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煤油冷却器的设计换热器设计

煤油冷却器的设计换热器设计

举报
开通vip

煤油冷却器的设计换热器设计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摘 要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换热器机械计算等相关的设计过程。本文引用这三年学过的书本知识及相关的技术标准,对换热器的结构、强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换热器是目前许多工业部门广泛应用的通用工艺设备。其中,换热器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换热设备。优点: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在相同管束情况下其壳体内径最小,管程分程较方便。缺点:壳程无法进行机械清洗,壳程检查困难,壳体与管子之间无温差补偿元件时会产生较大的温差应力,即温差较大时需采用膨胀节或波纹管等补偿元件以减小温差应力。我...

煤油冷却器的设计换热器设计
毕业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论文)任务书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摘 要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换热器机械计算等相关的设计过程。本文引用这三年学过的书本知识及相关的技术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对换热器的结构、强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换热器是目前许多工业部门广泛应用的通用工艺设备。其中,换热器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换热设备。优点: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在相同管束情况下其壳体内径最小,管程分程较方便。缺点:壳程无法进行机械清洗,壳程检查困难,壳体与管子之间无温差补偿元件时会产生较大的温差应力,即温差较大时需采用膨胀节或波纹管等补偿元件以减小温差应力。我设计的换热器内部以换热管和折流板做为基本构件,冷介质、余热介质分别在管程与壳程之间流动,以达到降温或升温的效果。换热器由筒体、管箱、封   头、支座、换热管、折流板、管板及接管、法兰等组成。   通过强度计算合理选择材料,确保安全运行,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降低设备的制造成本,实现化工单元操作的最佳化。 关键词: 换热器 管箱 壳体 管板 封头 目 录 - 1 -1 毕业设计任务书 - 1 -1.1 题目 - 1 -1.2 任务及操作条件 - 1 -1.3 列管式换热器的选择与核算 - 2 -2 概述 - 2 -2.1 换热器概述 - 3 -2.2 固定管板式 - 4 -2.3设计背景及设计要求 - 4 -2.3.1 设计背景 - 4 -2.3.2 设计要求 - 6 -3 热量设计 - 6 -3.1 初选换热器的类型 - 6 -3.2 管程安排(流动空间的选择)及流速确定 - 7 -3.3 确定物性数据 - 7 -3.4 计算总传热系数 - 7 -3.4.1 煤油的流量 - 7 -3.4.2 热流量 - 7 -3.4.3 平均传热温差 - 8 -3.4.4 冷却水用量 - 8 -3.4.5 总传热系数K - 11 -3.5计算传热面积 - 12 -4 机械结构设计 - 12 -4.1 管径和管内流速 - 12 -4.2 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 12 -4.3 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 13 -4.4 壳程内径及换热管选型汇总 - 13 -4.4.1 壳体内径 - 14 -4.4.2 换热管的选型汇总 - 15 -4.5 折流板 - 18 -4.6 接管 - 18 -4.6.1 壳程流体进出口时接管 - 18 -4.6.2 管程流体进出口时的接管 - 18 -4.6.3 接管最小位置 - 19 -4.7 壁厚的确定、封头 - 19 -4.7.1 壁厚 - 19 -4.7.2 椭圆形封头 - 20 -4.8管板 - 20 -4.8.1 管板结构尺寸 - 20 -4.8.2 管板与壳体的连接 - 21 -4.8.3 管板厚度 - 21 -4.9 换热管 - 21 -4.9.1 换热管的规格及尺寸偏差 - 21 -4.9.2 传热管排列和分程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 22 -4.9.3 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数 - 22 -4.9.4 布管限定圆 - 23 -4.10 分程隔板 - 23 -4.10.1 分程隔板尺寸 - 23 -4.10.2 管子和分程隔板的连接 - 23 -4.11拉杆 - 23 -4.11.1 拉杆的直径与数量 - 24 -4.11.2 连接与尺寸 - 25 -4.12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 - 26 -4.13. 防冲板或导流筒的选择、鞍式支座的示意图(BI型) - 26 -4.13.1 防冲板或导流筒的选择 - 26 -4.14.膨胀节的设定讨论 - 26 -4.14.1 管壁温度的估算 - 26 -4.14.2 管子拉脱力 - 28 -5、换热器核算 - 28 -5.1热量核算 - 28 -5.1.1 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 29 -5.1.2 管程对流传热系数 - 29 -5.1.3 传热系数K - 30 -5.1.4 传热面积S - 30 -5.2流动阻力的计算 - 30 -5.2.1管程流动阻力 - 31 -5.2.2 壳程流动阻力 - 33 -6、管束振动的计算 - 33 -6.1换热器的振动 - 33 -6.1.1 撞击破坏 - 33 -6.1.2 挡板损伤 - 33 -6.1.3 接头泄漏 - 33 -6.1.4 应力疲劳 - 34 -6.1.5 冶金失效 - 34 -6.1.6 材料缺陷扩展 - 34 -6.2流体诱发换热器管束振动机理 - 34 -6.2.1 漩涡脱落诱导振动 - 35 -6.2.2 紊流抖振 - 36 -6.2.3 流体弹性激振 - 36 -6.3管束振动的计算 - 38 -7、设计结果表汇 - 40 -谢 词 - 42 -参考文献 1 毕业设计任务书 1.1 题目 煤油冷却器的设计 1.2 任务及操作条件 1.2.1 处理能力:10万吨/年煤油 1.2.2 设备形式:列管式换热器 1.2.3 操作条件 (1).煤油:入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 (2).冷却介质:自来水,入口温度30℃,出口温度40℃ (3).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00kPa (4).煤油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密度825kg/m3,黏度7.15×10-4Pa.s,比热容2.22kJ/(kg.℃),导热系数0.14W/(m.℃) (5).每年按33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1.3 列管式换热器的选择与核算 1.3.1 传热计算 1.3.2 管、壳程流体阻力计算 1.3.3 管板厚度计算 1.3.4 U形膨胀节计算(浮头式换热器除外) 1.3.5 管束振动 1.3.6 管壳式换热器零部件结构 2 概述 2.1 换热器概述 换热器是化工、炼油工业中普遍应用的典型的工艺设备。在化工厂,换热器的费用约占总费用的10%~20%,在炼油厂约占总费用35%~40%。换热器在其他部门如动力、原子能、冶金、食品、交通、环保、家电等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设计和选择得到使用、高效的换热器对降低设备的造价和操作费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不同温度的流体间传递热能的装置称为热交换器,即简称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 换热器的类型按传热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混合式、蓄热式和间壁式。其中间壁式换热器应用最广泛,如表2-1所示。 表2-1 传热器的结构分类 类型 特点 间 壁 式 壁 间 式 管 壳 式 列 管 式 固定管式 刚性结构 用于管壳温差较小的情况(一般≤50℃),管间不能清洗 带膨胀节 有一定的温度补偿能力,壳程只能承受低压力 浮头式 管内外均能承受高压,可用于高温高压场合 U型管式 管内外均能承受高压,管内清洗及检修困难 填料函式 外填料函 管间容易泄露,不宜处理易挥发、易爆炸及压力较高的介质 内填料函 密封性能差,只能用于压差较小的场合 釜式 壳体上部有个蒸发空间用于再沸、蒸煮 双套管式 结构比较复杂,主要用于高温高压场合和固定床反应器中 套管式 能逆流操作,用于传热面积较小的冷却器、冷凝器或预热器 螺旋管式 沉浸式 用于管内流体的冷却、冷凝或管外流体的加热 喷淋式 只用于管内流体的冷却或冷凝 板面式 板式 拆洗方便,传热面能调整,主要用于粘性较大的液体间换热 螺旋板式 可进行严格的逆流操作,有自洁的作用,可用做回收低温热能 伞板式 结构紧凑,拆洗方便,通道较小、易堵,要求流体干净 板壳式 板束类似于管束,可抽出清洗检修,压力不能太高 混合式 适用于允许换热流体之间直接接触 蓄热式 换热过程分阶段交替进行,适用于从高温炉气中回收热能的场合 2.2 固定管板式 因设计需要,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固定管板式即两端管板和壳体连结成一体,因此它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的优点。但是由于壳程不易检修和清洗,因此壳方流体应是较为洁净且不易结垢的物料。当两流体的温度差较大时,应考虑热补偿。有具有补偿圈(或称膨胀节)的固定板式换热器,即在外壳的适当部位焊上一个补偿圈,当外壳和管束的热膨胀程度不同时,补偿圈发生弹性变形(拉伸或压缩),以适应外壳和管束的不同的热膨胀程度。这种热补偿方法简单,但不宜用于两流体温度差太大(不大于70℃)和壳方流体压强过高(一般不高于600kPa)的场合。 图2-1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示意图 1-挡板 2-补偿圈 3-放气嘴 2.3设计背景及设计要求 2.3.1 设计背景 在化工、石油、动力、制冷、食品等行业中广泛地使用各种换热器,且他们是上述这些行业的通用设备,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化工厂,换热器的费用约占总费用的10%-20%,在炼油厂约占总费用的35%-40%。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对能源利用、开发和节约的要求不断提高,因而对换热器的要求也日益加强。换热器的设计、制造、结构改进及传热机理的研究十分的活跃。一些新型的换热器相继问世。随着换热器在工业生产中地位和作用不同,换热器的类型也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换热器自然有各自不同的优缺点与性能;所以在换热器的设计中,首先应根据工艺要求选择使用的类型,然后计算换热所需传热面积,并确定换热器的结构尺寸。 2.3.2 设计要求 完善的换热器在设计和选型时应满足以下各项基本要求: (1)合理地实现所规定的工艺条件:可以从:①增大传热系数②提高平均温差③妥善布置传热面等三个方面具体着手。 (2)安全可靠 换热器是压力容器,在进行强度、刚度、温差应力以及疲劳寿命计算时,应遵循我国《钢制石油化工压力容器设计规定》和《钢制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规定》等有关规定与标准。 (3)有利于安装操作与维修 直立设备的安装费往往低于水平或倾斜的设备。设备与部件应便于运输与拆卸,在厂房移动时不会受到楼梯、梁、柱的妨碍,根据需要可添置气、液排放口,检查孔与敷设保温层。 (4)经济合理 评价换热器的最终指标是:在一定时间内(通常1年内的)固定费用(设备的购置费、安装费等)与操作费(动力费、清洗费、维修费)等的总和为最小。在设计或选型时,如果有几种换热器都能完成生产任务的需要,这一标准就尤为重要了。 3 热量设计 3.1 初选换热器的类型 两流体的温度变化情况如下: (1)煤油:入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 (2)冷却介质:自来水,入口温度30℃,出口温度40℃; 该换热器用循环冷却自来水进行冷却,冬季操作时,其进口温度会降低,考略到这一因素,估计所需换热器的管壁温度和壳体温度之差较大,需考虑热膨胀的影响,相应地进行热膨胀的补偿,故而初步确定选用带有膨胀节的管板式换热器。 3.2 管程安排(流动空间的选择)及流速确定 已知两流体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00kPa;两流体分别为煤油和自来水。与煤油相比,水的对流传热系数一般较大。由于循环冷却水较易结垢,若其流速太低,将会加快污垢增长速度,使换热器的热流量下降,考虑到散热降温方面的因素,应使循环自来水走管程,而使煤油走壳程。 表3-2.列管式换热器内的适宜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 流速/(m/s) 管程 壳程 一般液体 0.5~3 0.5~1.5 易结垢液体 >1 >0.5 气体 5~30 3~15 表3-3.不同粘度液体的流速(以普通钢壁为例) 液体粘度/mPa.s >1500 1500~500 500~100 100~35 35~1 <1 最大流速/(m/s) 0.6 0.75 1.1 1.5 1.8 2.4 由上表,我们初步选用Φ25×2.5的碳钢管,管内流速取ui=0.5m/s。 3.3 确定物性数据 定性温度:对于一般气体和水等低黏度流体,其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 壳程流体(煤油)的定性温度为:T= =90℃ 管程流体(水)的定性温度为:t= ℃。 在定性温度下,分别查取管程和壳程流体(冷却水和煤油)的物性参数,见下表: 密度/(㎏/m3) 比热容/(kJ/kg•℃) 粘度/(Pa•s) 导热系数/(W/m•℃) 煤油 825 2.22 7.15×10-4 0.14 水(35℃) 994 4.18 7.25×10-4 0.626 3.4 计算总传热系数 3.4.1 煤油的流量 已知要求处理能力为15万吨煤油每年(每年按33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则煤油的流量为: Wh=100000t/(330×24)=12626kg/h Wh——热流体的流量,kg/h; 3.4.2 热流量 由以上的计算结果以及题目已知,代入下面的式子,有: Q= =12626kg/h×2.22kJ/ kg•℃×(140-40) ℃ =778603W 3.4.3 平均传热温差 计算两流体的平均传热温差 TC "平均传热温差" \f C \l "2" 暂时按单壳程、多管程计算。 逆流时,我们有 煤油:140℃→40℃ 水: 40℃←30℃ 从而, = 39.1℃ 而此时,我们有: 式中 T1,T2——热流体(煤油)的进出口温度,K或℃; t1,t2——冷流体(自来水)的进出口温度,K或℃; 由图4-19(参见天津大学出版社的《化工原理( 上册 三年级上册必备古诗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下载人教社三年级上册数学 pdf四年级上册口算下载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pdf 修订版)》233页)可查得: =0.82﹥0.8,所以,修正后的传热温度差为: = EMBED Equation.3 =39.1×0.82=32℃ 3.4.4 冷却水用量 由以上的计算结果以及已知条件,很容易算得: Wc= = =67056.7 kg/h 3.4.5 总传热系数K 总传热系数的经验值见表3-4,有关手册中也列有其他情况下的总传热系数经验值,可供设计时参考。选择时,除要考虑流体的物性和操作条件外,还应考虑换热器的类型。 表3-4 总传热系数的选择 管程 壳程 总传热系数/[W/(m3·℃) 水(流速为0.9~1.5m/s) 水 冷水 冷水 冷水 盐水 有机溶剂 轻有机物μ<0.5mPa·s 中有机物μ=0.5~1mPa·s 重有机物μ>1mPa·s 水(流速为1m/s) 水 水溶液μ<2mPa·s 水溶液μ>2mPa·s 有机物μ<0.5mPa·s 有机物μ=0.5~1mPa·s 有机物μ>1mPa·s 水 水 水 水 水 管程 水(流速为0.9~1.5m/s) 水(流速较高时) 轻有机物μ<0.5mPa·s 中有机物μ=0.5~1mPa·s 重有机物μ>1mPa·s 轻有机物μ<0.5mPa·s 有机溶剂μ=0.3~0.55mPa·s 轻有机物μ<0.5mPa·s 中有机物μ=0.5~1mPa·s 重有机物μ>1mPa·s 水蒸气(有压力)冷凝 水蒸气(常压或负压)冷凝 水蒸气冷凝 水蒸气冷凝 水蒸气冷凝 水蒸气冷凝 水蒸气冷凝 有机物蒸气及水蒸气冷凝 重有机物蒸气(常压)冷凝 重有机物蒸气(负压)冷凝 饱和有机溶剂蒸气(常压)冷凝 含饱和水蒸气的氯气(<50℃) 壳程 582~698 814~1163 467~814 290~698 116~467 233~582 198~233 233~465 116~349 58~233 2326~4652 1745~3489 1163~1071 582~2908 582~1193 291~582 114~349 582~1163 116~349 58~174 582~1163 174~349 总传热系数/[W/(m3·℃) 水 水 水 SO2冷凝 NH3冷凝 氟里昂冷凝 814~1163 698~930 756 (1).管程传热系数: =2753 W/m2•℃ (2).壳程传热系数: 假设壳程的传热系数是: =500 W/m2•℃ 污垢热阻: Rsi=0.000344m2℃/W Rso=0.000172 m2℃/W 管壁的导热系数: =45 m2℃/W 管壁厚度: b=0.0025 内外平均厚度: dm=0.0225 在下面的公式中,代入以上数据,可得 =1÷0.00312 =320W/m2•℃ 3.5计算传热面积 由以上的计算数据,代入下面的公式,计算传热面积: 考虑15%的面积裕度,则: 4 机械结构设计 4.1 管径和管内流速 换热器中最常用的管径有φ19mm×2mm和φ25mm×2.5mm。小直径的管子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而且管壁较薄;同时,对于相同的壳径,可排列较多的管子,因此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更大,单位传热面积的金属耗量更少。所以,在管程结垢不很严重以及允许压力降较高的情况下,采用φ19mm×2mm直径的管子更为合理。如果管程走的是易结垢的流体,则应常用较大直径的管子。 标准管子的长度常用的有1500mm,2000mm,3000mm,6000mm等。当选用其他尺寸的管长时,应根据管长的规格,合理裁用,避免材料的浪费。 选用φ25×2.5的碳钢管,管长6m,管内流速取ui=0.5m/s。 4.2 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根据传热管的内径和流速,可以确定单程传热系数: 按单程计算,所需传热管的长度是: 若按单程管计算,传热管过长,宜采用多管程结构,可见取传热管长l=6m,则该传热管程数为: 则传热管的总根数为: N=Np×ns=2×120=240(根) 4.3 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由前面的计算已求得,按单壳程、多管程计算,逆流时: = 39.1℃ 而此时,我们有: P= R= 由(参见天津大学出版社的《化工原理(上册修订版)》233页)可查得: =0.82﹥0.8,所以,修正后的传热温度差为: = EMBED Equation.3 =39.1×0.82=32℃ 于是,校正后的平均传热温差是32℃,壳程数为单程,管程数为2。 4.4 壳程内径及换热管选型汇总 4.4.1 壳体内径 采用多管程(2管程)结构, D=a(b-1)+2e 式中 D——壳体内径,mm; ——管心距,mm; ——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数,管子按正三角形排列: ;管子按正方形排列: ,n为换热器的总管数; e——管束中心线上最外层管中心到壳体内壁的距离,一般取e=(1~1.5)d0。壳径的计算值应圆整到最接近部颁标准尺寸, 所以,代入数据我们有: D=32×18+2×(1.0~1.5)×25 =626~651 mm 取D=600mm 4.4.2 换热管的选型汇总 根据以上的计算可以得到如下的计算结果: DN,mm 600 管程数 2 壳程数 1 管子规格 φ25×2.5 管子根数 240 中心排管数 19 管程流通面积,m2 0.03768 换热面积,m2 100 换热器长度,mm 6000 通过查表,可以发现下面的结构尺寸的换热器和所需的比较接近,故而选择该种换热器: DN,mm 600 管程数 2 壳程数 1 管子规格 φ25×2.5 管子根数 232 中心排管数 16 管程流通面积,m2 0.0364 换热面积,m2 107.5 换热器长度,mm 6000 4.5 折流板 设置折流板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流速,增加湍动,改善传热,在卧式换热器中还起支撑管束的作用。常用的有弓形折流板和圆盘-圆环形折流板,弓形折流板又分为单弓形[图4-1(a)]、双弓形[图4-1(b)]、三重弓形[图4-1(c)]等几种形式。 图4-1 弓形折流板 单弓形折流板用得最多,弓形缺口的高度h为壳体公称直径Dg的15%~45%,最好是20%,见图4-2(a);在卧式冷凝器中,折流板底部开一90°的缺口,见图4-2(b)。高度为15~20mm,供停工排除残液用;在某些冷凝器中需要保留一部分过冷凝液使凝液泵具有正的吸入压头,这时可采用带堰的折流板,见图4-2(c)。 在大直径的换热器中,如折流板的间距较大,流体绕到折流板背后接近壳体处,会有一部分液体停滞起来,形成对传热不利的“死区”。为了消除这种弊病,宜采用双弓形折流板或三弓形折流板。 从传热的观点考虑,有些换热器(如冷凝器)不需要设置折流板。但为了增加换热器的刚度,防止管子振动,实际仍然需要设置一定数量的支承板,其形状与尺寸均按折流板一样来处理。折流板与支承板一般均借助于长拉杆通过焊接或定距管来保持板间的距离,其结构形式可参见图4-3。 由于换热器是功用不同,以及壳程介质的流量、粘度等不同,折流板间距也不同,其系列为:100mm,150mm,200mm,300mm,450mm,600mm,800mm,1000mm。 允许的最小折流板间距为壳体内径的20%或50mm,取其中较大值。允许的最大折流板间距与管径和壳体直径有关,当换热器内流体无相变时,其最大折流板间距不得大于壳体内径,否则流体流向就会与管子平行而不是垂直于管子,从而使传热膜系数降低。 折流板外径与壳体之间的间隙越小, 壳程流体介质由此泄漏的量越少,即减少了流体的短路,使传热系数提高,但间隙过小,给制造安装带来困难,增加设备成本,故此间隙要 求适宜。 折流板厚度与壳体直径和折流板间距有关,见表4-1 所列数据。 表4-1 折流板厚度/ mm 壳体 公称内径 /mm 相邻两折流板间距/mm ≤300 300~450 450~600 600~750 >750 200~250 3 5 6 10 10 400~700 5 6 10 10 12 700~1000 6 8 10 12 16 >1000 6 10 12 16 16 支承板厚度一般不应小于表4-2(左)中所列数据。 支承板允许不支承的最大间距可参考表4-2(右)所列数据。 壳体直径/mm <400 400~800 900~1200 管子外径/mm 19 25 38 57 支承板厚度/mm 6 8 10 最大间距/mm 1500 1800 2500 3400 表4-2支承板厚度以及支承板允许不支承的最大间距 经选择,我们采用弓形折流板,取弓形折流圆缺高度为壳体内径的25%,则切去的圆缺高度为: h=160 mm 取折流板间距B=0.3D,则: B=0.3×650=195 mm 可取B=200 mm 因而查表可得:折流板厚度为5mm,支承板厚度为8mm,支承板允许不支承最大间距为1800mm。 折流板数 折流板圆缺面水平装配。 4.6 接管 4.6.1 壳程流体进出口时接管 取接管内油品流速为u=1.0 m/s 则接管内径为: d= 所以,取标准管的内径为80mm。 查表得,PN<4.0MPa的接管外伸长度为150mm。 4.6.2 管程流体进出口时的接管 取接管内循环水流速u=1.5m/s,则接管内径: 取标准管径为150mm。 查表得,查表得,PN<6.4MPa的接管外伸长度为200mm。 4.6.3 接管最小位置 换热器设计之中,为了使换热面积得以充分利用,壳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应尽量靠近两端的管板,而管箱的进出口尽量靠近管箱法兰,从而减轻设备重量。所以,壳程和管程接管的最小位置的计算就显得很必要了。 (1)壳程接管位置的最小尺寸 所设计的为带补强圈的壳程接管,则壳程接管位置的最小尺寸L1可用如下公式计算: L1≥ 式子中: ——补强圈的外圈直径,mm; b——管板厚度,mm; C——补强圈外缘至管板与壳体焊缝之间的距离,mm。而且,C≥4S 且C≥32,S为壳体厚度。 经计算易得,壳程接管位置的最小尺寸为:120mm。 (2) 管程接管位置的最小尺寸 所设计的为带补强圈的管程接管,则管程接管位置的最小尺寸L2可用如下公式计算: L2≥ 式中 ——补强圈的外圈直径,mm; b——管板厚度,mm; C——补强圈外缘至管板与壳体焊缝之间的距离,mm。而且,C≥4S 且C≥32,S为壳体厚度。 经计算易得,管程接管位置的最小尺寸为:140 mm。 4.7 壁厚的确定、封头 4.7.1 壁厚 查GB151-99P21表8得圆筒厚度为:8 mm 查JB/T4737-95,椭圆形封头与圆筒厚度相等,即8 mm 4.7.2 椭圆形封头 查表可得其尺寸数据,见下表 表4-3 椭圆形封头的尺寸 公称直径DN(mm) 曲面高度 (mm) 直边高度 (mm) 碳钢厚度 δ(mm) 内表面积A 容积V 质量m kg 600 150 25 8 0.4374 0.0353 27.47 4.8管板 管板除了与管子和壳体等连接外,还是换热器中的一个重要的受压器件。 4.8.1 管板结构尺寸 查(《化工单元设备设计》P25-27)得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管板的主要尺寸如下表 表4-4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管板主要尺寸: 公称直径 D b c d 螺栓孔数 600 730 690 598 645 36 10 23 28 4.8.2 管板与壳体的连接 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中,管板与壳体的连接均采用焊接的方法。由于管板兼作法兰与不兼作法兰的区别因而结构各异,前者的结构见图4-4,其中图4-4(a)形式是在管板上开槽,壳体嵌入后进行焊接,壳体对中容易,施焊方便,适合于压力不高、物料危害性不高的场合;如果压力较高,设备直径较大,管板较厚时,可采用图4-4(b)形式,其焊接时较难调整。 4.8.3 管板厚度 管板在换热器的制造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管板设计与管板上的孔数、孔径、孔间距、开孔方式以及管子的连接方式有关,其计算过程较为复杂,而且从不同角度出发计算出的管板厚度往往相差很大。一般浮头式换热器受力较小,其厚度只要满足密封性即可。对于胀接的管板,考虑胀接刚度的要求,其最小厚度可按表4.8选用。考虑到腐蚀裕量,以及有足够的厚度能防止接头的松脱、泄露和引起振动等原因,建议最小厚度应大于20mm。 表4-5 管板的最小厚度 换热器管子外径 /mm ≤25 32 38 57 管板厚度/mm 3 /4 22 25 32 换热管的外径为25mm,因而管板厚度取为3 /4=18.75,取上述的最小厚度20mm。 4.9 换热管 4.9.1 换热管的规格及尺寸偏差 经过查表得 表4-6碳钢、低合金钢的换热管的规格及尺寸偏差 材料 换热管标准 管子规格 高精度、较高精度偏差 外径,mm 厚度,mm 外径偏差,mm 壁厚偏差,mm 碳钢 GB/TB8163 ≧14~30 2~2.5 ±0.2 +12% 低合金钢 GB9948 -10% 4.9.2 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管子在管板上的排列方式最常用的为图4-5 所示的(a)、(b)、(c)、(d)四种,即正三角形排列(排列角为30°)、同心圆排列、正方形排列(排列角为90°)、转角正方形排列(排列角为45°)。当管程为多程时,则需采取组合排列,图(e) 为二管程时管小组合排列的方式之一。 正三角形的排列方式可在同样的管板面积上排列最多的管数,故用的最为普遍,但管外不易机械清洗。为了便于清洗管子外表面上的污垢,可采用正方形与转角正方形排列的管束。在小直径的换热器中,常用同心圆排列,在相同直径的管板上所排列的管数比按正三角形排列还多。 采用组合排列法,即每程均按正三角形排列,隔板两侧采用正方形排列。 换热管的中心距经查表可得:(mm) 换热管外径d 换热管中心距 分程隔板槽两侧相邻管的中心距 25 32 44 4.9.3 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数 4.9.4 布管限定圆 布管限定圆为管束的最外层换热管中心圆直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布管限定圆如下可得: dm=Di-2b3=600-2×8=584 mm 式子中,Di——筒体内直径,mm b3——大小为0.25d,且大于8mm 4.10 分程隔板 4.10.1 分程隔板尺寸 经查表,分程隔板的尺寸如下表: 表4-7 分隔板尺寸 公称直径 DN/mm 隔板最小厚度 /mm 碳素钢 600 8 4.10.2 管子和分程隔板的连接 分程隔板有单层和双层两种,单层隔板与管板的密封结构如图4-6所示,隔板的密封面宽度最小为(S+2)mm。隔板材料与封头材料相同。双层隔板的结构见图4-7,双层隔板具有隔热空间,可防止热流短路。 4.11拉杆 4.11.1 拉杆的直径与数量 各种换热器的直径和拉杆数,可参见下表选用。 表4-8 拉杆直径和拉杆数 壳体直径/mm 拉杆直径/mm 最少拉杆数 壳体直径/mm 拉杆直径/mm 最少拉杆数 200~250 10 4 1100 12 8 273,400,500,600 12 4 >1250 12 10 800,1000 12 6 经查表易得,拉杆数为为4,直径为12 4.11.2 连接与尺寸 拉杆示意图如下所示: 经查表,拉杆尺寸如下: 表4-9 拉杆尺寸 拉杆公称直径 /mm 数量 基本尺寸 拉杆直径d/mm /mm /mm /mm 12 4 12 15 ≧50 2.0 拉杆孔示意图如下所示: , 4.12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 管子与管板的连接是管壳式换热器制造中最主要的问题。对于固定管板换热器,除要求连接处保证良好的密封性外,还要求接合处能承受一定的轴向力,避免管子从管板中拉脱。 管子与管板的连接方法主要是胀接和焊接。胀接是靠管子的变形来达到密封和压紧的一种机械连接方法,如图4-10所示。当温度升高时,材料的刚性下降,热膨胀应力增大,可能引起接头的脱落或松动,发生泄露。一般认为焊接比胀接更能保证严密性。对于碳钢或低合金钢,温度在300℃以上,蠕变会造成胀接残余应力减小,一般采用焊接。 焊接接口的形式见图4-11。图4-11(a)的结构是常用的一种;为了减少管口处的流体阻力或避免立式换热器在管板上方滞留的液体,可采用图4-11(b)的结构;为了不使小直径管子被熔融的金属堵住管口,则可改成图4-11(c)的结构;图4-11(d)的形式适用于易产生热裂纹的材料,但加工量大。 胀接和焊接方法各有优缺点,在有些情况下,如对高温高压换热器,管子与管板的连接处,在操作时受到反复热变形、热冲击、腐蚀与流体压力的作用,很容易遭到破坏,仅单独采用胀接或焊接都难以解决问题,如果采用胀焊结合的方法,不仅能提高连接处的抗疲劳性能,还可消除应力腐蚀和间隙腐蚀,提高使用寿命。目前胀焊结合的方法已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 换热管规格 外径 壁厚/mm 换热管最小伸出长度 最小坡口深度 /mm /mm 25 2.5 1.5 2 4.13. 防冲板或导流筒的选择、鞍式支座的示意图(BI型) 4.13.1 防冲板或导流筒的选择 因为水u≤3.0m/s,煤油流量 ,所以管程和壳程都不设防冲板或导流筒。 4.14.膨胀节的设定讨论 4.14.1 管壁温度的估算 由于管壁热阻一般可以忽略,故可以认为管内外壁的温度是相同的,由此可以得到以下的关系: 中,to,ti,tw分别为壳程,管程流体的平均温度和壁温。采用试差法最终求得tw=78.0℃ 4.14.2 管子拉脱力 本换热器的管子及壳体均采用10号碳钢,由此可得下表: 管子 壳体 操作压力,Mpa 1.0 1.0 壁温,℃ 78.0 35 材料 10 10 线膨胀系数1/℃ 11.8×10-6 11.8×10-6 弹性模量,Mpa 0.21×106 0.21×106 尺寸,mm 25×2×6000 600×6 管子 壳体 数 252 管间距 32 胀接长度,mm 29 许用拉脱力,Mpa 4 管子排布方式 正三角形 在操作压力下,每平方米胀接周边所产生的力为: 其中,f=0.866a2=396.16mm2,则 qp=0.0174Mpa 在温差应力作用下,每平方米胀接周边所产生的力为: 其中, 而同时, EMBED Equation.3 因而,管子拉脱力在许用范围之内,不许用安装膨胀节。 5、换热器核算 5.1热量核算 5.1.1 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对圆缺形的折流板,可采用克恩公式: 计算壳程当量直径,由正三角形排列可得: = =0.020m 壳程流通截面积: =0.01969m 壳程流体流速为: =0.2167m/s 雷诺准数为 : 普兰特准数为: = 。物料被冷却,粘度校正 取1, 将数值代入上式: = 5.1.2 管程对流传热系数 = 自来水被加热,n取0.4,代入已得数值,有: 管道流通面积: 管程流体流速: 雷诺准数为 普兰特准数为: =2748 W/m2 ℃ 5.1.3 传热系数K 根据冷热流体的性质及温度,在(GB151-99P140-141)选取污垢热阻: 污垢热阻: Rsi=0.000344m2℃/W Rso=0.000172 m2℃/W 还有,管壁的导热系数: =45 m2℃/W 管壁厚度: b=0.0025 内外平均厚度: dm=0.0225 在下面的公式中,代入以上数据,可得 = =390W/m2 ℃ 所以,K的裕度为: h= =21.88% 5.1.4 传热面积S 由K计算传热面积 = 该换热器的实际传热面积为: =3.14×0.025×(6-0.06)×(232-16) =100 m2 则该换热器的面积裕度为: H= = 32.9% 5.2流动阻力的计算 因为壳程和管程都有压力降的要求,所以要对壳程和管程的压力降分别进行核算。 5.2.1管程流动阻力 管程压力降的计算公式为: Rei=13670(前面已求),为湍流。 取关闭粗糙度 查 另外,式子中: 壳程数Ns=1 管程数Np=2 代入公式中,有: =(368.3+1289.0)×1×2 =3314.6Pa<100kpa 5.2.2 壳程流动阻力 由于壳程流体的流动状况比较地复杂,所以计算壳程流体压力降的表达式有很多,计算结果也相差很大。下面以埃索法计算壳程压力降: 壳程压力降埃索法公式为: 式中 ——流体横过管束的压力降,Pa; ——流体通过折流挡板缺口的压力降,Pa; Fs——壳程压力降的垢层校正系数,无因次,对于液体取1.15,对于气体取1.0; Ns——壳程数; 而 =0.139,nc=19,NB=29,uo=0.20m/s。 F——管子排列方法对压力降的校正系数,对正三角形排列,F=0.5,对正方形斜转45o排列,F=0.4,正方形排列,F=0.3; fo——壳程流体的摩擦系数,当Re﹥500时, nc——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子数,对正三角形排列nc NB——折流挡板数 代入数值得: 而 ,其中h=0.2m,d=0.65m,NB=29, 式中 D——壳径,m h——折流挡板间距,m do——换热器外径,m uo——按壳程流通截面积S计算的流速,而S=h(D-ncdo) 代入数值得: =29×(3.5- )× =1380Pa 对于液体 =1.15,于是我们有: =1.15×1×(1380+653.6)=2317Pa<100kpa 经过以上的核算,我们发现,管程压力降和壳程压力降都符合要求。 6、管束振动的计算 6.1换热器的振动 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管壳式换热器逐渐趋于大型化,并且,由于换热器尺寸和管束支撑间距的增大,以及流体流速的增大、运行工况不稳定等因素影响,经常引起换热器管束发生流体诱导振动,造成换热器的局部失效甚至整体报废,所以应想法预防振动。 只有当流体诱发振动的频率与传热元件的固有频率一致或相当接近时,传热元件的振幅激增,才导致破坏。通常,传热管是换热器中挠性最大的部件,对振动也最敏感。在管壳式换热器的壳程中,流体横向流过管束时,流体诱发震动的主要原因是:卡门漩涡(有声震动或无声震动)、紊流抖动(有声震动或无声震动)、流体弹性不稳定。大多数振动破坏都是换热器管束的机械损坏,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6.1.1 撞击破坏 当管子振动的振幅大到足以使相邻管子互相撞击,或边缘管不断击打壳体,在管子的撞击部位将产生特有的菱形磨损形式,管壁不断减薄而至最后开裂。 6.1.2 挡板损伤   为了便于安装,一般挡板开孔较管子直径略大,当挡板较薄时,管子振动会在管壁与挡板孔边缘之间产生较高的接触力,对管子有一种锯割作用,短时间内即可将管子切开发生局部失效。 6.1.3 接头泄漏 管子与管板的连接处是换热器中十分重要的结构,然而在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实际中,由于管子振动使管子与管板连接处受力较大,从而导致胀接或焊接点的损坏,造成泄漏。 6.1.4 应力疲劳   管子振动的振幅较大时,管子反复弯折的扭弯应力较高,长时间的连续振动会使管子断裂。这种损伤还会由于腐蚀作用而加速。 6.1.5 冶金失效   振动使换热管产生交变应力,导致管子表层的氧化层脱落,管子表面留下坑点。在坑点处引起应力集中,导致管子失效,缩短了管子寿命。 6.1.6 材料缺陷扩展  振动所引起的应力脉动会使管材中的微观缺陷扩展,以致产生大裂纹,最终使管子受到破坏。 另外,横流流动与激振机理与流体介质还有一定的关系,具体见下表: 表6-1 横流流动与激振机理与流体介质关系表 流动情况 漩涡分离 湍流抖振 流体弹性不稳定性 声共振 液流中 可能发生 可能发生 重要 - 气流中 不能发生 可能发生 重要 重要 两相流中 不可能发生 不重要 重要 不大可能 因为所涉及的是煤油与冷却水,均是液体,和湍流抖振漩涡分离、湍流抖振、流体弹性不稳定性这三者相关性较大,便主要从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6.2流体诱发换热器管束振动机理 管壳式换热器管束振动主要是由壳程流体流动所引起的,而管程流体流动的影响可忽略不计。产生振动的振源为流体稳定流动产生的振动,流体速度的波动,通过管道或其它连接件传播的动力机械振动等,横向流是流体诱导管束振动的主要根源。 6.2.1 漩涡脱落诱导振动 卡门漩涡频率按下面的公式确定: 式中 fV——卡门漩涡频率,Hz St——斯特罗哈数,无因次,对于按正三角形与正方形排列的管束,可根据节径比xp=S/do计算,St=1/1.16xp, 经计算,所设计的换热器的St =0.6735 式中 V——横流速度,m/s do——换热管外径,m S——换热管的中心距,m 由此可见,当管束直径一定时,流速越大,流体诱导频率越大,当漩涡脱落频率接或等于管束的固有频率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振动。 6.2.2 紊流抖振   紊流抖振是一个由随机力作用的衰减振动,管子仅在其固有频率附近产生响应,振动的峰值出现在脉动力的主频率与管子的固有频率重合之处。脉动力的主频率fb为: 式中 fb———紊流脉动的频率,Hz         U———相邻两管间的流体平均速度, m/s         d0———管子的外径,m         T———管束的横向管间距,m          L———两个连续管排间的中心线距离,m 紊流脉动的频率范围较宽且具有很强的随机性。由紊流抖振而诱发的振动不很规律,较少导致大范围的共振响应。紊流抖振不是导致管子破坏的主要原因,而是产生流体弹性激振的重要因素。 通常认为,当管子间距较小时,由于没有足够的空间产生漩涡分离,紊流的影响是主要的。当管子间距与管径之比小于1.5时,漩涡分离一般不会引起管子大幅度振动。 6.2.3 流体弹性激振    换热器内密集的管束中,任何一根管子的运动都会改变周围的流场。流场的改变则使作用在相邻管子上的流体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使受力作用的管子发生振动,从而进一步改变了作用在其中的流体力。一根管子的位移会对相邻的管子施加流体力而使其也产生位移。这种流体力与弹性位移的相互作用就叫做流体弹性激振。它一般是在已有其它机理诱发起管子运动的情况下产生的。其特点是流体速度一旦超过某一临界速度值并稍有增加时,振幅即有大幅度增加,若阻尼不太大时,形成的振幅将一直增大到管子互相碰撞。这种振动在流体速度减小到远低于初始速度时仍会持续。 管束发生流体弹性不稳定时候的临界横流速度Vc可以按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 ——质量阻尼参数,无因次,可按公式 进行计算; do——换热器的外径,m: fn——换热管的固有频率,Hz; Kc——比例系数 研究表明,流体速度较低时,振动可能由漩涡脱落或紊流抖振引起,而在速度较高区域,诱发振动机理主要是流体激振。 6.3管束振动的计算 通过以上管束振动的分析可知,管子的振动与管子的系统的固有频率、系统的阻尼和流体流动特性等因素有关。在换热器中,换热管两端与管板连接,中间由等间距布置的多个折流板支撑,但靠近两端管板的折流板与管板之间的跨距比中间跨距要大。换热管与管板之间不论采用焊接、胀接或胀接焊接并用,都不能发生振动和位移,因而在固有频率分析时可看作刚性固定支撑;管束中间用弓形折流板支撑,管子与折流板管孔之间有很小的的间隙,管子可以转动,但不能发生纵向位移,因而可以看作是简支。换热管的简化模型为多跨度梁,因此,求解换热管的固有频率归结为求解多跨度梁的固有频率,其理论基础是梁的横向振动微分方程。 换热器管束的管子具有多个固有频率,每一种固有频率对应一种不同振型。当受其中一种特定频率的激发载荷作用时,就可以发生某种振型的共振。利用管子两端的固定条件与管子在中间管子简支处的连续条件,求解方程组可得到换热管的各阶固有频率。影响管子振动关键是第一二阶的固有频率。对于多跨直管的固有频率求解方程相当复杂,为方便计算,美国的管壳式换热器制造者协会设计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和振型常数,将等跨距直管的固有频率简化为跨度数和两端支撑条件决定的参数,由下面的式子计算: 换热管发生振动的基本条件是各种激振力的频率等于或接近换热管的固有频率。因此,要想有效防振,必须分别算出漩涡脱流频率f1、紊流抖振频率f2和管子的固有频率fn,用下式判断: (1)当壳程流体是气体或液体时,0.5<f1/fn<0.6; 0.5<f2/fn<0.6; (2)当管程流体是气体或蒸汽时,0.8<f1/fn<1.2; 0.8<f2/fn<1.2; (3)当壳程流体是气体或液体时,应有横向流速v>vc。 6.4振动的防止与有效利用 换热器内流体诱导振动的机理相当复杂,能够有效地防止振动的完整的设计准则尚未建立起来。这就需要在运行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操作情况,采用不同的措施来防止换热器的振动。振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轻微的振动不但不会带来损坏,而且还有强化传热和减少结垢的作用。但是强烈的振动应该采取必要的防振措施以减缓振动,避免换热器振动破坏。抗振的根本途经是激振力频率尽量避开管子的固有频率。工程实践中常采用以下的抗振措施: (1)制定合理的开停工程序,加强在线监测,严格控制运行条件,在流体入口前设置缓冲板或导流筒,既可以避免流体直接冲击管束,降低流速,又可以减小流体脉动。 (2)降低换热器壳侧流体速度是防止管束振动的最直接的方法。因为当传热元件的固有频率不变时,降低流速,可使流体脉动的频率降低,从而避免共振的产生,但同时传热效率也会随之降低。 (3)提高传热元件的固有频率是防止振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减少跨距与有效质量,增加材料的弹性模量与惯性矩,都可以提高传热元件的固有频率。适当增大管壁厚度、增大圆管直径和折流板厚度,折流板上的管孔与管子采用紧密配合,间隙不要过大,可以优化结构设计等。 (4)改变管束支撑形式,采用新型的纵向流管束支撑,例如折流杆式、空心环式、整圆形异形孔折流板,还可以用折流带或折流棒来代替折流板等。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地防止管束振动。 (5)在换热管外表面沿周向缠绕金属丝或沿轴向安装金属条,可抑制周期性漩涡的形成。 当然。振动问题最好是在事前预防,而不是待振动出现后再去修正。这就要求我们能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的产品更加完善,操作使用更加安全可靠。 7、设计结果表汇 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表 参数 管程 壳程 进、出口温度,℃ 30/40 140/40 压力,MPa 3314 2317 流量,kg/h 67056 12626 物 性 物性温度,℃ 35 90 密度,kg/m3 994 825 定压比热容,kJ/(kg•℃) 4.18 2.22 粘度,Pa•s 0.000725 0.000715 热导率,W/m•℃ 0.626 0.14 结 构 参 数 形式 管板式换热器 壳程数 1 壳体内径,mm 600 台数 1 管径,mm 管心距,mm 32 管长,mm 6000 管子排列 △ 管数,根 232 折流板数,个 29 传热面积,m2 100 折流板间距,mm 200 管程数 2 材质 碳钢 主要计算结果 管程 壳程 流速,m/s 0.497 0.2176 污垢热阻,m2℃/W 0.000344 0.000172 热流量,KW 778.6 传热温差,℃ 32 传热系数,W/(m2K) 390 裕度/% 21.88 谢 词 论文得以完成,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了,首先要感谢我的杨老师,他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也离不开其它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整个的论文写作中,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积极的帮助我查资料和提供有利于论文写作的建议和意见,在他们的帮助下,论文得以不断的完善,最终帮助我完整的写完了整个论文。 另外,要感谢在大学期间所有传授我知识的老师,是你们的悉心教导使我有了良好的专业课知识,这也是论文得以完成的基础。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也学到了做任何事情所要有的态度和心态,首先我明白了做学问要一丝不苟,对于出现的任何问题和偏差都不要轻视,要通过正确的途径去解决,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要有耐心和毅力,不要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只要坚持下去就可以找到思路去解决问题的。在工作中要学会与人合作的态度,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做起事情来就可以事倍功半。总之,此次论文的写作过程,我收获了很多。此次论文的完成既为大学三年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也为将来的人生之路做好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再次感谢在大学传授给我知识以及给我帮助和鼓励的老师,同学和朋友,谢谢你们! 参考文献 [1] 夏清,姚玉英,陈常贵,等. 化工原理[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2] 华南理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组. 化工过程及设备设计[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3] 刁玉玮,王立业.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第五版)[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4]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化工原理课程设计[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5] 魏崇光,郑晓梅. 化工工程制图[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6] 娄爱娟,吴志泉. 化工设计[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7]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制图教研组. 化工制图[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8] 王静康. 化工设计[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1998 [9] 傅启民. 化工设计[M].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0 [10] 董大勤. 化工设备机械设计基础[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11] GB 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 [12] JB/T 4715-92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与基本参数 [13] 靳明聪. 换热器[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0 [14] 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 换热器[M]. 北京:烃加工出版社,1986 [15]GB150-98钢制压力容器 [16]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设计(论文)题目: 煤油冷却器的设计 设计(论文)时间: 至 设计(论文)进行地点: 设计(论文)内容: 对换热器的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传热计算、管、壳程流体阻力计算、管板厚度计算、换热器厚度及内经、管束振动、管壳式换热器零部件结构等等。 设计(论文)的主要技术指标 1处理能力:10万吨/年煤油 2 设备形式:列管式换热器 3 操作条件 (1).煤油:入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 (2).冷却介质:自来水,入口温度30℃,出口温度40℃ (3).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00kPa 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 1.字数文体格式要符合要求 。 2.概念清晰,内容正确,条理分明 。 3.要突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4.材料信息准确来源要有注明。 4、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1] 夏清,姚玉英,陈常贵,等. 化工原理[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2] 华南理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组. 化工过程及设备设计[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3] 刁玉玮,王立业.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第五版)[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4]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化工原理课程设计[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5] 魏崇光,郑晓梅. 化工工程制图[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6] 娄爱娟,吴志泉. 化工设计[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16]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进度安排及完成情况 序号� 设计(论文)各阶段任务� 日 期� 完成情况� � 1� 查阅毕业设计相关的资料� 4月11日~ 4月17日� � � 2� 确定毕业设计选题及设计步骤� 4月18日~4月24日� � � 3� 计算设计相关数据� 4月25日~5月8日� � � 4� 撰写毕业论文� 5月9日~ 6月19日� � � 5� 准备毕业答辩� 6月20日~ 6月24日� � � 学生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系主任签名: 2011 年 月 日 _1197911789.unknown _1197912489.unknown _1197915702.unknown _1197917618.unknown _1197917763.unknown _1197918221.unknown _1197918436.unknown _1197918683.unknown _1197964294.unknown _1197964295.unknown _1197964296.unknown _1197964297.unknown _1197964299.unknown _1197965010.unknown _1197965072.unknown _1197965330.unknown _1197965364.unknown _1197973531.unknown _1197973586.unknown _1197973600.unknown _1197984451.unknown _1197984478.unknown _1197985206.unknown _1197985867.unknown _1197986145.unknown _1197986155.unknown _1197986175.unknown _1198046332.unknown _1198046357.unknown _1344932550.unknown _1344935204.unknown _1345099959.unknown _1345100032.unknown _1345100667.unknown _1345100848.unknown _1345100917.unknown _1345197206.unknown _1345221290.unknown _1345221321.unknown _1345221356.unknown _1345221358.unknown _1345271703.unknown _1345273381.unknown _1345273840.unknown _1345273991.unknown _1345275108.unknown _1345275146.unknown _1345276060.unknown _1345276131.unknown _1345276552.unknown _1345283141.unknown _1345284410.unknown _1345284494.unknown _1345284552.unknown _1345441184.unknown _1345442735.unknown _1345571444.unknown _1345571580.unknown _1345571910.unknown _1345571919.unknown _1345571956.unknown _1345571993.unknown _1345615219.unknown _1345616028.unknown _1345616223.unknown _1345704217.unknown _1345704218.unknown _1345704219.unknown _1345704220.unknown _1345704221.unknown _1345704222.unknown _1345704223.unknown _1345704224.unknown _1345704225.unknown _1345704226.unknown _1345704228.unknown _1345704229.unknown _1345704245.unknown _1345705496.unknown _1345705497.unknown _1345705498.unknown _1345707357.unknown _1346133743.unknown _1346133761.unknown _1363875194.unknown _1368017263.unknown _1368017705.unknown _1368017715.unknown _1368018127.unknown _1368018170.unknown _1368018219.unknown _1368018290.unknown _1368018436.unknown _1368018630.unknown _1368018648.unknown _1368020452.unknown _1368020524.unknown _1368020619.unknown _1368023005.unknown _1368023133.unknown _1368023147.unknown _1368023262.unknown _1368023273.unknown _1368023299.unknown _1368023493.unknown _1368023548.unknown _1368023568.unknown _1368023732.unknown _1368023887.unknown _1368024021.unknown _1368027848.unknown _1368027867.unknown _1368027950.unknown _1368028233.unknown _1368028310.unknown _1368028574.unknown _1368028652.unknown _1368029776.unknown _1368030354.unknown _1368030454.unknown _1368544045.unknown _1369020184.unknown _1369206828.unknown
本文档为【煤油冷却器的设计换热器设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金水文库
鑫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PPT设计 、课件制作,软文策划、合同简历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公司秉着用户至上的原则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49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9-02-01
浏览量: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