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PPT课件)皮肤病的中医外治法

(医学PPT课件)皮肤病的中医外治法

举报
开通vip

(医学PPT课件)皮肤病的中医外治法皮肤病的中医外治法*中医外治法定义 外治法的概念应分为广义外治法和狭义外治法。广义外治法泛指除口服药物以外施于体表皮肤(粘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比如药物外洗、敷、熏,针灸、按摩、气功,音乐疗法、体育疗法等均属于广义外治法;狭义外治法则指用药物、手法或器械施与体表皮肤(粘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外治的内容非常丰富,据有关文献记载外治法多达四百余种,概括起来可分两大类:即药物外治法、非药物外治法。*优点 中医外治法具有作用迅速、疗效显著、副作用少、运用方便、操作简单、取材容易、能够直接观察、随时掌握等多种优点...

(医学PPT课件)皮肤病的中医外治法
皮肤病的中医外治法*中医外治法定义 外治法的概念应分为广义外治法和狭义外治法。广义外治法泛指除口服药物以外施于体表皮肤(粘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比如药物外洗、敷、熏,针灸、按摩、气功,音乐疗法、体育疗法等均属于广义外治法;狭义外治法则指用药物、手法或器械施与体表皮肤(粘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外治的内容非常丰富,据有关文献记载外治法多达四百余种,概括起来可分两大类:即药物外治法、非药物外治法。*优点 中医外治法具有作用迅速、疗效显著、副作用少、运用方便、操作简单、取材容易、能够直接观察、随时掌握等多种优点。 一是疗效可靠、迅速、显著 二是中医外治法适应症广泛. 三是外治法安全可靠系数大,由于皮肤、枯膜屏障自我保护功能及使用的多为天然药物,使得外治疗法基本没有或极少毒副作用; 四是外治疗法在操作上简单易行。从而方便了病人,亦减少了内服之苦; 五是与当今其它治法相较,外治诸法相对低廉,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 六是可以或为主或为辅与其它治法结合协同进行综合治疗,使之能相得益彰,提高疗效。*历史 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代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常常因感受风寒外邪火取暖,不慎坠落跌打或被虫蚁禽兽咬伤后用树叶、草茎捣烂后涂敷伤口减轻疼痛和止血,加快伤口愈合;或肢体某处发生疼痛不适时,经按、揉、掐、摩使病情好转;《山海经》中就有砭针切开排脓的记载,这些是中医外治法的萌芽。中医皮肤科外治也是随着中医外治法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晋末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水银治疗皮肤病和对脓肿进行切开排脓的记载。 隋朝巢元方编写的《诸病源候论》中记载了丹毒、疔疮、痈疽、兽蛇咬伤等40多种皮肤病,如说头癣“在头生疮,有虫,白痂甚痒”;“湿疥者,小疮皮薄,常有汁出,并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状如水内涡虫”,则指的是疥疮。 “外治之宗”吴尚先《理瀹骈文》的问世,以其丰富的内容——理、法、方、药俱备,说奠定了中药外治的理论基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是吴氏在《理瀹骈文》具概要性质的“略言”中开宗明义之第一观点;治病求本的思想也在该书有所体现,“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明阴阳,识脏腑也。”其总结出了覆、熨、罨、涂、熏、浸、洗、擦、搭、抹、嚏、吹、滴、吸、捏、咂、坐、塞、刷、摊、点、烧、照、缚、扎等近百种外治方法,大致上包含了古代应用的各种外治方法。 陈司成的《徽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的专著,并指出梅毒由性交传染、且会遗传,同时首提出用坤剂治疗梅毒。* 皮肤科中医外治法细分数有百种,常用的有四五十种。主要有药物外治法、器具配合手法外治法和应用现代化设备的外治法等。根据皮肤专科特点,常用于皮肤病的中药外治法有溻渍法(湿敷发)、熏洗法、浸洗法、擦洗法、坐浴法、敷药法、点药法、涂搽法、薄贴法、腐蚀法、热熨法、扑粉法、封包法、摩擦法、护创法、烟熏法、面膜法、脐疗法、耳穴压豆法、穴位注射法等20余种。外用药物主要包括止痒药、清热药、收湿药、杀虫药、润肤药等。 器具配合手法外治法是指利用传统的器械如刮板、三棱针、灯火、手术刀、药棒、火罐等配合手法,或者单独用手法如指压作用于肌表治疗疾病的外治法。包括刮拍法、放血法、灯火曝照法、指压法、割挑法、药棒叩击法、拔罐法(火罐、药罐、水罐、走罐、刺血拔罐)。 现代化器具外治法主要是指借助现代科技中电、声、磁、光的能量以促进药物由外而内提高内病外治疗效的外治法。有中药离子导入法、超声雾化吸入外治法、超声透入法、磁疗法、激光针灸法。*作用机理 非药物外治法以机械刺激、经络传导达到治病的目的 药物外治法概括为:经络传导、皮肤透入和粘膜吸收 中药外用实验室研究有以下的作用:抗微生物作用、抗炎作用、生肌作用、光敏作用、蛋白凝固作用、镇痛止痒作用、生物活性作用。 *治法治则 1.祛邪止痒法用于治疗瘙痒性皮肤病,临床适应症较广,治疗时应根据疾病之标本缓急灵活配伍用药。一般治疗急性皮炎、湿疹,常用芒硝、苦参、白藓皮、白矾、川椒、地肤子、蛇床子等祛风燥湿止痒类药物,煎汤涤洗邪气,小病用之可谓一洗了之。对于治疗慢性皮肤病,如异位性皮炎、瘙痒病、痒疹、慢性湿疹、银屑病等,务必要审症求因、审因论治、力求固本。治疗用药或以养血活血,或以和营通络,常配用藤类及搜风通络药,适宜用洗浴法。 2.散结消疣法用于治疗人体乳头瘤病毒性皮肤病,如:扁平疣、寻常疣、跖疣、尖锐湿疣等。常用药物:香附、木贼、生苡仁、山豆根等。临证治疗面部扁平疣时应配伍荆芥、防风、硼砂以祛邪消疣,并施以搓洗方可奏效。治疗跖疣加用三棱、莪术散结软坚,施热浴久泡。* 3.提脓祛腐、生肌愈疮法:脓、腐实际上是坏死的组织,无论中医西医都认为应该去掉,但是怎样去,中西方法不同。中医从积极的思维出发,鼓励新生,推“新”除“陈”,把脓提掉,把腐袪除,调动机体自身的积极性,对于漏管、慢性溃疡有明显的疗效。中医提脓袪腐治疗疮疡的一个常用配方,就是丹药。丹药根据腐肉的多少配制,有九一丹(腐少新多)、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其功效都是“提脓袪腐,生肌长肉”,但是使用却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征。 4.软坚散结法:软坚是指将身体的硬块软化,包括体内和体外的。散结,指消去结聚。结聚不一定是硬块的。临床用于治疗乳腺囊性增生、长期使用抗菌素后的硬块;皮肤发炎后、外伤后形成的硬结。配方有化瘀散结、化痰散结、清热散结、养阴散结等多种。 5.收敛活血法:银屑病的皮损是治疗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有专家从皮肤供血理论,想到如果局部阻断血供,增生的皮肤损害即自然死亡脱落,结合中医使用收敛药物围枯疮疡的理论,以收敛药物五倍子、莪术等治疗银屑病皮肤损害,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又如痤疮病变范围较宽,常常多个结节融合,愈合后形成瘢痕,影响面部美观。从围枯理论出发,用具有强力收敛的药物白蔹、白芍、生山楂,佐丹参、轻粉组方,外用治疗,疗效可靠。* 6.润燥法:乌麻追风膏(天麻膏)。猪油治疗皮肤龟裂。 7.养颜护肤法以药汁洗涤或湿敷面部,视病情不同阶段酌情洗法运用。常用药物:荆芥、防风、白藓皮、嫩桑叶、当归、紫草等。临床实践证明,中药外洗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效果良好,并有抗皱、恢复皮肤弹性的作用,并适宜治疗幼儿面部湿疹,从而弥补了面部皮肤病的治疗不足。 8.杀菌灭螨法用于治疗真菌感染性皮肤病;蠕形螨皮病、毛囊虫皮炎、痤疮、酒渣鼻、颜面粟粒性狼疮等。常用药物:苦参、白藓皮、黄柏、蜂房等。三黄洗剂、颠倒散。治疗手足癣病,宜伍用枯矾、大枫子之属,以热药汁浸泡,软化角质,直达病所。 9.活血化瘀法:斑秃患者皮损中存在“淤滞”,故活血化淤法可作为斑秃治疗的常用方法。中药外擦、针灸治疗斑秃多以活血化淤、行气通络为主,补益肝肾为辅,可起到扩张局部微循环的作用,保障毛乳头血供,促进毛发生长,收到较好疗效。常用何首乌、丹参、侧柏叶、白鲜皮、斑蝥、鲜猴姜等。*分类及临床应用 一、药物疗法 药物疗法,就是用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施用于患处,使药物直达病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有膏药、油膏、箍围药、掺药、草药等。 (一)膏药 膏药古代称薄贴,现称硬膏。膏药是按配方用若干药物浸于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黄丹再煎,利用黄丹在高热下经过物理变化,凝结而成的制剂,俗称药肉;也有不用煎熬,经捣烂而成的膏药制剂,再用竹签将药肉摊在纸或布上。膏药总的作用,因其富有粘性,敷贴患处,能固定患部,使患部减少活动;保护溃疡疮面,可以避免外来刺激和细菌感染;膏药使用前加温软化,趁热敷贴患部,使患部得到较长时间的热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抗病能力。至于具体的功用,则依据所选药物的功用不同,对肿疡起到消肿定痛,对溃疡起到提脓去腐、生肌收口的作用。 适用证:一切外科病初起、已成、溃后各个阶段,均可应用。* 用法:由于膏药方剂的组成不同,运用的药物有温、凉之异,所以在应用时就有各种不同的适应证。如太乙膏性偏清凉,功能消肿、清火、解毒、生肌,适用于阳证,为肿疡、溃疡通用之方。阳和解凝膏性偏温热,功能温经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适用于阴证疮疡未溃者。千捶膏性偏寒凉,功能消肿、解毒、提脓、去腐、止痛,初起贴之能消,已成贴之能溃,溃后贴之能去腐,适用于痈、有头疽、疔、疖等一切阳证。咬头膏具有腐蚀性,功能蚀破疮头,适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以及患者不愿接受手术切开排脓者。 此外,膏药摊制的形式有厚薄之分,在具体运用上也各有所宜。如薄型的膏药,多适用于溃疡,宜于勤换;厚型的膏药,多适用于肿疡,宜于少换,一般5—7天调换1次。 注意点:凡疮疡使用膏药,有时可能引起皮肤掀红,或起丘疹,或发生水疱,瘙痒异常,甚则溃烂等现象,这是因为皮肤过敏,形成膏药风(接触性皮炎);或溃疡脓水过多,由于膏药不能吸收脓水,淹及疮口,浸淫皮肤,而引起湿疮。凡见此等情况,可以改用油膏或其他药物。此外,膏药不可去之过早,否则疮面不慎受伤,再次感染,复致溃腐,或使疮面形成红色瘢痕,不易消退,有损美观。* (二)油膏 油膏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软膏。目前,油膏的基质有猪脂、羊脂、松脂、麻油、黄蜡、白蜡以及凡士林等。在应用上,其优点有柔软、滑润、无板硬粘着不舒的感觉,尤其对病灶在凹陷折缝之处者,或大面积的溃疡,使用油膏更为适宜,故近代医者常习用油膏来代替膏药, 适应证:适用于肿疡、溃疡,皮肤病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肛门病等。* 用法:由于油膏方剂的组成不同,疾病的性质和发病阶段各异,其具体运用时应有针对性进行选择。如金黄油膏、玉露油膏适用于阳证肿疡、肛门周围痈疽等病。冲和膏适用于半阴半阳证。回阳玉龙油膏适用于阴证。生肌玉红膏功能活血去腐、解毒止痛、润肤生肌收口.适用于一切溃疡,腐肉未脱,新肉未生之时,或日久不能收口者。红油膏功能防腐生肌,适用于一切溃疡。生肌白玉膏功能润肤生肌收敛,适用于溃疡腐肉已净,疮口不敛者,以及乳头皲裂、肛裂等病。疯油膏功能润燥杀虫止痒,适用于牛皮癣、慢性湿疮、皲裂等。青黛散油膏功能收湿止痒、清热解毒,适用于蛇串疮、急慢性湿疮等皮肤锨红痒痛、渗液不多之症。消痔膏功能消痔退肿止痛,适用于内痔、赘皮外痔、血栓痔等出血、水肿、疼痛之症。 注意点:凡皮肤湿烂,疮口腐化已尽,摊贴油膏,应薄而勤换,以免脓水浸淫皮肤,不易于燥。目前调制油膏大多应用凡土林,凡士林系矿物油,也可刺激皮肤引起皮炎,如见此等现象应改用植物油或动物油;若对药物过敏者,则改用其他药。油膏用于溃疡腐肉已脱、新肉生长之时,摊贴宜薄,若过于厚涂则使肉芽生长过剩而影响疮口愈合。* (三)箍围药 箍围药古称敷贴,是借药粉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从而促使肿疡初起轻者可以消散;即使毒已结聚,也能促使疮形缩小,趋于局限,达到早日成脓和破溃;就是在破溃后,余肿未消者,也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 适应证:凡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均可使用本法。 用法:由于箍围药的药性有寒、热的不同,所以在应用时也应分别使用,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如金黄散、玉露散药性寒凉,功能清热消肿、散瘀化痰,适用于红、肿、热、痛的一切阳证。金黄散对肿而有结块者,尤其对急性炎症控制后形成慢性迁移性炎症时更为适宜。 调制法:总的原则是将箍围药粉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剂制成糊状的制剂。调制液体多种多样,临床应根据疾病的性质与阶段不同,正确选择使用。以醋调者,取其散瘀解毒;以酒调者,取其助行药力;以葱、姜、韭、蒜捣汁调者,取其辛香散邪;以菊花汁、丝瓜叶汁、银花露调者,取其清凉解毒,而其中用丝瓜叶汁调制的玉露散治疗暑天疖肿效果较好;以鸡子清凋者,取其缓和刺激;以油类调者,取其润泽肌肤。如上述液体取用有困难时,则可用冷茶汁加白糖少许调制。总之,阳证多用菊花汁、银花露或冷茶汁调制,半阴半阳证多用葱、姜、韭捣汁或用蜂蜜调制,阴证多用醋、酒调敷。目前临床上对阳证及半阴半阳证常以凡土林调制成油膏使用。* (四)掺药 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由于疾病的性质和阶段不同,应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用药,可掺布于膏药上、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疮面上,或粘附在纸捻上再插入疮口内,或将药粉时时扑于病变部位,以达到消肿散毒、提脓去腐、腐蚀平胬、生肌收口、定痛止血、收涩止痒、清热解毒等目的。 掺药配制时,应研极细,研至无声为度。其植物类药品,宜另研过筛;矿物类药品,宜水飞;麝香、樟脑、冰片、朱砂粉、牛黄等香料贵重药品,宜另研后下,再与其他药物和匀,制成散剂方可应用,否则用于肿疡药性不易渗透,用于溃疡容易引起疼痛。有香料的药;粉最好以瓷瓶贮藏,塞紧瓶盖,以免香气走散。近年来经过剂型的改革,将药粉与水溶液相混合制成洗剂,将药物浸泡于乙醇溶液中制成酊剂,便于患者应用。 1.消散药 具有渗透和消散作用,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贴于患处,可以直接发挥药力,使疮疡蕴结之毒移深居浅,肿消毒散。 适应证:适用于肿疡初起,而肿势局限于一处者。 用法:阳毒内消散、红灵丹有活血止痛、消肿化痰之功,适用于一切阳证。阴毒内消散、桂麝散、黑退消有温经活血、破坚化痰、散风逐寒之功,适用于一切阴证。* 2.提脓去腐药 具有提脓去腐的作用,能使疮疡内蓄之脓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脱落。一切外疡在溃破之初,必须先用提脓去腐药。若脓水不能外出。则攻蚀越深,腐肉不去则新肉难生,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并影响疮口的愈合,甚至造成病情变化而危及生命。因此,提脓去腐是处理溃疡早期的一种基本方法。 适应证:凡溃疡初期,脓栓未溶,腐肉未脱,或脓水不净,新肉未生的阶段,均宜使用。 用法:提脓去腐的主药是升丹,升丹以其配制原料种类多少的不同,而有小升丹和大升丹之分。小升丹又称三仙丹,其配制的处方中只有水银、火硝和明矾三种原料。大升丹的配制处方除上述三种药品外,尚有皂矾、朱砂(硫化汞)、雄黄(三硫化二砷,含砷70%)及铅等。升丹是中医外科中常用的一种药品,现代科学证明,升丹化学成分主要为汞化合物如氧化汞、硝酸汞等,红升丹中还含有氧化铅,其中汞化合物有毒,有杀菌消毒作用。目前采用的是一种小升丹,临床使用时,若疮口大者,可掺于疮口上;疮口小者,可粘附在药线上插入;亦可掺于膏药、油膏上盖贴。若纯粹是升丹,因药性太猛,须加赋形药使用,常用的如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九黄丹等。在腐肉已脱,脓水已少的情况下,更宜减少升丹含量。此外,尚有不含升丹的提脓去腐药,如黑虎丹,可用于对升丹有过敏者。 注意点:升丹属有毒刺激药品,凡对升丹过敏者应禁用;对大面积疮面,应慎用,以防过多的吸收而发生汞中毒。凡见不明原因的高热、乏力、口有金属味等汞中毒症状时,应立即停用。若病变在眼部、唇部附近者,宜慎用,以免强烈的腐蚀有损容貌。此外,升丹放置陈久使用,可使药性缓和而减轻疼痛。升丹为汞制剂,宜用黑瓶贮藏,以免氧化变质。* 3.腐蚀药与平胬药 腐蚀药又称追蚀药,具有腐蚀组织的作用,掺布患处,能使疮疡不正常的组织得以腐蚀枯落。平胬药具有平复胬肉的作用,能使疮口增生的胬肉回缩。 适应证:凡肿疡在脓未溃时,或痔疮、瘰疬、赘疣、息肉等病;或溃疡破溃以后,疮口太小,引流不畅;或疮口僵硬,或胬肉突出,或腐肉不脱等妨碍收口时,均可使用。 用法:由于腐蚀平胬成方的药物组成不同,药性作用有强弱,因此在临床上需根据其适应证而分别使用。如白降丹,适用于溃疡疮口太小,脓腐难去,用桑皮纸或丝棉纸做成裹药,插入疮口,使疮口开大,脓腐易出;如肿疡脓成不能穿溃,同时素体虚弱,而不愿接受手术治疗者,也可用白降丹少许,水调和,点放疮顶,代刀破头;其他如赘疣,点之可以腐蚀枯落;另有以米糊作条,用于瘰疬,则能起攻溃拔核的作用。枯痔散一般用于痔疮,将此药涂敷于痔核表面,能使其焦枯脱落。三品一条枪插入患处,能腐蚀漏管,也可以蚀去内痔,攻溃瘰疬。平胬丹适用于疮面胬肉突出,掺药其上,能使胬肉平复。 注意点:腐蚀药一般含有汞、砒成分,因汞、砒的腐蚀力较其他药物大,在应用时必须谨慎。尤其在头面、指、趾等肉薄近骨之处,不宜使用过烈的腐蚀药物。即使需要应用,必须加赋形药减低其药力,以免伤及周围正常组织,待腐蚀目的达到,即应改用其他提脓去腐或生肌收口药。对汞、砒过敏者,则应禁用。* 4.生肌收口药 具有解毒、收涩、收敛、促进新肉生长的作用,掺布疮面能使疮口加速愈合。疮疡溃后,当脓水将尽,或腐脱新生时,若仅靠机体的修复能力来长肉收口则较为缓慢。因此,生肌收口也是处理溃疡的一种基本方法。 适应证:凡溃疡腐肉已脱、脓水将尽时,可以使用。 用法:常用的生肌收口药,如生肌散、八宝丹等,不论阴证、阳证,均可掺布于疮面上应用。 注意点:脓毒未清、腐肉未净时,若早用生肌收口药,则不仅无益,反增溃烂,延缓治愈,甚至引起迫毒内攻之变。若已成漏管之证,即使用之,勉强收口,仍可复溃,此时需配以手术治疗,方能达到治愈目的。若溃疡肉色灰淡而少红活,新肉生长缓慢,则宜配合内服药补养和食物营养,内外兼施,以助新生。若臁疮日久难敛,则宜配以绑腿缠缚,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5.止血药 具有收涩凝血的作用,掺布于出血之处,外用纱布包扎固定,可以促使创口血液凝固,达到止血的目的。 适应证:适用于溃疡或创伤出血,凡属于小络损伤而出血者,可以使用。 用法:桃花散,适用于溃疡出血。圣金刀散,适用于创伤性出血。其他如参三七粉,调成糊状涂敷局部,也有止血作用。 注意点:若大出血时,必须配合手术与内治等方法急救,以免因出血不止而引起晕厥之变。 6.清热收涩药 具有清热收涩止痒的作用,掺扑于皮肤病糜烂渗液不多的皮损处,达到消肿、干燥、止痒的目的。 适应证:适用于一切皮肤病急性或亚急性皮炎而渗液不多者。 用法:常用的有青黛散,以其清热止痒的作用较强,故用于皮肤病大片潮红丘疹而无渗液者。三石散收涩生肌作用较好,故用于皮肤糜烂,稍有渗液而无红热之时,可直接干扑于皮损处,或先涂上一层油剂后再扑三石散,外加包扎。 注意点:一般不用于表皮糜烂、渗液较多的皮损处,用后反使渗液不能流出,容易导致自身过敏性皮炎;亦不宜用于毛发生长的部位,因药粉不能直接掺扑于皮损处,同时粉末与毛发易粘结成团。* 7.酊剂 酊剂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浸泡于乙醇溶液内,最后倾取其药液,即为酊剂。 适应证:一般用于疮疡未溃及皮肤病等。 用法:红灵酒有活血、消肿、止痛之功,用于冻疮、脱疽未溃之时(如脱疽已溃,疮口上方也可使用)。10%土槿皮酊、复方土槿皮酊有杀虫、止痒之功,适用于鹅掌风、灰指甲、脚湿气等。注意:一般酊剂有刺激性,所以凡疮疡破溃后,或皮肤病有糜烂者,均应禁用。同时酊剂应盛于遮光密闭容器中,充装宜满,并在凉暗处保存。 8.洗剂 洗剂是将各种不同的方药,先研成细末,然后与水溶液混合在一起而成。因加入的粉剂多系不溶性,故呈混悬状,用时须加以振荡,故也称混合振荡剂或振荡洗剂。 适应证:一般用于急性、过敏性皮肤病,如酒渣鼻和粉刺等。 用法:三黄洗剂有清热止痒之功,用于一切急性皮肤病,如湿疮、接触性皮炎,皮损为潮红、肿胀、丘疹等。颠倒散洗剂有清热散瘀之功,用于酒渣鼻、粉刺。上述方剂中常可加入l%一2%薄荷脑或樟脑,增强止痒之功。在应用洗剂时应充分振荡,使药液和匀,以毛笔或棉花签蘸之涂于皮损处,每日3—5次。 注意点:凡皮损处糜烂渗液较多,或脓液结痂,或深在性皮肤病,均宜禁用。在配制洗剂时,其中药物粉末应先研细,以免刺激皮肤。* 二、手术疗法 手术疗法,就是运用各种器械和手法操作进行治疗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在外科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常用的方法有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挂线法、结扎法等,可针对疾病的不同情况选择应用。手术操作时必须严格消毒,正确使用麻醉,保证无菌操作,并注意防止出血和刀晕等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一)切开法 适应证: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均可使用。 用法:使用切开法之前,应当辨清脓成熟的程度、脓的深浅、患部的经络位置等情况,然后决定切开与否,具体运用如下: 1.选择有利时机 即辨清脓成熟的程度,准确把握切开排脓的有利时机。当肿疡成脓之后,脓肿中央出现透脓点(脓腔中央最软的一点),即为脓已成熟,此时予以切开最为适宜。若疮疡脓未成熟,过早切开,则徒伤气血,脓反难成。 2.切口位置 以低位引流为原则,应使脓液畅流而不致袋脓。 3.切口方向 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开,刀头向上,免伤血络;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形切开,免伤乳囊;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损坏关节;若为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因为纵切口在疤痕形成后易影响关节功能。总之,除了特殊情况,一般均采用纵切。* 4.切开的深浅 不同的病变部位,进刀深浅必须适度,如脓腔浅的,或疮疡生在皮肉较薄的头、颈、胁肋、腹、手指等部位,必须浅开;如脓腔深的,或生在皮肉较厚的臀、臂等部位,稍深无妨,但总以得脓为度。如疮疡脓浅而深开,则内脓虽出,而好肉损伤;脓深而浅开,则内脓不得外泄,反致走泄。 5.切口大小 应根据脓肿范围大小,以及病变部位的肌肉厚薄而定,以达到脓流通畅为度。凡是脓肿范围大,肌肉丰厚而脓腔较深的,切口宜大;脓肿范围小,肉薄而脓肿较浅的,切口宜小。一般切口不能过大,以免损伤好肉筋络,愈合后疤痕较大;但切口也不能过小,以免脓水难出,延长治愈日期。 6.操作方法 手术时以右手持刀,刀锋向外,拇食两指夹住刀口要进刀的尺寸,其余三指把住刀柄,并把刀柄的末端顶在鱼际上1乃处,这样能使进刀有力准确,同时左手拇食两指按在所要进刀部位的两侧,进刀时刀口宜向上,在脓点部位向内直刺,深入脓腔即止,如欲把刀口开大,则可将刀口向上或向下轻轻延伸,然后将刀直出即可。如采用西医手术刀,可应用小号尖角刀以反挑式之执刀法进行直刺,如欲把刀口开大,则可将刀口向上或向下轻轻延伸。 注意点:在关节和筋脉的部位宜谨慎开刀,以免损伤筋脉,致使关节不利。如患者过于体弱,应先内服调补药物,然后开切,以免晕厥。凡颜面疗疮,尤其在鼻唇部位,忌早期切开,以免疗毒走散,并发走黄危证。切开后,由脓自流,切忌用力挤压,以免感染扩散、毒邪内攻。 * (二)烙法 烙法,是把火针和烙器在火上加热后,进行手术操作的一种治疗方法。烙法分两种,一种是火针烙法,另一种是烙铁烙法,其适应证与用法均不相同。 1.火针烙法 古称燔针淬刺,是指将针具烧红后刺激患部的治疗方法。分粗针与细针两种,粗针用以刺脓,细针用以消散。细针应用时将针烧红后对准患部速刺速出,目前对瘰疬之病偶而用之,至于其他外科疾病则很少应用。2.烙铁烙法 烙铁古代用银制品,现改用铁或铜制品,其头如半粒蚕豆大小,上有一柄,它主要利用器械烧灼病变处,既可以止血,又能烫治病根。目前以电灼器代替火烙。 适应证:适用于创伤脉络裂断出血,以及赘疣、息肉突出等。 用法:先在患处作局部浸润麻醉后,用烙器烧赤烙之。如脉络裂断,可向出血点烧灼;如赘疣、息肉等,可用剪刀齐根剪除后再烙。 注意点:使用时避免让患者看见,以免引起精神紧张,发生晕厥。血瘤、岩肿等病,禁用烙灼。* (三)砭镰法 砭镰法俗称飞针,是用三棱针或刀锋在疮疡患处浅刺皮肤或粘膜放出少量血液,促使内蕴热毒随血外泄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适用于急性阳证疮疡,如丹毒、红丝疗等。 用法:先常规消毒,然后用三棱针或刀锋直刺皮肤或粘膜,迅速移动击刺,以患部出血。或排出粘液、黄水为度。 (四)挂线法 挂线法是采用普通丝线,或药制丝线,或纸裹药线,或橡皮筋线等挂在瘘管或窦道上,利用线的紧力,促使气血阻绝,肌肉坏死,达到切开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凡疮疡溃后,脓水不净,虽经内服、外敷等治疗无效而形成瘘管或窦道者;或疮口过深,或生于血络丛处,而不宜采用切开手术者,均可使用。 用法:先用球头银丝自甲孔探人管道,使银丝从乙孔穿出(如没有乙孔的,可在局麻下用硬性探针顶穿,再从顶穿处穿出),然后用丝线做成双套结,将橡皮筋线一根结扎在自乙孔穿出的银丝球头部,再由乙孔回人管道,从甲孔抽出。这样,橡皮筋线与丝线贯穿瘘管管道两口。此时将扎在球头上的丝线与橡皮筋线剪开(丝线暂时保留在管道内,以备橡皮筋线在结扎折断时,用以另引橡皮筋线作更换之用),再在橡皮筋线下先垫两根丝线,然后收紧橡皮筋线,打一个单结,再将所垫的两根丝线,各自分别在橡皮筋线上打结处予以结缚固定,最后抽出管道内保留的丝线。 上面介绍的是橡皮筋线挂线法,如采用普通丝线或纸裹药线挂线法,则在挂线以后,须每隔2—3天解开线结,收紧一次,因而延长切开日期。橡皮筋线因有弹性,一般一次结紧后即可自动收紧切开,所以目前多采用橡皮筋线挂线法。 注意点:如果痿管管道较长,发现挂线松弛时,则必须加线收紧,以免不能达到切开的目的;且须仔细探查瘘管管道,以免形成假道,而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 (五)结扎法 结扎法又名缠扎法,是利用线的紧力,通过结扎,促使患部经络阻塞、气血不通,结扎上部的病变组织失去营养而致逐渐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同时对较大脉络断裂而引起活动性出血,利用本法结扎血管,可以制止出血。 适应证:适用于瘤、赘疣、痔、脱疽等病,以及脉络断裂引起的出血之症。 用法:凡头大蒂小的赘疣、痔核等,可在根部以双套结扣住扎紧。凡头小蒂大的痔核,可以缝针贯穿它的根部,再用8字式结扎法,两线交叉扎紧。如截除脱疽坏死的趾、指,可在其上端预先用丝线缠绕十余转,渐渐紧扎。如脉络断裂,可先找到断裂的络头,再用缝针引线贯穿出血底部,然后系紧打结。结扎所使用的线的种类有普通丝线、药制丝线、纸裹药线等,目前多采用较租的普通丝线或医用缝合线。 注意点:如内痔用缝针穿线,不可穿过患处的肌层,以免化脓;扎线应扎紧,否则不能达到完全脱落的目的;扎线未脱,应俟其自然脱落,不要硬拉,以防出血。* 三、其他疗法 其他疗法有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热烘疗法、滚刺疗法、洗涤法等。 (一)引流法 引流法,是在脓肿切开或自行溃破后,运用药线、导管或扩创等使脓液畅流,腐脱新生,防止毒邪扩散,促使溃疡早日愈合的一种治法。包括药线引流、导管引流和扩创术等。 1.药线引流 药线俗称纸捻或药捻,大多采用桑皮纸,也可应用丝棉纸或拷贝纸等。按临床实际需要,将纸裁成宽窄长短适度,搓成大小长短不同线形药线备用。药线的类别有外粘药物及内裹药物两类,目前临床上大多应用外粘药物的药线。它是借着药物及物理作用,插入溃疡疮孔中,使脓水外流;同时利用药线之线形,能使坏死组织附着于药线而使之外出。此外,尚能探查脓肿的深浅,以及有否死骨的存在。探查有否死骨也是利用药线绞形之螺纹,如触及粗糙骨质者,则为疮疡已损骨无疑。采用药线引流和探查,具有方便、痛苦少、患者能自行更换等优点。目前将捻制成的药线,经过高压蒸气消毒后应用,使之无菌而更臻完善。 适应证:适用于溃疡疮口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或已成瘘管、窦道者。 用法分如下两种: (1)外粘药物法分有两种,一种是将搓成的纸线,临用时放在油中或水中润湿,蘸药插入疮口;另一种是预先用白及汁与药和匀,粘附在纸线上,候干存贮,随时取用。目前大多采用前法。外粘药物,多用含有升丹成分的方剂或黑虎丹等,因它有提脓去腐的作用,故适用于溃疡疮口过深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 (2)内裹药物法是将药物预先放在纸内,裹好搓成线状备用。内裹药物,多用白降丹、枯痔散等,因其具有腐蚀化管的作用,故适用于溃疡已成瘘管或窦道者。 注意点:药线插人疮口中,应留出一小部分在疮口之外,并应将留出的药线末端向疮口侧方向下方折放,再以膏药或油膏盖贴固定。如脓水已尽,流出淡黄色粘稠液体时,即使脓腔尚深,也不可再插药线,否则影响收口的时间。* 2.导管引流 古代导管用铜制成,长约重00n左右,粗约0.3cm,中空,一端平面光滑,一端呈斜尖式,在斜尖下方之两侧,各有一孔(以备脓腐阻塞导管腔头部后,仍能起引流的作用),即为导管的形状,消毒备用。这种导管引流较之药线引流,更能使脓液畅出,从而达到脓毒外泄的目的。 适应证:适用于附骨疽、流痰、流注等脓腔较深、脓液不易畅流者。 用法:将消毒的导管轻轻插入疮口,达到底部后,再稍退出一些即可。当管腔中已有脓液畅流排出时,即用橡皮膏固定导管,外盖厚层纱布,放置数日(纱布可每天更换),当脓液减少后,改用药线引流。导管另一种用法:当脓腔位于肌肉深部,切开后脓液不易畅流,将导管插入,引流脓液外出,待脓稍少后,即拔去导管,再用药线引流。导管引流,目前在体表脓肿已很少采用,大多应用于腹腔手术后,且导管均改用塑料管或橡皮管(导尿管)以替代钢制导管。 注意点:导管的放置应放在疮口较低的一端,以使脓液畅流。导管必须固定,以防滑脱或落人疮口内。管腔如被腐肉阻塞,可松动引流管或轻轻冲洗,以保持引流通畅。 3.扩创引流 是采用手术的方法来进行引流。大多应用于脓肿溃破后有袋脓现象,经其他引流、垫棉法等无效的情况下,才采用之。 适应证:适用于痈、有头疽溃后有袋脓者,瘰疬溃后形成空腔者,脂瘤继发感染化脓时。 用法:在消毒局麻下,对脓腔范围较小者.只需用手术刀将疮口上下延伸即可;如脓腔范围较大者,则用剪刀作十字形扩创。瘰疬之溃疡,除扩创外,并须将空腔之皮修剪,剪后使疮面全部暴露。有头疽溃疡的袋脓,除作十字形扩创外,切忌将空腔之皮剪去,以免愈合后形成较大的疤痕,影响活动功能。脂瘤继发感染化脓的扩创,作十字形切开后,将疮面两侧皮肤稍作疤痕修剪,便于棉花嵌塞,并用刮匙将渣样物质及囊壁一并刮清。 注意点:扩创后,须用消毒棉花按疮口大小,蘸八二丹或七三丹嵌塞疮口以去腐,并加压固定,以防止出血,以后可按溃疡处理。* (四)针灸法 包括针法与灸法,两者各有其适应证。在外科方面,古代多采用灸法,但近年来针法较灸法应用广泛,很多疾病均可配合针刺治疗而提高临床疗效。灸法是用药物在患处燃烧,借着药力、火力的温暖作用,可以和阳祛寒、活血散瘀、疏通经络、拔引郁毒。如此则肿疡未成者易于消散,既成者易于溃脓,既溃者易于生肌收口。 适应证:针刺适用于湿疮、瘾疹、蛇串疮等。灸法适用于肿疡初起坚肿,特别是阴寒毒邪凝滞筋骨,而正气虚弱,难以起发,不能托毒外达者;或溃疡久不愈合,脓水稀薄,肌肉僵化,新肉生长迟缓者。 用法:针刺的用法,一般采取病变远隔部位取穴,手法大多应用泻法,不同疾病取穴各异,详见各论。灸的方法虽多,但主要有两类,一种是明灸,单纯用艾绒作艾炷着皮肤施灸,此法因有灼痛,并容易引起皮肤发生水疱,所以比较少用;一种是隔灸,捣药成饼,或切药成片(如豆豉、附子等作饼,或姜、蒜等切片),上置艾炷,于疮上灸之。此外,还有用艾绒配伍其他药物,做成药条,隔纸燃灸,称为雷火神针灸。豆豉饼灸,隔姜、蒜灸等,适用于疮疡初起毒邪壅滞之证,取其辛香之气,行气散邪。附于饼灸适用于气血俱虚、风邪寒湿凝滞筋骨之证,取其温经散寒、调气行血。雷火神针灸适用于风寒湿邪侵袭经络痹痛之证,取其香窜经络,祛风除湿。至于灸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须视疮形的大小及疮口的深浅而定,总之务必使药力达到病所,以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觉痛为止。 (五)熏法 熏法,是把药物燃烧后,取其烟气上熏,借着药力与热力的作用,使腠理疏通、气血流畅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法。包括神灯照法、桑柴火烘法、烟熏法等。 适应证:肿疡、溃疡均可应用。* (六)熨法 熨法是把药物加酒、醋炒热,布包熨摩患处,使腠理疏通、气血流畅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常因药物的炒煮不便,而较少应用,但临床上单纯热敷还在普遍使用。 适应证:适用于风寒湿痰凝滞筋骨肌肉等证,以及乳痈的初起或回乳。 (七)热烘疗法 热烘疗法,是在病变部位涂药后,再加热烘,通过热力的作用,使局部气血流畅,腠理开疏,药物渗入,从而达到活血祛风以减轻或消除痒感、活血化瘀以消除皮肤肥厚等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适用于鹅掌风、慢性湿疮、牛皮癣等皮肤干燥、瘙痒之症。 用法:依据病情,选择相适应的药膏,如鹅掌风用疯杨膏,慢性湿疮用青黛膏,牛皮癣用疯油膏等。操作时先将药膏涂于患部,须均匀极薄,然后用电吹风烘(或火烘)患部,每天1次,每次20分钟,烘后即可将所涂药膏擦去。 注意点:同熏法,且禁用于一切急性皮肤病。 (八)浸渍法 浸溃法古称溻渍法,是把药物煎汤淋洗患部,使疮口洁净,祛除病邪,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适用于疮疡溃后脓水淋漓或腐肉不脱,皮肤病瘙痒、脱屑的肿胀疼痛等。 用法:临床上常用的有淋洗、坐浴、浸泡等。如2%一10%黄柏溶液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疮疡溃后,脓水淋漓或腐肉不脱,疮口难敛者。苦参汤有祛风除湿、杀虫止痒之功,可以洗涤尖锐湿疣等病。香樟木有调和营卫、祛风止痒之功,可以煎汤沐浴,适用于瘾疹。鹅掌风浸泡方有疏通气血、杀虫止痒之功,加醋同煎,待温,每日浸泡l一2小时,连续7天,适用于鹅掌风。 注意点:在浸渍时,冬季宜保暖,夏令宜避风凉,以免感冒。* 器具配合手法外治法是指利用传统的器械如刮板、三棱针、灯火、手术刀、药棒、火罐等配合手法,或者单独用手法如指压作用于肌表治疗疾病的外治法。包括刮拍法、放血法、灯火曝照法、指压法、割挑法、药棒叩击法、拔罐法(火罐、药罐、水罐、走罐、刺血拔罐)。现代化器具外治法主要是指借助现代科技中电、声、磁、光的能量以促进药物由外而内提高内病外治疗效的外治法。有中药离子导入法、超声雾化吸入外治法、超声透入法、磁疗法、激光针灸法。*中医美容学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概念的更新,医学正向益寿延年和医学审美的更高目标发展,同时美学也在向应用领域发展。大量研究表明,中医美容利用特有的方法来美化人的外貌,与现代化学药物、化妆品及整容术等美容手段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强调整体观念与中医基础理论密切结合;天然药物,安全可靠;强调预防为主,治疗、保健相结合;美容方法多样,效果稳定持续,中医的美容方法多种多样,如利用美容品、内服美容药物、美容药膳以及针灸、推拿、气功美容等。 整体美容是中医美容的精髓,它强调了人体完整性与统一性,重视调节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功能的同时,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强调了内外并治,标本兼顾,综合平衡的整体效应,从而能充分展现出人的自然美、健康美与整体美。* 中医美容与其它美容方法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主要表现在: 一、内外双修,更重内调。 中医美容既有丰富的外治法,如各种中药面膜、美容按摩、针灸等,又有通过口服中药调节人体内在功能达到美容效果的内治法。而且中医认为内服剂更能起到治“本”美容的作用,更重内调。 中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人体外在皮肤和毛发的状况皆因其内在脏腑气血功能所致,即皮毛为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身体健康是美丽的基础。其中尤其强调“先天之本——肾”,“后天之本——脾胃”的作用。* 二、形神合一、更重调神。 形指身体,神指心理。中医学认为只有形神合一,即人的身体和心理协调,人才能健康、美丽。其中,尤其重视神的作用,强调形由神所主。故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恬憺虚无,真气从之”、“情志伤而及于形”之说。并指出“黄褐斑”、“斑秃”等损容性疾病与情志内伤(心理因素)有直接关系,主张调神怡情治疗。现代研究已证明:心理健康对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有决定性的作用。心情沉闷、精神萎靡或者紧张、恐惧、压抑等不良心理都会对人体产生很坏的影响,造成血液循环不良、免疫、内分泌系统紊乱,使皮肤苍白、发黄、产生皱纹、过早趋向衰老;并易造成痤疮、黄褐斑、脱发等损容性皮肤病。现实生活中,人们体会到“恋爱中的女人最美”即证明了愉悦的心理对美容的良好作用。* 三、方法自然,全面调节。 中医美容的方法主要有用天然中草药口服、外用的药物美容法;以及用针灸、按摩等手段的物理美容法。其中如山药、莲子、银耳等中药也是日常食物,与以化学制剂为主的美容品以及手术美容法等现代美容术相比,具有优越的安全性,副作用少。另外,中医美容具有独特的全面调节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味中药或复方是多种化学成分的集合体,不同的化学成分发挥不同的美容、抗衰作用,如抗衰美容药人参含有皂甙、多糖、挥发油等多种成分,它们的共同作用兴奋精神、改善心脏功能、提高内分泌器官功能、改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增强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全面的抗衰老、美容的效果。补血、调经的美容名方“四物汤”,具有抗贫血、增强免疫功能、抗放射线损伤、抗缺氧等多种作用,对面色苍白无华、萎黄、脱发等均有显著的疗效。二是中药的单一有效成分即有多种美容机理,如丹参中的丹参酮,既能调节内分泌(具有雌激素样活性),又能抑制痤疮棒状杆菌,并能改善皮肤的微循环,从而对痤疮的各个发病环节发生作用,效果显著。* 三、中医美容方法 中医美容方法主要包括:中药美容、针灸美容、按摩美容三大类 一、中药美容 1、增白美颜方B1、时珍玉容散《验方新编》面上雀斑,其色或黄或黑,碎点无数,由火郁血分,风邪外搏而成,用时诊正容散。猪牙皂角、紫背浮萍、青梅、樱桃枝各一两,鹰屎白三钱。共研细末,每早晚用少许,至于心内水调浓擦面上,良久以温水洗面,至七八月后,其斑皆去。神效。B2、变白方《太平圣惠方》治黯斑点,兼去瘢痕。云母粉一两,杏仁一两。杏仁汤浸去皮光,上药细研,入银器中,以黄牛乳拌,略蒸过,夜卧时涂面,且以浆水洗之。B3金国宫女八白散《必用全书》润泽肌肤,去垢腻,并皮肤燥痒,治面有黯,或生痤痱及粉刺之类,日用面如玉矣。白丁香、白僵蚕、白牵牛、白蒺藜、白及各三两,白芷二两,白附子、白茯苓各半两,皂角三锭,绿豆少许。皂角去皮弦,与他药共为细末,和匀。常用洗面。* 2、消痤净颜方 B1、颠倒散 治肺风粉刺。 大黄、硫黄各等分。 研细末,共合一处,再研匀,以凉水调敷面部。 B2、回春酒鼻方 治面上酒鼻红紫肿 半夏、硫黄、白盐(炒)、枯矾各二钱。 上为末,水调敷患处,立清。 3、生发秀发方 B1、洗头菊花散《御药院方》 主治各种类型的脱发症 甘菊花二两,蔓荆子、侧柏叶、川芎、桑白皮、白芷、细辛、旱莲草以上各一两。 右件粗筛,每用药二两,浆水三大碗,煎至两大碗,去滓,沐发。 B2、月令沐发方《千金月令》 杏仁、麻子仁各一两,炒;不蛀皂荚两挺,烧搥。 右细研麻子、杏仁,以冷清水二斗相和,熟挼皂荚,滤取汁,沐发如常法,用暖水择之,去白屑,令发泽。 B3、点白还黑丹《集验良方》 生地、桑椹、旱莲草各取汁,三汁共同一盂入铁锅熬之极干,研末即成三汁膏,取用一两,母丁香五钱,没石子五钱,真铅粉五钱,炒。 回味共研为末,以磁器盛之,勿泄气,拨去白须,即以笔点记,然后用鲜姜汁调药末少许,点孔中,六七日后即变黑。 * 4、塑身美体方 B1、减肥药浴(经验方) 芫花10g荷叶10g防已15g黄芪30g 益母草15g漏芦30g皂角子10g石决明15g 草决明15g冬瓜皮30g茯苓皮30g五加皮20g 桔叶10g 上药加水5000ml,浸泡15分钟以后,先武火后文火煎煮30分钟后,过滤去渣,置药液于浴盆内,俟忍耐时作全身泡洗,请人或自行作全身尤其是脂肪堆积明显处如小腹、大腿、臀部等处向心性按摩,时时加温浴液,保持温度在一定范围(39-40℃)以皮肤发红或感到灼热为宜,一般每次20分钟左右,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B2、慈禧沐浴方 适用于中老年皮肤的防衰、抗皱和保健却病。 谷精草30g,茵陈30g,石决明30g,白菊30g,木瓜30g,桑叶60g 上药加水10000ml,煎煮30分钟后过滤去渣,取药液置于浴盆内,兑热水适量,待温度降至37℃左右,行全身泡洗,配合手指按摩行间、太冲、涌泉等穴,每次约15分钟,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5祛臭香身方 B1、六物散《备急千金要方》 治漏腋,腋下及足心、手掌、阴下、股里常如汗湿臭者方。 干枸杞根、干蔷薇根、甘草各半两,商陆根、胡粉、滑石各一两。 右件药,治下筛,以苦酒少少和涂,当微汗出,易衣,复更涂,上不过三著便愈,或一岁复发,发复涂之。 B2、密佗僧散《外科百效全书》 治狐臭 蜜佗僧一两,麝香半分,枯矾一钱,轻粉一份,细辛五分。 共为末,用口涎涂擦,三日一次。*(二)常用的针灸美容方法1.针刺美容针刺美容是指用针或其他能起到“针”的作用的器械,刺激经络上的特定敏感点——腧穴,疏通经络,调理脏腑气血,达到美容目的的一种方法。如清除面部皱纹,可任选丝竹空、太阳、攒竹、巨、迎香、翳风、颊车等一系列穴位中的三个为主穴,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弹力,使皱纹消除;再选用中脘、合谷、曲池、足三里、胃俞、脾俞、关元、漏谷等为配穴,辨证取穴,旨在从全身出发,使气血充分荣于面部,并抵御外邪的侵袭。针刺美容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须按疗程进行。2.灸法美容它是利用某种易燃材料或某种药物,在穴位上烧灼、熏烤,借其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治疗和保健美容的目的。中医认为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气行则血行。灸法,正是给腧穴以温热的刺激,促进机体的气血运行,这对于美容是很有益的。灸法美容,多用艾炷灸(直接灸、间接灸)和艾卷灸(主要是艾条灸)。艾灸,一般不在面部取穴,以防损伤容颜,凡保健强身的穴位,对益颜美容都有一定效果,当属艾灸美容取穴之列。例如取气海、足三里等穴位。经常艾灸可以改变由气血不足造成的精神不振、面色无华,达到补气益颜、强身壮体之效。常用的艾灸美容穴位有: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足太阳膀胱经的膏盲、肾俞、脾俞、胃俞;任脉的神阙、关元、气海、中脘;督脉的命门、大椎、身柱。*三、按摩美容美容按摩的重点在头面部,中医认为头面部为诸阳之会,手上的三条阳经止于头面部;足上的三条阳经从头面部开始。所以,头面部是手、足三条阳经的交接地点。现代研究资料表明:长期按摩头面部,可以促使面部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去除衰老萎缩的上皮细胞,增强汗腺、皮脂腺功能,加快新陈代谢,从而改善皮肤的呼吸功能和营养作用,增加皮肤的光泽,维持皮肤的弹性,使面部不产生或少产生皱纹。美容按摩不仅对面部及全身的皮肤有润泽、除皱的作用,用较强一些的手法进行美容按摩,还能加快肌肉的血液循环,消除肌肉疲劳,提高肌肉的柔韧性,减轻或解除肌肉的痉挛,促使萎缩的肌肉逐渐康复。所以,美容按摩对于面肌痉挛、抽动,面肌瘫痪,四肢肌肉萎缩,以及由不良卫生习惯引起的脸型异常等影响美容的肌肉病变也有较好的疗效。(一)按摩的作用和原理穴位即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对全身脏腑及肌肉组织等有特殊治疗作用。中医认为,通过局部按压揉摩腧穴,可以平衡阴阳,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运行气血,调节脏腑,营养组织,使机体各部分的功能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达到强身美容,标本兼治的目的。* (二)按摩美容的常用方法按摩美容手法多种多样,兹介绍如下:1.面、颈部除皱按摩。面部的皮肤最能反映衰老的程度,老化的皮肤干燥无光泽、缺乏弹性、起皱纹。随着年龄增长,皮肤衰老现象逐年明显。为防止皮肤过早衰老,面部皱纹过早出现,应保持起居有序的生活习惯,保持劳逸结合,营养合理,睡眠充足,运动适度,有碍容貌的不良习惯尽早纠正。美容按摩最好在年轻时开始,若等到步入老年之后,面部皮肤已经开始衰老时才开始按摩,则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另外,面部美容按摩,非短期内可以收效,需长期坚持,不间断地进行,每天早晚各按摩2次,每次15分钟左右,定有效验。面部美容按摩可按以下部位分别进行:(1)额部:无皱纹时,可用双手拇指的罗纹面或三四指的指腹,从前额中线向两侧鬓角区作分推法,或单方向抹法;有皱纹时,则采用单方向抹法从鼻根与眉弓上向前发际移动,由中线开始,逐渐抹至两侧额角。(2)眼角部:自我按摩前,先用同侧大拇指与食指将外眼角上下皮肤固定,稍稍绷紧;然后用另一手的食指指腹,沿着上轮匝肌的环状走向作眼周按摩,手法宜轻柔。为消除外眼角鱼尾纹可用双手小鱼际轻贴外角皮肤,由内向外作螺旋式按摩。(3)颧颊部:从鼻侧用大拇指外侧罗纹面向耳前分推或轻抹;颊部按摩是从鼻孔与口角旁,以相同手法向两侧鬓角区轻抹或分推。(4)下颌部:以指揉法或指叩法(用指尖轻轻敲打)从下颌中线开始,向鬓角区轻轻指揉或指叩。(5)颈部:颈部背面采用抹法,用双手二、三、四指指腹从中线开始,向外侧移动;颈部前面采用一指禅推法,由上到下推到锁骨。操作时颈部应稍稍抬起,左、右手交替进行,不要双手同时进行。2.美发按摩每天对头皮按摩1—3次,每次10~15分钟,可以刺激头皮的血管和组织细胞,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头皮腺体的新陈代谢,还能治疗脱发、头发早白、头发干枯,促使新发生长。按摩头皮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指梳头皮:将两手的十指微曲,自然张开,用指腹按压在头皮上,自前发际开始,由前向后梳到后发际,力量均匀适中,有顺序地单方向梳理头皮,并在指梳中配合按压、揉摩头皮的动作,每回30次左右。(2)揉风池:将双手拇指的指腹吸定在两侧的风池穴上,作旋转揉动,每分钟120次左右。(3)按揉百会:将食指或中指按压在头顶百会穴上,逐渐用力深压捻动或作轻柔和缓的柔动,然后用穴拳轻轻叩击百会穴。再次进行5分钟。(4)叩击头皮:将手指撮合一处,指尖合拢呈五瓣梅花状,在头部从前到后,先中间后两旁,作普遍的叩击动作,手法宜轻柔均匀。*我科目前开展的中医外治项目 1.中药倒模 2.穴位注射 3.中药换药:九一散、冲和散、提脓散、月白珍珠散、消炎膏、黄连膏、拔毒生肌散 4.针刺拔罐 5.贴脐 6.中药熏洗和中药熏蒸*皮肤科外治法湖北省中医院皮肤科王玉英*方法篇药物外治法非药物外治法洗渍法敷脐法敷帖法刺血疗法耳穴疗法拔罐疗法针刺疗法艾灸疗法穴位注射药物注射自血注射*洗渍法洗渍法:是利用药物煎汤、液体药物在皮肤或患处作较长时间治疗的方法。将药液不断应用于患部作治疗称为洗。将患部浸入药液内作治疗者称为渍。洗渍法总体来说与内治一样均是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思想为指导,应用各种不同的手段,将药物施于皮肤或患处,借助温度、机械和药物的作用对机体发挥直接或间接的治疗作用*药物外治法*敷脐法是将药物研为极细末,用凡士林或蜂蜜调成膏敷脐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中医认为,脐孔即“神阚”穴,是全身经络前穴的总枢。内连五脏六腑,为冲任经气汇集之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之处,其表皮层薄,局部无皮下脂肪,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敷脐易于穿透,药力作用强。*药物外治法*敷帖法首先将有关药物碾细为末,然后用姜汁、醋汁调合成泥状药膏待用。根据中医经络学理论来选择相关穴位。将上述药膏搓成1×1cm的药饼,敷贴于选择的穴位上,再用胶布固定,敷贴1次,持续2~4小时。本法通过应用药物持续刺激相关穴位来纠正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人体气机升降失常,脏腑气血功能紊乱,从而达到健身祛病疗疾的目的。*药物外治法**非药物外治法刺血疗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通过放血祛除邪气而达到和调气血、平衡阴阳和恢复正气目的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适用于“病在血络”的各类疾病。皮肤科主要应用的刺血方法主要有叩刺法、割刺法等。现代临床刺血,都应在常规消毒后进行,手法宜轻、浅、快、准,深度以0.1~0.2寸为宜。一般出血量以数滴至数毫升为宜,但也有多至30~60毫升者。刺血疗法*叩刺法 此法是在散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所用针具为皮肤针(梅花针、七星针均可)。操作时,以右手握住针柄后端,食指伸直压在针柄中段,利用手腕力量均匀而有节奏的弹刺,叩打一定部位。刺血所要求的刺激强度宜大,以用力叩击至皮肤上出血如珠为度。此法对某些瘙痒性、疼痛性皮肤病有较好的疗效。*割刺法 此法是以小眉刀或手术刀切割穴位皮肤、粘膜或小静脉,放出适量血液,然后盖以消毒敷料即可。割点切口一般长0.5厘米左右,小静脉则以割破1/3为度。*临床应用刺血疗法,有宜有忌。孕妇及有习惯性流产史者,禁用刺血。病人暂时性劳累、饥饱、情绪失常、气血不足等情况时,也应避免刺血。*在耳壳上按压的治疗方法,称为耳压疗法。根据经络学说,十二经络都与耳部有直接联系。因此,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耳壳的相应区域便出现一定的反应点。耳压疗法就是在这些反应点上进行按压,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法具有适应证广,奏效迅速,副作用少等特点。操作:用一小方形胶布,将一粒王不留行籽贴于相关耳穴处,嘱患者每日在耳穴上捻压王不留行籽3-5次,每次15分钟,10日为一疗程。耳穴疗法*非药物外治法*耳穴示意图*拔罐疗法经络有“行气血,营阴阳”的生理功能,如经络不通则经气不畅,经血滞行,可出现血脉不荣,肌肤不利等症状。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有一种较强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经络穴位上,可将毛孔吸开并使皮肤充血,使体内的病理产物从腠理中吸出体外,从而达到开泄腠理、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整气血,进而防治疾病的目的。*非药物外治法*针刺疗法针刺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针刺机体的特定穴位来调理全身气血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的一种方法。针刺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深受广大群众和患者欢迎。*非药物外治法*持针姿势:持针的姿势、状如执持毛笔,故称为执毛笔式持针法。根据用指的多少,一般又分为二指持针法及多指持针法 二指持针法即用右手拇食两指指腹挟持针柄,针身与拇指呈90^角。一般用于针刺浅层腧穴的短毫针常用持针法。 多指持针法即用右手拇、食、中、无名指指腹执持针柄,小指指尖抵于针旁皮肤,支持针身垂直。一般用于长针深刺的持针法。**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是使用艾绒制成的艾炷、艾卷,点燃后,在身体相应的穴位上施行熏灸,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非药物外治法*穴位注射是选用中西药物或自身血液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此方法为皮肤科所常用。常用药物:(1)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板蓝根、威灵仙、徐长卿、肿节风、鱼腥草、银黄注射液等多种中草药注射液。(2)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B1、B6、B12,维生素C等。(3)其他常用药物:如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等。许多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也可考虑作小剂量穴位注射。*操作程序: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推入。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慢性病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轻轻推入;急性病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将药液推入。如需注入较多药液时,可将注射针由深部逐步提出到浅层,边退边推药,或将注射针更换几个方向注射药液。*应用篇*冬病夏治防治冻疮冻疮是冬季常见的皮肤病。病因中医认为冻疮的发生取决于内外两因内因:人体阳气不足,抗寒能力下降。外因:天寒地冻,寒袭肌肤。病机两因相合,寒主收引,脉络凝滞,气血瘀阻从而发生冻疮。冬病夏治防治冻疮是我科颇具特色的一个治疗方法,它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受内科、儿科三伏敷贴防治咳喘的启示而开展的一个新疗法*寒主收引脉络凝滞气血瘀阻冻疮寒邪外袭素体阳虚*作用机理冬病夏治的理论最早源于《黄帝内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基本规律。黄帝内经认为应天人相应,同气相求。通过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来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从而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夏季防治冻疮就是借助夏季三伏阳气旺盛之时,采取药物外檫,穴位敷贴,调动鼓舞人体正气,驱逐宿邪,疏通经络,活血通脉,温经散寒,使人体阳气充达,抗寒能力增强,经络气血融会贯通,皮肤肌肉濡养温煦而不发病。*治疗方法夏季预防用药,冬季观察疗效。药物外擦夏季三伏期间将冻疮灵酊直接涂擦于以往患冻疮的部位,揉搓至局部发热,并晒太阳2~3分钟,每日2次,连续1周。药物敷贴根据冻疮的发病部位选择外关、涌泉、大椎、灵台等穴位。将上述药膏搓1×1cm的药饼,敷贴于选择的穴位上,再用胶布固定,三伏期间敷贴1次,持续2~4小时。若局部红肿、有灼热痒痛感,可提前揭去药膏。*药物制备冻疮灵酊:本院自制中成药,主要成分有当归、黄芪、山楂、甘草等。敷贴药物:首先将苍术、白附子、桂枝、细辛等碾细为末,过100目筛,然后用姜汁、醋汁调合成泥状药膏待用。*对于冬季已发的冻疮我们采用洗渍法或敷帖法进行治疗也收到了较好疗效:1.洗渍法适用于未溃破型处方:桂枝30g、白附子30g、威灵仙30g、苍术30g、干姜20g、白芷30g 操作:上药水煎稀释后注入浴盆,水温40- 50度,泡手20分钟,每日1-2次。2.敷帖法适用于溃破型处方:马勃粉20g加凡士林100g制成软膏操作:适量涂于患处。*脂溢性脱发*药物:透骨草60g、苦参、侧柏叶、丹参、黄芪各30g、荆芥、防风各20g、白芷、薄荷、硫磺各10g。方法:煎汤外洗,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每次15分钟,连用15次为一疗程,一般1-2个疗程可以见效。若皮脂溢出明显、头发油腻者,则加用我科自制药生发酊(内含生山楂、仙鹤草、藿香、佩兰、侧柏叶、苦参、白鲜皮、花椒等)外搽患处。*皮肤瘙痒症*一、针法选穴:曲池,血海,合谷,足三里,肺腧操作: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随症配穴:失眠配心腧、神门;烦躁易怒配肝腧、太冲;血虚配脾腧,三阴交。*二、压籽法选穴:神门、交感、肾上腺、内分泌、肺、痒点操作:用一小方形胶布,将一粒王不留行籽贴于上述耳穴处,嘱患者每日捻压王不留行3-5次,每次15分钟,10日为一疗程。*三、穴位注射法选穴:血海操作:采用vitB121ml,1%普鲁卡因1ml,针刺血海得气后每穴推注药液1ml,每日1次,或隔日1次,7次为一疗程,一般3-4次即可以见效。*四、耳背放血法将耳背常规消毒后,以洁净三棱针或无菌手术刀片刺破耳背静脉,放出一定量的血液,待其自止,每2-3天1次,本法对各种瘙痒性皮肤病均有较好的效果,如:银屑病,泛发性湿疹等。临床上我们注意到患者每次放血量多一些效果会更好。*五、沐浴法本法适用于泛发性瘙痒的患者。处方:防风30g、羌活25g、荆芥20g、地肤子40g、蛇床子60g、川乌10g、草乌10g、生地30g操作:上药水煎稀释后注入浴盆,水温40-50度,沐浴20分钟,每日1-2次。*六、敷脐法处方:桃仁、红花、杏仁、栀子各等分,冰片适量操作:将红花、栀子烘干,合桃仁、杏仁研为极细末,调匀,加入冰片,再研一遍,用凡士林或蜂蜜调成膏敷脐,每1-2天换药一次,一周为一疗程。*酒渣鼻*一、药酊疗法药物:百部30g,蛇床子、地榆各10g,75%酒精100ml,密封浸泡5~7天即成。方法:使用时用棉签蘸药液外搽患处,每日3~5次,连续5~7天。可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二、穴位注射选穴:迎香、曲池操作:用5ml注射器抽取丹参注射液3ml,刺入穴位得气后,回抽无血,即向穴位内注入药物,迎香每穴0.5ml,曲池每穴1ml,每3天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三、割刺法对于出现严重毛细血管扩张及后期出现鼻赘的患者,在常规消毒后,用无菌的手术刀片纵向划割两侧的鼻翼,致微出血为度,然后用无菌纱布包扎止血,必要时可隔数日后再重复一次,本法对鼻赘期的患者疗效尤为明显。*跖疣*一、洗渍法药物:香附30g、木贼30g、板兰根30g、大青叶30g、红花20g、紫草20g、马齿苋30g方法:煎汤浸足,每日两次,每次20-30分钟,一般需连用两周以上可见疗效。*二、穴位注射选穴:昆仑或太溪操作:用5ml注射器抽取vitB121ml和1%普鲁卡因1ml,刺入穴位得气后,回抽无血,即向穴位内注入药物,隔日一次,连用7次为一疗程,*手足癣一、洗渍法处方一:地肤子30g、蛇床子30g、白藓皮15g、斑蝥3个、大黄10g、丁香10g方法:上药用500g食醋煮10分钟,用其药液浸泡手足,每日一次,每次15分钟,每剂可用7次,一般1-2周可见疗效。处方二:藿香30g、黄精、大黄、皂矾各12g、醋500g。将药碾碎,入醋中浸泡,每日振荡数次,5~7天后滤去药渣即成,装瓶备用。方法:将患病手足或指(趾)甲浸泡于上述浸剂中,每日1-2次,每次10-20分钟。每剂可用7次,一般1-2周可见疗效。本法对角化型手足癣有明显疗效。*二、敷帖法处方一:地榆粉30g、轻粉1.5g、食醋适量方法:上药研成极细粉末,用食醋调成糊状,涂敷患处。每日3次,7日为一疗程。本法适用于水疱型。处方二:青黛15g、海螵蛸30g,煅石膏120g、冰片3g方法:上药研成极细粉末,混匀,干撒于皮损处。每日一次,七日为一疗程。本法适用于糜烂型。*手足皲裂处方一:苍术15g、商陆15g、二丑20g、常山15g、苦参30g方法:煎汤浸手足,每日两次,每次20-30分钟,连用两周为一疗程。本法适用与角化重型处方一:五倍子30g、生甘草30g、白及30g、马齿苋30g方法:煎汤浸手足,每日两次,每次20-30分钟,连用两周为一疗程。本法适用与角化轻型*
本文档为【(医学PPT课件)皮肤病的中医外治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精品文库a
海霄科技有卓越的服务品质,为满足不同群体的用户需求,提供制作PPT材料、演讲幻灯片、图文设计制作等PPT及文档优质服务。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20-01-24
浏览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