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师政治学习笔记

教师政治学习笔记

举报
开通vip

教师政治学习笔记教师政治学习材料之一 加强师德修养 自觉规范教育行为 作为教师,要教好书,要育好人,要规范好教育行为,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都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也就是“师德”。 一、加强师德修养,自觉规范教育行为,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1.各行各业,都有职业道德的要求,做老师就要讲“师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站稳三尺讲台,耕好半亩方田,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作贡献。 2、古今中外,教师的师德最受人关注 3、今天的社会现实,也需要重视教师师德的提升 4、教师的人格是...

教师政治学习笔记
教师政治学习材料之一 加强师德修养 自觉规范教育行为 作为教师,要教好书,要育好人,要规范好教育行为,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都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也就是“师德”。 一、加强师德修养,自觉规范教育行为,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1.各行各业,都有职业道德的要求,做老师就要讲“师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站稳三尺讲台,耕好半亩方田,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作贡献。 2、古今中外,教师的师德最受人关注 3、今天的社会现实,也需要重视教师师德的提升 4、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而努力 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党和政府历来对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非常重视,《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都对教师的师德修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且还专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细则》。我们有必要加强学习,时刻对照,时刻检查。 1997年8月。原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八条,主要是32个字,¡°依法执教, 爱岗敬业, 热爱学生, 严谨治学, 团结协作, 尊重家长, 廉洁从教, 为人师表。 这八条,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内容。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必须信奉之,遵循之,笃行之,并在信奉、遵循、笃行的基础上升华之。力求达到爱岗敬业精神高尚,教书育人水平高超,为人师表品行高洁的“三高”境界。 大家应该从以下方面共同努力: 1、大兴学习之风,共同建设学习型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要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做到“学而不厌”,每个人都做到多读书,读好书。使我们的理论水平、师德修养和专业知识同步拓展。 2、无论哪项工作,大家始终坚持¡°四项标准¡±: 做一个学生欢迎的老师——这是作为一个教师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底线。学生不能亲其师,哪能信其道?我们应该平等坦诚地对待第一个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做一个家长满意的老师——这是对教师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的要求,要力求做好,我们要以自己高尚的师德、出色的业绩去赢得家长满意,这也是我们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的。 做一个同行佩服的老师¡ª—这是对教师的高要求,不仅是教学水平、科研能力问题,更是人品和师德问题,同行都说你好,你才真正的好;同行都说你行,你才真正的行。 做一个领导放心的老师——如果教学质量较高,能满足上述三个条件,领导肯定放心。 3、大家时刻要牢记三句话: 师德为先——对学生有爱心,对岗位有责任心,对集体有荣誉感,对个人有成就感。 教学为本——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一个教师追求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反思提升——教师可以不经常写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但不能不经常反思。 4、中青年教师还要注意三点: 第一,要努力珍惜岗位。 第二,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第三,要有个人永恒的追求,展现亮点。 教师政治学习材料之二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范围内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行为规范和职业要求。教师道德主要是以行为原则和规范的形成表现出来的。由于教师长期从事教学活动,有着共同的劳动方式,经受着共同职业训练,因而有着共同的职业习惯和传统的职业心理。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为人师表,从而产生了特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献身教育,甘为人梯 献身教育,甘为人梯,是人民教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道德境界的具体的表现。它是履行师德要求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这是说,只有首先具备这一道德感情的信念,才能做到自觉履行其他师德规范,为人民教育事业尽责尽力。 ⑵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率先垂范是为人师表的重要表现。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人民教师应该表里如一,言传身教。如果教师言行不一,说得漂亮,做得很差,这样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没有威信的,而且会对他们心灵产生极坏的影响。每个优秀的人民教师应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在政治觉悟、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楷模。率先垂范,这是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要求。 ⑶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调整教师与学生相互关系的师道规范。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的天职。热爱学生,是教师在一种道德责任感的驱使下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诚挚的亲密感情,它也是一种社会的感情。这种感情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对未来所表示的关注和寄托。 热爱学生并不是对学生溺爱、迁就和放纵,而是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热爱与严格要求是并行不悖的。 ⑷精通业务,学而不厌 严谨治学、精益求精是处理教师与教学劳动关系中的教师道德规范。勤奋学习,精通业务,掌握教学规律,是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关键。“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不能解,则非师也”。 ⑸互相学习,团结协作 提倡在教师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学习的良好道德风气,同一学科的教师,可能毕业于不同的学校,教学时间有长有短,教学方法各有不同;他们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也有高有低,有强有弱,这是正常现象。同事之间有实际差别,这是客观存在。特别是同一学科的教师,要从教好学生这一共同目标出发,不要拆台,互不服气,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共同提高。同事之间真诚相待。 教师政治学习材料之三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1、要有学习思想 所谓有“学习思想”,就是说要持续不断地学习。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丰富渊博的知识是一个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海无涯,教无止境。要善于学习,勤于学习。为此,平时要学会向教育名著学习、向报刊杂志学习、向名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网络学习、向书本学习,特别要注重向学生学习,在学习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 2、要有反思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第14条指出:应“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可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经常从这几个方面反思追问:⑴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⑵我的教学有效吗?⑶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⑷哪些教学环节还需加以改进? 反思应当贯彻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反思的方式多种多样,完善课前教案、撰写教育日记、听后思等不失为好方法。 3、要有合作思想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又是协同合作的世纪。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培养学会合作的学生。在教会学生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要学会合作。教师之间的合作应成为一种工作必需.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使教师之间相互借鉴、相互探讨、相互支持、相互启迪,共享智慧、共同成长。新课程实施下的教师,“合作思想”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一定要学会合作,这样才能实现“双赢”。 4、要有创新思想“ 有思想的教师,也一定是具有创新思想的教师。因为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体系。 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就必须要有一种科学的探索、创新精神,只有不断进取创新的教师,才能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也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 5、要有写作思想 所谓具有写作思想,就是说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所作所为”记录下来,便于自己进一步反思,以求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 写作最有效、便捷、灵活的方式是写教育随笔 ,具有写作思想是成为一个有思想教师的重要条件。只要持之以恒,坚持数年,不断的总结,经常地反思,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体系。 教师政治学习材料之四 勤奋劳动 诚实劳动 创新劳动 ——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光荣属于伟大的劳动者。今天,我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迎来了自己的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向全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的祝贺,向各条战线上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平凡孕育伟大,劳动创造世界。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在波澜壮阔的90年历程中,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工人阶级是我们党始终依靠的中坚力量。90年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紧紧跟随党的前进步伐,以彻底的革命精神和蓬勃的创造力量,积极投身革命、建设、改革的时代洪流,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是推动我国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胜利之本。 当前,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无论经济社会面貌如何改变,无论科技进步和知识更新达到何种程度,劳动依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如果说过去是劳动者用自己的双手,推动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赢得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那么在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奉献与奋斗,依然关系到国家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关系到亿万中国人民的光荣与梦想。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可以大有作为,也必须奋发有为。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以高度的历史主动性,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发展新阶段,以勤奋劳动成为科学发展的实践者和主力军;在价值追求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转型期,以诚实劳动引领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在我国内外环境、增长机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以创新劳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时代赋予中国工人阶级的崇高使命,具有光荣传统的中国工人阶级一定能够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更好地发挥改革主力、发展动力、稳定基石的作用。 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广大劳动者的创造力量;党的全部执政活动,离不开强有力的群众工作。紧紧依靠和切实关心广大劳动者,是党的群众路线最重要最根本的体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和改进对工会工作的领导,把更多的资源和手段赋予工会组织,始终站在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立场上,切实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继续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生活的美好,社会的进步,源于平凡艰辛的劳动。回首过去,“中国奇迹”的创造、“中国震撼”的交响,无不凝聚着广大劳动者的智慧和汗水。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以更大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必将书写更加灿烂辉煌的篇章。(人民日报社论) 教师政治学习材料之五:优秀教师行为守则25条 1、 记住学生姓名。 2、 注意参考以往学校对学生的评语,但不持偏见. 3、 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热爱学生,真诚相待,富于幽默感,办事公道。 4、 合理备课,别让教学计划束缚你的手脚。 5、 合理安排课程教学,讲课时力求思路清晰,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强调学生理解教学意图,布置作业切勿想当然,且应抄在黑板上。 6、 熟悉讲课内容,切勿要求学生掌握你所传授的全部内容,并善于研究如何根据学生需要和水平进行课堂教学。 7、 教室内应有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师应衣着整洁,上课前应在门口迎候学生,制止他们喧哗嬉闹。 8、 课前应充分准备,以防不测。 9、 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让学生知道学校规章,张贴在教室内,并解释说明。 10、 步调一致。对同一错误行为,采取今天从严,明天应付的态度会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厌恶反感。 11、勿使用不能实施的威胁语言,否则将会言而无效。 12、不能因少数学生不轨而责怪全班。 13、不要发火。在忍耐有住时可让学生离开教室,待到心平气和时再让他们进来上课。教师应掌握一些基本原则,不能在家长面前说的话也决不能在学生面前讲。 14、在大庭广众下让学生丢脸,并不是成功的教育形式。 15、有规律地为班上做些好事。协助布置教室,充分利用公告栏来传达信息。注意听取学生不同反映,但应有主见,不随大流。 16、要求学生尊敬教师,教师也需以礼相待。 17、切勿使学习成为精神负担。 18、大胆使用电话,这是对付调皮学生和奖励优秀学生的有效手段。欢迎学生家长与教师保持联系。 19、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如有偏差,应敢于承认错误。你将得到的是尊敬,而不是其他。 20、避免与学生公开争论,应个别交换意见。 21、 与学生广泛接触,互相交谈。 22、 避免过问或了解学生的每个细节。 23、应保持精神抖擞,教师任何举止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 24、多动脑筋,少用武力。 25、 处理学生问题时,应与行政部门保持联系,当你遇到困难时,会得到他们的帮助。 教师政治学习材料之六: 教师如何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只有教师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作为教师,如何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1.多看名人传记。名人成功之路就是名人的奋斗之路,看了名人的经历激发自己也要去奋斗,去追求,自然就有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 2.多听令人振奋的,催人奋进的歌曲。悲伤的,低迷的歌曲只能让心情难过,而令人的振奋的歌曲,如《明天更美好》,《真心英雄》,《只不过是重头再来》等听了都让人心潮澎湃,一扫心中的晦气,心理状态自然就变好啦! 3.自己书写奋斗格言,挂在家中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我的格言是“积小步,不停步,每天有进步”,让它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努奋斗力。同时在自己的工作笔记本扉页上写下类似的格言警句。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生活中多于积极向上的人交往。让他们来影响自己的,鼓励自己。和消极的人相处只能带来不快,换来难过,不会对自己有任何帮助的。 5.给自己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我是最棒的,我能行,我在这个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6.对往事中的伤心难过的,不要耿耿于怀,要学会一切向前看,把生活往美好的方面去想。 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需要释放自己的工作压力,保持一颗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释放压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抛弃不合理的想法,不要试图让所有人都来承认你,喜欢你,只要做到,做好问心无愧就行。 2.合理发泄内心的苦恼,可以找个无人的地方痛哭一场,或者找朋友诉说等,只要不伤害到别人什么都可以。 3.终身学习,不断充电提高自己的修养。能力提高了,压力也就变小,心态也就健康了。 4.对生活中的有些事看不慣,要学会换位思考,不给自己造成无端压力与烦恼 教师政治学习材料之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节选)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二)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第二章 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三)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第四章 义务教育 (八)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逐步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薄弱学科教师,开足规定课程。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 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提倡合理膳食,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 (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严格执行课程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第十七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五十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五十二)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教师政治学习材料之八 做智慧型教师 如果你愿意奋斗,愿意做第三类教师,那么从此刻起你不妨这样积极地做教育:不做机械重复的事,做出灵气来。有位青年教师教两个班级,教下来发现,一个班学得快乐却扎实,一个班学得热闹却浮躁,原因在哪里呢?原来前一个班,班风比较沉稳,内敛,这位青年教师的教风比较活泼,于是学生激活了,学得开心有效。另一个班的班风比较活跃,再加老师又很开朗,整个课上热闹成一团,学生忘了自己是学生,必要的尊重老师,尊重课堂,尊重纪律,全丢了,热闹成浮躁,学习怎么可能扎实?教师应该是善变的,不同的班级有着不同的班风,不同的班级有着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总之,教师面对的第一天的生活,每一个学生都是新的,都处在发展变化中,因此,教师要想“以不变应万变”,教师要想“以一当十当百”,不仅不可能,而且会使自己陷入机械重复的困境,陷入没有灵气的平庸里。   不做不动脑子的事,做出思想来。比如备课,照着别人的抄一抄;比如上课,从来是一个模子,一个路子,没过上三招,学生都知道下一个环节是什么;比如教育学生,从来是采取最直接的、不经大脑思考的法子,至于这样做有没有成效,有怎样的成效,又会有怎样的负面效应,是从来不去思考的;比如这段时间教学下来,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是否需要回顾总结一下,是没有的。要命的是,他们以为这样做教育很安全,得心应手,却不知正是这样的安全感,扼杀着他们的聪明才智,扼杀着他们的教育创新,一生过着教书匠的平庸与昏聩的日子。如此做教师,怎么会有“思想”?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时常听到“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的时代呼唤。而在这个时代之声的呼唤的背后,我相信,一定蕴藏着一场风雨,每一个教师,都应该为这呼唤后面的暴风雨做好积极的准备。   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要让学生有个性,教师必须有个性。我认为,教师的个性首先体现在他的教育教学上,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不是一般的交往,而是存在着教育教学的意义,这种意义可以是显性的(比如课堂交往),也可以是隐性的(比如日常交往)。在我看来,教师存在的特征,首先是教育性,这种教育性无处不在,只不过是“显”与“隐”之分,有效与无效之分,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之分,但它确实存在,不管你是否承认它,注意它。一个教师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风格与特色来,不做人云亦云的事,每一个教育教学的活动,都尽可能地策划出自己的个性的影子,让学生感觉新鲜,感觉这个老师身上有许多的意想不到的,许多的出乎意料而又合乎情理。这种教育个性是充满活力的,是张扬着一种智慧的,一个老师,就应该朝着这样的方向去努力。  不做应付检查的事,做出实效来。不做应付检查的事,首要的意义当然是拒绝做这些事。如果觉得真的没必要做,那就勇敢地拒绝,而不是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无用的、无效的工作中去。但是,另外我也相信,绝大多数的行政资料检查,如果真照此去做,也一定有点成效,最大的矛盾在于,上级强调的资料检查,到实践者手里,全简化成资料,把教育过程给简化掉了,也把学生活生生的“人”给简化掉了。从我的经验来看,“不做应付检查的事”的底线是,不要让学生成为一起做假资料的人,成为做假资料的帮凶。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亲笔为该校题写了“不做假账”几个字。可见总理对造假问题的高度重视。每个孩子的心灵就像荷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年轻的你要尽一切可能,想办法呵护她、保护她,把一些原以为是检查的、应付的事,做出教育的味道来,这样做一不伤害学生,二使行政领导满意。起初这样做或许比较累,但正是这累,使你与众不同,使你积累越来越多的教育经验和智慧。 教师政治学习材料之九 做一名有学力感的教师 美国有一个规定,凡是“师”字级的工作,例如医师、会计师、律师、教师等职业,每年都必须再进修一定时间的课程。如果没有进修,该年执照就会暂时被冻结,修完课程才能再开始执业。这是很有道理的。今天的中国,教师也有进修课时的要求,遗憾的是,大都是走个过场。教师职业进修与培训没搞扎实,很多教师教了十年二十年的书,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技能还停留在当年的那个层次和水平,用当年的技术和思想做现在的要求与质量,难怪很多教师总是抱怨教育忙、教育累。   有个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厂找到份工作,报酬不错,工作条件也好,他很珍惜,下决心好好干。第一天,老板给他一把利斧,并给他划定了伐木范围。这一天,工人砍了18棵树。老板说:“不错,就这么干!”工人很受鼓舞,第二天他干得更加起劲,但是他只砍了15棵树;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只砍了10棵。工人觉得很惭愧,跑到老板那儿道歉,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像力气越来越小了。老板问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么时候?”“磨斧了?”工人诧异地说:“我天天忙着砍树,哪里有工夫磨斧子!”那个工人感觉砍树吃力的时候,该想到去磨斧子,同样,当我们做教育觉得吃力时,就该想到要充电,而不是一味抱怨教育要求高。教师充电、磨刀,读书是最好方式。   教育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认为自己不缺理念,他们知道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知道平等民主与尊重,知道个性化解读,他们以为知道这些就是有了先进理念,至于课堂上为何走老路,至于处理各种事务为何依然如故,说是缺操作方法。果真如此吗?让我们举例来看一看,一个教师产生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流程。   以一个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老师为例。他首先要把二年级的语文书和相关课程标准明白,但这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是不够的,这样教学,他既不了解学生一年级语文教学所达到的要求,又不了解今后学生语文学习的情况,因此,一个真正的语文老师,他至少要把小学12册语文书——之所以说是“至少”,是因为最好能对中学的教材也略知一二——通读一遍。这个读,不是知道教材大概讲了什么,而是了解每一册教材的相关内容,及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这种读,是作为一名教师的专业的读。读过之后,想过之后,心中就有了底,知道二年级语文教学该做什么了。但是还不能到此为止,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还需要去了解相关学科的情况,以求在教学中加以整合。二年级语文教师,需要了解二年级学生音乐、数学、科学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知道学生的这些知识背景,再去组织语文教学,那就更进了一层。在这一系列的阅读过程中,教师都只是囿于本位知识,他还需要开阔眼界,把眼光伸向理论学习,阅读相关的方法论、教学论著作,读着读着,就会一种豁然开朗的、醍醐灌顶的感觉,眼前仿佛出现一条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光明大道。这个时候,我们就可能说,这个二年级语文教师是一个真正拥有自己理念的教师了。   因此,如果你抱怨自己缺少把理念化为行动的方法,那么你就必须问自己,是否像以上的那位二年级语文老师那样系统地阅读过?如果是“否”,那么就应该抓紧时间,系统地读书。你拥有的所谓的理念,其实是别人外加给你的,是别人灌输给你的,并不是你从心底深处长出来的。就像换了器官的人,一生都要服药,因为换到体内的器官不是自己身体上长出来的,就必然产生冲突,这个冲突需要靠服药来解决。如果你的理念是别人给你的,你的行为就不会被那个外加的理念自然指挥,你的教育教学行为是被那个外加的理念给约束着,别扭着。这就是为什么你们怀疑“观念指导行动”、“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的由来。凭良心说,这两话是正确的,问题出在你的观念和理念是别人给的。   作为一名有学力感的教师,还要多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要读一些当代的有关儿童、青少年的文学作品。你读肖复兴的《早恋》,张之路的《第三军团》,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等等,你就能通过作家特有的、细腻的心灵感触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入当代青少年的心灵世界。这对一个教师来说,有着重要的帮助。《早恋》中的钟老师之所以受同学欢迎,容老师之所以被同学们炒鱿鱼,不就是因为钟老师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吗?严格地说,一个教师应该始终保持着丰富细腻的情感。但是,人的感情就像皮肤,随着年龄的增长,付出的多了,用得多了,也就逐渐地起了老茧,不敏锐了。而学生们呢,刚好是睁大情感的眼睛的时候,他们是敏感的、丰富的、细腻的,一个教师,用长了老茧的情感之手去握孩子细嫩的情感之手,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是帮助我们保持心灵敏感不长老茧的最为重要和有效的方式。语文教师更要多看文学作品。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在文学作品中找到阅读感,找到语言灵性的注解,找到语言特质的诠释,清晰把握阅读与人性、与表达之间隐蔽的通道。   除了文学作品,也要读杂书。读杂书就像吃杂粮,使人强健。魏书生坚持订阅科技类报刊,并且读给学生听。农业上优良的品种大都是杂交而成,这个现象有着普遍性,适合于各个行业。当年李斯特创立消毒外科学,是受一本生物学杂志的启迪。那本杂志上有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探讨生命起源的论文,巴斯德通过大量实验证明:生命不是无中生有,是空气中的生命孢子进入的结果,有机物的腐败和发酵也是微生物进入的结果。这篇表面看起来和手术没有直接关系的文章,却使李斯特想到,病人术后伤口感染化脓,不也是一种有机物的腐败现象吗?根据这个思想,李斯特于术前严格洗手,将手术器械严格煮沸,伤口也用煮沸的纱布包扎。后来又寻找到一种杀灭细菌的药剂。一本不太相关的杂志,却诞生了一门科学,造福了人类。   总之,一个教师如果不读书,就不可能和学生有更深的交流。《和教师的谈话》中有一位女教师这么说:“我以前对那些科普杂志是连看也不看的,而现在却要经常阅读,否则就无法回答孩子们的问题。我甚至开始研究天文学,因为我的学生们对观察星空很感兴趣。”如果你的一群男学生特别喜欢篮球,那么你就必须读一些篮球方面的书,了解篮球界的一些人和事,你才能走进他们的身边,走进他们的心灵。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人的身体的发育有年龄限制,人的精神发育却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到哪个年龄,精神就停止成长的事。教师应该走了一辈子精神发育的路,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未来的学生抛在后面,才不会被未来的学生称为“老古董”。读书,是精神一辈子修炼的需要;读书,是教师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年轻的时候看过不少武侠小说,我知道真正的武林高手随手而来的就是致命的绝招,因为他的内功已修炼到了最高境界。没练好内功,一心想出绝招,出来的,都是花拳绣腿。对一个教师来说,读书就是练内功,这个功不是靠给的,是靠自己修炼出来的。只有修炼出属于自己的、从自己心灵深处滋生出来的、与自己浑然一体的理念,那么,你的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都将是别人羡慕得想模仿和借鉴的方式方法。   一个教师怎样去修炼这项内功?那就是读书,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这样修炼,怎能不成为“教林高手”? 一个教师肯读书,善读书,再加上善于思考,思考教育现象,从教育表象看到教育的本质,他就能从教书匠的行列中走出来,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读书是底,书没有读进去,就思考不出什么名堂来,思考永远不会成为思想。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行走于教育路上,犹如迷失方向的路人行走于葳蕤森林。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或许也不会一帆风顺,磕磕碰碰的,跌倒了又爬起,但像行走于森林的人有了方向,只要坚持走下去,总会柳暗花明,总会到达心想的地方。  年轻的教师们,假如你没有教育主见,做起教育来会感觉像风中蒲公英,东飘西荡,无着无落,浑身不踏实。所以我认为,教师追求思想当如富翁追求金钱一般强烈,没有金钱,富翁就不能称之为富翁;没有思想,教师就不能称之为教师——只能称之为教书匠。教书匠是无法收获幸福的教育人生的,因为失去思想,也就失去了脊梁,没有脊梁一样的思想撑起我们的教育晴空,也就无法有湛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美丽我们的教育人生。  一个教师要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就必须投入地工作——实践是孕育思想之花的肥沃土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和高校教授做研究不一样:我们做研究要立足于教育一线——每一天那点点滴滴的实践,这是我们的研究优势,这是我们的研究土壤。我们的思想当如农民亲近土地、从泥土中刨出金子来一样。   有了这个前提,我想说,实践必须和读书结合。闷头苦干、老黄牛精神已不适合时代的潮流。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要从苦干走向巧干。巧干,需要多方积累和借鉴。一些有经验有思想的班主任,班里出现不良行为和现象,能通过一些极富寓意的故事启迪学生,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这些故事从哪里来?从读书中来,从天长日久的积累中来。俗话说“谁也说不定哪片云朵会下雨”。不断读书就是不断积云,这些云布着,哪个地方要雨,哪片云就下,于是每滴雨都是及时雨。当读书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年轻的你便会发现,自己正从一个教书匠走向一个教育者,自己身上出现一种气质性的变化。  教师当是人类中最具思考力的人群之一。教育的哀伤正在于,教育传播的主体——教师——严重缺失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索的精神,人云亦云,把教育沦为机械的类似于体力活的工种。  最早完成原子核裂变实验的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有天深夜走进实验室,发现实验室里有个学生俯身在工作台上。当卢瑟福了解到学生从早晨一直到深夜不间断地工作后,他沉吟片刻问道:“亲爱的,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在卢瑟福看来,动手实践之于科学研究固然重要,不静心思考也依然可怕。  教育亦如此。不少青年教师抱怨工作忙,抱怨没时间,我承认;但我担心这样下去你只能越来越忙,只能越来越没时间。“一天的思考,胜过一周的徒劳”,只有思考能帮助我们从无效走向有效;只有思考能帮助我们从有效走向高效——谁不承认,一种高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就是一线教师的带有思想的技术或说技术的思想呢?  我们不能忘记雨果“沉思就是劳动,思考就是行动”的良言,我们用思考的头脑把教育的每一天做得更有实效、更富创造性,每一天的劳动都为我们堆积起一块思想的砖石,堆上一辈子,你自己没怎么觉得,但别人却发现,你正站在教育人生的山巅之上指谈教育、笑看红尘……  思想起源于实践、形成于思考,而思考的最好方式就是写作。在我看来,写作是思想的磨刀石,写作是教师是否具备思考力的外显性标示。思考固然可以不动笔,但你必须承认,不动笔、不形成文字的思考往往是肤浅的、零碎的、断断续续的、浮光掠影的,写作的好处在于能强迫人静下心来把模糊变成清晰、破碎变得完整、零乱变得有条理,它促进人把观点表达得更科学更经得起推敲;写作是一趟深层的思考之旅。思考之马奔跑起来,起初还能控制,还知道方向和周围环境,随着渐行渐远,就必然顾了后边忘了前边、惦记前面又无法继续深入,这种时刻,只有拿起笔来,一路走下去,一路记下来,边走边记,等回过神来,纸上文字便是这趟思考之旅的见证和收获。真正的写作不能是信马由缰的记录,它必须条理清晰,充实严谨,写作的好处,在于梳理,在于促使人阅读更多的书籍、查证更多的资料,以求证自己的思索;这个过程成了一种吸收性极强的学习。  写作是思想最外显的痕迹表露。所以有人说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追求表达的独特与精致,也就是追求思想的独特与精致。你想证明你是个思想者而不是糊涂蛋,那么你就得拿起笔来,而不是和他人争个面红耳赤;你想证明你是个思考者,而不是一厢情愿的相思者,那么就请你用文字来证明你的儒雅、你的智慧。中国不是个重视演讲的国家,中国历史崇尚的君子是“讷于言而敏于行”,不要你巧舌如簧,而要你把事做出来。对于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来说,重要的行动之一,就是把你的思想写出来,外化成字、成文乃至成书,让人捧着,看得见摸得着,心服口服。  一个人能在多大的场合发表自己的言论,证明这个人有多大的影响力。中国人的发言权向来不广,要么当官,要么做学问。作为教师,以学问去赢得发言权是最重要的一条通道,而写作无疑是这条通道上近乎惟一的列车。因此,写作的另一个好处在于,使你获得报刊上的发言权的同时,获得生活中的发言权。有发言权才有改变权,生活就是这样。 此外,按陈桂生教授的说法,“教师劳动所提供的,是劳务,不是产品,并且作为教育产品的学生,属于‘社会产品’,是在许多教师和不是教师的人们影响下自我努力的产物”。陈教授还认为,教师并非都是没有自己的想法和实践,而是“多数教师的个人辛勤劳动成效被湮被在‘社会产品’之中”。据我所知,教师和学生相处一两年时间,都有那么几个教学实践上的精彩点子,但大都遗憾地被“湮没”了。年轻的教师们,拿起笔来,记录下来,发到网络和报刊上,这既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努力使自己的劳动不被湮没的好方法。一个人如果习惯于被湮没,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只要你愿意,你手中的笔是谁也无法将它夺走的。而且,写作的幸福感将使你更加热爱思考,一个热爱思考的教师,注定是一个不断向着大师靠拢的人。 教师政治学习材料之十 爱在教师心中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我们所认为的教师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教师道德是教师的灵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师魂”。   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体现。     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困难了。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教学过程本身是师生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接触学生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有不良习惯或行为,应该及时加以制止并正确引导,指出其错误之处和危害;如果学生在生活方面有什么因难,也应该多加以关心和帮助。从我的亲身经历来看,坦诚对待学生,真心面对学生,是教师受学生欢迎的重要法宝之一。 教师师德的自觉性,是行风建设的关键,让我们共同努力,重温天底下最灿烂的工作。 教师政治学习材料之十一 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一)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教育工作经验,分析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动员全党全社会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 一、充分认识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意义 长期以来,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勤勉工作,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党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主要问题是: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还不能得到很好满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我们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二、全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强调几个问题: 第一,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第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三,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 第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促进教育公平。 第五,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重视教育质量。 教师政治学习材料之十二 教师十句文明用语与十句忌语 十句文明用语是: 1、你真行,果然没有辜负老师对你的期望; 2、老师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 3、你真得很出色; 4、你一定能行; 5、你的回答很独到; 6、老师很愿意帮助你; 7、你别急,再想一想,你会回答得很好; 8、谁都可能会有错误,只要改正了,你仍然是好样的; 9、请相信自己,坚持就是胜利,老师看好你; 10、你很聪明,如果再认真一点就更好了。 十句忌语是: 1、就你拉我们班的后腿; 2、你再这样,我就找家长惩罚你; 3、我教这么多年书,没见过你这样的; 4、你把这道题再给我写……遍; 5、别人都懂了,怎么就你不懂; 6、你没有资格跟我说这话; 7、你就不能像……那样; 8、你正让我失望; 9、你一辈子就这样了; 10、你们真是无药可救。 教师政治学习材料之十三 做事的风格 做事的风格   生活中,常见到有这些现象:   有人做事如小河流水哗啦啦:事不大,动静大;有人做事如大海流水静悄悄:事不小,动静小。   有人做事如夏天的知了:无论何时,都在高处喊;有人做事如地上的蚂蚁:无论何时,都是在低处行。   有人做事如下棋攻垒:无论何种攻法,都顺棋道,炮跳飞;有人做事如下楼赶会:无论上电梯,或是走楼梯,都是随着兴趣走,凭着感觉行,无章法,无定规。   现象不同,做法迥异,但都透出了做事的风格。   做事的风格,实是做人的表现。风格,简言之,就是“风度+格调”。一个人的风度,离不开其言谈、举止。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言谈,是其思想的外现;举止,是其品质的外显。而一个人的格调,离不开其仪态、姿态。仪态,往往透出人的内在修养;姿态,常常能显出人的内心修行。风格是“装”不出来的。即便能装,也是装一时、一事可以,要长久装、事事装,则不可能。毕竟,套上去的外衣总有脱下的时候,化妆后的脸庞总有卸妆的时刻。伪装,永远难以持久。   做事的风格,体现思想的追求。事,都是人做的。人,离不开思想的支配。人做什么事、怎么做事、把事做到什么程度,都有个选择问题。选择,是人的主动性所在。这个主动性,或是义为之,或是利为之,或是义、利兼而为之。义,是一种信仰;利,是一种利益。义与利,看似不搭界,实是一辆车。义,也是一种利。只不过,这种利的范围更大些、更深些,是“大我”中有“小我”,“小我”决不能游离于“大我”之外。有了这种义利观,或者说是价值观,做事,才不至于雷声大,雨点小;处事,才不至于过了今天,不讲明天;干事,才不至于掺杂使假,坑人害己。   做事的风格,带有时代的印记。尽管做事的风格总带有个人的追求,但个人的追求,不可能没有时代的印记。人在社会中,人是社会人。个人的行事风格,总是在时代与民族的行事风格前提下形成并发展。时代与民族的行事风格,也总是通过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个人行事风格体现出来。个人的追求,不可能不烙上时代的印记。时代的印记,也是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人用行为书写出来、雕刻上去的。不能只埋怨时代与社会的焦躁、急躁与浮躁,要扪心自问:我做得怎样?是飘在空中,还是扎在土中?毕竟,飘浮物是立不稳的,且很可能污染空气;只有扎根土壤的庄稼,才有可能奉献出养人的粮食。 做事的风格,人人有之。但人相近,岗不同。对于肩负一定责任的各级领导者来说,做事的风格更带有一定的导向性、示范性。古有言道:“主上好金莲,民女多裹脚”,“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无数事实证明,领导者的一个细微行动,胜过十堂生动说教。这是常识,也是文化。正因为如此,领导者如何做事,形成何样的做事风格,不能不细琢之、深思之、慎行之。 (资料来源:2011年9月2日《 人民日报 》) 教师政治学习材料之十四 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启示汇编(之一) 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启示汇编(之一) 一、为人民服务是永远的“生命工程”   “依靠谁,为了谁,我是谁”,这不仅是一句自我省思的哲学追问,更是一个先进政党必须时刻回答的重要命题。   细心的人发现,在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人民”一词出现多达136次。“紧紧依靠人民”、“拜人民为师”、“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如此充满感情的论述,既是对辉煌成就的科学总结,也提供着开启未来的“钥匙”。   回望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人民”,始终坚持着一种行动——“为人民服务”。只有理解了党与人民的关系,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守,才能破译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为什么能够从各种政治力量中脱颖而出,为什么历经挫折还能得到人民的信任支持,为什么能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就像一块永恒的试金石,时刻考验着每一位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为人民服务是永远的“生命工程”,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   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任何政党都必须行动着,如果没有行动,政党必然从政治中出局。90年来,正是因为将革命、建设、改革的宏伟蓝图转化为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将为人民服务的纲领、路线和政策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中国共产党才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新的历史时期,重申“人民”的重要性,继续实践“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依然呼唤这种“行动的政治”。   今天,对肩负重要使命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无论是经受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这“四大考验”,还是抵御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这“四大危险”,仍然需要从人民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人民服务”仍是我们一切努力的方向。   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该认识到,“行胜于言”,人民群众不仅看你说了什么,更要看你做了什么;如果“为人民服务”只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那就只能成为消解信任的“空头支票”。每一位党员干部在开展工作的时候,都要仔细想一想:究竟是站在人民立场上,还是站在个人、少数人立场上说话办事?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还是代表某一个人、某一部分人的利益?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把握前进的航向,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建党90周年之际,在当年曾经见证“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的革命老区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谈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时,由衷地“向全省人民致以崇高敬意”,同时向全省党员干部提出了“站在人民立场”谋划发展推动工作的要求。“上下同欲者胜”,我们深信,一个把人民利益书写于党章、宣示于誓词、贯穿于行动的政党,一个在各个层面都能与人民互动、为人民掌权用权、替人民谋求福利的政党,必将获得最为深厚的力量,保持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二、总把群众当亲人   党以民为本,党因民而兴。论及我们党与群众的血脉联系,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满怀深情地这样概括:“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党群亲情深似海,回望历史,我们会更深刻地体会这段话的丰富内涵。   孟良崮的枪声似在耳畔断续响起,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胆气久久回荡。“父亲死了,儿子上;丈夫死了,妻子上”,渊子崖村誓与敌人一搏到底的悲壮感天动地。   面对生命垂危的战士,沂蒙妇女明德英决然打碎封建思想枷锁,用乳汁将其救活;为了赢得宝贵的作战时间,李桂芳组织妇女干部跳进冰冷河水中,用瘦弱的肩膀搭起坚实的“火线桥”。王换于用全部“家底”呵护41个革命将士后代,致使三年中四个亲骨肉因营养不良相继夭折。   按下《沂蒙山小调》的播放键,眼前跃动的是八百里沂蒙一幕幕“党为民、民拥党”的大情大义。这铭刻着鱼水深情的革命老区,令人深深感动。正如陈毅元帅所说:“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党群同心斩棘的朴实教材又岂止“沂蒙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无不贯穿着党与群众的鱼水亲情,它们共同构成了代代传承的“精神集体”。   历史不会忘记,井冈山上走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党的群众路线下了“定义”,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石;历史不会忘记,长征路上沿途群众救治伤员、刘伯承与彝族首领歃血盟誓结为兄弟的千古佳话;历史不会忘记,宝塔山下、延河水畔“为人民服务”的忠诚宣誓;历史不会忘记,土地改革的策源地西柏坡,群众迸发出“土地回家了”的欣喜。   回首以望,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立场始终不变,群众路线薪火相传。平型关划破寂静的枪声,天安门前庄严的宣告,南海边奏响高昂的“春天旋律”,汶川地震的温情呐喊与挺身,共产党人所迈出的每一个有力脚步,都会烙下一个“人民至上”的深深脚印。在改革攻坚的今天,坚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中国共产党愈发成熟与自信。   然而,也有少数党员干部摆不正群众位置,逐渐丢弃了群众观。有的将群众“摆得过远”,不愿与群众做亲人,生怕群众抓“小九九”、“揭伤疤”;有的将群众摆得过低,看不起群众,视群众为“土包子”,不屑向群众学习,不情愿为群众办实事。这些都会导致党员丧失群众基础,淡化党群深情,危害不浅。   倘若说,党是溪水,群众便是泉眼,泉涌才能长流;党是大树,群众便是土壤,土沃才能根深。党群同心,其利可断金,其力可移山。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淡了党同人民的血肉情谊,都应当同人民共患难、心连心。这是我们党90年历程给予每一位党员干部最深刻的启示。 三、把忧患作为一种执政心态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面对掌声是否头脑清醒,面对成绩能否看到问题,是一个政党先进与否、成熟与否的“ 检测 工程第三方检测合同工程防雷检测合同植筋拉拔检测方案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培训 仪”。   在建党90周年的辉煌时刻,在“给中国共产党打高分”的赞誉声中,胡锦涛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充满忧患意识地向全党敲响了警钟:世情、国情、党情正在深刻变化,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四种考验”复杂严峻,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种危险”更加尖锐。   “中共以忧患意识迎接90华诞”,这是海内外诸多媒体当下的普遍印象。如果以“忧患”为关键词解读90年历史,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发展壮大于忧患的历程更为寓意深远。   党诞生于民族危亡的苦难岁月,唱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带领人民浴血奋斗,带着“两个务必”“进京赶考”,在“开除球籍的危险”下开始改革开放,在“居安思危”中迎来新的世纪,在“忧患在心、准备在先”中战胜疫病、地震、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风险挑战。勇于从挫折中奋起,善于在忧患中奋进,已经成为我们党最为重要的政治品质之一,也为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未来提供了深刻启示。   忧患源于责任。“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不管是干革命、搞建设,还是促改革、谋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以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己任。“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党才会实事求是地看到问题与不足,才会深切反思自身能力素质存在的差距,才会极其重视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才会高度警惕贪污腐败对人心向背的影响。   忧患激发动力。多难兴邦,多难励党,从遵义会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战胜“九八洪水”到创造“汶川奇迹”,越是生死抉择,越是搏击风浪,党的政治本色就越是彰显,修正错误、自我完善的能力就越能大幅提升,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就越能加快。   今天的中国,发展的奇迹固然令人惊叹,但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交织,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难点问题交织,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环境、腐败等问题空前凸显,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看到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方见真章。如何保持奋发有为的状态,发扬开拓进取的精神,鼓起攻坚克难的勇气,不断探求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方法和途径,检验着共产党人的执政能力与水平。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四种考验”无所不在,“四种危险”警钟长鸣,对于今天的共产党人来说,忧患意识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时、将来时。“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迫切要求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把忧患作为一种“执政心态”,多些问题意识,防止积弊日深;少些“盛世心态”,理性看待成就;多些群众意识,促进干群融合;少些名利观念,杜绝以权谋私。唯有如此,才能不断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继续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 四、有“准备困难” 就有“事业成功”   “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这样告诫全党,同时再次强调“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令人警醒,催人自省。由此不禁想起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   60多年前的这次会议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中国革命面临新的重大转变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却专门讲“准备困难”。他说,我看光明多得很,但是我们更要准备困难。困难多得很,比如外国大骂,国内大骂,失去几大块根据地,被消灭若干万军队,爆发内战,党内出现悲观心理、疲劳情绪,经济困难,国际无产阶级长期不援助我们,以及其他意想不到的事……他竟一口气列出了我们党可能面临的17条困难!   预见到即将面临的困难,“准备想各种办法对付之”,这正是毛泽东那一代革命家留给我们的政治智慧,也是中国共产党90年光辉历程的启示。   事实上,从党成立的那天起,我们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艰难,有时甚至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1927年大革命失败时,“被人家拦腰一枪打在地上”,数以万计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血洒大地,革命形势几入绝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前有环境严酷的雪山草地,后有敌人的武装追击,内有张国焘分裂的危险,困难几乎达到无法想象的程度。但共产党人战胜了艰难困苦,在逆境中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正如毛泽东所说:“你要是没有碰到那个坏事,你就学不到对付那个坏事的本领,所以艰难困苦能使我们的事业成功”。   党的90年历史反复证明,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困难预见得充分一些,把问题考虑得周全一些,我们才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够越发积极地准备和应对,最终创造出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同样经历了各种困难和挫折。比如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大跃进”的挫折,60年代初的严重经济困难,甚至“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错误,等等。但是,中国共产党人靠自己的力量渡过了难关,纠正了错误,从困难中奋起,进而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团结带领人民在神州大地上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改革创新实践,开辟了一条通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今天,作为已经拥有8000余万党员的执政党,面对更加繁重复杂的现代化建设任务,必然还会遇到更多想得到和想不到的困难,遭遇各种各样的风险。但是共产党人敢于正视和面对困难,有能力战胜风险和挑战。正如毛泽东在“七大”口头政治报告(注:毛泽东文集中确有“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一文)中曾告诫人们的那样:“麻烦还在后头,不要怕麻烦。要革命就会有麻烦,而且有时非常麻烦”,“世界上不会没有风波……我们党现在经常遇到风波,有大风波,中风波,小风波,我们不要怕风波。现在我们的意志更加坚强了,不至于被风波淹没。要在中国这个海里淹死我们党,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会的。”   历史可以告诉未来,前进道路上,有“准备困难”,就必定有“事业成功”。 五、“中国制度”撑起“中国传奇”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一二百年走过的路。中国的发展,不但给本国百姓带来了实惠利益,更让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是如何创造的?在一些国际观察人士那里,这始终是一道颇难破解的“中国式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揭示了中国成功的制度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始终快速发展,创造出追赶现代化的“中国速度”,除了“中国制度”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释放的巨大活力,还在于“中国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决策与执行的高效率、强大的动员力等独特优势,具有始终坚持在学习基础上改革创新、在实践基础上纠错求是等优秀品质。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都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突破了西方世界既有的制度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和价值理念,创造了与过去5000年全然不同的中国历史,把中国人民的自由幸福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也正因如此,在有些人眼中,“中国制度”总显得有些“另类”,不符合其预设的价值标准。于是,各种“崩溃论”、“威胁论”接踵而来。质疑、批评、否定,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如影随形。   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成功,都必然有其相应的制度支撑。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没有一整套与发展相适应的制度,我们怎么可能实现数亿人口的脱贫、成功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怎么可能使经济总量跃至世界第二,实现人民生活的总体小康?怎么可能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为疲软的全球经济注入活力?怎么可能一次次战胜自然灾害挑战,从容面对社会转型风险,实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放下理论层面的争议,让我们看一个具体的例证。资本对制度极为敏感,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吸引投资的能力,是公认的观察一个国家制度优劣的晴雨表。中国能够成为吸引外资大国,稳定地引来外商直接投资,引来全球五百强企业投资设厂,一个隐含的前提就是对“中国制度”的认可。外国媒体评价,这表明全球用资本对“中国制度”投了赞成票。   经历了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的制度建设实现了在时代大势下既自觉扬弃自己又主动与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激荡交融的双重选择。神州大地上演绎的“中国传奇”,显示了“中国制度”所具有的独特包容力、整合力,展现了深厚的文化自信。在前进的道路上,只要我们既吸收他人长处,又不放弃自身优势,更不固步自封,“中国制度”必定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永不枯竭的活力源泉。 六、以信仰之旗凝聚青春力量   一个政党要赢得未来,就一定要赢得青年。   走过90年,中国共产党依然焕发青春的朝气。8000多万党员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1/4。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中,也强调了这样的“青年特质”:“我们党的队伍里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党历经90年风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一个重要保证。”   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   “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抗日战争初期,诗人何其芳这样描述延安对青年磁石般的引力。全面抗战初期的两年,奔赴延安的青年多达4万余人。   “到农村放飞梦想,靠奋斗实现价值。把人民当作根本,以奉献锤炼品格。”2008年,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这样倡议同学们把青春奉献给广袤田野。到目前,农村已迎来20多万名大学生“村官”。   到延安去、到解放区去,支援边疆、志愿服务……革命、建设和改革年代,一代代青年聚拢在共同的旗帜下。历史背景不同,人生经历各异,现实选择却如此一致,正因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总能感受进步的脉动、向前的浪涌,总能向着未来的曙光、时代的潮头而去。   当代青年成长的背景,是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从城市化的“前锋”到信息化的“主力”,他们有更开阔的视野、更独立的思想、更自信的心态。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青年的选择,同样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选择:教育部对140所高校2.5万余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近八成有入党意愿。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他们坚信: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从来就是一个共同体。   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每个人都会追问人生的终极价值,要“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就要把自己献给“最壮丽的事业”。跳出一时一事、一人一地的局限,用更大的尺度来考量生命的质量,用更广的视野来观照人生的价值,每个年轻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奋斗。而这,不正是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承担起的使命吗? H:\fanwen caiji two\已上传lddoc\09年春学校主要 工作计划 幼儿园家访工作计划关于小学学校工作计划班级工作计划中职财务部门工作计划下载关于学校后勤工作计划 .doc   青年的选择,是对党的信任,也是对党的鞭策。当前,我们正行进在“历史的三峡”,面对世所罕见的复杂局面、前所未有的风险考验,只有勇敢革除自身弊病,防止“四大危险”的侵蚀,才能吸引更多青年投身我们的队伍。也只有超越既得利益,不失时机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才能激励更多青年创造共同的事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华罗庚向留学生发出回国的号召:“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真理、国家、民族、人民,激励了多少年轻人慨然前行。走过90年,唯有继续把这样的信仰放在肩上,我们才能永远与青春同行,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 教师政治学习材料之十五 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启示汇编(之二) 七、真思亡危方能存安 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亡则存。居安思危是执政者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执政者应有的政治责任。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向全党警示了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大危险”的存在,强调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信任和支持。这些告诫与论断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90年来,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防止因腐败而导致的“政治风险”,一直是我们党高度重视、积极破解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全党:腐败现象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乱源,轻则引起群众的反对和不满,重则引起“第二次革命”,造成干部“霸王别姬”、党和国家改变颜色。邓小平同志教育全党:“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   从党的执政实践来看,在和平建设时期,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够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的话,腐败就是很突出的一个。从世界政治史来看,执政党只有坚决反对腐败、有效地预防腐败,才能保持执政地位,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近年来,党和政府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谋划和推进反腐倡廉,反腐力度不断加大,反腐方略不断完善,反腐斗争不断深入。面对各种新的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面对依然严峻的反腐败形势和繁重的反腐败任务,迫切需要认真研究产生“消极腐败的危险”的深层背景,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腐败的集中表现是权力的腐败,各种腐败现象的根源无不或深或浅隐藏在权力之中。而权力的腐败,又源于权力的异化。不管是吃拿卡要、贪污受贿,还是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无不背离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职责,造成公权私用、以权谋私,给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带来损害,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带来损失。   事实证明,腐败往往是主观和客观防线双双失效的结果,没有自律的权力,必然走向异化;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化。也正因为如此,各级领导干部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必须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决不能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只有筑牢精神防线,增强自身拒腐防变的免疫力,抵御消极腐败危险才会有底气。   另一方面,“行使权力就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这种监督的力量,既来自于制度——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完善党内民主监督制度,保证干部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更来自于人民——推进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行使过程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群众雪亮的眼睛是遏制腐败现象的利器。只有织密监督网络,规范权力运行,抵御消极腐败危险才会有可靠保障。   危险的存在,既是警醒,更是鞭策。现实在考验,人民在期待,党员干部如何老实做人、干净做事,党和国家如何剔除腐恶、气正风清,说千道万,行动是最有力的回答,实效是最得人心的答案。 八、常思做人 为政 用权 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将会面临更多的诱惑和挑战。如何做人、如何为政、如何用权是最为直接和具体的考验,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始终是最为根本的问题。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各级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这里面讲的不忘做人之本、不移公仆之心、不谋一己之私,值得深长思之。   为什么立身要不忘做人之本?在群众心目中,领导不仅是一种管理的权力,更是一种示范和榜样。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领导干部应以高尚的品德影响人,以模范的行动带动人。有德才有威,有威群众才信得过;有德才有为,有为才能凝聚人心和力量。对领导干部来说,如何立身,如何做人,不仅是个人的修养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风气的导向和引领。领导干部以德为先,其意义就在于,忘记做人之本不仅贻害自己,更会贻害党的事业。我们要记住,领导干部来自老百姓,但不能等同于普通老百姓,必须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为什么为政要不移公仆之心?邓小平同志说“领导就是服务”,道出了领导干部这个岗位的真谛。“吏者,人役也”,古代官吏尚且懂得为官是清苦之事,早起晚睡,夙夜为公,不敢有须臾懈怠。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应该比封建官吏有更高的精神境界,强调共产党员必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优秀领导干部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杨善洲等,他们经历不同、岗位不同、风格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以公仆之心对待人民,对待工作,始终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自己工作和事业的出发点与归宿。民谚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话虽朴实,道理却很深刻。   为什么用权要不谋一己之私?权力是天下公器,不是哪个人赋予的,也不是自己生来就有的。用权不为公众服务,这样的权力迟早会被剥夺。应该看到,权力具有两重性,为老百姓做事,就会造福一方;为一己之私谋利,就会为害一片。最近伏法的贪官许迈永、姜人杰,即是明证。贪腐不是天生的,所谓“温水煮青蛙”,一旦不能正确看待权力,不能正确处理私利,就会闻不到马屁的臭味,看不见诱饵的祸心,听不进良言的规劝。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为谁用权,如何用好权,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对领导干部来说,是个不可逾越的红线。 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经常想一想,参加革命为了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下什么。想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始终保持警醒,自觉把人生坐标定位于服务人民群众,把个人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九、拜人民为师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能否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善于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关系到一个政党的根基、血脉和生命。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这些发人深省的论述,既揭示了我们党永立不败之地的奥秘,也提供着开启全新未来的钥匙。   拜人民为师,植根于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毛泽东同志认为“群众就是孔明”,党的干部“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邓小平同志多次号召全党向群众学习,“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   回顾90年历程,从抗日战争中地雷战、地道战等独特战法,到安徽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的探索,从创办乡镇企业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我们党不断地将人民的创造连点成片、提炼升华,将一颗颗璀璨星辰铺陈开来,缀满了历史的天空,书写了改造中国、创造历史的辉煌篇章。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四种考验”复杂严峻,“四种危险”更加尖锐,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期待更为强烈。在此背景下,执政者更加需要“拜人民为师”,从人民那里获得应对风险考验、再创发展佳绩的智慧和力量。   为学莫重于尊师。拜人民为师,首先要对人民尊重和敬畏,从内心深处真正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各项政策、措施的标准。“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如果主仆错位而以“父母官”“官老爷”自居,为一己政绩而大搞形象工程,为一己私利而大肆贪污腐化,则会伤害干群关系、损害人民利益,最终也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善学常成于好问。拜人民为师,就要“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及时发现、善于总结人民在实践中积累的新创造、新经验。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就难以汲取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出主意、作决策就难免南辕北辙。只有走出机关、走出书本,少在餐桌酒店搞觥筹交错,多到田间地头话家长里短,才能接上地气、看透情况、摸清底子,才能找准症结、发现短板、明确对策。事实证明,信息越是公开,决策越是开放,人民的参与越是深入,干事创业就越是对路子、有成效、得人心。 拜人民为师,既是历史的宝贵经验,也是现实的必然抉择。对于一个把人民利益铭刻于党旗上的执政党来说,向人民学习,就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加有力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共产党人最大的“学以致用”,也是我们党在未来发展中交出更精彩答卷的“学习秘诀”所在。 十、长治久安的“中国秘诀” 泱泱大国,悠悠万事,治国之要何在?“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中这些掷地有声的论断,既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向今天的执政者提出了迫切的现实课题。   回顾90年来尤其是30多年来的历程,从战乱频仍到安定团结,从运动频繁到“不折腾”,从封闭僵化到改革开放,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中国发展的奇迹与挫折背后,不断积累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与认识。关键之关键,就在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只有以改革为动力、发展为目的、稳定为前提,实现三者有机统一,中国的持续发展、长治久安才有了坚实基础。   改革发展是兴国之要,社会稳定是兴国之基。正是因为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果,党才能带领人民战胜“九八洪水”、非典疫情、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临危不乱、化危为机;正是因为经历十年内乱的深创剧痛,“3·14”事件、“7·5”事件的血泪伤痛,党和人民才会深感“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珍视稳定、促进和谐。   把稳定“硬任务”与发展“硬道理”相提并论,在今日之中国,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进入现代化“后半程”的中国,是乘势而上、完成“三步走”,还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经历着空前广泛的变革,中国社会活力迸发,同时矛盾与问题日益凸显。转型期的中国,是奋力开创发展新纪元,还是迷航于“历史三峡”?   法国《20分钟报》这样评论,如何既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又保证社会稳定和谐,这是中共未来长期执政面临的挑战。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面临的各种矛盾问题、风险挑战,最终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通过深化改革来找到出路。另一方面,改革发展须臾离不开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改革发展的成效又决定了能否真正长治久安。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改革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动力,稳定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前提。   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三位一体”、相互交融的态势更加明显,要求执政者用更加科学、务实的眼光,重新理解三者的时代内涵,正确谋划三者之间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但不顾社会承受力、损害群众权利、影响社会稳定的“硬发展”就没有道理;稳定是硬任务,但稳定不是回避矛盾,更不是暂时“搞定摆平”,而是在正视和化解矛盾中实现和谐,在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中稳步前进。 小平同志说过:“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应该以人民利益为基点,把人民幸福作为处理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十一、“制度能力”体现执政能力 对于一个现代政党来说,践行政党宗旨、实现执政目标,制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所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建设好、管理好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大党,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90年来,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建设,一直贯穿于我们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1927年,民主集中制这一制度建设的核心思想就已写入党章。从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到“党内监督条例”、“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文件出台,对制度的高度重视,使得我们党能以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在中国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引领时代变革,成为创造历史的领导力量。   过于集中的权力,往往缺少纠错能力,一旦出现决策失误,后果不可挽回。唯有依靠制度,才能将权力整合至一个统一的治理通道中,在保证政令畅通、执行坚决的同时,还能有力监督,避免权力高度集中导致“一言堂”等党内不正之风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能力的增强,也是一个政党与时俱进、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在制度方面,我们也曾有深刻的历史教训。“文化大革命”对法治和制度的破坏,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邓小平同志反思这段历史时,认为“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为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改革深水区、社会转型期。作为执政党,我们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需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制度来应对;既有制度的约束力、执行力也需要不断增加,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无论是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还是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都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制度能力”。   近些年来,少数地方出现腐败案件,从被称为“许三多”的杭州原副市长许迈永到将20多个亲属调入本系统的“最牛烟草局长”,很多都与制度的弱化有关。只有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构建起“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才能永远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党的制度创新也无止境。无论是惩防体系的建设还是党务公开的要求,无论是党员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还是公推直选范围的扩大,诸多有益尝试,正在各地进行。这样的实践,肯定会有诸多的困难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但巨轮不可能只在风平浪静的时候才出航,唯有以更大的决心、智慧和勇气推进党的制度建设,才能不断增强执政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完成“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教师政治学习材料之十六 学习是一种责任 目前,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热潮蓬勃兴起,崇尚学习的空气日益浓厚。在这种新背景对照之下,一些学习上的“老问题”也更加突出。有人忙于事务和应酬“顾不上”学习,有人浅尝辄止搞“差不多”学习,有人总把“学习不够”当作托词,心里却并不认为是多大的毛病。种种“不愿学、不勤学、不真学、不深学、不善学”的现象存在,阻碍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步伐。 出现这些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从思想根源上分析,主要是轻视学习,无视学习的价值。在一些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价值天平上,“学习”是个微不足道的“砝码”,在他们工作和生活的日程表里,“学习”是个可有可无的选项。   然而,就是这个被一些人看轻的“学习”,在时代巨潮的激荡下,已经成为决定一个现代人、现代政党生存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知识爆炸,科技日新,有人说,在农耕时代,读几年的书,可以管用一辈子;到了工业经济时代,读十几年的书才能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够用一辈子。早在上个世纪末,“终生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等口号就已叫响。学习不仅是党员个人成长进步的基础,更是一个执政党沉甸甸的政治责任。   学习能力关系执政能力。学习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执政水平的高低。历史上,共产党人善于在枪林弹雨中学习战争,在铁水奔流中学习建设,在“摸着石头过河”中学习改革开放,表现了高超的学习能力和执政能力。今天,我们面临的挑战、问题和矛盾,繁杂尖锐,层出不穷,只有高举学习的旗帜,激发学习的热情,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进行知识、理念、思路、方法等方面积累与创新,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履行党的执政使命。反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果不抓紧学习、不抓好学习,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   学习效果影响发展成果。学得好,才能干得好。真学、深学、苦学,才会学到真经,才能懂规律、正方向、明思路,作出科学决策,拿出有力举措,推动建设发展。反之,如果不学、假学、浅学,难免脱离实际,违背规律。近年来,种种决策失误造成的巨大损失,如同一张张糟糕的发展答卷,其背后往往有同样糟糕的学习答卷。   “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彰显了一个执政党的高度政治自觉。“学习问题关系到广大干部自身的进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我们全党全民族都必须有这个共识”。从这个意义上,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型政党,可谓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古语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时代的挑战,面对肩负的重任,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只有用学习的力量提升自我,用学习型党组织凝聚战斗力,才能乘风破浪,不断开拓事业和人生的新境界。
本文档为【教师政治学习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豆浆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5KB
软件:Word
页数:27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9-05-22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