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三中国古代史综合知识框架

高三中国古代史综合知识框架

举报
开通vip

高三中国古代史综合知识框架商业一、概况1、发展历程2、城市的发展概念:城——因军事、政治需要而用城墙围起来的重要地区市——即市场,是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场所坊——城中居住区间,一般可杂居手工作坊和小的服务行业,以便于生活。历程:唐以前——城的规模、数量尽管不断发展,但有限;市中的商业交易受到政府严格控制,布局上市、坊分开;唐朝——城市兴旺,规模数量进一步发展,出现国际大都会,布局更加完善,城市建设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对市仍进行严格管理;出现城市中的夜市和农村的草市;长安、洛阳、扬一益二。宋朝——城市进一步发展,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四...

高三中国古代史综合知识框架
商业一、概况1、发展历程2、城市的发展概念:城——因军事、政治需要而用城墙围起来的重要地区市——即市场,是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场所坊——城中居住区间,一般可杂居手工作坊和小的服务行业,以便于生活。历程:唐以前——城的规模、数量尽管不断发展,但有限;市中的商业交易受到政府严格控制,布局上市、坊分开;唐朝——城市兴旺,规模数量进一步发展,出现国际大都会,布局更加完善,城市建设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对市仍进行严格管理;出现城市中的夜市和农村的草市;长安、洛阳、扬一益二。宋朝——城市进一步发展,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四大名镇);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坊市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存在本质上反映出封建政府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而坊市制度的突破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元朝——重新疏浚大运河,开辟了海运,并在各地设驿站,商业发展繁荣。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外国旅行家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明清——城市进一步发展,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兴起,特别是江南地区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城市中的民营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3、特点:(1)功能:先秦到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不大;唐代以后,因手工业或商业发达兴起的城市增多,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2)商业活动: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限制逐渐放松,商人地位日渐提高,市场逐渐多样化。(3)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的数量增多,还兴起了大量的工商业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4)地区分布:随经济重心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由北向南转移,江南地区兴起了大批工商业市镇。(5)生产关系发生了新变化: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3、古代货币的形态演变(1)先秦:商朝人善于经商,以贝为币;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商鞅变法开始使用圆形方孔的半两钱(2)秦朝:规定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3)两汉:汉代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几经变化,至汉武帝铸造五铢钱才稳定下来。(4)三国:那时货币减少,布帛、谷物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废止铜钱,使用实物交易,以后行废不定。(5)隋朝:仍铸造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商业发展(6)唐朝: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造的开元通宝成为唐代的通货,后来发行量很大。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设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7)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纸币的推广,减轻了商人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8)明初:主币是纸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演变规律:(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演变(秦朝)(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汉武帝)(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唐开元通宝)(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演变(交子)(6)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演变(清末)4、对外贸易(1)分类:正常贸易(西汉、唐朝、两宋、元朝)朝贡贸易(明清突出,含义、目的、特点、史实、影响)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下的外贸(明前期、清)(2)特点:·官府控制(市舶司);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官方贸易为主;交通发达、先陆后海(唐朝);·丝织品、瓷器为主;广至亚、欧、非;·政策由开放到闭关锁国(明清);·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政治往来;·受统治者政策影响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促进了民族融合(外国人长期定居——回族)二、商业发展的表现1、商业活动场所、时间变化:城市→农村、市镇;定时、定点→打破界限2、交易内容变化: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主要农副产品、城市手工业产品3、交易媒介变化:无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贝、金属货币、纸币)4、流通领域变化:商品流通→商品生产流通与劳动力流通(自由雇佣劳动力)相结合5、商业运输发达:国内水陆交通、对外交通逐渐发达,出现为商运服务的辅助经营场所(邸店)6、各种商业要素的发展:略三、商业发展的特点1、时间:起源早、不断发展2、结构:包括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北宋榷场)、对外贸易3、历程:并非一帆风顺,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宋以后逐渐放松控制,城市商业性和经济功能日益增强。4、各阶段发展极不平衡5、商业市场形势多样(城市、夜市、早市、草市)6、城市商品经济发达7、外贸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8、货币流通领域丰富,明朝银、钱并行的流通制度促进了商业资本积聚。9、商人群体活跃,明清形成商帮10、地位:农耕经济的补充,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和官商压制,商人、商业地位低11、水平:较低。直到明清才出现较多的商业城市、商帮等,始终不能动摇封建自然经济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作用有限。四、发展原因1、国家统一,政局稳定2、农业、手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商品3、货币的产生于统一4、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部分统治者对商业减轻压制甚至鼓励外贸的政策(唐、南宋、元)5、交通发达6、科技进步。为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促进农业、手工业商品化生产五、影响1、对经济:刺激农业、手工业、城市发展,冲击自然经济;后期直接推动资本主义萌芽2、对思想:使市民的生活、思想观念变化;对“重农抑商”观念挑战;3、对文学:有利于文学、艺术的繁荣。(词、曲、话本、小说、绘画等)六、启示1、交通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要想富、先修路)2、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稳定的社会环境、统一的市场,实现统一大业)3、国家对经济干预应该适度(市场调节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用经济立法干预并推动经济发展)农业第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历程:1、早期农业:原始农业(距今1万年左右---商周之前)→商周农业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力)、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春秋战国---清)二、表现(生产力水平的进步)1、生产工具:石器、木器、骨器的刀、斧、犁→青铜农具(商周)→铁农具(春秋战国开始)2、农用动力:人力→畜力(春秋战国开始)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集体耕作(原始农业)→耒耜锄耕、集体耕作(商周农业)→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春秋战国----清)(铁犁牛耕:春秋战国出现,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出现犁壁,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4、耕作技术:商周的田间管理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春秋以后的种植技术:间作、套种、使用绿肥、耧车(西汉)、《齐民要术》提倡精耕细作田间管理技术(耕作方法):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技术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两汉)、《齐民要术》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出豆类和谷物轮作可以增产的经验、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与一年三熟制(宋以后的南方)5、灌溉技术:水利工程注:水是农业的命脉。古代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从而成为中国传统农业进步的基本保障。灌溉工具:翻车(曹魏)、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风力水车(明清)时期主要工程春秋战国芍陂、郑国渠、都江堰秦灵渠两汉漕渠、白渠、龙首渠(坎儿井)魏晋南北朝曹魏在北方兴修水利;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隋朝开通大运河唐朝大修水利工程北宋王安石变法时颁布农田水利法,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三、农作物:1、原始农业:北粟南稻2、商周:“五谷六畜”(黍稷稻麦菽,猪牛羊马鸡狗)、豆、桑麻3、两汉:稻麦种植推广,北方主要农作物是冬小麦,也开始种稻;南方普遍种稻,东汉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出现稻麦轮作的种植方法,一年两熟。?4、北宋:在全国范围调剂农作物品种,粟麦菽豆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北方。茶树栽培进一步扩大。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5、元朝:农作物增多,棉花种植遍及南方。西瓜、茼蒿开始引种。6、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番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青大前期,棉花、苎麻、茶叶、烟草、甘蔗、马铃薯、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四、生产模式:集体耕作→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五、特点1、农业起源的特点:采集经济→种植经济;多个经济中心→周边发展;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伴随着种植业(为主)的发展,饲养业得到发展。2、总体特点结构: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原始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结合。技术、形式:铁力牛耕、精耕细作,一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最主要特点。地位: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格局:重心由北向南转移六、发展原因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技术、经验、(根本原因)2、生产关系的调整(重要原因)3、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4、统治者的重视5、民族间、地区间、中外间的经济文化交流6、人民的辛勤劳动七、影响1、对经济:促进了手工业、商业发展;明清阻碍商品经济、外贸、资本主义萌芽发展2、对政治:奠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基础3、对思想文化:影响古代科技文化与思想的发展4、对历史:使中国在明清开始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潮流,未能及时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手工业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原始社会后期与农业分离夏、商、周官府垄断春秋战国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出现明朝前期,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1、手工业演变过程2、官营手工业演变发展历程①商周时期:官府垄断,形成官营手工业一统天下的局面。②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③西汉武帝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④明朝中叶后:逐渐萎缩。3、特点:①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工艺水平高,代表着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②直到明朝前期止,长期居主导地位。③自给自足,不进入市场,主要服务于帝王贵族。4、利弊:①利: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工匠技艺遂平高,官府对产品质量要求高,严格管理,推动了工艺技术的发展。②弊:原料官给,产品官收,生产不计成本,产品不进入市场,封闭经营,缺乏竞争;强制劳动,不能调动工匠的积极性。5、冶金技术成就夏二里头青铜器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西周三星堆青铜器、出现铁器春秋战国铸铁柔化技术、莲鹤方壶、金银错技术、雕铸技术两汉高炉炼铁、炒钢技术西汉:煤为燃料,淬火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低温炼钢技术魏晋南北朝百炼钢技术成熟,灌钢法,北魏相州军刀隋唐普遍采用切削、抛光、焊接工艺两宋西夏竖式风箱时代成就6、制瓷技术成就商原始瓷器东汉成熟的青瓷北朝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三彩、秘色瓷、“刑白越青”辽、宋宋:五大名窑,定汝哥官均辽:鸡冠壶、凤首瓶元景德镇、青花瓷明清成熟的白瓷青花瓷、斗彩彩瓷、珐琅彩时代成就7、纺织技术成就商西周两汉魏晋唐织机(丝纺织)斜纹提花织物、刺绣提花技术成熟、长安东西织室、二十多个花色品种、出现棉纺织、毛纺织;素纱单衣;陈宝光妻吴:八辈之蚕;蜀:蜀锦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缂丝宋棉纺织出现纺车、弹弓、织机;织锦吸收写实风格明花楼机清缎,苏杭为中心时代成就二、民间手工业1、兴起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革。2、分类: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3、特点:(1)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2)私营手工业:产品用于民间消费春秋战国开始发展魏晋南北朝遭受摧残隋唐恢复和发展元朝明中叶以后黄道婆棉纺织技术两宋以后艰难发展部分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4、发展历程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对比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官府作坊:政府经营,不进入市场城镇作坊:自主经营,市场竞争军用品,官府、贵族生活用品,盐铁铜等专卖民间生产、生活和文化娱乐用品官府统一调拨、分配市场流通家庭手工业农家副业,自主经营工资及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经营形态经营方式产品产品流通方式6、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有哪些特征?(1)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2)技术不断进步(3)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4)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5)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6)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还远销海外、享誉世界,广受欢迎。时间表夏朝(公元前2070到公元前1600)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商朝(公元前1600至公元前1046)都城在毫,今河南商丘北。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周(公元前1046至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三国(公元220年至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吴的都城在建业,今江苏南京。西晋(公元265年至316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经历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东魏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西魏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北齐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周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梁、汉、周的都城在今河南开封;唐的都城在今河南洛阳。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都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北京。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都城在应天,今江苏南京。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初期都城在盛京,今辽宁沈阳。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顺治帝迁都京师,今北京。政治体制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一)奴隶社会时期的世袭制和分封制:1、王位世袭制:2、分封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登上王位,‘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1、概况: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二者不能完全分开)A皇帝制B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刺史制度、三省六部制C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封国制、行省制度基本内容:含义:(二)、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通过直接任免各级官吏来掌握人事大权,核心是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皇帝。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上适应了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需要。基本矛盾:A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发展总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基本特征:积极影响: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防止了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③便于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保证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消极影响: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表现在专制,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封建社会的后期:2、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过程:★基本线索:萌芽战国建立:秦朝巩固:西汉完善:隋唐加强:北宋强化并衰落:明清。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1、萌芽——战国:原因:新兴地主阶级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②实践上: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秦朝A、政治上: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B、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修驰道。C、思想上:统一文字;推行“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①内容:②意义: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巩固——西汉: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汉继承秦朝中央集权制,但又有不同:汉宽简疏缓秦急切苛刻;秦郡县制汉郡国并行1、汉初:汉承秦制:内容:积极:秦短命而亡汉长治久安;消极:导致王国问题影响:设“内朝”消弱丞相权力设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实行推恩令,消弱王国势力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政治上思想上:2、影响:从此儒家大一统思想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①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加强了皇权,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②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③举制使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隋首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备;创立和完善科举制;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完善——隋唐:①内容:②影响: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北宋:为了防止武将专权。根本上说就是为了巩固统治,以求长治久安。北宋基本国策:“重文轻武”目的:B、中央政府重要官员以及地方要员大都由文人担任、组成文官政府A、不用开国功臣,而用科举制度提拔文人担任官职C、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内容:影响:①防止武将专权,保持了政局的稳定,官员的文化素质高②但带来了冗官冗禄的弊病中书省行中书省腹里(大都及周围地区)全国其他地方(10行省)宣政院澎湖巡检司西藏(特别行政区)澎湖和琉球(今台湾)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新发展——元朝元朝:行省制度1、元朝确立的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2、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全国各地区的统一管辖,加强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内容:意义: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明清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制度,形成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统治;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内容:积极方面:君主专制的强化,客观上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影响:消极方面: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造成中国社会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消极方面: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造成中国社会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政治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使皇权的极度膨胀,民主制度难以形成。经济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使人们思想日益僵化,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外关系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使中国和世界逐渐隔绝,造成落后于世界潮流。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秦朝设三公九卿制;汉朝设内外朝制度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北宋宰相之外增设参政知事、枢密使、三司使;元朝设中书省;明朝权分六部,后增设内阁;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朝始设军机处。(三)与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相关的小专题。1、中央官制的演变。皇帝三公九卿秦朝中央政府皇帝九卿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西汉中央政府隋唐三省六部制皇帝中书省(草诏)尚书省(执行)门下省(审核)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宋朝官制改革(原则:重文轻武,分化事权)明朝中央政权①秦朝在中央设三公制,丞相为首,协助皇帝处理政事;②汉武帝设内朝削弱相权;③隋唐设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加强皇权;④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永乐朝设内阁,实行“票拟”;⑤清朝设军机处,这一巨变反映皇权已达到顶峰。2、古代宰相(丞相)制度的变革:从变化之中看到,皇帝对相权的分割、削弱,一步步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3、古代的选官制度演变:(1)世卿世禄制——先秦(3)察举制——汉朝:(5)科举制——隋唐至1905年(2)奖励军功、国君任命——春秋战国(4)九品中正制——魏晋:4、地方制度的演变商朝:方国联盟西周:封邦建国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秦朝:郡县制汉朝:郡县与封国并行元朝:行省制商朝的内外服制度与西周分封制有哪些异同点?同:王都有直接控制的地区(王畿)和间接控制的地区(附属国或诸侯国);并存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异:(1)王直接管辖的地区以外的国土,商朝采取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办法,周除了采取认同原殷邦首领统治的策略,还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2)商与周边方国存在松散的联盟关系,而周的封邦建国体制使王畿地区对地方的控制更为紧密与有效。比较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是在一定时期内都产生积极作用。   2.不同点:(1)推行的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对后世各个朝代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利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3)在一定时期内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不同一一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而且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1、统治阶级目睹和认识了农民战争的威力,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这是根本原因。如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一些政策,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二)盛世局面形成的共同原因:5、广大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盛世的物质前提2、统治阶级的代表即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如善于纳谏、用人等以及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对外政策。3、良好的安全统一的社会环境。4、采取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民族关系较融洽,中外交流较频繁。1、三次政治上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2、四次实现大统一的朝代:秦;西晋;隋;元。(一)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分裂与统一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地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中国独特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条件,造成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历史上多数重大的政治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内向性;二是如马克思所说的,亚洲的大河流域需要有中央集权的机构来执行公共工程的职能。中国地理条件之整体的统一性具有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3、文化传统,如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对维护国家统一的有利作用。4、一批杰出人物,如秦始皇、唐太宗、康熙为国家的统一奠基、巩固、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5、民族融合,民族间的关系愈发密切,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历史文化认同不断强化,从而形成统一的历史潮流。(二)中国古代统一之所以能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主要原因在于:放映结束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谢谢!让我们共同进步
本文档为【高三中国古代史综合知识框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夕夕资料
拥有专业强大的教研实力和完善的师资团队,专注为用户提供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同时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格式:ppt
大小:619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03-25
浏览量:11