γ。 34.白细胞介素(IL):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其它细胞产生,介导白细胞间及参与其它细胞的相互作用,免疫调节、造血及炎症过程起调节作用。有IL-1~IL-35。 35.肿瘤坏死因子(TNF):一类能直接造成肿瘤细胞死亡的因子,具有抗肿瘤作用。引起发热、炎症反应、恶液质。分为TNF-α和LT(淋巴毒素)。 3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这些基因彼此紧密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参与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人类MHC称HLA复合体,位于第6号染色体上。 37.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因其首先在人白细胞表面发现故名。HLA广泛分布于人有核细胞及血小板的表面,根据结构和功能可分为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两种类型,其化学成分是糖蛋白。HLA的主要功能是提呈抗原肽,启动和调节免疫应答,同时也是决定人类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抗原。 38.HLA-Ⅰ类分子:由轻重两条多肽链通过非共价键连接组成,重链系α链,是人体第6号染色体HLA-I类基因编码的产物;轻链为非多态性β2微球蛋白(β2m),是人类第15号染色体相应基因编码的产物。HLA-Ⅰ类分子的主要功能是运载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启动免疫应答。 39.HLA-Ⅱ类分子:由α和β两条多肽链通过非共价键连接组成,是人体第6号染色体HLA-Ⅱ类基因的编码产物;HLA-Ⅱ类分子主要分布于抗原提呈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胸腺上皮细胞和活化T细胞表面,其主要功能是运载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启动免疫应答。 40.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是MHC复合体基因编码的产物,因能迅速引起强烈排斥反应而得名。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广泛分布于人或动物有核细胞的表面,其化学成分为糖蛋白。不同动物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有不同的命名,小鼠的称为H-2抗原,人的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其主要功能是运载提呈抗原肽,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41.BCR :是B细胞表面的mIg,为B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是 B细胞的特征性标记, 与Igα和Igβ组成BCR复合体以识别和转导抗原刺激信号。 42.BCR复合体:由B细胞的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lg)与Igα(CD79α)/Igβ(CD79β)异源二聚体组成,是负责B细胞的抗原识别和信号转导的结构。 43.Th细胞:即辅助性T细胞,是TCR((T细胞的一个亚群,其表型为CD3+CD4+CD8-, 根据其分泌的细胞因子谱不同又可将Th细胞分为两类,即Th1细胞和Th2细胞。Th1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应答,Th2细胞主要是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44.CTL:即细胞毒性T细胞,是TCR((T细胞的一个亚群,其表型为CD3+CD4+CD8+,能特异性杀伤靶细胞,发挥细胞免疫应答作用。它杀伤靶细胞的机制是通过穿孔素、颗粒酶,Fas/FasL 使细胞坏死或凋亡。 45.TCR :T细胞抗原受体。由异源二聚体组成, αβ或γδ, 与CD3形成复合物, 与Ig有同源性,是T细胞特征性表面标记;TCR是T细胞识别特异性抗原的基础, 它只能识别细胞膜上与MHC结合的抗原分子, 其识别的是抗原肽中的线性决定簇。 46.APC:即抗原提呈细胞,是指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获得的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等,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及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47.DC:即树突状细胞,因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能显著刺激初始T细胞活化增殖,是机体适应性T细胞应答的启动者。DC也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因此被认为是连接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桥梁。 48.专职抗原呈递细胞:是指具有显著摄取、加工、处理与提呈抗原能力的细胞,其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和T细胞活化所需的共刺激分子及黏附分子,包括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B细胞。 49.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指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失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50. 细胞免疫应答(cellular immunity):免疫细胞Th1和Tc(CTL)发挥清除和破坏抗原性物质的效应称为细胞免疫应答。 51.协同刺激信号(costimulatory signal):免疫活性细胞活化需要双信号刺激。第一信号是抗原提呈细胞表面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与淋巴细胞表面抗原识别受体结合,由CD3传递的;第二信号即协同刺激信号,是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受体结合、相互作用后产生的。协同刺激分子有很多对,其中CD28/B7是重要的协同刺激分子。 52.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不仅识别Ag肽,还要识别自身MHC分子,称为MHC限制性。例如,MΦ与TH细胞间受MHC-Ⅱ类分子限制,靶细胞与Tc细胞间受MHC-I类分子限制。 53.T细胞抗原识别(antigen recognition of T cell):初始T细胞表面的TCR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特异结合称为抗原识别,它是T细胞特异活化的第一步。 54. Ig类别转换(Ig class switch):完成IgV基因重排后的子代细胞B淋巴细胞,在抗原的诱导和T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调节下,其IgV基因表达不变,而C基因的表达从一种类型到另一种类型的转变,进而导致Ig类型的改变。即Ig类别转换,如从IgM到IgG的转换。 55.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免疫耐受是机体对抗原刺激表现为“免疫不应答”的现象。 56.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超敏反应又常被称为变态反应(allergy)。 57.Arthus反应:是一种实验性局部Ⅲ型超敏反应,用马血清经皮下反复免疫家兔,数周后再次注射马血清,注射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和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 58.肿瘤抗原:指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及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的总称。 59. TAA:肿瘤相关抗原是指非肿瘤细胞所特有的、正常细胞也具有的抗原,只是其含量在细胞癌变时明显增高。如甲胎蛋白等。 60. TSA:即肿瘤特异性抗原,是肿瘤细胞特有的或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而不存在正常细胞的新抗原。鉴于此类抗原一般通过动物肿瘤移植排斥实验所证实,故又称为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 61.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R):HVGR在器官移植时,由于供-受者间的组织相容性抗原不相符,受者免疫系统对供者组织器官产生免疫应答,发生排斥反应即为HVGR。 62.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GVHR是指由移植物中的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宿主组织抗原而产生免疫应答,发生排斥反应,并引起组织损伤。主要见于骨髓移植。发生GVHR的条件包括宿主与移植物间组织相容性抗原不符;移植物中含有足够数量的免疫细胞,尤其是T细胞;移植受者处于免疫无能或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状态。一旦发生,难以逆转,导致移植失败,威胁受者生命。 6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将已知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使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上进行,用洗涤方法使固相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液相中游离抗原或抗体分离。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量检测。 64.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细胞等)与相应的抗体在一定条件下结合后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 籍此可检测抗原或抗体。 65.直接识别(direct recognition):受者的同种反应性T细胞(TCR)直接识别供者APC表面的抗原肽-供者的同种异型MHC分子复合物(pMHC)。 66.间接识别(indirect recognition):供者移植物的脱落细胞或MHC抗原受者APC摄取、加工、处理,以供者MHC 来源的抗原肽-受者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受者T 细胞,使其识别并活化,引起排斥反应。 【填空题】 1、免疫的三大功能及其表现: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3、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筛选与成熟的场所。它包括骨髓、胸腺及腔上囊(或法氏囊)。 4、骨髓的功能:各类骨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5、淋巴细胞的功能: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过滤作用。 6、淋巴细胞归巢现象的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表面的归巢受体与内皮细胞表面相应粘附分子——血管地址素的相互作用。 7、目前动物试验中最常用的佐剂是:弗氏完全佐剂和弗氏不完全佐剂。 8、木瓜蛋白酶(papain)水解片段→Fab段×2+Fc段 。 9、 胃蛋白酶(pepsin)水解片段→F(ab’)2+pFc’。 10、细胞因子的共同特征:均为低分子量的多肽或糖蛋白、大多数是细胞受抗原或丝裂原等刺激活化后产生、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同一种细胞也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通过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或协同性、主要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 11、细胞因子的分类: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 、集落刺激因子(CSF)、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生长因子。 12、根据是否表达CD5分子,B细胞可分为:CD5+B-1细胞和CD5+B-2细胞两个亚群。 13、T淋巴细胞活化的两个信号:TCR-CD3、CD28—B7。 14、T细胞活化需两个信号刺激,TCR识别APC上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提供第一活化信号,如没有辅助刺激分子提供第二活化信号,则导致T细胞无能。 15、T细胞识别同种抗原的机制:直接识别、间接识别。 16、免疫标记技术中,常用的标记物有:酶、荧光素、放射性核素、胶体金及化学发光物质等。 17、初始CD4+细胞可分化为Th1(细胞免疫)、Th2(体液免疫)和Th17(非特异性免疫)三类效应Th细胞。 18、IFN-γ和IL-4可促进Tc1的生成,而IL-4可促进Tc2的生成。 19、nTreg的表型为CD4+CD25+Foxp3+。 20、在iTreg中主要有Tr1和Th3两种亚群。 21. 免疫应答过程大概分为三阶段,分别是 识别阶段、增殖分化阶段、效应阶段 。 22. 免疫应答可分为B细胞介导的 体液免疫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两种类型。 23.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 和黏膜相关免疫组织 。 24. 人类中枢免疫器官由骨髓 和 胸腺组成。 25. B细胞和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分别是骨髓 和 胸腺。 26. 完全抗原指既有免疫原性 又有抗原性 的物质; 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 而没有 免疫原性。 27. 根据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协助,可将抗原分为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和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 。 28.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异物性 。 29.常见的人类同种异型抗原有ABO血型 、Rh血型 、HLA等。 30.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叫异嗜性抗原或Forssman抗原。 31.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可将抗原分为 外源性抗原和 内源性抗原两大类;根据其物理性状的不同异可将抗原分为颗粒性抗原 和可溶性抗原 两大类。 32.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 IgG ,含量最低的Ig是 IgE 。 33.在五类Ig中,分子量最大的是 IgM ;参与粘膜免疫的主要是SIgA 。 34.机体初次受微生物感染时,血中最先增高的免疫球蛋白是 IgM 。 35.用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两个相同的 Fab 片段和一个 Fc 片段。 36.人工制备的抗体可分为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 和 基因工程抗体 三类。 37.ABO天然血型抗体属 IgM 类抗体。 38.在五类Ig中,没有绞链区的是 IgM 和 IgE 。 39.发挥调理作用和ADCC作用的的Ig是 IgG,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Ig是 IgE 。 40.根据 CH 抗原特异性的不同将Ig分成五类,根据 VH 抗原特异性的不同将Ig分成两型。 41.Ig的轻链有两个结构域(功能区),即 VL 和 VH 。 42.补体的主要产生细胞是 肝细胞 和 巨噬细胞 。 43.补体的激活过程有 经典途径 、MBL途径 和 旁路途经 三条途径。 44.补体系统由 固有成分 、补体调节蛋白 和 补体受体 三大部分组成。 45.具有调理作用的补体活性片段有 C3b 、 C4b 和 iC3b 。 46.被称为过敏毒素的补体活性片段有 C3a 和 C5a 。 47.经典激活途径的C3转化酶是 C4b2a ,C5转化酶是 C4b2a3b 。 48.旁路激活途径的C3转化酶是 C3bBb ,C5转化酶是 C3bBb3b 。 49.经典激活途径的激活物是 抗原抗体复合物(或免疫复合物IC) 。 50.经典激活途径的激活是从补体系统的 C1成分开始,旁路激活途径的激活是从补体系统的 C3 成分开始。 51.在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中,不依赖于抗体的是 MBL途径 和旁路途径 。 52.细胞因子按结构和功能可被分为 白细胞介素、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 、生长因子等六类。 53. I型干扰素主要由 白细胞、成纤维细胞 和 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 细胞产生,II型干扰素主要由 活化T细胞 和 NK细胞 细胞产生。 54. 细胞因子通常以 旁分泌 或 自分泌 形式作用于邻近细胞或细胞因子产生细胞本身,也可通过 内分泌 方式作用于远处的细胞。 55. 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的细胞因子有 TNF- α 和LT-α 。 56. 介导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主要包括 IL-1、IL-6 、TNF 和趋化性细胞因子。 57. MHCⅠ类分子的配体是 CD8 ;MHCⅡ类分子的配体是 CD4 。 58. 在TCR和BCR识别抗原的信号转导过程中起作用关键的CD分子分别是CD3 和 CD79a/CD79b(Igα/Igβ) 。 59. 辅助TCR识别抗原的CD分子是 CD4或 CD8 ;B细胞的辅助受体由CD19、CD21 和 CD81分子构成。其中 CD21 是EB病毒的受体。 60. 在T细胞活化过程中,所需协同刺激信号主要是通过T细胞表面的 CD28分子与APC表面的 B7-1/B7-2(CD80/CD86) 分子结合而提供;在B细胞活化过程中,所需协同刺激信号主要是通过B细胞表面的 CD40 分子与Th细胞表面的 CD40L分子结合而提供。 6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受体是 CD4 ;EB病毒的受体是 CD21(CR2) 。 62. 属于FcγR(IgG Fc受体)的CD分子是 CD64 、 CD32 和 CD16 。 63. 可作为LFA—1的配体的粘附分子有 ICAM—1 、ICAM—2 和ICAM—3 。 64. 淋巴细胞归巢的分子基础是表达在 淋巴 细胞上的归巢受体与表达在 内皮 细胞上的地址素配体分子的相互作用。 65. 粘附分子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粘蛋白样血管地址素、钙粘蛋白家族以及尚未归类的粘附分子等六类。 66. 选择素家族主要有 L—选择素、P—选择素、E—选择素三个成员,在 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 、炎症发生 、淋巴细胞归巢 中发挥重要作用。 67. 小鼠的MHC称为 H-2复合体(H-2) ,定位于第 17 号染色体上;人的MHC称为 HLA复合体 ,定位于第 6 号染色体上。 68. 经典的HLA-I类基因包括 HLA-A 、 HLA-B 、 HLA-C 三个座位;经典的HLA-II类基因由 HLA-DR 、 HLA-DQ 和 HLA-DP 三个亚区组成。 69. HLA-I类分子由 重链(α链) 和 β2微球蛋白(β-2m) 两条肽键组成;前者由第 6 号染色体编码,后者由第 15 号染色体编码。 70. HLA-I类分子的抗原结合槽由 α1 和 α2 结构域构成;可容纳 8~12 个氨基酸残基。HLA-II类分子的抗原结合槽由 α1 和 β1 结构域构成;可容纳 13 ~17 个氨基酸残基。 71. MHC-I类分子的主要功能是提呈 内源性抗原肽 ,供 CD4+Th 细胞识别;MHC-II类分子的主要功能是提呈 外源性抗原肽 ,供 CD8+CTL 细胞识别。 72. HLA的多态性主要表现在构成 抗原结合槽 的氨基酸在组成和序列的不同。 73. 人类器官移植的成败关键在于供、受者间 HLA 等位基因的匹配程度。 74. 与移植排斥反应有关的MHC分子主要是 MHC-I类 和 MHC-II类 分子。 75. MHC结构十分复杂,其多样性由 多基因性 和 多态性 两方面构成。 76、 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为 BCR/B细胞受体 ,它的化学结构为mIg/ 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其作用是 结合特异性抗原 。 77、 BCR复合物的组成成分为 BCR 、CD79a/Igα 和 CD79b/Igβ 。 78、 哺乳动物的B细胞在 骨髓 发育成熟,它的主要功能是产生 抗体 、 提呈抗原 及分泌 细胞因子 参与免疫调节。 79、 B细胞有异质性,根据是否表达 CD5 分子,可分成 B1 细胞和 B2 细胞。 80、 B细胞并不组成性地表达 协同刺激 分子,但在某些微生物组分的诱导下可表达这些分子,因此只有 活化的 B细胞才是抗原提呈细胞。 81.根据TCR异二聚体的组成不同,T细胞可分为 TCRαβ 和 TCRγδ 两种类型,外周血中T细胞绝大多数为 TCRαβ 型,参与免疫应答的主要是 TCRαβ 型。 82.CD3分子的主要作用是 稳定TCR结构 和 传导T细胞活化信号 。 83. 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主要是通过T细胞表面的 CD28 和APC或靶细胞表面的 B7 之间的相互作用。 84.按功能不同,调节性T细胞可分为 Th 、Ts 细胞;效应性T细胞可分为 Tc 和 TDTH 细胞。 85.Th1细胞主要通过释放 IL-2 、 IFN-γ 、TNF-β 等细胞因子而促进细胞免疫应答。 86.Th2细胞主要通过释放 IL-4 、 IL-5 、IL-6 及 IL-10 等细胞因子而促进体液免疫应答。 87.CTL杀伤靶细胞的机制主要是通过释放 穿孔素 引起靶细胞裂解、或 丝氨酸蛋白酶(颗粒酶) CTL活化后大量表达 FasL 而引起靶细胞凋亡。 88.具有杀伤作用的淋巴细胞有 CTL 、NK 、LAK 、TIL 。 89.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包括 树突状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B淋巴细胞 。 90.树突状细胞 (DC) 能够显著刺激 初始T 细胞增殖,而巨噬细胞、B细胞仅能刺激 活化T细胞 或 记忆性T细胞 细胞。 91.APC进行抗原加工、处理和提呈的途径有 MHCⅠ类分子途径 、MHCⅡ类分子途径 、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MHC分子对抗原的交叉提呈) 和 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 。 92.MHCⅠ类分子途径主要提呈 内源性 抗原,MHCⅡ类分子途径主要提呈 外源性 抗原。 93.机体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主要由 B细胞 介导。体液免疫应答的第一步是 BCR 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及两者的结合。 94.B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其表面主要的协同刺激分子是 B7-1 ;作为免疫效应细胞,其表面主要的协同刺激分子是 CD40 。 95.B细胞识别的抗原主要是 T细胞依赖性抗原 ,还有 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 96.在TD抗原诱导的初次应答中,血清抗体持续时间相对 较短 ,抗体类型主要为 IgM ;而二次应答中, IgG 类抗体含量较初次应答时显著增高。 97.天然免疫细胞中,具有ADCC作用的是 巨噬细胞 、NK细胞 和中性粒细胞 。 98.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天然免疫细胞为 肥大细胞 和 嗜碱性粒细胞 ;对Ⅰ型超敏反应起负调节作用且对寄生虫和微生物具有杀伤作用的天然免疫细胞是 嗜酸性粒细胞 。 99.巨噬细胞主要的免疫学功能包括:非特异性吞噬杀伤作用 、抗原提呈作用 和 免疫调节作用 。 100.介导巨噬细胞吞噬摄取微生物的主要受体有:清洁受体 、LPS受体 、甘露糖受体 、补体受体 和 FcγRⅢ 等。 101.通过表达FcγR而发挥免疫监视功能的天然免疫细胞有 巨噬细胞 、NK细胞 和 中性粒细胞 。 102.NK通过释放 穿孔素 和 颗粒酶 致细胞裂解。其杀伤特点为: 无需 抗原刺激,识别靶细胞 不受 MHC分子限制。 103. 超敏反应是一种以机体 生理功能紊乱 或 组织损伤 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 104.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由 特异性IgE 介导产生,可发生于 局部或全身 。 105.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的Ab主要是 IgG 和 IgM 类Ab。 106.诱发超敏反应的Ag称为 变应原 ,可以是 半抗原 也可以是完全Ag。 107.Ⅱ型超敏反应又称为 细胞毒型 或 细胞溶解型 超敏反应。 108.Ⅰ、Ⅱ、Ⅲ型超敏反应由 Ab 介导,可由 血清 被动转移。 109.Ⅳ型超敏反应由 T淋巴细胞 介导,可由 淋巴细胞 被动转移。 110.表面具有FcεRⅠ的细胞主要有 肥大细胞 和 嗜碱性粒细胞 。 111.为预防Rh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通常可于分娩后 72 小时内给母体注射 。 112.血清病属于 Ⅲ 型超敏反应,血清过敏性休克属于 Ⅰ 型超敏反应。 113.在注射 抗毒素 时,如果遇到皮肤反应阳性但又必须使用者,可采用小剂量、短间隔、多次注射的方法,称为 脱敏疗法 。 114、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分为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和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两大类。 115.根据受体和供体的组合,把移植分为四种类型:自体移植 、同系移植 、 同种异体移植 和 异种移植 。 116.介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有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抗原 、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抗原 、 ABO血型抗原 和 组织特异性抗原 。 117.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本质是 直接识别 ,受者 间接识别 细胞在移植排斥反应中起关键作用。 118.根据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快慢和病理特点,宿主抗移植物反应可分为:超急性排斥反应 、急性排斥反应和 慢性排斥反应。 119.超急性排斥反应主要由抗体 介导。 【简答题】 1.简述T细胞决定簇与B细胞决定簇的主要特点? T细胞决定簇 B细胞决定簇 受体 TCR BCR MHC递呈 必需 不需 决定簇构型 顺序决定簇 构象决定簇,顺序决定簇 决定簇位置 抗原分子任意部位 多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 决定簇性质 多为加工变性后的短肽 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等 2.简述TD-Ag与TI-Ag的主要特性比较? TD-Ag TI-Ag 组成 B和T细胞表位 重复B细胞表位 T细胞辅助 必需 无需 免疫应答 体液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抗体类型 多种 IgM 免疫记忆 有 无 3.简述Ig的生物学功能? 1.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的CDR(HVR)能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 2.激活补体:IgG1、IgG2、IgG3、IgM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凝聚的IgA、IgG4和IgE可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 3.通过与细胞Fc受体结合发挥生物效应: ① 调理作用:IgG的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γR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作用。 ② ADCC作用: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IgG与靶抗原结合后,其Fc段可与NK、Mφ的FcγR结合,直接杀伤靶细胞。 ③ IgE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4.通过胎盘与黏膜: IgG能借助Fc段选择性与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结合,主动穿过胎盘。SIgA可经黏膜上皮细胞进入消化道及呼吸道发挥局部免疫作用。 4.简述Ig的功能区及其功能? 1.VH、VL:是Ig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功能区,该区也是Ig分子独特型决定簇的存在部位。 2.CH、CL:具有Ig部位同种异型的遗传标记。 3.IgG的CH2和IgM的CH3:与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有关。 4.CH3/CH4:具有与多种细胞FcR结合的功能,不同的Ig在结合不同的细胞时可产生不同的免疫效应。 5.铰链区:位于CH1和CH2之间,富含脯氨酸,对蛋白酶敏感,不易形成α螺旋,易伸展弯曲,由此可与不同距离的抗原表位结合,使补体结合点得以暴露。 5.试比较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主要差异? 经典激活途径 替代激活途径 MBL激活途径 激活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 肽聚糖、脂多糖、凝聚的IgA或IgG4 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 起始分子 C1q C3 C2、C4 参与的补体 C1、C4、C2、C3、C5-C9 C3、C5-C9、B因子、D因子 C2-C9、MASP 所需离子 Ca2+、Mg2+ Mg2+ Ca2+ C3转化酶 C4b2b C3bBb C4b2b C5转化酶 C4b2b3b C3bnBb C4b2b3b 生物学作用 参与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段,感染后期发挥作用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段,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段,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6.简述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1.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2.调理作用:C3b(或C4b、iC3b)一端附着于细菌或其他颗粒表面,另一端与吞噬细胞表面CR1(或CR3、CR4)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 3.免疫粘附: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的C3b一端与IC结合,另一端与表达于数量巨大的红细胞、血小板表面的相应受体CR1结合(粘附),通过运输转移给肝脾,被其中巨噬细胞等吞噬而清除免疫复合物(IC),以维护内环境稳定。 4.炎症介质作用:①C3a、C5a称为过敏毒素;②C5a有趋化作用。 7.简述MHC分子的生物学功能? 1.主要功能是抗原递呈分子; 2.参与T细胞分化及中枢性免疫耐受的建立; 3.MHC的限制性; 4.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5.介导同种异型排斥反应。 8.简述HLAⅠ、Ⅱ类分子的分布、结构和功能? HLAⅠ类 HLAⅡ类 抗原类别 A、B、C DR、DQ、DP 分子结构 α链45KD (β2-m 12KD) α 链35KD β链28KD 肽结合结构域 α1+α2 α1+β1 组织分布 所有有核细胞 APC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 功能 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8结合,对识别CTL起限制性作用 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4分子结合,对识别Th起限制性作用 9.试比较MHCⅠ、Ⅱ类分子组成和结构? MHCⅠ MHCⅡ 肽链 α β2m α β 分子量(KDa) 44 11.5 31--34 26--29 分子式 α/ β2m (α/ β)2 胞外结构域 α1、α2、 β2m α3 α1、α2 β1、β2 肽结合单位 α1/α2 α1/β1 CD4/CD8结合部位 α3 β2 HLA编码基因座 A、B、C DRA、DQA、DPA DRB、DQB、 DPB 组织分布 所有有核细胞 专职性APC(DC、MΦ、B细胞)、胸腺上皮细胞和活化T细胞 10.简述与T细胞识别、黏附及活化有关的CD分子与其作用? 1.CD3---转导活化信号; 2.CD4、 CD8---T细胞识别抗原辅助受体,参与信号转导; 3.CD2---促进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增强细胞间黏附以及CD2分子所介导的信号转导; 4.CD28----作为辅助刺激分子,提供T细胞活化的辅助信号; 5.CD40L---结合到B细胞产生信号,是B细胞进行免疫应答的重要条件。 11.简述与B细胞识别、黏附及活化有关的CD分子与其作用? 1.CD79α/CD79β---特征性标记,介导由BCR途径的信号转导; 2.CD19---促进B细胞激活; 3.CD21---增强B细胞对抗原的应答,参与免疫记忆; 4.CD80/CD86---为T细胞活化提供协同刺激信号; 5.CD40---是B细胞进行免疫应答和生发中心形成的必需条件。 12.简述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1.抗细菌作用(TNF,IL-1,IL-6等); 2.抗病毒作用; 3.调节特异性免疫反应; 4.刺激造血; 5.促进血管的生成。 13.列表写出T细胞和B细胞的主要膜表面分子? T细胞 B细胞 抗原受体 TCR(а+β或γ+δ) BCR(SmIgM和SmIgD) 受体复合体成分 CD3 (IgаIgβ) 协同受体 CD4,CD8 CD19-CD21复合体 协同刺激受体 CD28 CD40 协同刺激分子 CD40L CD80/CD86 其他分子 CD2 CD35,CD32 MHC-Ⅰ类分子 表达 表达 MHC-Ⅱ类分子 仅活化后表达 表达 14.比较TCR和BCR的基本特征(存在部位、组成和功能)? TCR BCR 存在部位 T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受体 B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受体 组成 а+β或γ+δ构成的异二聚体 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M和SmIgD) 复合体 与CD3分子结合而成的复合体 与CD79а/CD79β二聚体组成复合物 功能 识别并结合特异性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 识别并结合特异性的抗原肽(游离) 15.试述MHCⅠ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的简要过程? 内源性抗原被蛋白酶体降解为多肽,与TAP结合并由TAP转运至内质网内,与内质网组装的MHCⅠ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然后经高尔基体转运至细胞膜上,供CD8+T细胞识别。 16.试述MHCⅡ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的简要过程? 外源性抗原被APC识别和摄取,在胞内形成内体,内体转运至溶酶体或与溶酶体融合,抗原被降解为多肽而转运至MⅡC中, MⅡC中含有在内质网中合成并与Ii链结合形成复合物而经高尔基体转运过来的MHCⅡ类分子;在MⅡC中,Ii链被降解而将CLIP残留于MHCⅡ类分子的抗原肽结合槽中,在HLA-DM分子的作用下CLIP与抗原肽结合槽发生解离,被待提呈的抗原肽所置换,形成稳定的抗原肽-HCⅡ类分子复合物,转运至APC膜表面,提呈给CD4+T细胞。 17.试述MHCⅠ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和MHCⅡ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的比较? MHCⅠ类分子途径 MHCⅡ类分子途径 Ag来源 内源性Ag 外源性Ag Ag降解的胞内 位置 蛋白酶体 内体、溶酶体 处理和提呈 Ag的细胞 所有有核细胞 专职性APC Ag与MHC分子 结合部位 内质网 溶酶体及内体中MⅡC 提呈抗原的 MHC分子 MHCⅠ类分子 MHCⅡ类分子 识别和应答细胞 CD8+T(主要为Tc) CD4+T(主要为Th) 伴侣分子 TAP、钙联素 Ii链、钙联素 18.简述CD4+TH1细胞和Mφ细胞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①CD4+TH1细胞对Mφ细胞的作用 激活Mφ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如IFN-γ;表达CD40L诱生募集Mφ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如IL-3等;分泌TNF,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 ② 活化Mφ细胞对CD4+TH1细胞的作用活化Mφ细胞高表达B7、MHC-Ⅱ类分子,提呈抗原,激活CD4+TH1细胞活化Mφ细胞分泌IL-12,促进TH0向THI分化。 19.简述抗体在Ⅰ、Ⅱ、Ⅲ型超敏反应中的作用? Ⅰ型超敏反应:特异性IgE介导,IgE桥联; Ⅱ型超敏反应:IgG、IgM介导,结合细胞性抗原,发挥细胞毒作用; Ⅲ型超敏反应:IgG、IgM介导,形成IC并沉积于局部造成组织损伤。 20.试比较体液免疫应答过程中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的特点? 特点 初次应答 再次应答 出现抗体的潜伏期 长 短 平台期 平台低,时间短 到达平台期快,平台高,时间长 下降期 较短 持久 所需抗原量 较再次应答大 小 产生的抗体 IgM IgG 抗体亲和力 低 高 21.目前认为肿瘤细胞是通过什麽方式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杀伤? 一、与肿瘤细胞有关的因素: 1. 肿瘤细胞的抗原缺失和抗原调变; 2. 肿瘤细胞MHC I类分子表达低下; 3. 肿瘤细胞缺乏协同刺激信号; 4. 肿瘤细胞导致的免疫抑制:分泌TGF-、IL-10; 5. 肿瘤细胞的“漏逸”; 6. 肿瘤细胞抗凋亡. 二、与宿主免疫系统有关的因素: 1.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 2.免疫抑制; 3.免疫耐受状态. 22.试述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直接与间接识别的区别在哪里? 直接识别 间接识别 被识别分子的形式 未经加工的同种异型MHC分子-肽复合物 经加工的同种异型MHC抗原 抗原提呈细胞 供者APC 受者APC 被激活的T细胞 CD4+Th1,CD8+CTL CD4+Th为主 排斥反应强度 非常强烈 较弱 参与排斥反应的类型 急性排斥反应(早期) 急性排斥反应(中,晚期)慢性排斥反应 对环孢素的敏感性 敏感 不敏感 23.简述B细胞活化信号有哪些? 1.活化信号1 (抗原识别信号) * BCR特异性结合抗原的B细胞表位; *共受体:CD21/CD19/CD81识别抗原分子上的C3d; * Igα/Igβ:信号转导; 2.活化信号2 (共刺激信号) *初始Th的激活:APC(DC)向初始CD4+T细胞提供双信号及CK,使之活化增殖分化成效应Th细胞; * B细胞递呈抗原:B细胞通过BCR摄取抗原,处理成肽,与MHCII 分子结合成复合物,递呈给抗原特异性Th细胞; * 效应Th细胞与B细胞的特异性结合:Th细胞的TCR识别B细胞递呈的抗原,Th-B细胞特异性结合; *共刺激信号:活化Th细胞的CD40L与B细胞的CD40结合,向B细胞提供共刺激信号。 24.简述T细胞活化信号有哪些? 1.活化信号1 (抗原识别信号) * 双识别:TCR-肽-MHCII/MHCI; * 共受体:CD4-MHCII, CD8-MHCI; * CD3传递特异性抗原识别信号; 2.活化信号2 (协同刺激信号) * 如CD28-B7,CD2-LFA3,LFA1-ICAM1等黏附分子结合。 25.简述NK细胞杀伤作用的机制有哪些? 1、穿孔素/颗粒酶途径; 2、Fas/FasL途径:活化后NK细胞(FasL)+靶细胞(Fas)→形成Fas三聚体→胞浆内的死亡结构域(DD)相聚成簇→与Fas相关死亡结构域蛋白(FADD)结合→募集和激活caspase8 →caspase8级联反应导致靶细胞凋亡。 3、TNF-α/TNFR-1途径:TNF+靶细胞(I型TNF受体)结合→形成TNF-R三聚体 →胞浆内的死亡结构域相聚成簇→激活caspase8→导致靶细胞凋亡。 26.简述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27.简述Ⅲ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实验原理题】 1.简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原理?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将抗体(抗原)包被在固相表面后,按不同的步骤加入待测抗原(抗体)和酶标抗体(抗原),充分反应后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其他物质分离,洗去游离的酶标抗体(抗原),最后加入底物,根据酶对底物催化的显色反应程度,而对标本中的抗原(抗体)进行定性或定量。 2.简述E花环试验原理? 人T细胞膜上具有能与绵羊红细胞(SRBC)上LFA-3(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3)结合的受体(E受体,即CD2分子)。SRBC与T细胞在含有血清的平衡盐水中结合,形成以T细胞为中心,四周环绕SRBC,状如环瑰花环细胞集团,故称E花环试验。 3.简述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Complement-dependent Cytotoxicity,CDC)试验原理? CDC(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实验原理:补体参与的细胞毒作用,即通过特异性抗体IgG1,IgG2和IgM与细胞膜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而激活补体经典途径,所形成的攻膜复合物对靶细胞发挥裂解效应。因此,水溶性盼蓝染料进入细胞膜穿孔的细胞呈蓝色,为阳性反应。细胞膜完整的活细胞不着色,为阴性反应。
本文档为【医学免疫学经典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金水文库
鑫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PPT设计 、课件制作,软文策划、合同简历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公司秉着用户至上的原则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21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9-02-01
浏览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