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主体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

主体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

举报
开通vip

主体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学校代码:10200研究生学号:2016101477分类号:BO密级:无硕士学位论文主体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HistoricalMaterialismInterpretationoftheConceptofSubject作者:孙谦谦指导教师:于晓权副教授一级学科:哲学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学位类型:学术硕士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19年6月I摘要文艺复兴以降,“主体”一直是整个近代哲学的奠基石。从主体概念出发构筑了整个近代“主体形而上学&...

主体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
学校代码:10200研究生学号:2016101477分类号:BO密级:无硕士学位论文主体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HistoricalMaterialismInterpretationoftheConceptofSubject作者:孙谦谦指导教师:于晓权副教授一级学科:哲学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学位类型:学术硕士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19年6月I摘要文艺复兴以降,“主体”一直是整个近代哲学的奠基石。从主体概念出发构筑了整个近代“主体形而上学”的大厦,并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达到顶峰。但是,伴随着语言学转向,言说“主体死亡”俨然成为了现代、后现代西方哲学的主流话语。结合中国现实境遇,在启蒙主体与后现代解构主体的双重夹击之下,如何解决“主体”困境,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思索马克思对主体概念的理论阐释。本文以主体概念为理论立基点,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对主体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马克思对主体概念的阐释直接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主体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重构。本文的第一部分着重阐述了康德所确立的“自我意识”主体经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所达成的绝对精神概念,此外重点阐释了费尔巴哈对超越意识主体的独特贡献及其理论缺陷。第二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体概念的历史逻辑进程的梳理,以文本为依据将马克思对主体概念的阐释分为萌芽、形成、发展三个阶段。青年马克思是从对“自我意识”主体的认同,到遭遇“物质利益难事”后走向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思辨理路。思想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完成了对近代形而上学的哲学观变革——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正是在这一视域下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概念得以形成和确立。主体概念的发展阶段是结合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实际,即资本作为“普照的光”对现实的“主体”进行了宰制,马克思则以“自由人联合体”的设想完成了资本主体性的批判。第三部分是对历史唯物主义主体概念的理论阐释,首先是对主体概念进行廓清,进而明确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主体概念的理论内涵。重点包括马克思所实现的主体概念的存在论革命、实践活动中“现实的人”何以成为主体,以及“现实的人”的理论品格。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所作出的独特贡献,恩格斯将其称为“天才的发现”。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其中所蕴含的主体概念(现实的人)与历史视域的双重阐释共同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内涵。因此,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探讨主体问题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深化对“现实的人”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前提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廓清历史唯物主义主体概念的理论内涵,揭示出其超越于传统“主体形而上学”的逻辑地位。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主体;现实的人IIAbstractTheRenaissancehasfallen,andthe"subject"hasbeenthecornerstoneoftheentiremodernphilosophy.Startingfromtheconceptofthesubject,thewholemodern"subjectmetaphysics"buildingwasbuiltandreacheditspeakinGermanclassicalphilosophy.However,alongwiththelinguisticturn,thespeechof"subjectdeath"hasbecomethemainstreamdiscourseofmodernandpostmodernWesternphilosophy.CombiningtherealsituationofChina,underthedoubleattackoftheenlightenmentsubjectandthepost-moderndeconstructionsubject,howtosolvethe"subject"dilemmarequiresustorethinkMarx'stheoreticalinterpretationofthesubjectconcept.Basedontheconceptofsubject,thispaperdiscussesthehistoricalmaterialisminterpretationofMarx'sconceptofsubjectfromthreeaspects.Marx'sinterpretationofthesubjectconceptisdirectlyderivedfromGermanclassicalphilosophy.Onthisbasis,thehistoricalmaterialismreconstructionofthesubjectconceptiscompleted.ThefirstpartofthethesisfocusesontheabsolutespiritualconceptreachedbyKant,whichwasestablishedbyKantasthesubjectofself-consciousness.HealsoemphasizedtheuniquecontributionofFeuerbachtothesubjectoftranscendenceanditstheory.defect.ThesecondpartisthecombingofthehistoricallogicprocessofMarx'ssubjectconcept.Basedonthetext,Marx'sinterpretationofthesubjectconceptisdividedintothreestages:germination,formationanddevelopment.YoungMarxisfromtherecognitionofthesubjectof"self-consciousness"tothespeculativepathof"Fabulha""humanism"afterencountering"materialdifficulties".InthematureperiodofMarx,Marxcompletedthetransformationofthephilosophicalviewofmodernmetaphysics.Hecreatedhistoricalmaterialism,anditisinthisfieldthatthemainconceptofMarxistphilosophywasformedandestablished.Thedevelopmentstageofthesubjectconceptiscombinedwiththerealityofthedevelopmentofcapitalistsociety,thatis,capitalasthe"lightofthegeneralillumination"hasdominatedthe"subject"ofreality,andMarxcompletedthecapitalsubjectivitywiththeideaof"freeassociationoffreepeople".criticism.Thethirdpartisthetheoreticalinterpretationoftheconceptofthesubjectofhistoricalmaterialism.Firstly,itclearstheconceptofthesubject,andthenclearlypointsoutthetheoreticalconnotationoftheconceptofthesubjectofhistoricalmaterialism.TheemphasisincludestheontologicalrevolutionofthesubjectconceptrealizedbyMarx,andthetheoreticalcharacterofthe"realperson"andthe"realperson"inthepracticalactivities.TheestablishmentofhistoricalmaterialismisauniquecontributionmadebyMarxinthehistoryofhumanthought.Engelscalledit"thediscoveryofgenius."HistoricalmaterialismisIIIabout"thescienceofrealpeopleandtheirhistoricaldevelopment".Thedualinterpretationofthesubjectconcept(realperson)andhistoricalperspectiveconstitutesthescientificconnotationofhistoricalmaterialism.Therefore,exploringthesubjectiveproblemfromadeeperlevelisconducivetodeepeningourunderstandingofthehistoricalmaterialistpremiseof"realpeople",andontheotherhand,helpingtoclarifythetheoreticalconnotationofthehistoricalmaterialistsubjectconceptandrevealingitsBeyondthelogicalpositionofthetraditional"subjectmetaphysics."Keywords:historicalmaterialism;subject;realisticpersonIV目录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II目录.................................................................IV引言..................................................................1(一)问题与背景......................................................1(二)研究现状........................................................2(三)研究意义与方法..................................................6一、理论溯源: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概念.....................................9(一)康德的先验主体和费希特的“自我”................................9(二)谢林的“绝对”和黑格尔无限的精神主体...........................11(三)费尔巴哈的人的概念.............................................13二、马克思主体思想的历史逻辑进程........................................16(一)萌芽阶段:“自我意识”主体到人类主体............................16(二)形成阶段:“现实的人”的出场....................................21(三)发展阶段:“资本主体性”批判到“自由人联合体”..................27三、历史唯物主义主体概念的理论阐释.......................................31(一)主体概念的澄清.................................................31(二)主体概念的存在论革命...........................................34(三)不是“主体”的“主体性”.......................................37(四)“主体”的理论品格..............................................40结语.................................................................44参考文献.................................................................45后记.................................................................491引言(一)问题与背景翻开厚重的哲学史,有一个主题一直萦绕在哲学家的心头,也成为哲学发展中亘古弥新的焦点。哲学的主题始终是围绕"人"、关切"人"的,更有学者说哲学就是人学。当我们试图拂去历史的尘埃,尝试去“认识自我”、探寻人的本真形象时,才发现这一问题依旧晦暗不清。探讨“人”的问题就必须先行廓清“主体”问题,“主体”与“人”的相互缠绕,成为了我们追寻真理道路所必经的门槛,也成为我们思索"人"的问题的起点。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观,将对人的抽象理解回归于“现实的历史的人”之中,将人从虚幻的天国拉回到世俗的生活世界之中。“主体”自诞生以来一直是历代哲学家思辨的核心范畴,同时表征着人类思想文明的历史逻辑进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重新思索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概念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是否只能在认识论意义上言说主体?主体与客体何以统一?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有无主体?我们在何种意义上言说主体?基于上述问题,我们率先需要澄清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主体”就是实际生活中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现实的人”。对这一“主体”的界定如何超越于传统形而上学,需要从马克思所实现的存在论革命的角度予以界说。此外,我们强调的主体“现实的人”是如何区别于费尔巴哈的“一般人”,这就需要我们诉诸于“实践”与“现实的人”的契合性与一致性去论说“主体”概念。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视域,以“主体”概念为核心范畴,以上述理论路径为问题域,就成为了本文研究的重点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人民物质财富财富显著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持续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但是,物质财富的丰富与精神文化的发展并非亦步亦趋,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盛行,人类精神世界的失落等现代性问题持续引发学界关注。伴随着无聊感、焦虑感,孤独感使人们越来越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中,人的异化(马克思)、物化(卢卡奇)、景观化(德波)、等主客体颠倒的问题越来越严峻。同时当今生态问题严峻,片面重占有的发展模式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仍然是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难题。本文写作的现实关切就在于人类主体性思想的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双重后果:一方面主体地位的高度弘扬,使人的地位提高到神的地位,人对自然开始无止境的掠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2都不得不让人反思:“人”应当如何确证自己的存在;另一方面,主体性的发展,使人被迫成为客体(物役性),形成主客体颠倒的荒诞局面。这些深层的现实问题促使我思索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主体问题,以期望在后现代以“消解主体”却走向了“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方式后,找到一条正确的理论旨归。(二)研究现状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提出了马克思一生中有两大发现,一个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另一个是剩余价值学说的提出。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概括和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我们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对主体问题的研究,国内学者结合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也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实践主体性”概念的探究无疑极大程度的完善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论域,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概念的深化与扩展。1.国内研究现状唯物史观的创立彻底颠倒了传统超验的形而上学,实现了最伟大的哲学革命。但是受第二国际理论家的影响我国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最初停留于经济决定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彰显,“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都促使了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以及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学界的关注点也实现了由外在自在世界或对象世界转向人本身的意义世界即属人世界。马克思的学说是关切人的,“现实的人”既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出发点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基于此“现实的人”作为历史的、现实的、真实的“主体”理应得到普遍的重视。国内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无主体:经济决定论受第二国际理论家的影响,传统学者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受制于物质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关切于客观对象及外在世界,更是将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经济决定论”,将“主体”排除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之外。此外,割裂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一致性,将历史唯物主义看做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遮蔽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含义,陷入片面性与直观性的逻辑中。在这种解释框架下,无疑限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研究,使其丧失思辨性,沦为僵化的教条;而历史唯物主义则被解释成与历史真实的主体——“人”无关的、臣服于“自然规律”的客观进程的科学。这种解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历史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坚持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唯物主义原则。但是,这种“无人身的理性”、“历史在人之外”的阐释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退回到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类似水平上,“主体”成为与历史唯物主义无缘的概念。3(2)主体问题的凸显:“实践主体性”20世纪80年代关于真理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问题的讨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话语体系的重建。也就是说在原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学术体系之内,凸显了“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范畴的重要地位。从“规律”为核心范畴到“实践”为核心范畴的研究范式的转化使得被传统哲学所遮蔽的人的主体性思想及价值哲学得以凸显。实践唯物主义、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历史唯物主义等等学术思潮的发展也推动了“实践主体性”原则的探究,对“主体”问题的研究也直接促成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与观念变革。伴随着国内学术思想体系的变革,关切于主体问题的著作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著作有: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似自然性、物役性批判理论研究》是从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和客体向度的辩证关系中,梳理了青年马克思到成熟时期马克思思想历程的转变,确证了马克思对主体性的确认,反对当时的经济决定论思想。吴晓明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概念》从主体概念入手阐发了马克思对“主体“范畴的阐释如何继承并超越了德国观念论哲学,并以“感性活动”作为对象性原则阐释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如何超越了近代主体形而上学。王南湜《后主体性哲学的视域——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当代阐释》是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出发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主体性思想。中期,随着实践主体性哲学论述的逐渐完善,结合国外对近代主体理论的批判,关于主体问题的探究也越来越多元化。比如:刘森林的《追寻主体》一书从普遍性与个体性的关系着手阐发了马克思主体思想是启蒙理性与表现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段得智的《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的超越》结合西方对启蒙主体的批判,阐发了主体的生成性特质;贺来的《“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在批判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同时阐述了价值主体的不可消解性。这些关于主体与主体性的讨论无疑确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存在的主体性思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主体能动性的张扬、人的主体地位的彰显,无疑确证了主体性原则与现实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所具有的理论与现实的契合,并形成了以主体性为内核的人学理论。近几年来随着《资本论》哲学视域的开启,从资本逻辑对主体性的宰制出发,试图探究新的主体性视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仰海峰的《《资本论》的哲学》一书中两章的内容专门谈论了资本逻辑与主体问题,试图摆脱生产逻辑的局限性,在资本逻辑中探寻一种新的解放主体。(3)后主体性视域的开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学界对实践主体性问题的关注逐渐转移到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切。存在论视域的开启结合了主体最为本真的生存维度,可以称之为后主体性视域的开显。吴晓明、王德峰、邹诗鹏等人对存在论的反思都离不开对主体问题的关注,对主体生存境4遇的关注、人所面临的现代性危机、人的“无家可归”的状态,都使得存在论路向得以开显。存在论就是打破传统知识论路向开启对本真的生存维度的关切,从传统形而上学的解释路径中解脱出来真正开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革命,也使得历史唯物主义所带来的本体论的革命得以真正确立。这种前概念、前逻辑、前反思的存在论视域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知识论路向上主体与客体、意识与对象、存在与思维的对立,将主体问题的研究引入了新的研究方向。2.国外研究现状(1)“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经济决定论所谓的“正统”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恩格斯晚年以后以伯恩斯坦、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以列宁主义为核心的第三国际,还有以斯大林所写的联共部党史第四章第二节为代表的斯大林体系。他们将历史规律理解为自然规律,历史唯物主义理解成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进程”、“社会历史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等话语被学者们奉若瑰宝。伯恩施坦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独断主义”和“宿命论”的,梅林、普列汉诺夫将马克思主义改造成“实证主义的科学理论”,丧失了马克思理论的批判性维度,也将“人”“主体”排除于历史的过程中。斯大林将历史看成五种生产方式直线演进的过程,强调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变成所谓的“经济决定论”。这些话语体系的建立依托于对马克思观点的片面化解读,完全将人的主体性视域排除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形成了一种经济决定论式的解读。(2)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主体思想所谓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入了庸俗唯物主义、或实证主义的窠臼中。以卢卡奇、葛兰西等人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其展开了激烈的批判,结合当时的人本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人”“主体”的关注,推动了历史唯物主义中异化、人道主义等问题的研究。卢卡奇对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即第二国际理论家进行批判,用主—客体的历史辩证法来驳斥“经济决定论”。卢卡奇将主体—客体辩证法思想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结合黑格尔的辩证法强调“行为主体”即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以克服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达到主客体的统一。既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蕴含的主体性思想,又为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奠定基础。但是遵循于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思想,与其说是对黑格尔思辨理性的改造,实际上却走向了比黑格尔更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中。葛兰西直接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历史过程中的主体问题。只有“那些把人处5于历史的中心位置的因素才表现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①、“我们只是在同人的关系中认识实在”②、以实践哲学为出发点,重新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不是物,而是实践活动中的人,人的生活、人的实践、人的存在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作为一名革命家,理论上对主体问题的关注,直接引起现实生活中对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无产阶级的关注,提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构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意识形态的关注。弗洛姆“将马克思的社会变革视作是一场人道主义运动,而这个运动的核心就是重新将人的主体性设定为历史运动的主体”。③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从创造自己的历史的人出发”、“人,现实的和完整的人,‘现实的生活着的人’……是历史的主题,也是历史规律这一观念的主题④”。但是由于缺乏对马克思人的概念的分析,只是流于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渲染,弗洛姆因此也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梦想家”。萨特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表现出一种“人学“的空场,只有以存在主义的思想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获新生。“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作为历史的和结构的人类学,就是研究人本身,因为人类的生存和对人类的理解是不可分离的⑤”。对人的生存的关注,才引发马克思对人的异化问题的关切,从存在主义的视角出发将马克思“人”的理解具体化现实化,一方面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摆脱了沦为知识论的困境。但是萨特的不彻底性,在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左右摇摆,最后只是“调和了马克思和克尔凯郭尔”。以卢卡奇、葛兰西、弗洛姆、萨特等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其积极意义在于深度挖掘了《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的理论价值,创造性的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人道主义的改造,批驳了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僵化阐释。但是这种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最终仅仅停留于人本主义的体系中,并未真正显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本质。(3)消解主体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致力于启蒙精神的反思与批判,结合晚期资本主义走向帝国主义,主体的总体性特征在现代社会被消解了。个人变成社会的原子,受制于科层化的社会管理模式之下,个人的自由、平等、公正、让位于效率、理性、技术。主体性的丧失已经成为当今现代社会一个显著标志,对主体的批判也走向了“消解主体”之路。①葛兰西.葛兰西选集[M].引自孙承叔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05.②葛兰西.实践哲学[M].徐崇温,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40.③孙承叔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150.④孙承叔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150.⑤让——保罗•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卷)[M].林骧华、徐和瑾、陈伟丰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141、139.6阿尔都塞的著名论断就是认为马克思的思想中存在着认识论的断裂,在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的马克思是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学者,而完成《资本论》的马克思形成了认识论的断裂:历史是无主体的过程。阿尔都塞率先否认了人作为主体而存在,认为人是被意识形态询唤而成为主体的,历史真实的主体是社会的客观结构。在《读<资本论>》一书中,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资本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此时的马克思已经用社会历史的客观结构来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用实践概念取消了主体。因此,阿尔都塞坚决反对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他们否认了马克思对先验主体理论及经验主义的超越,忽视了马克思思想中所蕴含的“消解主体”的思想。阿尔都塞继承了拉康的“镜像”理论,主体成为意识形态的幻像,但是却忽视了拉康晚年对主体剩余观念的看法,主体成为完全的“空无”。哈贝马斯和阿尔都塞一样,致力于传统主体性思想的批判。哈贝马斯认为传统基于总体性的主体已经走向末路,而唯一的解救之路就是立足于生活世界走向交互主体。他主要区别了两种主客体关系,即认知主体和行动主体,行动主体又可以分为工具活动和交往活动,传统主体性哲学只强调认知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对客体世界的把握,只强调行动主体中的工具活动,而忽视交往活动。在这一点上,哈贝马斯高度赞扬了马克思对于突破传统主体哲学的努力:“通过实践彻底颠倒了传统哲学思维中主体和客体的地位,透过一种主体际的关系来对主体进行批判”。①主体交互理论能够摆脱工具理性对个体的压制,个体不再是原子式的个人而成为与其他主体相互依存的共在。通过主体间的相互自由承认,形成了主体间自由、平等的交往关系。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克服总体性主体的一种有效尝试,既有利于走出个人主体的困境,也为我们进一步扩宽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不论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还是主体间性理论都是结合马克思对主体形而上学的扬弃,对主体问题的创造性发挥。“消解主体”明确区别于传统自明性主体,将马克思理论的革命性贡献提高到与现代哲学平行的平面上。但是,这种完全“消解主体”,仅仅成为意识形态虚幻性的主体与马克思所强调的现实的历史的真实主体是相背道而驰的。(三)研究意义与方法1.研究意义齐泽克在《敏感的主体》开篇写到:“一个幽灵在西方学术界徘徊…..笛卡尔式主体的幽灵”。②主体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家思考的重点,从古希腊主体意识的萌①孙承叔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163.②齐泽克.敏感的主体:政治本体论的缺席中心[M].孙晓坤,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01.7芽,到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主体性的唤醒,再到后结构主义对主体的消解,主体成为哲学中无法绕开的幽灵存在。后结构主义以“消解主体”为理论核心却走向了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主体成为“无家可归”的状态。本文正是在对主体问题的研究中试图寻找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对主体的确证,从而试图走出后结构主义的窠臼。第一,扩宽马克思主体理论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体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阐述实践主体性问题。但是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之下,如何界定“实践”与“现实的人”的关系就具有核心地位。经主体概念如何界定历史唯物主义对近代形而上学的颠覆也是需要重新论说的方向。“主体”是近代以来哲学的立基点,也是马克思哲学需要论述的核心问题,对主体理论的研究应结合现代性视域,开启当代视野。第二,深化对“现实的个人”理论的研究。“现实的个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和出发点,一直以来深受学界关注。从主体概念入手无疑更深层次的廓清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的界定,并系统阐释出马克思所达成的对传统人本主义学说的颠覆以及所实现的存在论革命。对主体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有着最为真切的现实渴求。在理性精神的指引下,工具理性得以快速发展。整个现代社会的根基与大厦都是立基于抽象的数理逻辑与理性精神的引导下。随着现代社会现代性问题的凸显,抽象本身所遮蔽的人的本真生存成为现代人的渴求,祛除抽象统治以及资本逻辑的宰制回复人的本真状态都需要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概念“现实的人”中寻找突破口。资本逻辑与启蒙理性的同谋,现代人的生存遭遇了工具理性、技术理性、生产理性的全面侵蚀。在越来越科层化、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化的现代社会中,个人越来越成为“孤立化”、“原子化”的个人。以“占有”、“消费”为核心的生存模式成为现代人的存在样态,理性对人欲望、情感的宰制,现代人变成千篇一律的同质化的“人”。整个启蒙时代所确立的主体性哲学、“人的主体性”形象却遭遇了全面的异化,人失却了主体性地位(受资本宰制、被物所奴役),成为“单向度的人”。在我国现阶段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中,如何把人从对物的依赖中解放出来,是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开辟的“现实的个人”的探索理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立足于当下的社会生产实践,为人的解放及自由全面发展寻找现实出路。2.研究方法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从主体视角重新理解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点需要对马克思经典著作及相关文本有全面的把握,在理论创新处既要建构起与现代、后现代西方哲学对话的桥梁也必须立足马克思的思想8理论。第一,概念分析法。概念研究始终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基础探索的基石。在总结和分析前人所形成的思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概念。如何区分“主体”概念与“主体性”概念,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概念又有何区别是本文探究的重点。在对主体概念进行梳理的进程中形成自己的问题域,扩宽了本人的研究视野。第二,文本解读法。马克思主义原著是我们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只有认真研读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在走进马克思、贴近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本文在理清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进程,需要研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尤其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重要文本。第三,比较研究法。阐释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创立,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论革命中,重新阐释了主体概念的科学内涵。重点比较了黑格尔以“绝对精神”统摄下“主体即实体”,费尔巴哈的“一般人”,在比较中确立马克思所形成的关于“主体”概念的根本变革。9一、理论溯源: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概念马克思关于主体问题的思考离不开德国古典哲学家的理论贡献,正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他对于主体理论的探讨真正摆脱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桎梏。近代哲学的发展伴随着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将人类从虚无缥缈的虚幻天国拉回到尘世,以高扬人的主体性、人类理性为核心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去魅之旅。哲学的基点由“世界何以可能”变成“人类认识何以可能”,探索人类如何形成对外部世界的客观知识为主线,自然而然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如果说,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中确立了自明性的“我思”主体,从而确证了主体作为世界中心的地位,那么德国古典哲学则将“理性”、“自我意识”的主体概念发展到了顶峰。德国古典哲学关于主体问题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以康德的先验主体和费希特的“自我”主体为代表,划分出了思维与存在、现象与本质二元对立局面的二元论批判哲学;谢林的“绝对”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主体力图发挥人的精神的绝对性创造出包含思维与存在、现象与本质的无限的绝对的精神主体。最后,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将解决思维与存在的矛盾立基于“人”身上,将“自我意识”“绝对精神”等主体问题返回到人,人是主体。这三个方面的主体理论发展都对马克思关于主体问题的探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有必要对这三个方面进行梳理。(一)康德的先验主体和费希特的“自我”“主体”和“主体性”的确立是以“自我意识”的觉醒为标志的。康德哲学颠覆了笛卡尔实体之“我思”,真正将“自我意识”、理性原则确立为主体,“人为自然立法”,是真正意义上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费希特无疑是按着康德的路径往下走。1.对笛卡尔“我思”主体的颠覆笛卡尔之所以被称为“近代哲学之父”就在于他第一次将“自我”从其他实体中凸显出来,确证了人、自我、理性的主导地位。自此以后先验的意识、思维、理性的认识成为近代哲学家理论的中心,基于此海德格尔将近代认识论哲学称之为“主体形而上学”。为了确证知识的客观普遍性,笛卡尔以普遍怀疑的方式确证了“我思”的自明性及确定性,“我思故我在”即:沉思者可以怀疑一切,却无法怀疑进行怀疑10这件事情本身,无论我怀疑什么最后都不得不宣称“我怀疑、我思想、因此我存在”。①思维与存在的相互确证,一方面“我在思”是从存在者存在的本体论角度确证主体的存在,另一方面从“思”入手,“主体的理性转变成理性的主体,人的先验理性思维的主体性原理得以确立”。②但是,笛卡尔的“我思”主体虽然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但是由于“我思”的基本建制,重视思维的至上性,形成主体和客体、存在和思维绝对二分的局面,使得笛卡尔不得不求助于上帝来达到主体对客观经验知识和主观自我意识的和解。康德与笛卡尔主体问题的分疏就在于:笛卡尔的我思是存在者之本体地位的我思,康德则从逻辑的意义上改变了先前的主体概念,“不是实体之我在思,而是先验之我等于思”。③2.康德的先验主体为什么说康德完成了对传统形而上学“哥白尼式的革命”,原因就在于由笛卡尔开始,主体形而上学对如何形成知识的阐释遵循于,“一切知识都必须依照对象”,④而康德则假定对象必须依照我们的知识。也就是说,传统形而上学认为我们对知识的确定性掌握来自于我们直观的对象,但是康德认为是对象依据于我们的直观能力。经验的对象与我们的主观思维、自我意识是不同质的东西,那我们如何能够认识事物本身?康德做出的回答是只有运用我们先验范畴即知性的能力作用于直观的杂多,才能使我们形成知识,也就是说知识是必须符合我们感性的先天形式和知性的先验范畴的。感性的先天形式指时间和空间,知性的先验范畴指的是原因与结果、实体与偶然等十二个先验范畴。不管是在感性阶段还是知性阶段,在逻辑上最初、最本源的用以联结先天的认识形式和感性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的活动就是“纯粹统觉”或“本源统觉”。先验的自我主体不是存在论意义上的实体之“我思”的确证,而是作为逻辑上的先验的意义上的“纯粹统觉”才是唯一的主体。所谓的“自我意识”、“自我”、“我”就是这样一种纯粹活动,即先天的联结表象的杂多并使之从属于统觉的统一的活动。康德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无法解决经验主体与先验主体在认识论的分疏,无论是唯理论者还是经验主义者最后都走向了怀疑论与不可知论,他借助于主体的“先验统觉”确立了先验自我主体在逻辑上的先在性,先验主体不是经验意义上的“我”、“思维”、“理性”,而是纯思(纯我、纯粹活动)。“因此,康德的“我思”(思维之我)在一切判断中为“规定者主体”,也就是说,作为先验统觉之自我,乃是常驻不变同一之自我,因而仅指逻辑单纯的主体”。⑤康德用先验主体的逻辑先在性超越了笛卡尔“我思”主体,也在试图调和主体与客体二分的局面,①斯宾诺莎.笛卡儿哲学原理[M].王荫庭、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5.②赵海英.主体性:与历史同行[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1.③吴晓明.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概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5.④[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5.⑤吴晓明.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概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5.11“人为自然立法”,外在对象即客体和主体具有理论的同构性,只有这样内容与形式才能达到统一。我们不再关注于外在对象,只需关切我们自身的认识能力,当然试图缝合传统主客二分局面的康德却划分了“现象”与“物自体”,人类的理性、认识能力只能认识“现象”无法探知“物自体”。先验的“自我意识”自身也成为我们无法探知的“物自体”,康德的先验主体注定走向了先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窠臼中。3.费希特的“自我”费希特作为康德理论的追随者,费希特哲学也被称作康德哲学的完成。他试图弥合康德“物自体”的理论缺陷,以及“先验主体”在自我意识内在的主观性与最终知识的普遍客观性的矛盾,试图用“自我”的概念取代康德的先验主体。“自我”主体不是先验的非实体存在,也不仅仅作为一种功能性存在,是一切经验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是一种精神实体。“自我”就是意识,是知识的根据、出发点,也是主体。自我分为三个基本命题,第一个命题为自我建立自我,“自我等于自我”,这个命题不仅仅在主词和宾词上的区别,而且表明自我不再仅仅是逻辑上的纯粹主体,主体本身包含差别。第二个命题:自我设立对立面“非我”。“非我”的出现打破了康德主体完全先验的内在性逻辑,一个自发性的发生变成了富有创造性的创生过程。第三个命题为非我与自我相统一。绝对自我成为最高的、唯一的实在,最高的综合,一切知识皆产生于这个综合。费希特哲学中“非我”的设定为思辨理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自我”本身的创造性体现也弥补了康德先验主体仅限于思维自发性、被动性的矛盾。但是,“非我”的设定依旧仅仅停留于纯粹意识领域内,作为内容的“非我”超出“自我”实际上依旧是“物自体”与“现象”的分离。(二)谢林的“绝对”和黑格尔无限的精神主体康德的先验主体经费希特的“自我”主体,“现象”与“物自体”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对立依旧没有取消,这一对立也成为谢林和黑格尔所试图去寻求超越的方向。1.谢林的“绝对”谢林融合了费希特的“自我”与斯宾诺莎的“实体”,为认识的客观性找到了绝对统一性的基础:绝对同一性原则。谢林认为知识是通过主观与客观的一致才称其为知识的,主观的东西我们称之为“自我”,客观的东西就是自然本身,两者达成一致的关键在于绝对者上帝。谢林力图解决费希特哲学中“自我”既是最高规定性的绝对自我,又有其客观性。个别性的自我意识,解决主观与客观、存在与思维的同一,必须诉诸于绝对原则的自我。他把主体与客体的同一理解为12自然向理智的过渡,这样绝对原则的自我就理解为客观精神的理性,用理性来构造自然界,作为主体的自我发展为绝对者自我——作为上帝的主体。用宗教或艺术的方式构造绝对的自我主体来统一主体与客体只能是一种抽象的统一,正如黑格尔对谢林的批判那样:“谢林哲学的缺点在于一开始就提出来主观和客观的无差别点,这种同一性知识绝对地(抽象地)陈述出来的,并没有证明它是真理”。①其结果只是将先验唯心主义发展为绝对唯心主义。2.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主体黑格尔认为要想完成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或者消除“物自体”与“现象”
本文档为【主体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小草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6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9-10-13
浏览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