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第二节 课外文言文阅读课件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第二节 课外文言文阅读课件

举报
开通vip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第二节 课外文言文阅读课件 第二节 课外文言文阅读 首页 末页 首页 末页 (2016·广东)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9分) (一)真题呈现 亭林先生 亭林①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选自《清朝艺苑》) 首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第二节 课外文言文阅读课件
第二节 课外文言文阅读 首页 末页 首页 末页 (2016·广东)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9分) (一)真题呈现 亭林先生 亭林①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选自《清朝艺苑》) 首页 末页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考点:词语理解) A.手不释书/即书诗四句 B.若与平生所闻不合/烨然若神人 C.必无所疑乃已/惧其不已也 D.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孙权据有江东 C (A.书籍,书卷/写,题写;B.如果/像,好像; C.停止(作罢)/停止;D.骑,坐/ 占据,占有,据守。) 首页 末页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考点:断句)  呼 老 兵 诣 道 边 酒 垆 对 坐 痛 饮 咨 其 风 土 考 其 区 域。 / / / 首页 末页 3.根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3分)(考点:内容理解、写作意图) (1)勤奋好学;(2)注重实地考察;(3)治学严谨;(4)学习专注。(任意答对三点即可) 首页 末页 (2015·广东)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9分)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首页 末页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考点:词语理解) 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A (A. 约定;B. 攻克/下达;C. 粮草/餐;D. 投降,投靠/归宿) 首页 末页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考点:断句) 不 去 是 亡 吾 信 也 得 原 失 信 吾 不 为 也 / / / 首页 末页 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3分)(考点:内容理解、写作意图) 示例:(1)赞成。“罢兵而去”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了晋文公讲信用(恪守诚信),(2分)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1分)(2)反对。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2分)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1分)(3)我们要辩证地看,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1分):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1分)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后得原国,实属侥幸。(1分) 首页 末页 (2014·广东)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9分) 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 首页 末页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考点:词语理解) A.其谁可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 B.解狐非子之仇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C.国无尉/去国怀乡 D.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 B (A. 任用、胜任/指前述两种心理活动;B. 你,您; C. 国家/国都;D. 听说、听到/闻名、扬名) 首页 末页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考点:断句) 善 哉 祁 黄 羊 之 论 也 外 举 不 避 仇 内 举 不 避 子。 / / / 首页 末页 3.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3分) (考点:内容理解、人物评析) 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2分)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1分) 首页 末页 (2013·广东)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10分)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而箝②其喙③。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鹬(yù):一种水鸟。②箝(qián):夹住。③喙(huì):嘴。 首页 末页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考点:词语理解) (1)赵且伐燕( ) (2)以敝大众( ) 将要 使……劳苦 首页 末页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考点:翻译句子)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 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的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首页 末页 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考点:内容概括、感悟启示) 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蚌相争、鹬蚌相持)。 (1分)启示: 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1分) 首页 末页 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3分)(考点:内容理解、人物评析) (1)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1分)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1分)(2)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1分) 首页 末页 广东省中考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特点 (二)综合探析 首页 末页 题型一:词语解释 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词汇积累,要求理解的词语出自文段中,但会联系到教材课文中的句子。此题型是2014年开始课外文言文阅读新考查的题型。 【示例】(2016·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手不释书/即书诗四句 B.若与平生所闻不合/烨然若神人 C.必无所疑乃已/惧其不已也 D.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孙权据有江东 【参考答案】C(停止)(A.书本/写;B.如果/像;D.坐着/占据) 首页 末页 一是代入法,把原句中该词语的意思代入另一个搭配句中,看是否解释得通,以判断异同。 二是排除法,根据记背分析比较,排除异类选项。 三是词性法,即根据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词性,也能够判断两个词的意思是否相同。 【解题妙法】 首页 末页 题型二:文言断句 【示例】(2016·广东)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呼 老 兵 诣 道 边 酒 垆 对 坐 痛 饮 咨 其 风 土 考 其 区 域。 【参考答案】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首页 末页 文言断句题可遵循以下的规律来答题: ①理解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明白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解题妙法】 首页 末页 ②借助标志词断句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 首页 末页 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句首发语词:“善哉”“夫”“盖”“其”“然”“则”“然则”“岂”“安”“既”“既而”“故”“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等词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都要断开。 首页 末页 句尾语气词:“者”“也”“欤”“哉”“乎”“耳”“焉”“耶”“矣”等词常用于句末,一般可以在其后面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其他词语: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前后一般就不断句。如果“而”字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就应断开。 首页 末页 ④借助语法结构断句 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⑤借助修辞断句   对偶、对比和排比句式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这类句子要在对偶、对比和排比句间用逗号或分号断句,最末用句号。 首页 末页 ⑥根据专用名词断句   人名、字号、时间、地名、年号、官职名、朝代名、事物名等专用词,经常用于句子的开头或结尾,可以作为断句(标点)依据。 首页 末页 【示例】(2013·广东)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题型三:翻译句子 【参考答案】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首页 末页 翻译的原则:直译+意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的方法:可概括为“五字法”,即:留、补、调、换、删。 【解题妙法】(与课内文言文的文言翻译题一样) 首页 末页 【具体方法】 (1)保留法: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词和古今同义词,在翻译时可保留不译。 (2)替换法:对古今异义词(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变化,通假字,活用词)不能简单地用今义当古义,要注意先替换,后翻译。 (3)调序法: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倒装句)或特殊语序,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加以调整,然后翻译。 (4)增补法:把原文中省略的成分(省略句)增补出来,使译句完整、通顺、明确。 (5)删减法:对文言文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词可弃之不译。这些词包括:发语词、音节助词、主谓之间的虚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加强语气的词、表句中停顿的词、表恭敬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首页 末页 【示例】 (2016·广东)根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3分) 题型四:内容理解 【参考答案】(1)勤奋好学;(2)注重实地考察; (3)助学严谨;(4)学习专注。(任意答对三点即可) 首页 末页 内容分析题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答题。 1.提取法。将文中的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摘取出来,作为概括性文字。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 (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 2.组合法。先概括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的词语,然后再进行组合。组合的重点要放在文章总说段的主干,文章或者文段各个层次的起始句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 3.自写法。基本上用自己的语言或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适用于那些提炼文章中心、概括文章风格、概括作者观点、简述故事情节、给文章加上标题等方面的概括性题目。 【解题妙法】 首页 末页 【示例】 (2010·广东)请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2分) (1)盗贼:     .  (2)于成龙: . 题型五:评析人物 【参考答案】(1)狡诈贪婪(利令智昏) (2)破案如神(才智过人,机智果断) 首页 末页 1.从正面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就是通过文本中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的重点语句,分析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2.从侧面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景物烘托的方法来突出主要人物。 【解题妙法】 首页 末页 【示例】 (2015·广东)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3分) 题型六:阅读启示 【参考答案】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首页 末页 解答阅读启示题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紧扣原文。在准确、深刻地理解原文的内容、主旨、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2.从题目或文中议论抒情句得出。如果阅读的选文有题目,要认真分析题目,往往题目就包含着重要信息。另外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也会揭示一些道理,可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道理说出来作为答案。 3.联系实际。谈感悟启示一定要联系文本和生活实际,才能言之有理有据。“生活实际”可以是自己个人实际,也可以是社会实际等。 【解题妙法】 首页 末页 (一)包拯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首页 末页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造饮辄醉 B.不伪辞色悦人/未尝稍降辞色 C.虽贵/虽不能察,必以情 D.故人、亲党皆绝之/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C (A. 到,拜访; B. 脸色; C. 虽然/即使; D. 断绝) 首页 末页 2. 用四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拯 性 峭 直 恶 吏 苛 刻 务 敦 厚 虽 甚 嫉 恶 而 未 尝 不 推 以 忠 恕 也。 / / / / 首页 末页 3. 结合选文,分析包拯是一个怎样的人。 包拯:(1)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为官廉洁刚正,执法严峻;(2)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爱国家,爱百姓;(3)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克己奉公;(4)“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铁面无私;(5)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为官清廉,有骨气,不结党营私。(答出三点即可。) 首页 末页 【参考译文】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过他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的一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首页 末页   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包拯性情严厉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绝往来。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同宗姓的本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首页 末页 (二)香居谏齐宣王 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①。以齐国之大,具②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香居③问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敢问荆邦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居曰:“今王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香居曰:“臣请避矣!”趋而出。王曰:“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遽召尚书④曰:“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堂上三百户: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②具:备办。③香居:齐国大夫。④尚书:官名。汉以前是小官,负责掌管殿内文书。 首页 末页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群臣莫敢谏者/上书谏寡人之过者 B.书之/即书诗四句 C.具之三年而未能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以齐国之大/可以一战 C (A. 给皇帝提意见或建议; B. 写; C. 备办,准备/详细; D. 凭借) 首页 末页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书 之 寡 人 不 肖 好 为 大 室 香 子 止 寡 人 也 / / / 首页 末页 3.根据文段内容,说说香居和齐宣王各是怎样的人。 香居:敢于在“群臣莫敢谏者”的时候劝谏齐宣王,表现出忠心勇敢;用楚王和楚国的事例劝谏,表明他善于劝谏(口才好,有谋略)。齐宣王:能听取香居的劝谏,表明他能听取意见,勇于改过。 首页 末页 【参考译文】 齐宣王盖大宫殿,大得足以覆盖数百亩地。堂上有三百间屋子。凭借偌大的齐国,备办了三年却未能盖成,群臣中没有敢进谏的人。香居问齐宣王说:“楚王放弃先王的雅乐,去做靡靡之音,臣斗胆问楚国是有君主的么?”宣王说:“是没有君主的。”“臣斗胆问楚国是有臣子的么?”宣王说:“是没有臣子的。”香居说:“现在君王盖大宫殿,三年没能盖成,而群臣中没有敢进谏的人。敢问大王是有臣子的么?”宣王说:“是无臣子的。”香居说:“臣请求回避。”于是香居迈着小步匆匆往外走。宣王说:“香先生留步,为什么这么晚才向寡人进谏?”于是叫来尚书说:“写下,寡人不遵从先王教诲,盖大宫殿,香子让寡人停止了这种做法。”   首页 末页 (三)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②改之乎?不然迨③年事蹉跎④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注释】①还(xuán):通“旋”,转身。②盍:何不,为什么。③迨(dài):等到。④蹉跎:虚度岁月。 首页 末页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吾悉能志之/处处志之 B.或谓君不善学/或异二者之为 C.王生益愠/香远益清 D.李生故寻王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 (A. 记/做标记; B. 有的人/或许; C. 更加; D. 特意,有意/所以) 首页 末页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 然 迨 年 事 蹉 跎 虽 欲 改 励 恐 不 及 矣。 / / / 首页 末页 3.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应该如何做一个“善学者”。 (1)学贵善思; (2)不耻下问; (3)择善而从之。(结合学习生活,意思相近即可) 首页 末页 【参考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生气,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开了。 首页 末页 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莫过于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虚度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鉴戒。” 首页 末页 (四)至公之道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共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①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故知君②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百姓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③于下。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④否,岂以新故异情?凡一面尚自相亲况旧人而顿忘也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问其能不能,而直言其怨嗟,岂是至公之道耶?”(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 【注释】①处分:安排职务。②君:统治,主宰。③被:遍及。④堪:胜任。 首页 末页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B.故知君人者/故时有物外之趣 C.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D.百姓人力已奉于上/惧其不已也 D (A. 得到; B. 所以; C. 和; D. 已经/停止) 首页 末页 2. 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凡 一 面 尚 自 相 亲 况 旧 人 而 顿 忘 也 才 若 不 堪 亦 岂 以 旧 人 而 先 用? / / / 首页 末页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 如今朝廷之所以要选择贤才,就是要安抚百姓。 首页 末页 4.太宗认为用人的“至公之道”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太宗的至公之道:作为治理百姓的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任人唯贤唯能。看法:这种至公之道,以国家和百姓为重,是真正的“大公”。 首页 末页 【参考译文】 唐太宗刚即位时,中书令房玄龄上奏说:“秦王府的老部下未得封官的人,都埋怨说前太子宫和齐王府的部下都比他们早先安排了官职。”太宗说:“古时候所谓的大公无私,是指宽容公正而无私心。丹朱、商均分别是尧、舜的儿子,而尧、舜却废黜了他们,管叔、蔡叔是周公的兄弟,而周公却把他们杀掉。由此可知,作为治理百姓的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我们的衣食都出自百姓,这就是说,百姓的人力已奉献给了朝廷,而我们的恩泽却没有遍及民间,如今朝廷之所以要选择贤才,就是要安抚百姓。用人只问是否有能力胜任,怎能因亲疏、新旧关系而区别对待呢?凡是见过一面的人尚且感到亲近,何况是旧的下属,怎会一下子就忘掉呢?如果才能不堪胜任,怎能因为是旧的下属而先任用?如今不谈论他们能不能胜任,而只说他们有怨言,这难道是至公之道吗?” 首页 末页 (五)鲁人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①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注释】①倍:通“背”,背弃、违背。 首页 末页 1.下列各组句子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杂然相许 B.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君其图之/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D.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未尝稍降辞色 D (A. 约定,答应/赞同; B. 丢失/逃跑; C. 考虑/贪图; D. 脸色) 首页 末页 2.给文中画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夫 贪 小 利 以 自 快 弃 信 于 诸 侯 失 天 下 之 授 不 如 与 之。 / / / 首页 末页 3. 依据文章内容,分析曹沫的形象特点。 (1)勇猛无畏: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2)讲正义(道义):“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3)沉着镇定: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首页 末页 【参考译文】 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其勇敢和力量效力于鲁庄公。庄公十分喜好武力。曹沫为鲁国的大将,和齐国作战,三次都输掉了。鲁庄公害怕了,就把遂邑的土地送给齐国来求和,但仍然用曹沫做大将。   齐桓公与鲁庄公相约在柯这个地方盟誓。庄公与桓公在祭祀的天坛盟誓之后,曹沫手拿匕首劫持了齐桓公。桓公身边的人不敢有任何行动,只是问他:“你想要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而强国侵占鲁国也太过分了,现在鲁国的都城已经在齐国的边界,你应该考虑一下这件事。”齐桓公于是允诺把侵占的鲁国的土地都还给鲁国。曹沫见齐桓公这么说,就把手中的匕首扔了,走下天坛,面向北站在群臣应该站的地方,面容脸色没有丝毫变化,说话做事好像以前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首页 末页 齐桓公大怒,想要违背约定。管仲说:“这样做不可以。为了一时的快乐而贪图这样小的利益会使你在诸侯中的威信尽失,失去天下人的信任与帮助,还不如还给他。”于是齐桓公把侵占鲁国的土地还给了鲁国,曹沫三次大战所割出去的土地都还了回来。 首页 末页 (六)孙叔敖戒子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别称。③禨:迷信鬼神和灾祥。 首页 末页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孙叔敖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必无受利地/乡为身死而不受 C.而子辞/停数日,辞去 D.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B (A. 重病/快; B. 接受; C. 谢绝/辞别,告别; D. ……的原因/用来……) 首页 末页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王 果 以 美 地 封 其 子 而 子 辞 请 寝 之 丘 故 至 今 不 失。 / / / 首页 末页 3.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至今不失”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荆人畏鬼,越人信禨”,选择地名不吉的封地就不会被楚人越人惦记抢夺。 首页 末页 4.“孙叔敖之知”表现在哪两件事上?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孙叔敖之知”表现: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丘”。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 首页 末页 【参考译文】 孙叔敖病重,临死的时候,告诫儿子说:“大王多次赐予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能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跟越国之间有一个叫寝丘的地方,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凶险。楚国人怕鬼,越国人迷信鬼神吉凶。所以,能够长久地拥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了。”孙叔敖死了之后,楚王果然要赐给孙叔敖的儿子肥美的土地,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楚王赐予寝丘,因此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别人占有。孙叔敖的聪明在于懂得不把世俗认为有利的看作是有利的。懂得把别人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不同于世俗之人的原因。 首页 末页 (七)鲁国之法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注释】①府:指国库。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首页 末页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赐失之矣( ) (2)可以移风易俗( ) 错,错误 改变 首页 末页 2.对文中画线句“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在诸侯那里买了个鲁国人,并给了那人一些钱。 B.子贡在诸侯那里买了个鲁国人,却拒收给自己的赏钱。 C.子贡在诸侯那里赎回鲁国人,并给了那人一些钱。 D.子贡在诸侯那里赎回鲁国人,却拒收给自己的赏钱。 D (赎:赎回;让:辞让,拒绝) 首页 末页 3. 孔子对他的两个学生的做法分别持什么态度?他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孔子批评子贡在诸侯国中赎出鲁国人却不愿依鲁国法律领取应得的赎金,表扬子路救了人并接受赏牛。孔子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姓,做善事领奖赏有利于鼓励其他人效仿,可以移风易俗。 首页 末页 【参考译文】 鲁国法律规定,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报领取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补偿金。孔子说:“赐呀,你做错了。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风俗习惯,影响老百姓的行为,并非适合自己的品行就算好了。现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人赎身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欣喜地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首页 末页 (八)陶侃留客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①,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②,卖得数斛米,斫③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④诸荐⑤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注释】①磬:乐器,中空。②髲:假发。③斫:用刀斧砍。④剉 :同“挫”,割。⑤荐:草垫。 首页 末页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郡范逵素知名(素:向来,一向) B.侃母语侃曰(语:说) C.悉割半为薪(悉:全部) D.路已远,君宜还(还:回家,回去) B (告诉) 首页 末页 【参考译文】 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想要投宿到陶侃家。当时连日冰雪,陶侃家中一无所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用卖头发得的钱换到几斗米,又把支撑房屋的柱子全部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剁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顾。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疚。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追赶相送不停,快要送到一百多里。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 首页 末页
本文档为【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第二节 课外文言文阅读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1.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Sky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3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1-16
浏览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